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时间:2023-05-16 08:09:24 更多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锦集13篇)由网友“全得利熏肉大饼”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阳关三叠》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借鉴。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篇1:《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阳关三叠》精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阳关三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聆听、思考、分析,使学生明白“三叠”的含义

2、通过情景表演,让学生体会友人离别之情

知识与技能:

1、学生知道中华民族调式“五声调式”中的.商调式和羽调式

2、熟悉《阳关三叠》的主题旋律

教学重点:熟悉歌曲的主题旋律

教学难点:了解五声调式

一、导入:

1、配乐诗朗诵

a作品: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b教师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简介作者,作品,并解释诗歌大意

2、用音乐来表达诗意

教师自弹自唱歌曲《阳关三叠》前四句。

3、教师引导学生对比感受诗歌和音乐的不同渲染力,导入新课

《阳关三叠》

二、新授

(一)欣赏全曲,感受思考:

1、歌曲可以分为几个乐段?

2、歌曲为何取名为《阳关三叠》?有什么含义?

(二)分段赏析:

欣赏一叠

1、聆听一叠,分析、感受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艺术效果

2、教师弹唱,学生模唱(唱歌谱)

a.上阕:五声音阶商调式

b.下阕:五声音阶羽调式

3、教师弹琴,学生填词演唱

4、歌唱一叠(分角色表演)

欣赏二叠、三叠

1、感受二叠、三叠,找出与一叠旋律不同之处,并试唱。

2、试唱歌曲高潮乐句:“载驰骃,载驰骃“一句.

3、说说三叠所表现出的不同情感

(三)、分别欣赏埙、古琴演奏的《阳关三叠》

1、说一说:合唱版和演奏版的《阳关三叠》带给你哪些不同的感受?

2、认识吹奏乐器“埙”

埙是我国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埙的起源与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有关,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用以诱捕猎物。

3、认识弹拨乐器“古琴”

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20世纪初,为区别西方乐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个“古”字,被称作&qut;古琴&qut;。至今依然鸣响在书斋、舞台上的古老乐器。

三、拓展

1、从古至今,从友情到亲情

a. 主观意识的淡化

b. 交通、通信的发展

(手机、平板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主流,回到家,玩微信,打游戏,淡化与朋友、与家人的沟通,聊天——请珍惜现在的生活,请珍惜亲人、朋友和身边人。)

2、提前设定情景,班内推举学生进行情景表演

(朋友之间离别场景)

篇2:《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阳关三叠》是我国著名的古琴曲,曲风文雅,意境高远,对于培养学生的品行修养有深刻的意义。是根据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歌曲。本课采用王震亚改编的合唱曲《阳关三叠》和竖笛版《阳关三叠》为重点教学内容,以古琴版为辅着重让学生体会“三叠”的含义以及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目标

1、熟练演唱《阳关三叠》的主题旋律,让学生借助古筝的基本指法“钩、抹、托”的示范及模仿结合小声唱并了解“三叠”的含义。让学生感受、体验古曲的韵律。

2、能够感知音乐,从中获得相互合作、参与音乐、表现音乐的乐趣。

3、欣赏《阳关三叠》让学生了解、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离别之情,感受友情的珍贵。

教学重点

熟唱《阳关三叠》的主题旋律,感受古人的诗词与二胡、古琴的韵味。

教学难点

唱准“遄行,遄行”八度大跳音,体验难分难舍的情感。从相关音乐要素中体会歌曲忧伤、惜别和期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景播放引入新课(播放课件一)

1、展示一张图片提问学生:这张图片表达的是什么时代的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引导学生回答(古代人们离别时的场景)。

(设计意图:通过画面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古人的离别场景,为后面的学生表演作铺垫。同时,将本课的教学定位在中国古代与离别之情中。)

2、师:假如要你为这张图片配上一音乐你会选择以下哪首?播放(课件二)学生自行选择音乐并阐述选择音乐的的理由。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学生对音、诗、画的感受,对古人的离别之情有所初步感受。通过学生的自主选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学主题,听曲、人声模仿古琴。

1、教师配诗与音乐,引出《阳关三叠》(课件三曲谱)。

2、随古琴曲《阳关三叠》音乐朗诵王维的诗。(课件四)朗诵要求

(1)、按平时朗诵方法读出诗的韵味。

(2)、按歌曲的.节奏去读。

3、分析歌词。

师:歌词部分比原诗要长,我们来看后面部分的歌词,“遄”这个字念chuán。齐读一下。

师:“遄行”是指“一路上你要快快地走,快快地走”,寄托了对友人无限关爱之情。“长途越渡关津”指遥远的旅途要穿越多少关山、渡口!“历苦心,历苦心”是指“要经历千辛万苦,千辛万苦”。“历历苦心,宜自珍”指“再累再苦啊,你要自己保重,自己多多保重”。

(设计意图:通过音乐感染学生,通过配朗诵让直接体验诗中之情。)

4、教师教唱《阳关三叠》主题旋律。

(1)发声练习(课件五和六)跟老师一同发模仿古琴的声音发(deng)唱。

(2)播放(课件七)简介古筝。

(设计意图:为后面什么叫“三叠”作铺垫。)

4、完整欣赏合唱版《阳关三叠》播放(音乐课件六)

学习提示:(播放课件八)

(1)共听到了几次相同的旋律?

(是简单的重复吗?(三次,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称“三叠”。)

(2)边听边思考,集中注意力体验,边听边画旋律线。

(3)师带唱(播放课件九):附点八分音符和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并注意解决难点“遄行、遄行”的八度大跳和切分音节奏。

5、欣赏二胡版(播放课件十)。

学习引导:这个版本在音色、速度、力度、情感有什么变化?(二胡、稍慢、中强、更加伤感)

6、齐唱。为了深切地体会这种情感,请大家随伴奏并在重拍处模仿古筝的弹奏指法(钩、抹、托)齐唱《阳关三叠》。(播放课件十二)师引导学生跟随音乐,体会乐曲所描述的场景及其时代背景跟唱。

三、创造与活动情境创编与体验

1、通过我们的学唱以及相信大家对于这首歌所反映的音乐内容及情绪有了一定的认识,现在就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创编这样一台音乐情景剧。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小组讨论,结合所学,发挥想象。

创编提示:(播放课件12)创编(1)、自主创编古代人的离别情景。

创编(2):A、编情景,要求创编现代人的告别情景。

B、加肢体编唱2/4拍的流行风格的《阳关三叠》。

(设计意图:打破这古琴曲欣赏闷气氛,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拓展学生思维,丰富学生视野,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2、教师指导学生,注意体会歌曲描述的场景及其包含的情感。)

四、总结

感谢几位同学的表演,今天我们通过学唱主题旋律,感受音乐情绪,创编音乐情景剧的方式,初步了解了什么是“三叠”,体会了《阳关三叠》这首歌曲所描述的场景及其包含的音乐情感,同时也了课后,请同学们去查找资料,看看我国还有哪些古曲与《阳关三叠》有着相同的音乐结构呢?

五、在流行风格的《阳关三叠》歌声中结束课。

篇3:《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体验古曲《阳关三叠》的风格特点,引发对我国古代音乐及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关注。

2、能用连贯的气息、柔和的声音和充满友爱的情感演唱歌曲《阳关三叠》,通过对音乐节奏、旋律的分析,体会歌曲忧伤、惜别的情绪。

3、结合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理解歌曲中所表现的对友人无限关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唱准歌曲《阳关三叠》中附点音符、切分音符的时值及八度音程,从相关音乐要素中体会歌曲忧伤、惜别和期待的情感。

2、体验并表现古曲《阳关三叠》的风格特点。

教材分析

《阳关三叠》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歌曲。原来诗是:“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全曲分成三大段,用同一种曲调变化演唱三次,所以称为“三叠”。歌曲的情感细腻、丰富,表现了诗人对即将到关外的朋友恋恋不舍的情谊。特别是“遄行、遄行”八度的大跳,寄托了对友人无限的关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再过几个月,我们就要结束小学阶段的学习,分别升入不同的中学。在这六年中,同学们朝夕相伴,有过快乐,也有过悲伤。不久,我们将面临人生中的一次离别。也许,很多同学在今后忙碌的学习中就没有机会再相见。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和好友分别,你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寄托你的思念呢?(通信、发邮件、打电话、点歌等。)

2、师:你知道有哪些表达友谊的歌曲呢?(《友谊地久天长》音频)

二、情感体验

1、师:你们说得很好。其实古代也有很多表现友谊的音乐作品。今天,我们一同来欣赏一首描写友谊的古曲,请你听后思考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阳关三叠》音频)

2、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三、诵读歌词

1、讲述歌词的来源。

师:这段歌词的前一部分实际上是来自一首唐诗,你们知道这首唐诗是谁的什么作品吗?

师:这位同学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扎实。这首诗在语文课上学过,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唐朝时,为诗配乐进行演唱十分盛行,很多古诗都被合乐而唱,《阳关三叠》也是其中之一。原诗描绘了怎样的情节呢?

2、讨论“三叠”。

师:我想再问一问同学们,你认为《阳关三叠》名字中的“三叠”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进行讨论。(学生讨论,允许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都很有想法。原曲分成三大

段,由于将一个曲调变化叠唱了三遍,故名三叠。教材中选用的是一部分,也就是其中的一叠。阳关是一个地名,所以歌曲叫《阳关三叠》,曲中还有一个地名──“渭城”,所以歌曲又叫《渭城曲》《阳关曲》。

3、分析歌词。

师:歌词部分比原诗要长,我们来看后面部分的歌词,“遄”这个字念chuán。齐读一下。

师:“遄行”是指“一路上你要快快地走,快快地走”,寄托了对友人无限关爱之情。“长途越渡关津”指遥远的旅途要穿越多少关山、渡口!“历苦心,历苦心”是指“要经历千辛万苦,千辛万苦”,“历历苦心,宜自珍”指“再累再苦啊,你要自己保重,自己多多保重”。

4、合乐诵读。

师:现在,我们合着音乐的旋律完整读一遍歌词,注意每一句强调的语气和声音上强弱的变化。

四、听唱结合,学唱歌曲

1、听唱法学唱曲谱。

2、教师有感情地范唱歌曲。

3、学生用“Wu”随琴声哼唱旋律。

4、引导学生用流畅圆润的声音学唱歌曲。

(提示:“柳色新”暗示离别在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故唐诗宋词中常有借杨柳以寓离别意,演唱时带有依依惜别之情。)

5、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师:这首名曲从古至今一直被传唱,经久不衰,通过学习这首歌,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句,或者你最喜欢哪一句,音乐的曲调上有什么特点?谁来说一说?

师:这首歌曲表现出了作者当时非常复杂的情感变化。你觉得都有什么样的情感,又是如何通过音乐表现出来的呢?比如音调、节奏、速度方面,请大家谈谈这个问题。

6、跟伴奏演唱。

师:带着刚才分析的感受与总体的音乐风格──低沉的音调、稀疏的节奏、缓慢的速度,让我们跟伴奏声情并茂地来歌唱一遍。(《阳关三叠》伴奏音频)

五、拓展音乐文化视野

1、分组讨论。

师:下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古诗《送元二使安西》与歌曲《阳关三叠》有没有内在的联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诗节奏与歌曲节奏。

(2)诗韵律与歌曲旋律。

(3)古诗与歌曲的情感表达。

2、小结。

师:在我国古代,诗词与音乐是有密切联系的,很多诗词都是合乐而唱。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诗三五百篇,孔子皆弦歌之。”可见,我国古代的诗歌总集《诗经》都是用乐器伴奏着歌唱的,但音乐早已失传了。

所以,本课学习的歌曲中,诗是音乐的核心,而音乐则是诗的灵魂。诵读诗句时,可以借助音乐来感受诗的韵律和情感;演唱歌曲时,则可以通过诗中的文学艺术来感受歌曲的意境美、音乐美和艺术美。古诗和歌曲虽然都表达了离别之情,但不同的艺术形式在表达情感的深度和层次上也不尽相同,当我们在内心中动了情感,就用语言表现出来;当语言不足以表现情感时,音乐就产生了,所以说音乐产生于语言的`尽头。

六、加深对歌曲的体验

1、对比欣赏合唱曲《阳关三叠》。

师:请同学们再对比欣赏合唱曲《阳关三叠》。(《阳关三叠》合唱音频)加入合唱效果后又有了哪些新的感受?(教师可提示:加入各个声部后音色丰富、浑厚,层次分明,力度的起伏突出了歌曲的高潮,音乐的表现力也更丰富了,表现的情感更加细腻了。)

2、心有灵犀──音乐游戏。

师:现在,大家回忆这六年来,同学们曾经共同走过的日子,用我们的心去感受彼此的友谊,玩一个“心有灵犀”的游戏:每个同学给自己最好的朋友写一句你最想对他说的话,可以是对朋友的批评和鼓励,可以是曾经发生的小事,也可以是你一直不敢直接对他说的话。前面写清朋友的名字,但落款不要署名,大家写好投到“友谊心声”的箱子里。老师抽着念,凭着朋友之间的心有灵犀,请你的朋友猜猜,体会彼此的友情。(播放歌曲《阳关三叠》音频)

3、跟伴奏演唱。

教师:最后,大家拉起手来,一起演唱歌曲,在友谊的歌声中结束我们今天的音乐课。(播放《阳关三叠》伴奏音频,教师可指挥。)

七、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感受、体验了古曲《阳关三叠》的风格特点,并能够用连贯的气息、柔和的声音和充满友爱的情感演唱歌曲《阳关三叠》;通过对音乐节奏、旋律的分析,让我们体会到了歌曲忧伤、惜别的情绪。

篇4: 《阳关三叠》教案

教学目标:

一、通过欣赏和解读《阳关三叠》,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灿烂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通过聆听欣赏不同表演形式的《阳关三叠》和自己亲身哼唱其中的音乐片断,充分体验艺术歌曲诗词、旋律、伴奏完美结合的魅力,让学生学会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评价音乐。

三、通过比较,让学生更深地去体会在表现送别场景这一特定内容上,《阳关三叠》和其它音乐艺术形式有什么不同之处。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体验古代文人的气质与情感,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课堂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民族器乐曲,学生进入课堂。

苏轼的词———离别(送别)的艺术作品———齐唱《送别》

导词:宋代大文豪苏轼有两句非常有名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亮的阴晴圆缺乃是一种自然规律,而人的悲欢离合则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作者借这两句词来抒发自己和胞弟苏辙的离别之情。“人生自古伤离别,执手看泪眼”,漫漫人类历史,人们演绎了无数个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古今中外用来表现离愁别绪的艺术作品也是屡见不鲜。我们今天的音乐课就是和离别的话题有关系。下面请大家共同演唱《送别》。

二、进行新课。

刚才大家演唱的《送别》是由近代李叔同先生填词而成的着名学堂乐歌。其实在我国古代有很多类似题材的艺术作品。下面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欣赏一首唐诗。

1、播放、朗诵《送元二使安西》,古琴演奏的《阳关三叠》作背景音乐播放。

不知道这古朴淡雅的音乐是否帮助我们打通了时空隧道,勾起我们对巍巍唐朝文学艺术大家们的回想。

2、让学生自主简介这首诗的产生背景和王维的生平。教师简单小结:王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不仅会写诗,而且对佛经有研究,所以后人推尊他为“诗佛”。他还擅长绘画,苏轼赞美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欣赏课件中的王维山水古画)。他自己也说:“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除此之外,王维还特别精通音乐。关于他精通音乐还有很多传说和典故。正因为如此,有人说王维的许多诗歌很合音律,诗的意境特别适合用音乐去表达。

在以上过程中,播放小提琴演奏的《阳关三叠》作背景音乐。

提问:这首诗主要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情感?(哀怨离别之情)

由王维原诗所表达的情感过渡到具有更多情感内容的琴歌——《阳关三叠》。

过渡词:说到情感,应该讲所有的艺术都能表达情感。但是,各种艺术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是各不相同的,表达情感的深度和层次上有时也是有所区别的。所以才有古人如下一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应该说王维的这首诗在抒写离别之情方面已经够的上是精品之作,但后人为了让这首诗表达的意境更深,抒发的感情更浓、更真切,对它进行了新的艺术加工,把它改编成一首扶琴歌唱的琴歌——《阳关三叠》。

3、欣赏《阳关三叠》

知识点:“琴歌”——是指在古琴弹奏下吟唱的一种音乐表演形式。

“三叠”——三段。《阳关三叠》分为上下两个阕。上半阕将王维的原诗分别反复咏唱三遍,故称三叠。下半阕是后人增加的三段长短句诗词,分别补缀在原诗的后面。

先听蒋大为演唱的第一叠,然后再完整地欣赏由王震亚改编的合唱《阳关三叠》,学生可以跟着哼唱。

设置问题:⑴合唱与独唱相比,它在音色、力度、速度等方面有哪些不同或特点?艺术表现力如何?(音色更加丰富,力度强弱对比很明显,速度处理以中、慢速为主。正因为这些音乐要素恰到好处的运用,才使作品更具艺术表现力,把情感渲染的更充分。)⑵分段欣赏,结合歌词和旋律去感受每一叠所渲染的情感各有什么侧重点?

4、师生共同赏析三叠中的部分片断。

(1)浅析第一叠上半阕的旋律和下半阕的诗词内涵。

第一句是开始句,称作“起”句,旋律以级进的形式进行,音乐情绪显得平稳、柔和与深情,为营造浓浓的惜别气氛起到了积极作用。第二句总体上继续了第一句的主要材料,尤其后半句是完全相同,可称之为“承”句。第三句和前两句相比,虽然还有某些句法影子的存在(如后半句的向上二度模进),但更多的是变化和对比。前半句小三度的下行,使音乐更加深沉,这一句可称之为“转”句。第四句和第一句完全相同,形成头尾呼应,故可称之为“合”句。

知识点:“起、承、转、合”是旧时写作诗文的结构

章法,也是我们音乐创作的重要手法之一。

让学生共同演唱以上四句。

下半阕开始就是八度跳进,音乐情绪趋向激动,与上半阕旋律的平稳进行形成对比。

问题:第一叠主要渲染的是什么情感?(“宜自珍”——惜别)

(2)共同赏析第二叠下半阕。

问题:第二叠主要渲染的是什么情感?(“泪沾巾”——忧伤)

(3)共同赏析第三叠下半阕和尾声。

问题:第三叠主要渲染的是什么情绪?(“尺素申”——期待)

尾声渲染的又是一种什么情绪?(“噫”——感叹)

5、评价

(1)让学生对《阳关三叠》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自己意见可以针对任何方面,比如它的词曲、表演形式、时代性、是否喜欢的理由、喜欢的程度等等。

(2)这首歌在唐代非常流行,可以说它是唐朝的一首流行歌曲。尤其是在那些文人墨客当中流传更盛。许多诗人都留下了赞誉这首琴歌的诗句。如:

“不堪昨夜先垂泪,西去阳关第一声。”——张祜

“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李商隐

“最忆阳关唱,珍珠一串歌。”——白居易

同时播放管子演奏的《阳关三叠》。

(3)这首歌曲创作和流行的年代离我们确实已很遥远,似乎谈不上具有任何的时尚性。但今人之所以仍在传唱欣赏,我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莫过于歌曲中所渲染的那种真切的情感。因为情感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永恒的主题。

6、知识链接和创作

(1)围绕“送别”或“离别”主题,请大家联想有关古诗词,当然这些古诗词要和音乐有关系。

教师的准备:《赠汪伦》——李白,《琵琶行》——白居易。语言是不能解释音乐的,但音乐是可以用语言来描绘(描述)的。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抽象的音乐,我觉的白居易的《琵琶行》堪称一绝。

(2)请同学们试一试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表现“送别”或“离别”的场景,体验古代文人的气质与情感。

(3)围绕“送别”或“离别”主题,请大家回想以往学过或听过的有关音乐作品。教师的准备:《送别》李叔同词奥德威曲 《送别》——

篇5: 《阳关三叠》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选择高中教材音乐鉴赏第十四单元《文人情致》的教学内容。《阳关三叠》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的精品。这首琴歌感人至深,可谓风靡唐朝,而且是户户吟诵的“流行歌曲”,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唱,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全曲分为三大段,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称“三叠”。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与诗词相互辉映,珠联璧合,充分展现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那种无限关怀和留恋的诚挚情感。

学情分析:

由于现代社会人的思想观、价值观与古代人差别较大,加之流行音乐对古典音乐的冲击,学生很少有机会也不愿意去接触这样节奏缓慢,意味深长的古曲,从而导致他们对于古代音乐文化的兴趣渐渐缺失,难以体会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本课教学中我将使用看、听、赏、唱等多种手段,辅以多媒体等教具,让学生体验并感知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古代音乐文化之美。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阳关三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热爱。

2、知识与技能:对比欣赏合唱《阳关三叠》上下阙,体会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能吟唱上阕。

3、过程与方法:使用实践、对比、体验、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在经典古曲的鉴赏学习中感悟、体会其意境。

教学重点:

通过对音乐情绪的分析,感受琴歌《阳关三叠》所表达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

在学唱中体验歌曲上下阙音乐情绪,通过对比感受不同。

教学用具: 多媒体系统教学课件 歌谱电子琴

教学过程:

导 入:课前播放现代流行歌曲视频MTV《穿越》,以穿越的话题形式进入

教师范唱《阳关三叠》第一段 1.蕴含的诗名?作者?

2.了解创作背景和历程

新课赏析:

千古绝唱《阳关三叠》

感受中国唐代歌曲的艺术魅力

1. 《阳关三叠》的简介

2.初步聆听合唱曲《阳关三叠》:a.歌曲从旋律和诗词角度的风格特点?

b.“三叠”出现的位置和全曲的曲式结构?

深入感受体验作品:

3 . 聆听作品第一段: 上阕和下阕的场景联想

4.在学唱中体验感受上下阙的音乐情绪对比

5 . 同音异奏:1. 认识了解三种中国古代乐器(古琴埙 二胡)

2. 三种乐器分别演奏《阳关三叠》对比体验不同音色

3. 依据喜好感觉,选择个人喜欢哪种乐器?

拓展探讨传承:

作为一名现代中学生,作为一名现代中学生,在流行歌曲漫天飞的现状下,有什么好的方式把古代歌曲艺术传承下去?

课题总结;

篇6: 《阳关三叠》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感受、体验《阳关三叠》的音乐情绪。

2、熟练唱、奏,掌握《阳关三叠》的主题旋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听赏,引导学生分析歌曲背景,了解“三叠”的含义。

2、以实践、创编等活动形式表现音乐,自己创设情景剧,展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并从中获得相互合作、参与音乐、表现音乐的乐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阳关三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熟唱、奏歌曲的主题旋律。

2、感受歌曲的背景,理解当时的人们的生活环境。

难点:“遄行、遄行”八度的大跳,和附点节奏的准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葫芦丝、钢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音乐问好

3、师:(多媒体出示画面)请同学们回答:这张图片表达的是什么时期的一种什么样的场景?(生答)

师:如果要你为这幅图画配上一首古诗,你会选择哪一首?(学生讨论回答,例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或“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或“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同学们积累的古诗词真不少!我们常说古代诗与歌是不可分割的,现在假设一部电影中有这样一段场景需要配乐,而你是电影的音乐总监,你会选择一首什么风格的曲子为这样的场景及古诗配乐了,(老师播放《阳关三叠》《春游》)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学生想、答)

二、学习新课

1、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为画配选的音乐就是中国古代音乐的代表作品《阳关三叠》,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根据唐诗改变的歌曲《阳关三叠》, (教师版书:《阳关三叠》)

2、师:大家看到《阳关三叠》这四个字,有什么疑问吗?(生介绍“阳关”。至于“三叠”则留下悬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去思考、解答。教师补充)

3、教师补充图片:请同学们谈谈对古阳关图片的感受。

4、那么究竟这首古代琴歌是怎样表达对阳关的情感呢?首先请同学们随着音乐朗诵诗歌,体验诗中之情。(学生一起随音乐朗诵,教师范读,学生再有感情朗读一遍)

5、同学们,唐诗本身的情感就极具感染力,那么唐诗入歌,又会有怎样的效果呢?接下来让我们分小组用葫芦丝学吹《阳关三叠》的主旋律,并吹边学唱歌词,体会唐诗入歌的魅力。教师到各小组指导。

(1)分小组范吹《阳关三叠》,自己小组评价,其他小组评价

(2)教师范吹《阳关三叠》主旋律, 师问:这首歌曲的旋律有个特点,请大家仔细读谱,有什么疑问吗?(生答)(分小组讨论,由五个音组成,不唱的旋律部分都加了括号。)对,第一点,由五个音组成,称为五声调式,这是中华民族音乐的特点;第二点不唱的旋律部分加了括号,这叫间奏。间奏是歌曲不可缺少的部分。注重附点八分音符和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并注意解决难点“遄行、遄行”的八度大跳和切分音节奏。

(3)学生第一遍齐唱《阳关三叠》,注意乐句的呼吸和速度。

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同学们的演唱充满了真情实感,在这一段歌词中,共有上阙和下阙两句,大家觉得它们的`情绪要表达一样吗,怎样处理会更加合适呢?学生发言。

(4)学生第二遍齐唱《阳关三叠》,注意音乐的表达,特别是上、下句的情感对比。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我从大家的歌声中捕捉到了一种淡淡的忧伤和离愁之姑情,说明同学们从心理上已经接纳了作品。我能在这首歌里看到蒙蒙轻纱笼罩的雨后小巷,看到雨后吐露新芽的柳树,还能看到两袖清风,抱拳永别的友人,更能看到挂在他们脸上的一行清泪,这是多么“唯美”的画面呀!

6、听赏合唱曲《阳关三叠》

(1)边听边思考:共听到了几次相同的旋律?由此可见,“三叠”是什么涵义了吧?将一段旋律反复吟唱三次,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你觉得在乐曲的表达中,是悲伤的情绪多一点呢还是留恋的情绪多一点呢?王维的原诗与现在演唱的歌词有什么不同?(创作背景可做选项)

(2)对,除了王维的原诗四句,歌词里面增加了部分歌词。文中所提到的“遄行、遄行、旨酒、旨酒”等处的歌词及曲调是由后人加上去的,为了更加深刻的表现出这首诗的内涵,曲作家进行了二度创作改编完成的。那么古代表达这种离别之情的诗句有那些了。接下来我们也把这首作品进行三度创作,课前给大家布臵了作业,请大家分小组展示课前准备的创作作品。

三、拓展与延伸

1、在古琴由《阳关三叠》的音乐声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大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自由创编情景剧、改编器乐、演唱等形式。

2、听赏古琴曲《阳关三叠》

为了深切体会这种情感,请同学们欣赏古琴曲《阳关三叠》,了解古代琴歌。请学生回答表达离别之情的诗词或散文等。

四、评价与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呢?

2、你觉得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怎么样呢?(自评、互评,师评)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一首唐朝的流行歌曲《阳关三叠》,让我们感受到了友人之间真挚的情感和经典音乐文化的育人魅力。同学们,这首古朴淡雅诚挚的琴歌,已经打开了时空的隧道,让我们沿着古曲发展的脉络,去聆听、演唱和了解我国更多的艺术歌曲吧!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最后让我们在古琴曲《阳关三叠》的音乐声中,感受着古人的送别之情,结束我们这节课的学习。

教学反思:

1、做为一节参加校级优质课比赛课例,课前充分的准备是必不可少的。也可能正是因为准备的太充分了,感觉上课时太容太多,备学生的情况还不够,导致在突发

情况时,我在处理一些问题是还不够灵活。

2、在让学生主动学习及展示时,我自己感觉对学生的表现能力还不够信任,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信任、鼓励,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会在更好的环境中得到提高和更多的锻炼。

3、在体会音乐感情时,引导学生的理解略显得比较苍白,尽管课堂的氛围比较活跃,但学生思考深层次及生成的思考比较少,还不够到位。

4、对于在课堂上部分没有带器乐的同学的关心不够,应该随时调整课堂结构,让这部分同学也能更多的融入到集体学习、自主学习当中。

篇7:王维和阳关三叠

王维和阳关三叠

在从前,诗和音乐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善于写诗的王维,对于音律也很精通,传说他能从画中看出弹奏的曲子。有一次,有位客人拿了一幅上面什么题示也没有的《奏乐图》给王维看,王维看后告诉客人说:“这张画图描绘的是演奏(霓裳羽衣曲)第三叠第一拍的情景”。客人不相信,认为画师画奏乐只能画一声,那一种曲没有此声,怎能断定它就是画的霓裳第三叠第一拍呢?便去找来一些乐师演奏此曲,果然一点也不错,正是画的那一拍。

王维除了精通音乐,琵琶也弹得很好。十九岁那年他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时,就是靠著这绝技而得到公主赏识,因而考中第一名。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当时有一个叫张九皋的人,诗文声名很大,想得到进士考试的第一名,托熟人请公主替他推荐。王维知道这件事后,私下告诉和他交情不错的`岐王李范,求他帮忙。岐王对他说:“你的诗作得很好,可再写几篇,配上新曲子,我带你去见公主”。王维照着岐王的吩咐做了。

过了几天,在岐王的安排下,王维扮成演奏琵琶的伶人(从前称以演戏为职业的人),随著岐王一同到公主府第参加宴会。宴会上王维用琵琶独奏新曲,并歌唱了一曲(郁轮袍)(曲名,王维作),博得公主的赞赏。岐王趁此机会替他吹嘘,说他不只精通音乐,所作诗歌也无人能比。公主问王维有没有把诗文带在身上,王维说有,便呈上事先准备好的平日所作的诗。公主看后非常惊异,对王维说:“这些都是我平日喜欢诵读的啊!原以为是古人的作品,想不到竟然是你写的。年纪轻轻,实在难得。”就把他让到上座。岐王乘机说:“如果今年考试录取他为第一名进士,那真是国家的福气。”公主说:“他可以去参加考试。”岐王说王维发誓考不上第一名就不应考。听说公主已经推荐张九皋了,王维恐怕不会去参加考试。公主说她并不认识张九皋,那是别人请托的。如果王维愿意参加考试,她可以帮忙。王维连忙起身感谢。公主于是派人把主考官召到府里,授意主考官以第一名录取王维,王维果然真考了第一名。

精通音乐,擅长作诗的王维,他写的那些具有音乐美的诗,成为当时流行歌词的很多,其中的一名谱上乐曲后,就成为朋友送别时所唱的送别歌。王维有位朋友名叫元二,奉使到安西(唐朝都护府名,治所在龟兹城,就是现在的新疆省库车县)去,他作了这首诗来送别: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意思是说:渭城清晨的小雨,洒湿了轻扬的尘土,旅店外面的柳树,颜色更加青翠。请你再乾掉这一杯酒吧!向西出了阳关,你就再也遇不到亲友了。

唐朝人在送别朋友时,经常唱这支歌。因为全首诗只有四句,每句的字数相同,唱起来有些单调,因此乐工们常将诗句叠唱(反覆唱几遍),因此有了《阳关三叠》的名称。《阳关三叠》的唱法,据宋朝苏轼的记载,方式是这样的: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青青柳色新;(一叠)

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君更尽一杯酒,(二叠)

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出阳关无故人。(三叠)

到了明朝,唱法又有改变。明朝人田艺蘅有《阳关三叠图谱》,列举三种不同唱法,有一种是这样的:

渭城朝雨浥轻尘,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叠)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二叠)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三叠)

王维是唐朝有名的诗人和画家,他所吟咏的边塞诗以及山林隐逸的诗作很受世人喜爱,每诗一出,都争相传诵。平生信佛,长年茹素。晚年隐居在兰田辋川(今陕西省兰田西南),著有《辋川集》流行于世。

篇8:九年级音乐教案《阳关三叠》

九年级音乐教案《阳关三叠》

【教学内容】

1、欣赏埙、中阮重奏曲《阳关三叠》;

2、学习歌曲《阳关三叠》。

【教学目标】

1、欣赏古曲《阳关三叠》,了解埙的相关知识;

2、学会演唱歌曲《阳关三叠》,并能够感受和表现出歌曲的基本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讲音乐故事

1.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有关知音的故事吗?

2.请学生讲故事,教师补充。(如果学生不了解,由教师讲故事。)

3.问:同学们,听了知音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

学生的答案可能涉及到朋友间的友情,这为下面学唱歌曲《阳关三叠》做了铺垫。

二、欣赏埙曲《阳关三叠》

1、介绍歌曲背景。

2、让学生背诵《送元二使安西》,体会歌词内涵。

这是唐代非常著名的一首差别诗,当时被谱曲传唱,称为“阳关三叠”。前两句,点明了送客的时间和地点。初春的早晨,一场细雨使尘埃落定,空气变得湿润清凉;从渭城的客舍放眼看去,到处是青青的柳色,一片生机盎然。诗中柳色的“柳”与留恋的“留”谐音,更表达出诗人对好友元二的依依惜别之情。后两句写在送别的酒席上,诗人劝他多饮几杯,因为从渭城西行出了阳关,再不会遇到熟悉的朋友了,何况此行的目的地,是比阳关更遥远的安西呢?这两句,字面上似乎只是劝酒,实际上却是衷心地祝愿着好友,在那遥远而陌生的地方一切平安。诗中把深沉的情感融入平淡的'话语中,更增添了感人的力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3、初听感受音乐,请学生回答全曲意境。

4、分段欣赏、分析,感受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完美艺术效果。

5、音乐知识:认识吹奏乐器--埙

埙是我国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埙的起源与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有关,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用以诱捕猎物。

传统的埙多为卵形埙,现在则有葫芦埙、握埙、鸳鸯埙、子母埙等多种,样式美观,工艺精细。

三、唱歌

1.先听歌曲范唱或录音《阳关三叠》;。

2.让学生跟随录音学唱。

3.请学生分析歌曲在调式、节奏、音程等方面的特点。比如,歌曲前面部分较为平缓,音与音之间多为邻音,节奏上先长后短等。应注意使学生总结出这些特点对歌曲情感表达的作用。

4.教师辅导学生学会这首歌,全班集体演唱。

四、总结并布置下节课的内容。

篇9:古琴曲《阳关三叠》有感论文

古琴曲《阳关三叠》有感论文

古琴曲《阳关三叠》几个版本看音乐中不同主体的个性表达扩展出的空间

这节课的作业之一是任选东方或西方古典音乐的一首曲子,听三个不同版本,并写出其中差别和感受。西方的老师推荐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峰回路转的第二乐章,东方的推荐古琴曲阳关三叠、平沙落雁或流水。

这个作业非常有意思,看似无厘头,实则高端大气上档次。糊糊老师是在课上讲解书法的行气和章法,讲到如何提高书写性时讲到的。这是对书法的更高要求。书写与时间有关,是单位时间内同一形状的空间切割,和不同主体的个性表达有关,是时间里的节奏扩展。这和音乐很接近,每首曲子都有曲谱,标注了音高和节奏(西方古典音乐节奏很严谨,东方如古琴曲虽然没有明确的节拍标注,但也有一些表示大略节奏的标记),但不同的人演奏出来的感觉却是不一样的,这里有演奏者放进去的人生体验、情绪感受和个性表达。因此,老师让我们听不同版本的同一首曲子,为的就是体会在同一时间要求下的个性表达扩展出的空间。

我选择的是听古琴曲《阳关三叠》,一则很喜欢这首曲子,二则巧的是最近正在学的曲子就是它。

一、古琴曲《阳关三叠》简介

唐代诗人王维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WWW.FWSIR.COM)王维在此基础上作《渭城曲》,在当时就已经广为传唱,唐人送别,每每就用这首诗来歌唱。因曲中有渭城和阳关两个地名,故后人又称之为《阳关曲》。

王维原诗是因朋友元常(因排行老二,所以叫元二)奉朝廷的使命要前往安西都护府,王维在渭城这个地方为他送行而写的送别诗。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更有助于理解这首诗以及延伸出来的琴曲。渭城,是秦都咸阳故城,在唐长安西北,今陕西省咸阳市南部,位于渭河以北。阳关,故址在甘肃省敦煌市城西的古董滩上,因坐落在玉门关之南而取名阳关,是古代“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安西都护府,是唐代设于西域的军政机构,在龟兹这个地方,就是今天新疆的库车。从渭城出发到安西,路程非常遥远,有3千多公里,即便元二乘坐当时算是快捷的交通工具――马车,也要少则几个月多则半年多才能到达。这中间必经的要塞之一就是阳关,出了阳关,便是荒远大漠,杳无人烟,因此诗中说“西出阳关无故人”。路途不仅遥远,而且古时这一路也很凶险,当时又没有便利的通讯手段,这一别有可能此生再无可能相见,或者至少要多年以后才可能相见,因此,这首诗本身是非常凄凉伤感的,早期古琴谱上标的也是“凄凉调”。

古琴曲《阳关三叠》,是一首琴歌,主要歌词就是王维这首渭城曲加以演绎引申而成。最初见于明代弘治四年前《浙音释字琴谱》(1491年前),为八段之曲,仅第一段歌词全用王维原诗。现今流传最广的版本是清末同治三年(1864年)张鹤所辑《琴学入门》的谱本,为三段之曲,每段起首全用王维原诗,原诗后再繁衍出其他歌词,故称为“阳关三叠”。

二、《阳关三叠》不同版本

我听的是6位琴家的7个版本,其中管平湖、吴钊、丁承运(琴瑟合奏)、金蔚(琴歌)是家里CD里有的,成公亮、糊糊的是网上找的,金蔚的另一个琴曲版本是我现场听时录下来的。

1、管平湖版:清新质朴

版本来源:林西莉着书《古琴》配的CD

时长:5’31”

管先生得九嶷派杨宗稷、武夷派悟澄老人及川派秦鹤鸣等名琴家之真传,并能博取三家之长,融会贯通,自成一家。()管先生弹奏的琴曲最大特点是“清新质朴”,这首《阳关三叠》也不例外,根据《琴学入门》琴谱弹奏,没有不必要的吟猱绰注,吟猱方直明晰,绰注简炼清隽。节奏规整,韵律方正,但这种规整又不同于西方音乐的节奏特点,有着中国传统音乐的典型韵味,更蕴含着管先生的个性表达。

2、吴钊版:简洁婉转

版本来源:吴钊《山居吟》CD

时长:4’35”

吴先生师从古琴大师查阜西,本次演奏是按查阜西传谱,参照《琴学入门》原谱重加斟酌弹出。这个版本是几个版本里时长最短的,只有4分半钟,跟管平湖版相比,节奏简洁明快,富于变化,多用吟猱表现深情婉转。

3、成公亮版:细腻动听

版本来源:成公亮古琴音乐网,唐琴“来凰”演奏丝弦版

时长:4’44”

成先生先后师承梅庵派大师刘景韶和广陵派大师张子谦,在演奏技法上更多地继承了广陵琴派的风格,这个琴派具有三百年的历史,善于变换指法。运用这些指法,成先生往往能把声音处理得细腻丰富,弹到情深处总有折心惊骨之感。成先生有个观点,大概是说古琴曲也要弹得好听,你听着不好听,那就是弹得不好,没什么神秘玄乎的。看过成先生弹琴的视频,常常是那种全身心灌注在古琴中的感觉,手指飞快而精准。这首《阳关三叠》虽然用了较多的吟猱绰注,但却不觉绵长拖沓,即便是第三叠尾声部分,速度也并不是很慢,有着他一贯干脆利落的曲风,显得细腻而动听。

4、丁承运版:低徊婉恋

版本来源:《琴瑟和鸣》CD

时长:5’20”

这个版本是丁先生和其夫人傅丽娜用琴和瑟合奏的。“琴瑟在御,莫不静好”,与古琴合奏最合适的乐器除了箫,大概就只有瑟了。但古瑟其实早在唐代其调弦及演奏方法就已经失传了,唐人张籍曾叹“古瑟在匣谁复识?”丁先生近年致力于古瑟研究,在古文献研究和出土文物取证的基础上,发掘并恢复了失传千余年之古瑟定弦及演奏法。从形制和音色上,瑟和筝是很相似的,比筝低沉柔和。这个合奏版本的《阳关三叠》因为有了瑟的加入,曲调显得低徊婉恋,节奏也较规整。个人觉得悦耳有余,凄凉不足。

5、金蔚版:古雅深情

版本一:琴歌,《琴山砚田》CD,时长6’35”

版本二:琴曲,自录,时长5’07”

当初就是因为看了金老师的书《响山集》和《琴山砚田》,听了他的古琴CD,才找到金老师的琴馆“乐只堂”学琴的。金老师的琴歌声韵和谐,非常古雅动人。琴歌,又称弦歌,古人非弦不歌,非歌不弦,这首《阳关三叠》就是一首很有代表性的弦歌。金老师的这个琴歌版本,缓弹低唱,时长是几个版本里最长的,长达6分半钟,但听起来却丝毫不觉得长,我平时听得最多,百听不厌。那样一种牵衣惜别、反复叮咛、依依不舍的一往情深,通过金老师低沉古雅的歌声和琴声表达出来,凄清欲绝。金老师曾讲过弦歌吟唱之法,美声、民族、通俗唱法均不可用,“而昆曲最为古雅,其清工调底之法,几可近之。不但鱼腹其音,所谓折字者亦备矣。”

另一个版本,是在琴馆看金老师弹奏时录的。由于只是琴曲,整曲速度要快一些,第三叠节奏最为跌宕起伏,套用西方古典音乐的说法,短短几句从行板到快板到慢板,尤其“旨酒,旨酒,未饮心已先醇”一句名指十徽起拖上九徽收势,之后速度一下子从轻缓到急促,再到轻缓,把那种“千巡有尽、寸衷难泯,无穷的'伤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6、林曦版:简古雅静

版本来源:网上《水泉院》专辑

时长:5’19”

在《水泉院》专辑中,是这样介绍《阳关三叠》的:琴就是情,何况是“爱离别”的动容,“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进,是珍惜当下,西出阳关,可能有新人有故人。而在此刻,故人和离人都是唯一的。

这段文字很有糊糊的特色和风格,我称之为“糊糊体”。在我看来,糊糊有一个最大的本事,或者说过人之处,就是对于事物有着异常清醒和究竟的认识和理解,可以很快很容易地深入其中,得其精髓,但骨子里却又永远透着一种超然,有着难得的清醒和缘于心性明了的体悟。具体到她的琴声,我相信她并不像其他琴家那样在古琴上注入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精心钻研指法和曲谱,达到入迷甚至痴迷的程度。她并不是那样的琴人,古琴就像是她生活的一部分,没什么特别,跟书画、茶、中医、插花等等一样,要说这其中更专注的,也许是书画,或消耗学习力最多的中医,反正不是古琴。古琴我猜大概是兴之所致,弹上一曲的状态。但她仍然弹得一手好琴,清新自然,除了学琴时间略长(也不过十几年),我想更是因为她全面的个人修养和性格,琴棋书画诗酒茶,其中的道都是相通的,一样通,样样可通。再加上佛法修行,更可以达到圆融究竟的境界。

清代张鹤在《琴学入门》里用了四个字来形容《阳关三叠》,就是“简古雅静”。我想,这四个字也是最适合用来形容我喜欢的糊糊老师以及她的琴声的。

篇10:初中音乐阳关三叠课件

初中音乐阳关三叠课件

一、教材分析:

1、 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能复述“知音”的故事。了解古琴曲的音乐内涵,认识古琴的音色。在此基础上,安排学生,学会演唱歌曲《阳关三叠》,并能感受和表现歌曲的基本意境。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古代音乐有一定的了解,学习之后能够自觉地寻找和学习古代音乐。

2、 教材的内容:介绍了古代音乐,古代音乐是很悠久,可以流传到今有它值得学习应用的道理,可以是可以古为今用,用它来调节气氛情绪,颐养情操。

3、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在学习了古代音乐之后,学生对古代音乐有进一步的了解,知道怎样来应用古代音乐,丰富我们的学习生活。

(2)通过多样的方法使过程丰富起来,欣赏、演唱、故事表演、讲故事等来调节课堂氛围。

(3)感受音乐的美好,讨论学习古代音乐的意义。培养实事求是和一丝不苟的态度。

4、 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

重点:让学生加入学习古代音乐的行列,会唱歌曲《阳关三叠》,懂得欣赏分析古代音乐。

难点:学会分辨古代音乐和现代音乐,能说出它们的异同。

学习方法:实验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归纳法

二、学情分析:

从知识掌握程度来看,学生已经学习知道了一些简单的学习方法,如何欣赏分析歌曲音乐、识谱视唱。

从学习能力来看,学生能很好地利用所学知识来进行欣赏和表演。

从心理特点来看,学生能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从现象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

三、教法分析:

指导、分析、欣赏、演唱、故事表演、讲故事合作探究

四、教学资源分析:课件

五、教学理念分析:以音乐为本的学科综合,转变教师的角色,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起到带领作用,不满堂灌。以学生的学为主,教为辅。

教学过程:

一)唱歌

1、请同学朗诵诗句

2、歌曲简介,欣赏歌曲《阳关三叠》。

3、随着录音学唱。

4、请学生分析歌曲在调式、节奏等方面的特点。

如:歌曲前面部分比较平缓,音与音之间多位邻音,节奏上先长后短。

5、教师辅导学生学会唱这首歌。全班集体演唱。

6、请说说你听了歌曲的感受,展现了什么意境?

7、请随录音演唱歌曲。

8、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分组演唱,比一比哪一组唱的`最好。

认识乐器:古琴、琵琶、二胡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我们要让学生学会演唱古曲《阳关三叠》,分析歌曲,简单说说对歌曲的理解,以此加深对古代音乐的了解。通过比赛调节情绪,让学生在比赛中加深对歌曲的熟悉程度。

二)故事表演:

请学生上台表演情景剧

设计一个地方为客栈,有一个伙计一个老板,两位友人一起聊天依依惜别,全班唱起《阳关三叠》 设计一些台词。

设计意图:通过表演和演唱,更加深歌曲《阳关三叠》的理解和应用,为课堂增添趣味性。

三)音乐欣赏《流水》

1、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有关知音的故事吗?

2、请学生讲故事。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一些关键词:伯牙、钟子期、古琴、高山、流水等。(如果学生不会讲,教师就讲)

“知音”的故事在史料按《琴史》所载,列子云:“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巍巍乎,若泰山。’伯牙之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乎,若江海。’伯牙所念,子期心明。伯牙曰:‘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也。’子期既死,伯牙绝弦,终身不复鼓也。”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3、同学们,知音的故事对你有什么触动?

学生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以评价,主要以肯定为主指导鼓励学生说出友情的可贵。

4、欣赏古琴曲《流水》

1)音乐作品简介:通过深沉、浑厚、流畅的旋律和清澈的泛音,表现了层峦迭嶂,幽涧滴泉,清清冷冷的奇境,绵延不断、富于歌唱性的旋律,犹如点滴泉水聚成淙淙潺潺的强流。按泛音序列下行和五声音阶进行的曲调,大幅度的滑音,伴以滚、拂手法,如同瀑布飞流,汇成波涛翻滚的江海。《流水》是一曲祖国壮丽河山的颂歌,形象生动,气势磅礴,听后使人心旷神怡,激起一种进取的精神。

2)欣赏音乐(片段1)

3)讨论:听了《流水》有什么感受?简单说说古代音乐和现代音乐的异同。

设计意图:这首古代音乐有它独特的魅力,我们在欣赏后可以感受到它的力量,这是一把简单的古琴的效果,说明古人的智慧和技术达到一定的水平。让学生听后能发出这样的感叹。

四)活动:

1.听听哪些是古曲。

播放几首音乐:古曲《梅花三弄》《阳春白雪》《渔樵问答》《胡茄十八拍》中间穿插《幻想交响曲》《秘密的庭院》《二泉映月》《喜洋洋》《蓝色的多瑙河》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古曲。

2.如何把古典音乐变成流行音乐.

S.H.E.《不想长大》——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

S.H.E.《Remember》——天鹅湖的场景音乐

神话《T.O.P.》——天鹅湖的场景音乐

杨丞琳《庆祝》——《爱的致意》

蔡依林《离人节》——《离别曲E大调练习曲》

周杰伦《夜曲》——《夜曲》

杨千嬅《少女的祈祷》——《少女的祈祷》

设计意图:和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联系起来,说明可以古为今用,把古代音乐曲调旋律变成现代音乐也很好听。

五)讨论:

说说学习中国古曲音乐的意义,我们在生活中要怎样把古典音乐古为今用更好的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画龙点睛,使学生明确学习古代音乐的意义,并懂得怎样让古代音乐为我们服务。

篇11:八年级音乐下册《阳关三叠》教学反思

《阳关三叠》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送元二使安西》而改编的歌曲。为了让“友情”这根主线贯穿于整节课,我设计了如下的几个环节:

一、激情导入

二、诵读古诗

通过对古诗的讲与诵读,去了解、体会诗人王维与元二之间的深厚友情

三、释疑、解决难点

1、讲解“阳关三叠”的含义。

2、同音相连、八度大跳、切分音、强音记号。

四、新歌教学

1、通过视唱、模唱旋律,感受音乐情绪 。

2、通过有节奏地朗读歌词,有感情地演唱歌词,来体会诗人对元二那种伤感、悲凉、惜别、期待的内心世界。

3、通过齐唱、接龙唱、同桌深情对唱等形式的演唱,让学生熟悉歌词的同时,引导他们珍惜友情、师生情、同学情。

篇12:八年级音乐下册《阳关三叠》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优点,我觉得是在有限的40分钟里,让学生体验到了音乐带来的心灵震撼,走进古曲《阳关三叠》的魅力,体验情感之旅,很好的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互动演绎也很到位,由布置下去查资料,到课堂上的反馈整合,资源共享,学生们做的都很好,很积极,八年十班的孩子是一群充满灵气的孩子。

不足的地方,课下找了很多影像资料,因为时间关系,没能给学生放完,《阳关三叠》演唱部分只听一遍,应该全听完就好了。设计好在课程最后结束的时候,我应该让学生们把《阳关三叠》的旋律在回味一遍,情感再次升华,因为经验不足,我疏忽了;虽说我是声乐专业的,但课堂上不可能唱到歌唱家的演唱水平,但我会尽全力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感受到我要传达给他们的情感,也会让他们一如既往的和我一起感受歌唱带来的愉悦和满足。

通过这次公开课,真的让我成长了,课程和细节安排方面肯定还有不足的地方,也许整节课都要在梳理规整一下,恳请各位前辈老师们给予我帮助,我会不断进取,努力完善自己的。

篇13:苏少版初中九年级音乐《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苏少版初中九年级音乐《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学科:(苏少版)九年级音乐《阳关三叠》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1)利用百度搜索唐代诗人王维及《送元二使安西》

(2)利用百度搜索古代乐器图片:编钟古琴古筝埙等

二、教学课题

《阳关三叠》

教室前方投影背景幻灯

三、教材分析

这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谱写的琴歌,编入教材第三单元―悠远古风。这首诗在唐代就曾以歌曲形式广为流传,并收入《伊州大曲》作为第三段,后又被谱为古曲,以琴歌的形式流传至今。这首歌抒发了诗人送友人塞外服役时的离愁别绪,长久被人们传唱。原曲是无声调式,每段后半部分出现了商、羽调式交替。八度跳音程,切分节奏的使用表现了激昂难平的情绪。古朴深沉,略带伤感的旋律,将友人离别时难舍难分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演唱本曲时应注意速度、对符点音符、八大跳音程、节奏切分等处以及十六分音符时值的掌握注意引导提示,这对准确的表达歌曲的情感十分重要。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感受、体验《阳关三叠》的音乐情绪。

2、熟练掌握《阳关三叠》的主题旋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听赏,引导学生分析歌曲背景,了解“三叠”的含义。

2、以实践、创编等活动形式表现音乐,自己创设情景剧,展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并从中获得相互合作、参与音乐、表现音乐的乐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阳关三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热爱。

五.教学重点:感受音乐形象,用不同的方式表现作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六.教学难点:

1、思考、分析《阳关三叠》中特定人物形象,体会作品中特定情绪。

2、“遄行、遄行”八度的大跳,和附点节奏的准确。

七.教学设想:借助百度收索引擎,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听、看、品、赏、唱,全面理解这首歌,乃至有感情地演唱。

八.教学准备:

1、多媒体网络电脑室

2、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系统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欣赏:

1、导入:

播放视频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段,以《滚滚长江东逝水》的片头曲引入本课。

教师在学生看完视频后可以提问学生,所看内容反映我国什么时代的人物,比组织讨论三国演义里的主要人物。

问题设计:

(1)你知道三国演义里有哪些主要人物?你最喜欢谁呢?为什么?

学生回答完毕教师引入下一问题

(2)你知道这首歌是谁写的词,谁谱的曲?

教师简介词作者杨慎,曲作者谷建芬。

听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提示学生思考问题

(1)感受歌曲音乐情绪,分析音乐形象

(2)联系歌曲和电视剧,谈谈这首歌对电视剧主体表现有何作用?

(3)你能说出《三国演义》中哪些片段或故事。

学生:空城计七擒孟获三英战吕布群英会赤壁之战望梅止渴桃园三结义等等

教师由《空城计》中诸葛亮抚琴片段引出对我国古代乐器―古琴的介绍和《梅花三弄》的欣赏。

播放视频京剧《空城计》,提示学生注意诸葛亮所弹奏的琴有什么特点,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古琴。

听一遍古琴曲《高山流水》

2、教唱《阳关三叠》

(1)听赏歌曲

师:歌曲咱们欣赏完了,请各组同学回答一个问题,这首歌描写了什么样的场景?歌曲情绪怎么样?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如下:

这是一首描写古人送别朋友到边外服兵役分别时场景的歌曲。歌曲的情绪:深沉、惆怅、忧郁。

引导学生看已经搜索的《阳关三叠》

师:启发学生,《阳关三叠》的歌词用了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描写了王维送好朋友元二到安西服兵役的情景。目前我们所见的是一首琴歌,琴歌是随古琴边弹奏边吟唱的歌曲。哪位同学了解古琴或见过古琴?(引导学生看课件)古琴:请看古琴,它是一种七弦琴在中国已经流行了三千多年,从古到今,独一无二,常流行于文人雅士之中。除了古琴大家还知道古时候那些乐器?(再看课件展示)编钟、埙等。现在我们一起欣赏一段古琴演奏的《阳关三叠》,感受古琴的音色。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古琴特色:高雅、含蓄、悠远、情意绵绵

教师小结后换入下一环节,今天我们的人无不仅仅是听、看、赏我们还要学唱这首歌曲。

(2)老师范唱《阳关三叠》

(3)教唱《阳关三叠》主旋律

师:这首歌曲有个特点,请大家看旋律,发现什么了吗?(生答)对,不唱的旋律部分加了括号,这叫间奏。间奏是歌曲不可缺少的部分。

注重附点八分音符和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并注意解决难点“遄行、遄行”的八度大跳和切分音节奏。

(3)学生齐唱《阳关三叠》,注意乐句的呼吸和速度。

教师在纠正学生演唱的`问题后,进一步提出要求:

a.唱准附点音符、八大跳音程、切分节奏以及十六分音符的时值。

b.准确的表达歌曲的情感。

学生再唱,可以变换形式让学生演唱,比如,分组、独唱等等。

4、听赏合唱曲《阳关三叠》

边听边思考:共听到了几次相同的旋律?将一段旋律反复吟唱三次,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由此可见,“三叠”是什么涵义了吧?

3、拓展与延伸:

这首歌唱的友情,要求学生用情景剧、送别诗词收集以及集体在黑板上作画的形式表现歌曲。分组完成,第一组准备情景剧:一人扮演诗人,一人扮演友人、一人扮演吹箫者,一人扮演抚琴者,一人扮演店小二,一人扮演城门监守,几个人扮演吃酒人。第二组集体合作在黑板上作画画面应弄清季节,杨柳依依、春分和煦等。第三组收集送别的诗句,并推举代表准备配乐朗诵。

四、评价与总结

谢谢同学们的精彩表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呢?你觉得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怎么样呢?(生自评、互评)

下面让我们在古琴曲《阳关三叠》的音乐声中,感受着古人的送别之情,结束我们这节课的学习。

播放《阳关三叠》音乐

小结与评价

请学生代表用自己的语言,根据本课所学,结合自己的表现说说本节课的收获及感受。

十、课后反思

优点,我觉得是在有限的45分钟里,让学生体验到了音乐带来的心灵震撼,走进古曲《阳关三叠》的魅力,体验情感之旅,很好的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互动演绎也很到位,由布置下去查资料,到课堂上的反馈整合,资源共享,学生们做的都很好,很积极。

不足的地方,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情感没能得到恰当表达,感受不到歌唱带来的愉悦和满足。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一等奖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设计

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及反思

我和你音乐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的优秀教案设计

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教后反思

三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读后感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反思

阳关雪读后感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锦集13篇)】相关文章:

音乐教学设计2022-07-31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2023-12-07

我和你教案2023-04-02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意思解释2022-05-08

《送元二使安西》的评课稿2022-04-30

初中音乐教学反思2022-08-2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2023-07-18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二2022-05-06

初中音乐教案《小草》2022-06-14

音乐优秀教案2022-10-18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