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咿呀”为你分享2篇“写作课教学案例设计:巧借环境衬心情”,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写作课教学案例设计:巧借环境衬心情
【学习目标】
1.赏析名家作品,掌握借景抒情的方法。
2.运用所学方法,进行片段描写。
【课前准备】
熟读八年级上册《社戏》,《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之《光明的心曲》中《挖荠菜》,做好批注。
【学习过程】
一、导入
谈话法导入,既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消除师生间的陌生感,又为开启新课做铺垫。
二、知识掌握
环境描写:所谓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所,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恰当的环境描写,既能弥补文章表现手法的单调,又能增添文章的色彩,丰富文章的内容。
三、名作欣赏
一小段的风景描写甚至少到只有几句的风景描写,其目的不是为风景而写风景,而是为渲染或衬托故事发生时的气氛,或者为了加强故事发生时人物的情绪。——茅盾《试谈短篇小说》
1.请跳读《社戏》《光明的心曲》《挖荠菜》
提示:画出文中的环境描写,并分析环境描写衬托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并简单说说你的理由。
①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社戏》
明确:烘托出“我”心情的急切。
②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 ——《社戏》
明确:烘托出“我”高兴满足。
③我独自一人游荡在田野里。太阳落山了,城用色的晚霞渐渐地从天边褪去。远处,庙里的钟声在薄幕中响起来。羊儿咩咩地叫着,由放羊的孩子赶着回圈了;乌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去了。夜色越来越浓了,村落啦,树林子啦,坑洼啦,沟渠啦,好像一下子全都掉进了神秘的沉寂里。 ——张洁《挖荠菜》
明确:反衬出“我”当时的那种孤独、寂寞、焦急、悲伤、有家难归的复杂心情。
④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提着篮子,迈着轻捷的步子,向广阔无垠的田野里奔去。嫩生生的荠菜,在微风中挥动它们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我。——张洁《挖荠菜》
明确:衬托出“我”当时自由、欢快的心境。
四、写法探究
茅盾在《关于艺术的技巧》中指出:“人物不得不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因此,作品中就必须写到环境。“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展开,总是在一定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进行的。因此,写人记事常常需要对环境进行描写。
1.可否将《挖荠菜》一文中的环境描写做出下面的修改,对比原文,谈谈你的看法。
(原文)我独自一人游荡在田野里。太阳落山了,琥珀色的晚霞渐渐地从天边褪去。远处,庙里的钟声在薄暮中响起来。羊儿咩咩地叫着,由放羊的孩子赶着回圈了;乌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去了。夜色越来越浓了,村落啦,树林子啦,坑洼啦,沟渠啦,好像一下子全都掉进了神秘的沉寂里。 ——张洁《挖荠菜》
(改文一)太阳落山了,琥珀色的晚霞渐渐地从天边褪去。远处,庙里的钟声在薄暮中响起来。羊儿咩咩地叫着,由放羊的孩子赶着回圈了;乌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去了。夜色越来越浓了,村落啦,树林子啦,坑洼啦,沟渠啦,好像一下子全都掉进了神秘的沉寂里。
(改文二)我独自一人游荡在田野里。太阳落山了,琥珀色的晚霞渐渐地从天边褪去。夜色越来越浓了,村落啦,树林子啦,坑洼啦,沟渠啦,好像一下子全都掉进了神秘的沉寂里。
(改文三)我独自一人游荡在田野里。太阳落山了,琥珀色的晚霞渐渐地从天边褪去。远处,庙里的钟声在薄暮中响起来。羊儿咩咩地叫着,由放羊的孩子赶着回圈了;乌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去了。
(改文四)我独自一人游荡在田野里。太阳落山了,晚霞从天边褪去。远处,钟声响起来。羊儿叫着,由放羊的孩子赶着回圈了;乌鸦也叫着回巢去了。夜色浓了,村落啦,树林子啦,坑洼啦,沟渠啦,好像一下子全都掉进了沉寂里。
你的收获:
2.将《挖荠菜》中的环境描写与《社戏》中的环境描写求同求异对比阅读,分析《社戏》一文的环境描写又提供给我们怎样的写作经验。
我独自一人游荡在田野里。太阳落山了,琥珀色的晚霞渐渐地从天边褪去。远处,庙里的钟声在薄暮中响起来。羊儿咩咩地叫着,由放羊的孩子赶着回圈了;乌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去了。夜色越来越浓了,村落啦,树林子啦,坑洼啦,沟渠啦,好像一下子全都掉进了神秘的沉寂里。 ——张洁《挖荠菜》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社戏》
你的收获:
六、小试牛刀
试卷发下来了,我独自一人走在回家的路上……
提示:
请写一个环境描写的片段,借助环境描写表达你此刻的心情。 (案例设计:山东省寿光市圣城街道一中 赵建霞)
作者:潘继云
公众号:云说语文
篇2:主题写作课教学案例设计:刻画人物传神的外貌
【课例名称】
《刻画人物传神的外貌》
【课题类型】
主题写作课
【教学主题】
抓住人物的特征进行外貌描写。
【教材篇目】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藤野先生》和《列夫·托尔斯泰》
【丛书篇目】
八年级下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第一册《在阳光下奔跑》中的前两个模块中的四篇文章:《金岳霖先生》《我还感觉到他的手温》《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最深情的哺育》
【学习目标】
1.学会如何赏析人物的外貌描写。
2.学会抓住人物的特征进行外貌描写的方法。
3.学以致用,能正确地运用外貌描写展示人物形象。
【课前准备】
学生自主阅读八年级下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第一册《在阳光下奔跑》中的前两个模块中的四篇文章:《金岳霖先生》《我还感觉到他的手温》《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最深情的哺育》,找出其中外貌描写的部分。
【课内探究】
导入: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描写人物,假若只就人的共通之点来写,则只能保存人的类型,不能表现出某一个人。要表现出某一个人,必须抓住他给予我们特殊的印象。” “给予我们特殊的印象”,就是人物的突出特征。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抓住人物的特征刻画人物传神的外貌。
一、外貌描写的含义及作用(屏幕展示,学生自读、理解)
含义: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即对人物的外貌(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体型、姿态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外貌描写的目的是以“形”传“神”,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作用:能看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在特定环境、特定时期的内心情绪和心理活动,还可以反映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特征。这些外貌描写要完全从文章主题表达的需要来勾勒,所写外貌必须切合文章的主题,能为刻画人物服务。
二、赏析外貌描写,归纳描写方法
回读学过的两篇课文《藤野先生》和《列夫·托尔斯泰》,找出其中外貌描写的部分,并进行简单地赏析。
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鲁迅《藤野先生》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在四方脸中间,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拳头打塌了的样子。在乱蓬蓬的头发后面,怎么也遮不住那对难看的招风耳。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
归纳外貌描写的方法:
1.抓住突出特征
2.按照一定顺序
3.运用修辞手法
4.准确运用修饰词语
三、回扣主题学习,印证描写方法
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第一册《在阳光下奔跑》中的前两个模块中的四篇文章:《金岳霖先生》《我还感觉到他的手温》《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最深情的哺育》,找出其中对人物进行外貌描写的句子。从描写方法的角度,选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片段进行赏析。
要求:在小组内先进行交流,然后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
四、运用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外貌
请你运用学到的方法描写自己熟悉的亲人或朋友,用你的生花妙笔描绘出人物的风采神韵。
要求:进行细致的外貌描写,用词准确生动,突出人物的特点,能使用一定的修辞方法,80字左右。
五、同桌互批习作,交流修改提升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批改习作,然后在班级内进行交流,师生一起对交流的习作进行修改提升。
【课后巩固】
请同学们将自己的这段外貌描写进行修改加工,让它更加完美,并选出本小组中最优秀的作品把它展示在班级“佳作欣赏”专栏上,与大家一起分享精彩。
结语:俄国大作家果戈里说:“成功的肖像描写,是理解人物性格的一把钥匙。”就让我们掌握好这把钥匙,开启人物鲜明的个性。
【教学反思】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对于作文教学来讲,无论是写作方法的学习,写作技巧的训练,还是写作素材的积累,我们当前所使用的语文教材,都是极好的例子;《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是我们的第二套教材,也是极好的例子。根据这两个“例子”的特点和写作练习的需要,采用单元整合的方式,将这两个“例子”的相关内容整合在一起,作为写作训练素材,精心选择写作训练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让学生的作文训练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样做,写作练习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选材角度小,思维空间大,学生容易驾驭,写起来也就得心应手,练习效果也就更好。
(案例设计:山东省寿光市洛城街道第二初级中学 赵翠玉)
作者:潘继云
公众号:云说语文
★ 忆江南教案
★ 游菽庄花园作文
【写作课教学案例设计:巧借环境衬心情(共2篇)】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老师教学论文2022-10-18
初中语文情境教学论文2023-11-20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2022-05-05
唱歌要用形象的语言教学反思2022-05-07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集锦2023-04-09
忆江南翻译及赏析2022-11-19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评价方式的论文2022-05-04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探究与发现学习实践论文2024-02-01
初中语文教学课改论文2022-06-12
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小论文2023-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