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叶》说课稿(共14篇)由网友“深海男”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植物的叶》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植物的叶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
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
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
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材料:捡一些落叶。
分组材料: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捡树叶
二、统计收集到的树叶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我捡了几片落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2、组织简单交流。
3、关注:学生统计是否有规律。
4、初步认识叶的多样性。
二、观察比较树叶
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
2、讨论: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同一种叶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3、比较:同时观察所有完整的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的结构吗?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
4、关注:学生比较的方法和角度。
5、设计意图:初步认识叶的结构。
三、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1、观察: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长在树上的新鲜叶与落叶的最大的不同表现在哪里?是呀,新鲜的叶是活的,而落叶是死的。
2、描述:观察一种植物的叶,我们能从中看出叶的生长变化过程吗?能找到这条树枝上有几种不同的生长阶段的树叶吗?(如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的叶、老叶、将枯的叶等)能从几张叶的不同生长阶段去推测一片叶的生长过程吗?
3、总结:叶也是有生命的,它从叶芽长成小小的嫩叶,又慢慢地长大,变老。许多植物的叶从春天长出来,到秋天枯黄死去,完成了叶的一生。有些树木虽然秋天不落叶,但它们的叶同样也有生长和衰老的完整过程。
4、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5、设计意图:认识叶作为生命体的一个部分同样具有生命体的一些特征。
篇2:《植物的叶》的教案
《植物的叶》的教案
【教材分析】
《植物的叶》是教科版科学课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第5课。以观察为主线安排一系列活动,让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比较各种叶的异同,掌握叶的结构。再通过观察整株植物的叶,感受叶子从生长、发育到衰老的生命过程,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学生通过比较观察,发现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
2、掌握叶子的结构,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通过观察思考,感悟叶也是有生命的,从叶芽开始生长,慢慢长大,变老,也要经历从生到死的什么过程。
过程与方法: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学会描述、观察植物的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孩子对植物的兴趣和爱护植物的意识,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分析和思考,感悟叶也是有生命的,也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每个小组两张白纸;2、大的虞美人叶片;3、每个小组一盆长春藤;4、叶片标本,叶片拓印图,叶片画等。
学生准备:每个学生收集几片大叶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是不是收集了很多叶子,今天老师也收集了一片叶子(教师拿出一片虞美人叶),你们知道它的名字吗,这虞美人的叶子,我们今天就来观察、描述植物的叶。【教师板书:观察描述植物的叶】
二、分类
1、教师请学生对不同叶子和相同叶子进行分类,分别黏在准备好的白纸上。
师:我看到同学们也采集了一些植物的叶,有虞美人的叶子吗?
生:有。
师:我们把它贴到上面来。(教师贴叶子)
师:我们的叶子是属于同一种植物的叶。【教师板书:相同植物的叶】
师:那也就是说,其他同学的叶子和我们的也不一样,是不同植物的叶子。【教师板书:不同植物的'叶】
师:这样的分你会吗,我们来试一试。我们先来看看我们的任务【ppt出示】
任务一:观察叶子,将相同植物的叶贴在一张白纸上,不同植物的叶贴在另一张纸上。
任务二:小组同学说一说,你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相同植物的叶,你又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不同植物的叶。
我们开始行动吧!
学生开始分类黏贴。
2、成果展示
教师请每个小组将贴好叶子的白纸贴到上面来展示。然后请学生说说为什么你要这样分,依据是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形状、大小、颜色、光滑、粗糙、软硬、边缘、叶脉、气味、有无斑点……。
教师请学生说说,那你们有什么依据说明它们是同一种植物的叶?
三、认识结构
1、教师:大家收集到的叶子各种各样,但它他们都有共同的名字:植物的叶,请大家睁大眼睛看看,它们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让学生先观察一会)。同学们找到了吗?它有哪几个部分组成的呢?
教师请学生上来指一指叶子的结构。然后以其中一个小组的一片叶子为例,表明结构。植物的叶有两部分组成,叶片,叶柄,叶片中有叶脉。
然后指出黏贴的叶子中叶柄和叶片有缺损的叶子,强调叶子各部分的完整性。
四、观察叶的生长变化
教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从植物上掉落的单片叶子,那么同一种植物的叶子长在植株上时,是否一模一样呢?
出示投影问题:同一株植物上的叶子有什么不同?
篇3:植物的叶教案
植物的叶教案
科学概念:
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
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材料:捡一些落叶。
分组材料: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同一棵树上的几片叶子。
教学过程:
导入:秋天是落叶的季节,大树下、行知园里我们可以捡到各种各样的落叶。课前请大家收集了各种树叶,说说你是怎么收集树叶的?每片树叶都是有生命的,要爱护、珍惜它们。(课件)
一、统计收集到的树叶
你捡了几片落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把同一种树叶放在一堆。再看看小组里一共有几种树叶。(课件)
二、观察比较树叶
1、质疑:你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你是怎么分的啊?(哪些叶子是长在同一棵树上的呢?你觉得判断是不是一棵树上的叶子主要看什么?)
2、出示小组里面同一棵树上的几片叶子,讨论:它们是同一种叶吗?这种叶子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3、观察所有完整的叶。同一种树叶有相同的特征,那么不同种的叶有什么相同的结构吗?(板书手绘)
三、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1、出示新鲜的树叶和落叶,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课件)
叶与落叶的最大不同表现在哪里?长在树上的新鲜,有生命的,落叶已经死亡,停止了生长。
2、出示一支树叶,描述:能从这些树叶中看出叶的生长变化过程吗?能给各个阶段的树叶取个名字吗?(结合作业)
3、总结:叶也是有生命的,它从叶芽长成小小的嫩叶,又慢慢地长大,变老。许多植物的叶从春天长出来,到秋天枯黄死去,完成了叶的一生。有些树木虽然秋天不落叶,但它们的叶同样也有生长和衰老的完整过程,周期长一些。
教学反思:
课前我布置学生每人找3片叶子,上课用。大部分学生带的叶子数量比较多,课前准备比较充分。课上我问大家数数自己带来了几片叶子,学生数的很正确。有少数学生还根据是不是同一种树叶分好了类,扎成一堆堆的。
叶的分类是本课的难点,即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先让学生自由分分同一种类的树叶,要让学生明确“同一种叶子是长在同一棵树上的`。”尽管如此,学生在反馈的时候还是五花八门,有看颜色的,看大小的,看形状的,看软硬的等等。我尽量让学生多讲,把学生的思维充分的暴露出来,说到最后我自己都有点糊涂了。幸好,设计教案的时候考虑到会出现这种现象,就做了个课件,呈现出一棵枫树上不同大小、颜色的叶子,和不同颜色、大小的银杏叶子。然后提问:“这是同一棵树上的叶子。你觉得判断是不是同一棵树上的叶子的关键是什么?”学生一经提点就知道是“形状”了,再引导学生在看形状的基础上再去看厚薄、软硬等条件。最后再让学生检查自己的分类,纠正调整。这个环节花费不少功夫。最后的反馈有点笼统,只是让学生在下面举着叶子说说,如果能拿到投影上面边说边演示,那么集中强化的效果会更好些。
关于叶脉学生竟然把它归入到叶的结构中去了,后来我想想,如果用比喻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就更容易理清思路了(用手掌比喻树叶,把小臂当作叶柄,手掌就可以是叶片,手掌上的纹路就是叶子的叶脉.)这样学生就可以理解,叶片上的叶脉不是一个单独的部位,而是属于叶片的一个部分。
让学生判断一根枝条上不同位置的叶子的生长状态时,我引导学生从大小和颜色上进行对比观察,就可以得出左边的就是叶芽、小叶片、嫩叶等,对于枯叶失去了生命特征,就跟人失去了生命特征一样.学生就会水到渠成地理解了叶的组成和叶的生长变化过程。
篇4:《植物的叶》的科学教案
《植物的叶》的科学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
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材料:捡一些落叶。
分组材料: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教学过程】
一、统计收集到的树叶
课前大家分别从不同的地方收集到了各种树叶,说说你是怎么收集树叶的。是呀,树木是我们的朋友,他们是有生命的,所以我们不能随意摘树叶。现在把树叶放在桌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我捡了几片落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二、观察比较树叶
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
2、讨论: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同一种叶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3、比较:同时观察所有完整的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的结构吗?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
三、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1、观察: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长在树上的新鲜叶与落叶的最大的不同表现在哪里?是呀,新鲜的叶是活的,而落叶是死的。
2、描述:观察一种植物的叶,我们能从中看出叶的生长变化过程吗?能找到这条树枝上有几种不同的生长阶段的树叶吗?(如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的叶、老叶、将枯的叶等)能从几张叶的不同生长阶段去推测一片叶的生长过程吗?
3、总结:叶也是有生命的,它从叶芽长成小小的嫩叶,又慢慢地长大,变老。许多植物的叶从春天长出来,到秋天枯黄死去,完成了叶的一生。有些树木虽然秋天不落叶,但它们的叶同样也有生长和衰老的完整过程。
篇5:《植物生长素》说课稿
一、说教学目标
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3、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二、说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教学难点
(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说教学步骤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1、弯向窗外生长。
2、是较长时间的单侧光刺激引起植株弯向窗外光源生长。这样,可以使植株获得更多阳光,从而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有机物,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
3、植株的弯曲生长发生在幼嫩部位。
教师讲述:以上都与生物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功能有密切的联系,而不同种的生物调节方式不同,植物是通过激素调节,动物则是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作
教师:“生长素是什么?科学家是怎样发现生长素的?”
〖板书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教师:给出达尔文向光性实验示意图。1880年,达尔文研究了光照对金丝雀?草胚芽鞘生长的影响。
实验一: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时,弯向光源生长。
实验二:切去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实验三:用锡箔小帽罩住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直立生长。
实验四:用锡箔套住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单侧光只照射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仍然弯向光源生长。
〖旁栏思考题1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1、提示:分别遮盖胚芽鞘顶端和它下面一段,是采用排除法,观察某一部分不受单侧光刺激时,胚芽鞘的反应,从而确定是胚芽鞘哪一部分在起作用。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是顶端下面的一段,感受光刺激的是顶端。这说明,是胚芽鞘顶端接受单侧光照射后,产生某种刺激传递到下面,引起下面一段弯曲生长。
(让学生分别回答。最后总结:达尔文推想,胚芽鞘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鼓励学生从科学家的用词教育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要有事实求是的态度。))
教师:“学生们继续思考胚芽鞘尖端真的会产生某种物质吗?这种物质怎么会影响下面部分的生长呢?
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把切下的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并将这块琼脂切成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结果胚芽鞘向放琼脂的对侧弯曲生长。
教师:“现在能说明达尔文的推想是正确的吗?”
学生分析,并说明理由。有的学生说是正确的;有的说是不能说明,因为不能排除琼脂块的影响。
教师总结:不能。因为没有排除琼脂本身对去尖胚芽鞘的影响。
(介绍实验的设计原则:)
1、单一的变量
2、要有对照组
〖旁栏思考题2、3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2、提示:因为该刺激(生长素)在向光一侧和背光一侧的分布(浓度)存在差异,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
3、提示:没有。他是在对实验结果进行严密分析的基础上作出这个推断的。要得出这样的结论,既需要以事实为依据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还需要一定的想像力。
〖讲述由此说明,胚芽鞘尖端确实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并能促使胚芽鞘下面某些部分的生长。这种物质是什么呢?学生阅读教材,得出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一些植物中分离出了这种物质,经鉴定这种物质是吲哚乙酸。吲哚乙酸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功能,因此给它取名为生长素。后来科学家又陆续发现了其他植物激素包括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和脱落酸。
〖板书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作植物激素。
师生共同回顾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设计实验 提出假说 实验验证 得出结论(指出:这是真理发现的模式之一)
〖板书三、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产生部位:叶原基、嫩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运输方向:从植物形态的上端向下运输,不能反向。
分布情况:生长旺盛部位。
〖技能训练生阅读思考回答师提示
1、提示:不严密,没有考虑将胚芽鞘倒过来放置时的情况。
2、提示:结论2不严谨。没有实验证明生长素不能从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
3、提示:应该增加一组胚芽鞘形态学上端朝下的实验,以研究生长素能不能从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
篇6:《植物生长素》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第三章第1节,是在对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和生命活动的调节之后,基于对植物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方式——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的学习,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植物个体水平的稳态和调节,并与1、2章内容并列共同组成生物有机体稳态调节知识体系。本节作为本章的第一节内容,深入揭示了植物向光性这一生命现象是在生长素调节作用下产生的个体适应性,随着生长素的发现学生认识到植物激素的存在,并初步了解生长素的作用——促进生长,这为进一步学习生长素的其他生理作用及激素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本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概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说明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说明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探究实验的设计方法,训练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利用生长素发现过程进行科学发展史教育,教育学生关注生活现象,体验科学发现之美,形成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求知精神和追求真理的良好意志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生长素发现过程。
难点: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四、学情分析
通过前两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对于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和稳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那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又是怎样的呢?它与动物的调节方式又有什么区别?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是有很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
学生在高一的时候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实验设计,并且在学习孟德尔豌豆实验时,又学习了“假说演绎法”,已经有了基本的生物学科素养,小组合作意识较强,所以对于本节课“生长素的发现历程”的四个实验的设计,以及层层递进的推理过程都能很好地理解。但对于实验的设计还有待提高,所以本节课要着重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多媒体出示:向日葵图片。
讨论:
(1)图中向日葵的生长方向有什么特点?
(2)可能是哪种环境刺激,引发了向日葵生长方向的改变?
向日葵会朝向太阳生长,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现象。其他植物会出现这种现象吗?多媒体展示更多图片。师生共同总结出向光性的概念。
向光性:植物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
那么,植物为什么会表现出向光性的现象呢?单侧光是如何引起植物的向光性生长呢?
这节课就让我们和达尔文一起“思考”,与詹森,拜尔同感“刺激”,随温特揭示生长素的奥秘。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设计意图: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公,为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环境和条件。让每个小组推荐一人分别阐述达尔文,詹森,拜尔和温特的实验和结论,教师适时给予总结。
1、达尔文的实验(19世纪末)
19世纪的时候,达尔文就已经注意到了植物向光性的问题。他用金丝雀虉草进行了简单的实验。
多媒体出示:
学生发言:在单侧光照射下,实验一:生长,向光弯曲;实验二:不生长,不弯曲;实验三:直立生长,不弯曲;实验四:生长,向光弯曲。
设疑:
(1)实验一与实验二对照,说明了什么?
(2)实验一与实验三对照,说明了什么?
(3)实验一与实验四对照,说明了什么?
(4)你觉得达尔文的实验设计,遵循了什么原则?
师生总结: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影响,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这种影响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过渡】但这毕竟是达尔文的设想,要想证实这种影响究竟是什么呢?为什么它会引起背光面生长快呢?它真的可以向下传递吗?就需要达尔文之后的其他科学家进一步研究。接下来让我们看看詹森的实验设计。
2、詹森的实验(1910)
多媒体出示:
教师:詹森的实验可以看出什么?
学生发言: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向下传递。
你觉得这个实验需要补充吗?
学生思考。教师展示云母片的图片。
【过渡】达尔文的实验,我们设想产生了某种影响;詹森的实验,证明确实产生了某种影响,并且这种影响还可以透过琼脂片向下传递。那么,为什么影响传递到下面,就会引起胚芽鞘的弯曲呢?下面就让我们来感受拜尔的实验方案。
3、拜尔的实验(1914)
多媒体出示:
教师:拜尔的实验为什么要在黑暗的环境中进行?拜尔为什么要将尖端放置在左侧或右侧?拜尔的实验是如何体现对照的?
学生发言:避免单侧光照射对结果造成影响。
学生发言:由实验可以看出,将尖端切下,放置在左侧,胚芽鞘会向右弯曲;放置在右侧,会向左弯曲。我们小组推断,尖端放置在左侧时,影响顺着左侧向下传递,导致左侧分布多,右侧分布少,就向右弯曲;反之,尖端放置在右侧,影响顺着右侧向下传递,导致右侧分布多,左侧分布少,就向左弯曲。
师生总结: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 造成的。
学生发言:拜尔的实验体现了相互对照。
【过渡】根据上述几个实验,科学家推测:“影响”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的不均匀分布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那么,这个推断成立吗?让我们来领略温特的实验过程。
4、温特的实验(1928)
多媒体出示:
学生发言:由实验可以看出,放置过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左侧,会使其向右弯曲;反之,没放置过尖端的琼脂块,不会产生这样的作用。
教师设疑:大家觉得温特的实验严谨吗?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地方?
师生总结:温特的实验,进一步证明了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影响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并把它命名为生长素。
5、生长素研究的后续进展
1931年,科学家首先从人尿中分离出生长素,即IAA(吲哚乙酸)。
1946年,人们才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生长素,后来又分离出植物体内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如苯乙酸(PAA),吲哚丁酸(IBA)等。
【小结】: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教室设疑:为什么单侧光照射下,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一侧?是向光侧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了,还是向光侧生长素被分解了呢?
展示实验设计,证明是由于向光侧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了。
教师:至此,我们终于弄清了植物向光性的原因。人类每一次的科学发现,都经历了科学家一步一步的研究,最终所有科学家的成果汇总才使科学前进了一大步。现在,仍有很多问题人类还不清楚,也许将来,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就会
为科学发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过渡】:接下来,我们考虑一下,除生长素外,植物体还有哪些激素?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6、植物激素
多媒体展示:赤霉素、乙烯、细胞分裂素的共同特点:
(1)植物体内产生
(2)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
(3)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
(4)微量
(5)有机物
【过渡】:学习了以上内容,接下来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48,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的有关内容。
(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多媒体展示以下问题,请同学阅读课本后回答:
1、生长素的合成部位在哪里?
2、生长素是如何运输的?
3、生长素一般分布在哪里?
学生发言:
1、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2、极性运输(由上到下)幼嫩组织 属于主动运输
非极性运输 成熟组织
3、集中于生长旺盛的部位
例如:胚芽鞘,芽和根尖的分生组织,茎的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
【回顾】:我们本节课的内容就学习到这里。下面请四位同学扮演科学家,帮我们再一次重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四位同学在讲台上扮演科学家,进行表演:
“达尔文”说:我设想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 “影响”;
“詹森”说:我初步证明了“影响”可以透过琼脂块向下面传递;
“拜尔”说:我初步证明,由于“影响”在下段分布不均匀,才造成了弯曲;
“温特”说:我进一步证明了尖端产生的“影响”是一种化学物质。
至此,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教师:宣布下课,课后请同学们自主学习P49的“技能训练栏目”,并思考有关问题。
六、板书设计
第1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生长素发现过程
(1)达尔文 推测:产生了影响
(2)鲍森·詹森 证实:影响可以向下传递
(3)拜尔 证实:影响分布不均匀
推测:影响是化学物质
(4)温特 证实:影响是化学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七、教学反思
在讲授本节时,以向日葵作为切入点,利用学生想知道向光性原因的欲望为动力,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观察现象后小组讨论,得出答案,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随着一步步揭示真相,学生参与了科学研究的历程,体会了科学发现的不易,培养了学生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在探究过程中,老师作为主导,学生作为主体的新课改教学理念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授课中注意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知识的得出都来源于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这样学生掌握知识比较容易。
篇7:《植物趣谈》说课稿
《植物趣谈》说课稿
一、从教材方面说
《植物趣谈》是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四课的内容。本课内容一课时。从信息技术知识模块上看,本课是文字输入学习和网络浏览的一个知识整合。从任务内容上看,本课又是语文写作和信息技术学习的一个整合。让学生通过网站获取文字资料并用写字板编辑成一篇短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信息技术在学习上的应用,培养学生网络浏览、文字输入,文字修饰、语言组织等多项能力。
从课堂内容上看,本课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趣味植物介绍怎样从网上寻找想要的资料。第二部分为我所用介绍怎么从网上获取文字信息到写字板中。第三部分修改文章介绍怎样完善这篇短文,并且提出尊重知识产权的初步做法。
本课的练习是让学生模仿本课示例,通过网上获取资料,写一篇自己感兴趣的文章。
从知识目标来说:要让学生知道从网上可以获取文字资料并要有所选择。
从能力目标来说:让学生学会获取网上的文字资料,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并学会写字板的字体设置。
从情感目标来说:培养学生热爱和保护大自然的情操。
本课的重点是获取网上的文字资料
本课的难点是网上资料的筛选。
二、从教法方面来说
教师在占用课堂时间较少(大约是30%)的情况下,采用演示法、讲解法、指导法,以任务驱动模式来达到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恰当地给予学生启示。
三、从学生的`学法来说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任务通过小组合作、实际操作、探究学习等方式,逐步完成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本人利用小组制,目的是考虑到整个班级水平有差异,分成几个小组,在每组中设立一位电脑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这组学生的答疑和管理这组的纪律等,这样不但能分担教师的负担,而且能让更多的学生当堂掌握知识,并且有问题可以及时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
四、从教学过程来说,分成四个部分:新课导入,新课教学,上机操作,课堂总结
(一)第一部分:导入(3-4分钟)
首先问学生:你看到过会吃动物的草吗?再让学生浏览中国科普博览馆的植物馆里的图片及资料
然后问学生:我们怎么样把自己到网上查到的东西保存下来?设置悬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引出网络下载的教学内容
(二)第二部分:新课教学(8-10分钟)
1、有选择地选中自己需要的文字
2、突出复制操作的作用(右击后选择复制选项)
3、突出文章编辑时几个键(光标定位键、回车键、退格键等)的使用,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篇8:《种子植物》说课稿
《种子植物》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种子是绿色开花植物的六种器官之一,而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总是由种子发育成幼苗,再依次长出其它器官,所以教材把《种子植物》安排在学习了植物体结构层次之后学习,既为学习种子的萌发打下基础,又对学好后面各章节内容有重要作用。
2、本节教材的编写是两个内容“实验观察种子的结构”和“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安排两个课时。所以种子的结构教学,我安排一个课时,以“学习观察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比较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异同-→归纳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的概念”为线索。按此线索授课,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较易地掌握本节的知识。
3、本节是本章的重点。本节内容分三部分:①菜豆种子的结构; ② 玉米种子的结构;③ 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异同点比较。本节的教学重点是:① 观察认识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结构的作用;②教学难点为:① 玉米种子的胚观察; ②描述菜豆、玉米种子的异同点。因为观察玉米种子的胚(胚根、胚芽、胚轴、子叶)均较难。
4、本节教学目标可确定是:① 理解有关种子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结构的功能;②通过对种子的解剖、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④ 通过对比与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5、通过学习种子的结构及各部分功能,向学生渗透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
二、说教法
在教学设计中,为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节课采取同步教学法,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观察实物菜豆、玉米种子,边观察边听讲解,这样所得到的印象是深刻。我采用了以实验、观察为主线的引导--探究式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良好开端。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心理,以本节教材内容来创设问题情镜,即用问题“一粒小小的种子萌发后为什么能够长成一株新的植物体?”来让学生思考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激发起学生探求种子结构的欲。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实验是获得感性经验的基本途径,而学生的认识规律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在这种积极参加的求知状态下安排“观察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的实验,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探究种子的结构,这样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先指导学生按从外到内的顺序解剖和观察菜豆种子,对照课本自学,大致了解菜豆种子的结构。要求学生在出示幻灯 “菜豆种子的外形和结构示意图”,让学生辨认出菜豆种子的各个结构的名称。接着让学生观看“菜豆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观看后学生思考,总结出菜豆种子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在观察完菜豆的种子后,我提出问题“所有的种子结构都一样吗?”“有一样的结构吗?又不同的吗?”激发学生兴趣引导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然后强调注意事项与方法步骤,再组织学生进行解剖观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老师作巡视指导,解决疑难问题。
学生观察完菜豆和玉米种子后,我提出问题:“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主要部分是什么?他们有哪些异同点?”“不同点从子叶的数目和营养物质储存在哪里”等方面思考,引导学生获得答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再作简单明了的分析、归纳,总结出两种种子的异同,最后出示几种植物的'种子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得出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名称和概念。
通过检测练习,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巩固新知识并获得反馈信息,及时矫正遗漏问题。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自已阅读课文,尝试观察、解剖种子,围绕提纲思考与回答问题,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和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如指导学生解剖菜豆种子时,可问:如何观察菜豆种子呢?如何解剖菜豆种子呢?通过学生思考与老师点拔,使学生认识从外到内的观察方法和从上到下的纵剖方法。
3、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如学生 对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有了一定的认识后,运用分组讨论法来比较两类种子的异同点。
4、指导学生抓住重点,抓住关键。如指导学生抓住种子的结构这一重点和双子叶植物的种子都具有二片子叶的这一关键。
四、教学安排
下面就本课的重点内容和难点问题提出的处理思路与程序:(1)让学生围绕思考题,自学菜豆种子(或玉米种子)的结构,然后老师提问 中下层生回答,加以鼓励性评价。(2) 组织观看“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 ”的电脑动画。(3)利用模型配合手势进行解剖演示。(4)指导学生进行解剖观察实验。(5)组织同学分组讨论菜豆和玉米种子的结构的异同点,并指定小组代表回答。(6)为使学生理解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概念, 特别强调此分类是根据种子中子叶数目的不同来划分的,且通过思考题:①如何识别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②列举几个分别属于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例子,来加深对这二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
3、组织达标测试,进行课堂小结。
篇9:《植物写生》说课稿
《植物写生》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人美版第8册第1课《植物写生》。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学习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植物写生》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即初步认识线条、形状、色彩与肌理等造型元素,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观察、绘画、制作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激发丰富的想象,唤起创造的欲望。
本课是该套教材中线条系列的内容之一,生活中各式各样的植物充满了丰富的线条,便于学生对细部的观察和刻画。由于植物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学生家里都养植物,让学生感受植物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色彩丰富,体验植物带给人的美感,感受自然的美。同时,通过查询有关资料,了解植物的名称,特点作用等,自然地渗透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由此我制定了如下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了解植物的种类和生长特点,学习用线表现植物特征及其前后关系。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3、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线造型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
学习重点:
了解植物的种类和生长特点,学习用线条表现植物的方法。
学习难点:
如何运用线条表现植物的前后关系和不同姿态。
二、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四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三、学习过程:
(一)设疑自探
1.谈话导入
公园、植物园里、花坛里、我们的家里,都有各种各样的植物。它们有高有矮、有疏有密、枝叶旺盛、千姿百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丰富的色彩。(出示课题)
2.课件展示各种植物图片,提出问题,学生分组探究。
①你喜欢这些植物吗?你知道它们各叫什么名字、有什么作用吗?
②你知道一些植物的寓意吗?
③这些植物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每片叶子有区别吗
(二)解疑和探
1.请几位学生说说讨论结果。
2.观察教室中的植物。
提问:你观察到植物的叶子(花)有什么不同?(结合书中的图片)
通过欣赏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叶子有前后遮挡、有大有小,不同角度看到的叶子形态上有所不同……
3.欣赏美术作品:赖少其的中国画《君子兰》。
提出问题:
画家抓住了植物的哪些特征进行表现的 作品表现出画家的什么情感
小组和作探究,初步感受画家如何用丰富的线:如疏密、长短、曲直、穿插等变化,表现出植物的形态特点及自己的情感。 4.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教材上的几幅学生作业。 师:教材上的学生作业哪部分画得好?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认识不同角度的花和叶形状各有不同。 师:这些孩子的画对你有哪些启发呢?
生:表现形式可以是刮画、国画、线描、等等。
生:画的时候注意线条的前后穿插。
引导学生认识在绘画中,植物的前后关系可以用虚实变化、大小变化、粗细变化、穿插变化。
(三)质疑再探 选择几种植物提出问题。
(1)说一说,所观察的植物的生长特点。 (2)不同角度的花和叶各有什么不同? (3)植物的前后关系如何表现?
请学生进行分析特征、姿态,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先观察它们的全貌,说出它们的特征。纠正那种上来只看植物细节的错误方法
(四)拓展运用
1.说一说画植物写生应注意什么?
2.教师在黑板上简单演示植物写生方法,画两幅,一幅前后关系处理得当,一幅前后关系混乱的两幅植物写生图。引导学生巩固刚才所学的知识,进一步认识如何用线表现植物的前后关系和不同姿态
四、板书设计:
1、植物写生
根据教学活动的安排,板书设计分三部分:课题、基本特征示意图和展示区。 这样的板书设计直观明了、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又体现本课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对本课教学也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以上是我对《植物写生》一课的整体构思,恳请各位专家指正。谢谢!
篇10:植物生长素说课稿
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三章《植物激素的调节》中有关于生长素的内容。由于这节课是一节复习课,学生在之前的学习已经对本章内容有了初步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所以这节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对生长素的知识有一个系统归纳。从高考的考点入手,一个一个知识点的把重难点进行突破。本节课的重点是生长素的发现史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难点是光照偏转问题和生长素的双重性。对于重难点,采用例题加习题的方法,结合学生的自主分析进行突破。
说学情
这节课我面对的学生是高二(28)班的学生,这个班学生的中男生占大多数,因此课上课气氛较活跃。学生反应较快,思维灵活。但是28班男生的普遍存在的缺点是对基础知识的不重视。一味的去追求难,偏的题目。而高考中,出现偏题怪题的可能性不大,高考注重的还是一些基础和重点内容。所以针对28班学生这种特殊的知识现状,我力求从最基础的开始,通过反复的强调一些该掌握的知识点,考点。加深,加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辅以从基础知识延伸出来的相关习题的变形,逐步提高学生对基础的重视和解题的`能力。
说设计
作为一节复习课,传统的的教学方法是罗列知识点,强调学生去记忆,而这种强调记的过程,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也很容易被学生遗忘,这样,复习的效果就会很不理想。所以这节课,我设计的亮点是对于生长素的发现史这个知识点采用 “引导----探究”式探究性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布鲁纳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探究性学习模式。它要求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动学习,强调让学生自己思索、探究和发现事物。要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探究知识的过程统一起来。而“引导”的作用主要在于要对事物原有的发现过程从教学的需要加以编制,以缩短、减少发现过程的难度,使之沿着最简捷的路线进行。
另外我注重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注重科学研究的过程,而并非是只强调结果。而且设计的问题,环环紧密相扣,对学生思维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认同生物学知识主要来自科学实验,领会生物学实验中材料选取、理化技术的使用、巧妙的设计以及对复杂的结果进行理性分析的重要性。
说反思
通过这节课,也使我体会到:新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视将知识的获取过程化,学生知识获取的过程是一个科学研究过程,是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运用新理念指导生物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并非否定和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事实上,教师的责任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其主导作用更突出了。当然由于本节课是复习课,概括的结论性知识比较多,加上课时的限制也不可能过多的展开,因此每个知识点,我都力求精选习题,通过习题训练活动使学生“动”起来,对考点进行逐一突破。从教学效果上看,这种处理方法也是正确的,当然,在一些细节上的处理,还有待加强,如更应该关注个别学生,了解学生在知识层面的上差异,从而在整体的教学效果上有进一步的提高。
篇11: 《植物的叶》教后反思
《植物的叶》教后反思
在进行本课的时候,我首先进行植物的根的作用的复习。我认为适当的复习能够增加学生的记忆。这样学生在回顾上节的基础上,能够学会好的学习方法。同时我现在认识到,学生只有记住相关的知识和内容,才能够更好的进行运用。如果学生没有记住相关的知识,那么就成为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所以现在,我要求学生该记忆的必须记忆。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才能够更好的运用知识和技能。
在进行本课的时候,我首先介绍了一个实验,就是植物叶蒸腾作用的实验,将一盆植物交足水,然后再用干燥的塑料袋罩上植物的枝叶。放到太阳底下。然后学生发现什么。在塑料袋上,学生发现了小水珠。提出问题:塑料袋上的水珠是哪里来的?学生很容易就会推测水珠是从植物中来,学生推测植物身上有小孔,使其中的水汽出来,植物的叶子中来。这一步学生的表现很好。问题,我想题的还是不错的。然后就是介绍植物叶上的气孔。在介绍植物的叶的气孔的微观结构,了解了气孔的工作原理。然后我又问:这些水是怎样的到底是怎样出去的?这里有一棵植物,哪位学生来画一画。学生通过画和交流点评水通过植物进入空气的途径,对于蒸腾作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这样学生对于植物叶的作用有了更多的理解。
然后就是介绍植物的蒸腾作用的。在介绍的时候,我想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它的作用时候,而且通过学生的经验我们去验证。这样学生对植物的蒸腾作用就有理解。
总而言之这节课这样设计还是不错。我现在想来在介绍完实验之后,气孔的引入上需要更多的予以关注。
篇12:《植物的叶》的教学设计
《植物的叶》的教学设计
彭场镇第二小学陈志宝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第五课:植物的叶。教科书中12、13页的内容。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是整套教材的起始册,第一单元《植物》以植物作为观察对象,以观察为主线安排了一些系列活动,学生观察了一棵树后,获得了关于这棵树的轮廓性认识,然后引导孩子关注树的某一部分叶的观察。
本课共分三个部分:分叶子、比较叶的相同和不同、观察叶的生长变化。
本课要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探究常见叶子的结构特征和叶的生命过程,培养学生研究树叶的兴趣和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小学生很好动,比较喜欢表达自己的思想,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自我表现愿望。
对于生活中常见的叶子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这种认识不完整,也不够深刻。针对学生的情况,在设计本课时,我创造机会让学生去经历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的活动,把科学课变得更生动、更有趣,拉近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使学生们喜欢上科学课。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
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
1、统计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
2、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学生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四、教学准备:
每组学生准备:一些叶,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难点: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树叶)先来问问:树叶是什么颜色?(绿色、黄色、红色、嫩绿・・)还知道有别的颜色吗?
大家有没有兴趣非常仔细的来观察这些树叶?(有)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植物的叶(板书课题)
(二)体验探究:
一、分一分,摆一摆:
出示问题:
1、数一数有几片叶子?
生活动:数一数,摆一摆,汇报数量。
【设计意图:通过数一数,使学生对自己手中的树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喜爱,像玩玩具一样。同时此活动,也是一个小的热身准备。为后面的活动打基础。】
师:现在老师想看看,谁的观察力最强,谁是细心的孩子。
2、按自己的方式分一分,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独立动手分树叶。
生活动:汇报
师:同学们都认真地思考了,你们根据什么确定这些树叶是同一种树的叶的。
生活动:发现以形状为标准,形状是否相同就决定了这些叶是不是同一种树叶。
师小结:给叶子分类的方法很多,但是要得到同一种叶,就一定要根据叶的形状来分类。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科学探究小活动,学生手脑并用,要分类就得先观察手中叶的特征,并在发现叶有大小、形状、颜色不同的基础上,总结出只有形状相同的叶才是同一种叶。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重视证据,大胆质疑的良好科学态度。)
3、师:统计一下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
生活动:汇报分类结果。
师小结:孩子们,你们表现很出色,汇报的很完整。你们喜欢与同学合作学习吗?
(设计意图:在自己分树叶的基础上,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分一分小组内共有几种树叶,摆的过程中,学生对树叶的认识进一步增强。这既是对分类方法的巩固与练习,又培养了学生乐于与人合作的意识。)
二、比一比:
出示一些大小不同,颜色不同的树叶,让孩子判断是不是同一种叶。
1、质疑: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
生活动:观察
2、讨论:
(1)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
(2)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
预设1:是同一种叶。
预设2:不是同一种叶。
师: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预设:形状是否相同。
生活动:观察得出结论,观察到了形状相同,才说它们是同一种树叶。
(3)同一种叶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生活动:观察发现同一种叶除了形状相同以外,还有许多相同特征。
生活动:看,摸,闻,尝。
预设:叶片上有一根根的'细丝;叶边缘有锯齿……
(设计意图:观察是一种最基本的科学技能,让孩子把目光放在细微之处,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获得对叶的全新认识。在观察中获取知识,获得学习的乐趣,学会学习,学会倾听,学会与人分享,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果发现不多也没关系,可以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发现叶的结构组成。)
3、比较:对比观察不同种类的叶,发现叶有什么相同的结构?
预设1:叶由叶片和叶柄二部分组成。
预设2:叶由叶片、叶柄、叶脉三部分组成。
师适时解惑:伸出你的一只小手,把你的小手臂当作叶柄,学生自然会说出,手掌就是叶片,手掌上的纹路就相当于叶子的叶脉。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学生马上明白了,叶脉不是叶的一个单独的部分,而是长在叶片上的一部分。这样设计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叶的结构,充满童趣。】
三、观察叶的生长变化:
1、观察: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思考:长在树上的新鲜叶与落叶的最大的不同表现在哪里?
(新鲜的叶是活的,而落叶是死的。)
2、观察与思考:一种植物的叶,我们能从中看出叶的生长变化过程吗?
3、找一找:能找到这条树枝上有几种不同的生长阶段的树叶吗?
(如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的叶、老叶、将枯的叶等)
师:结合板书比喻:这根枝条好像人类的一生,从左到右分别是幼年、童年、青中年、老年、死亡。检验一下是否贴对了?
改正的过程,也是对各阶段叶的再认识。然后进行讲解:
(1)长在枝头上的是芽,形状最小,是叶最嫩的阶段,叫叶芽;
(2)从大小和颜色上进行对比就可以得出嫩叶;
(3)接着让学生找一找哪一个是“人到中年”的叶子,大家自然想到长大的叶子;
(4)再往下进行就不用老师提醒,学生马上联想到人老时很多人会驼背,叶子的边缘就会卷曲起来这就是枯黄的叶子;
(5)至于枯叶失去了生命特征,就跟人失去了生命特征一样。
(设计意图:新课标注重学习的过程,本环节学生通过动手贴叶子,和形象的比喻来认识叶的各个生长阶段,孩子不仅认识了叶在各个阶段的特征,而且,认识到叶的生命过程与人的一生极为相似。在学习的过程中把科学与人对生命的感悟融合在一起,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对生命的珍惜和感动。)
(三)、总结升华:
1、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叶宝宝找小主人的游戏:
(1)师:从你的叶子中找到你认为最特别的一片。仔细观察,记住特别之处。
(2)师:然后把这些最特别的叶子收上来。用实物投影出示其中的一片,问“这是谁的叶宝宝,它的小主人在那里?”
(3)生活动:认一认,说一说。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检验,考验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并且,通过这个活动,学生把一片小叶子视若珍宝,培养了学生爱护关心弱小,热爱生活,充满爱心的健全人格.】
2、小结:叶还有许多秘密,这节课我们还没有发现的,大家可以课下搜集关于叶的知识,然后和同学们共同分享。
【设计意图:教是为了不教,钓胜于鱼。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把课上的活动延伸到课外,让孩子们带着收获和新的疑问走进生活。】
(四)、拓展:
师:你喜欢树叶吗?那么不要把捡来的树叶浪费。展开想像的翅膀,用你灵巧的小手,发挥你的聪明才智,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叶的喜爱之情吧。
可以做树叶拓印画、树叶贴画、树叶书签等。
篇13:《植物的叶》教学反思
谢里庄小学 李杰 《植物的叶》是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的内容,本课内容主要是通过捡树叶、研究树叶来发现叶子具有相同的结构;再从新鲜的叶与落叶的比较,显出叶子的生命特征,最后从人的.一生对比叶子的一生,从一条枝叶的叶子变化过程中得到叶子具有生长、发育、衰老的过程。
课上,我给每位学生分发各种各样的叶子,以便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为了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其中,我给同学们预设问题进行讨论:1、你们小组一共捡到了几片叶子?2、一共有几种树叶?3、观察他们有什么异同。很多同学都能从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作为叶子分类的依据,为了使学生更为清楚的探究出只有形状相同的叶子才是同一种树叶,我通过课件放映银杏树叶的图片,使孩子们真正体会了这一知识点。
在讲解植物的叶的结构时,我通过联想手臂,通过手臂使孩子们掌握叶子是由叶片、叶脉、叶柄三部分组成。手臂的展示,激发了孩子强烈的积极性,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在教学三个知识点时,我为了让同学们判断一根枝条上不同位置的叶子的生长状态时,引入人的一生,通过课件展示了人经历了从婴儿、少年、成年、老年和死亡的生命历程,通过对比学习着重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思考,进而分辨出叶芽、小叶片、嫩叶等。对于枯叶失去了生命特征,就跟小动物失去了生命特征一样,同学们很容易地理解叶的生长变化过程。在此环节教学中,我还强调了竹子、松树等不落叶植物的叶子,
虽然它们不落叶,但它们也有生长、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历程。
我运用了一节课进行教学,虽然教学目标基本完成了,但也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如在讲解哪些叶子是同一种树叶时,只是肤浅的强调只是形状相同的叶子才是同一种树叶,没有深入探讨同一种树叶的本质区别。在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展示环节,我还没有真正放开,还是教师讲解多,学生自己归纳交流总结的少,这不符合新课堂所注重学生自学、交流、探究、展示的要求。对于这些细节方面我是远远不够的,今后还需进一步加强。
篇14:植物的叶教学反思
《植物的叶》是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的内容,本课内容主要是通过捡树叶、研究树叶来发现叶子具有相同的结构;再从新鲜的叶与落叶的比较,显出叶子的生命特征,最后从一条枝叶的叶子变化过程中得到叶子具有生长、发育、衰老的过程。
课前,我为每小组学生捡各种各样的落叶,以便课堂上进行小组观察和讨论。我给同学们留了三个问题进行讨论:
1、你们小组一共捡到了几片叶子?
2、一共有几种树叶?
3、观察他们有什么异同。
很多同学都能从大小不同,形状不同作为叶子分类的依据,见此我引导大家多角度去观察叶,比如叶片的形状、叶片表面的光滑程度、叶片边缘、叶片的质地、软硬和厚薄等等,从而加深了同学们对树叶的印象。同时,通过对不同种树叶的观察,得出植物的叶在结构上面的共同特点:植物的叶由叶片和叶柄两部分组成,叶片上面有叶脉。
在教学第四个环节时,我让同学们判断一根枝条上不同位置的叶子的生长状态时,着重引导学生从大小和颜色上进行对比观察,进而分辨出叶芽、小叶片、嫩叶等。对于枯叶失去了生命特征,就跟小动物失去了生命特征一样,同学们很容易地理解叶的组成和叶的生长变化过程。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让学生意识到叶也是有生命的,它从叶芽长成小小的嫩叶,又慢慢地长大,变老,最终枯黄死去,完成它的生命周期。
★ 花圃说课稿
★ 高中生物要怎么学
【《植物的叶》说课稿(共14篇)】相关文章: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课的反思2023-03-15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识字三》优秀说课稿2022-09-08
《植物生长素》说课稿2023-08-07
七年级上册生物课件说课稿教案2023-01-08
小学湘版美术说课稿2023-11-07
《紫藤萝瀑布》语文说课稿2022-12-18
小学三年级语文燕子说课稿精选2023-02-03
七年级上册语文《紫藤萝瀑布》优质说课稿2023-06-07
《采薇》教学说课稿2023-09-12
《叶公好龙》优秀说课稿参考2022-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