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 教学设计

时间:2023-11-28 07:37:23 更多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绿》 教学设计(精选20篇)由网友“tyy315”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绿》 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绿》 教学设计

篇1: 《绿》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朱自清的《绿》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本文特点这篇散文精巧缜密的构思、优美明快的语言极具典型性,很值得欣赏;同时它又篇幅短小、内容浅易,适合鉴赏。教法设计:美文美读,在读中品、读中悟是本课的指导思想。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本课的设计理念。我校学生语文基础差,语文尖子不多,特别体现在学生学习不主动,参与意识不强。依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所以要抓好文本阅读,在此基础上对重点文段进行解读探究,着重学习多角度细致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相关课程标准: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诗歌的内容及联想、想象的写法。

2.通过对比阅读感悟诗歌意象的特点。

评价任务: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2.体会诗歌简练贴切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有人说: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意思是说,如果我们用发现的审美的眼光去观察、去感受大自然中的风花雪月、小桥流水,皆可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另一篇著名游记散文《绿》,体会那绿意盎然、充满活力的秋水之美。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课文。

学生可默读、小声读、朗读,并在课本上标画生字和令自己耳目一新的词语、句子。

2.检查下列生字词掌握情况。

指名朗读,纠正误读字音,全班齐读。

亭踞(jù)薄(bó)阴几绺(liǔ)棱(léng)角

尘滓(zǐ)皱缬(xié)什刹(shíchà)明眸(móu)

善睐(lài)挹(yì)掬(jū)二、合作探究

1.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哪几个?每个立足点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分别写了什么景物?

学生活动:学生先独立在课本圈画,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小组推荐代表班内交流。

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可用多媒体展示下面内容:

第一个观察点:山边观察角度:仰视观察的景致:梅雨瀑听―花花花花的声音看―一带白而发亮的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第二个观察点:亭边观察角度:平视观察的景致: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从亭,山,云,岩,草,瀑布,水花等方面勾勒出梅雨潭雄奇,幽峭的环境。第三个观察点:潭边观察角度:俯视观察的景致:梅雨潭的绿教师:把三个立足点所绘之景合在一起,就是一幅悬瀑、飞亭、流云等作背景的“梅雨潭图”。

2.全文只有四个自然段,你以为,要把握全文的重点,关键句是哪一句?那文章的文眼是哪一句?

学生能较容易找出:“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①教师追问:这一句的关键词是哪个?

答案提示:“惊诧”

②教师再次追问:文章的开头与结尾两段都用了几乎相同的一句话,不同在哪里?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作用是什么?这两段话可以对调吗?

学生举手发言。

参考答案:

a、第一段中的“惊诧”前多了一个“不禁”;

b、这两段使文章首尾相接,是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

c、不能对调,因为“不禁惊诧”是作者在热情地描绘梅雨潭之绿,抒发自己对她的倾慕和向往之后,情不自禁地喊出的,是作者感情真实的流露,是行文的必然。

3.文章开头就直抒胸臆:“我惊诧于梅雨潭之绿了”,但却没有直接写梅雨潭之绿,而是先写了梅雨瀑等梅雨潭周围的环境,到了第三段才浓墨重彩的写梅雨潭的绿,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处理方式:学生现在练习本上整理答案,力求措辞准确、语言流畅。教师随即选几名学生的答案在实物投影上展出,教师点评。

多媒体展示参考答案:衬托,这是一种烘云托月的写法。作者以梅雨潭周围的亭、山、云、岩、草的美来衬托梅雨瀑的美,再以梅雨瀑的美作陪衬,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其次描写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交代梅雨潭的绿的成因。

当堂检测

1.为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亭踞(jù)薄(bó)阴几绺(liǔ)什刹(shíchà)

尘(zǐ)___皱(xié)___明(móu)___善(lài)_____

2.填空。

(1)《绿》全文只有四个自然段,全文的重点,关键句是。文章的文眼是“”一词?

(2)开头和结尾,头和结尾的句子几乎一样。开头是结尾多一个词是“”,这样写有何作用。

(3)全文写景时选了三个观察点,由远而近是。

附:板书设计

绿朱自清

文眼:“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真情的流露

衬托描写环境,交代成因。梅雨潭的绿

篇2:《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懂得一个人的成长不仅需要向老师学习丰富的知识,还要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

2、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要求会认的字有:婴、哲、亦、毕、践、诺、材、迹;要求掌握的字有:启、发、简、亦、妇、疗、践、诺、辈、材;要求掌握的词语有:简单、启发、人云亦云、毕业、妇产科、医疗、实践、诺言、一辈子、材料。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

教学准备:

小黑板、教学挂图、课文朗读录音或者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2、学会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宣布课题,导入新课。

课文以“树叶都是绿色的吗”这一问句为题,都有哪些意义呢?请大家在阅读课文中去体会它的含义,和给予我们的启示。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仔细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根据字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记忆字形。

2、在小组基全班,采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习的形式,熟记熟读生字词语,,有针对性地正音,提示生字中易错的笔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把课文初步读熟。

2、出示默读思考

(1)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2)课文讲了林巧稚中小学暑期的哪些事?重点讲了哪件事?

(3)为什么林巧稚回忆起这些事总要称赞老师的教授方法?这方法对林巧稚

产生了什么影响?

3、学生议论。

4、反馈,及时点拨。

(1)归纳段意。

第一段(1):讲林巧稚三我国当代著名的妇产科医生,在妇产科学上做出了显著的成绩。

第二段(2―9):讲林巧稚不仅从老师那里学到了知识,更悟出了一种人生的哲理。

第三段(10):讲林巧稚从生物课上悟到的哲理,对她一生的'事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思考题(2)。

(3)思考题(3)

(因为老师讲授知识的时候总是联系实际,并且让同学们边玩儿边做,寓教于乐

中学到知识,让同学对所学的知识经旧不忘,所以总要称赞老师的教授方法。)

四、小结。

五、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书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其中的道理。

2、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语,进入新课。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情,体悟道理。

(一)提出问题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认为林巧稚的生物课老师的方法好在哪里?

2、这堂生物课使林巧稚得到了什么?她为什么能得到这些?

3、学习了不起篇课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二)学生互相理解感悟

三、反馈,点拨。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固然重要,但这是外因,更重要的是从老师的教导中领会老师的用心,从中得到启迪,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这是内因,是自己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四、学习写作方法。

(再读课文,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悟出文章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法,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

五、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2。

3、写一写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板书设计:

树叶都是绿色的吗

颜色→五颜六色

树叶 理论联系实际创造奇迹

形状→千奇百怪

篇3:《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结合上下文,灵活运用识字方法学会10个生字及新词,

认读3个字,体会汉字音、形、义三位一体的特点,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象句子所描

绘的景象,积累词语,体会第2、3、4自然段的衬托作用。同时,使学生了解人们是怎样爱护这株野生丝瓜的,感受对绿色的向往和珍惜,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了解人们是怎样爱护这株野生丝瓜的,感受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和珍

惜,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难点:联系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读课文,学习10个生字及新词。认读3个字。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生活中,你见过丝瓜藤吗?请你说说。今天我们来学习17课迎接绿色。

二、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轻声读文,看看还有存在哪些字词障碍。

2、联系上下文或运用工具学习生字新词。

3、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4、检查自学情况。

三熟读课文,正确流利。

三、初步了解课文各部分内容。

1、生读第一部分,想你读懂了什么?

2 、生默读第二部分,联系“极目不能远眺,门虽设而常关,疑心自

己成了井底之蛙”读读你的体会。

3、指导朗读。要读得自然,要读出住楼疑心成了井底之蛙之感。

4、生读文后,说这部分你读懂了什么?

四、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五、布置作业:抄写生字。

17、迎接绿色 教学目标: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句子意思。体会第2、3、4自然段的

衬托作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按要求背诵并抄写一段话。了解人

们是怎样爱护这株野生的丝瓜的,感受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和珍惜,以

及对生活的热爱。

授课过程:

(一)、导入

绿色

是生命的象征,是蓬勃的标志,当我们整天生活在高楼林立的都

市中,看到的是灰色的墙,黑色的柏油路时,怎能不对绿色有一丝渴

望?就让我们一同来迎接绿色。

(二)、新授:

1、上节课我们提出了一些问题,想一想还有哪些问题我们没有解决?

(绿色指什么?问什么要迎接绿色?怎样迎接绿色?)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

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

2、我们先来解决为什么要迎接绿色。

课文的那几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2、3、4三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为什么要迎接绿色。) 请你快速浏览课文2、3、4自然段,说一说我们为什么要迎接绿色?(请2个学生回答。生活的空间里都是楼房,站在窗前,极目不能远眺,居住在钢筋水泥营造的有限空间里,日久便会觉得无比的压抑。感觉自己就是一只井底蛙。希望生活中充满这样象征生命的绿色。) 请你找出感受最深的那句话来读一读。

住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定会对绿色有着渴望。(板书:向往绿色)

3、解决绿色指什么

课文中的绿色指的是什么呢?(一株丝瓜)

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这株丝瓜?(1、5、8自然段描写了这株丝瓜) 第一自然段:

请一位同学来读第一段。

这句话什么意思?(其实只是株野生的丝瓜。)

那书中为什么用这种表达方式?再读这句话谈谈感受(说明了丝瓜的普通,或强调是野生的。)你理解得真好,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2个人读,全班齐读)

第五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写了什么,谁来说一说?(让学生先读再说)

出示“就这点间隙,竟容得下这蓬蓬勃勃的生命。”

谁能把“竟”字换一个词。(居然)

为什么换这个词?(同样是表示一种不可思议。)你体会得真好,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找2个学生读。)

第八自然段: 第八自然段又写了什么?

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学生读然后说)

你的概括能力很强。那么我们一句一句来看一看这一自然段都写了什么。

第一句:(读,说)这株丝瓜长得多快呀!

谁来说说第二句。(读、说)出示两句对比。你喜欢那种表达方式。为什么?

(概括出:花多,长得快,生命力旺盛,长得好。)叫2个学生说出不同的感受,并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全班一起读。

第三句:(读说)

为什么说丝瓜像惊叹号般的垂着?

(丝瓜带着花,样子非常像样子非常地像惊叹号)

请你再把这句话读一遍。

看到这样的丝瓜,人们会不禁赞叹道:“ !” 这是一道多么美丽的自然风景呀!(板书:自然风景)

4、怎样迎接这么美丽的自然风景,人们怎么能不渴望,那他们是怎样迎接绿色的?

(1)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课文中重点介绍了王叔、爱人和老张是怎样迎接绿色的。先请你读课文6、7两个自然段,看看王叔是怎样迎接这个绿色的,请你划出王叔是怎样做的。

(王叔把一个鸟笼的底儿拆掉,罩在丝瓜上,希望别人不要踩到这株丝瓜。) 你能试着填写这个空吗:因为 所以 。

王叔还做了什么?(王叔特意买来铁丝给丝瓜搭架,希望丝瓜能够更快往上爬,长得更好。)

试着填一填这个空:王叔之所以 是因为 。

(2)王叔是这样迎接绿色的,那么作者爱人和老张又是怎样做的?请你自 学课文第九自然段,看自学提示。

作者爱人之所以将窗户打开,是因为希望能够丝瓜留条路,让丝瓜能够长进家中。

作者爱人之所以把撑衣竿伸出去,是因为他想让丝瓜顺着撑衣竿爬上来。 老张之所以把鱼线垂下来,是因为他想让丝瓜顺着鱼线继续往上爬。 人们就是这样用爱心为丝瓜搭建了一条成长之路。

(3)出示:“花一路黄过去??”再读这句话,看看你是否能读出新的感受?

篇4:《绿》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用个性化的朗读方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在对课文语言的朗读品味的过程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4、创造性地模仿着写一首诗歌。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学会品味诗歌的语言,能够通过想象感受诗歌描绘的意境,产生美的感受,将这种感受通过多种途径表现出来。

2、帮助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设置悬念,揭示课题

1、老师板书“课本”两个字,让学生说说课本的用处。

2、再补全课题,学生读题。提问:为什么把大自然称作“绿色的课本”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己选择喜欢的读书方式自读课文。

二、创设情境,初读课文

1、教师配乐、配图朗诵诗歌,使学生进入大自然美的情境。

2、检查自读情况。

出示词语

敞开 绿阴 呼吸 芬芳 翠竹 挺拔 松柏 苍劲 绚丽 描绘 沃野

耕耘 鸣禽 联欢 洋溢 温馨 相聚 清山 攀登 豪情 浩瀚 胸襟 撒开 云锦 明媚 黄昏

a、齐读、指名读(提醒注意芬、馨、襟都是前鼻音)

过渡:那么,为什么把大自然称作“绿色的课本”呢?有同学知道了吗?好,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看看大自然里有些什么?

3、指名读课文,理解词语

①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理解“芬芳”就是香,就是扑鼻的香气。

②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理解挺拔就是直,高。苍劲,就是有力。沃野就是很有营养的土地。耕耘就是耕作和除草。

③指名读第三自然段,理解洋溢就是充满,温馨就是温和芬芳,温暖、舒服、幸福。

④指名读第四自然段,理解包揽,就是充分地看。浩瀚,就是无边无际。

⑤指名读第五自然段,理解云锦,古代的一种织物,多彩瑰丽。

⑥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要求读出自己的感觉来)

4、文章哪些段落写了大自然有什么呢?(2-4)所以课文就可以分为三段,第二段的段意就是告诉我们大自然里有许多绚丽的景色,有丰富的

知识。那么第一和第三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呢,别急我们学下去。

三、细读品味,产生美感

(一)、学习第一段。

1、请一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读后让他谈谈自己读后的感觉,也就是为什么要那样读。

2、再请两位学生读一读这一段。

3、总结:这里告诉我们大自然已经作好了准备,等待着我们进入他的怀抱,去参观,去游玩,去学习。

4、齐读感受大自然的号召。

四、指导写字

1、耕的左边不能写错。

2、襟的左边是衣字旁不是示字旁。

3、瀚的右边不是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1、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的第一段,有同学给大家朗诵一下吗?

2、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内容呢?

过渡:那么,大自然为我们准备了什么呢,我们赶紧去看一看吧!

二、细读品味,产生美感

第二自然段

1、大自然给我们带来了多大的收获和快乐呀!看,(教师读第二自然段)

2、大自然能带给我们哪些收获呀!

3、哦,我们走出新苑小学,首先看到的是比较近的地方的景色,有正在拼命生长,挺拔的翠竹,有古老、苍劲的松柏,果园里(农民们正热呵

呵地采摘着苹果、李子、葡萄,因为采用了优良品种水果的个子更大,营养价值更高,农民伯伯想一定能卖个好价钱。)沃野里农民们正在耕

种,布谷鸟还在多余地叫着布谷、布谷快快耕种,它不知道现代科学发达什么时候该耕种、什么时候该施肥都有农业科技站来通知的。

4、老师的眼睛还看到了,好吧,你们说吧。你还愿意用你多彩的画笔描绘------

5、请你把这一幅景象读出来给大家听吧!你读的时候你的脑子里有些什么呢?

6、齐读。

第三自然段

过渡:我们继续走着我们来看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这一段,我们又遇到了什么呢?(遇到了鸣禽、野花和祖国的山水)

2、“温馨”是什么意思呢?

a、请同学们联系一下上下文,看一看。从文章哪边看出来的。

b、我们来查一查字典,看看是不是这个意思。

c、总结,我们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和查字典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3、下面老师请同学们起来读第三自然段。并说说你读的时候脑子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还可以说说自己的感觉。

3、总结,小朋友们,你们好久没来啦,想同学们的鸣禽、野花都要和同学们一起来玩耍。生活是多么幸福啊。让我们告诉世界吧。齐读。

第四、五自然段

1、大自然还有许多秘密等待我们去发现,还有许多快乐等待我们去收获。自己读一读第四、五自然段,想象一下祖国山水的景象。天空、大地

、早晨、黄昏的美景。待会读的时候一边想一边读。(祖国的山水很美,要包揽无限风光,要尽享大自然的无私给予,还必须不怕艰难险阻,

勇于攀登;要想奔向浩瀚的大海,就要搏击狂风巨浪,不畏险恶。)

2、学生读第四、第五自然段。你觉得祖国的山水怎么样?你从他的朗读中听到了什么样的美景。

3、大自然就在我们的身边,它在呼唤着我们去发现、探索,清山说-----绿水说-----去吧-----去吧------

过渡:大自然是美的,是可爱的,是幸福的。你能对大自然说一句话来回答它的邀请吗?

齐读第二段读出我们的快乐,读出大自然的热情友好,读出探索大自然的无畏。

三、总结课文,升华感情。

1、齐读第六自然段

2、现在你们知道作者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了吗?(大自然神奇美妙,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善于发现,大自然会给我们以丰富的馈赠

,给我们无比的幸福)

3、让我们齐读课文。

4、这里和第一自然段是一样的,属于前后照应、呼应开头。

5、那么是不是多余的呢?(不是的,第一自然段是一个悬念,通过第2-5自然段我们已经明白了,在篇尾的出现则给我们一种豁然开朗、领悟

于心的感觉。如果说,在篇首,它是对全诗主题的暗示,那么,在篇尾,则是全诗的升华。)

四、小结课文

大自然神奇美妙,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善于发现,大自然会给我们以丰富的馈赠,给我们无比的幸福。大自然不是缺少美而是我们缺少发现美

的眼睛和发现美的时间。

课后延伸:组织朗诵比赛;组织学生仿写一首诗歌。

篇5:《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欣赏文章语言准确、形象、富于情感、有表现力的特点;

了解并初步掌握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1、由《背影》中父子间的爱引出对大自然的爱

2、观看朱自清的生平介绍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18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任承审官10多年。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朱鸿钧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

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的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篇6: 《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说说什么是“绿墙”,世界各地的“绿墙”各有什么特色。

2、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章的空白处写批注。

3、能为自己生活的城市设计“绿墙”。

教学重点、难点

1、说出世界各地绿墙的特色。

2、造成中外围墙不同的历史根源与文化根源。3、批注

课前准备

师生准备有关绿墙的图片,有条件的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块:

了解绿墙

第二块:

介绍绿墙

1、情境导入语:

同学们,作为常州的一员小公民,你能说说今年我们常州的城市建设方面的口号是什么吗?

答案――创建省级首批生态城市。

创建省级首批生态城市是许多围墙都透绿了,这说明常州能跟上世界的流行风,推行绿墙。

2、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就 “什么是‘绿墙’?世界各地的‘绿墙’各有什么特色?”这两个问题作批注。

组织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上台介绍自己带来的有关绿墙的图片

1、谈谈自己对常州当前的围墙透绿问题的了解。

2、阅读课文,做批注

然后交流回答批注内容。

先在小组里介绍,然后推举代表上台介绍。

第三块:

建设绿墙

1、组织学生根据课文比较中外围墙的不同,并分析造成其不同的原因。

2、播放常州城市建筑录像,要求学生为常州建设生态城市而设计有特色的绿墙。

篇7: 《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含义较深的句子。

2、通过理解课文,提高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实际理解作者及文章情感的能力。

3、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和珍惜,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了解人们是怎样爱护这株丝瓜的,感受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和珍惜,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难点:联系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教学用具: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7课《迎接绿色》

2、绿色指的是什么?

3、这是一株怎样的丝瓜?

4、就是这样一株野生的丝瓜,一株普通的丝瓜,我们为什么要迎接它呢?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2―4段:

1、打开书,轻声读2―4段,想一想:这是怎样的环境,人们要迎接这株丝瓜呢?

2、谁来淡淡你的感受?

3、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心情无比压抑。如果你长期生活在这里,你最渴望什么?

4、在我们渴望看到绿色时,这株丝瓜从楼角长出来了,我和邻居是怎样爱护这株丝瓜的?请你认真读读5―9自然段,边读边画出相关的语句,标注出自己的感受,再把感受深的语句读一读。

5、你还有那些补充?

6、王叔和孩子们这么爱这株丝瓜,他们还会来为它做些什么事?

7、还有哪些人来迎接绿色,爱护这株丝瓜的呢?请大家接着说说。

8、我家和老张对这株丝瓜那么的向往和渴望,谁来把你的感受用朗读来展现出来。

三、学习“自然风景”

1、在人们的精心呵护和热切期盼下居民楼间形成了一道美丽的自然风景线,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道美丽的自然风景吧?自读第8自然段,边读边想你从哪儿感受的美了?

2、谁来说说?

3、这株丝瓜在这里展现着它独特的风采,谁能用读把它展现在我们眼前。

4、多么生动、多么形象、多么优美的语言啊!想把这段优美的语言记在心间吗?赶快记一记,能试一试吗?学生自己先试,再齐读。

四、学习第10自然段。

1、这是一道自然的风景线,它不但令居民们赏心悦目,还帮助居民们牵连出一道人间的风景线。

2、(投影出示)有时,我把头伸出阳台,竟会看到五六个伸出的脑袋!他们伸出头来干什么?还会干什么?

3、正是这株野生的丝瓜,在邻居照顾下蓬勃的生长着,使平日里不大来往的邻居加强了联系,关系融洽了。生成了一道人间的风景。

4、(出示投影)这道自然的风景,这道人间的风景,给生活增添了乐趣,使这里充满了生机。这道自然的风景指什么?这道人间的风景指什么?它给生活增添了什么乐趣?

五、对比以前

1、多么美丽的自然风景,多么和谐的人间风景,可是作者还是用了2―4自然段写以前的景象,可以不写吗?为什么?

六、回顾课题

1、迎接的绿色,人们仅仅是指这株野生的丝瓜吗?其中包含了什么希望?

2、因为有了关爱、交流、沟通,自然风景就令人赏心悦目,人间风景就令人真情感动。

七、作业

1、背诵并抄写课文中形容丝瓜的优美语句。

2、学完课文,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板书:17、迎接绿色

自然风景人间风景

篇8: 《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手拉手,地球村》。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地球村”的含义,关注世界和平事业和绿色事业,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教育学生热爱世界和平保护绿色环境。

2、学会《手拉手,地球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谁知道“地球村”是什么意思?

2、复习演唱前面学习过的歌曲 。注意引导表达歌曲的情绪,力求做到有感情地歌唱。

3、通过与以前学习过的歌曲情绪的联系或对比引入本课将要学习的歌曲。

4、听歌曲教唱录音(合唱)。听后引导学生简单讨论。

二、学习新歌《手拉手,地球村》。

1、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情感和了解歌曲的背景。

2、随琴视唱歌曲歌词。

3、学习歌曲的曲调。

三、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绿色的歌谣》。

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绿色的歌谣》,能有气息支持、有感情地唱歌。能唱好歌曲中的圆滑音。

2、学习拍节奏特点,学会打拍指挥式,能变作指挥式边唱歌。

教学过程:

一、教师谈话导入。

二、学唱新歌《绿色的歌谣》

1、听录音

2、问:内容情绪是什么?此歌适合在何重情况下唱?

3、学唱曲谱,找出旋律特点。

4、听琴音,学唱歌曲。

5、分段唱:第一乐段――男生。第二乐段――女生,副歌――男女生齐唱

6、练习齐唱歌曲。

三、展示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小乐队合奏《森林狂想曲》。

教学目标:

1、、初步熟悉《森林狂想曲》的音乐,能用竖笛或口风琴吹奏A段主题。

2、通过听《森林狂想曲》感受民族管弦乐,体会藏族、音乐风格。

3、初步进行合奏《森林狂想曲》提高演唱的质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教师谈话引入:

二、初步欣赏《森林狂想曲》。

1、初听音乐。(教师简介)

2、让学生熟悉A、B、C各段的旋律。

3、教师分别用电子琴或竖笛演奏A、B、C各段的旋律。使学生听到音乐就能知道是A段还是B段或C段。

4、复听完成课本上的第一个练习。

5、这首乐曲有许多地方运用了“音效”即实地录制的声音,加强了真实感,使人身临其境。(分小组共同探讨、创造、分工)。

三、选择两或三个小组与教师合作,共同演绎《森林狂想曲》。

四、在口风琴或竖笛上学习吹奏“mi”,“fa”,“sol”三个音。

五、随教师用较慢的速度学习吹奏《森林狂想曲》A段的旋律。

篇9:《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小奥茨和他同学的“绿色记事本”上记录的内容。学写环保日记。

2、会认“供、耗、捐、购、臭、簿、限”7个生字。

3、教育学生保护环境要从小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小奥茨和他同学的“绿色记事本”上记录的内容,知道孩子们在保护环境做了些什么,有什么感想。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白环保要从小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教育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

教学准备:生字卡、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奥茨在新学期开始时,得到了一本记事本,这是一本很特别的记事本。你们想看一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绿色记事本》。(板书课题)

(二)引导学生质疑

师问: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自学本课的生字。

2、边读边想:课文中关于“绿色记事本”写了什么内容?

(师巡视,检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相机通过提醒、评价等手段反馈学习情况。)

3、小组汇报读文,检查自学生字情况。

理解词语:耗费、濒临灭绝、购物、收支簿、限额

4、读了课文,你们的问题解决了吗?都知道了些什么呢?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内容。

(一)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按要求读课文。

2、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1)老师给奥茨的“绿色记事本”很有特点,你发现了什么?

(2)这个记事本在用途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3)关于这个记事本,还有什么特别之处?

(4)为什么叫它“绿色记事本”?它和什么关系密切?

3、有感情朗读。

(二)小组合作学习三到十自然段

1、根据提示小组合作学习。

2、汇报学习情况。

(三)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1、自读课文。说说当老师表扬小奥茨得记事本时,他得意洋洋,可是,当他看了其他人的记事本后,就不敢“翘尾巴”了,这是为什么?

2、说说让他佩服的两名同学的记事本记录了什么特别的内容。

3、说说了解了这些学生的“绿色记事本”中的内容,你有什么感想。

4、说一说它为什么叫“绿色记事本”, 并说说你喜欢“绿色记事本”吗?为什么?

四、课堂小结。

学生们的“绿色记事本”记录的虽然是些生活中的小事,但可以看出环保意识已在他们心中留下了烙印。作为我们来讲,也应该向他们学习,从现在开始树立环保意识,开动脑筋,创新办法。并且在实践中努力争当一名优秀的环保小卫士。

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感想?受到什么启发?

五、拓展训练。

谈谈自己平时在环保方面的所见、所闻、所感。

关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你有哪些好办法?

六、布置作业。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义词:宝贵( ) 耗费( )

惭愧( ) 节省( )

讨论( )

反义词:表扬( ) 停止( )

减少( ) 真诚( )

成功( )

2、写一篇环保日记,内容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看到的,想到的。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12 * 绿色的记事本

材料:废纸垃圾

作用:给学生专门记录环保行为和想法

人人争当环保“小卫士”

篇10:《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这是一个以绿色环保为中心的主题单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对地球,动物以及人类自身有初步正确的认识,同时启发学生善待动物――我们人类的朋友,善待地球――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智育目标]:鼓励学生体验,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引导学生用真挚,自然的歌声表现歌曲。

根据学过的演唱形式为歌曲《留给我》设计领唱和齐唱的形式并分小组表演。

学习轮唱的演唱形式,并和同学协作完成《美丽的黄昏》的轮唱。

通过欣赏《森林与小鸟》,掌握乐曲的情绪,模唱乐曲的主题并能够区分乐曲的段落。

[素质发展目标]:学习轮唱的演唱形式,并和同学协作,完成《美丽的黄昏》的轮唱。

通过欣赏《森林与小鸟》,掌握乐曲的情绪,模唱乐曲的主题并能够区分乐曲的段落。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用自然,真挚的歌声表现歌曲。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热爱地球,热爱动物对于我们人类的重要,爱护环境,人人有责。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多媒体(找一些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灾害的视频资料)

学生活动设计

歌曲《美丽的黄昏》是一首轮唱歌曲,把全班分成三组作轮唱的练习,同时让学生体验轮唱形式的和声美感,个别班级还可以用竖笛来练习。

第(三)课时

一、小组汇报。

(1)地球面临的问题。

(2)哪些问题是由于人类的影响造成的?

(3)我们该怎样做?

二、欣赏歌曲《绿阴》。

(l)初听乐曲:地球需要绿阴、小鸟需要绿阴、我们人类更需要绿阴。

(2)再听乐曲:请问这首乐曲的速度、情绪?

(3)教师出示歌词:跟着音乐哼唱歌曲旋律。

三、复习歌曲《美丽的黄昏》。

(l)全体齐唱。

(2)全体练习二部轮唱。

(3)小组练习并演唱二部轮唱。

(4)全体练习二部轮唱。

(5)小组练习并演唱或演奏三部轮唱或轮奏。

(6)用竖笛练习二部轮唱部分。

(7)全体演唱歌曲《美丽的黄昏》。

教后反思

地球在供养人类生息了数十万年后,第一次发现不管是生态还是资源,已经再也供养不起如此众多的人口,人口已急剧增长到超过60亿,由此带来的是自然生态破坏和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地球是茫茫宇宙间已知的唯一一艘载有生命的航船,我们人类是这艘航船上的乘客。当船舱漏水的时候,谁能说拯救地球与我无关?面对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实,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明白:保护环境,拯救地球,是我们人类共同的责任。

篇11:《绿》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认识“金、课、了、条、世、界、吗、现、以、后”10个生字,会写“了、会、后、我”4个字,学习“竖钩”“斜钩”两种笔画。

2.通过图文对照,理解教师为什么“点点头,满意地笑了”。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识字、写字能力。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价值观: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内容分析

这首诗歌写“我”画了一条绿色的金鱼,老师满意我的回答,奖给我一颗红五星。课文教育学生从小要敢于想象,善于想象。难点是理解老师为什么会满意我的回答。本课教学老师需要准备生字、词语卡片,绿色金鱼图片,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配乐课文录音,布置学生准备彩笔和画纸。

三、学生分析:

小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老师不能抹杀学生想象过程中迸发出的灿烂的火花。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能提高语文素养,而且能极大地发挥他的想象力,这对他一生的学习和工作都是有益的。

四、设计思路

激趣引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题

孩子们,你们见过什么颜色的金鱼?瞧,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并粘贴“绿色金鱼”图片。)世界上没有绿色金鱼,可有一位小朋友却把金鱼涂上了绿颜色。(画一小朋友)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从《绿色的金鱼》这一课中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1.请同学们自己借助拼音,试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2.指名学生读课文,鼓励学生认真听,能听出错误并大胆纠正。

3.出示本课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4.同桌互读课文,纠正字音。

5.学生齐读课文。

三、再读,整体感知。

过渡语: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棒!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能把课文读得这么流利,真不简单!我们鼓鼓掌,对自己表示祝贺!《绿色的金鱼》这篇课文也像我们前面学过的几首诗歌一样,有几个小节组成。现在请小朋友再读读课文,查一查,它有几节组成,并动手标上序号。

1.学生自己动手给三个小节分别标上序号。

2.同桌互查对错。

3.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小节读课文。

(师:全文有三个小节组成,你最喜欢哪个小节?下面,我们分小节读课文,喜欢第一小节的同学一齐读第一节,喜欢第二节的就一齐读第二节……)

四、细读,理解感悟课文

(一)图文对照说图意。

过渡语:编写这本书的叔叔阿姨们为这篇课文配上了美丽的图画。(出示挂图或电脑课件)让我们边听配乐课文录音边看图。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内容吗?

(二)用引读法,师生配合读课文,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小节

①师读:“图画课上,我画了一条金鱼。老师看了看说些什么?”

生读:“世界上有绿色的金鱼吗?”

②教师说的话怎样读?

(启发:“我”画了一条绿色的金鱼,老师感到怎样?)

③指导学生读出询问、亲切的语气。

2.学习二、三小节

①师问:“我听了笑着说了什么?”

生读:“我喜欢绿色的金鱼,以后会有的。”

师问:“老师听了我的话后,是怎样做的?”

生读:“老师看看我,点点头,满意地笑了。在我的图画本上,画了一颗红五星。”

②理解内容:

过渡:老师看到“我”画的绿色金鱼,为什么“点点头,满意地笑了?”我们再来读读“我”说的话。

③电脑课件(小黑板),出示“我喜欢绿色的金鱼,现在没有,以后会有的。”这一句话。

让学生反复读后,说说“我”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孩子。

五、实践活动

过渡:课文中的小朋友敢于想像、敢于创造,得到了教师的表扬和鼓励。让我们也展开自己想像的翅膀,来创造吧!

请同学们拿出画笔、纸张,画出自己喜欢的金鱼,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1.学生画金鱼。

2.在黑板上张贴学生的作品并评比。

3.你想将来发明什么东西?它是个什么样的?请你想好后说给全班听。

同学们,想发明的东西真不少,请课下做一做或者画一画。将来我们班要组织一次“发明创造博览会”。比一比,谁的手最巧,谁最会发明创造。

六、作业:

阅读《语文同步读本》中的《粗心的小画家》和《两朵云》。

篇12:《绿》教学设计

天津五中七年级语文科目张宝龙

一、课文解读

《绿》选自朱自清先生的游记散文集《踪迹》,写于1924年2月8日。是一篇很美的游记散文。课文的美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结构美

全文共四段,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前两段,描写瀑布,以及相关的地理位置,游览线路。第二部分,后两段,描写潭水以及作者的感受、联想、想象。首尾两段呼应,中间两段写景、抒情,层次分明。

(二)语言美

语言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用词的精确形象;修辞的巧妙运用。用词主要体现在动词的准确使用上,如:“踞”、“镶”、“流”、“扯”等。修辞主要体现在比喻的巧妙运用上,如“像一朵多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等。

(三)情感美

课文集中笔墨描写了梅雨潭奇异、可爱的“绿”,抒发了充沛的感情。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梅雨潭的“绿”来自自然,又不同于自然中的普通绿色,它是作者最心爱的色彩,象征着纯洁美丽,象征着青春活力、高贵品格,是人类美好精神的象征,也是美的象征。作者借讴歌梅雨潭的“绿”酣畅淋漓地表达了对山水之爱,表达了对自然美的神往之情。

这样看来,学习《绿》这篇文章的过程应该是引导学生寻找美、感悟美的过程。要寻找美、感悟美就要重视阅读课文。默读与朗读相结合,速读与精读、美读并用。

二、教学目标

1.速读,理清课文写景、抒情的层次,把握课文的结构。

2.精度,体会、研讨课文用词的精确形象和修辞的巧妙运用。

3.美读,体会、探究课文的情感主旨。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速读,理清课文写景、抒情的层次,把握课文的结构。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赏图导入法)

在我们可爱的祖国的大地上有许多值得人们去游览的名山大川。仙岩的梅雨潭虽然不能称为名山大川,但那迷人的瀑布、奇异的潭水确实令人流连忘返。下面我就带同学们领略一下梅雨潭的风光。(显示幻灯片)

看到这样优美的景色,画家定想拿起画笔泼洒丹青,作家定想展开稿纸抒发真情。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在游览过梅雨潭之后便写下了一篇另人叫绝的散文。读了这篇散文你定会更加神往梅雨潭这处胜景。

二、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内容(可以设置为课前预习)

1.要求:默读,速读。

2.问题:(1)关注容易读错写错的字;(2)自主思考、完成“研讨与练习”第二题。

三、自主学习检查

1.字音、字形检查(显示幻灯片,括号内为学生要填写的)。

镶(xiāng)踞(jù)薄(bó)阴绺(liǔ)(棱)léng角穹(qióng)倏(shū)

扯(chě)(翼)yì翅尘滓(zǐ)皱缬(xié)什刹(shíchà)明眸(móu)

善睐(lài)挹(yì)掬(jū)(润)rùn湿离(合)hé(宛)wǎn然

(襟)jīn袖(蕴)yùn蓄(蔚)wèi蓝(鞠躬)jūgōng惊(诧)chà

学生做完之后,幻灯片出示答案,同学互相检查,改正错误。

2.朗读课文,强化字音,疏通语句。

3.提问“研讨与练习”第二题

(1)交待观察点的语句:“走到山边”,“我们先到梅雨亭”,“坐在亭边”,“揪着草…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观察点移动的顺序:由远到近,由低到高再到低。

(2)在梅雨亭观察到的景物及顺序:瀑布整体、瀑布下的梅雨潭、亭踞的岩石、湿润的岩面、油油的绿草、三面的环山、天空流云、下垂的'瀑布、飞溅的水花。先整体再局部,有平视、仰视、俯视、环视。

(3)从全文来看以什么为线索:游踪

(4)总结(板书)

(近)【坐在亭边】(高)

环山、岩石、飞亭、天空、

流云、绿草、瀑布、水花

(远)【走到山边】(低)(近)【到了潭边】(低)

(游踪为线索)

四、合作探讨描写潭水的层次

1.从第三段中找出描写潭水整体的句子,描绘潭水水面波纹的句子;描写潭水水光的句子,描写潭水水色的句子。

(1)潭水整体: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

潭水水波:她松松地…裙幅。

潭水水光:她滑滑地…那样嫩。

潭水水色:她又不杂些尘滓…碧玉。

(2)依照提示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语句。

读描写水波的句子。

读描写水光的句子。

读描写水色的句子。

(3)教师提示上半句,学生背诵下半句

“她松松地皱缬着”--

“她滑滑地明亮着”--

“她又不杂些尘滓”--

2.从第三段中找出描写“我”内心感受的句子。

(1)“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摇荡。”

“我想张开两臂保住她

”我若能裁你以为带,…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

(2)有感情地朗读上面的语句。

(3)文章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我“看到梅雨潭的绿之后的内心感受?(文眼:惊诧)

(4)”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这句话在课文首尾各出现一次。由此可见,全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首尾呼应,首段点题,尾段扣题。)

3.总结(板书)

水波

梅雨潭绿水光内心感受

水色

惊诧(首尾呼应)惊诧

作业

1.读课文,自主思考完成”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2.搜集含有”绿“字的古代诗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精度,体会、研讨课文用词的精确形象和修辞的巧妙运用。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对诗导入法)

”绿“是古代诗人最爱的色彩之一。他们写绿树,写绿草,写绿水,其中有不少脍炙人口的诗句。下面我说上句,同学们对下句,看能不能对上。(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咏柳》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江南好》)这些写绿的诗句意境优美,值得品味。同样,朱自清先生这篇写”绿“的散文也是词句优美,值得品味。

二、体会、研讨课文用词的精确形象

1.预习检查

研讨与练习第三题第一小题(学生交流学习结果,教师指导使学生明确从词的本意入手,从表达效果是否生动形象、富有情趣来分析)

2.拓展训练

(1)”镶“换成”嵌“好不好?

(2)”流“换成”飘“好不好?

(3)”扯“换成”撕“好不好?

三、体会、研讨课文修辞的巧妙运用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

2.举例分析:”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这一比喻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采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水花形象之美,色彩之艳。

通过举例使学生明确采用比喻修辞是为了通过喻体使本体的内涵更为生动形象。要分析比喻的表达作用必须要弄清句中的喻体有什么特点,通过喻体是为了突出本体哪一方面的特征。

3.巩固练习

(1)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潭水的褶皱、柔美。

(2)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潭水荡漾给人的纯洁、清纯。

(3)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潭水的明亮、晶莹、娇嫩。

(4)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潭水绿的厚积。

(5)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潭水的细腻、温润。

总结:通过大量的比喻突出了梅雨潭绿的厚积、细腻、柔美、明亮、娇嫩、温润、清纯等特点。

4.研讨与练习第三题第二小题和第三题。

(1)由写瀑布过度到写”绿“,进入直抒胸臆。

(2)对比突出梅雨潭绿的明暗适度,浓淡相宜,恰当好处。文中有两个词高度概括了梅雨潭绿的特点--”奇异“、”可爱“。

作业

1.找出课文中人称代词的变化,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它--她--你--女儿,显示了作者感情的升腾。

2.课文结尾的”不禁“一词可否去掉?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美读,体会、探究课文的情感主旨。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回顾导入法)

在小学时,学过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散文《背影》,课文中父子间那种真挚的感情打动过无数人。《绿》这篇散文虽然不是写人,也没有叙事,但同样也抒发了充沛的感情。在《绿》这篇散文中作者书法了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又是怎样抒发出来的呢?本节课我们来体会、探讨一下。

二、分析探寻”绿“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

第三段开头一句连串的动词有何作用?

用”追捉“、”揪着“、”攀着“、”探身“、”鞠躬“等动词,准确、自然地写出了”我“探奇揽胜、急于领略那可爱的绿的急切心情。暗含了对”绿“的喜爱、神往之请。

三、体会看到”绿“时作者的情感

1.朗读内心感受的句子,体会情感

心动(心摇荡、舍不得)--行动(抱住她、拍、抚摸、吻)

狂喜、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倾泻而出,抒情达到了高潮

2.再次欣赏图片,模仿假设的句型,抓住”绿“的特点,大胆想像,造一两句赞美绿的话。

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以你为绘画的颜料,送给丹青能手,他必能妙手天成描绘出世上最美的画卷。

那醉人的绿呀,我若以你为种子,撒播于祖国的江河湖泊,一定会净化污染,整个中华大地成为世上最美的风景区。

四、从人称代词变化的角度分析作者情感的变化

它--她--你--女儿,显示了作者感情的升腾。改用第二人称,用呼告方法加强了抒情性。

五、从首尾呼应,用词变化的角度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文最后一段中的”不禁“一词能否去掉?

课文在写到”绿“时先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后又通过对比再到人称的转换感情逐渐转浓,直到不能自已。”不禁“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赞美之情,抒发了作者对她的无比喜爱。

六、体会”绿“的内涵,探讨课文的主旨

课文中的”绿“具有怎样深刻蕴涵?

回顾前面总结出的”绿“的特点进而联想到纯洁、高贵的品格,人类美好的精神,新的生活。

姓名张宝龙年龄31职称中学一级教师

任课年级七年级职务高级中学

语文教师组别初中

任课科目语文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所在单位天津五中所在地区天津市红桥区

通信地址天津市红桥区光荣道35号邮编300132

固定电话26675639手机13821098954 e-mailzhangbaolong7604@yahoo.com.cnQQ&MSN

团体组填团体名称

负责人联系电话

MSN(中国大学网)

篇13:《绿》教学设计

《绿》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目标:

欣赏文章语言准确、形象、富于情感、有表现力的特点;

了解并初步掌握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1、由《背影》中父子间的爱引出对大自然的爱

2、观看朱自清的生平介绍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任承审官10多年。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朱鸿钧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

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的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后

2、掌握下列生字词

踞(jù) 薄(bó)阴 绺(liǔ) 棱(léng)角

穹(qióng) 尘滓(zǐ) 皱缬(xié) 什刹(shí chà)

明眸(móu)善睐(lài) 挹(yì) 掬(jū)

3、思考问题:

文章以哪个词为文眼,点题?

明确: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1。第二自然段写梅雨潭,主要立足哪两个观察点,作者观察到了什么?

2。为什么作者在第二段没有直接写梅雨潭的绿,却写梅雨瀑和梅雨潭周围的环境?

3。第三段作者主要立足于哪个观察点,看到了哪些景致,运用了什么手法,把对梅雨潭水绿的审美感受描写得淋漓尽致。

4。 文章在结构上有何特点?结尾比开头多“不禁”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

1、第一观察点:山边;观察到了梅雨瀑;

第二观察点:梅雨亭边;观察到了梅雨潭的环境;

2、描写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交代梅雨潭的绿的成因,写“梅雨瀑”是用来作陪衬,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

3、第三段作者主要立足点是梅雨潭边。观察到了梅雨潭的绿。

对绿的总感受:醉人、奇异、似近似远

拟人

踞、透、扯、送、钻、招引、摆弄

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形色、深度)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涟漪)

比喻 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荡漾)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波光、软嫩)

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清澈)

北京什刹海拂地绿杨 (太淡)

对比 杭州虎跑寺的绿壁 (太浓)

西湖的波 (太明)

秦淮河的波 (太暗)

裁你为带赠给那轻盈的舞女

联想 挹你为眼,赠给那善歌的盲妹

4、文章在结构上首尾呼应。“不禁”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赞美之情,抒发了作者对她的无比喜爱之情。文章从博喻到比较映衬到联想再到转换人称、直接呼告,感情逐渐转浓,直到不能自已。

四、探究学习,拓展思维

参照课文读书动笔示例,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把你认为最为精彩的语句用适当的符号标示出来。

五、全班配乐朗读。

六、布置作业

反复朗读本文,模仿《散文家谈散文》写一篇鉴赏小短文。

篇14:《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自主感悟语言文字,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树木,营造美好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改造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人类家园的情感。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自主感悟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树木、营造美好生存环境的壮举。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1、同学们,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9课,齐读课题。

2、读好课题。沙漠中竟然建起了绿洲,真让人不可思议,更令人赞叹,能读出这种味道来吗?

二、沙漠与绿洲的对比

1、出示图片,这就是阿联酋所处的沙漠,出示词卡:白茫茫的一片

2、了解阿联酋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阿联酋地处海边,地面全都是——白花花的盐碱,咸而板结,就好像罩着——一层硬硬的壳,真是块——不毛之地。

什么叫不毛之地?(寸草不生,贫瘠、荒芜)

3、课文中的描写出示,体会朗读:

(1)从飞机上往下看,阿联酋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这不是白雪,而是沙漠。

(2)原先这里是沙漠,地面全是白花花的盐碱,好像罩着一层硬硬的壳。这里,土是咸的,水也是咸的,简直是块不毛之地!

是啊,阿联酋所处的沙漠是盐碱地,跟我们这边的酸性土壤截然不同,一般植物是无法生长的,所以称为不毛之地。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这环境的恶劣吗?

4、过渡: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阿联酋人们不仅生存了下来,还建立了一座座绿洲,指名读句子,阿联酋绿洲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出示:在这白茫茫的沙漠中,有着星罗棋布的绿洲——那是城市。

这里绿树成阴,鲜花遍地。

体会朗读:绿树成阴、鲜花遍地、星罗棋布

三、紧扣中心,自主感悟

(一)抓住中心,整体感受

1、过渡:这么多、这么美的绿洲全靠有绿树和鲜花,那么,阿联酋人民是怎样对待花草树木的?请大家自由读2-7小节,找出这句话并用横线画出来。

2、交流。

出示: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

理解“精心侍弄”,读好这句话。

过渡:快速读课文,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花草的?请你划出相关句子,还可以写上你的感受。

(二)体悟中心——耳闻

1、交流一,读读,谈谈感受。

(1)出示: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买来淡水,买来树苗和花草。

从三个“买来”体会,投入很大的财力。我们这边种树只需要买花草树苗,江阴投资10亿元打造国家园林城市,而在阿联酋,除了买花草树苗,淡水需要买,连泥土都需要买,要进口这么多材料,费用更加昂贵。

除了要花费昂贵的财力,还要付出很大精力,还要做什么呢?

(2)出示:接着他们又把咸而板结的沙石挖去,填上适宜种植树木的泥土,并在土中埋下自来水管。由总水塔输出的淡水,通过纵横交错的自来水管,源源不断地送到树木花草的根部。

你能用简洁的词语来概括他们怎么做的吗?

为什么作者不这样简洁地写,而要加上具体修饰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细细体会,同桌可以讨论一下

·从动词“挖去、填上、埋下”和“纵横交错、源源不断”体会所付出的人力、物力。

·从修饰词体会用词的恰当和他们所付出的努力。

“纵横交错”的水管是什么样子的?你们比划比划看(板画)

篇15:《绿》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同学们,我们曾学过朱自清先生的叙事散文《背影》,见过那饱含深情的父亲的背影;也曾学过他的写景散文《春》,领略到那五彩斑斓的美丽的春光。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另一篇著名游记散文《绿》,体会那绿意盎然、充满活力的秋水之美。好,让我们再次走近朱自清。

名: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 字佩弦,号秋实。

地:原籍浙江绍兴,自称是江苏扬州人。

时:现代

评: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称颂他是“表现我国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作:《绿》、《春》、《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过度:

那充满活力、绿意盎然的秋水之美,美在什么地方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听课文朗读录音,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二、披文入境,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完成以下任务

(1)划出你认为文中重要的字词。

(2)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哪几个?每个立足点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分别写了什么景物?

2.投影出示字词

xiāng jù bó liǔ qióng shū xié zǐ

镶 踞 薄阴 几绺 穹 倏 皱缬 尘滓

yì jū shíchà yùn léng móu lài

挹 掬 什刹 蕴蓄 棱角 明眸善睐

三、合作学习,问题探究

1.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哪几个?每个立足点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分别写了什么景物?

明确:

第一个观察点:山边

观察角度:仰视

观察的景致:梅雨瀑

听— 花花花花的声音

看— 一带白而发亮的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

第二个观察点:亭边

观察角度:平视

观察的景致: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从亭,山,云,岩,草,瀑布,水花等方面勾勒出梅雨潭雄奇,幽峭的环境。

第三个观察点:潭边

观察角度:俯视

观察的景致:梅雨潭的绿

教师:把三个立足点所绘之景合在一起,就是一幅悬瀑、飞亭、流云等作背景的“梅雨潭图”。

2.问题探究一:这篇散文的文眼是什么?

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3.问题探究二:文章开头就直抒胸臆:“我惊诧于梅雨潭之绿了”,但却没有直接写梅雨潭之绿,而是先写了梅雨瀑等梅雨潭周围的环境,到了第三段才浓墨重彩的写梅雨潭的绿,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明确:衬托,这是一种烘云托月的写法。作者以梅雨潭周围的亭、山、云、岩、草的美来衬托梅雨瀑的美,再以梅雨瀑的美。

(描写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交代梅雨潭的绿的成因;

描写“梅雨瀑”是用来作陪衬,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

追问:这种衬托手法我们以前还在不少课文中学过,比较典型的是《爱莲说》中,用菊、牡丹从正反两方面来衬托莲,还有我们将要在九年级下学期学习的鲁迅的《雪》。

过度:

作者又是如何写出梅雨潭的绿令人惊诧的。(教师可以穿插对“招引”改为“吸引”的词语妙用的赏析)

4.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思考作者对绿的总的感受是什么?(提示学生从第三段中找出两个形容词)

明确:醉人、奇异

5.作者怎样对“奇异”“醉人”的绿展开描写的?

明确:多方设喻精雕细刻

运用对比突出表现

大胆联想升华意境

比喻: 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形状、深度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涟漪(静态)

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微波荡漾(动态)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亮度、质地

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色彩(纯净)

5.学生自由朗读这些比喻句,假如让我们来赏析这些比喻句,你如何回答?试举例说明。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梅雨潭水绿的波光的明亮和质地的柔软的特征,也写出了梅雨潭水绿的醉人的美,寄寓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6.作者把梅雨潭的绿与哪些景物进行对比来突出表现梅雨潭的绿的招人喜爱的?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通过对比,把梅雨潭的绿与北京的绿杨、杭州的绿壁、西湖的波、秦淮河的波进行对比,突出表现了梅雨潭之绿的浓淡相宜、明暗适度。

7.作者由梅雨潭的绿联想到了什么,找出相关语句。

我若能裁你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 她必能临风飘举了。

我若能挹你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睐了。

教师:作者由“绿”的轻盈、妩媚联想到轻盈、妩媚的'舞女,如果轻盈的舞女再配上“绿”裁制的带子,便会“临风飘举”了。由“绿”的明澈,更想象出这明彻回使盲妹的眼睛复明,“明眸善睐”了。这新奇的想象和联想,又使“绿”展现出新的意境。

8.请以“我若能……”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

我若能取你为料,我将赠给那失意的画家,她必能妙手丹青了

我若能编你为曲,我将赠给那美丽的哑女,她必能高歌欢唱了

教师追问:结合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你能想象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舞女翩翩起舞,绿带随风飘动;盲妹双目复明,顾盼神采飞扬。这绿真是太神奇了。

9.文中作者还联想到了什么?

明确:作者还想到了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

追问: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活泼可爱)

10.作者满怀深情地为潭水起了一个名字—‘女儿绿’,是仿造玉石‘祖母绿’而成的一个名字,将‘女儿绿’换成‘祖母绿’,如何?

明确:“祖母绿”给人一种老气横秋的感觉,如同一个历经沧桑、面目枯槁的老夫人;而“女儿绿”清纯、鲜活、灵动,美貌可人,神韵悠长,充分的表达出作者对那“醉人的绿”的炽热而奔放的爱恋之情。

11.同学们再看看课文这里和前面在人称上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因为一开始作者的感情还是比较收敛的,是站在旁观的角度,用相对冷静的笔调在描绘梅雨潭的“绿”,随着感情的迸发和投入,作者已失去了原有的冷静,而把自己完全融进了文章之中,完全融进了梅雨潭的“绿”之中。强烈的抒情需要使作者不自觉的改变了人称(因为这样更能表达自己对“绿”的爱恋)。

12.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教师补问:“绿”一般是什么的颜色,

绿是生命的色彩,是大自然的色彩。由此可见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教师:这篇短小的游记散文,通过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四、结语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学鉴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获;只要你动手就会采到晶莹的宝石。”

五、初当评论家

1、学习示范批注,课后给本文补充作批注。

2、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批注,对别人的批注提出不同的看法。

3、在受到启发的基础上修改自己的批注。

批注要点:用批注的常用符号,针对揭示文章中心、表达丰富的含义和情感、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等语句进行批注;批注一般写在文章的空白处。

篇16:《绿》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初步了解访问记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部分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分清课文层次。

教学过程:

(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悟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人类家园的感情。

2、初步了解访问记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图文结合,激发阅读兴趣。

1、齐读课题,抽默部分词语。(咸而板结、不毛之地、绿树成阴、鲜花遍地)

2、欣赏“沙漠”与“绿洲”图片,朗读词语。

3、学生质疑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引发探究期待。

二、找出中心句,形成阅读线索。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浏览,找一找,课文中哪些词句直接告诉我们变化的原因。

2、交流,梳理出关键句。

①阿拉伯朋友告诉我们,这里的每一株小树,每一棵小草,都是国家花很大的代价培植的。

②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

三、从“代价”入手,品读全文。

1、默读课文的第三到六自然段,想想阿联酋人在培植花草树木上花了哪些代价?又是多大的代价?

2、结合句子交流,体会“种植”的代价,相机指导朗读。

(1)

预设一: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

抓住“培养一个孩子”来体会。

预设二:

“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买来淡水,买来树苗和花草。”

抓住三个动词“买来”进行理解。

预设三:

“他们又把咸而板结的沙石挖去,填上适宜种植树木的泥土,并在土中埋下自来水管。由总水塔输出的淡水,通过纵横交错的自来水管,源源不断地送到树木花草的根部。”

抓住动词“挖去”、“填上”、“埋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谈体会。

(2)教师引读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再次体会“很大的代价”。

(3)引领学生理解“花很大代价”是源于他们有这样一个共同的认识——(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

3、进入情境,体会“培养”的代价。

(1)创设情境,师生互动,进行采访。

抓“洗脸”体会园林工人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

(2)引导想象,进行句式训练,

当小花、小草、绿树脸上蒙上灰尘时,园林工人给它们洗脸,霎时,树叶更绿,小草更翠,鲜花更艳。

当树枝不小心被风折断腰枝时,园林工人______ 。

当______,园林工人_____。

(3)联系前文,了解每一个阿联酋的人民也十分爱护这些花草树木

4、小结。

抓住“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这里的每一株小树,每一棵小草,都是国家花很大的代价培植的。”“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进行小结,并完成板书。

四、阅读提升,感受升华。

1、而在阿联酋人民的共同的认识下,在付出的很大的代价下,在大家的精心侍弄下,这样的绿洲出现了一个又一个。

2、指导学生朗读课题体现奇迹。(把问号变成感叹号)

3、迪拜风光欣赏,再次感受这人间的奇迹。

4、再读课题,记住奇迹。

五、体会写作方法,迁移拓展。

这是一篇访问记(板书:访问),作者通过把在阿联酋看到的,听到的内容写下来,同时还抒发了自己真切的感受,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也好像也来到了迪拜。以后我们在写这类文章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六、作业布置。

作业设计:

1、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

2、如果你感兴趣,你也可以写一篇参观记,把你在参观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

板书设计:

19、沙漠中的绿洲 访问 迪拜

咸而板结 共同的认识 绿树成阴 看到

不毛之地 很大的代价 鲜花遍地 听到

感受到

篇17:《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西湖的美景,领悟“绿色,是生命的颜色”。

2、初步了解景物的特点描写的方法。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部分,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西湖的美景。

教学难点:

领悟“绿色,是生命的颜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感知全文,理解有关描写绿的词句,感受西湖的“绿”,有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引课:

1、说一说带有“马”的成语或四个字的词语,比如“马到成功”。

2、说一说带有“绿”或是相当于绿的意思的字的成语或四个字的词语,比如“花红柳绿”、“一碧千里”。

一、初读,感知课文

1、示课题“绿”,引导学生回忆文章标题的几种形式。

2、读课文,想想课文还可以以什么为题?

二、再读,理解课文

1、自由读课文,想想作者为什么最后把这篇课文的题目确定为“绿”?要求从课文中找出理由。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引导:

(1)理清课文的结构。

(2)初步理解“领略”。

三、精读,体味课文

1、自由读课文,作者到底“领略”到了一个怎样的“绿”字?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引导:

(1)作者领略了哪些地方的“绿”?

(2)作者领略了哪些不同的“绿”?

3、比较灵隐的“绿”和花港观鱼的“绿”有什么不同?

4、观看“绿”的录像,感情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5、较深入地理解“领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深入理解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领悟“绿色,是生命的颜色”。

教学过程:

引课:

用“领略”说话。

四、深读,领悟课文

1、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思考:作者所“领略”到的这个“绿”字有什么特别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绿色,是生命的颜色。”

(1)联系上下文理解。

(2)观看“荷叶”录像。

3、感情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4、深入理解“领略”。

五、熟读,背诵课文

1、用最好的方法,最快的速度,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背诵课文部分。

2、检查背诵,交流背诵方法。

六、拓读,超越课文

1、小结:绿,是有意蕴的,需要用心去“领略”。

2、拓展阅读朱自清的《绿》,用心“领略”其中的意蕴。

篇18:《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课文,认识树林能挡狂风、阻黄沙、隔烟雾、挡噪声,给城市的人们带来整洁与安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结合实际说一说、做一做,让孩子增强环保意识,养成爱护树木、草地的习惯。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和讨论学习,理解树木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从而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重点词语的理解和各样的朗读、表演来认识树林能挡狂风、阻黄沙、隔烟雾、挡噪声,给城市的人们带来整洁与安宁。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词语意思,来认识树林能挡狂风、阻黄沙、隔烟雾、挡噪声,给城市的人们带来整洁与安宁。

教学准备:

制作本课课件、板书

教学设计

一、游戏引入课文,复习巩固旧知

1、游戏激趣:不可能的任务,卫兵动作演示

2、导入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绿色的卫兵有多大的功劳,把他的大功劳记在功劳簿上。——出示课题,功劳簿齐读

“绿色的卫兵”指的是谁?(树木)

3、字词巩固

a、你是读词语的高手吗?课件——开火车

谁能带大家读并括词?(“兵”的读音)

b、课文里还有一些老朋友等着你,我们复习一下课件——自由读

c、离开了拼音弟兄,你还认得吗:课件——指名读

4、复习旧知:

a、我们来看看这神气的卫兵长什么样?——课件

b、在美丽的原野上,你看见了什么?请你填一填。——指名——出示答案

c、你能把这么生动的句子记在你的小电脑里吗?——齐背

过渡:请你打开课本,正确、自信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绿色的卫兵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生读,师指导

师:看来你们读得都真自信,就跟绿色的卫兵一样!如果同桌的表现不错,请你给他点鼓励!

绿色的卫兵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指名说(坚固、强大、勇敢、保卫城市……)

二、分层理解剖析课文

1、绿色的卫兵功劳可大了,他的功劳你是从哪几个自然段里看出来的?——指名(2、3段)

你找对了吗?有别的意见吗?

2、我们一起去研究课文,找一找他们的功劳吧,请你仔细听、认真看:先自己读一读2、3自然段,再找一找:在这两段中哪个句子能看出绿色卫兵的大功劳,用横线划下来,开始吧!——生活动,师指导

3、汇报:你从哪一段哪一句看出绿色卫兵的功劳?

☆绿色的卫兵挽起手臂,筑成一道长城,高喊着:“狂风不能进!黄沙不能进!”

a、读句子(提醒:话说完整:我从这里看出绿色卫兵……)课件

还有吗?——其他的同学找对了吗?——校对

b、听!卫兵们遇到了怎样的敌人?课件风沙声——指名说(狂风打着旋儿,夹着黄沙吼叫着来了。)

敌人是怎么想的?(我进城啦,城市是我的天下啦!)怎么说的?(吼叫:我要进城!我要进城!)——出示句子理解“吼叫”,(大声响亮地叫喊)

——指名读——加动作读——指名——加动作齐读

你能把第一句话加上动作读好它吗?——自己试试——指名,突出“吼叫”、“!”

引导想象:如果他们进了城,城市会怎样?

——指名(沙尘暴、很脏、都是灰尘、破坏环境……)

c、所以,绿色的卫兵是怎样表现的?请你自己试着读一读,找出最能突出他们作用的动词。

指名读——反馈,说动词(挽起、筑成、高喊)板书——你读懂了吗?

·理解挽起:怎么样的动作?树木之间手臂是指什么?(树木长得非常茂盛,枝叶连着枝叶,交织在一起)是怎么挽起来的?——每位学生单独演一演,挽起手臂来演一演

·理解筑成:链接长城,观看。(看见过长城吗?坚固不倒,连绵不断,敌人很难攻进去。)为什么说绿色的卫兵是长城?长城指什么?怎么筑起来?(一棵连着一棵,一排连着一排,连绵不断的树林,抵挡狂风和黄沙的进攻。一排排树木就像又长又坚固的长城,筑起的是一道绿色长城。)——演:横排学生挽起手臂后站起来筑起长城

·理解高喊:加上前面的动作,谁来喊一喊?——指名喊(很坚定、响亮的。)

师生一起演一演:

a、师——我要进城!我要进城!

一排排的生高喊——狂风不能进!黄沙不能进!

强调:演的时候,绿色的卫兵保卫城市的时候表情怎么样?(严肃、镇定的,不是笑嘻嘻的)

守卫部队门口的卫兵表情怎么样?

b、一生吼叫——一一排排生高喊

d、演得那么好,你能抓住这三个动词把这句话读得更好吗?

——自己试试——指名部分学生读——评价

e、面对像你们一样勇敢的卫兵,狂风和黄沙有什么变化?

——我读/指名读(由强变弱了,由进变退了,城市美丽又干净)

f、朗读指导:应该怎么读?速度?声音?课件句子

——(怀着美好的心情,速度慢了,但是轻而有力度的读)

g、风沙前后的变化那么大,开始是来势汹汹,结果是知难而退,多亏了绿色卫兵,咱们一起分角色感受一下,想读卫兵的起立,其他的大家一起读。——分角色读

h、用简单的话概括一下绿色的卫兵的功劳是?

——指名(挡狂风,阻黄沙)——板书。

师:把这一大功劳记在他的功劳簿上。

i、我们学会了第2段,小结一下,填一填,这个方法你自己会学吗?

绿色的卫兵( )手臂,( )一道长城,( )着:“狂风( )!( )!”

——指名说——填的是:绿色的卫兵的动词和说的话。

☆绿色的卫兵摇动满身的叶片,连成一道屏障:“烟雾不能进!噪声不能进!”

a、我们用学第2段的方法自己学一学第三段,找找绿色的卫兵的动词,读好这些动词和他们的话,比一比谁能读出他的了不起。 ——生自由读句子,师巡回指导

b、汇报:大家读懂了吗?谁先来做绿色的卫兵,他的功劳是哪一句,读出来?

绿色的卫兵摇动满身的叶片,连成一道屏障:“烟雾不能进!噪声不能进!”

第一层次:动作、语言

·指名读第2句——评价:他读得怎么样?——生评(……)

师评:从你的声音听得出来很坚定。

——你们学着他的样子加上表情和动作读——自己试——指名(你的表情很严肃,很坚定)——咱们一起加上表情和动作,起立读——谁还能把前面的半句读得更好——评价(……)

·师评:我听出来了,你为什么把“摇动、连成”这两个词语读得特别好?

——(这是两个动词,能突出绿色的卫兵的大功劳。)

——师:你真会学习,动词找得很准确,让我佩服!

·请你们学着他的样子,抓住这两个动词把句子读好。

——自由读——指名

第二层次:“满身、屏障”

·你读得很投入,这两个动词的意思你读懂了吗?——好,那你演给大家看看吧——其他同学也试试——采访一下:你们在摇动什么?(你摇动的是怎样的枝叶?树叶/枝叶/满身的枝叶)——我也来读一读:“绿色的卫兵摇动稀稀拉拉的枝叶,连成一道屏障:‘烟雾不能进!噪声不能进!’你觉得这样行吗?文中的满身说明什么?(枝叶很多,很茂盛,不是稀稀拉拉的,很厚实。只有这样一排排连起来才能阻隔,才能形成一道屏障啊。)

·朗读:——谁能抓住满身这个词语,读好这句话——指名读

·你们看,哪儿是屏障呀?你能指给我看吗?(请学生上来指一指/说一说:屏障用来隔开东西的;屏障就是把东西阻隔开来,像屏风遮挡着的东西。)屏障这里指谁?(绿色的卫兵摇动着这么多而厚的枝叶,再加上有多少卫兵?猜一猜(一排排,很多很密)这时候连起来像屏障。)有了那么多绿色的厚厚的屏障,才能挡住狂风和黄沙。

·师小结:原来绿色的卫兵有那么大的功劳,你能读出他的了不起吗?

——同桌合作读——指名读

远处,一列货车开来,轰隆隆把大地震动。随着滚滚浓烟响起刺耳的汽笛:“我要进城!我要进城!”

·绿色的卫兵隔开的是怎样的烟雾和噪声?找到那句话,赶紧读给同桌听吧!

——指名读——评价——通过他的读,你听出什么?

·听到什么声音?看见什么?课件货车声

——指名(听到轰隆隆的声音,大地会震动,冒出滚滚浓烟,响起刺耳的汽笛声……)

怎样的烟雾?(滚滚的浓烟)(很多烟雾、白色的气体,危害人们健康)你在哪也看见过?(工厂烟囱、汽车尾气)对城市和人们有危害,看不清,模糊。

怎样的噪声?(刺耳的汽笛声)你还在哪里听到过?(……)会有什么感受?(让人耳朵、身体不舒服)那么多刺耳的声音和烟雾,有什么感受?(吵闹,噪音)

·朗读:通过读来表现吧,先自己试试——谁来读?老师给你配上货车声——评价:重点读“滚滚、刺耳”和他们的话——齐读(响亮的)

·分句角色读:我们分角色体验一下,1、2组读来势凶凶的敌人,请3、4大组同学做阻隔你们的卫兵,可以加上动作一起读,起立准备。——齐读

烟雾散了,汽笛声小了,我们的城市美丽又干净。

·你们读得真有气势,我也和你们比一比,这一回“烟雾怎么了?……”,(我慢慢地读出最后一句)你听出来了吗,我很感谢?(绿色的卫兵,因为……他们保卫了城市。)

——谁来试试——指名读——课件

·这得归功于绿色卫兵,概括他的功劳:隔烟雾,减噪声。——板书

第三层:综合读,坚定的品质,水到渠成的

c、小结:原来绿色的卫兵有那么大的功劳,你能读出他的了不起吗?戴上你的头套,读得一定更加自信,是吗?(回答:是)——齐读2、3自然段

三、进入课文尾声,创意深化内

1、今天我们找到了绿色的卫兵功劳有那么大的功劳,你知道他们还有什么功劳?

——指名说

2、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作业。

作业:

来夸夸绿色卫兵的功劳吧!

绿色的卫兵( )满身的枝叶,( )一道( ):“( )不能进!( )不能进!”

请你试着填一填绿色卫兵的其他功劳!

洪水带着泥沙,凶猛(xiōng měng)地( ):“我要进城!我要进城!”绿色的卫兵( )胸膛(táng),( )一道堤坝(dī bà),( )着:“( )不能进!( )不能进!”

你知道绿色的卫兵还有哪些功劳?写在他的功劳簿上吧!

篇19:《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欣赏《绿袖子》,从管弦乐中感受英国田园特有的风味。 问题解决与思考

明白民歌经过改编能散发出新的活力,从而更喜爱民族音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的对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欣赏《绿袖子》,从管弦乐中感受英国田园特有的风味。 教学难点

明白民歌经过改编能散发出新的活力,从而更喜爱民族音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新课导入

(师播放英国民谣《绿袖子》)

师:有同学听过这首歌吗?知道这首歌叫什么名字吗? (生回答)

师:是的,这首歌就是著名的英国民谣——《绿袖子》。

三、新课教学

1、初听歌曲。

篇20:《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金、课、了、条、世、界、吗、现、以、后、颗”11个生字。会写“了、五、后、会”4个字。学习新笔画“弯钩”。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老师为什么“点点头,满意地笑了”。

3.教育学生要敢于想象和创造。

【教学重点】

识字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老师为什么““点点头,满意地笑了”。

2.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课前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准备彩笔和画纸。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题

孩子们,你们见过什么颜色的金鱼?瞧,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并粘贴“绿色金鱼”图片。)世界上没有绿色金鱼,可有一位小朋友却把金鱼涂上了绿颜色。(画一小朋友)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从《绿色的金鱼》这一课中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1.请同学们自己借助拼音,试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2.指名学生读课文,鼓励学生认真听,能听出错误并大胆纠正。

3.出示本课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4.同桌互读课文,纠正字音。

5.和小伙伴交流你的识字方法吧。

同桌交流后,老师引导:“了、现、吗、课、颗”等字可以利用熟字加部件、偏旁的方法来记。

6.出示词语,指名认读,齐读。

把生字放回课文中读一读,同桌相互检查、正音。

7.学生齐读课文。

三、再读,整体感知。

过渡语: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棒!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能把课文读得这么流利,真不简单!我们鼓鼓掌,对自己表示祝贺!《绿色的金鱼》这篇课文也像我们前面学过的几首诗歌一样,有几个小节组成。现在请小朋友再读读课文,查一查,它有几节组成,并动手标上序号。

1.学生自己动手给三个小节分别标上序号。

2.同桌互查对错。

3.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小节读课文。

四、细读,理解感悟课文

(一)图文对照说图意。过渡语:编写这本书的叔叔阿姨们为这篇课文配上了美丽的图画。(出示挂图或电脑课件)让我们边听配乐课文录音边看图。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内容吗?

(二)用引读法,师生配合读课文,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小节

①师读:“图画课上,我画了一条金鱼。老师看了看说些什么?”

生读:“世界上有绿色的金鱼吗?”

②教师说的话怎样读?(启发:“我”画了一条绿色的金鱼,老师感到怎样?)

③指导学生读出询问、亲切的语气。

2.学习二、三小节

①师问:“我听了笑着说了什么?”生读:“我喜欢绿色的金鱼,以后会有的。”

师问:“老师听了我的话后,是怎样做的?”生读:“老师看看我,点点头,满意地笑了。在我的图画本上,画了一颗红五星。”

②理解内容:过渡:老师看到“我”画的绿色金鱼,为什么“点点头,满意地笑了?”

我们再来读读“我”说的话。

③电脑课件(小黑板),出示“我喜欢绿色的金鱼,现在没有,以后会有的。”这一句话。让学生反复读后,说说“我”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孩子。

五、实践活动

过渡:课文中的小朋友敢于想像、敢于创造,得到了教师的表扬和鼓励。让我们也展开自己想像的翅膀,来创造吧!

请同学们拿出画笔、纸张,画出自己喜欢的金鱼,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1.学生画金鱼。

2.在黑板上张贴学生的作品并评比。

3.你想将来发明什么东西?它是个什么样的?请你想好后说给全班听。

同学们,想发明的东西真不少,请课下做一做或者画一画。将来我们班要组织一次“发明创造博览会”。比一比,谁的手最巧,谁最会发明创造。

六、作业:抄写生字词语。

第2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词。

1.以开火车的方式,引导学生读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2.出示小黑板:“连一连”kè jīn tiáo huì wǒ le jiè shì kē xiān ma hòu。

让学生连一连,并说说识记这些字的方法,如编儿歌记“金”字的方法:“一个姓王的人口袋里装了两块金子。”

3.用“后、会、我、现”练习组词说话。

4.读读“词语花篮”中词语,再从课文中选择喜欢的词语填写在空花朵上。

二、细读感悟,深刻理解

(一)引导学生读懂课文。

1.小组交流: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弄懂了哪些问题?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所答,适时引导,指导读出相关语句。

[如:当学生读到老师说的“世界上有绿色的金鱼吗?”这句时,师可以范读,对比读出两种不同的语气,要求学生选择,并说说为什么要读出询问、亲切的语气,不能读成责问的语气。在引导学生反复读“我喜欢绿色的金鱼,现在没有,以后会有的”这句后,适时提问:从这里你看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从上述问题入手,采用指名读、示范读、齐读的形式引导学生边读边理解。]

(二)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后,引导学生:你想画什么颜色的金鱼?

三、美读课文,练习背诵

(一)学生自由读文后,再指名读、分角色读。

(二)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四个生字,认读、组词、说话、书空。指导识记新笔画“弯钩”。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师范写,重点指导“了”和“后”的写法。

3、学生在课本上练习书写。

五、实践活动,课外延伸

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再从课文中选择喜欢的词语填写在空花朵上。

【教学反思】

教学时,从课文插图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启发讨论,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继而初读识字,抓住低年级识字教学这个重点,有层次地练习、巩固。第三步,提出提纲挈领的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的形式,巧妙引导,注重读中悟,悟中读,理解老师为什么“点点头,满意地笑了”这个难点,从而激励学生敢于幻想和创造的积极性。

绿教案

《囚绿记》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囚绿记教案

《囚绿记》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必修2《囚绿记》教学设计

《囚绿记》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囚绿记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囚绿记》教案设计

《绿》教案2

课文《蓝色的树叶》优秀教学设计

《绿》 教学设计
《《绿》 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绿》 教学设计(精选20篇)】相关文章:

囚绿记教案设计2023-04-18

囚绿记课文教案2023-06-04

古诗(《望庐山瀑布》《泊船瓜洲》)教学设计2022-06-03

五年级《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反思2022-06-27

《蓝色的树叶》的教学设计2023-03-13

红眼睛绿眼睛教学反思2023-04-29

蓝色的树叶(人教版二年级教学设计)2024-01-01

《蓝色的树叶》教学设计优秀2023-11-14

《泊船瓜洲》书香教学设计2023-06-23

四年级语文绿常用知识点2022-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