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教学反思(锦集12篇)由网友“天才少年汪二狗”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拿来主义》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 《拿来主义》教学反思
在网上看到了于漪老师关于《拿来主义》的教学设计,于是照搬照抄地上了两个课时。
就这个教学设计来看,于漪老师的课显然是成功的。分小步骤提问,既有学生的讨论,也有老师独到的见解;既重基础知识,又重文本解读。对于我这样的青年教师来说,这个教学设计无疑是典范。
但是,即使是名师的教学设计,那也只是适合她自己的风格,满足她自己学生需求的教学设计。这样的教学设计,我可以参考,却不能复制。
现在,网上的教案很多,良莠不齐,而作为一个新教师,我就要以一个“拿来主义者”的身份,对这些资料进行批判吸收,设计出符合自己的教学风格,能够满足自己学生的学习需求的教学设计。
篇2:《拿来主义》教学反思
鲁迅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他的作品一贯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是情况往往是老师津津乐道,学生莫测高深,课堂教学的目标难以实现。每次讲授鲁迅的文章前,我都要求学生预习,但每次检查预习情况都发现预习结果不理想,学生普遍反映鲁迅的作品他们读不懂,根本不知道文章讲了些什么,要表现什么。这次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又出现了类似的情况。为什么我们如此推崇的文学大家的经典作品,学生会敬而远之,甚至成为我们语文学习的负担呢?我想,原因有三。
第一:鲁迅的一部分文章,为了在民国的时候能发表,为了过审稿关,有时只能用比较隐晦的笔调去写;
第二:学生对鲁迅所处时期的一些历史情况不了解;
第三:学生不懂得站在作者的时代去审视作品,而是以今天的身份、今天的社会环境去阅读作品,试想一下,以今天的和平、富裕、民主、自由去理解鲁迅时代的混乱、专权、贫困,这是学生无法想像的,这也是学生无法理解作者内心和写作目的的最重要原因。
因此,我觉得,要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特别是一些年代比较久远,时代背景比较特殊的文章,一定要让学生走进那篇文章所处的社会,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走进作品所处的`时代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上课前,让学生自觉地去找作者所处的社会情况的资料,了解当时的民情民风,以利于学生了解写作背景。
二:上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作者的生平事迹,以利于学生了解作者其人。
三:上课时,让学生把找到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以加深和扩大学生对该时代和该作者的理解和认识.
四:讲课时,教师要把文章和时代背景、作者其人联系起来,讲清楚“文”与“人”的关系。
五:老师可整理各个时代的最典型的特点,以利于让学生对照作者所处的时代、生平对号入座。
六:老师可找每个时代的代表作家进行评析,让学生对同一时期的其它作家略知一二。
总之,让学生自主、自觉地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作家生平,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的内容。
篇3:《拿来主义》教学反思
最近上课讲了鲁迅的《拿来主义》,以下是我对这次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对于核心价值的突破我将《拿来主义》的核心价值定位在“语言的形象化表达与深层意味”上,对于“形象化表达”,采用“形象——还原——比较法”进行突破,也就是让学生找到运用比喻论证的句子后,将它们还原成一般的抽象的说法,再与原来的形象化的说法来比较,当然,这不是我的首创,我是从郑桂华老师教《呐喊自序》中得到启发,“拿来”而已对于“深层意味”的把握,主要采用示范赏析、自主赏析、和质疑解疑三个方法来完成以“语言”为核心而又不停留于“语言”上,从“为文”探讨“为人”,提倡“语言是胸怀与智慧的表现”!
二、强调生活性我设计了三道拓展延伸题:思考——阅读——辩论三部曲,从文本延伸到生活与社会,延伸到书籍与网络,延伸到个人能力与素养的发展,目的都是为语文学习引进活水,让学习与生活接轨,让“课本只是例子”
三、强调预设与生成过分强调预设,按部就班的教学设计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只会禁锢了课堂,禁锢了思维在设计中我为学生的生成留出了时间与空间,如探究“删去第2段与第5段可不可以”,对“大宅子”等比喻论证的创新,还有对富有意味的语句的赏析与质疑,为课堂创造“可以预设的精彩”
四、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虽然方向远比方法重要,但是,方法的指导决不可忽视“思路解析法”是我自己多年的教学工作中的总结,是完全“原创”的我采用的是“演绎法”而非“归纳法”,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为他们提示了一个思考与总结的范本
人说“教学是不完美的艺术”,我反省一下,我的设计是针对自己学生的水平设计的,不知能不能给别人以借鉴?还有用三个“?”结构课堂的思路虽然清晰,但是否让人觉得有点繁琐呢?
篇4:《拿来主义》教学反思
在这学期“课内比教学”的'活动中,我选择教授的篇目是《拿来主义》,在我近八年的教学历程中,这是第三次教授这篇文章,感受与前两次截然不同,仍有很多反思和收获,下面总结如下:
1、教学目标的确立要明确
教学目标的确立一定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根据,针对对鲁迅了解较少或较浅的高中生,我们不能把有关《拿来主义》的什么都灌给他们。所以,本课我的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拿来主义》是为何而写的,从《拿来主义》中我们要学到什么——正确对待外来事物的态度。为了巩固这一人文性的目标,我还用了两个材料来加深学生对现今外来事物的认识,最终达到“洋为中用、他为我用、古为今用”的目标。当然其中穿插了议论文或杂文常用的论证方法,重点又讲解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教学目标不一定要多,但是一定要明确。就算一堂课只解决一个问题,但只要是学生真的懂得了该问题,那这堂课的收获也比教师定很多目标然后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好,因为学生起码学到了一个本领。
2、用问题带动学生动手动脑
问题的设计要循序渐进,不能一下子就把类似“本文中心思想是什么?”的问题抛给学生,这样只会让他们对鲁迅的文章更烦躁,更害怕。我们可以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来达到教学目标,由简单到困难,但是只要学生的动手动脑积极性一出来,那师生都会受益匪浅。如学生预习时就让他们带着问题读文章,这样提高了阅读效率,节省了课堂时间,课堂节奏更加紧凑。课堂上围绕议论文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步骤讲解分析文章,层层深入,井然有序。我在教授比喻方法的时候,让学生鉴赏比喻的妙处,告诉学生比喻该怎么用,并且当堂训练,效果还是很好的。
3、用课外延伸提起学生兴趣
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我让学生联系实际,讨论:近百年来我们从外国“拿来”了什么?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拿来”?然后写成一篇短文。学生讨论很热烈,下笔也很迅速。学生当中举了许多生动的例子,如外国节日的泛滥、大街上充斥着太多外国尤其是美国的产品,如可口可乐、肯德鸡、卖当劳等,活跃了课堂氛围,更加深了学生对“拿来主义”的理解,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篇5:《拿来主义》教学反思
《拿来主义》教学反思
下面这篇《拿来主义》教学反思是之前我在上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所作,今天来跟大家一起分享下,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拿来主义》这堂课已经上完几天了,我一直在思考这堂课的得与失,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对我以后的教学起着积极的意义。
《拿来主义》这篇课文是鲁迅先生的名篇,很多有经验的老师都拿这篇课文做过课,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设计出一堂完整,新颖,有深度的课对于我这个才工作一年的年轻教师来说,困难实在不小。幸好我的指导教师李晶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鼓励我勇于推陈出新,大胆取舍。于是,我就试着改变已有的教学思路,没有从“闭关主义”讲起,而是直接从“拿来主义”切入,最终确定整节课的重点就是对“拿来主义”内涵的探寻和比喻论证的方法的理解运用。
在教学设计上,我围绕着教学重点和难点展开思路,并本着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原则,给学生以充分的发展空间。课前,我顺延第一课的内容,给学生布置了一些预习题,让他们围绕着这些题展开充分的预习。
课上,我以设置问题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总结上节课的内容、整体感知本节课内容,温故而知新。又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逐层次地分析概括“拿来主义”的基本内涵和具体含义,并着重强调“怎样”和“如何”,借此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概括文章内容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感知的基础上,我再把问题缩小到对个别字句、词语的辨析,使学生能更深入地去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基于本课的另一教学重点:对于比喻论证方法的学习,又考虑到如何使同学体会鲁迅文章的讽刺与幽默,达到印象深刻、便于理解的目的,我大胆设想,选择班级当中较有表演才能的同学,让他们运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把文章当中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的三类人物“孱头”“昏蛋”“废物”演绎出来,从总体来说,三位同学的表演都可以体现这三类人物的特点,在这一过程中,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锻炼了学生的表演能力,更使鲁迅先生的比喻论证更加生动形象,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篇章的限制,学生没能发挥尽兴,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适当增加这种活动的次数,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锻炼学生的能力。
在知识和方法的讲授之后,我又对本课的知识能力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设置了让同学讲述能够阐述“拙劣的模仿会导致丧失自己原有的东西”的寓言故事或生活中的经验或见闻。这个题目既从中心上紧扣“拿来”,又是对比喻论证的拓展,在这个环节,学生基本都能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中找到切题的答案,“邯郸学步”“东施效颦”“嘶哑的鹞子”和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学生都能进行较为完整流畅的讲述,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最后,在学生思维活跃之际,把他们从寓言拉回实际,使他们思考在当今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如何去引进“外国的东西”,如何去“拿来”,这也是对德育目标的渗透和实现。
但是,这毕竟是我参加工作后的第一节汇报课必然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对学生了解不透彻,没有结合实际的认真分析学生的心态及学生的接受能力等;还有就是在讲课上,有时候很着急,有些问题学生答不上,没有做到从多方面进行引导,而是自己说出答案。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面很欠缺,还有在遇到一些课堂突发问题很紧张,不知所措。在采用新思路、新方法的时候,考虑不够全面,虽然也尝试去拓展,但深度广度难度不够,有些问题的分析很不透。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学会求知;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以创新的条件、机遇和氛围,这样,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学习动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成才意识。
自己也多虚心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多向自己的知道教师请教,认真学习教改精神,并贯彻到日常的教学中去,争取使自己尽快的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
以上就是我跟大家分享的《拿来主义》教学反思的全部内容,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篇6:《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把握文章的思路、观点;
2、品味、学习形象生动的语言。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思路,总体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
教学过程:
一、检查《荷塘月色》的背诵
二、导入新课
夏天,气温高,蚊子多,晚上很难睡着。有人打开窗子,好不好?(不好)那么将窗子关得严严的,行不行?(不行)但是,天下之大,什么人都有。有的人怕热而打开窗子,更有人怕蚊子关死窗子。为此,鲁迅先生写下了《拿来主义》。
三、朗读课文
四、梳理思路,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
讨论:1、文章总的'论题是什么?
2、作者在哪一段提出拿来主义的内涵?
3、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请从文章中归纳几个原因。
4、文章8、9段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
1、文章总的论题是什么?
(这实际上涉及到文章中“大宅子”的比喻内涵)目前,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有人认为谈的是对待本国文化遗产,第三类人认为谈的是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我认为,第一意见比较对,因为文章从“闭关主义”极其变种“送去主义”说起,都是从中国与外国关系的角度谈的,提倡除给外国人“送去”之外,还得要从外国那里“拿来”。
篇7: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
[教学目的]
1、把握文章的思路、观点;
2、品味、学习形象生动的语言。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思路,总体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
[教学过程 ]
一、检查《荷塘月色》的背诵
二、导入 新课
夏天,气温高,蚊子多,晚上很难睡着。有人打开窗子,好不好?(不好)那么将窗子关得严严的,行不行?(不行)但是,天下之大,什么人都有。有的人怕热而打开窗子,更有人怕蚊子关死窗子。为此,鲁迅先生写下了《拿来主义》。
三、朗读课文
四、梳理思路,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
讨论:1、文章总的论题是什么?
2、作者在哪一段提出拿来主义的内涵?
3、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请从文中归纳几个原因。
4、文章8、9段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
1、文章总的论题是什么?
(这实际上涉及到文章中“大宅子”的比喻内涵)目前,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有人认为谈的是对待本国文化遗产,第三类人认为谈的是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我认为,第一意见比较对,因为文章从“闭关主义”极其变种“送去主义”说起,都是从中国与外国关系的角度谈的,提倡除给外国人“送去”之外,还得要从外国那里“拿来”。但是,本文论述的,通常也完全适用于对本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所以,有人干脆笼统地说,本文谈的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
2、作者在哪一段提出拿来主义的内涵?
这是文章第7段提出来的。说得明白些,就是用自己的脑袋去分析,用自己的眼睛去鉴别,用自己的双手去拿来。如果对待文化遗产,就是要有批判地去继承。
3、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
第7段劈头一个关联词语“所以”,这就表明,前文所述都是属于“我们自己来拿”的原因。那么,到底什么原因呢?
(1)第1、2段所论,“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送去主义”乃是一种“有往而无来”的行经,它与“礼尚往来”的交往原则不符。
(2)第3、4段所论,“送去主义”必然要造成严重后果,“我们的子孙……讨一点残羹冷炙”,按照历史的发展,长此下去,必然让我们的子孙沦为乞丐,让我们的民族亡国灭种,让我们的人民更加陷于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用《友邦惊诧论》中话说,就是“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因此,我们要正视历史发展的`逻辑,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这刻不容缓了。
(3)第6段所论是揭示“送来”的危害性。一味地听凭“送来”,必然招致帝国主义的进一步侵略,“鸦片”“香粉”等已经充斥我们的市场,使中国更加殖民地化。这样的现实教训,我们应该吸取,铭记在心。 (板书有关内容)
4、文章8、9段的内容是什么?
文章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第9段阐明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方法。至于文章最后一段,是总结全文,阐述实行“拿来主义”的品质要求、和重大意义。
五、总结
文章先重点批判“送去主义”,从而揭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原因;文章后半部分,着重阐明“拿来主义”。全文采用的是因果论证方法。
换一种角度看,全文采用的是破立结合的论述方法。前半部分重在“破”,后半部分重在“立”。如果进一步研究课文,我们还可以发现,这种方法实际是贯穿全文的。第1段破,第2段立;第3、4段破,5段立;第6段破,第7段立;第8段破,第9、10段立。。从这具体的行文布局来看,先破后立,边破边立,一破一立,一反一正,一步一折,一折一景,相互穿插,呈S状。既相对,又错综;既整齐,又变化。这种正反流水穿插结构确实是一种创造,鲁迅先生的超群绝伦,不仅表现在他的思想深邃,也表现在他随意挥洒、不拘一格的文章艺术。这样精湛的艺术实在令人惊叹不已。
(板书)
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有悖于交往原则,
(破) 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要正视历史逻辑
&nbs
[4]
篇8:拿来主义
1、自从a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 又b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使用老百姓口语中常用的比喻。既形象又生动,把“闭关主义”必然演化为“送去主义”的深刻道理一语道破,暗含对“闭关主义”者的揶揄。
2、我想,首先是j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使用民间俗语,“拿来”态度之鲜明跃然纸上。
3、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c不知后事如何” [引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话本或旧小说中的套话,后文的“出售存膏,售完为止”更化用商店广告,都含有强烈的讽刺性。]
4、还有几位“大师”们d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e挂过去,……[诚惶诚恐地“捧”,画只有几张却一路地“挂”,通过形象的动作活画出“送去主义”的可怜相、寒酸相。
5、◆叫作“f发扬国光” ◆此后是顺便到欧洲g传道 ◆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h显出一点进步了。
◆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k国粹
[都是反语。反语的讽刺性是尽人皆知的。]
6、i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这是语言的布局问题。明明要批判,却先作肯定,这种欲擒
篇9: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
[教学目的]
1、把握文章的思路、观点;
2、品味、学习形象生动的语言。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思路,总体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
[教学过程]
一、检查《荷塘月色》的背诵
二、导入新课
夏天,气温高,蚊子多,晚上很难睡着。有人打开窗子,好不好?(不好)那么将窗子关得严严的,行不行?(不行)但是,天下之大,什么人都有。有的人怕热而打开窗子,更有人怕蚊子关死窗子。为此,鲁迅先生写下了《拿来主义》。
三、朗读课文
四、梳理思路,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
讨论:1、文章总的论题是什么?
2、作者在哪一段提出拿来主义的内涵?
3、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请从文中归纳几个原因。
4、文章8、9段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
1、文章总的论题是什么?
(这实际上涉及到文章中“大宅子”的比喻内涵)目前,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有人认为谈的是对待本国文化遗产,第三类人认为谈的是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我认为,第一意见比较对,因为文章从“闭关主义”极其变种“送去主义”说起,都是从中国与外国关系的角度谈的,提倡除给外国人“送去”之外,还得要从外国那里“拿来”。但是,本文论述的,通常也完全适用于对本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所以,有人干脆笼统地说,本文谈的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
2、作者在哪一段提出拿来主义的内涵?
这是文章第7段提出来的。说得明白些,就是用自己的脑袋去分析,用自己的眼睛去鉴别,用自己的双手去拿来。如果对待文化遗产,就是要有批判地去继承。
3、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
第7段劈头一个关联词语“所以”,这就表明,前文所述都是属于“我们自己来拿”的原因。那么,到底什么原因呢?
(1)第1、2段所论,“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送去主义”乃是一种“有往而无来”的.行经,它与“礼尚往来”的交往原则不符。
(2)第3、4段所论,“送去主义”必然要造成严重后果,“我们的子孙……讨一点残羹冷炙”,按照历史的发展,长此下去,必然让我们的子孙沦为乞丐,让我们的民族亡国灭种,让我们的人民更加陷于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用《友邦惊诧论》中话说,就是“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因此,我们要正视历史发展的逻辑,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这刻不容缓了。
(3)第6段所论是揭示“送来”的危害性。一味地听凭“送来”,必然招致帝国主义的进一步侵略,“鸦片”“香粉”等已经充斥我们的市场,使中国更加殖民地化。这样的现实教训,我们应该吸取,铭记在心。 (板书有关内容)
4、文章8、9段的内容是什么?
文章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第9段阐明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方法。至于文章最后一段,是.总结全文,阐述实行“拿来主义”的品质要求、和重大意义。
五、.总结
文章先重点批判“送去主义”,从而揭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原因;文章后半部分,着重阐明“拿来主义”。全文采用的是因果论证方法。
换一种角度看,全文采用的是破立结合的论述方法。前半部分重在“破”,后半部分重在“立”。如果进一步研究课文,我们还可以发现,这种方法实际是贯穿全文的。第1段破,第2段立;第3、4段破,5段立;第6段破,第7段立;第8段破,第9、10段立。。从这具体的行文布局来看,先破后立,边破边立,一破一立,一反一正,一步一折,一折一景,相互穿插,呈S状。既相对,又错综;既整齐,又变化。这种正反流水穿插结构确实是一种创造,鲁迅先生的超群绝伦,不仅表现在他的思想深邃,也表现在他随意挥洒、不拘一格的文章艺术。这样精湛的艺术实在令人惊叹不已。
(板书)
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有悖于交往原则,
(破) 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要正视历史逻辑
听凭“送来”,大受其祸害――应吸取现实教训
错误的做法(破)
(立)
正确的做法(立)
六、布置作业
学习文章前半部分,着重思考:1、作者批判“送去主义”,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2、第3段用了那些论述方法?3、几个概念有何不同?4、“破”字当头的结构有什么好处?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课文前半部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二、学习课文前半部分
(一)学生朗读课文1――7段
(二)讨论:
1、文章前半部分重在批判“送去主义”,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
2、“送去主义”的表现有哪些?其实质是什么?为什么只把锋芒指向学艺方面的几件小事,而不去揭露出卖领土和资源的重大罪行呢?
3、第3段用了什么论述方法?
4、“抛来”与“抛给”两个概念有何不同?为什么又可称为“送来”呢?
5、文章“破”字当头的结构有何好处?
6、有关重要词语、句子的咀嚼(即捧、挂等)
(三)明确
1、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
明确:国民党的“送去主义”与清王朝的“闭关主义”有着内在的历史的联系,而且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我们不妨先看清王朝的“闭关主义”。何为之?见注释。当时清政府以“国情特别”等为借口,盲目排外,与世隔绝,“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结果怎样?使古老的中国处于腐败落后的境地,最终在别人的枪炮面前,不堪一击,“碰了一串钉子”。 再看“送---”,“到现在”,自然是国民党统治时期,“闭关自守”的“大门”早就没有了,“守”也失去了立足之地,于是由“闭关主义”走向另一个极端“送---”。从历史上的“闭关主义”起笔,意在说明:1)二者是血脉相承、衣钵想继的;2)都是腐朽、落后、反动的本质的反映。(板书)
2、老蒋的送去主义表现在很多方面,如27年其上台后,不断出卖主权;“九*一八”事变后,为了投靠、讨好美英帝国主义,更是拱手相送国土,由美英操纵着中国经济命脉,控制中国的军事力量,这些都是“送―”的具体明证。但是作者没有举这方面的事例,而是列举了学艺方面的三个事例。
这是因为本文论述的中心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问题,所以用“单是”一词将其他尽人皆知的事实一笔推开,从而将批判的重点更集中,这样选材才更准确,与中心一致。
列举的是:送古董、送画、送活人。要说明的是,送这些东西,不一定得扣上卖国的帽子,但这决不是正常的文化交流,而是媚外求荣。这里也没有非议梅兰芳的意思,而是斥责国民党利用梅去苏联一事欺世惑众、向西方献媚取宠。这里,我想起一副对联。这是甲午战败后,李鸿章赴日本求和时与日本外相伊藤博文所对下的,上联是伊的:“朝无相,边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将来怎样?”下联是李的:“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量亦无妨。”这可以作为“送去主义”的一个绝妙的注释了。作者在列举这几个事例时,字里行间充满了辛辣的讽刺、无情的嘲弄和深刻的批判。
板书: 送古董
闭关主义――――送去主义 送画 媚外求荣
衣钵相传 送活人
落后反动
3、第3段是难点,它的论证过程比较复杂。本段用了类比的方法。请将类比的内容填上:
尼采:自诩是太阳
篇10: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学教案
教学目的:
(1)理清作品论证思路,体会本文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2)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结合实际谈谈自已的认识。
(3)学习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义。
(4)学习作者幽默犀利的语言,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重点: 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对鲁迅语言含义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一、导入新课:我国著名作家冯骥才,他出访法国时,曾有一件趣事,同学们知道吗?(略作停顿说)在一次访法欢迎宴会上,其中一位外国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冯先生,会怎样回答呢?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冯先生说话的意思是什么?(我们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冯先生说话时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冯先生运用比喻的妙处就在于用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出深刻的道理,这就叫做作家!而作为语言大师的鲁迅先生也是一位善用比喻的高手。今天,我们学习的《拿来主义》正是这样一篇课文。”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情况。(学生上黑板注音,解词,教师正音,评讲)
礼尚往来(shàng;崇尚,重视)。 自诩(xǔ;夸耀,说大话;自我夸耀。)
残羹(gēng)冷炙(zhì):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冠冕(guān miǎn)古代帝王、高官的礼帽,引申为体面。
玄(xuán)虚: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手段。 蹩( bié) 进 : 躲躲闪闪在走进。 孱(càn)头:懦弱无能的人。
三、简介杂文特点: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杂文:议论性、形象性(文艺性议论文)、现实性。
四、写作背景简介。
文为时而作,这篇文章写作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现实针对性,那么鲁迅先生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让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本文写于上世纪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30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为推行政治上的卖国主义政策,在文化政策及其活动上,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在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先生以马列主义学说为指导,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建设新文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回答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民族文化遗产)的立场、态度和方法问题,并富有创新意义地命名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后来成为 t “_self“ 中国 无产阶级对待文化遗产的代名词,普遍采用至今。
四、研读课文,理清思路。
“你认为‘主义’什么意思?”(1、理论主张2、思想作风3、一定的社会制度),课文中主义就是思想,就是主张。而“拿来”就是一个动作,口语化动词—文化遗产<历史>,‘主义’是一个庄重严肃的词,两者放在一起,按常规不协调,但正好体现了鲁迅寓庄于谐的语言风格。如果你按这个题目或类似的题目(如“学习革命”、“创新思维”、“网络学习”等)作文,你准备怎样写?教师提示:议论文一般要写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但顺序和方法灵活多变。
根据这一思路,这篇文章可以从以下三个问题来讨论,“拿来主义”是什么、“为什么要拿来”、“怎么拿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在文中找出揭示“拿来主义”具体含义的段落和句子。
1、议论文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具有针对性, “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提出来的?(提问:该段有一关联词语“所以”,那么,与之相呼应的“因为”在哪里呢?)
“所以” 表示因果关系,对上面分析的结论。这一“因为”应该在文章开头,文章的思路是先论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都不行,“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2、为什么“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都不行,
什么是“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送去主义——把学艺上的东西,把“活人”等送到国外去献媚求荣。
4、“闭关主义”显而易见,所以鲁迅先生一笔带过,他重点评价了“送去主义”,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有关“送去主义”的文字,思考鲁迅是如何评价“送去主义”的?
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送去主义”的实例,(见课文)然后问:你们从作者的描述中看出“送去主义”的神态吗?(低声下气,阿谀奉承。)
如果你是旁观者,你会说些什么?(没有人格,没有国格,替他们感到羞耻。)
能在文中看出鲁迅的态度吗?(能。“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他的态度是:怒其不争。不应一昧地拿东西送给别人,要学会拿来。)
鲁迅如此表明态度的根据是什么?(尼采不是太阳,中国也不是,并非光热无穷。中国不是地大物博,总有一天资源会用光。我们子孙的未来不得不考虑,否则会沦为乞丐、亡国奴。)
在别人佳节大典之际,靠磕头贺喜讨来的残羹冷炙,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君子不食嗟来之食。这种嗟来之食没安好心,是“抛给”,是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的。)
鲁迅说不想举出实例,文中到底有无实例?(有。英国的鸦片 德国的费枪炮 法国的香粉 美国的电影 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这些东西是白送的吗?(不是。他们从中国换取了市场,白银,军队战斗力,国民的精神状态,综合国力 如果能够想象,20世纪初的中国,是怎样一副情形?皮包骨头、萎靡不振、贫弱的国民,满目苍痍的社会,萧条冷落的经济。这便是列国“奖赏”“送来”的后果,我们还能为获得这种礼物而感到庆幸吗?)
由此看来,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些主义?(闭关主义要不得。这只能导致狂妄自大,盲目乐观,没有忧患意识——误国。送去主义要不得。这只能导致出卖国家主权,失去国格,沦为亡国奴——亡国。)
那么,面对文化遗产,我们别无选择,只能采取一种什么态度?(第7段)
齐读此段,这一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提出了中心论点)
从文体写法上说下它与前文的二个主义是什么关系?
(前二个主义是“破”,是铺垫,是蓄势;而这一段是“立”。 论述自己主张的时候,也是破在前头,先把一些不正确的态度加以分析批判,然后再论证自己的主张。这样,观点明确,中心突出。“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通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8、提问:我们怎样才能真正具体在做到“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呢?
学生默读第8段,
思考:这一段是运用“破”还是“立”的写法?
篇11: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学教案
9 拿来主义
从容说课
这是鲁迅先生1934年写的一篇著名杂文,主要针对当时对外来文化的某些错误态度而写的。文章所针对的事件距今时间较久,所以必须介绍清楚有关的背景,以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本文用的是杂文体,并非正面阐述自己的主张,把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宜简化头绪,突出中心,淡化一些与中心关系不甚密切的部分,着重于鲁迅对于接受外来文化和文化交流的思想的学习,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领略作者是怎样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阐明道理的。然后,向课外延伸,讨论一些有关与“拿来”有关的话题,以强化对该问题的认识。
教学重点 1.真正领会“拿来主义”的含义。
2.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3.学习本文运用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尤其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推理的逻辑性。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内外分发的材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体味作者独特的论证特色、犀利幽默的语言、深刻的思想认识。
过程与方法
1.品味重点语句,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2.领悟全文深刻意义,并能畅谈自己所受到的启迪。
3.充分联系实际,拓宽思维空间,能客观评论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文化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领会“拿来主义”的真正含义,懂得在文明对话中必须具有自主意识,懂得怎样选择外来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师 夏天,气温高,蚊子多,晚上很难入睡。有人打开窗子,好不好?那么将窗子关得严严的,行不行?但是,天下之大,什么人都有。有的人怕热而打开窗子,更有人怕蚊子关上窗子。那么,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鲁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就继承文化遗产问题曾写过一篇著名的杂文《拿来主义》,我想我们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推进新课
师 “拿来”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还要在它后面加上一个“主义”呢?
生 “拿来”是一个动作行为。“拿来”加上“主义”,是因为它很重要。
师 这里的“拿来”跟我们平时所说的“拿来”不是一回事,它是一种形象的说法。“主义”是指一种重大原则或主张。“拿来主义”这个提法是鲁迅的独创,有它特定的含义。那么,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种原则或主张呢?我们先简单地来看一下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文章,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师 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共同来理一理作者的写作思路。请同学们先浏览1~7段。
师 文章一开头就谈“闭关主义”,请问同学们“闭关主义”的具体做法是什么?
生 “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师 “闭关主义”的这一做法造成了什么恶果?
生 封闭、落后。
师 还是那句老话,“落后就要挨打”,看来“闭关主义”是行不通的。于是“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有什么做法呢?
生 搞“送去主义”。
师 对!请问搞“送去主义”都送去些什么?
生 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
生 还有几位大师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到欧洲去。
生 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
师 为什么要送?
生 还不是给外国打怕了,害怕外国。
师 送的实质是什么?
生 媚外、讨好。
生 投降。
师 文中有一个精彩的动词,淋漓尽致地展示了送去时的讨好面目,请大家找一下。
生 捧!
师 对。一个“捧”画尽了奴才相!
师 鲁迅先生说,由送古董到送活人,这也算是一点进步,怎样理解“进步”一词?
生 反语。
师 对!这是写作手法,它的含义是什么?
生 “进步了”就是媚外、投降加剧了,加深了。
师 很好!一个劲儿地送去,对我们的子孙后代有没有危害?用课文原话说。
生 “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师 残羹冷炙是吃剩的饭菜,用这样的东西来奖赏子孙未免太过分了,因为只有什么人才能用残羹冷炙?
生 叫花子,要饭的。
师 你给叫花子的残羹冷炙是奖赏他么?
生 同情他。
生 打发他。
师 “同情”也好,“打发”也好,只能算是施舍。好!我们看看鲁迅先生是怎样解释这种“奖赏”的?
生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
师 “抛来”“抛给”“送来”有什么区别?
生 “抛来”是随意的,“抛给”是有意的,“送来”是特意的。
师 讲得好,谁有新的见解?
生 “抛来”是受动的,“抛给”是主动的,“送来”是有目的的。
师 讲得很好!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外国有目的地送来了什么?
生 鸦片、废枪炮、香粉、电影、小东西。
师 帝国主义者送来这些东西的目的是什么?
生 毒害中国人民。
生 欺骗中国人民。
生 用鸦片来换取中国的银两。
师 因此,这种送的实质是什么?
生 毒害。
生 欺骗。
生 侵略。
生 掠夺。
师 我们来整理一下刚才的思路,我们可以看出:闭关主义,封闭落后。送去主义,沦为乞丐。听凭送来,大受其害。
师 既然这些方法都行不通,那么我们该怎么办?
生 拿来,自己来拿!
师 对。鲁迅先生提倡“拿来”,而且是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同学们思考一下,这种思路称为什么论证方法?
生 因果论证。
师 很准确。接下来我们来看看鲁迅先生是如何来论证拿来主义的?请同学们浏览8~10段。
师 鲁迅先生用了一个比喻来说明问题。一个穷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可能会出现几种不同的对待方式? 回答这个问题前,先思考一下,那“大宅子”是比喻什么?
师 (引导)请看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中的“学艺”指什么?
生 泛指学术文艺。
师 对!是文化遗产。
生 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
生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
生 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
师 这三种人的本质分别是什么?
生 逃避主义,懦弱无能,害怕继承。
生 虚无主义,盲目排斥。
生 投降主义,崇洋媚外。
师 显然,这三种人的做法都是愚蠢的,那么正确的方法是怎样的?
生 占有,挑选。
师 好!请同学们朗读第9段,看看这里又拿了几样东西来打比方?分别说一说。
(学生朗读)
生 (齐答)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
师 对待“鱼翅”应有什么态度?
生 “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师 “鱼翅”可以“吃掉”,那它是有益的东西还是有害的东西?
生 有益。
篇12: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习课文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并能把这一方法运用到自己的议论文写作当中。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自主阅读和分析本文,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并进行实践练习,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文,正确认识对待传统和外来文化的问题,端正对待事物的态度。
教学重点:
赏析课文,理解其论证结构的好处,总结归纳方法,并指导写作实践。
教学难点:
将学得的技法运用于实践,并指导以后的写作活动。
教学方法:
运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并能迁移训练。
教学内容:
一、导入
从上学到现在,大家学过的鲁迅的作品应该有十几篇了,我做个调查,大家喜欢读鲁迅的文章吗?
北大教授钱理群曾说过:“当你一切春风得意,你的感觉极好的时候,你觉得鲁迅的著作是读不进去的;但是一旦你对现状不满,包括社会现状,也包括你自己的现状,你想寻求新的出路的时候,这就是你接近鲁迅的最佳时机。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鲁迅的《拿来主义》,看看我们能从中获得什么样的收益。
二、探讨课文:
(一)、探讨其先破后立的结构——如何提出问题
1、本文题为拿来主义,探讨的是什么问题? 观点在哪里出现?
预设:探讨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问题。主要观点在第7段提出,接着加以论证。
3、观点在行文中间才出现,之前都做了什么?
预设:在“拿来主义”之前,先谈到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听凭送来”几种情况。
几种情况都是作者所反对的。
“闭关主义”——给枪炮打破了大门,碰了一串钉子——封闭落后。
“送去主义”——子孙们、残羹冷炙做奖赏, ——亡国灭种。
“听凭送来”——被“送来”东西吓怕了 ——毒害侵略。
这说明这几种方式都不可取,所以我们就只有“拿来”。
4、如何实行“拿来”?
预设: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1)、具体是怎么论证的呢?运用“大宅子”的比喻。
喻体 本体 鱼翅 外国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鸦片 外国文化中精华和糟粕共存的部分 烟枪和烟灯 外国文化中没有使用价值但适当保存一点可以作反面教材的部分 姨太太 外国文化中反动腐朽应该完全摒弃的部分
(2)、在论证怎样“拿来”的时候,是不是直接就指出来该怎样做的呢?
预设:也不是。也是先否定几种做法。
孱头——怕被染污徘徊不敢走进门——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
昏蛋——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盲目排斥,虚无主义,左派幼稚病患者
废物——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鸦片——崇洋媚外全盘西化,投降主义
那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怎样的呢?他占有,挑选。
5、论证结构:
我们来看作者提出自己观点的方式,在本文中,局部和整体的论证结构是一样的,作者并不是一开始就提出观点,而是先提出了几种有危害的现象,先否定,再肯定,这种方式叫做“先破后立”,也叫“驳论”。
我们可以仔细研究一下本文的“破”和“立”的方法:
★ 政治课教学反思
★ 教学反思理论
【《拿来主义》教学反思(锦集12篇)】相关文章:
《中学数学反思性教学研究》结题报告2022-06-26
利用历史课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学反思2022-04-30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2023-08-14
初中历史每课教学反思2022-05-02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2023-06-13
初一二历史教学反思2022-07-06
九年级历史教学反思2023-01-17
初中历史教学与素质教育2022-11-30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怎么写2022-05-19
初中政治教学反思范文2022-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