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与茶经说课稿(精选15篇)由网友“考纲了宝”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陆羽与茶经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篇1:陆羽与茶经公开课课件
陆羽与茶经公开课课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和朗读课文,了解茶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
2、帮助学生认识“煎、吭、禄、茶”,会写“煎、舀、吭、茶”,理解“煎茶、舀水、吭声、功名利禄、如火如荼、源远流长、千载难逢、博学多才”等词语。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文章内容,了解茶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同时理清文章的结构。
【教学用具】
查找关于中国茶文化以及陆羽的资料,以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
讲授法 引导点拨法 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上课前我们一起来热热身,和我一起写四个字(陆羽茶经) 教师在黑板写,学生在写字板上写。
2、课前我们同学们收集了一部分的资料,下面就请同学们用简短的语言来介绍你收集的有关他们的资料。
3、那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陆羽和茶经的关系。
教师:非常好。在大家的交流中我们知道了陆羽是中国茶史上一位传奇人物,而茶经则是他写的一部书。【教师在黑板上填书名号和与字】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位名人,看看从文中我们又会知道些什么?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要做到两点:一、一边读一边想本课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二、一边读一边画出你不理解的词语,并做上标记。
2、下面请同学们将不理解的词语画到白板上。
3、我们一起来看看同学们画出的词语,全班共同理解词语意思。 煎茶:把茶放入水中煮沸,使所含的成分水中。
吭声:出声;说话。多用于否定式。如本文中的:“陆羽没有吭声。”舀水:用瓢、勺等取水。
功名利禄:功名,旧指科举或官职名称;禄,旧称官吏的奉给。指科举应试考中以后升官发财。泛指名利地位。
如火如荼:荼,茅、芦等植物开的白花。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原形容军容壮盛,后多形容声势浩大、气氛热烈等。 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流程很长。比喻历史悠久。
千载难逢:载,年;逢,遇上,碰到。一千年也难得碰到一次。形容机会非常难得。
博学多才:学识渊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4、(1)在同学们刚刚画出的词语中藏着我们这节课的生字,来,我们借助拼音来读一读、认一认。
(2)我们看看谁组的词语多。
(3)请大家注意这里的“舀”字,中间的横是断开的。和我一起来写两个。
再看这个两个字“茶”和“荼”,他们的区别在哪里?请大家分别写这两个字。
(4)下面我们来玩一个生字猜猜猜的游戏。我会露出字的部分,你猜猜会是什么字。
5、还记得我让大家读课文前布置两个任务,另外一个任务是什么吗?对,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谁愿意来说一说。
【学生说】课文介绍了在中国茶文化历史上留有美名的传奇人物陆羽的生动故事,赞扬了他似茶叶一般清纯的人品,歌颂了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叶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
三、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说的非常好。这篇课文一共有12个自然段,我想请12名学生来读一读,读的过程中我们还是做到两点:一、一边读一边想,这篇课文一共写了陆羽的那几件事?二、一边读一边画,看看哪几自然段可以合并成一段。
2、小组内说一说你认为这篇课文一共写了陆羽的那几件事?并为每件事情加个小标题。
3、小组汇报:我们组认为本文一共写了三件事。 学生板书:辨别江水(2-8自然段)、撰写《茶经》(9—11自然段)、推广茶艺 (12自然段)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总结方法。
1、请同学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找一名同学读一下,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在句首标出每句的序号。
⑴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呢?①讲中国人饮茶历史源远流长。②讲中国茶史上的传奇人物。③讲这位人物是什么地方的人,他以茶艺闻名天下。④有关他茶艺的故事。
⑵请同学们读第4句话,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衔接,引出后文)
③、第一自然段和下文
有何关系?理出文章的结构。(总起——分述)
四、小结。
师总结:四句话由远及近,由大到小、层层深入,最后引向一个生动故事。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读读,抄抄。 (1)振兴古国茶文化 扶植民族艺术花 (2)茶亦醉人何必酒 书能香我不需花
板书设计:
22、陆羽与《茶经》
一、总起——茶圣
二、分述
1、辨别江水(2-8自然段)、
2、撰写《茶经》(9—11自然段)
3、推广茶艺 (12自然段)
22.《陆羽与茶经》教学设计
篇2:陆羽与茶经文言文课文内容
陆羽与茶经文言文课文内容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唐代陆羽所著。陆羽与茶经文言文课文内容,我们来看看。
一之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茶为累也。亦犹人参,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使六疾不瘳。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一、茶的起源
茶,是我国南方的优良树木。它高一尺、二尺。有的甚至高达几十尺。在巴山、峡川一带。有树杆粗到两人合抱的。要将树枝砍下来,才能采摘到芽叶。
茶树的树形像瓜芦。叶形像栀子。花像白蔷薇,种子像棕榈。果柄像丁香,根像胡桃。
“茶”字的结构,有的从“草”部(写作“茶”),有的从“木”部(写作“[木荼]”),有的“草”“木”兼从(写作“荼”)。荼的名称有五种:一称“茶”,二称“槚”,三称“蔎”,四称“茗”,五称“荈”。
种茶的土壤,以岩石充分风化的土壤为最好,今有碎石子的砾壤次之,黄色粘土最差。
一般说来,茶苗移栽的技术掌握不当。移栽后的茶树很少长得茂盛。种植的方法象种瓜一样。种后三年即可采茶。茶叶的品质,以山野自然生长的为好,在园圃栽种的较次。在向阳山坡,林荫覆盖下生长的茶树,芽叶呈紫色的为好,绿色的差些;芽叶以节间长,外形细长如笋的为好,芽叶细弱的较次。叶绿反卷的为好,叶面平展的次之。生长在背阴的山坡或山谷的品质不好,不值得采摘。因为它的性质凝滞,喝了会使人腹胀。
茶的功用,因为它的性质冷凉,可以降火,作为饮料最适宜。品行端正有节俭美德的人,如果发烧,口渴,胸闷,头疼,眼涩,四肢无力,关节不畅,喝上四五口,其效果与最好的饮料醍醐、甘露不相上下。但是,如果采摘的不适时,制造的不精细,夹杂着野草败叶,喝了就会生病。
茶和人参一样,产地不同,质量差异很大,甚至会带来不利影响。上等的人参出产在上党,中等的出产在百济、新罗,下等的出产在高丽。出产在泽州、易州、幽州、檀州的(品质最差),作药用,没有疗效,更何况比它们还不如的呢!倘若误把荠苨当人参服用,将使疾病不得痊愈,明白了对于人参的比喻,茶的不良影响,也就可明白了。
二之具
籝,一曰篮,一曰笼,一曰筥。以竹织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者,茶人负以采茶也。
灶无用突者,釜用唇口者。
甑,或木或瓦,匪腰而泥,篮以箪之,篾以系之。始其蒸也,入乎箪,既其熟也,出乎箪。釜涸注于甑中,又以谷木枝三亚者制之,散所蒸牙笋并叶,畏流其膏。
杵臼,一曰碓,惟恒用者佳。
规,一曰模,一曰桊。以铁制之,或圆或方或花。
承,一曰台,一曰砧。以石为之,不然以槐、桑木半埋地中,遣无所摇动。
檐,一曰衣。以油绢或雨衫单服败者为之,以檐置承上,又以规置檐上,以造茶也。茶成,举而易之。
芘莉,一曰羸子,一曰筤。以二小竹长三赤,躯二赤五寸,柄五寸,以篾织,方眼如圃,人土罗阔二赤,以列茶也。
棨,一曰锥刀,柄以坚木为之,用穿茶也。
扑,一曰鞭。以竹为之,穿茶以解茶也。
焙,凿地深二尺,阔二尺五寸,长一丈,上作短墙,高二尺,泥之。
贯,削竹为之,长二尺五寸,以贯茶焙之。
棚,一曰栈,以木构于焙上,编木两层,高一尺,以焙茶也。茶之半干升下棚,全干升上棚。
穿,江东淮南剖竹为之,巴川峡山纫谷皮为之。江东以一斤为上穿,半斤为中穿,四两五两为小穿。峡中以一百二十斤为上,八十斤为中穿,五十斤为小穿。字旧作钗钏之“钏”,字或作贯串,今则不然。如磨、扇、弹、钻、缝五字,文以平声书之,义以去声呼之,其字以穿名之。
育,以木制之,以竹编之,以纸糊之,中有隔,上有覆,下有床,傍有门,掩一扇,中置一器,贮煻煨火,令煴煴然,江南梅雨时焚之以火。
二、茶叶采制工具
籯,又叫蓝,又叫笼,又叫筥。用竹编织,容积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是茶农背着采茶用的。
灶,不要用有烟囱的(使火力集中于锅底)。锅,用锅口有唇边的。
甑,木制或陶制。腰部用泥封好,甑内放竹篮作甑箅,用竹片系牢。开始蒸的时候,叶子放到箅里;等到熟了,从箅里倒出。锅里的水煮干了,从甑中加水进去。也有用三杈的榖木翻拌。蒸后的嫩芽叶及时摊开,防止茶汁流走。
忤臼,又名碓(用以捣碎蒸熟的芽叶),以经常使用的为好。
规,又叫模,又叫棬(就是模型,用以把茶压紧,并成一定的形状),用铁制成,有的圆形,有的方形,有的像花的形状。
承,又叫台,又叫砧,用石制成。如用槐树、桑树做,就要把下半截埋进土中,使它不能摇动。
檐,又叫衣,可用油绢或穿坏了的雨衣、单衣做成。把“檐”放在“承”上,“檐”上再放模型,用来制造压紧的饼茶。压成一块后,拿起来,另外换一个模型再做。
芘莉,又叫籯子或篣筤。用两根各长三尺的小竹竿,制成身长二尺五寸,手柄长五寸,宽二尺的工具,当中用篾织成方眼,好像种菜人用的土筛,用来放置茶。
棨,又叫锥刀,用坚实的木料做柄,用来给饼茶穿洞眼。
扑,又叫鞭,竹子编成,用来把茶饼穿成串,以便搬运。
焙,地上挖坑深二尺,宽二尺五寸,长一丈,上砌矮墙,高二尺,用泥抹平整。
贯,竹子削制成,长二尺五寸,用来穿茶烘培。
棚,又叫栈。用木做成架子,放在培上,分上下两层,相距一尺,用来烘焙茶。茶半干时,由架底升到下层;全干,升到上层。
穿,江东淮南劈篾做成;巴山峡川用构树皮做成,用来贯串制好的茶饼。江东把一斤称“上穿”,半斤称“中穿”,四两、五两(十六两制)称“下穿”。峡中则称一百二十斤为“上穿”,八十斤为“中穿”,五十斤为“小穿”。“穿”字,先前作钗钏的“钏”字,或作贯串。现在不同,“磨、扇、弹、钻、缝”五字,字形还是按读平声(作动词)的字形,读音却读去声,意思也按读去声的来讲(作名词)。“穿”字读去声,表示一个单位。
育,用木制成框架,竹篾编织外围,再用纸裱糊。中有间隔,上有盖,下有托盘,旁开一扇门。中间放一器皿,盛有火灰,使有火无焰。江南梅雨季节,加火除湿.
三之造
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茶之牙者,发于丛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茶有千万状,卤莽而言,如胡人靴者蹙缩然,犎牛臆者廉檐然,浮云出山者轮菌然,轻飚拂水者涵澹然。有如陶家之子罗,膏土以水澄泚之。又如新治地者,遇暴雨流潦之所经,此皆茶之精腴。有如竹箨者,枝干坚实,艰于蒸捣,故其形籭簁然;有如霜荷者,至叶凋,沮易其状貌,故厥状委萃然,此皆茶之瘠老者也。自采至于封七经目,自胡靴至于霜荷八等,或以光黑平正,言嘉者,斯鉴之下也;以皱黄坳垤言佳者;鉴之次也。若皆言嘉及皆言不嘉者,鉴之上也。何者?出膏者光,含膏者皱,宿制者则黑,日成者则黄,蒸压则平正,纵之则坳垤,此茶与草木叶一也,茶之否臧,存于口诀。
三、茶叶采制
采茶都在(唐历)二月、三月、四月间。
肥壮如笋的芽叶,生长在有风化石碎块的土壤上,长达四至五寸,好像刚刚破土而出的薇、蕨嫩茎,清晨带着露水采摘它。次一等的芽叶(短而瘦小),发生在草木夹杂的茶树枝上。从一老枝上发生三枝、四枝、五枝的,选择其中长得挺拔的采摘。当天有雨不采,晴天有云也不采,晴天才能采,采摘的芽叶,把它们上甑蒸熟,用忤臼捣烂,放到模型里用手拍压成一定的形状,接着焙干,最后穿成串,包装好,茶就可以保持干燥了。
茶的形状千姿百态,粗略地说,有的像(唐代)胡人的靴子,皮革皱缩着;有的像封牛的胸部,有细微的褶痕;有的像浮云出山,团团盘曲;有的像轻风拂水,微波涟漪;有的像陶匠筛出细土,再用水沉淀出的泥膏那么光滑润泽;有的又像新整的土地,被暴雨急流冲刷而高低不平。这些都是精美上等的茶。有的叶像笋壳,枝梗坚硬,很难蒸捣,所以制成的茶叶形状像箩筛;有的像经霜的荷叶,茎叶凋败,变了样子,所以制成的茶外貌枯干。这些都是坏茶、老茶。
从采摘到封装,经过七道工序;从类似靴子的皱缩状到类似经霜荷叶的衰萎状,共八个等级。(对于成茶)有的人把光亮、黑色、平整作为好茶的标志,这是下等的鉴别方法。把皱缩、黄色、凸凹不平作为好茶的特征,这是次等的鉴别方法。若既能指出茶的佳处,又能道出不好处,才是最会鉴别茶的。为什么呢?因为压出了茶汁的就光亮,含着茶汁的就皱缩;过了夜制成的色黑,当天制成的色黄;蒸后压得紧的就平整,任其自然的就凸凹不平。这是茶和草木叶子共同的特点。茶制得好坏,有一套口头传授的鉴别方法。
四之器
风炉:风炉以铜铁铸之,如古鼎形,厚三分,缘阔九分,令六分虚中,致其圬墁,凡三足。古文书二十一字,一足云“坎上巽下离于中”,一足云“体均五行去百疾”,一足云“圣唐灭胡明年铸”。其三足之间设三窗,底一窗,以为通飚漏烬之所,上并古文书六字:一窗之上书“伊公”二字,一窗之上书“羹陆”二字,一窗之上书“氏茶”二字,所谓“伊公羹陆氏茶”也。置墆?臬于其内,设三格:其一格有翟焉,翟者,火禽也,画一卦曰离;其一格有彪焉,彪者,风兽也,画一卦曰巽;其一格有鱼焉,鱼者,水虫也,画一卦曰坎。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风能兴火,火能熟水,故备其三卦焉。其饰以连葩、垂蔓、曲水、方文之类。其炉或锻铁为之,或运泥为之,其灰承作三足,铁柈台之。
筥:筥以竹织之,高一尺二寸,径阔七寸,或用藤作,木楦,如筥形,织之六出,固眼其底,盖若利箧口铄之。
炭挝:炭挝以铁六棱制之,长一尺,锐一丰,中执细头,系一小钅展,以饰挝也。若今之河陇军人木吾也,或作锤,或作斧,随其便也。
火筴:火筴一名箸,若常用者圆直一尺三寸,顶平截,无葱台勾锁之属,以铁或熟铜制之。
鍑:鍑以生铁为之,今人有业冶者所谓急铁。其铁以耕刀之趄炼而铸之,内摸土而外摸沙土。滑于内,易其摩涤;沙涩于外,吸其炎焰。方其耳,以正令也;广其缘,以务远也;长其脐,以守中也。脐长则沸中,沸中则末易扬,末易扬则其味淳也。洪州以瓷为之,莱州以石为之,瓷与石皆雅器也,性非坚实,难可持久。用银为之,至洁,但涉于侈丽。雅则雅矣,洁亦洁矣,若用之恒而卒归于银也。
交床:交床以十字交之,剜中令虚,以支鍑也
夹:夹以小青竹为之,长一尺二寸,令一寸有节,节已上剖之,以炙茶也。彼竹之筱津润于火,假其香洁以益茶味,恐非林谷间莫之致。或用精铁熟铜之类,取其久也。
纸囊:纸囊以剡藤纸白厚者夹缝之,以贮所炙茶,使不泄其香也。
碾:碾以橘木为之,次以梨、桑、桐柘为臼,内圆而外方。内圆备于运行也,外方制其倾危也。内容堕而外无余木,堕形如车轮,不辐而轴焉,长九寸,阔一寸七分,堕径三寸八分,中厚一寸,边厚半寸,轴中方而执圆,其拂末以鸟羽制之。
罗合:罗末以合盖贮之,以则置合中,用巨竹剖而屈之,以纱绢衣之,其合以竹节为之,或屈杉以漆之。高三寸,盖一寸,底二寸,口径四寸。
则:则以海贝蛎蛤之属,或以铜铁竹匕策之类。则者,量也,准也,度也。凡煮水一升,用末方寸匕。若好薄者减之,嗜浓者增之,故云则也。
水方:水方以椆木、槐、楸、梓等合之,其里并外缝漆之,受一斗。
漉水囊:漉水囊若常用者,其格以生铜铸之,以备水湿,无有苔秽腥涩。意以熟铜苔秽、铁腥涩也。林栖谷隐者或用之竹木,木与竹非持久涉远之具,故用之生铜。其囊织青竹以卷之,裁碧缣以缝之,纽翠钿以缀之,又作绿油囊以贮之,圆径五寸,柄一寸五分。
瓢:瓢一曰牺杓,剖瓠为之,或刊木为之。晋舍人杜毓《荈赋》云:“酌之以匏。”匏,瓢也,口阔胫薄柄短。永嘉中,馀姚人虞洪入瀑布山采茗,遇一道士云:“吾丹丘子,祈子他日瓯牺之余乞相遗也。”牺,木杓也,今常用以梨木为之。
竹筴:竹筴或以桃、柳、蒲、葵木为之,或以柿心木为之,长一尺,银裹两头。
鹾簋:鹾簋以瓷为之,圆径四寸。若合形,或瓶或罍,贮盐花也。其揭竹制,长四寸一分,阔九分。揭,策也。
熟盂:熟盂以贮熟水,或瓷或沙,受二升。
碗: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晋杜毓《荈赋》所谓器择陶拣,出自东瓯。瓯,越也。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已下。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畚:畚以白蒲卷而编之,可贮碗十枚。或用筥,其纸帕,以剡纸夹缝令方,亦十之也。
札:札缉栟榈皮以茱萸木夹而缚之。或截竹束而管之,若巨笔形。
涤方:涤方以贮涤洗之余,用楸木合之,制如水方,受八升。
滓方:滓方以集诸滓,制如涤方,处五升。
巾:巾以絁为之,长二尺,作二枚,玄用之以洁诸器。
具列:具列或作床,或作架,或纯木纯竹而制之,或木法竹黄黑可扃而漆者,长三尺,阔二尺,高六寸,其到者悉敛诸器物,悉以陈列也。
都篮:都篮以悉设诸器而名之。以竹篾内作三角方眼,外以双篾阔者经之,以单篾纤者缚之,递压双经作方眼,使玲珑。高一尺五寸,底阔一尺,高二寸,长二尺四寸,阔二尺。
四、煮茶的用具
风炉,用铜或铁铸成,像古鼎的样子,壁厚三分,炉口上的边缘九分,炉多出的六分向内,其下虚空,抹以泥土。炉的下方有三只脚,铸上籕文,共二十一个字。一只脚上写“坎上巽下离于中”,一只脚上写“体均五行去百疾”。一只脚上写“圣唐灭胡明年铸”。在三只脚间开三个窗口。炉底下一个洞用来通风漏灰。三个窗口上书六个字的籕文,一个窗口上写“伊公”二字,一个窗口上写“羹陆”二字,一个窗口上写“氏茶”二字,意思就是“伊公羹,陆氏茶”。炉上设置支撑锅子用的垛,其间分三格。一格上有只野鸡图形。野鸡是火禽,画一离卦。一格上有只彪的图形。彪是风兽,画一巽卦。一格上有条鱼的图形。鱼是水虫,画一坎卦,“巽”表示风,“离”表示火,“坎”表示水。风能使火烧旺,火能把水煮开,所以要有这三卦。炉身用花卉、流水、方形花纹等图案来装饰。风炉也有用熟铁打的,也有用泥巴做的。灰承(接受灰炉的器具),作一个有三只脚的铁盘,托住炉子。
筥,用竹子编制,高一尺二寸,直径七寸。也有的先做个像筥形的木箱,再用藤子编在外面,有六出的圆眼。底和盖像箱子的口,削光滑。
炭挝,用六棱形的铁棒做,长一尺,头部尖,中间粗,握处细,握的那头套一个小环作为装饰,好象现在河陇地带的军人拿的“木吾”。有的把铁棒做成槌形,有的做成斧形,各随其便。
火夹,又叫箸,就是平常用的火钳。用铁或熟铜制成。圆直形,长一尺三寸,顶端平齐,饰有葱台、勾鏁之类的东西。
鍑(同“釜”,即锅)。用生铁做成。“生铁”是现在搞冶炼的人说的“急铁”,那铁是以用坏了的农具炼铸的。铸锅时,内面抹上泥,外面抹沙。内面抹上泥,锅面光滑,容易磨洗;外面抹上沙,锅底粗糙,容易吸热。锅耳做成方的,让其端正。锅边要宽,好伸展开。锅脐要长,使在中心。脐长,水就在锅中心沸腾;在中心沸腾,水沫易于上升;水沫易于上升,水味就淳美。洪州用瓷做锅,莱州用石做锅,瓷锅和石锅都是雅致好看的器皿,但不坚固,不耐用。用银做锅,非常清洁,但不免过于奢侈了。雅致固然雅致,清洁确实清洁,但从耐久实用说,还是铁好。
交床,用十字交叉的木架,把中间挖凹些,用来支持锅。
夹,用小青竹制成,长一尺二寸。让一头的一寸处有节,节以上剖开,用来夹着茶饼在火上烤,让那竹条在火上烤出水来,借它的香气来增加茶的香味。但不在山林间炙茶,恐怕难以弄到这青竹。有的用好铁或熟铜制作,取其耐用的长处。
纸袋,用两层又白又厚的剡藤纸做成。用来贮放烤好的茶,使香气不散失。
碾槽,最好用橘木做,其次用梨木、桑木、桐木、柘木做。碾槽内圆外方。内圆以便运转,外方防止翻倒。槽内刚放得下一个碾磙,再无空隙,木碾磙,形状像车轮,只是没有车辐,中心安一根轴。轴长九寸,宽一寸七分。木碾磙,直径三寸八分,当中厚一寸,边缘厚半寸。轴中间是方的,手握的地方是圆的。拂末(扫茶末用),用鸟的羽毛做。
罗、盒,用罗筛出的茶末放在盒中盖紧存放,把“则”(量器)也放在盒中。罗用大竹剖开弯屈成圆形,罗底安上纱或绢。盒用竹节制成,或用杉树片弯曲成圆形,加上油漆。盒三寸,一寸,底二寸,直径四寸。
则,用海中的贝壳之类,或用铜、铁、竹做的匙、策之类。“则”是度量标准的意思。一般说来,烧一升的水,用一“方寸匕”的匙量取茶末。如果喜欢味道淡的,就减少茶末;喜欢喝浓茶的,就增加茶末,因此叫“则”。
水方,用翚、槐、楸、梓等木制作,内面和外面的缝都加油漆,容水量一斗。
漉水囊(滤水工具),同常用的一样,它的骨架用生铜铸造,以免打湿后附着铜绿和污垢,使水有腥涩味道。用熟铜,易生铜绿污垢;用铁,易生铁锈,使水腥涩。隐居山林的人,也有用竹或木制作。但竹木制品都不耐用,不便携带远行,所以用生铜做。滤水的袋子,用青篾丝编织,卷曲成袋形,再裁剪碧绿绢缝制,缀上翠钿作装饰。又做一个绿色油布口袋把漉水囊整个装起来。漉水囊的骨架口径五寸,柄长一寸五分。
瓢,又叫牺、杓。把瓠瓜(葫芦)剖开制成,或是用树木挖成。晋朝杜毓的《荈赋》说:“用瓠舀取”。瓠,就是瓢。口阔、瓢身薄、柄短。晋代永嘉年间,余姚人虞洪到瀑布山采茶,遇见一道士对他说:“我是丹邱子,希望你改天把瓯、牺中多的茶送点我喝。”牺,就是木杓。现在常用的以梨木挖成。
竹夹,有用桃木做的,也有用柳木、蒲葵木或柿心木做的。长一尺,用银包裹两头。
鹾簋,用瓷做成,圆形,直径四寸,像盒子,也有的作瓶形,小口坛形,装盐用。揭,用竹制成,长四寸一分,宽九分。这种揭,是取盐用的'工具。
熟盂,用来盛开水,瓷器或陶器,容量二升。
碗,越州产的品质最好,鼎州、婺州的差些,又岳州的好,寿州、洪州的差些。有人认为邢州产的比越州好,(我认为)完全不是这样。如果说邢州瓷质地像银,那么越州瓷就像玉,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一点。如果说邢瓷像雪,那么越瓷就像冰,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二点。邢瓷白而使茶汤呈红色,越瓷青而使茶汤呈绿色,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三点。晋代杜毓《荈赋》说的“器择陶拣,出自东瓯”(挑拣陶瓷器皿,好的出自东瓯)。瓯(地名),就是越州,瓯(容器名,形似瓦盆),越州产的最好,口不卷边,底卷边而浅,容积不超过半升。越州瓷、岳州瓷都是青色,能增进茶的水色,使茶汤现出白红色,邢州瓷白,茶汤是红色;寿州瓷黄,茶汤呈紫色;洪州瓷褐,茶汤呈黑色,都不适合盛茶。
畚,用白蒲草编成,可放十只碗。也有的用竹筥。纸帕,用两层剡纸,裁成方形,也是十张。
札,用茱萸木夹上棕榈皮,捆紧。或用一段竹子,扎上棕榈纤维,像大毛笔的样子(作刷子用)。
涤方,盛洗涤的水和茶具。用楸木制成,制法和水方一样,容积八升。
滓方,用来盛各种茶渣。制作如涤方,容积五升。
巾,用粗绸子制作,长二尺,做两块,交替使用,以清洁茶具。
具列,做成床形或架形,或纯用木制,或纯用竹制。也可木竹兼用,做成小柜,漆作黄黑色,有门可关,长三尺,宽二尺,高六寸。其所以叫它具列,是因为可以贮放陈列全部器物。
都篮,因能装下所有器具而得名。用竹篾编成,内面编成三角形或方形的眼,外面用两道宽篾作经线,一道窄篾作纬线,交替编压在作经线的两道宽篾上,编成方眼,使它玲珑好看。都篮高一尺五寸,长二尺四寸,阔二尺,底宽一尺,高二寸。
五之煮
凡灸茶,慎勿于风烬间灸,?票焰如钻,使炎凉不均。持以逼火,屡其翻正,候炮出培塿状,虾蟆背,然后去火五寸,卷而舒则本其始,又灸之。若火干者,以气熟止;日干者,以柔止。其始若茶之至嫩者,茶罢热捣叶烂而牙笋存焉。假以力者,持千钧杵亦不之烂,如漆科珠,壮士接之不能驻其指,及就则似无禳骨也。灸之,则其节若倪,倪如婴儿之臂耳。既而承热用纸囊贮之,精华之气无所散越。候寒末之其火用炭,次用劲薪。其炭曾经燔灸,为膻腻所及,及膏木败器不用之。古人有劳薪之味,信哉!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地慢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又多别流于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潜龙畜毒于其间,饮者可决之以流其恶,使新泉涓涓然酌之。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取汲多者。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初沸则水合量,调之以盐味,谓弃其啜余,无乃而钟其一味乎?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筴环激汤心,则量末当中心,而下有顷势若奔涛,溅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华也。凡酌置诸碗,令沫饽均。沫饽,汤之华也。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渭,又如菊英堕于鐏俎之中。饽者以滓煮之。及沸则重华累沫,?番?番然若积雪耳。《荈赋》所谓“焕如积雪,烨若春艹敷”,有之。第一煮水沸,而弃其沫之上,有水膜如黑云母,饮之则其味不正。其第一者为隽永,或留熟以贮之,以备育华救沸之用。诸第一与第二第三碗,次之第四第五碗,外非渴甚莫之饮。凡煮水一升,酌分五碗,乘热连饮之,以重浊凝其下,精英浮其上。如冷则精英随气而竭,饮啜不消亦然矣。茶性俭,不宜广,则其味黯澹,且如一满碗,啜半而味寡,况其广乎!其色缃也,其馨也。其味甘樌也;不甘而苦,荈也;啜苦咽甘,茶也。
五、煮茶的方法
烤饼茶,注意不要在通风的馀火上烤,因为飘忽不定的火苗像钻子,使茶受热不均匀。烤饼茶时要靠近火,不停地翻动,等到烤出突起的像虾蟆背上的小疙瘩,然后离火五寸。当卷曲的茶饼又伸展开,再按先前的办法又烤。如果制茶时是用火烘干的,以烤到冒热气为度;如果是用太阳晒干的,以烤到柔软为好。
开始,对于很柔嫩的茶叶,蒸后乘热捣杵,叶捣烂了,而茶梗还是完整的。如果只用蛮力,拿很重的杵杆也捣不烂它。这就如同圆滑的漆树子粒,虽然轻而小,但壮士反而捍不住它是一个道理。捣好后,好像一条梗子也没有了。这时来烤,柔软得像婴儿的手臂。烤好了,趁热用纸袋装起来,使它的香气不致散发,等冷了再碾成末。
烤饼茶的火,最好用木炭,其次用火力强的柴(如桑、槐之类)。曾经烤过肉,染上了腥膻油腻气味的炭,或是有油烟的柴以及朽坏的木器,都不能用。古人说:“用朽坏的木制器具烧煮食物,会有怪味”,确实如此。
煮茶的水,用山水最好,其次是江河的水,井水最差。山水,最好选取乳泉、石池漫流的水(这种水流动不急),奔涌湍急的水不要饮用,长喝这种水会使人颈部生病。几处溪流汇合,停蓄于山谷的水,水虽澄清,但不流动。从热天到霜降前,也许有龙潜伏其中,水质污染有毒,要喝时应先挖开缺口,把污秽有毒的水放走,使新的泉水涓涓流来,然后饮用。江河的水,到离人远的地方去取,井水要从有很多人汲水的井中汲取。
水煮沸了,有像鱼目的小泡,有轻微的响声,称作“一沸”。锅的边缘有泡连珠般的往上冒,称作“二沸”。水波翻腾,称作“三沸”。再继续煮,水老了,味不好,就不宜饮用了。
开始佛腾时,按照水量放适当的盐调味,把尝剩下的那点水泼掉。切莫因无味而过分加盐,否则,不就成了特别喜欢这种盐味了吗!第二沸时,舀出一瓢水,再用竹夹在沸水中转圈搅动,用“则”量茶末沿旋涡中心倒下。过一会,水大开,波涛翻滚,水沫飞溅,就把刚才舀出的水掺入,使水不再沸腾,以保养水面生成的“华”。
喝时,舀到碗里,让“沫饽”均匀。“沫饽”就是茶汤的“华”。薄的叫“沫”,厚的叫“饽”,细轻的叫“花”。“花”的外貌,很像枣花在圆形的池塘上浮动,又像回环曲折的潭水、绿洲间新生的浮萍,又像晴朗天空中的鳞状浮云。那“沫”,好似青苔浮在水边,又如菊花落入杯中。那“饽”,煮茶的渣滓时,水一沸腾,面上便堆起很厚一层白色沫子,白白的像积雪一般。《荈赋》中讲的“明亮像积雪,光彩如春花”,真是这样。
第一次煮开的水,把沫上一层像黑云母样的膜状物去掉,它的味道不好。此后,从锅里舀出的第一道水,味美味长,谓之“隽永”,通常贮放在“熟盂”里,以作育华止沸之用。以下第一、第二、第三碗,味道略差些。第四、第五碗之外,要不是渴得太厉害,就值不得喝了。一般烧水一升,分作五碗,趁热接着喝完。因为重浊不清的物质凝聚在下面,精华浮在上面,如果茶一冷,精华就随热气跑光了。要是喝得太多,也同样不好。
茶的性质“俭”,水不宜多放,多了,它的味道就淡薄。就像一满碗茶,喝了一半,味道就觉得差些了,何况水加多了呢!茶汤的颜色浅黄,香气四溢。味道甜的是“荈”,不甜的而苦的是“槚”;入口时有苦味,咽下去又有馀甘的是“茶”。
六之饮
翼而飞,毛而走,去而言,此三者俱生于天地间。饮啄以活,饮之时,义远矣哉。至若救渴,饮之以浆;蠲忧忿,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间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饮。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茶。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于戏!天育万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猎浅易。所庇者屋屋精极,所着者衣衣精极,所饱者饮食,食与酒皆精极之。茶有九难: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阴采夜焙非造也,嚼味嗅香非别也,膻鼎腥瓯非器也,膏薪庖炭非火也,飞湍壅潦非水也,外熟内生非炙也,碧粉缥尘非末也,操艰搅遽非煮也,夏兴冬废非饮也。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已下,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
六、茶的饮用
禽鸟有翅而飞,兽类毛丰而跑,人开口能言,这三者都生在天地间。依靠喝水、吃东西来维持生命活动。可见喝饮的作用重大,意义深远。为了解渴,则要喝水;为了兴奋而消愁解闷,则要喝酒;为了提神而解除瞌睡,则要喝茶。
茶作为饮料,开始于神农氏,由周公旦作了文字记载而为大家所知道。春秋时齐国的晏婴,汉代的扬雄、司马相如,三国时吴国的韦曜,晋代的刘琨、张载、陆纳、谢安、左思等人都爱喝茶。后来流传一天天广泛,逐渐成为风气,到了我唐朝,达于极盛。在西安、洛阳两个都城和江陵、重庆等地,竟是家家户户饮茶。
茶的种类,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要饮用饼茶时)用刀砍开,炒,烤干,捣碎,放到瓶缶中,用开水冲灌,这叫做“夹生茶”。或加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煮开很长的时间,把茶汤扬起变清,或煮好后把茶上的“沫”去掉,这样的茶无异于倒在沟渠里的废水,可是一般都习惯这么做!
啊,天生万物,都有它最精妙之处,人们擅长的,只是那些浅显易做的。住的是房屋,房屋构造精致极了;所穿的是衣服,衣服做的精美极了;饱肚子的是饮食,食物和酒都精美极了。(而饮茶呢?却不擅长。)概言之,茶有九难:一是制造,二是识别,三是器具,四是火力,五是水质,六是炙烤,七是捣碎,八是烤煮,九是品饮。阴天采,夜间焙,则制造不当;凭口嚼辨味,鼻闻辨香,则鉴别不当;用沾染了膻气的锅与腥气的盆,则器具不当;用有油烟的柴和烤过肉的炭,则燃料不当;用流动很急或停滞不流的水,则用水不当;烤得外熟内生,则炙烤不当;捣得大细,成了绿色的粉末,则捣碎不当;操作不熟练,搅动太急,则烧煮不当;夏天才喝,而冬天不喝,则饮用不当。
属于珍贵鲜美馨香的茶,(一炉)只有三碗。其次是五碗。假若喝茶的客人达到五人,就舀出三碗传着喝;达到七人,就舀出五碗传着喝;假若是六人,不必管碗数(意谓照五人那样舀三碗),只不过缺少一人的罢了,那就用“隽永”来补充。
七之事
王皇炎帝。神农氏。周鲁周公旦。齐相晏婴。汉仙人丹丘子。黄山君司马文。园令相如。杨执戟雄。吴归命侯。韦太傅弘嗣。晋惠帝。刘司空琨。琨兄子兖州刺史演。张黄门孟阳。傅司隶咸。江洗马充。孙参军楚。左记室太冲。陆吴兴纳。纳兄子会稽内史俶。谢冠军安石。郭弘农璞。桓扬州温。杜舍人毓。武康小山寺释法瑶。沛国夏侯恺。馀姚虞洪。北地傅巽。丹阳弘君举。安任育。宣城秦精。敦煌单道开。剡县陈务妻。广陵老姥。河内山谦之。后魏琅琊王肃。宋新安王子鸾。鸾弟豫章王子尚。鲍昭妹令晖。八公山沙门谭济。齐世祖武帝。梁刘廷尉。陶先生弘景。皇朝徐英公绩。
《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周公《尔雅》:“槚,苦茶。”《广雅》云:“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灸,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晏子春秋》:“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灸三戈五卯茗莱而已。”
司马相如《凡将篇》:“乌啄桔梗芫华,款冬贝母木蘖蒌,芩草芍药桂漏芦,蜚廉雚菌荈诧,白敛白芷菖蒲,芒消莞椒茱萸。”
《方言》:“蜀西南人谓茶曰葭。”
《吴志韦曜传》:“孙皓每飨宴坐席,无不率以七胜为限。虽不尽入口,皆浇灌取尽,曜饮酒不过二升,皓初礼异,密赐茶荈以代酒。”
《晋中兴书》:“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常欲诣纳,纳兄子俶怪纳,无所备,不敢问之,乃私蓄十数人馔。安既至,所设唯茶果而已。俶遂陈盛馔珍羞必具,及安去,纳杖俶四十,云:‘汝既不能光益叔父,柰何秽吾素业?’”
《晋书》:“桓温为扬州牧,性俭,每燕饮,唯下七奠,拌茶果而已。”
《搜神记》:“夏侯恺因疾死,宗人字苟奴,察见鬼神,见恺来收马,并病其妻,着平上帻单衣入,坐生时西壁大床,就人觅茶饮。”
刘琨《与兄子南兖州刺史演书》云:“前得安州干姜一斤、桂一斤、黄芩一斤,皆所须也,吾体中溃闷,常仰真茶,汝可置之。”
傅咸《司隶教》曰:“闻南方有以困蜀妪作茶粥卖,为帘事打破其器具。又卖饼于市,而禁茶粥以蜀姥何哉!”
《神异记》:“馀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牺之余,乞相遗也。’因立奠祀。后常令家人入山,获大茗焉。”
左思《娇女诗》:“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有姊字惠芳,眉目粲如画。驰骛翔园林,果下皆生摘。贪华风雨中,倏忽数百适。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钅历。”
张孟阳《登成都楼诗》云:“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程卓累千金,骄侈拟五侯。门有连骑客,翠带腰吴钩。鼎食随时进,百和妙且殊。披林采秋橘,临江钓春鱼。黑子过龙醢,果馔逾蟹蝑。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
《传巽七诲》:“蒲桃、宛柰、齐柿、燕栗、峘阳黄梨、巫山朱橘、南中茶子、西极石蜜。”
弘君举食檄:寒温既毕,应下霜华之茗,三爵而终,应下诸蔗、木瓜、元李、杨梅、五味橄榄、悬豹、葵羹各一杯。孙楚歌:‘茱萸出芳树颠,鲤鱼出洛水泉,白盐出河东,美豉出鲁渊。姜桂茶荈出巴蜀,椒橘、木兰出高山,蓼苏出沟渠,精稗出中田。’”
华佗《食论》:“苦茶久食益意思。”
壶居士《食忌》:“苦茶久食羽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郭璞《尔雅注》云:“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今呼早取为茶,晚取为茗,或一曰荈,蜀人名之苦茶。”
《世说》:“任瞻字育长,少时有令名。自过江失志,既下饮,问人云:‘此为茶为茗?’觉人有怪色,乃自分明云:‘向问饮为热为冷?’”
《续搜神记晋武帝》:“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采茗,遇一毛人长丈余,引精至山下,示以丛茗而去。俄而复还,乃探怀中橘以遗精,精怖,负茗而归。”
晋四王起事,惠帝蒙尘,还洛阳,黄门以瓦盂盛茶上至尊。
《异苑》:“剡县陈务妻少,与二子寡居,好饮茶茗。以宅中有古冢,每饮,辄先祀之。二子患之曰:‘古冢何知?徒以劳。’意欲掘去之,母苦禁而止。其夜梦一人云:吾止此冢三百余年,卿二子恒欲见毁,赖相保护,又享吾佳茗,虽潜壤朽骨,岂忘翳桑之报。及晓,于庭中获钱十万,似久埋者,但贯新耳。母告,二子惭之,从是祷馈愈甚。”
《广陵耆老传》:“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所得钱散路傍孤贫乞人。人或异之,州法曹絷之狱中,至夜,老姥执所鬻茗器,从狱牖中飞出。”
《艺术传》:“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余茶苏而已。”释道该说《续名僧传》:“宋释法瑶姓杨氏,河东人,永嘉中过江遇沈台真,请真君武康小山寺,年垂悬车,饭所饮茶,永明中敕吴兴礼致上京,年七十九。”
《宋江氏家传》:“江统字应迁,愍怀太子洗马,常上疏谏云:‘今西园卖酰面蓝子菜茶之属,亏败国体。’”
《宋录》:“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
王微《杂诗》:“寂寂掩高阁,寥寥空广厦。待君竟不归,收领今就槚。
鲍昭妹令晖着《香茗赋》。
南齐世祖武皇帝遗诏:“我灵座上,慎勿以牲为祭,但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
梁刘孝绰、谢晋安王饷米等,启传诏:李孟孙宣教旨,垂赐米、酒、瓜、笋、菹、脯、酢、茗八种,气苾新城,味芳云松。江潭抽节,迈昌荇之珍;疆场擢翘,越葺精之美。羞非纯束野麏,裛似雪之驴;鲊异陶瓶河鲤,操如琼之粲。茗同食粲酢,颜望楫免,千里宿舂,省三月种聚。小人怀惠,大懿难忘。陶弘景《杂录》:“苦茶轻换膏,昔丹丘子青山君服之。”
《后魏录》:“琅琊王肃仕南朝,好茗饮莼羹。及还北地,又好羊肉酪浆,人或问之:茗何如酪?肃曰:茗不堪与酪为奴。”
《桐君录》:“西阳武昌庐江昔陵好茗,皆东人作清茗。茗有饽,饮之宜人。凡可饮之物,皆多取其叶,天门冬、拔揳取根,皆益人。又巴东别有真茗茶,煎饮令人不眠。俗中多煮檀叶,并大皂李作茶,并冷。又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可通夜不眠。煮盐人但资此饮,而交广最重,客来先设,乃加以香芼辈。《坤元录》:“辰州溆浦县西北三百五十里无射山,云蛮俗当吉庆之时,亲族集会,歌舞于山上,山多茶树。”
《括地图》:“临遂县东一百四十里有茶溪。”
山谦之《吴兴记》:“乌程县西二十里有温山,出御荈。《夷陵图经》:“黄牛、荆门、女观望州等山,茶茗出焉。”
《永嘉图经》:“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
《淮阴图经》:“山阳县南二十里有茶坡。”
《茶陵图经》云:“茶陵者,所谓陵谷,生茶茗焉。”《本草木部》:“茗,苦茶,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渴热,令人少睡。秋采之苦,主下气消食。注云:春采之。”
《本草菜部》:“苦茶,一名荼,一名选,一名游冬。生益州川谷山陵道傍,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干。注云:疑此即是今茶,一名荼,令人不眠。本草注。”按《诗》云“谁谓荼苦”,又云“堇荼如饴”,皆苦菜也。陶谓之苦茶,木类,非菜流。茗,春采谓之苦?茶。
《枕中方》:“疗积年瘘,苦茶、蜈蚣并灸,令香熟,等分捣筛,煮甘草汤洗,以末傅之。”
《孺子方》:“疗小儿无故惊蹶,以葱须煮服之。”
七、茶事的历史记载
(共四十七则,择有关人名略记于下)神农氏(又称“炎帝”,“三皇”之一)。周公(名“旦”)。齐相晏婴。汉仙人丹邱子。黄山君。(汉)孝文园令司马相如。(汉)给事黄门侍郎(执戟)扬雄。吴归命侯、太傅韦宏嗣(韦曜)。晋惠帝。(晋)司空刘琨,琨兄之子衮州刺史刘演。(晋)张孟阳(张载)。(晋)司隶校尉傅咸。(晋)太子洗马江统。(晋)参军孙楚。(晋)记室督左太冲(左思)。(晋)吴兴人陆纳,纳兄子会稽内史陆俶。(晋)冠军谢安石(谢安)。(晋)弘农太守郭璞。(晋)扬州太守桓温。(晋)舍人杜毓。武康小山寺和尚法瑶。沛国人夏侯恺。余姚人虞洪。北地人傅巽。丹阳人弘君举。乐安人任瞻。宣城人秦精。敦煌人单道开。剡县陈务之妻。广陵一老妇人。河内人山谦之。后魏瑯琊人王肃。刘宋新安王子鸾,鸾之弟豫章王子尚。鲍照之妹鲍令晖。八公山和尚谭济。南齐世祖武皇帝。(南朝梁)廷尉刘孝绰。(南朝梁)陶弘景先生。唐朝英国公徐[责力]。
周公《尔雅》说:“槚,就是苦茶。”
《神农食经》说:“长期饮茶,使人精力饱满,兴奋。”
《广雅》说:“荆州(湖北西部)、巴州(四川东部)一带地方,采茶叶做成茶饼,叶子老的,制成茶饼后,用米汤浸泡它。想煮茶喝时,先烤茶饼,使它呈现红色,捣成碎末放置瓷器中,冲进开水。或放些葱、姜、橘子合着煎煮。喝了它可以醒酒,使人兴奋不想睡。
《晏子春秋》说:”晏婴作齐景公的相时,吃的是粗粮(菜)是烧烤的禽鸟和蛋品,除此之外,只饮茶罢了。
汉司马相如《凡将篇》在药物类中记载有:“鸟头、桔梗、芫花、款冬花、贝母、木香、黄柏、瓜蒌、黄芩、甘草、芍药、肉桂、漏芦、蟑螂、雚芦、荈茶、白蔹、白芷、菖蒲、芒硝、茵芋、花椒、茱萸。”
汉扬雄《方言》说:“蜀西南人把茶叶收做蔎。”
三国《吴志·韦曜传》说:“孙皓每次设宴,规定人人要饮酒七升,即使不全部喝下去,也都要酌取完毕。韦曜饮酒不超过二升。孙皓当初非常尊重他,暗地赐茶以代替酒。”
晋《中兴书》说:陆纳做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常想拜访陆纳。纳的侄子俶怪他没什么准备,但又不敢问他,便私自准备了十多人的肴馔。谢安来后,陆纳仅仅摆出茶和果品招待,陆俶于是摆上丰盛的肴馔,各种鲜味的菜全都有。等到谢安走后,陆纳打了陆俶四十板子,说:“你既不能使你叔父增加光彩,为什么破坏我廉洁的名声呢?”
《晋书》说:“桓温做扬州太守,性好节俭,每次宴会,只设七个盘子的茶食、果馔罢了。”
《搜神记》说?quot;夏侯恺因病去世,族人的儿子苟奴,看见了鬼魂。看见恺来取马匹,把他的妻子也弄成了病。苟奴看见他戴着平上帻,穿的单衣,进屋来坐到活着时常坐的靠西壁的床位上,向人要茶喝。“
刘琨给他哥哥的儿子南衮州刺史刘演写信说:”前些时收得安州干姜一斤、桂一斤、黄芩一斤,都是我需要的。我心烦意乱,精神不好,常常仰靠茶来提神解闷,你可多购买一点。“
傅咸《司隶教》说:”听说剑南蜀郡有一老婆婆,煮茶卖,廉事把她的嚣皿打破了,禁止她在市上卖茶饼和茶羹,使老婆婆陷入了困境,这究竟是为什么?“
《神异记》说:”余姚人虞洪进山采茶,遇见一道士,牵着三条青牛。他引虞洪到瀑布山,说:“我是丹邱子,听说你善于煮茶喝,常想叨你的光。山中有大茶树,可以供你采摘。希望你日后把那喝不完的茶,送些我喝。”虞洪于是设奠祭祀,后来常叫家人进山,果然寻到大茶树。“
西晋左思《娇女诗》云:”我家有娇女,长得很白皙。小名叫[纟丸]素,口齿很伶俐。姐姐叫蕙芳,眉目美如画。蹦蹦跳跳园林中,果子未熟就摘下。爱花哪管风和雨,跑出跑进上百次。看见煮茶心高兴,对着茶炉帮吹气。“
张孟阳《登成都楼》诗大意说:请问当年扬雄的住地在哪里?司马相如的故居又是哪般模样?昔日程郑、卓王孙两大豪门,骄奢淫逸,可比王侯之家。他们的门前经常是车水马龙,宾客不断,腰间飘曳着绿色的缎带,佩挂名贵的宝刀。家中山珍海味,百味调和,精妙无双。真可谓显赫权贵,百万富翁!遥望楼外,富庶的山川无边无际。秋天里,人们在橘林中采摘着丰收的柑橘;春天里,人们在江边把竿垂钓。果品胜过佳肴,鱼肉分外细嫩。四川的香茶在各种饮料中可称第一,它那美味在天下享有盛名。如果人生只是苟且地寻求安乐,那成都这个地方还是可以供人们尽情享乐的。
傅巽《七诲》说:”蒲地的桃子,宛地的苹果,齐地的柿子,燕地的板栗,恒阳的黄梨,巫山的红橘,南中的茶子,西极的石蜜。“
弘君举《食檄》说:”见央寒暄之后,先请喝浮有白沫的三杯好茶。再陈上甘蔗、木瓜、元李、杨梅、五味、橄榄。悬豹、葵羹各一杯。“
孙楚《歌》云:”茱萸出在树颠上,鲤鱼产在洛水中。白盐出在河东,美豉出于鲁渊。姜、桂、茶出巴蜀,椒、橘、木兰出高山。蓼苏长在沟渠,稗子长在田中。“
《华陀食论》说:”长期饮茶,对思考有益。“
壶居士《食忌》说:”长期饮茶,身轻体健,好似飘飘欲仙;茶与韭菜同时吃,使人增加体重。“
郭璞《尔雅注》说:”茶树矮小像栀子。冬季叶不凋零,叶子可煮茶喝。现在把早上采的叫'荼',晚上采的叫'茗',又有的叫'荈',蜀地的人叫它为'苦荼'“。
《世说》云:”任瞻,字育长,青年时期有好的名声,自从过江之后变节失志。有一次到主人家作客,主人陈上茶,他问人说:'这是茶,还是茗?',发觉旁人有奇怪不解的表情,便自己申明说:'刚才是问茶是热的,还是冷的?'“。
《续搜神记》说:”晋武帝时,宣城人秦精,常进武昌山采茶。一次遇见一个毛人,一丈多高,引秦精到山下,把一丛丛茶树指给他看了才离开,过了一会儿又回来,从怀中掏出橘子送给秦精。秦精害怕,忙背了茶叶回家。“
晋四王叛乱时,惠帝逃难到外面,回到洛阳时,黄门用陶钵盛了茶献给他喝。
《异苑》说:”剡县陈务的妻子,青年时带着两个儿子守寡,喜欢饮茶。因为住处有一古墓,所以每次饮茶总先奉祭一碗。两个儿子感到是个祸害,说:'一个古墓,它知道什么?白花力气!'想把它挖去。母亲苦苦劝说,坚决不准。当夜,梦见一人说:'我住在这墓里三百多年了,你的两个儿子总要毁平它,幸亏你保护,又拿好茶祭奠我,我虽然是地下枯骨,但怎么能忘恩不报呢?'天亮了,在院子里见到了十万串钱,像是埋了很久的,只有穿钱的绳子是新的。母亲把这件事告诉儿子们,两个儿子都很惭愧。从此祭祷更加经常和注重。“
《广陵耆老传》说:”晋元帝时,有一老太婆,每天一早,独自提一器皿的茶,到市上去卖。市上的人争着买来喝。从早到晚,那器皿中的茶不减少。她把赚得的钱施舍给路旁的孤儿、穷人和乞丐。有人把她看作怪人,向官府报告,州的官吏把她捆起来,关进监狱。到了夜晚,老太婆手提卖茶的器皿,从监狱窗口飞出去了。
《艺术传》说:“敦煌人单道开,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热,经常服食小石子,所服的药有松、桂、蜜的香气,此外只饮茶叶、紫苏罢了。”
《释道该说续名僧传》云:“南朝宋时的和尚法瑶,本姓杨,河东人,永嘉年间过江,在武康小山寺遇见了沈台真清真君,年纪很老了,用饮茶当饭。永明中,皇上下令吴兴官吏隆重地把他送进京城,那时年纪七十九?quot;。
宋《江氏家传》说:”江统,字应元。升任愍怀太子洗马。曾经上疏谏道:'现在西园卖醋、面、蓝子、菜、茶之类,有损国家体面'“。
《宋录》说:”新安人王子鸾、王子尚到八公山拜访昙济道人,道人设茶招待他们。子尚尝了尝茶说:'这是甘露啊,怎么说是茶呢?'“
王微《杂诗》云:”静悄悄,关上高阁的门;冷清清,大厦空荡荡。等您啊,您竟迟迟不回来;失望啊,且去饮茶解愁怀。“
鲍照的妹妹令晖写了篇《香茗赋》。
南齐世祖武皇帝的遗诏称:”我的灵座上切莫用杀牲作祭品,只须摆点饼果、茶饮、干饭、酒肉罢了。“
梁刘孝绰呈《谢晋安王饷米等启》中说:”李孟孙君带来了您的告谕,赏赐我米、酒、瓜、笋、菹(酸菜)、脯(肉干)、酢(腌鱼)、茗等八种食品。酒气馨香,味道淳厚,可比新城、云松的佳酿。水边初生的竹笋,胜过菖荇之类的珍羞;田头肥硕的瓜菜,超越好上加好的美味。白茅束捆的野鹿虽好,哪及您惠赐的肉脯?陶侃瓶装的河鲤虽好,哪及您馈赠的鲊鱼?大米如玉粒晶莹,茗荈又似大米精良,酸菜一看就令人开胃。(食品如此丰盛)即使我远行千里,也用不着再筹措干粮。我记着您给我的恩惠,您的大德我永记不忘?quot;
陶弘景《杂录》说:“苦茶能使人轻身换骨,从前丹邱子、黄山君饮用它。”
《后魏录》:“琅琊王肃在南朝做官,喜欢喝茶,吃莼羹。等到回到北方,又喜欢吃羊肉,喝羊奶。有人问他:'茶和奶比,怎么样?'肃说:'茶给奶做奴仆的资格都够不上。'”
《桐君录》:“湖北黄冈、武昌、安徽庐江,江苏武进等地人喜欢饮茶,都是主人家准备的。茶有饽,喝了对人有好处。凡可作饮料的植物,大都是用它的叶,而天门冬、菝葜却是用其根,也对人有好处。又湖北巴东有真茶,煮的喝了使人兴奋没有瞌睡。当地人习惯把檀叶和大皂李叶煮当茶,两者的性质都冷。另外,南方有瓜芦树,它的叶大一点,也像茶,很苦很涩,制取为末,像喝茶一样地喝,也可以整夜不眠,煮盐的人全靠喝这。交州和广州很重视饮茶,客人来了,先用它来招待,还加一些香菜。
《坤元录》:”辰州溆浦县西北三百五十里,有无射山,据称:土人风俗,遇到吉庆的时候,亲族聚会,在山上歌舞。山上多茶树。“
《括地图》:”在临遂县以东一百四十里,有茶溪。“
山谦之《吴兴记》:”吴兴县西二十里有温山,出产进贡皇上的茶。“
《夷陵图经》:”黄牛、荆门、女观、望州等山,出产茶叶工。
《永嘉图经》:“永嘉县以东三百里,有白茶山。”
《淮阳图经》:“山阳县以南二十里,有茶坡。”
《茶陵图经》说:“茶陵,就是陵谷中生长着茶的意思。”
《本草·木部》:“茗,又叫苦荼。味甘苦,性微寒,没有毒。主治瘘疮,利尿,除痰,解渴,散热,使人少睡。秋天采摘有苦味,能下气,助消化。原注说:要春天采它”。
《本草·菜部》:“苦菜,又叫荼,又叫选,又叫游冬,生长在四川西部的河谷、山陵和路旁,即使在结冰的寒冬也冻不死。三月三日采下,弄干。”(陶弘景)注:怀疑这就是现在称的茶,又叫荼,喝了使人不能入睡。(苏恭)《本草注》按:“《诗经》说”谁说荼苦“,又说”乌头、苦荼像糖一样甜“,指的都是苦菜。陶弘景称的苦荼,是木本植物茶,不是菜类。茗,春季采,叫苦搽。”
《枕中方》:“治疗多年的瘘疾,把茶和蜈蚣一同放在火上烤熟,等发生香气,分成相等的两份,捣碎筛末,一份加甘草煮水洗;一份外敷。”
《孺子方》:“治疗小孩不明原因的惊厥,用苦茶和葱的发根煎水服。”
八之出
山南以峡州上,襄州、荆州次,衡州下,金州、梁州又下。
淮南以光州上,义阳郡、舒州次,寿州下,蕲州、黄州又下。
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润州、苏州又下。
剑南以彭州上,绵州、蜀州次,邛州次,雅州、泸州下,眉州、汉州又下。
浙东以越州上,明州、婺州次,台州下。
黔中生恩州、播州、费州、夷州,江南生鄂州、袁州、吉州,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其恩、播、费、夷、鄂、袁、吉、福、建、泉、韶、象十一州未详。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八、茶叶产区
山南地区的茶以峡州产的为最好,襄州、荆州产的次之,衡州产的差些,金州、梁州的又差一些。
淮南地区的茶,以光州产的为最好,义阳郡、舒州产的次之,寿州产的较差,蕲州、黄州产的又差一些。
浙西地区产的茶,以湖州产的为最好,常州产的次之,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产的差些,润州、苏州产的又差一些。
剑南地区的茶,以彭州产的为最好,绵州蜀州产的次之,邛州、雅州、泸州的差些,眉州、汉州又差一些。
浙东地区的茶,以越州产的为最好,明州、婺州产的次之,台州产的差些。
黔中产地是恩州、播州、费州、夷州。
江西产地是鄂州、袁州、吉州。
岭南产地是福州、建州、韶州、象州。
对于思、播、费、夷、鄂、袁、吉、福、建、韶、象这十一州所产的茶,还不大清楚,有时得到一些,品尝一下,觉得味道非常之好。
九之略
其造具,若方春禁火之时,于野寺山园丛手而掇,乃蒸,乃舂,乃以火干之,则又棨、朴、焙、贯、相、穿、育等七事皆废。其煮器,若松间石上可坐,则具列,废用槁薪鼎枥之属,则风炉、灰承、炭挝、火筴、交床等废;若瞰泉临涧,则水方、涤方、漉水囊废。若五人已下,茶可末而精者,则罗废;若援藟跻嵒,引絙入洞,于山口灸而末之,或纸包合贮,则碾、拂末等废;既瓢碗、筴、札、熟盂、醝簋悉以一筥盛之,则都篮废。但城邑之中,王公之门,二十四器阙一则茶废矣!
九、茶具的省略
关于制造和工具,如果正当春季寒食前后,在野外寺院或山林茶园,大家一齐动手采摘,当即蒸熟,捣碎,用火烘烤干燥(然后饮用),那末,棨(锥刀)、扑(竹鞭)、焙(焙坑)、贯(细竹条)、棚(置焙坑上的棚架)、穿(细绳索)、育(贮藏工具)等七种工具以及制茶的这七道工序都可以不要了。
关于煮茶用具,如果在松间,有石可坐,那末具列(陈列床或陈列架)可以不要。如果用干柴鼎锅之类烧水,那末,风炉、炭挝、火夹、交床等等都可不用。若是在泉上溪边(用水方便),则水方、涤方、漉水囊也可以不要。如果是五人以下出游,茶又可碾得精细,就不必用罗筛了。倘若要攀藤附葛,登上险岩,或沿着粗大绳索进入山洞,便先在山口把茶烤好捣细,或用纸包,或用盒装,那么,碾、拂末也可以不用。要是瓢、碗、夹、札、孰盂、盐都用筥装,都篮也可以省去。
但是,在城市之中,贵族之家,如果二十四种器皿中缺少一样,就失去了饮茶的雅兴了。
十之图
以绢素或四幅或六幅,分布写之,陈诸座隅,则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之事、之出、之略,目击而存,于是《茶经》之始终备焉。
十、书写张挂
用白绢四幅或六幅,把上述内容分别写出来,张挂在座位旁边。这样,茶的起源、采制工具、制茶方法、煮茶方法、饮茶方法、有关茶事的记载、产地以及茶具的省略方式等,便随时都可以看到,看在眼里,于是,《茶经》从头至尾的内容就记完备了。
篇3:陆羽与茶经教学课件
陆羽与茶经教学课件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和默读课文,了解茶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帮助学生认识“煎、吭、禄、茶”,会写“煎、吭、舀、茶”,理解“煎茶、舀水、吭声、如火如荼”等词语。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去品读理解文本,进而了解茶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
三、教学准备:
查找关于中国茶文化及陆羽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读
上课前老师想和大家聊聊你们最感兴趣的话题:名人。学生畅所欲言自己崇拜的明星,在此基础上(课件出示陆羽的画像),让学生猜猜这位名人是谁?相机引出课题教师板书:陆羽与《茶经》(师板书,生书空,同时讲解“陆”字的右边“击”字书写时注意的地方)
齐读课题,读后质疑:1.陆羽与《茶经》有什么关系?2.为什么以此为题?学生以课前准备简要交流有关资料。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位名人,看看从文中我们又会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快速浏览全文,想想:①文章是以什么顺序来写的?
②文章从什么话题谈到陆羽?
③文中主要写了陆羽的哪几件事?
(相机板书:辨别江水、撰写《茶经》、推广茶艺)
(三)再读课文,理解词语
1.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字音读准。
3.词语个性化朗读,要求:按自己理解的词义来朗读。
4.对于个别较难的词语给予解释。
5.通过理解“茶”和“荼”的词义,帮助学生区别
6.指导“荼”的写法。
7.引导学生通过字义来区别“荼“的两种读音。
“荼“(tu)古书上说的一种苦菜。古书上指茅草的白花:如火如荼。古同“荼”,涂炭。
“荼”(shu)①玉板,古朝会时所执。②同“舒”,舒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是按总——分的顺序来行文的,从茶乡想到陆羽总起引出后面的三个事例(辨别江水、撰写《茶经》、推广茶艺),以此来表现陆羽。这节课我们接着在作者畅达的语言中去品读、去感悟。
二、细读品味
1.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自由读,思考:从中你知道了什么?哪些语句写到了陆羽?(2、3句)能用一句话概括吗?(陆羽是唐朝复州竟陵郡人,是中国茶史上的传奇人物,他的茶艺在当时就已闻名天下,被人称为“茶圣”。)
默读第四句话,想想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衔接,引出后文)
2.辨别江水
(1)自由读文,找找文中哪些段落是写陆羽辨别江水这件事?(2-8自然段)
(2)学生分角色朗读,想象当时情景,感受人物形象。
从朗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陆羽精通茶艺)
文中哪些语句具体地表现了陆羽精通茶艺?
课件出示:
(军士取来水后,陆羽马上用勺子舀水。他看了一下,又用勺子轻轻地掂了掂水,说:“这水是临岸的江水,不是南零的水。”)
(陆羽没有吭声,默默地将瓶水往外倒。倒至一半时,他又用勺子取水扬了扬,说:“这才是南零的水呢!”)
(3)陆羽一舀、一掂、一倒就分辨出江水来,难怪军士不由衷的感叹:“陆先生,您真是神了!”(师生齐读这句话)
(4)质疑:为什么一舀、一掂、一倒就能分辨出江水来?
引导生结合学习链接理解
3.拒绝做官,撰写《茶经》
(1)快速浏览,找找哪些段落写了这件事?(9-11自然段)
(2)出示自学提示:
①陆羽为什么要写《茶经》?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部书的?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
②为了写《茶经》,陆羽做了写什么?花了多长时间?读到这里你又有怎样的感受?
(学生自学,划词句,作批注。)
(3)小组交流,共同研讨。
(4)讨论交流,①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两个“毫不……”(一是朝廷好几次要他出任,他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二是他为推广茶艺,决心写人们不屑于写的“闲书”时毫不动摇。)体会陆羽的志向远大,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陆羽的高尚人品。
课件出示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感受陆羽的人品:
陆羽一生鄙夷权贵,不重财富,热爱自然,坚持正义。《全唐诗》中载有陆羽一首诗,正体现了它的品格。
不羡黄金磊,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凌城下来。
②引导学生抓住“二十一岁”,“十六年”,“三十二州”两个“五年”,“二十六年”,“四十七岁”等数据来体会陆羽为撰写《茶经》作出了无悔的选择,投入了巨大的热情,耗费了毕生的精力,才终于完成这部经典著作。
师小结: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先找出记叙这个事例的相关段落,然后划记相关词语,并抓住这些词语细细品味,体会,感受。
③利用所查资料补充介绍(学习11段)
《茶经》是怎样一部书?有何价值?
在反馈基础上,课件出示相关内容:
《茶经》的内容十分丰富,在七千余字的著作中,凡栽茶、采茶、制茶、饮茶等各方面的事宜都写到了。他写工具和器皿的运用,不仅说明了技术问题,而且也说明了文化的演变和区别。
《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茶叶采制和饮用经验,全面论述了有关茶叶起源生产、饮用等各方面的问题,传播了茶业科学知识,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开中国茶道的先河。且《茶经》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茶书,除茶法外,凡与茶有关的各种内容,都有叙述。以后茶书皆本于此。
4.推广茶艺(12自然段)
自由读,思考:陆羽推广茶艺产生了哪些影响?
(边读边划,作批注。)
引导生抓住“如火如荼”和两个“也日益……”所在语句来体会。
第三课时
一、练读拓展:
1.完成课后题二:陆羽为什么会被人尊称为“茶圣“?
陆羽在亲自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悉心研究了前人和当时茶叶的`生产经验,完成创始之作《茶经》。因此被尊为茶神和茶仙。
2.浏览全文找出文中的三个递进复句,划出来,并在旁边批注每一个复句在文中的作用。
3.反馈:①第九自然段第一句:承上启下,概述陆羽特点。
②第十一自然段第二句:概述《茶经》的内容。
③第十二自然段第四句:概述茶艺的影响。
4.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
5.有关《茶经》的小贴士。
《茶经》分三卷十节,约7000字。卷上:一之源,讲茶的起源、形状、功用、名称、品质;二之具,谈采茶制茶的用具,如采茶篮、蒸茶灶、焙茶棚等;三之造,论述茶的种类和采制方法。卷中:四之器,叙述煮茶、饮茶的器皿,即24种饮茶用具,如风炉、茶釜、纸囊、木碾、茶碗等。卷下:五之煮,讲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品第;六之饮,讲饮茶的风俗,即陈述唐代以前的饮茶历史;七之事,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等;八之出,将唐代全国茶区的分布归纳为山南(荆州之南)、浙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西、岭南等八区,并谈各地所产茶叶的优劣;九之略,分析采茶、制茶用具可依当时环境,省略某些用具;十之图,教人用绢素写茶经,陈诸座隅,目击而存。
二、布置作业:
布置课外阅读有关茶文化的文章
附:
板书设计:
22. 陆羽与《茶经》
由茶乡想到陆羽
辨别江水精通茶艺
撰写《茶经》人品高尚、志向远大
篇4:唐陆羽茶经全文及译文
唐陆羽茶经全文及译文
《茶经》分三卷十节,约7000字。卷上:一之源 ,讲茶的起源、形状、功用、名称、品质;二之具,谈采茶制茶的用具,如采茶篮、蒸茶灶、焙茶棚等;三之造,论述茶的种类和采制方法。卷中:四之器,叙述煮茶 、饮茶的器皿,即24种饮茶用具,如风炉、茶釜、纸囊、木碾、茶碗等。卷下:五之煮,讲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品第;六之饮,讲饮茶的风俗,即陈述唐代以前的饮茶历史;七之事,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等;八之出,将唐代全国茶区的分布归纳为山南(荆州之南)、浙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西、岭南等八区,并谈各地所产茶叶的优劣;九之略,分析采茶、制茶用具可依当时环境,省略某些用具;十之图,教人用绢素写茶经,陈诸座隅,目击而存。《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茶叶采制和饮用经验,全面论述了有关茶叶起源、生产、饮用等各方面的问题,传播了茶业科学知识,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开中国茶道的先河。
陆羽,名疾,字鸿渐、季疵,号桑苎翁、竟陵子,唐代复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门)。幼年托身佛寺,自幼好学用功,学问渊博,诗文亦佳,且为人清高,淡泊功名。一度招拜为太子太学、太常寺太祝而不就。760年为避安史之乱,陆羽隐居浙江苕溪(今湖州)。其间在亲自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悉心研究了前人和当时茶叶的生产经验,完成创始之作《茶经》。
《茶经》全文:
卷上
一之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1)。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2),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原注:瓜芦木,出广州,似茶,至苦涩。栟榈,蒲葵之属,其子似茶。胡桃与茶,根皆下孕(3),兆至瓦砾,苗木上抽。)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原注: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4)。从木,当作“[木茶],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荼”,其字出《尔雅》。)其名,一曰茶,二曰槚(5),三曰蔎(6),四曰茗,五曰荈(7)。(原注:周公云;槚,苦荼。”杨执戟(8)云:“蜀西南人谓荼曰蔎。郭弘农(9)云:“早取为荼,晚取为茗,或曰荈耳。”)。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原注:栎字当从石为砾),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10),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11)。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12)。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13)抗衡也。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14),饮之成疾。茶为累也,亦犹人参。上者生上党(15),中者生百济、新罗(16),下者生高丽(17)。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18)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19)使六疾不瘳(20)。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译文:
茶 经
唐·陆羽
一、茶的起源
茶,是我国南方的优良树木。它高一尺、二尺。有的甚至高达几十尺。在巴山、峡川一带。有树杆粗到两人合抱的。要将树枝砍下来,才能采摘到芽叶。
茶树的树形像瓜芦。叶形像栀子。花像白蔷薇,种子像棕榈。果柄像丁香,根像胡桃。
'茶'字的.结构,有的从'草'部(写作'茶'),有的从'木'部(写作'[木荼]'),有的'草''木'兼从(写作'荼')。荼的名称有五种:一称'茶',二称'槚',三称'蔎',四称'茗',五称'荈'。
种茶的土壤,以岩石充分风化的土壤为最好,今有碎石子的砾壤次之,黄色粘土最差。
一般说来,茶苗移栽的技术掌握不当。移栽后的茶树很少长得茂盛。种植的方法象种瓜一样。种后三年即可采茶。茶叶的品质,以山野自然生长的为好,在园圃栽种的较次。在向阳山坡,林荫覆盖下生长的茶树,芽叶呈紫色的为好,绿色的差些;芽叶以节间长,外形细长如笋的为好,芽叶细弱的较次。叶绿反卷的为好,叶面平展的次之。生长在背阴的山坡或山谷的品质不好,不值得采摘。因为它的性质凝滞,喝了会使人腹胀。
茶的功用,因为它的性质冷凉,可以降火,作为饮料最适宜。品行端正有节俭美德的人,如果发烧,口渴,胸闷,头疼,眼涩,四肢无力,关节不畅,喝上四五口,其效果与最好的饮料醍醐、甘露不相上下。但是,如果采摘的不适时,制造的不精细,夹杂着野草败叶,喝了就会生病。
茶和人参一样,产地不同,质量差异很大,甚至会带来不利影响。上等的人参出产在上党,中等的出产在百济、新罗,下等的出产在高丽。出产在泽州、易州、幽州、檀州的(品质最差),作药用,没有疗效,更何况比它们还不如的呢!倘若误把荠苨当人参服用,将使疾病不得痊愈,明白了对于人参的比喻,茶的不良影响,也就可明白了。来自微信:edutea
注释:
(1)伐而掇之:伐,砍下枝条。《诗经.周南》:伐其条枚。掇,拾拣。
(2)栟榈:棕树。《说文》:“栟榈,棕也”。栟,读音bing。
(3)根皆下孕,兆至瓦砾:下孕,在地下滋生发育。兆,裂开,指核桃与茶树生长时根将土地撑裂,方始出土成长。
(4)开元文字音义:字书名。唐开元二十三年(735)编辑的字书。早佚。
(5)槚:读音jia,本为楸、梓类的美木,借指为茶。
(6)蔎:读音she,《玉篇》:“蔎,香草也”。清人段玉裁认为应是草香。借指为茶。
(7)荈:读音chuan。茶树老叶制成的茶。
(8)杨执戟:即杨雄,西汉人,哲学家、文学家,执戟是其官职。
(9)郭弘农:即郭璞,晋人,诗人、文字学家,注释过《尔雅》。
(10)艺而不实:艺,指种植技术。
(11)叶卷上,叶舒次:叶片卷者为初生故其质量好,舒展平直者质量次。
(12)性凝滞,结瘕疾:凝滞,凝结不散。瘕,腹中肿块。《正字通》:“腹中肿块,坚者曰症,有物形曰瘕”。
(13)醍醐、甘露: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味甘美。甘露,古人认为它是“天之津液”。
(14)卉莽:野草。
(15)上党:唐时郡名,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市长子、潞城一带。
(16)百济、新罗:唐时位于朝鲜半岛上的两个小国,百济在半岛西南部,新罗在半岛东南部。
(17)高丽:应为高句丽,唐时位于朝鲜半岛上的小国,即今朝鲜。
(18)泽州、易州、幽州、澶州:皆为唐时州名。治所分别在今山西晋城、河北易县、北京市区北、北京市怀柔县一带。
(19)荠苨:一种形似人参的野果。苨,读音ni。
(20)六疾不瘳:六疾,指人遇阴、阳、风、雨、晦、明得的多种疾病。瘳,痊愈。
篇5:《陆羽宇茶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和朗读课文,了解茶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情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帮助学生认识“煎、吭、禄、茶”,会写“煎、舀、吭、茶”,理解“煎茶、舀水、吭声、功名利禄、如火如荼、源远流长、千载难逢、博学多才”等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了解茶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查找关于中国茶文化以及陆羽的资料,以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欣赏茶艺表演的录象资料。
师解说。(茶艺是一种生活艺术。茶艺多姿多彩,充满生活情趣,给饮茶人以高尚、美好的享受,给表演带来活力。茶艺是一种人生艺术。人生如茶,在紧张繁忙之中,泡出一壶好茶,细细品味,通过品茶进入内心的修养过程,感悟苦辣酸甜的人生,使心灵得到净化。茶艺是一种文化。起源于中国,与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古以来,插花、挂画、点茶、焚香并称四艺,尤为文人雅士所喜爱。茶艺还是高雅的休闲活动,可以使精神放松,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化解误会和冲突,建立和谐的关系等。是谁让茶的地位这么高呢?)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中国茶文化以及陆羽的资料。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出示词语,积累运用。(煎茶、舀水、吭声、功名利禄、如火如荼、源远流长、千载难逢、博学多才)
(1)自读词语。同伴互助,理解词语意思。
煎茶:把茶放入水中煮沸,使所含的成分进入水中。
吭声:出声;说话。多用于否定式。如本文中的:“陆羽没有吭声。”
舀水:用瓢、勺等取水。
功名利禄:功名,旧指科举或官职名称;禄,旧称官吏的奉给。指科举应试考中以后升官发财。泛指名利地位。
如火如荼:荼,茅、芦等植物开的白花。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原形容军容壮盛,后多形容声势浩大、气氛热烈等。
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流程很长。比喻历史悠久。
千载难逢:载,年;逢,遇上,碰到。一千年也难得碰到一次。形容机会非常难得。
博学多才:学识渊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2、浏览课文,说说每个词语在文中指的是谁?
如:( )为了( ),放弃了(功名利禄),我觉得他( )。
【利用课文内容,进行词语应用和表达能力训练,也初步了解课文大体内容。】
3、自由读课文,读准音。梳理课文故事条理。把课文分成四部分。
和同桌讨论:课文从什么话题开始谈到了陆羽的?主要写了陆羽的哪几件事情?哪些段落写到了《茶经》?
4、默读课文,说说四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从茶乡想到陆羽。
第二部分 辨别江水的故事。
第三部分 拒绝作官,撰写《茶经》。
第四部分 周游各地,推广茶艺。
其中二、三、四部分可以合并为一部分——用事例表现陆羽。
三、小结。
课文介绍了在中国茶文化历留有美名的传奇人物陆羽的生动故事,赞扬了他似茶叶一般清纯的人品,歌颂了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叶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
四、作业
熟读课文。抄写生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听写生词。
回忆课文的条理。
二、细读理解。
(一)默读课文,边读边画陆羽令你敬佩的句子,写批注。
【课文中,陆羽的所做所为,有的很神奇,有的很难能可贵甚至不是常人所能够理解或者胜任的,这些语句使学生的阅读目的更明确、批注写起来也会更加有内容可评价。】
(二)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入理解重点语句。
1、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段话中,那些语句概括地介绍了陆羽?能用一句话来回答吗?(如:陆羽是中国茶的传奇人物,是唐朝复州竟陵郡人,他的茶艺在当时就已闻名天下,被人称为“茶圣”。)第4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四句话由远及进,由大到小、层层深入,最后引向一个生动故事。
2、读第2—8自然段,思考:这里讲了怎样一个故事?文中那些语句具体地表现了陆羽精通茶艺?如果你在场,会怎样表扬陆羽?(抓住舀水、掂水、倒水等一系列动作体会)分角色朗读,想象当时情景,感受人物形象。
【这个片段描写的故事生动,学生读了,一定很觉得很奇特。让学生走入故事设身处地地想象并且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朗读时就能够更好地把对陆羽的佩服的感觉表现出来。】
3、读9—11自然段,思考:
(1)陆羽为什么要写《茶经》?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部书的?读到这里,你有怎样的感受?
(2)为了写《茶经》,陆羽做了些什么?花了多长时间?想象陆羽会遇到哪些困难。(抓住相关数据:如十六年,三十二州,五年……体会人物精神)
【的游历,无数的风餐露宿,日晒雨淋,与人交往中可能遇到的麻烦,还有十年的著书的枯燥与艰辛,都是学生无法轻易想象到的。这里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以及学生的七嘴八舌中逐渐将磨难的镜头丰富起来。深入感受陆羽为了完成自己的理想,所展示的顽强的毅力。】
(3)《茶经》是怎样一部书?它有怎样的价值?(可让学生用所查资料作补充介绍。)第十一自然段中的递进复句“他不仅……而且……”说明了茶经的内容十分丰富,记述相当细致。可以体会到陆羽投入了巨大的热忱,耗费了毕生的精力,作出了无悔的选择……
4.读第12自然段,思考:陆羽推广茶艺产生了那些影响?
(三)梳理,小结。
(2-12自然段)用事例表现陆羽。选择了他生平中有代表性的三个事例一一分述。分别是辨别江水的故事,说明他十分精通茶艺;拒绝作官,撰写《茶经》,说明他人品高尚、志向远大;周游各地,推广茶艺,不愧为茶圣。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语言畅达,过渡自然;文题鲜明,照应精心。
三、练读拓展
1、读读,抄抄。
(1)振兴古国茶文化 扶植民族艺术花
(2)茶亦醉人何必酒 书能香我不需花
2、阅读短文,增长新知。
篇6:《陆羽宇茶经》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阅读,促使每个学生在多重对话中自行建构文本意义,获得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和默读课文,了解茶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体会句子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帮助学生认识“煎、吭、禄、蜀、荼”,会写“煎、舀、吭、嫌、荼”,
理解“煎茶、舀水、吭声、功名利禄、如火如荼、源远流长、千载难逢、
博学多才”等词语。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去品读理解文本,进而了解茶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写作方面的特点。
课前准备:
1.查找关于中国茶文化及陆羽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工工整整地写一个中国茶的传奇人物的名字——陆羽。再写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书的名字——《茶经》。
2.一位名人,一部名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名人,这部名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浏览课文,思考:文中主要写了陆羽的哪几件事?找出每件事的相关段落。
3.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这几件事。
4.思考第一自然段和下文的关系,理出文章的结构。(总——分)
三、再读课文,理解积累词语
1.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借助注音或工具书,读准词语的读音。
3.联系上下文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4.个性化朗读自己积累的词语。
5.交流对“煎茶、源远流长、如火如荼”等词语的理解。
6.书写生字,摘录词语。
提醒注意“荼”与“茶”的区别,指导正确书写“荼”。
四、听写词语,巩固积累
1.听句子,根据句意写词语。.
(1)学识渊博,有多方面的才能。(博学多才)
(2)源头很远,流程很长。比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3)像火一样红,像茶一样白。多形容声势浩大,气氛热烈。(如火如荼)
2.结合课文内容,用听写的词语各说一句话。
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同时理清文章的顺序。
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提高理解、运用词语的能力。
听写词语,运用词语说话意在检查词语识记情况,提高运用词语的能力。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说说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
2.谈话:通过说话练习,我们回顾了课文,这节课我们继续在作者畅达的语言中走近陆羽。
二、阅读活动一:理解“茶圣”
1.快速浏览全文,说说哪一个词最能准确的评价陆羽。(茶圣。)
2.请大家结合工具书谈谈对“茶圣”的理解。(称学识和技能有较高成就的人为“圣”。)
3.陆羽为什么被后人称为“茶圣”?让我们到文中找出依据。
三、阅读活动二:说说陆羽
1.默读课文,勾画出相关语句,用品析重点词句的方法,批注出自己对“茶圣”的理解。(展示课件第三屏)
2.学生抓相关语句,扣住重点词句品析,教师根据交流情况,相机指导。
交流的重点预设有以下几个方面:
☆“精通茶艺”
“陆君善茶,已是天下闻名。”(擅长茶艺,名气很大。)
他看.了一下,又用勺子轻轻地掂....了掂.水,说:“这水是临江的江水,不是南零的水。”
他默默地将瓶水往外倒。倒至一半时,他又用勺子取水扬.了扬.,说:“这才是南零的水呢!”
(一看、一掂、一扬,就能分辨出水的质量,精通茶艺。)
为什么一看、一掂、一扬就能分辨出南零的江水来?如果你在场,会说什么?
补充“陆羽与智积法师”的资料,加深体会。引导朗读“陆先生,您真是神了”。
3.过渡:从陆羽辨别江水的动作中我们读出了陆羽精通茶艺。陆羽被称为“茶圣”,仅仅是因为他精通茶艺吗?
☆“博学多才”
圈点勾画,进行批注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批注后交流,朗读,是为了深度把握人物形象,深刻理解文章意蕴。既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阅读方法,又锤炼了阅读能力。
学生结合课文思考,感悟,交流对主人公的理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实现了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
“陆羽不仅精通茶艺,而且博学多才。”“朝廷好几次要他出任高官。”
☆“人品高尚”“目标远大”
“朝廷好几次要他出任高官,他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当时,人们都以求取功名利禄为荣,不屑于写这样的闲书,而陆羽却毫不动摇....。”
(抓住“毫不犹豫”“毫不动摇”因势而导,陆羽拒绝做官意味着拒绝了什么?选择撰写《茶经》意味着选择了什么?引导朗读这两句话。)
☆“杰出贡献”“乐于奉献”
学生利用所查资料补充介绍《茶经》。(展示课件第四屏)朗读第十一自然段。
抓住“如火如荼”“日益”“不仅……还……”体会陆羽推广茶艺对国内外的影响。朗读第12自然段。
4.小结:我们抓住重点词句,相关段落进行品味,了解了陆羽。
(展示课件第五屏)齐读。
5.同学们现在对“茶圣”又有了哪些新的理解?
6.陆羽不仅精通茶艺,有较高成就,还品格高尚,堪称“茶圣”“茶神”!陆羽自己写了一首诗,让我们怀着崇敬之情分享它。(展示课件第六屏)齐读。
第三课时
一、复习衔接
陆羽为什么被后人尊称为“茶圣”?我们是从哪几件事中知道的?
阅读文段、资料相结合,利于学生全面了解《茶经》的内容和价值。
陆羽给我们留下了鲜明的印象,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呢?
二、品味赏析
这篇文章结构清晰,语言优美,人物形象突出。让我们共同来品味赏析文章写作方面的特色。(展示课件第七屏)找出最令自己欣赏的地方,并说出欣赏的理由。
1.例:文章第一自然段由茶乡想到陆羽,简要介绍陆羽,第二至十一自然段写了有关陆羽的三件事。因此说文章是按照“总起——分述”的思路安排的。这样行文,文路清晰,给阅读留下捕捉重点信息的抓手。
2.学生边读边想,交流发现。
☆首尾呼应——开篇写陆羽是中国茶的传奇人物,是“茶圣”,结尾写到陆羽被后人尊称为“茶圣”。)
☆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三个事例,“撰写《茶经》”最为详细、突出,“辨别江水”较为详细,“推广茶艺”则很简略。)
☆过渡自然——第九自然段第一句,承上启下,引出陆羽的又一个特点。
☆“辨别江水”一事中,抓住陆羽的动作、语言描写突出人物的特点。
☆利用具体数字来突出陆羽为撰写《茶经》的巨大付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巧用关联词——第十一自然段中“不仅……而且……”说明《茶经》内容十分丰富,记述相当细致。第十三自然段中“不仅……还……”突出了陆羽推广茶艺对国外的影响。
……
3.小结:本文采用总分的结构;首尾呼应,过渡自然;三件事有详有略,重点突出;对人物刻画有正面描写,有侧面烘托。这些方法我们在写作中可以学着运用。
三、布置作业
1.读一读,背一背。(展示课件第八屏)
品味文章写作特色,意在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帮助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自己领悟到的东西印象往往最深刻。这些写作方法相信学生在作文中会经常用到。
☆振兴古国茶文化,扶植民族艺术花
☆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
2.运用本课的写作方法,写一写生活中给自己印象深刻的人。
读背茶联,丰富学生的积累。
学以致用。
篇7:《陆羽宇茶经》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谜语导入:生在山里,死在锅里,埋在罐里,活在杯里。(打一物。谜底为:茶叶。)这个谜语,形象生动,颇有创意。茶本来生长在山里,茶叶采下后,投入高温的炒茶锅杀青炒制,茶叶的生命活动停止,制好的干茶,贮藏于茶叶罐里。干茶放入茶杯,经开水冲泡,芽叶舒展,栩栩如生,生意盎然。
师:茶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饮品,(生说自己对茶的了解或认识),大家知道吗?茶的故乡在中国。们的祖先在30前已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谈到茶,人们自然就会想到一部书和一个人,这部书就是《茶经》,这个人就是写这本书的作者茶圣陆羽。(板书课题)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陆羽了解《茶经》。通过上节初步学习,我们知道课文讲了陆羽生平中有代表性的三件事,(师要生快速朗读课文再度熟悉这三个事例)
读完同学们还记得是哪三件吗?(生齐答)
二、第一自然段
我们首先来看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中由什么话题开始谈到陆羽的?思考:哪几句话写到了陆羽?(
2、3句)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地介绍陆羽?(参考:陆羽是中国茶史上的传奇人物,是唐朝复州竟陵郡人,他的茶艺在当时就已闻名天下,被人称为“茶圣”。)
过渡:第4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生答:引出下文。问:引出什么?答:辨别江水)生答:辨别江水(板书)
三、学习“辨别江水”
表演此情形!!!从表演中你能体会到什么?(答:精通茶艺,板书) 下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这一部分的内容,找出能具体表现陆羽精通茶艺的语句。(2分钟)课文第4第6自然段。
答:
1、军士取来水后,陆羽马上用勺子舀水。他看了一下,又用舀子轻轻地掂了掂水,说:“这水是临岸的江水,不是南零的水。”
2、陆羽没有吭声,默默地将瓶水往外倒。倒至一半时,他又用勺子取水扬了扬,说:“这才是南零的水呢!”
这两句话是抓住人物的什么来进行描写的?(生答:动作、语言、神态,师追问:最主要的是什么?生答:动作。问:哪些动作?在书上把表示动作的词语划出来,生答:舀、看、掂、倒、扬。
师:通过对话及动作的描写就刻画出陆羽栩栩如生的神奇形象。) 指导学生朗读
1、2句,想想该读出陆羽怎样的语气? (
1、肯定;
2、自信)
师总结:(其后可全班齐读。)陆羽一舀、一掂、一倒就能分辨出江水来,难怪李季卿和在场的数十名宾客、随从听罢都“惊愕不已”,也难怪取水军士不由得感叹:“陆先生,您真是神了!”(师生齐读这个句子)(读出对陆羽的敬佩之情)
1 质疑:为什么陆羽一舀、一掂、一倒就能分辨出江水来?
(师结合学习链接加以解释:因为南零水与临岸江水,它们一轻一重,一清一浊,对学识渊博、精通茶艺的陆羽来说,自然不难分辨。)
师小结:陆羽潜心研究茶艺,对茶、对水都了然于心,即便在同一个瓶子中,也能准确地分辨出南零水与临岸江水,其茶艺真是了不得,难怪被称之为“茶圣”。)
过渡:难道陆羽被尊称为“茶圣”仅仅是因为他茶艺高超?生答:陆羽撰写《茶经》。
四、讲授“撰写茶经”。
(板书)撰写茶经 师:下面我们来学习第9至11自然段,请思考:陆羽为什么要撰写《茶经》? 生答:“他的志向是推广茶艺,撰写茶经”。师:他真是“志向远大”(板书)啊。
师: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茶经?
生答:“当时人们都以求取功名利?……而陆羽却毫不动摇。”“朝廷好几次要他出任高官,他都毫不犹豫的拒绝了。”(哦,是这一句)
师:朝廷好几次要他出任高官,他都(毫不犹豫)的拒绝了。当时,人们都以求取功名利?为荣,不屑于写这样的“闲书”,而陆羽却(毫不动摇)。(加粗让学生齐读。)
师:这两句是对陆羽什么的描写?生答:神情态度。 毫不犹豫,表明他拒绝功名利?的态度十分坚决;那毫不动摇呢?又表明了什么,生:坚定,意志的坚定,师:什么意志的坚定,生:撰写《茶经》的意志的坚定。师:从这里我们又能感受到陆羽什么样的品质呢?提问,谁能用一个四字成语来形容?淡泊明志(板书)
师小结:陆羽淡泊名利,拒绝做官,潜心撰写《茶经》,他对茶的痴迷,谁能比得上呢?难怪人们称他为“茶圣”!
过渡:既然坚定了意志来撰写《茶经》,那么就得行动。 师问:陆羽为撰写《茶经》做过了些什么呢?
生1答:二十一岁那年,陆羽为了搜集撰写《茶经》的资料,开始游历天下。 生2答:经过十六年的游历后,陆羽隐居浙江湖州,潜心从事茶的研究和著述。
师:也就说陆羽为了写《茶经》他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游历天下,搜集资料”,第二个阶段是“潜心研究和著述”,共历时“二十六年”。
师:在这二十六年里,陆羽仅仅游历就耗费了十六年,我们就来看看课文里陆羽游历天下,搜集资料的语句。
师读:一路上,他风餐露宿,日晒雨淋。问:风餐露宿,日晒雨淋又说明什么?生答。
师:这些都是游历时经历的困难与艰苦,那下面一句:足迹遍布……吴越山川。问:这又说明什么?生答。
师:没错,到过很多地方,游历的地域广。每到一处他就向当地的百姓请教(生接答:如何种茶、制茶、烹茶、饮茶),这说明了什么?说明陆羽搜集资料很多,很详细。
2 过渡:陆羽为了撰写《茶经》,花了那么长的时间,走过了那么多的地方,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陆羽在这二十六年的时间里,除了课本里提到的,他一定要遇到过哪些困难和挫折。
生答:不懂方言,被人嘲笑,交通不便,野兽,这些都是有可能的。师:这些都是关于游历,那么在撰写的过程中又有哪些困难,生:整理资料难,写作的枯燥,书没人看。
师:虽然漫长的26年时间陆羽遭受了不计其数的常人难以想你的困难,但他退缩了吗,放弃了吗?
生:没有
师:这说明他是多么的执着与顽强啊!
师:下面听老师来朗读课文,从中感受陆羽的这种宝贵的精神。(师读第10段)
过渡:陆羽作出了无悔的选择,经过26年的艰苦努力,投入了巨大的热忱,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终于完成《茶经》这部传世经典。那么茶经是记载什么内容的一部书呢?
生:答,师:后面读的句子都是为了说明哪一句话?生答:(11段第一句话)
师问:《茶经》有怎样的价值呢?
生答:茶经是世界第一部茶书,内容广泛,堪称一部茶道的百科全书。 过渡:撰写完茶经后,陆羽又投入了下一项工作,是什么?
五、讲述推广茶艺
(板书:推广茶艺)
师:陆羽推广茶艺产生了影响有哪些? 生:所到之处……完
师:师读后跟读,所到之处,关于茶的活动………………因此,陆羽被后人尊称为“茶圣”。
六、本课总结
师:下面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篇课文,本课主要写的人物是?及他的著作?陆羽为什么被尊为茶圣?(主要介绍了他的哪三个事迹。) 生答。
(师:本文要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1、详略得当:以第二个事例最为详细、突出。因为这是陆羽的主要成就。
2、过渡自然,找出文中的过渡句。
3、结构上,前后照应)
板书: 陆羽与《茶经》
辨别江水 精通茶艺
“茶圣” 撰写《茶经》 志向远大 人品高尚
推广茶艺 影响深远
篇8:《陆羽宇茶经》教学设计
【课文】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采茶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人们要追溯茶的历史,了解中国茶道,便自然会想起中国茶史上的传奇人物——茶圣陆羽。陆羽是唐朝复州竟陵郡人,他的茶艺在当时就已闻名天下。《煎茶水记》曾经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湖州刺史李季卿在赴任路过扬州时,偶然与陆羽相逢。李季卿早就仰慕陆羽,一朝相逢,倍感欣喜,便盛情邀请陆羽一起到扬州驿站吃饭。
席间,李季卿说:陆君善茶,已是天下闻名;这扬子江的南零水也是天下第一名水。今天‘二妙’相聚,可谓千载难逢,岂能虚度!于是,便令一位忠厚老实的军士携瓶划船去南零取水。陆羽则备好煎茶器具等待。
军士取来水后,陆羽马上用勺子舀水。他看了一下,又用勺子轻轻地掂了掂水,说:这水是临岸的江水,不是南零的水。
军士答道:这确实是我划船取来的南零水,有一百多人看见我取水了。
陆羽没有吭声,默默地将瓶水往外倒。倒至一半时,他又用勺子取水扬了扬,说:这才是南零的水呢!
军士大惊,低下头,说:我是说谎了。其实我的确是取了南零的水,可靠岸时船摇晃得厉害,瓶里的水洒了一半。我怕您嫌水少,就在岸边又用江水灌满瓶子。陆先生,您真是神了!
李季卿和在场的数十名宾客、随从听罢,都惊愕不已。
陆羽不仅精通茶艺,而且博学多才。朝廷好几次要他出任高官,他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的志向是推广茶艺,撰写《茶经》。当时,人们都以求取功名利禄为荣,不屑于写这样的闲书,而陆羽却毫不动摇。
二十一岁那年,陆羽为了搜集撰写《茶经》的资料,开始游历天下。一路上,他风餐露宿,日晒雨淋,足迹遍布巴山蜀水、荆楚大地、吴越山川每到一处,陆羽都向当地百姓请教如何种茶、制茶、烹茶、饮茶,并把搜集到的资料详细记入茶汇。他还细心地将各种茶叶制成标本,随船运回老家。经过十六年的游历后,陆羽隐居浙江湖州,潜心从事茶的研究和著述。他凭借实地,考察三十二州茶叶产地所获的资料和多年的研究所得,历时五年,写成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茶经》。又过了五年,经增补修订的《茶经》正式出版,这时,陆羽已经四十七岁了。整部巨著的完成,历时二十六年。
《茶经》的内容十分丰富,记述也相当细致。它不仅记载了神农氏最早发现茶的历史,以及中国主要茶产地的土壤、气候等情况,而且总结了种茶、采茶、制茶、饮茶等方面的经验与技艺。
写完《茶经》以后,陆羽又周游各地,推广茶艺。所到之处,关于茶的各种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自陆羽竭力推广茶道以后,饮茶的人越来越多,茶的地位也日益提高。饮茶品茗开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茶和茶文化不仅在中同绵延发展,还传到一衣带水的日本,形成了著名的日本茶道。因此,陆羽被后人尊称为茶圣。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和默读课文,了解茶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帮助学生认识煎、吭、禄、茶,会写煎、吭、舀、茶,理解煎茶、舀水、吭声、如火如荼等词语。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欣赏茶艺表演的录象资料。
师解说。(茶艺是一种生活艺术。茶艺多姿多彩,充满生活情趣,给饮茶人以高尚、美好的享受,给表演带来活力。茶艺是一种人生艺术。人生如茶,在紧张繁忙之中,泡出一壶好茶,细细品味,通过品茶进入内心的修养过程,感悟苦辣酸甜的人生,使心灵得到净化。茶艺是一种文化。起源于中国,与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古以来,插花、挂画、点茶、焚香并称四艺,尤为文人雅士所喜爱。茶艺还是高雅的休闲活动,可以使精神放松,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化解误会和冲突,建立和谐的关系等。是谁让茶的地位这么高呢?)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中国茶文化以及陆羽的资料。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出示词语,积累运用。(煎茶、舀水、吭声、功名利禄、如火如荼、源远流长、千载难逢、博学多才)
自读词语。同伴互助,理解词语意思。
煎茶:把茶放入水中煮沸,使所含的成分进入水中。
吭声:出声;说话。多用于否定式。如本文中的:陆羽没有吭声。
舀水:用瓢、勺等取水。
功名利禄:功名,旧指科举或官职名称;禄,旧称官吏的奉给。指科举应试考中以后升官发财。泛指名利地位。
如火如荼:荼,茅、芦等植物开的白花。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原形容军容壮盛,后多形容声势浩大、气氛热烈等。
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流程很长。比喻历史悠久。
千载难逢:载,年;逢,遇上,碰到。一千年也难得碰到一次。形容机会非常难得。
博学多才:学识渊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2.浏览课文,说说每个词语在文中指的是谁?
如:为了(),放弃了(功名利禄),我觉得他()。
【利用课文内容,进行词语应用和表达能力训练,也初步了解课文大体内容。】
3.自由读课文,读准音。梳理课文故事条理。把课文分成四部分。
和同桌讨论:课文从什么话题开始谈到了陆羽的?主要写了陆羽的哪几件事情?哪些段落写到了《茶经》?
4.默读课文,说说四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从茶乡想到陆羽。
第二部分辨别江水的故事。
第三部分拒绝作官,撰写《茶经》。
第四部分周游各地,推广茶艺。
其中
二、
三、四部分可以合并为一部分——用事例表现陆羽。
三、小结。
课文介绍了在中国茶文化历史上留有美名的传奇人物陆羽的生动故事,赞扬了他似茶叶一般清纯的人品,歌颂了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叶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
四、作业
熟读课文。抄写生词。
篇9:《陆羽宇茶经》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创造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谁能说出它们的名字(课件展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茶艺就是其中一项。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结识了一位像茶叶一样清纯的人物,他就是“茶圣”——陆羽。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22课:陆羽与《茶经》,加深对“茶圣”陆羽的了解。
2、回忆主要内容
上节课我们梳理了文章的脉络,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了整体的了解,谁能用小标题概括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情吗?教师板书: 辨别江水、撰写《茶经》、推广茶艺
二、自主探究。
导语:课文中,陆羽的所作所为,有的很神奇,有的难能可贵甚至不是常人所能理解或胜任的。
(一) 自主学习
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划出陆羽令你敬佩的句子并在空白处进行批注。
(二) 组内互动
1、将你找到的句子和自己的感受说给小组同学听。
2、对小组同学的发言进行评价或补充。
三、展示互动
看来,陆羽有很多值得我们敬佩的地方。接下来,我们就来细细品悟一番。你们最想从哪个故事开始呢? A、辨别江水:
1、分角色朗读故事内容。
2、说一说:读完这个故事,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3、感悟句子:陆先生,您真是神了。
(1)说说作者叙述陆羽辨别江水时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2)找出描写陆羽动作的词和他所说的话。
(3)你来说说,你找出了哪些表示陆羽动作的词?(舀、看、掂、倒、扬)(如没有找全,再叫另一同学补充)
(4)那陆羽说了什么话呢? 课件出示:
①军士取来水后,陆羽马上用勺子舀水。他看了一下,又用勺子轻轻地掂了掂水,说:“这水是临岸的江水,不是南零的水。”
②陆羽没有吭声,默默地将瓶水往外倒。倒至一半时,他又用勺子取水扬了扬,说:“这才是南零的水呢!”
③陆先生,您真是神了!
指导学生朗读并指名学生表演。试读①②句,想想该读出陆羽怎样的语气?(坚定)
师:陆羽一舀、一掂、一倒就能分辨出江水来,难怪军士不由得感叹:“陆先生,您真是神了!”(读出对陆羽的敬佩之情)
(2)撰写《茶经》: 出示:陆羽不仅精通茶艺??(体会陆羽志向远大,淡泊名利献身茶文化的高尚品质) 出示:二十一岁那年??(感悟陆羽为了撰写茶经走遍了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投入了巨大的热忱,耗费了毕生精力,令人敬佩) (3)推广茶艺:出示:写完《茶经》以后??(体会陆羽推广茶艺对于茶文化的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四、总结拓展:
1、回顾全文,说一说:陆羽为什么会被后人尊称为“茶圣”?
2、学完本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
五、作业
请阅读有关茶文化的书籍,深入了解中国茶文化。
篇10: 羽和茶经散文
羽和茶经散文
我的老家在湖北天门市,古称复州竟陵县,这里,是茶圣陆羽的故乡。
所谓竟陵,即山脉到此终止之意。《东皋杂录》云:“竟陵者,陵之竟也。”也就是横亘天门境内的大洪山余脉至此为止。清代雍正四年(1726年),因避康熙皇帝陵寝“景陵”的名讳,且县境西北有“天门山”,故易名为天门县。1987年撤县建市,改天门市城关镇为竟陵镇。
竟陵城南有西江流过,西江,又叫天门河。它恰似一根鸡肠,傍着汉水逶迤一百二十多公里。西起京山盘山砚,穿山岗,汇小溪,直通竟陵。然后潺潺奔流,横贯竟陵腹地八十多公里,东至汉川,后归汉水,流入L江。
西江穿过重重山岗,涌向江汉平原。两岸百里金浪起伏,银海翻波,堤上杨柳婆娑多姿,河里白帆点点,舟舸相逐,渔歌互答。陆羽写有一首诗对这块富饶美丽土地的赞美。
不羡黄金垒,
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
不羡暮登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
曾向竟陵城下来。
晚唐诗人皮日休也曾写诗夸赞竟陵风光秀美,胜似吴天。
美尔优游正少年
竟陵风月似吴天
车鳌近岸无防取
舴艋随风不费牵
处处路旁千顷稻,
家家门外一渠莲。
殷勤莫笑襄阳住,
为爱南塘缩项鳊。
竟陵是中唐时期陆羽(733―804)的出生地。陆羽,字鸿渐,名季疵,别号|冈子,桑r翁,竟陵子。
天门竟陵建有羽公园,公园内有由六根红色立柱支撑并盖着黄色琉璃瓦的亭子――陆羽纪念亭,附近还重修了一处三眼井。这处三眼井,上面盖着一块八方形的巨石,高出地面约五公分,巨石板上,三个不大不小的圆孔留下道道绳痕,每孔可容一只小木桶入井汲水。传说这口三眼井是陆羽当年汲水煮茶用的。
建造陆羽纪念亭之后,又续建了占地9900平方米歇山顶,飞檐斗拱,形若圣庙的陆羽纪念馆。这些相关建筑物的兴建,据说与周总理有关。1954年,周恩来总理到印度访问,当时的印度总理尼赫鲁在与周总理交谈时,提及了陆羽写的一本《茶经》在印度流传,并高度评价了《茶经》对饮茶、品茶及对茶文化发展所作的杰出贡献。周总理回国后,在一次会议上谈到了此事。总理的话传到了天门,经考证,得知陆羽确系竟陵人。如今竟陵的古雁桥,鸿渐关,雁叫关等处,都是陆羽时代留下的遗迹。
陆羽的家世无从可考,然其经历颇为奇特。陆羽出生后,被父母遗弃于竟陵城西的藕湖边。西湖盛产藕,直到今天人们仍在流传:“南门的包子北门的酒,东湖的鲫鱼西湖的藕”。西湖是西江水在竟陵城西悄然绕成的一个傍城湖,是西江缺口在城西低洼地蓄积洪水形成的。这里,一道绿色长堤将西湖与西江挽在一起,江依湖,湖托江。西湖水面宽阔,朵朵红莲似锦,片片绿荷飘飞。湖中覆釜洲上有一座禅寺――龙盖寺,像一座雕龙画舫在湖中荡漾。进山门,一条大道横穿湖心,直达正殿。寺内,古木参天,修篁摇曳,清风吹来,满寺飘着荷花的清香。
寺内禅师法名智积长老,姓陆,颇有学养。一日,智积长老走出寺门路径一座桥,看见桥前芦苇滩上有几只大雁低飞,忽而插入芦丛,忽而盘旋空中,且发出一声声鸣叫。禅师走到苇滩一看,发现一只大雁用其羽翼护着一个婴儿,智积禅师甚感惊异,便将婴儿抱回寺中抚养。长老姓陆,婴儿遂以陆为姓,又有雁羽相护,遂名羽。这就是陆羽传奇人生的起点。
陆羽从小聪颖,跟着禅师读书识字,参禅拜佛,很有长进。然陆羽性格孤僻,个性固执。在寺内作小和尚,却不愿削发受戒,智积禅师多次劝说,终不从。师怒,罚在寺内种菜、洒扫等劳役。陆羽志不在佛,遂趁禅师不注意时,逃出庙门,到四方游历。他历尽千辛万苦,北临义阳(今河南信阳),西游巴山峡川(今湖北巴东一带),东至吴越(今江西、浙江、江苏)等地,到上元初(760年),他定居苕溪,自称桑r翁,又号东冈子,以嗜茶著称。他在这里经常肩披纱巾,身着短褐,脚著藤鞋。独行山野,到处采茶觅泉,评茶品水,考察茶事。有时杖击林木。手扶清流,诵经咏诗,留连忘返……经过多年潜心钻研茶事,最后,他撰写出了中国的第一部、也是世界上的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茶经》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制作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这部书既是论茶的自然科学专著,又是介绍茶文化的社会科学专著,《茶经》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共十章。上卷一之源,概述我国茶树的性状,茶叶的品质与产地土壤、培育技术与气候环境的关系;二之具,介绍了十六种制茶工具;三之造,论述了茶叶采摘的时间和制作方法;中卷四之器,详述了烹茶与饮茶方法;七之事,追述唐代以前的茶人茶事和历史传说;八之出,详记当时产茶盛地,并品评各地茶叶的高下位次;九之路,讲的是简事茶,列出野外采薪烹茶之法;十之图,主张把《茶经》的解说绘成图,挂与茶席之上,便于人们看图品茶。
陆羽是中国也是世界饮茶史上的一位集大成的茶叶专家。《茶经》的问世,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饮茶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今天,《茶经》已流传海外,被译为日、英、俄、印等多种文字。清代《四库全书总目》称“言茶者莫精于羽,其文亦朴,雅有古意”。美国著名茶叶专家威廉・乌克斯在《茶叶全书》中盛赞说:“中国学者陆羽著述的第一部完全的关于茶叶之书籍使中国及世界饮者,俱受其惠”。所以,人们称陆羽为“茶圣”,“茶仙”,“茶神”。
中国人发现茶的`药用与食用的功能很早,但以茶主要作为饮用,则始于陆羽。对此,不少古代诗文多有记载。如晚唐诗人皮日休,在《茶中杂咏》的序言中写道:“季疵以前,称茗饮者必以煮之,与夫瀹蔬而啜无异也。”季疵指陆羽,“与夫瀹蔬而啜无异”就是指季疵之前,茶是须经烹煮且与蔬菜无异的食品。从季疵开始,才将茶主要作为饮用。《晏子春秋・卷六》称晏子生活俭朴,“食脱粟之饭……及茶而已。”说明晏子是把茶与饭食并用的。三国时魏人张楫《广雅》云:“荆巴间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虞世南《北堂书钞》有“闻南市有蜀妪,作茶粥以卖之。”从以上记载,说明中唐陆羽之前,茶主要作食用、药用。到中唐陆羽才将茶主要转为作饮茶。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写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最宜者,是指比其作食用、药用来,还是以作饮用为主要。北宋陈师道在《茶经序》中写道:“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
陆羽在《茶经》中详细研究了茶的制作方法。这些方法也都是为了便于饮者冲泡与饮用的。陆羽在《茶经》中写道,制茶之法,包括“采之,蒸之,捣之(杵碎),拍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直到今天,上述制茶之法,我们仍在沿用。
也是从陆羽开始,十分讲究冲泡或煎煮茶叶所用之水。陆羽在《茶经・五之煮》中指出“煎茶用水。以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饮之。”陆羽还把自己寻访过的山泉列出二十个等级。庐山康王谷水帘水为天下第一,无锡惠山寺石泉水为第二,蕲州兰溪石下水为第三,峡州蛤蟆口水为第四。陆羽选水,大致凭感觉与实践,眼观口尝,再加分析,达到清、甘、洁的标准,方可称为煎茶用的好水。
陆羽选水煎茶,对后人饮茶影响甚大。陆羽在《茶经》中写道:“峡州扇子山有石突然,泄水独清冷,状如龟形,俗之蛤蟆口,水为第四。宋王安石受此影响,曾托苏东坡取中峡水煎茶。
苏东坡被贬黄州,临行时,到王安石府邸辞行。王安石送苏至滴水檐下,携东坡手道:“老夫幼年寒窗十载,染成一疾,老年常发。太医说须用瞿塘中峡水煎服,方可治愈。几次欲差人往取,又恐所差之人未必尽心,倘若借尊眷往来之便,将瞿塘中峡《蛤蟆泉》水携一瓮与老夫,则不胜感激。
东坡到黄州后,竟把所托之事给忘了。过了一年,正好 苏夫人西向四川,苏东坡送夫人半程,到夔州再返棹东下,以便取中峡水。哪知东坡乘舟西行,看见两岸千寻峭壁,一线沸波,便只顾欣赏沿途风光,竟然忘记在中峡取水。待记起此事时,飞舟已至下峡。东坡遂吩咐水手返航,然逆水行舟,十分困难。东坡询问当地乡民,问三峡水可有好坏之分?乡民答:“三峡水一个样,没有好坏。”东坡思忖,荆公未免迂塞,何必定取中峡水,乃命人满满地取了一瓮下峡水。
东坡携瓮到相府。王安石喜不自胜,亲自启封,迅疾煮水沏茶。王安石问:“此水取至何处?”
“中峡”东坡诓答。
王安石答道:“又来欺老夫了,此非中峡水,乃下峡之水也”
东坡大惊,乃以实相告,并问:“老太师何以知之?”
王安石说,《茶经》云:上峡水太急,味浓;下峡水太缓,味淡;惟中峡水缓急相当,得之于泉,浓淡相宜。今观茶色,故知非中峡水,乃下峡水也。可见,陆羽论水质与茶事,对后世饮茶者影响之深。
后来,欧阳修至中峡,曾写诗赞美蛤蟆泉:
“蛤蟆喷水帘,甘液胜饮酎”
陆游赴蜀上任,途经蛤蟆泉,用泉水煮茗,味道甘美,也吟诗一首:
不肯爬沙桂树边,
朵颐千古向岩前。
巴东峡里最初峡,
天下泉中第四泉。
啮雪饮冰疑换骨,
掬珠弄月可忘年。
此外,陆羽还十分重视对茶叶自身品质的研究,在《茶经・三之造》章中,他指出:“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春茶品质为佳。”以前人们缺少春天采新茶的观念,西晋人杜育在《F》中谈到采茶时写道:“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行,是采是求。”说明此前人们采摘茶用来作食用或药用,是春秋四季都可以采摘的。陆羽则强调春天采新茶,认为这新茶其品质好,最宜饮用。宋代诗人梅尧臣在《次韵和永叔》诗中就有“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的诗句。
陆羽《茶经》的问世,大大推动了我国茶文化及饮茶事业的发展,使饮茶之风在中国盛行起来。唐人刘贞亮认为茶有“十德”:能散邪气,驱睡气,养生气,除病气,利礼仁,表敬意,尝滋味,养身体,可行道,可雅志。享有茶中亚圣美誉的唐朝诗人卢仝写了一首《饮茶歌》,经历各代,人们久唱不衰。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茶引发灵感)。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掖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卢仝自号),乘此清风欲归去。
他把个饮茶之乐,写得简直到了飘飘欲仙的地步。
中国是饮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作为一种文明或文化,对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日本是受中国茶文化影响最早的国家。早在1191年,日本西荣禅师自中国学习归国后,就根据中国寺院茶法,制定了禅宗茶礼仪。1264年,日本圣一大应禅师又从中国径山寺带回去了“茶道具”和茶宴方法。以后,中式茶宴逐渐演变为日本茶道。
中国茶也从陆上“茶叶之路”输往了土耳其,再传入波斯,阿拉伯等地。
英国是欧洲最典型的饮茶国。他们至今仍推崇中国祁红、武夷岩茶等名茶。英国王室历来以中国的祁红作为礼茶来招待贵宾。
到了清代,欧洲各国均从中国各港口贩茶,福州是当时全国最大的茶港。1886年中国茶叶出口,占到了世界茶叶贸易总量的90%以上。直到今天,我国的茶叶出口,在世界茶叶贸易总量中仍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中国人的饮茶与茶文化的发展,中国茶叶行销世界各地,中国茶叶五洲飘香。陆羽和他所著的《茶经》功不可没。
茶圣陆羽,是我的故乡天门的骄傲,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篇11:陆羽茶经七之事注释译文
陆羽茶经七之事注释译文
茶经——七之事
三皇:炎帝神农氏。
周:鲁周公旦,齐相晏婴。
汉:仙人丹丘之子,黄山君,司马文园令相如,杨执戟雄。
吴:归命侯(1),韦太傅弘嗣。
晋:惠帝(2),刘司空琨,琨兄子兖州刺史演,张黄门孟阳(3),傅司隶咸(4),江洗马统(5),孙参军楚(6),左记室太冲,陆吴兴纳,纳兄子会稽内史[亻叔],谢冠军安石,郭弘农璞,桓扬州温(7),杜舍人毓,武康小山寺释法瑶,沛国夏侯恺(8),余姚虞洪,北地傅巽,丹阳弘君举,乐安任育长(9),宣城秦精,敦煌单道开(10),剡县陈务妻,广陵老姥,河内山谦之。
后魏:琅邪王肃(11)。
宋:宋安王子鸾,鸾弟豫章王子尚(12),鲍昭妹令晖(13),八公山沙门谭济(14)。
齐:世祖武帝(15)。
梁:刘廷尉(16),陶先生弘景(17)。
皇朝:徐英公[责力](18)。
《神农食经》(19):“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周公《尔雅》:“[木贾],苦荼”。
《广雅》云(20):“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
[上艹下毛]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晏子春秋》(21):“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戈、五卵茗菜而已。
司马相如《凡将篇》(22):“鸟喙,桔梗,芫华,款冬,贝母,木檗,蒌苓,X草,芍药,X桂,漏芦,蜚廉,萑菌,[上艹下舛]诧,白敛,
白芷,菖蒲,芒消,莞椒,茱萸。”
《方言》:“蜀西南人谓荼曰[上艹下设]”。
《吴志.韦曜传》:“孙皓每飨宴,坐席无不悉以七胜为限,虽不尽入口,皆浇灌取尽。曜饮酒不过二升,皓初礼异,密赐茶[上艹下舛]以代酒。”
《晋中兴书》(23):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尝欲诣纳,[原注:《晋书》以纳为吏部尚书。]纳兄子[亻叔]怪纳无所备,不敢问之,乃私蓄十数人馔。安既至,所设唯茶果而已。[亻叔]遂陈盛馔,珍羞必具。及安去,纳杖[亻叔]四十,云:‘汝既不能光益叔,奈何秽吾素业?’”《晋书》:“桓温为扬州牧,性俭,每宴饮,唯下七奠[木半]茶果而已。”
《搜神记》(24):“夏侯恺因疾死,宗人字苟奴,察见鬼神,见恺来收马,并病其妻。著平上帻、单衣,入坐生时西壁大床,就人觅茶饮。”
刘琨“与兄子南兖州史演书”(25)云:“前得安州干姜一斤(26),桂一斤,黄岑一斤,皆所须也。吾体中溃[原注:溃,当作愦。]闷,常仰真茶,汝可致之。”
傅咸《司隶教》曰:“闻南方有蜀妪作茶粥卖,为廉事打破其器具,后又卖饼于市,而禁茶粥以因蜀妪何哉?”
《神异记》(27):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牺之余,乞相遗也’。因立奠祀。后常令家人入山,获大茗焉”。
左思《娇女诗》(28):“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有姊字蕙芳,眉目灿如画。驰骛翔园林,果下皆生摘。贪华风雨中,倏忽数百适。心为荼[上艹下舛]剧,吹嘘对鼎[钅历]。”
张孟阳《登成都楼诗》(29)云:“借问扬子舍,想见长卿庐。程卓累千金,骄侈拟五侯。门有连骑客,翠带腰吴钩。鼎食随时进,百和妙且殊。披林采秋桔,临江钓春鱼。黑子过龙醢,吴馔逾蟹[虫胥]。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
傅巽《七诲》:“蒲桃、宛柰,齐柿、燕栗,恒阳黄梨,巫山朱桔,南中荼子,西极石蜜。”
弘君举《食檄》:“寒温既毕,应下霜华之茗。三爵而终,应下诸蔗、木瓜、元李、杨梅、五味、橄榄、悬钩、葵羹各一杯。”
孙楚《歌》:“茱萸出芳树颠,鲤鱼出洛水泉。白盐出河东,美豉出鲁渊。姜桂茶[上艹下舛]出巴蜀,椒桔木兰出高。蓼苏出沟渠,精稗出中
田。
华佗《食论》(30):“苦荼久食益意思。”
壶居士《食忌》(31):“苦荼久食,羽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
郭璞《尔雅注》云:“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今呼早取为荼,晚取为茗,或一曰[上艹下舛],蜀人名之苦荼”。
《世说》(32):“任瞻,字育长,少时有令名,自过江失志。既下饮,问人云:‘此为荼?为茗?’觉人有怪色,乃自申明云:‘向问饮为热
为冷耳’。”
《续搜神记》(33):“晋武帝时,宣城市人秦精,常入武昌山采茗,遇一毛人,长丈余,引精至山下,示以丛茗而去。俄而复还,乃探怀中桔以遗精。精怖,负茗而归。”
《晋四王起事》(34):“惠帝蒙尘,还洛阳,黄门以瓦盂盛茶上至尊。”
《异[上艹下舛]》(35):“剡县陈务妻,少与二子寡居,好饮茶茗。以宅中有古冢,每饮,辄先祀之。儿子患之,曰:‘古冢何知?徒以劳意!’欲掘去之,母苦禁而止。其夜梦一人云:‘吾止此冢三百余年,卿二子恒欲见毁,赖相保护,又享吾佳茗,虽泉壤朽骨,岂忘翳桑之报(36)!’及晓,于庭中获钱十万,似久埋者,但贯新耳。母告二子惭之,从是祷馈愈甚。”
《广陵耆老传》:“晋元帝时,有老妪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所得钱散路旁孤贫乞人。人或异之。州法曹絷之狱中。至夜老妪执所鬻茗器从狱牖中飞出。”
《艺术传》(37):“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荼苏而已。”
释道该说《续名僧传》:“宋释法瑶,姓杨氏,河东人。元嘉中过江,遇沈台真君武康小山寺,年垂悬车。[原注:悬车,喻日入之候,指重老时也。《淮南子》(38)曰:“日至悲泉,爱息其马’,亦此意。]饭所饮荼。永明中,敕吴兴礼致上京,年七十九。”
宋《江氏家传》(39):“江统,字应,迁[民攵下心]怀太子洗马(40),尝上疏谏云:‘今西园卖醯(41)、面、蓝子、菜、茶之属,亏败国体’”。
《宋录》:“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荼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荼茗?’”。王微《杂诗》(42):“寂寂掩高阁,寥寥空广厦。待君竟不归,收领今就[木贾]。”
鲍昭妹令晖著《香茗赋》。
南齐世祖武皇帝《遗诏》(43):“我灵座上慎勿以牲为祭,但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
梁刘孝绰《谢晋安王饷米等启》(44):“传诏李孟孙宣教旨,垂赐米、酒、瓜、笋、菹、脯、酢、茗八种。气[上艹下必]新城,味芳云松。江
潭抽节,迈昌荇之珍。疆场擢翘,越葺精之美。羞非纯束野麋,[衣字中邑]似雪之驴;[鱼乍]异陶瓶河鲤,操如琼之粲。茗同食粲,酢类望柑。免千里宿春,省三月粮聚。小人怀惠,大懿难忘。”
陶弘景《杂录》:“苦荼,轻身换骨,昔旦丘子、黄山君服之。”
《后魏录》:“琅邪王肃,仕南朝,好茗饮、莼羹。及还北地,又好羊肉、酪浆。人或问之:‘茗何如酪?’肃曰:‘茗不堪与酪为奴’。”
(45)
《桐君录》(46):“西阳、武昌、庐江、晋陵好茗,(47)皆东人作清茗。茗有饽,饮之宜人。凡可饮之物,皆多取其叶,天门冬、拔葜取根,皆益人。又巴东别有真茗茶(48),煎饮令人不眠。俗中多煮檀叶并大皂李作荼,并冷。又南方有真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可通夜不眠。煮盐人但资此饮,而交、广最重(49),客来先设,乃加以香[上艹下毛]辈。”
《坤元录》(50):“辰州溆浦县西北三百五十里无射山,云蛮俗当吉庆之时,亲族集会歌舞于山上。山多茶树。”
《括地图》(51):“临遂县东一百四十里有茶溪(52)。”
山谦之《吴兴记》(53):“乌程县西二十里有温泉山(54),出御[上艹下舛]。”
《夷陵图经》(55):“黄牛、荆门、女观、望州等山(56),茶茗出焉。”
《永嘉图经》:“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57)
《淮阴图经》:“山阳县南二十里有茶坡。”(58)
《茶陵图经》:“茶陵者,所谓陵谷生茶茗焉。”(59)
《本草.木部》(60):“茗——<苦茶>。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渴热,令人少睡。秋采之苦,主下气消食。《注》云:‘春采之’。”
《本草.菜部》:“苦荼——一名荼,一名选,一名游冬,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干。《注》云:‘疑此即是今[木茶],一名茶,令人不眠。’《本草注》:‘按,《诗》云:“谁谓荼苦”(61),又云:“堇荼如饴(62)”,皆苦菜也,陶谓之苦茶,木类,非菜流。茗,春采谓之苦[木茶][上艹下亥][原注]:“迟途遐反]。’”
《枕中方》:“疗积年瘘,苦荼、蜈蚣并炙,令香熟,等分,捣筛,煮干草汤洗,以敷之。”
《孺子方》:“疗小儿无故惊蹶,以苦茶、葱须煮服之。
注释:
归命侯:即孙皓。东吴亡国之君。公元280年,晋灭东吴,孙皓[口卸]壁投降,封“归命侯”。
惠帝:晋惠帝司马衷,公元290--3在位。
张黄门孟阳:张载字孟阳,但未任过黄门侍郎。任黄门侍郎的是他的弟弟张协。
傅司隶咸:傅咸(239--294),字长虞,北地泥阳人(今陕西铜川),官至司隶校尉,简称司隶。
江洗马统:江统(?--310),字应元,陈留 县人(今河南杞县东)。曾任太子洗马。
孙参军楚:孙楚(?--293),字子刑,太原中都人(今山西平遥县),曾任扶风的参军。
桓扬州温:桓温(312--373),字元子,龙亢人(今安徽怀远县西)。曾任扬州牧等职。
沛国夏侯恺:晋书无传。干宝《搜神记》中提到他。
乐安任育长:任育长,生卒年不详,乐安人(今山东博兴一带)。名瞻,字育长,曾任天门太守待职。
敦煌单道开:晋时著名道士,敦煌人。《晋书》有传。
琅琊王肃:王肃(436--501)字恭懿,琅琊人(今山东临沂),北魏著名文士,曾任中书令待职。
新安王子鸾、鸾弟豫章王子尚:刘子鸾、刘子尚,都是南北朝时宋孝武帝的儿子。一封新安王,一封豫章王。但子尚为兄,子鸾为弟。
鲍昭妹令晖:鲍昭,即鲍昭(414--466)字明远,东海郡人(今江苏镇江),南朝著名诗人。其妹令晖,擅长词赋,钟嵘《诗品》说她:“歌待往往崭新清巧,拟古尤胜。”
八公山沙门潭济:八公山,在今安徽寿县北。沙门,佛家指出家修行的人。潭济,即下文说的“覃济道人”。
世祖武帝:南北朝时南齐的第二个皇帝,名肖[臣责],483--493在位。
刘廷尉:刘孝绰(480--539),彭城人(今江苏徐州)。为梁昭明太子赏识,任太子仆兼延尉卿。
陶先生弘景:陶弘景(456--536),字通明,秣陵人(今江苏宁县),有《神农本草经集注》传世。
徐英公[责力]:徐世[责力](592--667),字懋功,启开国功臣,封英国公。
神农食经:古书名,已佚。
广雅:字书。三国时张辑撰,是对《尔雅》的补作。
宴子春秋:又称《晏子》,旧题齐晏婴撰,实为后人采晏子事辑成。成书约在 汉初。此处陆羽引书有误。《晏子春秋》原为:“炙三戈五卵苔菜而矣”。不是 “茗菜”。
凡将篇:伪托司马相如作的字书。已佚。此处引文为后人所辑。X为脱漏字。
搜神记:东晋干宝著,计三十卷,为我国志怪小说之始。
南兖州:晋时州名,治所在今江苏镇江市。
安州:晋时州名。治所在今湖北安陆县一带。
神异记:西晋王浮著。原书已佚。
左思《娇女诗》:原诗五十六句,陆羽所引仅为有关茶的十二句。
张孟阳《登成都楼诗》:张孟阳,见前注。原诗三十二句,陆羽仅录有关茶的十六句。
华佗《食论》:华佗(约141--208),字元化。是东汉末著名医师。《三国志.魏书》有传.
壶居士:道家臆造的真人之一,又称壶公。
世说:即《世说新语》,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著,为我国志人小说之始。
续搜神记:旧题陶潜著,实为后人伪托。
晋四王起事:南朝卢[纟林]著。原书已佚。
异苑:东晋末刘敬叔所撰。今存十卷。
翳桑之报:翳桑,古地名。春秋时晋赵盾,曾在翳桑救了将要饿死的灵辄,后来晋灵公欲杀赵盾,灵辄扑杀恶犬,救出赵盾。后世称此事为“翳桑之报”。
艺术传:即唐房玄龄所著《晋书.艺术列传》。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为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著。今存二十篇。
江氏家传:南朝宋江饶著。已佚。
怀太子:晋惠帝之子,立为太子,元康元年(3)为贾后害死,年仅二十一岁。
醯:读xi,醋。陆德明《经典释文》:“醯,酢(醋)也。”
王微《杂诗》:王微,南朝诗人。《杂诗》原二十八句,陆羽仅录四句。
南齐世祖武帝《遗诏》:南朝齐武皇帝名肖[臣责]。《遗诏》写于齐永十一年 (493年)。
梁刘孝绰《谢晋安王饷米等启》:刘孝绰,见前注。他本名冉,孝绰是他的 字。晋安王名肖纲,昭明太子卒后,继为皇太子。后登位称简文帝。
王肃事:王肃,本在南朝齐做官,后降北魏。北魏是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拓跋 部建立的政权,该民族习性喜食牛羊肉、鲜牛羊奶加工的酪浆。王肃为讨好新主 子,所以当北魏高祖问他时,他贬低说茶还不配给酪浆作奴仆。这话传出后,北魏 朝贵遂称茶为“酪奴”,并且在宴会时,“虽设茗饮,皆耻不复食”。[见《洛阳伽 蓝记》]
桐君录:全名《桐君采药录》,已佚。
西阳、武昌、庐江、晋陵:西阳、武昌、庐江、晋陵均为晋郡名,治所分别在今湖北黄冈、湖北武昌、安徽舒城、江苏常州一带。
巴东:晋郡名。治所在今四川万县一带。
交广:交州和广州。交州,在今广西合浦、北海市一带。
坤元录:古地学书名,已佚。
括地图:即《地括志》,诏肖德言等人著,已散佚,清人辑存一卷。
临遂:晋时县名,今湖南衡东县。
吴兴记:南朝宋山谦之著,共三卷。
乌程县:县治所在今浙江湖州市。
夷陵图经:夷陵,在今湖北宜昌地区,这是陆羽从方志中摘出自已加的书名。 (下同)
黄牛、荆门、女观、望州:黄牛山在今宜昌市向北八十里处。荆门山在今宜昌市东南三十里处。女观山在今宜都县西北。望州山在今宜昌市西。
永嘉县:州治在今浙江温州市。
山阳县:今称淮安县。
茶陵:即今湖南茶陵县。
本草、木部:《本草》即《唐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或《唐英本草》,因唐英国公徐[责力]任该书总监。下文《本草》同。
谁谓荼苦:语出《诗经.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周秦时,荼作二 解,一为茶,一为野菜。这里是野菜。
堇荼如饴:语出《诗经.绵》:“周原[月无][月无],堇荼如饴”。荼也是野菜。
虫茶是不是茶
虫茶,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大家是否会感到好奇呢?怎么会有这个茶名呢?难道是茶叶和虫子一起做的茶,还是这个就不是一种茶呢,知识泡的时候有点像茶?到底虫茶是不是茶呢?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吧。
虫茶是我国特有的林业资源昆虫产品,是传统出口的特种茶。虫茶是由化香夜蛾、米黑虫等昆虫取食化香树、苦茶等植物叶后所排出的粪粒。虫茶约米粒大小,黑褐色,开水冲泡后为青褐色,几乎全部溶解,像咖啡一样,饮用十分方便。如果用茶的科学定义来衡量,其实这虫茶并不是茶,只不过人们食用这种虫子的粪便的方法与我们饮茶相近,故而将其称作“茶”。饮用虫茶时要先在杯中倒入开水,后放入适量虫茶,盖好盖子。虫茶粒先漂浮在水面,待其缓缓下沉到杯底并开始溶化时即可饮用。用虫茶泡出的茶水清香宜人,沁人心肺,饮之令人顿感心旷神怡。
虫茶味清香,类似茶叶。尽管我国是一个茶叶生产和消费的大国,但虫茶却鲜为人知。其实,虫茶在我国生产和饮用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虫茶是一种很好的医药保健饮料,据记载,虫茶具有清热、去暑、解毒、健胃、助消化等功效,对腹泻、鼻衄、牙龈出血和痔出血均有较好疗效,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一种重要的清凉饮料。据初步分析,虫茶的营养价值高于普通茶叶,含有18至19种氨基酸,一定量的粗蛋白、粗脂肪、糖类、单宁、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还含有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
虫茶的制作过程很奇特。苗族人利用谷雨前后采集的当地野生苦茶叶,或是化香树、糯米藤、黄连木、野山楂、钩藤等野生植物的鲜嫩叶,稍加蒸煮去除涩味后,待晒至八成干,再堆放在木桶里,隔层均匀地浇上淘米水,再加盖并保持湿润。叶子逐渐自然发酵、腐熟,散发出扑鼻的清香气息。
经过上面的分析大家现在明白什么是虫茶了吧。其实不乱是不是茶,虫茶的营养价值是很高的哦,还想知道更多的话,下面推荐的文章您可以看看哦。
漫谈中国饮茶历史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的记载,都集中在西南地区,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国内,也有关于茶树的最早原产地的争论,有好几种说法。今人不少人认定在云南,有一学者在认真研究考证以后断言,云南的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西汉的蒙山茶。这在《四川通志》中有载。
神农时期:
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西周时期:
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秦汉时期:
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我们现在还在饮用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建德苞茶的历史渊源
建德苞茶产于杭州市的建德地区,属于绿茶中的精品茶类,品质好,味道佳。茶品优异,受到爱茶人士之喜爱。对于建德苞茶来说其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呢?下面小编就带大家来看看吧。
建德苞茶历史
建德在古时候被称为严州,在明清时期这边的商业贸易十分的发达。江面上船舶密布,岸上酒楼林立,灯火通明,十分的热闹。在明清时期,这边的黄山毛峰茶品十分的畅销,购买的商家络绎不绝,经常出现有价无市的场面。
当时精明的茶商用其他茶品仿制黄山毛峰的制作工艺进行制作。仿制黄山毛峰制成的茶品,外形犹如兰花一般,茶香四溢。一经面世,销量增加了更多,名气越来越大,人们为了进行区别,根据严州地名将其命名为建德苞茶。
到了清末时期建德苞茶的产量达到20吨,销往全国各地。后来由于战乱等缘故,使得建德苞茶的产量急剧下降。到了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建德苞茶才恢复生产,产量销量不断增加。
简说峨眉山峨眉雪芽茶的历史
峨眉雪芽之所以会被列为中国的十大名茶之一。这就要说到唐太宗了,唐太宗曾经派遣孙思邈到峨眉山寻茶,当时的峨眉山茶僧就将上好的峨眉雪芽献给唐太宗。自此一发不可收拾成为长安名茶。峨眉雪芽也一直被列为贡茶专为皇室贡用。
每到年中三月便是春茶开始采摘的时刻。峨眉山茶僧们脚踏残雪开始采摘雪芽新茶。相传当时的黑水寺和万年寺都是皇家御赐的茶园寺庙。每年都要为新烘培出来的峨眉雪芽举办供佛法会,以此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每年到那时候就会听到回荡在山谷中的佛经,可见场面的多么的壮观。
一壶茗茶品禅味;半榻茶烟养性灵。所谓雪芽得之,佛近心已。
关于花草茶渊源介绍
花草茶是以药草为原料所调制成的饮料(Herbal Tea),它是不含“茶叶”成分的,它是取花、叶、茎、根、树皮、果实、种子可食部分,进而加水煎煮或浸泡以获取汁液来饮。下面就关于花草茶渊源做一介绍。
在中国,任何食材加入水中煮或泡所得的汁液,人们都习惯冠以茶名。制成的饮料,虽然色、香、味常有差异,都统称为“茶”。而除了茶树之外的植物制成的饮料命茶名,如人参茶、枸杞茶等,这些“有茶之名无茶之实”的饮品,通常是当药方,而较少成为日常的饮料,因此有总称“药草茶”
Herbal Tea在西方,犹如药草茶在中国,长期担任民间医药配方的重要角色,几百年,在药用这一主流之外,法国人渐渐将Herbal Tea另发展成一种休闲饮品,之后,欧洲、美国、日本等以至传入台湾,此种饮品与以医疗为主的饮品在原材料上已减轻对药效的要求,却增色、香、味等方面的享受,为了将它与药草相区别。台湾业者遂雅称为“花草茶”
花草茶比较于茶,它的组成更具变化,如单品饮能享受独特的味道,而复合饮则有品味丰富的口感。复合花草茶通常是为了调和味道以易饮用或达成疗效而配制,所以内容物的口感互补或保健特性类似。它包括复合花草、复合花果(又成加味茶)与茶叶等形态。复合花草茶商品并由配方者赋予它们浪漫的名称,再者,花草茶的原料可是干燥的,也可以是新鲜的。
由此可知,花草茶的世界自有它多姿多彩的乐趣。花草茶在西方是一种家庭饮料,在晨起、睡前、或餐后品尝,所以营造温馨的气氛;在我国,则以“天然的保健饮品”得到美誉,比较属于都市生活中一种下午茶的方式,呈现优雅的休闲情调。但无论中外,符合健康概念的花草茶都将因此而持续的流行。
篇12:《陆羽与茶经》教学设计(S版六年级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欣赏茶艺表演的录象资料。
师解说。(茶艺是一种生活艺术。茶艺多姿多彩,充满生活情趣,给饮茶人以高尚、美好的享受,给表演带来活力。茶艺是一种人生艺术。人生如茶,在紧张繁忙之中,泡出一壶好茶,细细品味,通过品茶进入内心的修养过程,感悟苦辣酸甜的人生,使心灵得到净化。茶艺是一种文化。起源于中国,与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古以来,插花、挂画、点茶、焚香并称四艺,尤为文人雅士所喜爱。茶艺还是高雅的休闲活动,可以使精神放松,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化解误会和冲突,建立和谐的关系等。是谁让茶的地位这么高呢?)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中国茶文化以及陆羽的资料。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出示词语,积累运用。(煎茶、舀水、吭声、功名利禄、如火如荼、源远流长、千载难逢、博学多才)
自读词语。同伴互助,理解词语意思。
煎茶:把茶放入水中煮沸,使所含的成分进入水中。
吭声:出声;说话。多用于否定式。如本文中的:“陆羽没有吭声。”
舀水:用瓢、勺等取水。
功名利禄:功名,旧指科举或官职名称;禄,旧称官吏的奉给。指科举应试考中以后升官发财。泛指名利地位。
如火如荼:荼,茅、芦等植物开的白花。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原形容军容壮盛,后多形容声势浩大、气氛热烈等。
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流程很长。比喻历史悠久。
千载难逢:载,年;逢,遇上,碰到。一千年也难得碰到一次。形容机会非常难得。
博学多才:学识渊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2.浏览课文,说说每个词语在文中指的是谁?
如:为了(),放弃了(功名利禄),我觉得他()。
【利用课文内容,进行词语应用和表达能力训练,也初步了解课文大体内容。】
3.自由读课文,读准音。梳理课文故事条理。把课文分成四部分。
和同桌讨论:课文从什么话题开始谈到了陆羽的?主要写了陆羽的哪几件事情?哪些段落写到了《茶经》?
4.默读课文,说说四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从茶乡想到陆羽。
第二部分辨别江水的故事。
第三部分拒绝作官,撰写《茶经》。
第四部分周游各地,推广茶艺。
其中二、三、四部分可以合并为一部分--用事例表现陆羽。
三、小结。
课文介绍了在中国茶文化历史上留有美名的传奇人物陆羽的生动故事,赞扬了他似茶叶一般清纯的人品,歌颂了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叶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
四、作业
熟读课文。抄写生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听写生词。
回忆课文的条理。
二、细读理解。
(一)默读课文,边读边画陆羽令你敬佩的句子,写批注。
【课文中,陆羽的所做所为,有的很神奇,有的很难能可贵甚至不是常人所能够理解或者胜任的,这些语句使学生的阅读目的更明确、批注写起来也会更加有内容可评价。】
(二)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入理解重点语句。
1.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段话中,那些语句概括地介绍了陆羽?能用一句话来回答吗?(如:陆羽是中国茶史上的传奇人物,是唐朝复州竟陵郡人,他的茶艺在当时就已闻名天下,被人称为“茶圣”。)第4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四句话由远及进,由大到小、层层深入,最后引向一个生动故事。
2.读第2-8自然段,思考:这里讲了怎样一个故事?文中那些语句具体地表现了陆羽精通茶艺?如果你在场,会怎样表扬陆羽?(抓住舀水、掂水、倒水等一系列动作体会)分角色朗读,想象当时情景,感受人物形象。
【这个片段描写的故事生动,学生读了,一定很觉得很奇特。让学生走入故事设身处地地想象并且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朗读时就能够更好地把对陆羽的佩服的感觉表现出来。】
3.读9-11自然段,思考:
(1)陆羽为什么要写《茶经》?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部书的?读到这里,你有怎样的感受?
(2)为了写《茶经》,陆羽做了些什么?花了多长时间?想象陆羽会遇到哪些困难。(抓住相关数据:如十六年,三十二州,五年……体会人物精神)
【的游历,无数的风餐露宿,日晒雨淋,与人交往中可能遇到的麻烦,还有十年的著书的枯燥与艰辛,都是学生无法轻易想象到的。这里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以及学生的七嘴八舌中逐渐将磨难的镜头丰富起来。深入感受陆羽为了完成自己的理想,所展示的顽强的毅力。】
(3)《茶经》是怎样一部书?它有怎样的价值?(可让学生用所查资料作补充介绍。)第十一自然段中的递进复句“他不仅……而且……”说明了茶经的内容十分丰富,记述相当细致。可以体会到陆羽投入了巨大的热忱,耗费了毕生的精力,作出了无悔的选择……
4.读第12自然段,思考:陆羽推广茶艺产生了那些影响?
(三)梳理,小结。
(2-12自然段)用事例表现陆羽。选择了他生平中有代表性的三个事例一一分述。分别是辨别江水的故事,说明他十分精通茶艺;拒绝作官,撰写《茶经》,说明他人品高尚、志向远大;周游各地,推广茶艺,不愧为茶圣。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语言畅达,过渡自然;文题鲜明,照应精心。
三、练读拓展
1.读读,抄抄。
(1)振兴古国茶文化扶植民族艺术花
(2)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
2.阅读短文,增长新知。
茶字妙趣
领略茶的趣味,当从”茶”字说起,“茶”字本身就是一个妙趣横生的字。历史上“茶”字的字形、字音、字义变化多端,有很多异名、别称、雅号,如荼、槚、荈、茗、皋芦、不夜侯等,直到如今,茗和茶还通用。就是一个“茶”字,也表示诸多意思。
还有借用“茶”字而言它的非茶之茶,如人参茶、花旗参茶、菊花茶、金银花茶、绞股兰茶、罗布麻茶、杜仲茶、柿叶茶、虫屎茶、姜茶、凉茶等,其“茶”字,并非表示茶,而是寓意泡出来的汤水好像是茶。
言对青山不为青,两人土上去谈心。
三人骑牛少只角,草木之中有一人。
这是昔日流传的一个谜语,打四个字,谜底是一句应酬语。
草木之中有一人,就是“茶”字,“茶”字为“草”字头,“木”字脚,中间是个“人”字。再以“茶”字为线索仔细推敲,原来谜底是:请坐奉茶。
“草木之中有一人”,谜面妙极,形象生动。按照茶树生物学特性,茶可以戏称为草木结合的植物。茶树本为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每年萌发生长出多轮芽叶,人们采摘这部分幼嫩芽叶作为制茶的鲜叶原料,俗称“茶草”,古有“茶称瑞草魁”“喜与众草长,得与幽人言”之句,这样说来,茶树又成了草本。
作为制茶鲜叶原料的茶草,或称茶菁,可谓之为每年从茶树上长出的“草”,而且茶树的芽叶,有越采越发,不采少发的特性,与草相似,生命力极强。在人工培育下,茶树在栽种以后五六十年甚至上百年,每年都可以多次萌发芽叶,供人们采摘,炒制出各种各样的茶叶佳品。这就是“草木之中有一人”的缘由。
还有个茶谜,也很有趣,谜面为:
生在山里,死在锅里,
埋在罐里,活在杯里。(打一物。谜底为:茶叶。)
这个谜语,形象生动,颇有创意。茶本来生长在山里,茶叶采下后,投入高温的炒茶锅杀青炒制,茶叶的生命活动停止,制好的干茶,贮藏于茶叶罐里。干茶放入茶杯,经开水冲泡,芽叶舒展,栩栩如生,生意盎然。
[《陆羽与茶经》教学设计(S版六年级教学设计)]
篇13:陆羽与《茶经》 教案教学设计(S版六年级下册)
课题 陆羽与《经》 计划课时 2 课时 主备人 李老师 二备人
教学内容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介绍了在中国茶文化历史上留有美名的传奇人物陆羽的生动故事,赞扬了他似茶叶一般清纯的人品,歌颂了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叶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
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语言畅达,过渡自然;文题鲜明,照应精心。课文编排了两幅插图,第一幅是陆羽和李季卿在吃饭席间,用勺子取水的情景。第二幅是《陆羽烹茶图》,为元代赵原所绘,长条幅形,古色古香。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和朗读课文,了解茶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情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帮助学生认识“煎、吭、禄、茶”,会写“煎、舀、吭、茶”,理解“煎茶、舀水、吭声、功名利禄、如火如荼、源远流长、千载难逢、博学多才”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了解茶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 查找关于中国茶文化以及陆羽的资料,以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设计思路
(含教法设计学法设计)
确立学生的自主地位,并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中,动脑、动口,很好地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适时地进行引导,履行主导的职责。整合拓展课程资源。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专题课件的自主学习,协作探究,讨论交流,师生互动,真正理解课文为什么说“陆羽不愧为茶圣”,从而达到获取知识,激发情感,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陆羽与《茶经》 教案教学设计(S版六年级下册)]
篇14:陆羽与《茶经》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六年级下册)
一、导入新课
1、欣赏茶艺表演的录象资料。
师解说。(茶艺是一种生活艺术。茶艺多姿多彩,充满生活情趣,给饮茶人以高尚、美好的享受,给表演带来活力。茶艺是一种人生艺术。人生如茶,在紧张繁忙之中,泡出一壶好茶,细细品味,通过品茶进入内心的修养过程,感悟苦辣酸甜的人生,使心灵得到净化。茶艺是一种文化。起源于中国,与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古以来,插花、挂画、点茶、焚香并称四艺,尤为文人雅士所喜爱。茶艺还是高雅的休闲活动,可以使精神放松,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化解误会和冲突,建立和谐的关系等。是谁让茶的地位这么高呢?)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中国茶文化以及陆羽的资料。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出示词语,积累运用。(煎茶、舀水、吭声、功名利禄、如火如荼、源远流长、千载难逢、博学多才)
(1)自读词语。同伴互助,理解词语意思。
煎茶:把茶放入水中煮沸,使所含的成分进入水中。
吭声:出声;说话。多用于否定式。如本文中的:“陆羽没有吭声。”
舀水:用瓢、勺等取水。
功名利禄:功名,旧指科举或官职名称;禄,旧称官吏的奉给。指科举应试考中以后升官发财。泛指名利地位。
如火如荼:荼,茅、芦等植物开的白花。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原形容军容壮盛,后多形容声势浩大、气氛热烈等。
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流程很长。比喻历史悠久。
千载难逢:载,年;逢,遇上,碰到。一千年也难得碰到一次。形容机会非常难得。
博学多才:学识渊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2、浏览课文,说说每个词语在文中指的是谁?
如:( )为了( ),放弃了(功名利禄),我觉得他( )。
【利用课文内容,进行词语应用和表达能力训练,也初步了解课文大体内容。】
3、自由读课文,读准音。梳理课文故事条理。把课文分成四部分。
和同桌讨论:课文从什么话题开始谈到了陆羽的?主要写了陆羽的哪几件事情?哪些段落写到了《茶经》?
4、默读课文,说说四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从茶乡想到陆羽。
第二部分 辨别江水的故事。
第三部分 拒绝作官,撰写《茶经》。
第四部分 周游各地,推广茶艺。
其中二、三、四部分可以合并为一部分--用事例表现陆羽。
三、小结。
课文介绍了在中国茶文化历史上留有美名的传奇人物陆羽的生动故事,赞扬了他似茶叶一般清纯的人品,歌颂了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叶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
四、作业
熟读课文。抄写生词。
[陆羽与《茶经》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六年级下册)]
篇15:陆羽与《茶经》教案教学设计之三 教学教案设计(S版六年级下册)
第三课时
一、复习衔接
陆羽为什么被后人尊称为“茶圣”?我们是从哪几件事中知道的?
阅读文段、资料相结合,利于学生全面了解《茶经》的内容和价值。
语文(S)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2 陆羽与《茶经》
陆羽给我们留下了鲜明的印象,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呢?
二、品味赏析
这篇文章结构清晰,语言优美,人物形象突出。让我们共同来品味赏析文章写作方面的特色。(展示课件第七屏)找出最令自己欣赏的地方,并说出欣赏的理由。
1.例:文章第一自然段由茶乡想到陆羽,简要介绍陆羽,第二至十一自然段写了有关陆羽的三件事。因此说文章是按照“总起--分述”的思路安排的。这样行文,文路清晰,给阅读留下捕捉重点信息的抓手。
2.学生边读边想,交流发现。
☆首尾呼应--开篇写陆羽是中国茶史上的传奇人物,是“茶圣”,结尾写到陆羽被后人尊称为“茶圣”。)
☆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三个事例,“撰写《茶经》”最为详细、突出,“辨别江水”较为详细,“推广茶艺”则很简略。)
☆过渡自然--第九自然段第一句,承上启下,引出陆羽的又一个特点。
☆“辨别江水”一事中,抓住陆羽的动作、语言描写突出人物的特点。
☆利用具体数字来突出陆羽为撰写《茶经》的巨大付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巧用关联词--第十一自然段中“不仅……而且……”说明《茶经》内容十分丰富,记述相当细致。第十三自然段中“不仅……还……”突出了陆羽推广茶艺对国外的影响。
……
3.小结:本文采用总分的结构;首尾呼应,过渡自然;三件事有详有略,重点突出;对人物刻画有正面描写,有侧面烘托。这些方法我们在写作中可以学着运用。
三、布置作业
1.读一读,背一背。(展示课件第八屏)
品味文章写作特色,意在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帮助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自己领悟到的东西印象往往最深刻。这些写作方法相信学生在作文中会经常用到。
语文(S)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2 陆羽与《茶经》
☆振兴古国茶文化,扶植民族艺术花
☆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
2.运用本课的写作方法,写一写生活中给自己印象深刻的人。
读背茶联,丰富学生的积累。
学以致用。
[陆羽与《茶经》教案教学设计之三 教学教案设计(S版六年级下册)]
★ 茶道的散文
★ 茶文化方面论文
★ 体验茶道作文
★ 宋代茶百戏随笔
【陆羽与茶经说课稿(精选15篇)】相关文章:
上茶艺课心得体会2023-02-28
《闲说古丈茶》阅读题目和答案2023-11-12
学习茶道作文2022-05-07
茶的美文2022-08-30
茶之素语高三作文2023-01-17
高中语文《清兵卫与葫芦》说课稿2023-09-24
茶之韵作文450字2022-06-24
开元盛世教案2023-04-21
个人茶叶店创业计划书2023-12-15
《母亲与茶事》阅读答案2024-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