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祷的态度哲理美文

时间:2023-09-22 08:32:07 经典美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祈祷的态度哲理美文(共8篇)由网友“臭手王子朴志晟”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祈祷的态度哲理美文,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祈祷的态度哲理美文

篇1:祈祷的态度哲理美文

关于祈祷的态度哲理美文

我在网上看到过一些关于耶稣救恩的见证,比如:“主啊,如果今天你能帮我什么做成了,我就信你”“主啊,如果今天我的愿望,你能帮我实现,我就信你”等等,结果网站的资料显示:他们的愿望都实现了,后来还反复了成功好几次,最后真的信了耶稣。

在我眼里,这样的祈祷是很不可取的,因为“我们不能试探主,我们的天主”,对于网络上的新闻,我们要提高警惕。其实每个人都有机会认识关于耶稣以及耶稣的道理,天主会给每个人机会的,而且甚至还是不断的给人机会。

当我们还没信的时候,我们会通过天主的启示或者其他人,先会了解、接触、学习,对天主有些认识;我们做祈祷要坦诚的说。我以前还没有认识天主的时候,我也是半信半疑的,我去办告解的时候,我就向神甫说:我对天主的'信仰,还是半信半疑的,(不知道怎么办)。有时候是念《天主经》、《圣母经》来补赎,也有时是看《圣经》来补赎。

你的内心要真实的、真诚的向天主诉说的,有困难、没能力都不是人所担心的,天主是全能的,他会启发你、帮助你的。

篇2:谈祈祷美文

谈祈祷美文

我们做祈祷不要像什么都不做的婴孩向爸妈那样“我要吃什么”、“我要穿什么”这样的方式像天父要求,这是很幼稚的,没信德的行为,这种方式是在刚入教会什么都不懂,向天主祈求信德与智慧的方式,那时,你就像刚出生不久的婴儿。

我们不要那样,我们想要得到,必定是先要付出的,当然,很多不信天主的,还有与天主为敌的,也得到了很多,他们把下辈子的也花完了,我们不要与他们相比较。

比如:你为谁祈求什么恩宠,你必先要虔诚的祈祷,如:念《天主经》36遍,唱《主啊,我赞美你》6遍,这些都是付出的行为,你爱的'越多,祈求得到的也就越多。当然,我们付出的很是少量的,得到的却是丰厚的,天主爱人便是如此。

耶稣对门徒说过,‘你们要爱近人,还要真心爱仇,为迫害我们的人祈祷’。

有人会问,别人都害你了,你还为他们祈祷?这是为何?不是助纣为虐吗?这是理解错了,理由一:是我们为自己的仇人祈祷,我们付出的爱还存在那里,迟早会得到更多;理由二:是我们向天主祈祷使他们变得善良有爱些,难道不是好事吗?以后,你的仇人也不会找你麻烦、记你的恨,可能会比别人更加的爱你。

结尾祷语,一般以“以上所求是因耶稣的名,求主呼听我祷/我们,只愿一切都以天主的旨意”来结束。这是“爱天主在万有之上”的表现,也是为了爱自己。

如果你的祈祷奏效了,那么你的祈祷/你付出的爱已经得到了一些回报或者得到回报了;比如:如果是别人的病好了,他会感谢你的祈祷付出,你不是得到一些回报了?!如果是自己想要的得到了,不是得到回报了?!

如果你的祈祷没有奏效,你付出的爱还全都存在天主那里,天主或者给你抵罪债,或者给你“存高利息”了,将来连本带息的赏赐给你。

账目都在天主那里,一清二楚。

曾记得《圣经》上耶稣说过,你们做了善行与义德,不要让人知道,请客要请残废的、无力回报你的,那么将来你会得到更丰厚的。

篇3:态度决定生活哲理美文

态度决定生活哲理美文

有两个人同时看到了一种带刺的果子,其中一个人认为,这个果子为什么有刺,于是放弃了;另一个人则知难而进,想办法拨开外边的刺,吃到了里边鲜嫩的果肉。同一件事,因为态度差异,得到的结果迥然不同。

我的父母身体都不太好。然而,性格上的差异使他们对待病情的想法也大相径庭。

母亲总是把自己的病想象的非常严重,一提到病情就显得非常激动,时常因病情而暗自流泪,甚至认为这是命运对他的不公。疾病在她的生活中最大的不幸和负担。在他看来,如果没有病,他的生命会很完美。于是,他常常被忧愁烦恼所包围。

我曾开导母亲。我说,有病慢慢治,不要着急上火,即使没有病,你还会有其他让你烦恼的事情。在看看你周围的比你更不幸的人,相比之下,你应该觉得眼前的这个病栓不了什么,其实你烦恼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你太悲观了。可母亲听不进去,说我站着说话不腰疼。

而父亲恰恰相反。对于身体的不适,他总是耐心细致的分析查找原因,然而总结出病根在那里,并能根据分析所得,琢磨出一些小窍门来缓解病情。他把战胜困难战胜疾病视为一种生活目标。故而,即使身体不太好,但精神不错,给人感觉生活的很充实。

父亲和母亲代表着两个不同生活态度的`人,一种人往往因为放大眼前的困难而加重烦恼,甚至会为可无可有的事情而透支烦恼。这类人常有的想法是;怎么这么点背?这种日子可怎么过?生活真累,过一天算一天吧。而另一种人则藐视困难,把克服困难看成对意志的磨练。他们常有的想法是,罪都是人遭的,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世间办法总比困难多。

因为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同,所以在相同的客观环境和物资条件下,不同人的幸福指数也不尽相同。歌德有句名言;生活是有无数烦恼组成的念珠,而达观者是微笑的数完者穿念珠。英国的一位心理学家最新研究表明;与快乐有关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是适应,生活乐观,对环境适应性强的人,常常会比悲观,怨天尤人的人感到生活幸福。

很多的时候,我们生活的怎么样,不在于我们拥有多少,而在于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篇4:祈祷与心灵感应美文

祈祷与心灵感应美文

先拿“振动频率”这个词语来说明:人的身体某个部位得了病,是他那个部分的能量振动频率降低了,而治愈这个疾病,只要提高这个部分的振动频率就可以。

与其说提高这个部位的振动频率,还不如说提高这个部分的爱的能量;所以,你祈祷时,你要真诚的念《天主经》,又要从内心真城的祈求天主让你的病灶痊愈;我刚才做了祈祷,我会想着天主,向天主祈求,也会想一想我的发痛的咽喉,内心祈求着:天主求你让我的这个病灶痊愈,还觉得爱的能量会入了我病灶似的'。中途,我还特意动了一下嘴,发现突然间,没有什么疼痛了,现在疼痛感已经明显少了很多。

今天,因为我的嘴巴不好张开,所以是心祷的方式,念《天主经》的,我同时能感觉到明君的心理也在念,还感觉他“很痛苦”、“很痛苦”的心理;说明他是有问题的。我还能感觉伶莉的心理也在念,因为她能感觉到我。一般的,当我想到谁,我就会感觉谁的心理,但是很多人,我感觉不到,这是为什么?

我认为两个人的情感是差不多的,他们之间才会有心灵感应现象,也就可以说“两者精神的振动频率相近”才会有感应,越近感应就越多。

当然,我对明君的情感与对伶莉的情感是不一样的,说明他们对我的情感也是不一样的,因为,我讨厌明君,明君也讨厌我,他会想我,所以当我想到他时,他的心理就被我感应了。

所以,我认为心灵感应要两个条件:一个是两者都要相互想,二是两者想的情感要相似:或者爱或者恨,或者喜欢或者讨厌,心灵感应就会产生感应。

所以,你有时喜欢一个人,通常会被发觉,但你又没追到,因为人家不喜欢你,人家可以看的出来,但心里没有你,你的喜欢多半是出于邪淫。

如果你是真心爱一个人的,但那个人又没有任何知觉,说明他/她不属于你,因为对方不爱你,如果对方也像你这样的情感爱你,那么你们之间会有一定程度的心灵感应,双方都会等待或者寻找对方。

篇5:双语美文《为母亲祈祷》

Dear God:

亲爱的上帝:

Now that I am no longer young, I have friends whose mothers have passed away. I have heard these sons and daughters say they never fully appreciated their mothers until it was too late to tell them.

如今我已不再年轻,一些朋友的母亲已经去世了。我曾听这些子女们说过,他们从没有向母亲充分表示过他们的感激之情,而待到要告诉时为时已晚了。

I am blessed with the dear mother who is still alive. I appreciate her more each day. My mother does not change, but I do. As I grow older and wiser, I realize what an extraordinary person she is. How sad that I am unable to speak these words in her presence, but they flow easily from my pen.

幸运的是,我亲爱的母亲依然健在。我对她的感情与日俱增。母亲没有变,而我却变了。随着年岁的增长,我越来越懂事了,我认识到她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这些话在她面前我难以启齿,但在笔下却可以轻易地写出来,这令我感到多么难过。

How does a daughter begin to thank her mother for life itself? For the love, patience and just plain hard work that go into raising a child? For running after a toddler, for understanding a moody teenager, for tolerating a college student who knows everything? For waiting for the day when a daughter realizes her mother really is?

一个女儿该怎样开口感谢她的母亲所给予的生命?感谢她在抚养孩子时所付出的爱、耐心以及无私的辛勤劳动?感谢她跟在蹒跚学步的孩子身后奔跑,对情绪不定的少女的理解,以及对一个自以为是的大学生的宽容? 感谢她等待女儿认识到她真是一位好母亲的这一天?

How does a grown woman thank for a mother for continuing to be a mother? For being ready with advice (when asked) or remaining silent when it is most appreciated? For not saying: ' I told you so ', when she could have uttered these words dozens of times? For being essentially herself-loving, thoughtful, patient, and forgiving?

一个成年女子该怎样感谢母亲依然如故的角色?感谢在被问到时她会及时提供良言,而在不需要时她会保持沉默?感谢她没有说:“我告诉过你”,而她本来可以说上许多次?感谢她始终不变的爱心、体贴周到、耐心与宽容厚道?

I don't know how, dear God, except to bless her as richly as she deserves and to help me live up to the example she has set. I pray that I will look as good in the eyes of my children as my mother looks in mine.

我不知道该怎样来表达,亲爱的上帝,除了请求你好好地保佑她让她拥有应得的富足,并帮助我朝她做出的榜样看齐。我祈愿在孩子的眼里我会如同母亲在我眼里一般好。

A daughter

一个女儿

篇6:哲理美文

哲理美文四则

《临刑者与鲜花》

是因为这个秋日午后太晴朗,灿烂的光线对年轻眼睛的敏感,还是这一大束鲜花捧在我—一个大男人的手里,显得太美丽、太扎眼了?……

在这个偏远的山区县城,风气尚存古朴的小街市,我还有些局促,有些不安,又有些兴奋;突然间瞥见了他们——这还都是几个年轻人,几乎都是些“孩子“,被反绑了双手,剃光了头,站立在缓缓驶行的游街敞篷“解放”牌汽车上,就要告别人生舞台了,永远的,就在游完街的下一瞬。但是怎么搞的,他们目光起了一点骚动,如一闪一闪的条条光线迅速地描住了我手中的那一束来自野地的鲜花——我是买来送给女友的呀,一会儿,长途汽车黄昏就要到达的那座浩大城市里。

——镜头就在这里凝住了。遥远80年代初的那个下午。那条小街市。那忙忙碌碌的人群。烫在手中一束极度不安的采自镇郊野地的鲜花。

《鹿 魂》

80年代,我在大兴安岭林区一个年轻而有情趣的“森调队”的队员家里作客(那时还在伐木期,有很多人从事林木调查工作),他在茶余饭后讲述了一件亲历和奇遇,故事新鲜、奇特,有些超乎一般人的想象 ——

动物世界里悲壮而神秘的一幕。……不知多少年前茫茫岁月中,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密林峡谷,生着一只异常年轻美丽的雌鹿,它的美貌吸引了诸多森林追求者。其中有两只特别雄壮,特别矫健的雄鹿,击败了众多对手,最后选定在一座悬崖边一决雌雄,谁输了要遭重创败走,或者被顶下无底的绝壁。 一场公平的、又势均力敌的残酷角逐开始了,两只雄鹿各自以锋刃而坚硬的叉角撞击对方,低声吼叫,咆哮,战斗进行得白热而激烈,从上午一直持续到中午,又从中午到黄昏,两只雄鹿渐感体力不支,在最后的夕阳中,它们拼出最后余力,不顾一切猛地撞向对方—一声可怕的“咔喳”巨响,天崩地裂,火星迸溅!此时,一个可怕的情景出现了:由于巨大的双向冲力,由于一个仅有万分之一可能的偶然,一个天定的残酷命数,两枚珍贵坚硬的鹿角,竟然一下子深深插入对方枝形叉角中再也拉不出来了!……

泣血椎心的死亡阴影、和峡谷夜雾一起降临了。一天又一天,那只异常美丽悲伤的母鹿不知守候了多少时光,也终于消逝了。它俩就这样摆着角斗士的姿态,被狂风刮到不远处两块巨石的死角,在岁月中静静地风化了,变成两具紧密连结在一起、完完整整的鹿骨架化石。

两个愉快又年轻的“森调队”的小伙子经过这里,他们同时发现了这桩秘密,竟一下子惊愕得说不出话来!凭着青春心灵的热情和敏感,他们破译了这一无人知晓的奥秘。他俩用许多时间,锯开了绞扭在一起的巨大的鹿角,结束了这场时光沧桑流逝里的自然界的“楚汉之争”(谁知在这朝生夕灭,循环不息的原始森林里,也竟有这等不亚于人间的爱情史诗)……一股说不清楚的震憾、惶惑和难言的滋味,两个小伙子沉默地喘气,互不答话,带着某种神秘和庄重的神情,用一些腐叶和腐土完成了掩埋一对鹿骨的仪式,然后,虔诚地带上鹿角,离开森林。

《小镇上的姑娘》

以下是很久前一位复员军人讲述的故事。我已忘了他是谁,在哪里讲述,但这个故事很美,象远方山野里一株开花的野樱桃。

连队驻扎在辽南群山中一个偏僻透了的小山沟,这儿附近数十里没有人家,离最近的镇子也二三十华里。小伙子们够守纪律的了,他们从不上村庄骚扰哪一户老乡,日子过得刻板而规律,每周一、二、三、四、五、六,训练、学习等等,星期天不执勤的人则去镇上赶集。赶集,可是他们生活中一件乐趣和大事,尽管十分辛苦,要坐敞篷汽车,或者搭拖拉机,再不,就开动两条腿……但他们每周一次,从不间歇,就是小的风雨,只要有集市,他们也不会耽误。

镇上有什么呢,是一座平平常常的'小镇,一个乡下集市,平静而热闹。三年过去了,他们一个班,一个排,就把整个连队都算上吧,老兵走,又有新兵来,重新加入赶集的行列,但没有一个人在镇上“搞过对象”。

“那儿小镇上的姑娘美吗?”

我问他。他如今早已结婚,有了小孩,回到城市工作。他的目光似乎闪亮了一下,又沉回到回忆的遥遥烟雾中去了。只用意味深长的微笑回答了我的问题。

《我的“履历”》

要出书了,出版社嘱我在篇首写个“简历”。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是什么?——

忽然不禁有些心酸。当我添写完我成长中几条痕迹,想起了幼年过早逝去的母亲;终生操劳,为赡养我而历尽艰辛辗转于泥土中一生的父亲;想起了抚孤十三年,供养我念书直至初中毕业的大姐、姐夫(他们堪为做人的楷模);想起另一个长我两岁的幼姐,与我共度过多少童年与少年的艰苦时光,她灯下为我缝纫的千针万线。……

我写的书,他们或许知道些,或许并不知道,我还没有来得及告诉已经安眠于故乡田野畔的荒草地头的父亲——

还有鼓励我,教育我的严师,曾拉帮过我一把,又被我匆匆行进中忘记的千百个善良的人们。

没有他们,我是什么?是我写的书吗?是别人的汗水,泪水冲激而成!

而我永远无法把他们一一写入。

能书写的纸张是芦苇和纤草鞣韧而成,白纸的前面站着我,而白纸的后边,站立着永无奢求回报沉默的他们。

篇7: 哲理美文

人这一辈子,

最难走的是心路,

真心假意,你难分清。

人这一辈子,

最难留的是感情,

时过境迁,人走茶凉。

有人如蛇歹毒,

有人如狼狡诈。

是蛇让你一身冷,

是狼让你心里疼。

记住了,

吃亏一次就够了,

别傻傻的再吃第二次。

上当一回就行了,

你满足不了贪得无厌!

人前把你追捧,

人后把你出卖,

需要你笑脸相迎,

用完后冷言冷语。

记住了,

做好人没有错,

就怕遇见不轨的利用。

有爱心不是过,

就怕爱心泛滥成纵容!

人心似海深,人情似纸薄,

相识不在时间长短,

而在遇事能走多远!

人前会做人,背后算计人,

相伴不能只看表面,

具体还要时间分辨。

这个世道求人最难,

所以需要练就本事。

世态炎凉难有不变,

所以需要做好准备。

与人交往不乏坏心,

所以需要防人暗算!

人生不过一场梦,

谁会放谁在心中?

年复一年,认清了多少?

日复一日,看透了多少!

你不想把现实看穿,

现实却赤裸裸的呈现!

人心变没变,自己去判断,

感情真不真,自己去盘算。

大路朝天,各走一边,

真心实意,再去陪伴,

不值得的,别生挂念!

篇8: 哲理美文

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说过,哲学就是对人生意义的探究。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就像流星从天际划过。怎样使自己短暂的人生获得意义?换言之,怎样使自己不虚度此生?是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都应该思索的问题。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说,未经反省的人生是可悲的。我们应该学会反省自己的人生,使它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你想过什么样的人生

在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墓碑上,刻着如下两句话:

在这里,伟大导师将流芳百世,青年人啊,要想想怎样使自己英名永存!

生命之所以珍贵,正因为它是短暂的。黑格尔曾经说过:转瞬即逝的玫瑰并不逊于万古长存的山岭。虽然玫瑰生存的时间非常短促,但它火一般的生命和鲜艳亮丽的色彩,与冷漠的山岭比较起来,更令我们羡慕。在某种意义上,无所事事的人生乃是对生命的亵渎。实际上,人生不但是短促的,而且也是由一系列三岔路口构成的,每个路口都需要行路者做出准确的选择,而准确的选择需要眼光,这种眼光则来自哲学。

深入的考察表明,当前流行的人生观主要有以下四种不同的类型:

一是小市民式的人生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乃是这种人生观的座右铭。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名言“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说出了这类人的共同心声。他们就像马克思批评的那个脚上长着鸡眼、站在路边的粗汉,在他看来,凡是踩到他鸡眼的人都是世界上最可恶、最卑鄙的人。由于只看到自己鼻子底下的利益,这类人永远处于“小肚鸡肠”的状态中。就像契诃夫笔下的那个小职员,由于打喷嚏而把唾沫溅到上司的脸上,从此一直处于惶惶不安的状态中。

二是得过且过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和抱负,就像一条小船,没有桨、没有橹,也没有罗盘,只是随波逐流而已。他们只有权利意识,没有相应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从哲学上看,人是可能性的动物,而可能性正是通过人对未来的规划而得以展开的,一个没有抱负、从不规划未来的人,他的人生只能是一个空壳,一个没有任何意义的抽象符号。

三是悲观脆弱的人生观。从哲学上看,这样的人生观缺乏对挫折的承受和回应的能力。契诃夫在一篇题为《如何防止自杀》的短文中曾经启示我们,一个人在生活道路上遭遇到任何挫折乃至打击时,应该设想出更糟糕、更痛苦的结局。这样一来,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压力就会缓解,生命的承受力和韧性就会增加。

四是有抱负、有责任、有气节的人生观。从哲学上看,一个有抱负、有追求的人生才是有高度的人生,处理人际关系时具有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在生死考验面前保持自己的气节。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令人肃然起敬,而岳飞留下的《满江红》更是气贯长虹、豪情满怀,今天读来,仍然令人感到荡气回肠。

志向决定思想高度

中国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如果说,每个人在思想上都有自己的高度的话,那么,这个高度绝不可能超出他自己确定的志向。易言之,每个人的思想高度都是由他的志向的高度决定的。历史和实践都表明,必须先确立志向,然后才有可能实现这一志向。

有人把赚钱、成为亿万富翁、过名车别墅的生活理解为自己的志向。然而,从更高的标准出发,就会发现,这样的志向和欢乐毕竟是“自私的”。我们可以比较一下,马克思在17岁那年写下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已经确立了远大的志向:

“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学家、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这是何等远大的志向和何等高尚的情操!后来,马克思在柏林大学攻读哲学时一度陷入“志向危机”。通过深入的反思,他很快就告别了迷惘,确立了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生的伟大目标和志向。马克思去世后,他的遗骸被埋葬在伦敦的梅格特公墓中,墓碑上镌刻着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地去瞻仰马克思的墓地,他们对马克思的人格和灵魂都怀着深深的敬意。

志向并不是越高越合理,而是因人而异的,即不同层次的人拥有不同层次的志向,决不能划一而论。这就启示我们,志向应该具有适度性。志向太高,怎么努力也实现不了,必定会产生沮丧情绪;反之,志向太低,无需努力就能加以实现,又会浪费才华。所以,正确的做法是: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才华来确立自己的志向。我国古人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古希腊的德尔斐神庙门前也镌刻着“认识你自己”的箴言。可见,正确地了解并评价自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确立起适合于自己的志向。

活出自己的境界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中:一个是日常生活的世界。用古人的话来说,每天起床就会遇到“柴米油盐酱醋茶”的问题。其实,大部分人一生的时间大多消耗在谋生的劳动中。这个世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另一个是安顿灵魂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不得不像后期印象派画家高更一样,在一幅关于塔希提人生活的绘画中追问自己:我们来自何处?我们是谁?我们打算到哪里去?假如以我们更熟悉的方式来提问,那就是:为什么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究竟是什么?

比较起来,前一个世界就像一条黑暗的、没有尽头的隧道,人们在里面摸索着往前走;后一个世界就像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它照亮了黑暗的隧道。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根深蒂固的传统——实用理性的传统仍然牢牢地束缚着当代中国人的思想。“无事不登三宝殿”这句谚语表明,与其说普通人是在“拜佛”,不如说他们是在“用佛”。总之,普通人把后一个世界理解为前一个世界的延伸,而从未意识到这两个世界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因而始终停留在佛教所说的“无明”状态中。事实上,只有以超功利的方式进入后一个世界,通过认真的反思,领悟了生的真正意义,前一个世界才会被火炬所照亮,才会变得美好起来。要言之,一个人的思想只有自觉地、超功利地居留在后一个世界中,他的人生才能活出高度、活出境界来。

众所周知,通向后一个世界的“洛西南特”(堂?吉诃德的坐骑)主要是艺术、伦理、宗教和哲学。当人们摆脱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欲求,自觉地接触并深入到这些学科中时,不但他们的修养会发生重大的变化,而且他们的思想境界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而正因为有了思想境界的大幅度提升,康德才有可能提出下面这样的问题:我能知道什么?人应当做什么?我可以期待什么?人是什么?事实上,康德一生写下的论著都是围绕着对这些重大问题的解答而展开的。

人生是短暂的,而唯其短暂,它才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每个人都应该尊重自己的生命,珍惜自己的人生。要使人生变得更美好,就必须自觉地确立自己的志向,并为此而奋斗。在奋斗的进程中,人只有不断地追问存在的意义,努力地安顿好自己的灵魂,才能活出自己的境界和高度来。

半饱的人生哲理美文

关于人生哲理的经典美文

一段可以唤醒灵魂的文字哲理美文

人生哲理经典美文

经典励志的人生哲理美文

心是一块田,高兴本人种经典美文

美文赏析:流年无恙不惊不扰

悲愤人生优秀美文

窗外有阳光远方有梦想美文

满与不满的人生哲理

祈祷的态度哲理美文
《祈祷的态度哲理美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祈祷的态度哲理美文(共8篇)】相关文章:

美文赏析:蝶与花2023-08-12

门槛美文2023-01-22

饱含经典哲理的英语美文赏析2023-08-11

家是心灵的归宿作文2023-05-30

我希望你能够看到,真的美文随笔2022-12-21

经典美文赏析教学2023-11-12

当孩纸降生时-美文故事2023-07-23

错过了也不必遗憾的人生哲理2022-09-01

经典美文赏析教学策略2023-05-22

随和是一种能力人生哲理2023-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