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记》说课稿

时间:2024-01-16 08:19:14 说课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黄山记》说课稿(推荐11篇)由网友“isababe”投稿提供,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过的《黄山记》说课稿,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黄山记》说课稿

篇1:黄山记

黄山记

一、教学目的:

1.欣赏本文别出心裁的构思,气势磅礴、大开大合的布局和酣畅华美、色彩浓郁的文笔。

2.了解本文简练巧妙、热情奔放的语言特色。

3.领略黄山峰峦奇险而美妙的壮丽景色,并了解作者对祖国河山和对社会主义的热爱、赞颂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本文构思谋篇的手法。

2.难点:语言简练巧妙、热情奔放。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黄山记》。黄山的美,举世无双;描写黄山的诗文,不胜枚举。以写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著称于世的徐迟,怎样以他恢宏的“大手笔”写出了黄山的美,怎样以他不落前人窠臼的独特的构思显示了他雄奇奔放的风格,这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

(二)字词正音、词语补释:

皖wǎn(安徽的别称)  悭吝qiān lìn(过分爱惜, 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  糗qiǔ(干粮)  氤氲yīn yūn(形容烟或气很盛)  甫fǔ刚刚

煞费心机:形容费尽了心思。煞shà很、极。

扑朔迷离:原指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后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扑朔:指兔脚乱动;迷离:指眼睛半闭。

绮丽多采:灿烂美丽。

万仞之巅:形容很高的山峰。仞: 古代八尺或七尺叫做一仞。

一碧万里:这里形容整个天空是碧蓝色的。

瞬息万变:形容变化快而多。瞬:眨眼,息:呼吸;瞬息:一眨眼一呼吸之间,比喻时间短促。

悭吝:过分爱惜,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

氤氲:形容烟或气很盛。

大手笔:指有名的文章家或其作品。

虚无缥缈:形容非常空虚渺茫。

鸿蒙:旧指宇宙形成以前的混沌状态。

黄帝: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

逸兴:超逸豪放的意兴。

鸟道:形容险峻狭窄的山路,意思是只有飞鸟可度。

载沉载浮:又沉又浮。载:又。

拾级而登: 逐步登阶。拾shè轻步而上。

临虹款步: 到彩虹上面慢慢走动。

(三)作者简介:

徐迟,现代诗人,著名报告文学作家。1910月15日生。浙江省吴兴县南浔人。苏州东吴大学文学院肄业。1933年开始发表作品,1957年担任《诗刊》副主编,1960年调湖北文联当专业作家,1963年当选为作协武汉分会副主席。代表作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他的作品感情真挚,憎爱分明,说理透辟,繁简相宜,语言洗炼。

(四)简析课文:

文章由四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 写崇高卓越的.大自然,创造安排了黄山胜境。──文意总起

第一段: 介绍黄山的地理位置、成因、范围,着重介绍黄山七十二峰的高风峻骨,以示其“险”。

第二段: 介绍黄山的云海、草木鸟兽、泉流及摄身光等几种景物,以见其“奇”。

第三段: 写黄山处处悬崖绝壁,再次强调黄山胜境的突出特点──“险”。    阅读思考:

1.作者为什么要用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作为主人来描写,它是怎样安排黄山的呢?

提示: 这样安排比自己介绍要好。

首先,由自己介绍显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为主人公来写就显得独辟蹊径,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

其次,这样写更能突出黄山确是人间仙境,是大自然“煞费心机”安排的。    再次,便于以居高临下的气势,简练的笔触,把黄山的绝境和细微之处全都写到了。

2.对“云海”的描写用的是什么手法?

提示: 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山峰来衬托云海,使云海──黄山最有特色的景致的变幻莫测、令人神往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

3.找出这一部分写山的词语,用一个字来概括黄山山的特点。

提示: “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高风峻骨”,“处处悬崖绝壁,无可托足。”特点是“险”

4.作者写大自然对黄山的“赏赐”,列举了云、松、音乐鸟、灵芝、肉芝和摄身光等,这是黄山所特有的,因而就突出了黄山的“奇”。

提示: 填“奇”,从“打开它的云库”,“特意委托风神带来名贵的松树树种”,“组成无穷无尽幻异的景”,“神奇的”,“稀世的”,“最高的效果”,“格外赏赐了”,“极罕见”等词语可见。

文章以大自然“不肯随便把胜境给予人类”,“它封了山”作小结,更增添了黄山的神奇色彩,并为下文回溯人们攀登黄山的历史,描绘黄山的奇观作了铺垫。起笔雄奇峭拔,一如黄山奇峰。

第二部分: 回顾几千年来人们攀登黄山的历史。

第一层(1自然段)写史前期,除了金丝猴之外,只有神话传说中的黄帝、浮丘公、容成子等仙人攀上过黄山的光明顶。

第二层(2─3自然段)写唐宋时期,

篇2:《黄山记》

黄山,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传说黄帝在开创中华文明后,到这里采药炼丹,得道成仙,因此称为黄山。黄山美景很多,下面给朋友们介绍一下著名的黄山“四绝”吧。

奇松

“四绝”之首是奇松。黄山的奇松在什么地方呢?首先奇在它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因为它是从坚硬的花岗岩里长出来的。它们有的长在峰顶,有的长在悬崖峭壁上,还有的长在深壑幽谷里,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其次,黄山的奇松还有那千姿百态的天然造型。如迎客松、黑虎松、卧龙松、龙爪松等。

怪石

怪石,黄山又一“绝”。黄山的岩石奇形怪状,模样儿千差万别,有的像人,有的像物,活灵活现,生动有趣,在121处名石中,最著名的是“飞来石”、“仙人下棋”、“猴子观海”

“仙人晒靴”、“金鸡叫天门”。这些怪石有的是庞然大物,有的奇巧玲珑,有的独立成景,有的是几个组合,也有的与奇松巧妙结合成景。有些怪石因为观赏位置和角度变了,模样也有了变化,成了一石二景。如“金鸡叫天门”又叫“五老上天都”,“喜鹊登梅”又叫“仙人指路”。

云海

虽然在中国其他名山也能看到云海,但没有一个能比得上黄山的云海,黄山的云海那样的壮观和变化无穷。大约就是这个缘故,黄山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黄海”。这可不是妄称,是有历史为证的。明朝著名史志学家潘之恒,在黄山住了几十年,写了一部60卷的黄山山志,书名【黄海】

温泉

黄山的温泉水质良好,并含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有一定的医疗价值,对治疗皮肤病、风湿病和消化系统疾病,的确有一定的疗效。著名的黄山宾馆温泉,古时候又叫“汤泉”。它水量充足,水温常年保持在42度左右。但是只能洗浴,不能饮用,有人说它可以饮用,这是不科学的。

听了上面的介绍,你难道不想亲身体验一次黄山之旅吗?

篇3:黄山记作文

徐霞客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不,趁着五一放小假,我们一家三口就登黄山啦。

黄山果然名不虚传,我们来到山脚下,只见崇山峻岭,无愧是名山啊!听导游说,黄山原名黟山,后因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炼丹,故改名为“黄山”。黄帝也在此呆过,真神奇!

看日出是黄山的一大奇观。黎明来之前,“彩色云海”也叫霞铺云,最为壮观。接着就是奇松了,没有来黄山前,我只知道迎客松之说。没有想到,黄山松还有:望客松、送客松、探海松、蒲团松、黑虎松、卧龙松、麒麟松、连理松,这些组成了黄山的十大名松。

除了这些,黄山有奇峰72座,其中天都峰、莲花峰、光明顶都在海拔1800米以上,拔地极天,气势磅礴,雄姿灵秀,最高峰“莲花峰”就有1860米了,“天都峰”有1810米。誉称“天开图画”,黄山美在“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为四绝。这里四季景色各异,无愧“人间仙境”之美誉。

黄山真美啊,有机会我还会再来!

篇4:《黄山记》读后感

有人说,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是万物之本,无私的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所需的一切。有人说,自然不掺杂半丝人情,谁抵抗它,谁就被一脚踹开,谁顺从它,谁就承其恩典。我认为自然是人类的师父。既给予人类以温柔的照顾,又以严厉的手段促其前进。

“师父”二字,既包含了来自亲人无私的关爱,又包含了来自老师严格的教育。这两个性质合在一起才能更完整地形容自然对人类的意义。

自生命存在之初,自然就在无私的奉献它的资源,对于人类这个万物之灵它更是有求必应。粮食,水,新鲜的空气,数量庞大的动植物。自然把这一切毫无保留地呈现在饥饿的人类面前,使其生存下来,又给予人类充足的木材,矿石,能源使其能发展出空前的文明。正如卢克莱修所说的,“大地获得母亲这个称号是完全恰当的,因为一切东西都是从大地生产出来”。如此多毫无保留不求回报的贡献,只有亲情这二字才能概述自然对人类的深厚感情。

自然在给予人类资源时,也不忘交给人类宝贵的知识和无穷的灵感。罗曼罗兰说“对我来说大自然一直是万书之本。”因为从文明出现以来,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有关于自然,从自然得来的火焰照亮了人类文明的曙光,从植物生长得来的耕作技术养活了亿万人类。模仿洞穴而建造的房屋为居无定所的人类提供了家。人类文明的出现与发展离不开自然,对于自然现象的总结是古代文明得以辉煌的原因,对自然现象探究和解释是现在文明存在的根本。自然对于人类的教导,“老师”二字受之无愧。

但是“师父”师在前,父在后。自然对于人类是严厉多于此爱的。正如雨果所说“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在我们没有能力之前,自然对我们可谓有求必应。随着我们的能力逐渐变强,自然对我们的要求也越加严苛。全球变暖,极端天气,致命疾病,资源紧缺,能源危机。这些现象被大部分人称为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但依我之见,这是对人类的提示。因为这一切问题只有一个解决方法――不断的发展。

现在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在无限的时间里生存下来。自然不像母亲一样会永远给人类关怀和爱。他更像人类的师父,只会带你进门,以后怎样都看你自己。他所做的就是在你身后不断催促你一直往前走。作为自然的学徒,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断探索自然的奥秘,掌握它授予的知识。并在无尽的时间里生存下来。

篇5:黄山记 教案

黄山记 教案

【三维目标】 1、品味本文用独特的手法勾勒的黄山美景,明确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方法及运用。 2、领略本文华美如诗的语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探讨对于大自然应有的态度。 【教学重点】 1、分析作者通过不同角度的描写黄山“奇”“美”“险”“峻”的特点。 2、结合多种表达方式,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教学难点】 能准确提炼文章主旨,明确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 赏析法 对比分析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PPT展示黄山图片以及“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诗句,引入对黄山的介绍:  黄山,古称黟(yī)山,唐朝改名黄山(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山修身炼丹,黄山因此得名)。在今安徽省歙县、太平、休宁、黟县之间,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这里山峰劈地摩天,云凝碧汉,气象万千;青松苍郁虬劲,刚毅挺拔;烟云翻飞缥缈,波澜起伏,浩瀚似海;巧石星罗棋布,维妙维肖;温泉终年喷涌,无色无臭,可饮可浴。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兼具“泰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衡岳之烟云”、“匡庐之飞瀑”、“雁荡之巧石”、“峨嵋之清凉”,无怪明代徐宏祖赞誉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二、作者简介: 徐迟(1914~)浙江省天兴人。现代诗人、报告文学作家。原名徐高寿。他前期作品有诗集《二十岁的人》,散文集《美文集》;解放后,写有特写集《我们这时代的人》、《庆功宴》,1978年写的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是献给全国科学大会的厚礼。 三、通读全文,把握生字词,并概括各部分写作的主要内容,找到你认为写得很美的句子读一读。 1.生字(见《世纪金榜》) 2.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大自然精心安排黄山胜景(介绍黄山的概况); 第二部分:回顾古人攀登黄山的历史; 第三部分:记叙攀登天都峰的历程; 第四部分:天都峰顶所见奇观。 四、小结并布置作业: 1、为什么作者要写黄山的攀登史,有何用意,是不是可有可无? 2、这篇文章的中心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课文主要内容。 二、研读全文。 (一)阅读第一部分,然后思考下面的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用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作为主人来描写它是怎样安排黄山的呢? 2.对“云海”的描写用的是什么手法? 3.找出这一部分写出的词语,用一个字来概括黄山的特点。 4.作者写大自然对黄山的“赏赐”,列举了云、松、音乐鸟、灵芝、肉芝和摄身光等,这是黄山所特有的,因而就突出了黄山风景的______。 提示:这样安排比自己介绍要好。首先,由自己介绍显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主人公来写就显得独辟蹊径,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其次,这样写更能突出黄山确是人间之仙境,是大自然“煞费心机”安排的。再次,便于以居高临下的气势、简练的笔触,把黄山的绝境和细微之处全都写到了。 明确: 1、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山峰来衬托云海,使云海――黄山最有特色的景致的变幻莫测、令人神往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 2、“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高风峻骨”,“处处悬崖绝壁,无可托足”。特点是“险”。 3、填“奇”字。从“打开它的云库”,“特意委托风神带来名贵的松树树种”,“组成无穷无尽幻异的景”,“神奇的”,“稀世的”,“最高的效果”、“格外赏赐了”、“极罕见”等词语可见。 (二)第二部分写的是古人攀登黄山的历史,讨论以下问题。 1.写黄帝在这里飞升是“传说”,和李白等人有诗文留下为证,显然不同,为什么要选用“传说”这一材料呢? 2.写李白等人的诗、文有什么作用? 3.这一部分与全文中心有什么关系? 4.这一部分和其他部分有什么联系? 明确: 1、增加黄山的神秘色彩,使黄山显得更有魅力。 2、表现了黄山的险峻,登山的艰难,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3、本段回顾几千年来,只有少数像李白这样不畏险阻的人才能登上,其余的人都是只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这就为下文歌颂我们的时代和人民伏下一笔。 4、承第一部分黄山风光的“险”而来,是大自然“不肯随便地将胜景给予人类”及“封山”这一意旨的具体体现。又与第三部分“胜景已成公园,绝处已经逢生”的现实情况相互比照。可见这部分使文章结构波澜起伏,而又貌断实续。 (三)第三部分是怎样突出文章的中心的? (1)对比:把前人攀缘险峰的石级与现在有铁栏杆的宽阔的石级作对比;以古代旅行家的心情、遭遇与我们“直上,直上,直上”“却无可战栗”作对比, (2)详略处理得当,如“过了立马亭,龙蟠坡,到半山寺,便见天都峰挺立在前”;“古人不可能去的,以为最险的地方,鲫鱼背、阎王坡,小心壁等等”;“看呵,天都峰,莲花峰,玉屏峰,莲蕊峰,光明顶,狮子林,这许多许多佳丽处,都在公园中。”详写登天都峰,其余略写,重点突出。 (3)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为议论作依据。写天都峰之险,而今天却化险为夷,这是石工们的功劳,所以引出议论,“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虽然这里历代有人开山筑道,却只有这时代才开成了山,筑成了道。” (四)、分析第四部分。 (1)第四部分承第一部分黄山景观的“奇”而来。 “奇”在何处? 明确:奇就奇在“变化无定”上,云海漂泊无定,景物瞬息万变,群峰时隐时现,忽而旭日东升,忽而倾盆大雨,从彩虹到神奇的摄身光,写尽黄山的险与奇,还有神秘感,又如写松树,“从峰顶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从山腰仰视,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的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我多么想从这儿扬帆出海去。可是暗礁多,浪这样险恶,……”这些比喻,都把景色的奇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2)本文描写日出壮观时怎样抓住光影的千变万化进行生动描述的?与其他有关的日出景观描写相比有什么特点? (A)《黄山记》中日出的描写突出光影的千变万化。写霞光的“紫蓝青绿”;写第一道光芒的“红”“鲜’;写火球腾空时的“彩霞掩映”;写百道光柱的“豪光四射”;写琉璃宝灯高悬时的“奇异光彩”如“大放”的“焰火”。 本段描绘时运用比喻、生动形象,语势激越奔放,气势磅礴。 (B)徐霞客写日出侧重着笔于云海,借云海来衬托日出的美景。抓住光、色的变化,写日出的经过,简洁生动。 (C)海涅的描写既着笔于云海,又重主观感受,衬托日出美景。  三、深入探究。 (一)质疑: 1.作为游记文章,本文确实在构思上独出心裁,仔细分析一下本文在写法上与一般游记有什么不同? 2.课文四部分各写什么?它们之间有没有联系?怎样联系? 3.第二、三两部分写登山的情况,它跟黄山的特点,以及表达主题的关系是什么? 4.本文写作特色是什么? (二)疑难讨论: 1.明确:其一,开头落笔不凡。本文不像一般游记那样从登山写起,而是居高临下,从大自然如何安排黄山胜景这个角度起篇,气势磅礴。在介绍黄山概貌后,又写几千年来人们攀登黄山的历史,数千年中极少有人能攀上黄山之巅的史实,烘托了“险”字。在记游之前写了这样两段内容,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第一部分做为全文的总起,暗写“险”、“奇”二字;第二、三部分承“险”字展开,形成古今虚实相映之势。一二部分能引导读者从宇宙变迁、人类发展的宏观高度去认识黄山,能增加本文的大气磅礴的特色和深透的思想意义。 其二,写游山经过时作者突破了一般由近及远或由下而上地去写,作者选择最能突出黄山特色的几种景物重点描写。 2.分析:“一”想像大自然怎样创造形成黄山这处胜境,实质上介绍了黄山景物的特色:云海、奇松、温泉、飞瀑,写出黄山“奇、险”的特点,给第二部分埋下伏笔,也给“三、四”作铺垫。它是全文的总起。“二”分三阶段(史前,唐宋,明清以后)写黄山的登山史,呼应“一”黄山的“险”,为后文写今天黄山化险为夷作反衬,表明时代不同,风景区已能为全民所享用。“三”着重按游踪写登天都峰的过程,与“二”对比,形成古今、虚实相映,点明题旨:“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四”写在黄山之巅所见黄山的四大景观:云海、苍松、日出、摄身光,和“一”的“奇”紧扣。这四部分联系是很紧密的,全文采用总分结构的组织形式。借用书上的句子来概括:一、大自然安排胜境;二、不可攀登的黄山;三、幸福已属多数人;四、这是何等的公园! 3.分析:第二部分写几千年来,人们攀登黄山的简要历史,看似与写黄山的特点无关,实则是妙笔,几千年来很少有人登上黄山最高峰,是因为其险峻,这里侧面烘托黄山的险。第三部分写“我们”登山时的情况,正面直接写其“险”,同时,也处处与第二部分比较,以突出“换了人间”之意,表达了主题。 4.分析: 本文引证广泛,材料丰富,而文章结构却脉络分明,严谨有度。作者将丰富的材料分成几类,然后依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借抒情议论,把它们联缀成篇。 联想丰富是本文的突出特点。作者的联想方式主要有:因果联想,如由“土地”的今天,想到“土地”的历史和未来;关系联想,如由“土地”想到“土地”上的人物和事迹;对比联想,如由剥削阶级对“土地”的掠夺,想到劳动者对“土地”的珍惜;相似联想,如由公子重耳接受土块,想到古代皇帝的封疆仪式,再想到殖民强盗强迫太平洋岛屿上的土人接受的投降仪式。如此等等。作者娴熟自如地交替运用这些联想方式,思绪飞扬,无所不至。 四、总结全文,探讨一个问题,对大自然应有的态度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完成《世纪金榜》。 六、教后反思   本课在实际操作时临时对教案做了调整,即主要内容概括完就对精彩语句进行解析,重点分析了第四部分的写景,然后其他三部分主要考虑的就是写法问题,它们与文章中心的关系。这样重点就比较突出,而原来的设想反倒是问题提得太细。同时也反映出一个问题,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于中心的把握还是不够准确,不知道抓住议论和抒情的句子,而是抓住了“缆车”,归结到科技的进步带给人们的便利。

篇6:黄山周记

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而闻名中外。景区上下“无石不松,无松不奇。”奇松最著名的就是我们首先看到的迎客松了,屹立在黄山风景区玉屏楼的青狮石旁,树干中部伸出长达7。6米的两大侧枝展向前方,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挥展双臂,热情地欢迎五湖四海的宾客。

紧接着我们看到的是黄山怪石,黄山怪石不计其数、千姿百态。我们左方的“猴子观海”、“天狗食日”等更是石中怪杰。

然后我们就可以看到那如雪的白云,似滔滔大海,瞬息万变,高耸的山峰则成了时隐时现的小岛,在云海中呈现出动态的美。

最后就是被称为黄山四绝之一的朱砂泉了,具有一定的医疗价值。

黄山之美,是大自然的造化,身临其境,方知其绝。

篇7:黄山周记

人们都说:“五岳归来不看岳,黄山归来不看山。”我竟也有机会来到黄山,观赏黄山壮丽的景色。

我攀登过红叶似火的香山,观赏过高耸入云的华山,却从没有看过黄山这样的山。黄山真奇啊!那一处处怪石,或立或卧,玲珑奇异,有的像鸟兽,有的似彩缎,有的如仙女,有的赛花朵。千姿百态,黄山真高啊!那一座座山峰,连绵起伏,耸入云霄。从山顶向下,云在脚下飘,人在雾中行,举目可望天际,低头不见山底。黄山真险啊!那一座座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崖壁陡入削,山石横如断。

我看见过鸟尾似的卷云,欣赏过山峰似的积云,却从没过人间银河—-黄山云海。黄山的云真白,白的像一匹白纱缎。那么洁净,那么润泽,别有一番风采。黄山的云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他在流动。黄山的云真美啊!时而像滔滔江水,一泻千里,时而像蒙古鸟群立在天际,时而像马在草原上奔驰,时而像春蚕在咀嚼桑叶。

美丽的黄山,云绕着山,山衬着云。山下清泉叮咚,山间云海源动,山上异树奇花,山顶彩虹横贯,令人感觉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篇8:黄山周记

人们常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我攀登过云雾迷蒙的白云山,观赏过白雪皑皑的长白山,却从没有看见过这样的山。黄山的山真多啊,一座连着一座,千峰竞秀;黄山的山真高啊,一座座山峰拔地而起,气势磅礴,其中天都峰、莲花峰、光明顶海拔都达到了1800米以上;黄山的山真奇啊,有的山峰像顶天立地的夸父,有的山峰像一只淘气可爱的猴子,还有的山峰像一朵栩栩如生的莲花……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我欣赏过神秘的白云山的云雾,却从没有看过黄山这样的.云雾。黄山的云雾真白啊,像刚下过的白雪,那么洁净、那么晶莹剔透;黄山的云雾真美啊,像一位位仙女真披着白纱,在空中跳舞;黄山的云雾真长啊,像一匹白色的大布,把整个天地都笼罩起来,白茫茫的一片,让你分不清东西南北。

这样的雾围绕着这样的山,这样的山弥漫着这样的雾,加上道上奇松迎客,山间灵泉沐浴,让你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之中。

篇9:《黄山记》阅读赏析

《黄山记》阅读赏析

孙绍振

这是当代写景的杰作。表现对象是黄山。方圆千里,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云蒸霞蔚,气象万千,云情雨意,变幻多端;天光散彩,须臾莫辨,青松之壮,灵芝之奇,目不暇及。逢此大规模之自然景观,一般作者,不取全面、系统之描绘,每每采取讨巧办法:以第一人称感觉,以主观有限之感受为意脉,凡我所深感,才力所及,词能逮意者,多写;凡我所未见,意难称物者,不写。这种主观感受为意脉的写法,是古典抒情散文常用的手法。这种办法的好处是,以情驭景,以文字模写山水之难度降低,文章风格精巧,言简意赅,脉络清晰。

但是,管中窥豹的办法,毕竟是小角度,所能表达之景观和作者之胸襟有限。在中国文学史上,另有一种办法,和这种办法恰恰相反,那就是系统的、全方位的、从各个角度来表现山河之壮丽。不以第一人称视角为限,以铺开形容和陈述为主,也形成了一种传统,那就是“赋”。“赋”这一中国古代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以敷陈富丽的词汇为特点,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篇幅抒情说理的。赋体在汉代曾经是主流文体,这种文体,由于过分沉溺于场面的宏大和夸饰,以及华彩语言的排比,囿碍了思想情感的流畅,后世逐渐衰微。但是,铺陈的手法并未就此而灭亡,只是减少了通篇过度的夸饰和铺张,而改为小幅度的排比。在文学史上,也留下了不算太多的杰作,如王粲的《登楼赋》,鲍照的《芜城赋》,苏轼的《赤壁赋》和欧阳修的《秋声赋》等等。

徐迟对赋体有过研究。他认为,在现代和当代文学中创作,赋体不受重视,甚至被废弃是不公正的。因而他在文学创作中,有意运用赋体的手法来表现黄山的大全景。故在文章开头,他说造物者,安排黄山胜境,是“大手笔”,可以把它看作是夫子自道。《黄山记》,实际上可以说是一篇《黄山赋》。

当然,他没有直接照搬古代赋体的句法上的排比和词语上的铺张,文章中对黄山重点景观的描绘,是在多方位的、富丽堂皇的形容中展开的。

先从黄山的山峰开始。一落笔,就是一个大全景:一百二十公里的周围,一千公里区域,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这样的全景图,是一般游记作者回避的。因为这样的地理统计数字,是很难有个人化的感性的。接着,又是形状的全貌:

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三个主峰,高风峻骨,鼎足而立,撑起青天。

然后是颜色的总体概括:

这些朱砂的、丹红的、紫霭色的群峰,前拥后簇,高矮参差。

在一般情况下,这种概括而又繁复的描述,是很难讨好的。但是,徐迟的冒险,并没有引起读者的烦腻。原因在于,这里的铺张,并不是平面的,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徐迟不是把黄山当作现成的自然景观来加以描绘,而是以现代作家的想象,改造了古典的手法,虚拟出造物主有计划的安排。徐迟的笔力就集中在精心结构的过程之中,这样就把空间的静止地形与地貌,变成时间的过程;同时也使地理的客观描述变成了主观感受和想象。就连黄山的悬崖绝壁,道路艰难,也被他想象作是造物者有意“把通入人间胜境的道路全部切断”。有意让读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地形的介绍,而是领略创造(安排、布置)的匠心。

接下来写黄山的云,赋体的铺张就更为突出了:

它打开了它的云库,拨给这区域的,有倏来倏去的云,有扑朔迷离的雾,绮丽多彩的霞光,雪浪滚滚的云海……被雪浪拍击的山峰,或被吞没,或露顶巅,沉浮其中。

这里很明显有赋体的铺张和夸饰,但是,又不完全像。原因在于,在赋体里,铺张和夸饰,是整齐的排比句法,而在这里,则排比是局部的,在排比中(倏来倏去扑朔迷离、绮丽多彩、雪浪滚滚),又交织着错综(“被雪浪拍击的山峰,或被吞没……”,则是另一种句法)。参差的句法在描述云海的文字中更为突出:

大自然把紫红的峰,雪浪云的海,虚无缥渺的雾,苍翠的松,拿过来组成了过场的幻异的景。云海上下,有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六泉,还有八潭,四瀑。

文章以赋体的状物为务,但是,并不是对黄山的一切风物皆给以同样的笔墨,写得最为最为充分的,当是黄山之云雾。作者对云雾的处理,办法相当奇特,不是一次以赋体之大笔浓墨写尽,而是,一次写完一种形态,为其它景观所吸引,忽略又感不足,又一次重新展示新的特质:

只见云气氤氲来,飞升于文殊院、清凉台,飘拂过东海门,弥漫于北海宾馆、白鹅岭。如此之漂泊无定,若许之变化多端,毫秒之间,景物不同,同一地点,瞬息万变。一忽儿阳光泛滥,一忽儿雨脚奔驰。却永有云雾,飘去浮来;整个的公园,藏在其中。几枝松,几观松人,溶出溶入。

对于景观的描绘,如果只有一副笔墨,就不能说是真正懂得赋体的三味,徐迟在这里表现了他把赋体当代化的才华。光是写云雾,就有几副笔墨。前面的云是远望山岭间的、浩淼的云;此处的云,是近察身边的云、精致的云。前面的云,是宏观的,就云本身写云;此间的云,是在阳光中变幻,在雨脚中飘忽的,树和人在其中“溶出溶入”的云。徐迟的词汇是丰富的,但是,不像刘白羽那样,习惯于用四字成语式的,他好像有意回避这样的现成的宿构,往往更加追求随意的,以即兴追随瞬息万变的云雾:

这舞松之风更把云吹得千姿万态,令人眼花缭乱。这云雾或散或聚;群峰则忽隐忽现。刚才还是倾盆雨、迷天雾,而千分之一秒还不到,它们全部散去了。庄严的天都峰上收起了哈达,俏丽的莲蕊峰顶,揭下了蝉翼似的面纱……云海滚滚,如海宁潮来,直拍方殊院宾馆前面的崖岸。朱砂峰被吞没;桃花峰到了波涛底,耕云峰成了一座小岛;鳌鱼峰游泳在雪浪花间。波涛平静了,月色耀银。

这可以说是第三副笔墨了。这里的笔墨不像形状那样追求色彩的对比,而是突出形态的变幻,集中在一切有形态的硕大的山峰,都因形态不稳定的云的变幻而发生反差极大的.变幻。文章从开头到这里,已经好几千字,不断表现变幻,用了这么多的词汇,但是,却没有重复、繁冗之感,关键就在于丰富。不但是词汇的丰富,而且是观察角度的丰富,还有形态的、色彩的丰富。

而这一切,正是徐迟发挥了赋体的敷陈体物的功能的效果。

接下去,徐迟以相当的篇幅写到日出。这时,他收敛起了宏观的视角,把个人的自我感觉调动了起来:

当我在静静的群峰间,暗蓝的宾馆里,突然睡醒,轻轻起来,看到峰还只有明暗阴阳之分时,黎明的霞光却显出了紫蓝青绿诸色。初升的太阳透露出第一颗微粒。从未见过这鲜红如此之红;也从未见鲜红如此之鲜。

“从未见过这鲜红如此之红;也从未见鲜红如此之鲜。”这样的句子,奇就奇在作者的刹那心境上,从方法来说,和前面的写法,又别是一种境界。接下去:

一刹间,火球腾空,凝眸处彩霞掩映。光影有了千变万化;空间射下百道光柱。万松林无比绚丽,云谷寺豪光四射。忽见琉璃宝灯一盏,高悬始信峰顶。奇光异彩,散花坞如大放焰火。焰火正飞舞,那喑呜变色、叱咤的风云又汇聚起来。

这显然是在色彩的变幻和对比中做文章,全部力量都强调其强烈的光焰万丈。除了最初和房间中的明暗的对比外,几乎全部是鲜艳的红色。如果拿这些和前面写日出的经典散文相比,可能显不出优势。至少在色彩上,多多少少有点单调之感。幸而,徐迟不仅仅有相当的绘画修养。(他曾经用非常内行的语言,写过常书鸿在敦煌的事迹)

他似乎力图从听觉上表现日出的另一种美感:

竹管齐鸣,山呼谷应。风急了。

很可惜的是,这几笔,嘎然而止,又回到了视觉境界中去。所写仍然以画图性的景观为主。这样,美感就仍然在原来的平面上滑行。虽然,接着作者又以赋体写高瞻远瞩的山景:“天都山突兀而立,如古代的将军。绯红的莲花峰迎着阳光,舒展了一瓣瓣含水的花瓣。”甚至用长江与之衬托:“远处白练一条浮着的,正是长江。”,仍然不见醒目,只是在最后出现了彩虹:

这时彩虹一道,挂上了天空。七彩鲜艳,银海衬底。彩虹并不远,它就在目前,就在观察台边。不过十步之外,虹脚升起,跨天都,直上青空,至极远处,仿佛可以从这长虹之脚,拾级而登,临虹款步,俯览江山。而云海之间,忽生宝光。松影之阴,琉璃一片,闪闪在垂虹下,离我只二十步,探手可得。它光彩异常,它中间晶莹。它的比彩虹尤其富丽的镜圈内有面镜子。摄身光!摄身光!

这是何等的公园!这是何等的人间!

全篇极胜富丽堂皇的词语,表现宏大的景观,处处显得极致,处处又能峰回路转,用余光中的话来说就是,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步步莲花。作者的才华每一步都受到一次极限的挑战,每一次又都逢凶化吉。赋体文章,全靠腹笥之广、修养之深、词语积累之丰富。徐迟这样反复渲染,一唱三叹,有如油画,多层油彩叠加。这样的风格,也潜藏着风险,那就是堆砌。也许是意识到了这一点,作者在大全景式的渲染赞叹之中,不时插入叙事:个人的好奇感和出行,和採药人、气象工作者的交谈等等。虽然,在文章中,不见精彩,但,在构思上的作用,就是打破大全景式的渲染,以免其陷入单调。要不然,全文连绵不断地描写、形容,会造成繁复,难免会令读者疲倦。

篇10: 黄山记读后感

黄山是我国东南名山之一。听说那里以云海著名。历来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说法。一直心向往之,却苦于没有机会一睹黄山风采。读了作家徐迟的《黄山记》,向往之情尤甚。

作家诗一般的语言,如一支多彩的画笔,一幅黄山山水长卷便画廊般的展示在我的面前。独具特色的花岗岩山峰,让我感受到黄山的挺拔;扑朔迷离的雾,绚丽多彩的霞,也让我饱览黄山的神秘;雪浪滚滚的云海,苍翠挺拔的黄山松,更让我体会到黄山的壮丽。

读了这篇文章,我由衷的喜欢上了黄山的峰,黄山的云,黄山的松,黄山的水。由衷的赞叹大自然这无与伦比的杰作。感谢作家徐迟,让我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那些奔腾磅礴,不可阻挡的雄奇瑰丽,和扑朔迷离,变幻莫测的浪漫灵动。那藏于“云海上下”的“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六泉,还有八潭,四瀑”。那自由自在出没林间的“走兽",那婉转歌唱的“音乐鸟”,那吸引着无数追求幸福者去寻找“极罕见的摄身光”的希世灵芝草。诗人的眼睛,诗人的情怀,诗人的妙笔;黄山的灵性,黄山的神韵,黄山的魅力,都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

黄山神奇美丽的风景深深吸引了我,作者的由衷赞叹也深深打动了我。我想象自己沿着峭拔险峻的山路奋力攀登、攀登。呼吸着大自然清新的空气,闻着松脂的清香、野花的馨香,听着泉水清脆的敲打岩石,一群群的云雀在枝头欢跳着,清脆的啼鸣响彻整个山谷。此时,工作的压力,生活的烦恼统统抛在身后,带着轻松愉快的心境置身大自然的怀抱,多么美妙,多么惬意!我想象自己站在天都峰顶的苍松翠柏之间,眼前云海茫茫,天际辽阔。此时,心灵的世界也无比的辽阔起来。在如此壮丽的景色面前,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什么压力不能释放,什么心结不能消解呢?我想象云海深处那蒸腾的紫气不断上升、上升,逐渐变成七色的彩霞,绚丽耀眼中托起一轮鲜红的太阳。云消了,雾散了。群峰俊秀,万物明丽,全都沐浴在金色的霞光中。热血在涌动,生命在勃发,胸中升起豪情万丈,为事业,为理想而拼搏的勇气在体内迅速的聚集。

读好文,游胜景,均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使人有美的享受。《黄山记》真是一篇好文,值得一读。

篇11: 黄山记读后感

在《飞红滴翠记黄山》中我们领略到了黄山的美。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引用了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的一句话“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来赞美黄山的美。作者在文中也向我们表现出黄山的奇峰、石松、怪石、云雾、日出的奇特和美丽。虽然有很多美景,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黄山上的怪石。

那么多怪石,我想每个都很形象,但是我最喜欢的是“仙女绣花”、“猪八戒吃西瓜”、“仙人下轿”、“猴子观月”和“兔儿望月”,它们不是带着神仙气,就是像动物的。这些巧石大多都是按照它们的样子加上人们的想象而得以命名。我也看了一些黄山巧石的图片,巧石的形象真的是太棒了!我自己认为与名字最贴切就是“猪八戒吃西瓜”了,我认为大自然的力量真是无穷啊!

文章开头告诉我们黄山在亿万年前是一片汪洋,我真没想到这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石头竟然是亿万年前地壳中岩浆凝固后形成的花岗石群。后来进过日晒雨淋、水流侵蚀的结果。这些竟是大自然这个能工巧匠所“雕刻”、“装饰”的结果。

黄山是个美的综合体,是天地造化下的宠儿。随便一处,或松或石、或云海清泉,无一不美,无处不奇,置身其间,使人似乎感觉得到了天上人间,我们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力量。美丽的黄山,以她博大的胸怀,张开了热情的手臂,迎接着五湖四海的朋友们。

看了这篇文章的介绍我也希望有幸可以去黄山游玩,站在黄山最高峰来看看那被云雾缭绕着的群山、怪石与松树。

黄山奇松的说课稿

《黄山奇松》的优秀说课稿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挑山工说课稿

二年级语文上册作文

二年级英语上册说课稿优秀

《黄山怪石》说课稿

五年级科学《研究透镜》优秀说课稿

说课稿范文

小学语文第五册《爬天都峰》说课稿

《黄山记》说课稿
《《黄山记》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黄山记》说课稿(推荐11篇)】相关文章:

美丽的小兴安岭说课稿2023-04-01

小学三年级语文第八册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说课稿2022-06-03

日出 刘白羽 说课稿2022-07-22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爬天都峰》的教学反思2023-01-06

三年级语文上册《蜗牛》说课稿2022-11-22

六年级上册《索溪峪的“野”》优质说课稿2023-12-28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说课稿2022-12-15

四年级语文上册《美丽的集邮册》说课稿2023-03-03

我的地图说课稿2024-01-06

《索溪峪的“野”》说课稿2023-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