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时间:2024-01-02 07:37:55 更多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集锦16篇)由网友“ksldfn8lskd”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篇1:《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判断两数之和的奇偶性,并利用两数之和的奇偶性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感知两数之积的奇偶性。

(二)过程与方法

能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经验,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反思验证寻求两数之和的奇偶性的判断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探索的过程中经历“尝试、验证”的过程,体会用“数形结合”解释数学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判断两数之和的奇偶性。

教学难点:自主探索判断两数之和的奇偶性的方法,并验证自己的结论。

三、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阅读与理解

课件出示教材第15页例2。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是要求我们对哪些方面作一些探索?

2、想一想,题目中的问题可以怎样表示?

引导学生整理和改编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让学生经历将较复杂的数学问题用简洁的方式表达的过程,体会数学的简洁性。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探究“奇数+偶数”的和的奇偶性

(1)我们先来探究“奇数+偶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你有什么办法?

(2)独立思考,展开交流。

方法一:列举法。

我们可以随意找几个奇数和偶数,加起来看一看,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奇数:5,7,9,11,…

偶数:8,12,20,24,…

奇数+偶数:5+8=13,7+12=19,9+20=29,11+24=35,…

和都是奇数,所以奇数+偶数=奇数。

这个结论正确吗?不能确定怎么办?我们能不能尝试其他方法呢?

方法二:图示法(用奇数和偶数的特征来判断)。

因为奇数除以2余1,偶数除以2没有余数,所以奇数加偶数的和除以2仍余1,所以奇数+偶数=奇数。

大家如果理解有困难的话,我们不妨用画图来表示:

【设计意图】列举法是同学们较容易想到的方法,但这样下结论还为时过早。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用图示表示奇数和偶数相加的特征,利用直观来推断出结论,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同时初步验证刚才结论的正确性。

2、探究“奇数+奇数”“偶数+偶数”的和的奇偶性

(1)有了刚才的“列举法”和“图示法”,你能自己判断“奇数+奇数”“偶数+偶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吗?

(2)独立思考,汇报交流。

方法一:列举法。

方法二:图示法。

(3)初步得出结论:“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设计意图】在前面探究的基础上,学生已经积累一定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并能与同学充分交流。

(三)回顾与反思

1、刚才得出的结论正确吗?还有其他方法吗?

(1)我们可以找一些大数再试试。

(2)你觉得哪种方法好?

(四)练习与拓展

1、课件出示教材第16页练习四第4小题。

(1)猜一猜。

(2)独立思考,交流想法。

预设:奇数×奇数,就是奇数个奇数相加,所以和仍然是奇数;奇数×偶数,就是偶数个奇数相加,所以得到的是偶数;偶数×偶数,就是偶数个偶数相加,和也是偶数。如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并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释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2、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练习四第6小题。

(1)改编问题,当甲队人数为奇数时,实际上问题就是“奇数+=偶数”;当甲队人数为偶数时,实际上问题就是“偶数+()=偶数”。

(2)分析解答:因为“奇数+奇数=偶数”,所以当甲队人数为奇数时,乙队人数也是奇数;因为“偶数+偶数=偶数”,所以当甲队人数为偶数时,乙队人数也是偶数。

【设计意图】这是一题用“两数之和的奇偶性”来解决的简单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改编问题情境,有效降低难度,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五)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篇2:《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4-1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发现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3、在活动中培养等毛生的观察、推理和归纳能力。

4、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规律,感受数学内在的魅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

数字卡片,盒子,奖品。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提问或列举等形式,复习奇、偶数的意义。)

活动1:数的奇偶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激趣导入。

清早,笑笑第一个走进了教室,像往常一样把门打开后就去开灯,结果灯未亮,于是,他自言自语地说了声“停电了”就走到座位上坐下。不一会儿,同学们陆陆续续来到了教室,看到教室里光线有些暗,都下意识地伸手去按电灯开关,却都像笑笑一样无奈地走回自己的座位。你知道第11个同学按过开关后,“开关”是打开的还是关闭了?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汇报交流。

方法:用文字列举出开、关的情况

开、关;开、关;开、关;开、关;开、关;开、关……

让学生数数,直观地发现第11个人按过开关后,开关是打开的。

2、增加人次,深入探究。

如果是第47个同学或第60个同学进去,用列举的方法判断“开关”的开、关情况还方便吗?你还能想出什么好方法?

3、第二次汇报交流。

投影下表:

用列表的方法启发学生总结规律并作答:当人数是1、3、5、7……的时候,开关处于开启状态,而当人数是2、4、6、8……的时候,开关处于关闭状态。即,进来的是奇数个同学时,开关被打开;进来的是偶数个同学时,开关被关闭。因为47是奇数,开关被打开;108是偶数,开关被关闭。

(三)巩固应用。

1、看书学习并解决小船的靠岸问题。

2、解决杯子上下翻转,杯口的朝向问题。

3、举例说说数的奇偶性还能解决哪些生活问题?

(四)活动小结。

当一个事物只有两种(运动或变化)状态时,运动奇数次后,状态与初始状态相反,运动偶数次时,状态与初始状态相同。

活动2:探索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一)有奖游戏。

1、出示分别装有奇数卡片和偶数卡片的两个盒子。宣布游戏规则:从自己喜欢的盒子里任意抽取两张卡片,如果卡片上两个数的和为奇数,你就可以领取一份奖品。

2、游戏开始。部分学生按规则抽取卡片,并将卡片上两个数相加的算式及得数写在黑板上。上来的`同学无一人获奖。

3、引发思考。

师:是你们运气不好,还是其中隐藏着什么秘密?想一想:如果继续抽下去,你们有获奖的可能吗?

4、发现规律。

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很快发现其中的“秘密”:两个奇数相加和是偶数;两个偶数相加和也是偶数。如此抽取卡片,永远无法获奖。

5、举例验证。

6、修改游戏规则。

(1)师:现在同学们已经发现了不能获奖的原因了,那么,你能不能修改游戏规则,保证你们能够获奖呢?

(新规则:在两个盒子里各抽出一张卡片,两张卡片上数的和是奇数可获奖。)

(2)请学生按修改后的规则试抽几次,并发奖以资鼓励。

(3)举例验证:奇数+偶数=奇数

(二)总结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不计算,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89+11387+131268+1024

2、把5颗糖(全部)分给两个小朋友,能否使每个小朋友都分到偶数颗糖?奇数颗呢?结果是什么?

全课小结: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反思:“数的奇偶性”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质数、合数等知识,认识了相关的奇数、偶数概念的基础上展开的,旨在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去发现数的奇偶性及其在加、减法运算中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释(或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数的奇偶性比较抽象,教材将这一学习内容安排为用数学活动的形式教学,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态度和学习方法。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不难掌握。因此,本节课的着力点应放在规律探索及发现过程,在教学中积极渗透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及方法。为此,本节课围绕以下两个活动展开。

“活动1”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生活情境,发现加减运算中和与差变化的奇偶性规律,进而使数学知识回归生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的处理。为使学习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我们将教材提供的小船往返于南北岸的学习素材,用教室开、关灯的问题情境替换(将教材的例子安排学生自学),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展开探究活动,较好地拉近了学生与数学、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

当开、关灯的人次较少时,学生用——列举或画示意图的方法很快就判断出第11个同学进教室后开关处于开启位置,但当人次扩大到几十甚至上百次后,直觉告诉他们,继续“列举”将会很麻烦,这就迫使学生不得不重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将学生的思维水平推向更高的层次。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在与同伴交流中相互碰撞、相互启发,逐渐将列举法规范为列表法,并从表中很快发现规律:开、关灯的人次为奇数次时,开关处于开启状态,而当开关灯的人次为偶数次时,开关处于关闭状态。由此即可判断任意人次开、关灯后,开关置于何种状态。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了规律。但这一规律能否进一步推广,具有怎样的应用价值?这些问题学生没有意识到。也不会主动去思考,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反复练习,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经验。启发学生小结,对规律和经验进行概括,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提高自学能力。

“活动2”。这一环节,通过创设游戏情境,使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发现游戏的“欺骗性”,从而主动去探究原因、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并运用规律重新修改游戏规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欲被调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规律的探索活动之中。同一个盒子里的两张卡片数相加都是偶数,那么,从两个不同的盒子里各抽出一张卡片,它们的和总是奇数吗?会不会是偶然呢?在老师的诱导下,学生一次次地从两个盒子里抽出卡片验证,结果和都是奇数。通过反复的推理、验证、总结出“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等规律。

数的奇偶性在加法运算中的变化规律被发现和验证后,有的同学急切地想知道数的奇偶性在减法以及乘、除法中又会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对此,我们放手让学生用本节课上学到的科学方法去进一步探究,如讨论、查阅资料等,使学习内容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有效拓展了学生的认知领域。

篇3:《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1、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猜想的研究方法,小组合作研究出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变化过程,在活动重视学生体验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小游戏使学生体会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中存在数学规律,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实践报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加法中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从生活中的摆渡问题,发现数的奇偶性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数的奇偶性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一个杯子。

学具准备:

每人一枚硬币。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自然数包含有奇数和偶数,一个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这一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认识数的奇偶性。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一)活动一:示图:小船最在南岸,从南岸驶向北岸,再从北岸驶回南岸,不断往返。

1、(1)小船摆渡11次后,船在南岸还是北岸?为什么?

(2)有人说摆渡100次后,小船在北岸。他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2、请任说一个摆渡的次数,学生回答在南岸还是北岸?

3、请学生列表并观察。

4、想:摆渡的次数与船所在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摆渡奇数次后,船在岸。

摆渡偶数次后,船在岸。

(二)活动二:试一试

1、师:一个杯子杯口朝上放在桌上,翻动1次,杯口朝下,反动2次杯口朝上。翻动10次后,杯口朝---,反动19次后杯口朝-----。

2、师示范,生活动:

摆开始状态第1次第2次第3次

下上下(师示范,生活动)

3、师:任说一个翻动的次数,学生抢抢抢答杯口朝上还是朝下?

4、观察杯口,找规律:

想一想:翻动的次数与杯口的朝向有什么关系?

翻动奇数次后,杯口朝。

翻动偶数次后,杯口朝。

5、师:把“杯子”换成“硬币”你能提出类似的问题吗?

6、学生你说我答,一人任说一个翻动次数,另一人判断杯口朝上还是朝下。

(三)活动三:观察下面两组数:

1、出示圆内数:121820346801652

2、出示方框内数1149252133710187

(1)读一读:

(2)说一说圆中的数有什么特点?

(3)方框中的数有什么特点?

3、偶数有什么特征?奇数有什么特征?

(四)活动四:试一试:

1、从圆中任意取出两个数相加,和是偶数。

同桌两人:一人说算式,一人计算和。

师:从以上举例可以发现?

任请一组同桌汇报,

(1)偶数+偶数=(2)从正方形中任意取出两个数相加,和是。

(3)任意写出两个偶数,它们的和是。

(4)任意写出两个奇数,它们的和是。

(5)分别从圆和正方形中各取一个数相加,和是。

(6)任意写出一个偶数,一个奇数,它们的和是。

(7)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89+20xx=

11387+131=

三、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希望同学们做一个生活中的细心观察者,发现并创造我们美好的生活。

篇4:《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学期14——15页。

教学目标:

1、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经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的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一: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一定去过笔架山吧!今年夏天,老师也去了一次笔架山,可不巧,海水淹没了天桥,我只好坐船上山了,这些船从北岸到笔架山,在从笔架山回到北岸,不断往返,老师选了一条船,买了往返船票(边说边在黑板上画简图),老师在回来时,想正好到达山下时,船也正好到山下,船摆渡10次后,还是11次后,我赶到山下,能正好坐上船啊?

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和小组交流一些,说出你的道理。

小组交流,汇报。

师:你不仅帮助了老师,还从中发现了一条规律,你们是怎样发现这条规律的?

学生汇报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解决问题。

二、情境二

师:同学们玩过有奖游戏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有奖游戏,游戏规则是:掷色子,掷到几,就从转盘上的数下一格向前走几,走到有奖的格子奖品就归你了 。

(图略)

师:谁想第一个来试一试?

师:在游戏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刚才这几位同学得到的都是糖,为什么得不到学习用品呢?

师:问题提的真好,有思考价值。为什么他们拿到的奖品都是糖,得不到有实用价值的奖品?

你们可以互相交流一下,看看为什么这样?

学生交流,汇报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师:你还能举些例子来证明你们的发现是正确的吗?(学生举例子证明)

师:你们能修改一下规则,让这个游戏一定能等到学习用品吗?

引导学生发现:奇数+偶数=奇数。

三、解决问题:

小华买了一支铅笔,两块橡皮,付了两角钱,售货员阿姨找给他3角钱,小华知道橡皮、铅笔单价都是整角,而且铅笔是4角钱一支,他马上对售货员说:“阿姨,你把账算错了。”你知道,小华怎么这么快就知道了吗?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小组合作中你的表现如何?自我评价一下。

篇5:《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册14~15页《数的奇偶性》。

学情分析:本班现有学生65 人,其中男生34人,女生31人。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探索。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些探索数学问题的方法和总结规律的经验,思维比较活跃。他们能随时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有效的解决方法和策略,并能及时地总结自己的方法,在运用中积累经验。学生是伴随课程改革成长起来的,他们有较好的学习习惯,能认真倾听,敏锐地捕捉有用的信息,并能与同学有效的合作。他们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极强,渴望发现规律。在几年的学习中,他们的学习能力越来越强,准确的表达、恰当的评价、严肃认真的态度都很突出。

教学目标:

1、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学习中加强方法的理解与灵活运用。3、数学文化的渗透与感受。

教学重难点: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重点:使学生发现并掌握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难点:使学生应用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具学具:抽奖箱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进而引出新课课题

师:同学们,上课前先做个游戏,大家都知道我们班一共有8个小组,现在听好老师的口令开始做游戏,准备好了吗?

师:好,偶数组的同学请举起左手。

师:奇数组的同学请举起你的右手。

师:看来大家对奇数和偶数已经掌握,这节课老师带领大家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有没有信心?就让我们进入本节探索的内容:数的奇偶性(板书)。

二、开展活动,总结规律

1、数的奇偶性在生活中的应用——跑步

(1) 体育课里有一个项目叫50M往返跑,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配合学生所说,课件展示示意图。

(2)如果我们把跑50米叫跑一次,现有我从南边出发,跑了11次后,想一想:我在哪边?为什么?大家都明白?我还是不太相信,我跑都没跑,你怎么就知道我在北边?我出去跑一下?这样,想想办法,把你们的思路直观地表示出来,让我心服口服。

(3)老师巡视提示(有人用画图的方法,也有列表的)

(4)全班汇报。师写算式,我也有一种方法,能通过这个算式解释吗?根据这个道理继续想一想:

(5)如果超人来回跑了100次呢?10001次呢?

想一想,究竟是什么决定了人的位置?

看来,数的奇偶性决定了人的位置。怎么决定的呢?

当跑奇数次时,就在北;当跑偶数次时,就在南边。

如果从北边出发呢?你又有什么想说的?

(板:奇数次改变初始位置,偶数次回到初始位置)

2、数的奇偶性在生活中的应用——翻动杯子

(1) 利用上面的发现,请大家观察并思考;

一个杯子,杯口朝上放在桌上,翻动一次,杯口朝下。翻动两次,杯口朝上。 (教师演示)翻动10次呢?翻动100次?10005次呢?

(2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

(3)现在我想让杯口向上,可翻动多少次?如果想要杯口向下呢?

看来,这种规律在很多情况中都有

3、举例:感受只有两种运动状态才能用到今天学习的知识

(1 )你能举出和今天学习的类似的例子吗?

(2 )举例;开窗、开灯等例子。(注重确定第一次的状态。 )

总结:这样的情况很多,大家说得很好。虽然情况不同,但却有共同的特点,

(板书:奇数次改变初始状态,偶数次回到初始状态。)

(可提示,南北、南北正反正反)只有两种状态。今天学习的知识,其实就是周期为2的运动,正好能用数的奇偶性来判断物体最终的状态。

4、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我们对数的奇偶性是有特殊感情的,生活中,我们常把奇偶说成是单双或阴阳,比如好事成双。再比如,十二生肖是按中国人信阴阳的观念,将十二种动物分为阴阳两类,动物的阴与阳是按动物足趾的奇偶参差排定的。

动物的前后左右足趾数一般是相同的,而鼠独是前足四,后足五,奇偶同体 ,物以稀为贵,当然排在第一,其后是牛,四趾(偶);虎,五趾(奇);兔,四趾(偶);龙, 五趾(奇);蛇,无趾(同偶);马,一趾(奇);羊,四趾(偶);猴,五趾(奇);鸡,四趾(偶) ;狗,五趾(奇);猪,四趾(偶)。

三、巩固提高,探索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师:大家真棒,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为了鼓励大家,老师给你们带来了2个抽奖箱,可不是随便抽的哦,听老师的规则,(投影)装有奇数和偶数2个箱子,你可以从自己喜欢的盒子里任意抽取2张,如果2个卡片上的2个数的和是奇数,你就可以上来转转盘,转盘停在哪,那的奖品就是你的哦!

师:有哪位同学愿意来?(上来5个人,没有一个人有转转盘的机会)

师:是他们的运气不好吗?还是这里面隐藏着秘密??想一想,如果继续抽下去,有转转盘的机会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

生: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板书)。

师:现在大家发现了原因,你能不能修改一下游戏规则,保证能有转转盘的机会呢?

生:在2个盒子里各抽取1张,2张卡片的数字之和是奇数

师:是这样的吗?找同学验证一下

师:还真是,奇数+偶数=奇数(板书)。

四、实践、练习

1、停电了,正在教室过道上经过的37人每人都去按了解一下开关,请问来电后是开还是关,

2、冲锋舟每次可运送救灾物资1吨或群众20人,摆渡101次可运送多少物资和群众?

3、有16间屋子,能不能出去?请打开课本第15页,做一下填空题

五、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数的奇偶性解决实际问题,遇到其它问题能解决吗?掌握好规律,就能。老师希望大家能多动脑筋,利用所学知识去发现、解决生活中更多的问题。

六、课后反思

“数的奇偶性”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学生已经学过了质数、合数等知识,也认识了奇数、偶数概念以及特征,本节的教学工作在此基础上开展,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不难,本节课主要目标是学生对规律的探索和发现过程,在教学中积极渗透解决问题的方法:

告知学生生活中有许多地方应用到数的奇偶性,并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合生活情境,发现奇偶性规律,进而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通过生活化的活动,学生能明白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可以运用数的奇偶性。让学生通过翻杯子游戏,来感受数的奇偶性,这个活动学生很熟悉,很快能发现规律。用符合生活实际的例子,让学生发现规律:“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篇6:数的奇偶性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第7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经历探索 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侓在活动中体验研究的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奇偶性

指名学生演示:学生先站在教室前面,再从前面走到教室后面,这样来回走.

请问:走4次后,这位学生在哪里?走15次后这位学生在哪里?

学生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老师进行解决问题方法的指导:列表或画图。

二、应用奇偶性解决实际问题

指名回答活动的两个问题,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试一试:翻动杯子,判断杯子口的方向。

你能提出生活中存在的类似问题,同桌互想交流。

三、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让学生观观察下面两组数,各有什么特点?

(1)80  12  20  6  18  34  16  52    (2)11  21  37  87  101  25  3  49

试一试

小结: 偶数加偶数   奇数加奇数   偶数加奇数

判断:让学生交流判断的思路

四、总结

作业

第8课时

教学内容:比较图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借助方格纸,能直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

通过交流,知道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

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与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

教学重点:面积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图形的等积变换。

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

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

让学生观察方格中各种形状的平面图:

提问:下面各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知道的?同学进行交流。

二、归纳比较的方法: (1)平移 (2)分割  (3)数方格

你还有什么发现?与同学进行交流

三、练习

用分割和平移法来判断

根据自已的理解画图形,只要面积是否120平方厘米都可以。

让学生讨论观察补哪块图形好。

四、作业

课堂作业

课外作业:17页  第4、5题。

第9课时

教学内容:地毯上的图形面积

教学目标:

能直接在方格图上,数出相关图形的面积。

能利用分割的方法,将较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并用较简单的方法计算面积。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策略、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形,让学生观察讨论:地毯上的图形面积是多少?

图形有什么特点?

求地毯上蓝色部分的面积有哪些方法?

小组讨论

求积的方法:(1)数格   (2)大面积减小面积  (3)分割数格

二、练一练

求下列图形的面积: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每个图形的面积?(讨论)

下列点图上的面积是多少?请学生说如何分割?为什么怎样分割?

总结:求这类图形的面积有哪些方法?应注意什么?

三、作业

第10课时

教学内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 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探索规律。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过程:

一、激发

1.提问:怎样计算长方形面积?

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

2.口算出下面各长方形的面积。

(1)长1.2厘米,宽3厘米。

(2)长0.5米,宽0.4米。

3.出示方格纸上画的平行四边形,提问:这是什么图形?什么叫平行四边形?指出它的底和高。

4.揭题:我们已经学会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二、尝试

1.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1)请大家打开书自学

(2)指名到投影上数。边数边讲解:我先数……,它是……平方厘米;再数……,它是……平方厘米;两部分合起来是……平方厘米。

(3)投影出示长方形。提问:数一数,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怎样计算它的面积。

(4)观察比较两个图形的关系,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分别相等,它们的面积也相等。

2.通过操作,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1)自由剪、拼,进一步感知。

①每个平行四边形只准剪一下,试一试被剪下的两部分能拼成已学过的什么图形?学生自己剪、拼。

②互相讨论。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通过操作讨论得出:只有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才能拼成一个我们会计算的图形--长方形。这种剪法最简便。

(2)揭示转化规律

任何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在转化的过程中,怎样按照一定的规律来做呢?(教师边演示边讲述)

①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左边的直角三角形。(出示剪刀,闪动被剪掉的部分)。

②左手按住右手的梯形,右手抽拉剪下的直角三角形,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直到两斜边重合为止。这样就得到一个长方形。

③学生根据刚才的演示模仿操作,体会平移的过程。

3.归纳总结公式

(1)比较变化前的两个图形,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互相讨论,汇报讨论结果。根据讨论结果完成填空。

引导学生明确:你发现了什么?互相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①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后,面积没有改变。即长方形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同时板书)

②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相等。(同时板书)

(2)根据这些关系,你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怎样推导出来?强化理解推导过程。

板书: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4.教学字母公式

(1)介绍每个字母所表示的意义及读法。板书S=a×h

(2)说明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h或“S=ah”。(同时板书)

(3)提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三、应用

1.一块平行四边形钢板(如下图),它的面积是多少? (得数保留整数)

3.5厘米

4.8厘米

①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试做,指名板演。提醒学生注意得数保留整数。

③订正。提问:根据什么这样列式?

订正时提问:计算时注意哪些问题?

3.填空

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一个( ),它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原平行四边形的( )相等。这个长方形的( )与原平行四边形的( )相等。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 ),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 )。

4.判断,并说明理由。

(1)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 )

(2)平行四边形底越长,它的面积就越大( )

5.你能求出下列图形的面积吗?如果能,请计算出面积。 (单位:厘米)

16 20 15

20

四、体验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五、作业

篇7:《数的奇偶性》教学反思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动手操作,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以实践为基础,采用直观教学手段,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掌握新知识。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

例如在教学“数的奇偶性”,我不急于让学生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游戏中做“数学”,用游戏的形式将数学表达出来,并及时给予学生的想法肯定,并引导学生思考别的方法,最终验证这一方法。课堂气氛骤然活跃,问题也在讨论中得到解决。这样通过观察、操作,激起了学生表现自我才能的欲望。另外“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更为重要。

例如:想一想:2+4+6+8+……+98+100这么多偶数相加的和是偶数还是奇数?为什么?

让同学先试着做,教室里可热闹啦!不久,同学都纷纷举手说:“我做出来了”小组汇报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奇数奇数=偶数 奇数-奇数=偶数 奇数+奇数+……+奇数=奇数个数

偶数+偶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奇数=偶数个数

奇数+偶数=奇数 奇数-偶数=奇数 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我感到特别欣慰,学生学会自己学习。这样,把大量的活动空间留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利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篇8:数的奇偶性教学反思

“数的奇偶性”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学生已经学过了质数、合数等知识,也认识了奇数、偶数概念以及特征,本节的教学工作在此基础上开展,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不难,本节课主要目标是学生对规律的探索和发现过程,在教学中积极渗透解决问题的方法:

告知学生生活中有许多地方应用到数的奇偶性,并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合生活情境,发现奇偶性规律,进而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通过生活化的活动,学生能明白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可以运用数的奇偶性。让学生通过翻杯子游戏,来感受数的奇偶性,这个活动学生很熟悉,很快能发现规律。用符合生活实际的例子,让学生发现规律:“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篇9:数的奇偶性教学反思

1、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在于上课时创设一种学生探索的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根据学生对游戏更感兴趣的特点。我设计了翻手掌的游戏活动,从课堂的效果看学生非常感兴趣争先恐后跃跃欲试,但在翻100次后,学生试过几十次之后,停下了,同学们的学习情绪逐步高涨,要急于发现规律。这时学教师适时抓住学生好奇的时机,提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呢?”的问题,这一提问适时地把学生引入到探究的问题中。

2、重视学生活动,引导学生用“经历尝试列式计算—初步得出结论—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学习方法解决奇数、偶数相加减的规律,提高学生推理能力。

3、本节课,教材上仅有两个活动和两个“试一试”,练习几乎没有,两个活动的探索过程也非常简单,学生稍作思考就能得到正确的答案。课前,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将“翻杯子游戏”和“探索整数加减法得数的奇偶性”进一步拓展,并增加了一些练习,使内容更加丰满,但是练习的典型性、层次性仍然不够,还需要改进。

4、对于数的奇偶性的运用的举例有些不恰当。我应该利用课堂中生成的资源灵活练习。

5、数学课上的板书必须要能诠释重点,疏通难点。我的板书太简单了。

6、我能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的情感,用我的态度影响学生的态度,让学生在乐中玩,玩中思,充分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标。

7、对学生适时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反思这堂课,我觉得应及时审视自己的教学,调控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在练习题的设计中,可以利用课堂中生成的资源灵活练习,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要求教师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资源。还应该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处理好课堂随机生成的随机情境,加强对学生及时准确恰当的评价。

篇10:数的奇偶性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发现学习数学是生活的需要,学习数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身边的问题。所以在上《数的奇偶性》一课时,我觉得,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成了这节课关键。在这一点上我下了很大功夫。根据这节课的内容,在课的一开始我设计学生能够感觉得到的情景——旅游,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一定去过笔架山吧!今年夏天,老师也去了一次笔架山,可不巧,海水淹没了天桥,我只好坐船上山了,这些船从北岸到笔架山,在从笔架山回到北岸,不断往返,老师选了一条船,买了往返船票(边说边在黑板上画简图),老师在回来时,想正好到达山下时,船也正好到山下,船摆渡10次后,还是11次后,我赶到山下,能正好坐上船啊?

这个问题情境,不仅展现了本节课知识,而且接近学生的生活。同时让学生感到提出的问题也是生活的需要,这个情境中的事物,学生也很熟悉,觉得很有意思,很亲近,学生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兴致盎然的主动投入到思考当中来。 这个情境的创设,也正是找准了知识的切入点,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到数学,同时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这个数学问题,使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到可以应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加以升华——引导学生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去发现规律。 在这部分的练习中,我设计了两个练习,一个是翻硬币练习。另一个是教室关灯问题,这些练习,很有生活性,不是枯燥的,而是很有情趣的,学生很用以接受,乐于思考。 在这节课的第二个知识点——数的奇偶变化规律中,我设计了一个有奖游戏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游戏中发现问题,去探讨问题,从而发现规律。游戏是这样的: 师:同学们玩过有奖游戏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有奖游戏,游戏规则是:掷色子,掷到几,就从转盘上的数下一格向前走几,走到有奖的格子奖品就归你了。 学生在游戏几次后就会发现这个游戏是不能赢得,是个骗局,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就会很自然的在学生头脑中产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了问题,再引导学生去研究这个问题,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学生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提高,学生感受到思考数学的乐趣,学习数学的信心在增强。 在应用数学中,我还是从学生的生活中提炼素材,设计了这样个练习: 小华买了一支铅笔,两块橡皮,付了两角钱,售货员阿姨找给他3角钱,小华知道橡皮、铅笔单价都是整角,而且铅笔是4角钱一支,他马上对售货员说:“阿姨,你把账算错了。”你知道,小华怎么这么快就知道了吗? 这节课,我重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生活,学习数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验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课上学生的反应很好,课后几位老师又逐一加以点评,在设计上给与了肯定,自己也进行了反思,感到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最主要的是应该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处理好课堂生成的随机情境,加强对学生及时准确恰当的评价。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的学习,不断地钻研,使自己的教学上个新台阶。

篇11:数的奇偶性教学反思

“数的奇偶性”这课共有2课时内容,其中第1课时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习题如右:小船最初在南岸,从南岸驶向北岸,再从北岸驶回南岸,不断往返。(1)小船摆渡11次后,船在南岸还是北岸?为什么?(2)有人说摆渡100次后,小船在北岸,他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我的教学如下:

一、独立解决。这是一道生活问题,从字面上看,是很难想到它与“数的奇偶性”有任何联系的。教学时,发现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有用“摆头”或“摆手”的方式模仿摆渡、有在纸上画图的……大部分学生都能解决。

二、观察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引导学生观察并得出摆渡偶数次时船在南岸,奇数次时船在北岸的规律后,我追问:“如果这只小船是从南岸到北岸最后再回东岸,如此不断往返,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还成立吗?为什么?”学生在再次探索后发现规律不适应,而对于其本质原因却无法准确阐述。为什么用“数的奇偶性”可以解决小船在南北岸往返摆渡却无法解决小船在南北东岸往返摆渡的问题?在教师的进一步引导下,学生发现数与小船摆渡存有共性,即“数要不是奇数要不是偶数与小船要不在南岸要不在北岸”,也就是结果都是“二选一式的”,而当出现小船经过南北岸后还得过东岸时,这种共性就被打破了,因此规律也就不适应了。

三、策略运用的拓展延续与拓展。深究后,学生对“数的奇偶性”解决问题策略的应用,有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他们充分认识到事件发生的可能如果是“二选一式的”的生活问题,都能运用数的奇偶性特性加以解决。最后我再要求学生“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件发生的可能也是属于‘二选一式的’”,让学生寻找存有“共性”的问题,为方法策略的运用迁移做好储备。

篇12:数的奇偶性教学反思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在于上课时创设一种学生探索的氛围,以激发兴趣,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根据小学生对实物、色彩、游戏更感兴趣的特点。我设计了游戏活动引入教学。在学生试一试时,教师先问:“你想得到什么?”几个学生试过之后,同学们的学习情绪逐步高涨。这时,学生就会产生一种疑问,教师抓住学生好奇的时机,既充分肯定学生的提问,表扬他们问题提的好,有思考价值,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又提出“为什么他们拿到的奖品都是糖,而得不到有实用价值的奖品呢?”的问题,这一提问适时地把学生引入今天要探究的问题。

2、重视学生活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

教师提供探究问题的情境,目的是促进学生形成探究的意识,因此,当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时,我及时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研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观察、研究、讨论、验证。因为人的思维是不能代替的,所以,学生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他们的能力才能形成与发展。

篇13:数的奇偶性教学反思

“数的奇偶性”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质数、合数等知识,认识了相关的奇数、偶数概念的基础上展开的,旨在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去发现数的奇偶性及其在加、减法运算中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释(或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数的奇偶性比较抽象,教材将这一学习内容安排为用数学活动的形式教学,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态度和学习方法。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不难掌握。因此,本节课的着力点应放在规律探索及发现过程,在教学中积极渗透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及方法。 为此,本节课围绕以下两个活动展开。

“活动1”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生活情境,发现加减运算中和与差变化的奇偶性规律,进而使数学知识回归生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生用——列举或画示意图的方法很快就判断出第11次小船摆渡的位置,但当人次扩大到几十甚至上百次后,直觉告诉他们,继续“列举”将会很麻烦,这就迫使学生不得不重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将学生的思维水平推向更高的层次。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在与同伴交流中相互碰撞、相互启发,逐渐将列举法规范为列表法,并从表中很快发现规律:摆渡次为奇数时,与初始位置是相对的,摆渡为偶数次时,与初始位置是相同的。

“活动 2”。这一环节,我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观察、研究、讨论、验证。通过反复的推理、验证、总结出“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等规律。

数的奇偶性在加法运算中的变化规律被发现和验证后,有的同学急切地想知道数的奇偶性在减法以及乘、除法中又会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对此,我们放手让学生用本节课上学到的科学方法去进一步探究,如讨论、查阅资料等,使学习内容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有效拓展了学生的认知领域。

篇14:数的奇偶性教学反思

“数的奇偶性”一节内容,我的设计思路是:多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全方位参与学习;要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探索方法;体现数学的生活化和趣味性。为此,我的教学目标定格为: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奇数和偶数,了解奇偶性的规律。2、探索并掌握数的奇偶性,并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3、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结合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课后,教研组组织了所有老师评课。老师们各抒己见,既肯定了我的教学风格,又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让我受益非浅。我也及时的自省,在不同层面上进行了思考。

1、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不能没有目的性的为了游戏而游戏,应该在游戏中给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启发。本节课,我一共设计了两两结对入座的游戏、翻杯子游戏、“开心乐”等三个游戏,都是结合了教学内容而安排的,第一个游戏重在感受数的奇偶性,第二个游戏重在应用数的奇偶性,第三个游戏重在解释数的奇偶性,游戏的重心最后都落到了“数的奇偶性”上,因此起到了预想的效果。

2、现行的教材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很大的挖掘空间,课前的准备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容量。本节课,教材上仅有两个活动和两个“试一试”,练习几乎没有,两个活动的探索过程也非常简单,学生稍作思考就能得到正确的答案。课前,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将“翻杯子游戏”和“探索整数加减法得数的奇偶性”进一步拓展,并增加了一些练习,使内容更加丰满,但是练习的典型性、层次性仍然不够,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3、新课后的应用新知,不能单纯的是例题的改版,还应该有所变化,有所突破,注入新的元素,这样才能让学生灵活牢固的掌握所学知识。这节课中,我所设计的练习就过于程式化,没有跳出固有的“圈”,顺向思维练得多,逆向思维练得少,学生很难推陈出新。

4、数学课上的板书必须要能诠释重点,疏通难点。我在这堂课上的板书做到了前者,而疏漏了后者。“探索整数加减法得数的奇偶性”是本节课的重点,我特意将探索结果板书罗列了出来;探索的过程,是一个不完全归纳的思维过程,本是难点,但我没有把算式板书出来,就有点“空对空”的感觉了。

以上仅是我现有的一点感触,我想,随着教学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和学生的不断磨合,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的问题等着我去解决,我会以最好的状态去迎接每一次的挑战。

篇15:数的奇偶性的教学反思

数的奇偶性的教学反思

1、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在于上课时创设一种学生探索的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根据学生对游戏更感兴趣的特点。我设计了翻手掌的游戏活动,从课堂的效果看学生非常感兴趣争先恐后跃跃欲试,但在翻100次后,学生试过几十次之后,停下了,同学们的学习情绪逐步高涨,要急于发现规律。这时学教师适时抓住学生好奇的时机,提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呢?”的问题,这一提问适时地把学生引入到探究的问题中。

2、重视学生活动,引导学生用“经历尝试列式计算—初步得出结论—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学习方法解决奇数、偶数相加减的规律,提高学生推理能力。

3、本节课,教材上仅有两个活动和两个“试一试”,练习几乎没有,两个活动的探索过程也非常简单,学生稍作思考就能得到正确的答案。课前,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将“翻杯子游戏”和“探索整数加减法得数的奇偶性”进一步拓展,并增加了一些练习,使内容更加丰满,但是练习的典型性、层次性仍然不够,还需要改进。

4、对于数的奇偶性的运用的举例有些不恰当。我应该利用课堂中生成的资源灵活练习。

5、数学课上的板书必须要能诠释重点,疏通难点。我的板书太简单了。

6、我能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的情感,用我的态度影响学生的态度,让学生在乐中玩,玩中思,充分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标。

7、对学生适时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反思这堂课,我觉得应及时审视自己的教学,调控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在练习题的设计中,可以利用课堂中生成的资源灵活练习,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要求教师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资源。还应该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处理好课堂随机生成的随机情境,加强对学生及时准确恰当的评价。

附加阅读:数的奇偶性教学方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4-15页《数的奇偶性》

【学习目标】

1、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计算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3、在学习“数的奇偶性”的活动中,能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用我的情感塑造学生的情感。

教学重点:发现加减法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据学生实际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下面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做游戏——翻手掌),大家玩过了吗?其实在翻手掌中也有许多数学知识,你留心了吗?今天老师就看谁细心观察,在翻手掌中获得数学规律,大家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游戏开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明确了本节课的任务:看谁细心观察,在翻手掌中获得数学规律。]

二、探索新知

(一)、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奇偶性

活动一:师生互动,组织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发现规律(在游戏——翻手掌中发现规律)

1、让全体学生做游戏(翻手掌)

课件出示游戏规则:所有学生手心向下,然后依次手心向上还是向下,再把手心向下,这样来回翻。

2、思考你翻5次后,手心向下还是向上?开始游戏

学生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3、思考你翻11次后,手心向下还是向上?开始游戏

学生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4、思考你翻100次后,手心向下还是向上?开始游戏

(为什么有的同学停下来了,要翻1000次、9999次怎么办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由少到多,由易到难,感受翻手掌游戏,感悟翻手掌中的数学规律。]

5、思考:要解决翻100次后你的手心向下还是向上?该怎么办?

(1)独立思考

(2)集体汇报交流

(3)老师进行解决问题方法的指导:列表或画图。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的此环节中的一个重点,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重点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发现规律.]

6、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观察板书,你有什么发现?

翻奇数次后,手心朝 。

翻偶数次后,手心朝 。

7、学以致用:翻100次、1000次、9999次,手心向上还是向下?

8、思考:只要确定第几次的位置,就能确定所有奇数次的位置?也就能确定所有偶数次的位置?

9思考:有人说手心翻了999次后,手心向下,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10、同桌问一问:手心翻了次后,手心向(),为什么?

[设计意图:学习致用:主要考察学生对于翻手掌中发现的规律理解和运用的怎么样]

活动二:扩展延伸、巩固所学

1、原来利用数的奇偶性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问题。

(1)请同学用手里的杯子,完成第14页的试一试 (课件出示:一个杯子杯口朝上放在桌上,翻动1次杯口朝下,翻动2次杯口朝上。翻动10次后,杯口朝 ,翻动19次后杯口朝。尝试说说理由)

A、独立思考

B、集体交流,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

(2)体会奇偶数的相对性

改变杯子开始状态杯口朝下,看有什么规律

质疑 :为什么刚才奇数次杯口朝下,现在奇数次的杯口确向上呢?

小结:因为每次的起点不一样。所以的奇数次位置也会发生改变。但我们只要记住第一次的位置,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此环节总的设计意图: 通过改变杯子的开始状态,让学生体会奇偶数的相对性,让学生关注开始状态或第一次的情况,以突破难点]

2、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解决问题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能举出和今天学习的类似的例子吗?

[此环节总的设计意图: 通过翻手掌的游戏情境让学生体会数的奇偶性规律,发现翻手掌中的规律,并会利用数的奇偶性规律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自主探究奇偶性在计算中的作用

1、出示下面的数,让学生判断圈里、方框框里的数各是什么数?

1、11、21、49、21、25、37、3、101、87

2、12、18、20、6、34、80、16、52

偶数

奇数

2、探究奇偶性的规律:

(1)你们从圆中任意选两个数相加或相减,我就能判断它们的和或差是奇数还是偶数?(不信或信)

想知道老师这么快说出来的奥秘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考一考老师,目的为了让学生初步感数的奇偶性的规律,并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让学生从正方形中任选2个数相加或相减,看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再写几组两个偶数相加减的算式,进行验证.

(4)得出结论:当两数都是偶数时,加减后的结果一定是偶数。

[设计意图: 让学生经历尝试列式计算—初步得出结论—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过程,探索偶数相加减的规律,初步提高学生推理能力。]

(5)如果从圆中任选两个数他们的和或差是奇数还是偶数?尝试验证并得出结论。

当两数都是偶数时,加减后的结果一定是偶数

[设计意图: 让学生经历尝试列式计算—初步得出结论—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过程,探索奇数相加减的规律,提高学生推理能力。]

(6)如果要使两个数他们的和或差是奇数,该怎么办?

个别学生可能说:我想从圆中任选一个数再从正方形中任选一个数,他们的和是奇数。

让学生尝试验证并得出结论当两数一个是偶数、一个是奇数时,加减后的结果一定是奇数

[设计意图: 让学生独立经历尝试列式计算—初步得出结论—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过程,探索奇数相加的规律,提高学生推理能力。]

(三步的设计意图:教师由扶到半扶半放最后到放手让学生发现数学计算中的奇偶变化规律。)

3、总结:通过刚才的研究,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能用一句话概括吗?

(1)、对于确定的两个数,无论加法还是减法,运算后的奇偶性是一样的。

(2)、当两数的奇偶性相同时,加减后的结果一定是偶数;当两数的奇偶性不同时,加减后的结果一定是奇数。

[设计意图: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探索,让学生总结规律,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4、考考你:完成数学书上15页第(7)题: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89+ 11387+131 268+1024

287-163 357-168 1024-268 1024-267

思考:你是怎样判断的?

5、你敢来挑战吗?

2+4+6+8+10……+998+1000

2+4+6+8+10……+998+1000+1

同学们学得很好,掌握了这些规律,我们就可以发现生活中的一些小秘密。

[设计意图: 学以致用:关注所有题型,由易到难,很有层次地考察学生对于数学计算中的奇偶变化规律掌握的怎么样。]

三、实践应用,解决问题

1、小 小 编 辑

你能从我们天天翻看的数学书里发现有关数的奇偶性的问题吗?

A、独立思考。

B、集体交流。

打开和闭合书分别对应着翻的次数;奇数页在正面,偶数页在背面……

2、开关的秘密

一天晚上,淘气在家做作业时停电了,(此开关为一开一关)淘气按了12次开关,等到来电时,灯亮着还是不亮?假若按了201次开关呢?

(1)独立思考,同桌讨论。

(2)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 总的考察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真正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标。]

四、畅谈收获

你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 畅谈收获,主要是让学生总结知识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方法、结论,让学生学会反思。]

五、实践作业的布置

判断结果的奇偶性,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07-13

207-13-11

207-13-11-43

207-13-11-43-25

207-13-11-43-25-49

篇16:《数的奇偶性》教案设计

《数的奇偶性》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17页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猜想的研究方法,小组合作研究出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变化过程,在活动重视学生体验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小游戏使学生体会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中存在数学规律,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通过实践报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加法中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从生活中的摆渡问题,发现数的奇偶性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数的奇偶性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投影、杯子。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自然数包含有奇数和偶数,一个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这一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认识数的奇偶性。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活动一:示图(右图)

小船最在南岸,从南岸驶向北岸,

再从北岸驶回南岸,不断往返。

1、(1)小船摆渡11次后,船在南岸还是北岸?为什么?

(2)有人说摆渡100次后,小船在北岸。

他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2、请任说一个摆渡的次数,学生回答在南岸还是北岸?

3、请学生画示意图和列表并观察。

4、想:摆渡的.次数与船所在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摆渡奇数次后,船在岸。

摆渡偶数次后,船在岸。

试一试

一个杯子杯口朝上放在桌上,翻动1次,杯口朝下,反动2次杯口朝上。翻动10次后,杯口朝,反动19次后杯口朝。

1、想一想:翻动的次数与杯口的朝向有什么关系?

翻动奇数次后,杯口朝。

翻动偶数次后,杯口朝。

2、把杯子换成硬币你能提出类似的问题吗?

活动二

圆中的数有什么特点?正方形中的数有什么特点?

圆中的数都是偶数,正方形中的数都是奇数

试一试:(投影)

三、巩固练习(投影出示习题)

四、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

1、课本第17页试一试的题目。

2、优化作业

人教版数的奇偶性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奇数加奇数等于什么?

因数与倍数应用题答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高中数学课件

优秀高中数学说课稿

高中数学说课稿格式202

函数单调性说课课件

教学课件高中数学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集锦16篇)】相关文章:

倍数与因数 说课稿2022-09-18

高中数学说课稿模板2023-12-09

0是什么数_数字简介2023-08-18

因数和倍数教案2022-08-08

因数和倍数的教案2024-03-12

高中数学说课稿2024-05-15

因数与倍数说课稿2022-05-06

高中数学赛教说课稿2022-09-21

高中数学说课稿范文2023-09-08

对数函数教案2023-06-21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