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semary”为你分享17篇“生活中的数”的教学实践与反思”,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生活中的数》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分三大环节:
一、设置悬念,引发
1.提问:你们知道在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数字?
2.日历本上有哪些数字?
3.观察教室里哪些地方有数字?
4.在我们生活中哪些数字对我们小朋友来说很重要,我们必须记住的,并说明理由。
5.提问:如果没有这些数字会发生什么事?运用幼儿活动材料
在此环节,说教室里的数字时,可以帮助幼儿说清楚刻度、页码等,丰富幼儿的。小朋友们对汉字与数字的概念没搞清楚,教师应该清晰的讲解,帮助幼儿搞清楚。在做作业前,教师可出示日历、钟、体温计的实物或图片,让幼儿明白这些物品上少了哪些数字,应该怎样补充。
二、创编数数歌谣
1.创编数数歌谣,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和数字有关的内容编进儿歌里。
2.以“开火车”形式,用手拍节奏,一个接一个往下说。
三、结束活动
教师小结:对幼儿的表现给予评议或总结。
在“开火车”环节,大部分小朋友说得不错,但个别幼儿就不会说了,不知道怎么说,像阳阳、鲲鲲等小朋友就说的不够好。
通过本次活动,让我收获不少,虽然也有好的地方,整堂课环节很清楚,一环一环之间紧紧相扣、层层递进,设计的问题也具有有效性,能开动幼儿的小脑筋。但缺点也有存在,一些细节方面还要注意,像在对汉字与数字的'概念讲解时,不能带过场,而应帮助幼儿搞清楚两者间的概念,应清晰的讲解。总的来说,还要继续努力,不断的向师傅学习,积累经验,用心去发现身边所有好的东西,从不同老师身上吸取长处。
篇2:《生活中的数》教学反思
函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函数知识也是考试的重点。结合本人所上的课,现有以下的几点思考:
1、构思新颖,极具创新意识
由于函数在知识上的难度较大,且具有特殊地位。本人在构思本课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首先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首先通过一个谜语引入,讲本课自始至终以镜子为主线,围绕着镜子展开,力争使学生感觉到整节课似乎在听一个故事。在故事的情节中穿插每一个知识点。其次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每一个知识点都由事先分好的小组共同讨论完成,且推选一名代表板书,教师只起到一个点拨及板书后点评的作用。
最后在小结本课时,本人大胆创新,一改通常问法“本课你有何收获”而是采用倒叙的手法“本课即将结束,但本节课的标题还未给出,请哪位同学给出本节课的标题是什么”可谓一语激起千层浪,很多学生各抒己见,最终采用班里许文明同学的一番话“本课使我学会了,很多生活中的'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将服务于生活,所以本节课的标题是《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设计
成板块呈现,且由浅入深,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3、课后反思
回首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真可谓成功中有不足,教学过程中留有遗憾。
成功之处:
(1)本节课自始至终将每一个知识点融入到故事情节之中,且故事情节以板块呈现,这使得整节课学生都处于兴奋与高度集中的状态。培养了学生认真听讲的好习惯。
(2)由于只有解决了每一个知识点才能听完整个故事,这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及参与程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3)本课采用“倒叙”的手法给出标题,可谓是点金之笔。这使得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对本课知识的理解不同,给出不同的标题。从而摆脱了书本对思维的束缚。培养了学生自我归纳、总结的能力。
不足之处:
备学生依然不够充分。
篇3:《生活中的数》的教学反思
在“生活中的数”的这节课的学习中,我根据学生平时在生活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有序地交流信息,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学数学是为了用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时刻离不开数学,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本节课的实践中,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主动地观察分析生活现象,用数来表示身边的事物,说说身边的数,生活中用到的数,如“自己家的门牌号、电话号码或手机号码、生日、车牌号、自己所在的年级或班级……”;运用数简明地表示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的作用是用来表示和交流。
学生所交流的信息既有来自家里、教室里、学校里的亲身经历过的各种事物、各种现象中的数;还有在菜场里、马路上、超市里、体育运动中等各种生活经历中感受过、观察过的数,从而把课堂教学的触角伸向现实生活中广阔的世界,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无处不在,体会数在生活中的使用价值。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领悟到数字既可以表示物体的数量,又可以表示序数,还可作为一种符号代码,更有在生活中的其它广泛用处,虽然此前学生已有一定的接触和学习体会,但在本节课中把数字各方面知识加以综合,交织一起展现在课堂上,强调数学知识的整体性,现实性,应用性,沟通了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数学的联系,更能发展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篇4:《生活中的数》的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等等。在“生活中的数”的学习中,我们根据学生课前的小调查所得的信息和平时在生活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有序地交流信息,使教学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主要表现在:
1、延伸课堂空间,培养学生数感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建立联系。在本节课的实践中,引导学生联系自已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主动地观察分析生活现象,用数来表示身边的事物,说说身边的数,生活中用到的数,如“自己家的门牌号、电话号码、生日、车牌号……”;运用数简明地表示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正是在与数的“对话、沟通、交流”中,学生的数感得以有效地发展。
在短短的四十分钟,一个小小的教室里,学生所交流的信息既有来自家里、教室里、学校里的亲身经历过的各种事物、各种现象中的数;更有在菜场里、马路上、超市里、体育运动中等各种生活经历中感受过、观察过的数,从而把课堂教学的触角伸向现实生活中广阔的世界,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无处不在,体会数在生活中的使用价值。
2、解决生活问题,发展综合能力
加强数学各部分内容间的联系,发展综合应用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数字既可以表示物体的数量,又可以表示序数,还可作为一种符号代码,更有在生活中的其它广泛用处,虽然此前学生已有一定的接触和学习体会,但在本节课中把数字各方面知识加以综合,交织一起展现在课堂上,强调数学知识的整体性,现实性,应用性,沟通了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数学的联系,更能发展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建立数学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有助于与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更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篇5:《生活中的数》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等等。在“生活中的数”的学习中,我们根据学生课前的小调查所得的信息和平时在生活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有序地交流信息,使教学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其特色主要表现在:
1、延伸课堂空间,培养学生数感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建立联系。在本节课的实践中,引导学生联系自已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主动地观察分析生活现象,用数来表示身边的事物,说说身边的数,生活中用到的数,如“自己家的门牌号、电话号码、生日、车牌号……”;运用数简明地表示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用数给路道编号、给自已编运动号等,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正是在与数的“对话、沟通、交流”中,学生的数感得以有效地发展。
在短短的四十分钟,一个小小的教室里,学生所交流的信息既有来自家里、教室里、学校里的亲身经历过的各种事物、各种现象中的数;更有在菜场里、马路上、超市里、体育运动中等各种生活经历中感受过、观察过的数,从而把课堂教学的触角伸向现实生活中广阔的世界,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无处不在,体会数在生活中的使用价值。
2、展开情节想象,体现人文特色
数学严谨、简明、抽象而缺乏情趣和人文色彩。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就必须让数学课堂充满人文特色。
表现一:数字不再是抽象的数,而是活泼可爱、有鼻有眼的、有自己本领的、有自己个性的卡通形象。
表现二:纵观整节课,把数在生活中的作用:数表示事物的数量、生活中序数、生活中数码,以一种富有趣味的故事情节加以串联,贴近学生心理和生活,从而使数学展现出多彩的、富有情感的面貌。
表现三;教师在课堂中的语言有情趣:自从数宝宝一起做人们的电话号码后,他们就再也不争吵了,变得很团结,让我们用掌声来表扬数宝宝。教师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角色使学生学得有趣、有味、有情。
表现四;学习的真正需要来自于学生的内心世界,当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有如此重要广泛的使用价值,他们的学习数学的内在动机被激发,学习的欲望不断强烈,这是学生的学习才是主动的,学习的效果是最显著的。
3、解决生活问题,发展综合能力
加强数学各部分内容间的联系,发展综合应用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数字既可以表示物体的数量,又可以表示序数,还可作为一种符号代码,更有在生活中的其它广泛用处,虽然此前学生已有一定的接触和学习体会,但在本节课中把数字各方面知识加以综合,交织一起展现在课堂上,强调数学知识的整体性,现实性,应用性,沟通了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数学的联系,更能发展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例如课堂中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选择给自己编运动号码这一富有现实性的题材,让学生在即将召开学校第十一届体育节之际解决这个问题,为学生提供展现才能的机会,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无疑是一件兴奋的、新奇的事。一个号码既是运动员的代号,又是班级同学号次(序数),还可看出班级学生的人数,孩子们在体验“编运动号码”的成功的喜悦中,实现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的有机综合。
建立数学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有助于与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更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课堂作业中,根据一年级学生善于形象思维和想像力丰富的思维特点,让学生给自己喜欢的数宝宝画一幅画。一支画笔,一张白纸,给学生提供了创造和表达对数字情感的机会。“美丽的花园”“花”“树”“蝴蝶”“小鸡”“小河”“小鱼”……都成了孩子们心目中的数宝宝。课后让学生运用富有诗情画意,充满情感意蕴的文学语言编写(孩子说,父母写)数宝宝的故事,以孩子童真的想像,天真的语言给数字赋予生命的活力。学生作品中(限于篇幅,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个活泼可爱、鲜活生动、个性鲜明的数字宝宝,讲述的是一个个充满想像魅力的故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无穷的想像力得以充分的展现和发挥,孩子们对数学的理解更为深刻,对数学的情感更为深厚。
综观整节课,情节跌荡,一气呵成,使人回味无穷,学生在小小课堂的数学学习中,体会到了在大社会遨游的无穷乐趣,使知识在交流中理解,能力在交流中发展,方法在交流中领悟,情感在交流中升华,课堂已真正成为了他们交流的场所、展示的舞台、生活的缩影!
篇6:生活中的数的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数的教学反思
第一节:可爱的校园
这节课中从学生生活的校园入手,引导学生学习观察身边的物体,身边的事物,并学会用带有数字的话表示出来。同时注重使学生学会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画面。情景生动有趣,使孩子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活动,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突出体现学生学习数学活动的情感态度,关注了学生自身的发展,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实践。
第二节:快乐的家园:
注重体现学生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的特点之一是具有抽象性,而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同时还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的形式.因此在引入新知识时,通过直观的富有意趣的画面——结绳计数来引入,并安排操作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感受知识、学习新知识.在注重直观感受的同时,逐步提高对学生的要求.例如,在认识“1”的 时候,先让学生感受一棵草、一只船、一盆花……让学生联想到:2可以表示什么?3呢?4呢?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不只停留在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
第三节:玩具: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数学,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要求.通过“介绍新朋友”的情节引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创设情境,让学生不由自主的数数,从而感受到数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广泛,同时也激发学生数数、用数的积极性。通过观察实物,使学生体会数数的方法,感悟出数物体的数量时要一一对应,数更多物体数量进行渗透.同时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进一步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对数学逐渐产生亲切感。先引导学生观察数的写法,有了认识之后再描,最后自己写,这样的过程实际上在不知不觉的演示过程中学会了书写。通过观察实物,使学生感悟到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同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进一步增加学习的兴趣,从而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1.本节课,让学生在经历数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感悟一些数数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力求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情境,提供学生参与学习的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增强了应用意识,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
2.数学的学习不仅在课上、课下,也不应该局限于教师的“引”与学生的主动探索,还应该利用恰当时机进行拓展.如数数的方法,以及单数与双数的概念,教师巧妙的设计,把他们引入课堂,通过做游戏的形式,使学生感悟、理解,同时也为今后的`加减法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第四节:小猫钓鱼
“借助小猫钓鱼”的有趣情境,呈现一组连环画,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变化过程.教师在这里注意联系学生的儿童心理特点,通过学生喜欢的讲故事的形式,丰富学生的感性积累,发展学生的数感。学生之间的评价也很重要,在学生评价中,教师有意识的进行引导,让学生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优点,引导学生正确的进行互评。让学生观察图,找出“0”让学生说说“0”的含义,从而明确“0” 让学生不仅可以表示没有,还可以表示其他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直观体会“0”的实际含义。教师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性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和合作意识。教师让学生初步感知“0”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注意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认识。
第五节:文具: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在本课教学中,我充分给学生创造了观察、思考、畅所欲言的时间和空间。在数学活动中不能让学生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由于本课内容相对较固定、较枯燥,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讲故事、编儿歌、及时给予鼓励等手段化解了这一问题。合作学习是一项很重要的学习能力,而小组合作对于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师在活动中尽量提供两个人之间交流合作评价的机会,给小组合作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写数活动中,6-10各数写法如果能用课件演示会更好,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并节省一部分活动时间。
篇7:《生活中的估算》教学实践与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在第一学段教学中,使学生树立数的概念,建立初步的数感与估算意识是十分重要的内容。而卢梭认为,要让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和发展,就必须教他们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所以,我尝试着上了一堂“生活中的估算”的实践活动课。以期让学生经历估算的全过程,学会估算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验证,提高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养成估算意识。
[活动剪辑]
活动一:课前调查,课堂开展信息交流会
师:前几天,老师请你们调查了生活用到的估算的情况,并完成了一张“生活中的估算”的调查表,现在先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们的调查结果,要说出你的估算方法和理由,待会儿选择最有意思的一个向全班同学汇报。
生1:我查出我们学校有32个班,每班大约有50个人,用“每班人数×班级个数”算出我们学校大约有1600人。
生2:通过调查我知道我们学校每天有可回收垃圾25千克,照这样计算,一年365天大约有可回收垃圾10000千克,相当于10吨,这样既保护了环境,又使废物得到了重新利用,真是一举两得啊!
师:日常生活中还有什么时候用也可以用到估算?
生:算一栋大楼大约能住多少人时可以用估算。
生:算我家和学校的距离时可以用估算。
生:算一个瓶子可能装多少水时可以用估算……
师:同学们通过调查,知道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都要用到估算,看来估算的作用可真大!
活动二:估算一张报纸一版的字数
师:你留心过自己的读书速度吗?你估计一下你们读书时每分钟大约能读多少个字呢?
生1:我1分钟大约能读180个字。
生2:我1分钟大约能读150个字。
生3:我1分钟大约能读250个字。
师:为什么你们1分钟读的字数相差那么多呢?
生4:因为他们的的两人(生2、生3)一个读的速度快,一个读的速度慢。
师:是呀,用快速阅读、细嚼慢咽两种方法每分钟所读的字数会大不相同。现在就给你一分钟时间,请你选择《沈小时光报》第3版中的一篇文章来读,试验一下按一般的速度你能读多少个字?
(一声“开始”令下,全班同学开始朗读起来;一声“停”刚结束,我听见下面有一大部分同学早就等不及了,已经数了起来,1、2、3、4……,过了不一会儿,就有十几双手举了起来,稍等一会儿,我见大部分同学都举手了。)
师:1分钟你读了多少个字?你用的是什么方法?
生5:我是从题目开始数到我读的地方为止,我一共读了193个字。
师:你是一个一个数的,其他同学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很快数完的那十几个人又举手了。)
生6:我是先数出每行大约有20个字,再数数读了9行,所以我1分钟大约读了180个字。
师:大家说这个方法怎么样?
生:比一个字一个字数简单多了,因为我们不需要很准确地知道1分钟读几个字,平时只要知道1分钟大约能读几个字就行了。
师:不错,老师也这么认为。按你刚才的读书速度,10分钟你大约能读多少个字?并把你的计算结果告诉同桌。
师:估计一下,10分钟你能读完这张报纸的第1版吗,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学生猜测,两种可能,能读完和读不完。)
师:谁估计得比较准呢?咱们得先估算这一版大约有多少个字,对吧?如果需要也可以同桌合作或小组合作。
生7:我先估算出一篇文章大约有几个字,再数出有几篇文章,推算出第3版大约有2500个字。
生8:我觉得第3版的字数比他估算的要多,因为他估算的这一篇文章比其它的要短得多。我是先数出每行60个字,再数出有80行,最后用“每行字数×行数”估算出第1版共有4800个字。
生9:我认为我的这种方法更简便,我是先把这一版折成16等份,数出一份大约有300个字,16份大约有4800个字。
师:你的方法太棒了!现在谁来说说要读完这一版,你大约需要几分钟?
……
活动三:估算一打白纸的张数
师:老师发现我们班同学的估计能力特别强,现在每个小组里都有一打白纸,你能估计一下,这打纸大约有多少张吗?
生:100张、200张、500张、1000张……
师:那谁估计得更接近一点,如果让你借助尺子,你有办法验证吗?(有)
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验证活动。希望注意以下两点:A、小组同学先要商量好验证的方法,动手操作时要分工协作;B、要填写估算报告,检查计算是否正确,并做好汇报工的准备。
(这下学生们开始忙碌起来了,有的拿着尺子量,有的再数量过的纸,有的算,有的记录……)
师:请简洁汇报自己的报告,说明自己组报告的长处,认真聆听其他组的报告,能合理评价。
组1:纸的张数估算报告
估算步骤
先量出5毫米,数出有55张,再量出整打纸有2厘米也就是有4个55张。
所用工具
尺子
估算结果
55×4=220(张)
组2:“1组的方法要数的张数太多了,浪费时间,先量出1毫米纸,数出有10张,再量整打纸有2厘米,也就是有20个10张,是200张。(表略)
组3:2组数得不准,我们数的1毫米有13张。
S:不一定是2组数错了,因为量的时候有的散得开,有的捏得紧。
T:“说得非常好,为了尽量测得准确些,我们可以把纸叠得整齐些,并且多量几次,数出纸的张数并算出平均数。”
组4:先量出10张纸是1毫米,再量出整打纸有2厘米,所以这打纸大约有200张。
师:刚才你们估计得对吗?(学生“耶”高兴得叫了起来,看来学生在为自己的成功而喝彩。)你能算出1200张纸大约有多少厚吗?用手势比划一下。
生:哇,1200张纸原来只有这么厚啊!
……
反思:
从本堂的设想到实践体会很多,最深切的有以下三点:
1、让学生在生活原型中做数学----经历数学
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归宿,《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学时应注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指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实践活动课重在突出学生的活动,所选用的素材必须是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生活原型,经过自己的实践与反思上升到数学知识,也就是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亲身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从而让学生真正获得充满生命力的.数学知识,体验数学创造的无穷乐趣。进行本课前,我要求学生调查,给予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时间。学生在调查过程中,必须思考许多问题,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估算,是如何估算的。这们就使学生把生活中的事实与数学联系起来了。同时,学生收集的素材,增加了现场感,并且通过信息交流会,让学生感受估算的实际意义及估算的作用,认识了数学的初步应用。更可贵的是,学生走出课堂,培养了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
2、让学生学会实践操作,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门前有一块标牌,上面写道:“我听到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掌握了。”新课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提出了过程性目标。现代数学教学应致力于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和情绪体验,使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中去,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科学家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生产新知识的过程,而小学生的认识过程则是一种再生产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践操作是学习知识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之一。要让学生学会实践操作,教师要经常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体验知识生产的过程,逐步形成实践求知的意识。记得冰心老人说过一句话:“让孩子像野草一样自由生长。”只有给学生自由探究的空间,自由摸索的时间,自由发挥的舞台,自由展示的天地,他们的潜能才能最大地得到开发,个性才最大地以得到张扬,创新意识才能最优化地得到培养。我在这一堂课中有意识地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让学生从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品尝到发现真理的成功的滋味。如:在估算一打白纸的张数这一活动中,我先让每个学生自己估计白纸的张数,把估计的结果告诉同桌,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量一量、数一数、算一算等操作实验活动,来验证学生最初的猜想。从而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探究”的过程,同时让经历了知识的产生过程。再如,在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对一打200纸的厚度有一定感受的时候,我接着请学生猜测1200张纸大约有多少厚,通过这样的猜测,再加上他们运用了估计的策略,学生感受了数的意义,把握了数的大小,也发展了他们的数感。
3、让学生学会交流合作,展示个性才能
“数学课堂是一个小型的共同体,因此应当成为共同体成员之间交流数学思想的场所”。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要学会各抒己见,敢想、敢说、敢问;要学会认真倾听对方的思路和想法;要学会交流与合作。学生学会了交流与合作,会让探索知识的过程充满了精彩,会让数学课堂成为百花斗妍、百鸟争鸣的学习乐园,成为学生充分表现和发挥个性才能的舞台。如:估算一张报纸一版的字数这一活动,学生通过交流,知道可以用多种方法来估算一版的字数,如:①先数出一篇的字数,再乘总篇数;②数出每行的字数,再乘行数;③先折成16等份,估算出一份的字数,再乘16。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同一结果可以由不同的方法得出,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的发展。再如:估算一打白纸的张数这一活动,更加突出了学生间及师生间的合交流,表现在学生非常善于倾听别组同学的汇报,并能对同学的汇报结果做出合理的评价,并加以补充、完善;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方法。这样既展示了学生的才能,使学生个性飞扬,也使得整堂课显得异彩纷呈。
篇8:数与形教学反思
数与形教学反思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我感觉亮点之处有:
(1)适当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结合。
本节课所复习探究的知识都是在以前的学习中适当渗透的,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数形结合,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去认识、去体会、去感悟,所以在自主探究环节,我首先出示三幅不同的统计图,让学生通过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初步认识数形结合的优越性,然后放手让学生回顾或自学课本上的内容,进一步理解体会数形结合在数学学习上的应用,真正做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2)练习设计层次性比较清晰。
如果罗列一些练习题,总感觉处理方法大同小异。为此,我在设计练习上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利用数形结合计算,二是利用数形结合找规律,三是利用数形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虽然练习题的.难度稍微大一些,但借助示意图或线段图让学生解决,更能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不足:
本节课的复习回顾与自主探究我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课堂容量比较大,难度也有些大。学生能力有所欠缺的班级可以让学生课前自学或搜集相关知识,并适当降低练习的难度,学生能力比较高的班级可以尝试使用此教学设计。
篇9:《数与形》教学反思
第一、情境引入,架设铺垫桥梁。从这节课伊始,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拍照问题,不失时机地提出“寻找规律”问题,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先让学生的思维受挫,思维碰撞。及时让学生经历去动手动脑作图当中寻找计算规律。一方面凸现数学学习当中的“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另一方面彰显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的生活价值。
第二、以“数”构“形”,以“形”建“数”,让学生在构建中自己发现规律、自己总结规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图形―探索奥秘―发现规律―展示成果”。如例1,通过观察和计算1、1+3、1+3+5、1+3+5+7・・・既能发现加数的规律,又能发现和的规律;例2同样均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学生自主学习当中进行。从而较为顺利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第三、分层推进,巩固拓展,追求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本节课,在检测“计算规律应用”效果时,精心设计几个层次的练习题,“应用规律写一写”“根据以上结论算一算”做到分层递进,由易到难,巩固提高。从课堂上学生回答的过程来看,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不同的问题,收获不同层次的效益,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多元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师利用评价表评价和学生表决式评价相结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参与率较高。
总之,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利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选择一些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学习材料,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抛出有探究性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归纳、自己体验,比教师讲解更有价值,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篇10:数与形教学反思
数形结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把数与形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可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更简单,使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在前面学过的知识中,有时候是利用图形来直观地解释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原理与事实,让人一目了然。如分数乘法、分数除法、乘法分配律及完全平方公式。还有的时候,数与形密不可分,可用“数”来解决“形”的问题,也可用“形”来解决“数”的问题。如正反比例的图像。
成功之处:
1.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在例1的教学中,教材先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中的小正方形数的规律,并把正方形图与下面的算式对照,学生发现等式左边的加数正好等于正方形图中包含的小正方形数,也就是每边小正方形数的平方,然后再让学生通过让学生计算1=( ) 1+3=( ) 1+3+5=( ),从而得出1 、2、3,进而发现1+3+5+7=4 1+3+5+7+9+11+13=7,最后得出从1连续的奇数的.和等于这串数字个数的平方,即从1开始,几个连续奇数相加,和即是几的平方。实际上,此题是等差数列问题,而等差数列的公式是S=n(a1+an)/2
2.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在例2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理解1/2+1/4+1/8+1/16+1/32+1/64+……=( ),通过利用一个圆,在图中表示出每个加数,当这个过程无止境地持续下去时,所有的扇形就会把整个圆占满,从而形象得出结果是1。在此题的教学过程中,完美地呈现了数与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并能利用此图形还很好地诠释了“极限”的数学思想,学生能亲身感受到什么叫“无穷接近”。
不足之处:
对于练习题中的各种类型的练习题,学生需要通过层层推理,认真观察,才能找到本质规律。但是学生往往总是习惯于得出教材中的结果,而不能深入思考,所以对于本质规律的探索还需进一步的练习。
改进措施:
可以适当渗透有关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排列组合等方面问题的讲解。
篇11:数与代数教学反思
数与代数教学反思
本单元内容繁多,教学时间又少,刚开始复习时,一节课只能复习一些基本概念,并且效果不好,有一部分学生记不住也不会用,特别是因数和倍数一章,学生概念本来就模糊,而且只安排一课时,课后又没有有效的练习,学生复习得很不扎实。我改进了复习方法:在课前出一些有效的练习,课堂上,边练习边复习概念,模糊处及时讲解,效果稍好一点。这部分内容完全复习完后,我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
1、课前教师应整理好复习内容,理解清楚每条概念,合理地把教材中混乱的内容进行分类,学生在复习时就会有条有理。
2、准备一些辅助联系,如果书上练习题不到位,利用额外的题进行讲解,效果较好。
3、家庭作业中,增加计算题练习,我每天让学生额外做一页或两页口算卡,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4、对于易出错的题目,最好在练习中讲解,不好空讲概念。
存在的问题:
1、大部分孩子只会做笔记,不愿意思考,有些浪费时间。
2、解决问题是教学中的难点,也是考试的重点,但复习这么久了,最不扎实的就是解决问题。六年级上册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是难点中的'难点,特别是单位“1”未知的问题,应该放在一起复习,进行对比练习,但教材中不但分开复习,而且出现的例题及练习都是最基础的,根本没有达到让学生深入理解的目的。
篇12:《数与形》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借助于图形,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数量关系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有利于拓宽解题思路,探求解题的途径。通过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形象性和深刻性。
1、通过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数形结合,虽然经常用到数形结合,但这个词学生没有听说过。于是我们就借助于第一题,通过学生画图做题,让学生初步感知和理解什么是数形结合。
2、借助回顾与整理,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优越性。比如:一年级学生认识数时用数小棒的'方法,对数的多少的认识更直观;在解决问题时通过画线段图的方法来帮助我们分析题里面的数量关系,使问题变得更加清晰明了。再如:在平面内确定位置时,用数对来表示物体位置的时候,就时把形转化成数,这样描述起更加简单准确。
3、通过应用与反思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作用。比如:例2中计算分数的和,用线段图或者扇形图来表示更加直观、明了。抽象计算问题迎刃而解。
4、本节课中,我们还借助于数学家华罗庚的名言来帮助学生感悟数形结合的优越性。数学家华罗庚的名言在这节课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数形结合的优越性。第二次是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到数形结合的优点和作用。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自觉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自己以前的学习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进一步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康云荣
篇13:《数与形》教学反思
《数与形》这节课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中的内容, 数形结合的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本节课就是以这一思想为主题的数学课。在设计课程时,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领会编者意图,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从孩子数学学习开始。
数与形的思想一直伴随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中, 如果说过去数形 结合思想是深藏不漏地渗透在知识技能的教学中,那么在本节课,数形结合思想则由幕后走到了台前,成为了教学的对象与核心。我认为编者在编排这一内容的时候,他的目的不在于掌握 某个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而在于促进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的体验进一步总结与自觉应用。
二、环节清晰,螺旋递进。
数和形是客观事物不可分离的两个数学表象, 两者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数与形的对立统一主要表现在数与形的互相转化和互相结合上,围绕着数与形的互相转化与结合,我们将数 形结合思想的教学分解为:以形助数、以数解形、数形结合
三、各环节逐渐展开。
第一环节:以形助数,教学例 1 从 1 开始连续奇数相加的和除了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来计算, 还可以有怎样的简便方法,为了探索新的算法,将数转化为图形,根据加数的拿出相应个数的图形排列成正方形,通 过观察数与形之间的关系找到了其中的规律,那就是算式的和等于排列成正方形图形的个数, 图形的'个数等于正方形每边的个数相乘,每边的个数等于加数的个数,这样借助图形,通过等式的传递性,最终得到了算式的和等于加数个数的平方的简便新算法。
第二个环节:以数解形,教学 P108 做一做第 2 题。 怎样可以算出蓝色正方形和红色正方形的个数, 观察和寻找图形排列中数的规律, 发现运用这一规律计算和解决问题。
四、给予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经历和体验。
在例题 1 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根据算式摆图形,学生在动手摆的过程中经历了 将数转化为形的过程,体验了数与形的联系,探索发现了简便算法,感受到了成功的乐趣。
本堂课的教学启示:在数形结合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猜想有限项的规律并加以验证、归纳、总结出通用模式,并加以应用,从而体会和掌握归纳推理的思考和方法。
篇14:生活中的数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用1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并能认、读、写0~10各数。
德国著名数学家克罗内克说:“上帝创造了自然数,其它数都是人造的。”孩子们小学阶段学习的1、2、3……这些数,都是自然数。六年级总复习时,有个学生曾说:所谓自然数,就是自然中本来就有的数,比如1棵树、2块石头、3只鸟、4朵花等等。这个说法很好的解释了自然数的形成过程――自然数是古代人民在计数中产生的,是从羊的只数、玉米的个数等等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来的。这个过程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
孩子们学习这一单元的过程,就是要把这几千几百年的历程浓缩成两个星期8课时来完成,时间浓缩,过程浓缩,但该走的程序一步都不能少。
第一步,从实物的数量中抽象出数。数人数、数小树有多少棵、数小皮球有多少个等等,都是为了将数从具体实物的数量中抽象出来,并且学会数数,能“物”与“数”一一对应、手口一致。1,不仅表示1个手指头(我身上的),也可以表示1个太阳(遥远的物体);既可以表示1 棵树(很大的物体),也可以表示1棵小草(很小的物体);既可以表示1个萝卜(一个个体),也可以表示1筐萝卜(这一类物体的集合)……等等。每认识一个数,都要从很多种类的相同数量的物体中抽象出这个数,否则,就有可能让孩子分不清3和4,或分不清5和6。此类情况,参见后文《她为什么分不清3和4》。
第二步,把数符号化。数学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一个符号化的世界。英国著名数学家罗素说:“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把数学符号化,简明扼要,便于交流与推理。把1个手指头、1个太阳、1 棵树、1棵小草、1个萝卜、1筐萝卜都用“1”这个符号来表示、来记录;把2个手指头、2个太阳、2棵树、2棵小草、2个萝卜、2筐萝卜都用“2”这个符号来表示、记录……依此类推。1、2、3……自然数就能高度概括的表示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第三步,为数建立内部秩序。儿童学习数,其本质是在认识数的同时认识数之间的关系,即数的大与小。先有1,比1大1就是2,表示为1+1=2,;比2大1就是3,表示为2+1=3……,以此类推,数有大小,并且规定了谁大谁小,还能推理出谁比谁大几,这就为数建立了可以推理演算的内部秩序。
请参看后文《基数与序数》。
2、在一一对应的活动中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认识“=”、“�”、“�”,能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通过“快乐的午餐”中各种餐具“够不够”的问题,引导孩子们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去数清楚物体数量的多少,从而分清数的大小。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一一对应构成了儿童在数学学习的初级阶段理解数量关系的“算理基础”。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数数或比较,也会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让孩子们渐渐养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
3、能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能用一一对应等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请参看后文――数学故事《“>”、 “<” 和“=” 的本领》。
4、在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下,开始学习认真倾听、思考、表达、书写,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年级是培养学习兴趣和习惯最重要的阶段。孩子能认真倾听、用心思考、清晰表达、规范书写等等好习惯,不是天生就具备的,需要用心培养。
二、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数的认识与数的运算有着密切的联系,本套教科书将对自然数的认识分五个阶段:1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认识更大的数。
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能帮准我们了解孩子们对本单元知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知道孩子们大致上已经有了什么样的基础,这次学习的重点什么,下一个重点又将在什么时候学习,便于我们既不会“不掉队”,也不会强行“超车”。
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数学出1~10各数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1~10的意义
●1~10的书写
●0的认识与书写
●认识“=”、“�”、“�”
●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一年级上册
●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
●20以内数的认识
●20以内数的加法、不退位减法及其应用
一年级下册
●20以内的退位加法及其应用
●100以内数的认识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
篇15: 小学一年级数学《生活中的数》教学实践与反思
小学一年级数学《生活中的数》教学实践与反思
主题背景
让孩子们主动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审视现实生活,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然而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只重落实知识技能,忽视学生对数学现实价值的体会;学科教学界限分明,忽视知识间的联系、迁移、促进与渗透整合……种种“数学与生活分离,知识与实践脱轨”的现象或做法仍普遍存在。下面就新课程一年级第一册(人教版)“生活中的数”的教学实践,谈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数学的应用性、生活性、开放性?”“如何在数学的课堂中渗透人文精神?”“如何在教学中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与能力的发展?”等方面的一些做法与思考。
理念
让课堂成为孩子们生活的缩影
实践过程
[课前小调查]
我们认识了这么多数宝宝,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到处有数宝宝,请小朋友们从家里、教室里、学校里和平时的生活中看一看、找一找、问一问、想一想、记一记,什么时候或什么地方见到过、用到过数宝宝?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王国里的数宝宝为了迎接国庆,进行了一场比赛。每位数宝宝都要夸夸自己的本领高,夸自己在生活中的用处大,同学们想参加吗?【出示1、2 、3、4、5、6、7、8、9、10这些数的卡通形象】比一比,哪一位小朋友夸数宝宝夸得好,数宝宝就和它交朋友。
二、生活中物体的数量。
1、比赛开始了,2宝宝最着急,它说:“我的本领最大,小朋友的家里、教室里、学校里的好多事物都要请我帮忙。”其它宝宝着急了,也叫道:“我也一样)?小朋友你想夸谁呢?
生1:我家有2台电视。
生2:我家有5个人,有4个房间,有6把椅子。
生3:我家房子在4层,有3台彩电,1个空调。
生4:我有2个小辫子。
生5:教室里有8盏灯,有4个电扇。
生6:眼保健操有4节。
……
师:数宝宝听了真高兴,你们真是我们的好朋友。可是0宝宝,为什么在伤心的哭呀?
生1:我家有0只小猫。
生2:妈妈给我买了5 个苹果,我吃了5个,一个都没有了,是0个。
师:你的例子举得真好,0宝宝开心的笑了。对啊,数宝宝可以帮助我们来表示物体的数量,它们的作用可真大!
三、生活中的序数。
1、数宝宝听了小朋友的夸奖,它想来看看大家,谁来告诉它我们的学校在哪儿,教室在哪儿?
生:我们是南莫小学一(1)班的学生。
师:可是它们不知道你们的教室在哪里啊?
生:教室就在第一排楼的第1间,门口不是写着一(1)班呢。
师:哦,我明白了,你说的就是教学楼的第1幢的第1层的东面第1间,是吗?(教师把第字念得很重。)那谁能这样清楚完整的介绍呢?(生模仿老师的说法来介绍)
师:数宝宝已经到我们门口了,它不知道你坐在哪儿呀,请你告诉它,好吗?
生1:我的位置在第3组的第1桌。
生2:我的位置在第1组的最后一桌。
师:也就是第几桌?
生:第6桌。
同桌互相介绍自己在班级的座位。
师指导学生在新发的本子上写上组号、座号。
2、师:数宝宝还想去小朋友的家里参观,小朋友欢迎吗?(欢迎)
那好介绍一下你的家住在哪儿,要说得详细些,数宝宝才能找得到啊!谁先来?
生1:我家住在南莫教师新村4号楼201室。
师:你们能听懂杨伟的家住在哪里吗?给数字宝宝解释一下,
生(几名学生逐步补充完整):我想告诉数字宝宝,杨伟的家住在教师新村,他家是第4幢,201就是2楼的第1间。
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好,数宝宝全听明白了?
师:谁也能像刚才那样再来介绍自己的家在哪儿?
生:……
师:大家想不想知道范老师的家住在哪儿?(想)
师:告诉你们,我家在教师新村3号楼302室。你们看我的'家怎么走?请同桌互相说说,你们的想法是不是一样?
学生同桌互相说。反馈,请2个学生说。
3、小朋友喜欢过生日吗?数宝宝也喜欢过生日,它们也很想参加小朋友的生日,想叫范老师帮忙问一下你们的生日是几月几号?
生:我的生日是9月9号,我今年x岁。
……
师:范老师的生日你们知道吗?谁来猜一猜?(生非常涌跃)
师:范老师告诉你们吧,我的生日是一年的最后一个月的第15号,大家一起说我的生日是什么时候?(生大声:12月15日。)
师:那你们和同桌说一说你的生日就是一年中的第几个月的第几天?(同桌互相说)
师:数宝宝听了,太高兴了,它们说:“我们的本领真大,小朋友的班级、座位、家庭住址、生日都要用到我们数宝宝。”(学生都会心的笑了)
四、生活中的号码。
1、数宝宝想到你家过生日,怕万一迷路了,想请小朋友给它们留下联系电话。谁先来说说自己家的电话号码或手机号码?
生:我家的电话是8475698,我爸爸的手机是13862788568。……
师:如果数宝宝在路上碰到坏人,她应该打什么电话?(生:报警电话110)
师:那你们还知道哪些常用的电话号码呢?
【生说(师同时介绍)火警电话、急救电话、天气等】
师:我们的电话号码里都是数宝宝,数宝宝觉得自己本领大,能为人们做好事可高兴了。本来啊它们老是说自己的本领大,有时还会吵起来,可是自从它们一起组成了电话号码后,就觉得团结很重要。我们一起来表扬数宝宝的团结,好吗?(师生鼓掌)
2、数宝宝想给我们买生日礼物,一路上看到了好多自己的照片,你们看到过吗?
生1:我和妈妈去买菜,看见有数宝宝的照片,告诉我们多少钱1千克。
生2:我和妈妈一起买衣服,看见也有数宝宝的照片,告诉我们多少钱1件。
生3:钱上面也有数宝宝的照片。
生4:红绿灯上面有数宝宝,红灯不能走,绿灯可以走。
师:你说得真好!红灯停,绿灯行。我们一起来过马路,现在是红灯,10、9、……1、0,好,可以走了。(学生开心的笑了)
师:数宝宝买好了礼物,看时间还比较早,想从车站去县建工大厦28层大楼看看,该坐哪辆车?
生大声:4路。
师:那你们回家乘几路车?
生:2路、5路……
师:是啊,车上也有数宝宝的照片,在哪儿呢?
生:在驾驶员的前面,就是车的号码。
生:还有车后面也有号码。
师:这是我校张老师的摩托车车牌号(出示一辆车和后面的车牌号为苏F-B729),你觉得车牌号有什么作用呢?
生1;我觉得给车编号,便于警察叔叔管理。
生2:如果不给车编号,那丢了怎么办呀?
……
师:车牌号的学问可多啦,大家可以回家去问爸爸妈妈。现在我们也来是试试怎么编号。
五、用数字编码。
1、数宝宝听说我们学校要举行体育节,也想来为大家加油。出示学校跑道:我们先请数宝宝帮忙给跑道编上号。(师生编号)
2、每个运动员都有号码布,下面我们就为自己编运动号。
师指导:我们是一(1)班,先写上11,然后请1号小朋友站起来,你的号码是1101,前面是班级,后面01是1号。你们知道为什么要用0吗?
12号小朋友的号码怎么编?(讨论:1112)
3、请小朋友把自己的运动号码编在发到的白纸上。生编后,先指名交流,再同桌互检。
六、课堂作业:用数宝宝画一幅图画。(略)
七、课外作业:编数宝宝的故事,让爸爸或妈妈记录下来。
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等等。在“生活中的数”的学习中,我们根据学生课前的小调查所得的信息和平时在生活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有序地交流信息,使教学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其特色主要表现在:
1、延伸课堂空间,培养学生数感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建立联系。在本节课的实践中,引导学生联系自已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主动地观察分析生活现象,用数来表示身边的事物,说说身边的数,生活中用到的数,如“自己家的门牌号、电话号码、生日、车牌号……”;运用数简明地表示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用数给路道编号、给自已编运动号等,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正是在与数的“对话、沟通、交流”中,学生的数感得以有效地发展。
在短短的四十分钟,一个小小的教室里,学生所交流的信息既有来自家里、教室里、学校里的亲身经历过的各种事物、各种现象中的数;更有在菜场里、马路上、超市里、体育运动中等各种生活经历中感受过、观察过的数,从而把课堂教学的触角伸向现实生活中广阔的世界,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无处不在,体会数在生活中的使用价值。
2、展开情节想象,体现人文特色
数学严谨、简明、抽象而缺乏情趣和人文色彩。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就必须让数学课堂充满人文特色。
表现一:数字不再是抽象的数,而是活泼可爱、有鼻有眼的、有自己本领的、有自己个性的卡通形象。
表现二:纵观整节课,把数在生活中的作用:数表示事物的数量、生活中序数、生活中数码,以一种富有趣味的故事情节加以串联,贴近学生心理和生活,从而使数学展现出多彩的、富有情感的面貌。
表现三;教师在课堂中的语言有情趣:如小朋友都来夸夸0宝宝,0宝宝伤心的哭了;自从数宝宝一起做人们的电话号码后,他们就再也不争吵了,变得很团结,让我们用掌声来表扬数宝宝。教师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角色使学生学得有趣、有味、有情。
表现四;学习的真正需要来自于学生的内心世界,当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有如此重要广泛的使用价值,他们的学习数学的内在动机被激发,学习的欲望不断强烈,这是学生的学习才是主动的,学习的效果是最显著的。
3、解决生活问题,发展综合能力
篇16:“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实践与反思
“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实践与反思
浙江省诸暨市陶朱街道三益小学 方灶娣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9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材分析:
“位置”的内容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内容,是应学段目标“探索一些图形的位置关系,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的要求而设计编排的。本单元学习的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行与列这两个因素来确定物体的位置,继而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同时,学会在方格纸上根据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目标:
1.知道能用两个数据确定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行、第几列的规则。
2.把教室情境和方格图相结合,理解数对的含义,体会一一对应,渗透“数形结合”、“函数”的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观察、迁移、推理、概括等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数对的意义,会用数对确定具体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把握在生活情境中确定位置的数学方法,理解起始列、行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层面,直观认识列、行
1.复习导入,在冲突中引出新知,初步感知列、行。
师:(请张明同学起立)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说说这位同学在班中坐的位置吗?
师:同样是这位同学,有多种方法表达他的位置,感觉怎么样?
师:互相交流时很不方便。正因为如此,需要统一。
师:结合实际生活习惯,我总喜欢先说竖的,再说横的,这个“竖”在数学中称为“列”,“横”在数学中称为“行”,所以“先列后行”。
师:从观察者的角度出发,现在老师作为观察者,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第1列、第2列、……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第1行、第2行、……
2.用列行说说自己的位置。
师:你现在能用列行说说自己的位置了吗?
生:我在第3列,第1行。
师:我们把第3列看作竖的一条线,第1行看作横的.一条线,这位同学的位置就在竖横这两条线的交叉点上。
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位置。
【设计意图:利用教室里现有的资源,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从旧知中发现矛盾冲突,产生解决问题的需求,自然引出新知,沟通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经验之间的关系。】
二、从图像层面,抽象认识列、行
1.把教室座位投影到屏幕上。
师:刚才老师是观察者,我观察你们,那你们想不想做回 观察者?
师:满足大家的要求,现在你们和老师一样,也是观察者了。
师:找一找,第一列在哪里?
师:第一行呢?
师:张明同学的位置怎么说?和我们刚才讲的一样吗?(请这位同学起立)
师:如果我们把第三列看作竖的一条线,第1行看作横的一条线,同学们想象一下,张明的位置在这两条线的什么位置上?(张明的位置就在竖横这两条线的交叉点上。)
师:你自己的位置会在哪两条线的交点上呢?
师:由此你想象咱们整个班上每个同学的位置分别在哪个点上?闭上眼睛想想全班同学的座位用图简洁地表示出来是什么样的。
2.从座位图到点子图,到方格图。
课件出示座位图变点子图,变方格图。
师:大家的位置都在这个上面了,老师是观察者,也想在这个图上,我在哪里呢?(屏幕出示0点,并完善方格图。)
师:在这张方格图中,0即表示列的起始,也表示行的起始,可以叫它是第0列,这是第0行。(屏幕演示)
师:现在你还能找到第1列、第1行吗?
师:第1列、第1行没有变。
【设计意图:从座位图到点子图,再到方格图,一步步深入,在抽象情境中学习行与列,重点介绍起始行、起始列,在比较中弄清起始行和起始列与第一行和第一列的不同,为以后学习坐标做好铺垫。】
三、从数学层面,形式认识数对
1.初步学习数对。
师:张明同学在第3列第1行,你现在还能找到他吗?
请一生上来指,然后屏幕显示“张明,第3列第1行”。
师:这么简洁的方格图上写那么多汉字,好不雅观啊!能不能把这文字语言改成数学语
言呢?让它变得更简洁。请在这张纸的反面试试。
学生自由写。师巡视,请代表性的学生写到黑板上。
师:也就是(3,1)只能表示这一个同学的位置,能不能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这个同学的位置能不能用其他数对表示?也只能用(3,1)表示。
2.进一步学习,感悟数对特点。
在方格纸上找两个点,请生用数对表示(2,5)、(5,2)。边说边请相应同学站起来。
师:大家看,两个相同的数字,但为什么表示的位置不一样呢?
师:数对是一组有序的数,顺序不同,表示的位置就不同。
师:接下来老师报数对,是你你就站起来,看谁反应速度快。(3,1)、(3,2)、(3,3)、……师:哇,一列同学站起来了!
【设计意图:抽象与形象相结合,感悟一一对应思想。在具体情境中感悟数对“能确定物体的位置”这个作用。在游戏中,多次变化,体会数对的特点,渗透函数思想。】
四、数对在生活中应用
1.介绍笛卡尔。
2.围棋盘。
【设计意图:介绍生活中的例子,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感悟数对确定位置的作用,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另一方面拓宽学生的视野。】
五、拓展练习
1.画一画。
(1)A(2,5)、B(2,3)、C(4,3)。
(2)师:把这个三角形向右平移4格,请你在方格纸上画出来,并用数对表示平移后图形顶点的位置。
(3)师:如果上下平移,什么不会变?
【设计意图:数形结合,在方格图中进一步感悟数对的特点,渗透函数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迁移能力,发展空间观念。为初中学习坐标系铺垫。】
六、总结延伸
师:愉快的一节课很快过去了,你有什么收获?我们认识了数对,知道了可以用列与行这两个因素来确定物体的位置。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学习其他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教学反思:
本节课体现了以下几点:
1、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
2、在认知冲突中感受学习新知的必要性。
3、初步感知直角坐标系的思想和方法。
4、适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方法,感悟数对与位置的一一对应思想。
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本课中体现得较多。通过形来研究数的特点,通过数来呈现物体的位置,在方格纸和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之间架起了数与形的桥梁,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这种数形结合的思想也是今后研究和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
篇17:数,不可貌相-倒数的认识教学实践与反思
【案例背景】
教学概念,教师要根据概念产生的不同背景,因材施教,选定最佳的引入路径,尽力排除非本质属性的干扰和影响,让学生尽快触及概念的本质特点,否则不仅会因为远离教学内容而影响教学效果,甚至还会产生误导作用,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歧途。
在教学倒数时,不少教师围绕“倒”字做文章,有的观察一幅正放和倒放的图画,有的让学生读“杏”“呆”等构字倒置的上下结构的字,有的让学生查字典解释“倒”字的含义,然后观察一组分子、分母相互倒置的分数,引入倒数。这样教学,效果似乎很好,但却淡忘了“倒数”概念的应用意义与作用,是一种舍本求末的做法。学生遇到和是互为倒数吗?就会发蒙了,因为他虽熟谙“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这一定义,但是在潜意识中还是以“分子、分母互相颠倒”作为“倒数”概念表征的缘故。
数不可貌相,倒数的本质是什么,如何引导学生建构倒数的意义,探寻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如何在倒数的教学过程中全方位地达成教学目标?我不断地思考和探索着。
【案例描述】
片段一:探究新知得出概念
1、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乘法,为了后续学习的需要,这节课我们将运用分数乘法的知识来研究两个数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什么关系呢?就是它们的乘积是1。(板书:乘积是1)
2、观察、判断哪两个分数的乘积是1,写出乘式。
1
⑴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多媒体显示:
×=1 ×=1 ×=1
⑵揭示“倒数”的意义
师:每个算式的积都是1。像这样“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板书,并让学生读一读)
⑶思考:“你怎样理解‘互为’一词? (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并举例说明)
⑷判断:因为×=1,所以是倒数,是倒数。这种说法对吗?那应该怎么说?(因为×=1,所以是的倒数,是的倒数。和互为倒数)
〖我的思考:从倒数的外部特征入手,创设情境或游戏引入倒数的概念,如此入课,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轻松活泼。但是创设情境的预期效果不应只是轻松、有趣,更应关注你的情境是否为学习数学服务;是否让学生在数学上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是否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空间。
学习倒数的知识基础是分数乘法,而倒数又是学习分数除法必备的知识。相对于分数乘、除法的意义、计算和应用而言,它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所以有的教科书把它编排在“分数乘法”单元的末尾,有的教科书把它编排在“分数除法”单元的开端。
鉴于此,我通过谈话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乘法,为了后续学习的需要,这节课我们将运用分数乘法的知识来研究两个数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什么关系呢?就是它们的乘积为1。”这样的谈话,可以阐明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从而激发学习动机;可以明确这节课的研究方向,从而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可以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
片段二:运用概念,探究方法
1、找分数的倒数
⑴观察互为倒数的两个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两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位置刚好相反。
⑵师:根据这一发现,你能找出剩下的3个数、 和1的'倒数吗?
(学生写好后,先同桌交流自己的方法)
⑶反馈: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
(分子、分母交换位置,我们可以称它为“换位”)板书 换位
⑷验证:那我们该怎么来验证它是否正确呢?(板书:×=1)
⑸强调:判断两个数是否互为倒数的关键是它们的乘积是不是1。
⑹ 的倒数请学生说一说。
⑺ 1这是带分数。该怎么找到这个数的倒数的?(生:先将带分数变成假分数,再交换分母和分子的位置)(板书:1= → )
2、找整数与小数的倒数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求一个分数的倒数的方法,那么整数和小数有没有倒数呢?请你举几个例子找一找写一写。
⑴学生独立尝试,再在小组中交流。
⑵汇报:请学生说一说找整数的倒数的方法。
生1:7可以看作,再把它换位,就是。(根据回答板书)
师追问:该如何验证?
生1:7×=1
师:先把整数变个形,变成分数,再换位,你们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2:可以想7×( )=1,然后倒过来1÷7=
⑶师:还有别的整数吗?(再请学生举个例子)看来还有很多,那老师可以用字母A来表示吗?那它的倒数就是多少?(板书:A×=1)
⑷你们怎么找到小数的倒数的?谁能举个例子说一说?
生1: 0.25化成分数是,再把换位,它的倒数就是4。验证0.25×4=1
生2:1.2化成分数是,再换位,它的倒数就是
3、小结方法:现在请大家讨论一下,黑板上这些数,我们是怎样找到它们的倒数的?(小组讨论:一般只要把带分数、整数和小数先化成真分数或假分数,再把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化成倒数。整数和小数还可以用1除以这个数来算一算。)
〖我的思考:“倒数的认识”这一课的核心内容是“倒数的意义和求法”。“倒数的意义”属于概念的教学,我认为,只有让学生关注基础知识本身,让学生在深入剖析“倒数的意义”的过程中,学会数学思考,体会解决问题所带来的成功体验,才能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所以在教学时,学生先通过大量感性材料的观察、思考、推理和交流,对倒数有了初步的感知认识,揭示除了倒数的意义 “两个乘积是1的数互为倒数”。“互为”一词是教学的难点,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教师选准难点进行展开。让学生自己谈谈理解,并举出实例来说明,让学生自己去领悟。接着,设计了判断题,让学生在争论中明辨是非,进一步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理解倒数的意义。
“倒数的意义”是学生思考的基础,“倒数的求法”是学生思维的主线,这两点相互融合地交织在一起,是每个活动都要着力突出的重点。探索“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以学生提供的素材为载体,引导学生大胆尝试,在尝试过程中找到整数、小数、分数求倒数的共性,并悟出方法。学生充分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形成体验,在交流中激励思考,在思考中促成发展。教师适时通过板书、问题、评价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整理获得的活动体验,梳理形成的感性认识,从而使学生主动建构起属于自己的“双基扎实,体验深刻,思维灵动,结构开放”的知识系统。〗
片段三:深入剖析拓展延伸
1、思考:哪些数可能没有倒数?
生1:老师,我不确定“1”的倒数是几?(有的学生说有,有的说没有)
生2:1的倒数还是1。
师:你能说说理由吗?
生2:1化成分数是,倒过来。
生3:1×1=1,所以还是1的倒数还是1。(板书:1的倒数是1.)
生4:“0”没有倒数。
师:为什么?
生4:0乘任何数都得0,所以没有倒数。(板书:0没有倒数。) 生5: 0不能做除数,0也不能做分母。
师:刚才我们说A的倒数是,也得排除什么情况?(板书:A≠0)
师:只有0没有倒数吗?(学生点头)
师追问:0.6(6的循环)这个循环小数有没有倒数?(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没有,还有些则陷入了思考)
师提示:它能否变形成分数呢?
生:0.6的循环也就是三分之二,所以它的倒数是二分之三
师小结:0除外,像这些数也是有倒数的,只是凭我们现在的能力可能还不能一下子将它变形,找出它的倒数。)
2、师生互报倒数。
① ② ③ 4 9 15
⑴师报一个数,学生抢答。
⑵ 观察每组中各数的倒数,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生1:真分数的倒数是假分数,假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整数的倒数是几分之一的分数。
师:同学们都同意吗?(大部分学生点头,其他学生迟疑。)
师提示:假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手指板书:1×1=1)
生2:假分数不能等于1,要大于1,它的倒数才是真分数。
师:你补充的很及时。
生3:老师我还发现,原数越大,倒数越小,原数越小,倒数越大。
师:真是了不起的发现。
〖我的思考:学生在知道了分数、带分数、整数、小数的求倒数的方法以后,请学生思考是不是所有的数都有倒数。面对特殊的0和1这两个数时,学生们出现了小小的“争执”。对于学生的“争执”我没有直接介入,而是引导他们互相说说自己的理由,在他们的交流中,学生们达成了一致的认识:0没有倒数,1的倒数时它本身。并且在说明理由时,学生还认为“0不能做分母,所以0没有倒数”这个理由,拓展了我所提供给学生的知识内容。这个结果的出现,远远比我扯着嗓子告诉他们,让学生能接受的效果要好的多!
接着又提出“循环小数”有没有倒数,让学生试着找一个循环小数的倒数,学生进一步
【生活中的数”的教学实践与反思(整理17篇)】相关文章:
“能被3整除的数”教学设计与评析2022-05-06
1000以内数认识数学二年级下学期说课稿2022-12-28
大数的认识课件2023-08-03
二年级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2022-11-15
《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2023-07-18
亿以内数的写法(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2022-11-11
《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2022-10-22
人教版顺序结构程序教学设计2022-08-19
二年级数学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2022-12-28
《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2023-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