跑警报教学设计

时间:2023-01-19 07:49:20 更多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跑警报教学设计(精选12篇)由网友“taggo”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跑警报教学设计,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跑警报教学设计

篇1:《跑警报》教学设计

《跑警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1.了解作者的经历及作品风格。

2.掌握重点的基础知识。

3.理解散文“行散神不散”的特点。

(2)技能训练点:

1.通过课前预习并查找相关资料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掌握收集信息的方法。

2.通过阅读文本学习作者用幽默风趣的语言配合表达主题。

3.通过分析作者围绕主题选材、组织材料,培养学生的散文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悟点:

1.理解并学习身处逆境而泰然自若的心态,面对困境仍乐观的精神。

2.思考汪曾祺先生及西南联大师生“不在乎”的人生态度从何而来。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如何围绕主题选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配合表达主题。

2.理解使联大师生面对轰炸警报表现出“不在乎”的精神底蕴,使汪曾祺先生对空袭的恐怖有如此诗意的感受和描绘的原因。

[教学难点]

1.理解使联大师生面对轰炸警报表现出“不在乎”的精神底蕴,使汪曾祺先生对空袭的恐怖有如此诗意的感受和描绘的原因。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课件幻灯片

[教学方法]教师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引导学生品读文本-讨论探究-思考总结-作业巩固,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老师要求大家预习课文并留了一道预习题,下面我们就先来展示一下预习成果。(请一名同学朗读大屏幕出示的字词。找几名同学说出课文中都写了那些人和事。)

二、品读文本

1.哪些片断、哪些人和事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请你读给大家听,再说说为什么。

(让同学们自主表达,教师根据学生讨论情况,引导全班学生共同交流探讨,为后面体味散文特点及主题做好蓄势工作,并注意幽默风趣的语言对于主题表达的'作用。不必一一分析到。)

2.同样都是跑警报,他们的表现、精神风貌各不相同,但请体味他们的相同点,并概括。

3.那你现在能不能说出是什么把这些人这些事串联在一起?本文的“神”是什么?

4.作者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这样的语言对表达主题有什么好处?

幽默风趣。更能配合主题表现镇定自若、皮实,不在乎的精神。

二、讨论探究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深入理解使联大师生面对轰炸警报表现出从容、诗意的精神底蕴,及汪曾祺先生其人其文。)

1.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跑警报”?他们为什么天天票警报在生死边界上徘徊仍旧那么从容镇定、乐观豁达?

2.输入“跑警报”这个词除了本文你还获得了到哪些信息?战争空袭通常让你想到什么样的场景?抗战期间,日本空袭有过多少次,无法统计,也有血肉横飞,一片焦土的印象,为什么汪曾祺的空袭非但不恐怖,反而很有诗意,像在给我们这些和平时代的人做空袭生活的宣传广告?难道汪曾祺从没看到过轰炸后的血肉模糊一片狼藉的场景?

提示:介绍汪曾祺先生的经历及其作品风格。

三、思考总结

学习完本文你获得哪些启示?生活中难免有困难挫折、逆境,怎么在逆境中生活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研究的课题。

四、结束

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该不在乎就“不在乎”。不在乎,皮实,不是麻木,是在困境中仍保持乐观从容的心态,是对未来总是充满憧憬希冀的精神。希望大家愉快的专注的学习,皮实的生活。

六、作业:

仿照曾先生的笔调把你平淡生活中的欢愉用笔记录下来,写一种小吃,一个场景,一种人都可以,只要也表现苦中作乐,身处逆境仍乐观,对生活充满希望就好!

七:板书设计:

身处逆境浪漫诗意

镇定自若轻松愉快

跑警报文如其人汪曾祺

恐中作乐乐观豁达

素朴幽默淡泊超脱

篇2:跑警报教学设计

汪曾祺《跑警报》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跑警报》是篇感性散文,具有感性散文的无拘无束,率性自由的风格。文章所选取的材料很多,有些似乎与主题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这样就会让学生觉得文章杂乱无章,而且非常随意。他们会认为原来这样乱写也能算是好文章,会进行模仿,想到哪写到哪,写得不伦不类。因此,要引导学生品味文章,了解文章的众多材料的情感基调和主题一致,并且是围绕主题进行组织叙述的,以及作者组织 篇章的别具匠心。培养学生自读文章自己分析的能力。在程度较好的班级,充分预习后,一课时即可,程度差一点的班级可用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假如现在是战争年代,传来连续不断的警报,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躲、藏、逃等)那么我们一起回到三十年代,看看西南联大的师生是如何面对警报的?

二、品读文本

问题1:快速阅读文本,寻找西南联大师生面对警报的表现,体会他们当时的心态或性情或精神风貌,并加以概括,用词不能重复。

(本题设计目的:化繁为简,理解文本内容;培养学生的体悟能力;培养学生概括能力;训练学生的直线思维)

下列内容顺序和部分词语均可打调。详细内容参阅课文。

1、雷海宗先生:背得很熟,每次问“我上次讲到哪里了”,然后滔滔不绝地讲解……女学生笔记记得比较详细:“您上次最后说:‘现在已经有空袭警报,我们下课。’”我们从这一问一答中,看出了一种风趣幽默:风趣在雷先生的的大师风范,博学随意;幽默在女学生记笔记的详细与速度以及答非所问。更重要的巧妙引出昆明的空袭警报之多,表现出师生面对警报从容不迫的精神。

2、马姓同学跑警报:背壶水,带点吃的,夹一卷温庭筠或李商隐的诗,太阳偏西,估计日本飞机不会来,才慢慢回来。从中看出他悠闲惬意,从容稳重,该干啥就干啥,只不过换了个地方看书,空袭来临,我自岿然不动。

3、侯姓同学:正在听课,忽然跑出去扯嗓子喊:“现在有预行警报,五华山挂了三个红球。”从中看出他的敏感,神,久经空袭已成预报大家。

4、马帮:细致介绍驿道、马锅头和吹口哨的吹法及呈贡调的内容,看似与跑警报无关,实则体现了坚韧乐观的民族精神。不惜笔墨对马锅头的装束进行了详尽的描述,马帮押运面对沿途的艰难和不测却是如此的沉稳、乐观,再一次让我们感受到民族的“不在乎”精神。

5、西南联大的学生见到预行警报一般是不跑的;选择的地点特舒适(见文本中马尾松林的描写),详细介绍“丁丁糖”做法和吃法,让我们觉得这更不是躲警报,倒像是有点空闲体味生活,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

6、与空袭警报有关的小山沟,防空洞上的两幅对联,一语双关,妙笔生花,更让我们体会到西南联大师生面对警报的闲情逸致,浪漫情怀,借汉语的妙处把西南联大师生面对艰险从容不迫、坚韧乐观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7、看书、闲聊、打桥牌,从不仓皇失措,让我们体会到西南联大师生对小日本的蔑视:小样,玩玩你。

8、谈恋爱,侯生送伞。越读越觉得不是在躲警报,此情此景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浪漫,养眼,有情调,有骑士风度,怜香惜玉,温馨感人。

9、不跑警报的:罗姓女生洗头,郑姓男生煮莲子,如此镇定自若,神定气闲,风雨不动安如山,令人惊叹不已,五体投地!

(以上内容,一定要让学生自己体味交流,老师做好引导工作,穿插相关文史知识,并注意板书要点,为后面体味散文特点及主题做好蓄势工作)

问题2:同样都是跑警报,他们的表现、精神风貌各不相同,但请体味他们的相同点,并概括。

参考答案:不在乎、皮实、悠闲自在、从容不迫、镇定自若、蔑视、乐观、泰然自若等等。

引导学生归纳:①在跑警报中,材料很多,但汪曾祺先生选材有一个共同点:所有材料都是那么风趣幽默,都表现了西南联大师生对日军空袭采取了满不在乎的态度,表现了他们身处逆境而能泰然自若的精神。四大文明古国,有的已灭亡,有的已蜕变,唯有中华民族,靠着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严峻考验,依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今天,我们依然坚信:抗战必胜。(诵读最后两小节)

②本文真正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三、品味语言

问题3:“皮实”的意思是什么?(悠闲自在从容不迫镇定自若等),那么,能把“皮实”换成“悠闲自在”“从容不迫”“镇定自若”等词吗?为什么?(一定要倾听学生的声音)

问题4:你认为文章中还有那些语句、词语运用的好,找出来并从运用的方法和表达效果等方面分析。(提示分析的角度,帮学生整理紊乱的思维,查证认识问题的思维缺漏)

① 新词,改变词语的感情色彩。例:言而有信

②巧用成语,化用俗语。例:心平气和见机而作入土为安

名闻全校,贵在有恒侯兄送伞,已成定例

③化用数学术语,一语双关。例:人生几何恋爱三角

④借用典故。例:这位侯同学长得五大三粗,却有一副贾宝玉的心肠;侯生送伞。

⑤妙用哲学逻辑推理。例:有人带金子,必有人会丢掉金子,有人丢金子,就会有人拣到金子,我是人,故我可以拣到金子。(举例帮助学生分析此推断的错误)

⑥庄谐化用。例:我看过这个女人的照片,长得就像她写的那些信(人如其信);“腻歪”“凑四合六”“被甩”等方言的运用。

⑦悠闲自在朴实的描写。例:马尾松林吃“丁丁糖”。

总之,本文语言最大的特色就是亦庄亦谐,幽默风趣。按汪曾祺先生的话说,他是受古人的影响,“从我的小说里可以看出归有光和桐城派的影响,桐城派讲究文章的摆放,断、连、疾、徐、顿、挫、讲‘文气’。正如中国画所讲‘血脉流通,气韵生动’。”(汪曾祺《两栖杂述》),这些话也适合本文的语言特点。

汪曾祺《跑警报》原文阅读:

西南联大有一位历史系的教授,——听说是雷海宗先生,他开的一门课因为讲授多年, 已经背得很熟,上课前无需准备;下课了,讲到哪里算哪里,他自己也不记得。每回上课, 都要先问学生:“我上次讲到哪里了?”然后就滔滔不绝地接着讲下去。班上有个女同学, 笔记记得最详细,一句不落。雷先生有一次问她:“我上一课最后说的是什么?”这位女同 学打开笔记夹,看了看,说:“您上次最后说:‘现在已经有空袭警报,我们下课。’”

这个故事说明昆明警报之多。我刚到昆明的头二年,一九三九、一九四○年,三天两头有警报。有时每天都有,甚至一天有两次。昆明那时几乎说不上有空防力量,日本飞机想什么时候来就来。有时竟至在头一天广播:明天将有二十七架飞机来昆明轰炸。日本的空军指 挥部还真言而有信,说来准来!一有警报,别无他法,大家就都往郊外跑,叫做“跑警 报”。“跑”和“警报”联在一起,构成一个语词,细想一下,是有些奇特的,因为所跑的 并不是警报。这不像“跑马”、“跑生意”那样通顺。但是大家就这么叫了,谁都懂,而且觉得很合适。也有叫“逃警报”或“躲警报”的,都不如“跑警报”准确。“躲”,太消极;“逃”又太狼狈。唯有这个“跑”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最有风度,也最能表达丰富生动的内容。

有一个姓马的同学最善于跑警报。他早起看天,只要是万里无云,不管有无警报,他就背了一壶水,带点吃的,夹着一卷温飞卿或李商隐的诗,向郊外走去。直到太阳偏西,估计日本飞机不会来了,才慢慢地回来。这样的人不多。

警报有三种。如果在四十多年前向人介绍警报有几种,会被认为有“神经病”,这是谁都知道的。然而对今天的青年,却是一项新的课题。一曰“预行警报”。

联大有一个姓侯的同学,原系航校学生,因为反应迟钝,被淘汰下来,读了联大的哲学心理系。此人对于航空旧情不忘,曾用黄色的“标语纸”贴出巨幅“广告”,举行学术报告,题曰《防空常识》。他不知道为什么对“警报”特别敏感。他正在听课,忽然跑了出去,站在“新校舍”的南北通道上,扯起嗓子大声喊叫:“现在有预行警报,五华山挂了三个红球!”可不!抬头望南一看,五华山果然挂起了三个很大的红球。五华山是昆明的制高点,红球挂出,全市皆见。我们一直很奇怪:他在教室里,正在听讲,怎么会“感觉”到五华山挂了红球呢?——教室的门窗并不都正对五华山。

一有预行警报,市里的人就开始向郊外移动。住在翠湖迤北的,多半出北门或大西门,出大西门的似尤多。大西门外,越过联大新校门前的公路,有一条由南向北的用浑圆的石块铺成的宽可五六尺的小路。这条路据说是古驿道,一直可以通到滇西。路在山沟里。平常走的人不多。常见的是驮着盐巴、碗糖或其他货物的马帮走过。赶马的马锅头侧身坐在木鞍上,从齿缝里咝咝地吹出口哨(马锅头吹口哨都是这种吹法,没有撮唇而吹的),或低声唱着呈贡“调子”:哥那个在至高山那个放呀放放牛,妹那个在至花园那个梳那个梳梳头。

哥那个在至高山那个招呀招招手,妹那个在至花园点那个点点头。

这些走长道的马锅头有他们的特殊装束。他们的短褂外部套了一件白色的羊皮背心,脑后挂着漆布的凉帽,脚下是一双厚牛皮底的草鞋状的凉鞋,鞋帮上大都绣了花,还钉着亮晶晶的“鬼眨眼”亮片。——这种鞋似只有马锅头穿,我没见从事别种行业的人穿过。马锅头押着马帮,从这条斜阳古道上走过,马项铃哗棱哗棱地响,很有点浪漫主义的味道,有时会引起远客的游子一点淡淡的乡愁……有了预行警报,这条古驿道就热闹起来了。从不同方向来的人都涌向这里,形成了一条人河。走出一截,离市较远了,就分散到古道两旁的山野,各自寻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呆下来,心平气和地等着,——等空袭警报。

联大的学生见到预行警报,一般是不跑的,都要等听到空袭警报:汽笛声一短一长,才动身。新校舍北边围墙上有一个后门,出了门,过铁道(这条铁道不知起讫地点,从来也没见有火车通过),就是山野了。要走,完全来得及。——所以雷先生才会说“现在已经有空袭警报”。只有预行警报,联大师生一般都是照常上课的。

跑警报大都没有准地点,漫山遍野。但人也有习惯性,跑惯了哪里,愿意上哪里。大多是找一个坟头,这样可以靠靠。昆明的坟多有碑,碑上除了刻下坟主的名讳,还刻出“×山×向”,并开出坟茔的“四至”。这风俗我在别处还未见过。这大概也是一种古风。

说是漫山遍野,但也有几个比较集中的“点”。古驿道的一侧,靠近语言研究所资料馆不远,有一片马尾松林,就是一个点。这地方除了离学校近,有一片碧绿的马尾松,树下一层厚厚的干了的松毛,很软和,空气好,——马尾松挥发出很重的松脂气味,晒着从松枝间漏下的阳光,或仰面看松树上面的蓝得要滴下来的天空,都极舒适外,是因为这里还可以买到各种零吃。昆明做小买卖的,有了警报,就把担子挑到郊外来了。五味俱全,什么都有。最常见的是“丁丁糖”。“丁丁糖”即麦芽糖,也就是北京人祭灶用的关东糖,不过做成一个直径一尺多,厚可一寸许的大糖饼,放在四方的木盘上,有人掏钱要买,糖贩即用一个刨刃形的铁片楔入糖边,然后用一个小小铁锤,一击铁片,丁的一声,一块糖就震裂下来了, ——所以叫做“丁丁糖”,其次是炒松子。昆明松子极多,个大皮薄仁饱,很香,也很便宜。我们有时能在松树下面捡到一个很大的成熟了的生的松球,就掰开鳞瓣,一颗一颗地吃起来。——那时候,我们的牙都很好,那么硬的松子壳,一嗑就开了!

另一个集中点比较远,得沿古驿道走出四五里,驿道右侧较高的土山上有一横断的山沟(大概是哪一年地震造成的),沟深约三丈,沟口有二丈多宽,沟底也宽有六七尺。这是一个很好的天然防空沟,日本飞机若是投弹,只要不是直接命中,落在沟里,即便是在沟顶上爆炸,弹片也不易蹦进来。机枪扫射也不要紧,沟的两壁是死角。这道沟可以容数百人。有人常到这里,就利用闲空,在沟壁上修了一些私人专用的防空洞,大小不等,形式不一。这些防空洞不仅表面光洁,有的还用碎石子或碎瓷片嵌出图案,缀成对联。对联大都有新意。

篇3:《跑警报》课堂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想

本篇课文《跑警报》是篇感性散文,具有感性散文的无拘无束,率性自由的风格。文章所选取的材料很多,有些似乎与主题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这样就会让学生觉得文章杂乱无章,而且非常随意。他们会认为原来这样乱写也能算是好文章,会进行模仿,把原来基础的作文训练抛到一边,模仿着文章的样子,想到哪写到哪,写得不伦不类。因此,要引导学生品味文章,了解文章的众多材料的情感基调和主题一致,并且是围绕主题进行组织叙述的,以及作者组织篇章的别具匠心。教学从学生的感受入手,引导他们边读文章边品味文章语言的幽默风趣,培养学生自读文章自己分析的能力。

二、《跑警报》课堂教学实录

导入:上节课,我们熟悉了课文,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分析、欣赏这篇散文。

师:昨天大家都读了这篇课文,那大家说说看,课文中都写了哪些内容。

生:写了很多内容,有历史老师的故事,有讲谈恋爱的--(答案各异)。

生(某一):很杂,好像什么都写,连不相关的也写了,没章法。

生(某二):感觉很乱,不知道他要说什么,不过故事很有趣。(有学生附和两生观点)

师:既然这样,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这篇散文都记叙了哪些人与事,又是以什么为线索记叙的,是否如以上两位同学所说的那样杂乱,读不明白,而其中的故事又有趣。我们一起来体味其中的这种趣味。

师:我们先假设:如果是同学们以《跑警报》为题,大家会怎么写呢?

生:没经历过,很难写。

师:那假设现在有飞机来空袭,大家作何反应?

生:还用说,跑啊!听到警报教室乱成一团,大家争先恐后地往外冲。

师:哦,那我们来看作者是怎样开头的。

生:从历史系教授的一件事讲起,没有一开头就写跑警报。

师:你们觉得一开头用这故事如何?

生:故事有趣,那女生记笔记真快。

师:接着又写什么?

生:自然就写昆明的警报多。

师:然后呢?

生:对“跑警报”的“跑”字作解释。

师:怎样的解释?

生:说“跑”相对“躲”、“逃”来说,“跑”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最有风度,也最能表达丰富生动的内容。

师:那接下来写什么了?

生:先写一个善于跑警报的马姓同学,后面的就写跑警报的'类型。

生(某一):后面就感觉没有叙述章法。一会儿说警报的类型,一会儿插了一大堆的故事进去,感觉作者说着说着就离题了。

生:是啊!

师:那好,我们就一部分一部分地看。

师:警报有三种,先看第一种。

生:是预行警报。

师:作者围绕预行警报写了哪些事?

生:先讲了侯姓同学的故事,还写了人逃跑的路线,还写了马帮--。

师:前两个故事你们感觉怎样?

生:有趣,不过与跑警报好像没有多大联系。

师:感觉写得随意是吗?

生:对。

师:再往下看。

师:文中写了跑警报的人和地点,人们的态度怎样?惊慌吗?他们都跑到哪些地方躲了?

生:不慌,都很镇定,都躲得很集中。

师:说说看。

生:联大的学生见到预行警报还会继续上课。跑警报还有几个点,一是马尾松林,二是一个横断山沟。

师:作者写了马尾松林的什么?

生:马尾松林的景色,还有卖小吃的担子,详写了丁丁糖、炒松子。

师:写得如何?

生:美,很有趣,像是去旅游。

师:别忘了,作者笔下的人们在跑警报。这样写表现了人们对当时的警报态度怎样?

生:不在乎,很镇定。

师:在横断山沟里重点写了什么?

生:对联。

师:表现了人们的什么态度?

生:(不耐烦)不在乎。

师:好,回头看一下,围绕警报的第一种--预行警报的事件都很有趣,人们的态度不在乎。作者的语言怎样?

生:可感觉出风趣。

生(某一):写走马帮也与跑警报有关?

师:作者写走马帮虽与跑警报没有必然的联系,但从我们上节课对马帮的了解,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一种民间淳朴乐观的精神,与文中的感情基调是一致的,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趣味。

生:(某一)好像有那么一点点意思。

师:好,往下看后面的两种警报:紧急警报与解除警报,作者都写了哪些人和事?

生:联大的学生与昆明的人们从不仓皇失措,有看书的,闲聊的,还打桥牌,还有借机谈恋爱。还有人傻到给女生送伞。

师:这些事都(被学生打断)--。

生(打断):非常有趣,大家都对警报不在乎,作者的语言很风趣。

师:后面还有更绝的。

生:一位学哲学的研究生学以致用,跑警报拾金戒指,一位金先生跑警报还带情书。

师:还有更绝更厉害的--不跑警报。

生:哇!一个姓罗的女生,一有警报就洗头,好爱美。一个姓郑的男生,一有警报就煮冰糖莲子,哇!还是我们广东的,真酷。

师:怎样,够绝吧?

生:厉害!

师:我们分析到这里,知道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了吧?

生:警报类型是叙述线索,其中的人和事都围绕它。

师:作者叙述的事件都有个特点是--

生(打断):有趣。

师:好像与跑警报反差太大了。

生:说明我们中国人厉害,对日本人的飞机轰炸不在乎。

师:文中哪里点到了?

生:最后三段作者做了小结。

师:作者说我们中国人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皮实”与“麻木”有什么区别?

生:“麻木”应该是安于现实,再没有什么想头了,而“皮实”应该还抱有想头。

师:想头?可以换个更好的词吗?

生:“希望”好不好?

师:连起来说是什么?

生:皮实是对生活抱有希望,而麻木则没有。

师(总结):本文记叙了联大师生面对日军轰炸,仍泰然处之,采取“不在乎”的心态而发生的种种趣事。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坚韧生命力的体现。

(铃响)师:下课!

生:谢谢老师!

篇4:《跑警报》的教学反思

《跑警报》的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对课堂气氛的调控,对学生情感变化的制约是恰当的。上课伊始,由于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还处于浅层状态,因此学生对跑警报中出现的各种不在乎的现象感到很好笑,显然这笑声与文本的总基调是不怎么相符的,但我并不急着纠正,甚至有时也与学生一起笑。随着教学的深入,在学生对昆明人的“不在乎”“皮实”有了较深的理解,懂得“皮实”其实就是“被皮实”,是一种无奈之后,我适时做点睛性点拨:“汪曾祺先生是幽默大师,当然有本事让我们大笑,但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的笑,说明我们还读不懂汪老先生的`心。在他幽默风趣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情感?

我们该如何准确理解作者的幽默风趣呢?”“面对飞机轰炸,在敌我力量对比如此悬殊的条件下,我们只能无奈的跑警报,因此,作者的笑更多的是无奈的笑,含泪的笑,泪往肚里流的笑。可贵的是人们依旧积极乐观,学生依旧上课,商人们也依旧要做买卖,乱世中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包括跑警报,精神上的不服输是任何外力也难以摧垮的,是永远征不服的。”此时,课堂气氛一下子肃穆起来。这种气氛的形成是一个水道渠成的过程。这说明学生已经比较准确把握住了文本蕴涵的真情实感,说明对文本的解读已经比较深刻了。

篇5:汪曾祺 跑警报 原文

作家汪曾祺的《跑警报》收录在哪本书?大家是否阅读过原文内容呢?

西南联大有一位历史系的教授,——听说是雷海宗先生,他开的一门课因为讲授多年, 已经背得很熟,上课前无需准备;下课了,讲到哪里算哪里,他自己也不记得。每回上课, 都要先问学生:“我上次讲到哪里了?”然后就滔滔不绝地接着讲下去。班上有个女同学, 笔记记得最详细,一句不落。雷先生有一次问她:“我上一课最后说的是什么?”这位女同 学打开笔记夹,看了看,说:“您上次最后说:‘现在已经有空袭警报,我们下课。’”

这个故事说明昆明警报之多。我刚到昆明的头二年,一九三九、一九四○年,三天两头有警报。有时每天都有,甚至一天有两次。昆明那时几乎说不上有空防力量,日本飞机想什么时候来就来。有时竟至在头一天广播:明天将有二十七架飞机来昆明轰炸。日本的空军指 挥部还真言而有信,说来准来!一有警报,别无他法,大家就都往郊外跑,叫做“跑警 报”。“跑”和“警报”联在一起,构成一个语词,细想一下,是有些奇特的,因为所跑的 并不是警报。这不像“跑马”、“跑生意”那样通顺。但是大家就这么叫了,谁都懂,而且觉得很合适。也有叫“逃警报”或“躲警报”的,都不如“跑警报”准确。“躲”,太消极;“逃”又太狼狈。唯有这个“跑”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最有风度,也最能表达丰富生动的内容。

有一个姓马的同学最善于跑警报。他早起看天,只要是万里无云,不管有无警报,他就背了一壶水,带点吃的,夹着一卷温飞卿或李商隐的诗,向郊外走去。直到太阳偏西,估计日本飞机不会来了,才慢慢地回来。这样的人不多。

警报有三种。如果在四十多年前向人介绍警报有几种,会被认为有“神经病”,这是谁都知道的。然而对今天的青年,却是一项新的课题。一曰“预行警报”。

联大有一个姓侯的同学,原系航校学生,因为反应迟钝,被淘汰下来,读了联大的哲学心理系。此人对于航空旧情不忘,曾用黄色的“标语纸”贴出巨幅“广告”,举行学术报告,题曰《防空常识》。他不知道为什么对“警报”特别敏感。他正在听课,忽然跑了出去,站在“新校舍”的南北通道上,扯起嗓子大声喊叫:“现在有预行警报,五华山挂了三个红球!”可不!抬头望南一看,五华山果然挂起了三个很大的红球。五华山是昆明的制高点,红球挂出,全市皆见。我们一直很奇怪:他在教室里,正在听讲,怎么会“感觉”到五华山挂了红球呢?——教室的门窗并不都正对五华山。

一有预行警报,市里的人就开始向郊外移动。住在翠湖迤北的,多半出北门或大西门,出大西门的似尤多。大西门外,越过联大新校门前的公路,有一条由南向北的用浑圆的石块铺成的宽可五六尺的小路。这条路据说是古驿道,一直可以通到滇西。路在山沟里。平常走的人不多。常见的是驮着盐巴、碗糖或其他货物的马帮走过。赶马的马锅头侧身坐在木鞍上,从齿缝里咝咝地吹出口哨(马锅头吹口哨都是这种吹法,没有撮唇而吹的),或低声唱着呈贡“调子”:哥那个在至高山那个放呀放放牛,妹那个在至花园那个梳那个梳梳头。

哥那个在至高山那个招呀招招手,妹那个在至花园点那个点点头。

这些走长道的马锅头有他们的特殊装束。他们的短褂外部套了一件白色的羊皮背心,脑后挂着漆布的凉帽,脚下是一双厚牛皮底的草鞋状的凉鞋,鞋帮上大都绣了花,还钉着亮晶晶的“鬼眨眼”亮片。——这种鞋似只有马锅头穿,我没见从事别种行业的人穿过。马锅头押着马帮,从这条斜阳古道上走过,马项铃哗棱哗棱地响,很有点浪漫主义的味道,有时会引起远客的游子一点淡淡的乡愁……有了预行警报,这条古驿道就热闹起来了。从不同方向来的人都涌向这里,形成了一条人河。走出一截,离市较远了,就分散到古道两旁的山野,各自寻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呆下来,心平气和地等着,——等空袭警报。

联大的学生见到预行警报,一般是不跑的,都要等听到空袭警报:汽笛声一短一长,才动身。新校舍北边围墙上有一个后门,出了门,过铁道(这条铁道不知起讫地点,从来也没见有火车通过),就是山野了。要走,完全来得及。——所以雷先生才会说“现在已经有空袭警报”。只有预行警报,联大师生一般都是照常上课的。

跑警报大都没有准地点,漫山遍野。但人也有习惯性,跑惯了哪里,愿意上哪里。大多是找一个坟头,这样可以靠靠。昆明的坟多有碑,碑上除了刻下坟主的名讳,还刻出“×山×向”,并开出坟茔的“四至”。这风俗我在别处还未见过。这大概也是一种古风。

说是漫山遍野,但也有几个比较集中的“点”。古驿道的一侧,靠近语言研究所资料馆不远,有一片马尾松林,就是一个点。这地方除了离学校近,有一片碧绿的马尾松,树下一层厚厚的干了的松毛,很软和,空气好,——马尾松挥发出很重的松脂气味,晒着从松枝间漏下的阳光,或仰面看松树上面的蓝得要滴下来的天空,都极舒适外,是因为这里还可以买到各种零吃。昆明做小买卖的,有了警报,就把担子挑到郊外来了。五味俱全,什么都有。最常见的是“丁丁糖”。“丁丁糖”即麦芽糖,也就是北京人祭灶用的关东糖,不过做成一个直径一尺多,厚可一寸许的大糖饼,放在四方的木盘上,有人掏钱要买,糖贩即用一个刨刃形的铁片楔入糖边,然后用一个小小铁锤,一击铁片,丁的一声,一块糖就震裂下来了, ——所以叫做“丁丁糖”,其次是炒松子。昆明松子极多,个大皮薄仁饱,很香,也很便宜。我们有时能在松树下面捡到一个很大的成熟了的生的松球,就掰开鳞瓣,一颗一颗地吃起来。——那时候,我们的牙都很好,那么硬的松子壳,一嗑就开了!

另一个集中点比较远,得沿古驿道走出四五里,驿道右侧较高的土山上有一横断的山沟(大概是哪一年地震造成的),沟深约三丈,沟口有二丈多宽,沟底也宽有六七尺。这是一个很好的天然防空沟,日本飞机若是投弹,只要不是直接命中,落在沟里,即便是在沟顶上爆炸,弹片也不易蹦进来。机枪扫射也不要紧,沟的两壁是死角。这道沟可以容数百人。有人常到这里,就利用闲空,在沟壁上修了一些私人专用的防空洞,大小不等,形式不一。这些防空洞不仅表面光洁,有的还用碎石子或碎瓷片嵌出图案,缀成对联。对联大都有新意。

我至今记得两副,一副是:

人生几何

恋爱三角

一副是:

见机而作

入土为安

对联的嵌缀者的闲情逸致是很可叫人佩服的。前一副也许是有感而发,后一副却是记实。

警报有三种。预行警报大概是表示日本飞机已经起飞。拉空袭警报大概是表示日本飞机进入云南省境了,但是进云南省不一定到昆明来。等到汽笛拉了紧急警报:连续短音,这才可以肯定是朝昆明来的。空袭警报到紧急警报之间,有时要间隔很长时间,所以到了这里的人都不忙下沟,——沟里没有太阳,而且过早地像云冈石佛似的坐在洞里也很无聊,大都先在沟上看书、闲聊、打桥牌。很多人听到紧急警报还不动,因为紧急警报后日本飞机也不定准来,常常是折飞到别处去了。要一直等到看见飞机的影子了,这才一骨碌站起来,下沟,进洞。联大的学生,以及住在昆明的人,对跑警报太有经验了,从来不仓皇失措。

上举的前一副对联或许是一种泛泛的感慨,但也是有现实意义的。跑警报是谈恋爱的机 会。联大同学跑警报时,成双作对的很多。空袭警报一响,男的就在新校舍的路边等着,有时还提着一袋点心吃食,宝珠梨、花生米……他等的女同学来了,“嗨!”于是欣然并肩走出新校舍的后门。跑警报说不上是同生死,共患难,但隐隐约约有那么一点危险感,和看电影、遛翠湖时不同。这一点危险感使两方的关系更加亲近了。女同学乐于有人伺侯,男同学也正好殷勤照顾,表现一点骑士风度。正如孙悟空在高老庄所说:“一来医得眼好,二来又照顾了郎中,这是凑四合六的买卖”。从这点来说,跑警报是颇为罗曼蒂克的。有恋爱,就有三角,有失恋。跑警报的“对儿”并非总是固定的,有时一方被另一方“甩”了,两人“吹”了,“对儿”就要重新组合。写(姑且叫做“写”吧)那副对联的,大概就是一位被“甩”的男同学。不过,也不一定。

警报时间有时很长,长达两三个小时,也很“腻歪”。紧急警报后,日本飞机轰炸已毕,人们就轻松下来。不一会,“解除警报”响了:汽笛拉长音,大家就起身拍拍尘土,络绎不绝地返回市里。也有时不等解除警报,很多人就往回走:天上起了乌云,要下雨了。一下雨,日本飞机不会来。在野地里被雨淋湿,可不是事!一有雨,我们有一个同学一定是一马当先往回奔,就是前面所说那位报告预行警报的姓侯的。他奔回新校舍,到各个宿舍搜罗了很多雨伞,放在新校舍的后门外,见有女同学来,就递过一把。他怕这些女同学挨淋。这位侯同学长得五大三粗,却有一副贾宝玉的心肠。大概是上了吴雨僧先生的《红楼梦》的课,受了影响。侯兄送伞,已成定例。警报下雨,一次不落。名闻全校,贵在有恒。——这些伞,等雨住后他还会到南院女生宿舍去敛回来,再归还原主的。

跑警报,大都要把一点值钱的东西带在身边。最方便的是金子,——金戒指。有一位哲学系的研究生曾经作了这样的逻辑推理:有人带金子,必有人会丢掉金子,有人丢金子,就会有人捡到金子,我是人,故我可以捡到金子。因此,他跑警报时,特别是解除警报以后,他每次都很留心地巡视路面。他当真两次捡到过金戒指!逻辑推理有此妙用,大概是教逻辑学的金岳霖先生所未料到的。

联大师生跑警报时没有什么可带,因为身无长物,一般大都是带两本书或一册论文的草稿。有一位研究印度哲学的金先生每次跑警报总要提了一只很小的手提箱。箱子里不是什么别的东西,是一个女朋友写给他的信——情书。他把这些情书视如性命,有时也会拿出一两封来给别人看。没有什么不能看的,因为没有卿卿我我的肉麻的话,只是一个聪明女人对生活的感受,文字很俏皮,充满了英国式的机智,是一些很漂亮的Essay,字也很秀气。这些信实在是可以拿来出版的。金先生辛辛苦苦地保存了多年,现在大概也不知去向了,可惜。我看过这个女人的照片,人长得就像她写的那些信。

联大同学也有不跑警报的,据我所知,就有两人。一个是女同学,姓罗。一有警报,她就洗头。别人都走了,锅炉房的热水没人用,她可以敞开来洗,要多少水有多少水!另一个是一位广东同学,姓郑。他爱吃莲子。一有警报,他就用一个大漱口缸到锅炉火口上去煮莲子。警报解除了,他的莲子也烂了。有一次日本飞机炸了联大,昆明北院、南院,都落了炸弹,这位郑老兄听着炸弹乒乒乓乓在不远的地方爆炸,依然在新校舍大图书馆旁的锅炉上神色不动地搅和他的冰糖莲子。

抗战期间,昆明有过多少次警报,日本飞机来过多少次,无法统计。自然也死了一些人,毁了一些房屋。就我的记忆,大东门外,有一次日本飞机机枪扫射,田地里死的人较多。大西门外小树林里曾炸死了好几匹驮木柴的马。此外似无较大伤亡。警报、轰炸,并没有使人产生血肉横飞,一片焦土的印象。

日本人派飞机来轰炸昆明,其实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意义,用意不过是吓唬吓唬昆明人,施加威胁,使人产生恐惧。他们不知道中国人的心理是有很大的弹性的,不那么容易被吓得魂不附体。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为了反映“不在乎”,作《跑警报》。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六日

篇6:汪曾祺散文《跑警报》

汪曾祺散文《跑警报》

西南联大有一位历史系的教授,——听说是雷海宗先生,他开的一门课因为讲授多年,已经背得很熟,上课前无需准备;下课了,讲到哪里算哪里,他自己也不记得。每回上课,都要先问学生:“我上次讲到哪里了?”然后就滔滔不绝地接着讲下去。班上有个女同学,笔记记得最详细,一句不落。雷先生有一次问她:“我上一课最后说的是什么?”这位女同学打开笔记夹,看了看,说:“您上次最后说:‘现在已经有空袭警报,我们下课。’”

这个故事说明昆明警报之多。我刚到昆明的头二年,一九三九、一九四○年,三天两头有警报。有时每天都有,甚至一天有两次。昆明那时几乎说不上有空防力量,日本飞机想什么时候来就来。有时竟至在头一天广播:明天将有二十七架飞机来昆明轰炸。日本的空军指挥部还真言而有信,说来准来!

一有警报,别无他法,大家就都往郊外跑,叫做“跑警报”。“跑”和“警报”联在一起,构成一个语词,细想一下,是有些奇特的,因为所跑的并不是警报。这不像“跑马”、“跑生意”那样通顺。但是大家就这么叫了,谁都懂,而且觉得很合适。也有叫“逃警报”或“躲警报”的,都不如“跑警报”准确。“躲”,太消极;“逃”又太狼狈。唯有这个“跑”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最有风度,也最能表达丰富生动的内容。

有一个姓马的同学最善于跑警报。他早起看天,只要是万里无云,不管有无警报,他就背了一壶水,带点吃的,夹着一卷温飞卿或李商隐的诗,向郊外走去。直到太阳偏西,估计日本飞机不会来了,才慢慢地回来。这样的人不多。

警报有三种。如果在四十多年前向人介绍警报有几种,会被认为有“神经病”,这是谁都知道的。然而对今天的青年,却是一项新的课题。一曰“预行警报”。

联大有一个姓侯的同学,原系航校学生,因为反应迟钝,被淘汰下来,读了联大的哲学心理系。此人对于航空旧情不忘,曾用黄色的“标语纸”贴出巨幅“广告”,举行学术报告,题曰《防空常识》。他不知道为什么对“警报”特别敏感。他正在听课,忽然跑了出去,站在“新校舍”的南北通道上,扯起嗓子大声喊叫:“现在有预行警报,五华山挂了三个红球!”可不!抬头望南一看,五华山果然挂起了三个很大的红球。五华山是昆明的制高点,红球挂出,全市皆见。我们一直很奇怪:他在教室里,正在听讲,怎么会“感觉”到五华山挂了红球呢?——教室的门窗并不都正对五华山。

一有预行警报,市里的人就开始向郊外移动。住在翠湖迤北的,多半出北门或大西门,出大西门的似尤多。大西门外,越过联大新校门前的公路,有一条由南向北的用浑圆的石块铺成的宽可五六尺的小路。这条路据说是古驿道,一直可以通到滇西。路在山沟里。平常走的人不多。常见的是驮着盐巴、碗糖或其他货物的马帮走过。赶马的马锅头侧身坐在木鞍上,从齿缝里咝咝地吹出口哨(马锅头吹口哨都是这种吹法,没有撮唇而吹的),或低声唱着呈贡“调子”:

哥那个在至高山那个放呀放放牛,

妹那个在至花园那个梳那个梳梳头。

哥那个在至高山那个招呀招招手,

妹那个在至花园点那个点点头。

这些走长道的马锅头有他们的特殊装束。他们的短褂外部套了一件白色的羊皮背心,脑后挂着漆布的凉帽,脚下是一双厚牛皮底的草鞋状的凉鞋,鞋帮上大都绣了花,还钉着亮晶晶的“鬼眨眼”亮片。——这种鞋似只有马锅头穿,我没见从事别种行业的人穿过。马锅头押着马帮,从这条斜阳古道上走过,马项铃哗棱哗棱地响,很有点浪漫主义的味道,有时会引起远客的游子一点淡淡的乡愁……

有了预行警报,这条古驿道就热闹起来了。从不同方向来的人都涌向这里,形成了一条人河。走出一截,离市较远了,就分散到古道两旁的山野,各自寻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呆下来,心平气和地等着,——等空袭警报。

联大的学生见到预行警报,一般是不跑的,都要等听到空袭警报:汽笛声一短一长,才动身。新校舍北边围墙上有一个后门,出了门,过铁道(这条铁道不知起讫地点,从来也没见有火车通过),就是山野了。要走,完全来得及。——所以雷先生才会说“现在已经有空袭警报”。只有预行警报,联大师生一般都是照常上课的。

跑警报大都没有准地点,漫山遍野。但人也有习惯性,跑惯了哪里,愿意上哪里。大多是找一个坟头,这样可以靠靠。昆明的坟多有碑,碑上除了刻下坟主的名讳,还刻出“×山×向”,并开出坟茔的“四至”。这风俗我在别处还未见过。这大概也是一种古风。

说是漫山遍野,但也有几个比较集中的`“点”。古驿道的一侧,靠近语言研究所资料馆不远,有一片马尾松林,就是一个点。这地方除了离学校近,有一片碧绿的马尾松,树下一层厚厚的干了的松毛,很软和,空气好,——马尾松挥发出很重的松脂气味,晒着从松枝间漏下的阳光,或仰面看松树上面的蓝得要滴下来的天空,都极舒适外,是因为这里还可以买到各种零吃。昆明做小买卖的,有了警报,就把担子挑到郊外来了。五味俱全,什么都有。最常见的是“丁丁糖”。“丁丁糖”即麦芽糖,也就是北京人祭灶用的关东糖,不过做成一个直径一尺多,厚可一寸许的大糖饼,放在四方的木盘上,有人掏钱要买,糖贩即用一个刨刃形的铁片楔入糖边,然后用一个小小铁锤,一击铁片,丁的一声,一块糖就震裂下来了,——所以叫做“丁丁糖”,其次是炒松子。昆明松子极多,个大皮薄仁饱,很香,也很便宜。我们有时能在松树下面捡到一个很大的成熟了的生的松球,就掰开鳞瓣,一颗一颗地吃起来。——那时候,我们的牙都很好,那么硬的松子壳,一嗑就开了!

另一个集中点比较远,得沿古驿道走出四五里,驿道右侧较高的土山上有一横断的山沟(大概是哪一年地震造成的),沟深约三丈,沟口有二丈多宽,沟底也宽有六七尺。这是一个很好的天然防空沟,日本飞机若是投弹,只要不是直接命中,落在沟里,即便是在沟顶上爆炸,弹片也不易蹦进来。机枪扫射也不要紧,沟的两壁是死角。这道沟可以容数百人。有人常到这里,就利用闲空,在沟壁上修了一些私人专用的防空洞,大小不等,形式不一。这些防空洞不仅表面光洁,有的还用碎石子或碎瓷片嵌出图案,缀成对联。对联大都有新意。我至今记得两副,一副是:

人生几何

恋爱三角

一副是:

见机而作

入土为安

对联的嵌缀者的闲情逸致是很可叫人佩服的。前一副也许是有感而发,后一副却是记实。

警报有三种。预行警报大概是表示日本飞机已经起飞。拉空袭警报大概是表示日本飞机进入云南省境了,但是进云南省不一定到昆明来。等到汽笛拉了紧急警报:连续短音,这才可以肯定是朝昆明来的。空袭警报到紧急警报之间,有时要间隔很长时间,所以到了这里的人都不忙下沟,——沟里没有太阳,而且过早地像云冈石佛似的坐在洞里也很无聊,大都先在沟上看书、闲聊、打桥牌。很多人听到紧急警报还不动,因为紧急警报后日本飞机也不定准来,常常是折飞到别处去了。要一直等到看见飞机的影子了,这才一骨碌站起来,下沟,进洞。联大的学生,以及住在昆明的人,对跑警报太有经验了,从来不仓皇失措。

上举的前一副对联或许是一种泛泛的感慨,但也是有现实意义的。跑警报是谈恋爱的机会。联大同学跑警报时,成双作对的很多。空袭警报一响,男的就在新校舍的路边等着,有时还提着一袋点心吃食,宝珠梨、花生米……他等的女同学来了,“嗨!”于是欣然并肩走出新校舍的后门。跑警报说不上是同生死,共患难,但隐隐约约有那么一点危险感,和看电影、遛翠湖时不同。这一点危险感使两方的关系更加亲近了。女同学乐于有人伺侯,男同学也正好殷勤照顾,表现一点骑士风度。正如孙悟空在高老庄所说:“一来医得眼好,二来又照顾了郎中,这是凑四合六的买卖”。从这点来说,跑警报是颇为罗曼蒂克的。有恋爱,就有三角,有失恋。跑警报的“对儿”并非总是固定的,有时一方被另一方“甩”了,两人“吹”了,“对儿”就要重新组合。写(姑且叫做“写”吧)那副对联的,大概就是一位被“甩”的男同学。不过,也不一定。

警报时间有时很长,长达两三个小时,也很“腻歪”。紧急警报后,日本飞机轰炸已毕,人们就轻松下来。不一会,“解除警报”响了:汽笛拉长音,大家就起身拍拍尘土,络绎不绝地返回市里。也有时不等解除警报,很多人就往回走:天上起了乌云,要下雨了。一下雨,日本飞机不会来。在野地里被雨淋湿,可不是事!一有雨,我们有一个同学一定是一马当先往回奔,就是前面所说那位报告预行警报的姓侯的。他奔回新校舍,到各个宿舍搜罗了很多雨伞,放在新校舍的后门外,见有女同学来,就递过一把。他怕这些女同学挨淋。这位侯同学长得五大三粗,却有一副贾宝玉的心肠。大概是上了吴雨僧先生的《红楼梦》的课,受了影响。侯兄送伞,已成定例。警报下雨,一次不落。名闻全校,贵在有恒。——这些伞,等雨住后他还会到南院女生宿舍去敛回来,再归还原主的。

跑警报,大都要把一点值钱的东西带在身边。最方便的是金子,——金戒指。有一位哲学系的研究生曾经作了这样的逻辑推理:有人带金子,必有人会丢掉金子,有人丢金子,就会有人捡到金子,我是人,故我可以捡到金子。因此,他跑警报时,特别是解除警报以后,他每次都很留心地巡视路面。他当真两次捡到过金戒指!逻辑推理有此妙用,大概是教逻辑学的金岳霖先生所未料到的。

联大师生跑警报时没有什么可带,因为身无长物,一般大都是带两本书或一册论文的草稿。有一位研究印度哲学的金先生每次跑警报总要提了一只很小的手提箱。箱子里不是什么别的东西,是一个女朋友写给他的信——情书。他把这些情书视如性命,有时也会拿出一两封来给别人看。没有什么不能看的,因为没有卿卿我我的肉麻的话,只是一个聪明女人对生活的感受,文字很俏皮,充满了英国式的机智,是一些很漂亮的Essay,字也很秀气。这些信实在是可以拿来出版的。金先生辛辛苦苦地保存了多年,现在大概也不知去向了,可惜。我看过这个女人的照片,人长得就像她写的那些信。

联大同学也有不跑警报的,据我所知,就有两人。一个是女同学,姓罗。一有警报,她就洗头。别人都走了,锅炉房的热水没人用,她可以敞开来洗,要多少水有多少水!另一个是一位广东同学,姓郑。他爱吃莲子。一有警报,他就用一个大漱口缸到锅炉火口上去煮莲子。警报解除了,他的莲子也烂了。有一次日本飞机炸了联大,昆明北院、南院,都落了炸弹,这位郑老兄听着炸弹乒乒乓乓在不远的地方爆炸,依然在新校舍大图书馆旁的锅炉上神色不动地搅和他的冰糖莲子。

抗战期间,昆明有过多少次警报,日本飞机来过多少次,无法统计。自然也死了一些人,毁了一些房屋。就我的记忆,大东门外,有一次日本飞机机枪扫射,田地里死的人较多。大西门外小树林里曾炸死了好几匹驮木柴的马。此外似无较大伤亡。警报、轰炸,并没有使人产生血肉横飞,一片焦土的印象。

日本人派飞机来轰炸昆明,其实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意义,用意不过是吓唬吓唬昆明人,施加威胁,使人产生恐惧。他们不知道中国人的心理是有很大的弹性的,不那么容易被吓得魂不附体。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为了反映“不在乎”,作《跑警报》。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六日

篇7:汪曾祺的散文《跑警报》

汪曾祺的散文《跑警报》

西南联大有一位历史系的教授,——听说是雷海宗先生,他开的一门课因为讲授多年,已经背得很熟,上课前无需准备;下课了,讲到哪里算哪里,他自己也不记得。每回上课,都要先问学生:“我上次讲到哪里了?”然后就滔滔不绝地接着讲下去。班上有个女同学,笔记记得最详细,一句不落。雷先生有一次问她:“我上一课最后说的是什么?”这位女同学打开笔记夹,看了看,说:“您上次最后说:‘现在已经有空袭警报,我们下课。’”

这个故事说明昆明警报之多。我刚到昆明的头二年,一九三九、一九四○年,三天两头有警报。有时每天都有,甚至一天有两次。昆明那时几乎说不上有空防力量,日本飞机想什么时候来就来。有时竟至在头一天广播:明天将有二十七架飞机来昆明轰炸。日本的空军指挥部还真言而有信,说来准来!

一有警报,别无他法,大家就都往郊外跑,叫做“跑警报”。“跑”和“警报”联在一起,构成一个语词,细想一下,是有些奇特的,因为所跑的并不是警报。这不像“跑马”、“跑生意”那样通顺。但是大家就这么叫了,谁都懂,而且觉得很合适。也有叫“逃警报”或“躲警报”的,都不如“跑警报”准确。“躲”,太消极;“逃”又太狼狈。唯有这个“跑”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最有风度,也最能表达丰富生动的内容。

有一个姓马的同学最善于跑警报。他早起看天,只要是万里无云,不管有无警报,他就背了一壶水,带点吃的,夹着一卷温飞卿或李商隐的诗,向郊外走去。直到太阳偏西,估计日本飞机不会来了,才慢慢地回来。这样的人不多。

警报有三种。如果在四十多年前向人介绍警报有几种,会被认为有“神经病”,这是谁都知道的。然而对今天的青年,却是一项新的课题。一曰“预行警报”。

联大有一个姓侯的同学,原系航校学生,因为反应迟钝,被淘汰下来,读了联大的哲学心理系。此人对于航空旧情不忘,曾用黄色的“标语纸”贴出巨幅“广告”,举行学术报告,题曰《防空常识》。他不知道为什么对“警报”特别敏感。他正在听课,忽然跑了出去,站在“新校舍”的南北通道上,扯起嗓子大声喊叫:“现在有预行警报,五华山挂了三个红球!”可不!抬头望南一看,五华山果然挂起了三个很大的红球。五华山是昆明的制高点,红球挂出,全市皆见。我们一直很奇怪:他在教室里,正在听讲,怎么会“感觉”到五华山挂了红球呢?——教室的门窗并不都正对五华山。

一有预行警报,市里的人就开始向郊外移动。住在翠湖迤北的,多半出北门或大西门,出大西门的似尤多。大西门外,越过联大新校门前的公路,有一条由南向北的用浑圆的石块铺成的宽可五六尺的小路。这条路据说是古驿道,一直可以通到滇西。路在山沟里。平常走的人不多。常见的是驮着盐巴、碗糖或其他货物的马帮走过。赶马的马锅头侧身坐在木鞍上,从齿缝里咝咝地吹出口哨(马锅头吹口哨都是这种吹法,没有撮唇而吹的),或低声唱着呈贡“调子”:

哥那个在至高山那个放呀放放牛,

妹那个在至花园那个梳那个梳梳头。

哥那个在至高山那个招呀招招手,

妹那个在至花园点那个点点头。

这些走长道的马锅头有他们的特殊装束。他们的短褂外部套了一件白色的羊皮背心,脑后挂着漆布的凉帽,脚下是一双厚牛皮底的草鞋状的凉鞋,鞋帮上大都绣了花,还钉着亮晶晶的“鬼眨眼”亮片。——这种鞋似只有马锅头穿,我没见从事别种行业的人穿过。马锅头押着马帮,从这条斜阳古道上走过,马项铃哗棱哗棱地响,很有点浪漫主义的味道,有时会引起远客的游子一点淡淡的乡愁……

有了预行警报,这条古驿道就热闹起来了。从不同方向来的人都涌向这里,形成了一条人河。走出一截,离市较远了,就分散到古道两旁的山野,各自寻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呆下来,心平气和地等着,——等空袭警报。

联大的学生见到预行警报,一般是不跑的,都要等听到空袭警报:汽笛声一短一长,才动身。新校舍北边围墙上有一个后门,出了门,过铁道(这条铁道不知起讫地点,从来也没见有火车通过),就是山野了。要走,完全来得及。——所以雷先生才会说“现在已经有空袭警报”。只有预行警报,联大师生一般都是照常上课的。

跑警报大都没有准地点,漫山遍野。但人也有习惯性,跑惯了哪里,愿意上哪里。大多是找一个坟头,这样可以靠靠。昆明的坟多有碑,碑上除了刻下坟主的名讳,还刻出“×山×向”,并开出坟茔的“四至”。这风俗我在别处还未见过。这大概也是一种古风。

说是漫山遍野,但也有几个比较集中的“点”。古驿道的一侧,靠近语言研究所资料馆不远,有一片马尾松林,就是一个点。这地方除了离学校近,有一片碧绿的马尾松,树下一层厚厚的干了的松毛,很软和,空气好,——马尾松挥发出很重的松脂气味,晒着从松枝间漏下的阳光,或仰面看松树上面的蓝得要滴下来的天空,都极舒适外,是因为这里还可以买到各种零吃。昆明做小买卖的,有了警报,就把担子挑到郊外来了。五味俱全,什么都有。最常见的是“丁丁糖”。“丁丁糖”即麦芽糖,也就是北京人祭灶用的关东糖,不过做成一个直径一尺多,厚可一寸许的.大糖饼,放在四方的木盘上,有人掏钱要买,糖贩即用一个刨刃形的铁片楔入糖边,然后用一个小小铁锤,一击铁片,丁的一声,一块糖就震裂下来了,——所以叫做“丁丁糖”,其次是炒松子。昆明松子极多,个大皮薄仁饱,很香,也很便宜。我们有时能在松树下面捡到一个很大的成熟了的生的松球,就掰开鳞瓣,一颗一颗地吃起来。——那时候,我们的牙都很好,那么硬的松子壳,一嗑就开了!

另一个集中点比较远,得沿古驿道走出四五里,驿道右侧较高的土山上有一横断的山沟(大概是哪一年地震造成的),沟深约三丈,沟口有二丈多宽,沟底也宽有六七尺。这是一个很好的天然防空沟,日本飞机若是投弹,只要不是直接命中,落在沟里,即便是在沟顶上爆炸,弹片也不易蹦进来。机枪扫射也不要紧,沟的两壁是死角。这道沟可以容数百人。有人常到这里,就利用闲空,在沟壁上修了一些私人专用的防空洞,大小不等,形式不一。这些防空洞不仅表面光洁,有的还用碎石子或碎瓷片嵌出图案,缀成对联。对联大都有新意。我至今记得两副,一副是:

人生几何

恋爱三角

一副是:

见机而作

入土为安

对联的嵌缀者的闲情逸致是很可叫人佩服的。前一副也许是有感而发,后一副却是记实。

警报有三种。预行警报大概是表示日本飞机已经起飞。拉空袭警报大概是表示日本飞机进入云南省境了,但是进云南省不一定到昆明来。等到汽笛拉了紧急警报:连续短音,这才可以肯定是朝昆明来的。空袭警报到紧急警报之间,有时要间隔很长时间,所以到了这里的人都不忙下沟,——沟里没有太阳,而且过早地像云冈石佛似的坐在洞里也很无聊,大都先在沟上看书、闲聊、打桥牌。很多人听到紧急警报还不动,因为紧急警报后日本飞机也不定准来,常常是折飞到别处去了。要一直等到看见飞机的影子了,这才一骨碌站起来,下沟,进洞。联大的学生,以及住在昆明的人,对跑警报太有经验了,从来不仓皇失措。

上举的前一副对联或许是一种泛泛的感慨,但也是有现实意义的。跑警报是谈恋爱的机会。联大同学跑警报时,成双作对的很多。空袭警报一响,男的就在新校舍的路边等着,有时还提着一袋点心吃食,宝珠梨、花生米……他等的女同学来了,“嗨!”于是欣然并肩走出新校舍的后门。跑警报说不上是同生死,共患难,但隐隐约约有那么一点危险感,和看电影、遛翠湖时不同。这一点危险感使两方的关系更加亲近了。女同学乐于有人伺侯,男同学也正好殷勤照顾,表现一点骑士风度。正如孙悟空在高老庄所说:“一来医得眼好,二来又照顾了郎中,这是凑四合六的买卖”。从这点来说,跑警报是颇为罗曼蒂克的。有恋爱,就有三角,有失恋。跑警报的“对儿”并非总是固定的,有时一方被另一方“甩”了,两人“吹”了,“对儿”就要重新组合。写(姑且叫做“写”吧)那副对联的,大概就是一位被“甩”的男同学。不过,也不一定。

警报时间有时很长,长达两三个小时,也很“腻歪”。紧急警报后,日本飞机轰炸已毕,人们就轻松下来。不一会,“解除警报”响了:汽笛拉长音,大家就起身拍拍尘土,络绎不绝地返回市里。也有时不等解除警报,很多人就往回走:天上起了乌云,要下雨了。一下雨,日本飞机不会来。在野地里被雨淋湿,可不是事!一有雨,我们有一个同学一定是一马当先往回奔,就是前面所说那位报告预行警报的姓侯的。他奔回新校舍,到各个宿舍搜罗了很多雨伞,放在新校舍的后门外,见有女同学来,就递过一把。他怕这些女同学挨淋。这位侯同学长得五大三粗,却有一副贾宝玉的心肠。大概是上了吴雨僧先生的《红楼梦》的课,受了影响。侯兄送伞,已成定例。警报下雨,一次不落。名闻全校,贵在有恒。——这些伞,等雨住后他还会到南院女生宿舍去敛回来,再归还原主的。

跑警报,大都要把一点值钱的东西带在身边。最方便的是金子,——金戒指。有一位哲学系的研究生曾经作了这样的逻辑推理:有人带金子,必有人会丢掉金子,有人丢金子,就会有人捡到金子,我是人,故我可以捡到金子。因此,他跑警报时,特别是解除警报以后,他每次都很留心地巡视路面。他当真两次捡到过金戒指!逻辑推理有此妙用,大概是教逻辑学的金岳霖先生所未料到的。

篇8:汪曾祺《跑警报》原文及读后感

本文写的是抗日战争期间躲避日本飞机轰炸的故事———跑警报。还原一下当时的情景,可以想象,有纷扰,有紧张,有血肉横飞的惨状,应该是很痛苦的、很恐怖的事,但是,观其全文,却不见恐怖,不见紧张,相反,倒是悠闲之状比比皆是。如果从某种僵化的观念出发,我们可以非难作家,说他歪曲了历史的真实。但,至今并没有什么评论家发出这样的批评。为什么呢?这是很值得思考的。

文章一开头,就写了一个教授讲课讲到跑警报结束的故事,又写了一个学生在跑警报的时候带上一壸水,夹着温庭筠或者李商隐的诗集,从容自在地度过一天。

散文不是要抒情的吗?写这样的故事,鸡毛蒜皮的,和空袭警报的紧张环境好像不协调,这是抒什么情呢?是不是太不严肃了?文章的谋篇布局不是要善于剪裁吗,作家为什么不把这些事情省略掉呢?拉拉杂杂,在文章中有什么价值呢?

读散文,欣赏散文,遇到现成的理论、概念不能解决的问题,不能拘泥于理论和概念,而要从阅读的经验出发,从阅读的“实感”,特别重要的是最初的感觉,或者叫做“初感”出发。

我们读这样的文章最初的原始的感觉是什么呢?是不是觉得挺有趣的。不论是教授还是学生都让人觉得有趣。有趣在哪?空袭、轰炸、死亡的威胁,不但没有恐惧,相反,挺悠闲,挺自在。整篇文章,这样的事情,写了一件又一件,全文所写的事情,都很有趣。趣味就在遇到这样的空袭,不紧张,不痛苦,不残酷,相反,很好玩。

是不是可以说,文章的立意,就是要追求一种趣味,一种超越战争环境严酷性的趣味?

按作家的思路,这种趣味首先集中在跑警报的地点上。

在山沟里的古驿道上,有赶马帮的口哨,有他们风土化的装束,有情歌,有马项上的铃声“,很有点浪漫主义的味道,有时会引起远客游子的淡淡的乡愁”。

很显然,趣味里,渗透感情———知识分子对于民俗的欣赏,是情感和趣味的结合,把它叫做“情趣”,是不是比较适合呢?

接下去,是“漫山遍野”中的几个“点”。古驿道的一侧,“极舒适”,可以买到小吃“,一味俱全,样样都有”。沟壁上,有一座私人的防空洞,用碎石砌出来的对联是“人生几何,恋爱三角”,还有“见机而作,入土为安”。作家对这样的对联的感慨是“:对联的嵌缀闲情逸致是很可叫人佩服的。”

这样的“佩服”,当然表现了作家的感情和趣味,但,是不是有一种感觉,这样的情趣,和我们通常在抒情散文中感受到的情趣有些不同。这个“佩服”的妙处,在于其中意思好像不太单纯,不但有赞赏意思,而且有调侃的意味。对此,我们是不是感到这种趣味,不同于一般的情趣,而是有点诙谐,应该是另一种趣味,如果把它叫作“谐趣”,可能更加贴切。

为什么这样的趣味叫做“谐趣”呢?谐,是和谐的意思,和谐,情感和环境一致,高度统一,水乳交融。跑警报,纷扰不休,令人烦厌、苦恼,人的情操通过和谐的表现容易达到美化、诗化的境界,就是情趣。如若情感和环境的残酷不和谐,明明是血肉横飞的战事,却充满了罗曼蒂克的情调,这就不和谐了,不和谐的趣味,就有点好笑,有点好玩,不把人的情操往诗化、美化的方向去升华,而是恰恰相反,往可笑方面去引申。这就是谐趣,就是幽默感。

不和谐构成幽默感,在西方幽默理论中,是一个基本范畴。英语叫做“incongruity”。

到此为止,我们大概可以假定:这篇散文,基本上可以定性为幽默散文。

从这里,透露出一点信息,本文作者所追求的,应该不是一般的情趣,而是谐趣,而富有谐趣的散文,就不应该属于抒情散文,而是幽默散文。这一点,从文章下面的篇幅可以得到充分的证明。

跑警报居然成了“谈恋爱的机会”,男士还带上花生米,宝珠梨等等。“危险感使两方的关系更加亲近了”“,女同学乐于有人伺侯,男同学也正好殷勤照顾,表现一点骑士风度”。“从这一点来说,跑警报是颇为罗曼蒂克的。”

接下去,认真检验一番,这个假定在文本中,是不是有充分的支持?

警报结束了,回家遇雨,就有一位“侯兄”专门为女同学送伞的故事。作家这样评述:侯兄送伞,已经成定例。警报下雨,一次不落。名闻全校,贵在有恒。

这就不但是情感方面的不一致,而且是语词方面的不一致了。本来“,定例”的指称与一定的规章条例习惯有关,是一种规定,一种约束,有一定强制性的,不能不执行的;而这里却是自觉奉献的。至于贵在有恒,本来是指,以顽强的意志坚定地追求一种学业上、道德上的目标,而这里却是为了讨好女性,这是显而易见的不和谐、怪异,给人以用词不当之感。但是,就在这种用词不当之中,读者和作家心照不宣,领悟了作家对此人的调侃。文章的幽默感随着类似的怪异,不和谐的程度不断加深。跑警报的人,大都带着贵重的金子。哲学系的某个学生,作出这样的逻辑推理“:有人带金子,必有人会丢掉金子,有丢金子,就会有人捡到金子。我是人,故我可以捡到金子。”

“因此,他跑警报时,特别是解除警报以后,他每次都很留心巡视路面。他当真捡到过金戒指!逻辑推理有此妙用,大概是教逻辑学的金岳霖先生所未料到的。”

这位同学捡到金戒指,是偶然的,作家却用一种牵强附会的、不和谐的逻辑,把它说成是必然的。这里逻辑的不和谐在于,有人丢掉金子必有人捡到金子,这不是必然的。有一种可能是丢掉了,并没有给人捡去,而是失落在某一角落。至于我是人,故我一定会捡到金子,更是不合逻辑推理的.规则。不合逻辑的推理又和事巧合,就更加可笑了。因而,谐趣在这则故事中,显得更浓了,幽默感更强了。

跑警报有这么多趣事,不跑警报,也有趣事。一个女同学,利用这个机会洗头,一个男同学利用这个机会煮莲子。即使飞机炸了附近什么地方,他仍然怡然自得地享受他的莲子。

文章写到这里,几乎全是趣事,轻松无比。忽然笔锋一转,说是,飞机也炸死过人。田地里死过不少人,但没有太大的伤亡。

这一笔,从文章构思上来说,可以叫做补笔。为什么呢?开头我就说过本来飞机空袭是一件恐怖的事情,作家却追求一种轻松的、幽默的风格,一连串写了许多轻松的故事,幽默随着不和谐感的强化而强化。读者也可能发生疑问,在这样的民族灾难面前,作家怎么能够幽默得起来,轻松得起来?作家的这一笔,应该是一个交代。因为没有太大的伤亡,所以才幽默得起来,如果每一次都是血肉横飞,尸横遍野,这样轻松幽默,就是歪曲现实了。鲁迅在世时,对林语堂提倡幽默一直怀着警惕,就是担心,把刽子手的凶残也当作屠夫的一笑。

汪曾祺是一个思想深邃的作家,他对这一点是很警惕的。除了这一笔以外,还有一笔,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笔:

“日本人派飞机来轰炸昆明,其实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意义,用意不过是吓唬吓唬中国人,施加威胁,使人产生恐惧。他们不知道中国人的心理是有很大弹性的,不那么容易吓得魂不附体。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为了反映‘不在乎’,作《跑警报》。”

这一段,是全文的注解,文章写了那么多有趣的、好玩的、不和谐的、充满幽默感的、好玩的人和事,并不是低级趣味的搞笑,而是相反,有着深刻的、带着哲学性的思考。在这种不在乎”的谐趣中,作者揭示我们民族在灾难中顽强不屈的精神的一个侧面,同时也表现了自己的一种精神境界。

篇9:汪曾祺《跑警报》原文及读后感

无论从哪个角度说,汪曾祺的《跑警报》都称得上是一篇奇文!

一篇优秀的散文,必然深深打上作者的烙印。我们能从字里行间看到作者的人生经历、爱憎好恶、气质秉性、品格风骨……总之,我从作品里,看到了作者自己。

汪曾祺是西南联大的高才生,沈从文的得意弟子,比较典型的学院派作家。我们从《跑警报》的选材里,依然可以发现这样独特的人生经历的影响。

初读文章,我们会发现文章中涉及的内容很多,表面看似乎信手拈来、随口道来、没有什么章法和匠心,如果我们细读下去,我们会发现这一个个故事之间是有着很强的内在关联的,它们被一个灵魂统摄着,那就是汪曾祺的独特的人生经历、独特的人生态度、独特的审美趣味。

文章开头,作者借一个发生在联大师生之间的故事来说明“昆明警报之多”——教授问学生上节课讲到哪里了,一女生回答讲到‘现在已经有空气警报,我们下课’,教授是渊博而率性的,女学生是认真到了有些迂腐的程度但仍然不乏可爱天真的。这就是身为联大才子的汪曾祺的趣味,汪曾祺的记忆。

这样的例子文中俯拾即是。夹着一卷温飞卿或李商隐的诗慢慢走向郊外马姓同学;坐在教室里上课,居然能感觉到五华山挂了三个红球的侯姓同学;在躲避空袭时忙里偷闲用碎石子拼出的对联“人生几何,恋爱三角;见机而作,入土为安”的联大师生;把逻辑推理用到了捡金子上居然成功的哲学系研究生;跑警报时必带研究印视若性命的情书的研究印度哲学的金先生;别人跑警报时痛快洗头的罗姓女同学和在炸弹乒乒乓乓声中神色不动搅和冰糖莲子的郑同学……

汪曾祺笔下的,都是奇人,异人!他们才华横溢,极具个性,有点固执,有点迂腐,有点天真,有点浪漫,率性而为,颇有魏晋文人的风骨和气度。

文中有几处描写,看起来似乎是闲笔,但我以为恰恰是能表现汪曾祺独特的文人趣味和风度的。

一处是对西门驿道的描写。驮着货物的马帮,赶马的马锅头侧身坐在木鞍上唱着呈贡的调子,特别是作者注意到了马锅头的特殊装束,马锅头吹口哨没有撮唇而吹的,鞋帮上都绣着花。斜阳古道上的这种情景,在作者眼中很有一点浪漫主义的味道,会引起远客的游子的一种淡淡的哀愁。

另一处是关于坟头的描写,作者注意到了坟多有碑,碑上除了刻下坟主的名讳,还刻出“×山×向”,并开出坟茔的“四至”。作者说:“这大概也是一种古风。”

第三处是关于马尾松和关东糖的描写。

“有一片碧绿的马尾松,树下一层厚厚的干了的松毛,很软和,空气好,——马尾松挥发出很重的松脂气味,晒着从松枝间漏下的阳光,或仰面看松树上面蓝得要滴下来的天空,都极舒适……”

“厚厚的干了的松毛”“ 很重的松脂气味”“ 晒着从松枝间漏下的阳光”“仰面看松树上面蓝得要滴下来的天空”如果不看全文,一定以为这是一个细腻、多情的读书人于富足悠闲的生活中发出的惬意的感叹。但是,放在敌机轰炸、性命攸关的“跑警报”的大背景下,就着实令人惊叹和欣羡了!

《跑警报》是以残酷的日本侵华战争为背景的,但是在文中我们看不到硝烟弥漫,看不到人仰马翻,看不到生离死别,看不到惊慌失措。并不是作者有意美化战争的惨烈,有意淡化战争给人的伤害,与其说作者是在描写客观的侵略和避难场面,不如说作者是在续写内心的感受——无论情势多么紧急,他的内心永远是平静而从容、强大而美好的。所以,留在他记忆里的首先不是敌机的疯狂残暴,而是斜阳古道上唱着呈贡调子的马锅头,是马锅头鞋帮上的绣花,是“一击铁片,丁的一声,一块糖就震裂下来了”的“丁丁糖”,是“个大皮薄仁饱”的松子,是有着古风的碑文,是“松树上面蓝得要滴下来的天空”……

这让我想到了孔子。“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孔子处于绝境仍能“讲诵弦歌不衰”, 汪曾祺承袭了这种儒人的气度和风骨,难怪被后人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是一个多才、浪漫、敏感的旧式文人,同时又是在俗世生活中活得投入而有滋有味的人。所以他才会选择这样一些旁人不会理会、不会入文的材料去写,显示出它独特的审美趣味和境界。这在汪曾祺的很多文章中都有体现。

就像他在《花园》里写的那样:“园里什么花开了,常常是我第一个发现的。”

“我不爱逛商店,爱逛菜市。看看那些碧绿生青、新鲜水灵的瓜菜,令人感到生之喜悦。”

谈到他被打成右派下放劳动以后的生活,他在《随遇而安》里说,“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他写“自己成了喷波尔多液的能手”;他用戏剧油彩给工人化妆,“这比粉妆要漂亮得多”;还完成了一部“巨著”——《中国马铃薯图谱》;他给北京的朋友写了一首诗,其中有“坐对一丛花,眸子炯如虎”,并感叹“:“白天画图谱,夜晚灯下读书,如此右派,当得!”

再来体会《跑警报》最后一段话:

他们不知道中国人的心理是有很大的弹性的,不那么容易被吓得魂不附体。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正是这种对突然而来的变故、灾难“不在乎“的精神,这种在俗世生活中自得其乐的入世态度,造就了一代奇人和他的奇文。

篇10: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通过对常见生活用品的欣赏评述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知识:学会从不同的审美角度欣赏、分析、评述生活用品的设计,掌握实用和美观有机结合的设计原则。

(3)能力:能自觉地以艺术的眼光观察和分析常见的生活用品,并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评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活用品实物数件。

课堂教学:

一、游戏导入

课件展示几组质地不同(不锈钢、塑料、再生纸、陶瓷),造型不一的餐具。游戏规则:同学都是采购员,根据特定的对象,选择合适的餐具并说出理由。二、欣赏评述

(课件展示几组生活用品,引导学生欣赏,师生共同分析)

1、果盘:枝条交缠,鸡冠花纹,构图大方简洁,红、蓝、白三色搭配古朴典雅,放置水果时,与水果的鲜艳色彩形成鲜明的对比。枝、叶、花、果实在内容上形成一种统一的美感,是平面和立体的结合。

2、坐椅:

A、木椅:金字塔的造型给人稳固、安全的感觉,使人可以放心的坐下休息,原始的木纹和色彩缤纷的椅垫形成对比,似乎暗示了现代人与大自然的融合。

B、折椅:铝合金的椅架,造型简洁大方,可以折叠打包,携带方便。帆布面料比较耐磨,深蓝的色彩又较耐脏,真不失为现代人旅游的好伙伴。

C、椅子一组:单纯的颜色,简洁的造型,给人舒适的感觉,看到了就忍不住想坐一坐。同时,不用时要尽可能节省空间的问题设计者也为你想到了,看,几把椅子叠在一起形成的新的立体构成造型,像一座抽象的现代雕塑,不也觉得很美吗?

三、合作交流

(一)想一想、谈一谈

1、购买某种生活用品时你应如何进行选择?

2、生活用品的设计应该遵循什么原则?

3、通常可以从哪些方面欣赏、分析、评述一件生活用品?

(课件逐一展示问题,分别请同学发言)

(二)看一看、比一比

手机:(分组训练,相互讲解)

A款:外形方正规整,蓝色的屏幕和银色的机壳形成色彩的差异,喜欢它的人应该是工作严谨,一丝不苟的人。

B款:精致小巧的外形,机盖上镶嵌着璀璨的宝石,更显得高雅尊贵,是很多女士的掌中爱物。

C款:流线外形和金属质感,传达出独特的信息,机盖合起后呈简洁的弧形造型,活泼的式样加上多种富有青春气息的色彩,深受年轻人的喜爱。拿在手中,置于衣袋,都会使人感到很舒适。(录音讲解,学生对照。)

(三)写一写、讲一讲

1、请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各种生活用品,根据自己的感受在纸上用几句话写出这件生活用品的设计好在哪里?你对于这件生活用品的设计还有什么更好的建议吗?

2、小组交流。

3、请勇于展示的同学上讲台展示自己带来的生活用品,并谈谈自己的欣赏感受。

(四)试一试、摆一摆

四、课外拓展

课件展示几组日常生活用品,在学生浏览欣赏的过程中提出要求:

1、做个有心人。在平常能针对各种常见生活用品的设计,分析其优缺点,提出改进的建议。

2、人小点子多。在父母、亲友购买生活用品时,能运用所学知识,为他们提供参考意见。

篇11: 教学设计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是研究和应用微生物的前提,其基本操作技术是生物科学、医学等领域最基本的实验技术,也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实验操作技术。因此,“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是高中选修教材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本文从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评价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中的地位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是选修1的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中的第1个课题,旨在为学生实践其他的生物技术实验做好铺垫,又由于本节内容位于传统的发酵技术之后,所以它是在传统的生物实践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又为微生物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因此,可用“承前启后”这个词语来概括本课题的地位。

2.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及教学要求确立本课题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列举培养基的种类等基础知识,说明培养基配方及作用;概述无菌技术。

(2)能力目标:尝试培养基的制备、高压蒸汽灭菌和平板划线法等基本操作技术。熟练规范地进行无菌操作,成功地培养微生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验制作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培养纯化大肠杆菌的方法;参与实验过程,体验实验操作领悟实验原理,交流实验体会;形成勇于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4)教学重难点:无菌技术的操作。由于微生物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在实验室培养微生物除了要为微生物提供合适的营养和环境条件外,还需要确保其他微生物无法混入。因此,实验时针对培养基、操作者、用于培养的器皿、接种工具等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消毒灭菌处理。在“无菌”的条件下接种和培养,获得纯净培养物,才能成功培养微生物。可见无菌技术是微生物培养过程的关键。教学中可联系医疗和生活实际深入理解无菌技术。

二、教学建议

1.设置适当情境----有效导入

虽然微生物无处不在,但由于其一般个体微小,肉眼不可见,须在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下才可看见,所以学生对微生物的相关知识总体比较陌生。我们可以尝试以如下情境导入:情境一中展示一杯红葡萄酒、一小蝶香醋、一块腐乳、一盒酸奶,让学生思考这些食品分别主要是由何种微生物发酵而产生的。情境二通过投影仪展示水华和赤潮等与日常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生物。

通过上述情境的展示和讨论,学生可以对微生物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激发起学生学习本专题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在微生物培养中保持培养过程纯净的重要性。

2.重视基础知识---夯实理论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这一课题,就当前普通高中学生学情和各学校实验条件而言是一个难度很大的课题,要保证该课题的有效展开,必须高度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探究学习。基础知识部分主要就是弄清楚三个概念:培养基、菌落和无菌技术。

关于培养基,教师在授课前可以先制备一个常用的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在课上进行展示,这样学生可以对培养基有个初步的形象认识,同时还可以结合多媒体简单介绍一下其他培养基的类型及分类依据,在师生共同讨论的基础上概括出培养基分类的基本知识。然后再设置一些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①实验室最常用的培养基是什么?②琼脂在培养基中主要起什么作用?③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与其培养基中所含有的营养成分一定相同吗?④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按物理状态、化学成分、用途等分类依据分别应属于何种培养基?⑤硝化细菌的氮源、固氮生物的氮源、自养生物的碳源、异养生物的碳源分别是什么?

而菌落是实验室培养和分离微生物的主要依据,教师可实物展示或投影展示大肠杆菌的菌落、分解尿素细菌的菌落、纤维素分解菌的菌落,并让学生比较菌落形态、颜色、光泽等方面的不同,然后讨论以下问题:①科学研究为什么常用菌落作为培养和分离微生物的主要依据?②菌落形成常在什么培养基表面?液体培养基可以产生菌落吗?③为什么说获得单个菌落就表示微生物得到了“纯化”?④菌落的观察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

至于无菌技术,是本课题成功与否最关键的操作要领,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行阅读教材P15小字部分“实验室常用的消毒和灭菌方法”以及教材P85的附录4,然后归纳出消毒灭菌的适用对象,并以表格的形式比较消毒和灭菌的区别:

3.实验操作部分:建立流程、弄清原理----体会无菌技术

(1)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

该培养基的配置细节较多,但是并不是完全要记住的,只要抓住关键的环节(牛肉膏和蛋白胨的称量与熔化方法、先调pH后灭菌等),然后建立以下简单的流程图即可:

计算→称量→融化→调pH→灭菌→倒平板

上述流程图还可简化为六个字:“算、称、融、调、灭、倒”。为了更好的掌握培养基的配置,还可以设置以下问题供学生讨论:①皿底和皿盖的大小关系?培养基是倒在那个上面?②“倒平板”中的“倒”字该如何理解?③培养基和培养皿的灭菌方法有何不同?为什么?④“倒平板”指的是接种前还是接种后,还是都要?

(2)纯化大肠杆菌的两种方法

微生物的纯化方法很多,教材着重介绍了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但是原理大

致是相同的:通过连续划线或系列稀释,降低大肠杆菌浓度,得到单个细菌繁殖成的菌落。以平板划线法为例,可尝试建立如下基本流程:

教材中关于两种接种方法有详细的示意图,可先让学生自己看,然后由学生谈谈哪些

细节体现了无菌操作的要求,哪些操作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们在实验室应从哪几大方面确保无菌操作的实现。(3

)实验室操作

本课题大体可按以下实验流程操作:

本课题的具体流程可由学生结合书本中的提示自行设计,鼓励创新,但必须以遵循接种的基本原理和无菌操作为前提,以获得纯化的大肠杆菌菌落为目标,以安全为第一保障。教师可以给予必要的提醒和帮助。

下面结合实际操作提出几个注意点或建议:①以安全为第一要务。本实验最好选择非致病菌种,如本课题教材中的大肠杆菌等,这样可避免操作者被感染的可能。本实验用到的干热灭菌箱、高压蒸汽灭菌锅、酒精灯、紫外灯等仪器设备都要先培训、后使用,并填好使用记录,强化安全意识。②以无菌操为关键要领。由于微生物的繁殖能力很强,该实验稍不留意就会失败,所以无菌操作显得尤为重要,且细节很多,我们可以对学生提出以下要求:在制定实验计划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可行性,然后将每一个应该注意的无菌操作环节都做好标

注;在具体实验操作时,每组至少要安排两位同学监督操作是否遵循的了严格的无菌,并做好记录,这样即使实验失败了,也便于查找实验失败的具体环节和原因。③体现对照原则和重复原则。将接种后的培养基和一个未接种的培养基都放入37℃的恒温箱培养,未接种的作为空白对照,只有上面培养基完好且无菌落产生,才能说明培养基配置成功了,才有可能得到大肠杆菌单菌落,否则实验只有重做。为了确保实验成功的概率,可以适当增加实验组和对照组培养基的数目,避免由于偶然原因导致实验失败,延长了实验周期。④以获得标准的大肠杆菌单菌落为主要目标。由于学生不清楚大肠杆菌菌落特征,教师最好事先提供一个参照,这个参照可以是培养好的菌落,也可以是图片。引导学生从菌落颜色、形状、大小、光泽等方面来描述大肠杆菌菌落的特征。一般选择12h和24h为观察基点比较合适,因为微生物具有繁殖快的特点,如果培养时间太长,菌落也会连成一片,就不容易看到单个菌落了。

三、教后反思

本节课可以通过生产实例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在微生物的培养过程中,保持培养物纯净的重要性。在实验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多练习相应操作,从中体会纯净培养过程中“无菌”操作的重要性。要让学生熟悉实验原理再进行操作实验,利用培养结果指导学生回顾实验中的成败并相互讨论总结,深入理解知识。当然由于微生物的微观性和危害性,一定要教育学生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篇12: 教学设计

(1)课时:一课时(40分钟)

(2)课型:新授课

(3)教学对象:初中八年级

(4)按照教材教法要求撰写,条理清晰,书写工整,内容包括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作业要求及板书设计等,力求体现教学形象性,直观性和实践性。

课题:美观又实用的日用产品

课时: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日用产品设计的基础知识,知道从日用产品的造型、色彩、材质、功能四个方面加以分析,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过程与方法:欣赏优秀的日用产品设计作品,了解产品设计的主要特征,尝试用语言或文字从设计的角度进行评述,分析产品设计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尝试进行多种形式的设计和制作练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学习愿望,能积极思考,具有求新求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学会从功能、材质、造型、色彩四个方面欣赏、评述日用产品。

三、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与审美能力。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科书,新颖奇特的日用品;

五、教学过程

活动一: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切苹果的神器,让学生猜这有什么好处?学生猜,讨论。从而引指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设计,引出今天的课题《美观又实用的日用产品》

活动二:直观感知,具体分析

生活中处处有设计,处处有奇思妙想,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德国厨房里工具的巧妙设计的图片。

提问:这样的设计有哪些优点?哪些不足?你觉得怎样设计才能更完美。并要求学生欣赏图片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选出一名代表进行发言。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予以肯定(例如:德国厨房中的厨具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注重实用的同时,更人性化,用起来更贴心。青花瓷盘在考虑到实用的基础上,把全世界闻名的青花瓷以最美的感受展示给大家,给人以美的享受。)

教师: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人的聪明才智在当时是世界领先的,看看古代哪些生活用品中充满了无穷的智慧。例如:红漆花形洗子,你能看出它造型上的优美和实用性吗?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予以肯定(漆型洗子是利用自然界的花瓣的形状作为创作的原型,利用中国红在色彩上很鲜艳,非常美观。)

教师提问:通过欣赏古今中外优秀的生活用品,设想一下,如果你是设计师,你会考虑哪几方面进行设计?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首先要有实用性,其次要有艺术性,二者相结合就是最佳设计)

活动三:示范操作,实践练习

(一)教师演示

教师通过播放多媒体视屏的方式让同学感受旧物改造的好处以及方式方法。并讲解注意事项。

(二)课堂练习

布置任务:设计作品可以在造型、色彩、及实用性上多加考虑,设计体现个性的出独一无二的作品。用我们学过的或自己喜欢的方法创作。

(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针对共同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及时纠正。表扬有创意的作品;对个别学生进行技法指导。)

活动四:交流评议,拓展提高

(一)学生展示交流

教师让同学做小小鉴赏员选出最有创意的作品

同学们一小组的形式派出代表发言,评价主要围绕着造型色彩和实用性展开。

教师请作者谈一下自己设计或改造的旧物的创作灵感

最后教师总结评议,指出作品中的亮点和问题,语言多以鼓励为主

活动五,小结,作业

教师向学生推荐一下中央二台的《交换空间》这个栏目,里面有许多设计师将他们优秀的设计,展示给我们,有时间的时候大家可以借鉴学习一下,你会变得更加智慧。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创意设计,我们离不开设计,同学们让我们都打开脑洞,把身边已经过时的生活用品来一次大改造,或者作为设计者,有更多更好的发明设计出现在我们班的同学中,为生活服务、装点生活。

六、板书设计

美观又实用的日用产品

设计特点:实用性,艺术性,

设计要素:造型、色彩、实用性

七、课后反思

《跑警报》的教学反思

《巩乃斯的马》读后感作文

防震减灾演练作文400字

紧急疏散演练工作总结

《在仙台》课堂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防踩踏演练总结

紧急疏散演练校长发言稿

防空应急疏散演练方案

防踩踏演练方案

消防逃生演习作文

跑警报教学设计
《跑警报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跑警报教学设计(精选12篇)】相关文章:

防震减灾演练范文200字2022-04-29

一次难忘的逃生演练作文2022-05-06

关于地震应急演练方案2023-10-09

防震演习作文2024-04-26

安全逃生演习心得体会2022-05-07

学校防踩踏安全演练活动总结2023-11-20

地震演习作文400字2022-06-10

汪曾祺散文2023-06-27

学校演练的活动方案2022-11-05

广西气象灾害防御条例2022-09-1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