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平的手说课稿

时间:2022-05-06 12:16:52 说课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平平的手说课稿((集锦12篇))由网友“麻浦靓仔蔡徐坤”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平平的手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平平的手说课稿

篇1:《平均分》说课稿

说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12——14页例1、例2,练习三的1——3题。

说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知道“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2、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平均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向学生渗透朴素的人人平等思想。

说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说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关键词:

同样多平均分

演示教具 :

12个乒乓球、15枝铅笔、10个纸盒,课件。

学生学具:

每小组10个小纸盒、15个乒乓球、20支铅笔。

说教学时间:

1课时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 小朋友,春天就要到了,你们喜欢什么活动?(春游)二(1)班的小朋友已经为明天的春游准备了许多好吃的,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都有哪些食品?(出示课件图片)

2、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

3、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二(1)班的小朋友在分苹果时,每份都同样多。 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

4、 你们猜猜看,为什么每份要分同样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诱发对“平均分”的关注)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 学习例1,引入平均分

师:二(1)班的小朋友还有些食品没分好,咱们帮帮他们好吗? 要求:

(1)请各组同学利用20枝铅笔代替火腿肠,帮二(1)班的小朋友分火腿肠。

(2)要像他们分苹果一样每份分同样多。

A、 小组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怎样分每份才能分得同样多。

B、 学生动手实践,分一分,老师巡视参与活动。

C 、小组推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配方案。

(3)小结: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 巩固“平均分”的含义

(1)作业P13 的“做一做”

A 、读题,理解题意。指名说说“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把10个面包分成5份,每份的面包块数同样多)在“平均分”下注明每份同样多。

B 、动手操作:用10个小纸盒代替面包,动手分一分。

C 、同桌交流,边操作边口头表述:把10个面包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2个面包。

(2)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能像这样,用“平均分”把刚才分食品时的每一种分法说一说吗?(指名说)

3、 学习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

(1)小组先讨论分法,再动手分一分,要求用15个乒乓球代替橘子。

(2)展示汇报分的过程。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讨论这几种分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分的时候,可以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几个几个地分,最后分完的结果必须每份同样多。)

提问: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快、准确)

4、 独立进行平均分,做P14的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用铅笔代替矿泉水,动手分一分。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

三、巩固应用,消化提高

1、 练习三第3题

(1)学生自己读题,根据题意从学具卡片中拿出圆形卡片代替梨。

(2)自己动手分一分,将梨子平均放进3个盘子里(用小纸盒代替盘子)。

(3)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说说你们分的过程和结果。

2、 练习三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用画一画的方法,往每一个花瓶里插花,根据题目的要求想怎么插就怎么插。(并涂上颜色)

(2)交流展示插花结果,并说说自己的想法(突出平均分)

(3)评选,谁插得花最漂亮。选出每瓶插得同样多的,强调把12朵花平均插在3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4朵。

3、 练习三第2题

(1)明确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判断。

(2)集体交流,说清判断的理由。

4、 联系生活实际讨论交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你看到了是平均分的?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要注意什么?

五、拓展延伸

把自己家的水果或其它物品按家中人口平均分一分。

六、说教学反思

《平均分》教学反思:

这一节是整个单元的开始部分,在备课时我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意义,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说一说想怎样分,然后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小组评价一下分得对错,教师订正,最后用教具演示,这样学生比较快的认识了平均分。

我认为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另一个地方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平均分”,通过分组讨论分配方案,再按方案进行“平均分”,通过小组交流,自然而然的对学困生进行了帮助,不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让学困生也在平等愉悦的气氛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不仅让学生接近了“平均分”,而且使他们受到了情感教育。正因为样,学生学习的兴致极高,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上课特别的积极,上课气氛很活跃。

我感觉这节课学生掌握的不错,为下一节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篇2:《平均分》说课稿

【说教学内容】

二年级(上册)第30—31页。

【说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掌握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平均分物体的方法,在操作交流中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3、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中感知

谈话:小朋友们,无锡是水蜜桃之乡,你们肯定吃过桃吧?花果山的小猴们最喜欢吃桃,你看,美猴王从无锡带回6个桃,小猴子们蜂拥而上,想去吃那诱人的桃。美猴王说:“且慢!要想吃桃,先要学会分桃。孩子们,你们说说,要把这6个桃分成几堆,可以怎样分?”听了美猴王的话,小猴们急得抓耳挠腮,想不出办法了。小朋友们,我们来帮帮小猴的忙,好吗?请大家拿出6个圆片,代表6个桃,自己动手来分一分。分好以后,把你的分法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分圆片,教师巡视,注意引导学生不要把思维局限在分成两份的分法上。

交流:你是怎样分的?(把有代表性的分法利用磁性黑板展示出来,有目的地展示3个不是平均分、3个是平均分的方法。)。

比较:小朋友们,大家的分法真多。仔细观察一下,你觉得哪些分法你比较喜欢?为什么呢?(根据学生的见解将展示的分法分成两类)

评价:是呀,我们都比较喜欢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这样,每个小猴子拿到的桃一样多,肯定会感到非常公平,非常高兴。

指出:在数学上,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说明:分6个桃有多种分法,在对多种分法的观察比较的过程中学生遴选出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让学生明白平均分是众多分法中的一种,在教师的介绍中初步感知平均分的含义:每一份同样多的,就是平均分。】

二、操作中领悟

谈话:看到大家帮小猴子分好了6个桃,美猴王微微一笑,拔下一根毫毛,轻轻一吹,又变出了2个桃。小朋友们,现在一共有几个桃?(板书:8个桃)美猴王说:“在小朋友的帮助下,大家明白了分东西时应该平均分,要让每只小猴分得同样多。现在要把8个桃平均分,可以怎样分呢?”

想一想:小朋友们,把8个桃平均分,你准备怎么分呢?你能根据这句话先自己想一想平均分的方法吗?(板书:8个桃,每只小猴个,可以分给()只小猴。)

摆一摆:小朋友们,拿出8个圆片代表8个桃,把你们平均分的方法用圆片摆出来。

说一说:学生说摆法,教师形成板书:

8个桃,每只小猴(4)个,可以分给(2)只小猴。

8个桃,每只小猴(2)个,可以分给(4)只小猴。

8个桃,每只小猴(1)个,可以分给(8)只小猴。

提问:为什么这3种分法都是平均分呢?

再问:这8个桃,每只小猴分2个,可以分给几只猴子呢?每只小猴分4个、分1个呢?

【说明:把8个桃平均分,可以每4个一份,也可以每2个一份,还可以每1个一份,学生在操作交流中体会到平均分可以有不同的分的过程和结果,在“不同”中体会“相同”之处,从而更好地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同时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能力。】

三、应用中深化

1、教学“试一试”。

学生拿出小棒一起动手分,每次分好后指名口答每份几根小棒,分成了几份。

小结:把12根小棒按照每几根一份的方法进行平均分,这与刚才平均分桃的方法是一样的。这样分,都使每一份分得同样多。

【说明:试一试的小结非常及时和必要,通过对分桃和分小棒的过程进行类比同化,使学生清晰建立平均分概念的表象。】

2、辨一辨(“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看到大家明白了平均分,美猴王拿出了几张图片,请小朋友们说一说哪些分法是平均分?

提问:要使笑脸平均分成两份,你有什么好办法呢?

【说明:辨一辨,使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对笑脸从没有平均分到平均分的过程,既让学生明白平均分就要使每份同样多,又渗透了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方法。】

3、圈一圈(“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圆圈图每2个一份,就是每2个一圈;饼干图每5个一份,就是每5个一圈。

学生明确图意后独立在书上圈一圈,然后组织交流。

4、折一折。

出示一张长方形纸,提问:这里有一张长方形纸,如果要把这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可以怎么分?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交流不同的折法。

小结:不管怎么折,都要将这张纸平均分成4份,每份的大小应该一样。

【说明:从一些数量平均分拓展到把一个图形平均分,使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认识更加完整。】

5、想一想(“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说一说题意。

学生先独立思考后,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指出:可以用小棒摆,可以在图上圈一圈,可以在纸上画一画再圈一圈……

提问:如果不摆学具、不画图,你能想出这14个气球,每人分得2个可以分给几人吗?

【说明:气球图的处理,在于一个活字。先独立思考,为学生选择多种解题策略创设时空,然后在多种平均分的方法交流中,借助动作思维解决平均分的问题,最后的提问引领学生的思维逐渐脱离直观动作,向抽象思维过渡,为认识除法的教学埋下伏笔。】

6、说一说。

(1)找一找在教室里有没有平均分的现象。

(2)说说平时生活中平均分的现象。

【说明:前面平均分的话题都是由老师提供,现在让学生用平均分的概念去寻找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积极的数学情感】

四、全课总结(略)

篇3:《平均分》说课稿

一、说教材

《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一)——除法的初步认识里面的内容。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的基础,对除法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展示两种不同的方法,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称为平均分。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紧接着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各种实物,通过看一看、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这些活动,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由多次经历的“平均分”的过程,找出平均分的方法,并在头脑中由感性思维而形成抽象思维,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建立表象——动作思维——抽象思维,这是一个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而设置的螺旋式的知识上升的过程。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学生动手操作知道“平均分”的含义能按要求对物体进行平均分,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体验“平均分”的含义。懂得从不同角度进行平均分,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性,灵活性。

情感发展目标:

通过小组的摆,分,观察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大多独生子女)的平等意识。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知道“平均分”的含义,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难点: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为认识除法打好基础。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自主探索、情境演示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学习、合作交流。

五、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小红花

学具:小棒

六、说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1、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如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努力实现三维目标;

3、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4、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采取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如创设故事情境、实践操作情境等。

5、注意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结合班情、学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本课就根据学生的需要对教材的例题、练习都作了处理。

(二)教学设计的过程

第一流程: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低年级的孩子喜欢生动有趣的故事,因此我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说:“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分东西。比如:老师给我们分本子;分蛋糕。现在我们一起来听听猴子妈妈给猴子兄弟俩分桃的故事。想不想听?”

教师一边讲故事,一边演示课件。(从前有座山,山上住着猴妈妈和她的两个双胞胎孩子。有一天,猴妈妈到山那边摘了6个红红的桃子,她一进门,就给了猴哥1个,把剩下的5个全给了猴弟弟。猴哥一看,可不高兴了:“妈妈!妈妈!你偏心!你不公平!”猴妈妈笑了笑,从猴弟弟那儿又分给他一个,可猴哥还是不满意,说:“妈妈!妈妈!你还是不偏心!”猴妈妈看了看,说:“好好好!从弟弟那再分给你一个。”猴哥看着自己眼前的3个桃子,高兴地笑了,说:“妈妈!现在这样分才公平!”

听完故事,学生思考:为什么猴哥说现在这样分就公平了?由学生回答找到答案——同样多。

“对,同样多,也就是平均分。我们今天就一起去研究研究“平均分”好吗?”

师板书,“小小研究员们,你们准备好了吗?表现好老师可要发奖品哦!”

(设计意图:这样用故事引入,既会引发他们的兴趣,又让他们明白数学与生活有联系,使他们愿意参与到数学的学习活动中来。用上小小研究员的称呼,更能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第二流程:建立表象理解新知

1、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春天吗?”

师:“春天到了,阳光明媚,花儿开了,草儿绿了,到处都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瞧,二(1)班小朋友明天要去春游了!”

师出示课件,请小朋友观察他们买了哪些食品。(①许多的矿泉水、面包、橘子、糖果等食品②把这些食品两个两个的分一类或三个三个的分一类。)

2、观察食品的分法(任意分——平均分)

提问:看了大屏幕,你们想说什么?(如:面包每份都是2个也就是每份的数量相同。可让学生自由地说)

3、建立平均分的表象

根据学生的回答,由面包或矿泉水再次引出平均分。

师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学生读,找出关键词。

师:“你还能从图中找出哪些东西是平均分的?”

判断练习,分得同样多的打“√”,不是同样多的打“×”。

(设计意图:本节注重让学生在春游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完整地叙述平均分,在学生意识中形成一个平均分的表象。在进行叙述平均分的过程中,运用这样的语言:你认为他说的怎样,谁能比它说的更好?让学生互相评价,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流程:实践操作提升新知

把全班学生分成每4个人一组的学习小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给予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自主探索研究。

1、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

小组汇报分法。(1个1个地分;2个2个地分…小组合作时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平均分,教师在汇报交流时,进行分法的优化)

2、把15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几根?

通过小组合作平均分,在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会用简洁而完整的话叙述平均分的结果。

3、把16根小棒平均分,有几种分法?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汇报交流后,做课件中的填空练习。

这是一道开放创新的综合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平均分知识灵活创新地解决实际问题,并为下节课包含除作准备;同时,能在最后的结果中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越小(大),商就越大(小)”的除法规律。

(设计意图: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时候再次感受平均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让学生说分的过程,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再次操作,通过分实物,观察,交流,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全过程,体现分法多样化。)

第四流程:评价总结深化应用

1、学生总结(教师一边补充一边展示课件)。

2、师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

师:“今天这节课,小朋友表现得非常棒,老师要奖给你们每组12多小红花。来!小朋友掌声表扬一下自己!”

师:“请你们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以最快的速度分好小红花!”

3、思想教育

师:“嗯!小朋友们确实表现不错!那,还记得老师刚开始讲了个什么故事吗?”

“那,老师有一个问题,要是你是我们故事中的猴哥哥,你会怎么做呢?”

(设计意图: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生活中并不是处处都要平均分,小朋友们要互相礼让。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互相谦让,我们的周围、我们的世界才会更美好!)

篇4:《平均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中加强了“平均分”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熟练掌握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了对教学过程的探索。

主题图是让学生感性体会平均分,例l是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例2是让学生探讨“平均分”的方法。

平均分是认识除法含义的基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只有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才能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学习新知。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经历“平均分”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

通过学生喜欢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体会平均分。随后回归教材,观察配图,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动手实践,探究“平均分”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认识来源于实践”在生活中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体验。教学时,我由帮助小狗分苹果这一具体情境引入,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一摆、分一分、看一看、画一画等平均分物的实践活动,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是一个亲身实践,参与知识的产生与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地学、主动的学。力求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随后设计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给这种分法取名字,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用语言对这种体会做出一种概括,加深他们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三)巩固新知,练习“平均分”

在学生对平均分概念有了初步了解后,设计练习题,逐步加深难度,巩固练习,加深印象。

(四)联系生活,应用“平均分”

联系生活,引出实际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

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使他们的情感信心在交流中得到发展,对知识的认识得到不断的拓展,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体现个性的良好时机,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获得学习的乐趣。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是从学生兴趣出发,初步感知平均分现象,引导学生探究,操作“平均分”,再概括出“平均分”的概念;体验从原始化平均分到最优化平均分的过程;最后,再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可见数学现象。

篇5:《平均分》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1、内容

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第一课时《平均分(1)》,教材第7页至9页例1、例2的教学内容。

2、地位

平均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分数的基础,是较关键的数学概念。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平均分”。

3、编排的特点

(1)在对比与活动中突出平均分的含义。

例1中通过创设“分一分”的活动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通过不同的分物情况,使学生在对比中获得对“平均分”的直观认识。再通过小结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同时关注分的结果。

教材在主题图的设计中,即突出体现了学生对平均分物过程的参与性,又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平均分的结果。

例2则呈现了在生活中两种平均分物的情况之一:等分,教材即重视平均分的过程与方法,又突出平均分的结果。

(3)注重用数学语言描述平均分,实现“多元表征”的统一。

让学生边摆边说平均分的过程,可以不断加深平均分在学生脑海中相应表象,从而为建立除法概念打下基础。

教材在例题和多个练习的设计中,都在:“分一分”“摆一摆”或“圈一圈”的活动后,增加了“填一填”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平均分的过程。这样编排,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为用语言叙述除法算式的含义和运用除法运算的意义解决问题、说明选择算法的依据都作了充足的准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操作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进行平均分。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语言表述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思想:渗透除法与乘法的关系。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难点:掌握平均分(等分)的方法。

二、说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碰到平均分的机会很多,所以已粗浅的接触了此类知识,脑海中已有浅略的表象,但却无系统的理念体系,这节课的目的就帮助学生把提炼和升华理论知识。

三、说教学法

(一)创设情境:创设参观科技园学生分食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引导观察:由小精灵带领大家来观察,卡通人物更具有儿童情趣,学生更乐于参与活动。多让学生说一说,训练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的能力。

(三)操作活动:用手中的学具,来亲自动手分一分,同桌之间再相互交流分法。在活动中探究平均分的方法,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四)解决问题:通过动手操作、交流探究和学生演示等活动,最后解决“平均分”的问题,得出结果,并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分的结果。

(五)积淀经验:课堂回顾,总结本课的活动经验和知识点,为今后学习除法做好准备。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设计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建立“平均分”概念。这个环节主要从以下五个步骤进行:

1、提供主题图动画素材,通过观察,建立平均分的表象,提升语言表述能力。通过课件出示主题图动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并把图中小朋友分东西的场景进行描述,尤其是对“分橘子”、“分糖果”的情景进行猜想:小朋友手里拿的橘子、糖果应该放在哪一堆里?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情境的原因是孩子们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具有浓厚的兴趣,这与他们的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在观察分食品的场景中,那种要求分的公平、一样多的分配方案是出自孩子们内心需求的,因此,会很自然的产生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要求,通过这一环节,让他们初步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

2、情境导入,实际操作。利用各种学具代替实物,按照小精灵的要求将这些“实物”进行分配,然后集体交流,汇报分的过程及方法。

【设计意图:这个过程是相对开放的,学生利用学具代替实物,按照3个人来分,会出现每人分得同样多,也会出现每人分得不同样多,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充分展示孩子们在解决问题时的策略方法,在合作交流中实现经验互补,这个环节使进一步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

3、对比分的结果,特殊中认识“平均分”。利用实物动画操作演示,选取平均分和没有平均分的.小组进行对比,并交流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

【设计意图:经过平均分和没有平均分的对比,让学生再次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过程和分法,建立深刻的“平均分“表象——每份分得同样多”。】

4、讨论小结,确立“平均分”的含义。从学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由此揭示这种公平的分法——平均分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和交流,引导一部分学生能比较清楚地说出平均分的过程和方法。】

5、联系生活,感悟概念。请你开动脑筋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遇到过平均分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平均分的亲身体验,学更容易将生活经验转化为学习经验,有利于学习经验的迁移,对平均分的实际意义理解更深。】

(二)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这个环节主要从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1、读懂题意,理解“平均分”(教学例2)。读题后,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获取数学信息,引发思考:可以怎样平均分?

【设计意图:通过读题,将数学活动与语言文字相结合,寻找问题中的“关键词”,加深对文字含义的理解。这对于学困生的学习很有帮助。】

2、实际操作,应用“平均分”。先让学生自己试着分一分,再边分边跟大家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设计意图: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完成“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的任务,并在全班交流自己的分法和结果,使学生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交流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探究平均分之一“等分”的方法。在不同分法的交流中,对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最优化解题策略有

进一步的体验。】

3、交流分法,提升对“平均分”的认识。说一说你的平均分物的方法,讨论:结果是怎样的?提出结论:不论怎样平均分,分的结果都相同,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结合分后的直观图和语言表述,再次强调平均分的含义。】

(三)应用新知,理解“平均分”。

这个环节从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1、辨析练习。完成“做一做”,根据学生差异,可以让学生先进行操作,再让学生交流分的方法和结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平均分“的概念判断“哪种分法对”,让学生在运用“平均分”概念进行判断的练习活动中,渗透份数、每份数,巩固对“平均分”的认识。】

2、基本练习。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盒?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再进行交流,并规范表述:把多少平均分,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

【设计意图:这里重有通过“连线”的方法展现平均分的过程,并与后面所要学习的包含情况所采取的“圈一圈”的方式进行区分。练习后,同样设有语言表述的环节,体现对语言表述能力培养的连续性。】

3、深化练习,渗透乘法与除法的关系。看图完成填空,让说一说平均分的过程、方法和结果。

【设计意图:这里的枫叶都是分好的,安排了让学生算一算一共有多少片枫叶的内容,学生可以一片一片地数,也可以用加法或乘法计算,对乘法与除法的关系作了很好的渗透。完成后,让学生根据枫叶图,把平均分的结果完整的说一说,并通过动作与语言的结合,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为除法概念的建立奠定基础。】

(四)课堂回顾,升华“平均分”。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吧!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谈谈自己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教师让

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平均分的现象,汇报给同学、老师和爸爸妈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活动、操作和情感体验等方面来总结今天的学习活动,升华对“平均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篇6:平抛运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介

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比较丰富,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基础上,给出了什么叫平抛运动,提出了探究的问题: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探究的过程既有实验现象的观察。又有分析、推理的过程,还将实验现象与分析、推理结合起来,探究出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运动规律。

(二)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2.知道平抛运动形成的条件。

3.理解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其加速度为g。

4.会用平抛运动解答有关问题。

⑵过程与方法

1.利用已知的直线规律来研究复杂的曲线运动,渗透物理学“化曲为直”“化繁为简”的方法及“等效代换”“正交分解”的思想方法。

2.平抛物体探究实验中突出了“实验的精髓在于控制”的思想。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际情景培养学生关注物理、关注生活的意识,并且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物理知识的意识;使学生爱物理、爱生活。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平抛物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难点:平抛运动规律的得出过程。

二、学情分析

深入的了解学生是上好课的关键,我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如下:

⑴高一学生已经具备较好的物理实验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

⑵学生刚学习过直线运动规律,对直线运动的分析方法记忆犹新;并在上一节中刚学过运动合成与分解的知识,对这一分析曲线运动的方法并不陌生,这为本节课在方法上铺平了道路;

三、教法与学法

为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和学法。

教法:探究式教学法和情景创设教学法

学法:以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为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鱼”,教是为了不教,根据本课题的特点和学生的基本情况我作如下的板书。

篇7:平面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平面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9.1平面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高考的基本考核内容,为进一步学习和培养逻辑推理能力打下基础,高考中,

一般不单独命题,但要熟练掌握平面的基本性质的三条公理及推论,能用它们证明共点、共线、共面问题,为证明相关的综合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1.理解平面的概念,掌握平面的画法。

2.掌握平面的基本性质,三个公理,三个推论,并能用公理和推论解决相关问题。

3.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准确的作图能力。

教学难点:对空间图形的理解和画法。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平面的概念,抓住其基本特征:无限延展性。

2、掌握平面的画法,初步学会用符号语言,图形语言,文字语言描述同一几何问题。

3、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运用公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平面的画法及对数学语言的准确把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向学生简单介绍高中立体几何与初中平面几何的主要区别,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及学习中

应注意的问题,强调本块内容是一块新内容,也是高考的重点,鼓励学生要有学好立体几何的信心。

二.新授课:

(一)学生自学课本第4页,总结知识点,教师点评:

1.平面具有无限延展性(几何中的平面与现实生活中物体的平面有区别)。

2.平面的画法:一般画成平行四边形,平面是水平放置时,平行四边形的锐角画成45°,横边

是邻边的2倍,多个平面放置时,被遮住部分画成虚线或不画。(教师画图举例说明)

3.平面的表示方法:(1)用一个希腊字母?,?,?表示

(2)表示平行四边形的两个相对顶点的字母来表示,如“平面AC”

(3)有时写成“平面ABC,平面ABCD”等。

4.点与平面位置关系的表示:强调画法、符号表示、语言叙述的准确性(举例说明)。

(二)平面的基本性质(三个公理)

公理1:强调“点与线”,“线与面”位置关系的表示;公理1的符号表示;公理1的作用。 公理2:公理2的含义;公理2的符号表示;公理2的作用。

公理3:公理3的符号表示;公理3的作用。

以课本上的例子说明问题,使学生加强理解。

三.课堂练习:7页:练习1、2、4,习题1、3、4。

四.课堂小结:平面的画法,表示方法及基本性质,会简单应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掌握平面的基本性质,三个公理,三个推论,理解其内容,会证明推论。

2. 能用公理,推论解决相关问题,如点共线,点共面,线共面,线共点等问题。

教学重点:立体几何中证明题的'方法,步骤。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公理1、公理2、公理3的符号表示(学生板演)

二、新授:

1

推论1。经过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的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引导学生思考证题思路,证明共面问题要向公理3靠拢。

教师板书证明过程,强调过程中的符号表示。

推论1的符号表示及作用。

推论2。经过两天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学生试着用公理3或推论1进行证明,点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推论2的符号表示及作用。

推论3。经过两天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学生证明,推论3的符号表示及作用。

三、例题与练习:

例1.(课本6页)如图,直线AB,BC,CA两两相交,交点分别为A,B,C,判断这三条直线是否共面并说明理由。

使学生体会公理、性质的应用,规范证明过程。

练习:课本9页10题(学生板演)

例2.已知直线a,b,c,d两两相交,但四线不共点,求证:a,b,c,d共面。

证明方法同例1,但要注意分类讨论,(1)其中任意三条不共点时(2)其中有三条共点时。 学生写出证明过程。

例3.已知直线l与三条平行线a,b,c都相交,求证:l与abc共面。

学生尝试证明思路,用前面的思路会受阻,教师讲解证明方法,采取“同一法证明”

推广:直线l与平行线a,b,c,d都相交,求证l与平行线a,b,c,d共面。

例4.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E是AB的中点,F是BC的中点,求证,E、F、 A1、 C1四点共面。

使学生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空间四边形”等常用图形的画法,熟悉“点共面”问题的证法。 课堂小结:熟悉证明线共面的基本思路,方法。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 熟练应用平面性质的公理推论灵活解决问题。

2. 培养学生作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平面性质的公理推论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回顾练习:

1.过空间三个不同的点可以确定平面的个数

2。

3.空间三个平面相交,则交线条数为 。

二、例题分析:

1.已知E,F,G,H分别为空间四边形ABCD各边AB,AD,CB,CD上的点,且直线EF和GH交于点P,求证:点B、D、P在同一直线上。

注意:(1)教师讲空间四边形的画法。

(2)证明“点共线”问题常用方法:先由两点确定一直线(两平面的交线),再证另一点在

此直线上(点在以上两平面内)。

练习: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A1C与截面DBC1交于O点,AC,BD交于M,求证:C1,O,M

三点共线。

2.如图,已知直线a与b不共面,直线c∩a=M,直线b∩c=N,又a∩平面?=A,b∩?=B,c∩?=C,求证:A,B,C三点不共线。

注意:反证法在证明立体几何问题中的应用。

3.如图,三个平面?

,?,?两两相交于三条直线,即????c,????a,????b,2

若直线a和b不平行,求证:a,b,c三条直线必过同一点。

注意:证明“三线共点”的思路是:先证明两条直线交于一点,再证明第三条直线经过这点,把问题转化到证明“点在直线上”的问题。

4在棱长为a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M,N,分别是AA1,D1C1的中点,过D、M、N 三点的平面与正方体的下底面相交于直线L,

(1)画出直线L; (2)设L∩A1B1=P,求PB1的长; (3)求D1 到L的距离。

注意:在立体几何的计算过程中,要体现“作、证、求”三步,即首先要寻求或作出所要求的对象,然后证明这对象是要求的,最后准确计算写出完整的答案。平面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课堂小结:掌握点共线问题的证法,会进行简单的应用。

3

篇8:二年级下册《平均分》说课稿

二年级下册《平均分》说课稿

一、教学背景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第一节“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的第一课时,教材第12页至14页例1、例2的教学内容,本节内容属数与代数领域,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分类知识和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它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分数的基础,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平均分”。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认识除法打好基础。新课标指出: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碰到平均分的机会很多,所以已粗浅的接触了此类知识,脑海中已有浅略的表象,但却无系统的理念体系,这节课的目的就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升华。

二、根据课标要求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重、难点如下:

1、通过观察情境图,能举例说明“每份同样多”,并能说出平均分的含义。

2、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点,会将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至少

80%的学生能比较规范地说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平均分的方法。

三、教学资源和主要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教材主题情境,借助多媒体电子白板、实物学具,在真实的数学情境中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二)主要教学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这样规定:“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基于此,在教学中通过具体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积淀经验。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设计四个环节:(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二)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三)应用新知,理解“平均分”(四)全课总结。下面就每个环节的设计流程及设计意图进行说明。

(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这个环节主要从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1、情境引入,初步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通过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二(1)班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把图中小朋友分东西的场景进行描述,尤其是对“分橘子”、“分糖果”的情景进行猜想:小朋友手里拿的橘子、糖果应该放在哪一堆里?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情境的原因是孩子们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具有浓厚的兴趣 ,这与他们的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在观察分食品的场景中,那种要求分的公平、一样多的分配方案是出自孩子们内心需求的,因此,会很自然的产生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要求,通过这一环节,让他们初步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

2、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利用各种学具图形代替实物 ,按照小组人数将这些“实物”进行分配,然后集体交流,汇报分的过程及方法。

【设计意图:这个过程是相对开放的,组内利用学具代替实物,各种“实物”的数量也不一样,按照4个人来分,会出现每人分得同样多,也会出现每人分得不同样多,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充分展示孩子们在解决问题时的策略方法,在合作交流中实现经验互补,也为教师调整教学预案提供现实情境。这个环节使进一步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

3、从学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利用实物展台,选取平均分和没有平均分的小组进行对比,并交流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 由此揭示这种公平的分法——平均分的概念。

【设计意图:经过平均分和没有平均分的对比,让学生再次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过程和分法,建立深刻的“平均分“表象—— 每份分得同样多。通过展示和交流,引导一部分学生能比较清楚地说出平均分的过程和方法。】

4、在渗透份数,每份数中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课件出示练习三第2题:小红把8块糖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她有三种分法,哪种分法是对的?先由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想法,再指名汇报并说出理由。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根据“平均分“的概念判断“哪种分法对”,让学生在运用“平均分”概念进行判断的练习活动中,渗透份数、每份数,巩固对“平均分”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这个环节主要从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1、教学例2。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获取数学信息,引发思考:可以怎样平均分?

2、动手操作,展示平均分的方法。

【设计意图:以上两个环节在四人小组内进行,根据问题,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完成“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的'任务,并在全班交流自己的分法和结果,使学生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交流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在不同分法的交流中,对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最优化解题策略有进一步的体验。】

3、再次操作,强化平均分。将问题稍加改动:如果把这15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你还会分吗?让学生再次动手操作分,展示分法。

【设计意图:通过再次操作,进一步强化平均分的方法,引导学生比较规范的说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这个环节从以下两个步骤进行:

1、联系实际,练习体验。完成13页、14页“做一做”,根据学生差异,可以让学生先进行操作,再让学生交流分的方法和结果。

2、拓展练习。把12根小棒平均分,可以怎样分?先让学生小组内动手操作,再进行交流,并规范的表述:把多少平均分,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

【设计意图:在开放的操作情境中,进一步深化对平均分的理解,灵活快速的应运平均分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全课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谈谈自己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平均分的现象,汇报给同学、老师和爸爸妈妈。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意义和平均分的方法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篇9:平抛运动的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平抛运动》。

一、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

教学内容

《平抛运动》是普通高中教科书《物理》第一册的第五章《曲线运动》中的第三节。

纵览整个教材结构,我们不难发现:在前几章中,学生主要学习的是直线运动,在本章之后,安排的是曲线运动。显然,本章在整个教材结构中承担了由“直线”向“曲线”过渡的任务,同时呢,作为本章最主要的一节,《平抛运动》所介绍的知识也是相当重要!“平抛物体的运动”是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曲线运动,是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知识的第一次实际应用,是理解和掌握其它曲线运动的基础。

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本章内容中有两条涉及到本节内容。其中的第1条:“会运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第4条:“关注抛体运动(和圆周运动)的规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这两个条目要求学生在学完本节后能知道平抛运动的定义,会对其进行分析,掌握它的规律,并能联系生产与生活。

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知道可以用它对曲线运动进行研究。而且,我的学生只是高中一年级,单纯的概念在他们看来很是枯燥,而游戏和实验却能引发他们极大的兴趣。所以本节课就是要用游戏—实验—探究—游戏的方法来分析平抛运动。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乐趣,真正理解合成与分解的意义,切实掌握平抛运动的规律。

二、总结三维目标、重点、难点

通过以上对课程标准、教材结构和学生已有知识储备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及重点、难点总结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准确说出平抛运动的定义

(2)能够用分解的方法研究平抛运动,并总结规律。

(3)能够利用平抛运动的规律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熟练运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研究精神。

(2)增强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的能力。

4、重点:

如何利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平抛运动并认识其规律。

5、难点:

理解为什么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三、确定教学方法

为了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解决本节的重点、难点,我计划在本节课使用如下教学方法:

在介绍概念时,采取从实例到抽象的方法。在教授平抛运动的规律时,采用实验—探究—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利用已知知识分析实验。因为本节课面向高一学生,他们对于实验还是很有兴趣的,用实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在探究过程中,我还会向学生渗透利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研究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亲身研究的过程中掌握方法,发现规律。从而使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学习主动性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有效教育是通过老师组织和学生参与来实现的,物理教育更是如此,所以根据本课教学特点,为了更好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我将学生分为四大组,十二个小组,将本节课中的三大环节、问题的归纳与总结及涉及到的两次游戏都将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

四、进行教学设计

以三维目标为方向,解决重点难点为核心,教学方法为基础,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做了如下设计:

第一环节:复习—提问,投弹游戏。

这一环节大约需要5分钟。

在本环节,我首先通过提问的方式复习两个知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以及物体作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条件。通过复习,让学生回忆本节课所需的基础知识,为接受新知识做好准备。

接着要求三个同学代表来玩飞机投弹游戏,通过此游戏,一方面激发的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把学生的注意力会迅速的集中到本节课的核心问题上来,同时由于学生还没有掌握平抛运动的规律,命中率比较低,因此学生会带着强列的求知渴望来学习本节内容。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作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这一环节大约需要30分钟。

第一部分,讲解平抛运动的概念。

我会引入以下事例:网球被水平拍出后在空中的运动,弹弓水平发射弹丸,弹丸在空中的运动等。并且提问:它们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点?

我会引导学生从受力与运动的关系得出平抛运动的概念、特点、条件和运动性质,培养学生从实例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第二部分,总结平抛运动的规律。

在这一部分,我会用平抛运动演示器做演示实验,同时,用数码相机对实验过程进行连拍。实验结束后,用Photoshop将得到的数码相片合成,马上就能得到频闪照片,可以用投影仪投到屏幕上,展现给学生。这就是全部演示过程。

在演示之前,我会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过程和频闪照片,演示之后,我会进一步指出,研究平抛运动的规律就是要确定该物体在任一时刻的位置和速度,以提问来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问题1:怎样研究平抛运动?

预测的答案:沿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分解

问题2:为什么要分解?

估计学生的回答会有以下几种:

回答1、分解是研究复杂运动的基本方法。

(只是照搬了我的说法,没有回答分解的原因)

回答2、书上就是这么分解的。

(机械地照搬课本,对于我提出的问题仍不知其所以然)

回答3、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分解是正交分解,有利于计算。

(正交分解确实有利于计算,但分解的意义不止于此)

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我并不急于解答,而是接着提出问题3.

问题3:分解的依据到底是什么?

我会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①还能用一维坐标描述平抛物体的运动吗?②平抛运动物体的受力情况如何?③分解后分运动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④分解是否让研究变得简单?

经过上述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学生一般会得到他们自己的结论,我再进行总结:

把平抛运动分解为两个方向的分运动,相当于采用二维坐标来描述平抛运动;根据受力特点,分解后两个分运动都是直线运动,很容易进行分析。先通过分解将复杂的运动变为简单的运动,再通过合成解决未知的问题,这种合成与分解的`方法,是物理学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讲到这儿,再引入平抛运动的规律和公式,那就是水到渠成,易如反掌!

通过实验与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在接受重点难点时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思考与讨论,将新知识带来的困难化为无形,相反,使知识本身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本环节大约需要10分钟。

为了解决前面飞机投弹问题,我将用幻灯片展示例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加深对平抛运动规律的理解,并规范解题格式。通过理论计算后再让学生玩游戏,学生就会做到百发百中,通过游戏,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而富有刺激性,可以使学生感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极大的提高课堂效率。

五、板书设计

接下来,说一下板书设计。(见幻灯片)

六、反思与感想

最后,再说一下我在准备这堂课时的一些感想。本节课主要是围绕平抛运动的概念和规律展开的,而对它们的理解和掌握不可能一蹴而就,为了让学生不是机械化的记住,而是真正理解其实质所在,所以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在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由现象到本质的理解过程,突破本节的重点难点,达成知识与技能目标;同时,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通过适当的引导,使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完成过程方法目标和情感目标。

正如陶行之所说:把学生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解放他们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他们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他们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他们的嘴,使他们能说。所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力求物理活动成为学生想象探究的蓝天,成为学生培养创造能力的晴空,只要实现这一点,还愁创造不出美丽的彩虹吗?我的说课完毕,恳请各位专家对其中的不足之处予以指正。谢谢!

篇10:《平抛运动》说课稿怎么写

《平抛运动》说课稿怎么写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介

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比较丰富,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基础上,给出了什么叫平抛运动,提出了探究的问题: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探究的过程既有实验现象的观察。又有分析、推理的过程,还将实验现象与分析、推理结合起来,探究出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运动规律。

(二)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2.知道平抛运动形成的条件。

3.理解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其加速度为g。

4.会用平抛运动解答有关问题。

⑵过程与方法

1.利用已知的直线规律来研究复杂的曲线运动,渗透物理学“化曲为直”“化繁为简”的方法及“等效代换”“正交分解”的思想方法。

2.平抛物体探究实验中突出了“实验的精髓在于控制”的思想。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际情景培养学生关注物理、关注生活的意识,并且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物理知识的意识;使学生爱物理、爱生活。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平抛物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难点:平抛运动规律的得出过程。

二、学情分析

深入的了解学生是上好课的关键,我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如下:

⑴高一学生已经具备较好的物理实验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

⑵学生刚学习过直线运动规律,对直线运动的分析方法记忆犹新;并在上一节中刚学过运动合成与分解的知识,对这一分析曲线运动的方法并不陌生,这为本节课在方法上铺平了道路;

三、教法与学法

为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和学法。

教法:探究式教学法和情景创设教学法

学法:以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为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鱼”,教是为了不教,根据本课题的'特点和学生的基本情况我作如下的--。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组织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创设

引入课题

创设情景:从水平飞行的飞机上空投物资;(视频)

引问:请同学描述上述物体运动的轨迹和运动性质

(演示i)用力弹一下放在桌面上的小球,使它以一定的水平初速度离开桌面,让同学观察小球离开桌面后的运动轨迹。如图所示,重复两次让同学们能够清楚地观察。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小球为什么会做曲线运动呢?

情景创设教学法:

从生活情景中构建物理情景,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联系物理的习惯,同时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和积极性。

交流与讨论及猜想

接着说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在观察小球做平抛运动时,发现小球在水平向前动的同时,在竖直方向上有下落的运动,那么,这两个方向上运动只具有什么特点呢?

猜想:平抛运动水平方向是不是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是不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如何验证我们的猜想?

篇11:二年级下册《平均分》说课稿

一、教学背景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第一节“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的第一课时,教材第12页至14页例1、例2的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属数与代数领域,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分类知识和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它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分数的基础,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平均分”。

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认识除法打好基础。

新课标指出: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碰到平均分的机会很多,所以已粗浅的接触了此类知识,脑海中已有浅略的表象,但却无系统的理念体系,这节课的目的就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升华。

二、根据课标要求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重、难点如下:

1、通过观察情境图,能举例说明“每份同样多”,并能说出平均分的含义。

2、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点,会将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至少80%的学生能比较规范地说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平均分的方法。

三、教学资源和主要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教材主题情境,借助多媒体电子白板、实物学具,在真实的数学情境中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二)主要教学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这样规定:“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基于此,在教学中通过具体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积淀经验。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设计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

(二)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三)应用新知,理解“平均分”

(四)全课总结。下面就每个环节的设计流程及设计意图进行说明。

(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这个环节主要从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1、情境引入,初步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通过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二(1)班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把图中小朋友分东西的场景进行描述,尤其是对“分橘子”、“分糖果”的情景进行猜想:小朋友手里拿的橘子、糖果应该放在哪一堆里?

2、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利用各种学具图形代替实物 ,按照小组人数将这些“实物”进行分配,然后集体交流,汇报分的过程及方法。

设计意图:这个过程是相对开放的,组内利用学具代替实物,各种“实物”的数量也不一样,按照4个人来分,会出现每人分得同样多,也会出现每人分得不同样多,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充分展示孩子们在解决问题时的策略方法,在合作交流中实现经验互补,也为教师调整教学预案提供现实情境。这个环节使进一步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

3、从学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利用实物展台,选取平均分和没有平均分的小组进行对比,并交流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 由此揭示这种公平的分法——平均分的概念。

设计意图:经过平均分和没有平均分的对比,让学生再次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过程和分法,建立深刻的“平均分“表象—— 每份分得同样多。通过展示和交流,引导一部分学生能比较清楚地说出平均分的过程和方法。

4、在渗透份数,每份数中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课件出示练习三第2题:小红把8块糖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她有三种分法,哪种分法是对的?先由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想法,再指名汇报并说出理由。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根据“平均分“的概念判断“哪种分法对”,让学生在运用“平均分”概念进行判断的练习活动中,渗透份数、每份数,巩固对“平均分”的认识。

篇12:落叶贾平凹说课稿

落叶贾平凹说课稿

落叶贾平凹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专家:

大家好!

我将从说教材,说模式,说设计,说教学得失四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首先,说教材。

《落叶》一文是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散文。它的作者是贾平凹。本文记叙了窗外有一棵法桐,春天枝繁叶茂,无比温柔和美好,但到了深秋,变得瘦骨嶙峋,作者由此发出了哀叹。但来年的春上,法桐依然美好。作者忽然醒悟了,明白了: “欢乐到来,欢乐又归 去“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这篇文章的重点是写秋天的景象,但是没有落入悲秋的俗套,为了渲染秋天的落叶给作者带来的感受,他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花了许多笔墨渲染了春天的树叶的美好。比如:细腻的描绘了春天叶子的深绿与浅绿,描绘了无风与风起时叶子的安静与婀娜,色彩的运用糅合运动的状态,使他的描写变得灵动多姿。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叶子的“欢乐”而是借助居于枝叶间的鸟儿的鸣唱来体现叶子的欢乐。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与秋天的叶子反衬,同时作者的内心体验也进入新的层次,不再是情感的独白,而进入思想的表述。文章后半部分的独白有个性有深度,充满了哲学的意味。正因为如此,这篇写于80年代初期的文章才有了鲜活的生命力,经住了历史的考验,有了相当的阅读价值。

因此,可以提炼出本文的教学价值:

一是新奇美妙的比喻修辞的运用对事物的表现作用;二是作者的抒情与思考对文章内容的升华作用。我的教学设计也是循着它最鲜明的特点展开的。稍后会在说设计环节逐一说明。

第二,说模式。

我校的语文教学模式是“读—品—思—练”教学模式。

舜耕中学的校训是“耕学载道,追求卓越”,在“卓越文化”理念的引领下,语文组反思既往的语文课堂教学,结合余映潮名师工作室培训所得,借鉴全国各地经验,针对“知识积累”和“能力训练”两个着力点,梳理出舜耕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思路,构建“读—品—思—练”教学模式。“读—品—思—练”教学模式核心思想是“语文学习生活化,生活语文化”。基本模式是“课前准备—课上学习—课外拓展”。课上学习的基本环节是“读—品—思—练”。实践证明,“读—品—思—练”教学模式既重视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训练,又重视语文文学性的濡染,可以说,这个模式丰富了课堂内容,激发了学习热情,拓展了语文外延,培养了学习能力,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

“读—品—思—练”教学模式的课堂基本结构可以用下面的过程表述:

巧妙导入,明确目标

速读浏览,概括文意

自主品析,展示交流

选点精读,能力训练

知识迁移,积累提高

“读—品—思—练”教学模式的三原则

1.讲究“课文研读”。

2.重视“教学思路”。

3.关键在于“课堂活动”。

第三,说设计。

为了突出本文的教学着力点,我的教学设计严格按照我校的教学模式要求,结合我个人的教学风格,有了今天呈现给大家的《落叶》的教学。

导入环节,我运用知识唤醒的方法与学生一起复习学过的与秋天有关的诗词,其目的有三:一是温故知新,二是给学生传达同一主题也会有不同的情感关照这一知识,为教学新课做铺垫,三是体现了北师大版教材,注重同类比较的的特点。

然后是作家介绍,形成知识积累。继而展示学习目标。“通过阅读、品味、比较、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文本比喻的新颖和“欢乐”一词的妙用,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这个目标的设计仅仅围绕《新课程标准》中“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以及“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得有益启示。”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些要求。

为了实现这个教学目标,同时给予学生更多文学的滋养,我设计了三个教学板块五项学生活动。

第一板块:初读知文脉。这一板块,我将贾平凹的文学主张融合进引导过程,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环节也能积累文学知识。学生活动有两项,一是阅读课文,积累字词,二是完成文章脉络的分析。这样的教学设计一是为了完成初读感知,一是为下一环节赏读“情景结合”做铺垫。

第二板块:再读明真情。首先用贾平凹关于散文情与景的关系的主张引入,设计一个整合的问题“再读课文,依据文章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体现‘真情’与‘新奇’巧妙结合的”来带动学生的阅读与思考,这一环节也是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因为这个问题的设计有一定的高度,所以学生必须要沉下心来进行分析、鉴别、思考,所以我给了学生4分钟的思考时间。当学生有了初步的思考之后,我顺势进入规范思考的教学提升,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与发展,而不是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当学生了解到作者文辞隽美中饱含真情的特点之后,进一步进行能力提升训练,让学生进入写的环节,用文中的语言进行文学创造,写一首小诗。这样的设计既注重了知识的传授,又注重了能力的发展。

第三板块:三读悟哲理。这一板块的内容设计其实是一个小的精读训练。学生阅读指定段落,然后提炼并理解文中所宣示的哲理,从而实现对文章的深层理解。

最后抒情结束全文教学,给学生以余音袅袅之美感。

第四:说得失。

我的整个的教学设计都是以学生的学为主体,真正把课堂给了学生,他们在自己的紧张和忙碌中有所思有所得。我的三个步骤五个活动在教学中也实现了“披文入境,批文入情,披文入理”的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思考、提升,活动充分,生成丰富,这就是我想要的课堂。

然而,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我得遗憾是:

谢谢

地球爷爷的手说课稿

一年级课文《地球爷爷的手》说课稿

也许的说课稿

健康生活每一天说课稿

《一双手》说课稿

大班数学《区分左右》

晚上的“太阳”说课稿

《晚上的太阳》的说课稿

一年级画说课稿

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和图形说课稿

平平的手说课稿
《平平的手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平平的手说课稿(集锦12篇)】相关文章:

认识图形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说课稿2022-10-31

古诗望洞庭说课稿2022-12-18

《给家乡孩子的信》的说课稿2022-11-02

《画》的说课稿2024-02-08

一年级《立体图形的认识》说课稿2023-10-26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读后感2023-07-16

《认识立体图形》说课稿2022-08-03

《天游峰的扫路人》续写作文550字2022-04-30

认识物体 说课稿2022-12-30

《约分》五年级数学公开课说课稿2024-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