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和没用经典美文(通用6篇)由网友“tearf”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有用和没用经典美文,欢迎阅读!
篇1:有用没用美文
有用没用美文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把处事做人的原则,以有用没用的标准来加以划分。
我遭遇这一原则是从高中开始的。面临高考,一切时间被要求有用化,任何与高考无关的事情都被判为无用。哪怕是上厕所,也被要求最好能同时背诵几个单词。看小说是无用的,听音乐看电视更是大逆不道。那时大家都曾制订过个人作息表,像作战计划一样,把一天的时间精确到分钟,不管能否真正执行,先要在心理上形成高压态势。
今天,高考于我已经过去三十年了,但当年的心灵阴影依旧未能散尽。三十年来,每当我任由内心欲望去自由放松的时候,就会有一个声音跳出来警告:你在做没用的事情,你在浪费时间,你又虚度了一天。弄得我诚惶诚恐,忐忑不安。
我经常会自责,怎么没有了当年高考的勤奋?如果能把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像对待高考一样去努力,去严格要求自己,那将会取得怎样的成就?甚至想,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像高考考生一样生活,那这个世界又有什么事情办不成?
今天冷静下来,再想,一个人,如果三十年如一日,连上厕所的时间都不放过,时刻绷紧了神经,在努力,在进取,在做有用的事情,那他基本上就是一个神经病。如果全世界的人也如他一样,那这个世界就会疯狂,就将崩溃。
正常的'生活,人绝大多数的时间是在做没用的事情,也就是那些不产生直接成效,不制造直接产品的事情。比如睡觉,比如闲聊……
同样,人在日常生活中交往的人,大多数也是“没用”的人,他们不能为你带来直接的利益,提供直接的服务。大家只是共同生活。
任何试图打破这一规律的图谋都是反动的。
前几年,社会上兴起的传销之风,就是试图将天然的人际关系利益化,把周边本来没用的人用起来。结果是,朋友反目,亲情撕裂,人心的绿洲开始变为荒漠。
这些年,社会被经济大潮所裹挟,不但自然环境被功利化过度利用,人际关系、个人心态也日趋功利。
但人不仅仅是为了有用而活着,人与人同样也不仅仅为了有用而往来。有用的奋斗,是为了保障无用的舒坦,无用的自由与自在。
做有用的事情,过无用的生活。
篇2:有用和没用美文
有用和没用美文
汉朝初期,连年战乱,各种物资都很缺乏,尤其是马匹,据说连皇帝出门都凑不够四匹颜色一样的马,让家里马匹成群的匈奴人笑话了好多年。
这天,有个人不知道从哪儿弄来一匹千里马,神俊非凡。于是,他就把马牵到了皇宫门口,想献给汉文帝。
汉文帝听说后,就带着文武百官出来看马。文武百官纷纷表示只有当今圣上才配得上这匹马。在此起彼伏的马屁声中,汉文帝慢悠悠地说:“我骑马出门的时候,前面有仪仗队,后面有护卫队,一天最多走五十里路,我骑这样的千里马有什么用呢?你们难道想让我一个人在前面跑?”
汉文帝这番话一出,文武百官顿时安静了下来。或许有人還会惋惜———毕竟是难得一见的千里马啊!但现实是,东西再好你也用不上,又有什么意义呢?汉文帝明白这个道理,后来的“文景之治”也就顺理成章了。
一千年后,到了宋朝初期,同样发生了一件事。
当时有个人得到了一面宝镜,据说能照两百里。有了宝贝,自然要把它利益最大化,这个人一合计,当今世上最有权力的`人除了皇帝就是宰相吕蒙正,皇帝家里什么都有,也不会在乎这面镜子,那就献给吕大宰相吧。
吕蒙正出于好奇,就让人把那人请了进来。那人一看有戏,忙把宝镜双手献给吕大宰相。吕蒙正端着宝镜看了半天,又把宝镜还给了那人。
那人一愣,小心翼翼地问宝镜怎么样,吕蒙正说:“好是好,不过我用不上啊!”
那人忙问为什么,吕蒙正哈哈一笑,说:“我这张脸也就一个碟子大,哪儿用得了照两百里的镜子?”
那人还不甘心,又说:“就算用不上,摆在家里也好啊!”吕蒙正淡淡一笑,说:“我从小身无余财,现在当了官也是两袖清风,让我养成了只买用得上的东西的习惯,用不上的东西再好也跟我没关系。”
几十年后,同样的事在另一位北宋名相王安石身上又演绎了一回。
那天,一个地方官神秘兮兮地走进王安石的办公室,王安石正忙着批改公文。过了一会儿,砚台里的墨干了,王安石刚要去添点儿水,地方官突然凑过来,说:“大人工作这么忙,还要给砚台添水,多麻烦,要是有一个砚台不用添水,哈一口气就能自动出水,那该多方便!”
王安石笑道:“世上哪有这样的砚台?”
地方官忙从兜里掏出一块砚台,说:“大人,这就是那方宝砚。”说完,张嘴哈了一下,果然从砚台里慢慢渗出水来。
王安石出去从外面提了一桶水进来,问他:“你说这桶水值多少钱?”
地方官说:“一桶水能值几个钱?”
王安石说:“就是啊,那个砚台就算能哈出一担水来,又能值几个钱呢?”
篇3:你比别人强一点根本没用,真正有用的是你比别人强很多很多美文
你比别人强一点根本没用,真正有用的是你比别人强很多很多美文
焦虑是自由所导致的晕眩。
—— 索伦·克尔凯郭尔
无论是微信朋友圈还是朋友线下聚会,对于生活的普遍焦虑成了一种常态性话题。
以上海为例,一个奋斗的年轻人,从毕业找工作开始,就有着无数个大小boss在打怪升级的路上等着他,老板压榨,工资停滞,房价飞涨,车牌无门,尿布奶粉,投资被套再加上幼儿升学。在这条路上,似乎谁都不特殊,谁也不例外。
我们都承认,我们首先是被80年代后经济改革所实实在在惠及的一代人,但如今的我们却普遍感受到了“不幸福”和“不满足”,被一连串 “阶层固化”和“降级论”的话题吓得夜不能寐。为什么拿着高校毕业证书,还是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呢?
大部分的人,当在现实里碰了几壁以后,第一反应是开始犹豫、退缩,开始给自己找各种借口。比如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甚至人脉关系。
生活的真相,并不是这样的。当人们真正想做一件事的时候,总会倾向于找到一种方法,而当潜意识不想做的时候,就会为它找到各种借口。比如寻找所谓的安全感啦,想要尘埃落地啦,想家啦,想有一场说走就走的青春啦。
所以,扪心自问,你的焦虑是不是恰恰来自于,你的空闲时间大于了你的学习时间,你游戏的时间超过了你的运动时间?而与此同时,眼睁睁地看着那些原本跟自己差不多的“同龄人”都在以高速向前奔跑。
为什么不问问自己,是不是还能逼自己做一点,做的更好一点?
方向在哪里?
微信的朋友圈很忙碌,每天都会有很多光怪陆离的内容,但其实能吸引大家眼球的有一类主题很固定,比如麦当劳改名金拱门,比如“《王者荣耀》季终奖120个月工资”,“咪蒙90后的团队们月入5万起步”……
是不是想想都觉得很讽刺,一辈子才900多个月,这个世界上,竟然有些公司一次性就可以发120个月的工资。
是的,同样是在职场打拼,为什么自己的努力不值钱?那些人却赚得盆满钵满?勤奋和苦熬,当然是事业出现拐点的重要原因,但其实选对方向也很重要。
的时候,在尝试过腰斩的`基金以及利息极低的银行定存之后,余额宝携着年利率7时代走进了大众视野;初, 滴滴快的正斗得不亦乐乎。彼时,我们吃饭逛街看电影已经开始不习惯带钱包,同事朋友之间AA或者转账等需求,一个支付宝都搞定了。到了, “互联网金融”以及“移动支付”的概念早已经在中国的成百上千个城市里落地开花了。
享誉全球的未来预测大师奈斯比特在《掌控大趋势》中写道,我们正处在一个变动的时代,而且正在经历着全球规则的大转变。变化是好还是坏,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如何未雨绸缪,还取决于我们如何抓住变化所带来的机会。
尝试的人很多,企业很多,但真正做成的只是少数。阿里巴巴以及王者荣耀的故事能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你比别人强一点根本没用,真正有用的是你比别人强很多很多。
问题是,怎么样,才能弯道超车,实现个人成长的飞跃呢?
找到方向前,先不要放弃努力
今年,是罗永浩的“单口相声巡演”的第五年。他坦言,对任何公司来说,五年都是一个坎,锤子科技也不例外,严重亏损之下,他也几度自我怀疑。
同样的阶段其实也曾经发生在现在如日中天的支付宝:,是支付宝成立的第五年,这一年,彭蕾刚刚上位,一切焦点和矛盾都排在了台面上。而最终,她顶住了一切压力,以此为起点和原点进行改革,将蚂蚁金服最终推向世界舞台。
在这些故事的背后,我们会发现:勇气和努力带给人的并不是成功,而是机遇。它其实只是起点,它仅仅给你指出一个方向。而你必须继续用尽身上的所有力气,完成你能完成的最大可能性。别人以为是运气,但只有身处其中的人自己知道:藏在这最后一刻的成功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汗水和眼泪。
机遇一直存在,但是也一直稀缺。强者时刻拿着镰刀,随时准备扼住命运的喉头,让它把成功的钥匙吐出来。
是的,这必须是一种持续且不间断的状态。
应试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培养了一种懒惰的思维:努力就是短暂的应试,一旦他们跨入了安全的境地,就能表现出大相径庭的安逸。
连努力都是这么急功近利,很多人都把努力当成痛苦的必须,忍一忍,过去了,就可以做回得过且过的混混儿。
但是吧,努力这种东西,是没办法停止的,因为没有永远安全的彼岸。彼岸的远是对于此处的人来说,而到达的人要去更远的地方。
我们的焦虑来自什么?
所以,再回头来想想,我们的焦虑来自什么?
我们总希望有持续舒适的生活,却没有做好长期投入努力的准备。或者说,我们总期待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却从来没想过去解决那些其他人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不矛盾吗?
只有当有一天,你变得善于解决问题,并且不逃避那些别人啃不动的问题时,你就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而这个社会的成就和财富才会开始向你倾斜。
忘掉什么阶层固化,在这个智能高科技时代,应该思考的可能不是如果没办法升职加薪买到学区房怎么办。而是,如果不想被社会淘汰,还能去学习些什么?
我们正在走入一个时代的转折点,而每一个时代的机遇恰恰源自于此。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为了成为我想成为的那个人,我必须放弃我是谁。这句话到今天仍有意义。
奈斯比特也如此说道: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放弃过时的观点并接受开发新的、适应现实环境的思维模式?正如过去的伟大的企业家和科学家所做的那样。
对于每一个不甘平庸的人而言,或许应该更加关注这个时代本身,它的潮涨潮落。如果可以,找到你感兴趣的并且持续发展的领域,尝试思考解决这个领域里所关心和遭遇的问题,每天都朝着这个目标挪一步,并且以输出倒逼输入。当然如果你可以恰巧找到一个这样的事业伙伴,老板、投资人以及平台就更好了。
以及,还有一个小Tips:在每一个问题面前,撇开这件事的失败率,只是抱定一个“这是一件可以被完成的事情”的信念,哪怕这过程里充满了一系列的偶然性因素。
首先,尽人事。 再次,尽人事。 最后,尽人事。
文末附上一句话,与君共勉:
人类总是抱怨他成为现在的自己是因为所处的环境,但我不相信这是因为环境。改变世界的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寻找梦想中的乐园,当他们找不到时,他们就亲手创造了。
篇4:“有用”与“没用”作文
清明回乡下祭祖,行进路上听见一个小朋友问他妈妈:“妈,扫墓有什么用?”“没什么用。”“那我们为什么要去?”“让你去你就跟着,别问那么多废话!”母亲不耐烦地呵斥。这对话听得我心惊:一个只有三五岁的孩童,却已经学会把“是否有用”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了。
纵观周围,秉持这种行为的人并非只有那双母子,而是大多数国人。首先,这与传统文化追求的实用品格有关。传统文化追求实用,对纯粹的精神事业并不提倡。在此影响下,难免会出现“扫墓有什么用”的念头。其次,在物质文明迅速发展的当下,人们竭尽所能为自己谋求利益,凡事都用功利的眼光看待,“这件事对我是否有利”成为最常浮现人们心头的问题。祭祖一不会升官而不会发财,也难怪母亲会回答“没什么用”了。在这两个大环境的影响下,许多人都忘记了,精神生活不是能用功利的标准来衡量的。
清明祭祖,是一个缅怀先人的契机,而我更愿意将它理解为一种“信仰”。我们中的大多数没有宗教信仰,我们相信的只有“祖宗”。当我们点上香火蜡烛时,当我们虔诚跪拜时,我们相信祖宗能听见我们内心的祈祷;当我们碰到人生重大转折时,口中常念叨着“祖宗保佑”,我们相信会得到祖宗的庇佑。人总该相信些什么,而这种“信仰”给我们带来的精神力量和它自身的精神价值,不是简单粗暴的“有用”与“没用”能衡量的,它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而文化的价值也正是在于文化给人带来的精神力量。曾有一段时间,我们认为传统文化陈腐无用、封建落后,于是以“破四旧”为由将它们弃若敝履、毁灭殆尽。几十年后,我们才幡然醒悟:对待传统文化只要有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态度,传统文化一样适用于当下。传统儒学中的“君舟民水”思想、法家“依法治国”主张、道家“道法自然”思想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就阅读而言,为追求语文高分,大多数同龄人更愿意将经典作品“肢解”为一篇篇阅读题,而不是阅读原著。他们的理由是“读原著对考试又没什么用”。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很多时候,自己会以为很多看过的书都成为过眼云烟,其实它们仍是存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无涯的胸襟中,也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一本好书,带给读者的不是直接的经济收益,而是精神上的享受与力量。通过阅读,通过其中的感情共鸣,我们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收获作品传达的精神鼓舞,增长见识开拓胸怀。阅读能改变我们的气质,书籍是我们的精神食粮,这些都不是“对考试没用”能够否定的。
一个国家的人民,如果仅仅用功利的标准来衡量周围的一切,必然带来精神生活的贫瘠。电视上,各种娱乐节目层出不穷;书店里,畅销书架上摆的都是所谓“成功学”与肤浅的言情或玄幻小说……“娱乐至死”对文化产业的影响之恶劣可见一斑。就文化产业而言,我们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的应该是电影产业。好莱坞大片之所以能够走向全球,不仅因为它们精湛成熟的制作手段与俊美的演员,更因为这些电影中蕴含的精神价值。《肖申克的救赎》体现理想与坚持的价值;《七宗罪》剖析人性的黑暗面;《泰坦尼克号》歌颂纯洁的爱情;《后天》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相比之下,中国电影多的是快餐式的喜剧片和商业片。与《1942》同期上映的是喜剧片《泰囧》,后者票房过10亿,前者仅仅8000万。票房并不完全体现电影质量,但这两个悬殊的数字证明了大多数消费者的选择标准是“这部片子能不能让我快乐”而不是“这部电影的主题是否深刻”。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不改变功利的消费观念,消费者的选择就不会改变,电影乃至文化产业也没有进步。
一个民族形成的条件有四个:居住在共同地域、构成统一的经济体、使用共同的语言、具有心理认同感,而维系一个民族的纽带便是心理认同感。心理认同感来源于文化。如果仅用功利的标准来衡量我们的五千年悠久文化,把那许许多多“无用”的精髓摒弃掉,不久之后文化的失落就会成为必然,文明的传承也会变成空话。彼时,哪里还有繁荣昌盛的中华民族?又何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篇5:诗歌:知识不一定有用不懂知识一定没用
诗歌:知识不一定有用不懂知识一定没用
当你吵着不想学习时,
是否曾想;
知识的大门为何开启?
当初老师为何把书给你?
当你闹着知识没用时,
是否曾想;
老师用啥去教你?
医生凭啥治好你?
知识的大门为何开启?
因为你。
因为需要知识的你,
因为需要生存的你。
当初老师为何把书给你?
因为你。
因为靠它学知的你,
因为靠它认字的你。
老师用啥去教你?
用知识。
用平生所学与求知心去教你,
用不断学习的`知识去教你。
医生凭啥治好你?
凭知识。
凭不断积累的经验与知识治好你,
凭每一节课的认真与求证治好你。
吵吧闹吧;我的朋友。
但请别放弃知识。
吵吧闹吧;我的朋友。
但请学学知识。
能否听我一句;我的朋友?
学习很重要,知识要记好。
请记住;我的朋友,
知识,
不一定有用,
但,
不懂知识一定没用。
篇6:电视广告最有用 banner广告最没用?网络广告
6月初Harris Interactive对2521名18+的美国用户进行了调查,发现:美国人觉得电视广告最有用,而互联网banner广告最被忽视(PDF报告),另,MarketingCharts也有报道。
来源:Harris Interactive
总体情况:
被认为最有用的广告依次为——电视广告37%,报纸广告17%,搜索引擎广告14%,电台广告3%,banner广告1%,以上都不是28%。
被忽视或不理会最多的广告依次为——banner广告46%,搜索引擎广告17%,电视广告13%,电台广告9%,报纸广告9%,以上都不是9%。
有意思的是:
认为电视广告有用的比例,与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小认为电视广告越有用。同时,忽视或不理会电视广告的比例,与年龄成正比,年龄越大,越是忽略电视广告。
报纸广告被列为最有用广告的第二名(17%),也是被忽略最少的广告(6%);网络广告在最有用广告方面的表现并不好(搜索广告14%,banner仅仅1%),在被忽略最多的广告里倒是高居前两位。但是,报业的日子显然没有互联网好过。
2. McPheters & Company的调查
今年4月McPheters & Company也发布过一个类似的调查:电视和杂志广告远比互联网广告更有效。
一个整页4色的杂志广告,相当于一个30秒电视广告价值的83%,而网上典型的banner只有相当于电视广告16%的价值。
在半小时内,杂志广告有效传递广告印象(ad impression)的数量是电视广告的2倍,是网上广告的6倍。但是,电视广告的回忆( net recall)量几乎是杂志的2倍,而杂志的广告回忆量又是网络banner广告的3倍。
在网络用户中,63%的banner广告没有被看到,受访者的眼睛只扫过37%的网络广告,稍微停留的不到三分之一。
网络视频广告更吸引年轻人,被看到的量大体上是banner广告的2倍,
3. 显示广告的终结?
以上面的调查来看,显示广告,尤其是banner广告,效果并不好。但事情并不那么绝对。也有不少不同的调查和看法。
网络广告真实效果(里面提到的pdf报告需要注册才能免费下载,comScore的新闻发布见此。)
Lift in Retailers’ Online and Offline Sales among Internet Users Exposed to Display Ads
Total U.S. – Home/Work/University Locations
Source: comScore Brand Metrix, Norms DatabaseMonthly Sales ($) per Thousand Exposed ConsumersControlTestLiftOnline Sales$994$1,26327%Offline Sales$9,905$11,55017%来源:comScore。
雅虎U.S. revenue and market development的高级副总裁Joanne Bradford就并不认同显示广告如此不堪:
她认为,互联网正在证明其价值,比印刷和电视要更领先,这应该有助于在经济衰退期互联网取得胜利。她说,“仅仅“所传递的[广告]印象”,[互联网]就远远好过任何其他的媒介”。
另外,营销是个整体。比如:显示广告能推动消费者搜索更多,报纸也照样能推动网络。也许,互联网用来研究产品更好,而报纸用来决定什么地方和什么时候购买更好。
★ 经典美文朗诵董卿
★ 法律没用作文
★ 美文读后感
★ 不惧转身美文
★ 学会优雅转身美文
【有用和没用经典美文(通用6篇)】相关文章:
不对称的爱情幸福美文2023-02-27
入团有什么用2022-11-27
我不再溜了经典美文2022-10-20
生命的重心经典美文2022-07-10
如果这样做可以不心痛情感的经典美文2022-09-18
人心是容器美文2022-09-24
说说擦边球美文2022-08-29
随遇而安来自心甘情愿哲理美文2023-05-05
青春风经典美文2022-04-29
快乐的面具美文2024-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