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力宝宝”为你分享18篇“【苏教】《七律·长征》说课教案”,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苏教】《七律·长征》说课教案
《七律长征》说课教案
说课人:阳淼(语文)
教材分析:
《七律 长征》是苏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第一课。
这套教材在编排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每个单元有一个单元主题,课文围绕主题词选材。本单元的单元主题词为“长征组歌”,顾名思义,所选取的课文都与“长征”有关,而《七律 长征》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篇幅最短,相对而言难度也较小。
学情分析:
据了解,学生在小学时已接触过这首诗,甚至有部分同学已经能背诵这首诗,但小学时老师的讲解却只是蜻蜓点水似的,课文相关内容未作介绍,就更不用说引导学生做深层次的探究了。
教学目标:
针对此种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 熟悉七言律诗的相关知识,体会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包含的感情;(知识)
2. 了解作者高度的艺术概括力;(能力)
3. 学习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为能圆满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1. 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等重点诗句的含义;
2. 体会理解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分钟)
二、检测预习情况:(5分钟)
1.生字生词 逶迤(wēi yí) 磅礴(pang bó) 岷山(mín)
2. 有关“七律”
“七律”即七言律诗,表明的是本文的题材(解题)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始于南北朝,形成于唐朝。在平仄、压韵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全首一般为八句,超过八句的成为“排律”。五字的律诗称为“五律”,七字的则称为“七律” )
3.写作背景: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战斗豪情作下此篇。
三、课文分析:
一系列的课前热身结束后,就该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分析了:
1.学生对照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不理解的相互讨论,无法解决的举手问老师。 (4分钟)
2.有人认为这首诗是由五幅图组成的一组包容天地、气象万千的史诗般的历史画卷,请你认真研读诗歌,分别给这五副图概括出一个恰当的名称,并从屏幕上找出相对应的画面。(5分钟)
3.讨论诗句的妙处: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体会——实际上也就是解决本堂课的重点、难点: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等重点诗句的含义;体会理解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15分钟)
a. 首联:首联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全诗的总起、总纲,“远征难”总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的一切困难;“不怕”“只等闲”充分显示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钢铁意志。
b. 颔联:把五岭的“逶迤”乌蒙的“磅礴”和“腾细浪”“走泥丸”合在一起说,你觉得矛盾吗?为什么?(看似矛盾,实际上是一种反衬的手法。作者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山分别比作“细浪”和“泥丸”,是为了突出表现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魄)
c. 颈联:①为什么用“云崖”而不用“悬崖”?(突出山的高、地势陡 峭)
②“云崖暖”“铁索寒”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暖”字既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寒”字则烘托出泸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
d. 1935年10月,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没有越过岷山,这是历史事实。那作者又为什么要在诗中把他说成是“三军过后”呢?(这是因为作者坚信红二、红四军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这充分表现了毛泽东对红军指战员们的殷切希望的无比信任)
四、整体感知(5分钟)
选取风格完全不同的两段音乐(一较为舒缓、一较为雄壮),请同学们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选取与之相协调的音乐,并配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延伸拓展(10分钟)
,大型电视连续剧《长征》播出后,一位学生家长给央视“观众联络处”打电话:“《长征》是一部很有意义的电视剧,可以让孩子了解长征、了解这段历史,所以我希望中央电视台能在学生放假时重播这部电视剧。”你能理解这位家长的心情吗?你认为他的要求有必要吗?请以此为话题展开讨论。
六、课后作业:
课外查找评述长征的文章和描绘长征的诗词,就感兴趣的话题写一段文字,在班内进行交流;
篇2:《七律·长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中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三、教学模式:问题情景教学模式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出新课
了解长征历史:
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举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结束时,毛泽东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写下了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诗篇《七律长征》,总结了艰苦卓绝的长征。
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二)自学互助
1、整体感知诗歌诗意和感情
(1)、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合作讨论)
(2)、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读出你体会的感情,个别学生表演朗读
(3)听范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4)、红军长征可谓是艰苦卓绝,这首诗中你认为红军长征时克服了.com了那些困难,才胜利到达陕北?(合作讨论)
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桥、飞夺泸定桥、翻越岷山
(5)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整整一年,作者在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来概括长征历史?
要用56个字来描写长征丰富浩大的历史内容和不可胜数的英雄业绩,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作者必须选择最能表现红军伟大精神和不朽业绩的典型战例场景。
作者选取典型的事件突出文章中心
(6)作者为什么要突出红军长征时的艰难险阻?
作者借此歌颂红军战士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
2、品读语言,突出重点
(1)联系全篇内容,你还能从哪些诗句体会到的他们的这种精神的?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你认为以上两句对表现红军战士战胜困难的英雄气概那一句感染力更强?为什么?
作者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把绵延不断的五岭看做是微波细浪,而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看做小小的泥丸,极言其小,反衬红军战士敢于战胜困难的高大形象和英雄气概。
诗句语言要富有表现力就必须使用修辞手法。
3、变式训练,互评自纠。
(1)《四渡赤水出奇兵》中“横断山,路难行”为什么出现两次?
(2)《过雪山草地》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4、应用转化,拓展延伸
毛泽东在《七律 长征》中歌颂了红军不怕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萧华的《长征组歌》中夜得到充分体现,请你在大声朗读中体会。
三.作业布置
完成《补充教材》第一第二课部分习题
四、板书设计
艺术概括、比喻夸张
五、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充分了解长征历史背景和红军所经历艰难险阻基础上去感受诗中所歌颂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从而学习运用夸张等修辞增强语言感染力的写作方法。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课文基本上都能背诵,但红军长征的经过及所遇到的困难学生知之甚少,所以对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理解不够。学生的朗读比较到位,绝大多数学生愿意朗读,声音响亮,能读出节奏和重音。
篇3:《七律·长征》教案
[教学目标 ]
1、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
一、 预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逶迤(wēi yí ) 磅礴(páng bó ) 岷山(mín )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二、导入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借助多媒体播放红军长征的录像,教师介绍长征的历史事实,并让学生哲学歌曲《七律 长征》,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
三、听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
学生朗读诗歌之后,谈谈自己最喜欢的其中的一句诗,并说说理由。
四、学习新课
1、学生结合注释,说说全诗的大意。
讨论交流后,明确: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2、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3、探究。
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胧,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五、拓展阅读
推荐书目:《毛泽东诗歌鉴赏》《毛泽东诗词探索》《毛泽东和诗》等。学生交流毛泽东描绘长征的诗词,如《忆秦娥 娄山关》等,做读书笔记。
六、小结
1、中心意思
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写作特点
具体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
篇4:《七律·长征》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课前准备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中较难理解的词语
长征: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1935年9月红军长征经此.
教学过程
诵读品悟,领略诗境
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初步渗透相关的诗歌知识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
讨论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篇5:七律长征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 弄懂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
英雄豪迈的气概。
2. 体味语言铿锵有力,朗朗上口,音乐性的特点,以及对仗的严
谨。
教学准备:
1. 了解长征的背景
2. 搜集毛泽东的诗词。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需重新设计个有特色的导入语
二、1、作者毛泽东需稍稍介绍(可请学生先说)
2、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
为了走上抗日第一线,挽救中华民族。解放全国人民,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红军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南部的瑞金、雩(yú)都等地出发,向陕北进行战略转移,就这样开始了震惊全世界的空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篇6:七律长征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正确理解下列词语:只等闲、逶迤、腾细浪、磅礴、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2、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2、收集有关毛泽东所写的诗词。
[课前预习]: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解题。
1、师:回顾那段峥嵘岁月,二万五千里长征,谱写了多少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二万五千里长征,造就了多少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二万五千里长征,又留下了多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那么,如此丰富深厚的历史内涵,在长征即将结束的前夕,一代伟人毛泽东写下了诗这首的七律《长征》。风云历史,浓缩成一首诗。今天我们就顺着伟人的笔迹,去触摸长征的风景。
(教师板书课题:25七律.长征)
2、解释“七律”。(七言八句,颔联、颈联对仗工整)。
二、初读,整体感知。
出示阅读提示(请一位学生读,明确要求):
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把诗读通顺,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把握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2、指名学生读,正音并检查生字:逶迤 磅礴 泥丸 岷山。
3、刚才在读诗歌的时候,哪儿些字词的意思你不太明白,你可以提出来。谁来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预设:等闲、逶迤、腾细浪、磅礴、走泥丸云崖、三军、尽开颜。随着我们深入学习,我想对“暖”“寒”这两个字的含义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4、再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写了什么?(红军长征,遇到了各种艰难险阻,最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哪句话看出来: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理解着句诗。只等闲:平平凡凡的小事。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诗歌描写红军长征历经的千难万险,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三、品“万水千山”体会“远征难”。(等闲小事有哪些?读着读者,你仿佛都看到了那些画面了.) 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几幅图?为什么?
万水千山: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困难多,艰险多。
A那么红军战士们渡过了哪些河呢?请你在诗中找出来。
金沙(金沙江),大渡(大渡河)。
谁来读一读写水的诗句。
B、红军渡过了金沙江、大渡河,又越过哪些山呢?
找出:五岭、乌蒙、岷山。
谁再来读一读写山的诗句。
2.这一路长征,红军可谓是跋山涉水,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一直到达陕北延安,这就是长征的整个路线图。(出示长征路线图)。
1、“腾细浪”、“走泥丸”
1)、说感受
预:绵延不绝的五岭只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只不过是滚动着的小泥丸。
引导:说得真好,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2)、看图。师板画引导学生比较:逶迤——细浪,磅礴——泥丸。
引导:五岭山脉纵横四省、绵延千里,乌蒙山海拔2300多米,气势磅礴。拖着病残之躯,忍饥挨饿翻越这样的大山,他们走了一天又一天,山是翻了一座又一座,战士们的草鞋走破了一双又一双,有的战士累倒了,有的战士病倒了,有的战士永远留在了山上。但这样的困难红军怕不怕?(不怕)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师生合作读)
(3)、学生练读
引导:多么强烈的对比呀,谁能读出山的雄伟,细浪、泥丸的轻巧?为什么毛主席和他所领导的红军会这样看待?(革命乐观主义)(生自己练读之后,老师引领学生分组读。)这样的事情在红军的眼里都是小事。只因为——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男女合作读,再齐读。
2、“暖”与“寒”说感受→读。
过渡:还能从诗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红军的勇敢?
(1) 请生讲“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暖”。引导:金沙江之战,干净利落,快刀斩乱麻,高兴呀!再读——
(2) 预答:害怕 (这就是寒)读
心惊肉跳 (这就是寒 )读
毛骨耸然(这就是寒)读
看了这场战斗,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 惨烈、激烈(这就是寒)——你读!
惊心动魄 (这就是寒 )——你读
(3)生感情读,读出红军的“不怕”
引导: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这一“暖”一“寒”是红军战士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两场战斗,两种场面,心情一样吗?你能读出这两种不一样的感受吗?自己练一练。(分男女组朗读)
指点:天险逾越了,但现在回想起那场面,还叫人胆战心惊。“暖”,写出了巧渡成功的愉快。“寒”,写出了强渡的惊心动魄,又进一步突出了“难”。这一暖一寒再现了红军战士面对敌人的英勇无畏——读;
这一寒一暖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红军把困难视为“等闲”的乐观精神——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悟“更喜”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质疑:更喜?读读前面的诗句,细细琢磨。(有过哪些喜?)
2)、他们翻越了五岭和乌蒙,他们渡过了金沙江,夺下泸定桥,这一切他们都曾乐观的面对,虽然如今面对的大雪山终年积雪,绵延千里,但是你可以想象到什么?(他们依然乐观;不放在眼里)翻越了岷山,意味着长征即将胜利。谁不高兴呢?所以,毛泽东看到的是“三军过后——”(生接)“尽开颜”
3)师:是啊,红军是英勇的,红军是乐观的,难怪毛泽东会那样豪情万丈地赞道——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总结全诗,拓展延伸。
1、让我们用毛主席的一段话对长征做个总结。
2、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同学们得到什么启示?
师:同学们得到的启示很大。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以后同学们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妨想想红军长征,一定会得到一股新的力量,让你勇敢地战胜它。我想,这就是我们学习这一课的收获。
篇7: 七律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公开课教案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远征、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万水千山”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红军长征路线图。《长征》朗诵录音。长征行军图片。电影《飞夺泸定桥》片段。电视剧《长征》片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历史,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距今75年前的1933年,国民党反动派50万大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出示长征路线示意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为粉碎敌人的进攻,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他们一路上跋山涉水,冲过四道封锁线,翻过逶迤的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越岷山,完成了这一史无前例的壮举。毛泽东主席在回首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时,不禁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出示幻灯片,播放诗歌朗诵录音)
二、初读诗歌,感知诗意。
1、指名读诗歌,纠正字音。
师:但是诗歌有其自身的特点,只有读出了诗歌的节奏,才能把诗读的更好
2、齐读诗歌,读出诗歌的味道。
生齐读
3、质疑问难,感知诗歌的大意。
师: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那么透过自学,你还有哪些词语不能理解?
(1)学生质疑:可能会提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
(2)教师质疑:“三军”。
(3)学生试说诗歌大意。
4、总结诗歌的学习方法: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诗意的?
生:查字词典
生:先查字词典,再参考相关的资料。
师:如果还不能理解,我们还能够向别人请教。这些都是理解诗意的好方法,综合起来使用效果会更好。
三、品词析句,感悟诗情:
1、学生畅谈初读感受,体会长征的艰难:
师:那么读了这首诗之后,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对长征的感受,你觉得是什么?
生:难、长、险……
师:不错,在那二万五千里的漫漫征途上,肯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其实诗中也有一句话概括的写出了红军对待长征的态度,谁找到了?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细读诗句,品味红军的不怕与等闲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体会长征的遥远:抓“远征”一词,学生体会,教师补充
2)体会长征的艰难:抓“万水千山”一词
3)情境引读,感受红军的精神
师:那么红军知不明白长征途中会遇到艰难险阻,(明白)明知困难重重,仍然义无反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是何等的胸襟和勇气呀!来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读
师:纵然是千山万水,哪怕是千难万险,红军战士仍然是等闲视之,勇往直前,这是何等的乐观呀!让我们一齐读。
生读
师:从中你感受到了红军身上的一种什么精神?
生:不怕困难、无所畏惧、无比乐观……(教师板书)
师:其实这种精神我们从下面这句也能感受到。
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透过“逶迤”和“磅礴”体会“千山”的险峻
2)补充资料体会体会“千山”的险峻,学生补充资料,教师补充资料。
3)师:假如你就是红军队伍中的一员,请你想象一下,要想翻越这样的山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山路崎岖、十分难走。
生:荆棘丛生,野兽出没。
生:饥渴难耐,体力不支。
……
4)透过“腾细浪”和“走泥丸”体会红军的不怕与等闲。
师:长征难,难于上青天呀!但是在红军战士的眼里,逶迤的五岭就像——(生:腾起的细小波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就像——(生:脚下滚过的泥丸),多么强烈的比较呀,让我们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读
师: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对困难的藐视
生:红军战士很乐观
……
5)情境引读,深化感受:
a(出示长征图片)翻越了一座有一座高山,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疲惫的身躯被划出了带血的伤痕,但是红军战士一向这样认为——
生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b应对着饥饿和死亡的威胁,承受着心理和生理地折磨,红军战士仍然没有放慢自己前进的脚步,他们总是这样认为——
生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应对着敌人的围追堵截,眼看着自己的战友纷纷倒下,红军战士擦干血泪、继续前行,因为他们自始至终都是这样认为——
生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这正是“巍巍青山何所惧,崇山峻岭任我游”呀,巍峨的高山已然翻过,这白浪滔天的大河又岂在话下,谁来读这一句
C:“金沙水拍云崖暖”
1)教师引发学生质疑“暖”,理解“暖”。
师:这句话的哪一个字引起了你的注意,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红军渡过金沙江为什么会感到“暖”?
师:是呀,金沙江波涛汹涌,水流湍急;两岸悬崖峭壁,直插云霄。渡过这样的一条江,红军战士怎样还会感到温暖呢?
生:因为当时正值夏天,气温较高。
生:因为红军战士……渡江得到了当地农民的帮忙,所以心里感到温暖。
生:(介绍桥渡金沙江的故事)没有浪费一颗子弹,没有一个士兵受伤,心里十分高兴,所以感到温暖。
2)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暖”,读出“暖”。
师:是呀,不费一枪一炮,不损一兵一卒,没有想到困难重重的长征路上,也会遇到如此大快人心之事。所以红军战士感到——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
师:从这个暖字当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师:让我们一齐读,读出这种乐观。
生齐读。
D:“大渡桥横铁索寒”
1)观看视频片段,体会“寒”:
师:很快红军战士来到了天险大渡河,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恶战。(播放《飞夺泸定桥》片段)
师:(出示带有画面的诗句:大渡桥横铁索寒)此刻,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诗,我想此刻你对“寒”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生:大渡河地势险要,河面宽300多米,泸定桥的13根铁链寒光闪闪,看了让人心寒。
生读
生:这场战斗十分激烈,在战斗中死伤了很多红军战士,使红军战士心里十分难受,所以感到心寒。
生读
生:这场战斗是红军和国民党反动派打仗,而国民党也是中国人,却对红军战士赶尽杀绝,令人心里感到十分寒冷。
师: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让我们一齐读出这种感受。
生齐读
师:这但是沾满红军战士鲜血的一句诗呀!再读
生读
师:这但是融入红军战士生命的一句诗呀!再读。
生读
师: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两场战斗、两种情绪,让我们一齐读出这两种不同的感受。
生齐读:金沙水拍云崖暖(高兴地),大渡桥横铁索寒(沉重地)
E:“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体会“喜”的内涵
师:雄关慢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经历了无数的艰险,只要再翻过岷山,长征就要胜利结束了,战士们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个个笑逐颜开,让我们一齐读出这份欣喜。
生齐读
师:红军战士“喜”的是什么呢?
生:……
2)读出红军的欣喜
师:让我们一齐读出这份喜悦
生齐读
四、拓展延伸,写出感受:
师: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难到红军仅仅是翻越了这样几座山,这样几条河吗?谁能用查阅到的资料回答这个问题?
生:不是。红军在长征的过程中共翻越了18座高山,24条大河……
师:这么多的高山和大河,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万水千山)18座高山留下了红军的足迹,24条大河记载了英雄的历史。除了诗中所说的自然界的困难之外,红军在长征的途中还遇到了哪些困难呢?让我们看看毛泽东主席对长征的评价(播放电视剧《长征》片段)
师:在毛泽东主席的心中,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那么在你的心中,长征是什么?请拿出你的纸和笔,写下你自己的感受。
学生书写,教师指导,然后交流:
生:长征是一首诗……
生:长征是一幅画……
生:长征是一段历史……
生:长征是一种精神……
……《七律·长征》公开课教案设计
五、总结全诗,升华主题:
70多年过去了,远征者的足迹早已被岁月的流水磨平,但长征的精神却在世代相传。气壮山河的长征,永远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功垂千秋的红军,永远是我们心中最可爱的人,最后让我们齐背这首诗。
篇8: 七律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子,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诗句,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德育目标:
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谓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明白这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谓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难点
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课前预习状况
课前我们在家里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这节课我们先来交流一下自己了解了哪些长征的相关知识,也能够讲述你收集到的长征时期的故事。
【设计意图:学生透过课前查找有关长征的背景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筛选信息、理解信息的潜力。资料的介绍,增加了学生对长征的了解,进而带动学生,感动学生,实现语文教学的潜移默化。】
二、引入新课、
红军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最后在1935年10月到达了陕北根据地,这时毛泽东主席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用极其简单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七律长征》(教师板书课题)
三、这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请同学们先来读读这首诗,要读准生字的音,注意诗歌的朗读特点。
(一)、学习本课重点生字
1、给下面划线的字注音
逶迤(weiyi)磅礴(pangbo)岷山(min)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貌。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貌。
用“磅礴”一词造句。
(二)、我们已经学过不少诗歌,谁来说说这首诗歌有什么特点?就应怎样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本诗的特点是:“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要押韵,三四五六句要对偶,务必一韵到底。
(三)、我们了解了这首诗的特点,此刻再来读读,争取读的准确通顺。
【设计意图:学生透过自读、互读、交流,学习生字词新,感受诗歌的特点。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感知课文。】
四、细读鉴赏,领略诗境(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应对长征路上的这些艰难险阻,红军战士们又是怎样对待的呢?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诗句的哪个词能够概括红军的态度--只等闲。什么意思?--只当作平平常的事。
咱们该怎样读呢?(你来试试!)生读,评价。
(二)、能从哪看出出来红军战士蔑视困难,把万水千山的艰难看作平常的事呢?我们再来读课文,抓住重点的句子感受红军战士的精神。
生发言:走泥丸。
什么像腾细浪?全班齐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字面是什么意思?提问,打得答,知识掌握得很牢固。在回想我我们收集到的资料,当时是怎样的困难!但是红军战士却都说是“腾细浪,走泥丸”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内心的想法说出来!想好请同学们能够先和你的学习伙伴交流。
学生发言
师总结复述:你们从中感受到了红军蔑视困难,很英勇豪迈的气概!感受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对完美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老师和你们一样觉得红军战士真是英勇乐观。那咱们该怎样读?--你试试,让学生评价。
她说的语气很蔑视,他晃脑袋的时候很好。他加上了肢体语言。
(三)、1、五六句是两个战斗--巧渡金沙江,勇夺大渡河。品读这两句,你觉得中心就应放在哪个字上?
寒---铁锁寒,还胆战心寒,那场仗真是险恶啊!暖--云崖暖,可见什么?水大湍急,汹涌澎湃,巧妙的过去了之后,战士的“心里暖”
2、千里大雪山,冻死了无数的战士,都么的艰苦啊!战士们为什么还要“更喜”呢?你读读看,文中有答案吗?你明白为什么吗?
提问:你说说看,--因为过了雪山就看到了陕北,到了革命根据地了。
真好啊,所以,看到狂暴的雪山,战士们是“更喜”,因为他们明白,胜利就在这座大学山东之后了!我们说,他们是多吗的乐观!充满了对完美前途的向往。
3、来,我们一齐将红军经历的艰难和他们勇敢乐观的态度用我们的朗读表达出来吧!齐读后四句,读完之后,同学们能够自己品读。
4、请同学们抬起头观看图片,这一幕幕壮烈的图片,正是红军战士所经历的万水千山的艰难,然而他们是多么的大无畏,文中有句话概括的最好,让我们一齐大声读出来吧!“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设计意图:《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因此本环节的透过抓住重点词语让教师、学生、文本之间进行充分对话。透过不同形式的有感情的朗读,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到达以读促学、以读激情的目的。在学生感悟的过程中受到德育教育。】
五、“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红军“不怕”、“只等闲”,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七律。长征》这首诗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播放音乐,请同学们给这雄壮的音乐,自有朗读,读出你的激情,争取放下课本,用你的声音,表情来演绎这篇壮美的诗歌。
结束语: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不仅仅在军事战斗史上创造了奇迹,而且也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象征。
【设计意图:此时学生对长征精神必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群众诵读既是感情的一种宣泄,又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阅读或观看有关长征的书和电影电视片
【设计意图:进一步感受长征的精神,感受了伟人毛泽东的诗词成就。让长征和伟人毛泽东在学生脑海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毛泽东
不怕:远征难
乐观无所畏惧
只等闲:万水千山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是教学意图的全面体现。我们常把板书设计称之为“微型教案”。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主要是透过关键词来展现,是本节教学资料的浓缩。能有效的帮忙学生记忆、理解本节课资料。】
篇9: 七律长征教案
(一)揭题,整体感知。
1、同学们,在中国革命的历程中,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25000里长征。
2、关于长征的故事,同学们已有不少了解。这天,让我们一齐来学习一首长征诗——《七律*长征》。解释“七律”(七言八句,颔联、颈联对仗工整)
3、介绍写作背景。作者毛泽东,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的红一方面军已到达陕北,长征已经胜利在望。回顾一年来,红军战士走过的路程,毛主席诗兴大发,满怀豪情地挥笔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并亲自向红军战士朗读了这首诗。(课件出示毛体《长征》,范读)
(二)初读,了解时代背景。
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逶迤磅礴
2、理解词义。诗中逶迤()磅礴
查字典解词,你能用简笔画出对这两个词的理解吗?
你能用语调语气来表达你对这两个词的理解吗?(指名读男女读)“逶迤”要读出曲折绵长之意,“磅礴”要读出高大雄伟之势。
3、诗中涉及到好多山名水名,你们能搞清楚吗?请学生讲讲。
山名:五岭乌蒙岷山
水名:金沙江大渡河
4、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我们先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看路线图)(录音)
中国工农红军为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越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度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之后又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开动每人的双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完成举世无以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三)讲读,理解诗意。
首联
1、红军翻越一座座山,又涉过一条条水,表示路途很长,可用什么词来表示?(万水千山,虚指)
2、红军长征除了万水千山的障碍,还得征战南北,你体会到什么?(难)
3、但红军用自己的双腿走过来了,你们说远征难,可我们红军怕不怕?(不怕!)
“不怕”两字,铿锵有力,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应对长征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
4、诗中毛主席用一个词进一步写出了红军战士不怕难,把万水千山看得很平常(等闲)
5、那里说万水千山只等闲,加了“只”表示什么?(蔑视困难,将困难轻轻一瞥,从容不迫。)
6、这首诗就是要赞颂红军战士藐视困难,战胜困难,乐观豪迈的大无畏精神,前两句是全诗的总领。齐诵一、二句。
颔联、颈联
水千条山万座,诗人怎能一一写尽?主席采取总起分述的写法,选取了哪几个典型环境来写?山:五岭、乌蒙水:金沙江、大渡河
自由讨论:结合你的课内外知识,你理解哪句诗的意思?互相讲讲。
学生讲,教师顺势引导。
1、五岭长,乌蒙高,可在红军眼里只但是像“跳动的细浪”和“滚动的泥丸”,这句运用了什么写法?(夸张、比喻。“逶迤、磅礴”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细浪、泥丸”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指导朗读。
2、山,红军不怕;水,红军也不怕。
a在写水的两句中,有一对反义词,请大家找一找。(“暖”和“寒”)。读到那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b录音释疑“金沙水拍云崖暖”:听录音
1935年5月,红军主力在毛主席率领下,浩浩荡荡向云南进发。快到金沙江畔的时候,太阳已经落山,远远望去,乌黑乌黑的一长列大山横在眼前,金沙江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滚滚江水飞溅起层层浪花,撞击着两岸的云崖,发出轰轰的巨响。正是:金沙江水浪滔滔,两岸峭壁插云霄,巨浪翻滚几丈高,船行水上一叶漂。敌人为了阻挠红军北上,又封锁各处海口,而且抢去了江面所有的渡船。
穿插设问:你们说,应对汹涌的江水和狡猾的敌人,红军该怎样渡过金沙江呢?请你们继续听:
但是红军战士按照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扰乱敌人视线,同时又顺利地俘获了敌人侦察用的两只船。结果,我军不费一枪一弹,捉到俘虏六十多个,夺取了金沙江的主要渡口。很快,红军所有大队人马,全部胜利渡过金沙江,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取得了具有历史好处的伟大胜利。
同学们,回顾这段战斗的历史,你的心里有什么感觉?(暖洋洋,愉快)
c录象释疑“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则是一场恶战。回忆《飞夺泸定桥》,齐读齐背课文片段。应对着严峻的考验,我们的战士犹如神兵天将,硬是“飞夺”了泸定桥,让我们再现这历史画面吧!学生观看影像。
此时你想说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太险了,胆战心惊,捏了一把冷汗)小结:“暖”,写出了巧渡金沙江的愉快;“寒”,写出了强渡大渡河的惊心动魄,又进一步突出了“难”。
d指导朗读(简单愉快)(惊险心惊)男女赛读
红军山不怕,水也不怕,真是“万水千山只等闲”。
尾联
1、哪两句写他们取得了远征的胜利?(7、8句)解释“尽开颜”(一片欢腾喜悦之态)
2、指导朗读。
(四)精读,升华情感。
1、小结:《七律*长征》,短短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短短56个字,饱含着中国工农红军的万般豪情。让我们齐诵这首诗。
2、音乐激情:“红军不怕远征难”,同学们,你们愿意听一听用《长征》这首诗谱写的歌曲吗?
(五)背诵,填空默写。
(六)总结,诗意延伸。
1、让我们用毛主席的一段话对长征做个总结。(先自由读,再师生共读)
师: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以前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12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2万余里,纵横11个省。请问历史上以前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
生:没有,从来没有。
男: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
女:长征是宣传队。它向十一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
男:长征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结果。
齐: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师:谁使长征胜利的呢?
齐:是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他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
2、全文总结
同学们,作为一名中华儿女,我们有职责让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一代代流传,我们有职责让红军战士的乐观豪迈永远激励后人前进,让我们世世代代诵《七律*长征》。
篇10: 七律长征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本文中生字、词的含义及关键词饱含的感情。
2.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了解毛泽东生平事迹和长征的背景。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中生字、词的含义及关键词饱含的感情。
2.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法、学法]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二、导入
由长征的历史背景导入:先让学生发言,然后老师总结: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简单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三.同学合作学习,正音释义。
七律(lǜ)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云崖(yá)岷山(mín)
四、整体感知课文
1、播放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课文。
2、学生听后自由朗读,体会诗意。(合作学习:1、正音。2、借助工具书以页下注合作弄懂课文意思。)
3、学生齐读课文。
4、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五、品味诗中画面
1、创设问题情景:诗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全诗看,从哪里能够看出远征之“难”?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
(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2、创设问题情景:《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资料。选取你喜欢的一个画面,说说为什么喜欢?(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交流评价)
3、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述了这几幅画面?(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六、教师引导,深入研读。
“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字寓意深刻,给人以多样化的理解。有人认为,“寒”字烘托出战斗的紧张激烈,寄托着对死难战士的无限哀思。有人认为,“寒”字既烘托出沪定桥险恶的形势,又描绘出红军战士浴血奋战,飞夺沪定,令敌人胆寒的壮烈情景。也有人认为,“寒”字用来烘托沪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还有人认为,“寒”字意味着在革命洪流面前顽敌的寒栗。你同意哪一种看法?或者另有自己的见解?
那么“暖”字你又有哪些见解?
答案不求一律,只要言之成理就行。但上面所列的第三种理解比较自然,更合乎情理。第二种理解次之。
七、全班同学齐声背诵这首诗。
八、作业:
1.背诵诗歌。
2.用规范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
3.拓展阅读。
推荐书目:《毛泽东诗歌鉴赏》《毛泽东诗词探索》《毛泽东和诗》等。学生交流毛泽东描绘长征的诗词,如《忆秦娥娄山关》等,做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毛泽东
远征难:逶迤、磅礴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千里雪更喜、尽开颜)
只等闲:细浪、泥丸(夸张)
一.七律长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
2.学习分析律诗的结构,把握诗歌的中心。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1.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
2.分析律诗的结构。
[教法、学法]诵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学生齐读课文。
2.说说全诗的大意。讨论交流后,明确: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但是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但是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二、师生互动,分析结构。
1.律诗有关知识: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
2.分析结构
首联:开宗明义,提出全篇的中心思想。
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
颈联:承“万水”,以金沙、大渡为典型。
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后的喜悦。
3.探究:
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讨论后明确:如果说第一句是一般的表述,那么第二句就是具体的描绘。“万水千山”,证明“远”,也暗含着“难”;“只等闲”说明“不怕”,而又加深一层,岂但“不怕”?而且从容不迫,应付裕如。
4.颔联与颈联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不同?
讨论后明确:颔联用了夸张的手法,颈联是纪实。
三、讨论:
长征的具体资料,包括对敌武装的斗争和冲破自然环境的险阻两个方面,为什么在这首诗里只以“万水千山”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而对许多惊心动魄的战役却略而不写呢?
参考答案:文学作品不同于历史著作,诗歌不同于散文,抒情诗又不同于叙事诗,文非一体,各有所宜。在一首短短的抒情诗里,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把全部纷繁的事实巨细不遗地列举出来。问题的关键,在于诗人所抒之情,是否深深植根于这一特定现实的土壤之中,透过诗篇的三棱镜能否深入到事物内部剖视出事物本质。抒情诗与现实生活就如同酒与米,蒸气与水,它是米或水的升华,而不是米或水本身,但又确是由米和水提炼集中出来的精华。基于这种认识来反复吟诵《长征》诗,我们就会领悟到诗篇中所描述的一山一水,都不只是写瑰丽之景,叙英雄之事,而实在是抒豪迈之情。在那里,写景、叙事、抒情,已经结合为一体,锻铸为合金,而以写景作为叙事的背景着笔,又以写景叙事作为抒情的素材运用。明乎此,也就懂得了为什么诗篇只写了“万水千山”,而且只写了“万水千山”中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和岷山等处,便使人感受到长征中所经历的千辛万苦的自然险阻,便使人想像到长征中所创造的可歌可泣的辉煌战绩,并从而使人领会到长征中红军战士的英勇豪迈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一言以蔽之,这是文学的典型,艺术的概括。
四.课堂总结:
1.思想资料方面:
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艺术形式方面:
具体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
五、全班同学齐声背诵这首诗。
六、课外作业:
1.默写全诗。
2.课后练习三、四题。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毛泽东
首联:开宗明义,提出全篇的中心思想。
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
颈联:承“万水”,以金沙、大渡为典型。
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后的喜悦。
篇11: 七律长征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正确理解下列词语:只等闲、逶迤、腾细浪、磅礴、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2、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透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2、收集有关毛泽东所写的诗词。
[课前预习]: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解题。
1、师:回顾那段峥嵘岁月,二万五千里长征,谱写了多少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二万五千里长征,造就了多少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二万五千里长征,又留下了多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那么,如此丰富深厚的历史内涵,在长征即将结束的前夕,一代伟人毛泽东写下了诗史上这首著名的七律《长征》。风云历史,浓缩成一首诗。这天我们就顺着伟人的笔迹,去触摸长征的风景。
(教师板书课题:25七律.长征)
2、解释“七律”。(七言八句,颔联、颈联对仗工整)。
二、初读,整体感知。
出示阅读提示(请一位学生读,明确要求):
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把诗读通顺,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把握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2、指名学生读,正音并检查生字:逶迤磅礴泥丸岷山。
3、刚才在读诗歌的时候,哪儿些字词的意思你不太明白,你能够提出来。谁来帮忙他解决这个问题?(预设:等闲、逶迤、腾细浪、磅礴、走泥丸云崖、三军、尽开颜。随着我们深入学习,我想对“暖”“寒”这两个字的含义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4、再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写了什么?(红军长征,遇到了各种艰难险阻,最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哪句话看出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理解着句诗。只等闲:平平凡凡的小事。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诗歌描述红军长征历经的千难万险,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三、品“万水千山”体会“远征难”。(等闲小事有哪些?读着读者,你仿佛都看到了那些画面了.)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几幅图?为什么?
万水千山: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困难多,艰险多。
A那么红军战士们渡过了哪些河呢?请你在诗中找出来。
金沙(金沙江),大渡(大渡河)。
谁来读一读写水的诗句。
B、红军渡过了金沙江、大渡河,又越过哪些山呢?
找出:五岭、乌蒙、岷山。
谁再来读一读写山的诗句。
2.这一路长征,红军可谓是跋山涉水,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一向到达陕北延安,这就是长征的整个路线图。(出示长征路线图)。
1、“腾细浪”、“走泥丸”
1)、说感受
预:绵延不绝的五岭只但是是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只但是是滚动着的小泥丸。
引导:说得真好,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2)、看图。师板画引导学生比较:逶迤——细浪,磅礴——泥丸。
引导:五岭山脉纵横四省、绵延千里,乌蒙山海拔2300多米,气势磅礴。拖着病残之躯,忍饥挨饿翻越这样的大山,他们走了一天又一天,山是翻了一座又一座,战士们的草鞋走破了一双又一双,有的战士累倒了,有的战士病倒了,有的战士永远留在了山上。但这样的困难红军怕不怕?(不怕)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师生合作读)
(3)、学生练读
引导:多么强烈的比较呀,谁能读出山的雄伟,细浪、泥丸的轻巧?为什么毛主席和他所领导的红军会这样看待?(革命乐观主义)(生自己练读之后,老师引领学生分组读。)这样的事情在红军的眼里都是小事。只因为——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男女合作读,再齐读。
2、“暖”与“寒”说感受→读。
过渡:还能从诗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红军的勇敢?
(1)请生讲“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暖”。引导:金沙江之战,干净利落,快刀斩乱麻,高兴呀!再读——
(2)预答:害怕(这就是寒)读
心惊肉跳(这就是寒)读
毛骨耸然(这就是寒)读
看了这场战斗,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惨烈、激烈(这就是寒)——你读!
惊心动魄(这就是寒)——你读
(3)生感情读,读出红军的“不怕”
引导: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这一“暖”一“寒”是红军战士当时情绪的真实写照。两场战斗,两种场面,情绪一样吗?你能读出这两种不一样的感受吗?自己练一练。(分男女组朗读)
指点:天险逾越了,但此刻回想起那场面,还叫人胆战心惊。“暖”,写出了巧渡成功的愉快。“寒”,写出了强渡的惊心动魄,又进一步突出了“难”。这一暖一寒再现了红军战士应对敌人的英勇无畏——读;
这一寒一暖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红军把困难视为“等闲”的乐观精神——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悟“更喜”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质疑:更喜?读读前面的诗句,细细琢磨。(有过哪些喜?)
2)、他们翻越了五岭和乌蒙,他们渡过了金沙江,夺下泸定桥,这一切他们都曾乐观的应对,虽然如今应对的大雪山终年积雪,绵延千里,但是你能够想象到什么?(他们依然乐观;不放在眼里)翻越了岷山,意味着长征即将胜利。谁不高兴呢?所以,毛泽东看到的是“三军过后——”(生接)“尽开颜”
3)师:是啊,红军是英勇的,红军是乐观的,难怪毛泽东会那样豪情万丈地赞道——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总结全诗,拓展延伸。
1、让我们用毛主席的一段话对长征做个总结。
2、透过这一课的学习,同学们得到什么启示?
师:同学们得到的启示很大。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以后同学们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妨想想红军长征,必须会得到一股新的力量,让你勇敢地战胜它。我想,这就是我们学习这一课的最大收获。
3、拓展延伸
交流所搜集到的毛泽东的其他长征诗词,说说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板书设计:
(画细浪)
远征难
25七律长征只等闲(画泥丸)
英勇乐观
篇12:七律长征的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全诗内容,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关键句指导学生认真朗读,从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2.结合全诗内容,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铺垫情感
同学们,当代著名诗人雷雁抒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孩子,这个词语对于你们,是不是已经陌生?因为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那时,你们的爸爸也许还没有出生。这个词是用血和火写成的。铁流滚滚,蜿蜒过中国版图上十二个省;从井冈山到陕北,闪闪红星照耀着艰苦的历程。这个词就是长征。(板书:七律长征)今天就让我们循着伟人的足迹,走进历史,走进长征。
二、初读诗歌,感知情感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不多字、不少字、不误字,字字响亮。
2、指名读,相机正音。(逶迤、磅礴、岷山)
3、齐读,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三、理解诗意,积蓄情感
过渡:相信大家理解了诗的意思后,感受会更具体、更深刻。
1、轻声读,在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下面做记号。
2、与同桌交流,把你的理解讲给他听,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讨论讨论。
3、全班交流。
远征:长途行军
等闲:找近义词平常、普通(叠词:平平常常、普普通通)
五岭:地处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的五座山岭。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板书:~~~~~)
乌蒙: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的乌蒙山。
磅礴:气势雄伟、高大险峻。(板书:∧∧)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是两句比喻句,如果让你在这两个句子中分别加上比喻词像,你会怎样加?
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
连绵起伏的五座山岭像翻腾的细小浪花,高大险峻的`乌蒙山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湍急的流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横跨两岸的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思。
读着这两行诗,你有什么感觉?(对仗工整、韵律感强)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千里: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一望无际、一望无垠、无边无际,目之所及都是皑皑白雪。)
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一望无垠,被皑皑白雪覆盖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喜笑颜开。
4、现在明白这首诗的意思了吗?说给你的同桌听。
5、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首诗歌,想想:现在读这首诗,你又有什么感受呢?
6、齐读,要读出你的理解,读出感情。
四、质疑问难,深化情感
读得真好!再看看这首诗的内容,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1、默读课文,关注诗句中的字。
2、暖、寒?仅仅从这两个字中知道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吗?这样理解对不对?为什么?联系《拓》中《巧渡金沙江》和《同》中的《飞夺泸定桥》想想。
3、小组合作,汇报结果。
巧渡金沙江,我们是智取,红军靠七条小船,经过七天七夜,全部安全渡过了金沙江,伤亡很小。夜晚,两岸燃起的熊熊火光,照亮了江面,照红了红军战士的脸庞,照暖了领袖毛主席的心,照亮了中国革命胜利的路。
(板书:金沙江的水流)
强渡大渡河,我们是在九死一生的危急关头背水一战,伤亡惨重。每每想起枪林弹雨中的十几根铁索,我们心生寒意;每每想起死难的烈士,我们万分悲痛。但是,我们挺过来了。
(板书:泸定桥的铁索)
更让人欣喜的是,我们翻过了一望无垠,被皑皑白雪覆盖的岷山,胜利完成了让世界人民震惊、令世界人民敬佩的长征!
(板书:白雪覆盖的夹金山)
4、齐读(板书:红军、细浪、泥丸、暖、寒、喜、只等闲)
五、感情背诵,升华情感
1、借助板书,配乐背诵
2、小练笔:吟诵着伟人毛泽东的这首《七律 长征》,你现在又有什么感受呢?请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3、交流、修改
板书设计:
篇13:苏教《歌词》教案
教学目标 :
1、理解歌词内容,体会三首歌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读写培养学生爱校、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
1、导入 。教师问:同学们爱唱歌吗?请几位同学讲讲自己喜欢的歌曲。(生答)这些歌我也很喜欢,因为这些歌曲都有优美的乐曲。其实乐曲是一首歌美丽的外衣,意味隽永的歌词才是一首歌的灵魂。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歌词三首》。(2分钟)
2、整体感知。请大家放声自由朗读这三首歌词,思考两个问题:
(1) 找出每首歌词你最喜欢的一句歌词,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2) 三首歌词表现了什么共同主题?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回答交流。(5-8分钟)
3、理解性阅读。这三首歌在传唱的过程中,浓浓的爱国情曾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中华儿女,今天同学们也被感动着,那么这三首歌中最打动你的是哪首歌?为什么能打动你?
学生自我思考1-2分钟。
被同一首歌打动的同学组成几个学习小组,共同交流讨论,自由推选组长,作好记录,并推选一位同学在全班进行交流。
《我的中国心》交流,主要从海外游子永不改变的爱国心的角度,过程中学生互评、补充。齐声跟着音乐唱。
《在希望的田野上》交流,主要从严谨的结构,反复的咏唱抒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歌颂新生活、歌颂新时代的角度。用朗读来升华感情,学生自主设计朗读的形式。
《黄河颂》交流,先由学生自由阐述,教师着重分析,强调三个比喻、三次反复的修辞手法。教师领读、学生齐读更深地领会歌词的内涵。
4、创作歌词、表达情感。《黄河颂》激昂的`节奏,真切的感情肯定激起了同学们内心创作的冲动,是不是也想来写一首《淮河颂》或《运河颂》来赞美我们伟大的祖国、赞美我们亲爱的家乡?下面就请同学们拿起你们生花的妙笔,宣泄出你们心中的激情。屏幕投影创作要求:
任选一道题,按要求创作:
1.以“我的勤中心”为题,模仿《我的中国心》的样式创作一首歌词,表达你对学校的热爱之情。
2.以“在希望的 ”为题,模仿《在希望的田野上》创作一段歌词,表达你对学校、班级、集体……等的深情。
学生创作。
请同学们把自己的作品饱含深情地朗读出来;
原创歌曲演唱会。
5、学生交流收获。
教师总结。
篇14:七律长征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崔坤祥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
1.弄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2.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二)理解诗句中的词语的意思,了解每一句诗描绘的情景。
(三)能按诗句的停顿读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语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能初步按照诗句的停顿读诗。
三、学程导引:
(一)解题。
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根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毛泽东同志写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范读、教读。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四)读句、释词。
1.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
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五
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磅礴:气势雄伟。泥丸:泥团子,小泥球。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
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
积雪。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2.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
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
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
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很
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
人的感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
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
(五)作业。
1.朗读这首诗。
2.写课后练习读读写写的词语。
3.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读懂全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读懂全文,体会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首诗。
三、学程导引:
(一)逐句讲解,深入理解诗句的意思。让学生读一句讲一句,先说说诗句中词语的意思,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反复读全诗,讨论、交流。
1.说出你对“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句诗的理解?这句诗表达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品质?
(这两句诗是说,五岭山脉是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战士的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战士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逶迤”、“磅礴”形容山的大,这是实际上的山;“细浪”、“泥丸”形容山的小,这是红军战士眼里的山。这样对比来写,写山的大,表现出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面对的艰难困境;写山的小,表现出红军把这
些艰难困苦当作平常的事,反映出红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一“暖”一“寒”,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湍急,激流拍打着两岸,给人一种暖的感觉。当红军来到大渡河时,河上的泸定桥上只有十三根铁索。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欢快心情。沪定桥横空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被敌军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攀铁索,冒着对岸守敌密集的弹雨前进,不惜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寒”字表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三)读全诗,展开想象,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意境和自己读后的感受。
(四)用自己的话练习说说这首诗的大意。(请注意不要把“大意”说成“译文”也不要和“概括全文内容”相混淆。“大意”应该是:①以诗句所述及的内容为主,但可适当地增加一些实际存在而诗句没有提到的内容。②能够反映诗句所描述的人、地、事的基本面貌,比较直接具体。③叙述次序不必和诗序一样。这首诗的大意可以这样概括:红军不怕长征途中遇到的千难万险,把跨越万水千山只当作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绵延四省;乌蒙山气势雄伟,然而红军战士却把它们看成是微波细浪和小小的泥丸。红军战士以喜悦的心情和旺盛的战斗热情巧渡了水流湍急的金沙江;以大无畏的精神飞夺天险泸定桥。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历了无数次大小的战斗。当翻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途中艰苦卓绝的斗争,展望无限美好的革命前景,红军战士怎能不喜笑颜开呢?)
(五)试给全诗分段写段意。
(全诗共八句,每两句一联。第一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统领全篇。第二联、第三联的诗句承接上联展开,使“难”、“万水千山”和“不怕”、“只等闲”有了具体事例。第二联写山,第三联写水。第四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总结全诗。)
(六)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主要内容:这首诗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经历的艰难险阻。中心思想:这首诗表现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一往无前的革命乐观主义和大无畏精神。)
(七)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八)背诵这首诗。
(九)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第三课时
一、朗读课文,填空,再说一说。
1.《长征》诗写于年( )月。你知道这个时间是在长征的开始、中间还是将胜利结束时?找资料说给大家听一听。
2.《长征》诗中写到了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有 ( )、( )、()、( )、( )。你知道红军经过这些地方时发生的故事吗?说给大家听一听。
3.《长征》诗中最重要的一句是( )。有哪些词语表达了“不怕”、“只等闲”的英雄气概?找出来说给大家听一听。
二、把你喜欢的《长征》中的诗句抄在下面(也可以是全诗),然后在课余写成书法作品,在班上展览。几位同学各写一句,组成全诗。你选的诗句是:
( )
三、学唱歌曲《长征》,编排配诗舞蹈《长征》。
[七律长征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5:苏教《错过》教案3
教学目标 :
1、 学习辨证分析丰富的人生体验的思维方式。
2、结合自己的体验品味语言的哲理性。
3、了解杂文的文体特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
1.教师导入 :同学们,上高中时,我家离学校比较远,因此我是一名住宿的学生,平时在家的时间的较少,只有在周末才能和家人相聚,可我周末却很少待在家里,现在想来当时真错过了享受亲人对我关爱,父母也应我而失去了许多表达爱的机会。相信同学们也都曾错过某些东西,那我们应该如何对待错过呢?相信作家刘心武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板书课题)
2.作者介绍:刘心武(1942――)当代作家,笔名刘浏,赵壮汉,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获首界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我们知道,作家对于人生会有比常人高出一筹的认识和理解,阅读他们优秀的作品,就好似在倾听他们的真诚道白,会让我们倍加珍惜生命历程中的每一个落日和朝阳。
3.正音
贻(y )误 斑斓(l n) 颟顸(m nh n) 渊薮 (s u) 惆怅(ch uch ng)
驾驭(y ) 咀嚼(j ju ) 憬悟 侥(ji o)幸 滞(zh )涩 情愫(s )
力挽狂澜:比喻尽力挽回险恶的局势。
4.分析课文:
一、边读边想:
1、错过可以分成几种类型?
是有机会再相遇还是一去不复返,机不在来呢?要求学生讲清理由。
2、你知道能意识到错过有何意义吗?
意识到错过可以使我们在追悔中产生一种真切而细微,深入而丰厚的情愫,使灵魂具备升腾的能力。没有意识不到错过就意味着灵魂堕人颟顸的渊薮。
3、对待不同类型的错过,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方法呢?
在对待还有机会相遇的错过时,与其在上次侥幸抓获,不如这回冷静而成熟地驾驭。在对待时不复返,机不再来的错过时,细细咀嚼苦果,从惆怅中升华出憬悟。(悟)仅醒悟了还不行还要追上前去,力挽狂澜于既倒,多半还可以化错过为掌握。(追)
板书(悟)―――(追)――(掌握)。
读7―11小节(7,8男生读 9,10女生读,11齐读)
总结:在对待还有机会相遇的错过时,与其在上次侥幸抓获,不如这回冷静而成熟地驾驭。在对待时不复返,机不再来的错过时,细细咀嚼苦果,从惆怅中升华出憬悟,有时虽然错过但可以奋起直追,多半可以化错过为掌握。
二、讨论感悟:
读12、13小节,思考“错过”既然是“有所失”为何不仅“要习惯它”还“要品味它”。可以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
人生充满错过,没有“万无一失”的人生,所以必须习惯错过,但错过自有意义,当你错过的是还有机会相遇的错过时就可以在“追悔中产生一种真切而细微,深入而丰厚的情愫,使灵魂具备升腾的能力”,“产生高度的应变力和把握力”;当你错过的是时不复返,机不再来的错过时这种由悟――追――掌握的过程值得回味,所以必须品味错过。板书:错过多习惯品位
三、精读分析。
读14、15两小节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把人生比喻成“奔驰的`列车”,那么把“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预定的到站”又比喻成什么呢?
“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比作小的错过,把“预定的到站“比作人生最根本的追求”。人生有一些错过不要紧,但不要错过人生最根本的追求。
2、“在人生的终点上,含笑地说……”会让你回忆起哪篇小说的主人公曾讲过类似的话?
保尔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一个人只有一次。着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他回忆往事时,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应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保尔他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应碌碌无为而羞耻,是因为他没有错过人生最大的追求――为人类的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3、鲜花还需绿叶的点缀才显娇艳,最后一段中鲜花�p绿叶各有所指,你能谈谈你的看法吗?
绿叶指小的错过,鲜花指人生道路上的收获,这里肯定了错过在人生道路上的价值。人生就是由错过与不错过构成经纬线,万无一失不可能特会使你的人生显得平淡,无一把握则会是你的人生毫无意义。
学生朗读全文。
总结:
最后我用一句名言来概括全文:“当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时,那你必然错过月亮和星星。”
四、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
板书设计 :
悟――追
错过多习惯品味
把握关键机会 含笑到达终点
篇16:《七律长征》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礴”等3个生字。会写“丸”等3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
3、在朗读中,联系重点词语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4、充分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
5、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和夸张、对比手法的巧用。
教学重点:
1、联系重点词语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2、充分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
教学难点:
1、充分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
教学过程:
[幻灯1《十送红军》](课前3分钟播放)
一、导入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一)、了解长征背景及七律的有关知识,导入课文。
1、问好。同学们,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叫《十送红军》,知道要送红军去干什么吗?那么,你们了解长征吗?(让学生说说,师适度把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七律·长征》。
2、板书:七律·长征。谁知道七律是什么?
3、 [幻灯2什么是七律]学生自由读。七律是一种艺术要求很高的诗,毛主席写的《七律 长征》堪称七律的经典。
出示[幻灯3《七律 长征》不范读]。
(二)、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感情。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结合书上的注释,读准每个字音。
2、指名读,抓住生成性的话题引导学生读准音、读通顺。
3、听了刚才的朗读,谁能在诗中找出一个字来形容长征?(难)。(板书:难)谁能读出“难”来?
这首诗写出了长征的困难。但是,诗要表现的是长征的困难吗?(板书:不怕)
4、谁能读出“不怕”和“喜”的感觉?
4、你读得豪情万丈、慷慨激昂。让我们听朗诵,来进一步感受红军的勇敢。点击[幻灯3《七律 长征》范读]。
5、学生齐读,要求读出气势。
二、以读促进理解,以理解促进朗读。
1、请同学们结合书上的注释,边读边思考,理解诗的意思。你读懂了哪一句,就说哪一句;你读懂了哪个词,就说哪个词;发现了问题就提出来大家讨论。
2、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配合图片深入理解。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幻灯4~11图片]
{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需要把握的知识点和理解方向:
(理解:只等闲、逶迤、腾细浪、磅礴、走泥丸、云崖、千里雪、尽开颜、万水千山、暖、寒等词语。)
(联系句子、联系时代背景,体会长征的艰难、体会红军的无畏和乐观)}
3、整体理解《七律 长征》的`意思。
让学生发言,然后出示[幻灯12诗意]边出示,边让学生读。
4、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朗读。(提高对情感和气势的要求。)
三、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手法,认识概括、选取典型材料、对比衬托、夸张在写作中的作用。
1、回顾长征的时间、空间跨度,调动学生对长征艰难困苦的感受,与“七律”的篇幅形成对比,激发学生对诗人写作手法的惊叹。适时出示[幻灯13《七律 长征》]
2、让学生在自读、讨论的基础上汇报(教师把握住:概括、选取典型材料、对比衬托、夸张。)在恰当的时机揭示《七律 长征》的两条线索。(相机板书:万水千山、只等闲;↓↓;)
3、在学生的回答满足了老师的期望之后,进行小结:本诗先概括,再选取典型的事件;又把这两条线索进行对比,衬托了红军的无畏和乐观(板书:无畏、乐观)。
4、引导学生认识到“不怕”在诗中起的核心作用。
四、朗诵、欣赏、感悟。
1、指着[幻灯13《七律 长征》] 说:“一首七律,56个字,写出了长征中的种种艰难困苦,写出了红军的大无畏革命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这真是一首了不起的诗啊!读!”(师生齐读)
2、点击[幻灯13《七律 长征》]听唱。
3、在乐曲即将结束时,出示[幻灯14《七律 长征》],(紧接着进入下一个环节)。
4、师:长征是宣言书,吹响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号角;长征是播种机,把革命的火种传播。正因为有了长征,才有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正因为有了长征,才有了新中国的成立;正因为有了长征,才有了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伟大的事业、伟大的领袖、伟大的诗篇,鼓舞着我们永远向前!“七律 长征,一、二!”(师生齐诵)
5、同学们,让我们发扬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下课。
板书:七律 长征
难 不怕☆
万水千山 只等闲
↓ 无畏乐观 ↓
附:《排律·长征》
排律·长征 于 彬
奔赴国难万里征,北上抗日夜兼程。
湘江鏖战江水碧,乌江强渡鬼神惊。
龙争虎斗占遵义,四渡赤水出奇兵。
金沙江面桨声悦,大渡河上铁索鸣。
腊子口内沐血雨,直罗镇中浴腥风。
统一战线逐倭寇,再燃星火照天明!
篇17:说课教案
说课教案
说教材: 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日语》八年级上册第四课,《これ、ペレゼントです。》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ペレゼント、クッキ�`、�Q生日、マジック……学会用~から~まで造句。 2.能力目标: 熟练掌握庆祝朋友生日时使用的贺词及赠送礼物时的交际用语,理解会话中所表达的情感,并能在其他生活场景中运用。 3.思想目标: 注意探索,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在学校或班级体中开展研究活动,丰富学习生活的情趣。能够简洁地叙述一个比较完整,连贯的活动过程。 教学重点: 1.新出语 ペレゼント、クッキ�`、�Q生日、マジック、ペ�`ジ、体、使う、立つ、そば、そして、つける、上げる、できる、つぎ、ぴったり、教える、みんな、びっくり 2.コミュニケ�`ション表�F どうぞ。 お�Q生日、おめでとう。 これ、ペレゼントです。どうぞ。�D�D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 教学难点:1..言�~の使い方 そして、つける、できる、みんな 2..文法と表�F Vて 助词:~から~まで(空间的起点和终点);に(动作涉及的对象); で(动作主体的数量状态) 专栏: 1..コラム:日本の相�� 对于这一块内容的容量不宜过多,三到五分钟即可。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丰富课堂教学,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更好的了解日本的民间活动,增加对日语学习的兴趣,提高自主探索的能力。 教学安排: 1.本课内容是巴特尔在生日这天正好来健太家玩,健太母亲和健太郎都送给了巴特尔生日礼物。会话全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招待客人和受到招待时的会话;第二部分为赠送和接受礼物时的`会话。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日本人通常的一些言语行为习惯。如接受礼物时一般习惯于当面打开礼物包装盒并及时称赞,道谢;吃东西前要说“いただきます”。 2.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适合使用“~ください”的情况不很多。本课设计了指导大家做游戏的方法,这样使用“~ください”是非常自然的。教师要注意向学生讲解清楚“~ください”的语用条件。 3.课文内容讲述的是一个有趣的“魔术”现象,可以一边模仿一边学习。另外,还可以发动学生积极发现一些日常生活中类似的“魔术”现象,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 4.提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线索,帮助学生整理知识点,把各分散的知识点有机地串联起来,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本课“~ください”“~から~まで”等新知识都可以用旧知识导入。 5.看图说话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也是十分有益的。本课的看图说话情景固定,限定较多,主要是为了练习与生日相关的会话。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图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复习词汇,句型,开展口头和笔头的言语操练活动。这种练习对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口头,笔头表达能力都很有效。 教学过程:(第四课时) 1.词汇教学:ペレゼント、クッキ�`、�Q生日、マジック、 这一环节,可以采用一,读单词。如,老师领读,学生跟读;一名学生读,其余学生跟读;大家齐读;跟着录音读等形式。以读促学,通过大量的读,让学生一开始就接触并掌握到正确的单词读音。二,通过分组比赛的方式,看哪一组造读的语音语调最好。三,造句,看哪组造的句子最好,给予小红旗奖励。 2.交际用语:どうぞ。お�Q生日、おめでとう。 これ、ペレゼントです。どうぞ。 �D�D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 通过情景角色扮演,对话的形式来巩固和记忆这些寒暄语。避免枯燥无谓的记忆。 3.表达方式:1.~といっしょに2.食べる和いただきますの区�e 3.から(空间的起点)4.まず、そして、それから~ 4.阶段练习:做“口头练习”“听力”“语法检查”中相关的部分。 通过练习,对于刚刚讲过的知识能够得以及时的巩固和加强。 5.执行任务:运用课文第一,二,三,段所提供的语言素材,语法知识,在小组内进行手和脚的动作演练。要求由组长下达号令,由小组成员做动作,强调团队精神,动作要整齐。 6.具体操作:一.创造情景,运用会话1-7行所学的交际用语和语言知识,展开演练,角色中有一人是长辈。 二.创造情景,学习和演练会话第8行到结束的内容。演练时要有以下情节:1.确认对方的生日;2.赠送礼品;3.接受礼品者致谢;4.打开礼品盒,评价礼品。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日语部:姜伟 5月12日篇18:说课教案
人教版说课教案
本文是工大附中 刘亚斌老师设计的说课教案,非常科学,希望大家共享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全一册 第十一单元 课题2 酸与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哈尔滨市南岗区哈工大附中 刘亚斌 第十一单元 课题2 酸与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说课教案 一、说教学总体设计理念 李诚忠会长报告中所提到的“成功教学法”理念:成功教学法以学生学为中心,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方法,感悟道理,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开发智能,发展创新。 老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学。教学不能只靠老师讲,老师不要把功夫主要下在讲上,因为无论讲得怎么精彩都不可能把所有学生讲会。 姜昆、冯巩的相声我们都听了无数遍,可有多少人能说出来呢?所以,成功教育认为教学的成功不能靠讲,而要靠学生的学习实践。 科学家的成功是自己把问题想明白,教育家的成功是让学生把问题想明白。老师要把自己想到的变成问题提给学生,让学生想出来。 上课,要把老师讲的时间变成学生学的时间,要耐心地让学生想让学生学。 本课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丰富的探究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协作来完成探究,不但培养了学生探究未知事物、知识的能力,而且还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精神. 二、说教材、教法 1.教材地位及其作用 本课题安排在学习常见酸和碱的知识后,盐的知识前。酸和碱之间发生中和反应这一原理既是对酸碱化学性质的延续和深化,又为下一课题的学习埋下伏笔,它就像一根纽带将酸、碱、盐知识串在一起,并为以后高中学习酸碱中和滴定的定量分析打下了基础,所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 教学目标分析 A、知识与技能 ① 认识中和反应及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② 了解化学与社会和生活的相互关系, ③ 进一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 B、过程与方法 ①学会借助指示剂判断酸碱发生中和反应的探究方法 。 ②在得出结论和分析原因的过程中体验从个别到一般、从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法。 C、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实事求是的科学的科学态度。 ②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③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3.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让学生能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分析理解中和反应的原理 难点:让学生能顺利的完成探究实验,并能分析得到结论,从而掌握中和反应的实质,正确书写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 教材整合 (1)先分别做难溶性碱、微溶性碱、可溶性碱与盐酸和稀硫酸反应的3个小实验,通过实验分析能得出难溶性碱、微溶性碱与酸发生化学变化,但不能得出可溶性碱与酸发生化学变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实验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实验探究能力。而且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感知,酸碱之间的反应不是都没有现象的。而且课题是酸碱之间能否反应,为了更好的为课题服务。同时,自然的引出本课难点探究氢氧化钠与盐酸能否反应。 (2)让学生自行设计多个实验方案探究氢氧化钠与盐酸能否反应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能够较容易的设计出多个方案。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效率,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5.教法 (1)改变教师的角色。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教师不仅要充当指导者、组织者,而且要充当合作者、促进者。 (2)创设探究情境和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合作,勇于表达和交流。 (3)根据课题内容的特点,把实验作为问题的生长点。同时,又把实验作为探安问题的基本途径和手段,引导学生根据实验事实来探究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探究学习教学模式:激情引趣――合作探究――点拨释疑――巩固拓展――感悟升华。 三、说学情 、学法 1.学情 初四学生对化学知识已有所了解,对知识也已经有所积累,知识面在逐渐扩大,求知欲也大大增加,教师单纯传授知识的方式已无法适应学生的认知需要,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自主学习要比教师单纯传授知识更有效。因此,教学时,可以大胆地把大部分时间交给他们进行探究和总结。 2.学法 实验―讨论法:强化了学生的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观察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分析―归纳法: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四、教学程序 教学 过程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激 情 引 趣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播放新闻 2、提出问题:浓硫酸泄漏为什么可以用熟石灰来抢险? 3、学生猜测:酸和碱之间可能发生了化学反应。 4、引出课题 【生】观看、讨论、猜想酸和碱之间可能发生了化学反应。 【师】接下来学生分组探究酸与碱之间能否反应, 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新闻事件,引入教学内容,首先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力。 自 主 探 究 [探究活动一]( 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1、不溶于水的碱与酸混合 向少量的Cu(OH)2中加入适量稀盐酸 向少量的Cu(OH)2中加入适量稀硫酸 实验2、微溶于水的碱与酸混合 向少量的Ca(OH)2中加入约10mL水 向少量的Ca(OH)2中加入约10mL稀盐酸 实验3易溶于水的碱与酸混合 向少量的`NaOH中加入约10mL水 向少量的NaOH中加入约10mL稀盐酸 2、猜想: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3、设计实验方案并汇报 4、进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学生实验】分别做难溶性碱、微溶性碱、可溶性碱与盐酸和稀硫酸反应的3个小实验 【学生分析】通过实验分析能得出难溶性碱、微溶性碱与酸发生化学变化,但不能得出可溶性碱与酸发生化学变化。 【点拨释疑】引导学生引用比较分析法得出结论 1. Cu(OH)2不溶于水,但加入稀盐酸后形成蓝色溶液,说明生成了一种可溶于水新的物质,从而证明了Cu(OH)2能与稀盐酸反应 2.分别向Ca(OH)2加入水和盐酸,现象不同,能够足以说明Ca(OH)2能与盐酸反应 2. NaOH能溶于水加入水后,和加入稀盐酸后,现象一样,都是固体消失,无法证明有新的物质生成。 【质疑】酸与碱之间是否都能发生反应呢?那又如何证明氢氧化钠能与稀盐酸反应呢? 【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设计意图】 1.证明两类物质反应时,应做多组实验,让学生体会到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2. 透过现象看其本质,不能只凭固体减少,得出有新物质生成,让学生学会全面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实验探究能力。 3.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科学的实验方案,例如实验2若没有10ml水做对比实验,那么对这个实验就会产生质疑。 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感知,酸碱之间的反应不是都没有现象的。为今后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引出新课探究氢氧化钠与盐酸能否反应。 探究活动二: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设计多个实验方案(学生小组讨论) 方案一:向氢氧化钠中加入酚酞溶液,溶液变红,然后再往里滴加盐酸,若观察到溶液颜色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两者发生了反应;否则未反应。 方案二:向盐酸中加入石蕊溶液,溶液变红,然后再往里滴加氢氧化钠,若观察到溶液颜色由红色变为紫色,说明两者发生了反应;否则未反应。 (多媒体演示) 【学生动手实验】 【提问】如果将恰好完全反应后的溶液蒸发,会得到什么物质 反思交流、归纳总结 1、写出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化学方程式 2、模仿上题写出实验1、2中的化学方程式, 并观察这几个方程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3、学生交流讨论后归纳出中和反应的概念 及盐的定义 归纳总结,形成新知。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虽然碱中的金属种类不同,酸中与氢结合的酸根种类也互不相同,但这并不影响酸跟碱的反应。 (课件)展示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学以致用 请同学们解释课前新闻中用熟石灰来为浓硫酸 泄露抢险的原因,并书写化学方程式。 【生】设计实验方案:选用试剂来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点拨释疑】 老师提示:要判断酸和碱是否发生了反应,可以根据变化中的现象来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或是反应物是否还存在。 要求 1.各小组在二分钟之内利用课题一所学内容想出尽量多的方法 2.将想到的方法记录在实验报告上。 3.归纳总结,分组汇报 【师】总结归纳学生的方案,看大屏幕 【生】学生描述现象 【引导】 ①实验过程中颜色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②方案中滴加酚酞溶液或石蕊溶液的作用是什么? ③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哪一个最明显 ④要使酸和碱恰好完全反应,应选择哪套方案,如何操作? 【生】得到的物质是氯化钠 【生】都是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师】我们把这种反应叫中和反应 【师】通过你们的学习谁来给大家解释熟石灰来为浓硫酸 泄露抢险的原因? 【生】 学生回答,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利用课题一所学的内容,学生能较轻松的借助石蕊、酚酞溶液来设计实验。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张扬个性. (反馈与调控)设计多个方案时,由学生实际情况定是否用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 1.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用石蕊或酚酞溶液都能证明,但用酚酞溶液的现象★ 七律长征赏析
★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 《老山界》教案
【【苏教】《七律·长征》说课教案(锦集18篇)】相关文章:
九年级下第一单元 (教师中心稿)2024-01-05
老山界 教案2022-06-07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作文2022-06-07
老山界教案2023-11-07
五年级下册语文工作计划2022-04-30
《沁园春长沙》 教案设计(高一必修一)2022-11-30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2022-12-03
五年级北师版上册《天马》课文及教案2022-06-18
读山谷中的谜底有感2022-04-30
《七律长征》 教学教案设计 (S版五年级上册)2023-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