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开天辟地(共17篇)由网友“睿阿睿”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教学反思开天辟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
一、抓住重点,创设情景
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在教学时,抓住“一使劲”、“咔嚓”、“‘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左手持凿,右手握斧”、“猛劈猛凿”、“巨石崩裂”等词语体会盘古的神力,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盘古的力大无穷。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用了这句话“清而轻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应用了大量的反义词,让学生在朗读中找出来,体会作者用这些词语的妙处。
创设一定情景,让学生体会盘古为了让天地成形,做了怎样的付出。“头顶天,脚踏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让学生伸出双臂上举,静静站立,想象感受盘古顶天立地,让学生直接说出自己的感受,从而引出盘古“精疲力竭”“微笑着倒下了”并提出问题:盘古为什么含着微笑倒下了?这是怎样的微笑?让学生思考,体会盘古伟大无私的献身精神。
二、结合文本, 展开想象
给学生广阔的空间,学生的想象会让你惊叹不已。在教学盘古的身体化为万物时,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想象是根据所想象事物与原事物之间的相似点进行的,不是瞎想的”,这样不仅让学生方便记忆课文内容,而且由此让学生想象盘古身体的某个部位还可能变成什么。学生对盘古其他身体部位的想象非常精彩,这不仅仅是让学生想象,更让学生在想象的同时体会盘古为了人类而自我牺牲、伟大无私的献身精神。
三、教给方法,指导背诵
课程内容学过后对课后作业中的背诵,平时只是一布置就了事,没什么背诵指导,特别是小学中年级学生机械记忆能力比较强,指定背诵的课文学生大多数靠机械记忆完成的。容易遗忘,从长远看,这样做对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我们要做到对学生负责,做教学上的有心人,对学生进行背诵指导,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我觉得应该有以下几点:
1、让学生背诵的过程中,让学生领悟文章的内容,指导学生理清课文层次,建立记忆网络,明确背诵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
2、师生互动,找出九个“变成了”来帮助记忆,启发学生学会记忆的支撑点。
3、让学生尝试背诵,发现薄弱环节,以引起学生注意,这样再次背诵的时候,印象就更加深刻了。
篇2:《开天辟地》教学反思
《开天辟地》是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讲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大神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的故事,赞颂了盘古无私的献身精神。第二课时教学中,我把“盘古怎样开天辟地,怎样化生出世间万物?”作为重点讲,其中以朗读、表演、想象表达等作为辅助手段,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学习课文2―7自然段,我先给出三个简单的词语填空:天()地。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自己读课文,自己思考,接着再小组交流,综合一个大家都认可的词语。小组的力量是强大的,六个小组,基本都准确了概括出了这几个自然段的意思:开天辟地、顶天立地、改天换地。在此基础上,我又给出了三个句子填空:
1、“开天辟地”这部分,()这些词句,写出了盘古力大无穷的特点。
2、“顶天立地”这部分,写出了盘古()的特点。
3、“改天换地”这部分,他的()变成了(),突出表现了盘古()的精神。
交流第一个填空时,通过抓关键词句、表演读、想象表达,感受盘古的力大无穷。让我感到比较欣慰的是,在读到“猛劈猛凿”时,我让学生想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们的想象比较丰富,有的'说看到了火光四溅,有的说听到了轰隆的震裂声,有的说看到了盘古挥动着凿斧,流淌着汗水,等等。说明他们在学习的时候注意力比较集中,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学习交流第二个填空时,通过反复朗读、感受,学生们能感受到盘古巍峨高大的特点。交流第三个填空时,学生们读着读着,都背了出来,无私奉献的精神也能顺利感悟出来。
总之,填空的形式,顺利地引导着学生们纵观课文、潜入文本、体悟精神。
篇3:开天辟地教学反思
《开天辟地》是一篇神话传说,主要讲了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有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把盘古“ 用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整个世界 ” 的过程写的生动有趣。教学这篇课文,要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现将我教学这一课的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阅读课文 把握结构
在开课时,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 我们知道了是谁 开辟了天地,那么他是 怎样 来开辟天地的, 课文中从几方面写了开天辟地的过程? 你能不能直接从文中找出答案?”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并找出答案。在揭示答案的同时又指出了课文的中心句,也是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再次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同时也把握了这节课的重点。接着引导学生学习盘古如何用神力和身躯开辟天地,了解课文的结构,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二、抓住重点 创设情景
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在教学时,抓住“ 裂开一条缝 ”“ 咔嚓 ”“ 猛 ” 等词语体会盘古神力,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盘古的力大,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用了这段话 “ 清而轻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 ” 应用了大量的反义词,让学生在朗读中找出来,体会作者用这些词语的妙处。
创设一定情景,让学生体会盘古为了让天地成形,做了怎样的付出。“ 头顶天,脚踏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 ” 让学生伸出双臂上举,静静站立,你累了吗?想象盘古顶天立地持续了多久?他累吗?老师旁白: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就这样顶天立地。一年过去了,十年过去了,一百年过去了,一万年过去了 …… 让学生直接说出自己的感受,从而引出盘古 “ 精疲力竭 ”“ 微笑着倒下了 ” 并提出问题:为什么盘古微笑着倒下了?让学生思考,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三、多种形式 指导朗读
初读课文,只能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感知,只有对重点字词、句子理解后,才能读出味道。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让学生先自己读、指名读、找同学评价比读,引导学生感受沉睡了一万八千年的盘古积聚多少能量,当他爆发时会怎么样,让学生最后通过齐读这种方式,将盘古的神力鲜明呈现出来。
这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一、学生读,说的机会很多,但我没能很好利用老师点评、学生点评的方法,激励手段利用不够,未能把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很好地调动起来。
二、在教学的最后过于重视盘古奉献的品质,花费的'时间较长,后面部分只能忍痛割爱了,忽视了进一步去强调神话故事的特点,虽然 准备 在下一节课把这个环节作补充,但是感觉如果能连接到一起完成效果会更好。
篇4:《开天辟地》教学反思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
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传统,负载着中华民族的情感、思想和哲学,包蕴着独属于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智慧。语言与文化的同构性是语文的本体特征。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注重学生学习语文时的感悟和体验,也正是同中**语重情境、重具象、重神韵、重意会、重诗趣、重虚实的特点,极其灵活和高度自由的表达方式这些文化特征相契合的。
语文本体的文化构成特性以及传承功能,决定了语文教育不只是单纯的技术化的语言训练,而是一种“文化”的过程。而这种“文化”的过程不能脱离母语的认识、理解、吸收和运用而去实现“以文化人”的目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语文教育必须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这是一个非常宽泛的目标,像这样的目标在课程标准中还有很多。如何把“认识”“吸收”“关心”“尊重”“吸取”等关键词语体现的教学目标,变成一个阶段一篇教材明白、具体、细化的指导思想,使之经由学生不断“文化”的过程而达到呢?这是每一个老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下面以教学苏教版四(上)《开天辟地》为例,仅从语文的本体特征出发,依据儿童学习的特点以及教材的文化构成要素阐释如何依据课程标准而教。
一、从语文教材特性出发确定教学目标
教材是实现课程标准各项目标的重要渠道,对教材正确的解读和理解是确定教学目标的首要之举,也是实现课程标准总目标的必经之路。
对于文本的解读有很多依据,有的基于教师个体经验,有的基于文本特点,有的基于儿童视角。我以为,解读一个文本并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应该是语文的本体特征,也即课程标准所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解读。
首先从文化角度来看。《开天辟地》是一个创世神话,创世神话所蕴含的文化特性有哪些?原始神话是中国原古的主导文化形态,学者们坚信,原古神话作为“原始意象”蕴藉诸多文化“原型”,是人类的各种精神活动如宗教、文学、艺术、哲学、历史学等的`源泉。它反映了人类童年时代的思维方式,展示了人类智力发展过程的起点。几个世纪以来,神话哺育了一个个民族的成长,乃至美术、诗歌等艺术和哲学的生长。《开天辟地》是中国人自己的创世神话,是先民们对“世界是怎么来的”最质朴最大胆的追问与幻想,反映了先民们自我意识的觉醒。这种追问同儿童问“这是什么呀”“那是什么呀”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其次从语言角度来看。很有趣的是,创世神话的叙事结构都是简洁的、单纯的,不管是汉民族还是其他国家、民族的创世神话,一般包含了三个母题:“宇宙卵”、“创世”、“垂死生化”。而且,神话故事语言的最大特点是口耳相传的“话本”,会因叙述者的不同而会呈现出不同的内容,最具讲述的“多元性”。
再次,从文化符号角度。从“天”和“地”的汉字形态可以领略文本的文化内蕴。中国汉字认知的方式不是由音到义,而是由形直接到义,不依附于语音。儿童可以直接从字形结构中解读出字义来。“大”字就是一个伸开两臂,叉开两腿,站立着的人,上加一横为“天”,下加的一横是“地”。代表人的“大”字下加一横,就是后来的“立”字。为什么古人造字时要把代表人的“大”字放在“天”下,“地”上呢?也许古人在造字时就这么想:“人生天地间”。这便是“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在神话故事中的形象再现。
基于以上的认识,本教学的目标可以从口耳相传之语言表达、创世神话的单纯叙事结构、“世界从哪里来的”哲学启蒙这三个层面来确定。引领儿童认识创世神话的母题,感受和体验神话故事的内蕴,在有趣的不断追问和大胆幻想中涵育哲学气质和浪漫精神。只有感受和体验到神话的文化内蕴,才能获得心灵的启示和心领意会的顿悟。新课程标准中尤其强调学生的感受和体验的过程,这其实就是建构和塑造自身文化品格的过程。
二、依课程标准确定核心教学内容
每一堂语文课,都必须回答课堂教学教什么?学生能学到什么?能在儿童心里驻留什么?积累什么?发展什么?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的关联程度如何?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或者只有在考试的试卷上才有用,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
课程标准把每一个年级具体目标表述得很清楚,比如就阅读文学作品,低年级的要求是“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中年级的要求是“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高年级的要求是“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一比较就能发现儿童阅读文学作品的层次性,从关注儿童的“向往”“关心”“感兴趣”“乐于交流”等学习的兴趣和状态,到关注学生“复述”“感受”“交流”等阅读能力培养,到“了解”“描述”“说出喜恶”等高层次的文学欣赏目标。
年级不同,要求也不一样。即使有的教学目标一到六年级完全相同,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的内容以及要求显然也会不一样。我们已经习惯于从生字、新词到句子、段落,再到思想感情教学课文,这种教学内容的选定,不要动脑筋就能完成。然而,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一篇文章各有自己的“特性”。我以为,每一次教学应该有一个核心的教学内容,我们不可能把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在一节课中全部实现,也不能把课文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蜻蜓点水式的都讲到,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最有价值的事情,选择核心的教学内容。这种核心教学内容的确定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是基于文本“特性”的。所以在教学设计前,我们对于教什么得好好思考。
课程标准在四年级的“阅读”目标上,确定了10条。显然这10条也不可能在这堂课中都涉及。确定《开天辟地》一课的核心教学内容,从课程标准的要求上,可以关注“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在课外阅读中获得语言材料。”所以,教学内容有:通过阅读让儿童认识创始英雄盘古开天辟地,了解盘古创世以及化生的过程;让儿童知道神话故事口耳相传的方式,并学习用这样的方式讲故事;从讲述“盘古开天辟地”到讲述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创世神话,拓展阅读视野,了解创世神话的语言特点和叙事结构,初步领悟神话“不断追问”的意义。这些便成了本课教学的核心内容。
三、从儿童的学习特点出发设计教学过程
语文学习方式是最具创造性和生命力的部分。语文教育的文化过程,是最有生气最富情趣的活动。课程标准非常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对语文学习方式的认识与操作运用,理应体现以儿童为本的观念。
课程标准为老师指出了基本的教学方式,显然,在有限的一堂课教学时间内,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方法都用上!老师的心中要有一把尺子,这把尺子一定是基于儿童、符合儿童学习特点的,是基于师生课堂生活的。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理想的语文课堂的追求。
我主张教学的活动化,主张发挥活动在文化濡染中的作用,以体验陶冶、表演欣赏、互动交往、艺术想象等外显和静心默思、感觉意会等内隐活动,沉醉于语言文字的神奇,浸淫于中华文化的清幽旷远,驰骋于文学作品的神奇美丽,获得文本的立体形象。许多学者发现洋溢着哲学追问的神话思维,与儿童思维不仅表面上相似,在逻辑结构运演方向等方面也有共同的规律性因素。这些观点可以帮助教者从神话和儿童的关系上设计教学。教学中可以通过文学阅读的方式,教儿童表演性的讲述故事,把“文语”变成“口语”讲述。这种“讲述”既是倾听与表达的训练,也是儿童大胆表现与哲学气质的培养;可以让儿童对世界、对宇宙大声“追问”“天和地是从哪里来的?江河湖海是从哪里来的?我们是从哪里来的?”,这种大声“追问”,是一种感受,是一种体验,更是一种觉悟;教儿童比较世界具有代表性的创世神话,了解创世神话三大母题不同的表达特点,可以独立阅读,也可以小组学习。这种“比较”虽浅尝辄止,却开拓了儿童的视野和思路,比较性的阅读帮助儿童领略神话的丰富多彩与永恒不朽。这些讲述、追问、比较、阅读的学习过程,就是培养儿童阅读能力和萌发哲思的过程,就是“文化”的过程。
站在课程标准的基石上,从语文的本体特征出发,找到最适合这个年龄学生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才能逐步实现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篇5:开天辟地教学反思
《开天辟地》是五年级品社下册的一课,课文主要讲了中国 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一件大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教学本课首先让学生课前广泛搜集有关中国 共产党的资料。如人物的照片、名言故事等,搜集歌颂党及伟大领袖的诗歌曲。有了充分的准备,我们就可以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优势。于是在课堂上按自己搜集的资料分成类,分别讨论、探究,使学生知道中国共产党是在什么地方成立的?都有哪些人出席了会议?同时通过出示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图片、浙江嘉兴南湖一条游船图片、毛泽东图片、董必武图片,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于 1921 年 7 月 23 日召开,参加大会的代表有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何叔衡等 12 人,()代表着全国 50 多名党员;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选举产生了***机构,宣布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每年的 7 月 1 日 为党的生日;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接着又出示李大钊画像及《新青年》杂志封面,介绍李大钊和陈独秀 1919 年创办《新青年》杂志封面,通过课堂上探究学习,使学生懂得中国共产党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一件大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通过学习激发对中国共产党和老一辈共产党人的崇敬和热爱。
从这一教学片段中,我认为主要通过搜集资料来开发本节的课程资源,在课堂上,让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搜集资料的能力,让学生亲身体会到搜集资料是上好课的关键,从而使学生养成搜集资料的习惯。
篇6:《开天辟地》教学反思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
《开天辟地》是苏教版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中的课文,讲述的是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意在赞颂盘古无私的奉献精神。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于让学生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感受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此外还需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培养语感,同时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逐步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按类型有效积累词语,并从中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以课题为突破点,对文本(内容和体裁)进行了整体把握。
然后教给学生读神话故事的方法“借助文本,展开想象,将文字活化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引领学生进一步走进课文,找到最让你感到“神奇”之处,进行品读感悟。在学生描绘一幅又一幅画面之时,老师适机引导,让学生一步步感受盘古的伟大人格。当然,中间不乏抓重点词句(“猛劈猛凿”“精疲力竭”、“微笑”)进行品读,抓对仗句感悟文本语言的特点,通过朗读感悟世间万物的美好,通过想象给文本补白感受盘古化生万物的神奇。此时让学生练笔达标:“盘古,我想对你说……”,故事中那神奇的一幕幕还在学生眼前浮现,盘古无私奉献的高大形象已刻在学生心中,学生情动而辞发,写下了自己与文本对话后最真切的感受。
在完成对文本的解读后,我引导学生探究神化故事的特点,出示相关资料链接,学生对“神话故事”的特点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明白了神话故事是古代劳动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的寄托,也揭示了他们所赞赏和敬仰的民族精神,巧妙的突破了又一教学重点。
最后,我以总结阅读神话的读书方法结束课堂,引领学生在课后运用这一方法阅读更多了神化故事,使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有效的'扩大了语文教学的外延,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纵观整节课,学生思维活跃,课堂节奏调控适度,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投入,效果较好。但是,老师的设计、措辞上或多或少还有些不当之处。如:“神话故事是假的”就不如说成“神话故事是虚构的”,还有借助文本,展开想象,将文字活化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么诗意的语言是否所有学生都能明白其真谛。
教学永无止境,我将不懈探索。
篇7:《开天辟地》教学反思
《开天辟地》是对学生进行无私奉献的品质教育,在阅读的同时,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理解生词的方法,读懂句子、读懂自然段,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与习惯,落实年级段的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感受神话故事丰富的想象,激发阅读的兴趣。
这篇课文是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讲的是一个名叫盘古以他开辟了天地,用身躯化生出世间万物的故事,赞颂了盘古伟大无私的献身精神。本文一共五个自然段,以丰富的想象,优美的语言,讲述了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世界的过程。故事十分生动精彩,尤其是第三、四自然段描写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和第五自然段描写盘古身躯的`变化,十分传神。
孩子们都喜欢神话,想探索宇宙是怎么形成的,本课主要采用了“以读为主,读悟结合,直观辅助,体会感悟”的原则,并结合本单元的主题内容奉献,让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对话文本,感受盘古的伟大无私的献身精神。此外,神话的一大特点是想象力丰富,我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结合课文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在教学方面我重点突出几点:
一、通读文本,自主学习
教学中大量的通读课文,初读课文时每次都会有明确目的的通读全篇课文,由认识字词,到读通句子再到总结文章大意,都明确要求,做到落实到位。最后在总结时再次回归课文通读全文升华认识,此时学习已能把领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了。
二、抓住重点,感悟人物形象
我为本课精读设定了一个的问题: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这样一个问题贯穿于理解文章的始末。本课教学的纲领,围绕着这个问题,这个重点,围绕着这句话,盘古如何开天辟地,如何化身万物的精彩章节一页页地铺展开来,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一边感悟。引导学生逐段读文,并通过读来反复地重现课文的重点,逐步地把握盘古这一伟大无私奉献的人物形象。
三、结合想象指导朗读,注重文本内化
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让学生通过朗读这句话“清而轻的阳气,逐渐上升,变成了蓝蓝的天;重而浊的阴气逐渐下沉,凝成了大地。”应用了大量的反义词,让学生在指名学生读和分组对读中感受出来天地的不同,体会作者用这些词语的妙处。
四、激发想象,指导朗读
在教学“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变成什么”这节时,我引导学生一个变化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听老师读一句,看看你的眼前能够出现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学会边读边想的学习方法,正是在帮助学生对文本进行内化,同时也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与技巧。我采用了引读、师生分句读,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朗读氛围。通过美读,为下一环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设计的“小练笔”,仿写“他的( ),变成了( )”一句话做了知识的铺垫,及时的做到了学用结合。
篇8: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神话传说,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学习,抓住重点词句品味,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味,在指导读词时,告诉学生词语也是有感情的,让学生读出感情。通过做动作、对比朗读体味盘古开天地的艰难,学生虽有一定的感受但还不够到位。如能让学生边做动作边说自己的感受,效果可能会更好。在研读第四自然段,体验神话故事想象神奇的特点时设计环节合理,让学生从书中省略号引导到让学生自己想象盘古身体还会发生哪些变化?让学生想象,同学们说得很生动。但留给学生想象的时间还不够。应该给充足的时间达到尽善尽美。
篇9: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
我执教的是鄂教版五年级下册《盘古开天辟地》一课。教学中我对盘古精神的感悟步步深入,把神话的特点融入其中,品读语言的同时,不忘学生想象、表达的训练。虽然郑店街听课的老师们给予了些许肯定,综合看起来还算是顺利完成了本次教学,但课后细细揣摩,有两点在今后的教学中足以为戒。
1、问题设计的明确性。
我上的是第二课时,在复习第一部分“盘古开天辟地”后,我问学生:“盘古一斧、一挥、一劈就分开了天地,你们觉得盘古怎么样?这个神话故事怎么样?”(力大无比、奇特想象等)此问题随意,不如问:“你们感受到盘古的什么?”避免追问的嫌疑。
在学生默读6――9自然段时,我问:“神话中的人物也很神奇,他们拥有常人无法企及的能力,盘古还有哪些让你感到神奇的地方?”学生默读10秒后还是没有人举手,我就有点着急了:“找到一处也可以交流。”我希望在交流中他们能互相启发。马上有一个孩子发言,我顺势说:“同学们,盘古每天会长高一丈,这就是他的神奇呀!”学生们马上就找到了他能变化、变化快、站的时间长等句子谈体会了。为什么学生会在这看似简单的问题上卡壳呢?那是我在此问题设计的不明确:我既想结合神话的特点,又想结合课文内容提问,结果顾此失彼。不如直接问:“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怎么做的?”学生很快就会把他顶天、撑天等的描写找到了。一句“找到一处即可”折射出“走教案”的心理,有是“师本”观念的体现:退一步,尽管如此问题下,如果相信学生,多给10秒,20秒,孩子们也是能读懂文本的。
2、“点状”教学与“散状”教学
在学习第10自然段后,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盘古的――――变成了――――”学生一时想象不出来,后来才陆续有几个学生发言了。这是典型的“点状”教学,当学生的思路没打开时,不妨发挥同桌、小组的作用,在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效果一定比上述好得多:学生的学习由议论文式的“点状”连接成“散状”的群体学习,使课堂流淌出一种灵动之美、和谐之美。这不也是我的追求吗?
篇10: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
陶行知有一句话:“好的先生不是教课本,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完《开天辟地》这一课,我不禁问自己:“教这一课,学生学会了什么?”上第一课时,我主要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掌握课文内容。我问:“课文讲了谁开天辟地?为什么要开天辟地?又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引导学生学习第一节,了解事情的起因;读读2-7自然段,说说盘古开天辟地的经过。之后,让学生找描述盘古开天辟地经过的概括性语言。学生找到了最后一小节,从而明白了课文的结构。我想这是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这是应该要教会学生的能力。
第二课时,我抓住总结句:“就这样,盘古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让学生读2-5自然段,去感受盘古的神力。学生找到了一些句子,我先让学生谈感受,然后有感情地读,在评价朗读时,引导学生在读中表达对盘古的敬佩之情。这是培养学生对词句的感悟能力和朗读能力。
读到第5节时,盘古巍峨的形象已矗立于学生头脑之中。这时,我出示插图,让学生说话:“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盘古?”学生说:“我看到了一个顶天立地的盘古。”“我看到了一个力量无穷的盘古。”“我看到了一个威猛无比的盘古。”我说:“是啊,我们看到了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看到了一个英雄的刚劲有力的一面。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的第6自然段,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盘古?”
学生读了一遍又一遍,之后,我让学生说话:“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说:“我看到了一个精疲力竭的盘古。我想到他撑了这么长时间,把力气都用尽了。”“我看到了一个含着微笑倒下的盘古。我想此时盘古知道天地不再合拢,就感到很欣慰。”“我看到一个有献身精神的盘古。我想他心地很善良。”我说:“是啊,英雄的刚劲有力让我们感动,英雄的柔情似水让我们感动。盘古临死的时候,把他的.身躯奉献给了我们这个世界。”学生自读第7自然段,找一找盘古身躯的哪些部分化为了哪些万物?最后总结,盘古不仅以他的神力开辟了天地,还把他的身躯奉献,化生了世间万物。才让这世间这般美好。这是培养学生说话,表达感情的能力。在这过程中,学生用心感受人物品质,同时思想受到熏陶。
最后引导学生谈了什么是神话,以及交流了课外阅读的神话故事,还找了文中对偶句的特点,但没能仿写。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
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神话题材的文章,讲的是巨人盘古开天劈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天劈地而勇于奉献的精神。故事想象力丰富,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
对这节课的教学预设是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创设深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盘古是怎样创造美丽的宇宙?”为主线展开教学,在朗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盘古这一神话人物那高大的英雄形象和勇于创造、勇于奉献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篇11: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
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脉络清楚,分三个部分,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描写得非常清楚。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在表达上的这些特点,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在教学“化生万物”这一环节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想象训练活动
师:就在临死前,盘古还化生出了世间万生物。(出示图片),看,这就是盘古给我们创造的宇宙的美好样子,对照课文读一读,再给大家介绍一下盘古创造的美丽宇宙。
师:盘古开天地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不是真实的故事,那么人类为什么会编出这样的神话呢?从中你又有何想法呢?
生:那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生:人类的想象力很丰富。
师: 现在存在的好多东西传说都是盘古身上化生而来,你能再想象一下吗?
生:他的毛发变成了天上闪烁的星星,装点着夜空。
生;他的骨骼变成了千姿百态的石头。
生:他的牙齿变成了一颗颗耀眼的珍珠。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发挥想象力,仿写一段小练笔,效果不错,也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一次训练。
篇12: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
《开天辟地》是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讲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大神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学会讲述故事,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现,小记如下:
整体感知故事环节
为了帮助学习理清故事情节,就抓住文中关键词语,板书:
开天辟地之前:
开天辟地之时:宇宙混沌――左手持凿 右手握斧 猛劈猛凿 天地分开
顶天立地之刻:头顶天 脚踏地升高一丈 加厚一丈 长柱子 不再重新合拢
改天换地之间:精疲力竭 含着微笑倒下 身躯化成万物……
学生根据板书,练习讲述。
细读课文环节
在学习“开天辟地”这一部分时,就引领学生直间找出描写盘古“开天辟地”的句子加以体味,抓住重点词“猛劈猛凿”“巨石崩裂”,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展开想象,在头脑里浮现画面,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读好这个句子,感受盘古的神力无穷。而对同样能体现盘古神力的另一个句子“他一使劲翻身坐起来,只听“咔嚓”一声,“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一丝微光透了进来。”则进行略处理。
在学习“顶天立地”这一部分时,则通过教师的引读渲染、画面呈现及对重点词语(如:“又经过了一万八千年”、三个“极”)的点拨,想象这漫长的岁月里,盘古意志坚定,矢志不移,从而进一步领悟“巍峨”的内在含义,在品悟重点词语的同时感悟盘古的形象之高大,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学习“改天换地”时,引导学生抓住“精疲力竭”,“含着微笑”,“临死“等词语,谈谈自己的感受。在这过程中,学生用心感悟人物品质,同时思想受到熏陶。 最后引导学生谈了什么是神话和交流了课外阅读的神话故事,还找了文中对偶句的特点,初步体会了一下文章语言表达之美!
篇13: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
《开天辟地》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分三个部分,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描写得非常清楚。在说明“天和地还没有分开”的背景之后,先是讲了盘古醒了以后所做的事,以及天地的不同变化;然后叙述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所做的事;最后讲了盘古倒下后发生的变化。
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天辟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本课的语言优美,内容简单容易理解,神话本身的浪漫色彩非常吸引学生。根据我们班学生的特点,本课的教学,应该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在表达上的这些特点。教学这篇课文,要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课前的备课中,我把课文分成两课时。第一课时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学习收获,并把预习中产生的疑问提出来。重点在把课文读通读顺。难点在指导学生写生字,生字的教学不能走过堂,我想着让学生自主发现字的结构、容易错的地方、写字的方法,加强学生对生字的记忆,减少错别字的产生。分开自然段读课文,认真听并且能评价同学的读书情况,这样就能在课堂上把课文读通读顺把本节课重点解决。四年级的生字教学不能放松,生字中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觉得难写的生字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书写。这样的环节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发现难写的生字,自己去写去记,完成生字的教学。
第二课时的精读精讲,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盘古开天辟地时的意志坚定、向往光明;开天辟地后身躯化作世间万物勇于献身、无私奉献的精神。引读第二自然段,抓住“一使劲”、“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左手持凿,右手握斧”、“猛劈猛凿”、“巨石崩裂”等词体会,指导学生读好句子,在朗读中体会开辟天地的艰难,感受盘古对光明的向往,创造新世界的决心。把表示动作的词语找出来,从这些动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两句课文中的句子: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抓住“冉冉上升”、“慢慢下沉”三组反义词,体会这样用词的好处。通过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深入体会应该能解决学生理解盘古意志的坚定,形象的高大。
为了让学生能深入理解盘古的无私奉献,备课时设计一系列的图片,通过欣赏插图,感受世界的美丽,从而体现了盘古的无私奉献。
本课还有一个教学难点就是背诵指定的课文内容,四年级的学生经过前三年的学习训练有了一定的背诵能力,但如果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在课文的学习时能把指定的内容基本背诵下来那就更省时高效了,为了完成这个任务,设计一个有图片提示和填空练习相结合的环节,有形象的图片提示,背诵的难度就减低了,相信学生能很快把指定内容背下来。
篇14: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
《开天辟地》是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讲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大神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的故事,赞颂了盘古无私的献身精神。第二课时教学中,我把“盘古怎样开天辟地,怎样化生出世间万物?”作为重点讲,其中以朗读、表演、想象表达等作为辅助手段,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学习课文2-7自然段,我先给出三个简单的词语填空:天()地。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自己读课文,自己思考,接着再小组交流,综合一个大家都认可的词语。小组的力量是强大的,六个小组,基本都准确了概括出了这几个自然段的意思:开天辟地、顶天立地、改天换地。
在此基础上,我又给出了三个句子填空:
1、“开天辟地”这部分,()这些词句,写出了盘古力大无穷的特点。
2、“顶天立地”这部分,写出了盘古()的特点。
3、“改天换地”这部分,他的()变成了(),突出表现了盘古()的精神。
交流第一个填空时,通过抓关键词句、表演读、想象表达,感受盘古的力大无穷。让我感到比较欣慰的是,在读到“猛劈猛凿”时,我让学生想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们的想象比较丰富,有的说看到了火光四溅,有的说听到了轰隆的震裂声,有的说看到了盘古挥动着凿斧,流淌着汗水,等等。说明他们在学习的时候注意力比较集中,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学习交流第二个填空时,通过反复朗读、感受,学生们能感受到盘古巍峨高大的特点。交流第三个填空时,学生们读着读着,都背了出来,无私奉献的精神也能顺利感悟出来。
总之,填空的形式,顺利地引导着学生们纵观课文、潜入文本、体悟精神。
篇15:教学反思开天辟地
教学反思开天辟地
《开天辟地》是对学生进行无私奉献的品质教育,在阅读的同时,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理解生词的方法,读懂句子、读懂自然段,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与习惯,落实年级段的教学目标,《开天辟地》教学反思。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感受神话故事丰富的想象,激发阅读的兴趣。
这篇课文是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讲的是一个名叫盘古以他开辟了天地,用身躯化生出世间万物的故事,赞颂了盘古伟大无私的献身精神。本文一共五个自然段,以丰富的想象,优美的语言,讲述了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世界的过程。故事十分生动精彩,尤其是第三、四自然段描写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和第五自然段描写盘古身躯的变化,十分传神。
孩子们都喜欢神话,想探索宇宙是怎么形成的,本课主要采用了“以读为主,读悟结合,直观辅助,体会感悟”的`原则,并结合本单元的主题内容奉献,让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对话文本,感受盘古的伟大无私的献身精神。此外,神话的一大特点是想象力丰富,我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结合课文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教学反思《开天辟地》教学反思》。
在教学方面我重点突出几点:
一、通读文本,自主学习
教学中大量的通读课文,初读课文时每次都会有明确目的的通读全篇课文,由认识字词,到读通句子再到总结文章大意,都明确要求,做到落实到位。最后在总结时再次回归课文通读全文升华认识,此时学习已能把领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了。
二、抓住重点,感悟人物形象
我为本课精读设定了一个的问题: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这样一个问题贯穿于理解文章的始末。本课教学的纲领,围绕着这个问题,这个重点,围绕着这句话,盘古如何开天辟地,如何化身万物的精彩章节一页页地铺展开来,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一边感悟。引导学生逐段读文,并通过读来反复地重现课文的重点,逐步地把握盘古这一伟大无私奉献的人物形象。
三、结合想象指导朗读,注重文本内化
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让学生通过朗读这句话“清而轻的阳气,逐渐上升,变成了蓝蓝的天;重而浊的阴气逐渐下沉,凝成了大地。”应用了大量的反义词,让学生在指名学生读和分组对读中感受出来天地的不同,体会作者用这些词语的妙处。
四、激发想象,指导朗读
在教学“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变成什么”这节时,我引导学生一个变化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听老师读一句,看看你的眼前能够出现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学会边读边想的学习方法,正是在帮助学生对文本进行内化,同时也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与技巧。我采用了引读、师生分句读,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朗读氛围。通过美读,为下一环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设计的“小练笔”,仿写“他的(),变成了()”一句话做了知识的铺垫,及时的做到了学用结合。
篇16:《开天辟地》教学反思
这八个词语不仅概括了《开天辟地》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词语的排列顺序也与课文描述的先后顺序完全一致。基于这一发现,我决定将这一内容的教学渗透到课文的学习中去,一方面结合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这八个词语的意思,另一方面又通过这八个词语使学生加深对课文有关语句的描写及内容的理解。同时我决定就将这八个词语作为本课教学的一个板书,使学生可以很清晰地了解故事发展的一个完整的过程。
八个词语,结合课文内容完成对词语意思的理解,而且文中有相关的语句描述了词语的意思,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找出来,读一读,学生对词语的意思理解就更为形象,更为深刻。
比如“昏天黑地”一词,文中相对应的句子是:一天,大神醒来,睁眼一看,四周围黑乎乎一片,什么也看不见。再如“大刀阔斧”一词,文中句子是: 大神见身边有一把板斧、一把凿子,他随手拿来,左手持凿,右手握斧,对着眼前的黑暗混沌,一阵猛劈猛凿,只见巨石崩裂,“大鸡蛋”破碎了。
这样,结合文中语句,通过朗读、感悟、想象,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自然会更形象更深刻。理解深刻了,记忆及背诵的效果自然也会有明显提高。
借助词语,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由于这八个词语不仅是文章的关键词语,而且它们的排列按先后顺序,将这些词语串联起来,就能够很好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课堂上,借助这样的板书,引导学生说话练习,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根据关键词语,运用连词成句的方法来提高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同时又帮助学生记忆及背诵词语。
篇17:开天辟地教学反思
开天辟地之时:宇宙混沌——左手持凿 右手握斧 猛劈猛凿 天地分开
顶天立地之刻:头顶天 脚踏地升高一丈 加厚一丈 长柱子 不再重新合拢
改天换地之间:精疲力竭 含着微笑倒下 身躯化成万物……
学生根据板书,练习讲述。
细读课文环节
在学习“开天辟地”这一部分时,就引领学生直间找出描写盘古“开天辟地”的句子加以体味,抓住重点词“猛劈猛凿”“巨石崩裂”,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展开想象,在头脑里浮现画面,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读好这个句子,感受盘古的神力无穷。而对同样能体现盘古神力的另一个句子“他一使劲翻身坐起来,只听“咔嚓”一声,“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一丝微光透了进来。”则进行略处理。
在学习“顶天立地”这一部分时,则通过教师的引读渲染、画面呈现及对重点词语(如:“又经过了一万八千年”、三个“极”)的点拨,想象这漫长的岁月里,盘古意志坚定,矢志不移,从而进一步领悟“巍峨”的内在含义,在品悟重点词语的同时感悟盘古的形象之高大,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学习“改天换地”时,引导学生抓住“精疲力竭”,“含着微笑”,“临死“等词语,谈谈自己的感受。在这过程中,学生用心感悟人物品质,同时思想受到熏陶。 最后引导学生谈了什么是神话和交流了课外阅读的神话故事,还找了文中对偶句的特点,初步体会了一下文章语言表达之美!
★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
★ 说课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开天辟地(共17篇)】相关文章:
《自相矛盾》教学反思2022-11-20
《女娲造人》教学反思2022-11-02
《矛与盾》教学反思2022-10-08
《孔子和学生》四年级上学期语文优秀教案2023-10-16
三年级语文上册:《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2022-09-15
四年级上册《开天辟地》教案2023-10-24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2022-05-06
女娲造人教学方案设计2023-01-10
课文《绝招》优秀教学设计2024-04-11
《女娲造人》教学简案2023-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