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13 07:36:26 更多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学设计(通用15篇)由网友“奶昔配酒”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学设计

篇1:《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学设计

一、概述

1、古诗《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出自长春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唐诗四首》。虽为课外篇目,但它的意境和思想是深远的,诗中的很多名句仍是古诗文积累与运用中的常见句子,所以我把它作为讲读课来处理,也希望以此来加深我们对大诗仙李白的认识。

2、李白的诗,如他的人,浪漫飘逸,洒脱出尘。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今世,都是尤值吟咏与赏析的佳作。《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几乎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所有特色--李白喜月,诗中有月;李白嗜酒,诗中有酒;李白怀才不遇,诗中写满了他的忧愤与期冀;李白豪迈洒脱,于是他诗情如狂涛,笔势若天马......我们既要品味赏析李白诗歌的大气与豪迈,也要努力当堂背诵。我们将再一次领悟与感受,李白作为一个诗仙所带给我们的沉醉与惊叹。

3、学习这首经典之作,我们要用1课时时间。

二、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标》《教参》《考纲》都要求古诗文教学应在诵读、赏析、积累、扩展和背诵上多下功夫。鉴于此,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把握李白诗歌特色;积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等名句;并赏析这些精彩语句。

2、过程与方法:体会诗歌所蕴含的复杂思想情感;有感情诵读、并努力背诵;扩展李白与月与酒有关的诗句。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李白不与世人同流合污、豪迈而洒脱的情怀。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本课虽只是一首古诗,但仍有诸多可以值得去探究和扩展的妙处。如从“月”“酒”“愁”这三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去拓展李白写月、写酒、写愁的名篇,还可以去进一步去探讨其他古文人写月、写酒、写愁的佳作。但因时间有限,我只选取了拓展李白写月写酒的名句。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能力,还可以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对学生高中之后的学习也会有很大的裨益。

为了提高课堂的效率,我先布置课前有针对性的预习和搜集。课上提问也要尽量照顾到大多数同学。同时希望通过多读能当堂背诵。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为了理解李白浪漫而豪迈的思想情怀,并能尽快背诵本诗,我首先选择诵读法;在品味诗歌经典语句时,我选择了点拨探究法;为了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我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李白写月写酒的佳作佳句,因此选择延伸拓展法。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资源与工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支持教师教的资源;二是支持学生学习的资源和工具,包括学习的环境、多媒体教学资源、特定的参考资料、参考网址、认知工具以及其他需要特别说明的传统媒体。

如果是其他专题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方面的课程,可能还需要描述需要的人力支持及可获得情况。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台湾诗人余光中笔下的这个人,他嗜酒爱月,剑胆琴心;他豪迈洒脱,浪漫出尘。他就是大诗仙李白!今天我将和同学们再一次走近李白,继续去品味他带给我们的洒脱与浪漫。(板书课题)

2、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李白诗歌的特点--

生:善于夸张

生:喜欢想象

生:豪迈洒脱

生:大气磅礴

生:喜欢写月亮

生:喜欢写酒

......

师总结:回答得非常好,确如大家所说--李白的诗歌,从写作手法上看,他善于夸张和想象,《望庐山瀑布》中他曾经吟诵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从诗歌的气势来看,他的诗是又那样的大气磅礴,即使真是怀才不遇,他也能慷慨昂扬地一路狂歌,《行路难》中他也曾这样写过“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诗歌的内容上看,他更喜欢写月写酒,《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也曾引发了我们无尽的思索。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李白的这首诗,既有酒,又有月。

3、教师引导学生解题:谁能说说诗歌的题目有何意?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意为“在宣州的谢脁楼设宴送别远房叔叔(身份为校书郎)李云”。

4、师:下面就让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诗歌,注意朗读的字音、节奏。

5、师:谁能把诗歌给大家读一遍?其他学生注意他读的字音、节奏。

提问学生读

6、师:老师也想给大家读一读,注意老师所读的字音、节奏、情感。

7、师:下面大家来熟读诗歌,争取读出情感来。

8、师:谁能试着读一读。

学生读,教师总结。

9、师:好,我们齐读一遍。

10、时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赏析诗歌,走近李白的精神世界--

(1)读前两句,思考:李白因什么而“烦忧”?

生:理想无法实现

生:得不到重用

生:怀才不遇

......

师总结:看来同学们是非常了解李白,正像大家说的那样,他空有壮志才情,却没有施展的机会,如此虚度光阴,又怎能不无奈?

(2)这是一首送别诗,从那两个句子可以看出来?

生: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师:什么时节送别?

生:秋季

师:为什么写大雁?

生:暗示二人志向高远

师:怎样送别?

生:设宴饮酒饯别

师:饮酒的场面如何?

生:酣,喝得十分尽兴

师总结:足见二人关系深笃,志同道合。

(3)李白为什么要提“蓬莱文章”和“建安风骨”?

师:“蓬莱文章”“建安风骨”本来指什么?“小谢”又指谁?

生:回答“蓬莱文章”“建安风骨”的含义。

师:那是谁的文章能写得如此神妙高超?

生:李云

生:李白

师总结:这是李白对李云才华的肯定,也是李白自己应有的一份自信。

(4)李白真的可以上青天去览月吗?

生:不能,是李白的想象而已

师:那李白把青天上的明月当作了什么?

生:自己的理想

师总结:是啊,青天上的明月圆满皎洁,那就像李白的理想,高远而洁净。

适时板书--月:远大的抱负

(拓展)师:李白爱月,所以他写下无数的咏月佳句。你还能说出李白的哪些咏月的佳句?指出出处。

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生: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

生: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

......

师总结:同学们搜集得又多又好。老师也整理了几个李白咏月的佳句,我们来共同读一读。(出示幻灯片,齐读)

(5)青天摘月本就虚无,李白高远的理想在现实中同样受阻,无法实现理想的李白内心涌起何种感受?

生:愁

师:李白如何写愁?

生: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生:比喻,夸张,写尽李白内心源源不断的惆怅

师:李白心中的惆怅源源不断,那他将以什么方式来排遣他内心的惆怅?

生:酒,借酒消愁,结果愁更愁

师总结:因为理想不达,怀才不遇的李白借酒消愁反而愁更愁。

适时板书--酒:不遇的惆怅

(拓展)师:且不说李白的愁有多深,有多苦,我们早知李白嗜酒如命,杜甫就曾在他的《饮中八仙歌》中这样写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又曾经留下哪些写酒的佳句呢?指出出处。

生: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

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生: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将进酒》

......

师总结:同学们的搜集真是全面。老师也整理了几个李白写酒的佳句,我们来共同读一读。(出示幻灯片,齐读)

(6)无法实现理想的李白,最后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生:离开

生:划着小船离开

师:李白离开了他厌倦的世俗,那他就是消极遁世吗?

生:不是,李白是厌恶丑恶的现实,但不代表他就彻底对现实绝望了,他对未来还的充满信心。

师:你能在他的诗歌中找到这样的答案吗?

生:可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生: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

师总结:李白确是没有绝望,他仍然坚信自己有一天还可以上青天去览月。李白只是不愿与那些权贵们同流合污,他还是那个豪迈乐观的李白!好,下面就让我们带着李白对与月和酒的珍爱,带着李白的大气与豪迈齐读这首诗歌。

11、为了更深入的了解李白和月和酒的关系,我们共同来看一段视频--《李白醉了》。

12、顺势小结:传说,李白在一个月圆之夜,酒醉赏月。水中招摇的月影让李白想入非非,他纵身入水逐月而去。我想,如果李白真是这样死去,他也无怨无悔,因为他正是追着他的理想去了!此刻,我想我们也醉了,醉在李白的酒中,醉在李白的月下......

13、板书设计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    白

愁:怀才不遇(酒)

豪:志向高远(月)

封志莉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学设计]

篇2:送别诗——《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诗人感怀万端,既满怀豪情逸兴,又时时掩抑不住郁闷与不平,感情回复跌宕,一波三折。语言明朗,似脱口而出,音调激越高昂。发端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昨日之日”与“今日之日”,是指许许多多个弃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也就是说,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时光难驻,心烦意乱,忧愤郁悒。这里既蕴含了“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的精神苦闷,也融铸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他的“烦忧”既不自“今日”始,他所“烦忧”者也非止一端。不妨说,这是对他长期以来政治遭遇和政治感受的一个艺术概括。忧愤之深广、强烈,正反映出天宝以来朝政的愈趋腐败和李白个人遭遇的愈趋困窘。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所引起的强烈精神苦闷,在这里找到了适合的表现形式。破空而来的发端,重叠复沓的语言,以及一气鼓荡、长达十一字的句式,都极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

三四两句突作转折:面对着寥廓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这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画图,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从极端苦闷忽然转到朗爽壮阔的境界,仿佛变化无端,不可思议。但这正是李白之所以为李白。正因为他素怀远大的理想抱负,又长期为黑暗污浊的环境所压抑,所以时刻都向往着广大的可以自由驰骋的空间。目接“长风万里送秋雁”之境,不觉精神为之一爽,烦忧为之一扫,感到一种心、境契合的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也就油然而生了。

七、八两句就“酣高楼”进一步渲染双方的意兴,说彼此都怀有豪情逸兴、雄心壮志,酒酣兴发,更是飘然欲飞,想登上青天揽取明月。前面方写晴昼秋空,这里却说到“明月”,可见后者当非实景。“欲上”云云,也说明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豪放与天真,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统一。这正是李白的性格。上天揽月,固然是一时兴到之语,未必有所寓托,但这飞动健举的形象却让读者分明感觉到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这两句笔酣墨饱,淋漓尽致,把面对“长风万里送秋雁”的境界所激起的昂扬情绪推向最高潮,仿佛现实中一切黑暗污浊都已一扫而光,心头的一切烦忧都已丢到了九霄云外。

然而诗人的精神尽管可以在幻想中遨游驰骋,诗人的身体却始终被羁束在污浊的现实之中。现实中并不存在“长风万里送秋雁”这种可以自由飞翔的天地,他所看到的只是“夷羊满中野,菉葹盈高门这种可憎的局面。因此,当他从幻想中回到实里,就更强烈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更加重了内心的烦忧苦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这一落千丈的又一大转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出现的。“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比喻是奇特而富于独创性的,同时又是自然贴切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谢朓楼前,就是终年长流的宛溪水,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本就极易产生联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由于比喻和眼前景的联系密切,从而使它多少具有“兴”的意味,读来便感到自然天成。尽管内心的苦闷无法排遣,但“抽刀断水”这个细节却生动地显示出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这就和沉溺于苦闷而不能自拔者有明显区别。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这结论当然不免有些消极,甚至包含着逃避现实的成分。但历史与他所代表的社会阶层都规定了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篇3:宣州谢眺楼饯别校叔书云

教学目标

1会背诵能默写。

2理解诗歌大致内涵,学会运用名句。

教学重点

1名句理解:

具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教学难点

理解李白由曲折变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1导语

你知李白多少?引入学生对李白的介绍。进而引出校本课程DD《走近诗仙 感受浪漫》,明确本课学习《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2读一读(老师订正读音及停顿)

酣han 清发fa 逸兴xing 扁pian舟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3说一说(老师纠正字义及句意)

高楼:即题“谢I楼”,南齐诗人谢I官宣城(即宣州,今属安徽)太守时所建。 蓬莱:指秘书省。李白族叔李云官秘书校书郎。

清发:清新秀丽。

逸兴:超逸的意兴。

散发:不戴冠簪子。指散漫无拘束。

扁舟:小船。弄扁舟,指归隐江湖。

4议一议(老师重在引导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身在浊世,烦恼剪不断理还乱。当诗人的理想与黑暗的现实产生矛盾之时却又无法发泄。可贵的是作者虽然精神上承受着苦闷的重压,但却并未因此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全诗灌注了慷慨豪迈的情怀,正如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了高昂乐观的音

调。

诗中蕴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如奔腾的江河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完美结合。

5写一写(学习名句的运用)

运用“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造一句话。

6作业

背诵,隔周默写

《登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吟诵诗歌的基本方法。

2、能力目标:赏析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掌握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诗人深深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首联颔联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的沉郁悲凉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杜甫作为唐代诗坛上的又一颗璀璨的明星,与李白并成为双子星座,韩

愈曾推崇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近杜甫,学习他的另外一首诗歌《登高》。(板书课题作者)明朝学者胡应麟曾这样评价《登高》: “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那么这首诗歌究竟好在何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同学们跟随着老师的范读初步体会一下作者的情感,并注意字音和断句。

二、整体感知

1 在导语创设的情境中跟随音乐范读诗歌。

2 学生集体诵读。

找出学生诵读的差距,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练习诵读。 3 学生讨论交流,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理解诗句内容。 4 学生概括该诗内容,明确前两联以写景为主,后两联以抒情为主。

三、细读文本,咀嚼字句,品味感情。

1 首联中写猿的叫声为何用“啸”而不用“啼”?

引导学生结合岳飞《满江红》中的诗句“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来理解诗中的悲壮、悲愤(板书)之情。并通过诵读来把握诗人的感情。

2 颔联中把“落木”换成“落叶”行不行?

比较分析曹植《美女篇》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引用林庚《说木叶》中的句子:“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之所以冒险用“落木”而不用“落叶”,是因为作者想形成一种空阔、萧瑟、凄凉的诗境。

该联通过学生的反复诵读体会该联气势恢宏的意境,把握诗人的悲叹(板书)人生短暂的情感。

3 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

引宋人罗大经评“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千愁万绪集于一端,八重悲意层层叠加,一字一悲,一句三叹,情感更趋沉郁,诗意更见悲慨。

如果说“登高之意悲九重”的话,还有一重悲指什么?

研习:想为国事尽力而不能,想借酒浇愁而不得――让杜甫悲愁郁结,不得排遣,更是悲上加悲!

“悲”是这首诗的诗眼,这种情感在这联诗中得到了集中地体现,学生通过品读、思考、讨论把隐藏在该诗中的种种情感统统挖掘了出来。

4 有人说:“这首诗前两联写登高 闻见之景,境界宏大,而后两联只感叹自己的命运,境界不像前面的诗句那样开阔,这首诗的前后诗句并不吻合。”你怎么看待这个观点?

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更深一层地把握作者的情感。“艰难苦恨”表明了世事的艰难和两鬓苍苍却功业无成的遗憾。作者愁社稷,愁苍生,形象在此得到了升华。

5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九日》)

作者是喜也喝酒,忧也喝酒

但是老人现在却不能喝酒了,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

呢?

作者居无定所,颠沛流离。季节之秋、人生之秋、国家只秋,层层郁闷

无法排解,作者悲咽了(板书),我们悲咽了。

6 我把这首七律改写成一首五律。

风急猿啸哀,天高鸟飞回。

无边落木下,不尽长江来。

悲秋常作客,百年独登台。

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杯。

学生通过和原诗的比较阅读,能够更进一步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和韵味。

五 作业

1、吟诵这首诗。

2、就你感兴趣的方面,如写景、抒情、对偶、布局 谋篇、炼字炼句等,写一300字左右的鉴赏短文。

《客至》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理解诗句蕴含的情感,掌握互文手法。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掌握互文手法

教学步骤:

一、自读全诗,划出不会读的字词

二、教师范读,纠正读错的字音

三、介绍写作背景,指出诗中如何体现“家贫” 明确:蓬门(蓬门荜户生辉)

四、鉴赏 1、解题:“喜崔明府相过”中的“相过”如何理解?

明确:拜访我

2、首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寂寞孤独

分析:但(只)。人迹罕至,整日与鸟为伴。

3、“不曾缘客扫”是不是说别的客人来不扫花径?

明确:是说没人光顾

4、如何理解颔联?

明确:本联用的是互文的手法。

例如:

(1) 主人下马客在船

(2) 秦时明月汉时关

(3) 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

(4)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请写出此联含义 蓬筚

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

蓬门不曾缘客开,今始为客开。

(客人来访,手忙脚乱,欣喜不已)

5、颈联的正常语序应该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市远盘飧无兼味,家贫樽酒只旧醅

歉疚

6、诗人及他的客人是否在乎这些,何以见得?由此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 友情深厚 7、尾联的正确标点应该是?

明确:肯与临翁相对饮?

(酒兴渐增,邀临翁对饮,达到兴奋的高潮)

板 书

孤独――欣喜――兴奋(高潮)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一、概述

1、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3、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诵读、背诵

二、教学目标分析

1、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2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习特点:学习对象为高一学生,对学习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能力较低,但富有朝气且对本课学习有浓厚兴趣。

2.学习习惯:知识面仍较为狭隘,习惯于教师满堂灌式的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

3.学习交往:多表现为个别化学习,课堂上群体性的小组交流与协同讨论学习机会很少。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采用诵读感悟式教学。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厚,境界开

阔,应引导学生多多诵读,品味语言,感悟意境,特别是抒情部分更要细心玩味。诵读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既加强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一石二鸟。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资源与工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支持教师教的资源;二是支持学生学习的资源和工具,包括学习的环境、多媒体教学资源、特定的参考资料、参考网址、认知工具以及其它需要特别说明的传统媒体。

如果是其它专题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方面的课程,可能还需要描述需要的人力支持及可获得情况。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前三分钟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刚才我所播放的歌曲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它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在前奏部分,我们首先听到的是战争前的鼓角争鸣,这样的歌曲我们自然而然就联想到三国这个充满纷争的时代,是个乱世。但乱世容易产生英雄,也因此就留下了很多英雄事迹可以让后来人来品评。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开讲以来最为火热的,也是对三国人物的一个品评――《易中天品三国》。那么大家来读一下这几个诗句,看一下这些诗句所品评的具体是哪些英雄人物呢?

展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写鞠躬尽瘁的诸葛亮) 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 (写弛马射虎的孙权)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写足智多谋的周瑜)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写能文能武的曹操) 你们最欣赏哪一位英雄呢?(学生自由发言)(张飞:勇猛豪爽、天真鲁莽;赵云:忠肝义胆、武艺超群;黄忠:老当益壮、献身精神;周瑜:年轻有为、足智多谋)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英雄,而苏轼最欣赏的又是谁呢?(周瑜)三国时代涌现出这么多的英雄人物,为什么苏轼偏偏就对周瑜情有独钟呢?(板书:为何独爱周瑜?)

现在就让我们开声来朗读,在文章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朗读环节】

全班齐读。

朗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称做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课文第42页有这么一句话:“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意思就是说像这类豪放派的文章应该读得高亢激昂、铿锵有力。

名家范读。

节奏感很强:四字句2/2;五字句2/3;六字句2/4。

经过刚才的朗读,大家所感受到的这首词的基本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豪放)

这就是我们对这首词的初步感知了。而苏轼是如何体现出这股豪放的,我们后头见分晓。(板书:如何体现豪放的精神?)

【题目】

“念奴娇”为词牌名,念奴是唐代一个很著名的歌妓,调因此而得名。题目是“赤壁怀古”,告诉我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进行怀古,缅怀古人。(板书: 勾画美景――――缅怀古人)

苏轼是如何安排这两块内容的?我们接着往下看。

【写景片段分析】

1,学生齐读文章的写景片段(上阙)

2,提问:上阙描写了赤壁古战场怎样的景色?或你脑海中的意境,它的特点是怎样的?请用一个精炼的词或词组来概括。

讨论明确:雄浑、壮阔,撼人心魄,气势恢宏、磅礴、似有气吞天下之势等等。(答案不求完全统一,意思接近即可。)

3,提问:我们没有亲眼目睹赤壁的壮观,但却能感受到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来,这完全得益于作者用词的艺术。你觉得上阙中哪些词用得很有味道,为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明确:三个词DD淘、穿、卷。

( 1 )淘。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在一起,形象地定出了历史的推进。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旷远、深邃的意境,给了我们一个广阔的空间与时间的概念。多少英雄人物,多少英雄的故事,一个“淘”字,一下了

如过电影般推到了我们的眼前。读到这样诗句,让我们的耳边似乎又响起了《三国演义》中的那首卷帘词。(一起背诵)“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可以这样说滚滚东流的江水已经超脱了物理意义上水的概念,它已经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

要载体。

( 2 )穿。写出了山岩高耸入云的动势以及山崖的陡峭。

( 3 )卷:写出了浪花的汹涌,而用“千堆雪”形象真切。老师想到了柳永的《望海潮》中也有一个“卷”字。“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一个“卷”字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可谓有声有色。

古战场到如今也算是一个旅游景点了,根据作者的介绍,如果让你们为之拍一个宣传片,你们会怎样安排镜头呢?

你看这图片,先来大处的景,大江汹涌奔腾,然后镜头往前移,目标慢慢缩小,看到了陡峭的山崖散乱地直刺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搏击着宣州谢眺楼饯别校叔书云江岸,滔滔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于是整张图景明了了,你们看江水奔马轰雷,十分惊心动魄。而我们为之配上台词的话,就可以用上“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如画的江山透着的是如此非凡的气势,有种“天风海雨逼人”之感。

【人物形象分析】

好了,舞台布置完毕,序幕拉开,背景就是如画的江山。追光灯亮起来了,照在了哪里啊?(豪杰。打在了周瑜身上,主人公出场了)

这个周瑜怎么样啊?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有关周瑜的片段。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1、称呼:公瑾、周郎 (称字,而不是直呼名讳,有着对周瑜的尊敬,亲切)

2、婚姻:小乔初嫁了(我们平常说“出嫁”是哪两个字呢?――出嫁。问题来了,考虑一下,我们平时所接触到的“出嫁”与这边看到的“初嫁”,效果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教师总结:苏轼记周瑜,主要是记起赤壁之战,但在此却插入了前的生活细节,“小乔刚刚出嫁”,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但如果按实际情况选择了“出嫁”这个词语的话,小乔已为老乔,那么便不够美了,而周瑜同样的也在变化,所以美女衬英雄,以“小乔刚出嫁”这点更衬出周瑜的年轻有为、春风得意,足

以令人艳羡。艺术嘛,为了表达需要,有时可以虚构的。

3、长相――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这是周瑜的仪容装束,你看一下,周瑜束装儒雅、

风度翩翩,是当时时髦的儒将打扮,更显出了他作为指挥官的那种潇洒从容。)

4、作战能力――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打仗却还在谈笑,显然不把敌人放在心上,对战争有着必胜的把握。赤壁之战对于东吴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3万对10万。而作为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惧,反而越发地从容、沉着。谈笑间,借着东南风,巧用火攻烧掉了曹操的战船。“樯橹”点出了水战,“灰飞烟灭”点出了火攻的特点,精确地概括整个战争的胜利场面。)

到这边我们可以看到由“遥想”二字领起的六句,塑造了一个青年将领周瑜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形象。

【苏轼内心】

江山依旧,人事全非。赤壁是周瑜建功立业的战场,却是苏轼被贬谪后流连的去处。面对着这样的周瑜,苏轼心里自是有个比较,且看二人的对比资料,板书如下:

周瑜――――苏轼

年龄: 34 岁 47 岁

生活: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际遇:功成名就 壮志未酬

周瑜24岁被授予“建威中郎将”,并娶了江东美女小乔,34岁为孙刘联盟赤壁之战的总指挥,而苏轼呢?

我们所认识的苏轼是很有才华的,诗歌方面与江西诗派的核心人物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方面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人提豪放派必提“苏辛”;书法方面与米芾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散文方面又列于“唐宋八大家”。可见他是十分有才华的,但是他的仕途却颇为坎坷。苏东坡来黄州之前,官场受挫,险遭杀头之祸。在文化圈里,也倍受非议与妒忌,他是带着疲惫,满心侥幸而又满心绝望地,伤痕累累地来到黄州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这时的他已47岁,老之将至,却功业无成。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着一种出世与入世的精神矛盾,

也难怪苏轼发出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了。他想到自己年岁已老,却无法如周瑜般建功立业,可以说是壮志未酬,心中涌动的是一种惆怅与失意。

【人生态度】

但作者没有被这种惆怅和失意所困住,他把它消解在了酒当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其实也就是他的一种人生态度。苏轼对比周瑜,这落差是极大的,更增添了他壮志未酬的失落,所以心境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但是,他真的消极吗?苏轼毕竟是苏轼,他特别想得开,“人生如梦”,人生犹如梦一般,所有风流人物不也都随着大江而东去,洗涤荡尽了吗!那么又何必去执着呢。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所以他也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了。

因此,作者的情感是有变化的,由开始的激昂慷慨,到后来的惆怅失意,最后趋于平静。

【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词。

2,预习《定**》,试比较两首词在风格上的异同。

七、总结

学生参考板书,解决第二个问题:豪放词风的具体体现?

一方面表现在对赤壁之景的描写上:“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画面波澜壮阔,雄奇壮美。另一方面表现在作者的人生态度上,通过塑造功成名就的周瑜,表明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态。

这就是苏轼的全词了,上半阙写景,景物烘托出了下半阕的人――周瑜,由周瑜想到自身,抒发出了自己壮志难酬之情。

篇4: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代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览通:揽;明月一作: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销愁一作消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译文

弃我而去的昨日,早已不可挽留。

乱我心思的今日,令人烦忧多多。

万里长风,送走行行秋雁。面对美景,正可酣饮高楼。

先生的文章正有建安风骨,又不时流露出小谢诗风的清秀。

你我满怀超宜兴致,想上青天揽住明月。

抽刀切断水流,水波奔流更畅;举杯想要销愁,愁思更加浓烈。

人生在世,无法称心如意,不如披头散发,登上长江一叶扁舟。

注释

此诗《文苑英华》题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则所别者为李云(官秘书省校书郎),李华(文学家)。李白另有五言诗《饯校书叔云》,作于某春季,且无登楼事,与此诗无涉。宣州:今安徽宣城一带。谢朓(tiǎo)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并改名为叠嶂楼。饯别:以酒食送行。校(jiào)书:官名,即秘书省校书郎,掌管朝廷的图书整理工作。叔云:李白的叔叔李云。

长风:远风,大风。

此:指上句的长风秋雁的景色。酣(hān)高楼:畅饮于高楼。

蓬莱:此指东汉时藏书之东观。《后汉书》卷二三《窦融列传》附窦章传:“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李贤注:“言东观经籍多也。蓬莱,海中神山,为仙府,幽经秘籍并皆在也。”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汉末建安(汉献帝年号,196—220)年间,“三曹”和“七子”等作家所作之诗风骨遒上,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小谢:指谢朓,字玄晖,南朝齐诗人。后人将他和谢灵运并称为大谢、小谢。这里用以自喻。清发(fā):指清新秀发的诗风。发:秀发,诗文俊逸。

俱怀:两人都怀有。逸兴(xìng):飘逸豪放的兴致,多指山水游兴,超远的意兴。王勃《滕王阁序》:“遥襟甫畅,逸兴遄飞”。李白《送贺宾客归越》:“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壮思飞:卢思道《卢记室诔》:“丽词泉涌,壮思云飞。”壮思:雄心壮志,豪壮的意思。

览:通“揽”,摘取。览明月:《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作“揽明月”。另一版本为揽。

销:另一版本为“消”。。

称(chèn)意:称心如意。

明朝(zhāo):明天。散发(fà):不束冠,意谓不做官。这里是形容狂放不羁。古人束发戴冠,散发表示闲适自在。弄扁(piān)舟:乘小舟归隐江湖。扁舟:小舟,小船。春秋末年,范蠡辞别越王勾践,“乘扁舟浮于江湖”(《史记·货殖列传》)。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前不久。大约是在公元753年(天宝十二载)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客居宣州不久,他的一位故人李云行至此,很快又要离开,李白陪他登谢朓楼,设宴送行。宣州谢朓楼是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李白曾多次登临,并写过一首《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赏析

这是一首饯别抒怀诗。在诗中,诗人感怀万端,既满怀豪情逸兴,又时时掩抑不住郁闷与不平,感情回复跌宕,一波三折,表达了自己遗世高蹈的豪迈情怀。

此诗发端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昨日之日”与“今日之日”,是指许许多多个弃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也就是说,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时光难驻,心烦意乱,忧愤郁悒。这里既蕴含了“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的精神苦闷,也融铸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他的“烦忧”既不自“今日”始,他所“烦忧”者也非止一端。不妨说,这是对他长期以来政治遭遇和政治感受的一个艺术概括。忧愤之深广、强烈,正反映出天宝以来朝政的愈趋腐败和李白个人遭遇的愈趋困窘。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所引起的强烈精神苦闷,在这里找到了适合的表现形式。破空而来的发端,重叠复沓的语言(既说“弃我去”,又说“不可留”;既言“乱我心”,又称“多烦忧”),以及一气鼓荡、长达十一字的句式,都极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

三四两句突作转折:而对着寥廓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这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画图,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从极端苦闷忽然转到朗爽壮阔的境界,仿佛变化无端,不可思议。但这正是李白之所以为李白。正因为他素怀远大的理想抱负,又长期为黑暗污浊的环境所压抑,所以时刻都向往着广大的可以自由驰骋的空间。目接“长风万里送秋雁”之境,不觉精神为之一爽,烦忧为之一扫,感到一种心、境契合的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也就油然而生了。

下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东汉时学者称东观(政府的藏书机构)为道家蓬莱山,唐人又多以蓬山,蓬阁指秘书省,李云是秘书省校书郎,所以这里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指刚健遒劲的“建安风骨”。上句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下句则以“小谢”(即谢朓)自指,说自己的诗像谢朓那样,具有清新秀发的风格。李白非常推崇谢朓,这里自比小谢,正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这两句自然地关合了题目中的谢朓楼和校书。

七、八两句就“酣高楼”进一步渲染双方的意兴,说彼此都怀有豪情逸兴、雄心壮志,酒酣兴发,更是飘然欲飞,想登上青天揽取明月。前面方写晴昼秋空,这里却说到“明月”,可见后者当非实景。“欲上”云云,也说明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豪放与天真,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统一。这正是李白的性格。上天揽月,固然是一时兴到之语,未必有所寓托,但这飞动健举的形象却让读者分明感觉到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这两句笔酣墨饱,淋漓尽致,把面对“长风万里送秋雁”的`境界所激起的昂扬情绪推向最高潮,仿佛现实中一切黑暗污浊都已一扫而光,心头的一切烦忧都已丢到了九霄云外。

然而诗人的精神尽管可以在幻想中遨游驰骋,诗人的身体却始终被羁束在污浊的现实之中。现实中并不存在“长风万里送秋雁”这种可以自由飞翔的天地,他所看到的只是“夷羊满中野,菉葹盈高门这种可憎的局面。因此,当他从幻想中回到实里,就更强烈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更加重了内心的烦忧苦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这一落千丈的又一大转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出现的。“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比喻是奇特而富于独创性的,同时又是自然贴切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谢朓楼前,就是终年长流的宛溪水,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本就极易产生联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由于比喻和眼前景的联系密切,从而使它多少具有“兴”的意味,读来便感到自然天成。尽管内心的苦闷无法排遣,但“抽刀断水”这个细节却生动地显示出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这就和沉溺于苦闷而不能自拔者有明显区别。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这结论当然不免有些消极,甚至包含着逃避现实的成分。但历史与他所代表的社会阶层都规定了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李白的可贵之处在于,尽管他精神上经受着苦闷的重压,但并没有因此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诗中仍然贯注豪迈慷慨的情怀。“长风”二句,“俱怀”二句,更象是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高昂乐观的音调,在黑暗的云层中露出灿烂明丽的霞光。“抽刀”二句,也在抒写强烈苦闷的同时表现出倔强的性格。因此,整首诗给人的感觉不是阴郁绝望,而是忧愤苦闷中显现出豪迈雄放的气概。这说明诗人既不屈服于环境的压抑,也不屈服于内心的重压。

思想感情的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在这首诗里被完美地统一起来了。诗一开头就平地突起波澜,揭示出郁积已久的强烈精神苦闷;紧接着却完全撇开“烦忧”,放眼万里秋空,从“酣高楼”的豪兴到“揽明月”的壮举,扶摇直上九霄,然后却又迅即从九霄跌入苦闷的深渊。直起直落,大开大合,没有任何承转过渡的痕迹。这种起落无端、断续无迹的结构,最适宜于表现诗人因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而产生的急遽变化的感情。

自然与豪放和谐结合的语言风格,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相当突出。必须有李白那样阔大的胸襟抱负、豪放坦率的性格,又有高度驾驭语言的能力,才能达到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这首诗开头两句,简直象散文的语言,但其间却流注着豪放健举的气势。“长风”二句,境界壮阔,气概豪放,语言则高华明朗,仿佛脱口而出。这种自然豪放的语言风格,也是这首诗虽极写烦忧苦闷,却并不阴郁低沉的一个原因。

全诗如歌如诉,情感起伏涨落,韵味深长,一波三折,章法腾挪跌宕,起落无端,断续无迹,语言明朗朴素,音调激越高昂,达到了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

篇5:秋天的诗句——《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诗的开头显得很突兀,因为李白当时很苦闷,所以一见到可以倾诉衷肠的族叔李云(李华),就把满腹牢骚宣泄出来。李白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时间不长便弃官而去,过着飘荡四方的游荡生活。十年来的人间辛酸,作客他乡的抑郁和感伤,积聚在心头,今天终于可以一吐为快了。

“长风”两句借景抒情,在秋高气爽之日,目接风送秋雁之境,精神为之一振,烦恼为之一扫,感到心与境合得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蓬莱”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以“建安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中间”是指南朝;“小谢”是指谢眺,因为他在谢灵运(大谢)之后,所以称小谢。这里李白是自比小谢,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一句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抱负。并且“览”字富有表现力。用了夸张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的远大抱负。“抽刀”一句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举杯”一句道出了他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同时也抒发了离别的悲伤。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李白长期处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逃避现实虽不是他的本意,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不愿同流合污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这首诗运用了起伏跌宕的笔法,一开始直抒胸中忧愁,表达对现实强烈不满。既而又转向万里长空,精神一振,谈古论今,以小谢自比自己,表露出自己“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远大抱负。接着诗人又从美丽的理想境界回到了苦闷的现实当中,只得无奈地选择逃避现实。全诗大起大落,一波三折,通篇在悲愤之中又贯穿着一种慷慨豪迈的激情,显出诗人雄壮豪放的气概。

篇6:秋天的诗句——《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发端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昨日之日”与“今日之日”,是指许许多多个弃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也就是说,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时光难驻,心烦意乱,忧愤郁悒。这里既蕴含了“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的精神苦闷,也融铸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他的“烦忧”既不自“今日”始,他所“烦忧”者也非止一端。不妨说,这是对他长期以来政治遭遇和政治感受的一个艺术概括。忧愤之深广、强烈,正反映出天宝以来朝政的愈趋腐败和李白个人遭遇的愈趋困窘。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所引起的强烈精神苦闷,在这里找到了适合的表现形式。破空而来的发端,重叠复沓的语言(既说“弃我去”,又说“不可留”;既言“乱我心”,又称“多烦忧”),以及一气鼓荡、长达十一字的句式,都极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

三四两句突作转折:而对着寥廓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这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画图,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从极端苦闷忽然转到朗爽壮阔的境界,仿佛变化无端,不可思议。但这正是李白之所以为李白。正因为他素怀远大的理想抱负,又长期为黑暗污浊的环境所压抑,所以时刻都向往着广大的可以自由驰骋的空间。目接“长风万里送秋雁”之境,不觉精神为之一爽,烦忧为之一扫,感到一种心、境契合的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也就油然而生了。

下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东汉时学者称东观(政府的藏书机构)为道家蓬莱山,唐人又多以蓬山,蓬阁指秘书省,李云是秘书省校书郎,所以这里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指刚健遒劲的“建安风骨”。上句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下句则以“小谢”(即谢朓)自指,说自己的诗象谢朓那样,具有清新秀发的风格。李白非常推崇谢朓,这里自比小谢,正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这两句自然地关合了题目中的谢朓楼和校书。

七、八两句就“酣高楼”进一步渲染双方的意兴,说彼此都怀有豪情逸兴、雄心壮志,酒酣兴发,更是飘然欲飞,想登上青天揽取明月。前面方写晴昼秋空,这里却说到“明月”,可见后者当非实景。“欲上”云云,也说明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豪放与天真,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统一。这正是李白的性格。上天揽月,固然是一时兴到之语,未必有所寓托,但这飞动健举的形象却让读者分明感觉到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这两句笔酣墨饱,淋漓尽致,把面对“长风万里送秋雁”的境界所激起的昂扬情绪推向最高潮,仿佛现实中一切黑暗污浊都已一扫而光,心头的一切烦忧都已丢到了九霄云外。

然而诗人的精神尽管可以在幻想中遨游驰骋,诗人的身体却始终被羁束在污浊的现实之中。现实中并不存在“长风万里送秋雁”这种可以自由飞翔的天地,他所看到的只是“夷羊满中野,菉葹盈高门这种可憎的局面。因此,当他从幻想中回到实里,就更强烈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更加重了内心的烦忧苦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这一落千丈的又一大转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出现的。“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比喻是奇特而富于独创性的,同时又是自然贴切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谢朓楼前,就是终年长流的宛溪水,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本就极易产生联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由于比喻和眼前景的联系密切,从而使它多少具有“兴”的意味,读来便感到自然天成。尽管内心的苦闷无法排遣,但“抽刀断水”这个细节却生动地显示出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这就和沉溺于苦闷而不能自拔者有明显区别。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这结论当然不免有些消极,甚至包含着逃避现实的成分。但历史与他所代表的社会阶层都规定了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篇7:关于风的诗句——《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出自盛唐诗人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赏析

这是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末年李白在宣城期间饯别秘书省校书郎李云之作。谢朓楼,是南齐著名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创建,又称北楼、谢公楼。诗题一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发端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昨日之日”与“今日之日”,是指许许多多个弃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也就是说,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时光难驻,心烦意乱,忧愤郁悒。这里既蕴含了“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的精神苦闷,也融铸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他的“烦忧”既不自“今日”始,他所“烦忧”者也非止一端。不妨说,这是对他长期以来政治遭遇和政治感受的一个艺术概括。忧愤之深广、强烈,正反映出天宝以来朝政的愈趋腐败和李白个人遭遇的愈趋困窘。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所引起的强烈精神苦闷,在这里找到了适合的表现形式。破空而来的发端,重叠复沓的语言(既说“弃我去”,又说“不可留”;既言“乱我心”,又称“多烦忧”),以及一气鼓荡、长达十一字的句式,都极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

三四两句突作转折:而对着寥廓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这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画图,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从极端苦闷忽然转到朗爽壮阔的境界,仿佛变化无端,不可思议。但这正是李白之所以为李白。正因为他素怀远大的理想抱负,又长期为黑暗污浊的环境所压抑,所以时刻都向往着广大的可以自由驰骋的空间。目接“长风万里送秋雁”之境,不觉精神为之一爽,烦忧为之一扫,感到一种心、境契合的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也就油然而生了。

下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东汉时学者称东观(政府的藏书机构)为道家蓬莱山,唐人又多以蓬山,蓬阁指秘书省,李云是秘书省校书郎,所以这里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指刚健遒劲的“建安风骨”。上句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下句则以“小谢”(即谢朓)自指,说自己的诗象谢朓那样,具有清新秀发的风格。李白非常推崇谢朓,这里自比小谢,正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这两句自然地关合了题目中的谢朓楼和校书。

七、八两句就“酣高楼”进一步渲染双方的意兴,说彼此都怀有豪情逸兴、雄心壮志,酒酣兴发,更是飘然欲飞,想登上青天揽取明月。前面方写晴昼秋空,这里却说到“明月”,可见后者当非实景。“欲上”云云,也说明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豪放与天真,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统一。这正是李白的性格。上天揽月,固然是一时兴到之语,未必有所寓托,但这飞动健举的形象却让读者分明感觉到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这两句笔酣墨饱,淋漓尽致,把面对“长风万里送秋雁”的境界所激起的昂扬情绪推向最潮,仿佛现实中一切黑暗污浊都已一扫而光,心头的一切烦忧都已丢到了九霄云外。

然而诗人的精神尽管可以在幻想中遨游驰骋,诗人的身体却始终被羁束在污浊的现实之中。现实中并不存在“长风万里送秋雁”这种可以自由飞翔的天地,他所看到的只是“夷羊满中野,菉葹盈高门这种可憎的局面。因此,当他从幻想中回到实里,就更强烈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更加重了内心的烦忧苦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这一落千丈的又一大转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出现的。“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比喻是奇特而富于独创性的,同时又是自然贴切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谢朓楼前,就是终年长流的宛溪水,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本就极易产生联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由于比喻和眼前景的联系密切,从而使它多少具有“兴”的意味,读来便感到自然天成。尽管内心的苦闷无法排遣,但“抽刀断水”这个细节却生动地显示出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这就和沉溺于苦闷而不能自拔者有明显区别。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这结论当然不免有些消极,甚至包含着逃避现实的成分。但历史与他所代表的社会阶层都规定了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李白的可贵之处在于,尽管他精神上经受着苦闷的重压,但并没有因此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诗中仍然贯注豪迈慷慨的情怀。“长风”二句,“俱怀”二句,更象是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高昂乐观的音调,在黑暗的云层中露出灿烂明丽的霞光。“抽刀”二句,也在抒写强烈苦闷的同时表现出倔强的性格。因此,整首诗给人的感觉不是阴郁绝望,而是忧愤苦闷中显现出豪迈雄放的气概。这说明诗人既不屈服于环境的压抑,也不屈服于内心的重压。

篇8:展望未来的诗句——《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诗的开头显得很突兀,因为李白当时很苦闷,所以一见到可以倾诉衷肠的族叔李云(李华),就把满腹牢骚宣泄出来。李白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时间不长便弃官而去,过着飘荡四方的游荡生活。十年来的人间辛酸,作客他乡的抑郁和感伤,积聚在心头,今天终于可以一吐为快了。

“长风”两句借景抒情,在秋高气爽之日,目接风送秋雁之境,精神为之一振,烦恼为之一扫,感到心与境合得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蓬莱”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以“建安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中间”是指南朝;“小谢”是指谢眺,因为他在谢灵运(大谢)之后,所以称小谢。这里李白是自比小谢,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一句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抱负。并且“览”字富有表现力。用了夸张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的远大抱负。“抽刀”一句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举杯”一句道出了他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同时也抒发了离别的悲伤。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李白长期处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逃避现实虽不是他的本意,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不愿同流合污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这首诗运用了起伏跌宕的笔法,一开始直抒胸中忧愁,表达对现实强烈不满。既而又转向万里长空,精神一振,谈古论今,以小谢自比自己,表露出自己“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远大抱负。接着诗人又从美丽的理想境界回到了苦闷的现实当中,只得无奈地选择逃避现实。全诗大起大落,一波三折,通篇在悲愤之中又贯穿着一种慷慨豪迈的激情,显出诗人雄壮豪放的气概。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作者简介

李白(7—762年),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有“诗仙”之称。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当涂,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篇9:小学生唐诗鉴赏-《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代: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览通:揽;明月一作: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销愁一作消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弃我而去的昨日,早已不可挽留。

乱我心思的今日,令人烦忧多多。

万里长风,送走行行秋雁。面对美景,正可酣饮高楼。

先生的文章正有建安风骨,又不时流露出小谢诗风的清秀。

你我满怀超宜兴致,想上青天揽住明月。

抽刀切断水流,水波奔流更畅;举杯想要销愁,愁思更加浓烈。

人生在世,无法称心如意,不如披头散发,登上长江一叶扁舟。

注释

此诗《文苑英华》题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则所别者为李云(官秘书省校书郎),李华(文学家)。李白另有五言诗《饯校书叔云》,作于某春季,且无登楼事,与此诗无涉。宣州:今安徽宣城一带。谢朓(tiǎo)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并改名为叠嶂楼。饯别:以酒食送行。校(jiào)书:官名,即秘书省校书郎,掌管朝廷的图书整理工作。叔云:李白的.叔叔李云。

长风:远风,大风。

此:指上句的长风秋雁的景色。酣(hān)高楼:畅饮于高楼。

蓬莱:此指东汉时藏书之东观。《后汉书》卷二三《窦融列传》附窦章传:“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李贤注:“言东观经籍多也。蓬莱,海中神山,为仙府,幽经秘籍并皆在也。”

篇10:李白诗词《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赏析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诗文解释】

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你的文章就像蓬莱宫中储藏的仙文一样高深渊博,同时还兼具建安文学的风骨。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飘逸豪放。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然而每当想起人生的际遇,就忧从中来。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猛了。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排遣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

【词语解释】

高楼:即题“谢朓楼”,南齐诗人谢朓官宣城(即宣州,今属安徽)太守时所建。

蓬莱:指秘书省。李白族叔李云官秘书校书郎。

清发:清新秀丽。

逸兴:超逸的意兴。

散发:不戴冠簪子。指散漫无拘束。

扁舟:小船。弄扁舟,指归隐江湖。

【诗文赏析】

身在浊世,烦恼剪不断理还乱。当诗人的理想与黑暗的`现实产生矛盾之时却又无法发泄。可贵的是作者虽然精神上承受着苦闷的重压,但却并未因此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全诗灌注了慷慨豪迈的情怀,正如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了高昂乐观的音调。

诗中蕴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如奔腾的江河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完美结合。

篇11: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赏析:

名为饯别诗,而离情别绪却并非重点,只因诗人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抱负不能实现,于是发出了深沉的喟叹。全诗感情

沉郁,狂放不羁,是太白诗中很有特色的诗篇。

篇12:李白: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

《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

作者: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释:

1、秋雁:喻李云。

2、蓬莱文章:这里指李云供职的秘书省。

译文:

弃我逝去的昨日已不可挽留,

乱我心绪的今日多叫人烦忧。

长风万里吹送秋雁南来时候,

对此情景正可开怀酣饮高楼。

你校书蓬莱宫,文有建安风骨,

我好比谢,诗歌亦清发隽秀。

我俩都怀逸兴豪情,壮志凌云,

想攀登九天,把明月摘揽在手。

抽刀吹断江水,江水更猛奔流,

想要举杯消愁,却是愁上加愁。

人生在世,不能活得称心如意,

不如明朝散发,驾舟江湖漂流。

赏析:

诗旨在以蓬莱文章比李云,以谢清发自喻。借送别以赞对方,惜其生不称世。开首二句,不写叙别,不写楼,却直抒郁结,道出心中烦忧。三、四句突作转折,从苦闷中转到爽郎壮阔的境界,展开了一幅秋空送雁图。一“送”,一“酣”,点出了“饯别”的主题。“蓬莱”四句,赞美对方文章如蓬莱宫幽藏,刚健遒劲,有建安风骨。又流露自己才能,以谢自比,表达了对高洁理想的追求。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文艺观。末四句抒写感慨,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不免烦忧苦闷,只好在“弄扁舟”中去寻求寄托。思想感情瞬息万变,艺术结构腾挪跌宕,起落无端,断续无迹,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矛盾的心情。语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谐统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句,是千百年来描摹愁绪的名言,众口交赞。

篇13:描写秋天的诗句——《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诗人感怀万端,既满怀豪情逸兴,又时时掩抑不住郁闷与不平,感情回复跌宕,一波三折。语言明朗,似脱口而出,音调激越高昂。发端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昨日之日”与“今日之日”,是指许许多多个弃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也就是说,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时光难驻,心烦意乱,忧愤郁悒。这里既蕴含了“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的精神苦闷,也融铸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他的“烦忧”既不自“今日”始,他所“烦忧”者也非止一端。不妨说,这是对他长期以来政治遭遇和政治感受的一个艺术概括。忧愤之深广、强烈,正反映出天宝以来朝政的愈趋腐败和李白个人遭遇的愈趋困窘。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所引起的强烈精神苦闷,在这里找到了适合的表现形式。破空而来的发端,重叠复沓的语言,以及一气鼓荡、长达十一字的句式,都极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

三四两句突作转折:面对着寥廓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这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画图,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从极端苦闷忽然转到朗爽壮阔的境界,仿佛变化无端,不可思议。但这正是李白之所以为李白。正因为他素怀远大的理想抱负,又长期为黑暗污浊的环境所压抑,所以时刻都向往着广大的可以自由驰骋的空间。目接“长风万里送秋雁”之境,不觉精神为之一爽,烦忧为之一扫,感到一种心、境契合的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也就油然而生了。

七、八两句就“酣高楼”进一步渲染双方的意兴,说彼此都怀有豪情逸兴、雄心壮志,酒酣兴发,更是飘然欲飞,想登上青天揽取明月。前面方写晴昼秋空,这里却说到“明月”,可见后者当非实景。“欲上”云云,也说明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豪放与天真,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统一。这正是李白的性格。上天揽月,固然是一时兴到之语,未必有所寓托,但这飞动健举的形象却让读者分明感觉到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这两句笔酣墨饱,淋漓尽致,把面对“长风万里送秋雁”的境界所激起的昂扬情绪推向最高潮,仿佛现实中一切黑暗污浊都已一扫而光,心头的一切烦忧都已丢到了九霄云外。

然而诗人的精神尽管可以在幻想中遨游驰骋,诗人的身体却始终被羁束在污浊的现实之中。现实中并不存在“长风万里送秋雁”这种可以自由飞翔的天地,他所看到的只是“夷羊满中野,菉葹盈高门这种可憎的局面。因此,当他从幻想中回到实里,就更强烈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更加重了内心的烦忧苦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这一落千丈的又一大转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出现的。“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比喻是奇特而富于独创性的,同时又是自然贴切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谢朓楼前,就是终年长流的宛溪水,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本就极易产生联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由于比喻和眼前景的联系密切,从而使它多少具有“兴”的意味,读来便感到自然天成。尽管内心的苦闷无法排遣,但“抽刀断水”这个细节却生动地显示出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这就和沉溺于苦闷而不能自拔者有明显区别。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这结论当然不免有些消极,甚至包含着逃避现实的成分。但历史与他所代表的社会阶层都规定了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作者简介

李白(7-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更名为昌明县),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篇14:《唐诗四首》之《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人生平及相关文学常识。

2. 背诵诗歌。

3.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中的哲理、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中的哲理、诗人的情感。

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一、导入

学生介绍了解的关于李白的文学常识。

教师补充,强调知识点。完善关于诗人的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唐宗室,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甘肃天水县),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亚,诞生在中亚的碎叶(前苏联)。五岁随父迁绵州的彰明县(四川)清廉乡。青年时接近过戴天山的道士和纵横家赵蕤,也受过儒家的影响。二十五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后寓居安陆。

初到长安,贺知章见其文惊为“谪仙人”,称其诗可“泣鬼神”,而誉满京师,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天宝元年(七四二),玉真公主荐翰林,受到玄宗特殊礼遇。不到两年,因忤杨贵妃,赐金放还。此后漂泊流浪,客当涂令李阳冰所。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

白诗纵横变化,凌轹百代,所谓天授,非人可及。集中“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洲”二语,惟太白足以当之。王贻上谓:七言歌行子美似《史记》,太白似《庄子》。供奉断句尤妙绝古今,别有天地。子美每饭不忘君国,太白亦然,特天性不羁,故放浪于诗酒间,其忧时伤乱之心,实与少陵无异也。安得徒以诗人目之?

李白天才横溢,乃五七绝圣手,和王昌龄的七绝,为有唐三百年典范。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李之艺术特点。李是继屈原而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二、解题

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县。谢眺楼:南北朝时齐朝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在宣城外陵阳山上所建的一座楼,人称谢眺楼,也称北楼。校书:官名,校书郎的简称。云:李云。

三、朗读诗歌

1.利用工具书,自主查找并标注生字字音。

2.听范读,学诵诗歌。

3.自读诗歌。

四、整体感知

1.品味朗读时声调的高低,标注出表明诗人情绪低沉或高昂的诗句。

明确:低-高-高-高-低-低

2.诗人情感,由低沉到高昂又归于低沉,其感情的基调究竟是高还是低?

明确:低沉

3.由哪些诗句能看出来?

(1)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4.具体地说,这种低落的心情是忧愁,李白因何而感到忧愁呢?

介绍背景

李白于742年(天宝元年)怀着远大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二年后,因被谗毁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又开始了漫游生活。在753年(天宝十二年)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

五、诗句赏析

分组研讨,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一)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明确:

1.写了时间的流逝和功业未成。

2.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

(二)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1.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图。

2.感情的变化。一个简单之景就使诗人的内心由苦闷转向爽朗壮阔的境界。展示了诗人博大的襟怀。

(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1.赞美对方文章如蓬莱宫幽藏,刚健遒劲,有建安风骨。又流露自己才能。

2.表达了对高洁理想的追求。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文艺观。

补充:蓬莱: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传说仙府图书都集中藏在这里。蓬莱文章:即汉代文章,这里只指李云所写的文章。建安:东汉献帝年号(公元1-公元2)。建安骨:建安时期,曹操父子、孔融、陈琳等人的诗作,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社会现实,诗作风格刚健清新,后人称为“建安风骨”。小谢:指谢眺。世称刘宋时代的诗人谢灵运为大谢,称谢眺为小谢。清发:指清新秀发的诗风。这两句虽是赞美建安诸子和谢眺,但也有暗喻李云和自己的意味。

(四)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1.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是作者大胆的想象。

2.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直飞青天。及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

(五)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1.诗人举杯消愁,却愁思难抑,在日渐增长的愁思中不能自拔。

2.贴切的比喻,表现了诗人当时不得志的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也生动地显示出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

(六)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诗人回首“昨日”,痛感人生的“不称意”;放眼“今日”,烦忧不堪,不平满目;于是,他决心与世决绝,从此浪迹江湖。

2.表现了诗人一贯的叛逆与反抗的精神。也表现了诗人的洒脱和旷达。

六、自主背诵,齐诵结课。

七、作业:

1.积累李白诗歌名句。

2.背诵并默写诗歌。

板书设计: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时间流逝、功业未成--雄心壮志、高洁理想

封志莉

[《唐诗四首》之《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

篇15:唐诗三百首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 七言古诗

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翻译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复习资料

李白10大最经典诗句摘抄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活动设计

八年级下册字词和诗歌默写总复习

李白——《登太白峰》

怀宛陵旧游,怀宛陵旧游陆龟蒙,怀宛陵旧游的意思,怀宛陵旧游赏析

李白的描写月亮的诗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爱国情怀教学设计方案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学设计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学设计(通用15篇)】相关文章: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复习重点2022-09-06

抒发理想抱负诗句2022-10-31

李白的诗开场白2022-05-03

描写月亮的李白的诗2022-12-03

李白诗词鉴赏2022-10-07

形容秋天的诗句古诗词2022-08-11

关于秋天的励志诗句2023-02-05

李白的诗有哪些?2023-05-25

诗词 第一课时2023-08-10

登楼翻译2023-05-03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