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感悟(共17篇)由网友“Fool”投稿提供,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的《乡愁》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感悟,供大家阅读。
篇1:《乡愁》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感悟
《乡愁》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感悟
教材分析
《乡愁》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学习本诗,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作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自学探究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3、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将感情上升到激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教学重点: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教学难点:对诗中四种意想的体会和把握
教学过程
(课前3分钟播放歌曲《想家的时候》,创设氛围
一、导入新课
故乡,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离开故乡,有时带着憧憬、梦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时带着寂寞惆怅和一份深沉的苍凉去奔波,但不管怎样,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留恋的地方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吧,哪个同学根据你积累的资料,简要的把你所认识的余光中先生介绍给大家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三、指导朗诵
1、听录音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播放课件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录音朗读深沉、图文并茂,学生深深地被感染了)
2、明确感情基调、语速(深沉中略带哀伤的,缓慢的)
3、划分诗的节奏
诗歌是讲究节奏的艺术,节奏是感情的外在体现,“感情动于中而节奏形于外”朗读诗歌必须讲究节奏,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根据课后习题三的提示,边标出节奏边小声朗读(生边小声试读边快速标出朗读节奏,师来回巡视着,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4、老师作示范朗读(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
5、指名朗读
四、分析、解读本诗
1、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抒发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感情具体表达出来,就要借助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请同学们帮老师找找看,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浓浓的思乡之情?(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想景悟情,再现诗中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生六人一组,师来回巡视,具体指导)
(通过联想,演释诗的内容:小时候,作者出外求学,当夜静时总想起母亲,就拿笔写信,望着那小小的邮票,他希望这邮票能带去他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后来他渐渐长大了,成家立业了,为了养家糊口,外出工作每当要回家时,望着那窄窄的船票,想着新娘做好了可口的饭菜在家等待着;后来作者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母亲却在一方矮矮的坟墓里,作者心酸极了,那种辛酸是无法言喻的而现在,作者己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站在台
篇2:《乡愁》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乡愁》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乡愁》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首诗歌《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下面为大家分享了《乡愁》公开课教学设计,欢迎借鉴!
教材分析:
《乡愁》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学习本诗,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作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自学探究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3、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将感情上升到激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教学重点: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教学难点:对诗中四种意想的体会和把握
教学过程:
(课前3分钟播放歌曲《想家的时候》,创设氛围
一、导入新课
故乡,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离开故乡,有时带着憧憬、梦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时带着寂寞惆怅和一份深沉的苍凉去奔波,但不管怎样,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留恋的地方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吧,哪个同学根据你积累的资料,简要的把你所认识的余光中先生介绍给大家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 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三、指导朗诵
1、听录音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播放课件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录音朗读深沉、图文并茂,学生深深地被感染了)
2、明确感情基调、语速(深沉中略带哀伤的,缓慢的)
3、划分诗的节奏
诗歌是讲究节奏的艺术,节奏是感情的外在体现,“感情动于中而节奏形于外”朗读诗歌必须讲究节奏,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根据课后习题三的提示,边标出节奏边小声朗读(生边小声试读边快速标出朗读节奏,师来回巡视着,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4、老师作示范朗读(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
5、指名朗读
四、分析、解读本诗
1、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抒发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感情具体表达出来,就要借助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请同学们帮老师找找看,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浓浓的思乡之情?(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想景悟情,再现诗中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生六人一组,师来回巡视,具体指导)
(通过联想,演释诗的'内容:小时候,作者出外求学,当夜静时总想起母亲,就拿笔写信,望着那小小的邮票,他希望这邮票能带去他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后来他渐渐长大了,成家立业了,为了养家糊口,外出工作每当要回家时,望着那窄窄的船票,想着新娘做好了可口的饭菜在家等待着;后来作者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母亲却在一方矮矮的坟墓里,作者心酸极了,那种辛酸是无法言喻的而现在,作者己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站在台
湾的高山上,眺望祖国大陆:这浅浅海峡饱含着多少人的辛酸泪水,什么时候祖国才能统一啊!板书:思乡、怀亲、爱国)
4、通过朗读,想景悟情,我们己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这首诗美在哪里?同学们可以从结构、主题、意境、修辞等去欣赏(生议论明确: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富有音乐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富有结构美)
小结: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作为乡愁的对应物,收到了具体、生动的效果这些意象,形式上看起来是并列的,从感情的抒发来看,则是层层推进的由乡关之思、怀亲之情、至更为崇高的爱国深情,具有以往乡愁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构思精巧、结构整饬、旋律优美
5、再次朗读全诗,体会感情,试着背诵(三分钟后,师生齐背)
五、激情抒怀
乡愁是苦涩的也是醉人的,是一缕缕扯不断的情思,是对家的向往,是对根的企盼不论漂泊多久,不论身在何处,当夕阳西下,当晚风吹拂,总有那么一抹淡淡的愁绪萦绕在心头……如果你是这位凭栏而立的老者,站在海峡的彼岸,眺望大陆的方向,心里会想些什么?你又想对大陆说些什么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是啊,山水也许能隔开一切,却隔不断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骨肉深情!相信这深情总有一天会填平这浅浅的海峡,到那时,“月圆人也圆”!
六、迁移拓展
1、仿句
这首诗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略思片刻,指名回答)
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可以把这些句子整理起来,就是一首很美的乡愁诗了,同学们尝试做诗人了
2、各领风骚话说愁
乡愁、离愁、忧愁历来是文人墨客吟咏的题材,请说出带“愁”字的诗句,如能指明作者更好(多媒体演示积累的有关“愁”的诗句,学生 快速地抄写在笔记本上,积累妙词佳句)
板书设计
乡 愁
于光中
小时侯 邮票 思乡
长大后 船票
后来 坟墓 怀亲
现在 海峡 爱国
教学反思:
《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教师用心去教,用感情教,创设情境感染学生,努力使师生的感情融人作者浓浓的乡愁之中,产生心灵上的共振
1、课堂导入设计新颖,歌曲《想家的时候》渲染气氛,配以诗意的导言自然引人新课,让学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奠定感情基调
2、突出探究创新的特点体现了“诵读——解读——激情——拓展”的教学模式,这是在课改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个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是:“读熟、悟透、情扬、迁移”这堂课这四大块很清晰:解读环节中,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在小组中想景悟情,描述诗的内容,让学生主动参与,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情环节中,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感受并抒发盼归深情拓展的环节,让学生模仿诗中的意象为乡愁打一比方,激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 “各领风骚话说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知识
3、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课堂教学起到了恰到好处的辅助作用,体现了课堂资源的整合课前的歌曲欣赏《想家的时候》再加上如泣如诉的《思乡曲》作为背景音乐,都给人以审美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
篇3:《乡愁》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重朗读,体会诗的情感格调
教师伴乐范读,男女生二重读,情读,美读,思读
读出诗人的少年清愁、夫妻离愁、丧母哀愁、思归浓愁体会这种一唱三叹的行文节奏和抒情手法
(二)抓要点,挖掘诗的情感内涵
1.邮票和船票
第 1节写小时候的乡愁,原籍福建永春的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抗战期间全家流亡在苏皖一带的沦陷区里,1938年跟着母亲逃往上海,后又乘船经过香港、越南、昆明,最后在重庆跟父亲重聚12岁时就读于四川的教会学校,住在借用民宅的校舍里父母工作忙,不能常来看他,想念母亲时,他便借信来传递思情
第 2节中,成年后乡愁的意象从邮票变成了船票邮票寄情,船票寄形乡愁随着生命渐渐长大,由小时候的书信传音变成了两地奔波诗人于1956年和范我存喜结连理,二人夫唱妇随,琴瑟和鸣余光中曾三度赴美求学和讲学,在美期间时时思念在台湾的妻子,几千里的海上距离,单程就要一个多月,归心似箭却无奈归途漫漫,成年后的乡愁掺杂着亲情与爱情,可谓刻骨铭心在这一节中,乡愁并非全然指向大陆当然,诗无达诂,有人说“新娘”也可理解为祖国,郭沫若在《炉中煤》里就曾把祖国比为年轻的女郎、恋人
2.肉身的母亲与精神的母亲
第3、4两节由肉身的母亲写到精神的母亲,由家到国,诗人说:“对我个人而言,乡愁又是一种家国情怀家是个人的放大,国又是家的放大我的乡愁是‘大我’所面对的民族的乡愁”这样的推进,拓宽了诗歌的意境,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三)巧拓展,解开诗人生命密码
联读诗人的散文《思台北,念台北》,思考:诗人的乡愁仅仅指向大陆吗?如果不是,它还有什么更深厚的内涵?
1.爱与美——民族文化中生命的根柢与生活的况味
“客合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又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唐代刘皂的《渡桑乾》正是对余光中的真实写照在台北,时时思念大陆;离开了台北,又对台北产生了浓浓的乡思
个中缘由,即一切思念与怀想都源于民族文化中生命的根柢与生活的况昧“‘乡愁’并不完全是地理概念的,还包括历史和文化,是对整个民族悠久历史的感怀”余光中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他说:“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
无论是大陆,还是台北,都是其民族文化中的爱与美,让诗人深深眷恋;民族文化是诗人生命的根柢,也赋予了诗人丰富的生活况味
选择《思台北,念台北》中有代表性的段落和句子进行品读
2.离开与回望——诗人的远方情结与故园情结
诗人天生迷恋远方(自然世界的远方、精神世界的远方)上个世纪60年代在美留学时,他就开始了租车自驾游的快意生活美国、英国、法国、西班牙、澳大利亚…… 都曾留下他的诗情他曾说,如果每个人都在故乡不动,到了外乡又恋恋于故乡,不仅个人得不到发展,也阻碍了故乡的发展人就像一棵树,叶子要拼命往上长,根要努力往下扎最要紧的是,人不要忘记故乡,而且为人一世,要让故乡以我们为荣
帕斯卡尔说:“我们的天性在于运动,完全的静止等于死亡……我们从来不为事物本身追求事物,而是为了追求而追求……哪怕我们觉得自己从各个方面说都受到了足够好的保护,万事无忧,倦怠本身也会从我们心底浮现出来,因为倦怠的根源就在人心深处”(《思想录》,李斯译,光明日报出版社)
余秋雨在《乡关何处》中也脱过:“真正的游子是不大愿意回乡的,即使偶尔回去 T也会很快出走……异乡的山水更会让人联想到自己生命的起点,因此越是置身异乡越会勾起浓浓的乡愁……诸般人生况味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异乡体验与故乡意识的深刻交糅,漂泊欲念与回归意识的相辅相成这一况味,跨国界而越古今,作为一个永远充满魅力的人生障论而让人品咂不尽……在一般意义上,家是一种生活:在深刻意义上,家是一种思念只有远行者才有对家的殷切思念,因此只有远行者才有深刻意义上的家”
余光中的远方情结与故园情结相辅相成,他的离开,让他对故乡的回望具有了更深更美的内涵
3.辽阔与沧桑—历史时空的纵深与历史生命的丰富
余光中说,真正的乡愁是立体的乡愁,是地理加历史的概念,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抗战时期,诗人随母亲逃出南京,后辗转到了重庆日军大肆轰炸重庆时,上千同胞受难谈起这些浩劫,诗人说:“这些都激发起我作为中国人的民族感情那时候,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的豪情,只要唱起‘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一万里长城万里长’,都会不禁泪流满面前几年在东北访问时,青年时的歌谣仍萦绕着我于是写下了‘关外的长风吹着海外的白发,飘飘,像路边千里的白杨’的诗句”
“国家不幸诗家幸”,中华民族辽阔而沧桑的历史,养育了诗人丰富的心灵历史时空的纵深与历史生命的丰富,成了诗人创作的不竭源泉延绵一生的乡愁,正是在诗人个体生命与民族历史生命的血肉联结中形成的
篇4:《乡愁》公开课教学设计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乡愁》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2.余光中乡愁教学设计
3.《乡愁》教学设计与反思
4.乡愁优质课教学设计
5.余光中《乡愁》教学设计及习题
6.《乡愁》优秀教学设计范本
7.课文乡愁教学设计
8.课文《乡愁》教学设计
9.乡愁席慕容教学设计
10.初三下册《乡愁》余光中教学设计
篇5:《乡愁》公开课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设计遵循新课程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注重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的融合。并且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2、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3、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4、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评价。
5、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意识。
【教学重点】
1、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2、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教学难点】
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教学方法】
朗读法、探究式。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计算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喜欢听音乐吗?(喜欢)那我们就来欣赏一段由美籍华人费翔演唱的名曲《故乡的云》。(播放音乐)
提问:听了这首歌后,你想到了什么?唤起了你怎样的情感?
抽学生回答。
这种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就是乡愁。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这其中不乏千古传诵的名篇。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有关乡愁的诗句。大家熟悉的李白的《静夜诗》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剪不段,理还烂,是离愁,别有一班滋味在心头”。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今天我们来学习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先生的思乡之作《乡愁》〔板书:乡愁 余光中〕
二、合作探究
1、作者简介:
提问:谁来介绍一下余光中?〔不要求学生介绍得很全面,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补充〕
教师总结: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从现代诗的创作和影响来说,目前台湾诗人还很少有人超过他。
2、熟悉课文,指导朗读:
⑴ 诗歌欣赏最重要的就是朗读。先听老师范读一遍。请大家注意感情、节奏和重音。
〔配乐二胡曲《江河水》〕
⑵ 提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还是忧郁深沉?
〔采用自由提问式,让学生无拘束回答,学生应该容易明白。教师补充: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⑶ 朗读要求:要用忧郁深沉的感情,用注意把握好节奏和重音。
⑷ 分四小组朗读一小节,学生评点。
⑸ 全班齐读。
⑹ 学生自由诵读、体会。
3、品味语言,鉴赏诗歌:
⑴ 随着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诵,课堂上也弥漫了浓浓的乡愁。通过朗诵这首诗,我们可体会到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让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明确: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⑵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确:小时侯(少年)──母子分离、长大后(青年)──夫妻分离、后来(中年)──母子死别、现在(老年)──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⑶ 乡愁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而诗要讲究形象性,诗人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
明确:运用了独特的比喻,化抽象的、难以捕捉的离愁别绪为具体可感的东西,诗人从亲历的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来寄寓情感,这种取象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
邮票──母子深情(浓烈) 船票──夫妻恩爱(热烈)
坟墓──生死悲痛(巨大) 海峡──思乡哀愁(深沉)
这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技巧:托物寄情。在许多古典诗歌中,如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有类似的写法,“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⑷ 这首诗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来表现乡愁。将抽象的情绪化物化了,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有类似的写法,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说“载不动”,而本诗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并且用了“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量词,是不是说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
明确:这是正语反说,“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学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重重夫妻情,矮矮的坟墓载不下巨大的悲痛,浅浅的海峡阻碍了无尽的乡思,落笔虽小,却诗情饱满。
小结:全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诗情层层推进升华,最后将乡愁上升到民族和国家的角度。
4、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诗是精当含蓄的艺术,比较跳跃,读者要用想象、用情感去填补其中的空白,请同学就一、二、三、四两节诗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中所想从而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学生自读,想象讨论、回答。没有统一答案,鼓励创新。不断挖掘诗的内涵,丰富学生的想象。
⑴ 指名朗读本诗。
〔朗读提示:第一小节,此时的作者是“少小离家”为读书,未经世事沧桑,略带“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觉,更多的是对母亲的依恋;第二小节,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第三小节,恰当运用颤音,表达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哀伤;第四小节,文章最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
⑵ 学生分组想象第一、二、三、四小节的画面。师生共同点评。
⑶ 给想像的画面取名,并体会这些画面所表达的情感。
明确:画面依次为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故国别,家人之爱与国家之思很好地在诗中融为一体。
三、迁移运用
下面我们活学活用,热炒热卖,进入练一练的环节。
1、请仿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以“乡愁”、“思念”“幸福”为本体写一写与诗句相似的句子,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学生思考时,播放背景音乐《思乡曲》〕。
2、诗的前两节的乡愁是分别思念母亲和新娘,假若在第2节后再添上一节是写思念儿子的,可以怎样写?(学生自由发挥)
四、欣赏体验
最后让我们欣赏来欣赏由余光中作词、罗大佑作曲演唱的抒情名曲《乡愁四韵》,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巩固练习
1、给席慕蓉的《乡愁》赏析性文章。
2、任选一个角度或物象(如:季节、色彩、情绪、校园)写一首诗。
篇6:《乡愁》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乡愁作为人类普遍的一种情结,是诗歌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余光中的《乡愁》便是其中情意深长动人的一曲,因为他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年代由于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 念之情,更是漂泊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层层推进,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乡关之思、故国之恋。全诗构思精巧,复沓手法以及叠音词的'运用更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教学目标
1. 通过朗读品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
2. 通过比较赏析,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象美。
3.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鉴赏能力,激发学生表达情感的欲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和把握诗中的四种意象。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听一听: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间多媒体播放音乐)
导语:同学们,你们从刚才的音乐中听出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呢?(乡愁)是的,游子思乡、故土难忘,这是人类的普遍情感。由于政治原因,台湾海峡将台湾与大陆阻隔半个多世纪,台湾人民对大陆故乡的思念与日俱增,对两岸和平的渴望日趋强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作——《乡愁》。(板书课题、作者,多媒体显示全诗)
二 、读一读:感受诗味,体会诗的情感美。
⒈ 教师示范朗读。 (多媒体配乐)
⒉ 学生自由朗读,师指导、解疑。
⒊ 学生试读课文。
⒋师生点评指导。
板书: 母子别 新婚别 生死别 故园别
⒌ 把握诗歌主题。
⑴设疑:大家读过不少抒写乡愁的诗,与一般乡愁诗相比,这首诗在情感上有什么突出的地方?从哪儿可以看出?这一处该怎样读?
⑵补充资料图片,进一步体会两岸同胞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⒍深情齐读诗歌。
三.议一议:比较鉴赏,体会诗的意象美。
1.出示改诗,引导学生比较、品评。(多媒体显示)
设疑:⑴乡愁是一种大家都可能曾经体验过可又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读了原诗,你觉得余光中是怎样将乡愁形象地展现出来,使你对乡愁有了一些具体的感觉?(运用了几种具体的事物来表现)
⑵乡愁怎么是邮票、坟墓?这些事物会使你产生怎样的联想?老师改写的诗有没有这种效果?
2.学生思考、交流、发言。
⒊引导学生理解何谓意象。
明确:诗歌一般是通过创设意象来抒发情感的,创设意象就是借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托于 其上加以表达的写作手法。在这首诗中,作者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上,使说不清道不明的乡愁变得具体可感了,并且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⒋美读:想象情景,体会情感,读出韵味。
四.写一写:拓展迁移,体验人生的情感美。
1.请根据以 下情境,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仿照诗句,用具体的事物来抒写乡愁。
①情境:中秋月圆之夜,作为一名住宿生,当你独处寝室,这时,乡愁是___________。
②学生自创。
2.学生思考、创作、交流,师生共同点评。
篇7:市级公开课 《乡愁》教学设计
市级公开课 《乡愁》教学设计
台湾作家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五十的多年的诗人,他的《乡愁》以独特的视角,选取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用平实的语言,满含深情地表达了作者企盼祖国统一,亲人团聚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其作品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诗歌充分地运用了比喻,对比,反复、反衬等修辞手法, 委婉、含蓄地把思念故国的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深切自然地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美好愿望。
朝鲜族学生,由于缺少对诗歌的广泛接触和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以及相关知识的不足,对“乡愁”的理解、对诗歌意境的领悟有一定困难,因此,笔者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积累语言、品味意境、体验情感,在互动中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的认识。
《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汉语课程的首要性质是工具性,同时兼顾人文性,这是汉语课程的基本特点。汉语课程应致力于学生汉语基本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语言习得系统,即潜意识语言知识,才是真正的语言能力。而语言学的系统,即有意识的语言知识,只是在第二语言运用时起监控或编辑作用。这种监控功能既可能在语言输出(说、写)前也可能在其后(监控假说)。
根据上述各方面的实情的分析与理论的借鉴,本课教学以“读”为本兼顾说写,首先从读中体会、读中积累;其次进行佳句仿写与续写结尾训练,至于诗歌种种艺术,只是了解,并不追求深化理解和把握。从此,各种目标与过程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学习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用具体物象创造主题鲜明的意想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① 通过诵读品析,自主、合作学习,准确理解诗的主题。
② 通过研读赏析、仿说训练,学会用具体形象的事物表达抽象情感体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主题,体会诗歌的美。
教学难点:利用具体形象的物象创造具有深刻意义的意象。
教法设计:《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联想法。
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故乡的云》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见。”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例如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
联想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学法设计:古人云:品韵方晓丝竹雅,执毫始觉草篆神。我将结合教学中的四大模块,听读、朗读、品味、迁移,指导学生“听读课文”、“深情朗读”、“品味赏析”、“迁移运用”。力争能通过这四个环节使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受到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熏陶。
课前准备:①学生在网上和图书馆查找到各类乡愁诗歌或散文,并自己查找了解有关作
家余光中的生平、创作情况及《乡愁》的写作背景,丰富学生的语料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达到课内外资源整合。②教师创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在教学中使学生进行多感官的文本接触,尤其在课件背景选择上力求贴近教材内容,如:突显海峡两岸的地图背景。从视觉感官上始终为学生创设浓浓的乡愁情境,使学生更易于入情入境地理解诗歌,有效地完成整堂的学习。
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活动:诵读乡愁组诗。目的在于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导 入:播放《故乡的云》,将学生带入情境。
师:这种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就是“乡愁”。“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更是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主题。当然,“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位诗人也就有一千种乡愁情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乡愁》
板书课题:乡愁(余光中)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卷首语导入,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料资源、达到课前积累的目的,而且过渡和衔接自然,再用音乐营造一种与诗歌相一致的浓浓的乡愁氛围,缩短认知距离,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教者以启发质疑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游子的思乡情节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作家身影 ①关于作者,由学生介绍。
② 教师补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材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加深对本节课要学习的余光中《乡愁》的印象。同时,在了解作者生平的过程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感染,使学生悠然产生思念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第一环节----听读课文:
听读录音朗读,边听边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
听读视频朗读,学生边听边留意:朗读这首诗要把握哪些技巧?
把握技巧:语调:深沉
语速:舒缓
情感:深挚
停顿: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设计意图: 第一遍听,要求学生感受诗中的真情,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对诗人表达的思想内容有浅层次的认识;第二遍听,要求学生注发现并感知朗诵技巧。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使学生整体感知诗歌,对诗人表达的思想内容有浅层次的认识,初步体会游子思乡情怀。
第二环节------深情朗读
自由练读:模仿第一小节,练习朗读全诗。
反馈朗读:① 指名朗读自己喜欢读的一小节(师生评价)
② 指名读全诗
设计意图: 诵读,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是帮助学生品味名篇佳作、培养语言功底的最佳方法之一,我们学习第二语言——汉语,更是如此。“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古人也知对诗歌的学习重在读,所以在诗歌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己去读,通过反复朗读,把无声的文学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使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深入诗歌情境,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语言美,并感悟诗歌表现的主题。
第三环节------品味赏析
协作交流:
① 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的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让诗人怅惘不已,这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②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③ 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又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的?
集中反馈并明确:
小时候(少年)——邮票——母子分离
长大后(青年)——船票——夫妻别离
后 来(中年)——坟墓——母子死别
现 在(老年)——海峡——思乡念国
师:乡愁本是非常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情感体验,而诗人要讲究形象性,运用了独特的比喻,化抽象、难以捕捉的离愁别绪为具体可感的东西,从亲历的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来寄寓情感,这种取向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这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写作技巧,叫借物抒情或托物寄情。由此,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揭示主题:思念家乡,盼望祖国统一。
深化主题:深情朗读
设计意图:“诗以一字为工。”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深刻地感受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在这一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的精神,既有个人的见解,又有集体的智慧,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能。通过学生结合对词语的品析,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对文本的理解,提炼文本的主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去发现这首诗的新奇之处。学生入情后,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有新发现,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先去发现,然后说出依据,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激活。
这首诗学生的发现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诗歌的层次结构及写作技巧,二是诗歌的立意。用时空的变化顺序来组诗,使这首诗的层次非常清楚,由对家人的思念上升到对祖国大陆的思念,正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升华,学生这么多的发现,加深了学生对主题的理解,诗人的思乡念国之情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的热爱家乡、爱国情怀进一步得到升华。
第四环节--------放飞想象,挥洒诗情
一、佳句仿写:以“乡愁是 ”的句式来说话。
教师示范:乡愁是一枚青橄榄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的伫望
乡愁是人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家园
给学生提供参考物象:金达莱、童话、摇篮曲、热茶、木桥、明月、家书、挥手、小溪、故事、家园、梨花、一幅画……要求学生仿说。
二、续写诗尾:乡愁是母亲温暖的怀抱;乡愁是万千游子无尽的惆怅与期盼。余光中先生如今已年过古稀,快奔80高龄。我们可以想象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此时此刻就在海峡对岸登上高处,遥望大陆,久久伫立………………他在想什么?他在盼望什么?下面请同学们顺着作者的思路,为《乡愁》续写下一节。
要求:要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情感,注意时间和形式。
教师示范:将来呢?
将来乡愁可能是一幅画
画里有家乡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
有家乡的清风明月、人面桃花
设计意图:学生的即兴写诗,是让他们借助这种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学生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是他们积累的、学习汉语的宝贵财富,当学生的生活体验被引发时,学生的情感就会自然地抒发出来,而不是刻意地模仿。这个练习的目的不在于他们能说出多么完整、多么富有韵味的诗句,而是在于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身临其境的感受作者的心境,加深对文本主题的理解,再次受到人文教育。
作业设计:
1.背诵并能默写《乡愁》
2. 选取课文中任选一节诗,发挥想象,给它补充情节,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小散文。
注意要突出原诗的感情——乡愁,可借助景物描写来渲染。想象情节应紧扣邮票、船票等。准备下节课共同赏析。
设计意图: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分层布置作业,寓教于乐,让学生自愿而又欢快地完成力所能及的作业,以达到学困生“吃得到”、中等生“吃得饱”、上等生“吃得好”的目的。
篇8:《乡愁》公开课教学
《乡愁》公开课教学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下面是《乡愁》公开课教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
2、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3、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用具:录音机
一、三分钟演讲:成语故事一则,要求:解释,典故,造句,抽一人评,再由教师点评。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用深情的语言引导:乡愁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就是抒写这一主题的,同学们还记得吗?请一起背诵: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同学们还能想起另外一些表现乡愁的诗句吗?(参考:“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其实,现当代待歌中也有很多写乡愁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
三、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四、熟习课文、指导朗诵。
1.请学生自己先默看本诗,熟悉诗歌内容。
2.再请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试着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学生指导:体会是只可意会的,并非要求每个学生做到,有部分达到即可,而且很难检查,主要是落实节奏和重音的,要求用笔标出。教师下去指导顾问)
3.提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还是忧郁深沉?
采用自由提问式,让学生无拘束回答,学生应该容易明白。
教师补充: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4.设问(不用马上答):朗读这首诗的时候,在语速和节奏处理上应注意什么?
先请二人(举手)试读(肯定读的不较好),教师以此为例纠下:
讲解:①语速要放缓慢一点;③要多停顿,不直读长句。
5.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老师作示范朗读。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人/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五、分析、解读本诗。
1、三个问题:
(1)乡愁原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而诗要讲究形象性,这首诗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
(2)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3)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
2、解决方式: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开展全班性的讨论,教师也适时参与其中。
第一题结合前面学习过的〈静夜〉中有关形象化的手法应该不难理解,学生比较容易找出是用比喻的方式,把乡愁投射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可感的对象上,采用了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技巧:托物寄情。
第二题前一个问题容易找到,共同的特点教师应给恰当的提示,便表达效果可抽查优生回答,对于中下生可掌握可不掌握。教师再讲解。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学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教案
第三题应该容易想到,如果不行,教师作一些启发,提问后再总结。
(小时候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长大后夫妻分离对妻子的思念;后来母子死别再也无法沟通的思念;现在游子与大陆分离对故土的思念。这四节诗层层推进,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六、朗读、背诵、体味。
自由朗读(按要求)并当堂背诵该诗,并同时再次感受作者的这种乡愁之愁(如何感受是一种灵性,无法指导)
七、作业布置:
完成〈掌握语文〉P第题。
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分离
逐层推进个人思乡之情普遍的家国之情
托物寄情
拓展阅读:《乡愁》赏析
已白发盖黑土的余光中老先生,祖籍究竟是江苏常州还是福建永春已经无从查考,但余老先生是生于南京,九岁方离开当时的首都去四川,三年后返回南京读大学,对于祖国,少年时的印象是最深的,四九年余光中离开大陆赴台湾,此后飘泊于香港、欧洲、北美……半个世纪以后再次踏上大陆的土地,余光中在南京说出了这样的一句话:“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一)、意以象言,情以象抒。
诗言志,歌咏情,诗歌是情志抒发的艺术,可是这种感情心志的抒发最忌讳抽象说教,空洞无物,为此,诗人们往往选取一些“情感对等物”(意象)来抒情言志,从而使诗歌具有含蓄蕴藉,韵味悠长的表达效果。余光中的《乡愁四韵》依次选用了四个极具中国特色和个性风格的意象来抒发诗人久积于心、耿耿难忘的乡愁情结。首节“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以呼告开篇,反复咏唱,“长江水”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它是自然滋润万物的汩汩清泉,它是母亲哺育儿女的甜美乳汁,它是祖国抚慰游子的绵长柔情。诗人漂泊天涯的深情呼唤有如穿越沙漠、久旱干渴的旅人对于绿州和清泉的渴盼,焦灼而痛楚,执着而痴迷!第二节的“海棠红”和第四节的“腊梅香”极富古典韵味,很容易引发人们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相似联想,也含蓄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留恋和热爱。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人在旅途,魂归故里。哪怕天涯海角,哪怕沧海桑田,文化的血脉永远亘古如斯,一脉相连。第三节的“雪花白”则摹色绘心,以雪花的晶莹剔透、洁白无瑕隐喻游子对祖**亲的赤子之心和挚爱之情。四个意象以相同的方式呈现,多侧面、多角度地抒写了诗人对祖**亲手足相连、血肉相依的深挚情怀。
(二)、联想自然,环环相扣。
《乡愁四韵》的高妙之处不仅仅在于精选意象,传情达意,更重要的是,它往往围绕中心意象展开层层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乡愁的情感内涵。第一节由“长江水”联想到“酒”,由“酒”联想到“醉酒的滋味”,再由“醉酒的滋味”联想到“乡愁的滋味”;其余三节分别由“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引发联想,思路扩展与第一节类似。这些联想,一环套一环,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充分揭示了乡愁的深沉厚重、悠远绵长的特点。第一节第一层联想把“长江水”比作“酒”,凸现乡愁孕大含深,至真至醇;第二层联想由“酒”到“醉酒的滋味”则顺理成事,自自然然,展示了乡愁撩人情思、令人心醉的特点;第三层联想把“乡愁的滋味”类比“醉酒的滋味”,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浅显,使人们特别是那些未曾离乡背井,游走天涯的人们对“乡愁”有一个具体而明确的感受。三层联想,从属于“乡愁”而又突现“乡愁”,明白有序地抒发了作者的情思。显然,这比单一的联想比喻更具艺术魅力,其余三节的联想扩展作用类似,兹不赘述。
(三)、音韵和谐,一唱三叹。
《乡愁四韵》可以看作是一首用文字写成的乐曲,首行诗犹如乐曲的主题旋律,而且它在每一诗节的首尾呼应,使得每一个诗节都像是一个独立的“乐段”,四个乐段之间结构非常相似,这些相似的“乐段”反复演奏,形成了回环复踏、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使主题思想得以不断深化,从而产生了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这种重章叠 句的构思,显然是借鉴了中国民歌的回旋曲式的特点。
(四)、无理而妙,富于别趣。
严沧浪曾说过:“诗有别材,非关理也;诗有别趣,非关书也。”此处“别材”、“别趣”指的就是“无理而妙”的特征,所谓“无理”是指因这种逆常悖理而带来的意想不到的诗美、诗味。《乡愁四韵》中,作者不说“一张红海棠”、“一片白雪花”、“一朵香腊梅”,而偏说“一张海棠红”、“一片雪花白”、“一朵腊梅香”,显然,按照生活逻辑和表达习惯, “红”不能用量词“张”来修饰,“白”不能用量词“片”来限定,“香”不能用量词“朵”来衡量。但是,诗人的匠心在于:用“一张红海棠”来强调“红”,以突出“红”的鲜艳灿烂,而这“红”又与后文的“血”自然相连;用“一朵雪花白”来强调“白”,白得晶莹剔透,纤尘不染,而这“白”字又与后面的“信”紧密相连;用“一朵腊梅香”来强调“香”,以突出腊梅的清香四溢,沁人心脾,而这“香”字又与下文的“母亲”相连接。相反,如果说“给我一张红海棠”,“给我一片白雪花”,“给我一朵香腊梅”,后面随文就势的自然联想就无法展开。因此,从这反常离奇的搭配中我们是可以体会到诗人的诗心智慧的。(意象:海棠,富贵满堂,腊梅,家乡的象征)
篇9:《乡愁》教学设计及反思
《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教师用心去教,用感情教,创设情境感染学生,努力使师生的感情融人作者浓浓的乡愁之中,产生心灵上的共振
1、课堂导入设计新颖,歌曲《想家的时候》渲染气氛,配以诗意的导言自然引人新课,让学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奠定感情基调
2、突出探究创新的特点体现了“诵读——解读——激情——拓展”的教学模式,这是在课改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个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是:“读熟、悟透、情扬、迁移”这堂课这四大块很清晰:解读环节中,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在小组中想景悟情,描述诗的内容,让学生主动参与,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情环节中,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感受并抒发盼归深情拓展的环节,让学生模仿诗中的意象为乡愁打一比方,激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 “各领风骚话说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知识
3、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课堂教学起到了恰到好处的辅助作用,体现了课堂资源的整合课前的歌曲欣赏《想家的时候》再加上如泣如诉的《思乡曲》作为背景音乐,都给人以审美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
篇10: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开会啦》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8-----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可以用减法计算,丰富对减法的认识。
2.巩固“十几减7,6”的退位减法。
能力目标
1.学生以“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多少为基础,通过操作,体会“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可以用减法计算。
2.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情感目标
感受数学和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探究比较意义下的减法,巩固“十几减7,6”的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
真正理解比较意义下的退位减法、准确列式计算。
教学方法
谈话法、比较法、合作学习、交流法
教学准备:三角形、圆形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谈话:开学一周了,一(6)班的班长要召集班干部开会呢,咱们一起去看看吧。(板书:开会啦)
二、探究新知
1. 理解题意
投影出示8页的主题图,学生请认真观察,说说图中的信息,试着提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找有用信息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 引导探究
(1)想一想,说一说“每人一把椅子,够吗?”
(2)着重解决:缺了几把椅子?
方法一:引导学生用“摆一摆”的方法。
a. 学生用学具摆一摆,师强调一一对应。
b. 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考查孩子发现信息的能力,让学生“摆一摆”培养了动手能力,同时为列式计算打下基础。
方法二:列减法算式解答。
引导学生列式解答,同桌先互相解释为什么这样列式,每个数表示的意思,然后集体交流,统一意见。
【设计意图】列式解答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为什么这样列式才是难点。让学生互相交流,先看看自身存在的问题,然后集体订正,能做到有的放矢。
3. 小结:对于求缺几把椅子这样的.问题实际就是求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要用减法计算。
三、巩固练习(第9页练一练)
1.每人一把,还差几把?
(1)引导学生看懂图意,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
(2)通过画图或列算式解决问题
2.看图解决问题
(1)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看图列出算式,理解减法的含义。
(2)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解答。
3.填一填
(1)学生独立计算。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每组算式,找一找每组算式的规律。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开会啦
11>7 不够
11-7=4(把)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十几减9,十几减8,十几减7,6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既是对十几减7,6的一个复习巩固,但同时又要学习一个新的“比较意义下的减法”,所以我把重点,难点放在了对“意义”的理解上。
基于以上考虑,所以我做了如下的教学安排:
首先出示情境图,让孩子们找信息,然后根据信息直接出问题,”每人坐一把椅子,够吗?”在“不够”的基础上提出“缺几把椅子?”。
再引导学生用“摆一摆”的方法直观地感知“多出4个圆就是缺4把椅子。”继而提出问题“你会列算式解答吗?”引导学生列式。追问:“为什么这样列式,每个数表示的意思是什么?”。
巩固练习,第九页的1,2,5题,1,2题是对所学内容的巩固,5题是对十几减7,6的一个复习,通过计算找规律,将所学知识系统化。
本节课最大的缺点是没有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生一直像被牵着鼻子在走,我好郁闷呀。是我导的不好,引导不到位,还是教室里一下多了那么多老师,孩子们拘束的,感觉好无奈!
还望老师们多提宝贵意见!
篇11:《乡愁》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乡愁》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学设想
1、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在具体操作上要努力搭建好师生课堂交流的平台,创造一种宽松、祥和、愉快的对话氛围,利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碰撞,激起智慧的火花,从而共同探疑、解疑,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培养个性。《乡愁》一诗的内容不算太难懂,教学中应加强朗读,借助多媒体增强可感性,并在与其它乡愁诗的比较中去体会内容、感悟乡愁,所以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⑴通过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结构美和音乐美。
⑵理解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⑶明确祖国的统一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
2、教学思路定位为:
⑴情感导入,创设情景。
⑵自读质疑,整体感知。
⑶合作探究,品味研读。
⑷点拔释疑,拓展延伸。
⑸朗读指导,比较阅读。
教学流程
课前活动:作为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往往十天半月才能回家一次,那么,在这期间,当你想家、想父母的时候是怎样的感受呢?学生七嘴八舌的说。
一、情感导入,创设情景
师:是啊,同学们,你或许有过与亲人小别而倍感思念的时候,你或许有过因与亲人永别而深感切肤伤痛的时候,那丝丝缕缕的对亲人的怀念与痛悼,那刻骨铭心难于言表的伤感与惆怅,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样的愁,这样的痛,该用怎样的艺术形式和语言形象来表达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歌《乡愁》。(师生共同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自读质疑,整体感知
1、下面,先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比比看谁字音读的准。如有读错字音的,请其它同学举手帮助更正。
2、指名读(一人读一节,共十几人读)。〔如有读错字音的,则说停,并引导学生更正,教师并板书;如无,则罢。〕
(可能读错的字音:一枚 méi;海峡 xiá)
3、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指导自学:
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乡愁》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4分钟后,比谁能背诵课文,并能回答课文后的三道思考和练习题。
4、检查自学:
师:会背的同学举手,比比谁背得好。
(若举手多,则检查;如不多,则再给2分钟)
(生若背错了,请其它同学更正;背的比较流利的要多加表扬,坚持鼓励性评价)
三、合作探究,品味研读
同学们,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已能背熟整首诗了,这是理解课文的必由之路。下面咱们通过自学看看能否把课文后的题目都正确回答出来,如有不会的,那就请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去讨论(可进一步弄懂某些词语的含义,如这头、那头指什么?),3分钟后看谁回答得好。
师:谁来回答第1题?〔结合课文,说说你由“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而产生的联想〕
生:“这头”指自己,“那头”指思念的对方。
生:“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是指自己在不同时间段的思念。
生:前三种乡愁,是衬托第四种乡愁,使爱国之情更加突出。(多名学生回答)
师:对以上同学所说,你同意吗?
生:议论纷纷。
师:为什么?
生:多名学生回答后,有一学生逐个分析各个时期的乡愁。(此时师相机概括)
1、小时候,我外出求学、打工,最使自己思念的便是家中的母亲。对母亲的思念寄托在一封封家书之中,而保证这封信能够从“这头”到“那头”,关键就在一张邮票上。小时候的“我”一定最关注邮票;邮票便是小时候最突出的“乡愁”。
2、长大后,在外边了,最思念的是新娘,以此来衬托现在的乡愁。
3、后来呵,大概中年的.我,祭扫母亲的坟墓时,脑海里浮现出昔日亲人的面容,还有那一 抔黄土,黄土下安睡的母亲。 “这一方矮矮的坟墓”是多么令人痛楚,黄土的里外是两个决然不能沟通的世界,无家书可达意,无舟船可抵达,它牵动着自己的全部思绪。中年丧母最令自己痛楚的,以此来衬托现在的乡愁。(无法解决的愁,终身的痛苦)以上三乡愁是在三个特定时期最令作者思念的。
4、台湾与大陆,本应密切往来,但却相互隔绝,既不能通邮,也不能通航,最令人痛心!(应该可以通的,而没有通,令人心痛)
四、点拔释疑,朗读指导
师:你能读出这些感情吗?(点名读)谁能有感情地背诵?点名背。
师:太棒了!你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读诗的经验?
生:感情要饱满,语速不能太快。
师: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生纷纷发言,略。)
师(小结):读诗首先要把握好感情,语速适当,还要读出节奏和重音。(板书:感情语速节奏重音)
师:评价某位同学读得如何,可以从以上四个方面进行。下面请大家四人一组讨论一下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然后互相听读,选出读得最好的同学。
(教师巡回了解各组读的情况,学生积极性很高。)
师:下面我们开始朗读欣赏,谁先来?
生:(生争相朗读,并自由发言评价。约有六七个同学作了范读,大都声情并茂。)
师:(重点指导)重音并不一定重读,有时根据感情需要应处理为重音轻读。例如:“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中“小小的”三字读为重音,但不能重读,而应轻读。
师:在读诗的过程中,同学们和诗人的心沟通了,我们读懂了余光中那殷殷赤子情怀。下面咱们听听余光中是如何用自己的心声来诠释乡愁的(大屏幕播放余光中的朗读)。
师:诗言志,同学们能不能用形象的语言即兴表达出你思念父母的感觉呢?
多名学生回答:
母爱是一台电话机;
母爱是一座桥梁;
母爱是一本厚厚的日记本;
母爱是一只洁白的信鸽;
母爱是一轮圆月。
(富有创造性的要表扬,如生比喻不恰当,则让他说出理由)
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师:思乡是游子共同的心声。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另一位台湾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自由朗读几遍,比较席诗和余诗的异同。
(学生朗读,然后讨论,自由发言)
生:这两首诗都表现了作者的乡愁。
师:不错,这是两首诗的相同点,除此之外还有吗?
生: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
师:乡愁本来是抽象的,作者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把它表现出来,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想像。
生:我觉得两首诗在形式上不一样。
师:能不能具体说说?
生:余光中的诗分了四节,每节的句数和字数基本上一样多,看上去比较整齐,而席慕蓉的诗看上去参差不齐。
师:说得非常好。还有吗?
生:席慕蓉的诗表达感情比较朦胧含蓄,余光中的诗比较直接清晰。
师:是啊,余诗与席诗尽管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表达的感情却是一样的,那就是乡愁,这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古今中外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乡愁诗,大家可把范围放大些,课下把能搜集到的所有乡愁诗整理成《乡愁专集》。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了此诗完美的形式,也学会了以形象写抽象的方法,那么让我们模仿此诗来写自己的母爱吧,请大家把自己刚才没有完成的诗句完成,大屏幕出示模仿展示:
小时候,母爱是……
长大后,母爱是……
而今后,母爱是……
师:(大屏幕播放罗大佑演唱的歌曲──余光中的《乡愁四韵》)伴随着余光中的乡愁,咱们就要说再见了。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故乡,月是故乡明,回家的感觉真好!祝愿饱受海峡隔离之苦的同胞都能早日找到这种感觉。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始终用新课标的理念作指导,建立起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启发指导、师生共同长进、发展的教学模式;改变了长期以来以被动学习为主的语文学习方式,建立起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拓展创新为主导的新型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始终以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身份出现,真正体现出了学生是学习主人的地位。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并尽量多给他们以时间和空间,强调“发现─探究”,这样学生可以自主理解、感受诗歌的主旨、情感,从而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和发现。这就大大拓展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度。这节课的设计也依据了诗歌体裁特点,教给学生学习诗歌的一般方法,即:“朗读(诗歌)──品味(语言)──理解(感情)──拓展(迁移)”四步五环节的品读法,让学生了解《乡愁》一诗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善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当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有些环节处理不够妥当,如第三环节“合作探究,品味研读”引导不够得力,学生理解的可能不够扎实。
拓展阅读:《乡愁》是怎样写出来的
余光中说:上个世纪70年代初,我居住在台北的厦门街,那时,离开祖国大陆足有了,我不由担心有生之年回乡无望。当时,饱满的情绪如水瓶乍裂,瓶中水一泄而出,一首小诗《乡愁》在20分钟内就这样出来了。
我的意念是从邮票开始的,开始仅仅就是一枚邮票,所谓通信就是邮票两边各有一个人,有寄信的,有收信的,然后从邮票推展出去,跟它的形状接近的,是一张车票或船票,坟墓也是长方形的,海峡当然也是个长形的,总之形象有相似之处。当然这首诗我在写的时候,并没有很特意地计划就写下去了,但是心理的过程应该还是有很长时间的。
小时候我在学校读书,学校里发生的一切事情就通过写信告诉母亲,于是“乡愁”就是一枚小小的邮票。结婚第二年,当我和妻子有了我们第一个女儿的时候,我就坐船去美国读书了,于是“乡愁”就成了一张窄窄的船票,妻子在我的眼中仍旧是我的新娘。后来,母亲去世了,埋在台北近郊,“乡愁”就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最后很自然就想到对祖国的“乡愁”,我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我的乡愁现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篇12:《乡愁》教学设计与反思
《乡愁》教学设计与反思
《乡愁》全诗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教学上的要点有很多。
一、教材分析
我们采用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国标教材,《乡愁》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为具体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编排的《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二、教学目标及难重点(知识与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能力目标:1、通过反复朗诵,能说出诗中的四个意象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入情入景的体验作者的思乡之情
2、体会语言特点及诗的结构美和音乐美情感目标:学习诗人热爱故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唤起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说出诗中的四个意象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位揣摩语言;
(3)体味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情感的体验和美感的熏陶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对比阅读法、拓展延伸法
四、教学环境及设备、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认识生字词,能独立朗读课文
教师准备:教学设计 学生评价资料
教学资源:ppt课件、音频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设备资源
应用分析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文学常识介绍
新课学习之朗读训练,整体感知
品味语言
体会情感
写作特色
课文总结作业延伸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a.通过回忆思乡诗句导课
b.《乡愁》歌曲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余光中(1928~ ) ,是当代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1928年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随父母迁香港,1949年去台湾,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8年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4月,84岁的余光中受聘为北京大学“驻校诗人” 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万圣节》《白玉苦瓜》等作品
三、朗读训练、整体感知
1、播放余光中配乐诗朗诵《乡愁》,让学生仔细地聆听从而让学生进入诗中美妙的境界 要求学生感受诗中的真情,边听边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要求学生注意听朗诵的技巧
2、幻灯片显示朗读诗歌的要求,出示自学指导:自由放声朗读,思考:用什么样的语速、语调、节奏,读出什么感情来2分钟后挑出你喜欢的一节,看谁读得好,读得有感情
3、投影显示课文停顿指名读,学生评价
4、听读,学生品评
四、细心品味语言
1、大声朗读,看看抒发的什么感情那些地方写得好?
预设:这一节写出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叠词“小小”用的好,邮票虽小,思念浓浓;“一枚”用得好;“这头”、“那头”用得好
2、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再次大声读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你喜欢哪一节?看看它抒发的又是什么情感?哪些地方写得好?3分钟后交流
3、自学指导:细心的同学会发现这四节有相同又有不同,能告诉老师你的发现吗?
五、再悟情感
1、这首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学生交流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的解读,师生评价
2.研究性学习
乡愁是一种摸不着,看不见的情感,这些情感作者用那些具体的物象来表达呢?
3、从研究“物象”开始进而一节诗一节诗的研讨
请学生把每一节诗读一读并结合老师提出的问题谈一谈
教师恰当的启发、点拨、补充、解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始终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
4、分别指名学生来交流讨论结果
六、写作特色
本诗的又一亮点,就是其写作特色
1、主题的深刻性:具有强烈的历史感、时代感、现实感
2、意象的独创性: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3、形式美
①结构美:寓变化于统一
篇13:《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分享
一、教学目标
1 把握诗中的意象
2 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体悟诗中作者的感情
3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找到记忆的恰当方法
4 能够结合该篇自己创设意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准确理解诗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学以致用,自如想象,创设新意象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课前播入《乡愁》曲,创设氛围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一:同学们有没有三五天或较长时间的离开家、离开过父母?你想家了吗?想家时是什么感受?生列举,师述同感,引出小诗:
“……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觉得到,谁也说不清。”——王慧敏《想家的心情》(媒体配乐)
是啊,想家的心情,谁都说不清。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呢?(媒体示图)尤其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导入二:,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一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
(二)了解余光中
1 学生根据所积累的资料,简要地介绍。
2 补充(媒体示):
余光中祖籍大陆。1928年生于南京,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台湾。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一往情深,承继了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写出了新意;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不免经常流露出来(是他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对此,他在一篇散文中曾不乏风趣幽默地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老婆,香港是情人,美国是外遇。
代表作《乡愁》、《乡愁四韵》,《春天,遂想起》,被称为乡愁诗人。
(三)听录音,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
1 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带哀伤,所以朗读时的速度就是——缓慢的。
2 生小声朗读,边读边标出节奏和重音(“/”、“·”)
师巡回,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小时候 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新娘∕在那头
长大后 而现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外头我∕在这头
母亲∕在里头 大陆∕在那头
3 请学生个别朗读,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并适当指导:
第一、二节,语速慢,读出思念之情
第三节,注“呵”的变调,应读为轻声,读出适当的颤音(生列离别)
第四节,音调上扬,要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在那头”要一字一顿。
4 齐读
(四)解读全诗,以便更有感情地朗读
1 整体感知
你投入了怎样的感情去朗读?(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 细细体会
(1)诗人的这种感情是不是突发偶感?
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这一点,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这种感情看得见吗?
要把这种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的情感具体地表达出来,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借助了一些形象的事物,也就是借助了意象,什么是意象?(P108)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
找一找,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 想象构图
其实诗人是巧妙地运用了诗歌创作的一种方法——托物寄情。诗是精当而储蓄的`艺术,只懂得这四个意象还不够,还应根据意象想象诗歌表达的具体内容(诗中有画)
(1)教师用语言描述自己读第一节诗后脑中出现的画面。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远方延伸……
一位少年,目光坚定,背着一个大包,步履匆匆……
一位母亲,满脸伤感,提着一个行李箱,吃力地跟着……
只听见他们脚下的落叶嚓嚓地响。
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来,母亲也缓缓放下箱子。
母亲盯着少年的脸,悠悠地说:“别忘了来信。”少年用力点点头。片刻,母亲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递给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记加衣服……”少年没有回答,提起箱子转身走向前方。
母亲还在原地,她的眼光随着少年的背影一起一伏。母亲久久伫望,目光深情而又专注,夕阳的余辉给她的面孔添上了一圈朦胧而美丽的光晕……
解析:母子别——邮票小小,含情依依。(媒体示)(朗读时注)
(2)学生轻读,作画(媒体音乐)
(3)说一说,适当评论(学生自评,师评结合)
明确:
第二小节:夫妻别——船票窄窄,相思殷殷。(媒体示)
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
第三小节:生死别——坟墓矮矮,哀痛深深。(媒体示)
第四小节:诗人在他的诗《从母亲到外遇》中这样写道:“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故土……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岁。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故国别——海峡浅浅,乡愁浓浓(媒体示)
(4)结合媒体所示,问:第四小节表达的情感,跟前三节比有何不同?
前三个意象联结的是亲情、爱情,这节连接的是爱国情。
感情的升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
篇14:《乡愁》教学设计稿
《乡愁》教学设计稿
《乡愁》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下面是《乡愁》教学设计稿,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一、唤起体验,读出情感
有人说,诗歌是无谱的音乐,欣赏音乐要用心聆听,整体感悟,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们不能把音乐拆成音符碎片来欣赏,诗歌阅读与欣赏也该这样,要注意对诗人整体情绪的判读。这一环节,由聆听歌曲或者引用爱国诗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了解背景和自由朗读中贴近作品贴近诗人,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1、播放歌曲《祖国之恋》或者用与爱国有关的古诗词导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对祖国的热爱。
2、自由朗读这首诗歌,感受诗人抒发的情感。
3、一首优秀的诗歌,往往会集中抒发人类的某种美好情感,而这种情感的爆发,可能有一个具体的诱因,比如受到欺负(杜甫的茅屋被风吹破,茅草被抢)或情绪受到触动(徐志摩告别心爱的康桥)。那么,你认为是什么诱因使艾青爆发出如此炽烈的爱国之情?
(根据诗歌创作的时间,学生应该能联系时代背景感受到诗人的创作激情。)
二、入情入境,读懂意象
(即“饱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
1、诗人是用怎样的方式来爱的?诗人用了“嘶哑”这个形容词,你会联想到怎样的形象?从中你体会到诗人什么样的情绪?”
2、诗人挚爱着的是一块怎样的土地?其歌唱的内容包括哪些?
学生交流后明确:(关键词句)
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四个意象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诗人对土地的热爱就是通过这些意象和关键的修饰语来表达的,这些地方要读重音。
探究质疑。
3、诗人为什么把自己比作一只鸟,而不是一片云,一棵树?
提示: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个意象。《诗经》的第一首便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此后鸟的意象便逐渐具有了更多的意蕴,不单以双鸟、孤鸟来比喻欢爱相亲或者别离,更常常是一种不受羁绊、超然高举的自由生命的象征。搜索与“鸟”有关的诗句,读一读。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古诗十九首》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从此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文天祥《金陵驿》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
诗人对祖国、对土地、对民族的热爱,已到了不知如何倾诉的地步,他也就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爱情。虽然已不能再唱出美妙悦耳清亮动听的情歌,但这“嘶哑”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来的,是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执著的爱。
虽然我们与诗人不同时代,但我们从朗读中会深切感受到那个时代诗人沸腾的热血。
三、把握节奏,读出韵味
1、如果让你来朗读这首诗,你觉得诗中哪一处最有起伏跌宕的感觉?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正当我们为诗人不断的歌唱所吸引时,没料到诗篇陡然来了一个大的转折,有何深意?
2、这样的爱该用怎样的语调表现出来呢?
3、一首优秀的诗歌中总有几个句子能特别打动你。打动你的原因,就是情感真挚。这首诗中,表达感情最深切的是哪一处?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我们怎样理解诗人眼里的泪水?
(经过思考、探究,学生有能力理解这泪水中饱含的深情。“深沉”一词也许还不足以表达爱的炽烈程度,于是,其后紧跟的沉重的省略号,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我们的心房,激起我们持续的共鸣,留下不尽的余韵。)
4、所谓“诗歌”就是“诗”与“歌”的联姻,这首诗在音乐性上虽然不如古典诗词,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但其内在情感的旋律节奏非常鲜明。这个内在的节奏就呈现为情感的变化。试着画出诗人情绪起伏的走势图。(请学习小组共同完成)
抗争炽烈
悲愤憧憬
忧患执著
我们在诵读时要随着诗中感情的起伏体会内在的节奏,诗歌的韵味就自然流露了。读时将自己想象成诗人,沉浸到诗人创作时的情境中。
四、情绪对接,强化体验
祖国是亲爱的母亲,为了她,有多少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都在所不惜,一首首诗,就是献给祖国的铮铮誓言。如果让你抒写对祖国的热爱,会用什么样的诗句?
(为了点燃学生尝试写诗的热情,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读诗的目的是指导学习,指导生活,仿写诗句,就是将诗作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通过积累筛选,升华情感,建构起人文底蕴。
在读诗的过程中,我们与诗人的心是相通的,我们读懂了诗人殷殷的赤子情怀,祖国之爱在我们的心中,也就如潮水般奔涌──
五、写作特色
1、设喻。
2、结尾升华主题。
拓展阅读:《乡愁》教学反思
《乡愁》这首诗我很喜欢,备课也很用心,但上下来后感觉并不好。下面我就这节课从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效果两方面进行反思。
一、教学设计
这是一首抒情诗,在教学上我尽量体现其诗意。
1、在教学环节的命名上体现诗意。“走近余光中——读《乡愁》,感觉诗的音乐美——品《乡愁》,体会诗的情感美——说‘乡愁’,展现诗的神韵美”。
2、在教学语言上体现诗意。
课堂上,尽量去掉不必要的口头禅,多用散文化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呈现出一种美感,。如在介绍余光中的生活经历时,用这样的语言描述:他在南京生活了近十年,紫金山的风光,夫子庙的雅韵早已渗入他的血脉。抗战期间辗转于重庆读书,嘉陵江水,巴山野风又一次将他浸润。他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中华文化早已根植于他的心中,因此,对中华民族的眷恋与深情便化作他心灵深处的一缕缕乡愁。
3、在朗读中体现诗意。这节课,我设计了四次朗读,每一次朗读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次读,要求声音响亮,读得字正腔圆;第二次读,要求把握节奏,读得抑扬顿挫;第三次读,要求把握情感基调,充满深情地读。第四次读是美读,分男女声部来读。这样的朗读,是小步轻迈,使朗读技巧及情感能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朗读中一步步感受诗意。
二、课堂教学效果
这一节课并没有达到我所预期的效果,虽然每个教学环节都能落实,但上完后总感觉少了什么,原来缺少的是一种感染力。主要表现在:
1、学生的朗读缺乏情感。余光中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确实,我们的学生才十几岁,对这些离愁别绪并没有一种痛入心肺的感受。在课堂上我又没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引导,因此学生在朗读时并不能很好地把握深情哀伤的情感基调。
2、不必要的紧张使这节课上得很拘谨。站在讲台上整整了,可站在丹中多媒体教室却是第一次。情绪紧张使课堂少了些许灵动的东西,缺乏教学的机智,更少了一种教学的激情。由于这种紧张情绪的干扰,使课堂出现两处明显的失误,一是产生错觉,提前下课。二是收束本节课的配乐朗诵,本来是由老师朗诵的,因口误,多说了一句“让我们一起朗诵”,学生便一起朗诵了。学生参与朗诵,情感的表达未能恰到好处,使配乐朗诵缺乏感染力。
总之,这节课有得有失。我相信,在今后的日子,在丹中这个大家庭里,我的“得”会越来越多,我的“失”会越来越少。
篇15:《乡愁》经典教学设计
《乡愁》经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诗中感情的层次与变化
2.指导学生学会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去理解诗歌
3.引导学生感悟诗中情、情中理:两岸沟通、祖国统一是人心所向,是历史的必然
教学重点:学会抓住意象去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理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初中阶段我们学过哪些表现乡愁的古诗词?(学生当场回忆背诵马致远的《天净沙&8226;秋思》)是啊,乡愁就是游子想家时那种牵肠挂肚的思念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骚客抒发过这种美好的情愫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一首脍炙人口的现代抒情诗
二.揭示目标,明确任务
三.整体感知,诵读欣赏
1.齐读注解①,了解作者
补充背景:1928年余光中出生于南京,1949年随国民政府军到台湾,台湾与大陆由于人为的长期隔绝,有近四十年不通来往,漂流到孤岛上去千千万万的同胞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和亲人余光中也不例外余光中在台北的办公室靠着台湾东海岸,他说:“我看太平洋和美国有什么意思?这也许是天意,我凭窗而立,就可以直视海峡,可以眺望香港,可以一生守望着我的大陆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美国是外遇”这一番话让我们感受到余光中的故园情结是多么的浓烈!1972年,饱尝了23年乡愁之苦的余光中终于按捺不住,在台湾的寓居内,用了仅仅20分钟时间创作了《乡愁》,唱出了两岸人们共同的思乡曲1992 年余光中第一次回大陆探亲,圆了43年来的思乡梦;春节,余光中在中央电视台亲自朗诵了这首诗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听这首诗的配乐朗读,感受诗人的浓浓乡情
2.朗读悟情:
(1)指导朗读:在诗中注明重音,朗读时语调舒缓,感情深沉,节与节之间要有起伏
(2)学生展示朗读,其他同学做好评价
四.自主学习,合作鉴赏
(一)赏析意象,感悟诗歌的情感美(着重指导学生学会抓住意象理解抽象情感的方法)
1.乡愁本是十分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达的?为什么选取这样的事物?
【明确】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邮票——写信可寄相思 (初涉人生,诗人对母亲的思念寄托在一封封的家书上)
船票——乘船可解相思 (一张船票虽然窄小,却凝结着对妻子的不尽相思)
坟墓——生死隔绝哀思难诉(坟墓矮小,却将慈母与我天人相隔,既无家书传达,又无船只抵达,其间的酸楚似乎已成了乡愁的全部
海峡——海水无尽忧思无尽(海峡虽然浅浅,却将台湾与大陆分隔多年,远望大陆,这思乡之情就融进了这一湾海峡之中)
【小结】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哪四个人生阶段?每个阶段的乡愁是否一样?这首诗的四个意象是按照什么关系排列的?它们之间又有着什么关系?
【明确】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概括了诗人的一生的乡愁
小时候——母子之情
长大后——夫妻之爱
后来 ——丧母之哀
现在 ——恋国之思
【小结】层进关系前三节都表达对亲人的思念感情愈来愈强烈,过去的乡愁是为了衬托现在的乡愁,在最后一节诗人将个人的悲欢与爱国之情,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具有以往乡愁诗无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唱出了时代的共鸣
3.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4.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明确】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小结】诗人用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阐明抽象的乡愁,这就是创设意象意象是理解和赏析诗歌的主要途径,写诗也要善于创设意象
(二)赏析形式,感悟诗歌的音乐美((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加以点拨,不作重点讲)
诗歌是非常注重形式的,这首诗形式完美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引导归纳)
【明确】
(1)结构美: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匀称,每节诗人又注重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充分体现出自由诗的特点
(2)音乐美: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与叠词的运用,如“小小”“窄窄”“矮矮”“浅浅”等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一种低回怅惘的氛围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泣如诉,加强了诗的音韵之美
五.课时小结,拓展延伸
¨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他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实物化,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
¨ 拓展延伸:席慕蓉的《乡愁》诗是如何表现缠绵悱恻的思乡之情的?
乡愁(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 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明确】这首诗共三节七行,但作者却别出心裁,运用奇特新颖的比喻通过月夜的笛声,雾里的挥手别离和没有年轮的树这三种形象来表现浓郁的乡愁,就像是三幅画面,使诗句更具形象性,尤其是“永不老去的没有年轮的树”这个创造性比喻说明故乡依旧,乡愁在心中永远挥之不去(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比较鉴赏:根据分析现代诗的方法,学习这首诗,并说说 两者之间的 同异
同:诗人都是选择几个深意的形象或画面来表达同样的主题,两篇都是通过创造性的比喻来书写心中的愁,两首都是抒情诗
异:余诗主要是通过形象来推进诗情,席诗主要通过画面和比喻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余诗的思想深度比席诗要广和深;余诗的结构比较对称,在表达的情感上,席诗相对细腻和缠绵。
拓展阅读:《乡愁》的赏析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 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篇16: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把握诗中的意象
2 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体悟诗中作者的感情
3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找到记忆的恰当方法
4 能够结合该篇自己创设意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准确理解诗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学以致用,自如想象,创设新意象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课前播入《乡愁》曲,创设氛围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一:同学们有没有三五天或较长时间的离开家、离开过父母?你想家了吗?想家时是什么感受?生列举,师述同感,引出小诗:
“……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觉得到,谁也说不清。”——王慧敏《想家的心情》(媒体配乐)
是啊,想家的心情,谁都说不清。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呢?(媒体示图)尤其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导入二:,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一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
(二)了解余光中
1 学生根据所积累的资料,简要地介绍。
2 补充(媒体示):
余光中祖籍大陆。1928年生于南京,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台湾。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一往情深,承继了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写出了新意;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不免经常流露出来(是他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对此,他在一篇散文中曾不乏风趣幽默地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老婆,香港是情人,美国是外遇。
代表作《乡愁》、《乡愁四韵》,《春天,遂想起》,被称为乡愁诗人。
(三)听录音,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
1 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带哀伤,所以朗读时的速度就是——缓慢的。
2 生小声朗读,边读边标出节奏和重音(“/”、“·”)
师巡回,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小时候 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新娘∕在那头
长大后 而现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外头我∕在这头
母亲∕在里头 大陆∕在那头
3 请学生个别朗读,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并适当指导:
第一、二节,语速慢,读出思念之情
第三节,注“呵”的变调,应读为轻声,读出适当的颤音(生列离别)
第四节,音调上扬,要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在那头”要一字一顿。
4 齐读
(四)解读全诗,以便更有感情地朗读
1 整体感知
你投入了怎样的感情去朗读?(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 细细体会
(1)诗人的这种感情是不是突发偶感?
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这一点,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这种感情看得见吗?
要把这种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的情感具体地表达出来,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借助了一些形象的事物,也就是借助了意象,什么是意象?(P108)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
找一找,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 想象构图
其实诗人是巧妙地运用了诗歌创作的一种方法——托物寄情。诗是精当而储蓄的艺术,只懂得这四个意象还不够,还应根据意象想象诗歌表达的具体内容(诗中有画)
(1)教师用语言描述自己读第一节诗后脑中出现的画面。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远方延伸……
一位少年,目光坚定,背着一个大包,步履匆匆……
一位母亲,满脸伤感,提着一个行李箱,吃力地跟着……
只听见他们脚下的落叶嚓嚓地响。
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来,母亲也缓缓放下箱子。
母亲盯着少年的脸,悠悠地说:“别忘了来信。”少年用力点点头。片刻,母亲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递给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记加衣服……”少年没有回答,提起箱子转身走向前方。
母亲还在原地,她的眼光随着少年的背影一起一伏。母亲久久伫望,目光深情而又专注,夕阳的余辉给她的面孔添上了一圈朦胧而美丽的光晕……
解析:母子别——邮票小小,含情依依。(媒体示)(朗读时注)
(2)学生轻读,作画(媒体音乐)
(3)说一说,适当评论(学生自评,师评结合)
明确:
第二小节:夫妻别——船票窄窄,相思殷殷。(媒体示)
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
第三小节:生死别——坟墓矮矮,哀痛深深。(媒体示)
第四小节:诗人在他的诗《从母亲到外遇》中这样写道:“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故土……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岁。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故国别——海峡浅浅,乡愁浓浓(媒体示)
(4)结合媒体所示,问:第四小节表达的情感,跟前三节比有何不同?
前三个意象联结的是亲情、爱情,这节连接的是爱国情。
感情的升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
(5)请一生再次有感情地读一读,或齐读
4 当堂记忆
通过朗读,想景悟情,我们己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简单陈述意象美。像这么美的诗,不把它记下来岂不可惜?
注:切莫死记硬背,找规律。
每一小节的第一句都是表示时间,从小时候到现在。叠词。还有每一小节的开头都是“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
把这些词想一想,然后,我们试着一起来记忆一下——(单独记,齐忆)
五、拓展,仿句
这首诗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
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引起我们的思乡情绪。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吗? (适当穿插评,表扬)
例:乡愁是一枚青橄榄,苦苦的、涩涩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乡愁是一根电话线,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乡愁是一碗老醋,每尝一口,都让人心酸。
乡愁是母亲头上的乱发,理也理不清。
乡愁是一湾湛蓝的海洋,望不着边际,看不到底。
乡愁是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苦苦的、涩涩的。
六、小结当堂
一个深秋的夜晚,夜深了,一轮明月升上了天空,如水的月光推开了门窗,洒进了屋里,一位诗人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一股思乡之情如潮水般地涌出,一首诗从他的心中流淌出来:小时候,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
余光中《乡愁》原文欣赏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啊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篇17:《乡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感知《乡愁》的意境和情感。
2、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
3、体会台湾同胞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教学重点:
1、结合音画营造氛围,让学生走进自己所不熟悉的乡愁世界。
2、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和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 春酒教学反思
★ 《春酒》教学方案
【《乡愁》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感悟(共17篇)】相关文章:
人教版九年级三视图教学设计2022-06-20
人教版九年级英语电子教学设计2024-03-28
乡愁公开课教案2022-11-27
公开课《天安门广场》的评课稿2023-01-24
人教版九年级中心对称教学设计2024-01-05
八年级英语Unit 6 Section A名师教学设计2022-04-29
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三单元教学设计2024-04-28
初中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2022-11-20
语文课教学反思2022-10-27
《桃花源记》公开课教案 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2023-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