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囫囵吞枣》的教学设计(精选17篇)由网友“mertina”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囫囵吞枣》的教学设计,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囫囵吞枣》教学设计
《囫囵吞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囫囵吞枣”的原意,知道这个成语现在的意思。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谈话导入
1.同学们都吃过枣吧?怎么吃的呢?
2.要是一口吃下去会是怎么样的呢?
3.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关吃枣的成语故事,你们想听吗?
师讲故事(配乐)
从生活入手导入课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读课文
理解词义
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读生字、读通课文。
1.检查生词
2.理解词义:
学生提出不懂得词语,共同理解。
如:脾胃、益处、抓起、愣住、若有所悟、咽、嚼……
3.检查读文情况:
按自然段指名学生读文,其他学生听后评议。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生字。
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帮助学生认字,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
理解课文
1.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2.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畅所欲言,交流读后的收获。
3.文中的人为什么要“囫囵吞枣”呢?
4.分组讨论:这个人的想法和做法有什么问题,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5.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理解“囫囵吞枣”的含义。
随即指导感情朗读。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分角色朗读,分组表演,复述故事,根据课文展开讨论等多种形式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情感
培养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拓展延伸
学了这个成语故事,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课下把自己喜欢的成语故事讲给家人或好朋友听。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时不能囫囵吞枣,首先把要学的知识理解清楚,然后再认真去掌握它。如果学知识只是笼统地学,就不会学到真正的知识,并引起收集其它成语故事的兴趣。
篇2:《16 囫囵吞枣 》教学设计
《16 囫囵吞枣 》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囫囵吞枣”的由来。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这个成语故事,使学生明白:学习时不能生吞活剥,对所学的知识不理解,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二、课前准备:录音机、字词卡片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
1、游戏:成语接龙
2、引出课题
师:你们知道的成语真不少,其实每个成语都有一个故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成语故事,你们想听吗?
师讲故事
3、听完了故事,你们想说点什么吗?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讲给大家听听。
学生们各抒己见,谈论听后的见解。
生:我觉得这个故事很可笑。
生:我觉得故事中的年轻人笨死了,他想的办法根本不是“两全其美”的,还很自以为是。
生:我觉得……
二、初读课文,理解词义
师:同学们的'意见很多,也都很合理,可能有一部分同学对这个故事还不太了解,下面同学们亲自来读一读这个小故事吧。
师: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生:问同学、问老师、借助拼音、等。
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读生字、读通课文。
(学生按要求读文识字。)
1、 检查生词
(先出示带有拼音的词语,指名学生读,然后去掉拼音,开火车读。)
2、 理解词义:
师:这些词语你们都会读了,那有没有不懂的?
学生提出不懂得词语,共同理解。
如:脾胃、益处、抓起、愣住、若有所悟、
热情,接待,新鲜的梨,抓起,益处,咬,肚子
吃,咬,咽,嚼。吐,吞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尝试解决,并为学生提供多种方法,如:动作表演,表情表演、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图片资料等。
3、 检查读文情况:
按自然段指名学生读文,其他学生听后评议。
三、理解课文
词语是组成文章的最小单位,我们只有读懂了词语,才能真正读懂课文,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看看你能读懂什么?(文中的人为什么要囫囵吞枣?
学生自由读课文,用笔勾画读懂的地方。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畅所欲言,交流读后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谁能把囫囵吞枣这个故事讲一讲。
二、理解课文
1、文中的人为什么要囫囵吞枣?把你读懂的说给大家听。
预设:
(1)找出年轻人每次回答主人的话,分组讨论:这个人的想法和做法有什么问题,会有什么后果。
(2)年轻人想的办法真的是“两全其美”吗?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
篇3:《囫囵吞枣》教学反思
《囫囵吞枣》教学反思
《囫囵吞枣》这课对于二年级的孩子们来说,这篇课文较长,生字也较多。读起来可以说是有难度的,所以我采用了课前预习的方式,要求学生晚上把课文读5遍,读通顺。把不懂的字词画下来,查字典弄明白。不仅让孩子们学会预习的方法,更让学生们体会到预习的作用,进而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所以这节课一开始,我以开火车、抽查读难句子、单独读词的形式检查了预习效果,可以说,是非常不错的。接下来我用脾胃肚三个字来和孩子们交流总结出用偏旁识字的方法,因为这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应该掌握的重点知识。选它们3个字,是因为他们不象其他字那么容易被人理解,月怎么和人体部位有关了呢?所以用到了汉字的演变,更形象的告诉学生他们的联系。也让他们对汉字更有兴趣。接下来是到这节课的主体部分。这个成语故事讲了一位年轻人到别人家去做客,由于不思考,不分析主人的话而作出决定,让别人笑话的事。可这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也是有难度的。所以我就以一个很表面的问题来引入,你认为这个年轻人是怎样的人?让孩子们用默读的方法来边读边想。默读,在和学生们交流时,孩子们都知道就是不出声的读,我设计这个环节也是为了让孩子们知道,默读是应该做到边读边思考的。找出来之后再在小组里交流。我的本意是想在孩子们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朗读。可难就难在理解上。年轻人贪吃、不懂礼貌,很容易理解,孩子们在读二话没说,一连吃了好几个时就跟一开始不一样了。而这节课的重难点就在年轻人和主人的对话上,可一般孩子抓不住这,我设计的本来是你还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有孩子基本能说到他不动脑筋,从哪看出来的,再来讨论他听懂主人的话了吗?没想到今天有个小男孩站起来就说:“他是一个听话的人。”我觉得这是一个契机,马上反问别人,他听了话了吗?有几个孩子先是思考着摇了摇头,我顺势让孩子们来读读主人的话,想想主人到底是什么意思?
以此分析来突破重难点。我也不知道这样做是否可以,不过孩子们最后理解到了这个年轻人的问题就出在他不思考、分析主人的话,也懂得了一些道理。就是我感觉孩子们在这节课上读的还是不够,可这样不太好理解的课文要是不分析,孩子们就不明白,如果理解了再读,势必时间不够,因为1节课就40分钟,所以,我设计了让孩子们改编课本剧表演的作业,以期达到孩子们对文章更加内化的效果。也弥补一下课堂上读的少的缺失。这就是我对这节课的一点反思,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领导、老师给予指正。
篇4: 《囫囵吞枣》教学反思
《囫囵吞枣》教学反思
《囫囵吞枣》是冀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对于二年级的孩子们来说,这篇课文较长,生字也较多。读起来可以说是有难度的。为了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前一天留了预习的作业,要求学生晚上把课文读5遍以上,读通顺。把不懂的字词画下来,查字典弄明白。我想,如果学生按着预习要求认真的去做,第二天的课讲得也会顺利多了。
课上,我先板书了课题,因为已经布置了预习的任务,所以,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囫囵是什么意思?课题为什么叫“囫囵吞枣”?我认为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孩子们却给了我一个啼笑皆非的'答案,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孩子们踊跃的举手,叫起来一个后,大声的回答说:“因为课文里有一个年轻人叫囫囵,他吃的枣,所以叫‘囫囵吞枣’!我问:“他这样回答对吗?”孩子们齐声说:“对!”
真是让我哭笑不得,这就是回家预习的结果?是没把作业当回事儿?
我说:“下面,你们认真的读一遍课文,告诉老师课文中哪里写着年轻人的名字叫囫囵。”孩子们大声的读起来,读完后,再问:“谁能告诉老师你是从哪句话看出年轻人的名字叫囫囵的?”王鑫伟站起来读到:“吃枣只咽不嚼,这不成了囫囵吞枣了嘛!”原来如此,她们不是没好好预习,而是理解上出了偏差,不明白囫囵是什么意思,就把它当成了人的名字。
我说:“先不管这个答案对不对,拿出字典来,大家查一下囫囵是什么意思。”同学们查完后大声说:“是完整的,整个的意思。”再问:“它是人的名字吗?”孩子们一起回答:“不是!”接着问:“根据它的意思想一下囫囵吞枣应该是什么意思?”孩子们答:“是整个的把枣吞下去。”我再接着说:“那好,大家再仔细读一遍课文,想想这个故事到底说了一件什么事儿?”孩子们津津有味的读了起来。
看来,孩子们的想法和我们的想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他们的思维方式有时很简单,有时很独特,在引导他们理解知识时,我们不能以自己的思想为主导,要多想一想,孩子们会怎么想,多问一问,他们在想什么,根据他们的理解程度再去解决问题,这样,我们的劲儿才能使在刀刃上。
篇5:囫囵吞枣
从前有个人看书的时候,总会把书中
【出处】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释读】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篇6:冀教二年级语文 教案 教学设计《囫囵吞枣》
冀教二年级语文 教案 教学设计《囫囵吞枣》
单元介绍 本单元围绕“幽默与智慧”这一文化主题,选取了四篇有趣的故事,四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四种不同的思维和处世的模式。 《囫囵吞枣》这个流传至今的故事会让人自然想起现在的有些人,有些身边的事:笼统接受,不加分析,不求充分理解; 《称象》向我们讲述了聪明机灵的曹冲,跳出常规方法称得了大象的重量。 《找骆驼》告诉我们在生活中仔细观察、思考的好处; 《铜板的响声》机智幽默的阿凡提,用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教训了霸道的饭店老板。这四篇课文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讲述了在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我们学会打开思维,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在语文知识方面,要继续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鼓励学生及时复习学过的生字,能和同伴就识字好方法进行交流,能积极主动探究、发现汉字的规律和记忆方法,并在学习实践中运用,能把握好字的间架结构,写好上下结构、上宽下窄的字。要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边读边思考,并乐于用自己的方式把三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材说明和教材建议 金马小学 苏晓卿 《囫囵吞枣》是个成语故事,课文中的年轻人通过吃梨和大枣时主人讲的道理,自己也找到了“两全其美”的办法:吃梨时只嚼不咽,吃枣时囫囵吞枣,这种看似科学合理,实际不计后果的荒诞想法遭到了别人的耻笑。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那种本想获益反受其害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这篇课文共三段: 第一段:写一个年轻人到别人家做客,主人请他吃梨和枣儿。 第二段:写年轻人在客人家吃梨和枣儿的经过。 第三段:写年轻人听了主人的话,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写作特点: 这是一个成语故事,是按故事的发展顺序叙述的,层次清楚,语言生动。 《囫囵吞枣》 教学设计 金马小学 苏晓卿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囫囵吞枣”的原意,知道这个成语现在的意思。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谈话导入 1.同学们都吃过枣吧?怎么吃的呢? 2.要是一口吃下去会是怎么样的呢? 3.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关吃枣的成语故事,你们想听吗? 师讲故事(配乐) 从生活入手导入课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读课文 理解词义 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读生字、读通课文。 1.检查生词 2.理解词义: 学生提出不懂得词语,共同理解。 如:脾胃、益处、抓起、愣住、若有所悟、咽、嚼…… 3.检查读文情况: 按自然段指名学生读文,其他学生听后评议。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生字。 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帮助学生认字,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 理解课文 1.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2.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畅所欲言,交流读后的收获。 3.文中的人为什么要“囫囵吞枣”呢? 4.分组讨论:这个人的想法和做法有什么问题,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5.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理解“囫囵吞枣”的含义。 随即指导感情朗读。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分角色朗读,分组表演,复述故事,根据课文展开讨论等多种形式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情感 培养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拓展延伸 学了这个成语故事,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课下把自己喜欢的成语故事讲给家人或好朋友听。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时不能囫囵吞枣,首先把要学的知识理解清楚,然后再认真去掌握它。如果学知识只是笼统地学,就不会学到真正的知识,并引起收集其它成语故事的兴趣。 《囫囵吞枣》 教学设计 金马小学高津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囫囵吞枣”的由来。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4.通过这个成语故事,使学生明白:学习时不能生吞活剥,对所学的知识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课时建议:2-3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激趣引入 1.请学生讲课前准备的成语故事。 2.师: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成语故事,你们想听吗?引出课题。 师讲故事(配乐) 3.学生们各抒己见,谈论听后的见解。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导入课题,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课前积累的习惯。 二、初读课文 1.生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明确要求,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读生字、读通课文。 2.检查生词 (先出示带有拼音的词语,指名学生读,然后去掉拼音,分组开火车读。) 3.理解词义: 师生交流重点词汇的意思。如:脾胃、益处、抓起、愣住、若有所悟、咽、嚼……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理解,如:动作表演,表情表演、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图片资料等。 4.检查读文情况: 指数名学生读课文,师生评议。 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帮助学生认字,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 在认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为体会文章中心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理解课文 1.提出问题: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看看你能读懂哪些内容,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学生自由读课文,用笔勾画。 2.小组讨论交流。 3.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畅所欲言,交流读后的收获。大胆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对于简单问题,当时利用学生资源给予解决,与文章中心有关的或共性问题,教师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共同解决。 预设:为什么在场的人都笑得前仰后合?年轻人哪里可笑? 4.解决问题:“囫囵吞枣”的含义是什么?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理解。抓住年轻人的表情、动作、语言等进行指导朗读。 5.学了这个成语故事,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收获。 四、拓展延伸 学生分角色表演这个故事。 学生自主探究理解课文内容,把学习的主动权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组内交流想法,会让学生更加充分的理解课文,并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在小组交流和班内汇报中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 把朗读作为孩子们抒发自己心中感悟与品味语言的最佳方式。 表演故事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深意。 五、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六、作业 课下搜集喜欢的成语抄在采蜜集上。 交流记字方法,相互学习,相互补充。 这一活动将课内知识有效地拓展到课外,不仅调动了学生课下自学的积极性,而且以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教育资源,突破教学内容的单一性。 杯弓蛇影 晋朝人乐广曾经请朋友到家里喝酒。当那个朋友喝了一口酒,正准备把杯子放到桌上的时候,突然看见杯子里漂着一条小蛇,心里就有点不安,不过还是勉强喝了那杯酒。 回家之后,那个朋友就生了病。乐广派人去问候他,才知道原因是他怀疑杯子里有小蛇。所以,乐广很仔细地观察他家一遍,追究事情的缘由。后来,他发现墙上挂了一把弓,弓的影子倒映在酒杯里看起来很像一条小蛇。 后来,他再把朋友请到家里,让他朋友看清楚墙上的弓,再请他看看杯子里的东西。最后,他朋友终于明白杯子里并没有小蛇的时候,病立刻就好了。 从前有个人叫张三,喜欢自作聪明。他积攒了三百俩银子,心里很高兴,但是他也很苦恼,怕这么多钱被别人偷走,不知道存放在哪里才安全。带在身上吧,很不方便,容易让小偷察觉;放在抽屉里吧,觉得不妥当,也容易被小偷偷去,反正放在那里都不方便。 他捧着银子,冥思苦想了半天,想来想去,最后终于想出了自认为最好的方法。张三趁黑夜,在自家房后,墙角下挖了一个坑,悄悄把银子埋在里面。埋好后,他还是不放心,害怕别人怀疑这里埋了银子。他又想了想,终于又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回屋,在一张白纸上写上“此地无银三百两”七个大字。然后,出去贴在坑边的墙上。他感到这样是很安全的了,便回屋睡觉了。 张三一整天心神不定的样子,早已经被邻居王二注意到了,晚上又听到屋外有挖坑的声音,感到十分奇怪。就在张三回屋睡觉时,王二去了屋后,借着月光,看到墙角上贴着纸条,写着“此地无银三百两”七个大字。王二一切都明白了。他轻手轻脚把银子挖出来后,再把坑填好。 王二回到自己的家里,见到眼前的白花花的银子高兴极了,但又害怕了起来。他一想,如果明天张三发现银子丢了,怀疑是我怎么办?于是,他也灵机一动,自作聪明拿起笔,在纸上写到“隔壁王二不曾偷”七个大字,也贴在坑边的墙角上。 [注]: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民间故事,把这句话“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王二不曾偷”当作一个成语,用来比喻自作聪明,想要隐瞒,掩饰所干的事情,结果反而更加暴露明显了。 现在这句成语,被简化为“此地无银三百两”了。 巩固提高 石家庄市裕华区青园街小学 倪丽玮 (一)我会读,我会写。 [ 注:如果写对,有掌声鼓励。] yǒu wù quán měi hòu hé 若( )所( ) 两( )其( ) 前仰( )( ) tūn xì màn 囫囵( )枣 ( )嚼( )咽 (二)读拼音,再组词。 记住呦,它们可都是多音字! yān ( ) yàn ( ) 咽 hǎo ( ) hào ( ) 好 (三)精彩回放。 1.今天,我学习了《囫囵吞枣》这篇课文,通过学习这个故事,我知道了少吃些( )对牙齿有好处,要是吃( ),会伤脾胃。吃枣对( )有益处,但吃多了会伤( ) 的。所篇7:囫囵吞枣造句
囫囵吞枣造句
造句指懂得并使用字词,按照一定的句法规则造出字词通顺、意思完整、符合逻辑的句子。依据现代语文学科特征,可延伸为写段、作文的基础,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本功。下面为大家带来囫囵吞枣造句,快来看看吧!
1、我们要借鉴古人凿壁偷光的精神,学习切不可囫囵吞枣,应该厚积薄发,如老马识途一般循序渐进。
2、一饭一粟,来处不易,一本好书的产生,更不是容易的事,我们岂可草草读过,不说对不住作者,就对自己的本身说,也不应囫囵吞枣一般地来读书。
3、对于课堂上老师讲的知识,我们要消化,不要囫囵吞枣地接收。
4、行为主义的交替反应之说便用以补救这种囫囵吞枣之弊。
5、水子回到家,将布克写给自己的信囫囵吞枣地看了。
6、那种只有一个笼统说法的囫囵吞枣式的教科书,只能使学生”食而不化”,难以理解。
7、不懂的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囵吞枣。
8、小明回到家里,把老师发的家长信囫囵吞枣的看了。
9、同桌看一篇小说,才用十分钟就囫囵吞枣的看完了。
10、爷爷也不要求这些,因为他本来就讲不明白那些诗,只能让我囫囵吞枣。
11、爸爸讲的故事我不是很明白,只能让我囫囵吞枣的了解了一些。
12、在学习前人的`东西时,取囫囵吞枣的方法,不能消化并理解其所以然。
13、学问二字,学是学,问是问。要多问,不可再囫囵吞枣了
14、我们读书不要囫囵吞枣,要细细品味其中的好词好句。他向来做事都是张冠李戴,三心二意。
15、如果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让学生囫囵吞枣死记硬背,即使在学生的头脑里填塞了一大堆知识,也不可能增进他们的思考力。
16、一直想着说、读、写、练,却总是囫囵吞枣的一带而过
17、上课学习不能半知半解,囫囵吞枣是不能提高学习成绩的。
18、然而,人们来不及鉴别、吸收和消化,只能采取浮光掠影或者囫囵吞枣的办法,良莠不分,拾起来便用。
19、不管学习什么知识都要仔细琢磨,深刻领会,千万不能囫囵吞枣只学皮毛。
20、倘使囫囵吞枣,似乎没有多大用处。
21、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要读到内涵,读到中心才能读好。
22、培训讲课有点粗糙,囫囵吞枣,还得回家好好研究。
23、囫囵吞枣的也没太明白,过几天再看一遍。
24、学习要靠平时的积累,别到了临时才囫囵吞枣的抱佛脚,这是不可取的。
25、读书要有收获,千万不能一目十行、囫囵吞枣。
26、爷爷坐在我面前,和蔼可亲地对我说:“我们做任何事,都不能囫囵吞枣乱干一通。”
27、他饿极了,囫囵吞枣地吃下妻子做的食物。
28、老师叫我们熟读明天的课文,而我囫囵吞枣的几分钟就看完了。
29、今天心烦意乱,静不下心看书后半部分不能细细看下去了,囫囵吞枣竟有收获。
30、不懂得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能囫囵吞枣。
31、学习不能囫囵吞枣而是要精益求精。
32、由于太饿了,饭菜一上来,我便囫囵吞枣吃起来,结果给噎着了。
33、你看四大名著的时候一目十行,随便浏览的话无异于囫囵吞枣,是没有效果的。
篇8:囫囵吞枣作文
囫囵吞枣作文
“囫囵吞枣”在别人的印象里是吃东西很快,但我今天说的“囫囵吞枣”却是和真的枣有关的'故事。
它的样子圆圆胖胖的,有棕红色的颜色,让人看见就忍不住想在它身上咬上一口。它的皮肤非常光滑,抚摸的时候就像是在摸冰块,滑溜溜的。但是它本身是平淡无味的,你要是用鼻子使出吃奶的力气也闻不到它的一丝丝气味。
即使你嗅不到它的味道,却也能通过味觉的魅力来了解它,倘若它的“肉”被你咬上一口,就会发出“咔咔咔”的声音,那浓浓的香气和糖果有得一拼。
刚开始认识它的时候,是有一次在菜场里,我看见了它圆滚滚的身材,以及鲜红的颜色,那时我都不知道它是什么,就被它给迷住了,于是我跟老妈介绍的时候只说“枣”这个字。
我说:“老妈,我要吃枣。”
老妈不解地问:“哪个是枣啊?”
我指了指那个枣,说:“就是那个枣!”
老妈就给我买了很多的枣,我一吃就上瘾了,每次都要老妈给我买。从此,我便和枣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喜欢吃它时发出的那种清脆的响声,喜欢它那甘甜的味道……有时,家里来客人了,我就拿枣当零食招待他们,他们都直夸我懂事呢!还有一次,同学来我家玩,妈妈问我们想吃什么水果,我俩异口同声地说:“枣!”接着两个人相视着哈哈大笑了。
你们想知道我今天说的是什么枣吗?哈哈,主角真正的名字登场了,它就是――冬枣!我已经深陷冬枣的泥潭里难以自拔了,它不仅味道独特,又香又脆,可以榨汁做水果沙拉,还能解酒、降血压、保肝、软化血管呢!冬枣可真是个好东西。
我爱冬枣,每次吃它的时候,我都“囫囵吞枣”似的快速吃完,一口一个,感觉很爽!
篇9: 囫囵吞枣造句
囫囵吞枣造句
1、上课学习不能半知半解,囫囵吞枣是不能提高学习成绩的。
2、他就囫囵吞枣般把这件事情敷衍过去了
3、一饭一粟,来处不易,一本好书的产生,更不是容易的事,咱们岂可草草读过,不说对不住作者,就对自我的.本身说,也不应囫囵吞枣一般地来读书。
4、咱们做事情要认认真真,不能万事都囫囵吞枣
5、咱们在学习新的课文时,必须要仔细阅读,而不能囫囵吞枣。
6、小明回到家里,把老师发的家长信囫囵吞枣的看了。
7、读书要有收获,千万不能一目十行囫囵吞枣
8、学习切忌囫囵吞枣,就应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打下坚实的基础。
9、你能不能不好囫囵吞枣的把这篇文章阅读完
10、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要读到内涵,读到中心才能读好。
11、你觉得你这样囫囵吞枣的做完这件事情会不会有收获呢
12、不管学习什么知识都要仔细琢磨,深刻领会,千万不能囫囵吞枣只学皮毛。
13、我看书总是囫囵吞枣的,当伯父问我时,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
14、父亲讲的故事我不是很明白,只能让我囫囵吞枣的了解了一些。
15、做事不能囫囵吞枣,要静下心来做,否则欲速则不达
16、同桌看一篇小说,才用十分钟就囫囵吞枣的看完了。
17、老师叫咱们熟读明天的课文,而我囫囵吞枣的几分钟就看完了。
篇10: 《囫囵吞枣》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囫囵吞枣》的故事。故事说的是古时候有个人,对食物保健很有研究。他对别人说,吃梨对牙齿有益,但对脾胃不好;吃枣可以补脾胃,但对牙齿不好。有个人听了后想到了个既不用伤牙齿又不伤脾胃的好办法:吃梨时将梨嚼烂后吐掉;吃枣时不嚼烂也不吐核,直接吞掉。他的这个办法大家都嘲笑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学习上要多动脑筋,不能不做分析和理解。
篇11: 囫囵吞枣读后感
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向一位老医生请教吃什么水果对身体最有益。老医生对他说:“水果各有各的益处,但也不是所有水果都有益处。比如枣子,对肠胃好,可是对牙齿不好。”这个人说:“我有办法一举两得,那就是,对不同的水果,用不同的方法吃。比如吃枣子可以整个儿吞下去。”老医生听了,忍不住笑道:“你那样囫囵吞枣,也没尝到什么滋味啊!”
看了这个故事我觉得我们读书可千万不能囫囵吞枣,要认认真真的读懂里面的意思。那样我们才知道书中讲的内容,才能吸收书中的知识。
篇12: 《囫囵吞枣》读后感
传说古时候,有一位医生对人们说枣对牙齿有害,对胃有好处。梨也相反,对对牙齿有好处,对胃有害。旁边有一个呆子说:“吃梨时只嚼不咽,吃枣时只吞不嚼”。旁边的人笑着说:“吃梨时不咽,肠胃没有吸收,怎么有益牙齿呢?吃枣时一个个吞下去不嚼,肠胃不能消化吸收,怎能对胃有好处呢?呆子一听,只好灰溜溜的`走了。
我知道了,做事都要考虑,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篇13: 囫囵吞枣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个故事叫《囫囵吞枣》里面讲了:有个医生说:“吃梨对牙齿有好处,但是吃多了对脾有伤害。‘’医生又拿出枣说:”枣对脾有好处,不过吃多了也会对牙有伤害。“‘有一个人听见上去说吃梨时可以嚼一嚼就吐了吃枣可以直接吞下去。”’另一个人笑着说:“你这不是囫囵吞枣吗?”‘围观的人都笑了。我觉得学习的时候,首先要把学的知识理解清楚,然后再认真去掌握它。
如果学知识只是笼统地学,不加思考不求理解就是死记硬背,是不会学到真正的知识的。
篇14: 《囫囵吞枣》读后感
我觉得《囫囵吞枣》里的那个看病的人很自作聪明,竟然出”吃梨子,只有嘴里嚼;吃枣子不用牙齿咬,整个吞下去。“
我觉得很搞笑,梨子那样可以做到,而枣子那样却很难,虽然,枣子没用牙咬吞下去了,可跟没吃一样吗?
他自己觉得很聪明可我觉得他很傻,我不会跟他学习的,你呢?
篇15: 囫囵吞枣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囫囵吞枣》这一篇成语故事主要内容是:
古时候,有个人,自作聪明,常常搞得大家哈哈大笑。有一次,他向一位老医生请教,吃什么水果对身体最有益。老医生说:吃什么水果都有好处,比如:”吃梨对牙齿有好处,吃枣对牙齿不好。“那个人说:”吃梨搅一搅在吐了,吃枣的时候囫囵的咽下去。“老医生听了哈哈大笑说:”吃梨人们可以搅一搅再吐了,而吃枣的时候人们是不能把枣囫囵的咽下去的。“
从这个成语故事里我明白了:无论干什么事,都不能囫囵吞枣。
篇16: 《囫囵吞枣》读后感
古时侯,有个人向一位老医生请教吃哪个水果有益。老医生说什么东西都不能多吃,这个人说:“那我枣整个吞下去好了。”老医生笑了说:“囫囵吞枣,你什么滋味都没有尝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上一定要认认真真、仔仔细细,不要囫囵吞枣,更不要粗心大意。
篇17: 《囫囵吞枣》读后感
从前,有一个人,他手中有枣和梨,他走着吃着枣,前方来了一位医生,医生说:”枣对牙齿不好,对脾好。“那个人拿了一个梨吃,医生又说:”梨虽然对牙齿好,但是对脾不好。“那个人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吃梨光嚼不咽下去,把枣不嚼直接吞下去。他认为这样就不伤牙齿也不伤到脾了。
这个故事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囫囵吞枣》的教学设计(精选17篇)】相关文章:
冀教一年级语文 教案 教学设计《萧伯纳和小姑娘》2023-07-31
冀教六年级语文教案教学设计《京剧》2023-02-16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2024-04-14
小学语文课件网2022-10-13
六年级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2023-09-04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读书笔记2023-10-05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教学设计2023-08-13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2023-11-25
《我的长生果》公开课教学设计2023-03-25
《我的“长生果”》教学设计2023-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