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品茶论道

时间:2022-05-23 01:35:40 经典美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美文:品茶论道(推荐6篇)由网友“邮寄小兔”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美文:品茶论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美文:品茶论道

篇1:美文:品茶论道

精选美文:品茶论道

不知为何,最近我对饮茶饶有兴趣。只是饮茶的兴趣罢了,因为我是最没有资格品茶论道之人,对于茶道,谦虚点讲:我是一点都不懂。我只会用嘴巴,用手然后就是用舌尖和用心去品味罢了。

其实喝茶,不单单是一种生活的品味,也是一种生活的姿态和心智的历练。看人如品茶,这话真不假。通过一个人简简单单的举止投足,喜、怒、言谈,就能看出一个人的修养和历练。喝茶也如此,不管你如何如何深谙茶道,也无论什么茶,只要你端得起,放的下就行,就能品味出其中各种茶的味道。

茶有若干种,各有其中味,只要适合你,是你钟爱的那一款就行。喝茶也要量体而行。绿茶,色淡,味馨,清新可口,香气扑鼻,但如果是脾胃不好的人千万对此别动口,免得伤及脾胃。所以绿茶(花茶)一直是年轻人的推崇和青睐。工作之余年轻的朋友们经常聚在一起,在清静幽雅的空间里,坐在散发着浓郁竹香和木香的茶桌旁各自斟上一杯清香的花茶,在氤氲着浓浓茶香的氛围里相互倾述、娓娓道来,会放松一天工作中的疲惫和紧张,彼此会在茶的世界里放牧心灵,即会给友情加温,也会释放积压在各自心底的某种抑郁增加彼此的交流。红茶,有很多种,大多是经过发酵而成。所以色浓、味醇、韵厚。很适合脾胃虚寒和中老年人的口味,也有半发酵的茶,可能就是所谓的功夫茶吧,乌龙茶和铁观音就很不错,既适合青年人也适合中老年人。

我这把年纪只有品红茶的口福了,对于绿茶(花茶)只能用鼻子嗅了,当绿茶的缕缕馨香缭绕于鼻中,我总是深情的吸了几口,但绝不敢动口,我知道,我喝下绿茶,胃是什么样的感觉,对于绿茶我也只能望而兴叹、嗅而兴叹罢了。所以说我喝茶是有选择的,不是所有的茶我都敢端得起,放得下。

品茶,只是生活的一个侧面,绝不是生活的`全部内容。生活的内涵很多,包罗万象。不是生活选择了我们,而是我们在不断的去选择生活。不是所有人的生活你都会适应。所以要在众多纷纭、包罗万象、错综复杂的生活层面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位置很重要。只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那一款,就应用百分之百的用心对待它,只要在这一领域拿得起、放得下就可以了。一个人不可能驾驭众多的人生……

篇2:品茶美文

品茶美文

午后,阳光化做慵懒的手,温柔的抚摸着我。那轻暖的光亮竟使我不再想去为世俗而忙碌。也罢,休息一下,泡壶清茶,任茶香阵阵,携我之魂,化为清风,驰骋宇内。

沸水渐渐柔和,叶片渐渐落定,入手的淡雅,口中的回荡,那由苦至甜的滋味,当真令人割舍不下,就如人生啊!

如茶啊.......

品茶,第一遍茶水最甚,初入口,沁人心脾,浓香混杂着清苦,在口腔中回荡,悠扬。刺激着你的舌尖,也刺激着你的灵魂。就似懵懂少年,心智初开,白纸般的灵魂,充满了对世界的渴望和好奇。只是,人与社会的爱恨情仇,勾心斗角,却是最浓重的一笔,带给少年内心最初最痛的苦!

最初的,也是最痛的.........

随着再次的冲泡,若有若无的甜,便悄悄的在你的口中荡漾,充溢。就如不惑中年,心灵成熟,先前的苦,是为这时的甜而默默积累着的。有少年到中年,经历诸多人情世事,那伤痛,那愁苦,生离死别已成为最珍贵的财富,在你的'内心发酵,消化,最终转化成能量,只待此时,鹰击长空,一鸣惊人!那再也无法压制的甜,终于在你的心里,激荡!

其实,只有经历才是真正走向成熟与不惑的不二法门!

最后一遍茶水,颜色已近乎水,细品来,茶味尽散,平淡将浓。是了,那老年滋味,岂不是平淡吗?回首一生,道路崎岖,人间滋味,一一尝尽。到老,却才是最真的滋味——淡。古之有云,苦尽甘来淡为真,只有经历红尘十丈,从容看透世事繁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心头,终究会剩下人生的最高境界,平淡!

平淡为主,从容为辅,只有这样,人之一生,才真正的可以称为人之一生!

篇3:品茶人生美文

品茶人生美文

最近在家闲置无事,有时一小碟花生米,几首好歌,几本杂志,就可以拥有一个下午的惬意。有时也会偶尔步入离家不远的一家茶馆,去感受那分别样的闲暇和淡雅。

馆内茶香四溢、古筝悠悠,来此品茶之人不少,其中也不乏一些都市小青年们,他们啊,平日在生活中戴着面具,体会了太多的阿谀奉承,尔虞我诈,也只有这里能让他们的心静如这杯中之茶了。

两位长者对立而坐着,放在他们面前的.是一局将尽未尽的棋局。我想,在此,对于他们而言,他们品的也许已不单是这手中的茶了吧,下的也不单是这眼前的棋了吧。

品茶之余,也常闻:“人生啊,梦一场,泪千行”。于是。又有人说:“一生荷戟独彷徨,倏而已至夕阳,思乡断肠,敢问路在何方?”是啊,路在何方?茶馆与茶,对于品茶之人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也许,对于都市的青年来说,茶馆就是他们的驿站;

也许,对于饱经风霜的老人来说,茶就是他们对岁月的沉淀!

时而掺茶之人前来掺茶,望着杯中渐满的茶,终于装不下了,溢了,出了懂了,终于懂了,原来杯子只有那么大,也只能装那么多,多余的,只会溢出来而久了,手中这杯茶也会慢慢变淡,变得索然无味。人生啊,又何不如此呢?该放手的时候就不要犹豫,只是人们都以为那溢出的是多余的,其实不然,那叫放弃。

懂得放弃的人,才是真正懂得珍惜的人啊!

其实,品茶之人从第一次品茶开始,就不但只品手中的茶,而品的是人生这杯久品不淡的茶啊。而品茶之人,品了一生,也只能品出两个字:珍惜。

篇4:人生如品茶-经典美文

人生如品茶-经典美文

酒长饮可以当歌,茶浅尝亦能小醉,浸透了塞外风雨中的浓浓淡淡,沉浮飘荡都让人酽醉。一杯一茶,一茶一花,美丽的花里一定都有着一个美丽的魂灵。茶中淡淡的苦涩,有南北风雨的浮尘,有四季风霜的味道,有风雨过后平平静静的淡。花瓣在水中轻轻飘动,我读得懂它的痛楚、寂寞和热烈,看得懂它的默默花开花落,看得懂它的从容而淡然的'美丽。它也懂我静夜里的不眠,他也懂我的沉默,也懂我的浓淡相宜。喝下一杯浓茶,就让我想起岭南连绵的雨季,让无限的春光从心底流过。

茶事如烟,以茶交友待客,因茶而发现生活中有匆忙与从容,因清茶起意兴,因茶而抒思故怀旧之情,因茶而漫寄人生之感慨。时间如流水过去,只有茶浓淡依旧,随便推开窗,窗外是和风温煦的静静秋日,蓝天白云下树叶沙沙作响,身边茶香袅袅。人生的从容舒怡就如这闲适的热茶,珍重才是幸福。

人生的闲暇,才是喝茶,品茶的时候。浮云人生,炎凉世态,三餐的五谷,人生的五味,都在茶中化作浓淡,浓有浓香,淡有淡香。

浓茶淡水,细斟慢酌,品的是茶,品的也是生活,也是人生。品出了一些味道,浓的是人生长路上的一份激情,淡的是平静生活的一份心情。品一种灵魂最高处的境界,品一种心态最平和的宁静,也品一回远离喧嚣的清幽和淡雅。浓涩人生,清淡日子,流水岁月,就在茶中。

篇5:品茶如人生美文

品茶如人生美文

我喜欢品茶,在沉静脱俗的香气里,平和心境,涤净浊尘,进而在杯盏转换里,看见跌宕人生里不同阶段的光辉、色泽、体味生命历程里不同的感动与惊喜、憧憬与浪漫;从懵懂少年一直到安详的老人,饮而生津,津而滋润,润而饱满,最后让心灵抵达某种境界……品茶犹如品味人生。

在杯中,有人喝出了金戈铁马,有人能品味风花雪月,有人喝得行云流水,有人领略人生真谛。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所有的茶里,我最爱铁观音。人们常用“一泡是皮,二泡是筋,三泡四泡是精华……七泡八泡有余香”来形容品铁观音的过程。的确,它犹如一本耐人寻味的书,缓缓地为你舒展人生画卷……

最初一冲,是一道神圣的“醒茶”过程。不贪心,不焦躁,而是心怀虔诚,把洗茶的水倒掉,如同给初生的婴儿洗礼后倒掉的圣水;然后,端详原本蜷曲沉睡的茶叶,在热水的轻唤下,略有轻笑……此景有种仪式的美,常令人情不自禁为之会心一笑。

第一泡茶,宛如人生的0~8岁,如晨曦浅显,如小荷试水,而品茶人,则多一些期待与兴奋。这个时期的人生,有些朦胧,充满好奇,眼神躲闪睛亮,如同清澈的茶水,茶味还没有完全绽放,有些青涩、犹豫,仿佛不谙世事,却现生机与纯然。

第二泡茶,宛如人生的8~18岁,开始成长、成形,然而有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感觉,此时的茶叶已经摇曳、曼妙起来了,有浓浓的气息,带点青春的律动,茶经舌尖喉间,闭目,感受到那种荡漾的湖面,仿佛初夏的花开了,仍然带点拘谨,似乎还缺那么一点力道。

第三泡茶,宛如人生的18~25岁,是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充满诗情与画意。求知、探索、收获、升华。这一道茶,醇香、甘、韵,已然绽放。是不是好茶,是不是盏有气质的茶,这时已渐渐明朗。水里的茶叶是开放的,优美的,仿佛在呼吸着,舞蹈着。生命渐渐绚烂,胸怀日趋开阔,这个年龄的人,经过大学阶段的教育,开始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审美情趣,有了自我的个性、气质,渴望超越,蓬勃而飞扬;如这个程序里的茶,色泽金黄,舌喉回甘、生津、充满力度,似青春的激情。

第四泡茶,宛如人生的25~40岁,这是最有魅力的一道,这个阶段是人生奋斗的历程,也是收获的历程。茶的精华已经完全释放、蔓延。这个时候的茶,最为甘甜、馨香,韵味十足,回甘绵延。人生的华彩乐章,在这道茶水里得以淋漓尽致展现。事业成就、感情生活、思想智慧,都渐趋饱满、成功、自信,幸福感跃然。

第五泡茶,宛如人生的40~50岁,若是好茶,余韵不绝,回甘不断,回味悠长,如午后阳光,带着一种高贵。这个时候的人生,已经过了不惑,成熟稳重、遇事从容、为人大度、驾轻就熟、游刃有余,有如茶里的那种自在与潇洒,风云眼前过,脚下有清风。

第六泡茶,宛如人生50~60岁,茶色淡了,香气褪了,但仍然有淡淡的.余甘和意韵。年轻的容颜已经不再,却多了一些风范,有了风骨,泛着典雅的光芒,到了这个年龄,会怀旧、总结,依然有期待。品茶的极致,应该就是在风华和缓之后,仍然可以领略到其不凡之处,举杯的时候,更有珍惜的情怀。

第七泡茶,宛如人生的60~70岁,茶的颜色、香气渐趋平和,若隐若现。内心也慢慢宁静,喜欢随意、随缘,一切乐观其成;茶甘茶韵渐行渐远,回味、冥想却越来越近。这个年龄的人,可能有了些许的沧桑,如虬松,历尽风霜,却有着智者的从容与气度。

第八泡茶,宛如人生的70~80岁,茶色已淡然,但仍然可以看到银发欢颜。如淡菊微笑,如夕照余光,性情淡定,内心豁然通达,眼界淡泊空灵。如这道茶水,貌似清淡、寡味,却有超然的沉淀,可以安宁,可以慈祥,可以荣辱不惊,可以返璞归真。生命的光华,不再有汹涌、喧哗与挣扎,只有无怨、无愧与无悔。如同茶终究要回归到自然一般,从容地面对人生的终极。

人生如茶,同一泡茶,在不同时间、环境、氛围下,它的气质、魅力与效果都有不同的展现;同样的好茶,用不同的水泡会有不同的呈现,不同的味蕾感受……

品茶犹如品味人生的过程,品味不同的茶犹如品味不同的人生。她带给你幸福、高贵、陶醉,让你感受苦涩、卑微、风雨,令你沉思、明白责任、懂得包容。

品茶,是品味人生,是雅趣生活,是心灵修行——思想的禅悟与品格升华。

篇6:老子论道

老子论道

“道可道,非常道。”(1)“道”是可以说明(道)的,但不是寻常的道,而有特殊的意义。

“道”是什么呢?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为天下母……字之曰道。”(25)“道”是一个“整体”,(混成)在天地之先,早以存在的了,它是宇宙的根源,(天下母)名字叫做“道”。“道”是一个专有名词。这个“整体”是怎样的呢?

“视之不见曰夷,听之不闻曰希,搏之不得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 敫,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14)“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也就是说,它是无色、无声、无形的。这三个方面都是不可捉摸(致诘)的,它是一个整体,它又是不明不暗,上下无光的。朦胧之中看不出什么名堂,终究它是无影无形的。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象的物象。这个现象可以体会得出,而捉摸不到的,叫做“恍惚”(无形的整体)。它又是无时无地无不存在的,所以在前面看不见它的头部,在后面看不见它的尾部,它是无体的。

“道之于口,淡而无味,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用之不可既”。(35)“道”是无味的,虽然是看不见,听不到,但它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既)

因此,“道”是无色、无声、无形、无光、无体、无味,而又不占时间、空间的,也可以说“道”是非物质的。

怎样说“道”是可以体会得到,而不可捉摸呢?

“道,冲,而用之域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4)“道”是空虚无形(冲)的,但应用的范围(域)是无限(不盈)的。深远地好象客观存在着,万物好像是都离不开它。我们不知道“道”是从什么地方生出来的,好像在“天”(帝)之先。由于道是不可捉摸的,所以说“好像”。这是说,在宇宙形成以前,“道”已经是客观存在的了。有了“道”,万物就依照道的规律发展,好像是“万物之宗。”这不能理解为:“道”是万物的“宗主”,因为“道”是没有主动性的,万物的发展是自然的现象。

“道,常。无名……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32)“道”是永久存在(常)的,它是无形(名)的。天地气候相应,就会降下及时的露水,人们不能命令它,而它自然下得很均匀,这就是自然现象……“道”在天下,好象百川入海,一切都自然而然地依“道”而行。这是说:“道”是无形的,但通过物质运动形态,(如“以降甘露”)就可以体现出“道”的规律性。这是客观现象,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民莫之令”)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23)自然现象是不用多说的,所以刮大风刮不到一个早晨,下暴雨下不到一整天。谁在这样作呢?自然,(天地)自然现象还不能永久不变,何况是人事呢?这是说:天地万物都在

自然地进化和变化,都有其自然规律人事也是一样,自然发展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而不可能人为的。所以说:“孰为此者?天地”。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窈兮冥兮,其中有情,其情甚真,其中有信。自古至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21)宇宙(孔德)的运动形态(容),是根据(以)自然法则(道)进行的。“道”这个东西是一个无形的整体,(恍惚)在恍惚之中有物有象,在幽暗之中有情有信,其情是实际存在的。这里“物象”指内容,“情信”指过程。自古到今这现象(名)永不磨灭。(去)凭它可以检验(阅)万物(众)的发生与发展。(甫)这就是说:“道”虽然是不可捉摸的,但却有其具体内容与运动过程,“道”是客观存在的。

因此,“道”可能指:自然法则,即物质运动形态及自然发展规律,是非物质性的。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14)凭这个古来的“道”,就可以体验现在的一切,(有)知道古来事物的`开端,这就是“道”的规律。

老子的“道”其含义还不只此,除了自然发展规律之外,还包括物质的产生。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而成。”(41)“道”是不显明(隐)的,无形(名)的。但只有“道”,才善于成长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万物都是由“道”生出来的。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令,而常自然。”(51)万物依照自然法则(道)而发生,在自然条件(德)的培育(畜)下,在物质的基础上形成起来,最后在有利的形势下,获得完成。所以万物都遵照(尊)自然法则,依靠(贵)自然条件,这是不用命令的,没有谁指使的,这是自然规律。(常)“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51)万物都依“道”而生长、成熟、养护,但万物的生成“道”并不据为己有,万物得到“道”的养护而“道”并不自恃有功。“道”是万物之长,但它不作万物的主宰。“道”的伟大在此。

“道”是非物质性的,不可能“生”出什么东西来,“生”可能指万物依照自然法则(道)而发生、演化、组成,而不是具体的生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0)万物从“有”生出,有从“无”生出。“无”是不可能生出“有”的,应该说“从无到有”,这才合乎自然发展规律。自然法则是根据物质运动形态总结出来的规律,物质是第一性的。但老子把它掉转过来,先有“道”,后有“物”,并“神化”其说:“生之、畜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以“道”为第一性,而不是从物质出发的。这就说明:老子哲学是属于唯心主义范畴的。

老子的“道”是包括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的,这在客观上是不存在的。如果“道”能够生出什么来,能够养之、育之的话,那么“道”就是有主动性、有意志、有权利的了,这不是同他下面所说的发生矛盾吗?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为始,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以名大。”(34)“道”是很广泛的,充满宇宙。(左右)万物依靠“道”而生,而不是由“道”主动开始的。万物成功了,而“道”不据为己有,辅育万物而不作万物之主。“道”本身是是没有任何要求(欲)的,可以说是渺小得很,但万物都依靠(归)它,而它不作万物之主,也可以说是伟大。老子强调“道”的非主动性,(不始、不有、不为主)它不是万物的主宰,它不要求我有所得。它是没有主动性,没有意志,没有权力的。这是同当时统治阶级所依靠的“天”是对立的。

“天”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是最高的主宰。它是有意志的,它要人民怎样就怎么样;它是有权力的,违反“天命”,就会受到惩罚。“天”就是“上帝”,而皇帝就是“替天行道”的,所以叫作“天子”,老百姓只能绝对服从他。天下一切都为他所有,所以统治阶级借着“天”,就可以予取予携,横行霸道,人们没奈他何。针对这种思想,老子提出“道”与之对抗。它是法则,而不是主宰,它不是主动的,它没有意志,没有权力,没有要求的。但一切都要根据它(自然发展规律)进行,否则就会把事情弄坏。老子以“道”为最高原则,企图以它来代替当时统治阶级所依靠的“天”。老子提出的“道”是有其政治目的的,借以摧毁封建统治的理论根据,他的抱负是伟大的。但不提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把“道”说成万能,并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说什么“生之、育之、成之、熟之……”因此有人认为“道”是自然力,是生长万物,推动万物的力量。这同“天神”有什么区别呢?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名词罢了。我们说:道是自然法则,非物质性的。这是我们的看法,老子并没有这样明确的观念,所以引起了很多误解。

老子认为“道”是可行的。“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70)我(道)的话很容易懂,很容易行。但天下人却不能懂,不能行。话有宗旨,事有根本。由于人们的无知,所以就不知有“道”。知道“道”的人太少了。以“道”为法则的人,就难能可贵了。这好象是“圣人”披着褐布衣服,(外表平凡)而怀里有宝,(内容珍贵)所以天下人都不容易认识。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涉大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保此道者不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15)古之善于行道的人,深奥玄妙,不容易认识。因为不容易认识,他的行动(容)好像是这样:慢慢地好像渡过大河,小心地好像怕惊动了周围的人,严肃的好像在作客,随便的好像冰在溶化,淳厚的好像木质,虚心的好像山谷,混同的好像浊流……掌握此道的人保持谦虚(不盈)的态度,由于谦虚就能够由旧而成新,不断地长进。这是说:学道应有谨慎、严肃、淳厚、谦虚和善与人同(浊流)的态度,才会有收获。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56)知道“道”的,不挂在口头上,说出来的,未必全知道。“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81)老实话用不着花言巧语,花言巧语不是老实话。好事不用争辩,争辩的不是好事。(“事实胜于雄辩”)精者不博,博者不精。“知”是指真知(专精)“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71)自己知道的,却以为不知道,(虚心求知)这是最好的。自己不知道的,却以为知道,这就坏了。“圣人”不发生自以为知的毛病,因为他生怕有这个病。因为生怕有这个病,所以不会发生这个病。

“道”是《老子》的主题思想,作为老子政治哲学的理论根据。“道”是无影无形,不可捉摸的。但通过客观事物的运动形态,可以体现出一切事物都有其自然发展规律,这就叫作“道”。自然发展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而不可能是人为的。“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16)认识这个常律,(自然发展规律)就能分析(明)事物,不认识这个常律,而去妄作胡为,这是很危险的。所以人们要把事情办好,必须服从自然发展规律,而不能妄作胡为。这可能暗示当时的政治是违反自然的,老子提出“道”,企图代替当时统治阶级所依靠的“天”,作为改良政治的最高原则,老子的“道”其目的在此。所以在哲学上,我们不能作过高的要求,以唯物的观点来看,“道”是不存在的。这应该是我们对于老子“道”的基本认识。

茶中生情作文

高中经典哲理美文摘抄

经典美文摘抄及哲理意义

那杯茶散文随笔

散发着清香的那杯茶初中作文

家具新产品策划书范文

新产品策划书结束语

青春为主题的经典美文

新产品上线年终工作总结

品茶,其实是在品人生的感悟

美文:品茶论道
《美文:品茶论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美文:品茶论道(推荐6篇)】相关文章:

新产品发布范文2022-05-06

爱你是最好的时光散文2024-01-10

茶之道作文700字2023-09-01

一个人,与寂寞为伴作文2023-12-15

游记:暑假——天府之行2022-04-30

有书的日子的作文2023-12-11

短篇散文品茶品人生2022-05-16

茶的美文2022-08-30

生活中的风景作文700字左右2023-11-01

新产品推广策划书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