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认识时间》的教学反思(共17篇)由网友“关昀”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课文《认识时间》的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篇1:课文《认识时间》教学反思
我觉得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以下几个方面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1.教师角色的变化。
教师在本堂课教学中真正起到了一个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时而参与学生的观察、研究、讨论;时而恰到好处的引导、点拨;时而对学生汇报时不理解的地方进行讲解;时而为学生汇报的研究成果加以重点强调或升华;在整堂课中,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根据不同的需要,随时发生改变,并非一成不变的。
2.充分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这节课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三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在这三次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自己的发现和解决方法,然后全班交流,此过程中,学生的个性思维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每个同学都能从同学们的汇报交流中获取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这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这几个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
在整堂课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独立思考的空间,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仅学会了读写时间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有独立发展的.空间,既有情感的体验,又培养了搜集、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学会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4.整节课的设计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无论从课的导入,还是新知识的探究学习,最后的巩固练习,都是源于现实生活,用于生活。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
篇2:课文《认识时间》的教学反思
新一轮教材改革之后,认识钟表这一知识点在教材中有了较大的调整,人教版第一册安排了认识正点半点,第二册继续学习了几时几分。抽象的时间概念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扰。
上完了第一课时认识几时5分之后,学生掌握得不尽理想。从作业情况看,学生对离整点缺5分或10分的钟面最难识别。总是要多看一个小时。于是便有了下面的故事。
一上课,我就一脸严肃。告知本节课的任务后,就打算开始题海战术了。
我出示了一个钟面模型,拨到7:55,让学生仔细观察后用水彩笔记录在白纸上。尽管我苦口婆心提醒他们慎重,看清钟面再写。大部分孩子还是不假思索地举了起来。我一看。失望!全班47人,正确的不到20人。
唉!怎么办?公布答案,然后再反反复复的让他们陈述先看时针超过几再说几点多了吗?有用吗?看看那些错误的孩子的表情,他们浑然不知自己错了,还是一副胜利者的姿态。我忽然心念一转。何不给他们一个解释的机会呢?对!就来个正反两方辩论赛吧!看看这群小不点怎么强词夺理,自圆其说。
我在黑板上贴了两张学生的答案纸7:55和8:55。“咱们来举手表决吧。同意7:55的小朋友举左手,同意8:55的小朋友举右手。”这时,孩子们兴奋的出手了。我特意关注了一下趋势:一向比较自信张扬的孩子在第一时间高高举起了手;一些成绩中等平时不常发言的孩子环顾了一下四周才举起来,很明显他们在求得同伴的赞同;而那些平时老是出错的孩子呢,把目光集中到了班中最活跃的学生身上,平时他们总是随波逐流的一群,总相信别人多于相信自己。而今天他们犯难了,因为那些他们公认的尖子生们各持两派。所以他们不知道该何去何从了。
一片混乱之后,正反两方小辩手上台了。我客串主持,首先让反方先阐述观点。
反方一号辩手是班中思维最活跃的女孩沈怡婷,伶牙俐齿,就是比较马大哈。她的发言振振有辞:我们早就知道看时间要先看时针走到哪里了,这里走到8就是8点到了,再看分针走到11就是55分了,连起来就是8:55分了!”
下面好多学生听了点头,那些支持者们更是兴奋的鼓掌。正方辩手显得很激动,头摇的象拨浪鼓,连说不是这样的。我一副幸灾乐祸的样子开口了,“现在听听正方有什么理由吧!”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了。
正方一号是班长顾维,平时说话很有权威:“不对的,现在8点还没到,你看时针是在8那里,可你要仔细看,其实它还没到8,要分针到12,它才会真的到8点,所以现在是7:55。你们说对吧?”
(很有煽动色彩。可今天的话有点虚,下面的学生不以为然。关键时刻还真不卖她的帐)
正方二号甜甜急了,拉开顾维,上前一步,指着钟面说:“喏,你们看,我们说的7:55就是快到8点了,这个钟面就是快8点了。如果是8:55的话,那就是快9点了,这里到9点了吗?不是啊。差远了!”
(嘿!真行!居然还能用这一招!)再看下面众人的反应,有的认真的点头,还拿起笔改了,有的还是无动于衷。)
这时反方一号直盯着钟面不说话,好象在进行着一番思想斗争,而二号陈雷明,一个很稳重很执着的男孩还不肯认输,“我觉得还是我们对,因为老师说过,时针在7和8中间才是7点多,可这里已经到8了,所以应该是8点55分。”
这时,正方一号顾维在一旁急得直跺脚,忽然,她一个箭步冲到自己的座位上拿了自己的学具小闹钟然后又飞跑回来,大声喊道:“你们看着,我拨给你们看好了!”
她用稚嫩的小手用力的转动后面的发条,把时间转到了7点“你们看,现在是7点对吧,我让分针转下去转下去就到7点半了,然后再转上来上来就到11这里了,现在就是7点55分了,再过5分才到8点。”
这时,我激动地一一去看孩子们的表情,反方的小女孩在咬手指,嘴里在说“我看错了”,陈雷明涨红了脸难为情的看着我。再看下面,那群胜利者们比刚才多了一份骄傲,其他的人也心无城府得叫着:“7点55,7点55!”
我颤抖着嗓子宣布:“今天的4个辩手都很精彩!辩论的结果是:7点55分的为胜!”顿时,教室里一片沸腾。顾维和甜甜激动的拥抱在一起。
………
整堂课,孩子们的表现让我震撼。许多的话语和行动让我汗颜。从来不知道他们还有这样理智成熟的一面。一个响亮的声音在说:“相信学生!他们身上有无穷的潜力。”静下来反思,那天的行为从理论的角度说,是在延长学生自我调整过程。由此,让我有了更深的感悟:
一、舍得花时间给学生自我调整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课程目标应包含“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这三方面目标是有机结合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认识几时几分”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认知难点,产生这样的错误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站在成人的立场去思考,以教师的传授代替学生的经历,缺了学生习得的过程,其结果一定是机械死板、缺乏生命活力的。本堂课经历了暴露学生错误、反思错误原因、追寻时钟转动规律的过程。通过观察钟面从7点到7点55分的动态过程从而正确揭示钟面显示时间的表面现象所隐藏的本质规律,学生充分的体验,积极的反思,形成了主动的建构,真正内化了知识,才有了最后寻得真理的欢呼雀跃。体现了“过程”的价值。虽然在这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只认清了一个“7:55”,却实现了更大价值的迁移。我相信学生内化了方法,就会顺利的辨认“1:55”、“2:55”等等诸如此类的时间了。
二、以学生群体为主体,生生互动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被大力推崇的今天,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成为新教育理念下的一种最具生命力的教学方式,然而,生生互动是教学系统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约翰逊(D.W.J。hnson)曾指出:“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是发生在学生与同伴群体关系的环境之中的。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但课堂上同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视。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儿童健康的认知发展和社会化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事实上,与同伴的社会相互作用是儿童身心发展和社会化赖以实现的基本关系”。让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交换思想的过程是通过学生在组内讨论交流、互相切磋、自学探究的过程。这是构建在和谐课堂生态的一种很有效的手段。在本堂课中,教师把交流、讨论、质疑、论证的权利和空间毫不吝啬的交给学生。让他们从同伴中求同,然后站在同一战线,齐心协力为驳倒对方而出谋划策,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论据,这样的过程对正确的一方就是一个知识的巩固加深的过程;而对反方就是经历了一个解剖自己、对知识重新建构的体验。这种体验又是在学生主动的、积极的状态下进行的。学生儿童化的语言,儿童化的思维方式是同伴们亲切的、容易理解的,因此比教师的教学语言更具说服力。在生生互动中,每个学生都处于一种相对放松的心理状态,不用担心说错,也特别容易激活思维,为每个学生提供了“畅所欲言”的机会;在互动中,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思维结果和思维方法,可以有效的拓展思维空间,培养思维能力;“石与石的碰撞,能产金色的火花”,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引发了争论,在争论中激活思维,认识越辩越清晰,思维越辩越敏捷,学习越辩越成功。
篇3:《认识时间》教学反思
《认识时间》是人教版第二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本节课的教学是让学生能够5分5分的认读时间,知道1时=60分。反思我的教学过程,有很多值得我总结的地方,有成功也有不足。
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时,我自认为设计的过程还比较满意:
1。从生活中来,从上学期学过的“整时”、“半时”引入,复习铺垫。而后出示上课画面和8时15分的钟面,让学生大胆猜一猜,说一说,并就此引入课题。
2。充分利用课件辅助教学功能。借助课件引导学生说说钟面上有什么,巩固时针、分针、大格、数字、小格表示的意义;探究发现时针转过1大格,经过了多长时间?2大格?……;探究分针转过1小格,经过了多长时间?2小格?……;再探究分针转过1大格,经过了多长时间?2大格?……
4。探究怎么读、写时间。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8时05分写时为什么要用0点位。学生在讨论中说出“因为写8时要两个0”“5分的十位是0”,我觉得学生的见解真有独到之处。
似乎层次很清楚,可实际教学效果很不好。失败的原因在哪儿?我认为:
1。过分强调设计的层次,变成了把知识点集中,教完一个,再教下一个,无形中又回到了“满堂灌”的误区。
2。急功近利,只重视了自己的设计是否清晰,只关心我是否能按设计完整地上完课,却忽视了最重要的——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这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没有深入了解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些学生对旧知识忘得干净,分不清时针和分针;二是上半节课想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浪费了较多的时间,以至到认读时间时,学生的智力已处于疲劳状态,注意力分散,而我组织教学又乏术,导致教学任务没完成,教学效果较差;三是在认读时间中,由于心态较急,对于认读方法没有详细小结和强化,而设计的练习梯度较大,没有循序渐进(认读9时25分后就跳到认读2时45分)。
3。以后我在教学中,要真正的重视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差距,亲身去体会学生的真实想法,让教学真正为每个学生服务,让课堂成为人性化的课堂。
4、从学生课后练习完成情况看,当出现几时45分、几时50分、几时55分时,学生对于时针的确定容易出错。这有什么好办法吗?
篇4:《认识时间》教学反思
13:42:40认识时间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习过,本单元的内容是建立在第一册已经认识整时和半时的基础上,教学5分5分地数,1分1分地数,一年级学生对此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结合实际。课前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家里的钟表,再画出自己喜欢的钟面。从观察到画,学生对钟面上有多少个数字、多少大格、多少小格都有了清楚的认识。再利用课前画好的钟面,学生比较轻松地了解到分针指着每一个数字是多少分,学会了5分5分的数。读、写钟面的`时刻,采取学生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的方法,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认这个钟面的。时与分的关系难在1时=60分的推导,采取让学生自己动手拨小闹钟,认真观察分针按顺时针方向转动一圈又回到12,时针有什么变化?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在相同的时间里,分针转了一圈,时针走了1大格。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钟走一圈是60分。让学生自己发现1时=60分,即加深了学生的认识,突破了重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练习中发现有学生把5时55分认成6时55分,经过个别辅导,补救过来了。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回忆上课情形,认为经过上学期学习孩子们认识了时针,同时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过于强调的是有关分针指到每一个数字是多少分的内容。学生也受老师教学的负面影响,造成这种错误认识。因此在下一节练习课时,先让学生观察时针的位置分为几时多一些、几时半、几时多得多这三种情况,加深对时针的正确认识;接着学习5分5分的数。学完后把时针表示几时与分针表示多少分合在一起,就是钟表上的这一时刻。
这节课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分析原因:
一、没有对旧知及时的复习,没有对旧的重点知识强化。
二、对于“分”这块应该强调一一对应关系,如:2对应10,忽视这块知识。
三、把学生看的太高,讲每一节课前,对学生实际接受情况。
四、不要把课设计的太满,让学生消化不了。
认识时间同步习题
一、填空
1.钟面上有( )大格,( )小格。
2.时针走1大格是( )时;分针走1大格是( )分;分针走1小格是( )分。
3.分针从12走一圈回到12是( )分,也就是( )。
4.分针从2走到6,走了( )分;时针从2走到6,走了( )时。
5.新闻联播晚上( )时整开始,要播放30分,( )时( )分结束。
考查目的:了解钟面上的基本知识,知道时针和分针位置变化的关系,以及二者反映出的时间上的变化。认读时间,并结合钟面进行简单的推算。
答案:1.12, 60 2.1, 5, 1 3.60, 1时 4.20,4 5.7,7时30分。
解析:第1题注意指导学生区分大格和小格。
第2题注意时针、分针的对比,区分走一大格表示的时间的不同。
第3题分针绕钟面一圈是1时,也就是60分。
第4题正确区分时针和分针走4格所表示的时间。
第5题需指导学生掌握,过30分针要走6大格,推算出分针的位置,进而读出时间。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可用钟面学具拨一拨。
二、选择
1.一堂课的时间是( )。
A.40小时 B.4分钟 C.40分钟
2.现在是6时30分,过一刻后是( )。
A.7时 B.6时45分 C.6时15分
3.时针只在5和6之间,分针指着5,这时的时间是( )。
A.5:25 B.6:25 C.5:30
考查目的:认识时间单位,能将合理的时间单位与学生的日常学习联系起来。进一步巩固时间的认读和书写。认识“一刻”的含义,并会简单的推算。能根据时针、分针位置的描述,说出具体时间。
答案:1、C 2、A 3、B 4、B 5、A。
解析:第1题主要是区分时和分,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可指导学生使用排除法解题。
第2题读钟面上的时间,先看时针过了几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钟走过多少小格就是多少分,合起来就是几时几分。讲解时可利用钟面拨一拨,关键是让学生找准时针在钟面上走过了哪个数。
第3题注意4:05的书写,提醒分钟数不到10,在分钟数的前面要加0。
第4题知道“一刻”表示15分,“过一刻”就是在30分的基础上再加15分。
第5题脱离了钟面,仅根据对指针位置的描述,让学生判断具体时间,较抽象。对有困难的学生可利用钟面辅助理解。
篇5:《认识时间》教学反思
前天听了我校荆睿老师的数学课,感受颇深,荆睿老师是我校今年新进的数学老师,他高高的个子,帅帅的,是一位充满朝气与活力的阳光男孩,荆老师的汇报课讲的是《认识时间》,整节课,他不紧不慢,脸上始终面带微笑,从其课堂上可以看出荆老师是一位性格温和、亲和力极强的老师。
这节课的可取之处:
1、借助课件教学,能把抽象的时间教学变的直观化,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时间概念。
2、学生课前准备比较充分。学生准备的有自己动手制作的小钟表,我看到有很多学生制作的小钟表形式多样,很漂亮,借助于制作的学具,学生可以动手操作,积极性将会更大。
当然由于荆老师教学经验不足,存在问题,在所难免。
特提出以下几点,共同学习:
1、数学课上师生互动特别重要,本节课师生互动很少,或者说学生不理解老师说话的意思,不知道该干什么,经常出现启而不发、没有响应的尴尬局面。
2、数学教师的课堂语言除了逻辑性、严密性更要通俗易懂性,针对低年级的学生,说的太深奥、学生听不懂,说的既准确又浅显易懂是我们数学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3、教师提问学生时应适时运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这将会使学生得到极大的满足感,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相信今后荆老师在师傅的带领下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认识时间》这一内容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同时为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第一课时主要是使学生知道1时=60分,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重点是用5分5分的方法读取时间和正确写出几时几分,难点是学会正确读取时间的方法,特别是快接近下一时刻的时间认读。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很不容易被理解。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了尽可能地联系生活实际,使用学具、课件演示等,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掌握知识。整个教学过程比较顺利,从学生最后的掌握情况来看教学效果也是相当不错。通过这次听课让我懂得了无论怎么难的知识点,只要我们教师不着急让孩子们自己慢慢地来说,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慢慢来理清,这样所到达的效果远远超出教师直接教给孩子们。
《认识时间》评课稿《认识时间》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钟表,会看几时、半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钟面,掌握看几时几分的方法,知道1时=60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虽然生活中经常接触时间,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毕竟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真正理解比较困难。特别是看几分,很容易受时针看法的影响而将两者混淆。程老师在教学中,很好地利用了课件,紧抓教学难点,让学生在实际观察中掌握概念和知识。
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呈现知识,给学生以视觉刺激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在课堂教学时,程老师师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钟面,使时间这一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给学生以较强的视觉刺激,帮助他们建立丰富的感性经验。特别是在认识几分时,课件演示将分针走过的痕迹用较粗的红线标出,让学生清楚知道分针看小格,时针看大格,印象比较深刻。
二、巧妙设计,引导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几时多是学生认识的一个难点。如4时多,学生容易看成5时多。课伊始,陈老师就从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入手,出示时针指向数字9和10之间,问是几时多。并总结如果时针在两个数字之间,看小的。
认识每个数字各代表几分,是这节课的重难点,因为学生没有学习乘法口诀,只能通过一个格一个格的数或5个5个的加,因此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程老师也注意到这一点,在教学中,除让学生集体说说分针走到各个数字分别代表几分外,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几个关键的数字,以便更快地读出几分。有的学生说记住6就是30分,有的说记住3就是15分,9就是45分等。这一环节的教学,紧抓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巧记,加深了学生对这一难点的理解和掌握,为后面正确读出几时几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中程老师还注重引导学生对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辨析,从而使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如认识时、分时,出示课件观察时针走动1大格是几时,分针走动1大格是几分,然后提问:“两个1怎么不一样?”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认识时针走过1大格是1时,分针走过1大格是5分。
三、课堂语言浅显易懂,学生易于接受
程老师的课堂语言简单明了,能用学生容易理解的语言去描述知识,让学生易于接受。如:“外面的数字给分看的,里面的数字给时看的,不过外面的数没有标,要小朋友自己去记”“一看时针,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指向两个数字之间就看小的(12也可看成0);二看分针,一个大格就是一个5分。”等,这些语言浅显易懂,清楚明白,对低年级学生而言,就是给了他们一个明确的学习指向,让学生清楚知道该怎么看时间,将抽象的知识简单化,学得明白扎实。
四、建议
学生上来板书时,书写比较随意,中间两个小圆点没有写在右下角,而是一上一下分得很开,两个小圆点也写成两条小斜线。这里应该要注意引导学生规范书写。
篇6:《认识时间》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在一年级初步认识钟面的基础上学习时、分。学生的学习靠老师的引导,他们的时间意识不强,没有时间概念。为了达到学习目标,我让学生多观察钟面上的时间,努力要学生了解时间的含义,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但对于时间学生还是认识比较抽象,对于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培养,本课只简单介绍,还不能完全到位,平常还要老师多联系生活,逐步培养孩子的珍惜时间好习惯。仔细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还存在以下一些不足之处。
下面就谈谈自己的看法:
1、有不少学生在看钟面说、写时刻时,容易出现思维盲区,如:把4:55写成5:55。
没想到5:55时针已快到6时了,混淆了“几时多”时针的位置。我在活动设计时也注意到这个问题,提醒过学生“几时多”时针是在两个数之间,但没有引导学生探究时针走过的程度,是刚过几,还是快到几,因此,造成了学生这一认知盲区。
2、在活动测试环节,我常常让优生做先锋,以正确答案为先导,忽视了正误答案的交锋与对比,淡化了学生的思辨与讨论,没有预设让学生充分讨论错例、交流思路的环节,这样学生的认知必然不深刻,领悟自然不到位,浅尝辄止,混淆不清。
3、反思存在的诸多不足,我领悟到,在今后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大胆的暴露错误、研讨错误,让学生在错误中反思、醒悟、深究,学生在那一刻的收获要比几十次的囫囵吞枣好几百倍。因为学生一旦知道错在哪里,怎样思考,他就会在思维上产生顿悟、升华,否则就会一错再错,原地徘徊,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费。
篇7:《认识时间》教学反思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
直观教学是利用教具作为感官传递物,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向学生展示,达到提高学习的效率或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由于一年级的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形象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认识时间》这一课当中,我就把直观教学作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策略。
一、图象的直观
在本节课当中,根据需要我制作了各样的钟面幻灯片,有整体的,有局部的,也有动画的,清晰地显示出钟面各部分联系,在吸引孩子眼球的同时也帮助了孩子观察钟面变化的过程。如引入新课的时候,我就为孩子展示了各种各样的钟面图片, 看到这些可爱的小闹钟,教室里一阵沸腾。在指导孩子观察钟面的时候,我就出示了一个大而简洁的钟面,孩子清晰明了地看到钟面的各个结构。在观察大格的时候,我把幻灯制作成动画,孩子每数到哪一个大格,哪个大格便以不同的颜色显示出来。在观察小格的时候,我展示的是一个局部的钟面,还给每一小格添上不同的颜色,让孩子一目了然。
二、实物的直观
钟表是测量时间的工具,认识时间自然离不开时钟。课堂上我准备了一个真实的孩子常见的'时钟,在为孩子讲解时针走一大格就是一小时的时候,在帮助孩子理解1时到1时55分这段时间内时针的位置变化的时候,我都直接通过拨钟面,简单、明白、真实地把知识呈现在孩子眼前。
三、模具的直观
现实生活中的小闹钟款式精美,如果课堂上我把生活当中的小闹钟作为学具,孩子往往容易被这些小闹钟美丽的外观所吸引,而且钟面上时针、分针、秒针同时存在,容易对孩子认读时间造成困绕。而外观简洁、钟面只有时针和分针的学具小钟就刚好能突出孩子的主要观察部分,不易让孩子分神。而且,运用学具,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发展了孩子的思维能力,更重要是通过操作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解决认识整5分的知识难点。
回顾整个课堂,虽然不尽完美,也有遗憾,孩子的观察和操作超出了预想中的时间,导致不能顺利地完成所有的教学内容。但是,在有限的时间成本里,我仍然坚持喻之与形的直观教学,只有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形象地把知识呈现在孩子眼前,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去发现和探讨,才能培养孩子有序观察、合理想象、直观表达的知识素养和学习能力。
篇8:《认识时间》教学反思
《认识时间》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本单元的内容是建立在第一册已经认识整时和半时的基础上,教学5分5分地数,1分1分地数,进一步认识时间,同时为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
由于时间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非常抽象的概念,一年级学生对此比较模糊,很难建立起量化的时间概念。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结合实际。课前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家里的钟表,再画出自己喜欢的钟面。从观察到画,学生对钟面上有多少个数字、多少大格、多少小格都有了清楚的认识。再利用课前画好的钟面,学生比较轻松地了解到分针指着每一个数字是多少分,学会了5分5分的数。读、写钟面的时刻,采取学生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的方法,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认这个钟面的。时与分的关系难在1时=60分的推导,采取让学生自己动手拨小闹钟,认真观察分针按顺时针方向转动一圈又回到12,时针有什么变化?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在相同的时间里,分针转了一圈,时针走了1大格。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钟走一圈是60分。让学生自己发现1时=60分,即加深了学生的认识,突破了重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练习中发现有学生把5时55分认成6时55分,经过个别辅导,补救过来了。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回忆上课情形,认为经过上学期学习孩子们认识了时针,同时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过于强调的是有关分针指到每一个数字是多少分的内容。学生也受老师教学的负面影响,造成这种错误认识。因此在下一节练习课时,先让学生观察时针的位置分为几时多一些、几时半、几时多得多这三种情况,加深对时针的正确认识;接着学习5分5分的数。学完后把时针表示几时与分针表示多少分合在一起,就是钟表上的这一时刻。
篇9:认识时间教学反思
一、学生的知识储备明显不足。
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通过例1和例2的学习,学会了认识几时几分,但是学习本节课内容的知识储备仍然十分不充分。首先,由于生活经验缺乏,并且之前并没有教学生去判断时间的先后顺序,因此有相当部分学生并不知道如何判断几个时间的先后。而掌握时间的先后是学习例3的必要前提,因此在教材没有专门安排这个内容教学的情况下,设计“时间轴”等环节进行新授的铺垫。本节课虽然进行了这方面的铺垫,但是由于没有专门学习这个内容,从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这一情况仍然影响到了教学的效果。
二、层层递进,化繁为简。
本节课的另一个难点在于题目中的数学信息且多且杂,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要将这些数学信息整理出来并且推理出正确的答案,十分困难。因此,我将这些困难进行分解,由易到难,层层推进,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问题解决的方法。首先是引导学生将这些复杂度数学信息梳理成让人一目了然的图示,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从图示中找到合适的时间段,从而判断哪个时间是合理的。
三、使用交互式白板教学手段对于本节课教学的作用。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交互式白板进行教学。因为比起PPT,交互式白板具有“非线性”的特点。在收集信息环节,可以让学生直接上台利用电子白板笔在主题图上将重要的数学信息标记出来,然后教师将已经缩小的数学信息进行放大。将在梳理收集的数学信息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上台利用白板的拖曳功能,将几件事情进行排序。如果学生排错了,还可以调换位置。这样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认识到正确排列事情的顺序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
四、问题解决策略的使用。
《教师用书》中对于本节课内容介绍了好几种问题解决的方法,但是我斟酌再三,由于时间的限制,本节课主要使用了两种问题解决的策略。第一种是将几件事情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从中找到问题对应的时间段,从而找到正确的答案。第二种方法是利用排除法排除不可能的答案,那么剩下的就是可能的答案。其实这两种方法的`教学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学生要在收集整理信息之后分清楚哪件事情是先发生的,哪件事情是后发生的。而且这两种方法也并不是互不相干的,解决问题的时候也可以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还可以用其中的一种方法解决问题,然后用另一种方法进行检查。但是,由于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问题比较复杂,在实际的教学中,只有一部分学生能够清晰地进行判断,始终有部分学生处于混沌状态。
五、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互助作用。
本节课在学生收集信息,条理有用信息后,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在自己思考有结果或惘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交流时先让学困生说,其他同学倾听遇到说不清楚时,优生加以补充说明,在小组内形成生生互学的格局,辅以教师有效的及时激励评价,形成蓬勃向上的学习氛围。
篇10:《认识时间》教学反思
《认识时间》这节课是学生在掌握了整时和半时的基础上学习的,进一步认识分和几时几分,并能够借助钟表模型掌握几时几分的正确读、写法。在教学中,我用音乐导入让学生感受时间时间在生活中的作用,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然后让学生尝试读出例题中的时间,老师质疑,像这样的时间你会读吗?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在之后的学习中,一步一步的化解学生心中的疑问。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对钟面有更多的了解,认识钟面上有多少个大格、多少个小格?学生自己动手拨一拨,先一分一分的拨,在5分5分的拨,使学生充分地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老师提问5大格是几分钟,10大格是几分钟,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分和5的乘法口诀之间的关系。在学生认识了分的基础上,让学生探索时和分之间的关系,知道1时=60分。多媒体课件演示分针转一圈时针刚好走一大格的变化,学生用手中的学具拨一拨、动一动形象生动地感受分针和时针的变化。在认识几时几分时,先让学生观察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然后观察分针走了几小格就是几分或者走了几大格的时间就是几个5。但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的预想过高,学生在认读7:56、4:45、9:55……这样接近整时的时间时错误较多,不能灵活地运动时和分的知识认读时间。老师在练习中对学生进行辅导,在认读几时几分时,先看时针指向的区域在数字几和几之间就是几时,在看分针指向数字几,就用几乘以5。在书写时间时,掌握普通计时法和电子计时法,注意8时5分的电子计时法书写格式,在分钟少于10分时,就要在这两个小圆点后面加上一个0,然后再写分。学生在这部分的练习中错误也比较多,书写时总是忘了写0。
通过教学,我发现在授课中,学生在拨一拨的活动,教师没有及时对学生评价,教师没有关注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没有照顾到学困生的学习,因为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比较抽象难以掌握,老师课堂中对学生的松懈,使学生在练习中出现了许多困难。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结构和教学内容,节省更多的时间启发学困生的思维,为学生创设良好地学习环境,关注到每一位学生。
篇11:《认识时间》教学反思
《认识时间》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认识时间》教学反思。本单元的内容是建立在第一册已经认识整时和半时的基础上,教学5分5分地数,1分1分地数,进一步认识时间,同时为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
由于时间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非常抽象的概念,一年级学生对此比较模糊,很难建立起量化的时间概念。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结合实际。课前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家里的钟表,再画出自己喜欢的钟面,教学反思《认识时间》教学反思》。从观察到画,学生对钟面上有多少个数字、多少大格、多少小格都有了清楚的认识。
再利用课前画好的钟面,学生比较轻松地了解到分针指着每一个数字是多少分,学会了5分5分的数。读、写钟面的时刻,采取学生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的方法,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认这个钟面的。时与分的关系难在1时=60分的推导,采取让学生自己动手拨小闹钟,认真观察分针按顺时针方向转动一圈又回到12,时针有什么变化?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在相同的时间里,分针转了一圈,时针走了1大格。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钟走一圈是60分。让学生自己发现1时=60分,即加深了学生的认识,突破了重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练习中发现有学生把5时55分认成6时55分,经过个别辅导,补救过来了。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回忆上课情形,认为经过上学期学习孩子们认识了时针,同时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过于强调的是有关分针指到每一个数字是多少分的内容。学生也受老师教学的负面影响,造成这种错误认识。因此在下一节练习课时,先让学生观察时针的位置分为几时多一些、几时半、几时多得多这三种情况,加深对时针的正确认识;接着学习5分5分的数。学完后把时针表示几时与分针表示多少分合在一起,就是钟表上的这一时刻。
篇12:《认识时间》教学反思
“时、分、秒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
本课一开始,老师以生活中的数学顺利地引出新课,马上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但学生对于“1时=60分”这个时间的进率理解起来时比较难的,时间单位比较抽象,单位间的进率比较复杂,老师让学生认真观察钟面上一多少个大格,多少个小格,一个小格时多少分,一个大格是多少分,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学生弄清这些后,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从而揭示分和时的内在联系。
本节课老师也有放手让学生尝试认时间,让学生用旧知的迁移,自主探究新知。本课的难点例如7时45分、4时55分这样的时间,时针靠近大数,学生容易取大数,会看成8时45分、5时55分。当学生出现这些错误时,我觉得老师应该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或者用小闹钟动手拨一拨,自己得出结论。学生乐于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出来,学习热情也会被激发。
另外,在教学中还应渗透德育教育。一分钟能做什么?老师适时提出,珍惜每一分钟,积少成多就可以做好多事情;如果不珍惜时间,时间就会悄悄地溜走,什么事都干不成。
本节课的新授部分分为“认识钟面”、“认识几分”、“读、写钟面的时刻”、“教学时与分的关系”四个环节。
“认识钟面”重点认12个大格和每个大格里的5个小格,课件一小格一小格地演示,这为认识一大格表示5分作了铺垫。认识分针指到各个数字各代表几分,是这节课的难点,因为他们没有学习乘法口诀,只能通过一大格一大格的数或5个5个的加,因此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
“认识钟面”重点认12个大格和每个大格里的5个小格,课件一小格一小格地演示,这为认识一大格表示5分作了铺垫。认识分针指到各个数字各代表几分,是这节课的难点,因为他们没有学习乘法口诀,只能通过一大格一大格的数或5个5个的加,因此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活动,给予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和探究交流的时间,同时借助直观形象的动态演示,加深了学生对这一难点的理解和掌握,为后面正确读出几时几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读、写钟面的时刻,采取学生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的方法,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认这个钟面的。时与分的关系难在1时=60分的推导,采取让学生自己动手拨小闹钟,认真观察分针按顺时针方向转动一圈又回到12,时针有什么变化?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在相同的时间里,分针转了一圈,时针走了1大格。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钟走一圈是60分。让学生自己发现1时=60分,即加深了学生的认识,突破了重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13:《认识时间》教学反思
整堂课,孩子们的表现让我震撼。许多的话语和行动让我汗颜。从来不知道他们还有这样理智成熟的一面。一个响亮的声音在说:“相信学生!他们身上有无穷的潜力。”静下来反思,那天的行为从理论的角度说,是在延长学生自我调整过程。由此,让我有了更深的感悟:
一、舍得花时间给学生自我调整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课程目标应包含“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这三方面目标是有机结合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认识几时几分”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认知难点,产生这样的错误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站在成人的立场去思考,以教师的传授代替学生的经历,缺了学生习得的过程,其结果一定是机械死板、缺乏生命活力的。
本堂课经历了暴露学生错误、反思错误原因、追寻时钟转动规律的过程。通过观察钟面从7点到7点55分的动态过程从而正确揭示钟面显示时间的表面现象所隐藏的本质规律,学生充分的体验,积极的反思,形成了主动的建构,真正内化了知识,才有了最后寻得真理的欢呼雀跃。体现了“过程”的价值。虽然在这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只认清了一个“7:55”,却实现了更大价值的迁移。我相信学生内化了方法,就会顺利的辨认“1:55”、“2:55”等等诸如此类的时间了。
二、以学生群体为主体,生生互动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被大力推崇的今天,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成为新教育理念下的一种最具生命力的教学方式,然而,生生互动是教学系统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约翰逊曾指出:“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是发生在学生与同伴群体关系的环境之中的。
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但课堂上同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视。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儿童健康的认知发展和社会化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事实上,与同伴的社会相互作用是儿童身心发展和社会化赖以实现的基本关系”。让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交换思想的过程是通过学生在组内讨论交流、互相切磋、自学探究的过程。这是构建在和谐课堂生态的一种很有效的手段。
在本堂课中,教师把交流、讨论、质疑、论证的权利和空间毫不吝啬的交给学生。让他们从同伴中求同,然后站在同一战线,齐心协力为驳倒对方而出谋划策,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论据,这样的过程对正确的一方就是一个知识的巩固加深的过程;而对反方就是经历了一个解剖自己、对知识重新建构的体验。这种体验又是在学生主动的、积极的状态下进行的。学生儿童化的语言,儿童化的思维方式是同伴们亲切的、容易理解的,因此比教师的教学语言更具说服力。
在生生互动中,每个学生都处于一种相对放松的心理状态,不用担心说错,也特别容易激活思维,为每个学生提供了“畅所欲言”的机会;在互动中,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思维结果和思维方法,可以有效的拓展思维空间,培养思维能力;“石与石的碰撞,能产金色的火花”,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引发了争论,在争论中激活思维,认识越辩越清晰,思维越辩越敏捷,学习越辩越成功。
篇14:《认识时间》教学反思
1、让自己的课堂更真实。
所谓的真实,应该是面对学生的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真实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我们不能无视于学生的学习基础,不能把学生当成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更不能死抱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鼻子走,这样我们会把“人”教“死”了,这也是为什么对我们备课提出备学生的要求,第二次尝试虽然没明显的复习痕迹,但其实也都是建构在学生已有的生活与知识基础上的,承认他们的知识功底,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2、要让自己的课堂动起来。
这里是指“互动”。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好的数学老师应该营造一种生动的数学情境,一种平等的对话情境。在这种讨论或交流中,我们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与知识互换,才能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在第二节课中我就采用的是生活的,对话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生活中来,课堂更体现了活力。
3、让自己的课堂充满耐心与智慧。
其实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与复制的生命历程。我们应该让孩子对你的课堂印象深刻。所以课前教学设计成为重要。备课要全、深、细。没有备课时的全面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和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没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我们只能运用教师的智慧与耐心引导学生,使之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健康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
4、也是最深的体会。情境的选择与应用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它是促使和引导学生积极置身于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有些情境的创设可能只不过是一幅供学生欣赏的美丽图画而已,无法点燃学生心中探究欲望之火。比如说做法一中的情境图。只是单纯的呈现工具而已,作用不大,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而且可能很被动。新课标指出提供给学生的学习内容必须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而对于处于不同年龄层次的小学生来说,现实的含义又是不同的。对低年级而言,它就更多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或物,颜色,声音。动画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所以我选择了幻灯片的教学手段,并且以现代感极强、时下最轰动的动画片为饵,以激起他们内心主动探究的愿望。
所以说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产生的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体验的数学事实。唤醒学生的学习潜能。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给予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还学生一个新奇、美丽、富有童真和灵性的数学课堂.
篇15:《认识时间》教学反思
认识时间这一教材内容的编排,是用5分5分的读取时间,并通过实际操作知道1小时=60分。与一年级上册的内容联系起来看,教材对时间的认识是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来编排的。这样的编排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符合人们认识时间的经验和习惯。
通过一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12个大格、60个小格;能够认识整时和半时,知道认识整时和半时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5分5分的认识时间探讨1小时=60分。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由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在教学中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时间。例如:利用第二节上课的时间9:30引入,拓展应用中利用小朋友作息时间的安排使学生能够根据情境图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估计时间的范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增强学生认识时间的兴趣。通过开放性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生成一些自己的见解,再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对学生的生成进行讨论、分析、探究。例如在教学8:15分的认识。在教学时运用实物钟、钟面模型、多媒体直观的演示,使学生清晰准确的认识时间。例如在教学5分5分的认识时间时,通过看钟面上的阴影部分,在教学1小时=60分时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实物操作,对时分关系一目了然。在认识分针走一小格是一分钟,走一大格是5分钟,5分5分的认读时间时运用了多媒体的直观展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了难点。在拓展应用中既对新知进行了巩固,又对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德育熏陶。
本堂课的缺点:
1、教学时板书还不够规范,每个钟面模型下时间的两种写法板书不全。
2、在教学1小时=60分时提问的语言不够准确,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效果。
篇16:《认识时间》教学反思
认识时间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这节课的内容是在一年级上册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整点半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了尽可能地联系生活实际,使用学具、课件演示等,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掌握知识。我对这节课的目标定位是使学生能正确读、写分针指在各数字上所表示的时刻,知道1时=60分,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点是会读、写分针指在各数字上所表示的时刻,知道1时=60分。教学难点是认识每个数字各代表几分,1时等于60分的推导过程。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很不容易被理解。在教学中要注意尽可能地联系生活实际,使用钟表模型等学具、教具,让学生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掌握概念和知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对时间概念的已有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第一课时我安排了“认识钟面”、“认识几分”、“读、写钟面的时刻”、“教学时与分的关系”四个环节。“认识钟面”重点认12个大格和每个大格里的5个小格,课件一小格一小格地演示,这为认识一大格表示5分作了铺垫。认识分针指到各个数字各代表几分,是这节课的难点,因为他们没有学习乘法口诀,只能通过一个格一个格的数或5个5个的加。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活动,给予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和探究交流的时间,同时借助直观形象的动态演示,加深了学生对这一难点的理解和掌握,为后面正确读出几时几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读、写钟面的时刻,采取学生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的方法,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认这个钟面的。时与分的关系难在1时=60分的推导,采取让学生自己动手拨小闹钟,认真观察分针按顺时针方向转动一圈又回到12,时针有什么变化?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在相同的时间里,分针转了一圈,时针走了1大格。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钟走一圈是60分。让学生自己发现1时=60分,即加深了学生的认识,突破了重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认识时间》的教学过程中,我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了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课后通过检查学生的练习,我发现还有几点需要加强的:判断几时多,特别是像11:50,12:05,6:35等这样的时间学生出错的比较多;在用电子表示法书写分钟数没有超过10的时间时,学生经常忘记在分钟数前加“0”;让学生自己根据时间画时针和分针时,学生往往长短不分,或者对不准位置;学生还不能真正理解时间段与时刻的区别。看来,要帮助学生解决好这些情况,还必须通过练习进行重点指导。当然,还要联系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指导学习时间,这样与生活联系起来的学习效果会更好。
篇17:《认识时间》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是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整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钟面,掌握看钟表的方法,以及认识时间单位小时和分,知道1时=60分。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单位间的进率也比较复杂,为了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轴”为思想,并能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例如:“认识钟面”这一环节,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孩子比较熟悉的起床、上学、睡觉等作息时间入手,自然入题,把学生已有的旧知开掘出来,为学习新知服务。在体会1时的持续时间的时候,出紧扣生活实际,通过1节课(40)分+课间(10)分+()分是1时的计算,使1小时的持续时间与学生日常活动的时间体验建立起联系。学生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对整时刻已经有了初步认识,我采用放手让学生尝试用汉字写整时刻的方式教学,老师大胆尝试,让学生装用旧知的迁移,自主探究新知。学生出乐于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出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又例如教学“认读几时几分”教师先拨整时刻,问:“这是几时?”生答:“11时。”师再将分针往前拨到4,问:“这是整时刻吗?”生答:“不是。”“那是几时多?”“11时多。”“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时针刚走过11,还没到12,所以是11时多”。紧接着展示课件“10时15分”的钟面,问:“这个钟面是几时多?”“10时多”“多多少分?”学生自然而然去观察分针走到数字几,后答:“10时15分”这样的教学分散了难点,并通过点拨、观察,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逐一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我力求精讲,指导学法,让学生在乐中学,做中学,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认识了时、分,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显著。
由于本课教材知识点多的特点及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在教学中我实施练习与新授紧密结合,且有层次、有趣味,形式多样,体会1分钟的持续时间,开展画画、口算、写字、数脉搏等切实可行的游戏,让学生在动中学,做中学。而在巩固练习中,先设计了看钟面写时刻;再设计找相对的闹钟与电子钟练习;还设计了师拨钟,生抢答,师说时刻,生拨钟。让学生既动口,又动手,还动脑,由浅入深,最后还设计了很生动的小组竞赛,学生的兴致更加高涨,掀起了学习的更高热潮。
★ Module 4 Unit 1 This is my head.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课文《认识时间》的教学反思(共17篇)】相关文章:
当冲突发生教学反思2024-03-05
《云雀》教学反思2024-04-05
《找春天》实践活动教学反思2023-04-28
“围绕重点自学”语文教学反思2023-05-21
高一年级语文《其一》的教学反思2022-12-08
二年级《一分钟》的教学反思2022-06-17
童话故事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2022-07-09
课文《歌唱二小放牛郎》教学反思2022-10-07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2023-09-23
《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学反思2022-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