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说课稿(集锦15篇)由网友“飞行机”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九年级《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说课稿,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九年级《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说课稿
九年级《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实验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根据新课标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过渡句)想要上好一节课,就要对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基于此,我将对教材与学生情况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沪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三章第2节,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物质升高相同温度能量变化情况得出物质具有不同的吸放热能力,也就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理解比热容物理意义,然后总结出热量的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本节课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难点。本节课的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过渡句)分析完教材我再来说一说我所面对的学生:
二、学情分析
而我所面对的学生是九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期,已经能够独立思考一些问题,但是比热容这一概念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针对这一特点,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引入课题,并突出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特点,进行实验探究,体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本节课知识。
(过渡句)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特点的分析,结合新课标的理念,我将从三维角度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计算公式;能用比热容的意义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物质升高相同温度能量变化情况得出比热容这一特性的过程,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生活中的物理,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
(过渡句)确立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也就显而易见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比热容的定义、公式及应用;
【难点】利用比热容的内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渡句)为了更高的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将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实验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
(过渡句)有了方案与方法,就要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去检验,接下来就是我的教学过程设计环节。
六、教学过程
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新课导入、新知讲授、巩固提高、小结作业这几个环节进行讲授。
首先是导入环节:
我会采用情景的方式进行导入,在大屏幕上呈现两个情景:
情景一:艳阳高照的夏天,有两个人正从沙滩向海边奔跑,甲说:沙子太烫脚了;乙说:快点跑,到海里就凉爽了。
情景二:炎热夏天的傍晚,有两个学生在海边游玩,为了纳凉问题两人发生激烈争执,甲主张划船到海中去,因为白天海里就比较凉爽,乙则认为晚上是不一样的,在岸上散步更凉爽。
然后提出问题:产生这两种不同感受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用物理知识解释呢?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实验探究:物质的比热容。
【意图: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引入新课,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产生认知冲突,从而产生疑惑,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进入课堂,更加有利于接下来内容的学习。】
接下来就是新课讲授环节了,这是课程的核心,包括两个部分,分别是“实验探究建立概念”和“深化概念”。
1.建立概念
对于概念的建立是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进行的。我会提出问题:升高相同的温度,所需热量有什么不同?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够说出对于同一种物质,升高相同温度,质量大的需要热量多,而对于不同物质的温度变化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会有所困惑。
接下来我就会以此作为实验探究的思考问题。让学生进行猜想,学生的答案可能会有所不同,所以接下来就需要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首先我会提问学生实验的方法以及所需的器材,在确定了实验装置图和基本思路之后继续提问:如何控制相同热源?如何确定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
学生通过思考可以得出结论,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使两酒精灯的火焰基本相同,便可以近似认为他们是相同的热源,热源相同,就可以通过加热时间长短确定吸热的多少。最后确定实验所需要测量出的物理量,并提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意图:通过这样一步步的引导,学生能够清楚所要探究的问题,同时也再一次理解他那就实验的设计过程。】
接下来,让学生以物理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过程中我会进行巡视指导,同时会让学生在实验时回顾酒精灯和温度计的使用方法,避免出现操作失误。然后要求学生进行实验、记录数据。
实验之后分析实验结果。学生通过数据分析能够得出:相同质量的水或煤油,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的热量几乎是相同的;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水吸收的热量比煤油多。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相同质量的同种物质,升高相同温度,吸收的热量相同;相同质量的不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相同。
【意图:让学生经历问题的猜想与假设、制定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过程,感受物理学习的乐趣,提高课堂的参与度,亲自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更能加深对于问题的理解和结论的把握,更加有利于对其意义的理解。】2.深化概念
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这时我会进行说明:不同物质吸放热能力是不同的,我们把表述物质吸放热特性的物理量叫做比热容。从而对其物理意义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接下来我会对其计算方法、公式表达、单位和含义进行讲解和说明。并重点强调其变形公式 ――即可以通过已知物理量求热量。
接下来通过大屏幕展示不同物质的比热容,让学生知道水的比热容最大。
【意图:在学生通过实验理解物质吸放热能力不同的基础上提出比热容的概念,更能加深对其物理意义的理解,而深化的内容对于运用比热容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及一些计算又有很广泛的应用。】
到这里,本节课的主干知识就讲完了,我们的目的并不只是让学生学会学懂,还要能够学以致用。
我会让学生回忆导入中的问题,并运用比热容的内容进行解释。学生通过思考能够说出:白天温度较高,地面和海水都吸收了相同的热量,可是海水的比热容比较大,所以它温度升高的就慢;而夜间温度比较低,他俩都释放相同的热量,海水温度降低的慢。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白天海水温度小于陆地,而晚上陆地温度小于海水。
然后出示习题,让学生运用公式及其变形式进行计算。
【意图: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本节课知识的理解,也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最后,进行课堂小结和作业的布置。
我会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作业是完成课后习题,并运用比热容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意图:课堂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作业则是让大家课后及时复习防止遗忘。】
(过渡句:下面进入我说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板书设计。)
七、说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采用提纲式的设计简洁明了,可以让学生在之后的复习中有章可循有本可依。
篇2:比热容说课稿
一、说教材
比热容是初中物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也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物理量.教材首先从日常生活常识出发,说明物质在温度变化时,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与物体质量和温度变化量有关,从而为比热容概念的引出作好铺垫.然后安排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分析,最终抽象出比热容的概念,并进一步由比热容的定义说明其单位.最后列出一些常见物质的比热容表,并联系实际讨论一些日常现象。
比热容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通过对它的学习,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并在引导学生在解释一些生活和自然中的相关实例的过程中,获得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的认识。
二、说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一)、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知道水的比热容较大,知道这一特点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3)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比热容概念的建立
(三)、教学难点:
1、制定实验探究方案;
2、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三、说学情
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变量、等效替代法等方法的运用,本节的'探究活动教材采用的是一种部分探究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热属性,以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四、说教法
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适时启发、参与讨论,引导学生经过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
五、说学法
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本节课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适时启发、参与讨论,引导学生经过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控制变量法”,让学生从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入手,了解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学会记录实验数据和信息,进行合作与交流。
2、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启发引导学生主动的根据实验数据信息,学会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得出实验结论,进一步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提出新知识,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的认识上的飞跃。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小时候有一个梦想:去大海边玩。同学们想去吗?听去过海边的人讲,海水很凉,砂石很热,你想知道原因吗?
(创设物理情景,在自然导入新课的同时,拉近了物理和生活的距离,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欲望。)
二、新知探究
(一)、提出问题:生活经验检查
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有什么关系?与水温升高的多少有什么关系?请你用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来说明。
1、用同样的炉火分别烧一大锅水和一小杯水,加热到相同的温度,谁吸热的时间长?谁吸收的热量多?
2、把一壶水烧热和烧开,哪种情况需要吸更多的热?
(这种设置问题的方法,比教材中直接提问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是什么关系,更具开放性,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得出结论:水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跟水的质量有关,和升高的温度有关 。
学生得出:对于同一种物质,物体的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的热量_越多_____
对于不同的物质,例如:一种是水,另一种是砂子,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同,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猜想物质吸热可能与物质种类有关,使探究目标更为显性化。)
(二)、猜想与假设:学生猜想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还可能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1、实验目的:让相同质量的水和砂子吸收相同的热量,比较它们温度升高的多少来研究它们吸热能力的差异。
2、实验器材:两支酒精灯、两个金属盘、两个铁架台(带铁夹)、两块石棉网、质量相同的____和____、两支_________、________。
(教师引导学生既然物质吸收热量可能与质量、温度变化、物质种类有关,那么该实验用什么探究方法。)
3、怎样确定水和煤油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学生经讨论认为: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间接反映物质吸热多少。
(教师强调:必须保证热源相同且较稳定。体现转换思想)
4、动画播放实验过程
数据记录表
展示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分析得出:
5、分析论证
结论一: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 结论二: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 小 结
物体吸收的热量不仅与物体的质量、物体温度的变化有关还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6、交流与合作:
提出问题:
如何科学地比较不同物质的这种特性呢?
观察表格 类比分析
表一:
表二:
引导学生分析:
表一采用“相同体积比较质量”,即用相同体积比质量,从而引入密度这一反映物质特性的物理量。
表二应采用怎样的方法从热学角度比较物质的这种特性呢?
质量为m千克 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t℃,吸收了Q的热量?质量为1千克的这种物质,温度升高△t℃,吸收了_____热量;
质量为1千克的这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了热量________ 。
三、钻研新知
1、意义:描述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
2、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符号:C
3、公式:
4、单位: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5、物理意义: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它反映的是物质吸热或放热能力大小的物理量
例如:水的比热容为4.2103
它表示的物理含义:
讨论如何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不同,引入比热容的概念。在讨论中注意尊重学生意见,适当点拨,在不同意见的碰撞中发现真理。帮助学生正确了解比热容的含义,认识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学会查比热容表,通过读表,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6、练习巩固:主要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及生产生活的应用事例,使物理走向社会,及时反馈矫正。
篇3:比热容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特点
“比热容”是义教初中物理第二册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是本章中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难点。比热容是反映物质特性的一个重要物理量,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和生产技术上的许多问题都跟物质的比热容有关,学好比热容知识能使学生加深理解热量的概念,更好的理解和运用热量的计算公式。比热容这一概念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针对这一特点,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引入课题,抓住初中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因势利导,突出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特点,进行实验探究,体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什么是物质的比热容;知道比热容的单位J/(kg℃)和读法、写法;会查物质的比热容表;会根据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来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现象。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观察实验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学会用表格法表示物理量间的相互联系;训练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求知欲,敢于猜想,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精神,体验从实验到理论探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难点:比热容与热量、温度、质量三者间的变化关系;比热容单位的读、写。
(四)教具准备
教师用 投影仪及幻灯片。
学生用 相同的烧杯、温度计、电加热器各两只,水、煤油、电源、钟表。(每四人共用一套)
二、说学情
1、初中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对事物存在着浓厚的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但这一阶段的学生仍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
2、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对质量、温度、热量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具有一定的孤立性、片面性,没有深刻意识到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3、比热容是学生接触到的比较复杂的一个物理量,学生有一定的畏难心理,教师要抓住学生对实验探究的浓厚兴趣,适时鼓励学生克服困难。
三、说教法
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本节课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适时启发、参与讨论,引导学生经过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
四、说学法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控制变量法”,让学生从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入手,了解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学会记录实验数据和信息,进行合作与交流。
2、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启发引导学生主动的根据实验数据信息,学会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得出实验结论,进一步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提出新知识,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的认识上的飞跃。
五、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提 问:
(1)烧开一壶水与烧开半壶水需要的热量一样多吗?
(2)把一壶水烧开与烧成温水需要的热量一样多吗?
(3)所有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等时,吸收的热量是不是一样多呢?
(二)引导学生猜想
引导学生猜想,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猜想记下。通过学生动脑想、动口说,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1、讨论研究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设想:用水和煤油这两种物质来进行比较研究。如何比较研究呢?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在“研究压强跟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时,采用“固定受力面积不变,研究压强跟压力的关系”或“固定压力不变,研究压强跟受力面积的关系”。这样的方法即是“控制变量法”。本节课就采用这种方法来进行研究。
2、设计实验
先让各小组讨论,然后教师讲解实验方法及步骤,特别强调“相同条件”是哪些。
(四)、学生分组实验,收集数据信息
每四人为一组,小组成员分工要明确,才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本实验属定性探究,只需学生将观察结果在下列表格中填“相等”、“不相等”、“多”、“少”等,同时验证猜想。
表一:研究在质量和吸收的热量相等的条件下,水和煤油升高的温度是否相等?水和煤油吸收的热量是否相等?
(五)分析与概括,引入新概念
根据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相等。在此基础上可以推广到其他物质,得出“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相等”的一般性结论。然后向学生指出,为了比较各种物质这种性质上的不同,而引入比热容这一物理量。
(六)教学比热容
1、比热容的定义
教师下达任务:看哪个小组给比热容下的定义最好?让各小组讨论好后,派代表发言,同组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教师点拨:关键词----单位质量 某种物质 温度升高 吸收的热量)。通过竞答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比热容的单位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由各小组根据已学习过的复合单位的知识(如密度、功率等),进行理论探究,得出比热容的单位。
3、查比热容表,理解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
投影下表,布置任务:各小组看课本上的比热容表,查出下表中物质的比热容值,并讨论后派代表发言(填空):
教师再设置以下问题,让各小组讨论:
①一碗水与一盆水,谁的比热容大?
②把一根铁丝m截为长短不同的a、b两段,那么铁丝a、b与m的比热容一样吗?
③水和冰的比热容值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④从比热容表中看出,水的比热容较大,这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用吗?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加深学生对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及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的理解。第④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导入下边的教学内容。
4、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的实际意义
乘学生对第④个问题凝或不解的时候,教师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下边的三个问题上来:
(1)我国新疆地区流传这样的颜语:“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冬天用热水通过散热器取暖,你能说出这样做的道理吗?
(3)为什么汽车驾驶员每走一段路要给发动机加水?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的理念。
(七)布置课外探究题
1、除了本节我们设计的实验外,你还能再设计一个新的实验方案吗?试试看。
2、参观汽车或拖拉机修理厂(场),向修理师傅请教发动机散热器的构造及散热原理,并提出你的改进意见。
以上题目,每小组至少选做一题。完成后组织交流。通过设计开放型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八).说板书设计
(简明扼要,突出重点)
篇4:比热容说课稿
一、说教材
比热容是初中物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也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物理量.教材首先从日常生活常识出发,说明物质在温度变化时,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与物体质量和温度变化量有关,从而为比热容概念的引出作好铺垫.然后安排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分析,最终抽象出比热容的概念,并进一步由比热容的定义说明其单位.最后列出一些常见物质的比热容表,并联系实际讨论一些日常现象。
比热容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通过对它的学习,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并在引导学生在解释一些生活和自然中的相关实例的过程中,获得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的认识。
二、说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一)、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知道水的比热容较大,知道这一特点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3)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比热容概念的建立
(三)、教学难点:
1、制定实验探究方案;
2、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三、说学情
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变量、等效替代法等方法的运用,本节的探究活动教材采用的是一种部分探究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热属性,以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四、说教法
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适时启发、参与讨论,引导学生经过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
五、说学法
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本节课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适时启发、参与讨论,引导学生经过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控制变量法”,让学生从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入手,了解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学会记录实验数据和信息,进行合作与交流。
2、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启发引导学生主动的根据实验数据信息,学会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得出实验结论,进一步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提出新知识,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的认识上的飞跃。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小时候有一个梦想:去大海边玩。同学们想去吗?听去过海边的人讲,海水很凉,砂石很热,你想知道原因吗?(创设物理情景,在自然导入新课的同时,拉近了物理和生活的距离,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欲望。)
二、新知探究
(一)提出问题:生活经验检查
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有什么关系?与水温升高的多少有什么关系?请你用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来说明。
1、用同样的炉火分别烧一大锅水和一小杯水,加热到相同的温度,谁吸热的时间长?谁吸收的热量多?
2、把一壶水烧热和烧开,哪种情况需要吸更多的热?(这种设置问题的方法,比教材中直接提问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是什么关系,更具开放性,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得出结论:水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跟水的质量有关,和升高的温度有关 。
学生得出:对于同一种物质,物体的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
对于不同的物质,例如:一种是水,另一种是砂子,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同,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猜想物质吸热可能与物质种类有关,使探究目标更为显性化。)
(二)猜想与假设:学生猜想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还可能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1、实验目的:让相同质量的水和砂子吸收相同的热量,比较它们温度升高的多少来研究它们吸热能力的差异。
2、实验器材:两支酒精灯、两个金属盘、两个铁架台(带铁夹)、两块石棉网、质量相同的____和____、两支_________、________。
(教师引导学生既然物质吸收热量可能与质量、温度变化、物质种类有关,那么该实验用什么探究方法。)
3、怎样确定水和煤油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学生经讨论认为: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间接反映物质吸热多少。
(教师强调:必须保证热源相同且较稳定。体现转换思想)
4、动画播放实验过程
5、分析论证
结论一: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
结论二: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
小结:物体吸收的热量不仅与物体的质量、物体温度的变化有关还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6、交流与合作:
提出问题:如何科学地比较不同物质的这种特性呢?
观察表格 类比分析
表一:
表二:
引导学生分析:
表一采用“相同体积比较质量”,即用相同体积比质量,从而引入密度这一反映物质特性的物理量。
表二应采用怎样的方法从热学角度比较物质的这种特性呢?
质量为m千克 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t℃,吸收了Q的热量?质量为1千克的这种物质,温度升高△t℃,吸收了_____热量;
质量为1千克的这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了热量________ 。
三、钻研新知
1、意义:描述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
2、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符号:C
3、公式:
4、单位: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5、物理意义: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它反映的是物质吸热或放热能力大小的物理量
例如:水的比热容为4.2103
它表示的物理含义:
讨论如何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不同,引入比热容的概念。在讨论中注意尊重学生意见,适当点拨,在不同意见的碰撞中发现真理。帮助学生正确了解比热容的含义,认识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学会查比热容表,通过读表,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6、练习巩固:主要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及生产生活的应用事例,使物理走向社会,及时反馈矫正。
篇5:九年级物理物质的比热容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单位、意义。
2.会查物质的比热容表,知道水的比热容。
3.会用比热容的知识分析问题。
4.理解热量的计算公式,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二.导学流程:
活动1:
设计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
1.实验运用什么研究方法?
2.实验中要控制哪些物理量相同?
实验中要如何控制单位时间内物质吸收的热量相同?
3.怎么比较物质的吸热本领?
升高相同温度,观察 是否相同。
4.填写P42实验结论。
活动2:
阅读P42回答问题
什么叫物质比热容?
比热容的单位是 读作 。
水的比热容是 意义是 。
水的比热容是最大的吗?
活动3:
讨论P41提出的问题
中午,为什么觉得沙子很烫?而傍晚,为什么觉得沙子又变凉了?
活动4:
1.根据生活经验,回答物体吸热还与哪些因素有关?
2.物体吸收(放出)热量的公式为
3.完成P43例题,并总结解题格式。
活动5:
完成课后练习:P45第四题、第五题。
篇6:九年级物理物质的比热容导学案
1.一块冰的比热容是2.1×103J/(Kg.℃),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
熔化一半后,剩余冰块的比热容为 。
2.我国许多城市中建有大型绿地,绿地中的人工湖有“吸热”功能,盛夏时节能大大减弱周围地区的“热岛效应”。若某一人工湖湖水的质量为1.0×107Kg,水温度升高2℃,则湖水吸收的热量为 J;若这些热量被同等质量的砂石吸收,则砂石升高的温度 (填大于/等于/小于)2℃。
3.质量为5Kg的水温度从80℃降低到60℃,内能 (填增加/减少)了 J。
4.下列情况中,比热容会发生变化的是( )
A. 一杯水倒去一半 B.把铁块加工成铁屑
C. 水凝固成冰 D.10℃的水变成15℃的水
5.沙漠地区在日光照射下,要比湖泊湿地处温度升高得快的原因是( )
A. 沙的比热容小 B.沙吸收的热量多
C. 沙的密度大 D.沙漠地区日照时间长
6.关于比热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比热容跟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有关
B.物体的比热容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C.物体的质量越大,它的比热容越大
D.物体的比热容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温度、质量都没有关系
7.把冰块放在食品上面,利用冰块吸热保鲜食品,一块低温的冰吸收8.4×103J的热量,温度从-14℃升高到-4℃,试求这块冰的质量。(冰的比热容是2.1×103J/(Kg.℃))
8.由实验测量可知,质量是100g,初温是24℃的实心金属球吸收2.3×103J的热量后,温度升高50℃,则该金属球的比热容是多少?查表可知这种金属可能是什么物质?
篇7:物质的比热容与什么有关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比如冰与水的比热容不同。比热容是单位质量物体改变单位温度时的吸收或释放的内能。通常用符号c表示。
比热容的应用
①海水的比热容较大,而且海水占比又比较大,所以当温度升高的时候,海洋的升温是比较慢的,同时到晚上的时候降温也比较慢的,这样就形成了四季如春的海洋性气候。
②在沙漠砂石的比热容相对就比较小,所以在我国新疆吐鲁番地区就形成了早穿皮袄午穿纱的特殊现象,同时昼夜温差比较大,有利于植物糖分的.积累,所以那里的瓜果比较甜,也是比热容的原因。
③在工业上我们常常用水来做冷却剂,一个是因为水比较便宜,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水的比热容比较大,两个原因结合在一起,冷却剂就选择了水。冬季采暖设备用水做介质,也是由于这方面的原因。
④菜农在贮存蔬菜的菜窖里放两大缸水,当温度骤降时,大缸的水放热保温,温度上升时,大缸的水又吸热降温,构成一个天然的空调,也是利用的水的比热容大的特点。
篇8:《物质的比热容》教学课件
知识点1
比热容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时,吸收(放出)的热量叫这种物质的比热容。从定义中可以看出,比热容的单位由热量、质量和温度的单位共同决定。
单位:J/(kg.℃)
例1 温度相同的铝块甲和铁块乙,m甲=m乙,将它们分别加热,使其吸收相同的热量后接触,此时( )
A、温度从甲传向乙 B、内能从甲传向乙C、内能从乙传向甲 D、甲、乙间不发生热传递思路解析 在热传递时,传递的是能量而不是温度,故A不正确。由于能量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所以此题的解题关键是判断甲、乙两物体吸收热量后温度的高低。
由Q甲=c甲m甲(t甲-t0甲), Q乙=c乙m乙(t乙-t0乙),因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有Q甲=Q乙,又m甲=m乙,所以c甲(t甲-t0甲)=c乙(t乙-t0乙),因为c甲>c乙,t0甲=t0乙,所以t甲
知识点2 比热容的意义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由物质本身和物质所处的状态决定,对处于某一定状态下的物质来说,其比热容是一定的,跟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大小、温度的高低、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无关。
例2 把两个质量相等的20℃的铜球,分别放进质量相等的、温度均为50℃的水和煤油中,达到热平衡后,水和煤油的温度相比哪个低?
思路解析 本题是关于热平衡现象的问题。可以利用热平衡方程,以及公式Q=cm△t来解。
正确解答 设水的质量为m1,比热为c1,水的初温为t01=50℃,热平衡后温度为t末1;又设煤油质量m2 (m1=m2),比热为c2,煤油的初温为t02=50℃,热平衡后温度为t末2;铜的质量为m3,比热为c3,铜球的初温为t03=20℃,铜在水中热平衡后温度为t末3=t末1;铜在煤油中热平衡后的温度为t′末3=t末2.铜球放在水中的情况下,根据热平衡方程,有Q铜吸=Q水放,即c3m3 (t末1-t03)=c1m1 (t01-t末1) ①铜在煤油中时,同理可得c3m3 (t末2-t03)=c2m2 (t02-t末2) ②由①/②得 .又m1=m2,化简上式得 .因为c1>c2,所以 .所以(t末1-t03)(t02-t末2)>(t01-t末1)(t末2-t03)。
两边展开,代入已知条件,合并同类项,得30t末1>30t末2,所以t末1>t末2.所以达到热平衡后煤油的温度低些。
误点警示 此题中的热平衡是指不计热损失的情况下。
知识点3 水的比热容水的比热容为4.2×103 J/(kg.℃)。水的比热容比较大,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其应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用水来做制冷剂或取暖;二是调节气候。
例3 宿迁境内的洪泽湖在盛夏季节,对周围地区气温起着很好的调节作用,这主要是因为洪泽湖的水面大,水量多。更重要的是因为水的 比陆地大,太阳晒后水的 变化比陆地小。
思路解析 从小的比热比干泥土的比热大3倍多去理解、分析。
正确解答 根据公式 ,可知当比热较大的水在吸收或放出与陆地相当的热量时,温度的变化较小。所以,本题答案为:比热 温度。
误点警示 公式Q=cm△t,体现了各种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与物质的比热、物质的质量以及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
知识点4 热量的计算吸热计算式:Q吸=cm(t-t0)
放热计算式:Q放=cm(t0-t)
其中Q为热量,单位是J;c为物质的比热容,单位J/(kg.℃);m为物体质量,单位为kg;t0为物体初始温度,t为物体末温,单位为℃。
「注意」应用计算式进行计算时,代入的数据一定要连同单位一起代入,且单位要统一。
例4 质量为5 kg的冷水和质量2 kg的热水混合后,其共同温度是40℃,则冷水和热水的初温可能是( )
A、10℃,52℃ B、20℃,50℃C、20℃,90℃ D、30℃,70℃思路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cm冷(t末 -t冷初)=cm热(t热初-t末),即5(40℃-t冷却)=2(t热初-40℃)展开,合并可得5t冷初+2t热初=280℃此式为二元一次方程,应有无数组解,但题中只给了四个选项。
当t冷初=20℃,t热初=90℃时,满足上述二元一次方程。
正确解答 选C.误点警示 解好本题除了要掌握好所学的物理知识,还要应用好有关的数学知识。
例5 把质量为4 kg的冷水与3 kg、80℃的热水混合后的温度为40℃,若不计热量损失,求冷水的温度是多少?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了能量守恒定律在热传递过程中的应用。
题型特点 本题是理想状况下的热传递,解题时的关键是明确热传递过程中热水放出的热量与冷水吸收的热量相等。且本题涉及的物理量较多,因此解题时应注意加脚标以示区别。
分析解答 热水与冷水混合会发生热传递,直到二者温度相同时为止。若不计热量损失,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热水放出的热量等于冷水吸收的热量。下面以两种解法示例。
解法一:分步计算法:由题意得,热水放出的热量为Q放=cm1(t1-t)=4.2×103 J/(kg.℃)×3 kg×(80℃-40℃)=5.04×105 J,冷水吸收的热量为Q放=Q吸=5.04×105 J由于Q吸=cm2 (t-t2),变换得冷水的温度
解法二:综合法:由题意得Q放=Q吸,展开得cm1 (t1-t)=cm2 (t-t2)
所以冷水的温度为
课堂小结比热容的定义比热容表示的物理意义,物质的比热容物质的比热容 比热容的单位水的比热容及其应用热量的计算同步练习一、填空题1、质量为200g的某金属,温度从100℃降到20℃,共放出7360J的热量,则此金属的比热容是。由几种物质的比热容表可以知道,此金属可能是 。
二、选择题1、质量和温度都相等的水和煤油,吸收相等的热量后( )
A、水的温度与煤油的温度一样B、水的温度比煤油的温度低C、水的温度比煤油的温度高D、水的温度可能比煤油的温度高,也可能比煤油的温度低2、质量相等的某种液体和水在降低相同的温度时,放出热量之比为1:2,则该液体的比热容与水的比热容的关系是( )
A、c液= c水 B、c液=c水 C、c液=2c水 D、无法确定3、相同体积的空气、酒精和铜块,分别对它们加热后,体积都增加了0.1%,可以判断( )
A、空气的温度上升得最多 B、酒精的温度上升得最多C、铜块的温度上升得最多 D、它们上升的温度一样多三、简答题沙漠地带昼夜温差很大,而沿海地区昼夜温差不大,请说说其中的道理。
参考答案一、1、460 J/(kg.℃) 钢铁(全解:m=200g=0.2 kg t0=100℃ t=20℃ Q放=7360J由公式Q放=cm(t0-t)可得)
二、1、B (提示:由Q=cm(t-t0)可知,物体吸收质量后,温度升高的多少与物质的种类、质量和吸收热量的多少有关。在本题中质量和吸收热量相等,所以t-t0与比热容c的大小有关:比热容越大,t-t0越小。水的比热容比煤油的大,所以水升高的温度比煤油少,初温相同,所以煤油的末温高。)
2、A (提示:由热量的计算公式Q=cm(t-t0)可以知道,质量和降低温度相等的不同物质,比热容与放出的热量成正比。所以c液 :c水=1:2,c液= c水)
3、C (提示:本题好像无从下手,从体积增加如何来判断物体温度上升呢?这三种物质的休积都膨胀了0.1%,我们知道气体受热后比较容易膨胀,固体由于分子间作用力比较大,不容易膨胀,要膨胀到气体的体积,就必须要达到一个更高的温度,所以,铜块上升的温度最多。)
篇9:物理物质的比热容知识点
物理物质的比热容知识点
一、物体的吸热能力
1、同种物质的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质量和温度的变化有关。
二、比热容:
①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C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
②单位是J/(kg.C)
③水的比热是: 4.2X103J/(kg.C),
④水的比热物理意义: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0C需要吸收4.2×103焦耳的热量
⑤比热的物理意义是:反映质量度相等的不同物质,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
三、1、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如吸收相同的热量,比热小的物质温度上升快。
2、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如上升相同的温度,比热大的吸收热量多。
四、热量的计算:
Q吸=C m ( t - t0_) Q放=C m ( t0 - t_)
五、能量恒定律:能量既不会消失,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它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和度保持不变。
学好物理的方法和技巧
全力上课,专心听讲
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走神。不要自以为是,要虚心向老师学习,向同学学习。不要以为老师讲得简单而放弃听讲,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当成是复习、巩固。尽量与老师保持一致、同步,不同看法下课后再找老师讨论,不能自搞一套,否则就等于是完全自学了。入门以后,有了一定的基础,则允许有自己一定的活动空间,也就是说允许有一些自己的东西,学得越多,自己的东西越多。
自我督查
习题是巩固、复习是系统、考试是检验。每一次作业、每一次考试,独立完成,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精炼结论,全面思考,规范答题;及时订正,不懂就问,学会归纳,一题多解,举一反三,多题归一。
学好物理,关键问题是要尽快了解物理学科的特点,否则,就会“坐飞机”,云里雾里,穷于应付,失去学习主动性。
独立做题
要独立地,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整理好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要保存好,作好分类工作,还要作好记号。学习资料的分类包括练习题、试卷、实验报告等等。作记号是指,比方说对练习题吧,一般题不作记号,好题、有价值的题、易错的题,分别作不同的记号,以备今后阅读,作记号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审题要仔细
关键字眼不可疏忽审题时一定要仔细,尤其要注意一些重要的关键字眼,不要以为是容易题,陈题就一眼带过,要注意陈题中可能有新意。也不要一眼看上去认为是新题、难题就畏难而放弃,要知道难题也只难在一点,新题只新在一处。由于疏忽看错题或畏难轻易放弃都会造成很大的遗憾。
光的反射知识点
1 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1878年美国的爱迪生发明了白炽灯
3 光线: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叫光线。
4 光的传播规律:光在同一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5 光速:3_100000千米/秒。在水中传播速度是这速度的四分之三;在玻璃中的速度是真空中速度的三分之二
篇10:九年级物理比热容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比热容知识点
⒈温度t: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是一个状态量。】
常用温度计原理:根据液体热胀冷缩性质。
温度计与体温计的不同点:①量程,②最小刻度,③玻璃泡、弯曲细管,④使用方法。
⒉热传递条件:有温度差。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是过程量】
热传递的方式:传导(热沿着物体传递)、对流(靠液体或气体的流动实现热传递)和辐射(高温物体直接向外发射出热)三种。
⒊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方式:蒸发和沸腾,汽化要吸热。
影响蒸发快慢因素:①液体温度,②液体表面积,③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蒸发有致冷作用。
⒋比热容C: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单位:焦/(千克℃) 常见物质中水的比热容。
C水=4.2×10??焦/(千克℃) 读法:4.2×10??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物理含义:表示质量为1千克水温度升高1℃吸收热量为4.2×10??焦。
⒌热量计算:Q放=cm⊿t降 Q吸=cm⊿t升
Q与c、m、⊿t成正比,c、m、⊿t之间成反比。⊿t=Q/cm
6.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内能单位:焦耳
物体的内能与物体的温度有关。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
7.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能量即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它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
体,而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九年级物理学习方法
一、认真预习,画出疑难。在这个环节中,必须先行学习教程(提前任课教师两个课时),画出自己理解不清,理解不了的部分。预习教材后,如果“没有”疑难,那么马上做教材所配置的练习,帮助画出重点和难点。预习中,自己画出重点和难点,这是非常重要的,是为提高听课效率所应该准备的一个环节。
二、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带着问题进课堂,通过教师讲解,解决预习中的疑难问题;若课堂中没有听懂,尽量利用课间时间,当场解决。
三、回顾教材,再做练习。力争在头脑中回顾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内容,若记忆模糊,则把教材复习一遍;然后做教材配套练习,练习不必太多,一本足矣。
四、参照答案,检验练习。如果作业完成很好,则新课学习可以到此结束;如果做错(或者根本没有思路,没有完成作业),则回归教材,再仔细认真的阅读一遍,接着完成未完成的练习,如果已经得以完成,新课学习到此结束,如果还是无法完成,进入第五步。
五、勤于反思,分析原因。如果参考答案有分析说明,则此时比照分析说明,反思自己为什么做错(或跟本没有思路),找到原因,去除疑点。如果没有分析说明(或分析说明看不懂),则自己不要太费神,寻找外援帮助(例如与同学交流、咨询任课教师或家庭教师)。这里最重要的是,反思为什么做错,找到原因。
物理学习,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勤于想象。一般需要经过联想,合理推想,大胆猜想。例如:联想“为什么“难以”感觉地球在运动?坐在火车或飞机上,闭着眼睛,感觉火车或飞机不再行驶或飞行,为什么?”;推想“描写物体的运动,需要参照物”;猜想“没有参照物,‘位置’或‘方向’等概念失去意义。”
二、咬文嚼字。学习物理概念、规律,须紧扣文字表述。比如“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里关键字有“物体”、“间”和“相互”。
三、詹前顾后。物理成为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逻辑系统性。前面接触的概念、规律或重要结论与后面新学习的概念、规律或重要结论总是相互联系的,绝不会相互“抵触”。所以学习中需要瞻前顾后,分析这种其中逻辑关系。
四、多作比较。比较可以“同中求异”,也可“异中求同”。例如“速度”和“加速度”之间比较,相同之处,都是比值定义法。不同之处,物理意义差别“巨大”。这里,可能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才能较为彻底地理解。
五、做好实验。
六、使用好数学工具。比如“代数法”、“函数图像法”(包括“三角函数”)“向量法”和“不等式法”等等。
九年级物理学习技巧
一、重视物理概念
初中将学习大量的重要的物理概念、规律,而这些概念、规律,是解决各类问题的基础,因此要真正理解和掌握,应力求做到“五会”:
会表述:能熟记并正确地叙述概念、规律的内容。
能表达:明确概念、规律的表达公式及公式中每个符号的科学意义。
会理解:能控制公式的利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会变形:会对公式进行精确变形,并理解变形后的含义。
能应用:能应用概念和公式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和计算。
二、重视画图和识图
在初中物理课程里,同学们会学到力的图示、简单的机械图、电路图和光路图。一类是属于作图类型题,例如,作光路图等,要力求符号标准、线条清晰、尺规作图。另一类属于识图,例如,识别机械运动部分的v-t图象、s-t图象,以及物态变化部分的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图象等,要记住讲过的最基本图象,明确图象中各部分所代表的物理含义。
篇11:三年级科学《物质变化》的说课稿
一、教材作用及地位
《物质的变化》选自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第五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物质运动与变化的主要内容。教材从物质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出以,主要阐述了研究物质变化的方法及规律。整个结构安排严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符合初中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和构建主义教育论的认知规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领悟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掌握研究物质变化的方法,并将这些方法应用到实际。此外,本节课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对以前学过的简单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深化和拓展,启下是为以后学习酸碱中和反就等一些复杂的化学变化作好铺垫,同是也为深入学习高中、大学中的完整、系统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教学目标不是一维线性的,而是多维的,这点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认知能力,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认知目标
2、技能目标
用语言描述实验现象,解释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强化学生的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图文材料的分析,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学生的自主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用科学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情感目标
通过科学史的教育,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好学的精神。
体验科学实验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探究的思想及对科学的热爱。
通过对……的学习,树立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后的探究精神和小组合作意识,树立科学就在生边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及依据
本节课主要通过物质变化去讨论自然界的变化,重点是要学生掌握研究物质变化的方法,,由于初中生还缺乏一定的理性认识,对于通过硫酸铜晶体变化寻找物质变化证据,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我认为本节课的难点是分析硫酸铜晶体的各种变化。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过一些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已经具有物质变化这种思想,但由于抽象思维不够,感性认识占方导地位,学生很难自已去总结物质变化是有规律,此时教师要在课堂上加以点拨,使学生树立这各思想。而且此期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思路较开阔,空易在课堂上提一些有意义或无意义问题,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点,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五、教法及学法的选择
要实现教学目标,必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而教学方法又与教学内容的特点相结合,该用启发则用启发,该用探究则用探究。而且现代课堂教学要实现四个转变,由知识中心-教学方法转变,教师中心-学生中心,读科学-探知科学,独学-协作学习转变。本节课中研究物质变化的方法及规律可让学生自主讨论,教师进行启发,所以本节课采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层层设疑,指导学生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分析,化复杂为简单,变抽象为直观,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同时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穿插生动的图片和动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取的良好的教学效果。说学法指导。根据教法的设计,我们采取相适应的学法,主要安排学生的阅读技能的训练,讨论交流训练,和科学探究的训练,以及人的协调观念的树立和美好情感态度的养成等方面。从而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程序
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展示:小树长成大树、水从高处流向低处、火柴燃烧的多媒体动画。
问:从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学生讨论
总结答案,引出物质的变化这个概念。
问:如果万物是静止的,那世界会是怎样?
学生讨论
设计意图:多媒体动画能引起同学的兴趣,且通过“如果万物是静止的,那世界会是怎样?”这一逆向问题,不但可以加深同学对物质变化的影响,还可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
(二)、引导启发,提炼知识
展示:一组物理变化和一组化学变化的图片
问:这两种变化有什么区别?
学生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让学生明白化学变化是因为分中的原子发生了重新组合。
问:图片这些物质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根据图片,会回答说,这些物质分别发生了颜色变化、形态变化、形状变化、产生了气体、产生了沉淀等,从而得出物质变化的现象及证据。
设计意图:这种通过多媒体途径和学生的自主讨论,可以激发学生和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展开思考,以利于他们获取正确的知识,从而落实本节课的重点。
(三)、动手参与,强化思维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硫酸铜晶体、酒精灯、试管等实验设备。
学生动手完成课本中的实验并记录相关的现象。
教师在此时要强调安全操作,并对错误的操作给予指正。
完成实验后,学生思考讨论,硫酸铜晶体具有哪些性质?
设计意图:这样通过学生动手参与,可引起他们的兴趣,加深对研究物质变化的方法的掌握,从而突破难点。
(四)、反馈巩固,知识迁移
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身边哪些发生了物质变化及其证据。
教师补充,光合作用产生气体、电灯发光发热等一些生命变化和能量变化。
问:怎样检验Pro?
经过讨论,学生完成课本中蛋清与硫酸铜反应的实验,并观察现象,从而让学生明白,利用物质变化产生的现象可以鉴定出一种物质。
篇12:三年级科学《物质变化》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即产生了新物质,而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如何判断,这就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来作为判断新物质产生的依据。本课内容是继前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之后,从更深入更科学的角度继续研究物质的变化。
二、说学情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几年来对科学课的学习,学生已经逐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有着较强的探知,而本课所要接触的是沙子、黄豆及白糖,这是他们所熟悉的物质,这就更能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进行学习,同时这也符合“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这一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三、说目标
考虑到六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某些探究性实验。就这种情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2、过程与方法: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学习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明确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观察白糖加热的变化。
难点: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
为了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我在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
各小组要准备两项实验的材料。实验一:一杯沙子、一杯豆子、两张白纸、一根搅拌棒、一个筛网、一份实验记录单;实验二:一盒火柴,一支蜡烛,一个小铁勺,一小包白糖,一杯清水,一个盘子,一份实验记录单。
四、说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学习环境下,在教师和学生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自主行为建构而获得的。结合这一理论,以及教材内容,我觉得本课应该采用以教师引导启发为主,讲解示范为辅的教学方法,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探究活动,并进行充分的交流讨论,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十分典型的.“观察――预测――实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让学生自己去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现象。这对他们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知识要点,构建知识框架。始终把握“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突破“教师中心”。实验结束后,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汇报,在交流中就探究的过程进行一定的阐述,从而提高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因为在寻求科学表达的同时,也是学生在进行科学思考的过程。
五、说教学程序
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设计了:导入新课环节,实验探究环节,总结特点环节和拓展延伸环节,四个环节来展开教学活动的。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这一环节我采取复习导入的方式开始教学: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身边的物质》,知道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并且物质总在不断地变化。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实验来探究物质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从而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这种直接导入的方式简单明了,又能给学生留下悬念,学生的求知很快地被激发起来了。
接下来进行第二环节:实验探究
这个环节有两项实验活动:第一项活动是混合沙子和豆子,这个活动是铺垫;第二活动项是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这个活动是重点。
先进行第一项实验活动混合沙子和豆子。为了比较,我引导学生先从杯中取出少量沙和豆子,分别放在纸上进行观察,看看沙和豆子本来是什么样的。这里要鼓励学生尽可能从多方面进行观察,例如沙和豆子摸起来感觉怎样?闻起来有什么气味?看起来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混合前的观察,是作为判断混合后沙和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的重要依据,所以要求学生要对观察的结果作简单的描述。
然后,我会让学生猜一猜混合后,沙和豆子会发生变化吗?通过猜测活动,既培养了学生遇到问题先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思考的习惯,也让学生知道了猜测要有事实作依据。接下来,我让学生把从杯子里再分别取出一些沙和豆子倒在空杯中进行混合、搅拌,同时提醒学生要注意观察,看看沙和豆子发生了变化没有?并将他们观察到的现象描述出来。
接着我提问:“混合后,有什么方法可以检查沙和豆子是不是发生了变化呢?”引导学生运用“用筛子筛”这个常用的分离方法来分离混合物。分离后,我会指导学生进行细心的观察比较。有些学生会纠缠于某些细微的变化,比如混合过的沙子里有一点豆子碎渣等,这是值得肯定的严密细致的态度。但我要启发学生,这些现象只说明沙和豆子混合后在形状、大小等方面发生了细微的变化,特征和性质没有变,沙还是沙,豆还是豆。我觉得,这种分析会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认识。最后,我小结并板书:混合沙和豆子,我们观察不到它们有明显的变化,说明混合以后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接下来,进行第二项实验活动: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
我会用上一个实验的结果做引入:“混合沙和豆子,我们观察不到明显的变化,那加热白糖会怎样呢?”
我先让学生观察白糖的特点,并记录在表格中;然后引导学生预测:给白糖加热,会发生哪些变化,让学生将他们的预测结果填写在记录表中。在这里,我会鼓励学生大胆预测,激起他们强烈的探究兴趣,为后面的实验观察服务。接着,我借助课件,讲解“给白糖加热”的方法和注意点,并作示范。由于这个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我的讲解过程要力求清楚明白。
然后,各小组开始给白糖加热,并及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在活动当中,我会注意控制课堂纪律,以防突发事件的发生。
实验做完后,学生要交流观察到的白糖的变化。
在这里,我要让学生以严谨的态度来表达、交流自己观察到的现象。交流时,引导学生从状态、颜色、气味三方面的变化来进行交流。观察白糖的变化过程,首先是固体的白糖变成了液体的白糖,然后继续加热,白糖的颜色逐渐加深,最后变成有焦味的黑色固体。这时我会提问“黑色固体是不是原来的白糖呢?”在这一问题的回答上学生的意见可能会产生分歧,于是我会提醒学生从形状、颜色、气味上来判断。我可以启发学生白糖能在水中溶解,引导学生用“溶解”的方法来判断它是不是白糖。结果证明,黑色固体不能溶解在水里,所以它不是白糖,这说明白糖在加热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物质。这时我会着重强调,这种变化是特征、性质上的变化。而这种黑色固体,科学家也早就通过实验证明了是――黑炭。
紧接着,我会将教学活动引入到蜡烛燃烧的变化上来。由于观察的局限性,我会出示课件让学生了解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的变化。最后小结并板书:加热白糖,蜡烛燃烧都产生了新的物质。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两个实验的有序展开,学生的探究兴趣层层递进,从而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学习热情。通过上述活动,让学生对物质的变化有了很深的感性认识。
这时,我便趁热打铁,进入第三环节的教学:总结特点。
在这个环节中,我要把学生的这种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概括的阶段。
我会先由混合沙和豆子的实验,引入“物理变化”这一概念;再由加热白糖,蜡烛燃烧的实验,引入“化学变化”这一概念。接着,我会总结这两种变化的特点:物理变化只在状态、形状、大小等方面发生变化,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而化学变化也常常在状态、形状、大小等方面发生变化,但关键的是它产生了新的物质。所以它们的区别就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行课至此,我已经完成了第一个教学目标。
最后一个环节:扩展延伸。
这个环节,我会组织学生讨论:在白糖加热和蜡烛燃烧的过程中,仅仅发生了化学变化吗?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会认识到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常伴随着物理变化;或者说,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为了加深学生对两种变化的理解,我设计了一些习题,让学生找出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变化中既有化学变化又有物理变化。最后,通过小结让学生知道自己身边到处伴随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和发现,就能在身边找出很多这样的例子。这种结束语既巩固了新知,又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同时我的第二个教学目标也圆满达成。
最后来我说说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沙和豆子混合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物理变化
加热白糖产生新的物质化学变化
以上,我从教材、学情、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篇13:九年级物理比热容教案设计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会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吸放热计算。
教学重难点
重点: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情况;热量计算;难点:比热容的理解。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烈日炎炎的夏季,白天海滩上的沙子热的发烫,但海水却非常凉爽;傍晚太阳西落,沙子很快凉下来,但海水却仍然暖暖的。同样的日照条件,海水的温度和沙滩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
过渡语:了解了学习目标,请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自学课本,时间约10分钟
二、先学环节
(一)出示自学指导
课件展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P11-14页内容,勾画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但要独立完成:
1.阅读课本p11“比热容”部分,阅读“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实验,知道什么是比热容及其单位;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明白水的比热容比较大及其应用。
2.阅读课本p14“热量的计算”部分,学会利用公式进行简单吸放热的计算。
利用10分钟时间,比谁能正确完成检测题。学生自学教材(师巡视)
(二)自学检测反馈
要求:10分钟完成自学检测题,让4个小组的的同学到黑板前展示,书写成绩和题目成绩记入小组量化,要求书写认真、规范,第4小题要写出过程,下面同学交换学案,小组长组织成员用红笔将错误画出,准备更正。
1.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升高温度相同时,吸收的热量_______。
2.比热容是指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____________与他的______和___________的乘积之比。用符号_____表示,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用_______表示,物体的质量用_____表示,升高的温度用_______表示,则根据概念得出比热容的计算公式为_________________。
4.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放出的热量跟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_______。
5.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________,不同的物质比热容一般_________。
6.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当吸收和放出同样热量时,比热容较大的物质温度变化_______。因此比热容______的物质对调节温度有很好的作用。
三、后教环节
(一)出示学习任务和指导
1.【比较不同物质吸热情况】
(1)你认为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系。
(2)本实验应采取的探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3)说说你的探究方案。
(4)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水的比热容是_____________,它的物理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考:一桶水和一杯水的比热容相比较,有什么关系?
3.观察课本P12“一些物质的比热容表格”,你会发现什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水的比热容比较大,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二)预设生成和点拨
篇14:九年级物理比热容教案设计
1.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每种物质都有它的比热容,它的大小只跟物质的________和_______有关,与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关。
2.砂石的比热容为0.92×103J/(kg·℃)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某个铜球的比热容为0.39×103J/(kg·℃),则半个铜球的比热容为____________。
3.一太阳能热水器水箱内装有质量为80kg的水,经太阳晒2h后,温度从20℃升高到50℃所吸收的热量是__________J,这是用__________的方式增加了水的内能.
4. 关于比热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越高,比热容越大 B.物质放热越多,比热容越大
C.物质的质量越大,比热容越小 D.物质的比热容与质量和温度无关
5. 下列各种情况下比热会发生变化的是( )
A.一杯水倒去一半 B.水凝结成冰
C.一块铁加工成铁屑 D.15℃的水变成45℃的水
6.以下四种现象中,与水的比热容有很大关系的是( )
A.汽车的发动机用循环流动的水来冷却 B.生活中往往用热水取暖
C.夏天洒水降温 D.滩涂湿地温差小
7 .热水瓶内有1.5千克水,如果它的温度从100°C下降到30°C,可放出多少热量?若这些热量全部用来做功,可以做多少功?
九年级物理分子热运动复习讲义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若看成球型,其直径以10-10m来度量。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①扩散: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②扩散现象说明:A分子之间有间隙。B分子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
③课本中的装置下面放二氧化氮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二氧化氮扩散被误认为是重力作用的结果。实验现象:两瓶气体混合在一起颜色变得均匀,结论:气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④固、液、气都可扩散,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
⑤分子运动与物体运动要区分开:扩散、蒸发等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而飞扬的灰尘,液、气体对流是物体运动的结果。
3、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①当分子间的距离d=分子间平衡距离r,引力=斥力。
②d
③d>r时,引力>斥力,引力起主要作用。固体很难被拉断,钢笔写字,胶水粘东西都是因为分子之间引力起主要作用。
④当d>10r时,分子之间作用力十分微弱,可忽略不计。
破镜不能重圆的原因是:镜块间的距离远大于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的作用范围,镜子不能因分子间作用力而结合在一起。
篇15:九年级物理比热容知识点提纲
九年级物理比热容知识点提纲
1.实验:用两相同的电加热器给M相同的水和煤油加热,它们在相同的时间里吸收的热量是相同的。可以看到:1)在通电相同的时间里,煤油的温度升高得高。2)要使水和煤油升高到相同的温度,则应给水的加热的时间要长一些。
2.结论:质量相同(如:1kg,也叫单位质量)的不同的物质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如:大家都升高1°C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物理上,把物质的这一种特性叫比热容。
3.比热容定义:单位质量的某一种物质的温度升高(降低)1°C时吸收(放出)的热量
a.单位:J/(kg°C)读作:L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b.符号:C如:C水=4.2×103J/(kg°C)
c.意义:1kg水在温度升高(降低)1°C时,吸收(放出)的热量为4.2×103J
d.比热表:
1)水的比热要记住。水的比热很大。
2)水和冰的比热不一样,说明:同一物质,在不同的状态下的比热一般不同。
3)液体的比热比固体的比热大。金属的比热都较小。
e.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不受温度、质量和物体的形状的影响,但要受物态的影响。
f.练习:关于比热容,下列廉洁正确的是:
A.比热容大的物体吸收的热量多。
B.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比热容在的吸收的热量多。
C.比热容的单位为J/kg.
D.一桶水的比热容大于一杯水的比热容。
4.热量的计算:热量的计算公式:Q吸=cm△t其中:c为该物质的比热容单位一定用J/(kg°C)。M为物体的质量,单位一定用kg.△t为物体升高的温度,单位一定用°C.△t=(t高温-t低温)同样,这个公式,可以应用于放出热量时的计算。只是要把“Q吸”改为“Q放”即:Q放=cm△t,其中△t=(t高温-t低温)
5.公式变形:c=Q吸/m△tm=Q吸/c△t△t=Q吸/cm
Q放=cm△tQ吸=cm△t这两个公式只适用于物态没有发生变化时。
6.理解公式:c=Q吸/m△t
这个公式只是利用已知物体的质量、吸收(放出)的热量、变化的温度时计算物体的比热。一定不要认为:C与Q成正比,与m和△t成反比。因为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对一个确定的物质而言,它的比热是一定的,它不随物体的温度、形状、体积、位置的改变而改变,跟物体的质量、温度变化量、和吸收(放出)热量的多少无关。
7.计算:
1)一盆水有25kg,它从25°C升高到了29°C,则这盆水吸收了多少J的热量?
2)一个500g的铝锅内盛有5kg的水,它们从100°C降低到了25°C,则这锅水共放出了多少J的热量?
3)一杯500g20的冷水与杯300g80的热水混合后的温度是多少?是否是冷水上升高的温度就一定等于热水降低的温度呢?而冷水吸收的热量是否等于热水放出的热量呢?
4)冰的比热容为2.1×103J/(kg°C),使100g从–25升高到–5需要吸收多少热量?
8.因为C水>C砂石,所以,它们放出或吸收相同的热量后的温度是不相同的,它们放出相同的热量后,由于水的比热大,水温度将高于砂石的温度。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后,由于砂石的比热小,因而,砂石的温度将高于水的温度。因此,农民常在较冷的夜间往田里加水,而在第二天早上时,便把水放掉。就是利用水的比热大的特性,为禾苗保暖的。而不致于冻死。工业上,也常用水的比热大的这一特性,用水来作冷却剂。
导体和绝缘体知识点
1、导体: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 碱 盐溶液
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
2、绝缘体: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不易导电的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3、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
瓦特的概念
瓦特,简称:瓦,符号:W,国际单位制的功率单位。瓦特的定义是1焦耳/秒(1J/s),即每秒钟转换,使用或耗散的(以焦耳为量度的)能量的速率。在电学单位制中,是伏特乘安培(V×A)。日常生活中更常用千瓦作为单位,1千瓦=1000瓦特。单位转换:瓦特由对蒸汽机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英国科学家詹姆斯·瓦特的名字命名。
★ 物理密度说课稿
★ 比热容教学反思
★ 内能的物理教案
【九年级《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说课稿(集锦15篇)】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教案2022-07-13
物理科工作总结2024-02-08
2.5细胞中的无机物(教师版)2022-07-20
九年级物理实验教学计划2023-03-24
九年级下物理教学计划2023-12-11
物理教案2022-05-06
九年级下学期物理教学计划22023-06-08
初中物理的教案2023-09-22
水圈与水循环说课稿2022-12-10
初三上期物理教学计划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