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教学设计

时间:2023-05-12 11:31:54 更多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论语》教学设计15篇

《论语》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语》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语》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文言文的读法。

3.仔细体会四则语录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四则语录的含义,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精炼的特点。

教学准备

课前可阅读《论语》。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旧知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论语》这本书吗?能不能给大家举出几则例子?你对它还有多少了解?由此引出孔子,并简要介绍。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部分章节——《论语》四则。

二、正确朗读课文

1.《论语》是文言文,诵读是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我们在朗读文言文时要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先听老师读一读。教师示范朗读。读出智慧。在读中领悟文意、在读中积累语汇、在读中质疑思辨、在读中陶冶情操。

2.请学生进行模仿朗读练习。

3.指名朗读,互相订正。

4.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领悟含义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

2.大家读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子曰”是什么意思?(孔子说。)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子曰”呢?(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3.自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大家边读课文边对照注释及手里的工具书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如果遇到不理解的字词,请把它画出来。

4.小组内学习:针对不理解的字词进行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重点理解以下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患:忧虑,怨恨。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诲:教,导。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故:旧知识。新:新知识。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自省:自我反省。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四、结合体会再读

1.你喜欢哪句话?读给大家听,并联系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生活体验谈谈见解。

2.把课文背诵下来。

五、作业、课外激趣探究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请同学们在课后多积累《论语》的内容,相信一定会让你们受益匪浅。

板书设计

《论语》四则

学习态度“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学习态度“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习态度“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背诵l。6、5。26两章。

2、掌握“病”、“伐”、“趋”、“微”、“其”、“经”在文中的意思,并重点掌握“立”、“达”、“盍”、“诸”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并默写下列语句、就近取譬;被发左衽;一匡天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朗读并标注本课句式特殊的句子。

5、明确“忠恕”内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论语》的核心部分是“仁”。《论语》共21,469个字,其中“仁”字出现,有人统计有109次,这也就是说,《论语》中,平均十几个字中就出现一个“仁”。密度之大、频率之高,实属罕见。这位孔圣人是事事讲“仁”、处处讲“仁”,为政讲仁政,做人讲仁人,他以其言行向人们昭示、仁爱同情是人间正道,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仁者爱人。

二、分析前四则

读四则,思考、

A重点字。

B“仁”的思想内容包括哪一些?

重点字

1、入则孝。

2、出则弟。

3、吾道一以贯之。

4、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5、何事于仁。

6、尧舜其犹病诸。

7、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8、能近取譬。

从这几节看,孔子“仁”的思想主要内容是什么?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积极为人)

但有了忠就是不是仁了呢?看下面这一则内容、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5。19)

可见,有了忠不是就是仁,那么还需要什么呢?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推已及人)

三、小结、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分析后七则

前几则我们分析了“仁“的概念,那么对于“仁”要怎样实践呢?

(一)读后七则,注意重点字。

1、盍各言尔志。

2、敝之以无憾。

3、愿无伐善。

4、无施劳。

5、老者安之。

6、固相师之道也。

7、过之,必趋。

8、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

9、霸诸侯。

10、一匡天下。

11、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12、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3、子见齐衰者、免衣裳者与瞽者。

(二)重点句式、

1、子食于有丧者之侧。

2、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3、师冕见,及阶……

4、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三)这几则讲仁的实践,我们一起看从几个方面来加以说明的。

1、言志

读“言志”这一则,体会三人的不同点。

引用朱熹的话、夫子安人,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

2、问人、重人不重财。

3、导盲、无微不至的关心。

分析其语言的平实与浅易,理解运用具体细微的记述,真切地反映孔子对盲人的关心。

4、与有丧者侧、尊崇礼。

三、探讨

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孔子仁的基本点是两个字、爱人。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其具体内容体现为忠”“恕”,即一方面要竭力为人,一方面要推已及人。具体的表现即“爱人”。

分析最后一节。思考、为什么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仁,一方面却肯定其为仁者?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3。22)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译文】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自杀。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的盟会,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啊。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孔子“仁”的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关心民生疾苦,始终是孔子的仁爱观。

四、总结、

《论语》中关于“仁”的阐述有很多,比如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人由已,而由人乎哉?”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我们要好好去阅读鉴赏,才能体会孔子思想的深遂。

第三课时

一、导入

在沧海横流的乱世中,孔子的思想和实践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在他身上,随时随地自然流露的仁爱之心,体现着社会的良心和天地间的正气。

他并刻意不鼓励学生去寻找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去做,而是谆谆教导学生做人的基准——“仁者爱人”,有此仁爱之心,便能成就一个有高尚道德的人。

二、分角色朗读

1、教师读“子曰”内容。

2、男声读叙述语言。

3、女生读其他对话语言。

三、解题、初步感知

“仁者爱人”,为主谓短语。何为“仁者”?何为“爱人”?

四、研习

那么什么样的人能称为仁者?“爱人”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现在就请同学们在原文中找一找,读一读。

(一)探究、在文中“仁者”的内涵是什么?

1、仁之本

(1)对内,孝。

(2)对外,悌。

2、仁的主要内容。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积极为人)。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推已及人)。

(二)探究、在文中“爱人”有哪些具体表现?

仁的实践、爱人

1、“言志”,体会三人的不同点。

引用朱熹的话、夫子安人,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

2、问人、重人不重财细节描写拓展。

3、导盲、无微不至的关心。

分析其语言的平实与浅易,理解运用具体细微的记述,真切地反映孔子对盲人的关心。

4、与有丧者侧、尊崇礼。

5、大仁、孔子“仁”的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关心民生疾苦,始终是孔子的仁爱观。

小结、仁者必爱人,爱人是仁者的活动,爱人者必能达到仁。

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孔子。

(三)“仁者”如何“爱人”。

孔子以“仁”为核心提出一整套道德价值体系。

“仁”延伸到父母是“孝”。

“仁”延伸到兄弟是“悌”。

“仁”延伸到子女是“慈”。

“仁”延伸到夫妻是“义”。

“仁”延伸到朋友是“信”。

“仁”延伸到国家是“忠”。

“仁”延伸到人类是“仁民”。

“仁”延伸到自然是“爱物”。

五、拓展

(一)“仁”这一思想在古今中外的影响及意义。

古、◇微子、比干——“仁人”。献身国家,取义成仁。

◇文天祥——“孔曰成仁,孟曰取义。”爱国就是为大多数人而死。

◇谭嗣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谭嗣同的代表作《仁学》,就是追奉了孔子的“杀身成仁”。

今、李大钊、抗洪(画面)。“仁人志士”“仁义之师”“仁爱之心”

意义、“仁”是爱人类,爱一切的“人道主义”境界。“四海之内皆兄弟”——世界意识的形成(地球村)。

◎解放大量被压迫、被奴役的行动都是“仁”——人道主义。

◎由于人类的破坏,自然环境越来越恶劣,我们生存的地球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考验,这就越来越需要“仁”的思想。这也是为什么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会提出“巴黎宣言”的重要原因。

意义、“仁”是爱人类,爱一切的“人道主义”境界。“四海之内皆兄弟”——世界意识的形成(地球村)。

◎解放大量被压迫、被奴役的行动都是“仁”——人道主义。

◎由于人类的破坏,自然环境越来越恶劣,我们生存的地球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考验,这就越来越需要“仁”的思想。这也是为什么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会提出“巴黎宣言”的重要原因。

(二)仁人志士之志。

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孔子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六、布置作业

写作、写一篇关于当代仁人志士的人物短评。

字数、150字左右。

(可参照“感动中国”颁奖词写法)

第四课时

一、导入

二、知识总结

重点提领,归类突破。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

句子通假字本字解释

⑴与师言之道与?

⑵管仲非仁者与?

⑶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⑷吾其被发左衽矣。

重点提领,归类突破。

二、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填代码)并写出活用后的意思。

A、名作动。B、名作状。C、名作使动。D、名作意动。

E、形作名。F、形作动。G、形作使动。H、形作意动。

I、动词作名词J.动词作使动。

句子类。

型活用后。

意思句子类。

型活用后。

意思

⑴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⑸尧舜其犹病诸。

⑵己欲立而立人。⑹己欲达而达人。

⑶敝之而无憾。⑺老者安之。

⑷少者怀之。⑻愿无伐善。

三、写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并作口头翻译

句子类型句子类型。

⑴吾道一以贯之宾前⑷门人问曰、“何谓也?”疑宾前。

⑵行有余力,则以(之)学文省略⑸固相师之道也判断。

⑶子食于有丧者之侧状后⑹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否宾前。

四、补充阅读

无言的震撼、当代中国的仁者。

感动中国人物、毕生梦想消除饥饿的袁隆平。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无言的震撼、当代中国的仁者。

度感动中国人物、大山深处孤身支教的徐本禹。

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在过去的一年里,他让我们泪流满面。从繁华的城市,他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也许一个人的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眼睛铺满阳光,爱,被期待着。徐本禹点亮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

无言的震撼、当代中国的仁者。

感动中国人物获奖者“丛飞”。

从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顾之前,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没有丝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他曾经用舞台构筑课堂,用歌声点亮希望。今天他的歌喉也许不如往昔嘹亮,却赢得了最饱含敬意的喝彩。

无言的震撼、当代中国的仁者。

感动中国度人物获奖者“李春燕”。

她是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提着篮子在田垄里行医,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她是迁徙的侯鸟,她是照亮苗乡的月亮。

无言的震撼、当代中国的仁者。

感动中国人物获奖者——人民的好军医“华益慰”。

不拿一分钱,不出一个错,这种极限境界,非有神圣信仰不能达到。他是医术高超与人格高尚的完美结合。他用尽心血,不负生命的嘱托。

无言的震撼、当代中国的仁者。

感动中国度人物获奖者——霍英东(聚财有道,散财亦有道)。

生于忧患,以自强不息成就人生传奇。逝于安乐,用赤诚赢得生前身后名。他有这样的财富观、民族大义高于金钱,赤子之心胜于财富。他有这样的境界、达则兼济天下。

无言的震撼、当代中国的仁者。

感动中国20人物获奖者——林秀贞(30年来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

用30载爱心让一村之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富人做这等事是慈善,穷人做这等事是圣贤,官员做这等事是本分,农民做这等事是伟人。这位农妇让九州动容。

无言的震撼、当代中国的仁者。

感动中国20度人物获奖者——“微尘”。

〖主要事迹〗“微尘”起初是青岛一位数次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后来,扩散成一个爱心群体,再后来,扩展成一个关爱他人的爱心符号。以“微尘”命名的募捐箱、徽章,走进青岛的大街小巷,成为青岛一个体现爱心的公益品牌。

青岛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在翻阅了捐款记录后惊讶地发现,早在20,一位神秘女士就已经使用“微尘”的名字多次大额捐款、非典时期捐款2万元,新疆喀什地震捐款5万元,为白血病儿童捐款1万元,湖南灾区捐款5万元……当人们正在努力寻找“微尘”时,一个又一个“微尘”出现了。截至目前,青岛市红十字会收到的上千笔捐款中,很多捐助者都署名“微尘”。每一双充满善意的援手,每一张不同模样的面孔,都记录下一个共同的名字——“微尘”。

〖颁奖词〗他来自人群,像一粒尘土,微薄、微细、微乎其微,寻找不到,又随处可见。他自认渺小,却塑造了伟大,这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这是一座城市的良心。

沈老师寄言。

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

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大爱无边!

愿我们都能成为一个人敬人爱的仁者!

五、作业。

《论语》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论语》第七章《述尔》中的第二章,即: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这一章,既是孔子自道自话,也是孔子一生的写照,正因为孔子有这样的态度和境界,才成就了他为至圣先师,成为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所以,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蕴含深厚,包容宽广,对人生会有深刻的启迪,所以应该很好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受益终生。

【教学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本章教学虽是一句话,看似简单实意深刻,如何使简单变丰富,化深刻为浅显,这是我教学设计中的思考。为此,我教学中采取了这样几种做法:一是用《论语》学《论语》,即:有时引用已经学过的《论语》句子,来理解新句子,使学生温故而知新,这样学生会觉得很轻松;有时扩展《论语》中其他与本章相关联的新句子,来丰富对本章的理解,学生会觉得很新奇刺激,富有挑战,所以,表面重点是学一个句子,其实同时也学习了解了一些其他的句子,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思维空间。二是多处采用故事教学的方式,寓教于乐,化难为易,学生会很喜欢,会在身心愉悦中有所感悟和收获。三是采用古今结合、教材与学生生活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浅出,难点迎刃而解,如:理解“静定”的一种境界,我就结合了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功夫熊猫》的一些情节来诠释和引领,学生非常喜欢,理解也变得轻松愉悦。四是采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印象深刻。

教学对象分析:学生一二年级曾学过《弟子规》,目前已经学过一些《论语》内容,对孔子及《论语》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古文也已有了一些感悟理解能力。而句中的“学而不厌”和“诲人不倦”又是现在我们常用的成语,有的学生可能不陌生,所以学起来,同学们应该是很喜欢。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论语》第七篇《述尔》中的第二章,了解孔子一生的学习和治学态度方法风格及谦虚好学的品格;

2、进行国学知识积累,学习感悟理解古文的能力,丰厚底蕴,为学生将来对中华国学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3、学习孔子的情怀及品格,培养学生快乐学习的品质,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和终身学习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积累知识,学习品格,培养态度和品质。

难点:如何化难为易使学生轻松理解句子含义及其思想品质,并潜移默化受到熏陶,学习孔子的品格,形成自己的品质。

【教学准备】

视频电影课件、视频动画课件,文字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自然入课

1、背诵已学过的章句。

2、自然引入:同学们真了不起,已经记住了这么多《论语》章句!相信孔老夫子对你们的努力一定会非常感谢和欣慰的。本节课,我们继续穿越,回到孔子的'课堂,聆听孔夫子的教诲。

(设计意图:这样开课,简单直接,让同学们带着一点成功和自豪去学习新知识,学生会充满信心和激情。)

二、新授

1、师板书,请学生仔细看,在心里默读。

板书: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指读,强调“识”的读法为(zhì)及字意(记住)。强调“诲”和“倦”的读音。

3、理解“默而识之”的意思。

(1)“默而识之”的意思。

(2)为什么孔子说要“默”而识之呢?(而不是“读”而识之或“学”而识之等等呢?)

(3)深入体会“默”字。

(师根据学生回答后引领:表面理解是告诉我们静静的默不作声的学习并记住所学的知识,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要静下心来,沉下心来,这样你就会全神贯注,调动你你内心所有的能量,那么,你原来记不住的你现在就会记住,你原来迷惑不解的你现在就会豁然开朗,你原来觉得很困难的事也许现在就会迎刃而解……

此处观看电影《功夫熊猫2》中片段,结合其中的两段,即浣熊师父教育熊猫如何静下心来,调动内心巨大的潜能,来使自己达到武功的最高境界,以及最后功夫熊猫如何悟透了师父的教诲,面对孔雀沈老爷最强大的攻势,如何使自己静下心来用武术的最高境界彻底摧毁他们的情节来谈。)

教师总结:所以说,“静下心来”不光是一种态度,一种方法,更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会是你的内心无比强大,这种内心的力量发乎于外会使你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3)先来“默而知之”记住这四个字。(其实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你也可以扩展开来用于其他方面。)

(设计意图:上述环节,由字义到句子字面义,再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再到联系学生最喜欢的动画电影,深入显出,寓教于乐,学生会在自身的体验中,在观看剧情的愉悦中,理解文意,参悟道理。然后老师给予总结升华,水到渠成,激发能量。)

师过渡:孔子为什么能做到“默而知之”呢,这其实体现了孔子的一种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更体现了他的一种学习情趣,学习境界,这种境界,就是快乐的学习境界,他学习的时候总是乐在其中,即陶陶然,其乐无穷也,从来不会厌倦。

那么他的这种态度在这句话当中也说得很明白,那么哪个词说的就是我刚才说的这个意思呢?

4、理解“学而不厌”

(1)指生说词语意思。

(2)结合以前学过的句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体会。

(3)师讲“叶公问子路”的故事。(教师结合这段话,即: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来讲解孔子快乐学习的态度。)

(4) 视频播放孔子的故事《韦编三绝》,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记这个成语。

(5)教师结合『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这句继续体会。

(设计意图:这段环节主要结合有关孔子的故事,通过学生已有知识、教师讲解和看视频的方式,进一步引导学生品味学习孔子快乐学习的品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快乐学习,快乐人生的教育。)

师过渡:易中天说:孔子一生的学习可以概括成这样几个特点:博学、好学、活学、乐学。孔子不光把自己学习当作是无比快乐快乐的事,而且,他还把“教书育人”当作是无比快乐的事,他乐淘淘的做了一辈子教书先生,

5、学习“诲人不倦”。

(1)理解词语意思。

(2)教师渲染:(从孔子弟子之多,年龄性格之异,教学内容之广,孔子皆循循善诱,因材施教这些方面来渲染。)

(3) 故事:朽木难雕(孔子骂宰予)

A、课件出示: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之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B、理解这段话的意思。

C、了解成语,课件出示:朽木难雕、朽木不雕、朽木不可雕、朽木粪土。

D、扩展孔子的教学风格:孔子的教学有时很严肃,像这样批评宰予;有时又是十分风趣和快乐的,此处引用《论语》中第十一·《先进》篇中关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了解孔子教学课堂的和谐愉悦民主人性率真……

(设计意图:此部分教学主要结合孔子骂宰予的这段故事和孔子平时教学的一些特点,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尝试思考的方式来理解孔子的教学风格,进一步感悟大师的风范。文字课件的出示,使之作为丰富教学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古文的特点及趣味,了解成语的源头,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为将来的可持续学习和快乐学习培养态度和品质。)

6、学习:“何有于我哉?”

(1) 学生根据上述学习评价孔子。

(2) 理解“何有于我哉?”的意思。

(3) 从这句话中理解孔子的谦逊与反思,学习他在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的精神。强调反思对于我们修身养性方面的重要意义。(如,教师在课后的反思,会有利于今后更好的教学等等,也可以结合曾子的《吾日三省乎吾身》等)

(设计意图:此部分教学作为次要内容,旨在了解孔子做学问的一种谦逊和精进,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

三、回顾全句,总结。

1、说说全句的意思。

2、朗读全句,背诵全句。

3、激励教育:师:把此句话送给学生当做“座右铭”,按此去做,将来一定会成为优

秀的学者,也许会成为了不起的伟人,也许会成为流芳千古的圣人。但也许你不会成为什么什么重要的人,但我相信你今后学习一定是快乐的,做人做事一定是快乐的,那么你的人生一定是快乐的。最后,让我们一起牢牢记住这两成语,出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吟诵三遍)

(设计意图:此处这样设计旨在让学生强化记忆,背诵在心,然后老师强化激励,使学生有个认识的高度和铭记,终生受益。)

四、布置作业:

请学生自己阅读《论语》找一找书中记录有关孔子学习和教学的章句,选择一两句你喜欢的背下来。

(设计意图:教是为了对学生有个引领,督促学生主动阅读,进而形成爱阅读爱思考爱积累的学习品质,这非常重要。此环节设计,目的正在于此。)

【板书设计】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好学 zhì 厌烦 厌倦

乐教 记住

谦逊

《论语》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一、教育学生懂得温故知新、学而不厌等道理。

二、初步学习“而”字的两种基本用法:顺接和转接。

三、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一、本文的教学特点和重点是:理解每一则的大体意思和内中蕴涵的道理;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意思;弄清课文中哪些是讲学习态度的,哪些是讲学习方法的。

二、本文的教学难点是掌握“而”字的两种基本用法,顺接和转接。

三、当堂完成课文背诵。

四、学生初读文言文,注意避免在虚词上纠缠,以免枯燥乏味,丧失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五、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引人:

同学们已经懂得了不少有关学习的道理。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也有不少言论是谈学习的。今天,我们读了《论语》十则,一定会有新的收获。(板书课题)《论语》,读作l*n y(,“十则”,十条。

二、布置自读课文。

要求:

1.查字典,弄清下列各字的正确读音:愠、罔、殆、谓、哉、焉。

2.思考:《论语》是怎样的一部书?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

3.查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加粗词语的含义。

而知新 人不知而不学而不诲人不择其者而从之

三、学生自读课文,回答上述问题。

明确:

1.愠y)n 罔w3ng 殆d4i 谓w8I 哉z1i 焉y1n

2.据“阅读提示”和课文注释回答。(略)

3.“故”,旧知识。“愠”,怨恨。“厌”,满足。“倦”,疲倦。“善”,优点,好的方面。

四、讨论重点内容。

1.课文里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

明确:谈学习态度的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谈学习方法的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等。

2.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明确: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学,指礼、乐、射、御四门课;习,指实习。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实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惫。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知识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识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3.“而”字是个连词,它的基本用法有两种,顺接和转接。课文中哪些是表顺接的,哪些是表转接的?

提示:表顺接的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敏而好学、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转接的有: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思而不学、学而不厌。

五、学生先背诵课文,然后完成课堂练习。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乐乎 不亦乎 人不知而不学而不思则默而之 思而不学则殆

2.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而好学 学而不人不倦 学而时

之 人不知而不

3.根据“而”字的两种基本用法归类。

(1)敏而好学

(2)择其善者而从之

(3)人不知而不愠

(4)温故而知新

(5)学而不思则罔

表顺接的有:

表转接的有:

4.用现代汉语准确的表述下列语句的意思。

(1)不耻下问 (2)默而识之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4)何有于我哉

5.简答题

在从师这个问题上,孔子的意见怎样?

参考答案

1.y@ yu8 y)n w3ng zh@ d4i

2.敏(资质),聪慧灵敏;厌,满足;诲,教诲,教导;习,实习;愠,怨恨,恼恨。

3.表顺接(1)(2)(4)表转接(3)(5)

4.(1)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2)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3)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4)哪一样我能有呢!

5.孔子认为,几个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自己老师的人。这样的人却不必是十全十美的人。他的优点,吸取过来;他的缺点,如果自己身上有,就加以克服。实际上,在孔子看来,任何有可取之处的人都是自己的老师,自己都应当向他们学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背诵前六则或前四则,讲大意,说体会。

二、研习新课

1.学生自习后四则。

2.查字典、词典,弄清下列词儿的读音:诲、逝、好、夫。

联系上下文,理解以上四个词儿的读音和意义。

诲hu@ 教导 教诲

逝sh@ 流过 过去

好h4o 爱好

夫f& 吧,语气助词。

三、自读,翻译

孔子说:“仲由,教诲你知道它么?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才是真正的知道啊。”

孔子说:“知道这个的不及爱好这个的,爱好这个的不及以这个为快乐的。”

孔子在河流上说:“流过去的东西也许像这个水吧,日夜不停止。”

孔子说:“我曾经一天到晚不吃饭,通宵不睡觉,因为在思考。但没有效果,不如学习呀。”

四、讨论重点内容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什么是真知?

明确:强不知以为知,不是严肃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是讳疾忌医,也是自我欺骗,很多人因此造成损失,乃至形成恶果。我们一定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这是为什么?你有这种体会么?

明确:这是学习心理的三个阶段:“知之”只是一般的“知”,并未养成强烈的欲望,未必能坚持学习,取得效果;“好之”便大有主动性,便有了感情和兴趣,便不以为苦;“乐之”则以此为乐,刻意追求,亦即由爱好成为志趣,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非达到最终目的不可,这才是学习生活上非智力因素的最高境界。

(同学们可以谈谈自己在学习上处于哪种境界,如何努力;也可以谈谈别人。厌学是学习的大敌。)

3.看到流水就发出感叹,为什么?

明确:一方面,宇宙万物是时时刻刻毫无休止地运动发展,在催人奋发;另一方面,流水一去不复返犹如人的年岁,应当及时努力,创造业绩。(这种警句格言应当念念不忘。)

4.为什么“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明确:实践才能出真知。书本知识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需要我们去学习,去研究。但是,单单学习书本知识还远远不够。这里说的学习,既指社会实践,也指书本知识,当然,对待书本知识也要具体分析,不能照单全收。

五、练习

1.学生背诵课文并抄写。

2.积累以下词语:

诲 逝 昼 寝 是 为 夫 尝

3.就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写一篇短文(200字)。

《论语》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语录的意义。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能融入学习态度、方法及品德的养成之中。

3.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4.学习分类整理笔记的方法;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教学步骤】

一、导入提问:影响几千年中国思想文化的书是什么?有可能出现各种回答。老师分析后可揭示答案:是《论语》。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它成了中国正统思想的代表……然后老师还介绍了《论语》的另两个“最”: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对初一学生来说,这是新鲜的,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预习提问:(1)大家预习课文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谁知道“子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子曰”呢?(2)《论语》的“论”,习惯上读lún。谁知道《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3)孔子是怎样的人?为什么人们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

(师生合作,共同完成,对孔子和《论语》进一步的`认识。体现了新课标要求学生“初步具体搜集资料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全新概念。此外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这为进一步学习课文作了铺垫。)

三、整体感知、诵读

(1)提出要求:我们学习文言文,有三条基本方法:

一是诵读,这是最基本的,凡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要背得烂熟,不要求背诵的也要读得十分流畅

二是用心领会课文的意思

三是自己动手,积累词语。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首先诵读课文,然后分“则”理解课文,最后背诵课文。

(2)自由诵读。教师提示诵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

①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曾子、三省吾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海女知之、是知也、自省、弘毅等。三个通假字:“说”通“悦”,“女”同“汝”,“知”通“智”)②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此环节旨在授以方法,提出要求和需要注意的问题,使学生心中有数。

四、质疑交流:

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问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必须理解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思而不学则殆”(我把“殆”解为“危险”)?“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孔子更反对哪个?为什么?“三人行”,一定“有我师”吗?如果同行的都是坏人呢?等等。

五、小组互动:

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哪几条是说学习态度的?哪几条是说学习方法的?哪几条还谈到了道德修养的问题?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旨在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旨的基础上,熟读背诵。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共同探究的好习惯。

六、自由背诵课文

七、探究性学习。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你有疑,特别是“无疑之疑”吗?

老师适时候提出问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有什么内在联系?有可能没有联系吗?

先对学生交代,这个问题,是许多人不解的问题,几个语文网站的“论坛”中都有人提出和讨论这个问题,可惜结论都不能让人信服。你若能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一种创见。

这一环节可以使教学内容向课外、向生活的延伸。由于能扩展视野,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又没有必须完成的作业,它备受学生欢迎。活动课还能密切师生关系,加深师生感情。

《论语》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学会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文言文的读法。

3.仔细体会四则语录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四则语录的含义,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精炼的特点。

教学准备

课前可阅读《论语》。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宋朝的开国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吗?谁愿意给大家讲讲?(初步了解孔子及《论语》,导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正确流利

1.根据课后注音轻声读文,达到读音准确。

2.指名读课文。

3.学生互相订正,达到“正确”这一目标。

4.学生再练习朗读,不仅要求读音正确,还要注意文言文语言简练的`特点,掌握好句子停顿,可以同桌进行讨论,在书上做标记,并相互指导。

5.指名读课文,全班评价

6.出示课文范例,再引导学生练习朗读。

7.不同形式引导学生朗读。

三、深入读文,理解内容。

1.《论语》四则讲的都是为学的内容,谈了哪些关于学习的问题呢?同学们先根据课后注释理顺文章大意,再来思考这个问题。

2.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课文,注意读讲结合,主要依前面的关于本文的译文进行讲解。

3.现在我们来想想,课文中谈到了哪些关于学习的问题呢?你有哪些自己的想法或感受?

4.请大家带着自己的体会再读文章。

5.尝试着背诵。

四、延伸

1.你还了解哪些先哲语录呢?

2.回忆一下有关自己学习的事,并联系这篇课文谈谈今后自己将如何学习。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积累一些有益的先哲语录。

板书设计

《论语》四则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教学设计7

【设计理念】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论语·问孝》。

2、了解《论语》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自古至今读《论语》的人生生不息。

3、结合《论语·问孝》的言论,能说出自己对“孝”的理解;结合课堂上的讨论,初步正确地把握“孝”,能够关注生活细节,懂得用自己点滴的行动向长辈表达孝敬。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课堂上的讨论,初步形成正确的对“孝”的认识,能够关注生活细节,懂得用自己点滴的行动向长辈表达孝敬。

【教学准备】熟读《论语·问孝》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预热:

1、出示图片,自由交谈。

出示孔子图片,生简介孔子、《论语》。【板书: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与《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2、观看视频,切身感受。

①师:9月28日,全世界举行了纪念孔子诞辰活动,这说明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的奥运会上,我们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论语的思想精髓和孔子的魅力。【播放视频】

②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重温了20奥运会盛典的一个片段,从你们专注的眼神中,老师知道,你一定有话说?(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出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③生交流。

很震撼,吟诵的是论语,感受到汉字的博大精深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等。

一、猜汉字,明字理

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汉字文化博大精深,下面老师出示几个汉字,看看谁能快速猜出是什么字。

出示:“子、老、孝”象形字,生猜。

子:像一个婴儿,他的.脑袋很大,举着小手,样子很可爱。是什么字呢?

老:像一个驼背、伸手、扶杖、头戴大帽的老人。会是什么字呢?

孝:像一位面朝左、长着头发的驼背老人,身前一孩子,扶持着老人。【板书:孝】

小结:“孝”——会意字,上部是“老”的省形(省去“匕”,拐杖形),下面是“子”,会意为孩子搀扶老人在行走。百善孝为先,孝从敬爱老人始。

真是:老字省匕空下边,年老力衰步履艰;

子孙上前相搀扶,敬爱长辈孝为先。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孔子一起学习孝道。

二、自由读,读流利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汇报读。请四名学生读,每人读一句

3、读后评价。(正确、流利)

师:读古文,仅正确、流利还不够,还要读得有节奏。

4、师范读。生再自由读,师个别指导。

5、生个别读、带读。

6、师译生齐读(男、女)

7、师生共读。(师读叙述,生读孔子话)个别、齐读

8、挑战读。全班推荐最好的学生读(表扬学生,奖励配乐读)

9、配乐读。 “卧虎藏龙”,跟随古琴曲一起读

师:你们的诵读把我带回了春秋时期,拉回了孔子时代。如果时代倒退两千多年,你们也一定是“孔门七十二贤”。

三、悟中读,知大意

【一】出示“背井离乡”图,你看到了什么?想起了哪则论语?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个别读

2、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悟中读。

3、齐读。男生:孝敬父母的好男儿 女孩:孝敬父母的乖乖女

【二】出示“喂养图”,它让你想起了哪则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1、生读

2、谈谈你是怎么理解的?母亲噙着泪水,病在儿身,痛在母心。

3、会背这句吗?齐背。

是呀,孔子告诉我们,不要让父母为我们的远行担忧,不要让父母为我们的疾病担忧,我们要关爱父母。 【板书:爱】

【三】出示“不孝图”,再看这幅图,你想说什么?它让你想到了哪则论语?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1、根据图,试着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2、齐读。

要是不孝敬父母,和养犬马有区别吗? 【板书:敬】

【四】出示“中国好人榜吴秀琴图片”,播放视频。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1、这个女孩,你们认识吗?让我们跟随一则报道了解她。

(播放视频)让你想起了哪则《论语》?个别读,齐读。

2、简介事迹《用稚嫩的肩膀为母亲撑起一片天》。

同学们,看完这则报道,在小秀琴的身上,我们明显感觉到这个小女孩俨然一位“小巨人”。虽然只有11岁,虽然身体瘦弱,可小小的秀琴却为自己的母亲撑起一片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3、对比读:男生扪心自问,你们做到了吗?男生齐读;

女生扪心自问,你们做到了吗?女生齐读。

四、创境读,明道理

是啊,孝敬,孝敬,敬才是孝的最高境界。四则论语我们都学完了,那么,在生活中能不能灵活运用呢?

1、播放新闻万象“不孝”视频《老人没接孙女 遭儿子暴打》

请看这则视频,当你看到不孝子,对父亲大打出手的时候,我们就会吟起: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当我们看到不孝子不给父母好脸色的时候,你就会想起:

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3、当我们见父母忧心如焚的时候,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4、当我们出远门,牵挂父母的时候,你也会想起: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五、熟读成诵

同学们,这几则论语,你们会读了,会用了,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将它牢牢地记在脑海中,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看谁最先将它背下来。

1、生背诵

2、汇报交流。个别背、齐背

六、拓展延伸

1、典故:望江范永芳《孝思维则》

清乾隆年间,望江县长岭镇文学村范家前屋曾有一位孝子——范家芳,未满十岁,在县学校读书,他的父亲送米供他念书,每次他都留米回家,还经常哭泣呻吟;先生责备他,问他为什么悲痛,他说:“父亲在田地里辛勤劳动,我却坐享其成。”父亲生病,想吃枣子,他摸着学校一颗已经干枯的枣树哭泣,果然,枯树复活,结出饱满的枣子,他摘下给父亲吃,人人都感到奇怪。他父亲病了,他十几天不脱衣服侍候。乾隆二十五年,其事迹受到皇上旌表《孝思维则》,并于乾隆二十六年,建造孝子门予以表彰。

范家芳尊老敬老堪为孝子典范,当今仍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孝敬”牢牢地记在了我们心中。

2、哪一则论语触动了你的心灵,谈一谈。(我们应该怎样尽孝?)

生自由谈。

师:你们都是大孝子,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这段视频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相信也能再一次感动你们。【播放公益广告:妈妈,请您洗脚】

3、小结板书。

同学们,关爱老人,用心开始;孝敬父母,从我做起。

4、配乐朗读《当你很小的时候》

七、课堂总结

同学们,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希望你们爱上论语,爱上经典。下课。

板书设计:

论 语

敬 爱

《论语》教学设计8

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体会文章所阐述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

【教学难点】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的语言风格。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介绍孔子及《论语》;朗读全文,2.研读并背诵前四章。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我们同学们进入中小学学习已经七年了,关于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一定有了不少体会。我国古代的孔子是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他的弟子记录的孔子言论,有不少是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对同学们搞好学习,加强个人品德修养都有很大意义。现在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这篇课文。

二、作品简介

1.孔子其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返鲁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孔子高尚之品格主要包含这样几个方面:发愤忘食,安贫乐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人为善,直道而行。

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举世闻名的“三孔”——孔庙、孔林、孔府,位于曲阜城的中央,是在孔子故居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组具有东方建筑色彩和格调、气势雄伟壮丽的庞大古代建筑群,总占地面积约3500余亩,拥有近千间建筑。因其在中国历史和世界东方文化中的显著地位,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于1994年12月被收入《世界遗产名录》。

2.《论语》其书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主要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对话体;叙事体,。其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三、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读准字音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 论( )语 ...

思而不学则殆( ) 不亦说( )乎 不逾矩( )( ) ....

三省()吾身传()不习乎曾子 ...

一箪()食曲肱( )而枕之 ..

2.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先仔细读几遍课文,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学生朗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帮助学生解决。

四、合作探究,重点学习课文前四章。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齐读。第一遍读准字音 ; 第二遍 读出节奏 ; 第三遍 抑扬顿挫。

2.小组合作解决字词意义和语句翻译,教师适时点拨。

第一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学(学习)而(表顺承)时( 按时(名词作状语))习(复习)之,不亦(也是)说(同“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了解)而(表转折)愠(生气)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二)课文探究

第1句讲:学习方法

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

第3句讲:个人修养

第二章

(一)分析文义

曾子曰:“吾(我)日(每天,名词作状语)三(多次)省(反省)吾身:为(替)人 谋(出主意)而(表转折)不忠乎?与朋友交而(表转折)不信(诚信)乎?传(传授的知识,名词做状语)不习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真诚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二)课文探究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

第三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吾十有(通“又”)五而(表顺承)志于学,三十而立(独立),四十而(表顺承)不惑(迷惑),五十而(表顺承)知天命(自然规律),六十而(顺承)耳顺,七十而(表顺承)从心所欲,不逾(超过)矩(规范)。”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二)课文探究

1.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2.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论语》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独立扫除文言文阅读障碍;了解孔子与《论语》的相关知识;懂得诵读是阅读文言文最有效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坚持在独立自主、合作交流中,以诵读为主的学习方法中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国悠久、优秀的传统文化,并积极掌握并运用其中的一些学习方法。

【教学设计】

1、由介绍孔子和赵普(宋开国丞相)“半部《论语》(是我国现存的最早全部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治天下”一事导入。

2、渐进学习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⑴ 认读课文,落实字音:

① 朗读课文,标记需要注意的字音。

② 学生思考如何校正字音(生字词:矣,愠,弘,柏,罔,殆,诲;多音字:论语,三省吾身,不亦乐乎,传不习乎,任重而道远,曾参;通假字:“不亦说乎”的“说”,“诲女知之乎”的“女”,“是知也”的“知”)?

③ 大声朗读课文。

⑵ 析读课文,落实词义句义:

① 学法指导:通过看注释、、上课讨论听讲、逐字逐句翻译,来落实词义句义?

② 翻译概括各则大意。

关于学习方法的:学而时习之、吾三日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关于求知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关于修身做人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 在此基础上,划分句子的`节奏,读出轻重音。

④ 结合文意揣摩练读,要读得节奏鲜明、有气韵。

3、表演读、诵:

摇头晃脑地读,动容地读,气韵畅达地读,陶醉地吟诵……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比赛,看谁背得快,看谁背得对。

4、联系课文和自己生活,谈谈对《论语》中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修身做人的建议的理解。

5、课外拓展,交流积累的其他语句: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6、布置作业:

⑴ 熟练背诵课文。

⑵ 课外阅读《论语》。

《论语》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诵读《论语》一书中记录的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

2.指导学生如何积累和诵读经典的方法。

教学重点:指导积累和记诵经典的方法。

教学难点:结合经典谈感受。

教学过程:

复习

一、创设情境,回忆孔子的言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

二、初步了解孔子和《论语》

出示白板:20世纪末,8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发表了著名的《巴黎宣言》,指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前,从一个人那里汲取智慧”。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这被科学家敬仰的人物,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子。(简介孔子)

孔子—我中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尊称孔子,我国春秋末期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他从小生活贫困,由于勤奋好学,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他曾办过私学,据说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孔子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曾周游列国,晚年从事整理和传播古籍的工作,整理了《诗》、《书》、《礼》、《易》等古代文献,编著了《春秋》。

师: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感觉到孔子是怎样一个人

生:孔子是一位教育家,思想家。

生:孔子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师:在《论语》一书里,有这样一句话是写孔子外貌的。

(出示白板):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师:这里的“子”指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温和又严肃,威严而又不凶猛,庄重而安详。孔子的思想,尽管是两千年以前的,但它对人类具有永恒的意义。你知道孔子说过哪些智慧的话语吗

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生:寝不语,食不言。

生:……

师:(展示《论语》一书),孔子说的这些话,全部在《论语》这部书中,《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徒弟的言行。全书共20篇,500多章。

三、指导诵读

师:今天,我们主要诵读《论语》一书记录的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小黑板出示)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师:下面我们进行第一个环节,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

要求做到:读准音,正确断句,读通顺,读流利。

师:大部分同学已经读得不错了,下面我们进行第二环节: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

请同学们对照译注的字词,自己边读边悟,或小组讨论理解原文。(不求深刻,初知大意即可。)

第三幕: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

加深理解文意。请同学们白板,把古文和译文对照读一读,再回照第二幕自己的理解,看出入在哪儿。(重在体验解读的乐趣)

师:这些语段全是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请你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哪句话让你深有同感或者你想就哪句话表达自己的看法

第四幕: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

按“镂空指示法”练习背诵。集体背,小组比赛,个人擂台赛。

第五幕:引经据典古今为用——格言美

师:同学们看一看,这些语段中哪些词语和句子,我们今天仍然在用,请画出来。(学生用笔画)

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师:这已成为一个成语,如果要表示自己谦虚好学的态度,就可以运用这个成语。成语不一定是四个字。

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师:这是典型的四字成语。

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这已成为格言警句。

生:……

师:我们不难看出《论语》中凝练,思辨的语言是我们今天现代汉语的源头,我们在平常的说话中,作文中,如果能够恰如其分地运用这些格言警句,就会增加你语言表达的魅力。

四、总结

老师最后还要把孔子老师的一句话送给大家。请看——(出示句子)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弟子:年纪细小的人。弟:同“悌”弟弟对哥哥的爱。

师:今天的“弟子”指学生、徒弟,而《论语》中“弟子”指年纪细小的人。孔子老师说“年轻人在父母身边就要孝顺父母,离开家里就要敬爱兄长,做事要谨慎,说话要诚实,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力量,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从这句话看出,孔子老师特别看重做人。

同学们,诵读《论语》,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更是在学习我们民族的文化,希望大家做一个有中国灵魂,有世界眼光的中国人。

《论语》教学设计11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论语十则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和论语,研读有关学习的内容。

○教学设计

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诲女(rǔ)知之乎不知为(wéi)不知是知(zhì)也

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出加点的词这样读的理由。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就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

朋三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作业

①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②选作: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论语十则教案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探究学习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理解探究深层含义。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教案 ) 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师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xx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积累、拓展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死而后已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背诵课文

作业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论语十则教案课后反思: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我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则》,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的课堂实践活动。读懂——能见“言”而知“意”;读熟背诵——熟悉文言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形成语感;积累词句——特别是古今不同的词语和句式。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论语》教学设计12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3

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愠 罔 殆 谓 哉 焉 诲

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三、文言文入门:

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四、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

(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

(3)弄清虚词的用法。

(4)补充适当的词语。

(5)调整句子的语序。

(6)揣摩句子的语气。

(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导翻译第1--5则:

处理方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七、指导背诵

八、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则明白了什么是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九、作业。

l.课后练习一、二题。A类。

2.背诵全文。B类。

3.默写全文。C类。

[说课精要]本节是入门课,准备活动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贪快,只求稳.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3.朗读与背诵.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检查复习

朗读全文。

三、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理解、翻译几段文言句子。这一节课,请同学们自己来试翻译余下的课文。

四、翻译课文6-10则

1.教师讲解下列难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生尝试自己翻译,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讲座,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答.

3.抽查二个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纠正补充。

五、独立思考: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请各举例说明。

独立思考后抽查发言,学生互相补充: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识之。

(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六、片断写作:

当堂完成学习本文的体会,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应该怎样去做。100字左右。写完后班内交流。(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

七、小结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我们在学习中应进行借鉴、参考。

八、背诵指导:抓关键词的背诵法

九、作业

A.课后练习三、四题。

B.默写课文

[说课精要]学以致用,本课注意引导学生注意这一点

《论语》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2、吸收孔子思想精华中有益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的部分。

3、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本课拟用两课时教读。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春秋时期,有一位老人到东方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在一起争辩。他就走过去问他们争辩什么。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中午时就距离人远了。另一个小孩则认为正好相反。第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伞盖,到了中午就只有盘子和饭钵那样大了,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近的显得大吗?”第二个小孩则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热得像把手伸在热水中一样,这不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对这个问题,老人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地说不知道。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老人是谁吗?

对。他就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生培养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第一文化伟人的孔圣人──孔子。今天,就让我们来领略孔子思想的博大与精深吧!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掌握以下字词:

愠 曾子 三省 罔 殆 女 凋

2、朗读成诵:

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⑴ 各自练读。

⑵ 检查背诵情况。

3、从文章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出其大体意思,并说出喜欢的原因。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逐章逐句翻译,品味探究。每小组派1—2名代表参与全班交流。

例1:“人不知而不愠”这句话讲的是为人的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告诉我们对人要懂得宽容和理解。

例2:第四则讲的是学习方法,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是基础是前提,思考能使学习更深刻。

四、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提出翻译上或内容理解上的难点,教师在黑板上汇总,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例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温故”是复习巩固旧知识,是手段,“知新”则是获取新知识,是目的。只能记诵一些知识,而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不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新发现的人,是不可以为师的。

五、拓展延伸

1、再次检查背诵情况。

2、教师读《论语》中的部分章节,学生从中找出常见的成语、格言和警句来。

⑴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小不忍则乱大谋)

⑵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⑶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彬彬)

⑷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习相远)

⑸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以文会友)

⑹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道听途说)

⑺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⑻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举一反三)

⑼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名不正,言不顺)

⑽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发愤忘食)

其他,如:当仁不让;三思而后行;言必信,信必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

六、布置作业

1、能熟练背诵全文,并把有关成语、格言、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2、看注释,查工具书,书面翻译全文。

《论语》教学设计1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和孔子,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

2、理解前五则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感受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感受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由《论语》和孔子直接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二、诵读感知

1、学生范读,读毕师生评点,明确文言文的朗诵要求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

三、研读分析

1、“学而时习”章

(1)“学”指的是孔门弟子要学的功课——诗、书、礼、乐等,学这些科目,只懂道理行吗?

不行,还要“时习之”,“习”是实践,是练习,《〈论语〉十则》简案,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论语〉十则》简案》。拖得太久也不行,还要经常、按时练习。这里的“学”与“习”有什么区别?

好比游泳,先学道理,然后下水,等到学会了,会有什么感觉?(说,高兴,同“悦”)

(2)“朋”就是朋友,有朋友从远方来,为什么会感到快乐呢?(自由作答,适当引导与学习联系起来)

孔子有门徒三千,来自全国各地,来的时间也不一样,有早的有晚的,孔子这句话是对门徒说的,有什么用意?

(3)“君子”指的什么人?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配称作君子?

(4)这段话都用了“不亦……乎”的句式,翻译时要译做“不也……吗”

(5)这一则谈的.是什么问题?

2、“吾日三省”章

(1)这段话是谁说的?“曾子”是什么人?

(2)曾子说,他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讲了三件事,同学们能把三句话翻译一下吗?(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3)学生翻译,教师纠正问题

(4)讲述“曾子杀彘”的典故,问,这个故事大致能照应哪句话?

《论语》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2、朗读、背诵课文。

3、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二、朗读课文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3、正音、正字。

三、理解课文内容

1、理解重点词语:

⑴ 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⑵ 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下列的意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见贤思齐焉。

士不可以不弘毅。

死而后已。

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⑴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⑵ 吾日三省吾身。

⑶ 传不习乎?

⑷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四、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抄写、识记字词。

3、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研读后五段内容。

2、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3、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1、背诵课文。

2、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二、理解后五段内容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

1、见贤思齐焉。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4、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1、学习方法。

2、学习态度。

3、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学习体验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五、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六、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

论语教学反思

论语教学反思

孔子的教学名言

论语教学方案

《论语》教学反思总结

论语六则说课稿

初一《〈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

《论语》节选二教学设计

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论语》教学设计15篇】相关文章:

论语十则反思总结2023-11-24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设计2023-06-06

国学之《论语》选读教学计划2022-08-16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2022-10-13

《论语》教学设计2023-03-08

论语说课稿2022-05-06

关于励志的论语2023-04-03

人教版七年级论语教学设计2022-11-02

孔子《论语》读书笔记2023-10-20

论语选读读后感2023-01-17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