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时间:2023-08-15 07:38:59 更多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探索勾股定理教学设计(共13篇)由网友“小西牛牛奶”投稿提供,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探索勾股定理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探索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篇1: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具体要求:

1.知识与技能目标:会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勾股定理的应用过程,熟练掌握其应用方法,明确应用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通过有关勾股定理的历史讲解,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重点:

勾股定理的应用

难点:

勾股定理的应用

教案设计

一、知识点讲解

知识点1:(已知两边求第三边)

1.在直角三角形中,若两直角边的长分别为1cm,2cm,则斜边长为xx。

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为3、4,则另一条边长是xx。

3.三角形ABC中,AB=10,AC=17,BC边上的高线AD=8,求BC的长?

知识点2:

利用方程求线段长

1、如图,公路上A,B两点相距25km,C,D为两村庄,DA⊥AB于A,CB⊥AB于B,已知DA=15km,CB=10km,现在要在公路AB上建一车站E,

(1)使得C,D两村到E站的距离相等,E站建在离A站多少km处?

(2)DE与CE的位置关系

(3)使得C,D两村到E站的距离最短,E站建在离A站多少km处?

利用方程解决翻折问题

2、如图,用一张长方形纸片ABCD进行折纸,已知该纸片宽AB为8cm,长BC为10cm.当折叠时,顶点D落在BC边上的'点F处(折痕为AE).想一想,此时EC有多长?

3、在矩形纸片ABCD中,AD=4cm,AB=10cm,按图所示方式折叠,使点B与点D重合,折痕为EF,求DE的长。

二、课堂小结

谈一谈你这节课都有哪些收获?

应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课堂练习以上习题。

四、课后作业卷子。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了解了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的基础上学习勾股定理,加深对勾股定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数形结合的应用与理解。本节第一课时安排了对勾股定理的观察、计算、猜想、证明及简单应用的过程;第二课时是通过例题分析与讲解,让学生感受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直角三角形这一模型,强化转化思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应用能力。

篇2: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点

1、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由特例猜想勾股定理,再由特例验证勾股定理。

2、会利用勾股定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二)能力训练要求

1、在学生充分观察、归纳、猜想、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归纳、概括和有条理地表达活动过程及结论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2、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和验证勾股定理。

难点:在方格纸上通过计算面积的方法探索勾股定理。

三、教学方法

交流探索猜想。

在方格纸上,同学们通过计算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边长的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比较这三个正方形的面积,由此猜想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四、教具准备

1、学生每人课前准备若干张方格纸。

2、投影片三张:

第一张:填空(记作1、1、1A);

第二张:问题串(记作1、1、1B);

第三张:做一做(记作1、1、1C)。

篇3: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任务分析

勾股定理是平面几何有关度量的最基本定理,它从边的角度进一步刻画了直角三角形的特点。学习勾股定理极其逆定理是进一步认识和理解直角三角形的需要,也是后续有关几何度量运算和代数学习的必然基础。《20xx版数学课程标准》对勾股定理教学内容的要求是:

1、在研究图形性质和运动等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在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3、经历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4、探索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节《勾股定理的应用》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勾股定理》第3节、具体内容是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这些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需要经历几何图形的抽象过程,需要借助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这些都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应用意识;有些探究活动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相互间的合作交流,有助于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能正确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学会选择适当的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应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是重点。

把实际问题化归成数学模型是难点。

二、教学设想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的理念,我想尽量给学生创设丰富的.实际问题情境,使教学活动充满趣味性和吸引力,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利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一题多变的形式拓宽学生视野,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渗透化归的思想以及分类讨论思想,方程思想等,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尽量考虑到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注意知识由易到难的层次性,在课堂上,要照顾到接受较慢的学生。使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收获和发展。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环教学设计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第三环节:变式训练;第四环节:议一议;第五环节:做一做;第六环节:交流小结;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情景1:复习提问:勾股定理的语言表述以及几何语言表达?

设计意图:温习旧知识,规范语言及数学表达,体现数学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勾股定理的应用》。

情景2:脑筋急转弯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是3和4,第三边是多少?

设计意图:既灵活考察学生对勾股定理的理解,又增加了趣味性,还能考察学生三角形三边关系。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圆柱体表面路程最短问题)

情景3:课本引例(蚂蚁怎样走最近)

设计意图:从有趣的生活场景引入,学生探究热情高涨,通过实际动手操作,结合问题逆向思考,或是回想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通过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从而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在活动中体验数学建模,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学生探究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第三环节:变式训练(由圆柱体表面路程最短问题逐步变为长方体表面的距离最短问题)

设计意图:将问题的条件稍做改变,让学生尝试独立解决,拓展学生视野,又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再将圆柱问题变为正方体长方体问题,学生有了之前的经验,自然而然的将立体转化为平面,利用勾股定理解决,此处长方体问题中学生会有不同的做法,正好透分类讨论思想。

第四环节:议一议

内容:李叔叔想要检测雕塑底座正面的AD边和BC边是否分别垂直于底边AB,但他随身只带了卷尺,《勾股定理的应用》教。

你能替他想办法完成任务吗?

(2)李叔叔量得AD长是30厘米,AB长是40厘米,BD长是50厘米,AD边垂直于AB边吗?为什么?

(3)小明随身只有一个长度为20厘米的刻度尺,他能有办法检验AD边是否垂直于AB边吗?BC边与AB边呢?

设计意图:

运用勾股定理逆定理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正确合理选择数学模型,感受由数到形的转化,利用允许的工具灵活处理问题、

第五环节:方程与勾股定理

在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记载了一道有趣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意思是:有一个水池,水面是一个边长为10尺的正方形,在水池的中央有《勾股定理的应用》教学设计一根新生的芦苇,它高出水面1尺,如果把这根芦苇垂直拉向岸边,它的顶端恰好到达岸边的水面,请问这个水池的深度和这根芦苇的长度各是多少尺?《勾股定理的应用》教学设计意图: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勾股定理的悠久历史和广泛应用,了解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学会运用方程的思想借助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第六环节:交流小结内容:师生相互交流总结:

1、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是建立数学模型求解。

2、在寻求最短路径时,往往把空间问题平面化,利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一条边和另外两条边的关系,借助方程可以求出另外两条边。

意图: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想,体会到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广泛应用及它们的悠久历史。

篇4: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的图形创造、观察、思考、猜想、验证等过程,体会勾股定理的产生过程。

2、通过介绍我国古代研究勾股定理的成就感培养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复兴努力学习。

3、培养学生数学发现、数学分析和数学推理证明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利用拼图证明勾股定理。

三、学具准备

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方格纸、固体胶。

四、教学过程

(一)趣味涂鸦,引入情景

教师:很多同学都喜欢在纸上涂涂画画,今天想请大家帮老师完成一幅涂鸦,你能按要求完成吗?

(1)在边长为1的方格纸上任意画一个顶点都在格点上的直角三角形。

(2)再分别以这个三角形的三边向三角形外作3个正方形。

学生活动: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画法,最后班级展示。

(二)小组探究,大胆猜想

教师:观察自己所涂鸦的图形,回答下列问题:

1、请求出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再说说这些面积之间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2、图中所画的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分别是多少?请根据面积之间的关系写出边长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

3、与小组成员交流探究结果?并猜想: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b,c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4、方法提炼:这种利用面积相等得出直角三角形三边等量关系的方法叫做什么方法?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探究结果,并猜想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最后班级展示。

(三)趣味拼图,验证猜想

教师:请利用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拼图。

1、你能拼出哪些图形?能拼出正方形和直角梯形吗?

2、能否就你拼出的图形利用面积法说明a2+b2=c2的合理性?如果可以,请写下自己的推理过程。

学生活动:独立拼图,并思考如何利用图形写出相应的证明过程,再在组内交流算法,最后在班级展示。

(四)课堂训练巩固提升

教师:请完成下列问题,并上台进行展示。

1、在Rt△ABC中,∠C=900,∠A,∠B,∠C的对边分别为a,b,c。

已知a=6,b=8、求c。

已知c=25,b=15、求a。

已知c=9,a=3、求b(结果保留根号)。

学生活动:先独立完成问题,再组内交流解题心得,最后上台展示,其他小组帮助解决问题。

(五)课堂小结,梳理知识

教师:说说自己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请从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运用等方向进行总结。

篇5:《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2.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2学情分析

1.通过初一一年的数学学习,初二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学习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也能较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所获得的解题经验,他们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并敢于对不懂的地方和不同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疑问。

2.考虑到三角尺学生天天在用,较为熟悉,但真正仔细研究过三角尺的同学并不多,通过这样的情景设计,能非常简单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本节课的本质。

3.以与勾股定理有关的人文历史知识为背景展开对勾股定理的认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点难点

重点:勾股定理的内容及证明

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课前预习

1、直角△ABC的主要性质是:∠C=90°(用几何语言表示)

(1)两锐角之间的关系:

(2)若D为斜边中点,则斜边中线

(3)若∠B=30°,则∠B的对边和斜边:

2、(1)、同学们画一个直角边为3cm和4cm的直角△ABC,用刻度尺量出AB的长。

(2)、再画一个两直角边为5和12的直角△ABC,用刻度尺量AB的长。

问题:你是否发现 + 与 , + 和 的关系,即 + = , + = ,

活动2【导入】自主学习

思考:

(图中每个小方格代表一个单位面积)

(2)你能发现图1-1中三个正方形A,B,C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图1-2中的呢?

(3)你能发现图1-1中三个正方形A,B,C围成的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吗?

(4)你能发现课本图1-3中三个正方形A,B,C围成的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吗?

(5)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1.6个单位长度和2.4个长度单位,上面所猜想的数量关系还成立吗?说明你的理由。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可猜想:

命题1: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_______________。

活动3【讲授】合作探究

勾股定理证明:

方法一;

如图,让学生剪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图形,利用面积证明。

S正方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二;

已知:在△ABC中,∠C=90°,∠A、∠B、∠C的对边为a、b、c。

求证:a2+b2=c2。

分析:左右两边的正方形边长相等,则两个正方形的面积相等。

左边S=______________

右边S=_______________

左边和右边面积相等,即

化简可得 。

勾股定理的内容是:

活动4【导入】课堂练习

1、在Rt△ABC中, ,

(1)如果a=3,b=4,则c=________;

(2)如果a=6,b=8,则c=________;

(3)如果a=5,b=12,则c=________;

(4) 如果a=15,b=20,则c=________.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 、、是△ABC的三边,则

B.若 、、是Rt△ABC的三边,则

C.若 、、是Rt△ABC的三边, , 则

D.若 、、是Rt△ABC的三边, ,则

3、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长分别为3和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斜边长为25 B.三角形周长为25 C.斜边长为5 D.三角形面积为20

4、如图,三个正方形中的两个的面积S1=25,S2=144,则另一个的面积S3为________.

5、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cm和12cm,则第三边的长为 .

五、课堂小结

1、什么勾股定理?如何表示?

2、勾股定理只适用于什么三角形?

六、课堂小测

1.在Rt△ABC中,∠C=90°,

①若a=5,b=12,则c=___________;②若a=15,c=25,则b=___________;

③若c=61,b=60,则a=__________;④若a∶b=3∶4,c=10则SRt△ABC=________。

2、一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边长为6,斜边长比另一直角边长大2,则斜边的长为 .

3、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cm和4cm,则第三边的为 .

4、已知,如图在ΔABC中,AB=BC=CA=2cm,AD是边BC上的高.

求 ①AD的长;②ΔABC的面积.

17.1 勾股定理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17.1 勾股定理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课前预习

1、直角△ABC的主要性质是:∠C=90°(用几何语言表示)

(1)两锐角之间的关系:

(2)若D为斜边中点,则斜边中线

(3)若∠B=30°,则∠B的对边和斜边:

2、(1)、同学们画一个直角边为3cm和4cm的直角△ABC,用刻度尺量出AB的长。

(2)、再画一个两直角边为5和12的直角△ABC,用刻度尺量AB的长。

问题:你是否发现 + 与 , + 和 的关系,即 + = , + = ,

活动2【导入】自主学习

思考:

(图中每个小方格代表一个单位面积)

(2)你能发现图1-1中三个正方形A,B,C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图1-2中的呢?

(3)你能发现图1-1中三个正方形A,B,C围成的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吗?

(4)你能发现课本图1-3中三个正方形A,B,C围成的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吗?

(5)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1.6个单位长度和2.4个长度单位,上面所猜想的数量关系还成立吗?说明你的理由。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可猜想:

命题1: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_______________。

活动3【讲授】合作探究

勾股定理证明:

方法一;

如图,让学生剪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图形,利用面积证明。

S正方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二;

已知:在△ABC中,∠C=90°,∠A、∠B、∠C的对边为a、b、c。

求证:a2+b2=c2。

分析:左右两边的.正方形边长相等,则两个正方形的面积相等。

左边S=______________

右边S=_______________

左边和右边面积相等,即

化简可得 。

勾股定理的内容是:

活动4【导入】课堂练习

1、在Rt△ABC中, ,

(1)如果a=3,b=4,则c=________;

(2)如果a=6,b=8,则c=________;

(3)如果a=5,b=12,则c=________;

(4) 如果a=15,b=20,则c=________.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xx是△ABC的三边,则

B.若xx是Rt△ABC的三边,则

C.若xx是Rt△ABC的三边, ,则

D.若xx是Rt△ABC的三边, ,则

3、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长分别为3和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斜边长为25 B.三角形周长为25 C.斜边长为5 D.三角形面积为20

4、如图,三个正方形中的两个的面积S1=25,S2=144,则另一个的面积S3为________.

5、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cm和12cm,则第三边的长为 .

五、课堂小结

1、什么勾股定理?如何表示?

2、勾股定理只适用于什么三角形?

六、课堂小测

1.在Rt△ABC中,∠C=90°,

①若a=5,b=12,则c=___________;②若a=15,c=25,则b=___________;

③若c=61,b=60,则a=__________;④若a∶b=3∶4,c=10则SRt△ABC=________。

2、一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边长为6,斜边长比另一直角边长大2,则斜边的长为 .

3、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cm和4cm,则第三边的为 .

4、已知,如图在ΔABC中,AB=BC=CA=2cm,AD是边BC上的高.

求 ①AD的长;②ΔABC的面积.

篇6:《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也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主要用于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计算问题,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根据之一,同时在实际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是这本书所体现的主要思想,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印象;通过联系比较、探索、归纳,帮助学生理解勾股定理,以利于进行正确的应用。

二、学习目标与任务

1、学习目标描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和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能够灵活运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大胆猜想,并探索勾股定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逻辑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出结论获得成就感,培养探索热情和钻研精神;同时体验数学的美感,从而了解数学,喜欢几何。

2、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说明(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形式的确定、学习结果的描述、学习重点及难点的分析)

学习内容:勾股定理的证明和运用

学习形式:课堂教学,小组合作

学习结果:学生能够掌握勾股定理的证明并熟练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学习难点:用面积法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并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问题设计(能激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思考所学内容的问题)

(1)图中三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2)某楼房三楼失火,消防队员赶来救火,了解到每层楼高3米,消防队员取来6.5米长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离墙基的距离是2.5米,请问消防队员能否进入三楼灭火?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习惯、学习交往特点等)

(1)学习特点:易受外界影响﹑情绪情感偏激﹑情绪两极波动﹑凭感情行事,但同时又具有可塑性大﹑主动尝试的特点,八年级的学生是成长发展的转折点,也是教育的关键期。

(2)学习习惯:八年级是初中生活开始分化的时期,经过一年多新课程理念的熏陶和实践,学生已经有了初步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学习交往特点: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环境熟悉了,人也熟悉了,但部分同学还是羞于表现但又渴望得到肯定。

四、学习环境选择与学习资源设计

1、学习环境选择(打√)

校园网√

因特网

手机

2、学习资源类型(打√)

(1)课件√

(2)工具

(3)专题学习网站

(4)多媒体资源库

(5)案例库

(6)题库

(7)网络课程

(8)宁夏教育云平台

(9)其他

3、学习资源内容简要说明(说明名称、网址、主要内容)

五、学习情境创设

1、学习情境类型(打√)

(1)真实情境√

(2)问题性情境√

(3)虚拟情境

(4)其他

2、学习情境设计

通过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真实感受课堂氛围,通过提问,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引导学生对新课程内容进行探究,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六、学习活动组织

1、自主学习设计

类型

相应内容

使用资源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自主观察

图片

课件

观察图片

播放图片

自主探究

回答问题

课件

讨论并回答啊问题

提出问题

2、协作学习设计

类型

相应内容

使用资源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伙伴

小组讨论

课件

讨论探究

提出问题并引导

(2)协同

(3)辩论

(4)角色扮演

(5)其他

3、教学结构流程的设计

通过图片导入课程——提出问题引入勾股定理新内容——问题解决进入新课——通过例子验证勾股定理——得出勾股定理——通过习题巩固所学——对课堂进行小结——布置课后作业进一步加强巩固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播放图片

观察图片欣赏数学的美

让学生感受勾股定理的`文化之美

学习新课

讲解勾股定理

认真听老师讲解

让学生学会勾股定理的证明和运用

巩固练习

提出问题

根据所学解决问题

让学生熟练运用勾股定理

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

根据老师的提问回答问题

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作业

布置作业

记录作业并认真完成

让学生通过练习对本节课内容更加熟悉

八、学习评价设计

1、测试形式与工具(打√)

(1)课堂提问√

(2)书面练习√

(3)达标测试

(4)学生自主网上测试

(5)合作完成作品

(6)其他

2、测试内容

课堂练习

课后作业

九、板书设计

勾股定理

证明:

设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长为a,斜边长为b

蓝色部分面积为:a2

+

a2

橙色部分面积为:b2

已知蓝色面积=橙色面积

所以a2+a2=b2

勾股定理:

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2+b2=c2

十、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在上课的起始放出图片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授课做准备。

2、让学生观察图片,找出数学信息,以问题引出新课,学习完新课后让学生回头解决最开始的问题

3、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释图中的面积问题,并引导学生靠近勾股定理。

不足之处: .

1、在图片引导新课的时候只是单纯地让学生看,没有提问他们看到了什么。

2、证明过程讲解没有让学生尝试证明。

需要改进的地方:

1、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比如说,本节课需要着重把勾股定理的证明进行讲解,学生通过探索和老师的引导得出勾股定理。

2、需学习提问的技巧,争取做到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学生能马上明白老师的用意。

备注:此表页码不够可以增加,须排版整洁、美观。

篇7:《探索勾股定理》说课稿

《探索勾股定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教材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探索勾股定理”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内容。“勾股定理”是安排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有关知识之后,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一种美妙关系,将数与形密切联系起来,在几何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同时勾股定理在生产、生活中也有很大的用途。

二、教学目标

综上分析及教学大纲要求,本课时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知识目标

知道勾股定理的由来,初步理解割补拼接的面积证法。

掌握勾股定理,通过动手操作利用等积法理解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

2、能力目标

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合理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并体会数形结合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抽象概括能力、创造想象能力以及科学探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猜想、拼图、证明等操作,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介绍“赵爽弦图”,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数学激情及爱国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是掌握勾股定理,让学生深刻感悟到直角三角形三边所具备的特殊关系。由于八年级学生构造能力较低以及对面积证法的不熟悉,因此本课的难点便是勾股定理的证明。

四、教学问题诊断

本 节主要攻克的问题就是本节的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我打算采用面积法来讲解,但这种借助于图形的面积来探索、验证数学结论的数形结合思想,对于学生来说, 有些陌生,难以理解,又加之数学课本身的课程特征,在讲解时,没有文科那么深动形象,所以针对这一现状,我在教法和学法上都进行了改进。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学方法与手段] 针对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选择引导探索法,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学法分析] 在教师组织引导下,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实验,自己获取知识,并感悟学习方法,借此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增强他们的主动感和责任感,这样对掌握新知会事半功倍。

六、教学流程设计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本节课开始利用多媒体介绍了在北京召开的 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其图案为“赵爽弦图”,由此导入新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 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把他们的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多媒体展示这一有意义的图案,可有效开启学 生思维的闸门,激励探究,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2、观察发现,类比猜想

让学生仔细观察毕达哥拉斯朋友家的瓷砖(图1), 从而得到特殊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紧接着由特殊到一般,让学生合理猜测:是否任意直角三角形都符合这个“三边关系”的结论?同学们很轻易的得到了结 论。最后对此结论通过在网格中数格子进行验证,让学生经历了“观察——合理猜测——归纳——验证”的这一数学思想。在数格子的验证过程中,发现任意直角三 角形(图2)斜边上长出的正方形中网格不规则,没法数出。通过同学们的.讨论,发现数不出来的原因是格子不规则,从而想到了用补或割的方法进行计算,其原则就是由不规则经过割补变为规则。

3、实验探究,证明结论

因为勾股定理的出现,使数学从单一的纯计算进入了几何图形的证明,所以为了让学生感受数形结合这一数学思想,让学生亲自动手,互相协作,拿一块由a2和b2组成的不规则的平面图形经割补,变为规则的c2,又因两块割补前后面积相等,从而得到勾股定理:a2+b2= c2,也因此引入了“等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4、练兵之际

这是“总统证法”,此时让学生自己探索,然后讨论。选用“总统证法”,第一是为了让同学们熟悉“等积法”,第二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地位之高,第三在没有讲解的情况下,学生自己得出了“总统证法”,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5、自己动手,拼出弦图

让同学们拿出了提前准备好的四个全等的边长为a、b、c的 直角三角形进行拼图,小组活动,拼出自己喜爱的图形,但有一个前提是所拼出的图形必须能够用等积法证明勾股定理。此时已经是把课堂全部还给了学生,让他们 在数学的海洋中驰骋,提供这种学习方式就是为了让孩子们更加开阔,更加自主,更方便于他们到广阔的海洋中去寻找宝藏,学生们拼得很好,并且都给出了正确的 证明,在黑板上尽情地展示了一番。

6、总结反思

通 过这一堂课,我认为数学教学的核心不是知识本身,而是数学的思维方式,而培养这种数学思维方式需要丰富的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可以用自己创造与体验的方 法来学习数学,这样才能真正的掌握数学,真正拥有数学的思维方式,这一课的学习就是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从而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真正做到了先激发兴 趣,再合作交流,最后展示成果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也从教师讲授为主转为了学生动脑、动手、自主研究,小组学习讨论交流为主,把数学课堂转化为“数学实验 室”,学生通过自己活动得出结论,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到了发展。

七、设计说明

1、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我采用的数学流程是: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观察发现类比猜想——实验探究证明结论——自己动手拼出弦图——总结反思这五部分。这一流程体现了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

2、探索定理采用了面积法,引导学生利用实验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对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结论。这种方法是认识事物规律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这种方法,对于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对学生终身发展也有很大作用。

篇8:探索勾股定理说课稿

探索勾股定理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一)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的地位

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华东版),八年级第十九章第二节“勾股定理”第一课时。勾股定理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了一个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它可以解决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据之一,在实际生活中用途很大。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分析,拼图等活动,使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印象;通过联系比较,理解勾股定理,以便于正确的进行运用。

(二)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⒈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和证明,能灵活运用勾股定理及其计算;

⒉通过观察分析,大胆猜想,并且探索勾股定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逻辑推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并且体会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中国古代勾股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和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钻研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证明与运用

【教学难点】用面积法等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难点成因】对于勾股定理的得出,首先需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观察的基础上,大胆猜想数学结论,而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归纳的思维方法和运用数学的思想意识,但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可预见性和耐挫折能力并不是很成熟,从而形成困难。

【突破措施】:

⒈创设情景,激发思维:创设生动、启发性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问题冲突,让学生在感到“有趣”、“有意思”的状态下进入学习过程;

⒉自主探索,敢于猜想:充分让自己动手操作,大胆猜想数学问题的结论,老师是整个活动的组织者,更是一位参入者,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协作,从而形成生动的课堂环境;

⒊张扬个性,展示风采:实行“小组合作制”,各小组中自己推荐一人担任“发言人”,一人担任“书记员”,在讨论结束后,由小组的“发言人”汇报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并可上台利用“多媒体视频展示台”展示本组的优秀作品,其他小组给予评价。这样既保证讨论的有效性,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说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针对初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可选择“引导探索法”,由浅到深,由特殊到一般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种教学理念紧随新课改理念,也反映了时代精神。基本的教学程序是“创设情景-动手操作-归纳验证-问题解决-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六个方面。

【学法分析】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因此教师要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并且参入到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与能力,使得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

多媒体课件演示FLASH小动画片:某楼房三楼失火,消防队员赶来救火,了解到每层楼高3米,消防队员取来6.5米长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离墙基的距离是2.5米,请问消防队员能否进入三楼灭火?

问题的设计有一定的挑战性,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也就是“已知一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的问题。学生会感到一些困难,从而老师指出学习了今天的这节课后,同学们就会有办法解决了。这种以实际问题作为切入点导入新课,不仅自然,而且也反映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是为更好“服务于生活”。

(二)动手操作

⒈课件出示课本P99图19.2.1:

观察图中用阴影画出的三个正方形,你从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可能会考虑到各种不同的思考方法,老师要给予肯定,并且要鼓励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引导学生发现SP+SQ=SR(此时让小组“发言人”发言),从而让学生通过正方形的面积之间的关系发现:对于等腰直角三角形,其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即当∠C=90°,AC=BC时,则 AC2+BC2=AB2。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参与探索,感受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⒉紧接着让学生思考:上述是在等腰直角三角形中的情况,那么在一般情况下的直角三角形中,是否也存在这一结论呢?于是再利用多媒体投影出P100图 19.2.2(一般直角三角形)。学生可以同样求出正方形P和Q的面积,只是求正方形R的面积有一些困难,这时可让学生在预先准备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形,再剪一剪、拼一拼,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后,学生就能发现:对于一般的以整数为边长的直角三角形也存在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来获取知识,这样设计有利于突破难点,也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的数学思想及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⒊再问:当边长不为整数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是存在这一结论呢?投影例题:一个边长分别为1.5,3.6,3.9这种含有小数的直角三角形,让学生计算。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从特殊到一般”的情形,这样归纳的结论更具有一般性。

(三)归纳验证

【归纳】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索边长为整数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到一般的直角三角形,再到边长为小数的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与斜边的关系,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感受学数学的乐趣,,使学生学会“文字语言”与“数学语言”这两种表达方式,各小组“发言人”的积极表现,整一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验证】先后的三次验证“勾股定理”这一结论,期间学生动手进行了画图、剪图、拼图,还有测量、计算等活动,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而且这一过程也是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

(四)问题解决

⒈让学生解决开始上课前所提出的问题,前后呼应,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⒉自学课本P101例1,然后完成P102练习。

(五)课堂小结

1.小组成员从内容、数学思想方法、获取知识的途径进行小结,后由“发言人”汇报,小组间要互相比一比,看看哪一个小组表现最佳。

2.教师用多媒体介绍“勾股定理史话”

①《周髀算径》:西周的商高(公元一千多年前)发现了“勾三股四弦五”这一规律。

②康熙数学专著《勾股图解》有五种求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积求勾股法是其独创。

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学生要奋发向上。

(六)布置作业

课本P104习题19.2中的第1.2.3题。目的一方面是巩固“勾股定理”,另一方面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定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篇9: 勾股定理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案背景概述:

教材分析: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重要性质,它把三角形有一个直角的“形”的特点,转化为三边之间的“数”的关系,它是数形结合的典范。它可以解决许多直角三角形中的计算问题,它是直角三角形特有的性质,是初中数学教学内容重点之一。本节课的重点是发现勾股定理,难点是说明勾股定理的正确性。

学生分析:

1、考虑到三角尺学生天天在用,较为熟悉,但真正能仔细研究过三角尺的同学并不多,通过这样的情景设计,能非常简单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本节课的本质。

2、以与勾股定理有关的人文历史知识为背景展开对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讨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理念:本教案以学生手中舞动的三角尺为知识背景展开,以勾股定理在古今中外的发展史为主线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发展过程有所了解,让他们感受勾股定理的丰富文化内涵,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和运用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特别是通过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和运用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探究创新的精神。

教学目标:

1、经历用面积割、补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意识,发展合理推理能力,体现数形结合思想。

2、经历用多种割、补图形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发展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和有条理地思考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感受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国热情。

4、欣赏设计图形美。

二、教案运行描述:

教学准备阶段:

学生准备:正方形网格纸若干,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纸片若干,彩笔、直角三角尺、铅笔等。

老师准备:毕达哥拉斯、赵爽、刘徽等证明勾股定理的图片以及其它有关人物历史资料等投影图片。

三、教学流程:

(一)引入

同学们,当你每天手握三角尺绘制自己的宏伟蓝图时,你是否想过:他们的边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来探索这一小秘密。(板书课题:探索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

(二)实验探究

1、取方格纸片,在上面先设计任意格点直角三角形,再以它们的每一边分别向三角形外作正方形,如图1

设网格正方形的边长为1,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观察并计算每个正方形的面积,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填写下表:

(讨论难点:以斜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找法)

交流后得出一般结论:(用关于a、b、c的式子表示)

(三)探索所得结论的正确性

当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时,是否一定成立?

1、指导学生运用拼图、或正方形网格纸构造或设计合理分割(或补全)图形,去探索本结论的正确性:(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

在学生所创作图形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割、补图,展示出来交流讲解,并引导学生进行说理:

如图2(用补的方法说明)

师介绍:(出示图片)毕达哥拉斯,公元前约5左右,古西腊一位哲学家、数学家。一天,他应邀到一位朋友家做客,他一进朋友家门就被朋友家的豪华的方形大理石地砖的形状深深吸引住了,于是他立刻找来尺子和笔又量又画,他发现以每块大理石地砖的相邻两直角边向三角形外作正方形,它们的面积和等于以这块大理石地砖的对角线为边向形外作正方形的面积。于是他回到家里立刻对他的这一发现进行了探究证明……,终获成功。后来西方人们为了纪念他的这一发现,将这一定理命名为“毕达哥拉斯定理”。1952年,希腊政府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数学家,特别选用他设计的这种图形为主图发行了一枚纪念邮票。(见课本52页彩图2―1,欣赏图片)

如图3(用割的方法去探索)

师介绍:(出示图片)中国古代数学家们很早就发现并运用这个结论。早在公元前左右,大禹治水时期,就曾经用过此方法测量土地的等高差,公元前1100年左右,西周的数学家商高就曾用“勾三、股四、弦五”测量土地,他们对这一结论的运用至少比古希腊人早500多年。公元200年左右,三国时期吴国数学家赵爽曾构造此图验证了这一结论的正确性。他的这个证明,可谓别具匠心,极富创新意识,他用几何图形的割、来证明代数式之间的相等关系,既严密,又直观,为中国古代以“形”证“数”,形、数统一的独特风格树立了一个典范。他是我国有记载以来第一个证明这一结论的数学家。我国数学家们为了纪念我国在这方面的数学成就,将这一结论命名为“勾股定理”。(点题)

20xx年,世界数学家大会在中国北京召开,当时选用这个图案作为会场主图,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见课本50页彩图,欣赏图片)

如图4(构造新图形的方法去探索)

师介绍:(出示图片)勾股定理是数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的证明在数学史上屡创奇迹,从毕达哥拉斯到现在,吸引着世界上无数的数学家、物理学家、数学爱好者对它的探究,甚至政界要人――美国第20任总统加菲尔德,也加入到对它的探索证明中,如图是他当年设计的证明方法。据说至今已经找到的证明方法有四百多种,且每年还会有所增加。(若有时间可以继续出示学生中有价值的图片进行讨论),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继续探索……

四、总结:

本节课学习的勾股定理用语言叙说为:

五、作业:

1、继续收集、整理有关勾股定理的证明方的探索问题并交流。

2、探索勾股定理的运用。

篇10: 勾股定理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及其证明。在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习兴趣;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重点

探索和证明勾股定理。

难点

用拼图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教学准备:

教具

多媒体课件。

学具

剪刀和边长分别为a、b的两个连体正方形纸片。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流程图活动内容和目的

活动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对赵爽弦图的了解,激发起学生对勾股定理的探索兴趣。

活动2观察特例→发现新知通过问题激发学生好奇、探究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活动3深入探究→交流归纳观察分析方格图,得出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发展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活动4拼图验证→加深理解通过剪拼赵爽弦图证明勾股定理,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激发探索精神。

活动5实践应用→拓展提高初步应用所学知识,加深理解。

活动6回顾小结→整体感知回顾、反思、交流。

活动7布置作业→巩固加深巩固、发展提高。

篇11: 勾股定理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任务分析

勾股定理是平面几何有关度量的最基本定理,它从边的角度进一步刻画了直角三角形的特点。学习勾股定理极其逆定理是进一步认识和理解直角三角形的需要,也是后续有关几何度量运算和代数学习的必然基础。《20xx版数学课程标准》对勾股定理教学内容的要求是:

1、在研究图形性质和运动等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在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3、经历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4、探索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节《勾股定理的应用》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勾股定理》第3节、具体内容是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这些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需要经历几何图形的抽象过程,需要借助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这些都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应用意识;有些探究活动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相互间的合作交流,有助于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能正确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学会选择适当的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应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是重点。

把实际问题化归成数学模型是难点。

二、教学设想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的理念,我想尽量给学生创设丰富的实际问题情境,使教学活动充满趣味性和吸引力,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利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一题多变的形式拓宽学生视野,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渗透化归的思想以及分类讨论思想,方程思想等,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尽量考虑到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注意知识由易到难的层次性,在课堂上,要照顾到接受较慢的学生。使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收获和发展。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第三环节:变式训练;第四环节:议一议;第五环节:做一做;第六环节:交流小结;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情景1:复习提问:勾股定理的语言表述以及几何语言表达?

设计意图:温习旧知识,规范语言及数学表达,体现

数学的严谨性和规范性。情景2:脑筋急转弯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是3和4,第三边是多少?

设计意图:既灵活考察学生对勾股定理的理解,又增加了趣味性,还能考察学生三角形三边关系。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圆柱体表面路程最短问题)

情景3:课本引例(蚂蚁怎样走最近)

设计意图:从有趣的生活场景引入,学生探究热情高涨,通过实际动手操作,结合问题逆向思考,或是回想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通过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从而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在活动中体验数学建模,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学生探究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第三环节:变式训练(由圆柱体表面路程最短问题逐步变为长方体表面的距离最短问题)

设计意图:将问题的条件稍做改变,让学生尝试独立解决,拓展学生视野,又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再将圆柱问题变为正方体长方体问题,学生有了之前的经验,自然而然的将立体转化为平面,利用勾股定理解决,此处长方体问题中学生会有不同的做法,正好透分类讨论思想。

第四环节:议一议

内容:李叔叔想要检测雕塑底座正面的AD边和BC边是否分别垂直于底边AB,但他随身只带了卷尺,你能替他想办法完成任务吗?

(2)李叔叔量得AD长是30厘米,AB长是40厘米,BD长是50厘米,AD边垂直于AB边吗?为什么?

(3)小明随身只有一个长度为20厘米的刻度尺,他能有办法检验AD边是否垂直于AB边吗?BC边与AB边呢?

设计意图:

运用勾股定理逆定理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正确合理选择数学模型,感受由数到形的转化,利用允许的工具灵活处理问题、

第五环节:方程与勾股定理

在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记载了一道有趣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意思是:有一个水池,水面是一个边长为10尺的正方形,在水池的中央有一根新生的芦苇,它高出水面1尺,如果把这根芦苇垂直拉向岸边,它的顶端恰好到达岸边的水面,请问这个水池的深度和这根芦苇的长度各是多少尺?意图: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勾股定理的悠久历史和广泛应用,了解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学会运用方程的思想借助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第六环节:交流小结内容:师生相互交流总结:

1、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是建立数学模型求解、

2、在寻求最短路径时,往往把空间问题平面化,利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一条边和另外两条边的关系,借助方程可以求出另外两条边。

意图: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想,体会到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广泛应用及它们的悠久历史

第七环作业设计:

第一道题难度较小,大部分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第二道题有较大难度,可以交流讨论完成。

篇12: 勾股定理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点

1、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由特例猜想勾股定理,再由特例验证勾股定理。

2、会利用勾股定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二)能力训练要求

1、在学生充分观察、归纳、猜想、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归纳、概括和有条理地表达活动过程及结论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2、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和验证勾股定理。

难点:在方格纸上通过计算面积的方法探索勾股定理。

三、教学方法

交流探索猜想。

在方格纸上,同学们通过计算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边长的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比较这三个正方形的面积,由此猜想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四、教具准备

1、学生每人课前准备若干张方格纸。

2、投影片三张:

第一张:填空(记作1、1、1A);

第二张:问题串(记作1、1、1B);

第三张:做一做(记作1、1、1C)。

五、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投影片(1、1、1A)

(1)三角形按角分类,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于一般的三角形来说,判断它们全等的条件有哪些?对于直角三角形呢?

(3)有两个直角三角形,如果有两条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篇13:人教版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人教版勾股定理教学设计篇一

一、问题背景

师:同学们,到目前为止,你所知道的有关直角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的结论有哪些?

生:首先是任意两边大于第三边。

师:任意两边大于第三边?

生: 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师: 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那比如说,我现在给大家一个直角三角形ABC(黑板图示),你能够用符号语言来描述吗?

生: a 加上b 大于c

师: 好的。a+b>c ,我们选择两条直角边的和大于斜边。非常好,还有没有?

生: 还有斜边一定是大于a 或者b 。

师 : 斜边大于任何一条直角边,到目前为止,我们知道直角三角形三边有这样一种关系,那么直角三角形三边是否还存在某种等量关系?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直角三角形的三边的确存在某种等量关系。据记载,在公元前1100 年,在我国的商朝时期,人们曾发现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但当时的发现只是一些特例。在公元前5 世纪和6 世纪的时候,希腊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数量关系。据记载,当时发现了这个关系之后,人们非常的高兴,宰了100 头牛来作为庆祝。可见,这个定理的发现是非常的着名,而且非常的了不起。那我想知道,同学们是否有兴趣在这一堂课当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再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呢?

生(齐):有!

师 : 大家都很有信心。但是,直接去找它的数量关系是不是感到有些困难,无从入手?我给大家一些提示,尝试学习一下古人用面积法来探究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

请同学们在方格纸上三角形ABC外,画一个以AC为一边的正方形,画一个以BC为边的正方形;再求出这两个正方形的面积。(如图1--1)

(一名学生上黑板画图,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画好后

师:怎样画以AB为边的正方形呢?(学生思考,部分学生窃窃私语)

师:哪位同学愿意上来画?(少数同学欲举手,但还犹豫)

师:请李斯婷上黑板画一下;

教师巡视中发现:许多同学画“以AB为边的正方形”时,正方形的另外两个顶点不是格点,使求面积发生困难。

师:请同学们思考:以AB为边的正方形的另两个顶点是不是格点?为什么?

如图1--2,作△ADE≌△BCA,则AE=AB,AE⊥AB,同样可作△EGF≌△ADE,得到EF=AE,EF⊥AE,连结BE,四边形AEFB就是以AB为边的正方形,所以,它另外两个顶点E、F一定是格点。(

学生遇到困难,教师及时点拔、指导,这是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不可忽缺的,也是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取得实效,教师应做的工作。)

师:如图2--1,P、Q是两格点,你能快速画出以PQ为一边的正方形吗?试一试!请宋彬贤上黑板画。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画图

师:请同学们思考:怎样求出图1-2中,以AB为一边的正方形的面积?(由于不知道边长,学生“冷场” )

师:假设每格的长为1,请每组前后两桌四位同学为一小组讨论,然后我们一起交流!(课堂气氛活跃、热烈起来。约一分钟后有学生举手,教师和他进行了个别交流,随后举手的同学又有一些。)

师:请同学们来交流思路与方法。

生(阮颖旋):我用割补法。

师:请把你的方法用图展示一下。

阮颖旋走上讲台,教师用展示平台投影出该生的示意图(如图3)。

师:实际上,该同学是用横、竖网格线将正方形分割成四个直角三角形加中间一个小正方形(如图3),非常漂亮。学生赞叹

生(刘世航):我用补形法,在正方形各边上补一个直角三角形在形外,变成一个大的正方形。

师:请把你的方法用图展示一下。

生(刘世航):走上讲台,教师用展示平台投影出该生的示意图(如图4)

师:实际上,该同学是用横、竖网格线(过原正方形的顶点)将正方形补成一个大正方形(如图4),原正方形的面积等于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的差。非常漂亮!结果是多少?

生(刘世航):等于25

师:图2--2中,以PQ为一边的正方形的面积等于多少?

生:等于4× ×4×2+22=20

师:图2--2中,三个正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二、定理探索

师:请同学们在图5中,考察各直角三角形周围的三个正方形的面积之间的关系。( 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

师:同桌的同学相互讨论一下,(约半分钟后)谁来讲一讲考察结果?(有许多同学举手)请李梅同学……

生(李梅):大正方形减小正方形等于第三个正方形

生(洁婷):两个小正方形相加等于大正方形

生(炯辉):两个小正方形面积相加等于大正方形面积

……

师:同学们都发现了其中的关系,炯辉讲得最好;由此你能说出这些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吗?

生(李梅):两边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

生(洁婷):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师:你真棒!这就是在数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非常着名的勾股定理(板书课题),即: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投影)但这仅仅是在几个直角三角形(有具体数值)中发现的,在任意一个直角三角形(斜边为c、两直角边为a、b)中是否仍成立(a2+b2=c2)呢?(投影)

师:请同学们用课前准备好的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在桌面上拼图,围成一个正方形可以吗?(教师巡视)

师:比一比,谁的图形漂亮?(教师继续巡视)

师:谁愿把自己拼(围)得到的优美图案与大家共享?(同学们纷纷举手。)

师:同学们自由上台展示(可一起上台)

教师拿出课前准备的“双面胶”供学生在黑板上粘贴。

师:如图6、图7的图案真漂亮,图7还是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徽呢!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图6的大正方形(外围)面积。学生思考、演算

生(潘思婷):面积为c2+2ab

师:介绍一下算法。

生(潘思婷):中间小正方形的面积为c2,再加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就行了。

师:还有什么不同方法呢?

生(宋彬贤):大正方形的边长就是a+b,所以大正方形的面积就等于(a+b)2

师:很好!两位同学的结果,形式不一样。但同一图形的面积值是相等的。由此你可得出什么结果?

生(潘思婷):c2+2ab=(a+b)2

师:能简化吗?

生(潘思婷):能,结果是c2=a2+b2

生(齐):哇!就是勾股定理哎。学生的脸上流露出欣喜、愉悦的表情。这就是成就感!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最大成功。

师:刚才我们通过图6的面积计算,验证了勾股定理;能否在图7中,通过面积计算,验证勾股定理?图7中,大正方形的面积=c2或4( ab)+(a-b)2.步骤类似于图6中的验证过程。

师:至此,我们已用两种方法证明了勾股定理,从勾股定理的发现到今,已有了400多种证明方法,同学们课后有兴趣可查阅有关资料。

三、小结

师:什么样的三角形适合用勾股定理?如何用代数式表示勾股定理?你能用一种方法证明勾股定理?(郑晓珊、苏俊辉在黑板做)

生:(齐)点评。

(布置作业:书后69页 第1,2,3题)

(铃响,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师生下课。

勾股定理说课稿北师大

勾股定理说课稿

勾股定理获奖说课稿

北师大《勾股定理》优秀说课稿

勾股定理的应用的说课稿

人教版八下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勾股定理课后反思

勾股定理2教学反思

初中勾股定理教案

探索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探索勾股定理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探索勾股定理教学设计(共13篇)】相关文章:

勾股定理教学反思2023-08-15

勾股定理测试题2023-07-21

八年级下数学教学工作计划2022-09-16

八年级秋季数学教学工作计划2022-08-23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学论文2022-09-06

勾股定理课件2023-11-25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工作计划2024-02-09

八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2023-03-28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2024-05-01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2023-01-27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