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数的图象》数学教学方案设计(共18篇)由网友“Chuwii”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函数的图象》数学教学方案设计,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函数的图象》数学教学方案设计
《函数的图象》数学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道函数图象的意义;
(二)能画出简单函数的图象,会列表、描点、连线;
(三)能从图象上由自变量的值求出对应的函数的近似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函数图象的意义,会对简单的函数列表、描点、连线画出函数图象。
难点:对已恬图象能读图、识图,从图象解释函数变化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什么叫函数?
2.什么叫平面直角坐标系?
3.在坐标平面内,什么叫点的横坐标?什么叫点的纵坐标?
4.如果点A的横坐标为3,纵坐标为5,请用记号表示A(3,5).
5.请在坐标平面内画出A点。
6.如果已知一个点的坐标,可在坐标平面内画出几个点?反过来,如果坐标平面内的一个点确定,这个点的坐标有几个?这样的点和坐标的对应关系,叫做什么对应?(答:叫做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一一对应)
(二)新课
我们在前几节课已经知道,函数关系可以用解析式表示,像y=2x+1就表示以x 为自变量时,y是x的函数。
这个函数关系中,y与x的函数。
这个函数关系中,y与x的对应关系,我们还可通知在坐标平面内画出图象的方法来表示。
具体做法是
第一步:列表。(写出自变量x与函数值的对应表)先确定x的若干个值,然后填入相应的y值。
函数式y=2x+1
自变量x
-2
-1
1
2
函数值y
-3
-1
1
3
5
(这种用表格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列表法)
第二步:描点,对于表中的每一组对应值,以x值作为点的横坐标,以对应的y值作为点的纵坐标,便可画出一个点。也就是由表中给出的有序实数对,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相应的点。
第三步 连线,按照横坐标由小到大的顺序把相邻两点用线段连结起来,得到的图形就是函数式y=2x+1的图象。图13-24
例1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式的图象:
(1)y=-3x;(2)y=-3x+2; (3)y=-3x-3
分析:按照列表、描点、连线三步操作。
解:
函数式(1)y=-3x
自变量x
-2
-1
1
2
函数y
6
3
-3
-6
函数(2)y=-3x+2
自变量x
-2
-1
1
2
函数y
8
5
2
-1
-4
函数(3)y=-3x-3
自变量x
-2
-1
1
2
函数y
3
-3
-6
-9
它们的图象分别是图13-25中的(1)(2)(3)。
例2 某化工厂1月到12月生产某种产品的统计资料如下:
X/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Y/产品吨数
2
3
3
4
5
6
6
6
5
4
5
7
(1)在直角坐标系中以月份数作为点的横坐标,以该月的产值作为点的纵坐标画邮对应的点。把12个点画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
(2)按照月份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每两个点用线段连接起来。
(3)解读图象:从图说出几月到几月产量是上升的、下降的或不升不降的。
(4)如果从3月到6月的产量是持逐平稳增长的,请在图上查询4月15日的产量大约是多少吨?
解:(1),(2)见图13-26
(3)产量上升:1月到2月;3月,4月,5月,6月逐月上升;10月,11月,12月逐月上升。
产量下降:8月到9月,9月到10月。
产量不升不降:2月到3月;6月到7月,7月到8月。
(4)过x轴上的4.5处作y轴的平行线,与图象交于点A,则点A的纵坐标约4.5 ,所以4月15日的产量约为4.5吨。
(三)课堂练习
已知函数式y=-2x。用列表(x取-2,-1,2,1,2),描点,连线的程序,画出它的图象。
(四)小结
到现在,我们已经学过了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有三种:
1.解析式法——用数学式子表示函数的关系。
2.列表法——通过列表给出函数y与自变量x的对应关系。
3.图象法——把自变量x作为点的横坐标,对应的函数值y作为点的纵坐标,在直角坐标系内描出对应的点,所有这些点的集合,叫做这个函数的图象。用图象来表示函数y与自变量x对应关系。
这三种表示函数的方法各有优缺点。
1.用解析法表示函数关系
优点:简单明了。能从解析式清楚看到两个变量之间的全部相依关系,并且适合进行理论分析和推导计算。
缺点:在求对应值时,有时要做较复杂的计算。
2.用列表表示函数关系
优点:对于表中自变量的每一个值,可以不通过计算,直接把函数值找到,查询时很方便。
缺点:表中不能把所有的自变量与函数对应值全部列出,而且从表中看不出变量间的对应规律。
3.用图象法表示函数关系
优点:形象直观,可以形象地反映出函数关系变化的趋势和某些性质,把抽象的函数概念形象化。
缺点:从自变量的值常常难以找到对应的函数的准确值。
函数的.三种基本表示方法,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因此,要根据不同问题与需要,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方法。在数学或其他科学研究与应用上,有时把这三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即由已知的函数解析式,列出自变量与对应的函数值的表格,再画出它的图象。
(五)作业
1.在图13-27中,不能表示函数关系的图形有
(A)(a),(b),(c) (B)(b),(c),(d) (C)(b),(c),(e) (D)(b),(d),(e)
2.函数y=的图象是图13-28中的( )
3.矩形的周长是12cm,设矩形的宽为x(cm),面积为y(cm2).
(1) 以x为自变量,y为x的函数,写出函数关系式,并在关系式后面注明x的取值范围;
(2) 列表、描点、连线画出此函数的图象
4.(1)画出函数y=- x+2的图象(在-4与4之间,每隔1取一个x值,列表;并在直角坐标系中描点画图);
(2)判断下列各有序实数对是不是函数。Y=- x+2的自变量x与函数y的一对对应值,如果是,检验一下具有相应坐标的点是否在你所出的函数图象上:
(-2,2 ), (- ,2 ), (-1,3), ( ,1 )
5.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1)y=4x-1; (2)y=4x+1
6.图13-29是北京春季某一天的气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在这一天:
(1)8时,12时,20时的气温各是多少;
(2)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各是多少;
(3)什么时间气温最高,什么时间气温最低。
7.画出函断y=x2的图象(先填下表,再描点,然后用平滑曲线顺次连结各点):
X
-2
-1.5
-1
-0.5
0.5
1
1.5
2
y
8.画出函数y= 图象(先填下表,再描点,然后用平滑曲线顺次连结各点):
X
-6
-5
-4
-3
-2
-1
1
2
3
4
5
6
y
作业的答案或提示
1. 选(C),因为对应于x的一个值的y值不是唯一的。
2. 选(D)当x<0时, y=“=” x=“”>0时, =x,所以y= = =1
3.
(1)y=x(6-x)其中0 (2) X 1 2 3 4 5 6 y 5 8 9 8 5 4. Y=- x+2 x -4 -3 -2 -1 1 2 3 4 y 3 3 2 2 2 1 1 1 经过检验,点(- ,2 )及点( ,1 )在所画的函数图象上。 5. Y=4x-1 X -2 -1 1 2 y -9 -5 -1 3 7 Y=4x+1 x -2 -1 1 2 y -7 -3 1 5 9 6.(1)8时约5℃,20时约10℃。(2)最高气温为12℃,最低气温为2℃。(3)14时气温最高,4时气温最低。 7. Y=x2 X -2 -1.5 -1 -0.5 0.5 1 1.5 2 y 4 2.25 1 0.25 0.25 1 2.25 4 8. Y= X -6 -5 -4 -3 -2 -1 1 2 3 4 5 6 y -1 - - -2 -3 -6 6 3 2 1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在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后,点的坐标(有序实数对)与坐标平面内的点一一对应;不同的坐标与不同的点一一对应;函数关系与动点轨迹一一对应,把抽象的数量关系与形象直观的图形联系起来,通过解读图象,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这种“数形结合”,是数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 2.本课的目标是使学生会画函数图象,并会解读图象,即会从图象了解到抽象的数量关系。为此,先在复习旧课时,着重提问坐标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一一对应,接着在新课开始时介绍了画函数图象的三个步骤。 3.教学设计中的例3,既训练学生从已数据画图象,又训练学生逆向思维、解读图象、在图象上估计某日产量的能力,对函数图象功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4.在小结中,介绍了函数关系的三种表示方法,并说明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有利于对函数概念的透彻理解。 5.作业中的第1-3题,对训练函数图象很有帮助。 第1题,目的要说明,对于x的一个值,y必须是唯一的值与之对应,而(b)(c)(e)都是对于x一个值,y有不止一个值与之对应,所以y不是x的函数,本题还训练解读图形的能力。 第2题,训练学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在去掉绝对值符号时,必须分x≥0与x<0讨论。 第3题,训练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建立函数解析式,并列表、描点、连线画出图象的能力,这些都是学习函数问题时应具备的基本功。 函数的图象数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和函数值的意义. 2.使学生会用描点法画出简单函数的图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理解与认识函数图象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看图、识图能力. 难点:在画图的三个步骤的列表中,如何恰当地选取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问题.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函数有哪三种表示法?(答: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 2.结合函数y=x的图象,说明什么是函数的图象? 3.说出下列各点所在象限或坐标轴: 新课 1.画函数图象的方法是描点法.其步骤: (1)列表.要注意适当选取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什么叫“适当”?——这就要求能选取表现函数图象特征的几个关键点.比如画函数y=3x的图象,其关键点是原点(0,0),只要再选取另一个点如M(3,9)就可以了. 一般地,我们把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这就要把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列出表来. (2)描点.我们把表中给出的有序实数对,看作点的坐标,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相应的点. (3)用光滑曲线连线.根据函数解析式比如y=3x,我们把所描的两个点(0,0),(3,9)连成直线. 一般地,根据函数解析式,我们列表、描点是有限的几个,只需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把这有限的几个点连成表示函数的曲线(或直线). 2.讲解画函数图象的'三个步骤和例.画出函数y=x+0.5的图象. 小结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根据函数解析式画函数图象的三个步骤,自己动手画图. 练习:①选用课本练习(前一节已作:列表、描点,本节要求连线) ②补充题:画出函数y=5x-2的图象. 作业:选用课本习题. 四、教学注意问题 1.注意渗透数形结合思想.通过研究函数的图象,对图象所表示的一个变量随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就更有形象而直观的认识.把函数的解析式、列表、图象三者结合起来,更有利于认识函数的本质特征. 2.注意充分调动学生自己动手画图的积极性. 3.认识到由于计算器和计算机的普及化,代替了手工绘图功能.故在教学中要倾向培养学生看图、识图的能力. 解:列表 x -6 -5 -4 -3 1 2 3 4 5 6 -1 -1.2 -1.5 -2 6 3 2 1.5 1.2 1 1 1.2 1.5 2 -6 -3 -2 -1.5 -1.2 1 说明: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反比例函数,无法推测出它的大致图象.取点的时候最好多取几个,正负可以对称着取分别画点描图 一般地反比例函数 (k是常数, )的图象由两条曲线组成,叫做双曲线. 3、观察图象,归纳、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前面学习了三类基本的初等函数,有了一定的基础,这里可视学生的程度或展开全面的讨论,或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知识的学习. 显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提出问题:你能从图象上发现什么有关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呢?并能从解析式或列表中得到论证.(下列答案仅供参考) (1) 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可以扩展到k >0时的情形,即k>0时,双曲线两支各在第一和第三象限.从解析式中,也可以得出这个结论:xy=k,即x与y同号,因此,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的讨论与此类似. 抓住机会,说明数与形的统一,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 (2)函数 的图象,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当x从左向右变化时,图象呈下坡趋势.从列表中也可以看出这样的变化趋势.有理数除法说明了同样的道理,被除数一定时,若除数大于零,除数越大,商越小;若除数小于零,同样是除数越大,商越小.由此可归纳出,当k>0时,函数 的图象,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同样可以推出 的图象的性质. (3)函数 的图象不经过原点,且不与x轴、y轴交.从解析式中也可以看出, .如果x取值越来越大时,y的值越来越小,趋近于零;如果x取负值且越来越小时,y的值也越来越趋近于零.因此,呈现的是双曲线的样子.同理,抽象出 图象的性质. 函数 的图象性质的讨论与次类似. 4、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其图象的性质.大家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对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图象的性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数学学习要求我们要深刻地理解,找出事物间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能数学地发现问题,并能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给以一定的解释.即数学是世界的一个部分,同时又隐藏在世界中. 5、布置作业 习题13.8 1-4 教学设计示例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使学生能够根据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3.使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会画出它们的图像,以及根据图像指出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增加或减小而变化的情况; 4.会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作图、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2.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1.向学生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观点; 2.使学生体会事物是有规律地变化着的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反比例函数图像的研究,渗透反映其性质的图像的直观形象美,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培养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教师采用类比法、观察法、练习法 学生学习反比例函数要与学习其他函数一样,要善于数形结合,由解析式联想到图像的位置及其性质,由图像和性质联想比例系数k的符号.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反比例的概念、图像、性质以及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因为要研究反比例函数就必须明确反比例函数的上述问题. 2.教学难点 :画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因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有两个分支,而且这两个分支的变化趋势又不同,学生初次接触,一定会感到困难. 3.教学疑点:(1)反比例函数为何与x轴,y轴无交点;(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只能说在第一、三象限或第二、四象限,而不能说经过第几象限,增减性也要说明在第几象限(或说在它的每一个象限内). 4.解决办法:(1) 中隐含条件是 或 ;(2)双曲线的两个分支是断开的,研究函数的增减性时,要将两个分支分别讨论,不能一概而论. 四、教学步骤 (一)教学过程 提问:小学是否学过反比例关系?是如何叙述的? 由学生先考虑及讨论一下. 答:小学学过: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看下面的实例:(出示幻灯) 1. 当路程s一定时,时间t与速度v成反比例; 2.当矩形面积S一定时,长a与宽b成反比例; 它们分别可以写成 (s是常数), (S是常数)写在黑板上,用以得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板书) 一般地,函数 (k是常数, )叫做反比例函数. 即在上面的例子中,当路程s是常数时,时间t就是速度v的反比例函数,能否说:速度v是时间t的反比例函数呢? 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只要满足 (k是常数, )就可以.因此可以说速度v是时间t的反比例函数,因为 (s是常量).对第2个实例也一样. 练习一:教材P129中1 口答.P130 1 根据前面学习特殊函数的经验,研究完函数的概念,跟着要研究的是什么? 答:图像和性质. 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对课本上给出的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以后 学生要研究其他函数,也可以按照这种方式来研究. 下面,我们就来看桓隼?猓海ǔ鍪净玫疲?/P> 例1 画出反比例函数 与 的图像. 提问:1.画函数图像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答:合理、正确地选值列表. 2.在选值时,你认为要注意什么问题? 答:(1)由于函数图像的特点还不清楚,多选几个点较好; (2)不能选 ,因为 时函数无意义; (3)选整数较好计算和描点. 这个问题中最核心的一点是关于 的问题,提醒学生注意. 3.你能不能自己完成这道题呢? 学生在练习本上列表、描点、连线,教师在黑板上板演,到连线时可暂停,让学生先连完线之后,找一名同学上黑板连线,然后就这名同学的连线加以评价、总结: 注意:(1)一般地,反比例函数 的图像由两条曲线组成,叫做双曲线; (2)这两条曲线不相交; (3)这两条曲线无限延伸,无限靠近x轴和y轴,但永不会与x轴和y轴相交. 关于注意(3)可问学生:为什么图像与x和y轴不相交? 通过这个问题既可加深学生对反比例函数图像的记忆,又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再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图,提问: 1.当 时,双曲线的两个分支各在哪个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怎样变化? 2.当 时,双曲线的两个分支各在哪个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怎样变化? 这两个问题由学生讨论总结之后回答,教师板书: 对于双曲线(1)当 :(1)当 时,双曲线的两分支位于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少;(2)当 时,双曲线的两分支位于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 3.反比例函数的这一性质与正比例函数的性质有何异同? 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能把学过的相关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便于记忆和应用. 练习二:教材P129中2由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教师巡回指导.P130中2、3填在书上 上面,我们讨论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不同类型的例题:(出示幻灯) 例2已知y与 成反比例,并且当 时, ,求 时,y的值. 用提问的方式对此题加以分析: (1)y与 成反比例是什么含义? 由学生讨论这一问题,最后归结为根据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这句话说明了: . (2)根据这个式子,能否求出当 时,y的值? (3)要想求出y的值,必须先知道哪个量呢? (4)怎样才能确定k的值?用什么条件? 答:用待定系数法,把 时 代入 ,求出k的值. (5)你能否自己完成这道例题: 由一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例3 已知: , 与x成正比例, 与x成反比例,当 时, 时, ,求y与x的解析式. 分析:一定要先写出y与x的函数表达式 , 要用x分别把 , 表示出来得 , 要注意 不能写成k,∴ 解:设 , . 由题意得 ∴ . (二)总结、扩展 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 1.什么是反比例函数? 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什么样的? 3.反比例函数 的性质是什么? 4.命题方向及题型设置,反比例函数也是中考命题的主要考点,其图像和性质,以及其函数解析式的确定,常以填空题、选择题出现,在低档题中,近两年各省、市的中考试卷中出现不少将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几何知识、三角知识等综合编拟的解答题,丰富了压轴题的形式和内容. 五、布置作业 1.教材P130中4,5,6 2.选做:P130中B1,2 六、板书设计 引例:(1)例1: 例2: 例3: (2) 1.反比例函数: 2.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探究活动 已知:如图,一次函数的图像经过第一、二、三象限,且与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交于A、B两点,与y轴交于点C,与x轴交于点D。 。 (1)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2)设点A的横坐标为m, 的面积为S,求S与m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m的取值范围; (3)当 的面积等于 时,试判断过A、B两点的抛物线在x轴上截得的线段长能否等于3。如果能,求此时抛物线的解析式;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解:(1)过点B作 轴于点H。 在Rt 中, 由勾股定理,得 又 , ∴ 点B(-3,-1)。 设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 。 ∵ 点B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上, 。 ∴ 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 。 (2)设直线AB的解析式为 。 由点A在第一象限,得 。 又由点A在函数 的图像上,可求得点A的纵坐标为 。 ∵ 点B(-3,-1),点 , ∴ 解关于 、的方程组,得 ∴ 直线AB的解析式为 。 令 。 求得点D的横坐标为 。 过点A作 轴于点G 由已知,直线经过第一、二、三象限, ∴ ,即 。 由此得 ∴ 。 即 。 (3)过A、B两点的抛物线在x轴上截得的线段长不能等于3。 证明如下: 。 由 , 得 解得 。 经检验, 都是这个方程的根。 , ∴ 不合题意,舍去。 ∴ 点A(1,3)。 设过A(1,3)、B(-3,-1)两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 ∴ 由此得 即 。 设抛物线与x轴两交点的横坐标为 。 则 令 则 。 即 。 整理,得 。 , ∴ 方程 无实数根。 因此过A、B两点的抛物线在x轴上截得的线段长不能等于3。 教学目标 : 1、理解反比例函数,并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关系的函数解析式; 2、会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并结合图象分析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3、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及普遍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4、体会数学从实践中来又到实际中去的研究、应用过程;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数学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图象分析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 :描点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教学用具:直尺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式 教学过程 : 1、从实际引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我们在小学学过反比例关系.例如:当路程S一定时,时间t与速度v成反比例 即vt=S(S是常数); 当矩形面积S一定时,长a与宽b成反比例,即ab=S(S是常数) 从函数的观点看,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有两个变量可以分别看成自变量与函数,写成: (S是常数) (S是常数) 一般地,函数 (k是常数, )叫做反比例函数. 如上例,当路程S是常数时,时间t就是v的反比例函数.当矩形面积S是常数时,长a是宽b的反比例函数.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反比例关系的例子.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下面的例子仅供 2、列表、描点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看图识图的能力. 2、在识图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从不同知识的背景提取的对象,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广泛应用性.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看图识图的能力 教学难点: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教学用具:计算机、投影机 教学方法:谈话法、分组讨论 教学过程: 1、阅读习题13.3的第四题 学生阅读后,老师可以提问学生,分别回答: 下图是北京春季某一天的 2、提出看图说图的重要性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很多软件都可以做到输入解析式后,立刻显示出函数图象来,这样看图、识图就变得相当重要了.从上题就可以看出,图形的表示更直观,一目了然.也便于分析结论.数学不仅有数的一面,也有“形”的一面.美国著名数学家M克莱茵曾指出:“只要代数同几何分道扬镳,它们的进展就缓慢,它们的应用就狭窄.但是当这两门科学结合成伴侣时,它们就相互吸取新鲜的活力,从那以后,就以快速的步伐走向完善.”数学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其它学科和日常生活都可以找到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例子. 3、为学生提供相对丰富的素材,体会以图识性. 例1、如图所示,A、B两条曲线表示A、B两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相应溶解度,现有未饱和的A、B溶液各一杯,它们的温度都是 .如果不准增加A、B两种溶质,请你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分别把它们变成饱和溶液? (读题后,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若学生还没有学习相应的化学知识,老师可以解释一下.一般学生都能理解.关键是学生都从图中看出了什么.既有定量的分析,又能得出定性的规律). 从A、B的溶解度曲线分析,随着温度升高,A物质的溶解度增大很快,而物质B的溶解度变化不大,针对这两种不同的特征,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 如对未饱和的A溶液,可以采用降低温度的使它饱和因为根据A物质的曲线,可以看出,降低温度,物质A的溶解度会迅速减小. 而对B物质来讲,它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大,要把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就需要用减少溶剂的办法.把溶液加热,使溶剂蒸发掉一些.溶剂逐渐减少到一定程度,不饱和的溶液就会变成饱和的了. 第 1 2 页 教学目标 : 1、培养学生看图识图的能力. 2、在识图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从不同知识的背景提取的对象,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广泛应用性.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看图识图的能力 教学难点 :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教学用具:计算机、投影机 教学方法:谈话法、分组讨论 教学过程 : 1、阅读习题13.3的第四题 学生阅读后,老师可以提问学生,分别回答: 下图是北京春季某一天的 2、提出看图说图的重要性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很多软件都可以做到输入解析式后,立刻显示出函数图象来,这样看图、识图就变得相当重要了.从上题就可以看出,图形的表示更直观,一目了然.也便于分析结论.数学不仅有数的一面,也有“形”的一面.美国著名数学家M克莱茵曾指出:“只要代数同几何分道扬镳,它们的进展就缓慢,它们的应用就狭窄.但是当这两门科学结合成伴侣时,它们就相互吸取新鲜的活力,从那以后,就以快速的步伐走向完善.”数学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其它学科和日常生活都可以找到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例子. 3、为学生提供相对丰富的素材,体会以图识性. 例1、如图所示,A、B两条曲线表示A、B两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相应溶解度,现有未饱和的A、B溶液各一杯,它们的温度都是 .如果不准增加A、B两种溶质,请你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分别把它们变成饱和溶液? (读题后,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若学生还没有学习相应的化学知识,老师可以解释一下.一般学生都能理解.关键是学生都从图中看出了什么.既有定量的分析,又能得出定性的规律). 从A、B的溶解度曲线分析,随着温度升高,A物质的溶解度增大很快,而物质B的溶解度变化不大,针对这两种不同的特征,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 如对未饱和的A溶液,可以采用降低温度的使它饱和因为根据A物质的曲线,可以看出,降低温度,物质A的溶解度会迅速减小. 而对B物质来讲,它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大,要把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就需要用减少溶剂的办法.把溶液加热,使溶剂蒸发掉一些.溶剂逐渐减少到一定程度,不饱和的溶液就会变成饱和的了. 例2、如图,是各月气温的分配图 能从图中找出气温最低的月份,气温最高的月份. 并判断出该地所处的气温带. 分析:最高气温在7月,最低在2月.气温曲线的 下限也在 以上,即 ~ 之间,因此可判断出 该地位于亚热带. (从数字的变化中,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数学为其它科学所用,数学能力也包括科学的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本课例也在试图探索出一条数学与其它学科综合的课例,让学生切实地体会出画图象的好处,体会到数学的用处.数学收集的是数量,但我们可以凭借这些数量,发现它们背后的科学规律. 例3、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因此现代社会要求人必须具有创造性的思维.你想过有关创造性的问题吗?人的创造性思维发展是否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呈直线上升趋势?男女之间有区别吗?你可以谈一谈你的想法. 参考资料:思维的流畅性,是指在限定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在短时间内产生的观念多,思维流畅性大;反之,思维缺乏流畅性.以研究智力结构和创造性思维而闻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把思维流畅性分为四种形式:①用词的流畅性,一定时间内能产生含有规定的字母或字母组合的词汇量的多少;②联想的流畅性,在限定的时间内能够从一个指定的词当中产生同意词(或反义词)数量的多少;③表达的流畅性,按照句子结构要求能够排列词汇量的数量的多少;④观念的流畅性,能够在限定的时间内产生满足一定要求的观念的多少,也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答案的多少. 以上的参考资料教师可视学生的情形灵活处理,可以作为预习作业 提前下发,也可以在上课时,由老师进行通俗的解释. 右图是以美国心理学家对小学一年级学生至成年人进行大规模有组织的的创造性思维测验后,根据其中的流畅性分数绘制的曲线图. (1)从图中可以看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是直线的,而是成犬齿形曲线 (2)男女生曲线基本相似,波峰与波谷基本出现在同一点上. (3)小学一至三年级呈直线上升状态;小学四年级下跌;小学年级又回复上升;小学六年级至初中一年级第二次下降;以后直至成人基本保持上升趋势. (注)虽然图中曲线只是儿童期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曲线,但心理学家认为,它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儿童期创造力发展的一般进度. 4、小结:从上面的例题可以看出,数学正突破传统的应用范围向几乎所有的人类知识领域渗透,并越来越直接地为人类物质生产与日常生活做出贡献.因此现代数学的特点之一是它广泛的应用性.数学的学习需要我们有搜集信息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观察、归纳、总结出规律,并能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5、作业 :从其它学科或现实生活中找出曲线图,加以分析,提出你自己的想法. 2、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性,从变化的几何图形中,寻找不变的几 何规律。 3、学会作简单函数的图象,并对图象作初步了解。 4、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把几何画板作为学生认知的工具,从而激 发学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兴趣。 活动重点:图形的性质和规律的探索 活动难点:几何画板的操作(作函数的图象) 活动设施:微机室(有液晶投影仪和大屏幕或大彩电);软件:windows操作平台、几何画板、office等、教师准备好的五个画板文件:hstx1.gsp、hstx2.gsp、hstx3.gsp、ymdl1.gsp、ymdl2.gsp。 活动过程: 一、展示活动主题和目标: 二、活动过程: 操作练习一: 按下列步骤进行操作,并回答相应的问题。 1、打开c:sketchhstx1.gsp画板文件; 2、拖动点E和点F沿坐标轴运动(或双击按钮“动画1”),同时观看解析式中的k和b的变化。 ①当k>0时,图象经过哪几个象限? ②当k<0时,图象经过哪几个象限? 3、双击显示按钮后,在k>0和k<0两种情况下,拖动点P沿直线移动,观察y随x怎样变化?(或双击动画2按钮,单击鼠标左键动画停止,要继续动画,再双击动画2按钮) 4、先在坐标系内作出直线(或直接打开文件:c:sketchhstx2.gsp) 附:作图步骤 ①点击“文件”菜单中的“新绘图”命令; ②用“直尺工具”中的直线工具,在绘图板内画一直线,并用文本工具给直线上的两个空心点加上标签A和B; ③用“选择工具”选中直线后,点击“度量”菜单中的“方程”命令,得坐标系和直线的'方程;然后,再进行以下操作,并回答问题: (1)用鼠标拖动直线进行平移,k和b中哪个变,哪个不变? (2)当直线通过原点时,b为多少?此时函数又叫什么函数? (3)拖动点A,使直线绕点B旋转,观察直线的倾斜程度与k之间的关系? 操作练习二: 1、打开文件:c:sketchhstx3.gsp 2、保持a不变,分别上下移动b、c改变b、c的大小时,抛物线的形状是否变化?上下移动a改变a的大小,注意观看抛物线的开口方向与什么有关?张口程度与什么有关? 3、上下移动c改变c的大小,看抛物线怎样变化? 4、分别改变a、b的大小,看抛物线的对称轴是否发生变化?由3和4可知,抛物线的对称轴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5、c保持不变,改变a、b时,抛抛线总是经过哪一点? 6、抛物线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b2-4ac的符号有什么关系? 7、双击显示按钮,再双击动画按钮,观察y随x怎样变化? 8、当a=0时,函数的图象是什么? 操作练习三: 打开文件:c:sketchymdl1.gsp 圆的两弦AB、CD相交于圆内一点P,我们得到,如果把点P拖到圆外,上述结论是否成立?如果点在圆上呢? 操作练习四:作函数y=x2-2的图象 作图步骤: 1、击“文件”菜单中“新绘图”命令,建立新的绘图板; 2、点击“图表”菜单中的“建立坐标轴”; 3、在横坐标轴上任找一点,用“文本工具”,加上标签“C”,选中C点,单击“度量”菜单中的“坐标”命令,得度量值,C:(-2.80,0.00),再用“选择工具”选择它。(度量值变黑) 4、点击“度量”菜单中的“计算”命令,出现计算器; 5、点击“数值”下拉式菜单中的“点C”的“x”值,按“确定”按纽,得Xc=-2.80再用“选择工具”选择它。(度量值变黑) 6、点击“度量”菜单中的“计算”命令,出现计算器,再点击“数值”下拉式菜单中的“x[c]”,分别按计算器上的“∧”、“2”、“-”、“2”、“确定”按纽。得到代数式的值:xc2-2=14.45. 7、用“选择工具”,分别选中Xc=-2.80xc2-2=14.45.(选取第二个对象要按键盘上的“shift”键的同时再选); 8、点击“图表”菜单中的“绘出(x,y)”,得到点“E”。(如果看不到点E,说明它不在当前的视窗内,此时可调整C点,使该点出现在窗口内); 9、分别选中点E和点C,点击“作图”菜单中的“轨迹”,得二次函数的图象。 操作练习五: 运用练习四的原理,绘制其它函数的图象(包括学过的和没有学过的),谈谈你对所绘函数图象的认识。 3.矩形的周长是12cm,设矩形的宽为x(cm),面积为y(cm2)。 (1) 以x为自变量,y为x的函数,写出函数关系式,并在关系式后面注明x的取值范围; (2) 列表、描点、连线画出此函数的图象 4.(1)画出函数y=-x+2的图象(在-4与4之间,每隔1取一个x值,列表;并在直角坐标系中描点画图); (2)判断下列各有序实数对是不是函数。Y=-x+2的自变量x与函数y的一对对应值,如果是,检验一下具有相应坐标的点是否在你所出的函数图象上: (-2,2), (-,2), (-1,3), (,1) 5.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1)y=4x-1; (2)y=4x+1 6。图13-29是北京春季某一天的气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在这一天: (1)8时,12时,20时的气温各是多少; (2)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各是多少; (3)什么时间气温最高,什么时间气温最低。 7.画出函断y=x2的图象(先填下表,再描点,然后用平滑曲线顺次连结各点): X -2 -1。5 -1 -0。5 0 0。5 1 1。5 2 y 8。画出函数y=图象(先填下表,再描点,然后用平滑曲线顺次连结各点): X -6 -5 -4 -3 -2 -1 0 1 2 3 4 5 6 y 作业的答案或提示 1. 选(C),因为对应于x的一个值的y值不是唯一的。 2. 选(D)当x<0时,=-x,所以y===-1,当x>0时,=x,所以y===1 3. (1)y=x(6-x)其中0 (2) X 0 1 2 3 4 5 6 y 0 5 8 9 8 5 0 4。 Y=-x+2 x -4 -3 -2 -1 0 1 2 3 4 y 3 3 2 2 2 1 1 1 经过检验,点(-,2)及点(,1)在所画的函数图象上。 5. Y=4x-1 X -2 -1 0 1 2 y -9 -5 -1 3 7 Y=4x+1 x -2 -1 0 1 2 y -7 -3 1 5 9 6。(1)8时约5℃,20时约10℃。(2)最高气温为12℃,最低气温为2℃。(3)14时气温最高,4时气温最低。 7. Y=x2 X -2 -1。5 -1 -0。5 0 0。5 1 1。5 2 y 4 2。25 1 0。25 0 0。25 1 2。25 4 8。 Y= X -6 -5 -4 -3 -2 -1 0 1 2 3 4 5 6 y -1 - - -2 -3 -6 6 3 2 1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在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后,点的坐标(有序实数对)与坐标平面内的点一一对应;不同的坐标与不同的点一一对应;函数关系与动点轨迹一一对应,把抽象的数量关系与形象直观的图形联系起来,通过解读图象,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这种“数形结合”,是数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 2.本课的目标是使学生会画函数图象,并会解读图象,即会从图象了解到抽象的数量关系。为此,先在复习旧课时,着重提问坐标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一一对应,接着在新课开始时介绍了画函数图象的三个步骤。 3.教学设计中的例3,既训练学生从已数据画图象,又训练学生逆向思维、解读图象、在图象上估计某日产量的能力,对函数图象功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4.在小结中,介绍了函数关系的三种表示方法,并说明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有利于对函数概念的透彻理解。 5.作业中的第1-3题,对训练函数图象很有帮助。 第1题,目的要说明,对于x的一个值,y必须是唯一的值与之对应,而(b)(c)(e)都是对于x一个值,y有不止一个值与之对应,所以y不是x的函数,本题还训练解读图形的能力。 第2题,训练学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在去掉绝对值符号时,必须分x≥0与x<0讨论。 第3题,训练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建立函数解析式,并列表、描点、连线画出图象的能力,这些都是学习函数问题时应具备的基本功。 余弦函数图象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与任务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必修四第一章第四节1.4.1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本节课的教学是以之前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的相关知识为基础,为之后学习正弦型函数 y=Asin (ωx+φ)的图象及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研究正、余弦函数的性质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二、学习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任意三角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并且刚学习三角函数线,这为用几何法作图提供了基础,但能不能正确应用来画图,这还需要老师做进一步的指导。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弦余弦函数图象的做法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正弦余弦函数图象的做法,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四、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了解用正弦线画正弦函数的图象,理解用平移法作余弦函数的图 象 (2) 掌握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及特征 (3) 掌握利用图象变换作图的方法,体会图象间的联系 (4) 掌握“五点法”画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简图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动手作图,合作探究,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 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3)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养成寻找、观察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意识 (2) 激发数学的学习兴趣 (3) 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实数集与角的集合之间可以建立一一对应关系,而确定的角又有着唯一确定的正弦(或余弦)值。 这样任意给定一个实数x有唯一确定的值sinx(cosx)与之对应,有这个对应法则所确定的函数y=sinx(或y=cosx)叫做正弦函数(或余弦函数),其定义域是R。 遇到一个新的函数,我们很容易想到的就是画函数图象,那怎么画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呢? 我们先来做一个简弦运动的实验,这就是某个简弦函数的图象,通过实验是不是对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有了直观印象呢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实验,体会数学与其他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1)正弦函数y=sinx的图象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画这个正弦函数的图象 第一步:在直角坐标系的x轴上任取一点O1,以O1为圆心作单位圆,从这个圆与x轴的交点A起把圆分成n(这里n=12)等份.把x轴上从0到2π这一段分成n(这里n=12)等份.(预备:取自变量x值—弧度制下角与实数的对应). 第二步:在单位圆中画出对应于角0, ,2π的正弦线正弦线 (等价于“列表” ).把角x的正弦线向右平行移动,使得正弦线的起点与x轴上相应的点x重合,则正弦线的终点就是正弦函数图象上的点(等价于“描点” ). 第三步:连线.用光滑曲线把这些正弦线的终点连结起来,就得到正弦函数y=sinx,x∈[0,2π]的图象. 【设计意图】通过按步骤自己画图,体会如何画正弦函数的图象。 根据终边相同的同名三角函数值相等,所以函数y=sinx,x∈[2k∏,2(k+1)∏,k∈Z且k≠0的图象,与函数y=sinx,x∈[0,2∏)的图象的形状完全一致。于是我们只要将y=sinx,x∈[0,2∏)的图象沿着x轴向右和向左连续地平行移动,每次移动的距离为2π,就得到y=sinx,x∈R的图象. 【设计意图】由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得出正弦函数的整体图象。 把角x(x?R)的正弦线平行移动,使得正弦线的起点与x轴上相应的点x重合,则正弦线的终点的轨迹就是正弦函数y =sinx的图象. (2)余弦函数y=cosx的图象 探究1:你能根据诱导公式,以正弦函数图象为基础,通过适当的图形变得 到余弦函数的图象? 根据诱导公式cosx ?sin(x? ?2 ) ,可以把正弦函数y=sinx的图象向左平移 ?2 单位即得余弦函数y=cosx的图象. 正弦函数y=sinx的图象和余弦函数y=cosx的图象分别叫做正弦曲线和余弦曲线. 【设计意图】通过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的相互关系,在类比的过程中画出余弦函数的图象,体会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以及类比的数学思想。 思考:在作正弦函数的图象时,应抓住哪些关键点?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为下面五点法绘图方法介绍做铺垫 2.用五点法作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简图(描点法): 正弦函数y=sinx,x∈[0,2π]的图象中,五个关键点是:(0,0) (( 3?2 ? 2 ,1) (?,0) ,-1) (2?,0) ? 2 余弦函数y=cosxx?[0,2?]的五个点关键是哪几个?(0,1) (( 3?2 ,0) (?,-1) ,0) (2?,1) 只要这五个点描出后,图象的形状就基本确定了.因此在精确度不太高时,常采用五点法作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简图. 3、讲解范例 例1 作下列函数的简图 (1)y=1+sinx,x∈[0,2π],(2)y=-COSx 【设计意图】通过两道例题检验学生对五点画图法的掌握情况,巩固画法步骤。 探究1. 如何利用y=sinx,x∈〔0,2π〕的图象,通过图形变换(平移、翻转等)来得到 (1)y=1+sinx ,x∈〔0,2π〕的图象; (2)y=sin(x- π/3)的图象? 小结:函数值加减,图像上下移动;自变量加减,图像左右移动。 探究2. 如何利用y=cos x,x∈〔0,2π〕的图象,通过图形变换(平移、翻转等)来得到y=-cosx ,x∈〔0,2π〕的图象? 小结:这两个图像关于X轴对称。 探究3. 如何利用y=cos x,x∈〔0,2π〕的图象,通过图形变换(平移、翻转等)来得到y=2-cosx ,x∈〔0,2π〕的图象? 小结:先作 y=cos x图象关于x轴对称的图形,得到 y=-cosx的图象, 再将y=-cosx的图象向上平移2个单位,得到 y=2-cosx 的图象。 探究4. 不用作图,你能判断函数y=sin( x - 3π/2 )和y=cosx的图象有何关系吗?请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它们的简图,以验证你的猜想。 小结:sin( x - 3π/2 )= sin[( x - 3π/2 ) +2 π] =sin(x+π/2)=cosx 这两个函数相等,图象重合。 【设计意图】通过四个探究问题,对画图法以及正弦余弦函数及其图象的性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4、小结作业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 【设计意图】在梳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归纳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图象认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布置分层作业 基础题A题,提高题B题 【设计意图】将课堂延伸,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方法再认识和升华,进一步促进学生认知结构内化。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是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进步。 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反比例函数,并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关系的函数解析式; 2、会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并结合图象分析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3、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及普遍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4、体会数学从实践中来又到实际中去的研究、应用过程;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数学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图象分析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描点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教学用具:直尺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式 教学过程: 1、从实际引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我们在小学学过反比例关系.例如:当路程S一定时,时间t与速度v成反比例 即vt=S(S是常数); 当矩形面积S一定时,长a与宽b成反比例,即ab=S(S是常数) 从函数的观点看,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有两个变量可以分别看成自变量与函数,写成: (S是常数) (S是常数) 一般地,函数 (k是常数, )叫做反比例函数. 如上例,当路程S是常数时,时间t就是v的反比例函数.当矩形面积S是常数时,长a是宽b的反比例函数.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反比例关系的`例子.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下面的例子仅供 2、列表、描点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说明: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反比例函数,无法推测出它的大致图象.取点的时候最好多取几个,正负可以对称着取分别画点描图 一般地反比例函数 (k是常数, )的图象由两条曲线组成,叫做双曲线. 3、观察图象,归纳、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前面学习了三类基本的初等函数,有了一定的基础,这里可视学生的程度或展开全面的讨论,或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知识的学习. 显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提出问题:你能从图象上发现什么有关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呢?并能从解析式或列表中得到论证.(下列答案仅供参考) (1) 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可以扩展到k >0时的情形,即k>0时,双曲线两支各在第一和第三象限.从解析式中,也可以得出这个结论:xy=k,即x与y同号,因此,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的讨论与此类似. 抓住机会,说明数与形的统一,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 (2)函数 的图象,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当x从左向右变化时,图象呈下坡趋势.从列表中也可以看出这样的变化趋势.有理数除法说明了同样的道理,被除数一定时,若除数大于零,除数越大,商越小;若除数小于零,同样是除数越大,商越小.由此可归纳出,当k>0时,函数 的图象,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同样可以推出 的图象的性质. (3)函数 的图象不经过原点,且不与x轴、y轴交.从解析式中也可以看出, .如果x取值越来越大时,y的值越来越小,趋近于零;如果x取负值且越来越小时,y的值也越来越趋近于零.因此,呈现的是双曲线的样子.同理,抽象出 图象的性质. 函数 的图象性质的讨论与次类似. 4、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其图象的性质.大家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对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图象的性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数学学习要求我们要深刻地理解,找出事物间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能数学地发现问题,并能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给以一定的解释.即数学是世界的一个部分,同时又隐藏在世界中. 教学目标 (一)知道函数图象的意义; (二)能画出简单函数的图象,会列表、描点、连线; (三)能从图象上由自变量的值求出对应的函数的近似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函数图象的意义,会对简单的函数列表、描点、连线画出函数图象。 难点:对已恬图象能读图、识图,从图象解释函数变化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什么叫函数? 2.什么叫平面直角坐标系? 3.在坐标平面内,什么叫点的横坐标?什么叫点的纵坐标? 4.如果点A的横坐标为3,纵坐标为5,请用记号表示A(3,5). 5.请在坐标平面内画出A点。 6.如果已知一个点的坐标,可在坐标平面内画出几个点?反过来,如果坐标平面内的一个点确定,这个点的坐标有几个?这样的点和坐标的对应关系,叫做什么对应?(答:叫做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一一对应) (二)新课 我们在前几节课已经知道,函数关系可以用解析式表示,像y=2x+1就表示以x为自变量时,y是x的函数。 这个函数关系中,y与x的函数。 这个函数关系中,y与x的对应关系,我们还可通知在坐标平面内画出图象的方法来表示。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在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后,点的坐标(有序实数对)与坐标平面内的点一一对应;不同的坐标与不同的点一一对应;函数关系与动点轨迹一一对应,把抽象的数量关系与形象直观的图形联系起来,通过解读图象,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这种“数形结合”,是数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 2.本课的目标是使学生会画函数图象,并会解读图象,即会从图象了解到抽象的'数量关系。为此,先在复习旧课时,着重提问坐标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一一对应,接着在新课开始时介绍了画函数图象的三个步骤。 3.教学设计中的例3,既训练学生从已数据画图象,又训练学生逆向思维、解读图象、在图象上估计某日产量的能力,对函数图象功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4.在小结中,介绍了函数关系的三种表示方法,并说明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有利于对函数概念的透彻理解。 5.作业中的第1-3题,对训练函数图象很有帮助。 第1题,目的要说明,对于x的一个值,y必须是唯一的值与之对应,而(b)(c)(e)都是对于x一个值,y有不止一个值与之对应,所以y不是x的函数,本题还训练解读图形的能力。 第2题,训练学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在去掉绝对值符号时,必须分x≥0与x<0讨论。 第3题,训练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建立函数解析式,并列表、描点、连线画出图象的能力,这些都是学习函数问题时应具备的基本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熟悉作函数图象的主要步骤,会作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2.体会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的相互转换,对函数进行认识上的整合。 3.培养学生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初步探索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列表,描点,连线,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通过观察图象,概括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有关性质,训练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增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重点:画反比例函数图象并认识图象的特点. 2)难点:画反比例函数图象. 教学关键教师画图中要规范,为学生树立一个可以学习的模板 教学方法激发诱导,探索交流,讲练结合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 教学手段教师画图,学生模仿 教具三角板,小黑板 学法学生动手,动眼,动耳,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包含课前检测、新课导入、新课讲解、课堂练习、小结、形成性检测、反馈拓展、作业布置) 内容设计意图 一:课前检测: 1.什么叫做反比例函数; (一般地,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y=(k为常数,k0)的形式,那么称y是x的反比例函数。) 2.反比例函数的定义中需要注意什么? (1)k为常数,k0 (2)从y=中可知x作为分母,所以x不能为零. 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问题1:对于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与性质,我们是如何研究的? y=kx+by=kx K0一、二、三一、三 b0一、三、四 K0一、二、四二、四 b0二、三、四 问题2:对于反比例函数y=k/x(k是常数,k0),我们能否象一次函数那样进行研究呢? 可以 问题3:画图象的步骤有哪些呢? (1)列表 (2)描点 (3)连线 (教学片断: 师: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反比例函数,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反比例函数,下面哪位同学说一下自己对反比例函数的了解。 生:我知道反比例函数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属于反比例函数问题,例如,在匀速运动中当路程一定时,且路程不等于零,则速度与时间成反比例函数关系。 生:我知道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且k不等于0 生:我知道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曲线。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关于反比例函数,相信大家还会知道一些,今天我们先讨论到这里.现在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在研究一次函数时研究完解析式后,研究的是函数图象,那么对于反比例函数我们接下来该研究什么呢? 生:该研究反比例函数图象和性质了。 师:现在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探讨一下反比例函数图象该怎么画? 三:探求新知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 提问:你能画出的图象吗? 学生动手画图,相互观摩。 (1)列表(取值的特殊与有效性) x-8-4-2-1-1/21/21248 (2)描点(描点的准确) (3)连线(注意光滑曲线) 议一议 (1)你认为作反比例函数图象时应注意哪些问题?与同伴进行交流。 (2)如果在列表时所选取的数值不同,那么图象的形状是否相同? (3)连接时能否连成折线?为什么必须用光滑的曲线连接各点? (4)曲线的发展趋势如何? 曲线无限接近坐标轴但不与坐标轴相交 学生先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而后小组汇报 做一做 作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学生动手画图,相互观摩。 想一想 观察和的图象,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小组讨论,弄清上述两个图象的异同点 相同点: (1)图象分别都是由两支曲线组成 (2)都不与坐标轴相交 (3)都是轴对称图形(y=x、y=-x)和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0,0)即坐标原点) 不同点:第一个图象位于一、三象限;第二个图象位于二、四象限 四:归纳与概括 反比例函数y=有下列性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y=是由两支曲线组成的。 (1)当k0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___、___象限, (2)当k0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___、___象限. 五:课堂练习 (1) (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________,过点(,____),其图象分布在___象限; 六:形成性检测 (1)已知函数的图象分布在第二、四象限内,则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2)若ab0,则函数与在同一坐标系内的图象大致可能是下图中的 (A)(B)(C)(D) (3)画和的图象 七:反馈拓展 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函数y=2/x与函数y=x-1的图象,并利用图象求它们的交点坐标. 八:作业布置 (1)作反比例函数y=2/x,y=4/x,y=6/x的图象 (2)习题5.2.1 (3)预习下一节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II 复习上节主要内容 (3分钟) (5分钟) 运用类比研究一次函数性质的方法,来研究反比例函数图象与性质 由于初中学生属于义务教育阶段,没有经过入学选拔,所以两极分化比较严重,上面提出的问题带有一定的开放性,面向各层次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的问题可答,从而激发起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数学教学重要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利用这个问题可以使学生学会寻找研究的方向,会提出研究的课题,提高学习的能力。 数学学习活动是学生对自己头脑中已有知识的重新建构,所以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一次函数图象与性质,及研究一次函数图象与性质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习研究的热情,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并使学生知道如何研究新问题,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迁移,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12分钟) 引导学生正确画出反比例函数图象,并能归纳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有关性质. 在画第一个图象时,教师要在黑板上用三角板一步一步的示范,在重要地方再重点强调,直到整个图象的完成。只有以身示范,同学学习才有样可依,有了正确标准的样板,学生学习也变得容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严谨与严密的做题步骤以及做题的规范性。 注:(1)x取绝对值相等符号相反的数值 (2)x取值要尽可能多,而且有代表性 (3)连线时用光滑曲线从小到大依次连接 (4)图象不与坐标轴相交 在此学生若是回答图象是轴对称图象或者中心对称图象都要予以肯定,这些内容留给学生课下探讨,并鼓励提出问题的学生继续探索不要放弃。 (3分钟) 此时图象由学生仿照第一个在下边自己独立画出,并且监督学生,在有学生画的不对的地方及时指出,并使其改正后鼓励。最后在黑板上画出正确的图象,使学生自己画的图象与黑板对比。 (5分钟) 活动效果及注意事项学生初次作非线性函数的图象,在作图过程中应给学生留有思考和交流的时间;连线必须是光滑的曲线 (4分钟) 培养学生归纳,语言表达能力 此中注意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 巩固反比例函数图象性质 (2分钟) 与新课较接近的简化检测可以再次回顾所学内容,以及内容重点。这类题多为口算或口答,题目简单不过所学内容可以全部体现。 (5分钟) 这类练习要求动笔计算或者画图,有一定难度,可以深化所学内容。 (4分钟) 此题既是对函数图象画法的复习又是对方程求解的深化。其中蕴含了数形结合思想。 (1分钟) 巩固作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步骤,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与检讨: 本节课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主画图,以认知规律为主线,以发展能力为目标,以从直观感受到分析归纳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积极的情感态度,促进良好的数学观的形成。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归纳类比,数形结合以及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 由于此节课是动手画图,限于器材以及教学设备,图象显示不能用几何画板和投影仪,不过一笔一笔的教学生一个范例,既可给学生思考也可有学习的空间。 在由图象获取性质的时候有一些不足,以后教课时要注意引导,使学生较快获得有效信息,从而归纳出要得到的性质和结论。在这节课要多强调光滑曲线以及画法。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一:画出的图象 (1)列表(取值的特殊与有效性) x-8-4-2-1-1/21/21248 (2)描点(描点的准确) (3)连线(注意光滑曲线) 注:(1)x取绝对值相等符号相反的数值 (2)x取值要尽可能多,而且有代表性三:练习 (3)连线时用光滑曲线从小到大依次连接 (4)图象不与坐标轴相交 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y=是由两支曲线组成的。 (1)当k0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 (2)当k0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 函数的图象(一)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函数的图象. 2.使学生了解函数的列表表示法. 3.使学生了解函数的图象表示法. 4.使学生会用描点法画出简单函数的图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介绍函数图象的初步知识. 难点:对于函数图象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一种豆子每千克售2元,写出买豆子的总金额y(元)与所买豆子的数量x(千克)之间的函数关系.(答:y=2x.) 2.在第一题的函数式中,谁是自变量?谁是函数?说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答: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x可取所有非负实数.) 3.由函数y=2x,填出下表: (答:下一行:0,1,2,3,4,5,6.) 4.平面直角坐标系是怎样组成的?(答: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5.什么是点的横坐标、纵坐标、坐标?(答: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个点A在x轴上的坐标叫横坐标a,点A在y轴上的坐标叫纵坐标b,把a,b合起来,且a在前、b在后:(a,b)就是点A的坐标.) 6.点A的坐标如(5,4),又可以称作什么?(答:一对有序实数.) 7.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的关系是什么?(答:一一对应关系.) 新课 1.函数的表示法――列表法. 通过上述1~3个问题的提问及学生的回答,由y=2x及表格,按照函数定义,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和它对应.这就告诉我们,上面的表格本身也表示了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于是我们把这种通过列表表示函数的方法叫列表法.列表法的优点:容易由自变量的值求出对应的函数的值.列表法的缺点:不能把一个函数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的所有值都列出来,所以有局部性;或所求的函数值是近似值. 2.通过上述复习提问第3~7题及学生的回答,我们把第3题的表中的x,y值对应地写出来,就得出了一列有序实数对:(0,0),(0.5,1),(1,2),(1.5,3),….这里强调学生要进一步明确“有序”的意义,(1.5,3),(3,1.5)是不相同的有序实数对.再联系到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于是我们借助平面直角坐标系,就可以把这些有序实数对转化为坐标平面内的点.这样就可以用平面内的图形来表示函数关系. 3.从最简单的函数y=x入手来分析及画出其图象. (1)让学生完成x与y的对应值表. (2)在有坐标格的小黑板上,把表中给出的'7个有序实数对作为点的坐标,师生一道描出这7个点. (3)分析函数y=x的特点:自变量与函数的值相等.它的任意一对对应值都可以表示成(m,m)的形式(m可取全体实数).借助坐标平面可知,表示(m,m)的点就是到x轴的距离与到y轴的距离相等的点.我们把x轴与y轴所划分的坐标平面的四个角叫象限角,依次有第一象限角,第二象限角,第三象限角,第四象限角.由平面几何知识可知,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它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换一句话说,到这个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都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反之,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的所有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距离都相等.于是函数y=x的整个图象就可以画出了.它是第一象限角和第三象限角的两个角的平分线,是一条直线. 4.对于函数图象要辩证地双向分析:图象上每一个点的坐标,都是这个函数的一对对应值;反之,每个坐标是这个函数的一对有序的对应值的点,都在这个函数的图象上. 5.函数的表示法――图象法.我们用图象来表示一个函数的方法,叫图象法.函数的图象法优点:形象、直观.缺点:求得的函数值是近似的. 小结 1.画函数图象的方法步骤: (1)根据函数的解析式列出函数对应值表. (2)用这些对应值作为点的坐标,在坐标平面内描点. (3)把这些点用平滑曲线连结起来,可得函数图象. 2.函数的三种表示法:(1)解析法,(2)列表法,(3)图象法. 练习;选用课本练习(只要求列表、描点.) 补充例题 1.解答课本本章题图中的两个问题. 2.画出函数y=3x的图象.(只要求列表、描点.) 作业:选用课本习题(只填表、描点,不要求连线.) 四、教学注意问题 1.注意双向思维的渗透与训练.比如,由函数的关系式可得函数图象;反之,由函数的图象也可表示函数关系,等等. 2.注意渗透转化思想方法.比如,把有序实数对转化为坐标平面内的点等等. 3.注意精微,要善于区分邻近概念,比如“实数对”与“有序实数对”虽两字之差,但意义不同. 函数的图象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道函数图象的意义; (二)能画出简单函数的图象,会列表、描点、连线; (三)能从图象上由自变量的值求出对应的函数的近似值,数学教案-函数的图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函数图象的意义,会对简单的函数列表、描点、连线画出函数图象。 难点:对已恬图象能读图、识图,从图象解释函数变化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什么叫函数? 2.什么叫平面直角坐标系? 3.在坐标平面内,什么叫点的横坐标?什么叫点的纵坐标? 4.如果点A的横坐标为3,纵坐标为5,请用记号表示A(3,5). 5.请在坐标平面内画出A点。 6.如果已知一个点的坐标,可在坐标平面内画出几个点?反过来,如果坐标平面内的一个点确定,这个点的坐标有几个?这样的点和坐标的对应关系,叫做什么对应?(答:叫做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一一对应) (二)新课 我们在前几节课已经知道,函数关系可以用解析式表示,像y=2x+1就表示以x 为自变量时,y是x的函数。 这个函数关系中,y与x的函数。 这个函数关系中,y与x的对应关系,我们还可通知在坐标平面内画出图象的方法来表示。 具体做法是 第一步:列表。(写出自变量x与函数值的对应表)先确定x的若干个值,然后填入相应的y值。 函数式y=2x+1 自变量x -2 -1 1 2 函数值y -3 -1 1 3 5 (这种用表格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列表法) 第二步:描点,对于表中的每一组对应值,以x值作为点的横坐标,以对应的y值作为点的纵坐标,便可画出一个点。也就是由表中给出的有序实数对,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相应的点。 第三步 连线,按照横坐标由小到大的顺序把相邻两点用线段连结起来,得到的图形就是函数式y=2x+1的图象。图13-24 例1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式的图象: (1)y=-3x;(2)y=-3x+2; (3)y=-3x-3 分析:按照列表、描点、连线三步操作。 解: 函数式(1)y=-3x 自变量x -2 -1 1 2 函数y 6 3 -3 -6 函数(2)y=-3x+2 自变量x -2 -1 1 2 函数y 8 5 2 -1 -4 函数(3)y=-3x-3 自变量x -2 -1 1 2 函数y 3 -3 -6 -9 它们的图象分别是图13-25中的(1)(2)(3),初中数学教案《数学教案-函数的图象》。 例2 某化工厂1月到12月生产某种产品的统计资料如下: X/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Y/产品吨数 2 3 3 4 5 6 6 6 5 4 5 7 (1)在直角坐标系中以月份数作为点的横坐标,以该月的产值作为点的纵坐标画邮对应的点。把12个点画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 (2)按照月份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每两个点用线段连接起来。 (3)解读图象:从图说出几月到几月产量是上升的、下降的或不升不降的。 (4)如果从3月到6月的产量是持逐平稳增长的,请在图上查询4月15日的产量大约是多少吨? 解:(1),(2)见图13-26 (3)产量上升:1月到2月;3月,4月,5月,6月逐月上升;10月,11月,12月逐月上升。 产量下降:8月到9月,9月到10月。 产量不升不降:2月到3月;6月到7月,7月到8月。 (4)过x轴上的4.5处作y轴的平行线,与图象交于点A,则点A的纵坐标约4.5 ,所以4月15日的产量约为4.5吨。 (三)课堂练习 已知函数式y=-2x。用列表(x取-2,-1,2,1,2),描点,连线的程序,画出它的图象。 (四)小结 到现在,我们已经学过了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有三种: 1.解析式法——用数学式子表示函数的关系。 2.列表法——通过列表给出函数y与自变量x的对应关系。 3.图象法——把自变量x作为点的横坐标,对应的函数值y作为点的纵坐标,在直角坐标系内描出对应的点,所有这些点的集合,叫做这个函数的图象。用图象来表示函数y与自变量x对应关系。 这三种表示函数的方法各有优缺点。 1.用解析法表示函数关系 优点:简单明了。能从解析式清楚看到两个变量之间的'全部相依关系,并且适合进行理论分析和推导计算。 缺点:在求对应值时,有时要做较复杂的计算。 2.用列表表示函数关系 优点:对于表中自变量的每一个值,可以不通过计算,直接把函数值找到,查询时很方便。 缺点:表中不能把所有的自变量与函数对应值全部列出,而且从表中看不出变量间的对应规律。 3.用图象法表示函数关系 优点:形象直观,可以形象地反映出函数关系变化的趋势和某些性质,把抽象的函数概念形象化。 缺点:从自变量的值常常难以找到对应的函数的准确值。 函数的三种基本表示方法,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因此,要根据不同问题与需要,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方法。在数学或其他科学研究与应用上,有时把这三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即由已知的函数解析式,列出自变量与对应的函数值的表格,再画出它的图象。 (五)作业 1.在图13-27中,不能表示函数关系的图形有 (A)(a),(b),(c) (B)(b),(c),(d) (C)(b),(c),(e) (D)(b),(d),(e) 2.函数y= 18.2函数的图象 -平面直角坐标系教案 教学目标 : 1、理解反比例函数,并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关系的函数解析式; 2、会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并结合图象分析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3、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及普遍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4、体会数学从实践中来又到实际中去的研究、应用过程;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数学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图象分析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 :描点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教学用具:直尺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式 教学过程 : 1、从实际引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我们在小学学过反比例关系.例如:当路程S一定时,时间t与速度v成反比例 即vt=S(S是常数); 当矩形面积S一定时,长a与宽b成反比例,即ab=S(S是常数) 从函数的观点看,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有两个变量可以分别看成自变量与函数,写成: (S是常数) (S是常数) 一般地,函数 (k是常数, )叫做反比例函数. 如上例,当路程S是常数时,时间t就是v的反比例函数.当矩形面积S是常数时,长a是宽b的反比例函数.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反比例关系的例子.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下面的例子仅供 2、列表、描点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例1、画出反比例函数 与 的图象 解:列表 x -6 -5 -4 -3 1 2 3 4 5 6 -1 -1.2 -1.5 -2 6 3 2 1.5 1.2 1 1 1.2 1.5 2 -6 -3 -2 -1.5 -1.2 1 说明: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反比例函数,无法推测出它的大致图象.取点的时候最好多取几个,正负可以对称着取分别画点描图 一般地反比例函数 (k是常数, )的图象由两条曲线组成,叫做双曲线. 3、观察图象,归纳、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前面学习了三类基本的初等函数,有了一定的基础,这里可视学生的程度或展开全面的讨论,或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知识的学习. 显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提出问题:你能从图象上发现什么有关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呢?并能从解析式或列表中得到论证.(下列答案仅供参考) (1) 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可以扩展到k >0时的情形,即k>0时,双曲线两支各在第一和第三象限.从解析式中,也可以得出这个结论:xy=k,即x与y同号,因此,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的讨论与此类似. 抓住机会,说明数与形的统一,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 (2)函数 的图象,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当x从左向右变化时,图象呈下坡趋势.从列表中也可以看出这样的变化趋势.有理数除法说明了同样的道理,被除数一定时,若除数大于零,除数越大,商越小;若除数小于零,同样是除数越大,商越小.由此可归纳出,当k>0时,函数 的图象,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同样可以推出 的图象的性质. (3)函数 的图象不经过原点,且不与x轴、y轴交.从解析式中也可以看出, .如果x取值越来越大时,y的值越来越小,趋近于零;如果x取负值且越来越小时,y的值也越来越趋近于零.因此,呈现的是双曲线的样子.同理,抽象出 图象的性质. 函数 的图象性质的讨论与次类似. 4、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其图象的性质.大家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对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图象的性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数学学习要求我们要深刻地理解,找出事物间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能数学地发现问题,并能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给以一定的解释.即数学是世界的一个部分,同时又隐藏在世界中. 5、布置作业 习题13.8 1-4 教学设计示例2 反比例函数及其图像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使学生能够根据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3.使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会画出它们的图像,以及根据图像指出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增加或减小而变化的情况; 4.会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作图、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2.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1.向学生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观点; 2.使学生体会事物是有规律地变化着的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反比例函数图像的研究,渗透反映其性质的图像的直观形象美,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培养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教师采用类比法、观察法、练习法 学生学习反比例函数要与学习其他函数一样,要善于数形结合,由解析式联想到图像的位置及其性质,由图像和性质联想比例系数k的符号.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反比例的概念、图像、性质以及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因为要研究反比例函数就必须明确反比例函数的上述问题. 2.教学难点 :画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因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有两个分支,而且这两个分支的变化趋势又不同,学生初次接触,一定会感到困难. 3.教学疑点:(1)反比例函数为何与x轴,y轴无交点;(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只能说在第一、三象限或第二、四象限,而不能说经过第几象限,增减性也要说明在第几象限(或说在它的每一个象限内). 4.解决办法:(1) 中隐含条件是 或 ;(2)双曲线的两个分支是断开的,研究函数的增减性时,要将两个分支分别讨论,不能一概而论. 四、教学步骤 (一)教学过程 提问:小学是否学过反比例关系?是如何叙述的? 由学生先考虑及讨论一下. 答:小学学过: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看下面的实例:(出示幻灯) 1. 当路程s一定时,时间t与速度v成反比例; 2.当矩形面积S一定时,长a与宽b成反比例; 它们分别可以写成 (s是常数), (S是常数)写在黑板上,用以得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板书) 一般地,函数 (k是常数, )叫做反比例函数. 即在上面的例子中,当路程s是常数时,时间t就是速度v的反比例函数,能否说:速度v是时间t的反比例函数呢? 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只要满足 (k是常数, )就可以.因此可以说速度v是时间t的反比例函数,因为 (s是常量).对第2个实例也一样. 练习一:教材P129中1 口答.P130 1 根据前面学习特殊函数的经验,研究完函数的概念,跟着要研究的是什么? 答:图像和性质. 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对课本上给出的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以后 学生要研究其他函数,也可以按照这种方式来研究. 下面,我们就来看桓隼?猓海ǔ鍪净玫疲?/P> 例1 画出反比例函数 与 的图像. 提问:1.画函数图像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答:合理、正确地选值列表. 2.在选值时,你认为要注意什么问题? 答:(1)由于函数图像的特点还不清楚,多选几个点较好; (2)不能选 ,因为 时函数无意义; (3)选整数较好计算和描点. 这个问题中最核心的一点是关于 的问题,提醒学生注意. 3.你能不能自己完成这道题呢? 学生在练习本上列表、描点、连线,教师在黑板上板演,到连线时可暂停,让学生先连完线之后,找一名同学上黑板连线,然后就这名同学的连线加以评价、总结: 注意:(1)一般地,反比例函数 的图像由两条曲线组成,叫做双曲线; (2)这两条曲线不相交; (3)这两条曲线无限延伸,无限靠近x轴和y轴,但永不会与x轴和y轴相交. 关于注意(3)可问学生:为什么图像与x和y轴不相交? 通过这个问题既可加深学生对反比例函数图像的记忆,又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再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图,提问: 1.当 时,双曲线的两个分支各在哪个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怎样变化? 2.当 时,双曲线的两个分支各在哪个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怎样变化? 这两个问题由学生讨论总结之后回答,教师板书: 对于双曲线(1)当 :(1)当 时,双曲线的两分支位于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少;(2)当 时,双曲线的两分支位于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 3.反比例函数的这一性质与正比例函数的性质有何异同? 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能把学过的相关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便于记忆和应用. 练习二:教材P129中2由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教师巡回指导.P130中2、3填在书上 上面,我们讨论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不同类型的例题:(出示幻灯) 例2已知y与 成反比例,并且当 时, ,求 时,y的`值. 用提问的方式对此题加以分析: (1)y与 成反比例是什么含义? 由学生讨论这一问题,最后归结为根据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这句话说明了: . (2)根据这个式子,能否求出当 时,y的值? (3)要想求出y的值,必须先知道哪个量呢? (4)怎样才能确定k的值?用什么条件? 答:用待定系数法,把 时 代入 ,求出k的值. (5)你能否自己完成这道例题: 由一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例3 已知: , 与x成正比例, 与x成反比例,当 时, 时, ,求y与x的解析式. 分析:一定要先写出y与x的函数表达式 , 要用x分别把 , 表示出来得 , 要注意 不能写成k,∴ 解:设 , . 由题意得 ∴ . (二)总结、扩展 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 1.什么是反比例函数? 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什么样的? 3.反比例函数 的性质是什么? 4.命题方向及题型设置,反比例函数也是中考命题的主要考点,其图像和性质,以及其函数解析式的确定,常以填空题、选择题出现,在低档题中,近两年各省、市的中考试卷中出现不少将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几何知识、三角知识等综合编拟的解答题,丰富了压轴题的形式和内容. 五、布置作业 1.教材P130中4,5,6 2.选做:P130中B1,2 六、板书设计 13.8反比例函数及其图像 引例:(1)例1: 例2: 例3: (2) 1.反比例函数: 2.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探究活动 已知:如图,一次函数的图像经过第一、二、三象限,且与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交于A、B两点,与y轴交于点C,与x轴交于点D。 。 (1)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2)设点A的横坐标为m, 的面积为S,求S与m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m的取值范围; (3)当 的面积等于 时,试判断过A、B两点的抛物线在x轴上截得的线段长能否等于3。如果能,求此时抛物线的解析式;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解:(1)过点B作 轴于点H。 在Rt 中, 由勾股定理,得 又 , ∴ 点B(-3,-1)。 设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 。 ∵ 点B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上, 。 ∴ 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 。 (2)设直线AB的解析式为 。 由点A在第一象限,得 。 又由点A在函数 的图像上,可求得点A的纵坐标为 。 ∵ 点B(-3,-1),点 , ∴ 解关于 、的方程组,得 ∴ 直线AB的解析式为 。 令 。 求得点D的横坐标为 。 过点A作 轴于点G 由已知,直线经过第一、二、三象限, ∴ ,即 。 由此得 ∴ 。 即 。 (3)过A、B两点的抛物线在x轴上截得的线段长不能等于3。 证明如下: 。 由 , 得 解得 。 经检验, 都是这个方程的根。 , ∴ 不合题意,舍去。 ∴ 点A(1,3)。 设过A(1,3)、B(-3,-1)两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 ∴ 由此得 即 。 设抛物线与x轴两交点的横坐标为 。 则 令 则 。 即 。 整理,得 。 , ∴ 方程 无实数根。 因此过A、B两点的抛物线在x轴上截得的线段长不能等于3。 ★ 二次函数教学设计 ★ 对数函数教案 【《函数的图象》数学教学方案设计(共18篇)】相关文章: 初三人教版二次函数的教学设计2022-08-16 高一物理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教案2022-05-28 数学教案-二次函数y=ax2+bx+c 的图象2023-10-04 一次函数教学设计2022-05-23 函数单调性说课课件2023-03-14 对数与对数函数教学反思2022-10-08 函数的单调性教案一2022-04-29 函数的单调性教学设计2022-11-20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教案 邓城2023-03-15 §3.2.3 二次函数模型(三)教案2022-04-30篇2:函数的图象数学教学设计
篇3: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
篇4: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
篇5: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
篇6: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
篇7:函数的图象
篇8:函数的图象
篇9:数学函数图象的性质教学方案
篇10:函数的图象教学方案
篇11:余弦函数图象教学设计
篇12: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教学教案
篇13:函数的图象教学设计
篇14:函数的图象教学设计
篇15:函数的图象(一)
篇16:函数的图象教案
篇17:18.2函数的图象
篇18:数学教案-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