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凇教学设计(合集17篇)由网友“deck”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雾凇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雾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读准字音,将课文读通顺。
2.说出雾凇是什么样子。
3.能说出雾淞形成的原因。
4.能背诵课文。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了解雾淞形成的原因及雾淞的奇异景象。
教学重难点:
雾凇形成的过程。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揭示课题
1.简介:中国有四大奇观,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吉林雾凇。
2.板书课题,问:雾凇的凇字为什么是两点水?
二 初读课文
1.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效果。
3.检查学生字音朗读情况,正音。
4.检查学生课文朗读情况,指导朗读长句。
5.讨论:
雾凇的凇字为什么是两点水?
6.学生质疑。
三 讲读课文第一段
1.自读,思考:你明白了什么?
2.讨论交流:
你明白了什么?
观察插图,理解文章内容。
相继进行朗读训练。
3.指导背诵
4.小结。
四 课堂练习
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 复习
1.三九严寒时期,在松花江畔人们可以看到什么样的景象?
2.这些雾凇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谁来背诵课文。
二 讲读课文第二段
1.自读思考:你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讨论:
先讨论明白了什么?
在讨论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结合回答归纳雾淞形成过程:
“每当夜幕降临”
抓住“渐渐的”、“慢慢的”、“轻轻的”这3个叠词指导朗读。
抓住“最初--逐渐--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体会变化过程。
三 学习课文第三段
1.人们怎样赞叹雾凇的?
2.怎样才能读出赞叹的语气?
3.看图理解“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4.指导背诵。
四 课堂练习
背诵课文二三两段。
板书:
松花江畔 吉林雾凇
气温很低
雾凇 树挂 水汽过饱和
水温较高
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雾凇》教学设计]
篇2: 雾凇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以前学过的《九九歌》还记得吗?谁来为大家背一背?
2、出示课件,教师深情导入
3、板书课题:雾凇。指导写
4、联系图片,朗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师范读
2、自读课文
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可以动笔圈出生字词标号)
2、课文主要写了雾凇的什么?
3、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景象,形成,赞叹)
4、相机出示相关段落:
(1)景象部分:
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指导读准“堤”字,读通句子(指导停顿),换词理解“闻名全国”
(2)形成部分
*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凝”,后鼻音
这句中你读懂了什么?(雾凇形成的两个条件:饱和的水汽,遇冷)
松花江畔具备了形成雾凇的两个条件了吗?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约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指名读,正音“当”;出示停顿,指导读好长句
遇冷凝结: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指名读,生字的音都读准了,词语有没有不理解的?
在松花江畔的人们进入梦乡,他们周围在雾气笼罩下正悄然发生着变化,谁来接着读――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3)赞叹部分
十里江堤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件件洁白的艺术品,快去看看吧,谁愿意读第三自然段?指名读
过度:究竟是怎样的一番景象能令人们发出这样的赞叹?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
雾幕零
堤俗摄淹模
凝
氏
觉得哪个字比较难记?你有什么好办法?哪个字需要老师帮忙?范写,生描红。
四、小结
这么壮观的雾凇奇观,究竟是怎样一点点形成的呢?中外游客又对他发出怎样的赞叹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松花江。
22、雾凇
景观
形成
赞叹
篇3: 雾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吉林雾凇的形成,欣赏奇特而瑰丽的雾凇景观。
2、通过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用词精妙,感受雾凇奇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课文第二自然段,雾凇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对雾凇这一自然景观有了初步的认识。请同学们看老师写“雾”字。[板书课题《雾凇》]一起齐读。看到“雾凇”这两个字,你的眼前会有怎样的画面?
看来呀,同学们真的已经走近雾凇了。(播放雾凇课件)此时此刻,你又有怎样的体会和感受呢?
二、初读课文
1、那么什么是雾凇?请同学们打开书122页,快速 默读课文,能不能用课文里的一句话来回答。(生回答)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2、对,这就是雾凇,我们一块儿再读读这句话(齐读)边读边想想雾凇的形成必须要有哪两个条件?(生回答)[相机板书:饱和的水汽 遇冷凝结]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这两个条件吉林具备吗?你从哪儿可以看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做记号。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2、吉林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松花江畔就马上形成这么美的景观了吗?那它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雾凇的呢?请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你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根据回答,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下加着重号。)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这一点?(引读:最初_____,逐渐______,最后_______。)
作者的观察多细致、多耐心啊!正是由于作者经过了长时间耐心细致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个奥秘,当他发现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时,他会怎样呢?(惊奇、兴奋)那么能不能通过你们的朗读表现出来(指名读、齐读)
同学们真会读书。老师在网上查找吉林雾凇资料的时候,找到了许多雾凇的图片,被图片上的美景吸引住了,你们想不想欣赏欣赏。那好,我们一块来分享。(播放雾凇图片)
四、学习课文第一、三自然段
1、看了这些图片,你又有了什么感受?
2、是的,吉林雾凇就是这么的美,这么的神奇。请同学们看看课文和补充材料,想想哪些句子体现了雾凇的美。(生找)
3、交流:
xx句一:“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1)这句话中,哪些词最能体现出它的美。(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2)(指导朗读)十里长堤的雾凇如此的美,你能把他的美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指名读、赛读、齐读)
(3) 引读最后一句: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xx句二: 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1)你从这句中哪些词感受到了雾凇的美。(千姿百态 琼枝玉树)
(2)“千姿百态”,还能换个词吗?(形态各异 婀娜多姿 姿态万千)
(3)你能用这句话来说说你看到的雾凇姿态吗?
吉林雾凇有的像( )有的像( )还有的像( )真是千姿百态呀!难怪松花江畔的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你们见过梨花吗?它是什么颜色的?
(5)联系课文想想,这里的“梨花”指的是什么?(雾凇)
是啊,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像雪白的梨花那般美丽,动人,人们看到这美丽的雾凇奇观,怎能不由衷的发出赞叹(读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什么呢?(师引读补充材料上的语句: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
(6)同学们,xxx爷爷也到吉林欣赏过雾凇,那是1991年1月,看到这一奇景时,也不禁赞叹道:(出示xxx的话)
“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齐读。
到了3月,江爷爷了解到吉林省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眼前再一次浮现出七年前所见的奇景,便欣然提笔写下这首七言绝句:
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同学们,这“寒江雪柳,玉树琼花”的美景来之不易呀!当xxx爷爷看到这一奇景,想到七年来,吉林省,乃至我们全中国,经过七年的艰苦奋斗,终于使我们的祖国在各方面更上了一个台阶,江爷爷不禁感叹道:人间万事――出艰辛!让我们齐读这首诗,再一次欣赏这美伦美奂的雾凇奇景。(生有感情齐读诗文)
(7)同学们,如果你去了吉林,看到这么美的景象。你会如何赞叹?
出示:看到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我会情不自禁地赞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老师在欣赏完雾凇后,也作了一首小诗,与大家一起分享。
隆冬时节,北国江城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垂柳苍松凝霜挂雪,戴玉披银,晶莹夺目。
仰望松树枝头,宛如玉菊怒放,雪莲盛开。
正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五、课后延伸:雾凇这一自然景观,除吉林外还有吗?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由个性到共性,体会出形成雾凇的主要条件)
既然在中国和世界的许多地方都能看到雾凇美丽的身影,那么,为什么吉林雾凇能“闻名全国”呢?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课后搜集有关资料,与同学合作探究,共同完成。
篇4:《雾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关注课文中长句的停顿,学会根据句意合理停顿,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受雾凇的美丽。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通过自身努力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自主预习课文。
2、利用互联网搜集吉林雾凇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复习《九九歌》。
2、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亩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那就是吉林雾凇奇观。
3、读题,解题。
4、看了这个课题,你会有哪些疑问?指名提问。
二、初读课文。
1、带着疑问自读课文。老师出示自读要求:
(1)读通、读顺课文。
(2)注意生字、生词的读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
(3)遇到疑问用笔作上记号。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2)指名读,齐读,师生共同指正。
(3)出示长句子。
a、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b、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c、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4)指名读,齐读,师生共同指正。
3、再次读课文。
同学们,课文中的生字词、长句我们会读了,那就让我们再一次来读读课文。
自读要求:
(1)读准字词,读好长句,注意长句停顿。
(2)给每段标上自然段序号。
(3)想想每个自然段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共同指正。
5、指名说说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同总结。
(1)第一自然段概括描写了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
(2)第二自然段详细介绍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3)第三自然段写人们清早观赏雾凇及其感受。
三、学习生字。
1、课件出示课文生字。
2、学生仔细观察生字,并说说在读法上你有什么需要提醒其他同学的。
3、指名说。
4、指名读。重点指导读好前后鼻音、平翘舌音。
5、学生再次观察生字,说说在写法上你有什么要提醒其他同学的。
6、指名说。重点指导写好“雾”、“凝”、“氏”、“零”等字。
7、学生写字。
四、布置作业。
1、能够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
2、完成《习字册》上的描红、临写。
3、抄写生字。
篇5:《雾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4、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感受美景
1、出示冬天雪景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图片,感受冬天的美。
2、用你学过的词语来描述你所看到的美景。
3、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在我国北方吉林却可以观赏到全国闻名的奇观,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雾凇图片,欣赏图片,感受雾凇的形象美。
①、你看了图片,有什么样的感受?
②、你有些什么问题?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将你所要知道的在文章中画一画。
3、检查自读效果:
①、同桌相互读词语。
②、指名读词语。
③、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④、选用其中的一个词语来说话。
⑤、将这些词语带进课文中读一读,同桌之间相互合作,联系上下文并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
三、再读课文,把握内容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将课前所提出的问题搞清楚。
2、合作交流:文章围绕着课题《雾凇》讲了哪些内容呢?
3、反馈:
(一)、三九严寒,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现了雾凇奇观。
(二)、雾凇是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三)、人们观赏雾凇,总会情不自禁的赞叹。
4、通过本节课对雾凇的了解,同学们都知道了些什么?生自由谈一谈。
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这个问题就留作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四、拓展延伸
篇6:《雾凇》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略雾凇的奇特景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雾凇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难点: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吉林雾凇的美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词,初步了解了文章大意,这节课继续学习课文《雾凇》。(齐读课题:雾凇)
雾凇是松花江畔的一大奇观(板书:奇观)。为什么说它是奇观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随作者去吉林领略雾凇的奇特之美。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播放雾凇图片、配乐
师:同学们,观赏了之后,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指名说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请打开书本,齐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么描绘眼中的雾凇的?哪个词写出了作者的感受。
②课件出示,请找出有关语句,用“ ”划出来,重点词用小圆点标出。
③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师:看来,同学们都读好了,现在就请同学来读读你画好的句子,其他同学认真听。
指名说,并用“ ”标出
师:你认为哪些词突出了雾凇的美呢?
师评:“洁白晶莹”写出了雾凇的?(颜色美)“银光闪烁”写出了雾凇的?(光泽美)
指名说
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进一步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
生齐读
师:这么美的雾凇,所占的范围有多大呢?
(生答)哇!这么大!所以作者说它是――奇观!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这样的奇观究竟是怎么形成的?现在我们来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概括雾凇形成的一句话,并用笔画下来。
1、齐读这句话,看看雾凇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指名说:一是饱和的水汽,二是严寒
师板书:严寒,饱和的水汽
2、请大家继续看课文,从哪些词句中看出吉林就具备了饱和的水汽的严寒呢?自读课文,同位讨论,找出语句,读一读。
指名读
3、课件出示填空题。
(1)从当年到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而且江面上总是着雾气。
(2)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
向两岸,着十里长堤。
指名填空(!)
从哪些词中体会到饱和的水汽呢?
生:弥漫、阵阵
这饱和的汽体从哪里来的?
指名说,师相机指导。
以“零下30摄氏度”、“拥”、“笼罩”、“淹没”可以看出怎样?
指名回答,水汽多。
齐读这两句话。
4、师:有了饱和的水汽和严寒,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呢?
5、课件出示了“这蒸腾的雾气,……会都是银松雪柳了”
齐读。
思考:雾气是怎么凝结在松针、柳枝上的?找出凝结成雾凇过程的词语。
指名说: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最初逐渐最后。
师提示:慢慢地――写出了什么以?(凝结的速度慢)
轻轻地――写出了什么?(样子轻、悄无声息)
一层又一层地――说明了什么?(雾气不断,逐渐结成)
6、假如把这三层意思用三句话来写.
课件出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镀上了白银。
这蒸腾的雾气,轻轻地……镀上了白银。
这蒸腾的雾气,一层又一层地……镀上了白银。
指名读,你感觉怎么样?
作者只用一句话来写,把雾气凝结时的情形既生动具体,又十分精炼,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齐读。
课件出示: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松了。
这句话写出了什么?进一步说明了上一句中的哪个词。
朗读这一句话。
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你站在松花江边,欣赏着雾凇奇观,你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呢?
指名说
松花江畔的人们清晨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时是如何感叹呢?
指名说
作者引用古人描写雪景的诗句,写出了雾凇的美和奇。
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指导朗读(读出对雾凇奇观的感叹)。
[四]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欣赏了雾凇奇特的景象,而且了解了雾凇形成的过程,吉林雾凇真是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让我们再随作者一起去欣赏这闻名全国的奇观。
课件出示雾凇图片欣赏。
篇7:《雾凇》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着作者来到吉林欣赏这美丽的雾凇。
读课题(雾凇)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 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气而美丽的风景。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2 看雾凇录象,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 如此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出示第二句话(自读、指名读)
4 过渡: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
师板书:奇观
5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雾凇的美丽,奇特,读出我们的自豪心情。(配乐)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读到这里,老师想起了上节课同学们提的问题,这么美丽、奇特的雾凇为什么会形成?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其他地方出现得很少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仔细地读读第二自然段,拿出笔划划你找到的词语和句子,
自学、同桌交流、指名说
1、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雾凇形成的两个前提条件)
师相机板书:水汽――遇冷――凝结
2、出示“从当年12月至……阵阵雾气。”(这符合一个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
3、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符合条件“遇冷”)
4、那你认为是怎么形成的?你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呢?(根据回答,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下加着重号。)
5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这一点?(引读:最初_____,逐渐______,最后_______。)
◆作者观察多细致、多耐心啊!正是由于作者经过了长时间耐心细致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个奥秘,当他发现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时,他会怎样呢?那么,你能把这段话读好吗?(指名读、齐读)
◆指导朗读。(边读边想,在脑海中浮现出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一幅幅画面来)有感情的朗读。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这雾气便(),(),笼罩着()。树木()。(),灯光,树影()。这蒸腾的雾气,(),(),()、()。最初像(),逐渐变成(),最后()。
◆自由背,指名背,齐背。
6、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你还想了解更多的知识吗?点击“形成原因”及“形成过程”,看看网站上是怎样介绍的。
四、讲读第三自然段
1 过渡:美丽的雾凇挂在道路的两旁,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自由浏览点击,欣赏雾凇图片
2 多美的雾凇呀!同学们,你想象一下,雾凇还有哪些姿态呢?
3 说得真不错,那你能用书上一个词来概括吗?(板书:千姿百态)你还能用哪些词概括?
4 同学们,再次欣赏了美丽的雾凇,你现在最想说什么呢?松花江畔的人们会说些什么呢?
过渡:十里江堤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晶莹洁白,江岸雾气缭绕,人在其中,犹入仙境,让我们一起来赞美一下吧!生:“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指导朗读)
五、指导赏背
课文虽然很短,但却把雾凇的美丽写得如此淋漓尽致。大家想不想把它印在脑子里?(那就请大家自练,然后选你最喜欢的一句或一段,背给大家听。
1、自由准备
2、自我推荐
六、评“最佳小导游”
同学们,吉林雾凇的奇特景观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谁愿意当个小导游,带着游客们边游览,边介绍呢?(评一个“最佳导游”,奖励)
七、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大家以后如果有机会,可以去亲身体会一下。
我们祖国风景优美,资源丰富,名山胜水数不胜数,像我们学过的《九寨沟》,老师刚讲的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等,老师布置大家回去阅读一些介绍祖国名胜的文章,下周班队课我们举行游大山名川,颂美丽祖国朗诵会。
篇8:《雾凇》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雾凇形成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读准下列词语,注意带点字的读音。
凝结 洁白 晶莹 银光 闪烁
俗称 最初 摄氏度
3、读好句子: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
4、导入:通过初读,我们知道,吉林雾凇同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为我国四大自然景观。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
(映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①齐读句子。
②理解“奇观”:
“观”在字典上有三种解释:这里应选哪一种?
(映示)观:看;景象或样子;对事物的观点,看法。
那么,“奇观”是什么意思呢?
二、精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段课文中哪些描写体现了雾凇景象之奇特的。(在关键词下面加圆点)
2、讨论交流:读了这段话,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雾凇景象之奇特的?
卡片出示:洁白晶莹银光闪烁(指导朗读)
映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指名读,齐读。
3、除了从色彩、光泽这两方面写出了雾凇的美丽动人之外,最后一段还用一个词写了它的姿态呢。快速读一读,找出是哪个词?
卡片出示:千姿百态(指导朗读)
“千姿百态”形容什么?你能给它找个近义词吗?
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众多的姿态,边看边想像。看完后说一说。(录像显示几组雾凇的画面)
交流:你看到了哪些姿态?它们像什么?
说话训练: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真是千姿百态!
4、小结:吉林雾凇真是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板书:奇观
5、有感情地齐读第一自然段。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1、快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哪一句话概括地写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交流,映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①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雾凇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板书:(严寒季节)雾气——雾凇
(饱和)遇冷
2、读了这句话,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3、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映示:
雾气是从哪里来的?
雾凇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
雾气遇冷后会有什么变化?
雾凇形成是有先后顺序的,文章能不能按上面这样的顺序来写?请你想一想,再重新排列。
雾凇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雾气是从哪里来的?
雾气遇冷后会有什么变化?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
4、带着上述问题,边读课文边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5、你们读懂了什么?
①雾气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当年12月至第二年”或“严寒季节”。
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是怎样写“严寒季节”的?(“三九严寒”、“大地冰封”)
②雾气是从哪里来的?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指名朗读。
③当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这雾气有什么变化?
映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
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觉得这雾气怎么样?(浓)
是的,雾气非常浓,达到了饱和的状态,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涌向弥漫)
再齐读这句话。
④引读:这时,树木被雾气……渐渐地……
⑤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呢?
映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齐读。小结:这个过程就叫“凝结”。板书:凝结
再读这句话。雾气是怎样镀在松针、柳枝上的?圈出有关的词语。
“慢慢地”——写出了什么?(凝结的速度慢)指名读句。
“轻轻地”——写出了什么?(样子轻,无声无息)女声读句。
“一层又一层地”——说明什么?(雾气不断,逐步结成)齐读。
假如把这三层意思用三句话来写: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这蒸腾的'雾气,轻轻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这蒸腾的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指名读。你感觉怎么样?
作者只用一句话,把雾气凝结时的情形写得既具体生动,又十分精炼。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齐读。
6、至此,雾凇已形成了,文章可以告一段落了,可是,作者又连着写道……谁来读一下这段的最后一句话?
(映示)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儿,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这句话写出了什么?进一步说明了上一句中的哪个词?
指名朗读。
7、这段话具体地叙述了雾凇的形成过程。为了加深同学们的印象,请观看录像。
8、小结:雾凇形成的过程也是那样的奇特。齐读第二自然段。
四、精读第三自然段。
1、录像显示画面:雾凇的全景——特写。
2、同学们,此时此刻,假如你也站在松花江畔,观赏着
这美丽的雾凇奇观,你会如何赞叹?(学生谈感想)
3、那么,松花江畔的人们是怎样赞叹的呢?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映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①你们见过梨花吗?什么颜色?
联系课文想想:这里的“梨花”比喻什么呢?
②此时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般美丽。人们看到这美丽奇特的景观,怎能不由衷地发出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段。
五、总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欣赏了雾凇奇特的景象,而且了解了雾凇形成的过程。吉林雾凇真是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
六、小练笔。以下两题任选一题:
1、以“雾凇景观千姿百态”为中心句写一段话。
篇9:雾凇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上好一堂课必须了解学生。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雾凇奇观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感受吉林雾凇的美。
2、知道吉林雾凇的形成条件和过程。
教学重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感受雾凇的美与奇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二十二课《雾凇》,一起读读课题吧!
齐读课题
2、课文中作者把吉林雾凇称为是怎么样的景象?
奇观
(板书:奇观)
【设计意图】语言简练,直奔文章中心,为下文的学习做准备。
3、怎样的景象可以被称为是“奇观”呢?
少有的罕见的 不多见的 奇特的 壮观的
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去看看这称得上是奇观的吉林雾凇。
二、学习第一小节
过渡:吉林松花江畔的雾凇,“奇”在哪里?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以读促教。
打开课本,自己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生自由读)
1、通过朗读你知道吉林雾凇奇观是怎样的?
洁白晶莹银光闪烁 美丽动人
(师板书并指导读好三个词语)
2、这么美的奇观,真想去领略一番呀!
(出示课件:雾凇欣赏)
说感受
【设计意图】借助画面感受雾凇的奇美,通过谈感受使学生对雾凇进行的景色进行内化,同时锻炼表达能力。
3、真是奇观啊,一起美美地读一读。
(齐读)
三、赏读第二自然段
1、真想了解这么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是怎么形成的。
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你读懂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告诉大家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
3、(1)我知道了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
(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
(2)找得真准确,那雾凇形成的条件到底是什么呢?
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课件文字显红并相机板书)
(3)一起来了解一下!
(齐读)
我知道了饱和的水汽从哪里来的/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雾很多很大(引导学生感受雾美)/雾凇形成是缓慢、逐渐、循序渐进的过程。
【设计意图】(同样通过读中悟、悟中读的方法学习,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主导,抓住“弥漫”、“阵阵”、“涌”、“笼罩”、“淹没”、“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镀”、“最初……逐渐……最后……”)
(4)相机出示课件图片、文字出示,让学生感受这个过程。
四、学习第三段,欣赏雾凇
1、俗话说: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看雾凇最佳的时候是在清晨。清晨的松花江畔,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让我们来看一看。
(课件欣赏)
2、是啊,雾凇是千姿百态的,漫步在松花江上,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赞叹,你也来赞一赞吧!
3、作者是怎样描述清晨松花江畔的情景的呢?
请大家读一读课文,找出有关的词语。
讨论:琼枝玉树千姿百态
4、这么美的景象,怪不得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呢!
多媒体出示句子,这是一首古诗里面的两句话,说一说你对它的理解。
五、总结全文、升华感悟
今天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漫步在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领略了雾凇奇特而壮观的景象,并知道了雾凇形成的条件和过程。吉林雾凇让我们由衷赞叹“这真是闻名全国的奇观啊!”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真令让人心驰神往、赞叹不已!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第三题,用给出的词语,写一段雾景或一段雪景。
[雾凇教学设计]
篇10:雾凇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
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的思想感情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带领学生一起
领悟课文的语言文字,通过课件图片一起去领略雾凇的美。
教学重点:雾凇形成的过程和景观之美。
教学难点:自主学习,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
教学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你们知道(还记得)李老师的家乡在哪吗?告诉你们吧!我的家乡是个冰雪世界,是银色的黑龙江,如果你现在去我的家乡,就会看见屋顶上、街道上、田野上、树枝上都是洁白洁白的雪,记得小时候,有一天早晨,当我打开门看见门前的那棵树我一下子呆住了,那圣洁的白把整棵树拥抱住了,一朵朵、一条条雪白的霜花象工艺品一样挂满了树枝,我走近去看,真象是雕刻家精雕细刻出来的,那么均匀,那么美丽,我跑回去问妈妈,雪怎么会把树装饰得那么漂亮啊?妈妈笑着对我说:这是数挂!我赶紧戴上手套,拿出笔坐在树下画,可是直到我的手冻得没有感觉了,还是画不出眼中的美,画不出大自然的杰作。今天我打开课本一看,雾凇,多美的名字啊!这就是妈妈说的树挂呀!是谁这么好,给家乡的树挂起了个这么好听的名字,我想请大家和李老师一起好好地读读这个美妙的名字,来感谢起名的人,把它读得很美很美,好吗?
生:好
(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想看李老师说的那棵树吗?
生:想。
师:下面我请大家欣赏一下这美丽动人的雾凇,(在看之前李老师有个要求,看完用一句话夸夸我家乡的雾凇,可以是比喻句、拟人句、也可以是一句赞美的话)
(课件出示图片)
(1)欣赏图片,同时让学生把看到的雾凇夸赞一下,可以说比喻句、拟人句或者一句赞美的话。
生:真美啊!好像是珊蝴娇。
生:真像个童话世界啊!
(如果冷场,老师说,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我好象看到了
。)
(2)这么美的雾凇,大家来读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描写雾凇的句子,划出来,体会它的美。
(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谁来说说你划的句子,读这个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闪、美丽动人。我读这句话仿佛看到了一片白色世界(一棵美丽的树……)
师:霜花是白色的,在白色的前面加了一个“洁”字,可见白的怎么样,白的可爱、白的`透明,而且还晶莹剔透呢!那该怎么样读这个词?
(让一组的学生从前往后依次读这个词再全班读,适当鼓励)
师:老师觉得“洁白晶莹”这个词你们读的真好,你们能把整个第一段读好吗?
生:能
师:那就用我们的喜爱之情把这段美美地读出来,好吗?不要齐读,自己读自己的,读出自己的感情,开始吧!
(生自由读文)
师:你们读得好认真呀,我们小组来读读,看哪组读的好、读的美。(这一组读,这一组读……)
(3)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雾凇的美丽,奇特,读出闻名全国的自豪心情,配上音乐喜欢吗?(配乐)
(师生齐读)
(谢谢大家,读得真好,李老师仿佛又回到了日思夜想的家乡)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4)读到这儿,我们又仿佛看到了那一树的霜花,是不是就这一种呢?你能在文中找到一个词来形容雾凇那不同的姿态吗?快速浏览第三段,看谁找得到
生:千姿百态
师:是一种姿态吗?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雾凇的姿态,再来说句话好吗?
生:好
师:你看到了哪些姿态?它们像什么?
说话训练(课件):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真是千姿百态!
师:
同学们,此时此刻,假如你也站在松花江畔,观赏着这美丽的雾凇奇观,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学生谈感想)
那么,松花江畔的人们是怎样赞叹的呢?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板书: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①你们见过梨花吗?什么颜色?
联系课文想想:这里的“梨花”比喻什么呢?
②此时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般美丽。人们看到这美丽奇特的景观,怎能不由衷地发出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和作者、和诗人一起来读最后一段吧!
师: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大家以后如果有机会,可以去亲身体会一下。我代表家乡的人们热烈地欢迎大家!
四、精读第二自然段
1、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上节课同学问我:这么美丽、奇特的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呢?为什么我们这的冬天看不见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仔细地读读第二自然段,边自由读边划划你读懂的词语和句子,等一下告诉大家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好吗?
(生自由读)
2、课件出示第一句话。
(1)指名读。
思考:形成雾凇需要哪些条件?
(2)师板书:水汽———遇冷———凝结。
这就是雾凇形成的条件,所以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要读得清清楚楚。下面我们就各自在下面练习把这句话清楚地读出来,读给同桌听听。
(3)谁来清楚地读这句话给大家听。
3、读了这句话,同学们可能还有一些疑问,那我们就认真地读读后面的七句话,一边读一边用笔划一划,自己解决不了的可以和小组的同学交流,
等一下把你在这七句话中学到的、知道的说给大家听,好吗?
(很多老师在处理这样的文段时都是先让学生提出问题再读,再解决,我想大胆的尝试一下,完全放手)
(生自由读、自学后七句话)
4、学生交流汇报时师重点指导理解品读下面句子。(课件)
(如果学生的汇报偏离重点,老师就可以提问、出示)
(1)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是上文中讲到的“三九严寒”,是从冬至开始以九天为段,分为一九、二九、、、、、、直到九九,而三九和四九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正是雾凇形成的时间。(要清楚地读)
(2)用“非但、、、、、、而且、、、、、、”把松花江流经市区时的两个特点写出来了。(也是雾气的来源)
(3)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这雾气有何变化?
(每当严寒,这雾气、、、、、、十里长堤。)(边读书边体会雾气的浓)
(4)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形象地描绘了雾凇的逐步形成,一个“镀”字生动地写了雾气凝结的过程)
(5)雾气在慢慢地、轻轻地、一层一层地镀在松针、柳枝上,而松针、柳枝又有何变化呢?
填写:最初像,逐渐变成,最后十里长堤上全是。
A、指名填写。
B、该怎么读,作者观察得多细致、多有耐心啊!那是一个多美的过程啊!雾气慢慢飘来,在人们梦乡中温柔、婀娜地走过,在给人们点缀美好的明天,那美景、那姿态真是巧夺天工啊!我们用欣喜、神秘的语气把这句话美美的读一读,好吗?谁来试试。
(如果冷场,老师来试试欢迎吗?)
5、过渡:三九严寒,夜幕降临,寒风吹拂着迷雾涌向两岸,夜深人静,万物入梦,只有雾气不知疲倦地粘住松针、柳枝,把奇特而动人的雾凇奇观带给清晨,同学们,假如你就住在那里,此时就是清晨,你推开门,只见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真像一朵朵、一串串的白银花、水晶花,这么瑰丽的景观在你眼前,你如何赞叹呢?
五、拓展学习(看课件)
1、李老师也查了一些资料,知道现代诗人为了赞美雾凇写了值得我们品读的诗句,在这里,李老师选了其中的两首以朗诵的方式和大家交流一下,也抒发对家乡的爱,找个学生和李老师配合读好吗?谁愿意?
2、在李老师查的资料中,有我国四大景观的资料,你们读一读,来体味祖国山河的美丽壮观!课上读不完可以课后做为作业读,在资料后面写一、两句感受,好吗?可以边看边和老师交流你的疑问和感受,李老师相信你们。今天和大家上了一节快乐的课,感谢大家,感谢在座的老师们!
3、李老师希望更多的人去欣赏家乡的雾凇,你们帮老师设计一段导游词吧!
六、板书设计。
22、雾凇
水汽———遇冷———凝结
春风(雾气)
白梨花(雾凇)
奇
观
篇11:《雾凇》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去观赏一种独特的自然景观——雾凇,(师板书,并强调“凇”的写法。(我们要注意,淞是两点水旁,不要写错了。)大家想看吗?
2.整体感知 看了之后觉得雾凇怎么样?
师:“这么美的雾凇让同学们赞叹不已,此时,你们一定有很多的词要送给雾凇,谁来?
3. 学习生字词
课文也有很多好词呢!让我们一块来读读这些词吧。(屏示生词)
二.精读感悟
1.同学们说的都很好,看来大家对雾凇都很喜爱,你知道这个奇观是什么地方的吗?(出示课件)谁能告诉我“奇观”是什么意思?
那么我们课文中又是怎样描写雾凇的呢? 请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你觉得吉林雾凇有什么特点?
(大屏幕出示第一自然段)
多 美
读了这段话,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雾凇景象之奇特的?
刚才同学们说到雾凇多而美的特点,那你能够通过朗读表现这种多而美的特点吗?
⑴指名读 ⑵齐读
听了他的朗读你感受到雾凇的特点了吗?你从哪里感受到的?(他抓之了重点词语,并读得很有感情)
2.你们说的这些老师也感受到了。多么美丽的雾凇啊!这种奇观是怎样形成的呢?现在请大家看大屏幕。 (大屏幕出示学习要求)
指名读要求:①雾凇的形成需要哪两个条件?
②为什么在吉林能形成怎么壮观的雾凇呢?
③吉林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
自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大屏幕上的问题,然后同桌交流答案,看你们的答案是一致的吗?谁的答案更好?
3.提问:雾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你们找到了吗?谁来说说?(出示)
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的条件吗? (什么是饱和的水汽? 凝结是什么意思?)
4.为什么在吉林能形成这么壮观的雾凇呢?
(1)学生回答(出示课件)这一部分符合哪个条件呢?哪个词具体体现出了水汽的饱和?(弥漫)
(2)出示课件 这几句话又符合了哪个条件呢?
师补充:从丰满水库排出的水,水温大约在4摄氏度左右,江水乘载着巨大的热能缓缓流经市区,大约在夜里十点钟左右,松花江上开始有雾气,继而越来越大,越来越浓,大团大团的白雾从江面上滚滚而起,不停的涌向两岸。
(3)这时雾凇开始形成了。 那么雾凇的形成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出示:雾凇的形成是个_______的过程。)
5.你从哪里体会出它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的呢?
慢慢地:写出了什么?(说明雾凇形成的速度慢。雾凇大约要经过八到十个小时才能形)
这个词语应该怎么读?(语速要慢)
② 轻轻地:写出了什么?说明雾凇形成时轻柔无声。雾凇形成时人们正在熟睡,是察觉不到的,等到早上推开门一看,才发现一夜之间世界已是一片银装素裹。
这个词语应该怎么读?(语气要轻)
③ 一层又一层:第一层的时候,好象在黑黑的树枝上撒了一层盐,继而盐一层层的撒得更多,到最后树木完全变得洁白通透了。
谁能读好这一部分?看谁能读出感觉(要抓住重点词语来读)
这些词和句子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的,慢慢地凝结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那句话更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
引读:最初------,逐渐-------,最后------------。
④银线——银条——银松雪柳:一夜之间松针柳枝有了变化,棵棵杨柳宛如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这种渐变的过程也是一个美的过程。
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形象的说明了这一点?(引读:最初————,逐渐————,最后————。)
能把这些词读好吗?谁来试试?指名读。
听了他的朗读你体会到雾凇的美了吗?你们都体会带了,那你们能让我也体会到吗?
生齐读
5读得多好啊!听了大家的朗读,我仿佛已经置身于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看到雾凇在我的面前形成,欣赏着这雾凇奇观,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6.大家说的都太棒了,引得老师也想赞叹一番了,你想知道老师是怎样赞叹的吗?
雾凇,你让我感受到“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
老师为什么说“冬天里的春天”呢?你从课文中可以找到答案吗?
(课件出示)
什么是千树万树梨花开?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
这一句话写出了雾凇的什么特点?
在课文的第五小节里还有一些词也写出了雾凇的这些特点,你能找到这些词吗?
理解“寒风吹拂”:天气这么冷,人们不呆在家里,躲在被窝里,却一大早就在松花江边漫步,也间接说明了雾凇的美。
正因为雾凇是如此的美,才引得人们情不自禁地赞叹(引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7.令人神往的地方啊!我们不能亲眼见到它,就让我们借助语言文字来感受它,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生齐读
我越来越觉得听大家读书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了。
这么美丽的雾凇,却还有人不了解它,现在老师想聘请大家做一回广告策划,为吉林雾凇设计一条广告语,看谁设计的最好。
篇12:《雾凇》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只识不写,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
3、感受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了解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感悟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感悟吉林雾凇的奇妙。
2、选用词语,描写一处雾景或雪景。
教学时间:3课时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第二课时 重点1、2,指导说话
第三课时 背诵、交流写话、作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课前交流:
听了刚才的音乐,同学们有什么感觉?(冷、美)吉林那儿的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0摄氏度,冷不冷?(冷)怕不怕?想不想去?为什么想去?
一、导入新授。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一齐读——(生)齐读课题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相机板书:美 形成
二、学生读课文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看课文什么地方写出了雾凇的美?读完了,把你的发现和同桌相互说一说。
三、交流
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相机出示句子: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你从这句的哪几个词中读出了它的美?
洁白晶莹是一种怎样的美?闪烁是什么意思?有些像天空中眨眼的星星,又有些像我们一些调皮的小家伙歪着脑袋在瞧着大人时的眼神儿。在阳光的照耀下,雾凇显得越发纯净,银光闪闪,显得格外的——灵动,充满了——生机。缀满你觉得可以换成什么词?(堆满、挂满……)为什么这里用缀满没有用堆满和挂满呢?这几个词都有什么(圈满)都写出了什么?(同样都是写多,但堆太重,挂,虽然雾凇又叫树挂,但又并不是完全垂挂下来的,而缀字则把吉林雾凇在枝头美丽轻巧形象地刻画出来了,作者用词非常准确)
好,现在谁来美美地读一读这句?我好像看到了 -------------的雾凇了!你来读读。我好像看到了 -------------的雾凇了!大家一起读读这句!从大家的朗读中我听出来了,雾凇很美。这么美的雾凇大家想看看吗?我们一起来欣赏。(出示课件里的图片)
一夜之间,大自然给十里长堤上送来了这样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大自然实在是太美了!大自然,你真是……)
漫步在松花江边的人们又是怎样说的呢?课文啥地方告诉我们了。捧起书,我们一起来读读。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什么?(美)从哪里读出来的?
琼枝玉树在这里怎样理解?(结合看图)从千姿百态你又读出了什么?说得真好。请女生来把这段读读(听出来了,这赞叹是发自内心的),男生和女生比一比
闭上眼睛,我们一起去松花江边看看一起来赞一赞这美丽壮观神奇的雾凇吧!
师:清早,寒风吹拂。我们和游人一起漫步在松花江边,风吹在脸上,真冷,脚底下踩着的没有化的积雪还发出了咔嚓的声音。你看到雾凇了吗?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白茫茫的一片,到处是……
篇13:《雾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了解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对神奇的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法与学法:教法:朗读教学法
学法:读文读句相结合,图文并茂,触景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你觉得冷吗?现在已步入什么季节了?你对冬天有什么样的印象?在我们的印象中,冬天是一个万物萧条,树木凋零,大地冰封的季节,我们尽管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衣,但还是冻得哆哆嗦嗦。这时候,我们大多数人都向往都南方春天般的温暖,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很多人却赶往我国北方松花江畔的著名江城——吉林,别忘了此时的吉林气温已经降到了零下20-30摄氏度,是什么吸引着八方来客?
生:雾凇奇观
2、师: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播放课件)
二、探究成因
1、师:吉林雾凇的景观很美,它们争奇斗艳,独具魅力的风姿,是神州大地北国风光的景中之绝,看到这美丽的雾凇,你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吗?
生: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生:雾凇有什么特点?
生:雾凇是什么样子的?
生:为什么说雾凇是闻名全国的奇观?
生:我们这个地方是不是具备形成雾凇的条件?
师:看来大家有很多问题,很多同学想知道这么美的雾凇是如何形成的。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思考课文哪句话告诉我们雾凇形成需要的条件?(课件显示问题)
2、师: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雾淞是怎样形成的?
课件显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的条件吗?(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1)、师:吉林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
课件显示:“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松花江上的水汽是从哪里来的?
生:(读文中相关句子)
师: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照常理来说江面会怎么样?
生:结冰。
师:甚至有些地方冰很厚,能在上面开车。
师:为什么这一段反而不会结冰呢?(解释:虽然一年四季地表温度变化很大,但是地下或水下的温度一直是恒定的。无论冬夏始终保持在4摄氏度左右。)从水电站排出的水温度在四摄氏度左右,会不会结冰?
生:不会。
师:水库的水在四摄氏度,所以水流经市区的时候——
生: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2)、师:在当地,有句习俗叫“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让我们先来欣赏这夜晚的雾吧。
课件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篇14:《雾凇》教学设计
《雾凇》是一片写景的课文,作者以的语言,描绘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设计理念: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的吉林雾凇,重点和难点是要让学生理解雾凇是怎样形成这样一个过程。由于学生生活在南方,根本没有见过雾凇,甚至有的同学根本不知道雾凇是什么,因此,在学习中,学生无法找到建构的旧知,给教学带来了困难。要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这样一个物理变化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的过程中,以读代讲,通过读来理解和感悟,能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本课的教学设计,着力体现“尊重学生主体,着眼学生发展”的理念,立足于自能读书,着眼于自主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读中入境,读中悟境。这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文章。因此重点应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读得充分、悟得深刻、述得到位。
2、巧设情境,激发灵感。由于学生生活在南方,根本没有见过雾凇,甚至有的同学根本不知雾凇是什么,因此,在学习中,学生无法找到建构的旧知,给教学带来了困难。为此,教师用精心设计的教学语言,丰富真实的情感和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构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学生心理,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中,产生细致的情感体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重点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这晶莹夺目的雾凇一定给大家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
1 雾凇很美,大家想不想亲身去吉林欣赏这美丽的雾凇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吉林去感受这美丽奇特的雾凇。(播放录象,老师作讲解)
它,像盎然怒放的银花,晶莹闪烁。
它,像高山上的雪莲,韵味浓郁。
它,似梨花攀枝,洁白高雅,壮丽多娇。
它,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把神州点缀得繁花似锦。
【教师富有感情的描述,渲染了课堂气氛,为学生起到很好的情感铺垫,具有先声夺人的作用。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学生对雾凇获得了更加直观、形象的感性知识,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
二 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课文中是怎样来形容雾凇的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己来读读第一小节。
(1)多美的雾淞啊!文中是怎样形容雾凇的呢?
(2)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你从这句话中哪儿感受到雾凇的美了?
b、指名回答 (课件)板书:(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雾凇有着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那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
2这么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谁来试试?(指名读)
3真美,老师请女同学们学着他的样子来读一读这句话。(女生朗读)
4小结: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施老师仿佛看到,在那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的时候,松花江畔的雾凇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呀,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小节,再次感受它的美。(齐读)
三、学习第三段
过渡:是呀,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垂柳青枝变成琼枝玉树,一片晶莹洁白,江岸雾气缭绕,人在其中,犹入仙境,相信你们也感受到他的美了。
1 、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你想赞美一下它的美,好吗?
2、、那漫步在松花江畔的人们又是怎么赞叹它的呢?(生回答)
(出示“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你怎么理解这句诗的?能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吗?
【课件制作精美,充分展现雾凇洁白晶莹、千姿百态等特点,使学生直观形象感受到了雾凇的美丽多姿,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你说得真好,老师感受到你欣喜惊讶的感情了,同学们感受到了吗?
4、让我们一起去漫步松花江畔,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美景,齐读一下第三小节,好吗?(齐读第三节)
小结:松花江畔的雾凇有的像盎然怒放的银花,有的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有的像精美的艺术品,有的似烟似雾,真是……(投影并板书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四、形成
过渡:吉林雾凇的景观很美(板书:景观),它们争奇斗艳,独具魅力的风姿,是神州大地北国风光的景中之绝,但令五洲四海慕名而来的无数中外宾朋感到奇怪的是:这闻名遐迩的自然奇观——吉林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呢?(板书:形成 课件)
1、老师这有两个思考题,谁来读读?(指名读题)
a、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b、吉林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
同学们可以任选一个先自己在课文第二节中找找答案,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一下。
【让学生根据目标,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做到心里有数。这个过程,让学生练习用准确的语言表述,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概括能力。】
2、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雾淞是怎样形成的?
(1)、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板书)
a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的条件吗?(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2)、吉林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
a、“从当年12月至……阵阵雾气。”(这些过于饱和的水汽能遇冷凝结吗?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b、“每当夜幕降临……树木被雾气淹没了。”(课件)
(3)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我国的三峡水库同样有饱和的水汽,但在它附近能形成雾凇吗?(没有一定的低温)
吉林并不是我国最寒冷的地方,为什么在东北三省的其他地方没有雾凇呢?(没有饱和的水汽)
所以只有这两个前提条件都符合了,才可以形成雾淞。而且他们形成的过程也是非常美的。
3、是的,雾越来越浓,蒸腾的雾气受冷后凝成的冰晶把松针、柳枝裹了一层又一层。但是这个形成的过程的速度是很——慢的
(1)你是从哪些词感受到它的慢的?(指名回答)
(将重点字词注上红色符号) 课件
(2)你能把这种缓慢的过程读出来吗?先自己试一试。
谁想来读一读?(指名读)
好的,我们一起学着他的样子来读一下!(齐读)
(3)同学们,就是这样,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在这过程中,雾凇先是什么样的,慢慢变成什么样,最后又是什么样的?
4、谁来读读这句话的?(出示句子:最初像银线……银松雪柳了。)(引读)
【引读,有助于学生体会雾凇形成的逐渐过程,也有助于课文的背诵。同时在实践中指导朗读,点在关键处,抓住“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最初”“逐渐”“最后”读出雾凇形成的缓慢。教师指导朗读,不是生硬地要求学生读得高些、重些、慢些,而是要学生用心去读,读出感悟,受到感染。读,也是理解。】
5、你觉得他哪些地方读美了,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6、读这句话应该读出语气的变化,先是轻轻的,缓缓的,后来就变成欣喜的语气了,谁再来试试?
7、(出示课件)这么美丽的雾凇原来是这样形成的啊,我们再给大家介绍一下好吗?(出示第二小节)齐读:
【以境诱读。通过教师富有情感的语言,通过音乐、图片等生动的各种媒介,营造学生读的情景,从而诱发学生读的热情,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更好的感悟语言,引起感情的共鸣。达到“语语悟其情”的目的。】
8、小结:
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形成的过程又如此奇妙美丽,难怪作者说它是……(闻名全国的奇观,板书)
五、总结全文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1990年1月9日前xxxx爷爷到吉林视察,在观赏了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后吟诵了一首诗,大家想不想知道?
寒江雪柳日新晴,
玉树琼花满目春。
历尽天华成此景,
人间万事出艰辛。
六、作业布置 请选择一题,认真完成。
1、摘抄好词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选择一段课文背诵。
4、为《雾凇》编一段广告宣传词。
5、试着给课文中的插图配一段解说词。
【注重对学生进行词句积累训练,读写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内化、运用。】
评点作业
我们祖国风景优美,资源丰富,名山胜水数不胜数,像我们学过的《九寨沟》,还有和吉林雾凇并称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的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等,老师希望大家回去阅读一些介绍祖国名胜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一起来交流,好吗?
板书设计:
晶莹洁白 银光闪烁
景观
千姿百态 琼枝玉树 奇观
29 雾凇
形成 水汽——遇冷——凝结
篇15:《雾凇》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丹阳市云阳学校:张叶芳
教学期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教学重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篇16:《雾凇》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雾凇》是苏教版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重点介绍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和雾凇的形成过程,突出了雾凇的千姿百态,洁白晶莹的奇特瑰丽,给人一种强烈的美感。课文首尾呼应,文章结构严谨,中心突出。确定本文教学目标,教学步骤时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重在引导学生欣赏雾凇之美。
多媒体运用设想:
《雾凇》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这篇散文虽然篇幅不长,但语言却精练、优美。
一、画龙点睛突破难点
1、利用雾凇的录象突出教学难点。体会雾凇的美丽。教学中当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体会了雾凇的美丽、奇特后,教师适时地放录象雾凇。学生在学习感悟、想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看到这样富有震撼力的画面,直观地验证了雾凇的特点,所配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一种美的情境之中,接着教师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
2、利用雾凇形成过程的画面切换,突破难点,当学生初步认识雾凇以后,教师设计这样一个动画,帮助学生理解雾凇的形式过程,例如:“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烁”、“千姿百态”、“琼枝玉树”这些词语从颜色、数量、姿态等方面,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又如奇妙的比喻、丰富的想象对实景进行多层次地描绘。“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三个叠词,和“一层一层”使大家体会雾凇形成过程,并留下从“银线”到“银条”再到“银松雪柳”这些画面如果能用多媒动画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孩子们如同身临其境,受到美的陶冶,雾凇的形成过程也能理解得淋漓尽致。
3、利用动画巩固教学难点。在学生理解了雾凇形成过程之后,教师可出示刚才动画,让学生看着画面当导游,向大家介绍雾凇的形成过程。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1、《雾凇》是一篇写景散文。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技术编制集音画像为一体的课件,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述的神秘的境界中去,课堂上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绝好教学效果。
2、多媒体体的运用可以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创造了条件,同时还会营造出一种愉悦、和谐、民主、平等竞争的学习气氛。
三、向课外延伸扩大知识量
我们正处于现代信息社会之中,我们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果,恰当扩大信息量是一个重要环节。据有关专家的研究表明,人们学习知识时必须依靠人的生理器官,对客观事物的感觉是人认识的基础,听和看是主要的学习器官。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量增加相关的听和看的机会,而且能够使听和看同时接受某一信息,信息量是原来教学信息量的数倍、甚至十倍以上。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素质。我们学习《雾凇》这一课时,已进入冬天,多数的早晨都有霜冻,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清晨霜冻的景色,并运用动画出示太阳出来后,霜逐步花解的过程,或者出示雪花飘落,给树木、花草、建筑物穿上外衣的景象。仿照本课写法作一次小练笔。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会背《九九歌》吗?显示《九九歌》。不会没有关系,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一起来读。师生一起说。
2、这首儿歌告诉我们冬天最冷在什么时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祖国东北的吉林省更是冷到了零下三十几度,可就在此时此地,出现了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课件:画面上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光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十里,可谓壮观。
3、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师板书“雾凇。”““凇”是生字,我们一起来认一认。出示生字卡,学生齐读两遍。注意“凇”字的左边是两点水。师用红笔描两点水。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自学字词,练习读课文,并查找有关雾凇的资料,准备好了没有?谁来把自己的学习收获向大家汇报汇报。
(学生自由选择汇报,教师尊重学生的权利,以学定教。)
1、学生读生字卡:你读得真好!不仅读准了翘舌音,还把后鼻音也读出来了。你能做小老师带大家读读吗?
2、你可以选你喜欢的一个自然段读,也可以读其中的几句话。
(及时纠正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错误,并对学生的朗读从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等方面作评价。)
课件出示:一棵大树,并用动画技术设计“松花江上涌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水温4摄氏度左右。”的情景。指导学生读好一个长句:“从当年……4摄氏度左右”显示这句话,标出停顿。学生齐读。
3、交流资料。
学生自由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雾凇的资料,(名称的由来、分类、作用等)教师给予适当评价。
现在,你能在“雾凇”前加一个词语来表达一下雾凇留给你的印象吗?显示“的雾凇”
三、学习第一段:
雾凇是神奇的美丽的。课件:关上教室的灯,拉上窗帘,打开电脑,啊,出现在屏幕上的是一个神奇的世界,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光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十里,可谓壮观。
1、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呢?请你先默读课文第一段,在能表现雾凇美丽的词语下面做记号,然后反复地练习朗读,觉得读得不错后再读给同桌听听,取长补短。争取把雾凇的神奇与美丽读出来,读出自己的感受。
2、谁愿意来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要认真听,待会儿要请你来评的。
3、组织同学评议。(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评,还可以让评的学生读一读)
4、学生各自再练习,争取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5、谁再来读?配上音乐。
6、读得真好!自己再读一读,看谁最先背出来。学生齐背。
(伴随着优美悦耳的配乐朗诵,学生们仿佛置身于银装粉砌的世界之中,他们随着镜头欣赏了瑰丽无比的雾凇。学生们已经进入到了课件所带入的情境中去了,他们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主动探求,为下一步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四、学习第三段:
吉林雾凇闻名全国,吸引了众多的游客。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
课件出示“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
1、你想看吗?我们一起来欣赏。
2、你能结合刚才看到的画面告诉大家“琼枝玉树”的意思吗?
3、还想看这些琼枝玉树吗?这一次要一边看一边想象这些琼枝玉树的姿态都像些什么?
4、同学们都被陶醉了,现在请你拿出笔来,展开想象,课件以“这儿的琼枝玉树真美”为开头写几句话,来描绘这些琼枝于树的姿态,你可以用上课文第一段中的一些词语写其中的一种,也可以写几种。
为了便于同学们写话,老师将连续不断地播放这些画面,大家可以先看看想想,然后再动笔写。
5、课件播放配乐的画面,学生动笔写话。
6、交流。刚才,老师看了一下,同学们写得非常美,谁愿意把写的读给大家听?(提醒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课件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7、这句话是人们在观赏了雾凇后发自内心的赞叹,你懂它的意思吗?
8、我们也一起来赞叹一下,请同学们拿好书,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段。
五、拓展:
1、1990年1月9日,xx爷爷去吉林观赏了雾凇后也题词赞叹这一伟大的奇观。课件显示“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学生齐读。
2、自1991年起,每年的一月,吉林省都要举办“中国吉林雾凇冰雪节”。再过二十多天,第十三届雾凇冰雪节就要开幕了,想去看吗?提到看雾凇,人们都这样说:“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为什么这样说呢?请同学们拿出老师发的资料读一读。
3、学生读资料
六、留下悬念:
1、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心中有没有产生什么疑问?
2、吉林雾凇如此神奇美丽,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我想,这不仅是你心中的疑问,也是我们大家关心的问题,下节课我们共同去探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开始走近雾凇,谁来说说课文第一小节是怎样描述吉林雾凇奇观?(板书:奇观)多美的雾凇呀,让我们一起在音乐里,美美地背诵课文第一小节吧!
(由复习旧知—背诵课文第一段导入,看似简单,却能起到很好的情感铺垫,让学生的脑海里浮现出雾凇的形象,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
二、情景交融,理解词句
1、过渡: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吸引了四方游客,让不少人驻足留恋,让我们也去漫步松花江畔,感受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吧。
课件:人们伴着音乐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雾凇奇景,打开课文,谁愿意来读第三小节?(指名读)
(图像与音乐的和谐组合,触及了孩子的心灵,学生看着生动的动态画面,自然会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体会。)
2、雾凇洁白高雅、银光闪烁,想亲眼目睹吗?让我们一同感受吧!(课件:雾凇形成动画出示满天是雾气,大树被笼罩,并逐渐挂上了霜花,让同学们体会“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三个叠词。最后形成一棵雾凇,这里可以切换前面几个镜头,让学生体会“一层一层”、“银线”、“银条”、“银松雪柳”通过这样一幅幅画面展示雾凇的形成过程,)
3、你看到雾淞哪些姿态,它们像什么?用上这句式,将你看到、想象到的景象描绘出来吧。
课件出示: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
4、雾凇的姿态这么多,段中有一个成语作了恰当概括,谁能找出来?(课件出示:千姿百态)谁来说说还能用什么词语?
5、朵朵银花,排排雪浪,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引读人们的赞叹)
(1)(引读)绵延十里的堤岸上,一棵棵、一行行松枝、柳树披着霜花,仿佛是千万棵梨树在一夜之间绽放出美丽的花朵,那么洁白,那么晶莹。观赏着雾凇的我们也都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岑参的名句来。(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听见你在吟诵,面对这么美的雾凇,人们怎能不欣喜惊讶,让我们饱含赞叹之情再来吟诵这一名句吧。
(2)漫天飞雪挂满枝头,却让我们感受到冬天里暖融融的春意,这样的吉林雾凇真是奇观。(板书:!)
(3)让我们再次漫步长堤,感受那奇观,一起读读课文第三小节。(齐读)
(以境诱说诱读。通过教师富有情感的语言,通过音乐、动画等生动的各种媒介,营造学生说、读的情景,从而诱发学生说、读的热情,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更好的感悟语言,引起感情的共鸣。达到“语语悟其情”的目的。)
6、雾凇如此美妙,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的第二小节,找一找描写雾凇形成的句子。
我们可以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看出吉林的松花江畔就具备这些条件呢?把找到的句子划下来,并多读几遍,还可以写写你的想法。
7、生交流想法。
课件:吉林位于我国东北,冬天寒冷干燥,水汽从哪来?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雾气很多,达到饱和的程度?
遇冷又是怎么一回事?谁能用文中的词句解释一下?
8、课件演示雾凇的形成。
9、课件播放课文录音(每当夜幕降临,银松雪柳了。)大家闭上眼睛欣赏。
篇17:《雾凇》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关注课文中长句的停顿,学会根据句意合理停顿,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受雾凇的美丽。
学习重难点:
识字写字,通过自身努力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雾凇的美丽。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想考一考大家,(出示“雾”的大篆),猜一猜这是什么字?告诉大家,这是古代的雾字。(出示演变过程),后来经过逐步的演变、简化变成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字。(雾)
指导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这是一个上下结构的字,上面的雨字头表示云气或微小的水滴,下面的“务”在古代是这样写的'(指小篆体),表示两军交战,许多士兵聚集在一起。雾就是由空气中许多小水滴聚在一起形成的。
理解了字的意思,一定能牢牢记住这个字了吧。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写写这个字。(板书:雾)(雨字头在上方,又宽又扁遮下方,务字撇捺要伸长,小小力字下边藏。)
下面请同学们也像老师一样,一笔一画写下这个字,先描红,再临写。
同学们,看到这个雾字,你会想到哪些词语?看老师也组了一个词语,读一读。(老师,什么是雾凇啊?)
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视频,请欣赏。
解说: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亩萧条的时候,走进我国东北的吉林市,你会看到一道神奇而又美丽的风景。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披银戴玉,它们如朵朵白花,似排排雪浪,蔚为壮观。这就是我国四大闻名自然景观之一——雾凇。
想更多地了解雾凇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3课,齐读课题,和老师一起板书。
二、读课文,初步感受美。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对照生字表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分段检查朗读情况。
理解词语:奇观
指导读好长句子。
读完课文,雾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一位诗人在欣赏了吉林雾凇奇观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这片童话般的银色世界让人摒弃最烦心的杂念,满脑子只是 “美”这个最简单纯朴的字眼。
课文中,哪些句子最能够体现雾凇的美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画,把重点词语圈起来。
(1)重点结合图片理解“洁白晶莹”“银光闪烁”
看,多白多亮啊!再仔细瞧瞧,像 、像 、像 。
出示:雾凇太美了!
把找到地句子送进这个句式里读一读。
指导感情朗读,读出雾凇的美。
(2)结合图片理解“千姿百态”“玉树琼枝”
看,满树的霜花如银花怒放,晶莹剔透;又仿佛攀枝的梨花,洁白高雅。它们似披着美玉,戴着白银,婀娜多姿,美丽动人。
读词语“千姿百态”“玉树琼枝”,读句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出示:雾凇太美了!
再把这个句子送进这个句式里读一读。
三、概括主要内容。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初步感受了雾凇的美丽,那么这篇文章除了写雾凇的美,还讲了什么?快速读一读,找一找。(板书:形成)
试着根据黑板上提供的词语,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儿,雾凇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留着下节课再学习。下面,我们来学习本课生字。
四、指导生字。
同学们,还记得上课时老师在写“雾”字时,提到的写撇捺的书写要领吗?(撇捺要舒展)其实,这课生字中,含有撇捺笔画的字很多,大家赶紧找一找,看谁找的又快又对。
出示:零、淹
大家看,这两个字撇捺的位置一样吗?
这两个字撇捺位置不同,写法一样吗?
引导:撇捺在中,左右要舒展。
撇捺在右,左收右放。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书写要领,试着来写一写这两个字。描一个,写一个。
展评。请同学们对照例字,和刚才的书写要领,评一评这位同学写的字。
五、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吉林雾凇的美丽,知道了这课的主要内容,那么这美丽的雾凇究竟是怎样形成的,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 雾凇教学设计
★ 雾凇的教学反思
★ 雾凇教学反思
★ 家乡雾凇作文
★ 雾凇教案
★ 雾凇的作文
【雾凇教学设计(合集17篇)】相关文章:
四年级上册《雾凇》教学反思2023-09-28
雾凇课文内容2023-06-28
雾凇(第二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4-02-24
一节语文网络课的教学反思2022-11-26
《泉城》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2023-10-03
满江红·观雾凇2022-09-21
雾凇说课课件2024-01-12
家乡的雾优秀作文2022-12-08
网络课作文2022-04-30
听换个环境有感的作文2022-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