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态变化初中物理说课稿

时间:2024-05-09 07:15:37 说课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物态变化初中物理说课稿(精选15篇)由网友“llyyy2010”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物态变化初中物理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物态变化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1:初中物理《物态变化》教学反思

课前反思:这是一节复习课,对于物态变化,是我们日常生活,自然界普片存在的一种现象,学生本身就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难度不大。再加上八年级的系统学习,学生对物态变化以及相关知识应该说掌握的比较好了。而我在课前想得更多的是如何让我的复习更有效率,也就是让学生怎样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把基本知识与技能,重点与考点更好的掌握。还有我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上复习课的积极性。

课后反思:在这节复习课感觉效果还可以,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的知识的掌握上了一个台阶。学生不仅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能根据所学,提出一些新问题,例如,空调冰箱的制冷问题,阴霾的天气是怎么一回事等等。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特别是有针对性的问答环节,和不可或缺的课前准备,及时的课堂练习,效果都出乎我的预料。当然也还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需要以后改进。

篇2:初中物理《物态变化》教学反思

物态变化是传统物理教学内容,也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基础知识。但新课程跟原有课程的很大的不同:一是不再强调对物态变化过程及其规律的掌握,而是要通过对物态变化的认识,能较深刻地了解自然界的雨、雪、雾、霜等现象。二是重在培养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发展观”,形成自觉节约用水、宣传节约用水的好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清醒地认识新旧课程的不同,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对学生(1)热爱自然,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2)爱护自然,保护自然;(3)善于应用科学知识来解决节约用水问题等一系列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温度-时间图象引导学生善于利用图象法这一直观、有效的数学工具对数据进行处理复杂的物理问题。学会利用图象对图像本身所表达的信息推理分析,形成科学结论。

篇3:初中物理《物态变化》教学反思

在进行《物态变化》的复习课中,我尝试采用了小组合学的方式进行授课。这节课学生的活动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远远超过了传统的课堂教学。

我认为这节课突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它在以下几个方面赋予了课堂教学新的意义。

1.在本节课中,学生的自主复习、自主探究、研讨、合作等学习活动贯穿于整个课堂活动中,课堂的时间尽最大可能还给了学生,强调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过程。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成为课堂的主体。老师真正地当起了课堂教学的组织、指导、帮助、促进者的角色。在这节课中,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利用集体的智慧,在教师的帮助下,自主地完成对教学内容的学习。积极、主动的学习情感使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为学生今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这也正是我们课程改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

2.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走上讲台为大家讲课,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而这位学生所在的小组为了上好这节课,课前预习时必定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可能比老师还要多,而且在选择上会更贴近学生的需要,使学生更愿意听。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3.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同时也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与欣赏。因此,他们得到的不仅仅是学会了合作,更大的收获在于得到了高质量的学校生活,其精神是愉悦的,心态是积极的,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本节课中我认为在小组合学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1.其他小组在听讲过程中如果有不懂的应该随时可以对质,如果汇报的小组没法回答,老师再给予澄清。真正能做到“学生会的老师一定不讲,老师讲的一定是学生最想听的”。坐在下面听讲的学生更是希望能评价上面讲课的同学,在讲课的同学讲完后,同学们对其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就不知不觉地进行了复习和总结,从而能保证了物理课的持久吸引力与高效率。而我们的课堂在这方面做的还不够,还需要继续努力。

2.在进行复习中还存在课堂容量较小的问题。

我们在不断的进行探索,相信在我们不断的努力下,学生的成绩和能力定会有所提高。

篇4:初中物理物态变化单元测试题

关于初中物理物态变化单元测试题汇总

一、选择题(40分)

1.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研究水沸腾过程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是( )

2、下列现象中利用了熔化吸热的是( )

A.天热时向地上洒水会感到凉快 B.运输食品时利用干冰降温防止食品腐烂

C.游泳离开泳池时身上会感到有点冷 D.向可乐饮料中加冰块会使饮料的温度变低

3、如图所示,下列仪表不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是( )

4、广安地处川东丘陵地带,山青水秀,风光秀丽,是红色旅游线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对下列景色形成过程的物态变化的描述中,判断错误的是( )

A.华蓥山上的雪──凝华 B.广安龙安柚树叶上的霜──凝固

C.武胜秀观湖畔的雾──液化 D.岳池黄龙“贡米”秧苗上的露珠──液化

5、张乾同学做了一个实验:将碾碎的卫生球粉末和小树枝放入封闭的烧瓶中,然后在酒精灯上微微加热烧瓶,发现卫生球的粉末越来越少,停止加热后,一会儿烧瓶内的树枝上出现了洁白、玲珑剔透的人造“雪景”,对以上实验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雪景”是卫生球升华而成的 B.“雪景”是卫生球凝华而成的

C.“雪景”的形成经历了汽化和液化两个物态变化过程

D.“雪景”的形成经历了升华和凝华两个物态变化过程

6、在塑料袋中滴一些酒精,将袋挤瘪后把袋口扎紧,再把它放入热水中,过一会儿,塑料袋鼓起,这主要是因为酒精发生了( )

A.熔化 B.凝固 C.汽化 D.液化

7、下列物质属于晶体的是( )

A.沥青 B.冰 C.玻璃 D.石蜡

8、将干冰投入装水的玻璃瓶中时,发现水在剧烈“沸腾”,瓶口出现大量“白气”,此“白气”是( )

A.干冰升华产生的大量白色二氧化碳气体 B.干冰升华放热使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

C.干冰熔化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D.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9、如上又图所示,是模拟“云和雨”的实验装置,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酒精灯加热湿沙.加快水的汽化

B.石棉网的作用是使烧杯底部受热均匀

C.烧杯里的“白雾”是水汽化成的水蒸气

D.盘子里放冰块使水蒸气降温.液化成小水珠

10、妈妈在蒸馒头时,开锅后改用“小火”。针对这种做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沸腾后,改用“小火”能更快的让馒头变熟 B.改用“小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

C.无论使用“大火”还是“小火”,水达到沸点后温度都保持不变

D.用“大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不应该改用“小火”

11、在图中,正确描述巴中铁路铁轨的铸造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是( )

12、如图所示是某晶体的熔化图像,从图像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

A.该晶体在CD段是气态

B.该晶体在BC段不吸收热量

C.该晶体的熔点是48℃

D.6min时该晶体己完全熔化

13、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夏天,我们看到冰糕冒的“白气”是蒸发现象

B.把糖放入水中,水变甜是熔化现象

C.秋天,窗户玻璃表面形成的水雾是液化现象

D.长时间使用的冰箱,冷冻室内壁容易结冰花是凝固现象

14、对下列四幅图所描述的物理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凝重的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放热 B.飘渺的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吸热

C.晶莹的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放热 D.洁白的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吸热

15、如图所示是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操作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

16、下列关于温度的描述中符合实际的是( )

A.发高烧时人体温度可达40℃ B.冰箱冷冻室的温度为10℃

C.饺子煮熟即将出锅时温度为50℃ D.加冰的橙汁饮料温度为-20℃

17、在同一环境中对温度计进行了如下操作,温度计的示数下降最快的是( )

18、天津地区一年四季分明,严冬的早晨在窗玻璃上会出现“冰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花主要是水凝固形成的 B.冰花主要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冰花出现在窗玻璃内侧 D.冰花出现在窗玻璃外侧

19、长岛是个淡水严重短缺的海岛,海水淡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图2是小明同学设计的海水淡化流程图,在这一过程中海水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 )

A.液化、汽化 B.汽化、液化 C.汽化、升华 D.升华、液化

20、海波的熔点为48℃,在48℃时,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固态海波吸热,状态改变,温度不变 B、固态海波吸热,状态不变,温度不变

C、固态海波放热,温度改变,状态不变 D、液态海波放热,温度不变,状态改变

二、填空题(26分)

1、小欣打开冰箱门,发现冷冻室的侧壁上有很多霜,这是水蒸气_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形成的,这个过程中水蒸气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当他拿起湿抹布去擦时,抹布却粘在了侧壁上,这是因为发生了_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现象。

2、今年,昆明市遭遇了特大干旱,为减小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农户更加积极地采取地膜覆盖种植技术。在地里覆盖塑料薄膜,一方面通过 空气与土壤的接触面积和 土壤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达到减少土壤中水分的蒸发,另一方面使蒸发到塑料薄膜上的水返回到土壤中。

3、图中是水循环示意图。图中过程①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汽化,同时伴随着_________热;过程②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凝华和 ,同时伴随着放热。

4、“走进黔东南,品味原生态”,外地游客对黔东南的自然生态和醇香米酒印象非常深刻。黔东南很多农民自己烤酒,是把发酵好的酒坯放入灶上的锅中,再用一个上下开口的桶状物体把锅子罩住,桶状物之上再放上一口锅子(俗称天锅),天锅中装有冷水,如图所示。把酒烤出来 的过程是让锅里的酒首先 ,使其变成酒蒸气,上面的天锅中要装冷水,是为了让酒蒸气 ,若天锅中的水水温升高了,要换上冷水,以保证 这一物态变化的进行。

5、夏季是雷电多发季节,强雷电的内部温度可高达3×104℃。因树木中含有水分,当雷电劈中树木时,强电流通过树身会产生大量的热,使树木中的水分发生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现象,形成高温高压的水蒸气,这些气体体积迅速膨胀对树木做功,会将树木劈开,甚至达到树木的_______使树木着火。请同学们雷雨天不要在书树下避雨。

6、超市里正在出售的海鲜周围要铺一层碎冰块,这是因为冰熔化时要______,但温度________(填“升高”、“降低” 或“不变”),所以能起到保鲜的作用。

7、在室内放一敞口的酒精容器,容器内酒精的温度与室温相比要 一些,这是因为 。0℃的水和0℃冰的冷热程度是 的,(填相同、不相同)但手摸起来感到冰比水冷,这是因为 。

8、在电冰箱的冷凝器内,从压缩机送来的氟利昂的蒸气变成了液态,这是用______________的方法使气体液化并__________(吸收/放出)热量;在电冰箱的蒸发器内,液态氟利昂迅速汽化,__________(吸收/放出)热量,使冷冻室内的温度降低。

9、某一物质由有固定体积的状态变化到没有固定体积的状态,则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或_____;此过程_____(吸/放)热。

10、如图在○填出物质的状态。

(固、液、气)

三、实验题(34分)

1、如图所示,是“探究物质的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先将固体物质和温度计分别放入试管内,再放入大烧杯的'水中,观察固体的熔化过程。

(1)试管内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 变,此时温度如右图所示,读数方法正确的是_____(选填“A”、“B”或“C”),示数为__________℃,该物质是__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实验时若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试管底部,则测得试管内物质的温度值偏__________。

2、图是“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图

(1)实验中观察到,水在沸腾时产生大量气泡,这是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小红同学为了方便读出温度计的示数,将温度计从水中拿出来进行观察读数,则会导致所测温度偏________ (选填“低”或“高”)。

(2)水沸腾时温度计示数如图所示,为________。C,说明此时气压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个标准大气压。

(3)图是三位同学作出的水的沸腾图像,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图,分析该图像,可知水沸腾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3、将下列实验报告中的空却部分补充完整。(探究物质的熔化和凝固过程)

物质 这种物质是一种晶体,熔点是 ℃。

过程 该物质在BC段需要吸热,但温度保持 。

方法 物质吸收的热量无法直接测得,可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说明,这里运用的是 法。

4、在研究热现象的实验中,小明用烧杯、试管、温度计等器材研究冰的熔化和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规律。

(1)小明选用碎冰研究冰的熔化过程.实验装置及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在冰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拿出来,冰停止熔化将试管放回烧杯后,冰又继续熔化,说明固体熔化时________.分析图象可知,冰的熔点是________℃。

(2)某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探究水的沸腾。观察水沸腾的实验装置时发现:在烧杯上加盖纸板,其优点是减少加热时间,其缺点是增大了烧杯中的气压。使水的沸点较常压时要高,解决的办法是________。某同学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甲、乙所示,则图________是水沸腾前的情况。

5、小海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后,又进一步观察了水是自然冷却过程,他根据实验数据绘出水温随时间变化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1)水是沸点是________℃,这说明当时水面上方的气压_______一个标准大气压.

(2)做上述实验时是环境温度(即室温)应在_____℃左右.

(3)沸腾前水温随时间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探究“冰的熔化”和“水的沸腾”实验中,小明用了下面两组实验装置(如图甲、乙所示),根据实验数据绘出了水沸腾时的温度—时间关系图象(如图丙所示).

(1)为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他应选择的装置是 .

(2)请你找出丙图中哪段图象是错误的 ,水沸腾时的温度如乙图所示 ℃,水沸腾时的特点是

.

(3)若探究“冰的熔化”实验中,小明发现冰熔化过快,应采取的操作是 .

7、下面是用普通温度计测量热水温度的步骤,请将正确的操作顺序写出来 。

a.观察温度计的测量范围,选取合适的温度计。

b. 用手试一下热水,估计热水的温度。

c. 观察并记录温度计的读数。

d. 使温度计与热水接触几分钟。

e. 取出温度计。

8、图2为某物质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这是它的凝固图象,从图中看出该物质的熔点为 ,放热的时间是______分钟。

9、如图所示是在水在沸腾前后连续加热过程中出现的四个现象,请按它出现的顺序排列起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汽车防冻液

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

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下表(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防冻液含量/% 30 40 50 60 70 80 90

混合液的凝固点/℃ -17 -28 -37 -49 -48 -46 -28

混合液的沸点/℃ 103 104 107 111 117 124 141

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考虑到混合液比热容的减小会影响散热效果,因此,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

(1)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 .

A.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2)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在下列不同防冻液含量的混合液中,宜选 .

A.30% B.40% C.60% D.90%

(3)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其原因是

篇5: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物态变化与初中物理学习技巧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

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注: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也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

2、摄氏温度:

(1)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3)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

二、温度计

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

温度计的使用:(测量液体温度)

(1)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

(2)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

(3)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三、体温计

体温计: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温度计;

测量范围:35℃~42℃;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

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四、熔化和凝固

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熔化和凝固是互为可逆过程;物质熔化时要吸热;凝固时要放热;

3、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例如冰、海波、各种金属);

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例如蜡、松香、玻璃、沥青)

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晶体凝固的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4、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5、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

熔化过程:

(1)AB段,物体吸热,温度升高,物体为固态;

(2)BC段,物体吸热,物体温度达到熔点(50℃),开始熔化,但温度不变,物体处在固液共存状态;

(3)CD段,物体吸热,温度升高,物体已经熔化完毕,物体为液态;

凝固过程:

(4)DE段,物体放热,温度降低,物体为液态;

(5)EF 段,物体放热,物体温度达到凝固点( 50℃),开始凝固,但温度不变,物体处在固液共存状态;

(6)FG 段,物体放热,温度降低,物体凝固完毕,物体为固态。

注意: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用时间不一定相同,这与具体条件有关。

五、汽化和液化

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2、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

3、汽化可分为沸腾和蒸发;

(1)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1、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沸腾时温度不变。

2、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

3、液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高压锅煮饭)

4、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还要继续吸热;

(2)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跟液体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夏天洒在房间的水比冬天干的快;在太阳下晒衣服很快就干);

2、跟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有关,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凉衣服时要把衣服打开凉,为了地下有积水快干,要把积水扫开);

3、跟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凉衣服要凉在通风处,夏天开风扇降温);

(3)沸腾和蒸发的区别和联系:

1、它们都是汽化现象,都吸收热量;

2、沸腾只在沸点时才进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

3、沸腾在液体内、外同时发生;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

4、沸腾比蒸发剧烈;

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所有气体都能通过这种方式液化);压缩体积(生活中、生产中、工作中的可燃气体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液化,便于储存和运输)

六、升华和凝华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2、升华现象:樟脑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人工降雨中干冰的物态变化;

3、凝华现象:雾凇、霜的形成;北方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在玻璃的内表面)

七、云、雨、雪、雾、露、霜、“白气”的形成

1、高空水蒸汽与冷空气相遇液化成小水滴,就形成云;(液化)

2、高空水蒸汽与冷空气相遇液化成大水滴,就形成雨;(液化)

3、高空水蒸汽与冷空气相遇凝华成小冰粒,就形成雪;(凝华)

4、温度高于0℃时,水蒸汽液化成小水滴附在尘埃上形成雾;(液化)

5、温度高于0℃时,水蒸汽液化成小水滴成为露;(液化)

6、温度低于0℃时,水蒸汽凝华成霜;(凝华)

7、“白气”是水蒸汽遇冷而成的小水滴;(液化)

初中物理学习技巧

一、最大的学习动力就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英语一直是我最差的科目,并不是我不努力,而是我没有兴趣。小时候受到一首打油诗影响“我是中国人,为何学中文,考试不及格,表示爱国心”,所以一直对英语并不感兴趣,所以一直对英文学习不感兴趣,成绩也特别差,后来四六级考试也难以通过。后来认识了几个外国朋友,出于交流需要,以及对他们文化的兴趣,我的英语成绩虽然不说一日千里,但是也是有了长足的进步。

物理学习也是一样,通过认真的学习、思考、总结,不断提高自己对物理的兴趣,有了兴趣你就容易走进理科这个殿堂。

二、建立物理学科知识树,学会对类似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以前我高中的语文老师告诉我,语文学习就是要把书读厚了,每学到一个知识点,都能够延伸到更多,这样,自己积累的知识就会越来越多,语文学习就是厚积薄发,把书读厚了。而我的班主任化学老师说,化学学习就是要把书读薄了。

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那么繁杂的物理内容便化成了简单的几个部分,学习起来自然就会轻轻松松、游刃有余。例如:在物理量的定义中,速度、密度、压强、功率、电流等,它们的定义方式都是一样的,而那么多的演示实验,却几乎都是用控制变量法,只要我们掌握了控制变量法的实质,所有的实验便不都迎刃而解了。

现在有一种学习方法叫做思维导图,这就是我们当年所谓的知识树,把所有的知识点归纳总结后形成属于自己独特的知识树,那么物理学习就会变得很简单。

三、物理属于探索性学科,需要勤于动手做实验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探索性的地方特别的多,纵观课本上的实验内容,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课后小实验、小制作等,大大小小不下百十个,由此可见物理与实验的不可分割性,这么多的实验如何才能搞得清,弄得明呢?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动手实验不仅能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加深我们对物理知识的认识、理解和巩固,成倍提高学习效率。

四、复习巩固、加强理解、强化记忆

不仅仅是物理这门学科,其他学科也一样,学习不能死记,硬背公式,更不能生搬硬套公式,常言说得好:“理解是最好的记忆”,物理公式从表面上看与数学公式相同,其运算方法与数学公式也相同,但它们与数学公式有着本质的区别。

数学公式只是表达子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有普遍意义,没有实际意义。物理公式每一个字母都有一定的实际意义,表示确定的物理概念,不能单纯的从函数关系去理解。弄清物理公式中每一个量值(字母)的真正涵义,才能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的物理概念,进而克服把物理公式数学化的错误,才能克服就公式而死记硬背公式的不良习惯。

五、多做习题,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注意巩固学习

平日里练兵是为了战主场更好的杀敌,平时的练习也就是相当于军人日常练兵,必须多去做一些习题,在习题中巩固物理学的基本原理,推导和反向推导物理原理,举一反三和逆向思维是物理习题中常遇到的现象。多做习题,是学习物理必要的一步。

篇6:初中物理说课课件《物态变化-汽化和液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做液体沸腾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实验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意志品质。

3.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渗透事物的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和表述,总结出沸腾的特点,并对生活中蒸发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用具

塑料袋、酒精、铁架台、温度计、烧杯、石棉网、酒精灯、硬纸板、一张光滑的厚纸、扇子、投影仪、毛玻璃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将酒精抹在毛玻璃片上放在投影仪上投影让学生观察,可以看到什么?生活中有类似现象吗?

[生甲]毛玻璃片变干了。

[生乙]夏天洒在地上的水一会儿变干了。

[生丙]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一会就干了。

[师]毛玻璃上的.酒精、地上的水和衣服上的水到哪里去了?通过下面的想想做做看看能否知道。

二、进行新课

[师]看课本4.3—1,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塑料袋像拧麻花一样拧紧,尽量把塑料袋中空气排尽,然后再把口用线或橡皮筋扎紧。将塑料袋沉入80 ℃以上的热水中,看到什么变化?拿出来凉一会儿,看到什么变化?

[生甲]塑料袋鼓起来了。

[生乙]酒精到哪里去了?

[生丙]凉一会儿又看到塑料袋瘪了,有小液滴。

[师]现在根据观察和所提出问题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启发、鼓励学生都参与讨论和辩论。

[生甲]滴进的酒精是液体,放入热水中变成气体,所以看不见了。

[生乙]擦入皮肤上或放在盘子里的酒精,慢慢变干了,我们也没看见酒精的气态,所以气态酒精无色、透明、是看不见得。

[生丙]小液滴是酒精,因为水没进去?

[生丁]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

[生戊]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

[师]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沸腾和蒸发是汽化的两种形式,我们这节课就来了解它们。

1.汽化和液化

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

2.沸腾

[探究]水的沸腾

[师]我们每天要喝开水,开水是水烧开,也就是水沸腾,现在回忆一下烧水时的有关情况,提出想了解什么?

[生甲]水开了为什么要冒气?

[生乙]水烧开需要哪些条件?

[生丙]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

[生丁]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是不是温度会越来越高?

[生戊]水熬干了,水去哪里了?

[师]问题提出来,大家先大胆猜测,相互讨论,制定方案,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结论,解决问题。

[生甲]水熬干了,水变成了水蒸气。

[生乙]我们组的方案是:如课本图4.3—2按装器材。把冷水倒在烧杯里,将烧杯放在铁架台上的石棉网上,杯上盖上中心有孔的硬纸板,把温度计穿过纸板孔并使玻璃泡浸入水中,用酒精灯给盛了冷水的烧杯加热,当水温至90 ℃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直到水沸腾后5 min为止。

[生丙]我们组的方案和上一组基本相同,只是我们把热水倒入烧杯中,用酒精灯给热水加热。

[师]两种方案都很好,也可行,我们现在分两大组。一大组用冷水做,另一大组用热水做。仔细观察,最后得出结论。并说出这两种方案的缺点。

(学生们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强调,温度计和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一切完成后。查看记录,也可参与学生们的讨论。)

[生甲]我们组是用冷水做实验的。开始给水加热时,在烧杯的器壁出现了许多小气泡,随着水的温度升高小气泡逐渐变大,并脱离烧杯器壁开始上升,气泡在上升的过程中逐渐变小,还没有到达液面就消失了,同时听到吱吱的响声,后来发生了变化,脱离器壁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大,上升到水面破裂,这时水就沸腾了,在沸腾前水的温度逐渐升高,沸腾时水的温度是不改变的,把酒精灯撤掉以后,沸腾停止。

[生乙]我们组是用热水做实验的。开始给水加热时,水温上升。水沸腾时,内部出现大量的气泡,气泡越来越大,上升到水面破裂,汽泡里的水蒸气扩散到空气中。水的温度不变,把酒精灯撤去,沸腾停止。

[师]开始给冷水加热时,由于水中溶有空气,在器壁上生成气泡,气泡中含有空气和水蒸气,继续加热,气泡受热膨胀,当气泡大到一定程度,由于浮力,气泡脱离器壁开始上升,气泡上升温度降低,气泡内的大部分水蒸气要液化成水,气泡外边压强大于气泡内气体压强,气泡变小。这里边关于压强和浮力我们以后要学到。现在根据观察进行分析总结,找出规律。

[生甲]根据水沸腾时温度不变,说明水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发生。

[生乙]根据气泡上升,变大,上升到水面破裂。说明水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生丁]根据撤掉酒精灯水不沸腾,说明液体在沸腾过程中需要吸热。

[生戊]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boiling point)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在沸腾过程中需要吸热。

[师]根据记录数据,在图4.3—3中描点,画出水沸腾时温度变化图象。然后看课本80页小数据。

[生甲]为什么表上标“在标准大气压下”?

[师]液体沸点与大气压有关,以后要学。像我们用的高压锅,锅内气压高于标准大气压,所以高压锅内水的沸点也高于100 ℃。而高原的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所以高原上水的沸点低于100 ℃。要记住酒精的沸点78 ℃、水银的沸点357 ℃。

[想想做做]纸锅烧水

[师]我们现在用桌子上那张光滑的厚纸,做成小纸锅,纸锅里装些水,放到火上加热。注意不要让火苗烧到水面以上,观察到什么。

学生们做,教师巡回指导?

[生甲]给纸锅加热一会儿?水沸腾,而纸锅不会燃烧?

[师]这是为什么?

[生甲]水100 ℃就沸腾,而纸的着火点大约是183 ℃,所以水沸腾而纸锅不会燃烧。

[师]湿衣服无论是在温度高的夏天,还是在温度低的秋天,都能变干,这说明什么?为什么晾晒衣服要把衣服展开并放在通风处?

[生甲]说明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生乙]蒸发是比较缓慢的汽化现象。

[生丙]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流动的气流快慢有关。液体表面流动的气流越快蒸发越快。

[生丁]液体蒸发快慢还与液体温度有关。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师]如果温度计玻璃泡上不涂酒精,用扇子扇,温度计读数会变化吗?把酒精反复涂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扇子扇,温度计读数有什么变化?

[生甲]如果温度计上不涂酒精,用扇子扇,温度计读数不变。

[生乙]把酒精反复涂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扇子扇,温度计读数先下降后上升。

[生丙]这是因为液体在蒸发过程中要吸热使周围和它接触的物体温度降低,所以,温度计示数先下降后上升?

3.蒸发(板书)

蒸发——是一种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想想做做]

[师]把酒精滴在手背上,擦在手背上,或用手扇,有什么感觉?

[生甲]滴上、擦上酒精的地方有凉的感觉,用手扇感到更凉。

[生乙]这说明蒸发过程需要吸热,蒸发有致冷作用。

篇7:《物态变化》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是第一实验学校的刘月英,我说课的题目是《物态变化复习课》。下面我将从设计理念、学情分析、学习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和教学预设等方面来分析这节课。

【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教科版《物态变化》这一章的复习课。为了打破以往章节复习课的枯燥练习,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我在这节课中以“三态六变”为知识主线,加入了《中国成语大会》的设计元素,用知识问答比赛的形式来贯穿整个课堂,有必答题、抢答题、描述题,使学生在游戏娱乐中主动积极地去学习。最后以《找朋友》游戏让学生归纳本章的知识要点。以竞赛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既掌握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学会与他人进行交流合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学情分析】

物态变化是我们日常生活、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生本身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作为九年级中考复习课考虑到学生已经学过这部分知识,对于比较基础的部分知识学生还是掌握的比较好,但有一些遗忘,而且学生对物态变化的判断以及对物态变化图像分析得不够准确。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判断常见的物态变化名称及吸、放热现象;

(2)会从图象中读出对解题有用的相关信息;

(3)能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和自然界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物态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本章知识的概括,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复习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三对紧密相关的互逆过程,认识到物质运动变化形式是多样的,任何一种运动变化都有规律,有意识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研究自然科学时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和自然界的一些现象;对物态变化图像的分析通过多道练习题的反复分析,加深了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利用图像上的数值分析,使抽象的知识更具体,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自制物态变化的卡片 教学用直尺

【教学方法】

“一二一”教学 尝试教学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习方法】

师学友互助学习尝试探究 竞赛学习

【教学程序与设想】

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为了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我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题

教师出示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图片:在大自然中,水以各种形态存在着,请同学们欣赏大自然中水的物态变化所创造的奇妙现象。同时设疑:同学们这些美丽自然现象的形成都与什么有关系?

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惊叹、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和谐。得出:这些美丽自然现象的形成都与物态变化有关。

设计意图:利用美丽的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二、明确目标

教师出示复习目标,学生阅读复习目标。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形成学习的动机。

三、独学奠基

教师要求学生独自完成导学案的填写,学生独立完成导学案的填写。然后分小组展示答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対学提升

(一)必答题

教师先出示必答题的要求。再出示必答题的题号,要求学生进行选择。学生明白如何回答,各队派出师学友选题,解答,并解释原因。

设计意图:以竞赛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既掌握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抢答题

教师先出示必答题的要求,再出示抢答题的内容。学生明确如何做,学生抢答题权,然后回答。

设计意图:利用抢答题的模式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学会与他人进行交流合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五、群学拓展

教师出示描述题的要求,然后再出示不同的物态变化。学生明确如何做,各队学生相互讨论并举例汇总。每队各派两位同学,一人正对大屏幕,根据大屏幕上出示的物态变化,举出一个生活中常见的实例,一人背对大屏幕根据学友的描述说出是什么物态变化。

设计意图:集群体的力量,集思广益,增进了与他人的交流合作,激发对物理学习的求知欲。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明白物理应用于生活,体现了“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标理念。

六、感悟收获

教师要求以游戏《找朋友》的方式总结知识。学生根据要求,把卡片贴在黑板的对应位置。

设计意图:在游戏中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寓教于乐。

篇8:《物态变化》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升华和凝华是八年级第四章物态变化第四节的`内容,属于物质这个一级主题下的第一个二级主题,为九年级的关于物质的结构和属性的学习作好准备。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形态的六种变化,并达到课标要求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和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

2、内容结构和教材特点

本课内容线索依然禀承了现象→分析→现象(实践)的过程。由于升华和凝华过程不容易被注意到,一般只能根据观察到的结果进行分析、推断。本节要从生活实例入手,尤其注意区别凝华与凝固、凝华与液化的现象。

3、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

知道升华需要吸热和凝华需要放热。

能简单解释常见的升华吸热的现象。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碘的升华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课题解决的思维程序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以及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形成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面对挫折的健康心理、意志和品质。

4、说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升华、凝华现象,系统整理本章知识

难点:分析升华、凝华现象

二、说教具

教师:多媒体

三、说学生

学生已具有初步的物态变化知识,初步知道科学探究过程,因此,教师应在本节课注重强化学生物态变化的分析能力以及帮助学生辨清易混淆的物态变化。

四、说学法

实验探究式

五、说教法

为了实现“以物理教学目标为中心,目标导学为核心,反馈矫正为手段,自主能力发展为主旨,先学后教为方法”的教育指导思想,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本节课采用“纲要导学,自主建构”的教学模式,着力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教与学双方的实效性。其结构为:

新课导入→确定目标→课内导学→尝试诊测→课内探究→达标测评

六、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先回顾前面学习的物态变化,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2、进行新课

(1)、展示学习目标

(2)、展示自学向导,学生自学

(3)、小测验,学生自学反馈

(4)、新课讲解

A、认识概念

第一步:探究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

第二步:学生得出结论,从而认识升华和凝华及其条件。

B、学会分析

第一步:展示烧黑的灯泡,让学生思考原因。

第二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物态分析。

第三步:得出原因。

C、几种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区别升华与汽化,凝华和凝固

第一步:展示现象,学生分析

第二步:教师点评,介绍人工降雨(干冰的利用是一个常见的知识考点,所以特别在此提出来)。

D、归纳小结

第一步:学生完成93页想想议议

第二步:展示物态变化关系图,理清关系。

(5)、达标训练----体现理论联系实际

对本课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将在练习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

3、布置作业

(1)、动手动脑学物理1、2题

第一条作业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解决刚开始未解答的问题。符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要求,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生产实际,增加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动手动脑学物理3题

第二条作业是为了促进学生从单一、被动的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七、结束语

总之,本节课以认识和分析升华与凝华现象为重点,也是难点。以此为中心,再结合学生易错处给予有意识的突击强化,促使目标得以实现。

这就是我对这堂课的构想,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板书设计:

升华和凝华

1、概念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吸热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放热

2、现象

初态——————→末态 物态变化

A

B

C

D

3、六种物态变化

附:达标训练

1.说说下列各现象中物质状态的变化并说明吸放热情况。

A.碘变成紫色的气体 B.卫生球变小了 C.霜的形成 D.雾、露的形成E.水结冰

F.夏天衣服被晒干G.冰化成水H.冬天嘴里呼出的白气I.冬天玻璃窗内表面结一层冰花

2.仔细观察下列图形并做出解释

固态的二氧化碳(干冰),它是将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压缩、冷却而成的,温度可达78.5℃,如果将它放在空气中,会长出如图的冰状胡须。

3.思考题:

俗话说“霜前冷,雪后寒”,试用所学的有关知识加以解释。

篇9:《物态变化》说课稿

一、说教材

《温度和温度计》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的教学内容。它由4个活动构成:比较冷热程度不同的水、观察温度计、摄氏温度的读写、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摄氏温度的读和写,是训练学生的认读和记录,教材进行举例,重点区别零上和零下。指导学生准确使用温度计属技能训练。它与后一课时测量水温的方法有所不同,前一方法适用范围更广。

二、说学情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温度有一定的了解,本课的教学从生活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来搭建知识的结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愉快地探究知识,在已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使他们感悟到科学的乐趣,达成了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本教学在以学生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理念指导下设计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常用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玻璃管内的液注随温度变化而上升和下降来测量温度的。

2、过程与方法:观察和研究作为测量工具的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主要构造;识读温度计(模型)刻度上的数字,并把刻度上的数字与更热或更冷的温度联系起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测量工具使用规定的意义,并愿意

遵守这些规定。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经历比较观察温度计的过程。摄氏温度的读和写,训练学生的认读和记录温度是难点(特别是零下的温度),要增加一些几组温度加以训练,运用模型等方式,尽量结合运用,强化训练,提高课堂效益。

五、说教学程序

(一)、比较水的温度

1、比较冷、热不同的两杯水,请学生用手触摸感知哪一杯温度高,哪一杯温度低?提示温度是感知物体的冷热程度的。

2比较四杯水:1号杯内装的是凉水,2号、3号杯内装的是温水,4号杯内装的是热水。

同样的四杯水,由于实验顺序不同,手指获得的感觉是不同的,那有什么办法可以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呢?引出温度计。

(二)、观察温度计

出示温度计,我们要正确使用温度计,首先必须要认识这个温度计,了解它有哪几个部分组成?

1、学生观察温度计的构造。提醒学生观察中的注意事项:观察时注意温度计要小心拿放,谨防破裂。如果温度计的管子劈裂,请立即告诉老师。确保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安全。

2、汇报交流。根据学生汇报时的情况,教师适当补充讲完整:温度计主要由玻璃管、玻璃泡、刻度三部分组成

3、用手捂住温度计的玻璃泡,观察温度计产生的变化。放开手等一会儿再观察。汇报交流。

(三)、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1、结合学生生活:广播、电视中的天气预报员是怎样预报天气的?

2、”28摄氏度“怎么写?”零下8摄氏度“怎么写?学生读一读,写一写。

3、出示自制模型温度计,然后教师设置温度,请同学读或者写,巩固。同时强调:零下温度自0℃往下,数字越大,表示温度越低。

(四)、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

1、每个同学观察自己温度计上的液面,并记录。

2、交流:结果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那什么会不同呢?

3、师生讨论,并明白:观测温度时,视线与温度计液面应持平;要尽可能消除各种影响测定温度准确性的不利因素。

篇10:物态变化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升华和凝华是八年级第四章物态变化第四节的内容,属于物质这个一级主题下的第一个二级主题,为九年级的关于物质的结构和属性的学习作好准备。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形态的六种变化,并达到课标要求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和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

2、内容结构和教材特点

本课内容线索依然禀承了现象→分析→现象(实践)的过程。由于升华和凝华过程不容易被注意到,一般只能根据观察到的结果进行分析、推断。本节要从生活实例入手,尤其注意区别凝华与凝固、凝华与液化的现象。

3、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

知道升华需要吸热和凝华需要放热。

能简单解释常见的升华吸热的现象。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碘的升华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课题解决的'思维程序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以及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形成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面对挫折的健康心理、意志和品质。

4、说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升华、凝华现象,系统整理本章知识。

难点:分析升华、凝华现象。

二、说教具

教师:多媒体

三、说学生

学生已具有初步的物态变化知识,初步知道科学探究过程,因此,教师应在本节课注重强化学生物态变化的分析能力以及帮助学生辨清易混淆的物态变化。

四、说学法

实验探究式

五、说教法

为了实现“以物理教学目标为中心,目标导学为核心,反馈矫正为手段,自主能力发展为主旨,先学后教为方法”的教育指导思想,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本节课采用“纲要导学,自主建构”的教学模式,着力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教与学双方的实效性。其结构为:新课导入→确定目标→课内导学→尝试诊测→课内探究→达标测评。

六、教学过程

具体步骤

1、引入新课

先回顾前面学习的物态变化,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2、进行新课

(1)、展示学习目标

(2)、展示自学向导,学生自学

(3)、小测验,学生自学反馈

(4)、新课讲解

A、认识概念

第一步:探究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

第二步:学生得出结论,从而认识升华和凝华及其条件。

B、学会分析

第一步:展示烧黑的灯泡,让学生思考原因。

第二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物态分析。

第三步:得出原因。

C、几种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区别升华与汽化,凝华和凝固

第一步:展示现象,学生分析

第二步:教师点评,介绍人工降雨(干冰的利用是一个常见的知识考点,所以特别在此提出来)。

D、归纳小结

第一步:学生完成93页想想议议

第二步:展示物态变化关系图,理清关系。

(5)、达标训练----体现理论联系实际

对本课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将在练习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

3、布置作业

(1)、动手动脑学物理1、2题

第一条作业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解决刚开始未解答的问题。符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要求,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生产实际,增加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动手动脑学物理3题

第二条作业是为了促进学生从单一、被动的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七、结束语

总之,本节课以认识和分析升华与凝华现象为重点,也是难点。以此为中心,再结合学生易错处给予有意识的突击强化,促使目标得以实现。

这就是我对这堂课的构想,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篇11:物态变化说课稿

设计意图

冬天,气温低,水会结冰,说明物态是会变化的,而物态变化又是与温度的变化有关系的,物理学上是用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计这一工具对物体的温度进行具体的测量。教材以说明书的方式,讲述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教材通过生活.物理社会的栏目,介绍了温室效应与热岛效应,引发学生对周边环境温度问题的思考。

在完成对各种物态变化的复习后,重新回到水循环的情景中,引导学生对水在循环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物态变化进行综合概括,突出学生对学生归纳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水资源的保护作进一步的探讨,确立节约用水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目标

1、学会正确使用酒精灯。

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3、能正确测量温度,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关注环境温度变化的原因。

4、知道水的三态变化过程以及相应的吸热、放热条件。

5、能解释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

6、调查水资源的利用和危机,具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7、感知水污染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养成自觉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8、探究家庭或学校用水中的节水措施。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2、能正确测量温度。

3、能解释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

4、养成自觉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具和学具

学案,调查学校或家庭附近的水污染。

课前准备

请设想你是一个普及科学知识的宣传员,以水的循环将你所知的物态变化的知识编成讲座稿。要求:归纳六种物态变化知识,并列举自然或生活中实际例子、介绍相关实验辅助说明。

教学过程

一、酒精灯的使用。

教师提问酒精灯使用的注意事项。

学生归纳总结,从加热、点、灭、盖四个方面加于论述。

酒精灯的使用,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工具,它的使用方法,文中进行了高度的概括。

二、温度计。

教师提问温度的概念、摄氏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方法。然后温度计的使用。

1、摄氏温度的规定。

2、液体温度计的原理。

3、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介绍温度计的原理、使用温度计的方法,并进行现场示范操作。其他学生加以评价与修正。

首先介绍了温度单位规定。

接着通过温度计原理和使用方法的复习,使学生更加系统了解了温度计。

三、例题分析。

例1在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时,请按照正确的顺序,把下列步骤重新排列。

a、观察温度计的量程。

b、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

c、选取合适的温度计。

d、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e、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

f、从被测液体中取出温度计。

g、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

四、学生讨论。

请2名学生把水循环的知识讲座稿介绍一下。

学生提问讨论。

五、归纳填图。

请学生归纳物态变化,并请填图。

篇12:物态变化说课稿

【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

1、理解熔化、汽化和升华都要吸热;

2、应用分子动理论的要点和物体内部结构的知识解释有关热现象。

3、会对蒸发和沸腾进行比较;

B、过程和方法

学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能根据数据作出物理图像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吸热过程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重难点】

熔化、汽化、升华,蒸发,沸腾

【教具】

洒精、棉花、温度计,吹风机、熔化加热器材

【教材分析】

教材在解释物态变化时,运用“当晶体温度升高时,分子的振动加剧”的论断。这一论断早在初二年就已通过“温度越高,扩散过程越快”的实验证实的。所以在本节课应用这一论断,让学生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设计】

气体、液体和固体的内部结构,不能直接观察,只有依据它们的宏观特征作推论。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想象、推理和利用比喻,当然这种推理应当是言之有据的,要抓住宏观特征,分析其内部结构,比喻要恰当。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物质存在的.状态,通常有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种状态。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条件下,能处于不同的状态。例如水,可能成为固态的水,也可能成为气态的水蒸气,也可能成为液态的水。无论水处在什么状态下,水的分子是相同的。那么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会互相转化。通过前面探究冰的熔点可知,当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但若停止加热,熔化过程就会逐渐停止,这是为什么呢?

2、进行新课

(1)熔化与吸热:

从分子动理论的观点看,当晶体被加热时,每个分子的振动逐渐加剧,分子间的束缚随之减弱,以致有的分子能较为自由地“游动”,呈现流动性,这是晶体便处于熔化过程。如果要使熔化过程继续,外界需对分子继续加热,以便更多分子能“游动”。所以在熔化过程中,外界所加的热,都用来减小分子间的束缚,并不能使温度升高。这也说明熔化是吸热过程。

实验探究――加热熔化海波和石蜡

加热熔化海波和石蜡,用温度计测出海波和石蜡熔化时的温度值,并在坐标纸上画出海波和石蜡熔化时的温度变化曲线,让学生讨论所作曲线的物理意义。试试,若不加热,石蜡和海波的熔化过程是否会停止。

(2)汽化与吸热

当液体加热至沸点,大量分子会挣脱周围分子的引力而飞出,这种剧烈的汽化现象就是沸腾。若要沸腾过程继续,外界必须继续加热,以便更多分子飞出。在沸腾过程中,外界所加的热,为分子挣脱引力而提供能量,并不能使液体温度升高。另一种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液体的蒸发随时都在发生。这是因为在任何温度下,总会有一些分子可以得到足够的能量而挣脱周围液体分子的引力,脱离液面飞向空中。

实验探究――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

放两支温度计,其中一支的玻璃泡上包湿布,并将湿布的另一端放入水中。比较两支温度计的示数。液体温度越高、液体表面越大、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越快时,液体蒸发就越快。

(3)升华与吸热

如果固体分子从外界吸热,直接挣脱周围的分子引力而飞出,那么物质就可以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这种现象称为升华(subllimation)。

产生舞台效果缕缕青云或淡淡薄雾就是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升华造成的现象。防蛀的樟脑球过一段时间后会自动消失,冬季晾在室外冰冻的衣服也能变干等,这些都是升华现象。

升华也是吸热过程,人们常将升华过程中的吸热特点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例如,人们利用干冰升华的特点进行人工降雨。当干冰进入冷空气层,会很快升华,在升华过程中将吸收大量的热量,使冷空气层的气温急剧下降,这时高空中的水蒸气便会变成小冰晶。小冰晶逐渐变大后下落,在下落中遇到暖气流就会熔化而形成雨。

3、思考与作业

4、板书设计

篇13:物态变化说课稿

<title> 第六节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title>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生活、科技、社会中的物态变化的学习进一步认识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概念。

2、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能够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一些水的循环现象,总结水的三态循环规律。

3、了解高压锅、冰箱及热管的工作原理;知道火箭上升过程中有哪些物态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检索资料、调查研究,使学生学习文献探究和调查探究的学习方法。

2、学习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自然界中水资源的利用情况。

2、通过在教学活动中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使学生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3、通过对生活和生产技术中的物态变化学习,体会物理与社会和生活的密切关系。

4、通过合作学习,提高与人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合作学习,提高与人合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

对学生整理信息、加工信息的指导以及交流过程的指导。

课前准备:

根据学习提纲通过各种渠道调查收集有关资料,并汇总资料按要求写成调查报告;视频资料、教学(学生调查的)幻灯片、计算机多媒体展示台。

教学过程:

教师在课前给出调查题目,并布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不同渠道获取相关资料,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也可以自己另外提出一些问题并调查回答),并把调查资料按要求整理成调查报告:(教师可以事先按组分工。如:全班分成四个组,每组负责一个题目)

1、关于自然界水的循环可以提出:

你知道蓝天里的朵朵白云是怎样形成的`吗?

你遇到的茫茫大雾是怎么回事?

你知道露和霜是怎样形成的吗?

你知道雨、雪、霜、雹各从何而来的?

你知道地球上水资源面临危机吗?

总结水的三态循环规律。

2、对于电冰箱(空调器)可以提出:

电冰箱是如何致冷的?致冷物质如何循环的?

电冰箱的致冷物质氟利昂对环境有什么破坏作用?有没有可以替代氟利昂作致冷剂的环保电冰箱?

空调器是怎样工作的?

怎样安装空调器才能降低室内温度?

3、对于高压锅可以提出:

1、高压锅主要有几部分构成?

2、为什么食物用高压锅容易被煮熟?

3、高压锅是怎样快速煮熟食物的?

4、高压锅的工作过程中涉及哪些热学知识?等问题。

4、对于航天技术的物态变化可以提出:

1、我国航天技术有什么显著的成果?

2、航天技术中在什么地方涉及到物态变化的知识?等问题。

提示:学生可以利用图书、杂志、网络、光盘等资源查阅有关资料,弄清所选题目中的问题,并按要求写一篇调查报告或小论文。注意:此调查作业应提前布置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去完成。

课前小组内交流各组员的调查报告,组内讨论精选一部分交给教师,经教师审阅后在班级范围内交流;

以上两个环节中,教师要在每组中指定1到2个小组负责人,由他们来协助教师组织和督促调查的进展情况和组内交流的落实。

在课堂上交流各组的调查报告。交流会由学生自己主持,自己评估;此环节,教师要事先组织学生准备交流会的主持和评估工作。如:主持人的选择和培训;主持台词的编写和演练;主持人和个小组负责人的配合练习;学生自评和互评标准的设置及评估表的打印工作等。

为了提高调查活动的质量,在活动之初,教师可以对这次调查活动设立几个最佳奖项,如:最佳成果奖、最佳表演奖、最佳合作奖等,并在评估表中反映出来,最后的评估结果最好能在学生的平时成绩中有所体现。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记录课堂上自己积极参与认知过程的表现,可以培养学生的自评自查意识,也方便教师以此来评价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参与水平、分析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研究意识、交流意识与能力、合作精神与能力等方面的情况。而且,对学生的工作和表现加以认可和鼓励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果课上时间不够,可以把评估结果及结果的宣布放到课后和下节课进行。

教师总结学生的交流活动,根据交流情况对本节内容和要求作适当补充。

1、关于自然界水循环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汇报交流的情况补充水的三态循环规律、水资源问题、水污染问题、节约用水等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意识。

2、高压锅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生活用品,但对于它工作原理的思考同学们未必能说清楚;有关沸点和压强的关系,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虽不必展开讲,但学生要知道这个事实。

3、电冰箱的制冷技术中用到了汽化和液化知识,对于其它技术问题做适当介绍,可以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对于它的工作原理可以要从物态变化的吸放热导致温度变化的结果入手来介绍补充,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航天技术中的物态变化主要讲了压缩体积使气体液化的应用和熔化、汽化过程吸热的应用,可以适当补充我国航天技术取得的辉煌成果,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篇14:物态变化说课稿

一、温度计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温度的概念

●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二、熔化和凝固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三、汽化和液化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2、过程与方法

●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四、升华和凝华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篇15:物态变化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属于选修内容,高考时难度要求不大。教学上应该以让学生掌握本节的基本内容为主,能力要求上应该以能让学生进行定性分析为主,不宜出现难度过大的练习题。

二、教学目标

1、知道晶体和非晶体在外形上的主要区别

2、知道单晶体、多晶体和非晶体。

3、了解晶体微观结构假说。

三、教学重难点

1、正确理解晶体的各向异性。

2、用微观结构理论解释晶体的特性

四、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有些知识学生虽然接触过,但是并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特别是单晶体与多晶体、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学生会感到有些吃力,所以在教学中应该特别注意。

五、教学方法

由于内容是全新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多举实例,使学生真切的体会到单晶体与多晶体、晶体与非晶体的不同点,才能使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学生观察两组固体物质,一组是玻璃、蜂蜡、硬塑料等;另一组是盐粒、砂糖、石英等。思考两类固体物质的外表各有什么特征?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二)进行新课

一、晶体和非晶体在外形上的主要区别

盐粒、砂糖、石英的形状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有规则的几何形状,盐粒、砂糖、石英都是晶体,有些晶体可以有各种不同几何形状,例如雪花。玻璃、蜂蜡、硬塑料没有规则的几何形状,。玻璃、蜂蜡、硬塑料是非晶体。

问题1蔗糖和盐颗粒形状规则,受潮后粘成一块,看起来没有确定的`几何形状,那还是晶体吗?如果用放大镜观看仍可发现组成糖块的一个个晶体粒。粘在一起的糖块是多晶体,单个的晶体颗粒是单晶体

问题2晶体和非晶体除了在外形上的主要区别以外,还有哪些不同?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初中我们已知道晶体有确定的熔点,非晶体则没有。

学生实验:用烧热的缝衣针分别接触玻璃片上的蜂蜡和云母片上的蜂蜡

现象分析:蜂蜡熔化区域形状的不同说明了什么?

结论:沿不同方向的导热性能不同。

有些晶体沿不同方向的导热或导电性能不同;有些晶体沿不同方向的光学性质不同。这类现象称为各向异性。非晶体沿各个方向的物理性质都是一样的,这叫做各向同性。

二、单晶体、多晶体和非晶体

1、单晶体和多晶体的区别

单晶体是一个完整的晶体,而多晶体是由很多小单晶体(称为晶粒)杂乱无章排列而组成的。

2、多晶体和非晶体的异同

相同点:都没有规则的几何形状,物理性质上是各向同性的。

不同点:多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则没有。

思考与讨论:通过晶体呈现的特殊物理性质,你认为晶体在微观结构上可能有什么特点?

阅读课本晶体的微观结构

(1)对各向异性的解释:在不同方向上物质微粒的排列情况不同,才引起晶体的不同方向上物理性质的不同。

(2)对熔点的解释定:给晶体加热到一定温度时,一部分微粒有足够的动能,克服微粒间的作用力,离开平衡位置,使规则的排列被破坏,晶体开始熔解,熔解时晶体吸收的热量全部用来破坏规则的排列,温度不发生变化

(3)有的物质有几种晶体,如何解释?

物质微粒能够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例如碳原子按不同的结构排列可形成石墨和金刚石。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

1、知道晶体和非晶体在外形上的主要区别。

2、知道单晶体、多晶体和非晶体。晶体和非晶体也可以相互转化。

3、了解晶体微观结构假说。

课余作业完成问题与练习1-2题。

人口的数量变化说课稿

温度说课稿

初中物理绪言课开场白

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

新课标八年级物理上册说课稿

九年级《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说课稿

沪科版初中物理说课稿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教学设计(八年级下册)

水圈与水循环说课稿

“变化课”作文

物态变化初中物理说课稿
《物态变化初中物理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物态变化初中物理说课稿(精选15篇)】相关文章:

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电和磁》教案设计2022-09-09

沪科技版质量说课稿2022-05-06

初中物理说课稿2024-01-09

初中物理说课稿《密度》2023-12-31

八年级物理《光的直线传播》说课稿2023-03-06

《采薇》教学说课稿2023-09-12

初二年级物理声音的特性练习试题2023-08-14

游记作文指导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23-05-12

科学说课稿2024-05-18

说课稿科学2023-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