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法的简便教学反思

时间:2023-05-18 07:41:25 教学反思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加减法的简便教学反思(共20篇)由网友“己注消”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加减法的简便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加减法的简便教学反思

篇1:《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分数加减法中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第二课时例2,是学生掌握了分数加减混合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结束后,我细细回想本课教学,反思如下:

优点:

1、改变教材

教材中提供的小强比较大小的两组,只包含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在例题中有意加入了减法性质的一组题,有效把握简算教学的难点。

2、学生主体地位凸显

在这节课中,根据数学知识的以旧引新,知识迁移的特点,根据本课教学的知识我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规律,通过自主探索,小组交流,得出整数的加法、减法的定律和性质同样适用于分数,学生在课堂上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则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学生不易理解或容易出错处给与帮助和点拨。

缺点:

1、教学中的问题设置不太合理,对学生的导向作用不够好。在出现例二的三个等式时,我提出“你能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的问题,想以此引发学生的观察,得出等号左右两边的数相同,只是位置交换或者运算顺序不同,顺理成章得出整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定律适用于分数,而学生直接答出运用了加法运算定律,在教师的引导下才一步一步说出,有些牵强附会,牵着鼻子走。

2、教学时间把握不够好,前松后紧。复习中为了顾全大局,用的时间较长。

《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小数加减的简便计算的方法其实是建立在整数的简便计算的基础上的,因此在简便计算的方法上可以加快节奏,学生容易疏忽的是对小数数据的观察及分析,所以可以在复习引入时把凑整练习提上来,可以先是一位小数的凑整,然后给出一列数字,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凑整练习进一步巩固成果。给学生与老师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创设交流的机会,让他们自己总结小数凑整的注意事项:在凑整的时候还真的不能光看最后一位是不是可以凑成整数。还要看看整个小数部分的位数是不是相同才可以的。

成功之处:

练习中,学生由于知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和减法的性质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因此,在本节课中学生在计算中都很自觉地采用了简便计算,学生学习上不存在什么困难,新知的学习非常顺利,练习的巩固也很顺畅。

不足之处:

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学生出错较少,但是在应用减法的性质上学生出错较多。例如:7.3-4.8+1.2和12.89-(6.89+2.3),因而在新知的教学上要多设计应用减法性质的练习题及变式练习,让学生灵活解决问题。

篇2:《加减法的简便计算》的教学反思

《加减法的简便计算》的教学反思

反思一: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美感,学生的情感。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有这样一段:作为学生的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事实上,健康的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反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益于健康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本节课的情景创设的目的是为了激起全班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差生比优生算得块的意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发现题目特征,理解简便算法的实质是“凑整”。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对于多数学生而言,课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当时我看到优生那哭泣的表情,差生体现出的荣辱不惊时,我知道对他们我失败了,显然这不是他们的精神需要。

反思二:教学中应该考虑学生更多的鼓励,对优势进行挫折教育。

差生体现出荣辱不惊时我想到了小学数学教育网上讲的一个意义深刻的故事:一位老教师到市场上买菜,遇到当年他教育过的一个做小生意发财的学生,正在卖鸡蛋的学生热情地邀请老师去吃饭,老师说:“卖鸡蛋这样的工作你不觉得难为情吗?”学生说:“这和当年你教育我的情形相比,我觉得算不了什么”

这个故事主要讽刺了老师对待差生教育行为,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正如学生比赛赢了也不敢伸张。是啊,我们真的应该给他们更多的阳光,不仅让他们可以经受挫折,还能正常的沐浴灿烂的阳光,拥有健康的人格。

从另一个层面看:学生得益最大的竟然是老师的关照,他在无数次的挫折和打击面前变得坚强,而这种品质将使他终身受益。所以挫折教育是人生重要的一课,而学习上的一帆风顺的优生,却很少遭受挫折,所以才会在一次不正规的比赛中哭泣。有人专门研究过国外的293个著名文艺家的传记,发现其中有127人在生活中都遭受过重的的挫折。“自古英雄都是梦,从来纨绔少伟男”的说法,表面有成绩的人大多是有磨难而成的。孟子指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些都表明挫折教育是儿童成长中不可缺少的营养,对于优生也是如此。

篇3:《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长期以来,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学生默默聆听的教学方式和“以本为本”的教学准则阻碍着学生的发展。尤其在计算教学中,教师总是严格、忠实地执行教材。学生的计算虽不成问题,但他们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并且缺乏自主构建、自主探索,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在新课程的推进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因此,在新理念的引领下,我作了如下尝试。

[片断一]

师:同学们喜欢去超市购物吗?今天,老师先让大家尽兴地去超市逛逛,好吗?

[推出购物超市流动车,上面有98元的足球、元的彩电、395元的VCD、48元的乒乓拍、4999元的电脑、29元的《三国演义》、159元的大衣等,让学生分别以顾客和营业员的角色进行买卖。待每个同学都有了购物体验后,回到座位。]

师:大家的收获真不少,能介绍一下你买到的东西,描述一下付款的经过吗?

生1:我买了1只足球98元,我付出100元,营业员找给我2元。

师:为什么能找到2元?

生1:因为足球只要98元,而我付了100元,多付了2元,所以营业员要找给我2元。

师:噢,原来这样。

生2:我买的是彩电,我付出20xx元,找回1元。

生3:我也买了1只足球,我先付出90元,再付出8元,这样就不用营业员找了。

……

师:在买东西的过程中,你们感到哪种付款方式最方便?

生1:我认为付出整十、整百、整千元,再让营业员找一些零钱比较方便,这样我们不必带一些零钱去购物了。

生2:我认为身边正好有零钱的话,要多少钱就付多少钱,不用营业员找了,也好把零钱用了,减轻负担。

师:营业员们,你们的收款过程又是怎样的呢?

生:他们买足球的话,大部分都付100元,我收了钱后,再找给他们2元。

师:为什么还要找给他们2元?

生1:因为足球是98元,我多收了2元,所以要找给他们,否则就占人家的便宜了。

生2:我记得有一位顾客买了一台VCD,他付给我3张100元,1张50元,2张20元和1张5元,正好是395元,我就不用找钱给他了。

师:看来,你们都有丰富的购物经验,利用生活中的这些经验来进行计算,会不会给我们一些启示呢?想试试吗

[解读]

数学来源于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将数学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学习实际相连,创造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在活动的体验中,去探索与之相关的数学问题。这不仅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模拟购物的活动情境,再现生活原型,让学生投入到愉悦的“购物”活动中。热闹、欢快的购物场面,似乎使他们忘却了那是在上数学课,而考虑较多的就是怎样付款和收款,从中不断地体验到“多收了钱要找给人家,多付了钱要找回”。在热热闹闹购物之后,让学生交流购物经历时,教师不失时机地追问:“为什么要找给2元?”“为什么能找回2元?”“哪种付款方式最方便?”为学生探究简算方法,突破教学难点起了良好的铺垫。

篇4:《加减法的简便运算》教学反思

学习加减法的简便计算之前,学生已接触过这类应用题,大部分学生都能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种解答方法,但对这算法没能归纳、概括,因此这一节课的教学应重在让学生发现两个算式的异同点,并通过具体的计算、比较,得出结论:有时从一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比较简便,有时依次减就比较简便。从而灵活的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1、对例题的选取

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具体情景中学习数学。对课本上的例题,在备课时我犹豫了许久:是采用现成的例题,还是另选生活中的素材重组新题进行教学,后来经过思考,我发现学生对学校图书室购书并不陌生,并对这种应用题有一定的解答能力,于是在备课时,我决定采用书上的例题。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己用两种方法解答这一题目,又指名说解答此题时每一步的算理,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这样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很好地体验“生活数学”,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使学生愿意去主动探索知识。

2、对优化方法的教学

算法多样化,算法优化既是教学改革的趋势,也是新课程的标准理念之一,特别是算法优化,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环节,本节课在学生通过分组计算、分组讨论已能明显感受到: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改为从一个数里减去这两个数的和,可以使计算简便,并能利用这种方法正确、快速的计算出例2。为开发学生的心理定势,更为了让学生选择最佳的计算方法,我出了这样一道题376-138-176,通过计算、比较,使学生感悟到不是所有题都选取从一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简便,而应选择先减176,再减138的方法更为简便,从而使学生明白:计算题也要认真审题,选取最佳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在应用中比较,在比较中感悟,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

3、对合作学习的思考

本堂课的教学,虽从教学内容上来说,已基本达到目的;从教学手段上来说,采用了学生有兴趣的编题、竞赛、讨论、数学医院的方式,整节课学生也活跃,但平时内向、不敢发言的学生仍未能举手答问,在合作交流时,就只做了一个听众,而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大家的讨论,我也一直在苦苦思索:怎样才能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既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参与合作意识。

篇5:《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介绍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的简便算法。一个数加减整十、整百数可以口算,因此可以把接近整十、整百的数看作整十、整百的数,然后多加了几再减去几,多减了几再加上几,这样计算比较简便。在教学中我是本着这几点教学的。

一、有趣的导入,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首先我用唱歌的形式对同学们进行问候并寄予希望。用的是《新年好》的曲子,捎带一些幽默语言,使得课堂更活跃,同学们的情绪更高涨,显得老师的语言更鲜活。

如:同学好呀,老师好呀,老师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这里上课,希望大家表现好!

唱歌是青壮老幼都喜欢的文艺节目,音乐可也是同学们最喜欢的课程,我想把数学课上成音乐课,甚至个人演唱会的形式同学们应该喜欢,这是我本节课与众不同的地方。

二、独特的设计

整节课的过渡语全部是用歌曲串连的,一共用了同学们熟悉的、爱听的`六首歌曲:《新年好》、《上学歌》、《月亮代表我的心》、《吉祥三宝》、《冰糖葫芦》、《一分钱》。

本节课内容很简单,只是干巴的说教还很没趣的课,因此,我设计了以上环节。用唱歌的形式授课,同学们感到轻松、放松,整节课不象是在精神紧张得上数学课。

三、备课充分,设计了合理的复习导入。

课的伊始我设计了两组计算题,以男女对抗赛的形式出现,并且取名也很具挑战性,女队叫“铁算盘队”,男队叫做“计算器队”。比赛的结果女队获胜,男队不服气,发现老师出的题有问题,女队的计算全是整十、整百数。由此引出新课。板书《简便算法》。

以“十一”购物算帐的事情为引线,设计较合情合理,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是为了给老师算一笔账,是带着任务学习,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有动力。

四、反馈练习设计合理,判断题从学生爱出现错误的几种情况入手,可以起到巩固新知的作用。

五、发散思维的设计适度。

如:田老师“十一”的消费

裤子198元电热毯49元

旅游鞋98元T恤衫51元

引水机497元上衣122元

电饭煲96元手表78元

毛衫150元(给50元的购物卡)羽绒服181元(返50元钱的现金)

田老师一共花了多少元的现金?

这样设计既巩固了新知,又渗透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篇6:《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分数加减法中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第二课时例2,是学生掌握了分数加减混合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结束后,我细细回想本课教学,反思如下:

优点:

1、改变教材

教材中提供的小强比较大小的两组,只包含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在例题中有意加入了减法性质的一组题,有效把握简算教学的难点。

2、学生主体地位凸显

在这节课中,根据数学知识的以旧引新,知识迁移的特点,根据本课教学的知识我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规律,通过自主探索,小组交流,得出整数的加法、减法的定律和性质同样适用于分数,学生在课堂上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则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学生不易理解或容易出错处给与帮助和点拨。

缺点:

1、教学中的问题设置不太合理,对学生的导向作用不够好。在出现例二的三个等式时,我提出“你能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的问题,想以此引发学生的观察,得出等号左右两边的数相同,只是位置交换或者运算顺序不同,顺理成章得出整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定律适用于分数,而学生直接答出运用了加法运算定律,在教师的引导下才一步一步说出,有些牵强附会,牵着鼻子走。

2、教学时间把握不够好,前松后紧。复习中为了顾全大局,用的时间较长。

篇7:《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是学习了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为解决生活中小数加减问题及以后学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服务的。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提出猜想并积极寻找材料进行验证,再在进一步的运用中进行拓展、反思,从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为了使例题的运算“有根有据”,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数学的严密性,主要让学生自己验证两条规律:整数的加法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以及整数的减法运算性质也同样运用于小数,之后运用运算规律进行简便运算。

上课开始,我先让学生进行复习,主要是有加减法运算的算式进行比大小,在这几个算式中隐含着交换加数的位置和改变运算顺序的两个算式,连减的算式和连续减两个数的和的算式。接着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的特点,并且自己举几个相似的例子来验证,整数中的一些定律和性质同样适用于小数的加减法中。这样为小数的简便计算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学生的大脑里过去的知识慢慢呈现出来,一个接一个补充的更加完整。

接着,先出示课本例题让学生试做,(不提“简便计算”的要求),试做后再提问,你这样计算的根据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看课本上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以利学生体会课本中先说明“同样适用”的必要性。但实际教学时,意外地出现了学生的发言,当时他的发言也未必是严密思考的结果,更多的是为了证实自己“按顺序计算”才是正确的找理由,我即利用此契,抓住“可以这样计算吗”?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并进行了归纳小结。

有了加法运算可以简便计算做铺垫,学生对于小数减法很自然的想到利用减法的性质进行计算,学生一尝试发现计算更加简便。

然后是巩固练习环节,首先是“找找哪两个小数是好朋友”,这个练习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练习凑整,接着是“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使题目可以进行简便运算”,最后是运用。应该说整个练习的层次还是比较清晰地,使练习达到了目的。

整节课层次清晰,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验证,完成了学生的“被动学”到“主动学”的过程,但是在细节处理上有些欠缺。因为小数加减的简便计算的方法其实是建立在整数的简便计算的基础上的,因此在简便计算的方法上可以加快节奏,学生容易疏忽的是对小数数据的观察及分析,所以可以在复习引入时把凑整练习提上来,可以先是一位小数的凑整,然后给出一列数字,两位数、三位数的小数凑整练习进一步巩固成果。给学生与老师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让他自己总结小数凑整的注意事项:在凑整的时候还真的不能光看最后一位是不是可以凑成整数。还要看看他们的小数部分的位数是不是相同才可以的。

另外,作为教师要树立动态生成的观念,把握有利的契机,运用有效策略,充分将课堂中的随机事件转化为教学资源。利用学生探究的资源,呈现知识的生成过程。

篇8:《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小数加减的简便计算的方法其实是建立在整数的简便计算的基础上的,因此在简便计算的方法上可以加快节奏,学生容易疏忽的是对小数数据的观察及分析,所以可以在复习引入时把凑整练习提上来,可以先是一位小数的凑整,然后给出一列数字,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凑整练习进一步巩固成果。给学生与老师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创设交流的机会,让他们自己总结小数凑整的注意事项:在凑整的时候还真的不能光看最后一位是不是可以凑成整数。还要看看整个小数部分的位数是不是相同才可以的。

成功之处:

练习中,学生由于知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和减法的性质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因此,在本节课中学生在计算中都很自觉地采用了简便计算,学生学习上不存在什么困难,新知的学习非常顺利,练习的巩固也很顺畅。

不足之处:

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学生出错较少,但是在应用减法的性质上学生出错较多。

篇9:《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一课反思

《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一课反思

本课主要介绍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的简便算法。一个数加减整十、整百数可以口算,因此可以把接近整十、整百的数看作整十、整百的数,然后多加了几再减去几,多减了几再加上几,这样计算比较简便。在教学中我是本着这几点教学的。

一、有趣的导入,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首先我用唱歌的形式对同学们进行问候并寄予希望。用的是《新年好》的曲子,捎带一些幽默语言,使得课堂更活跃,同学们的情绪更高涨,显得老师的语言更鲜活。

如:同学好呀,老师好呀,老师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这里上课,希望大家表现好!

唱歌是青壮老幼都喜欢的文艺节目,音乐可也是同学们最喜欢的课程,我想把数学课上成音乐课,甚至个人演唱会的形式同学们应该喜欢,这是我本节课与众不同的地方。

二、独特的设计

整节课的过渡语全部是用歌曲串连的,一共用了同学们熟悉的、爱听的六首歌曲:《新年好》、《上学歌》、《月亮代表我的心》、《吉祥三宝》、《冰糖葫芦》、《一分钱》。

本节课内容很简单,只是干巴的说教还很没趣的课,因此,我设计了以上环节。用唱歌的形式授课,同学们感到轻松、放松,整节课不象是在精神紧张得上数学课。

三、备课充分,设计了合理的`复习导入。

课的伊始我设计了两组计算题,以男女对抗赛的形式出现,并且取名也很具挑战性,女队叫“铁算盘队”,男队叫做“计算器队”。比赛的结果女队获胜,男队不服气,发现老师出的题有问题,女队的计算全是整十、整百数。由此引出新课。板书《简便算法》。

以“十一”购物算帐的事情为引线,设计较合情合理,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是为了给老师算一笔账,是带着任务学习,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有动力。

四、反馈练习设计合理,判断题从学生爱出现错误的几种情况入手,可以起到巩固新知的作用。

五、发散思维的设计适度。

如:田老师“十一”的消费

裤子198元电热毯49元

旅游鞋98元T恤衫51元

引水机497元上衣122元

电饭煲96元手表78元

毛衫150元(给50元的购物卡)羽绒服181元(返50元钱的现金)

田老师一共花了多少元的现金?

篇10:四上册《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教学反思

本周,我和学生一起研究了《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的知识。这节课,有一点我个人认为是成功的地方,然后记录下来。

首先,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情境。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在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而创设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这部分内容时,我创设了一个游戏情境:老师说一个接近于整十、整百的数,学生用掌声表示多的或少的数。由于声音是不可停留的,学生必须集中注意力去听,才能用掌声正确地表示出数。而且,我采用各小组之间竞争的方式,看哪组的掌声齐。于是,学生听得很认真,用来表示数的掌声也非常整齐。这样,一开始,就为学生创设了必须认真听讲的情境,学生在这节课剩余的时间里,自始至终听得都很认真。

其次,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自主探究。在学生掌握了“多加的要减去”这一类型的题后,我出示例3:165-97 然后提问:“这样的题该怎样算才简便?你能试着举个例子来解释一下你的算法吗?”学生分小组讨论后,每个小组的同学都有了自己的'算法和结论。85%的学生都知道,165-97=165-100+3 在这种做法中,在解释理由时,很多学生都能举出生活的例子,解释得很清楚。其中,谢昊同学是这样解释的:“一件衣服97元,我拿出100元给售货员,售货员又找给我3元,对于我兜里的钱来说,拿出100,再加上售货员找回来的3元,我还是付了97元。”学生能从生活实际举出例子,说明他们从心里明白了算理。最后,我根据例1、例2总结出的“多加的要减去”的规律,提问:“你能根据这个规律,自己用一句话来来总结例3这种题有什么规律吗?”很多学生都能模仿“多加的要减去”这个规律,总结出“多减的要加上”。

学生通过模仿、分析,总结出解题规律,掌握得很牢固。但也有一些学生在做题时,会把这两种题混淆,还要在课下多练习。

篇11:四下《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的教学反思

四下《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的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是“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是节计算课,但主要是让学生自己验证两条规律:整数的加法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以及整数的减法运算性质也同样适用于小数。之后灵活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上课开始,我先让学生进行口算的训练,目的是让学生观察后发现这些数字的特征,得出结论:小数加法,可以通过尾数相加凑整;小数减法,可以通过尾数相减凑整。这为小数的简便计算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之后,我抓住学生有利的观察结果,引导学生对三个整数算式进行数字观察,学生的思路慢慢打开,我趁机询问,这用到了整数的什么规律?在学生的大脑里,过去的知识慢慢呈现,一个接一个补充地更加完整。

顺着学生的热情高涨,我抛出了一个问题:六一节前夕,东东准备买四样食品各1份,价钱分别是:4.38元、17.3元、0.62元、2.7元。问东东一共应付多少元?我没有急于让学生计算,而是提出了3个问题: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如果请你计算,你会算吗?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算法?学生在我的引导下,纷纷动脑筋,想算法。最后我根据学生的思路,把全班分成两个组进行比赛。明显发现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计算的那个组算得又对又快。由于观察计算结果相同,从而归纳出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

有了加法运算定律可以简便计算作铺垫,学生对于小数减法,很自然得也想到能不能利用减法运算性质来简便计算。通过教学例二,学生一尝试,发现也是成立的。于是经过填一填、判一判、算一算几个环节来强化新知。最后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小数加减法简便计算问题。

篇12:小学数学《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一课时,创设了一个情境,在班上选择了全班公认数学最优秀的和最差的进行口算比赛,比赛的结果竟然是成绩差的获胜,顿时全班学生从疑惑不解道热情高涨,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意思,“气氛”很好。(比赛的不公平:两组题目中,加减整百整千。差生组简单一些。)

课的发展如设计一样顺畅,但是比赛的学生的表现却令我时至今日仍然不能平静:2名优秀的学生的在不发表任何意见的基础上伤心的哭了,而2名差生表现大同小异:眼里闪过一丝得意,但是脸上没有一丝的笑容,他们体现出的“荣辱不惊”令我记忆犹新,那不是许多成大事者追求的境界吗?

当学生作业时,我立即叫过“优生”,向他进行了简单的解释,课后我向学生道歉(老师没有考虑你的感受),并重点分析了输的原因,希望他在遇到困难时变得坚强和从容。对差生我问他为啥胜了不高兴呢?我表扬了他的进步,鼓励他继续努力,那时我看到了他开心的`笑容。

案例反思: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情感。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有这样一段:作为学生的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事实上,健康的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反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益于健康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这节课的情景创设的目的是为了激起全班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差生比优生算得块的意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发现题目特征,理解简便算法的实质是“凑整”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对于多少学生而言,可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当时我看到优生那哭泣的表情,差生体现出的荣辱不惊时,我知道对他们我失败了,显然这不是他们的精神需要。

从另一个层面看:学生得益最大的竟然是老师的关照,他在无数次的挫折和打击面前变得坚强,而这种品质将使他终身受益。所以挫折教育是人生重要的一棵,而学习上的一帆风顺的优生,却很少遭受挫折,所以才会在一次不正规的比赛中哭泣。“自古英雄都是梦,从来纨绔少伟男”的说法,表面有成绩的人大多是有磨难而成的。孟子指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些都表明挫折教育是儿童成长中不可缺少的营养,对于优生也是如此。

回想起前一教学片段,教师对自己忽视尊重学生冷的无意识行为表示迁就,但是心里活动明显是倾向于优生。在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中,“优生”几乎是在“优待”中成长。身上存在害怕困难、承受能力差等特点。事实上,孩子们的一生中不遇挫折时不可能的。老师有责任早一点让他们具有免疫能力。让他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从容不迫,不产生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免得挫折能够从容不迫仅*说教式无法得到的,儿童必须经历挫折才有可能超越挫折。因此老师在教育教学中海因注意设计教育环境,不要一味给学生营造一起需求都冷轻易满足的教育环境,更不要阻碍他们适当接受困难和挫折磨难的机会。

篇13: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68~69页减法的一条运算规律及其应用(例1例2),“练一练”,练习十四第1~3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的运算规律,学会应用这种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抽象的思维能力,以及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口算

48+52= 237+63= 74+26= 85+15=

128+175+25= 64+78+36= 439+302=

2、引入新课。刚才我们用简便方法,很快算出这些题的得数,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板书课题)通过学习,要能步认识减法运算中的一些规律,并能应用这些规律进行简便计算,进一步提高计算的能力。

二、教学新课

1.教学减法的运算规律。

(1)教学第68页的应用题。

出示题目,读题。

指名学生口答解题算式,老师板书一种方法的算式和结果。

提问:第一种算法是怎样想的?求还剩多少米,还可以怎样算?(学生口答,老师板书算式和结果)

第二种算法又是怎样想的?

这两种算法都是求的什么问题?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实际上就是从这个数里减去什么?所以两种算法的结果怎样?说明哪两个式子相等?[板书:360―87一113=360一(87十113)]

提问:从360里减去87和113这两个数,等于从360里减去什么?

(2)题组的计算、比较。

用小黑板出示第68页下面的题组。

请大家在课本上把这几道算式计算一下,看看每组里的两个算式的结果有什么关系,在o里填上适当的符号。

让学生口答练习结果,老师在o里板书等号。

提问:从第一组两个算式里可以看出从30里减去4和6两个数,等于从30里减去什么?第二组呢?第三组呢?

(3)归纳运算规律。

在这三组算式里,每组算式之间都有什么共同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出运算规律,并让学生看课本上的结语读一读。

(4)根据规律填空。

563―174―26=563― (174o26)

342―69―31=342―( o )

1284一(600+7)=1284―600 o 7

324―(24+198)=324― o

456―102=456―100 o 2

提问:前两题为什么o里都填加号?第三、四题为什么o里都填减号?为什么456一102等于456―100―27

说明:应用这一规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教学简便算法。

(1)教学例1。

出示例1。提问:这道题里两个减数可以凑成怎样的数?根据刚才学习的减法运算规律,怎样算比较简便?为什么?

谁再来说一说,这道题用简便算法可以怎样想?

按照这样想的过程,黑板上的题怎样算?(板书简便算法的计算过程)

:例1里两个减数可以凑成整百数,就先求出两个减数的和,再从724里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这样算比较简便。

(2)计算724――(224+30)。

出示题目。

提问:这道题是724减去两个数的和,大家看一看这三个数,先算加法会简便吗?你发现从724里先减去哪个数比较简便?为

什么?接下来再怎样算?为什么还要用减法减去307

谁来说一说这道题怎样计算?(老师板书计算过程)

板书时结合提问:为什么等于724―224―307并说明这是把刚才的规律反过来应用。

:这道题是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由于724减去224可以口算,所以就反过来应用刚才的规律,从724里先减去224,再减去30。这样算比较简便。

(评析:这里补充了这一类型的练习题进行讲解,不仅使学生认识这一运算规律还可以反过来应用,加深了对这一规律的理解,还可以为下面例2的教学作好铺垫,使学生进一步领会和掌握应用这一规律使计算简便的关键。)

(3)教学例2。

出示例2。提问:减数301接近几百?可以看做哪两个数的和?这样,400―301就可以写成400减去哪两个数的和?[板书:=400一(300+1)]现在你能看出怎样算比较简便吗?(板书计算过程)

谁能说一说,这道题用简便算法是怎样想的?

追问:这里是怎样用刚才学到的规律的?(反过来用)

:当减数接近整百数又比整百数稍大一点时,可以把它看成是几百加几的和,反过来应用刚才的规律,先减去几百,再减去几,这样算比较简便。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2题。

(1)指名两人板演左边两题的连减题,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集体订正。提问学生是怎样想的。

(2)指名两人板演右边两题,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集体订正。提问学生是怎样想的。

(3)提问:这里四道题的简便算法,第一步得到的都是怎样的数?

指出:这里应用减法的运算规律简便计算,关键是看能不能先得到整百数再减。如果能先得到整百数,就可以应用规律使计算简便。

2.练习十四第1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小黑板出示。

提问:第(1)题里两道算式结果是不是相同?第(2)题呢?这说明了什么?

第(1)题里哪个算式的计算比较简便?为什么?第(2)题里哪个算式的计算比较简便?为什么?下面一个算式的计算为什么不简便?(两个数的和不是整百数)

你能看出这样的题在什么情况下就可以用简便方法算吗?(第一步能得到整百数以后再减)

四、课堂

今天学习的减法运算的规律是什么?应用这个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时,关键要看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第2、3题。

篇14: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掌握一个数加上(或减去)一个略小于整十、整百的数的简便算法,能够合理、灵活地进行简算。

2.在将生活中常见“事理”提炼为简算“算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并让学生在这一提炼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掌握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让学生理解简算的算理。

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为“算理”配个生活原型,将抽象的“算理”外化、物化,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顺利地理解、掌握简便算法。

教学用具:

面额100元、50元、10元、5元、2元、1元的人民币若干张、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旧引新

1.下面的数最接近哪个整十数或数百数?

6919710488299406

2.填空。

78=80-( ) 99=100-( )

201=200+( ) 87=( )-( )

3.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碰到人民币收进、付出的计算。小红的妈妈开了一个小商店,星期天她去进货,留下小红在商店里卖东西,大家来看小红碰到了什么情况。

二、实践探究

(一)教学例1、例2,加法的简算。

1.实践

(1)投影显示“一区”:这位顾客应该怎样将钱搭配起来付给小红?哪种搭配方法最简单?

一区

一位顾客要买一桶油,价钱59元。

二区 原有= 100元 10元 1元 1元 1元

172元 收入= 50元 5元

2元 2元

三区 原有= 100元 10元 1元 1元 1元 收入= 50元 10元 付↓出

师出示面额100元、50元、10元、5元、2元、1元的人民币若干张,学生讨论得出最简单的搭配方法:1张 、1张 、2张 。

(2)投影显示“二区”“原有”行:小红原有多少元?

投影显示“二区”“收入”行:卖掉这桶油后,小红共有多少元?学生列式(师板书:113+59)并用竖式计算结果(投影显示:现有172元)。

(3)小红和顾客之间有没有更简便的收付方法?

①学生思考、讨论得出:顾客付给小红1张 ,1张 ,小红找还。

②验证:一生扮演小红,身边有钞票:1张 、l张 、3张 (共113元)。一生扮演顾客,付给小红1张 ,,1张 共60元),小红找还。这时小红身边有 172元,与笔算结果相同。

2.提炼。

投影显示“三区”。

(1)请同学们把小红收、付款的情况按“原有、收入、付出”的顺序口述一遍。(原有113元,收入60元,付出1元。)

(2)小红收入60元,付出1元,实际收人多少元?为什么要付出1元?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重点小结第二问:小红应收入59元,先收入60元,多收入了1元,所以要再付出1元。

(3)将口述的小红收付款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板书:113+60-1)。这个算式与113+59的结果相等吗?能否直接口算出它的结果?(板书:113+59=113+60-1=172)

(4)联系收、付款情况,说一说这个算式的实际意义。

学生口述后师小结,突出“付整找零”的思想。

3.反思。

(1)观察算式“113+59=113+60-1”思考:①为什么原来加59现在改为先加60,而不是先加50、70或其它的数?②为什么加上60后还要再减而且是减去1而不是其它的数?

(2)学生思考、讨论得出:①60是最接近59的整十数。②原来加59,现在先加60,多加了1,所以要再减去1。

4.演绎、概括。

(1)出示:276+98=276+( )○( )=( )

①怎样填?②为什么这样算?

(2)观察、思考:①这两个算式中的加数有什么共同点?②算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113 + 59 = 113 + 60 - 1 = 172

276 + 98 = 276 + 100 - 2 = 374

略小于 整十

一个数 + 整十整 = 这个数 + 整百 - 多加的数

百的数 的数

5.应用。

完成例1、例2后的“做一做”。

(二)教学例3,减法的简算。

1.实践、提炼。

明天是妈妈的生日,爸爸去商店想为妈妈买一件生日礼物。根据他带的钱和商品的价钱,同学们看看,买什么合适?

投影显示:

爸爸带的钱 100 50 10 5 商品价格 套装 戒指 项链 皮鞋 ↓ ↓ ↓ ↓ 280 97 1160

58

(l)(买戒指)爸爸带了多少元?买戒指后还剩多少元?怎样列式?

生观察、列式并用竖式计算:165-97=68

(2)想一想,爸爸应怎样付钱?营业员找回多少元?你能用算式表示出爸爸“原有、付出、找回”这一付钱的过程吗?口算这个算式结果。

生口述爸爸付钱的过程并用算式表示:165-100+3=68

(3)营业员为什么要找回3元?

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后小结:应付97元,现在先付出100元,多付出3元,所以找回3元。

(4)上面两种算法结果二样吗?哪种方法好?

板书:165-97=165-100+3=68

(5)联系爸爸付钱的.情况,说一说上面这个算式的实际意义。

学生口述后师小结,突出“付整找零”的思想。

2.反思、概括。

(1)讨论:①为什么原来减去97,现在改为先减去l00而不是减去200或其它的数?②为什么减去100后再加3,而且加的是3而不是其它数?

(2)想一想,如果买皮鞋,应怎样付钱?找回多少元?还剩多少元?你能列式并很快说出结果吗?

生答师板书:165-58=165-60+2=107

(3)观察、思考:

①下面两个算式中的减数有什么共同点?

②算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165 - 97 = 165 - 100 + 3 = 68

165 - 58 = 165 - 60 + 2 = 107

一个数 - 略小于整十数目的数= 这个数 - 整十数目的数+ 多减的数

百的数 的数

3.应用。

完成例3后的“做一做”。

三、练习巩固

1.“算理”专项训练:练习十第1题。

2.简便算法基本练:练习十第2、4题。

3.变式练习:练习十第3、5题。

4.引申综合练:判断对错。

124+ 98=124+100-2=222…………

167+201=167+200-1=366…………()

275-199=275-200+1=76 …………()

432-202=432-200+2=234…………()

四、课终总结

1.一个数加上(或减去)一个略小于整十、整百的数,怎样算简便?为什么这样算?

2.本节课所学的加法和减法的简算的算法上有什么共同规律?引导学生比较、总结:都是先将略小于整十、整百的数看作整十、整百数计算,然后再调整:多加了要减去,多减了要加上。即先算整、再找零。这样可算得又对又快。

篇15:加减法简便运算练习题

加减法简便运算练习题

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数的运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使在计算器已经普及的今天,这种口算仍被广泛使用。以下是加减法简便运算练习题,欢迎

加、减法计算简算的核心思想是“凑整法”,即在计算中,尽可能把题目给出的数据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或转化为整十、整百、整千参与计算,能凑成或转化成10、100、1000时,计算最为简便。

加、减法计算中常用的运算律有: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①(a+b)+c=a+(b+c);

②a+(b-c)=a+b-c。

③a-(b-c)=a-b+c;

减法的运算性质:a-b-c=a-(b+c);

实际计算时,尤其是计算一些比较复杂的计算题,常常需要综合使用这五条运算律。加法结合律第②、③两条运算律其实就是去括号法则的简单运用,可通过实物演示帮助孩子在理解运算律原理的基础上掌握运用,也可适当放低要求。另外三条运算律,孩子在课堂教学中已经掌握,通过本讲学习,要学会灵活使用、推广使用。

加法交换律的推广应用:在同一级(我们把加、减法运算定为第一级运算)运算中可以“带符号移动”。

(1)37+56+63+44 (4)516-56-44-16

=37+63+(56+44) =516-16-56-44

=100+100 =516-16-(56+44)

=200 =500-100

=400

(2)947+(372-447)(2)5498-1928-387-1072-1613

=947+372-447 =5498-1928-1072-387-1613

=947-447+372 =5498-(1928+1072)-(387+1613)

=500+372 =5498-3000-

=872 =2498-2000

=498

加法结合律的推广使用:先把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拆成一个数与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和或差,再利用去括号法则重组计算。

(2)284+198 (3)958-596 (3)964-598+98

=284+200-2 =958-(600-4) =964-(598-98)

=484-2 =958-600+4 =964-500

=482 =358+4 =464

=362

(1)238+1759-97-998

=238+1759-100+3-1000+2

=238+2-100+(1759+3-1000)

=140+762

(1)998+3+99+998+3+9

=(998+2)+(1+99)+(998+2)+(1+9)

=1000+100+1000+10

=2110

(2)19+199++19999+199999

=20-1+200-1+2000-1+20000-1+200000-1

=20+200+2000+20000+200000-1-1-1-1-1

=222220-5

=222215

阅读。

篇16:《加减法的简便运算》的教学设计

《加减法的简便运算》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四年级一个数加减接近整十整百的数的简便运算。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在加减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时,可直接加上整十整百数,多加了就减去。多减了就要加上来。

教学过程

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数的运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使在计算器已经普及的今天,这种口算仍被广泛使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学习这部份内容却困难较大,计算的正确率不高。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唤醒生活体验

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要符合儿童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形象直观而又蕴涵一定的数学知识。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中的“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时,先把它看作整十、整百、整千数,多加了几,减去几,多减了几,加上几”,这些话听起来比较拗口,怎样才能使学生容易懂呢?我首先出示了一幅图(画有日常生活用品及其它们的价格),提出了问题: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因为买东西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激活学生的内驱力。同时为引出下面的知识做好了铺垫,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思维的火花闪现了,提出了许多问题:

(1)、买一双旅游鞋和一套运动服需要多少钱?

(2)、买一台电冰箱和一台洗衣机需要多少钱?

(3)、如果有200元钱买一只书包还剩多少钱?

他们调动了自己的经验和原有的知识结构去探究这个情境中所蕴涵的数学问题,并积极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用生活原型,探究运算规律

我们知道,数学本来就是从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当学生从问题情境中,体会出一些数学思想时,教师应以引导者、鉴赏者的身份,即教师只是提供一些建议或信息,而不是代替学生做出判断,同时鼓励学生有创造的想法,使学生在最大的空间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索。在教学加法时,可以分成了两个步骤:

1、独立探索阶段。

我们知道,真正地数学学习不是对于所授知识地简单积累,而是通过主体地主动建构。不同的学生由于不同的知识背景就有不同的思维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各个学生的特殊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

教师提出问题:“营业员很快地算出买一套运动服(113元)和一个书包(59元)共需要172元,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想出了很多计算方法:

113+59=113+60-1=172。

113+59=113+50+9=172。

113+59=112+(1+59)=172。

2、合作探讨阶段。

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独立探索地基础上,组织学生合作和讨论,可以使他们彼此交流,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出全面地判断。5

①每一种方法为什么这样做?请讲讲你的道理?

②这几种方法哪一种比较简便?为什么?

通过合作交流,学生各抒己见,这样既达到了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地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归纳出多加几,减去几;先凑整,再相加这两种方法。

在教学减法时,可以让学生运用原型来揭示算理,探究规律。小学数学的内容大都可以直接在客观世界中找到它的`原型。减数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数时,把它看作整十、整百、整千数,多减几,加上几这个数学知识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找到一个合适的原型——收付钱款时常常发生地“付整找零”的活动,并且在课堂中展示这个活动:妈妈带了165元,其中有一张百元纸币,到商店买钱包花了97元,妈妈怎样给钱呢?由老师扮妈妈,一名学生扮售货员,妈妈拿出一百元钱给售货员,售货员找给妈妈3元。这里的道理明明白白,是学生所熟悉的常识。这个活动是原始的、最低层次的减法速算法,是学习数学的原型。再引导学生摆这个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165-100+3,从而概括出速算的方法。这样,由常识上升到了数学,学生的学习由低层次上升到了高层次。

三、拓展问题领域,重构知识体系

在主动探究、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所理解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和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相互作用,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以利于更好的迁移和运用。所以在学完了新知以后,我又设计了这样的习题:

1、你能用几种方法来计算下面的题目。

(1)198+197 299+98 =

(2)如果选择了三种物品(钱包97元,旅游鞋198元,录音机236元),要计算一共需要多少钱?你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吗?用500元钱去买钱包和旅游鞋,还剩多少钱?

2、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为什么?应该怎样改正?3+305=873+300-5

这样的题目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知识在日常生活的运用。

通过尝试,使我体会到在教学中尽量体现现代教育的主动性、民主性、合作性和发展性有利于把学习数学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造能力。

篇17:《加减法的简便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四年级一个数加减接近整十整百的数的简便运算。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在加减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时,可直接加上整十整百数,多加了就减去。多减了就要加上来。

教学过程

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数的运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使在计算器已经普及的今天,这种口算仍被广泛使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学习这部份内容却困难较大,计算的正确率不高。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唤醒生活体验

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要符合儿童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形象直观而又蕴涵一定的数学知识。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中的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时,先把它看作整十、整百、整千数,多加了几,减去几,多减了几,加上几,这些话听起来比较拗口,怎样才能使学生容易懂呢?我首先出示了一幅图(画有日常生活用品及其它们的价格),提出了问题: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因为买东西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激活学生的内驱力。同时为引出下面的知识做好了铺垫,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思维的火花闪现了,提出了许多问题:

(1)、买一双旅游鞋和一套运动服需要多少钱?

(2)、买一台电冰箱和一台洗衣机需要多少钱?

(3)、如果有200元钱买一只书包还剩多少钱?

他们调动了自己的经验和原有的知识结构去探究这个情境中所蕴涵的数学问题,并积极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用生活原型,探究运算规律

我们知道,数学本来就是从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当学生从问题情境中,体会出一些数学思想时,教师应以引导者、鉴赏者的身份,即教师只是提供一些建议或信息,而不是代替学生做出判断,同时鼓励学生有创造的想法,使学生在最大的空间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索。在教学加法时,可以分成了两个步骤:

1、独立探索阶段。

我们知道,真正地数学学习不是对于所授知识地简单积累,而是通过主体地主动建构。不同的学生由于不同的知识背景就有不同的思维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各个学生的特殊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

教师提出问题:营业员很快地算出买一套运动服(113元)和一个书包(59元)共需要172元,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想出了很多计算方法:

113+59=113+60-1=172。

113+59=113+50+9=172。

113+59=112+(1+59)=172。

2、合作探讨阶段。

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独立探索地基础上,组织学生合作和讨论,可以使他们彼此交流,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出全面地判断。5

①每一种方法为什么这样做?请讲讲你的道理?

②这几种方法哪一种比较简便?为什么?

通过合作交流,学生各抒己见,这样既达到了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地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归纳出多加几,减去几;先凑整,再相加这两种方法。

在教学减法时,可以让学生运用原型来揭示算理,探究规律。小学数学的内容大都可以直接在客观世界中找到它的原型。减数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数时,把它看作整十、整百、整千数,多减几,加上几这个数学知识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找到一个合适的原型收付钱款时常常发生地付整找零的活动,并且在课堂中展示这个活动:妈妈带了165元,其中有一张百元纸币,到商店买钱包花了97元,妈妈怎样给钱呢?由老师扮妈妈,一名学生扮售货员,妈妈拿出一百元钱给售货员,售货员找给妈妈3元。这里的道理明明白白,是学生所熟悉的常识。这个活动是原始的、最低层次的减法速算法,是学习数学的.原型。再引导学生摆这个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165-100+3,从而概括出速算的方法。这样,由常识上升到了数学,学生的学习由低层次上升到了高层次。

三、拓展问题领域,重构知识体系

在主动探究、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所理解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和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相互作用,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以利于更好的迁移和运用。所以在学完了新知以后,我又设计了这样的习题:

1、你能用几种方法来计算下面的题目。

(1)198+197 299+98 =

(2)如果选择了三种物品(钱包97元,旅游鞋198元,录音机236元),要计算一共需要多少钱?你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吗?用500元钱去买钱包和旅游鞋,还剩多少钱?

2、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为什么?应该怎样改正?3+305=873+300-5

这样的题目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知识在日常生活的运用。

通过尝试,使我体会到在教学中尽量体现现代教育的主动性、民主性、合作性和发展性有利于把学习数学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造能力。

篇18:加减法教学反思

加减法教学反思

1、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多媒体的运用, 以优化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探索的过程形成自已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已的.想法。例如,我在教学"―1000到底等于多少"这个问题时,采取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方法,这样不仅使他们明白遇到问题应该怎样去思考,而且通过自己总结出来的方法比较容易记忆。培养了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又让学生学会倾听其他同学发言,或表示同意或表示反对,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学会赏识和学习同伴独特的、富有个性的见解。

3、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实践的活动过程,注重问题的探索性,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展现学生的思维方法。

4、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了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并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篇19:加减法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连续退位减》和《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是0的连续退位减》,这些内容都是学生学习验算的基础。但开展本课教学内容时并非简单地从一个纯计算题入手,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购买衣服和鞋子的情境。这既让学生感到亲切,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又让学生体验在实际情况中验算的必要性。因为学生是初次接触验算,所以在小组内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引导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得出加法的验算方法,经历一个探索新知的过程。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有时验算也不一定正确,会出现各种错误。因此,在安排练习时设计了诊断等多种形式的习题,是学生感悟到了无论是计算还是验算都需要认真仔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理解验算也是判断计算正确与否的一个方法。

当然,本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观察加法与其减法验算的关系,即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2、没有很好的强调验算的书写格式,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在练习时书写不规范;

3、引导学生体验验算是检查计算方法的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针对这些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或备课中,我会更仔细的研究教材,合理的设计教学过程。重视在教学情境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篇20:加减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1-5的加减法和6和7的组成的基础上,学习6和7的加减法。

结合情境,引导学生。本课设计了参观植物园的情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解决具体情境中的问题和计算方法放在重难点。通过两位同学不同角度的观察,列出两道不同的加法算式,并让学生说明是怎样看图列式的。这一环节感受“一图两式”,感知根据一幅图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算式。在教学设计时我设计了一个猜数游戏,这样既能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复习数的组成,让孩子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入6和7的加减法的学习。教学时,我还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在摆一摆,说一说,用手比一比的环节中引导学生,为学习应用题做好铺垫。

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合理安排教材内容。在教学设计中,我把6和7的加减法分开处理,先教学加法进行巩固。再教学减法进行巩固,这样,学生能够在很扎实的理解加法的“一图两式”和问号、大括线的含义的前提下,进一步学习减法。在最后的`练习中,再出现加法和减法的综合练习,使学生能够整体、全面地理解巩固新知识,而且练习题的设计有针对性能够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学习水平。

在教学本课后,我觉得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很多。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有时语言不够简练,提问时不够贴近儿童的语言,针对课堂上临时出现的一些问题,处理的不够巧妙,有时随意性的语言不应出现,课堂结构密度不是十分紧凑,针对个别同学的问题没有做到巧妙、妥善的处理等。针对这些问题,我要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多学习,诚心请教,改正不足,吸取经验和教训,加强自己的教师基本功练习,希望自己能够不断进步。

《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下册《连减的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减法的性质》教学反思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人教版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及反思

运算教学反思

加减法的简便教学反思
《加减法的简便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加减法的简便教学反思(共20篇)】相关文章:

除法的简便计算教学反思2023-03-19

小数的加减教学设计人教版2022-08-16

《简便运算复习课》教学反思2023-03-05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2023-11-21

小学七册数学计划和教案2022-05-23

《分数、小数混合速算》教学设计2022-05-07

北京版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教学反思2022-12-03

《分数、小数混合运算》教学设计2024-03-04

六年级简便运算试题2022-04-30

苏教数学五年级上《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的教学反思2022-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