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反思

时间:2023-01-03 07:42:12 教学反思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反思(合集15篇)由网友“饼子圆”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借鉴。

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反思

篇1: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反思

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反思

我在中学从事历史教学大纲,使用了三个版本的历史教材,以往教材“繁,难,偏。旧。”,导致学生厌学历史,加之历史课与语文,数学课比较,处于从属地位,是“小儿科”,学校,学生都不重视历史学习,教师工作热情低,历史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考什么,教什么,一切以中考,高考的高分值为目标,教师照本宣科,课堂满堂灌,教师45分钟下来口干舌燥,学生囫囵吞枣,兴趣寡然,,死记硬背以应负考试,根本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提高素质教育,强调教学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的今天,怎样不负历史重任,在新课程标准下上好历史课,通过新课程培训的学习,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以学生为中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

过去历史教师是典型的学者,满腹经纶,上课滔滔不绝,包得太多,讲的过细,即使偶尔提问,学生也不过是照本宣科,假模假样地充当”主体”,新课程教学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观是课程观的重点。营造宽松。自由。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解决疑难的积极性,应该成为历史教师的共识,”兴趣”是推动学生自觉学习的强大内动力;教师要充当一名优秀的导演,指导课堂内的每一位演员――学生进行精彩的表演,学生看的懂的尽量不讲,教材里能找到答案的尽量不嗦,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索。互相争论。允许百家争鸣。教师在这里应满面春风,使用以下语言:”你真棒”。”你考虑问题和有新意””你再深入想想”。教师多宽容。多肯定。学生的思想火花,每个学生都有巨大潜能,教师要独具慧眼,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他们每一节历史课都兴趣盎然。

二、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操境界

以往的历史教学,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对付一本书,实际上历史教学不但要给学生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而且要通过各种具体生动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播放一段与教学相关的音乐,绘制一幅形象的历史插图,摆上几样逼真的仿真文物,教师再利用历史教学内容,创造情景,声情并茂地讲读,可以极大地陶冶学生的情操。

我在《原始的农耕生活》时,挂出两幅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草图,摆上水稻和小米的实物,顿时课堂生动起来,让学生感受历史离我们如此近。这哪是几千年前的东西但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培植了出来,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尊敬,自豪之情,由此而生,古老的历史焕发了青春的活力。教师要鼓励学生融入课堂扮演历史人物,如讲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时,我结合课文有关《论语》的学习内容。辅导学生将孔子虑心好学,诲人不倦的精神表演一下,穿上古装衣模仿古人言,绘声绘色地在课堂上表演一番,大胆的学生踊跃上台课堂气氛顿时踊跃起来,学生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更主要的是使学生通过对名人事迹身体力行的表演,使其在道德理想审美等方面产生了积极而健康的态度,强化了进取,开拓,爱国爱民的美好情操。

三、设计新颖独特的练习题,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向,

以往作为训练和测评学生学习能力的历史练习题形式单调;选择。题空。问答机械呆板。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对历史课的兴趣大减;创新思维是指以新的方式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活动开放性的历史练习对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在教学中,老师要积极开动脑筋,每课课设计一至两道贴近教材,又有创意的练习题以配合课堂教学,例如:

1、描绘山顶洞人的一天生活

2、设计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住房,说明它们的科学处

3、结合诸子百家的思想,你对学校在学习纪律存在的问题向校长提建议

4、尝试在动物骨头上刻字,再现甲骨文风采

篇2:新课程教学下教学反思

新课程教学下教学反思

新课程下的数学课教学存在诸多问题,需引起我们的重视。

误区一:教学开放过度

实例这是一节公开课。老师一上课就提出问题,问大家知道做吗?然后让学生尝试解决,汇报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都是让学生自己说,不作任何讲解、评价、示范。练习巩固时发现大部分学生未掌握新知。

反思: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我们必须实施开放性教学,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思考余地。然而,审视这节课,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轰轰烈烈”,可是学生却并没有获得知识。在开放式教学中,我们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上,忽视了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的把握,特别是忽略了对学生参与的实际可能性的分析,以为只要给学生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就会主动的掌握知识,忘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帮助者、指导者”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放开手脚,当点拨时还需点拨,当讲授处还需讲授。

误区二:合作流于形式

实例这是一节公开课。课堂上,教师刚刚提出一个问题,便立即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作任何补充;有的小组的学困生把此时作为玩耍的最好时机……几分钟后,学生代表发言,“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我的意见是……”。

反思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上述片段中,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在热热闹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大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首先,“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后,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其次,“交流”应涵养二个层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倾听别人的意见。而上述片段中的交流过程只是一个表述的过程,缺少倾听的过程,交流的效果就只能大打折扣了。在教学中合作很重要,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一味的强调小组合作,学生将会丧失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缺少对求知事物的猜想、试探与验证等心理发展过程。

误区三:评价滥用失真

实例这是一节观摩课。课堂上,一位学生回答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后,教师说:“讲得真好!表扬他!”其余学生马上“啪、啪、啪”地鼓起掌来。另一个学生回答了一个问题,也得到了同样的“殊荣”。一节课上,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

反思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因此,现在的课堂上,经常能听到“嗨、嗨、嗨、你真棒!”的赞扬,经常能听到“啪、啪、啪”的表扬的掌声,回答好的学生得到赞扬,回答得不好的学生也能意外地得到教师翘起的大拇指。

其实,过多外在的奖励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在上述片段中,教师用的赞赏实在是太多太滥了,这样的鼓励已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学生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会渐渐褪去应有的喜悦,长期下去,也只能带给他们更多的“迷失。”学生的创造性的回答一定要肯定和鼓励,学生错误的回答,既要指出不足,也要抓住可取之处给予鼓励,不可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在客观的基础上,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才是富有魅力的有价值的评价!

篇3:新课程下的历史科目教学反思

我在中学从事历史教学大纲,使用了三个版本的历史教材,以往教材“繁,难,偏。旧。”,导致学生厌学历史,加之历史课与语文,数学课比较,处于从属地位,是“小儿科”,学校,学生都不重视历史学习,教师工作热情低,历史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考什么,教什么,一切以中考,高考的高分值为目标,教师照本宣科,课堂满堂灌,教师45分钟下来口干舌燥,学生囫囵吞枣,兴趣寡然,,死记硬背以应负考试,根本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提高素质教育,强调教学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的今天,怎样不负历史重任,在新课程标准下上好历史课,通过新课程培训的学习,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以学生为中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

过去历史教师是典型的学者,满腹经纶,上课滔滔不绝,包得太多,讲的过细,即使偶尔提问,学生也不过是照本宣科,假模假样地充当”主体”,新课程教学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观是课程观的重点。营造宽松。自由。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解决疑难的积极性,应该成为历史教师的共识,”兴趣”是推动学生自觉学习的强大内动力;教师要充当一名优秀的导演,指导课堂内的每一位演员——————学生进行精彩的`表演,学生看的懂的尽量不讲,教材里能找到答案的尽量不啰嗦,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索。互相争论。允许百家争鸣。教师在这里应满面春风,使用以下语言:”你真棒”。”你考虑问题和有新意””你再深入想想”。教师多宽容。多肯定。学生的思想火花,每个学生都有巨大潜能,教师要独具慧眼,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他们每一节历史课都兴趣盎然。

二、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操境界

以往的历史教学,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对付一本书,实际上历史教学不但要给学生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而且要通过各种具体生动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播放一段与教学相关的音乐,绘制一幅形象的历史插图,摆上几样逼真的仿真文物,教师再利用历史教学内容,创造情景,声情并茂地讲读,可以极大地陶冶学生的情操。

我在<<原始的农耕生活>>时,挂出两幅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草图,摆上水稻和小米的实物,顿时课堂生动起来,让学生感受历史离我们如此近。这哪是几千年前的东西但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培植了出来,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尊敬,自豪之情,由此而生,古老的历史焕发了青春的活力。教师要鼓励学生融入课堂扮演历史人物,如讲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时,我结合课文有关《论语》的学习内容。辅导学生将孔子虑心好学,诲人不倦的精神表演一下,穿上古装衣模仿古人言,绘声绘色地在课堂上表演一番,大胆的学生踊跃上台课堂气氛顿时踊跃起来,学生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更主要的是使学生通过对名人事迹身体力行的表演,使其在道德理想审美等方面产生了积极而健康的态度,强化了进取,开拓,爱国爱民的美好情操。

三、设计新颖独特的练习题,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向,

以往作为训练和测评学生学习能力的历史练习题形式单调;选择。题空。问答机械呆板。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对历史课的兴趣大减;创新思维是指以新的方式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活动开放性的历史练习对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在教学中,老师要积极开动脑筋,每课课设计一至两道贴近教材,又有创意的练习题以配合课堂教学,例如:

1、描绘山顶洞人的一天生活

2、设计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住房,说明它们的科学处

3、结合诸子百家的思想,你对学校在学习纪律存在的问题向校长提建议

4、尝试在动物骨头上刻字,再现甲骨文风采`

开放性历史练习题的创新;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历史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健康情操。

篇4:新课程下小学教学反思

新课程下小学教学反思

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课教学存在诸多问题,需引起我们的重视。

误区一:教学开放过度

实例 这是一节公开课。老师一上课就提出问题,问大家知道做吗?然后让学生尝试解决,汇报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都是让学生自己说,不作任何讲解、评价、示范。练习巩固时发现大部分学生未掌握新知。

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我们必须实施开放性教学,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思考余地。然而,审视这节课,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轰轰烈烈”,可是学生却并没有获得知识。在开放式教学中,我们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上,忽视了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的把握,特别是忽略了对学生参与的实际可能性的分析,以为只要给学生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就会主动的掌握知识,忘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帮助者、指导者”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放开手脚,当点拨时还需点拨,当讲授处还需讲授。

误区二:合作流于形式

实例 这是一节参赛课。课堂上,教师刚刚提出一个问题,便立即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作任何补充;有的小组的学困生把此时作为玩耍的最好时机……几分钟后,学生代表发言,“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我的意见是……”。

反思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上述片段中,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在热热闹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大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首先,“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后,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其次,“交流”应涵养二个层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倾听别人的意见。而上述片段中的交流过程只是一个表述的过程,缺少倾听的过程,交流的效果就只能大打折扣了。在教学中合作很重要,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一味的强调小组合作,学生将会丧失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缺少对求知事物的猜想、试探与验证等心理发展过程。

误区三:评价滥用失真

实例 这是一节观摩课。课堂上,一位学生回答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后,教师说:“讲得真好!表扬他!”其余学生马上“啪、啪、啪”地鼓起掌来。另一个学生回答了一个问题,也得到了同样的“殊荣”。一节课上,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

反思 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因此,现在的课堂上,经常能听到“嗨、嗨、嗨、你真棒!”的赞扬,经常能听到“啪、啪、啪”的表扬的掌声,回答好的学生额头上有的甚至能贴上几颗金星,回答得不好的学生也能意外地得到教师翘起的大拇指。

其实,过多外在的奖励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在上述片段中,教师用的赞赏实在是太多太滥了,这样的鼓励已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学生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会渐渐褪去应有的喜悦,长期下去,也只能带给他们更多的“迷失。”学生的创造性的回答一定要肯定和鼓励,学生错误的回答,既要指出不足,也要抓住可取之处给予鼓励,不可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在客观的基础上,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才是富有魅力的有价值的评价!

误区四:手段成为束缚

实例 这是一节公开课。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把教学内容表现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突然,教师操作出现了错误,多媒体课件无法正常运行了。顿时,学生鸦雀无声。教师抛出求救的目光,专职电脑老师赶紧跑上去,摆弄着鼠标。不一会儿,一切又恢复了正常,课仍是热热闹闹地进行下去。

反思 现在的课,离开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似乎就成了一堂低品位的课。在时尚、热闹的背后,教师、学生跟着电脑提出的一个个问题走,实际上和跟着教师设计的问题一步一步走有何区别?教师只是把自己的“满堂灌”交给了电脑,而自己则退到了幕后。看似学生学得相当主动,其实一切都离不开教师的操纵。我们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但千万不能为之所困,更不能成为它们的“奴隶”。我们要增进课件的交互性,使课件能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意调度,同时要不断提高自己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只有这样,先进教学手段的优势才能充分发挥,进而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篇5:新课程教学下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教学下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课教学存在诸多问题,需引起我们的重视。

误区一:教学开放过度

实例 这是一节公开课。老师一上课就提出问题,问大家知道做吗?然后让学生尝试解决,汇报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都是让学生自己说,不作任何讲解、评价、示范。练习巩固时发现大部分学生未掌握新知。

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我们必须实施开放性教学,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思考余地。然而,审视这节课,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轰轰烈烈”,可是学生却并没有获得知识。在开放式教学中,我们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上,忽视了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的把握,特别是忽略了对学生参与的实际可能性的分析,以为只要给学生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就会主动的掌握知识,忘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帮助者、指导者”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放开手脚,当点拨时还需点拨,当讲授处还需讲授。

误区二:合作流于形式

实例 这是一节参赛课。课堂上,教师刚刚提出一个问题,便立即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作任何补充;有的小组的学困生把此时作为玩耍的最好时机……几分钟后,学生代表发言,“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我的意见是……”。

反思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上述片段中,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在热热闹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大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首先,“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后,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其次,“交流”应涵养二个层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倾听别人的意见。而上述片段中的交流过程只是一个表述的过程,缺少倾听的过程,交流的效果就只能大打折扣了。在教学中合作很重要,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一味的强调小组合作,学生将会丧失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缺少对求知事物的猜想、试探与验证等心理发展过程。

误区三:评价滥用失真

实例 这是一节观摩课。课堂上,一位学生回答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后,教师说:“讲得真好!表扬他!”其余学生马上“啪、啪、啪”地鼓起掌来。另一个学生回答了一个问题,也得到了同样的“殊荣”。一节课上,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

反思 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因此,现在的课堂上,经常能听到“嗨、嗨、嗨、你真棒!”的赞扬,经常能听到“啪、啪、啪”的表扬的掌声,回答好的学生额头上有的甚至能贴上几颗金星,回答得不好的学生也能意外地得到教师翘起的大拇指。

其实,过多外在的奖励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在上述片段中,教师用的赞赏实在是太多太滥了,这样的鼓励已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学生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会渐渐褪去应有的喜悦,长期下去,也只能带给他们更多的“迷失。”学生的创造性的回答一定要肯定和鼓励,学生错误的回答,既要指出不足,也要抓住可取之处给予鼓励,不可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在客观的基础上,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才是富有魅力的有价值的评价!

误区四:手段成为束缚

实例 这是一节公开课。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把教学内容表现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突然,教师操作出现了错误,多媒体课件无法正常运行了。顿时,学生鸦雀无声。教师抛出求救的目光,专职电脑老师赶紧跑上去,摆弄着鼠标。不一会儿,一切又恢复了正常,课仍是热热闹闹地进行下去。

反思 现在的课,离开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似乎就成了一堂低品位的课。在时尚、热闹的背后,教师、学生跟着电脑提出的一个个问题走,实际上和跟着教师设计的问题一步一步走有何区别?教师只是把自己的“满堂灌”交给了电脑,而自己则退到了幕后。看似学生学得相当主动,其实一切都离不开教师的操纵。我们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但千万不能为之所困,更不能成为它们的“奴隶”。我们要增进课件的交互性,使课件能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意调度,同时要不断提高自己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只有这样,先进教学手段的优势才能充分发挥,进而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篇6:新课程高一历史的教学反思

关于新课程高一历史的教学反思

1、抛开高考考虑教学

重点高中的教学目的就是向高等学校输送优秀的人才。高考对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在事实上是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准。会考的成绩对我们的压力也不小。所以,在进入高中新课程之际,教师普遍关心的就是高考怎么考。我们不仅注意教育部考试中心的新课程高考大纲,江苏、山东、广东的高考模式我们也很关心。在我省高考模式尚未出台之前,教师普遍采用“稳扎稳打”的办法,就是深入细致的分析教材内容,于是,课时不足的矛盾就凸现出来。仔细想想,这实际是用老办法对应新课程。

过去高一教学采用细致梳理的办法,目的是为高二文科班打基础。过去行得通,原因是教材我们很熟悉,什么是重点、什么是难点已烂熟于胸,知识点清清楚楚,复习资料随手可得,高考的题型固定,模式基本不变,会考跟着高考学,没什么大变数。我们知道要求学生记什么、背什么,知道用什么方法强化记忆。需要加强学生理解的问题也是老生常谈的那些,教师知道怎样讲解。那时,与初中教学也有衔接问题,但是,我们基本不管、甚至不用考虑。反正高中还要学一遍。学生在高一学习阶段,对历史课基本是顺其自然,真正重视是在高二分班后。只要会考前抓紧一些,没有过不去的年关。进入新课程后,情况正好相反,教材我们不熟悉,有很多新知识、新问题,什么是重点我们心里没数儿,对学生是难点,对教师也是难点。知识点抓什么,不知道,只好眉毛胡子一把抓,几乎全要求学生记忆。理解性的问题就更多了,不知从何下手。高考的题型、模式都是未知数,只好紧扣教材。当然,高中新课程的专题方式本身也增加了教学的难度。教师都感觉困难,学生自主学习根本谈不上。

走出困境的教学思路,我认为首先要抛开高考考虑问题。既然高考的模式未定,过早的考虑也是徒劳无益。新课程提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一个基本理念。学着没兴趣,即便为了高考也将成为负担。学着有兴趣,困难就变成乐趣了。那么,教学首先要考虑的是那些内容能够激发学习欲望。换句话说,就是先把知识点和记忆问题放一边,也不要考虑那些是重点,先想一想,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已经教过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专题,我当时采用的方法完全按照教材顺序,教材讲什么我解释什么,教材讲多少我就讲多少,所以疲于奔命。现在要是重来一遍,我不这样做。第一课以西周社会为重点,以宗法制为切入点,联系现代我们的亲戚观念,溯源历史,让学生明白宗法观念与分封制的结合,形成早期的政治制度,再讲礼乐制度,让学生理解西周社会。第二课重点讲秦帝国的制度创新,皇帝制度、官僚制度、中央集权体制都是开创性的。第三课重点分析中央集权体制强化的途径,机制、选官制度变化、地方权力弱化。第四课延续二、三课的思路,加一些清代不同于以往特征。引发学生兴趣的中心是了解大一统的中国怎样形成和巩固的。我觉得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这一专题的内涵,知道一些具体制度的相互依存关系,不强调知识点的记忆,强调理解历史。学习古希腊、罗马和代议制的形成,也是这个思路。对比中国的不同点,理解西方历史的特殊性。我想,这与高考并不矛盾。如果新课程的高考仍延续过去的题型不变,命题思路不变,学生到文科班再强化也来得及。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比生吞活剥更深刻。如果高考改变较大,那只有一条路,基础的考察重理解,较高层次的能力考察采用新情境、新材料,只有这样的分析才能看出新课程的教学成果。

过早的忧虑高考于事无补,反而造成一团乱麻的局面。更何况还有大多数考取理科的学生,让他们在高一就厌烦历史,实在是老师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让大多数孩子对高一历史课留下深刻的印象,终身对历史感兴趣,应该是我们的追求。

2、初高中的衔接问题及其专题教学的思路

应该说,初中历史的实际效果问题是个老问题,只不过在新课程中更加突出而已。初中不重视历史,和我们对初中历史教学效果的期望值是两个问题。不重视的根源在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升学不考就不重视是通病,一时半会儿解决不了。但是,我们也不能对初中历史教学的期望值要求太高。抱怨高一学生历史基础太差,往往是希望他们记住基本的历史顺序,知道重大的历史事件。说实话,我虽然也具有本科的专业学历,但是,我对初中历史的印象极其淡漠。因为在那个年龄段我什么都不理解,老师讲得再好,我也是听着入神,过后就忘。历史需要理解,要求十几岁的孩子理解那么多的人和事,怎么可能呢?忘记是非常正常的。忘记不见得就没有潜记忆。激活学生的潜记忆正是高中教学的任务。

以浙江使用的初高中教科书来看,在某些方面我认为,记不住或许还是好事。人教版的初中历史课本编排得很好,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但就是观点陈旧。五种社会形态的结论如果学生记住了,那我们到高中真还要花大力气进行解释。因为,人民版高中教科书淡化了社会形态问题,有些结论与人教版矛盾。学生认真起来就躲不过去。当然,真有这样认真的学生那是好事。历史知识的记忆需要多次反复的过程。想一想,我自己也是从高中学文科才开始记住很多知识的,那是经过多少次反复啊。到大学很多内容才真正理解,才学会思考。到大四阶段才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现在的学生聪明多了,很多高中生的思维水平都不简单。不要抱怨学生,应该多从教学思路中找问题。

专题教学的确跨度大、跳跃性强。我想,一是我们不能要求学生有准确的记忆基础,不知道王朝顺序没什么关系,知道大的王朝顺序就可以。总有几个学生知道,让他们讲出来,就能带动其他学生。记忆慢慢地就巩固了。二是缩小记忆的要求。必修第一册以政治制度为主题,中国历史虽然长达五千年,我们不是要学生记很多,又不是搞研究,记那么多、那么细没必要。大的王朝顺序、重要的制度名称、重要的机构和官职名称,记住一些就可以。例如三省六部制,关键是理解三省运行机制,那么,三省的名称就必须知道,六部吏、户、礼、工、刑、兵也好记,职责不必强求记全,

后面还要反复提到。宋代的二府三司则只强调分散宰相的权力,名称举例说明,选官制度重点讲科举制,监察制度不讲,提倡学生自学,这样一节课就不紧张了。

我自己体会,教师总有一些思维惯性。比如秦统一我们很熟悉,总觉得不讲统一的背景就说不清楚,教材也用“六王毕,四海一”为小标题,用一个版面阐述。但是,如果背景占用10~15分钟的时间,制度内容的时间就紧张了。既然专题的核心是制度,我们就有理由简化背景,简化统一的过程。这并不妨碍学生理解制度。朝代更替的过程都可以简化。讲制度千万要摆脱过去突出统一措施的思路。将教材“秦王朝的官僚机构”一目,改为“秦王朝开创的官僚制度”,既讲秦的官僚机构,又强调官僚制度的特征,为下两课作铺垫,完整地将制度的'主线交代明白,这样就更清楚了。“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下设太平天国、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三节,要按过去是讲6~7节课的内容。同样也要摆脱过去的思路,突出三次革命改变了什么,过程必须简化。这样,前三个专题连接起来就是1949年以前中国历史的政治走向。如果学生明白了为什么中国的政治走向是这样,我看就是教学的成功。

3、适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对新课程高一历史教学的反思标签: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范文,高中历史教学反思,课程历史教学

新课程提倡教学方式的转变很有道理,但在实际中很难落实。如果没有人听课,教师还是习惯于绘声绘色的讲解。讲课是教师的基本功,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掉。而且讲述如果能够做到通俗、形象、流畅并简练,同样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不都是讲述形式吗?不能说讲述形式不好。但是,学校教育似乎还不能完全与大众教育相比。中学教育的特点一是面向适龄青少年,高中也是普及性教育;二是培养人的基本素质,包括文化素质与道德素质。大众教育则更多的是文化普及和社会导向作用。因此,中学教育要讲究科学的培养,那么,讲究教学方法就是十分必要的。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目的是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鼓励学生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的参与也给教师提供了充分观察学生的机会。教师教学的针对性来自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同一内容对不同群体,产生的问题可能会有很大差异,因此,在新课程中要适当地变换教学方式,给学生机会和时间,不等于教师就轻松了。相反,教师要充分研究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

已经过去的半学期我给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机会相对少一些。反思后我想,是不是课本上有些学生能读懂的内容,让他们谈谈理解和感受?人民版在课文的标题下总有几句提示语,学生能不能读懂?如果我一味地自己讲,我就无法了解学生的自学能力。比如民主革命时期“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从文字上没有任何阅读障碍,但要理解其意义,不光要知道当时的社会背景、经济状况、政治局面,而且要对照苏俄革命的道路才能明白这也是一种创新。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我不知道,我教的学生有太多,无法一一作课前调查,如果再教这一内容,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式未尝不可,从中可以发现学生在这一问题上的知识储备。只要把握时间,应该不会影响教学进度。另外,像长征、南京大屠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学生不会一点儿都不知道,教师用讲授法效果未必好。用教师导读,学生自学,组织问题研讨,让学生的不同特长在不同的学习模式中展现出来,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自然就会有所提高,何乐而不为呢?

尽管高一历史教学有很多困难,只要注意研究,面向实际,讲求实效,就能调动学生提高自己、提高教学质量。新课程的问题很多,教师要主动研究、主动适应。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能力,首先我们要提高自身的能力。教师的能力低如何培养学生呢?,对新课程高一历史教学的反思

篇7: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反思

一、语文教学现状

(一)关注名家(《教师之友》和“教育在线”上的几篇文章)

1、魏书生:《技术主义和权威人格的末路》

魏书生缺乏超越于功利之上的人文关怀,缺乏站高望远的知识视野,缺乏对教育作为必要的乌托邦的切身理解,而只能成为一个对应试教育服服帖帖,对教学大纲亦步亦趋,惟技术论的、匠气十足的语文教师。

2、钱梦龙:《方格之内的圆融》

钱梦龙倡导和践行的“三主三式导读法”无疑奠定了他在中学语文教学界实力派、技术派的地位,这一教学法虽有现代教育理论的包装但基本上还是属于传统教法的范畴,还是几十年来语文教学重视基础、讲深讲透讲实的技巧化的翻版。

3、于漪:《一个曾经的偶像》

于漪孜孜追求的所谓“人文”,仍然是几十年未根本更易的在语文教育中进行的思想、道德、情感教育。无论是从“文道结合”的角度,还是从“文以载道”的角度,我们发现,更多的时候,于漪是以道为先的,有时甚至牺牲文,以文祭道。

4、“教育在线论坛”《不只是请教李镇西》

水云香君:一直有个想法,一直不敢提出。但为了核实一下,还是要请教李镇西老师。多次听人说,李镇西老师的课上的好,班主任当得优秀,可是学生考得不好。

李镇西:是的,我有过考不好的时候,而且我从不讳言,多次在公开场合讲过。相反,我特别辉煌的高考和中考成绩,我则很少提及。像魏书生那样的常胜将军,我的确不是。

特崇拜魏、李两位:魏的人生观,李的教育观。我以为,魏书生有大师的魔力,李镇西有诗人的气质。

(二)关注现状

1、教学目标虚化

新课标中对语文知识的教学建议是“随文讲解”,一些老师对要不要教给学生系统的语文知识、到底哪些是有用的语文知识、采用何种方式教学语文知识等问题产生了认识上的混乱和偏差,在设计阅读教学目标时,知识目标缺失、含糊。由于有些人对“训练”提出质疑,因而能力目标处于悬空状态。情感、态度、价值观这类情意目标本身模糊、隐性,更难落实。

2、教学内容泛化

新课标强调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因此,有些教师,只要课文中涉及某种风土人情,便让学生去开发相关的民俗风情资源;只要课文涉及某门学科的知识,便让学生进行延伸、拓展与整合。语文课上成了知识常识拼盘课、五花八门杂烩课。语文课应该以语言和言语为核心,如果课文写什么就教什么,语文课就会被上成思想教育课、民俗文化课、旅游观光课、艺术鉴赏课、手工制作课、科学知识普及课……势必导致语文课的变味、变质。

3、教学过程表演化

哗众取宠、标新立异。如:将学生分成几个方队,设男女主持人各一名,教师则以评委的身份出现。课堂气氛如同娱乐节目或“智力大冲浪”那般热闹,参与者(最优秀的学生)的情绪也高涨,但多数学生由听老师讲课的听众,变成了看同学表演的观众。又如:将学生分成小组,由学生选出组长,抽到或领到讨论题,经过一番看似热烈的讨论,小组派出代表(大多是组长)发言,美其名曰这是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实是花架子。这样的阅读课似乎很“活”,实现了所谓的互动,实际上却走入了表演化的误区。

阅读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的思维和情感顺着文思、文情、文势自然流动的过程,是他们不断调动自己的人生积累和作者交流的过程,是他们的思想、情感、心灵受到触动、陶冶、洗礼的过程,是他们渐渐领悟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奥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应该是集中的,情感是专注的,心灵是沉静的。这样才能使他们从字里行间捕捉到关键的言语信息,深深地思考,形成独特感受和独立见解: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品出意味、情味,悟出为文之道和做人之理。

4、教学手段形式化

在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中,出现了赶时髦、图形式的现象,不仅没有很好地辅助学生的学习,反而弱化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比如,课文中有些能给学生带来丰富想像的文字描述,被一些教师变成了用幻灯打出的图画,结果使活生生的东西凝固、僵化了,使本可以由一个个大脑想像出一幅幅图画变成了教师大脑加工成的一幅画,这自然禁锢了学生的再造想像。

二、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方向

1、在教学目标上,突出自学能力的培养。语文完全可以自学,语文这个工具也只有*自学才能真正掌握。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自己进行听说读写实践活动的过程。要指导学生自己学习,教师的教就要着眼于学生的学,在教法中渗透学法,用教法指导学法。

2、在教学内容上,突出重点、难点、疑点。忌讳面面俱到。教语文课,一般无须逐段地分析,更不应该逐句逐句地讲解,只要抓住重点、难点、疑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

3、在教学设计上,要突出语言文字的训练。语文教学的过程,本来应该是一个训练学生听说读写,并在听说读写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发展思维的过程。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要明确以下几点:

第一,语言文字训练指的是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的训练,其中重点是读和写的训练。

第二,语言文字训练包括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和训练语言。要让学生自己掌握那些用词准确、鲜明、生动的句子、段落、篇章。积累的主要手段是朗读、熟读、背诵、抄写、默写等。

第三,语言文字训练是凭借课文进行的。

4、在教学方法上,要突出启发诱导。要把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在教师引导、指导下,学生自行探索、自己发现的过程,而不只给学生一个现成的结论。

5、在教学指导思想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和教师

1、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1)是“首席”

(2)是“资源”

(3)是“关怀”

2、文本在阅读教学中的位置

阅读教学要以“本”为本,不要忘本(三个“本”依次指“文本”、“教学根本”、“阅读教学的本质”)。

(1)文本是有规定性的,“文本的规定性严格制约着接受活动,以使其不至于脱离文本的意向和文本结构,而对文本意义作随意理解和解释。”

(2)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是情境性,语言活动。

(见“武进中学语文”《对新课程阅读教学的两点认识》)

3、强调“读”

读(指朗读或诵读)是一种重要的语文综合能力。

1、朗读能力首先表现在心理素质上。

2、朗读也体现一个人的识字能力。

3、朗读还体现一个人的理解能力。

4、朗读更体现一个人的语感能力。

四、关于语文习惯的培养

1、养成查字典的习惯

2、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

3、养成积累运用的习惯

4、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5、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

6、养成做文摘的习惯

7、养高声朗读的习惯

8、养成背诵诗文的习惯

9、养成批注文章的习惯

10、养成做阅读练习的习惯

11、养成观察思考生活的习惯

12、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13、养成勤于动笔的习惯

14、养成写作提纲的习惯

15、养成研究文章题目的习惯

16、养成作文开头打草的习惯

17、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

18、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19、养成课堂大胆发言的习惯

20、养成积极参加语文活动的习惯

篇8: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反思

第一,要有整体性,序列性。

有些老师从初一起各老师便训练学生话题作文,其实一点意义也没有,而且容易弄巧成拙。话题作文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选取自己擅长的一种文体。”如果事先没有作过各项文体训练,又怎么进行选取呢?所以我们说,初一就老老实实训练记叙文,初二则说明文和记叙文,初三上学年还要训练议论文,下学年便主攻话题作文,这便是整体性,序列性。

面批,可细批,可组织学生互改等。

第二,要重视讲评,分类讲评。老师在浏览全班学生的作文以后,对存在问题的代表性作文(根据要求)与学生共同探讨,进行批改。学生明确要求后,再修改自己的作文,有时需要反复修改,提升作文的档次。

不要只评讲优秀作文,我们的学生缺少的不是欣赏优秀作文的水平,而是提升自己作文档次的方法、技巧。

至于话题作文,它包括许多综合的技巧。有几点要强调:

1、选好标题,力求新意(标题好本身可加分)

2、开头不要过于追求词藻华丽而写些与中心无关的内容,入题要快,结尾应顺应文章,力求深刻。

3、要善于点题,与话题挂上钩。

4、营造“亮点”,特别是语言的生动性。

5、千万要写好字,要让老师赏心悦目地欣赏你的文章。

六、做一个快乐的语文老师

(一)乐观豁达

1、以平静的心态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1)对领导,不亢不卑;对同事,以诚相待。

对学生,平等,关爱。“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一刻也不能忘了自己曾是学生”(李镇西)

(2)适应现实,不埋怨。改变自己就是发展自己。

(二)教书育人

1、教书的目的是育人,育人是潜移默化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感染、熏陶。语文老师要有童心。

2、会学习,善思考,勤反思。

篇9:新课程下的音乐教学反思

新课程下的音乐教学反思

新课程以全新的理念出现,作为一名年轻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幸赶上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咀嚼着新课程提倡的新理念有人欣慰:培养下一代创新人才有望了;有人自豪:赶遇课改,老师也幸福;有人感叹:“新瓶”真的能装“旧酒”吗?……经过几年的尝试,新课程的教师也基本能大胆,积极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改变学生以往爱音乐而不爱上音乐课的现状,音乐课堂教学确实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在某些方面也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讨和反思。

一、走进课程带给我们的生机

新课程不仅是课程内容,教材的变化,更重要的是音乐教学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的角色,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1、从教师的角色上看,以往我们的音乐教育是以音乐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技能的训练为中心进行教学的,忽略了学生带有个性倾向的生活体验,学生只是听老师说什么就做什么,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惟师是从,惟书是从的习惯。这样的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传承教学趋势必将会牢牢地禁锢住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可贵的创造力。如有一次我在上课的时候问: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动物是一蹦一跳的呢?孩子们回答的什么都有:兔子、小青蛙、小袋鼠、小猴子……突然有个孩子说:“跳蚤”当时我一愣,但还是及时的表扬了那个小朋友夸赞他很有创意,与众不同,那个孩子得意的坐下了。于是其他孩子也纷纷回答还有:虱子、蚂蚱……当时我愣住了,孩子们不管这些昆虫究竟会不会跳,一下子就说出了几十种即不可爱又不益孩子模仿的虫子,我赶紧把孩子的思路拉了回来,让他们进行游戏律动,把孩子们分成了四组模仿小兔子、小青蛙等会跳的小动物,和着音乐教室里进行律动。一切进行的很顺利,当轮到第三组小朋友表演的时候,有个孩子居然伸着舌头,一蹦一跳地朝我过来,我惊奇的问你模仿的是什么?“我模仿的是僵尸”说完还双手掐腰,得意洋洋。惹的大家哈哈大笑,教室里一片闹哄哄的现象。于是我狠狠的批评了这个小朋友,后来的律动游戏他怎么也不肯参加。课后我困惑了,一个7岁的孩子如此固执地坚持他在大人眼中并不正确的举止,他心理的动机是什么呢?对于他“奇思怪想”我们老师应该怎么对待呢?而如今新课程构建了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已一改昔日传统的“唯师是从”“师道尊严”的状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由“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参与者”“组织者”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沟通交流的关系,如“你真了不起”,“你真棒”等等即尊重学生又激励了学生,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从教师教学方式上看,教师已经改变了传统单一枯燥的专业化技能训练,大胆的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提供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反馈,注重课程的整合与延伸,注重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感知、体验、表现音乐,激发学生对学生的兴趣,努力缩短音乐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着眼于学生的艺术发展,融合众多艺术风格于一体。如在歌曲《闪烁的'小星星》一课中体验音的强弱,有一位教师首先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经验直观形象的模仿音的强弱如:老虎的叫声?蚊子的叫声?接着就用做游戏的方法在一面鼓上撒上小米,用不同力度的敲击鼓,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然后用朗读歌谣的方式来体验音的强弱,最后在律动实践中理解音的强弱。这样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的学习方式还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一个亲身实践的空间;一个情感沟通的空间。

3、从学生学习的方法上看,由于教师的教学思想已从培养专业人才转变为培养人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以及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因此,在课程学习中学生也改变了传统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积极主动的感知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如在欣赏歌曲《玩具兵进行曲》教师让学生说说你听后的感觉?有的学生会说:“我仿佛来到了一个童话王国和小士兵们一起在玩耍。”还有的小朋友会说:“我仿佛在梦境中,梦到了许许多多的木偶在跟我跳舞。”等等。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能根据音乐的感知不确定性的特点,给学生极大空间的想象力,让学生大胆阐述自己对作品的独到见解。

二、走出课程带给我们的误区

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兴趣的培养、课程的整合,注重创新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注重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研究。因此,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音乐,这的确是个可喜的变化,但是,与此同时我们的音乐课堂同样走入了一个误区。

1、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由于教师片面的理解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忽视了基本技能和知识的掌握,忽视了以审美为中心的这个理念,一贯的追求表面形式上的热闹。如《郊游》一课,我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的创设情景,设计过田野,过小桥等形式,让学生每到一站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而没有真正的去让学生仔细的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学生玩的很开心,但一节下来到底让学生学会了什么,却不知道。

2、为了突出课标中的创新。教师往往在教学设计中一味的追求表面上的创新,很多老师喜欢照搬照抄,不按照教学的目标以及课的设计,例如听了周俊老师的《动物说话》的歌词创编,觉得特别的新鲜,以后上课的时候经常去做一些什么歌词创编,似乎音乐课只有歌词创编,而对其它的音乐要素却无人问津了。当然不是不可以歌词创编,只是音乐的创编空间还可以再大些,如从力度、节奏、音响效果等方面来创编。

3、为了突出课程的整合。音乐课程整合应以音乐文化为主线,当前许多课为了突出音乐的课程整合,将音乐课的教学重点偏离了,把音乐课上成了历史课,美术课,地理课等等。如在教唱《我的家在日客则》的时候,大部分时间放在了解藏族的风土人情,藏族特产以及习俗等等,但这样对一年级小朋友来说是不是太深奥了。

篇10:新课程下的教学反思论文

新课程下的教学反思论文

新课程下的教学反思论文正文:新课程下的教学反思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但是,从所听过、看过的教学观摩课中,也产生了一些疑惑,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课堂流行语的反思 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 1.“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课堂上,教师言罢,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场面极为热闹。但学生喜欢的方式真的只有大声朗读么?这跟教师的导向有很大关系。在小学阶段,教师比较强调高声朗读,因为,这样易出效果,也便于教师检查。但是,其他的阅读方式学生难道就不需要掌握了么?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退一步说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阅读方式,也不要总强调“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学生不喜欢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随心舍弃了。比如默读和浏览,要求学生将字码直接译为意码,这是一种高心智的活动。《语文课程标准》对默读提出了具体的分段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学生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引导学生学习、运用默读。但在学生自主选择时,往往避难就易。如果一味地用喜欢的方式读,极易让学生产生遇难逃避的不良心理。 2.“你学懂了什么”。 教师话落,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场面热烈感人。教师或全盘肯定,或蜻蜓点水式评价,不深究,听之任之。仔细品评,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可谓竞相纷呈。然而遗憾的是,教师的种种表现常缺乏针对学生语言表达加以点拨、引导及在情感中国大学网()

篇11:新课程下的音乐教学反思

一、走进课程带给我们的生机

新课程不仅是课程内容,教材的变化,更重要的是音乐教学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的角色,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1、从教师的角色上看,以往我们的音乐教育是以音乐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技能的训练为中心进行教学的,忽略了学生带有个性倾向的生活体验,学生只是听老师说什么就做什么,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惟师是从,惟书是从的习惯。这样的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传承教学趋势必将会牢牢地禁锢住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可贵的创造力。如有一次我在上课的时候问: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动物是一蹦一跳的呢?孩子们回答的什么都有:兔子、小袋鼠、小猴子……突然有个孩子说:“跳蚤”当时我一愣,但还是及时的表扬了那个小朋友夸赞他很有创意,与众不同,那个孩子得意的坐下了。于是其他孩子也纷纷回答还有:虱子、蚂蚱……当时我愣住了,孩子们不管这些昆虫究竟会不会跳,一下子就说出了几十种即不可爱又不益孩子模仿的虫子,我赶紧把孩子的思路拉了回来,让他们进行游戏律动,把孩子们分成了四组模仿小兔子等会跳的小动物,和着音乐教室里进行律动。一切进行的很顺利,当轮到第三组小朋友表演的时候,有个孩子居然伸着舌头,一蹦一跳地朝我过来,我惊奇的问你模仿的是什么?“我模仿的是僵尸”说完还双手掐腰,得意洋洋。惹的大家哈哈大笑,教室里一片闹哄哄的现象。于是我狠狠的批评了这个小朋友,后来的律动游戏他怎么也不肯参加。课后我困惑了,一个7岁的孩子如此固执地坚持他在大人眼中并不正确的举止,他心理的动机是什么呢?对于他“奇思怪想”我们老师应该怎么对待呢?而如今新课程构建了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已一改昔日传统的“唯师是从”“师道尊严”的状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由“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参与者”“组织者”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沟通交流的'关系,如“你真了不起”,“你真棒”等等即尊重学生又激励了学生,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从教师教学方式上看,教师已经改变了传统单一枯燥的专业化技能训练,大胆的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提供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反馈,注重课程的整合与延伸,注重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感知、体验、表现音乐,激发学生对学生的兴趣,努力缩短音乐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着眼于学生的艺术发展,融合众多艺术风格于一体。如在歌曲《闪烁的小星星》一课中体验音的强弱,有一位教师首先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经验直观形象的模仿音的强弱如:老虎的叫声?蚊子的叫声?接着就用做游戏的方法在一面鼓上撒上小米,用不同力度的敲击鼓,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然后用朗读歌谣的方式来体验音的强弱,最后在律动实践中理解音的强弱。这样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的学习方式还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一个亲身实践的空间;一个情感沟通的空间。

3、从学生学习的方法上看,由于教师的教学思想已从培养专业人才转变为培养人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以及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因此,在课程学习中学生也改变了传统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积极主动的感知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如在欣赏歌曲《玩具兵进行曲》教师让学生说说你听后的感觉?有的学生会说:“我仿佛来到了一个童话王国和小士兵们一起在玩耍。”还有的小朋友会说:“我仿佛在梦境中,梦到了许许多多的木偶在跟我跳舞。”等等。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能根据音乐的感知不确定性的特点,给学生极大空间的想象力,让学生大胆阐述自己对作品的独到见解。

二、走出课程带给我们的误区

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兴趣的培养、课程的整合,注重创新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注重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研究。因此,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音乐,这的确是个可喜的变化,但是,与此同时我们的音乐课堂同样走入了一个误区。

1、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由于教师片面的理解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忽视了基本技能和知识的掌握,

忽视了以审美为中心的这个理念,一贯的追求表面形式上的热闹。如《郊游》一课,我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的创设情景,设计过田野,过小桥等形式,让学生每到一站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而没有真正的去让学生仔细的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学生玩的很开心,但一节下来到底让学生学会了什么,却不知道。

2、为了突出课标中的创新。教师往往在教学设计中一味的追求表面上的创新,很多老师喜欢照搬照抄,不按照教学的目标以及课的设计,例如听了周俊老师的《动物说话》的歌词创编,觉得特别的新鲜,以后上课的时候经常去做一些什么歌词创编,似乎音乐课只有歌词创编,而对其它的音乐要素却无人问津了。当然不是不可以歌词创编,只是音乐的创编空间还可以再大些,如从力度、节奏、音响效果等方面来创编。

3、为了突出课程的整合。音乐课程整合应以音乐文化为主线,当前许多课为了突出音乐的课程整合,将音乐课的教学重点偏离了,把音乐课上成了历史课,美术课,地理课等等。如在教唱《我的家在日客则》的时候,大部分时间放在了解藏族的风土人情,藏族特产以及习俗等等,但这样对一年级小朋友来说是不是太深奥了。

4、合作性探究学习。为了突出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性探究学习,有些问题明明学生一下可以回答出来的,但是老师往往喜欢进行无谓的小组讨论、小组交流。如我在教唱歌曲《四季童趣》的时候,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最后一句要唱得渐慢渐弱?”其实这个问题在书中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了,因为书的最后用了渐慢渐弱的记号,我却做了无谓的小组讨论、小组交流。

总之音乐课程改革对于音乐教师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教育改革的热潮中,开拓思路,大胆创新,勇做一个课程改革的先锋。

篇12:新课程下中学数学教学的反思

新课程下中学数学教学的反思

新课程下中学数学教学的反思

陶冯珍

修武县第一中学分校,河南 修武 454350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行的,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组织作用和熏陶作用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的角色转换是关键。简言之,在新教材的实施过程中,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相辅相承的两个改变,即:教师的角色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改变了。

一、教师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一直在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是“主演加导演”。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只能被动学习。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

数学知识不是独立于学生之外的“外来物”而是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情境之中,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关联的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当引入他们喜欢的活动,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使他们产生乐学、好学的动力,从而增强学生探究的欲望。

比如在上指数函数单调性这一章节的时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杰米的百万富翁,一天他碰到了一件奇怪的事,一个叫韦伯的人对他说,我想和你订个合同,在整整一个月中,我每天给你10万元,而你第一天只需给我一分钱,以后每天给我的钱是前一天的.两倍,杰米非常高兴,他同意订立这样的合同,如果是你们,你们是否愿意订立这样的合同。学生刚开始都很高兴地说愿意,看到我笑后又想想可能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于是齐声说不要这样的合约,那么到底谁更为合算,能否用我们的数学知识来进行探讨,此时学生的兴致达到极点,并由此发现其实际为一个“指数爆炸”的现象。

二、提倡探究性学习

新课改后,增加了很多探究性的题型,这一反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问答或对话形式,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于学生。在探究式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的集体参与,并非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探究,应该给每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极少发言的学生,应多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中来。通过探究,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朗、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三、课外提倡合作式学习

通过第一次月考,将学生的测验成绩按照学习成绩分为A、B、C三个学习小组,其中A组为最基础的小组,B组为中等成绩组,C组为成绩优秀组。每个级别学生均直接请教于其高一级别的学生,A级别的可直接请教于老师。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分组的过程中避免使用差生这样的词语,比如在分组时把A组为基础组,B组为提高组,C组为竞赛组,同时对学生说,分组只是暂时的,每一次测验我们都会进行重新分组,并且在学习中途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参加高一级小组的学习。每次小测后,把各组的成绩进行比较。对成绩上升的进行表扬,对进步小的小组分析共同找出进步小的原因。

“合作学习”法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指导的学习方法转变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则为学生的管理者和技术“顾问”的教学过程,真正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因为在每一个学习小组中指导者只是比学习者基础稍好一些,现在让他(她)自己做小老师去教别人,他(她)就会想如何才能教好同伴,这样给指导者技能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他(她)的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创造了机会,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在指导同伴练习时看到同伴的成功也会激发自己在练习中更努力更加完善的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这种“合作”的方法其实是通过教来促进学的过程,学生不仅自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还能有效地指导他人进行学习,使学生可以从中更深刻地体验到课中成功的快乐和喜悦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对优生的培养。

四、改变固有的评价模式

原有的对学生的评价模式只是对学生的课业学习情况通过考试分数来评价,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品质的评价,评价方式呆扳,不利学生的发展,打击了一批学生的积极性。新课改后在评价学生时,不是只看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更注重学生的学习品质、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思想品质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评价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以一次考试的成绩论成败,评价方式更科学、全面、客观,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比如对模块的综合评价成绩采用如下计算公式:W=平时??0%+单元测验15%+实践与探究活动??5%+学段考试成绩??0%。

充分提高自身素质,投身新课改,作为当代新形势下的教师要不断加强业务、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以新理念新观念,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驾驭课堂的能力,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及时汲取营养,丰富自身的素质,提高自身能力,力争在新课改中有所作为。

篇13: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如果数学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又不对教学做认真的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去思考分析问题,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数学问题的空间呢?所以,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

一、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亲历、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更新教育观念,真正做到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观察,让学生自己思考,让学生自己表述,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课堂教学应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由接受―记忆―模仿―练习转化为探索―研究―创新,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在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这种反思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1.要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破之有效

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教师应该采取一种最通俗易懂的,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来讲授,也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讲解,重要的是要配以基础,经典的习题,当然适当地插入与此类知识有关的笑话那是最好不过了,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在选择例题和习题时最好能从易到难呈阶梯式展现。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突破教学难点也是有帮助的。一堂课难点不宜太多,突破一个就可以了,最好的突破方法还是在讲之前就应该先做好铺垫,扫清后面可能出现的障碍,一步一步的接近目标,这样效果比直接讲要好的多,这种方法我是屡试不爽。

2.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

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在一堂课中,教师要做到精讲,尽量少讲,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

刚毕业那会,每次上课,看到学生一道题目往往要思考很久才能得出答案,我就有点心急,每次都忍不住在他们即将做出答案的时候将方法告诉他们。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学生的思维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库,学生往往会想出我意想不到的好方法来。3.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很多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证拿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证的过程本身就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不讲公式的推导就直接让学生去做题,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www.dtjj.com.cn/amyhxsyl/做题去总结出一些方法,规律。结果却是多数学生不但“悟”不出方法、规律,而且只会机械地模仿,思维水平较低,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众所周知,近年来高考数学试题越来越新颖,越来越灵活,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错误。另外现在的试题量过大,有些学生往往无法完成全部试卷的解答,而解题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练程度及能力的高低。因此在切实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的同时应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

三、业务学习

1.丰富数学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数学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数学学学术论文、数学杂志、数学刊物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资料,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而且还具有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2.多听课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数学学科来说,其实平常的数学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总之,数学教学中需要反思的地方很多,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勤分析,善反思,不断总结,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才能与时俱进。

篇14:新课程下的地理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下的地理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老师置身于整体的教育情景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深究教学活动中所涉及的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教学反馈等。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进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的潜能?……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一、反思是否已转变了自己的角色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如:每节课的开始,我总是对学生说:“这节课,让我们来共同研究,一起探讨有关……的问题。”我觉得过去经常讲这节课学习或今天上第几章……,总还有点居高临下,我教你们跟我学的味。上课期间,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课堂提问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看?”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也经常以“很好!”“太棒了!”“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等语气来及时赞扬鼓励。这样做,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记得有天在初一(6)班上课时,一位男同学突然举手问:“老师,你说海拔越高,气温就会越低,可我想,喜马拉雅山的海拔那么高,应该比别的地方离太阳更近,气温怎么会低呢?”气候一章已经上完,这个学生却在几天后提出疑问,说明他上课时认真听、认真学,也认真想了,可总是解不开。在书上是肯定找不出答案的。我想了一下,用最浅显易懂的话解答了这个问题,并当众表扬他爱动脑筋,敢于提问。这件事提醒了我,书本没有讲到的知识,可能有的学生会去想,也可能有的学生心存疑问,苦苦思索又觉与书本无关,就算了。我很快在别的班级上课时举出这个事例,并鼓励同学们质疑问难。

二、反思是否已学会欣赏学生、赏识学生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1、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

2、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

3、尤其要注意赞赏那些智力一般,成绩一般,性格内向,胆怯的学生。这样做,会有不少惊喜的发现。

如:初一(5)班的女同学叶瑾,平时性格内向,胆小,从来不举手发言,每当我眼睛注视她时,她就低下头,生怕我提名,常锁着眉头。有次我试着让她回答问题,可她说话时声音很小,邻座都听不清。课后我在想,这样的孩子今后怎么去适应社会……。一天上课时,同学们都在绘制降水柱状图,我轻轻地走过去,看见她的图画得挺不错,就笑着说:“你的降水柱状图画的真好!”然后举起她的图向全班同学展示,夸她的图画的准确、美观。她的眼睛立刻露出喜悦的神色。几天后,她主动举手发言了,并且声音响亮,我又表扬了她。一种莫名的欣慰涌上我的心头。原来她不仅性格内向,还缺乏自信。及时赏识她的各种变化,从此以后她有了明显改变,每次课后遇见我,总是一张灿烂的笑脸。还甜甜地叫一声“老师好!”这样的例子,我还可以举出一些,这使我感悟到:我们老师不要吝啬你的表场,学生的心灵是纯洁透明的,天真烂漫的,十分在乎老师那本来就不多的表扬,而伤心于老师的批评与指责。我们要学会欣赏学生、赏识学生、努力作学生智能的催化剂。

三、反思是否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依赖性很强,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有一定成就感,激发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上长江一课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并根据学生的意愿进行分工备课,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来当老师,可以提问,可以补充,可以自由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做了充分准备,这从上课的情景就可看出。尤其是原初二(1)班的叶俊,王雅勤几位同学,“老师”当的有模有样,叶俊同学把长江水系图画在黑板上,边指图边讲,还画出长江流域一些大水电站的位置,并且编出顺口溜,形象、好记。真是出人意料!台下的同学也纷纷举手发言,班级反应强调。我故意坐在学生中间,如果觉得某个问题答案不确切或占时间太多,不必重复回答,就举手站起来发言,以质疑的.形式引入下一个话题。起先学生看我举手要求发言都笑了起来,但很快就接纳了我这位“老同学”。我以合作者的身份上完了这节课,每个问题同学们都完成的很好。还有不少同学跃跃欲试,纷纷要求“黄河”一节还由他们自己上,真是“课已逝,趣尤存”。我又感悟到:学生需要的不只是我们被动的辅导,他们还需要什么?学生的本性向善,天生就有一种有所作为,被人赏识的需要,他们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尊重;需要得到我们的支持;需要有对其他同学的生活产生影响的机会;需要做有趣并且有挑战性的事情……

四、反思是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勇于创新的品格。

记得前些时上“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一课时,我不仅仅局限于教材,而是让学生结合身边发生的一些现象思考,我们为什么需要洁净的空气?现在安庆市尤其是大街上空气如何?你有什么感受?我们能有什么好的建议来改变这一现状?经过一番热烈地讨论,“高招”出来了:大家一致认为应该使用无铅汽油,并大力提倡骑自行车,尽量少用汽车和摩托车来减少空气的污染;有的同学建议最好骑电动自行车,速度快,又没有污染;有的同学说国外对汽车尾气的排放都实行欧1、欧11标准,发达国家实行的是欧1标准,现在我国大城市北京、上海已实行欧11标准,假如超过这个标准就不准使用汽车,我们安庆也应该执行这个标准;有的同学建议应该在汽车尾气排放管上面按装个过滤器,把有害物质都过滤掉……,学生的建议颇有创造性、这让我感到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源的地位已被动摇了。这一课还有一个课堂活动题,内容是这样的:有人想买新房子,有两处地方可以选择;一处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但是房价稍贵些;另一处虽然房价便宜些,但是离工厂区比较近,空气质量差一些。选择哪一处呢?不用说,教材的本意,是选价格稍贵但环境好的房子买。经过这课内容的学习、讨论,大家应该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一经提问,许多学生大声嚷嚷,应该选价格贵但环境好的房子,并纷纷说出理由:如果选价格便宜点的房子,虽然一时省了钱,可环境不好、有污染,人的心情也受到影响,以后生病,不知要花多少钱!说的很有道理。我相信就是成人一般也都会这样考虑。这时,初一(6)班的段佩凯同学站起来说:“我选价格便宜点的房子。”班上立刻有同学笑起来。我没有马上否定他的选择,而是说:“谈谈你的想法,好吗?”段佩凯同学说:“我选便宜点的房子,是因为这样可以把省下来的钱买一些树苗,种在周围,这样树木可以净化空气,就能够改造这个地区的环境。"真是一个环保主义者!多有新意多有创意!我当即竖起大拇指说:“太棒了!这位同学的想法真高尚!”究竟哪一个答案最好?我真为自己唯书为上的思维定势汗颜。我再次感悟:我们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自信敢为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以上反思似乎都是成功的例子。其实,每当空闲之时我还在反思:一些学生在上堂课的表现,思绪是否还游离在课堂之外?为什么个别学生上课时表情冷漠,眼神空洞,甚至上课经常不带书?曾试着和他课后交谈以示关爱,于是曾经,他听课认真,不再干扰课堂,而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原样……或许是因为没有及时赏识他的各种变化?还是因为没有满足他的基本需求?差生转化还有哪些好对策?我在思索。

篇15:新课程下的物理教学反思

新课程下的物理教学反思

2005年是实施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一次中考,新疆自治区中考命题的趋势是什么?很多教师心里都没底,参加了中考物理阅卷,让我们眼前一亮,出乎我们意料,也在我们的意料之内,试题即重视对学生今后继续学习和发展有利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行考察,而且能将基础知识放在一个具体的真实的情景中考察,这样能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促使了学生去思考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验题从控制变量题的角度考察了学生的物理探究能力,其中有一道开放题被全体阅卷老师认定为整个试卷的亮点,其精彩之处在于学生的答案有近百种,甚至有的答案是我们没有想到的,令我们拍案叫绝,我们不由感叹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开阔性,学生是充满智慧的,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也引起了我们的深思。

试卷共分三大题,第一大题选择题共20分,第二大题填空题20分,第三大题综合题共60分,综合题中的.21题: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大气层是这个“家园”的保护伞,没有它,人类将无法生存,请你设想一下:如果地球周围没有了大气层,学过的物理现象中哪些将不再发生(请从力学、热学、光学、气压等不同物理现象中任选两种作答)。

参考答案:氢气球不会升空,看不见“海市蜃楼”,或:听不见声音、做不成马德堡半球实验等。

这里我节选一些学生的答案,来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学生答案:说话听不见声音;没有了大气层,高压锅用不成了;太阳光射到地球上不会发生折射、反射;星星不会一闪一闪的;太阳在地平线下时,地面上是黑暗的;人无法呼吸,动植物不能生存;天空中不会出现彩虹;太阳光在天空中不会散射、天空不会是蓝色的;白天气温很高,晚上气温很低;水的沸点不会随高度变化而变化,水不会烧开;人无法用吸管喝饮料;飞机不能升空,小鸟不能飞翔;托里拆利实验做不成了;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没有绿色植物;没有流星了,宇宙飞船不会因和空气摩擦而坠毁;没有美丽的彩霞和晚霞了.......

在这道开放题中,学生的答案涉及到的知识面很广,从力学、热学、光学、气压等不同角度思考,甚至和生物学科互相渗透互相联系,体现了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培养了学生能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学科、多侧面地灵活思考问题,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引起了我们反思:“创新是民族的的灵魂”,基础物理教学,学生由记忆掌握性学习,转向理解探究性学习是时代、社会对培养创新能力的学生的需求,它对物理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物理知识和其它相关基础知识,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通讯工具,收集、储备信息,扩大视野、虚心交流、互助合作,注重教学反思,对自己教学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还要跳出过去那种“要我教,要我学,要我改、要我研”的被动误区,主动针对自己教育教学(此文来自)存在的问题、困惑等情况展开探究,进而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我开始不断反思自己,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剥夺了学生多少发现的机会、动手的机会、思考的机会;还在精彩的讲解过程中剥夺了学生多少的讨论、发表的机会;还在题海的战术的压迫下剥夺了学生多少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的机会;不知不觉中,我们的学生错过了多少参与和锻炼的机会。这难道不是我们教师的教育失误吗?在今后的教学中,必须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指导学生有选择的做题、精选精炼,余下的时间学生可以广泛阅读,接触新鲜事物,开阔视野。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通过实验进行探究,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要加强开放题的训练,问题涉及的知识不要局限于物理教材,而要涉及日常生活、最新科技动态及其它学科内容,设计成开放性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会使学生亲身体会到物理知识有着广泛的应用性,拓宽学生的创新视野,答案不唯一,不强求思维的统一,启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

新课程下的历史科目教学反思

论新课程改革下的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几点体会

如何构建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的优秀论文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科学课堂教学

实践新课程理念发挥愉快教学论文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效课堂教学初探

高中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反思现状剖析与学校对策论文

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新课程下中学历史教师如何实现专业发展

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反思
《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反思(合集15篇)】相关文章:

高中作文教学反思2023-09-08

新课改形势下初中物理教学初探2023-01-16

新课改高中物理教学反思2022-12-30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2022-11-20

初中教学论文题目大全2022-08-26

个人研修计划历史2022-05-07

教学论文的题目2022-07-22

核心素养下的培训心得体会2022-11-12

新课标下初中地理“活动”栏目的教学分析2023-09-02

高中教学反思的2023-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