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狗贴贴”为你分享17篇“读《情境教育的诗篇》有感”,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读《情境教育的诗篇》有感
读《情境教育的诗篇》有感
读《情境教育的诗篇》有感最近拜读了《情境教育的诗篇》,我深深地被李吉林老师的研究精神与敬业精神所感动,同时也被情境教育理论深深的吸引。
在情境教育理论中,提倡教育要扩展到大自然中,扩展到社会中,让生活的大情境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还是把模拟的生活情境在课堂上展现;无论是借助音乐的旋律,绘画的线条色彩,艺术地将情境再现在学生面前,还是通过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戏剧化地将自己融进情境中;也无论是通过教师绘声绘色的语言描摹,让美的形象活跃在学生的脑海中……总之,富有美感的情境教学让儿童的语文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可感、可亲。孩子们“情动而辞发”,境现而思扬,课堂“活”起来,学生“活”起来,教师和学生的心情美起来。
情境教育理论主张在真实的情境中启发学生、吸引学生、开发学生的思维。情境教育饱含了教师对孩子的挚爱与奉献。在一片炽热的爱心下,老师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使学生爱上写作、爱上表达、爱上语文。情境教育理论同样适用于数学教育。如何创造数学课堂教学情境,首先要先了解什么是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任何知识都有其赖以生存、生长和发展的背景,要想准确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某一知识,就应当把握该知识的意义所在和适用范围,而仅从知识的外在表现和抽象形式很难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这就需要理解知识赖以产生意义的背景,也就是要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学习、理解知识。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习真正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某一知识,就应该根据所学知识的特点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即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问题情境,游戏情境,悬念情境,操作活动情境。在这里我个人比较喜欢悬念情境,悬念在心理学上是指人们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或者说指兴趣不断地向前延伸和急于知晓下文的迫切心理,悬念可以唤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常的悬念情境主要由疑问构成的,所谓“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激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点燃思维的火花。
总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而,教师就一定要发扬教学民主,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善于实践、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交流合作,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自主学习。
篇2:《情境教育的诗篇》读书心得
《情境教育的诗篇》读书心得
《情境教育的诗篇》这部纪实性的作品真实地展现了李吉林老师二十多年的创造性生命旅程,从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人生的三个高度,向我们讲述了她从一个小学教师成长为著名教育专家的快乐和艰辛。
李老师那充满诗意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一口气读了下去。从李老师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很多……
首先感动于她对教育工作的热情和热爱。李老师自己也认为,她就是“一团扑不灭的火”。改革开放以后,她本来是教中高年级的课,后来主动要从一年级教起,为什么呢?她说:“改革绝对需要热情,需要主动,需要一股子劲儿的。”而这股干劲就是来源于她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孩子的爱。李老师自己曾经讲过:“正是出于对儿童的爱,使我不怕吃苦,不怕麻烦,意志使我体验到作为人的一种力量。我觉得意志会使人的情感持续、稳定、强化。心理学中写情感和意志是人的两大品质。
其实在人的内心世界里两者却难以一分为二,它是互动的,是相互影响的。”因为只有强烈的情感,才会有持续的坚持的力量。差不多在她的每一篇文章里面,我们都可以读到李老师对教育事业执着的爱。
学习她不断充实自己的方法。李吉林老师是个喜爱阅读,提倡阅读的人。她认为:阅读是人一辈子的事。她说:“每天清晨坐在学校荷花池边沐浴着朝霞,背诵我喜欢的诗篇,郭沫若的,艾青的,闻一多的,普希金的,裴多菲的.,伊萨可夫斯基的;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 李老师就是这样每天诵读诗篇、阅读文艺理论及教育理论等书籍来滋养自己的头脑。我想:只有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合学生的需求。
篇3: 读《生命的诗篇》有感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名叫《生命的诗篇》。这本书是真实的,感人的。
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位英国的少年,名叫肯尼。他生下来就是一个下肢畸形的婴儿,在医生的劝导下,父母只好同意将他两条腿截去,经过两次手术,肯尼只剩下了腹部以上的“半个人”。这时,他还只有一岁半,摆在他面前的,将是一条怎样艰难的人生道路呀!出乎意料的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性格活泼,精神乐观,顽强向上的英俊少年。他从不把自己看成残疾人。他的一切行为全以健康的儿童少年为模式,没有丝毫的自卑、怯懦等心理障碍,甚至比四肢健全的少年儿童更富有同情心,乐于帮助别人。
我一口气读完之后,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肯尼散发出来的精神力量,对残疾人是一种激励,对健全人也是一种鞭策。肯尼只有半截身子,令人惊讶!但他创造了奇迹,放射出了生命的光辉。看到这位天使般清纯,对生命充满希望,用坚强去面对一切的肯尼,我觉得我们的烦恼是多么渺小。
我想,他的这种诚挚、坚强、乐于助人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不断前进!
篇4: 读《生命的诗篇》有感
在平坦如茵的草地上,一位金发碧眼的少年人向人们微笑着,但令人惊愕的是,他用双臂撑着地面??他没有腿!这就是《生命的诗篇》的封面。
当我看到这殷红的封面时,真不敢相信自己的双眼。我一页一页的慢慢的翻看着,突然一行小字映入我的眼帘:“不依赖别人才是真正的自由”他令我的心为之一颤。
书页一张一张的翻过去,我低头看着,完全被书中的情节吸引了。文中主人公肯尼比我小5岁,是一位十岁的美国少年。他的出身很不幸,两次手术后刚满1周岁,从此便失去了腹部以下的身体,成了“半个人”。但肯尼勇敢的活了下来,他以手代腿,和正常的孩子一起玩耍嬉戏。小镇上从没有人轻视他,大家都爱肯尼,这个小生命就凭着自己的顽强,快乐的生存了下来。
读完全文,我陷入了沉思,肯尼爱小的身影在我眼前晃动,这时,我又看到呢那行小字:“不依赖别人才是真正的自由”是的,肯尼从来不把自己当成残疾人,也从不自明特殊,从不依赖别人而生存,也从不自暴自弃。他热情活泼,自信勇敢,它是人生道路上的强者!他活下来了,带着自信的微笑活下来了!想到这里,我抚摸着“生命的诗篇”这几个字,回忆着。
我终于读懂了《生命的诗篇》,肯尼深深吸引着我,我从他身上吸取到了人生的精华,得到了生命的启迪。封面上的肯尼,在向我微笑,引领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跋涉
篇5: 读《生命的诗篇》有感
在平坦的绿茵场上,一个金发碧眼的少年向人们微笑着。但令人惊愕的是,他用双臂撑着地面――他没有腿!――这就是纪实小说《生命的诗篇》的封面。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殷红的封面,我真的.不敢相信自己的双眼。我用微微颤抖的手翻开扉页,一行小字映入眼帘――“不依赖别人才是真正的自由”。
书一页页地翻过去,我低头看着,完全被书中的事情吸引了。文中主人公肯尼是我的同龄人――一个。. 10岁的美国少年。他的降生是不幸的,两次手术后,刚满一周岁的肯尼便失去了腹部以下的身体,成了“半个人”。但小肯尼勇敢地活了下来,他以手代腿,和正常小孩们一起玩耍嬉闹。小镇上也没有人轻蔑他。大家都爱肯尼,使这个小生命在人间快活地生存下来。
我掩卷深思,肯尼矮小的身影在我眼前晃动,他一步一步,两只手艰难地交替前行。那身影越来越高大,矗立在天宇间。不知何时,两滴眼泪滴在我的眼镜面上,镜面模糊了。透过泪帘,我又隐约看到了扉页的那行小字――“不依赖别人才是真正的自由!”它是那样的清晰。是的,肯尼从不依赖别人生存,从不把自己当成残疾人,从不自命特殊,也从不自暴自弃。他热情活泼,追求生活,他是人生道路上的强者!他活下来了,带着充满自信的微笑话下来了!想到这里,我的心被一种巨大的力量震撼了,仿佛我生活在肯尼身边!我就是肯尼!
慢慢地,我从书页中抬起头来,心中的激情仍在荡漾,我的脑海中出现了许多问号:除了肯尼自身的毅力,还有什么使他坚强地活下来?我们许多四肢健全、头脑发达的健康人为什么却会常常厌世轻生?答案就在我身边。肯尼能活下来是因为他生活在友好的世界中,妈妈、爸爸、姐姐,还有孩子们、老街坊们都爱肯尼,为肯尼创造了一个美好的天地,让肯尼自由自在地纵情驰骋。
再进入情节中细一品味,我发现在物质文明充斥国度的资本主义国家中,也开放着精神文明的花儿。从肯尼这个10岁少年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发达国家富强的原因――一种精神。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如果人人都奋发进取,我们的国家也将腾飞于世界前列!我相信,中国人是伟大的!我们不是能把“东亚病夫”的帽子抛进太平洋吗?那我们也能从自己的海域提取力量、汲取精华!这种力量就是东方巨龙的脊骨,就是黄河儿女五千年来开拓生活的足迹!
我抚摸着《生活的诗篇》几个字,狠狠地擦去了泪水,哈!让那眼泪流进大西洋去吧!在万里咆哮的黄河中,这泪滴太渺小了!
《生命的诗篇》教给了我很多,很多――这世界应该充满爱!即使在严冬季节,只要有一颗火红的炽热的坚强的心,就一定能融化冰冻,驱走严寒!这代表着一个民族崇高的精神!
我终于读懂了《生命的诗篇》,虽然我知道这首诗很长很长,但我终于汲取了精华。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从书中得到了启迪。封面上的肯尼,不,千千万万个肯尼在向我微笑。
篇6:读《生命的诗篇》有感作文
读《生命的诗篇》有感作文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名叫《生命的诗篇》。这本书是真实的,感人的。
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位英国的少年,名叫肯尼。他生下来就是一个下肢畸形的婴儿,在医生的劝导下,父母只好同意将他两条腿截去,经过两次手术,肯尼只剩下了腹部以上的“半个人”。这时,他还只有一岁半,摆在他面前的,将是一条怎样艰难的人生道路呀!出乎意料的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性格活泼,精神乐观,顽强向上的英俊少年。他从不把自己看成残疾人。他的一切行为全以健康的儿童少年为模式,没有丝毫的自卑、怯懦等心理障碍,甚至比四肢健全的少年儿童更富有同情心,乐于帮助别人。
我一口气读完之后,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肯尼散发出来的精神力量,对残疾人是一种激励,对健全人也是一种鞭策。肯尼只有半截身子,令人惊讶!但他创造了奇迹,放射出了生命的光辉。看到这位天使般清纯,对生命充满希望,用坚强去面对一切的肯尼,我觉得我们的烦恼是多么渺小。
我想,他的这种诚挚、坚强、乐于助人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不断前进!
篇7:读《诗篇导读》有感:生命如诗
林超群
岳清华博士是我就读于福建神学院时的老师,是我文字事奉的启蒙者,他的《诗篇导读》一书由中国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读毕岳博士的大作,我惊奇在中国竟然有如此佳美、厚重的作品问世。在此,我要分享一些我读《诗篇导读》的感想。
据我所知,中文版的《诗篇》的注释书、灵修书为数不多,质量不高。而岳博士的《诗篇导读》却是超然的作品。为何我敢如此大胆说呢?
首先,是因书的格式与学术含量:《诗篇》共有一百五十篇(当然他并没有每篇都解读),岳博士详细解读了每一首诗歌,解读每首诗歌的布局都是同样的,分别是:先提出该篇的金句即最重要的一节经文;然后是该首诗的作者、写作背景;接着提出分段并详细解读其内容;最后是小结。《诗篇导读》的第一部分是《导论》,共有八大点: 一、众人喜爱重视诗篇, 二、诗篇的名称,三、诗篇的主题、内容及分卷,四、作者、创作年代、体裁,五、诗篇的标题及说明,六、诗篇中的神学思想,七、诗篇的地位和影响,八、希伯来诗歌与其他文明古国的旧存诗歌。这部分的内容,作者罗列了非常多宝贵的资料,也可见他在学术方面付出很大的努力。我在此举例说明,他在第八点“希伯来诗歌与其他文明古国的旧存诗歌”之中告诉我们,“让我们来看看中国诗歌与希伯来诗歌相异之处。1.主旨不同。前者以“人”为本,按本质而言,是人文主义……后者却是以神为本……2.性质不同。前者颇具自然性,从六朝起,不知不觉中又增添了道家思想……3.外形不同。所谓外形,是指诗句的长短……4.流源不同……5.义之不同。前者以诗经为基础,含有六义;后者以旧约圣经为基础,含有八义。中国诗歌的六义,就是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用以区别诗之质(内容),赋、比、兴用于辩别诗之体(方法)。希伯来诗歌有八义,就是:①在内容方面,除了上述中国诗歌原有的风、雅、颂之外,还加上 “赞美神”…… ②在方法方面,除了赋、比、兴之外,还加上“灵”……6.对象不同。①中国诗歌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诗篇中大卫诗篇却全然不同,完全洋溢着乐观、勇敢和幸福的感情。②一般诗“以大自然为中心”。世人写了不少描写风花雪月等自然景物的诗……多数仍然避免不了彷徨和悲哀的色彩……③以他人为中心。世间不少赞扬伟人的诗……既然没有神,当然没有指望……”我相信这些学术文字能够给有志研究《诗篇》的人助了一臂之力,也使人对《诗篇》有了一定的了解。每篇诗篇的经句不但把本篇的精华告诉我们,甚至直接把本篇的中心思想突显出来。每篇诗篇的作者、写作背景使我们对诗篇的有关信息有了了解,这对正确解经奠定了基础。提出分段,使我们对经文的大纲有了正确的划分,这样有利对主题的理解。详细解读其内容,让我们对经文发内容有了丰富的理解,也看见诗人的内心世界的丰富、生活中的丰富色彩和属灵生命的丰富多彩。小结,有一锤定音的效果,使我们读了该诗篇,有了很好的一个结论。
其二,是因为书的内容充实,与实际关联:我们对《圣经》应有的态度就是要把他“吃透”,岳博士对《诗篇》的解读,让我们看见他自己已经把《诗篇》“吃透透”了,有利于读者对《诗篇》有深度的认知和指引。大多的释经书注重的是学术的分析而忽略属灵的造诣。岳博士不是如此行的,他在注重学术研究探讨的同时也非常注重神的话语对属神的人的造就。他在介绍《诗篇23篇》的背景时就提出这诗篇受欢迎的原因:“许多人喜欢这首诗,为什么?①适合任何人诵读,是人人之诗,可以从中深深领悟人生奥秘,觉得人生在主看顾之下甜蜜。②适合每个时期:孩童刚会听话,妈妈可以念给他听;成长结婚,牧师主持婚礼时的劝勉祝福;晚年,弥留病榻之际,可读,安然经过死荫的幽谷,并大有盼望等候,“永远住在耶和华的殿中”,时刻来到。③适合任何境遇:健康,乐上加乐;疾病,苦中生乐;事业成功,谦卑感恩;失败,重振雄风。百读不厌,每次扣人心弦,所产生的感动,总是积极的`。④更重要的是:见证神是活的,且活在我们的生活中”。神的话本就是如此生活化的,贴近生命、贴近生活。神的话不是空洞的,诗篇不但与诗人有关,也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岳博士指出,“诗篇充分表达诗人在各种遭遇中内心的感受和对神敬爱、内在的品质和生命力。不管处于怎样复杂的环境,不管内心是忧伤或是安宁,是悲伤或喜乐,是失败或是胜利,是痛悔或是赞美,他们的每一次祷告和每一首诗歌,都唱出他们的心声……诗篇中所讲的,也是我们要讲,无论我们的处境如何,必会发现诗篇有如度身订造的一样……诗篇第1篇就给人指出有两条生命的路可供选择:或是顺服神的道,或是背逆、灭亡的路。诗篇最后一篇即第150篇指出:一个有智慧和信心的人走到生命的尽头,他会清楚地明白,神的道路是一条正路……当你选择了你所走的路,你也必然会向神献上一曲赞美的诗篇!事实证明,诗篇能够跨越时空,在全人类中引起许多共鸣……”《诗篇》跟我们生命和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也给予我们很多宝贵实用的指引。《诗篇导读》的内容贵在真实、实际,使人简易就可有所得着。
其三,是因为书中的内容充满生命信息:信耶稣,得永生,基督徒贵在得永远的生命和神的生命,我们的生命不再是肉体的生命,而是因为信耶稣而得到的属灵的生命。属灵的生命就有属灵生活,属灵生活就是属灵的经历。岳博士说:“作者在诗篇一开始便颂扬敬虔的人,就是那顺服神、不听那些怀疑和嘲弄他话的人。要知道,朋友和同事常常在不知不觉间对我们有深远的影响。假若我们坚持与那些藐视神的人保持友谊,我们可能会陷入罪中,渐渐对神的旨意麻木,这种态度其实就是藐视神。所以我们要听神的话,不要听人的话……恶人、罪人、亵慢人的影响会使我们与神喜乐的光辉分隔,正如一片黑云使我们与喜乐的朝阳分隔了一样。然而世人希望得福,非但要有消极的禁戒,而且要有积极的追求”。基督徒很多时候给人的印象是负面的、消极,非常灰色地守着什么不该说、什么不该做,事实上,我们除了避免步入灰色地带,也应该非常阳光地追求真、善、美,积极努力地活出属神的生命的色彩。岳博士在讲解诗篇94篇12-15节的经文时,他指出“受苦得福”:在此之前论恶人,现则转论义人。1. 诗人信任神的公义,使他恢复信念:他知道义人受苦,是神的管教,而管教出乎神的爱。神不会丢弃他的百姓,他们在遭难的日子里,必享平安,只有恶人想害别人,必陷在自己所挖的坑中。神不仅责管,也加以教导。所以诗人在领悟了神的启示之后,喜不自禁地说:耶和华啊!你所管教,用律法所教训的人,是有福的。2.基督徒的生活是艰难的,需要放弃一切危害我们与神关系的事物,忍耐地奔跑,并藉着圣灵的能力对抗罪恶。要成功地过这种生活,我们必须仰望耶稣。若我们的目光偏离主,只看到自己或四周的环境,便会失足跌倒。我们应当为主奔跑,而不是为自己,所以必须时常仰望他。圣经说:“凡管教的事,当时不觉得快乐,反觉得愁苦,后来却为那经练过的人结出平安的果子,就是义”(来12:11)。生命需要磨练,生活需要经历,但这两者都跟“受苦”有关。人生难免有风浪,但我们要知道风浪的起因,并如何靠主胜过风浪。《诗篇》有很多这方面的教导,《诗篇导读》也给我们更直接的教示,《诗篇导读》本来就是一本生命造就之书。
从诗中可以读出生命,生命也如诗。岳博士的作品如诗,生命也如诗,诗是雅的,也是博的,生命应当有“雅”之质,也有“博”之量。《诗篇导读》将给每一位读者带来生命丰盛的祝福!
(注:本文曾刊于《天风》,刊出时有删节)
篇8:读生命的诗篇有感优秀作文
读生命的诗篇有感优秀作文
最近,我利用业余时间品读了生命的诗篇这本纪实小说,书的封面印着一个只有半截身体的男孩子,在平坦的绿茵场上,用双手撑着地面,向人们微笑着。最初目睹封面时,我竟然惊呆了,不敢相信眼前见到的一切。
这人是谁?他的腿跑哪去了呢?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书的扉页:一行小字映入眼帘——“不依赖别人才是真正的自由”。
我一页一页地翻着,读着,完全被书中的情节吸引了。原来这个男孩是美国的儿童肯尼,他才十岁,他的出生很不幸,两次手术,双腿就因畸形而全部被锯掉了,可怜的肯尼只能以手代足,和正常的小孩子一起玩耍嬉戏,加上他的视平线只有狗的眼睛那么高。“他可怎么活呀!”一种强烈的同情感使我紧紧地捧着书,我一边读,一边掩卷沉思:小肯尼正一步一步,两只手艰难地交替前行,手掌磨破了皮,可是他的'身影越来越高大。他不把自己当作残废人,从不自命特殊,也不自暴自弃,而是充满了自信,鼓足了勇气,他热情活泼,靠双手走路,活泼得像只可爱的小鸭子,他一直在努力地追求生活,从不求助别人,他喜欢自己的事自己做,微笑着面对生活!想到这里,我被他的自信与勇敢震撼了。
慢慢地,我仰起头,脑海中产生了很多疑问:他为什么那么坚强?那么自信?现实生活中有的正常人居然有厌世轻生的行为。原来,他的身边有爱他的爸爸、妈妈、姐姐以及其他孩子们和老街坊们。他们为他造就了爱的环境,所以他才能快乐地、自由地纵情驰骋。他简直不像个残疾儿童,甚至比许多健康的人更加热爱生活,更会生活。
小肯尼不满足于生活上能够自理,他还要追求和别人同样的快乐。于是,他和正常人一样参加活动。他坐在滑板上,飞快地驶着,比常人还滑得快呢!我不由得想起自己读三年级时,每次上体育课,老师让我们跳短绳,我只能跳七十多个,同学们笑话我,我只好跳一次就不再跳第二次,所以练习跳绳的时间就很少,因此长进也不大。我越想越难为情。望着肯尼那自信的眼光,情不自禁地说:“肯尼,你太了不起了!”
我用了短短的两天时间读完了这本书,深深地被肯尼的动人事迹感动了,不,是被他那充满自信的勇气感动了。即使在严冬时节,只要拥有一颗火红的炽热坚强的心,就一定能融化冰雪,驱走严寒。
篇9: 读历史诗篇
读历史诗篇
跨过千年的云烟,在浩如烟海的诗词歌赋中,寻找到让自己心灵归于宁静的诗篇。
楚辞·屈原
秋萧瑟,意阑珊,残阳如血。
汨罗江畔,你一袭白衣,一把长剑,形容枯槁,眼中望着烽烟四起的郢都,眼中悲哀更甚。“怀王呀,你竟如此糊涂!”“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再望去,一派亡国之象。这一路上,尽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景象,而你却无能为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世人皆知你的正直,而在奸臣当道的楚国。朝廷中你的正直却显得苍白无力,只能被奸臣排挤,眼睁睁的看着自己以前的国家被虎狼一般的秦军侵入,任意的践踏。“余虽好修��以�Z羁兮,謇朝谇而夕替。”你也曾有雄心壮志,“云衣兮白泥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但残酷的`现实,却把你的雄心壮志击得粉碎。但你就此沉沦了吗?不,“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你对楚国的忠诚至死不渝。“虽体解吾而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看着奔腾怒吼的汨罗江水,你的心早已有了答案。
读屈原,在他忠贞的诗篇中获得心灵的宁静。
唐诗·李白
风无言,水无声,月色苍凉。
你诗情通天,你能够斗酒诗百篇能够长风几万里,能够为远离家乡的游子们吹送思乡的梦。所有人都只望见你那豪迈潇洒的面,可谁知,玉阶的凄怨,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谁明秋气的冷寂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谁解,蜀道的艰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举杯邀明月,明月也不及你的海量,对影成三人,一人长啸,欲斩下满天的银霜。你蔑视权贵哪饭权贵视你如眼中钉,肉中刺,你也毫不在意挥笔写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玄宗的赐金放还,也并未让你消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的这句诗是对你最完美的诠释。
一杯,两杯……千杯,你最后醉了,朦胧中,你似乎又看到了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横歌立马,令贺知章惊为:谪仙的雾物景……你是青莲居士,你与你的诗篇永垂不朽。
读李白,在他豪迈潇洒的诗篇中获得心灵的宁静。
宋词·苏轼
风飘飘,水�r�r,沧海如幕。
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你想起了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一句宋词,寄托了你对人生的感慨,世人皆知你孤苦的一面,可谁知,竹枝的轻盈,“竹枝芒鞋轻胜马”,谁明,�枝的甜美,“回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作岭南人。”谁解,小舟的飘泊,“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一杯黄土,承载着你对亡妻的痴情。“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纸檄文,印证着你对国家忠心耿耿。乌台诗案后,你曾意识消沉,“拣尽赛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而你旷大的胸怀却很快让你恢复过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历史的长河中,你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永久照耀着后人,让后人在你旷达精神的引领下,走向成功的彼岸。
读苏轼,在他旷达的诗篇中获得心灵的宁静。
楚辞,唐诗,宋词,让我们在它们古色古香的韵味中细细品味,在他们所反映的精神中,获得心灵的宁静。(作者:杨林锐)
篇10: 读教育书籍有感
《爱的教育》,书名使我思考,在这个世界上,爱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与一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这个未知的答案。
《爱的教育》是日记体儿童小说,原名《心》。讲述了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建记录了他一年之内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文章中孩子们所表现的更多的是闪光的美德,这正是小说极力颂扬的地方。小说记录了长辈们对孩子的教育和启示,附在日记后面还以第二人称写了他们呕心沥血的教子篇。这本小说在漫长的岁月里,它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长。可以说,这是一本永远不会过时的书。它用爱塑造人,引导我们永远保持一颗勇于进取而善良真诚的心,爱祖国,爱人民,同情人民的一切不幸与苦难。这本书一出版就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和欢迎,可以说超过了任何一种《教育学》或《教育概论》。有夏先生的推崇当然是个原因,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当时有许多教师要求冲破封建主义的束缚,而这部小说给他们塑造了一个可以让他们仿效的模型——当然,实际上体现的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理想。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就总被我们忽略。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不说操劳奔波,单是往书架上新置一本孩子爱看的书,一有咳嗽,药片就摆放在眼前,临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们需要张开双臂才能拥抱的深深的爱。当我们陷入困境,没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在身边,晚上不忘叮嘱一句:早点睡。读了安利柯的故事,我认识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颗深爱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
如果说爱是一次旅游,也许有人会有异议。但爱正是没有尽头的,愉快的旅游。就像生活,如果把生活看成一次服刑,人们为了某一天刑满释放,得到超脱而干沉重的活儿;那么这样的生活必将使人痛苦厌倦。反之,把生活看成旅游,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
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如果爱是奔腾的热血,是跳跃的心灵,那么,我认为这就是对于国家的崇高的爱。也许它听起来很“口号”,但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这种爱应牢牢植入我们的心田。当读到安利柯描绘的一幅幅意大利人民为国炸断了双腿,淋弹死守家园的动人场面时,我不禁想到我们祖国大地上也曾浸透了中华儿女的血。同样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光明,同样可以抛弃一切地厮拼,我被这至高无上的爱的境界折服。我不需为祖国抛头颅了,但祖国需要我们的还有很多。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
转眼间,我们离开《爱的教育》所记载的那个年代已经很久了,但是“爱”这种教育的方式却永远不应该远离我们,特别是远离我们这些教育战线上的工作者。我们要全身心的去爱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为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而欣慰,用爱的泉水去滋润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让孩子们沐浴在爱的阳光中,自由,健康的成长!
《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已经完成了对于爱的思考——爱是博大的,无穷的,伟大的力量。是教育中所不能缺少的。
篇11:读《守望教育》有感
读《守望教育》有感1500字
湛江市第二十八中学 高瑜清
每当读一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位智者交谈,拓展了思维,提供了方法,指点了迷津,在共鸣中不知不觉地提升了自己。在读了《守望教育》这本书后,有几分的激动,也有一些共鸣。因为自己的一些谜团在读完了这本书后也日渐明朗。读了这本书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与反思。
一、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是“训练”还是“教育”.
应试教育的教育价值取向往往会将孩子置于“教育”之外,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训练”.并不注重的是学生各种习惯的养成。但是我觉得在我们的课堂上,训练的成分还是比较多。文本只是一个载体,上面承载着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思维的创新,文化的传递,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文本,走出文本,培养学生的能力,思维与素质。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来说,知识的训练是必须的,但我们不要把知识点的训练作为我们教学的归宿。
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德育途中的一把钥匙。
本书中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故事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示范性的作用,学生去明白一个道理,很多时候,说教远远不如给孩子讲一个故事,一个故事也许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或者是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能一个故事孩子听一遍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且正确地去做,而并不需要我们去耳提面命。更要的是孩子们都愿意听故事,并且听故事对孩子们好处多多。比如说我给孩子讲的一些故事,一遇到类似的问题,好多孩子会一起说出这个故事的名字。这就说明这个故事已经深深地烙在了孩子的心中。
三、学生形成“悦读”的习惯,真正会读书。
《守望教育》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阅读见证着一个人的精神成长,阅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人人皆知。怎样让“阅读”变成“悦读”,这让我想起了一本书《悦读是怎样形成的》。方法是做好事情的捷径,这里面有一套比较好的阅读方法。具体方法如下:在学生刚开始课外阅读时,“放任自由”是比较合适的办法,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卡通笑话,全凭学生喜欢,当学生逐渐觉得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和生命的需要时,老师再适当给学生推荐一些比较适合孩子阅读的书刊并提出读书要求,先“放”后“收”,让学生一个适应过渡期,有利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因此,在保证课外阅读数量的基础上,也要保证其阅读的“质量”.在课外阅读的起步阶段,要求不能太高。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对课外阅读的要求必须在质量上和深度上下功夫,要指导学生学会真正的阅读。
四、还给孩子童真童趣。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那时侯读书生活比较单纯。简简单单的几本教材,没有任何别的读物、辅导材料,早上来上课,午后轻轻松松回家,作业尽管有一些,也还有课文的背诵任务,但感觉好象都能比较轻松地应付得过来。不仅如此,愉快经历还有两个重要由来,一是经常有伙伴自由玩耍,一是与自然随意地接触。”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几个铜钱,几根鸡毛和一小段麦管用线一扎便扎成了一个鸡毛毽子;一个瓦片,地上画几个方格子,就是我们玩的瓦房子;天黑了,村子里的草垛,各种杆秸多成了我们躲猫猫的快乐场所……
可回首今天的教育,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可谓天壤之别,学生知识训练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可学生的生存状态却不容乐观,在阳光体育课上,如果我们能够增加一些富有童真童趣的活动,孩子们可能会是更快乐。
总之,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教师要抱有这样一个胸怀,不是教好某些优秀的学生,教好一个班的学生,教好几届学生,而是从“人”这个概念出发,用真心换真心,勇做学生成长路上的“三者”,为每个孩子的终身发展考虑,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我们的目的应该是让每个孩子具备顽强的生存能力,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就让我们带着这个任务开始自己的教育工作吧。
篇12: 读《教育常识》有感
20xx年春的一个周末,我打电话给屯溪路小学的张玉彪老师,他是我在屯小时指导我教学的的导师,非常感激张老师。张老师告诉我华东师大的著名教授李政涛周末来屯小做演讲。我高兴极了,早早去了会场,听了李教授的报告后我意犹未尽,满心的期待还能多聆听一些教学的指导,会后李教授赠予学校《教育常识》一书,张老师送给我阅读,叮嘱我好好读一读。当我翻来目录,读了序言,立刻有了很想读下去的欲望。
怀着反思教育常识的迫切心理,我认真读了这本书,就像作者说的:“我期待的读者,是能够在思考、质疑、实践中完成自我建构的读者。”全书七个部分七个主题,依次为“人性常识、教育理想、教育过程、教育内容、学生常识、教师常识和教学常识”等七个专题。
从各章标题来看,该书的论述体现了从学理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的发展过程,其内容也是把高深的理论化为实践的细节,是一本高效课堂的实践手册,更多的是操作的指导,而不是空泛的理论的。
“教育常识”就是有关教育的最基本而且简单的事实性的知识与道理。《教育常识》带着严肃、认真和尊重的态度,引领我们找回和确立常识、倾听和理解常识、再思并创造新的常识。对常识的遵循和坚守是教育工作者的一种基本素养和道德底线。
书中有这样一个观点给也我留下深刻印象: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唤醒。教育的本质如此,管理的本质亦如此。管理有的时候需要规范,有的时候需要雕刻,但管理是发挥人的潜质的事业,人的潜质到底如何连人自己都不清楚,一旦被唤醒将是不可估量的力。
《教育常识》是一本“接地气”的教育指导书,是年轻教师修练基本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指导用书,如果说“一位教师要想在教育教学中有所提高,找到可行的策略,或者一位教师要实现从一般转变为优秀教师的蜕变”,《教育常识》最适合不过了,只要有心,“总能从作者的视角和思想中捕捉到与自己教育教学现状和观念聚焦的部分”,从而激起新的认识、思考、灵感或者发现。让我们去进一步印证那些自己理解了的教育常识,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主张乃至于教育理念。
读了这本书,深切感受到李教授的每一个观点都是高度概括了教育的本质,从深层挖掘分析了教育教学的规律,对阐述的每一点都有深刻的体会。
于是我试着“让我们的数学课慢下来”。给孩子足够的思考交流的时间,把说的机会让给孩子们,让他们充分展示自我,久而久之孩子们树立了强大的自信心,增强了对数学课的极大的乐趣。可见,课堂需要停顿的地方很多,今后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停顿和等待。
对我们而言,教育常识的获得,不仅需要发现和学习,更需要应用和创生,唯有如此,教育常识才会扎根于内心之中,变成自我存在的根基。
篇13: 读《教育常识》有感
这个寒假我拜读了李政涛教授的《教育常识》一书,感触良多!
作者在序中这样说:“我期待的读者,是能够在思考、质疑、实践中完成自我建构的读者。理想的阅读,不是?六经注我?,而是?我注六经?”。阅读中我始终在反思自己近年来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遭遇的怕与爱,品悟作者哲思的同时不断自我省思。
全书七个部分七个主题,依次为“人性常识、教育理想、教育过程、教育内容、学生常识、教师常识和教学常识”等七个专题。该书语言具有散文的风格,每章分为数节,每节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论述。作者或从一个日常用语的释义开始,或从一个日常故事的讲述入手,娓娓道来,引领我们进入他要描绘的世界。但是在这个世界里,他似乎又是一个隐者,需要思考的依旧是我们,是我们用自己的生活注释他的文字,而不是他的文字注释我们的生活。该书所讨论的,多是严肃的话题,但是并不显得生硬,反而因为散文化的语言,使它在严肃中透着轻灵。
仔细观察该书,可以发现它的编排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从各章标题来看,该书的论述体现了一个从大到小、从学理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的发展过程。依照这种逻辑,作者从人性的高度谈起,把教育内容、学生、教师、教学放到教育过程中去一一考量,最终认定教育的理想是“为每个人的幸福生活而教育”。如果把作者的哲学假设,即关于“人性常识”的探讨,归纳为几句简单的话,那就是: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人,这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人,一个有着自己生长节律的人,是一个尚须依靠教师的帮助来用一生去自我完成的人;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也是一个人,是一个要在师生共同的成长中追寻自己幸福的人。
当然,如果想在这本书中找到教育常识的标准答案,那么你会失望。因为该书讨论的常识是作者在实践过程中的体验,恰如“序言”中所表达的:“说到底,本书所讲的教育常识,首先是我自己眼中的教育常识,它绝非教育常识的全部,可能只是其中极少且微不足道的一部分,甚至有些是他人眼中的?谬论?。我要努力做到讲出我思考过、体验过因而确信过的教育常识,是在和已有常识的对话中?自己讲?和?讲自己?。”的确,这样的“常识”里带有浓厚的个人气息,但正是这种经过个人经历、体悟、思考、提炼、验证的常识,才显得真实,才富有人情味。并且作者的指向也不在于提供一个标准的答案,在复杂的教育生活中也不可能提供这样的答案,作者所能做的只能是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必须用自己的思考去解决我们遇到的问题。
如果你想在这本书中找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实施方案,那么你也会失望。该书并没有提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案。也许这是个缺陷,但是我们不能苛求。因为现在的人类还没有认清自己,人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活动的复杂性,这样的复杂性让我们无法提出一劳永逸的方案。该书提供的'是能够激发教育智慧的智慧,在这种智慧的引领下,广大教师可以依据具体的教育情境做出切实有效的方案。在教育的生活中,我们必须“在路上”,在不断思索的路上,在不断探索的路上。我认为,该书所能做的和所要做的是,引起我们对教育常识的思索,从而让这样的思索引领我们充实自己的教育生活。
该书用轻松的方式阐述严肃的话题,它是一本引发我们对教育常识乃至生活常识反思的书,是一本立意深远却可以轻松读懂的书,是一本读起来“有情、有趣、有味”的书。在我看来,一本真正的好书应该是能够用平实、清晰的语言去表达深刻的涵义,最重要的是能够唤醒我们的思考。无论是家长、教师,还是教育研究者,如果你想加深对教育常识的理解,如果你想唤醒自己对教育常识的思考,那么不妨来读读这本《教育常识》吧。
篇14: 读《教育常识》有感
读过李政涛的《教育常识》,全书七个部分七个主题,依次为“人性常识、教育理想、教育过程、教育内容、学生常识、教师常识和教学常识”。其中的部分观点与科学教学不谋而合。如何将教育常识内化为自己的学科教学,我做以下整合。
一、教育即转化
“教育的过程是转化的过程。”文前提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觉得自己讲的很清楚了,但学生还是不明白。在教师看来,再简单不过的知识和道理,在学生那里却是一片复杂的混沌。这与简单、浮光掠影式的备课有直接关系。备课备什么?我们是否在课堂上使教学“成为复杂的思考工作,成为获取知识的活动”了呢?是否找到了新旧知识的嫁接点和新知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十分明确的理解、感觉到和看到那“不懂的地方”,并且激发其探究的热情?简而言之就是教学重难点的把握与处理方法问题。“交集点”找得准是把握教材的能力问题,而如何处理这个“交集点”是方法论问题。
把握好了这一点,自然在讲与不讲之间可以游刃有余,关注每个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且根据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环节也才成为可能。而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根本:教育即转化,我们所做的所有努力都是促进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去接近新知。
二、教育不是雕刻,而唤醒
“为雕刻而教育”,意味着学生的灵魂只是等待教师雕刻的石头,教师拿刀按照心中早已构想好的模样,随心所欲地砍削删减,学生能做的只是被动承受,偶尔因疼痛不适而抱怨哭喊几声,也很快被教师的呵斥和刀削之声所淹没。“为唤醒而教育”,将学生的灵魂视为等候被唤醒的种子,教育的方式不是直接把种子从土壤中拔出来,而是为它创造条件,所以教育应该是农业而非工业,教育要遵循人成长的规律。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循着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课堂教学?在科学知识的学习中,有大量的科学概念,这些概念互相链接,形成了科学的基本框架。要掌握好这个框架,最基础的是要掌握科学概念。但学生在接受正规的科学教育之前就形成了一种概念,这种概念来源已久,是学生对客观世界的朴素概念,其中有些完全与科学概念相悖,这就是前概念。在科学概念的学习中,学生的前概念对建构新的科学概念的有很大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采取头脑中的前概念解释从而阻止科学概念的接受。在平时的教学过程如果能了解学生原有的科学前概念并采用积极有效的教学策略将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对前概念的教学我们常存在以下误区:
1、对学生的“前概念”熟视无睹,甚至忽略。这样的结果是老师所讲的“科学概念”会被学生们先入为主的“前概念”抵销掉一大半。如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时,若不事先纠正学生“运动需要力”的错误概念,则会对整个教学造成很大干扰。
2、对学生的“前概念”不引导不启发,而是“压下去”的办法,给予否定。如很多学生在学前会认为月相变化的原因是照亮月球的阳光被地球遮住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通过启发引导来明确学生的认识,加深理解。
3、对“前概念”的教学干预表现出“无能为力”。这种做法势必导致让学生带着他的“前概念”牵着老师的鼻子走,其教学效果不佳。
其实学生头脑中的不少前概念会促进科学概念的建构与掌握,这样的前概念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资源。我们应把这种“资源”作为学生理解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前概念中生长出科学概念。所以调查学生的前概念显得特别重要。
三、教育即“生命、实践”
书中提到,什么是教育者存在的使命和不可代替的价值?无非是与“生长”和“成长”有关,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成长,促进人的生命生长的事业。教育实践的重要功能就是生命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而服务。教育的力量就是促进人的生命生长的力量。教育就是“让生长”。杜威说,教育目的不能从外面寻找,而是回到人的生命内部去挖掘,回到生长本身。教育的眼光关注一切与生命生长有关的东西。所以在科学教学中应该从知识中挖掘生命成长的内容,渗透知识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挖掘。如在浮力知识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感悟不管上浮的物体还是下沉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水有一种“品质”,对浸入它所有的物体不管能否使物体上浮总是不会放弃,坚持着,托住。在溶解性影响因素教学中可以渗透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的思想。在熔化的教学过程中渗透从量变到质变的思想,晶体要达到熔点才开始熔化,之前的吸热都用来准备,蓄积,即量的积累引起质变。在植物与土壤的教学中让学生领悟“给与”与“索取”,土壤给予植物水和无机盐,植物为土壤积累有机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的教学中,让学生懂得不经历磨难的岩石是成不了肥沃的土壤的。土壤虽被我们踩在脚下,但那里也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书中说到有耐心的教育,才会从容,教育者的从容不仅意味着从容接受,即带着一种宁静的心态坦然接受教育过程和生命成长过程中的悲与痛。从科学教学中,生命的起源、发展、衰老、死亡都是正常的生命现象,自然界碳-氧循环、水循环、生物的世代交替等均不谋而合。个人生命成长的过程是短暂的,应该努力体验其中的精彩。书中说教育应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教天地人事,说的是教育内容,教给学生有天地万物的真理和知识,人间之事背后的规范和道理。育生命自觉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培育有生命自觉地人就是一种教育的理想和标杆,有生命自觉的人应具备三大特征:一是明自我即对自我的生命自觉;二是明他人即对他人生命自觉;明环境即对环境的生命自觉。科学教学中又何尝不是如此?
此外,本书中还提到的并非所有的教育行为都是一种表演,但是教育行为普遍具有表演性。所谓“教师为中心”“一言堂”“灌输式教学”共同之处都在于教师垄断了表演的权力,占据了绝大多数表演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必须把表演权还给学生,让更多学生有表演的机会。即提倡的让学生自主、合作。
篇15:读《情商教育》有感
读《情商教育》有感800字
读了《情商教育》这本书,其中有两篇故事让我印象深刻,也让我明白了很深的道理,学会关爱、感恩、学会分享是多么重要而且多么美好和幸福的事情。第一篇故事是(一条胳膊和一条腿),主要讲述了一个士兵打完仗,打电话给父母,说他将要回来了,还带了一个好朋友回家,但这个朋友在战争中受了重伤,失去了一条胳膊和一条腿,可他的父母劝他说这样会给他自己的生活带来不便,让他最好不要带他回家,他的.儿子从此再也没有消息,后来在警方的帮助下找到了自已的儿子,可是他已经坠楼身亡了,这时父母才发现自己的儿子竟然是一要胳膊一条腿。这篇故事让我明白了:朋友和家人的一句话,有时候会很感动,救人一命;有时候却很伤人,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不管周围的人是残障还是正常的,都要用爱来关心和爱护他们,不要去嘲笑他们,那么大家在一起都会快乐和幸福。
第二篇故事是(用石头煮美味的汤),主要讲述了有三个士兵刚打完仗回来,他们又累又饿,但由于常年的战争,村民不愿意把自己仅有的食物分出来,几个士兵悄悄商量了一会儿,其中一个士兵说:“你们没有东西给我们吃,我却有让大家一起分享的美味的汤”,村民们非常好奇,什么吃的都没有,能煮什么美味的汤呢,锅里就只有几块石头。
第二个士兵说:“虽然只是这样,但要是能放点盐,再来点儿芹菜,它的味道就会更鲜美。”一个村民拿来了盐和芹菜,这时大家都想起了什么,不一会儿,锅里又添了牛肉,奶酪,萝卜,还有人推来了一桶酒;他们边喝汤、边唱歌、跳舞直到深夜;村民们对士兵说:“谢谢你们教会了我们用石头煮出美味汤的方法”。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团结的力量是强大的,每个人只有献出自已微小的一点力量,聚集起来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小家庭里,都在快乐的班集体里学习,在一个蓬勃发展的大家庭――中国中健康成长,只要每个人多一点爱心,多一点感恩,学会分享,学会团结,那中国梦――我的梦一定会实现!同学们,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献出自己的力量,来铸就我们美丽的梦――中国梦!
篇16:读《教育常识》有感
兴化市戴泽初级中学
刁敏
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的《教育常识》 这本书带着严肃、认真和尊重的态度,引领我们找回和确立常识、倾听和理解常识、再思并创造新的常识。对常识的遵循和坚守是教育工作者的一种基本素养和道德底线。全书分为人性常识、教育理想、教育过程、教育内容、学生常识、教师常识和教学常识等7章。从各章标题来看,该书的论述体现了一个从大到小、从学理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的发展过程。依照这种逻辑,作者从人性的高度谈起,把教育内容、学生、教师、教学放到教育过程中去一一考量,最终认定教育的理想是“为每个人的幸福生活而教育”。
书中很多的观点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唤醒”使我联想想到了班主任工作亦如此。管理班级有的时候需要规范,有的时候需要雕刻,但管理是发挥人的潜质的事业,人的潜质到底如何连人自己都不清楚,一旦被唤醒将是不可估量的力量。因此,管理的本质是对人的信任、理解与尊重,管理在于发现,在于倾听,更在于唤醒。在班级这样一个人群聚集的地方,每个学生就是一个主体,我们每天看到的只是每个学生的行动,每个学生都似乎在静静地走着,安分地学习着,实际上每个学生的头脑所思所想都是不同的,每个学生工作的目的也是不同的,每个学生的利益追求更是不同,也许我们雕刻出的规则能够管得住行为,但是却难以管得住思想,因此有人说,班主任的管理是教育思想的管理。还有“把儿童当儿童”“孩子的内心是一个宇宙”“学生是种子,不是石头”“教师一句话,影响人一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一句人人都知晓的话,也是一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道理,然后要真正做好、做到这一点却并不容易。正如李老师在书中所讲到的:他到北京56 中挂职锻炼,带着满腔热情,做好充分准备,信心满满地去一个全校闻名的乱班上一堂思想政治课,最后他“仿佛一位稚嫩的新手一样狼狈不堪”“恼羞成怒”,回到办公室后,把备课本一扔,开始喷发抱怨:这是一群什么学生?!简直是人渣!他也困惑:这样的学生如何去爱?我敢爱吗?因为这是的李老师,几乎是把这些让他丧失了教师自尊,体验到教育失败的学生视为仇敌了!相信,李老师这样的经历,我们很多老师都有过,真的,那些态度恶劣、调皮捣蛋、屡教不改的学生会让你抓狂、烦躁、心情恶劣、甚至愤怒……最初的时候,我们也会很有耐心,尽管受尽挫折,依然会爬起来再战,但经历过多次失败之后,可能就会放弃。李老师用他广博的知识和睿智的思考告诫我们:热爱学生应该是在理性之爱的意义上。对学生的理性之爱,则不论这个学生的长相如何、气质如何、学习成绩如何、家庭背景如何,对老师的态度如何,教师都无一例外地去爱他,理解并尊重他的生命存在的独特价值和意义,进而全身心转向每一个学生,将其生命的潜能挖掘出来,彰显出来,变为现实的生长和发展。这样的爱是“大爱”,所谓“大爱无边”,就是没有边界、没有选择、没有条件的爱。是的,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在他身上,也许还存在一些不好的品质,还有许多不好的习惯,但他就是一个独具价值和意义的生命体,我们教育者不可能让他立刻实现转型,成为每个人心中理想的那一个,但是,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他,改变他,哪怕只是改掉了一个小缺点,改善了一个坏习惯。正如李老师在本章文末提到的,关于苏霍姆林斯基与一个学生面对面谈话时的照片,他的.眼神让人怦然心动,那是一种爱的温情和柔情,从他注视学生的眼睛中折射出来,而且是那么自然、质朴……这种大爱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拥有的。读着李老师的这篇文章,真的让人豁然开朗!
读完这本书,深切感受到李教授的每一个观点都是高度概括了教育的本质,从深层挖掘分析了教育教学的规律,对阐述的每一点都有深刻的体会。于是我试着“让我们的数学课慢下来”。给学生足够的思考交流的时间,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们,让他们充分展示自我,久而久之他们树立了强大的自信心,增强了对数学课的极大的乐趣。可见,课堂需要停顿的地方很多,今后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停顿和等待。 读完这本书,仿佛重温一次教育理论经典,再次感受到经典的温暖与力量!正如该书的封面上所言:教师要做好教育之事,需要懂得教育的基本道理和知识,让教育常识重新成为教育的底线!
对我们而言,教育常识的获得,不仅需要发现和学习,更需要应用和创生,唯有如此,教育常识才会扎根于内心之中,变成自我存在的根基。
篇17: 读守望教育有感
在空闲时候读了《守望教育》这本书,感受颇深。
《守望教育》是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刘铁芳所著的教育随笔。书中不少篇章,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印象最深的是,书中讲到转化后进生的问题。刘教授所说的,教师做差生的转化工作,如同医生治病一样,医生只有在治疗疑难杂症中,才能提高医疗水平。教师只有在教育差生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这一认识,应该说也是非常独特耐人寻味,给人启示的。
音乐学科的后进生,一般先天资质较差或对音乐不感兴趣,且行为习惯差。在我今年教学的五个班里面,每班或多或少都会有音乐学习的后进生。我总是仔细观察他们,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发挥,多方面鼓励,对他们,我常挂嘴边的话就是:“孩子们不管是唱歌还是学乐器,老师只要你自己跟自己比。不管别人唱多好,乐器学多好,只要你一节课下来,有所进步,那么这节音乐课你就是成功者”。
辅导他们常常要用到爱心,耐心,恒心。四年级有个男同学,对音乐反应迟钝,学习兴趣不高,不愿开口唱,怕大家笑话他。看到这种情况,在下课时,我常常把他叫到身边与之谈心,鼓励他树立信心,并用琴带着他一句一句地唱。慢慢地他能跟着琴唱出几句歌词。接着在课上,我抓住时机,请一名能力强的同学与之合唱,让全体同学欣赏,听完后大家掌声鼓励。这使得他非常高兴,自豪和激动,逐渐他有了自信心,主动要求演唱并受到全体同学的支持。就这样在每节课上我都给他们演唱的机会,并给予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对音乐的表现力。学生渐渐有了对音乐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读到第五辑“教化的困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正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看到了,刘教授想要阐明的道理,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
书中提到的,以美德教育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每个人都有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侵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的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鼓励学生读一些著名的儿童作品,听一些儿童故事,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愿我们每一位教育者都能够正确引导学生阅读。留给学生阅读时间和空间,读他们自己的故事,读一些美德故事。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让我们以一颗平凡,挚爱,理性的心灵来守望教育,守望我们心中的教育梦想吧!
【读《情境教育的诗篇》有感(整理17篇)】相关文章:
七年级语文《金色花》优秀教学设计2022-05-20
《望庐山瀑布》一颗多媒体教学浅谈2022-08-28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2022-05-07
河的主人 说课稿冯霞2023-01-14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2022-04-30
六年级上册月光曲的说课稿2022-05-02
《长城》教学设计2023-03-04
《游子吟》教学设计之三(西师版二年级上册教学设计)2022-08-22
示儿教学设计2022-06-25
10《月光曲》 之八2023-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