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的读后感(精选13篇)由网友“Pulvis”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师的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大师读后感
最近阅读了《管理大师》这本书,仔细阅读了这些管理大师的思想精华,深刻感受到他们的思想很有价值,无论是对他们那个时代还是对现在的社会都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这里,我重点挑选了几位管理学家,通过阅读理解,我对他们的思想做一些概括。我概括的这几位管理学家分别是:科学管理之父――泰勒、人际关系理论的创始人――梅奥、双因素理论创始人――赫茨伯格、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管理决策理论奠基人――西蒙。
一、科学管理之父――泰勒
泰勒是美国著名发明家和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创始人,被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通过读这本书,我概括一下泰勒的主要科学管理思想。
(一)例外原则
所谓例外原则,就是指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日常事务授权给下属管理人员负责处理,而自己保留对例外的事项,一般也是重要事项的决策权和控制权,如重大的企业战略问题和重要的人员更替等。我觉得这种原则至今仍然是管理中极为重要的原则之一,现在的企业中,老总分配给下属的工作通常是一些固定不变的例行性有规律的工作,但是一些比较事关全局的工作都是老总决定的。
(二)定额管理、差别计件工资制
在当时美国的企业中大多推行经验管理,资本家并不知道一个工人能做多少工作,资本家想让工人多做些,工人则想少做些工作多拿工资,很多人用“磨洋工”来消极抵抗,劳动生产率很低。泰勒又详细研究了当时的工资制,如,日工资制和一般计件工资制。他发现现有工资制的缺陷是不能调动工人的积极性。泰勒提出企业设定专门的制定定额的部门,同时提出差别计件工资制,这个部门运用科学的方法制定合理的劳动定额和恰当的工资率。通过定额管理和差别计件工资制可以很好地发挥员工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员工多劳多得,且更加公平。我觉得在现在社会,这种多劳多得在一些企业也有体现,比如销售类的职位,就讲究销售的量,公司提供的是一个底薪,然后在实际销售过程中根据销售的.数量增加提成,销售的越多,提成也就越高,最后拿到的总工资就相应增加。
(三)努力挑选第一流的工人
泰勒指出“健全的人事管理的基本原则就是使工人的能力与工作相适应”。第一流的工人,就是指在企业人事管理中,要把合适的人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这样能够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企业有责任培训员工,增加他们的工作技能和熟练度。我觉得现在的一些企业也比较重视招聘及培训员工这两块。有些企业对岗位会设置特定的要求,讲究专业对口,而且经过层层筛选,最终挑选到的比较合适的员工还要对他们进行职前培训,入职后也组织员工定期进行培训。
(四)实现工具标准化和操作标准化
在经验管理时代,对工人在劳动中使用什么样的工具没有统一的标准,全凭经验摸索。泰勒认为,在科学管理的情况下,要用科学知识代替个人经验,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实施工具标准化、操作标准化等标准化管理。管理人员的任务就是要对以往长期的经验做总结,将它们概括为一定的标准,然后将这些标准在工厂中推行。现在,特别是在生产线上的员工他们对工具的标准化和操作标准化体验应该比较深。
(五)将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
在传统的管理中,工人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经验来进行工作,工作效率由工人自己决定。工作效率与工人的熟练程度和个人的心态有关,若要实现高效率,必须用科学的方法来改变。要用科学的方法找出标准、将这个标准规范化,并在工作中实行,这就需要专门的人来负责。因为工人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和知识,而且他们也会把标准定得非常低,这是不合理的。所以就必须把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计划职能归管理当局,并设立专门的计划部门来承担。计划部门从事全部的计划工作,并对工人发布命令。
(六)职能工长制
由于每个人不可能具备全部的能力管好工人的全部作业工作,这些能力有:脑力、教育、技术知识、机智、精力充沛、毅力、诚实、判断力和良好的健康状况,因此泰勒设计出8种工长,每一个人承担一种管理职能。这种职能工长制有很多优点,每个工长制负责某种职能,职能明确,有利于提高效率。但是,但在工作中容易造成多头管理,引起混乱,因此后来没有得到推广。
二、梅奥――人际关系理论的创始人
梅奥是美国行为科学家,人际关系理论的创始人。梅奥在管理学方面的最大贡献在于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他提出管理者应该以激励人的行为、调动人的积极性为根本,实现组织的高效益。梅奥的组织理论更加注重人的因素。霍桑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了工人不是被动的、孤立的个体,他们的行为不仅仅受工资的刺激。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梅奥的观点由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传统的科学管理理论把人看作是为了追求最大经济利益而工作,认为人们工作是为了单纯追求物质和金钱,即“经济人”。但是梅奥认为,人们的行为并不单纯出自追求金钱的动机,个人的态度对行为方式起着特殊的决定性作用,人有着一种固有的全面实现自身目标并形成新目标的内在动力,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在于不断实现心中的目标,人工作的意义也正在于不断形成和实现心中的目标,从而不断促进自我的发展。因此,不能单纯从技术和物质条件着眼,而必须从社会心理方面考虑组织与管理,即把员工看成是“社会人”。员工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群体成员,管理者不应只注重工作,还应把注意力放在关心员工、满足员工的需要上,为员工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健康的舆论环境,培养与形成员工的归属感和整体感。
(二)企业中除了存在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这种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在于维护其成员的共同利益,使之免受其内部个别成员的疏忽或外部人员的干涉所造成的损失。为此,非正式组织中有自己的核心人物和领袖,有大家共同遵循的观念、价值标准、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等,而且,一般的人员很难进入这种组织。
(三)最大限度地提高员工满意度
梅奥认为在决定劳动生产率的诸因素中,置于首位的因素是工人的满意度,生产条件、工资报酬只是第二位的。职工的满意度越高,产生效率就越高。高的满意度来源于工人个人需求的有效满足,不仅包括物质需求,还包括精神需求。领导者要尊重员工,信任员工,要从员工的精神上下功夫;要让员工受到尊重,得到信任;领导者还要重视与员工的沟通,消除双方的误解,这样,能够提高员工的满意度,使他们工作上更加努力。
三、双因素理论创始人――赫茨伯格
赫茨伯格在管理学界的巨大声望,是因为他提出了著名的“激励-保健因素理论”即“双因素理论”。
(一)保健因素
保健因素的满足对员工提高工作效率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保健因素不是治疗疾病的,而是预防疾病的,它不能直接提高健康水平,但有预防疾病的效果。也就是说保健因素是员工完成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它不能起到激励员工的作用。
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和管理方式、技术监督、上级的监管、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 “保健”因素的存在,对一个组织内的员工起不到很大的激励作用,但却非有不可,否则就会引起员工的不满。正如赫茨伯格所明确指出的,当这些因素恶化到人们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或在缺少“保健”因素的情况下,就会产生对工作的不满意,这时激励因素的作用也不会很大。
(二)激励因素
激励因素是指那些能够给员工带来积极和热情的因素,比如说:鼓励、成就、赏识、晋升、发展的机会。这些因素赫茨伯格称之为“激励因素”。如果这些因素具备了,就能对员工产生激励作用,员工就会对现有的工作充满热情。
(三)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有相似之处。他提出的保健因素相当于马斯洛提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等较低级的需要;激励因素则相当于社交、受人尊敬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较高级的需要。
(四)双因素理论的应用
现在多数企业还处在“保健阶段”。很多企业以为只要改善工作环境,提供良好的福利和待遇,就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但实际情况表明:保健因素只能暂时起到一定的作用,时间长了就不行了,总体来说积极作用并没有体现出来。过了一些时间,员工会觉得工作内容很反反复复,及其单调。最重要的是领导对员工缺乏激励和关注等等。于是,员工的工作热情就会降低,厌倦情绪因此就产
生了,整个工作环境没有朝气、士气低落。所以,企业要考虑到激励因素,也就是说,领导要充分考虑到员工的心理,经常与员工进行沟通交流,使员工得到必要的尊重和信任,使员工感觉到得到领导的关注和赏识。所以,企业既要有保健因素,也要有必要的激励因素。
赫茨伯格告诉我们,物质需求的满足是必要的,没有它会导致不满,但是即使获得满足,它的作用往往也是很有限的、不能持久的。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不仅要注意物质利益和工作条件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工作的安排,量才录用,各得其所,注意对人进行精神鼓励,给予表扬和认可,注意给人以成长、发展、晋升的机会。相信随着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进一步规范化,会有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意识到“双因素理论”的重要性,并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运用它。良好地运用这种理论,会让企业得到很大的益处。
四、现代管理之父 德鲁克
现代管理大师德鲁克对世人有卓越贡献及深远影响,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提出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概念――目标管理,是德鲁克所发明的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概念,并已成为当代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目标管理的概念
目标管理是一种过程型的激励理论,它在国外被称为现代企业之导航船。在现代企业中,强调通过目标的设置来激发动机,指导行为,使员工需要与企业的目标挂起钩来,以激励他们的积极性。德鲁克阐述道:“管理者的工作基本点就是完成任务以实现公司的目标??指导和控制管理者的是行动目标而不是他的老板。
目标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在于:企业应该建立它的大目标,作为企业总的方向,企业中的管理者应该设定个别目标,而此等个别目标应与组织的目标协调一致,从而促成组织团队的建立,并得以发挥整体的组织绩效。
(二)目标管理的具体过程
篇2:大师读后感
故事《大师风范》讲述的是两位音乐大师同时来到巴黎演出,两个人的追随者都认为自己崇拜的大师是最优秀的,于是发生了争执。为了平息争吵,两位大师决定举行联合演唱会,最后平息了争吵,还受到了观众的好评。这个故事启发我们:化“敌”为友的举动显示出了一个人的胸襟,还可以促进双方共同进步。敞开心扉,你也可以多一个朋友。
是的,生活中的我如果大气一点,也可以化“敌”为友,如果每个人都大气一点,就会有更多的朋友了。在社会上、在学校里、在班级中,打架的人很多,我也在其中,当时我觉得纯属自卫,看了这个故事我感到了丝丝内疚,我为什么要和他们打呢,我可以回避啊,可以告诉老师啊、、、为什么偏偏选择了和他们打架呢?可我往往控制不住自己,醒悟时却为时已晚,已经犯错了。记得有一次,同学一不留神踩了我,我不等他解释就狠狠地踩回一脚解气,谁知他也不服气,和我吵了起来,你骂我一句,我骂你一句,吵了半天,才结束这场无聊的口水战。说停止了这场战斗,不如说我们把火憋在心底,日后慢慢对付你。闹到这样的情形,不如和对方道歉或主动原谅对方,如果用这样的方法来解决事情,那结果是不是好多了呢?
有时,我和同学争论一个问题,都为自己的优点去辩解,没有接受别人的优点,只是一味地说他人的缺点,最后变成了口水战甚至吵架,如果我们能像两位大师一样,互相借鉴别人的优点,那我们的学习成绩一定会越来越好了。
《大师风范》这个故事,让我深深的领悟到:如果在生活中我们能够大气地处理事情,凡事用化“敌”为友的办法来处理,我们的周围会更加和谐,我们的身边会有更多的朋友;如果我们能像两位大师一样互相学习、互相借鉴,那么我们的学习成绩也会登上高峰。
篇3:《大师风范》读后感
今天在《小读者》上读到了《大师的风范》一文。
这篇文章讲述了匈牙利著名钢琴家李斯特和奥地利钢琴家塔尔裴尔希成为莫逆之交的故事。
1836年,两位音乐大师同时来到法国巴黎演出,两人的“粉丝”都认为自己崇拜的音乐大师是最优秀的,双方的.争论逐渐发展到报纸上的互相指责,矛盾激化。
当时,这两位音乐大师从未见过面,当他们了解到“粉丝”们的争吵情况后,不谋而和地走到一起,决定举办一场联合演奏会。他们的演出配合默契,非常成功。演出结束后,他们互相拥抱,手拉手走到台前向观众致意,使他们的崇拜者握手言和。他们两人也因此成为莫逆之交,一起攀登艺术的高峰。世人不仅喜爱他们的艺术,而且更敬重他们的人格。
读完这篇文章,我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学会向别人学习,就等于向成功迈进了一大步。经常向别人学习,终有一天,就会站在成功的顶峰。李斯特和贝多芬、肖邦都是我非常崇拜的钢琴家,李斯特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他的作品《钟》被誉为世界上最难的钢琴曲,我听过李云迪的演奏,感到真的是很震撼、很难,但李斯特的品德更让我崇敬!
谦虚是一种美德,越是德操高尚的人越懂得虚怀若谷的道理。山高不言,是因为它以谦虚作为根基;海深不言,是因为它以谦虚作为容量。我联想到自己经常因成绩好而沾沾自喜,很少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如果养成习惯,就会落后。谦虚是不可缺少的品德,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要养成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小学生。
篇4:怪物大师读后感
怪物大师读后感
那一天,我刚和我的好朋友兼邻居李静琪吵了一架,心情十分不好的我来到了书城,看见了一本叫做《怪物大师》的书。
这本书的名字真奇怪啊。怪物大师,应该是一本游戏书吧。出于好奇的我把那本书从书架上取了下来,坐在一旁,安静地看了起来。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并没有想象之中的无聊,反倒是很好看呢。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四个个性迥异的怪物大师练习生在伙伴的帮助下,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奇怪的历险的故事。
这四个怪物大师练习生身上有许多优秀的品质,比如说正直、善良……但我觉得他们身上最宝贵的东西,是他们之间的友谊。每次生死关头时,都是因为他们之间的友谊,才一次又一次地活了下来。当然,他们四个人表达和别人友谊的方式也不大相同。比如说头脑简单的布布路,会直截了当地说出来,每一次他说出“我们是朋友,是永远的伙伴”时,其他的`人虽然脸上没有什么表情,但其实心里都非常感动呢。再比如说性格很“独”的帝奇,虽然不怎么跟其他三个人说话,还经常说布布路笨蛋,但当伙伴遇到危险,而是会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把伙伴救出来,他虽然不会大声地说出来,但他会在行动上体现出来,这种方式虽然很别扭,但其他的伙伴们可是十分清楚帝奇和他们的友谊呢。在冒险的过程中,虽然他们吵过架,但最后都息事宁人了。是啊,为了一点小事吵架是不会伤害到真正的友谊的。
看完这本书,我马上赶回家,发现李静琪就在楼底下。
“对不起。”我低下了头。
“我也要和你说这句话呢。”
“那我们还是好朋友吗?”
“当然。”我们俩都开心地笑了。
篇5:《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
一本混合奇幻冒险、现实批判、悬疑惊悚和黑色幽默等多种元素的小说,可以在其中看到后期很多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影子,作者和译者的语言也非常优美,给人以一种非常奇妙的阅读体验。
小说是由几个故事“拼凑”而成――千年之前的罗马帝国,总督本丢彼拉多迫于长老审判压力,下令处死耶稣,却被月夜折磨千年之久;20世纪初的莫斯科,魔王撒旦化身魔法教授沃兰德,与无神论者与文联主席别尔利奥兹和诗人伊万谈话,随后别尔利奥兹死于意外,身首异处,而诗人伊万被送至疯人院;魔王又化身魔术师,带着黑猫和其他奴仆,接连造访文联、戏院、疯人院等地,用一场场恶作剧,审判各色人等;大师与地下情人玛格丽特一见钟情,在情人的陪伴下写下本丢彼拉多与耶稣的长篇,却因为不受出版界待见而陷入疯魔,大师在烧掉小说手稿与情人分离并来到疯人院。
这是一个层层嵌套的故事架构,千年前罗马城本丢彼拉多和耶稣的故事正是20世纪初莫斯科城大师笔下的长篇,而大师又与诗人伊万在疯人院相遇,伊万正是受魔王沃兰德的捉弄才进了疯人院,而沃兰德又与化身为女妖的大师情人玛格丽特一起审判了莫斯科城的居民。
除了一些关键人物的串联,这几个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怯懦与宽恕。在本丢彼拉多与耶稣的故事章节中,耶稣在被行刑前说了一句话:
人类最大的弱点就是怯懦
在我看来,这句话就是这几个故事主角的深层矛盾所在――诗人伊万因为不敢反抗文联主席别尔利奥兹,受命写下嘲笑耶稣的长诗;总督本丢彼拉多因为不敢反抗大祭司,下令绞死耶稣;大师因为无力面对出版界的抨击和情人玛格丽特火热的爱,选择烧毁手稿并离开情人……他们都不是纯粹的“恶人”,却都因为内心的怯懦而屈从某些权力,而这些怯懦下的屈从让他们都付出了代价,直到魔术师沃兰德的到来,才让他们互相救赎和宽恕。而这个惩恶扬善的沃兰德,就是魔王撒旦,真正应了作者在题记中引用《浮士德》的那句话:
“……那么,你究竟是谁?”
“我是那永生作恶、永世为善之力的一部分。”
当然,小说中还有非常多可供解读的象征和意象,比如那只大黑猫,化身女妖的玛格丽特,千年前的罗马大祭司与现世的莫斯科文联作家们,还有那位拿着上帝权杖的魔王撒旦,都是非常非常有意思且非常规的人物形象,充分体现了俄罗斯文学的鲜明特点。
篇6:《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
一刚开始看这本书有点扑朔迷离,不知道什么顺序,先是魔王遇到了没有宗教信仰的一群人,柏辽兹诡异的死亡,接着又到了犹太总督本丢?彼拉多处死耶舒阿的矛盾纠结。一直都没有出现大师和玛格丽特,所以看了简介之后才理清了头绪。可能还是看书的时候没有静下心来的缘故吧!说这么多,也想表明,一般而言看不懂作品的就是大师作品了,要多看几遍才行。
大师和玛格丽特给人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感觉,他们注定不属于这个世界,最后只有死亡让他们逃离这个虚妄的世界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安宁。大师是一个很有才华很有坚持很有原则的作家,玛格丽特是一个出身非常好并且已婚的美丽少妇,他们相爱了。
尽管文学界重重虚伪,作家们都是为了度假金钱盘算着,但是大师却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坚持为了拯救灵魂而创作。玛格丽特生活在一个富足的家庭,可是她并不快乐,她认为心灵的充实和满足才是最重要的。这样的两个人就像是污浊的世界开出的两朵莲花,注定生死相依。希望他们的信仰他们的坚守能够净化人们的心灵,带给人们更多的启发。看《搜索》时也有一种感觉,叶蓝秋和杨守诚仿佛是这个世界的.异类,杨守诚因为诚实而丢掉了自己的工作,叶蓝秋就像一只蝴蝶一直在勇敢地和命运抗争,坚持自己心中的坚持,纯洁,最终还是敌不过无情的命运。不管世界怎样虚伪,我们都要活出真实的自己,坚持最初的那份坚持。
总督耶舒阿千年的遗憾在于自己的怯懦,他没有勇气坚守内心的坚持,耶舒阿的谈话让他懂得了真理懂得了真善美,可是出于对权力地位的迷恋,他最后还是释放了强盗巴拉巴,处死了耶舒阿。
为什么这个世界的人都那么贪婪虚伪丑陋?并非他们生来如此,也许他们和彼拉多一样,内心也有善念,只是出于怯懦,害怕与世俗对抗,害怕失去世俗的地位和权利,于是背叛了自己的内心,走向了错误的一端。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彼拉多一样出于那么高的地位身不由己,也不是所有人都像彼拉多一样千年悔恨,大部分人也许连这一点都没有领悟到!
篇7: 安徒生大师读后感
童话是一个美妙又神奇的世界,它里面有着许许多多美好的幻想。大家一定读过安徒生爷爷的童话吧!他写的故事是那样扣人心弦,离奇有趣。那你们知道安徒生是怎样创作出这些令人惊叹的创作吗?
安徒生的童年是不幸的,自从他爸爸去世以后,他与妈妈相依为命。但是苦难并没有让他倒下,它有着远大的理想与目标,虽然他经历过无数次的坎坷和失败,但是他从没有放弃过,他把澎湃的热情投入创作,依靠百折不挠的精神,终于成为一名童话大师。
安徒生的童话就像是一朵成功的花,人们只看到它光鲜亮丽的一面,却不知道它是经过了无数努力才换来的。
努力吧!人生之路注定不是平坦的,父母也不能代替我们做任何事情,我们要勇于面对更多挑战,展望未来!
篇8: 《怪物大师》读后感
我曾读过“雷欧幻想”写的《查理九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查理九世》让我吓出过一身冷汗,看到最后要紧关头时被就不敢再看了。当妈妈帮我买了《怪物大师》这一本雷欧幻想的新作后,开心的睡不着觉,拿到书后,我就开始废寝忘食的看了起来,原因是这本书太好看了,而且故事环环相扣,无法让人离开。
故事的主角是布布路、赛琳娜、蒂奇、饺子这四个有勇有谋的小孩儿,他们通过种种原因认识到了一起,结下不解之缘,开始了成为“怪物大师”的希望进攻!大家互帮互助,相互给予对方经验,经过了一关关的导师考验。
当他们来到了那儿时,看到布告里写着必须要跳下悬崖才能到达考验基地,于是在勇气的鼓舞下跳了下去,在300多名挑战者中从蝙蝠地方得到了怪物果实,第一关获得了成功,随后需要选手们自己孵化怪物果实,布布路通过自己奇特的方法孵出了“四不像”,连导师都不认识的宠物!随后在与导师交战的那一关,用自己的智慧和速度取得了成功!其中的一个小插曲我感觉非常的好玩!就是导师的神兽金刚狼只要一听到“坐下”二字,就会席地而坐,刹那间没有了狼的尊严,而显露出了狗的老实。当四个小伙伴闯过一关关挑战后,发现基地当时出现了一种传染病,那就是脸疹怪病,这种病足以致命!而且迅速传染。
四个小伙伴带上了自己孵出的宠物,布布路带上了自己的“四不像”,一起去禁地东塔楼,寻找解药,但是发现了沉睡在木箱里的导师,并得知了第二天来监考的导师是假的,要将自己置于死地,不过,四个小伙伴齐心协力,还是获得了成功!布布路也知道了有关自己爸爸的事,知道了自己的爸爸是基地里的导师不情愿的让布布路成为了怪物大师。 在这一本书中,我看到了朋友间的友谊,看到了战争面前,友情也会闪闪发光,让亮黑暗,让光明离自己更进一步。并感受到了朋友间的互相信任,对彼此有多么的重要!
篇9: 《怪物大师》读后感
最近我看到王晗琪在看一系列名叫《怪物大师》的书,我忍不住想要一本所以就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名叫《怪物大师4――危险的蓝胡子战士国》的书,一开始我想:什么是蓝胡子战士?为什么叫危险地蓝胡子战士国,带着这些疑问我看起了这本书。
几乎是一夜,干旱侵蚀了琉方大路的多雨城市――卡加兰,炎热、干渴、绝望,这片曾经富饶的'土地充斥着浓郁的死亡气息。卡加兰的救命之水就掌握在布布路、帝奇・雷顿、饺子还有赛琳娜四人的手中。在半路上他们发现了一个小女孩――贝儿,可是贝儿却在他们睡觉时把盛卡加兰的救命之水的袋子割破了。为了解决干旱领主诺亚森只好不听乌尔祭祀的警告打开了封印千年的永恒之泉,当有些村民提水回家时突然水就被盗走了,布布路四人要求去逮捕罪犯,可是他们捉住的人却是贝儿,后来,他们因为不想让贝儿受苦,所以他们劫了狱。
他们劫完狱后就向城外跑去,结果跑到了兽人的领地悲泣荒原,他们在悲泣荒原结识了许多兽人大叔(蓝胡子战士的后裔),其中他们结识了兽人的首领他的名字叫:火颅。在晚上,兽人大叔们为了固定禁锢法阵只好吃下让他们极度痛苦的燃烧石,可是贝儿为了救她禁锢在这的怪鸟朋友――飞尼,趁兽人大叔们痛苦的吃燃烧石时向火山扔进了有永恒之泉的水石,怪鸟被释放了。然后兽人大叔争先恐后的从石头中掏出老一代的战甲变成了蓝胡子战士,在卡加兰与怪鸟展开搏斗,战斗中贝儿他们发现怪鸟是想找一千年前的最邪恶的生物――梦魇藤报仇,因为蓝胡子战士体内有火元素,所以被梦魇藤控制了,最后因为火颅为了保护贝儿,所以付着重伤打败了梦魇藤,然后怪鸟履行了对贝儿的诺言把悲泣荒原变成了绿洲。
最后我终于知道什么是蓝胡子战士、为什么叫危险地蓝胡子战士国,我们应该学习蓝胡子战士的英勇为国的精神。
篇10: 《怪物大师》读后感
暑假里,我发现了一本书,名叫《怪物大师8――云海国的鱼龙公主》,这本书中的内容深深的吸引了我,让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这本书的内容,让我来告诉你。
在一颗蔚蓝的星球上(简称:蓝星),人类与众多奇异生物一起生活,人类在自然科技与元素能量上均有深入的了解。每当遇到重大事件时,人们更加信任不隶属于任何政府机构,却能驾驭巨兽或飞龙的“怪物大师”,他们总能在最危机的关头拯救世界,是人们最为信赖的世界守护者。怪物大师是能与来自时空尽头的怪物沟通,并建立生死契约,共同作战的一群有着特殊使命的人类。他们存在的目的就是保卫这个世界的和平,探索人类自身以及整个世界的奥秘,以及最终引导人类迈上正确的进化道路。
我们的主人公布布路、赛琳娜、帝奇・雷顿和饺子由于一只丑八怪怪物“四不像”意外的发现了在幻海之星马戏团的“鱼龙公主”琪琪,得知琪琪悲惨的身世,布布路一行人便把琪琪给偷了出来,乘坐“诺亚号方舟”往天上龙宫飞去,刚到龙宫,他们就被五花大绑,送进大牢。原来,住在龙宫的人鱼和鱼人们以前一直被人类迫害,对人类积怨很深。加上“冬眠日”临近,可以保护大家的鱼龙公主又失踪了,龙宫居民们误认为是布布路他们绑架了鱼龙公主。在危急时刻,与布布路一行人同行的赫拉拉显出了真实身份――鱼龙公主,一直帮助布布路的鱼龙阿方索也回到了龙宫,与野心勃勃的幻海之星马戏团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在整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布布路,因为他正直善良,坚定勇敢,为了朋友可以不顾一切,虽然没怎么见过世面,也没有其他同伴优秀,但他的品德实在令人敬佩;我最不喜欢的任务是爱克斯团长,因为他见钱眼开,见利忘义,眼里只有金银财宝,没有伙伴亲情,所以才被判了终身监禁。
读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伙伴比金钱重要,金钱买不来感情。
篇11: 《魔法大师》读后感
《魔法大师》读后感
每个人都有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荐一本我最爱看的书――《魔法大师》。
看了书名,你一定会以为这是一本很小儿科的书。但如果你仔细阅读的话,就会发现它看似普通,却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呢!偷偷告诉你,本书的英文版将于20××年向全世界发行呢!
你也许不会想到吧:《魔法大师》是江苏省江阴市五年级的小学生――唐吉科德写的长篇魔幻童话。
《魔法大师》主要是讲四个孩子在老巫婆和小巫女的训练下成为一代魔法大师并打败黑魔王,保卫魔法森林的故事。
这本普通的`魔幻童话书究竟有什么值得我推荐的呢?
文中的小主人公个性鲜明:聪明机智、魔法高强的欧阳蒙森,记忆超强的史卫特,口才极佳的上官林,憨厚可爱的高汉保。
除了非常欣赏他们的人格魅力,我更欣赏文中语言的幽默风趣。
比如书中欧阳蒙森的宠物――圣龙天骄是一条十分自恋的龙,也因为它的自恋给读者带来了无限乐趣。在第一部的第六集中,天骄说了一句十佳幽默的话:“老天爷啊,你这是非要置我于死地呀!天要君死,君不得不死呐!”
还有,上官林在打高汉堡时说:“打你,还真怕脏了本姑娘的玉手呢!”
……
从上所述,本书的小作者唐吉科德必定是一个具有幽默细胞的孩子。
其实,我不仅喜爱唐吉科德笔下的人物,更佩服他超强的场面描写能力。什么?你不信?好呀,那我就来为你举个例子吧!
比如欧阳蒙森他们与老巫婆大战时,作者便描写得淋漓尽致,保证会令你赞叹不已。
作者写道;“赛场上杀气腾腾,阴风四起,寒光闪动,看台下一片议论纷纷:‘……’比赛的号令一响,双方开始剑拔弩张,跃跃欲试……欧阳蒙森也用魔法增效帮了高汉堡一把。一阵破坏力极强的龙卷风像只勇猛的狮子一样向老巫婆直扑而去。老巫婆居然站在原地,一副临危不惧的样子。接下来老巫婆手一挥,几百道冰刺密集地聚拢在一起,形成了一道宽大的冰墙,阻挡住了龙卷风,高汉堡大惊失色……”
怎么样?我没瞎说吧!
这本书还告诉了许多道理哩!它让我明白了要团结互助,共同抗敌,更要有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
《魔法大师》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这样的好书,你值得拥有。
篇12:《欺诈大师》读后感
《欺诈大师》读后感
打脸、超能、恐怖、耽美、游戏、灵异鬼怪。
大意:
作者:银发死鱼眼,与《尖叫女王》,一个系列,故事背景一样,主人公不一样,算是第二部系列。
主人公陆清嘉,为了进入恐怖游戏取得舅舅死亡真相为其报仇,勾引男友获得情报。后来进入游戏,寻找真相。
主人公陆清嘉,属于爹不疼娘不爱,十岁那年还好有一个疼爱自己的舅舅收养自己,使其在走向犯罪的道路前制止了他,教导养育。好景不长,舅舅在游戏中被人暗算身亡,主人公开始走向寻找真相,报仇的`道路。
主人公性格属于:聪慧早智,谎话张嘴就来,面不改色,黑的可以说成白的,还看着特别真诚无比。
长相帅气会撩人,男性魅力满满,男女通吃不分年龄,不分种族。
感悟:
论外貌、情商、智商的重要性。
长的好,可以吸引人,人人都喜欢看美人。情商高,说话讨喜,容易获得信任。智商高,不会受骗,完全碾压。
推荐指数4星,故事情节一环紧扣一环,主人公智商碾压,有爽有虐。
篇13:《历代大师》读后感
《历代大师》读后感
原创: 钟皓楠
托马斯・伯恩哈德(1931-1989)是奥地利最具有争议性的作家之一。伯恩哈德于1931年生于荷兰,上学的时候进的是德国纳粹时期的学校,1945年后在萨尔茨堡读天主教学校,其教育方式也与纳粹的教育方式如出一辙,于是他不久便放弃学业,去店里做学徒。青年时代,伯恩哈德染上肺病,为了抵御疾病带来的恐惧与寂寞,伯恩哈德开始了写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伯恩哈德与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均在20世纪60年代登上德语国家文坛,不久就排进了德语国家重要的作家之列。伯恩哈德于1968年获得奥地利国家文学奖,于1970年获得毕希纳文学奖。他的代表作有《维特根斯坦的侄子》、《历代大师》等小说作品,《英雄广场》等剧作。
伯恩哈德一直以来都享有许多独特的称谓,诸如阿尔卑斯山的贝克特、灾难作家、死亡作家、夸张艺术家、社会批评家、敌视人类的作家、以批判奥地利为职业的的作家等等。他的小说作品一般并不富于跌宕起伏的情节,结构也并不复杂,而是以对人性弱点的充分展现、对社会弊端的猛烈抨击以及对人生的深切感悟而见长,他的语言具有流动的音乐特性,因此,伯恩哈德也被称为“语言音乐家”。伯恩哈德作品的主题常常涉及疾病、精神错乱、封闭、孤独和死亡,作品中的主人公常常处于一种封闭的生活状态之中。他的作品也非常具有批评精神,矛头所向从国家首脑到平民百姓,甚至还涉及已经被盖棺论定的着名历史人物。在伯恩哈德的几乎所有作品里,主人公都会有大段的对奥地利国家、政府的激烈而极端的抨击,并经常会使用类似于麻木、迟钝、愚蠢、虚伪、低劣、腐败、卑鄙的词汇。在奥地利国家文学奖的颁奖仪式上,他也对奥地利政府进行了尖锐而无情的批判,甚至导致出席颁奖典礼的文化部长拂袖离去。
小说《历代大师》出版于1985年。《历代大师》通过“个体艺术家”阿兹巴赫尔与雷格尔之间的讲述与回忆,以夸张的手法呈现出了主人公雷格尔充满矛盾的艺术人生。三十年来,雷格尔每隔一天就去艺术史博物馆固定的长椅上就坐,整个上午都呆在那里,观赏历代大师的艺术作品,但妻子的意外去世使得他意识到,所有的艺术杰作也无法与他唯一所爱的人相比。当他再次面对着历代大师的艺术珍品,他却从所有的作品里都看出了缺陷,看出了它们作为经过挑选的“国家艺术”的狭隘与虚伪,并不再能从其中得到安慰,不再能借助它们的力量度过人生中真正的困境。小说作品中也包含了大量对奥地利政府的批判与嘲讽,例如“天才和奥地利不相容,我说,在奥利地你得做一个平庸的人,才能有发言的机会”以及“奥地利是个低劣、糟糕的国家”,展现出了伯恩哈德对奥地利政府的强烈不满。
“国家艺术”的狭隘与虚伪
小说《历代大师》被认为是一部基本上回避了所谓现实因素的作品,但其中也并不乏典型的伯恩哈德式冒犯。伯恩哈德借主人公雷格尔之口,对奥地利政府、哈布斯堡王朝、哲学家海德格尔、作家施蒂夫特、奥地利本国的许多着名音乐家,以及许多已经在博物馆里展出、也就是在艺术史里已经享有了确切地位的历代大师都进行了各种各样尖刻的挑剔与嘲讽。在雷格尔看来,贝多芬的音乐作品仅仅是咆哮,莫扎特的作品中尽是廉价的煽情,海德格尔是一位愚蠢、可笑、国家社会主义的小市民,蒙骗了整整一代德国的人文学者,至于奥地利的几位着名作家,他们根本上就缺乏写作的能力,他们作品中的哲学思想都是虚伪的。
雷格尔对这些文学、艺术作品的不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们都属于所谓的“国家艺术”。在小说的其他部分,伯恩哈德也通过“国家”与另一个名词相结合的构词,例如“国家学校”“国家人”“国家死人”等,讽刺了国家权力的无限膨胀以及国家在各个层面上对个人的压抑与抹杀。雷格尔以学校中的艺术课程为例,分析了在这样可以说是无所不包的国家权力之下,自然人的存在是怎样受到了威胁,“国家学生”是怎样失去了自己对艺术作品的自由的.判断力,接受国家对他们的教育与熏陶。由于任何发表出来的艺术作品也都要经过国家的挑选与判断,符合国家对艺术的需要,因此在小说人物雷格尔看来,只有从未发表过自己作品的阿茨巴赫尔可以称得上独立于国家艺术而存在的“个体艺术家”,可以保留自己的独特个性与作为自然人的完整属性。
雷格尔在评论艺术史博物馆里的作品的时候提到,这里一部分艺术家的作品只是在讨好他们的委托者,是为了金钱和荣誉而创作出来的,另一部分人的作品则只为教会和权贵服务,因此他们的艺术是虚伪的,是多少脱离了他们本人的个性与审美趣味的,是“把自然置入画布上将其杀死”。以雷格尔对贝多芬的音乐作品的指摘为例,雷格尔认为贝多芬的一切作品都是滑稽的,在他的所有作品里,“我们听到的都是轰隆隆作响、气势磅礴和进行曲的愚蠢。”贝多芬作品里不断循环的乐观、坚定不屈的意志所营造出来的空泛的幻想令雷格尔从中看到了国家主义的步伐,对于反抗国家权威的雷格尔来说,这种精神其实是十分空虚的,它的结果只是摧毁了人的自然属性,使人服从于国家的规训。
艺术史博物馆里所展出的艺术品,展现出的正是国家对于艺术的挑选、掌握与控制的结果,是“被规矩、被约束、被训练、被扭曲、被登记在册的”,都符合国家艺术的标准,都服务于国家的利益。而创造他们的艺术家也不过是“国家人”,甚至只是“国家仆人”,他们代表了国家甚至是天主教国家的价值判断,因此他们的艺术也具有狭隘而反自然的一面。也正因此,雷格尔认为搞艺术史的人就是真正的消灭艺术的人,因为艺术史恰恰体现了国家主导的审美对艺术品的挑选与评判。
《历代大师》花费了大量笔墨来讲述一位来自英国的收藏爱好者与丁托列托的着名画作《白胡子男人》的故事。在维也纳的艺术史博物馆展厅里,一位英国收藏者见到了一幅与自家卧室里悬挂的《白胡子男人》一模一样的画作,而那幅画是他作为遗产继承下来的,他对它的真实性一直都深信不疑。面对艺术史博物馆里陈列的画作,英国收藏者无法找出它与自己所收藏的那幅画作的任何不同之处,因此他不得不面对可怕的事实:要么他收藏的是赝品,要么博物馆里的这一幅画才是赝品。两者都是令人难以接受的,要么是收藏者个人的艺术世界迎来其支柱的崩塌,要么就是艺术史博物馆的权威受到挑战。伯恩哈德借由这一插曲表现出了他对一部分艺术欣赏者的嘲讽,对这些欣赏者来说来说,艺术作品本身的优劣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以愚昧、僵化的方式来分辨所谓的真伪,并对真品的价值盲目信任,甚至是盲目崇拜。
面对这种对历代大师的作品盲目崇拜的现象,伯恩哈德也借主人公雷格尔之口表示,面对艺术品的赞叹是一种令人难以忍受的愚蠢行为。赞叹,意味着全盘接受历代大师的艺术标准,也即全盘接受国家对艺术品的欣赏与评判标准,从而放弃自己的思考与判断能力,并将吸收、接纳了这样的评判标准当作一种品味与文化的象征。与这种做法相反,雷格尔对待历代大师创造的艺术品一直保持着非常严苛的态度,在他看来,反抗国家推行的僵化的艺术品的关键,就在于坚持自己个人化的判断力,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已经得到盖棺定论的所谓“完美”的艺术品,致力于寻找它们的缺陷。“人的头脑只有去寻找人类的缺点才称得上是人的头脑”,从这样的表述也可以看出,伯恩哈德借由雷格尔夸张化的论断,表现出了他对批判性的审视与个人化的判断力的重视程度。
艺术作品与人生危机的关系
《历代大师》的创作,与伯恩哈德的个人经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开始创作《历代大师》的时候,伯恩哈德的多年挚友、资助人、“毕生的恩人”黑德维希・斯塔维阿尼切克刚刚去世。伯恩哈德与她多年来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正是通过了这位寡居的、年长他三十七年的女士的扶持,伯恩哈德才得以成为一名职业作家,在伯恩哈德死后,根据他的遗愿,他与黑德维希・斯塔维阿尼切克及其丈夫葬在了同一个墓地。而小说的主人公雷格尔也是依靠其夫人的大笔财产才过上了不愁衣食的优渥生活,并在婚姻生活中逐渐与他的夫人在精神上达到了高度的契合与相通。雷格尔夫人的猝然去世、雷格尔谈及此事时强烈的情感迸发以及“她用其智慧和财产拯救了我”这样的描述,也令人联想到伯恩哈德与其资助人的关系。
相比于《历代大师》前半部分的冷酷与极尽嘲讽,小说的后半部分开始表现出激烈的情感波动,流露出雷格尔对妻子的一片温情。小说的主题也从对“国家艺术”的抨击转向了人们在生活中所感到的茫然与无力,以及艺术作品对于生活危机的无能为力。从中可以看出,雷格尔对奥地利政府与“国家艺术”的强烈抨击与吹毛求疵,除了与他一贯的人生与艺术观念有关,还与他突然丧妻的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历代大师》的前半部分,伯恩哈德已经对艺术史博物馆对于雷格尔的地位之重要、丧妻事件对雷格尔的打击之严重进行了充分的铺垫。每隔一天去艺术史博物馆上的长椅已经成了雷格尔赖以生存下去的习惯,但这样的习惯却并非是出于雷格尔对艺术的热爱与欣赏艺术的需求。雷格尔与妻子是在艺术史博物馆的长椅上偶然相识的。在婚后,他们延续了雷格尔之前就有的生活习惯,每隔一天都要去艺术史博物馆固定位置的长椅上观看画作。有一天在他们一同去往艺术史博物馆的路上,因为市政部门没有在道路上撒沙土,他当时已经有些上了年纪的妻子就摔倒在地上,因为抢救失败而猝然离世。雷格尔在谈及此事时愤懑而极端地攻击相关的政府部门与医院,“我现在就一个人了,而且有生之年就这样孤独一人生活了,维也纳市、奥地利国家以及天主教会对此要负责任”,“所谓仁慈医院是我认识的最不仁慈的医院,除了卑鄙无耻拿上帝做招牌外,充斥在那里的无非是技术低劣、利欲熏心”,“我妻子的死是维也纳市的过错,是奥地利国家的过错,是天主教会的过错”。通过这些措辞激烈的话语,雷格尔在小说一开始就表现出的尖刻甚至是疯癫也就变得更可以理解,雷格尔对妻子的无限深情由此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雷格尔艺术观念的改变,也与其妻子的去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雷格尔曾寄希望于依靠艺术的安慰度过人生中真实的危机。在妻子生前,雷格尔曾经十分热爱艺术,并且一直都在努力地引导自己的妻子进入文学、哲学和音乐的世界,对她进行所谓的“启蒙培养”,在漫长的讲授与交流的过程中,最终与妻子达到了精神上的相互理解与相互影响。但在妻子突然去世以后,这些历代大师所留下的精神成果都因为他与妻子的回忆而产生了变化,被他和他妻子的交流过程赋予了不同的色彩。因此,当他的妻子“带着经我传授给她的广博知识离开了人世”,这样突然的丧失令他感到生活中的空白,仿佛这些知识也随着妻子的生命而一起消逝了,失去了它们的意义与光彩。当雷格尔转而希望从艺术中获得精神上的支撑的时候,他却发现艺术作品并没有能够给他足够的慰藉,“这些历代大师装满我们的精神保险箱,在生命的决定时刻我们寻找他们的帮助,但当我们打开这精神保险箱,它空空如也。”
由此,雷格尔开始认识到一切艺术都存在缺陷,而正是艺术上同样普遍存在的缺陷使得他可以接受自己人生的缺陷,“这是真理,这个真理使得像我这样一生都处在绝望中的一个人能够继续生存下去”。他的艺术观也因为突然丧妻得到的认识而变的悲观,“我们喜欢哲学和整个人文科学,从总体上说是因为它的绝对茫然和无可奈何。”这一认识通过雷格尔在阅读的时候对断片性质的阅读的偏爱具体地表现了出来,他认为通读全文是一种囫囵吞枣的行为,只有关注细节,我们才可以理解文章的内容,因为“根本就不存在完美和完整”,如果把这样的阅读观念迁移到整个人生观上,就是“在生活中,每当我们把生活作为片段去关注,那我们才有生活的乐趣”。对雷格尔来说,生活的不确定和人生的茫然无序才是人生的本质,而“完美”是不存在的,是脱离了个体生命的痕迹的,因此也是可怕的。
在《历代大师》的结尾部分,伯恩哈德的笔调回归了小说开头的冷酷与尖刻,再次开始猛烈地抨击艺术作品、国家、政府的虚伪与全盘接受国家标准的艺术欣赏者的愚蠢。但在雷格尔讲述了自己与妻子的故事以后,这些看似极端而夸张抨击也就带上了一丝悲凉的色彩,表现出人物面对茫然无序的生活所感到的极度孤独与无助,这也成为了《历代大师》真正的主题。“我们以为我们可以抱紧莎士比亚或者康德,但这是荒谬的见解,莎士比亚和康德,以及一切我们在生命的过程中树立起来的所谓大师,恰好在我们最需要他们的时刻将我们丢下不管[……]他们在我们生命的关键时刻给予我们的仅仅是,让我们就是在他们中间也是孤独的,让我们把自己交出去听凭命运残酷的摆布。”
参考文献:
托马斯・伯恩哈德. 历代大师――伯恩哈德作品选.马文韬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欧南. 锋利的伯恩哈德. 载《作家走廊》,2008年4月号
殷实. “我痛恨你们所有的人”. 载《读书》,2008-06-15
★ 怪物大师读后感
★ 南渡北归读后感
【大师的读后感(精选13篇)】相关文章:
功夫熊猫电影高中观后感2023-10-26
《舍得》读后感――忍耐就是力量2022-05-06
功夫熊猫观后感2022-05-07
功夫熊猫 观后感2023-06-28
催眠大师大学生观后感2022-04-29
功夫熊猫大电影观后感2022-11-20
从《功夫熊猫》中两个美国梦的实现透析美国文化本质2022-11-18
舍得读后感之三2023-08-08
六祖坛经读后感800字2023-01-28
舍去什么 得到什么 《舍得》 读后感 三2022-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