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长恨歌阅读心得800字(共6篇)由网友“窝瓜高高”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高中生长恨歌阅读心得800字,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白居易《长恨歌》阅读心得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长恨歌》
那是一条黄昏梦残的古道,那是一渺春江花月的清波,那是一驿积淀了江楚流香的亭阁。着一条漫卷的青丝带,映着斜阳走过碧坪,你轻曼的温柔,异于北国的风雪,你的妖娆更有着明晰的江南芳韵。江南的水无私的把你妆望,绿林熏陶成你的素雅,天生丽质一朝秀选,却都化作淡淡的历史伤云。
夜,静的出奇。
你踏着唐朝宫殿的红地毯,吟着那江南的曲赋信步而来。久睡的长安,投下一片卓丽的云彩,那是江南的水给她织的嫁衣吗?“一枝红艳露凝香”“春风拂槛露华浓”,这艳容胜过冬日里贞傲的梅和寺里的明肌香雪。舞曲也多情了,直要披上霓裳般的羽衣去回应这春来的歌唱。帝王手中的御笔颤动了。
或许这原本就是中唐的宿命,或许一方爱的曙光将要在冷冬擦亮,或许这都是冥冥之中从未休止的拨动的命弦。雄伟的望朝金殿,一派帝国端重的气韵,也抵不住她轻盈的舞姿,和浪漫时节的回眸一笑。已再没有了她的倩影。远去的车迹,回首这雄伟的金殿,天摧残星,月蚀清夜,玉阶生怨……
那夜的马嵬驿,在祭奠绝代的红颜。
那夜的马嵬驿,着裳的红树谢了。
那夜的马嵬驿,好美,好凉。
明皇落泪了,哭的凄惨,哀惋。窗,开着,缺月无声,门扉里透着沉沉的鼻息,青松漏着几段光隙。昨日的记忆,是车如流水马如龙;今日却是伊人归去,从此阴阳。
宫阙里,依旧有曾经舞动的羽衣,而那身影,在一场浮华之后,悄然离去。夜,真的很寂寞,晚初的村店,只有一声断断续续的幽咽,只有黑森森的天空下,一袭霓裳滤出的滴滴清泪。
红昼月弭,风轻掠。木积香山雪,冷宫阙。竹松懈,轻纱妆玉阶。伊人眉笼,彤如月。月曳轻波,皎渡仙桥鹊。冷夜谁人解?——《长生殿》
有人说:“她爱明皇,不爱天下。”
有人说:“她的拥有使千万民众一无所有。”
有人说:“她是红颜祸水。”
我淡然对曰:“历史非柔媚女子所主,世人只看到明皇堕落在漫舞飘飘的温柔乡里,却看不到他自身的堕落。”
篇2:白居易《长恨歌》阅读心得
有人说,《长恨歌》是写政治的,抨击唐明皇的昏 庸;又有人说,《长恨歌》是写爱情的,它歌颂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惊天地泣鬼神的悲伤的爱情故事。而我读《长恨歌》,感受到的却是极力渲染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的后面的白居易的悲伤。
古代男子,年纪很小就可以成婚,早婚可以说是一种社会倾向,所谓“成家立业”,先成家,后立业。按理说,在这种环境之下的白居易应该是很早就成婚了的,但是因为某种原因,他成为了当时社会上士族家庭很罕见的“大龄剩男”,三十多岁都还没有结婚。这个“某种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就是湘灵。 白居易少年时住在符离( 今安徽宿县符离集 ) ,和东邻之女湘灵姑娘长期相爱,感情非常深厚 ,两个人私底下约定了终生。但是,白居易的母亲却反对他们的.爱情,觉得湘灵的门户太低,不是白居易的良配,在“百事孝为先”的古代,一门婚姻没有了父母的首肯那是根本就行不通的,纵然很爱,白居易还是不得不听从了母亲的话。但是作为对母亲的抗议,他多年一直都没有结婚,最后在母亲的以死相逼之下结了婚。而那个时候,他37岁了,湘灵姑娘则终生未嫁。
有句话说,在文学作品里,写别人就是写自己,每一部作品都是作者内心的剖析和情感的流露。那么在《长恨歌》里,白居易极力描写的,不只是唐明皇的爱情悲剧,更是他自己的爱情悲剧。 唐明皇因为被军队的逼迫,不得不赐死杨贵妃,“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面对这一切,深情的君王却只能够“掩面就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在此时,白居易大概把自己当成那个悲痛无奈的唐明皇了吧,他的“军队”,就是他的母亲。唐明皇是君王,比爱情更重要的还有他的国家,所以即使心痛,他还是选择了牺牲杨贵妃;而白居易是人子,“百善孝为先”,在母亲与湘灵之间,他也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爱情。这该是怎样的一种无奈呢?在这首诗歌中,白居易以相当大的篇幅描写了杨贵妃死后唐明皇的痛苦与怀念,无论是春分桃花,秋雨落叶,双目所睹之物,没有一样不能够不够气他对那个心爱的女子的怀念。据说湘灵曾经送给白居易一双鞋子,他终身都带在身边,“ 人只履犹双,何曾得相似 ”,写人写己,这种惆怅,只有爱过的人才能够懂吧。
爱情被现实打败了的白居易,苦闷无处可说,他多么想见到湘灵,对他倾诉自己的一切,但是他不能。现实是不能够解决的了,他最后只能寄托于神灵。在《长恨歌》里,他给唐明皇和杨贵妃安排了一次相会,“七月七日长神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并且表达了彼此的愿望,即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无论人间还是天上,恩爱不觉。但是,他没有像唐明皇那么幸运,他没有能够帮助他的道客,只能够在半梦半醒间,在辗转反侧时,感叹着“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我想,他应该是羡慕唐明皇的,他爱过,拥有过,轰轰烈烈过,即使杨贵妃是他的儿媳妇,但是为了爱情,他争取了也得到了,而自己呢?只能够在漫漫长夜,让思念一点一点把大脑吞噬,痛彻心扉。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这是白居易的《夜雨》, 写于元和六年,时年白居易四十岁 。 读了《长恨歌》,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读到这句时我会有流泪的冲动,在那场刻骨铭心的爱情里,他到底失去了什么,此生,再也挽不回。
日月成为流年,她终于化为爱的殉鹊,天空一片澈蓝。长生殿里,也许只有一对仙侣,在暗淡中抚琴,歌唱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白居易《长恨歌》 翻译
2.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思想相关习题
3.最新白居易《长恨歌》教案
4.白居易《长恨歌》猜想
5.白居易《长恨歌》抒发什么样感情?全文分为几部分?
6.白居易《长恨歌》讲的是什么
7.白居易《长恨歌》兼论古代叙事诗批评的形成发展
8.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析辩
9.白居易《长恨歌》·“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
10.白居易《长恨歌》逐句解读
篇3: 长恨歌心得
我不是和稀泥,但是我认为长恨歌之所以能流传百世而不衰,就是因为这首长恨之歌中,包含着人性中难以调和的矛盾。每个人,在赞叹李隆基与杨玉环那凄美的爱情史诗时,都会或多或少勾起心中那份在现实中被压抑的感情,或是爱情的愁思,或是理想的哀叹。
这首爱情诗,对,我首先将其定义为了爱情诗。它的主题是显而易见的。从“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的两情相悦,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头血泪相和流”的悲情壮烈,再到“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的浓浓愁思,直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地誓言与“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爱情绝唱。这些细腻的.情感铺垫与描写,是无法全部归于严肃的政治批判的。反而,那些“政治说”的拥护者列举的诗文中的例子,在我看来反而是增加了《长恨歌》作为爱情诗的表现力。一句惊心的“渔阳鼙鼓动地来”表达的不是爱情必然会导致国家颠覆,而是打破了之前应当持续一生一世的宁静爱情氛围,使故事之后的发展跌宕起伏,动人心弦。有人说“西宫南原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时,李隆基依然不思悔改,却继续沉浸在对杨玉环的思念不能自拔,而在,这正是人性中最本真的情感的表现,有戏剧化的夸张,却那么真实。
然而,单纯作为一首爱情诗,或是讽喻的政治诗,都不足以支撑《长恨歌》在诗歌史上如此伟大的地位。
每个人都有着两面的矛盾。为现实放弃梦想,放弃真爱,放弃……有时候或许为了伟大的目标前进,内心还是难以平复。白居易的高明之处在于,他选择了李隆基与杨玉环,而不是《氓》中的寻常百姓作为诗歌的表现主体。普通人身上的矛盾不够鲜明,而李隆基作为皇帝的身份是特殊的:在他的处境里,美人与江山只能选择其一。而无论怎么挣扎,他都永远无法实现自己的选择。
有人说李隆基最终依然沉浸在道士的花言巧语中不能自拔,是个莫大的讽刺。我想,这般谎言的确可以轻易识破,但就算李隆基有那清醒的判断力,也不会去面对这残酷的现实吧。他是皇帝,他有天生的无法逃避的责任。他是天子,却不是神。心非木石,怎能无情?
《长恨歌》所写的是每个人内心中都有的向往,凄美与逃避。它好比一面内心的镜子,浪漫而文艺的人看到爱情,现实而远大的人看到政治。其实两者并不那么极端,因为两种人都在逃避:前者逃避现实,后者躲避自己。而这两者是无法分离的。它们逼着所有人在两者的夹缝间生存。而《长恨歌》,便是这夹缝中虚幻的慰藉。
对着这凄美的爱情故事唏嘘一番,带着这千年不变的“恨”,继续上路。
篇4: 长恨歌心得
今天,听了一首很好听的古风歌曲。
《长恨歌》白居易写的,五色石南叶唱的。
刚刚知道这首歌的渊源,微博上有位妹子求助,她的外公,被查出肝癌晚期,她外公小时候,国文老师考过清朝科举的秀才,教过一些乐府诗词的曲调,他至今还会唱,这位妹子希望有人能按这个曲调进行翻唱,算是对她外公的一种祝福。想看详情的搜索EDIQ的新浪微博。这首歌前面这段就是老先生唱的,王老先生吟唱那一段有种满头华发的李龟年闲坐说玄宗的感觉。一叠曲过,背景一转,俨然是盛唐大明宫,雕栏玉砌,魏紫姚黄,此间少年,漫按管弦,一切都在记忆的`初端兀自美好着。
这一大段都是热评,歌曲开头老爷爷慵懒的吟唱真的是扣人心弦。无法言传的美妙与意境,好像带着我去唐代走了一遭。
长恨歌我特意了解了一下。
讲的长安境内。唐玄宗得一女子,女子惊为天人,国色天香,琴棋书画歌舞,样样精通。诗中写道“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唐玄宗得此女子后,只宠她一人,二人也倒是两情相悦,才子佳人。皇帝整日笙歌燕舞,常伴佳人左右,二人也倒是两情相悦无心朝政。
朝中大臣对此怨声连连。
长此以往,唐末,安史之乱爆发,玄宗和大臣被迫逃离京城。众臣不敢怀怒于天子,只能把心中的怨气撒在女子身上。群臣共同祈求玄宗下令杀掉女子,为了平息眼前众人,只得照做。
女子死于马嵬坡下,首饰散落了一地。玄宗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昔日的爱妃惨死。
战乱平息后,皇帝回到朝中,整日哀伤。
历经山河之后,佳人已然不复。
之后还有许多事情,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我们都认识这女子,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杨贵妃
自古红颜多薄命,我也只能哀叹一声表示惋惜。
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啊。
篇5:小说《长恨歌》的阅读心得
小说《长恨歌》的阅读心得
一、《长恨歌》读后心得
女人是首歌,唱出了时代的旋律,唱出了桑海的变迁,更唱尽了人世间的种种爱恨情愁。可她们却从来都不是时代的主题,她们只是主题中的背景音乐,千年不变的历史主题却不停地切换着时代的背景旋律。女人就犹如历史的胶片一张张地定格,却又一张张地尘封,直到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沉淀,只有回忆还在继续着她们的故事。
纵然是妖娆美艳至极的夏姬也无法主宰那个狼烟四起的年代;或许沉魂西湖水底的游鱼永远都无法明白为什么那个让自己沉淀西子湖底的绝世美女却只能是诸侯争霸的工具呢?荒凉大漠,渐行渐暗的余晖映不出塞外美人的袅娜多姿,望不尽的漫漫长路,哪里才是这位千年美女的真正归宿呢?寒宫冷月下那抹柔软的倩影,不是天上飘逸的彩虹,划出的是一道道长长的相思之痕,永远都无法抹平!
数不完的故事是读不尽的红颜悲剧,“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王琦瑶是这些千千万万薄命红颜中的一个,是极普通的一个,却又是不平凡的一个,她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城市的代言。王安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仅仅是一个普通女人的悲剧命运,更是千年历史中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自古红颜多薄命!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惜春常怕花开早,真正的王琦瑶只属于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解放后的天空已经不是她所能看懂的神话故事,因为那只是一片人去梁空的虚无。王安忆笔下最精彩的部分也是那个风起云涌的旧上海所演绎的,演绎着王琦瑶的似水流年。
弄堂、流言、闺阁、鸽子、片厂……这一切的开篇场景,气势恢弘,这也是王安忆笔法独特之处。或许这些都是旧上海最平凡的生活碎片,作者重拾这些碎片拼凑起来只为迎接一个人物的出场,一个极富旧上海滩精华的王琦瑶,她是旧上海生活的缩影,是一个时代的写照。
当年的上海滩,光彩四射的霓虹灯伪装着这座城市的虚荣,也同样包藏着无比虚荣的心,她们都披着一件极其华丽的外衣,刺痛着旁观者的眼睛,始终给人一种捉摸不透的感觉。在这样的环境下王安忆的过人之处在于她透过了这层外衣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上海,她看透了这座城市的底蕴,并成功塑造了一个真正的上海女人,有血有肉,有着女人的那种万种风情,她是真正读懂了一个女人的心,更重要的是她把王琦瑶作为一个上海女人的那种虚荣包装得近乎完美。上海小姐,沪上淑媛,都市交际花,时代的青春偶像,这些无与伦比的光环给了她想得到的一切,但也就是这些耀眼的光环套住了这个青春少女的命运轨迹,她的一切看起来好象都是蒋丽莉,程先生等为她设计的,可真正主宰命运的是王琦瑶她自己。
最让人感触的是爱丽丝公寓,那是上海繁华都市里难得的一片宁静之地,那里的天空是朦胧,爱丽丝是曾经驰骋上海滩的交际花的临时归宿。王琦瑶也就这样糊糊涂涂而又理所当然地在爱丽丝公寓的生活,一切都来得那么突然,或许她自己也无法预见会有这么一步,她也没有能力预见,因为此时她的命运是被李主任掌握着,这也是无数女人的悲哀:自己的命运是别人的!爱丽丝公寓的生活是单调的、孤独的、空虚的,在那里王琦瑶唯一能做的就是望尽天涯无归路的等待,等待那棵她要依靠的树,她知道只要攀附在这棵树上就可以为自己遮风挡雨了。在别人看来王琦瑶好象什么都有了,其实她除了拥有那栋空虚的爱丽丝公寓外什么都没有,李主任都只能是千年大等一回的拥有。真正的那个有血有肉的王琦瑶已经死去。爱丽丝看上去是一栋温情的公寓,其实它是一座女人的坟墓。
在那个物欲横流的年代,金钱、虚荣冲击着这个时代的底线,几乎每个人都在这个物欲泛滥的世界里迷失了自己,但其中却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坞桥的阿二,虽然他只是漫长故事中的一个过场人物,可有可无,可有就是因为他的存在让我们还有勇气去寻找那个年代的足迹,至少我们还能在黑暗的夜空中看见一颗发出亮光的星星,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美,纯净如水的感觉,就像来自大山深处的清泉,没有污秽,只有对真、善、美的追求。也许只有他才能给王琦瑶诠释“玉容寂寞旧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真谛。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切的繁华,一切的虚荣,所有的风情万种都已成过眼烟云,没有昔日的繁华。解放后王琦瑶要面对的是一个真实的世界,真实的生活。纵然她有不老的容颜但是心是会老的,毕竟这个时代已经不属于她了。依旧喜欢热闹的派对,激情的舞会,可是她已经不是主角了,无情的岁月已经偷偷地把一个有心人变成了旁观者,无法想象当年叱咤风云的上海交际花会被冷落在这个城市的角落。
每天独守空房,望着那些漆着过时颜色的箱子,里面锁着自己尘封的记忆,也锁着她一生中唯一的财富——过往的岁月!而今她只能在那些旧箱子中找到一个女人的虚荣,纵然已成往事,可是又有几人能读懂“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感受呢?这是一个女人的命运,也是一群女人的命运。
王琦瑶这一形象成功塑造于王安忆细腻的笔法和丰富的感情基调,虽然她笔下的上海没有张爱玲的那种无尽的悲凉。旧上海有许多说不完的故事,可是却没有几个人能真正讲好几件旧上海的故事,但王安忆做到了,她说出了长恨歌的恨,也唱出了长恨歌的歌。
纵观全篇,太多的光芒也掩盖不了那些零星的败笔,我们不要求完美,但每个人都向往完美。人们都说:王安忆最大的成功在于以冷静的旁观角度叙述了这份实在的,透之骨髓,挥之不去的苍凉。其实不然,漫长的故事中我们看不到一句从主人公口中说出的话,所有的对话都是通过作者加工后转述给读者的,这样就造就了一种思维、意境的绝对化。不管多么先进的矿泉水制造技术也加工不了纯正山泉的味道。我想文学创作亦然如此。王安忆最大的败笔在于用散文式的思维去驾驭小说的感情建筑。
王安忆还有一失败之处在于“落花”这一环节的构思。王琦瑶是被长脚因财而杀死的,这似乎来得有点太戏剧化、太不可思议,给人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作者是想通过王琦瑶的死来加强故事的悲剧效果,以突出她命运的悲凉,也为了和开篇时片场的一幕相呼应。可是对这样一部宏篇巨著,这一死或者这一死法却远没有达到死该得到的悲剧效果就像《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死永远是一个争议,或许我们更愿意接受“玉带林中挂”的结局而不是积病而亡,这样才能体现真正的悲剧色彩。这天真的一死,把王安忆亲手塑造的王琦瑶草率地离去,同时也草率地给自己的著作画上了一个不太圆满的句号。
回顾王琦瑶的一生,其间充满了跌宕起伏,画满了悲剧色彩,她的命运好象一直被男人左右着,或许有人会认为是时代主宰了她的命运,可是真正能主宰她命运的是她自己,只不过她没有能力让自己的命运跳出历史为她们设计好的轨迹,这是她的悲哀,也是所有女人的悲哀!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稍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锈帘……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二、《长恨歌》观后心得
青春期的女孩梦幻,美好,她们用奇幻的思想编织了一个个属于自己的梦。典雅高贵的气质,超凡脱俗的品味,美丽精致的妆容都成了女孩梦里最美的妆扮,在无数个夜晚,女孩们编织着自己的梦。
一九四五年底的上海,花团锦簇,夜夜笙歌,橱窗里不断变换的时装,大幅电影海报,大减价的横幅……这一切由着自己快乐的天性在这个喧嚣噪嚷的世界纵声歌唱,惟有那厚重的弄堂是安静的,时不时传来留声机的声音,像是唱的周璇的《四季歌》。弄堂的闺阁里,一个素雅的女子安静的坐在红木梳妆桌旁,静静地梳妆,衣柜里各式各样的旗袍缎子,她总能搭配出不一样的.感觉来,她眼角总是泛出一股莫名的忧郁,那忧郁反倒使得她愈加处处动人。她就是《长恨歌》的女主角 ——王琦瑶,那个从上海弄堂里走出的女子。
她的故事是凄婉惆怅的,可我还是想用一些不恰当的话语来形容她的人生。即使落寞,她也活出了自己;即使长恨,她也恨得优雅;即使她的人生并不完美,可我还是看到了一个完美的女子……其实,每个人的一生就像是一部小说。
十九岁的王琦瑶,聪慧成熟,有着典型上海弄堂的女孩性格。用十九岁的青春做代价,换来爱丽丝公寓的一场梦,成为了一个卑微的女人。待邬桥的涓涓细流抚平内心的不安和惶恐,她勇敢地走出人生的阴影。在合适的时间,邂逅了一段不合适的爱情,她也做到了一个女子的宽容大度。面对爱情的心伤,即使是在想象之中,她也不似那些小女子一般,为爱死去活来,哀怨一生。而是过着自己精致的生活,迈着优雅的舞步,走向自己的晚年。即使岁月的痕迹爬上了面容,这个聪颖的女子依旧可以轻而易举地用自己的气质和智慧掩去苍老…毫无疑问,她是一个集美丽与智慧于一身的女性。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的转变,现代的女子演绎着别样的美丽和风华,女孩可以时尚靓丽,才貌双全,冰雪聪明……我们可以用各种美好的词语来塑造一个美丽的女子,而美更主要还是感性的。一个女人的美更大一部分取决于她的内心,是一种对生活智慧的追求,是一种对周围一切超然洞明的气质。
王琦瑶的一生则是这种文化最真实的一种演绎。困扰她一生的,无非是一个“情”字。关于爱情,她不是多情,也绝非滥情,一切都是生活所迫。一个人的成长也无非于此,我们都是被生活的洪流推着向前走的一群人,生活中有真爱,可爱情到底是什么,谁也说不清,我们不妨把它当做一面镜子,它可以照出人的善良无畏,照出人的卑劣猥琐,也可以照见一个人的智慧。生活中,面对爱情,恋爱的甜蜜让女性容光焕发,可面对爱情的破碎时,有不少女性褪去了曾经的从容和美丽,有人把自己的心从此封闭起来,褪去了单纯美好,巧妙地周旋在人群中间,终其一生,得不到真挚的感情。更有甚者,为了一个情字,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我想,一个美丽的女性,爱也要爱的理智,爱的清楚明白。在享受恋爱带给生命甜蜜的同时,储备一颗强大的内心来面对恋爱中的伤痛和心伤也是一种智慧。
此外,小说中作者用自己的文笔巧妙地掩去了她市井生活的落魄和不堪,让我们看到的始终是她高雅精致的一面。然而任何一个女性的人生都是和生活分不开的。有一种悲伤,正如《廊桥遗梦》的女主角所说,一个女人,决定结婚生子时,她的生命一方面开始了,另一方面却结束了。生活中充斥着琐碎的事,你停下脚步,呆在原地,好让你的孩子能够任意来去。他们离开后,你的生活就空了。你应该再度向前,但你已忘了如何迈步。因为长久以来,都没有人叫你动。你自己也忘了要动。我想很多时候,你会夸赞一个妙龄少女美丽动人,可却很难找到一个即将步入暮年的美丽女性。原因也大概如此吧,不是因为她们忘记了妆扮,不是因为岁月的苍老,只是因为生活使她们忘记了心中的少女梦,忘记了自己曾经精致的生活,丰盈的内心。
如果你想一如既往的美丽,不妨保持着自己的那颗心,拥有的自己的事业,不管是大是小。另外一定要在经济上独立,不要依附于别人活着,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保持着年轻的心态。即使世界黑暗了,至少我们的眼睛是明亮的,我们会发现生活中除了柴米油盐酱醋,还有茶。
篇6:高中生呼啸山庄的阅读心得800字
读了此书,我首先对此书的作者有了很多的了解。《呼啸山庄》的作者艾米莉·勃朗特在世上仅仅度过了三十个春秋,其一生都是非常不幸的,可以说是充满了孤苦和凄凉。她于1818年7月30日出生于英国北部约克郡一个贫穷的牧师家庭。早期曾和姐姐夏洛蒂一样就读于柯恩桥学校和伍勒小姐学校,并于姐姐到比利时学习了一段时间,但是绝大部分时间她还是在家自学。自幼爱好写作的她曾在十二岁时就和妹妹安妮一起创作了贡达尔史诗以及大量的抒情诗。1840年后,她呕心沥血写成了着名的《呼啸山庄》,并于1847年2月出版,可惜的是,仅仅一年后,她短短的一生便画上了凄凉的句号。
此外,我主要在写作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就是以下几个方面:我发现,文中的故事并不离奇,但给人的感觉十分粗犷,野蛮,并且能抓住读者的心。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作者为故事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背景,即一片狂风呼啸的荒野。透过作者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依然保持着大自然风貌和原始本性的故事主角。所以加上了这样没有被城市文明熏陶过的背景的渲染,使故事更加富有激情,原汁原味。可见,在写故事时加上适当的背景渲染,会使情节更有震撼力。
还有,在读故事时,我还发现作者描写人物外貌,人物对话和环境时语言十分独特,与中国文学一点也不一样。作者的语言中总带有一些自己的想象和联想。例如,作者描写埃德加时,有这样一句话“哎,他要真有本事离开,就好想说一只猫能舍得离开一只咬得快死的耗子,或是吃剩一半的鸟儿。“再比如,文中还有一句写希思克利夫与埃德加对比的话“一个就像是荒凉萧瑟的煤矿,一个却像是春暖花开,繁荣美丽的河谷”这种独特的语言也是此书的魅力之一。所以我也学到了一点就是在写作是要有自己的风格。
这也许不是一个十分离奇的故事,可是,它却带给人们一种超乎想象的震撼力,使每一个读到它的人都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 大学语文教案
★ 3000字读后感
★ 游华清宫作文
★ 古代文学读书笔记
★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

【高中生长恨歌阅读心得800字(共6篇)】相关文章:
人生如歌800字作文2023-03-29
导游词1200字精选2023-05-21
读后感3000字2023-04-02
小学导学案论文参考2023-07-23
六有六无对照检查2023-03-01
《唐诗三百首》读书心得感想及感悟2022-11-11
《长生殿》读后感2023-12-12
我种下一颗种子作文600字2023-09-15
表情1200字作文2023-01-06
观看《蛙》小说的个人读后感800字2023-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