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读目送的阅读心得700字(精选9篇)由网友“熊著”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初中生读目送的阅读心得700字,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初中生读目送的阅读心得700字
关于初中生读目送的阅读心得700字1
“目送”两字一入眼帘,便觉得有一条长长的路在眼前展开,过往那些回忆,一幕幕浮现在脑海里。这是一篇关于爱的散文,有着作者对父亲离逝的不舍,对母亲老去的无奈,对儿子成长的欣慰,对兄弟携手共行的感悟以及对朋友牵挂的感动。面对成功与失败、坚强与脆弱,用一颗灵敏的心,用一支灵动的笔,缠缠绵绵,娓娓道来。读过此书使人心里泛起淡淡的忧伤,但又充满了对生活浓浓的爱意。
诗仙李白曾感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时间的脚步从不会因为任何人、任何事做出任何的停留。把时间静止或时间倒流,那些人们美好的愿望,只能从虚构的影视剧中得以体现。记得春晚有一首歌曲火了大江南北,叫《时间去哪儿了》,唱出了人们心底的疑惑,道出了人们的心声。是啊,时间,它到底去哪儿了呢?
我从小爸妈在外,跟着爷爷,他既有爸爸的阳刚,又有妈妈的温柔,把我照顾的无微不至,后来我长大了,他也老了,什么心脏病,肺心病都伴随着他,让他只能卧床休息。再接着,我出来工作了,他重病在床,直到最后也没见上一面。那时我多想说,让时光倒流吧。
是啊,现在都已长大,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有了自己可爱的宝贝,还有时不时对我吹毛求疵但在心里在乎自己的丈夫。我热爱自己的工作,关心自己的亲人。有一次回家看望父母,回来时大包小包,各种爱吃的东西将包塞得满满的,爸爸却因为只是我忘拿了听说吃了对胃好的兔肚,而骑着电瓶车追出好远。写到这里,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立马浮现在我的脑海里。这不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吗?
我们要珍惜父母健在的日子,曾经看到过这么一句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这是何等的感慨,又是何等的伤感。珍惜身边的人,茫茫人海,有幸相遇,或为亲人,或为朋友,或为同事,是何等的缘分。阅读了《目送》,让我懂得生活既充满阳光,也有雨雪风霜。我们无论如何,都要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坚强、勇敢地面对一切,过好生命的每一天。用一句现在流行的话语: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
关于初中生读目送的阅读心得700字2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是龙应台在她最近出版的一部书《目送》中的一段。龙应台,这支亚洲最犀利的一支笔,也会有最柔软和难以言尽的时候。在此之前我读过她的《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都是用尽了深沉和喜悦的笔锋,写尽了一个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滴惊叹和感慨。而《目送》却是思考着生与死的人生大问题,在写父亲的逝去、母亲的垂老、儿子的远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进的同时还写失意、失败、脆弱和放手,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其实,《目送》只是这本书中的开篇。开头作者是写自己在孩子第一天上学时看着他慢慢地一步一回头地走进校门,消失在自己的视野中;再到孩子十六岁时在机场目送他离开;当孩子慢慢地不再粘着父母,不再愿意和父母齐头并进的时候,这个做母亲的人,慢慢地独自咀嚼着这份落寞,慢慢地眼前出现了另一个背影,这个背影也是落寞的。在被泪水湿润而模糊了的视线里,我们都看到了那个背影,是被长大了的我们无意时怠慢了的父母的背影。他们从不打搅我们,总是在离我们十步之遥的地方缓慢前行,是为了看我们是否安全,是确保我们在无助的时候能第一个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是在看到我们欢乐时他们也能偷着乐……是的,养儿方知父母恩。在我们目送着孩子远离了自己的视野时,才知道这样的滋味父母已经尝过了很多遍。
于是,我读到了那段惊心动魄的话。一下子,眼泪就像决堤了一样再也不能收住。我一遍一遍地读着这段话,那“不必追”三个字狠狠地刺痛着我的眼睛。孩子所去的方向是灿烂的未来,而那个背影要去的地方却是无尽的黑暗。我知道,花开总有花落的时候,但,真到了那天,情何以堪?熟悉的老屋却没有了最亲的人,庭前花开却失去了驻足欣赏的人,你的喜悦再也无人分享,世界上再也不会有人知道你额前的伤疤出自何时来自何处,你,可以这样想象吗?
感谢龙应台的《目送》,让我们下定决心再对父母好一点,再好一点。穷尽我所有,爱他们,因为我们是爸妈最亲爱最疼爱的孩子!
关于初中生读目送的阅读心得700字3
雾散,也散缺了迷茫,梦醒,也唤醒了酣睡的神伤,在这本深邃美丽的笔记里,我看到的不止是忧伤那么简单。——题记
连妈妈也不知道是何时,她和朝夕相处的飞飞不再是紧紧缠绕在一起的了。十七岁的少年,儿童脸颊那种圆鼓鼓的可爱已经被刀削似的线条取代,他不再是那个依偎在妈妈怀中殷勤探问的孩子了。面对这样的情景,妈妈只能苦涩一笑,鬓角已经斑白的她,又如何能忆起眼前少年时水清见底的欢快眼睛呢
涉过浓密的江离,粼粼的小溪里,那只睡着的白天鹅,让妈妈泫然欲泣地跪在丛中拍摄。妈妈难以想象的是,长成少年的飞飞竟风轻云淡地说了一句:“小孩!”
妈妈的心颤抖了一下,原来,时间真的不可追。
安安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妈妈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的拥抱,妈妈才察觉自己的头只能贴到安安的胸口,像是抱住了一只长颈鹿的腿。
安安在长长的列队里,等候护照检查,妈妈就像小时候一样,泛着微黄的眸子跟着安安的背影一寸一寸地往前挪,直到,直到和从前一样,把他完整地装到瞳中。
这时,妈妈想起了一段让她难以忘却的故事:
在金盏菊畔,安安把背对着妈妈的身子了过来,紧紧抱着妈妈,呕心沥血地哭喊着:“妈妈——安安,也要和妈妈在一起!”
故事在妈妈的脑海里重新播放了一次。妈妈微笑着,等候,等候安安在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过了很久,安安没有,一次也没有。
妈妈顿时明白了,她眼睛里的孩子,安安已经逃走了,她所痴恋的,不过是那些被时光冲淡,支离破碎的美好。妈妈默默地站着,如今,她能做的,只是放手罢了。因为——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这句话是这样简单明了,令人不禁掩卷深思。回首彼岸,纵然发现光景不在绵长,父母就似那等待孩子回目一瞥的母亲。一切只因前世今生的缘,他们所茫然的,所渴望的,只是子女的珍惜吧。
“来一斤母爱”是现代子女共同的误区,也许再一次回眸,你和你的父母已经成为生生的两端,彼此,永远站成了岸。
关于初中生读目送的阅读心得700字4
翻开书,第一篇小短文就是同名——《目送》。不管是作者的儿子只留下一个倔强的背影给不舍得母亲,独自闯天下,还是父亲落寞的背影,进入火炉的背影,都印证了文末的一段话“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对比朱自清的《背影》,虽然两者都是目送着亲人的背影,但也许作者更加入了一种为人父母的无奈和不舍,和父亲去世的痛苦。
每个人都会被他人目送着,也许是你的亲人、朋友、恋人,甚至是陌生人。在小学时候,妈妈要我学习独立,因学校较近,便让我独自一人去上学。妈妈总会把我送到路口,目送着我消失在拐角处。我也经常会回头,露出一个大大的笑容给妈妈。
如今,长大了,也像文中作者的儿子一般,出门总会只留下一个倔强的背影,不会像儿时那般,再回头,看一眼父母。但仍然坚信着,父母的关爱、不舍,总会在那双目送的眸子间闪烁。
《跌倒》一文,“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样跌得有尊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你痛得无法忍受时,用什么样的表情去面对别人;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创痛,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我们没有学过”这一段,反映了我们的人生。
人生的路,有坦途,也有坎坷,过去的岁月,有欢笑,也有苦涩,泪水向我们诉说一个个跌倒的故事,汗水使我们在岁月里多了一份沉重,几多成熟。失败是生活的一部分,谁也无法选择,无法抗拒,人生要自己去拼搏,去奋斗,在风雨中百折不饶勇往直前,才能开拓出属于自己的路。流泪不是失落,徘徊不是迷惘,成功属于那些战胜失败,却坚持不懈,勇于追求梦想的人。
关于初中生读目送的阅读心得700字5
翻开书,第一篇散文就是《目送》,文章通过写送华安去机场的事反映了当今子女们排斥父母的现象。“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读到这儿,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幅和父母告别时的画面。那时,我是否也是这样的?也许,那时,他们正在心里悄悄的流泪。“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们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几句短短的话语,透露出当时作者内心淡淡的忧伤。父母含辛茹苦培养我们,大半辈子时间都花在我们身上,告别时控制不住的感情,却被我们排斥、漠视。他们想得到的,不是金钱,不是权利,更不是什么荣华富贵的东西;他们希望得到一个拥抱,渴望听到我们说几句温暖人心的话语,更想得到告别时的回头一瞥,回眸一笑。这些用金钱买不到的东西,往往是最可贵的。等我们长大以后,告别,也许意味着一两年都见不到,而不是一两天。告别时父母内心的不舍之情,或许比较夸张,但我们必须接受,因为他们是辛辛苦苦抚养我们长大的父母。
记得和同学们去三亚玩的那一次,到了机场,和同学们会面后,和爸爸妈妈说了再见,又强忍着听了几句妈妈的叮嘱,立刻玩了起来。好像监狱里的犯人被囚禁了十年后获释了一样。“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我们在和父母道别时的不耐烦,他们,只能在心里默默地流泪。我们留给他们的,只有背影。告别时,父母内心深处的不舍、忧伤只能通过目送我们的背影来缓解。
处在叛逆期的我们,渴望自由的飞翔,不想再想温室里的花朵一样。离开父母的同时,也许,心里正在暗暗的窃喜:终于可以自由生活了!但是,不论我们走到海角天涯,遇到困难时,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父母;最挂念我们的,也一定是父母。告别时给他们的回头一瞥,回眸一笑,就能让他们一颗悬挂的心立马放下,对我们一万个放心。
告别时,我们不能让父母目送我们的背影渐行渐远,我们要用行动告诉他们,我们在外面不会有事的,让他们对我们的出行一万个放心。不管怎样,请做到:勿留背影!
篇2:初中生读目送的阅读心得
关于初中生读目送的阅读心得1
初读《目送》,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心灵触动,仅仅是有种不明所以的缓缓升起的想让人叹气的忧伤。正如序中所说的“看见”,我也只是看见了她的忧伤,只可惜啊,这忧伤,仅仅在我的心外。
我想这大概是因为我还正值年少吧,路并没有走多久,也没有走多长,一开始同行的人大多都还在身边,那些不小心走失的亲爱的人,都已经在我不懂珍惜的时间中渐渐忘却,所以无法理解作者对于“舍”、对于“伤逝”的落寞。
我曾经是多么相信我拥有这世上的每一个永恒美丽的瞬间啊,可现在已经离别将至,我不得不对那个自己说再见了。而我曾经多么相信我们一直能到永远啊,可没想到,竟连一瞬也没有。
面对紧闭的门与空荡的街,我从不曾感到过,或是说没有意识到过,已经有人与我渐行渐远了。但现在回想起来发现也有一些永不再见的人仍在我心中停留,他们的音容笑貌都还在记忆中,但记忆却是一条光线明灭的长廊,最初欢声笑语,最终形影寂寂,如此反复,他们也仅仅存在于我的记忆之中。耳边响起悲壮深刻的音乐,我才知道那是在暗示我我们已经离别很久了,他们留给我真实的东西只会是一个萧索空寂的背影,或许,就连一个背影也没有。
在这突兀的当下,我终于想起了他们对我说的最后一句——“不必追”。于是,终于开始了不曾明白过的失声痛哭。
哭声渐歇的日子里,我渐渐意识到,没有什么是不可替代。而所谓的父女母子朋友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合上书本,在这哭声渐歇的日子里,我看见了另一面的我自己。
关于初中生读目送的阅读心得2
她有一双温柔的眼,为人母,慈爱地注视孩子,为人子女,关怀地注视父母;她有一颗细致的'心,感受大千世界极致细微之处,寻找常人不曾想到的生活大道;她有一支淡如水的笔,却一针见血道破世事百态。
龙应台的文字就像上好的绿茶,初尝有其苦涩感,但回味浓醇,令口舌生津。第一次读她的书是在六年级,觉得内容着实生涩难懂,与我的生活相距甚远,于是便将它束之高阁,庋藏焉。直到这个寒假重新将它取出,细读后忽然觉得烟消云散,眼前豁然开朗,读至精彩处,还不住颔首以表赞同。所以,人对大义的理解能力与他的年龄、阅历成正比。
全书里令人影响最深的一句恐怕就是“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著,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我对其的理解是,每一代人都有他不同的思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就好像一条从宽阔的大道走进岔路。在大道上父母与孩子相濡以沫,互相扶持;一旦走到路口,父母、孩子就不得不选择最合适自己的那条路。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那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多陪陪父母,多分一些爱给他们,不要远远地望着他们的背影而心存愧疚。
还有一篇令我感想较深的是《狼来了》。在很多人的传统观念里,狼是一种残忍而机警的动物,它们总是捕食温顺的小绵羊和可爱的小猪;在故事“狼来了”中,狼群引得全村人手持锅碗瓢盆扛着锄头扁担欲杀之;更有父母从小告诫孩子“你再不听话,大灰狼就把你叼了去吃掉”云云。然而事实上,狼并非如此可恶。它们团结合作、共同进退、知恩图报、坚强执着、锲而不舍、和谐共生…由此可见,人从小被教授的观念常常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不到特定的情况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想法,这也是为什么早教如此重要。
《目送》共散文七十三篇,道尽子女与父母的牵绊,兄弟的携手共形,朋友的牵挂,在脆弱的边缘迷失,在失落的低谷徘徊。
可以说读一本她的书,就是读一遍人生。
关于初中生读目送的阅读心得3
对于龙应台的了解是由她的《目送》一文。后来才知道,《目送》是一本散文集。集子里,满满的都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感悟。其中龙应台将对亲人真挚、又很复杂的情感表达得十分真实。
朱自清在《背影》中写道,因看到父亲为自己担心操劳的背影而油然而生的心酸;龙应台则写了两种背影。一种是目送父亲离开人世,另一种则是看着儿子慢慢长大。渐渐只能远望儿子高大的背影。文章抒发的是一种不舍,却又不得不舍的心情。作者身为人子,身为人母,经历了大半辈子,回首往事,内心泛起点点涟漪。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当作者倏地发现当年的小男孩已经长成大人、自己也无法随时随地的陪在儿子身边了,心里有几分落寞。
全文的感情基调有些压抑,语言却十分真诚。如今我们也生活在父母庇护的翅膀下。却未曾报答过什么,小时候我们总自顾自地一往直前,好像探险之路丝毫不艰险,我们去忘了回头看看保护着我们的父母。我们快要在社会中变得独立,在将来又会目送我们的孩子。或许真的像龙应台所说的那样,我们间的缘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中行渐远——记得回头看看关心我们的人。
这本集子里更有作者内心的独白——由这个社会联想到的。对于任何事情的相信与不相信,都没有绝对的说法。说爱国、历史、文明、正义、理想、爱情、海枯石烂的永恒都让人不可相信,揭露出社会的黑暗面后话锋一转,提出:虽然我们改变不了过去,干可以控制未来。哪些我们不相信的东西其实有他自己的定律。使得文章一下子明朗起来。作者经历了许多、想要教会我们的是超脱的看待这个尘世。的确,有时候需要的是继续往前走,而有时,需要停下来。正如“相信与不相信之间,仿佛还有令人沉吟的深度。”这便是我们的生活:相信了便是这样,不相信便非得刨根问底,亲身试验。总之,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信心地做事,而不要拒绝困难、甚至拒绝生活……
这本书自始而终,像是人生的一个轮回。将人间酸甜苦辣一一尝遍。
关于初中生读目送的阅读心得4
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抚平心中的焦躁,细读龙应台的《目送》。等一朵花开的时间,悟一场人生的别离。
目送,就是用目光送别离去的人。龙应台的书里,写了许多种目送。她目送着父亲一步步走向了死亡。目送着母亲一天天老去,直到连自己的亲生女儿都不再记得。目送着儿子长大,看他从离不开母亲成长嫌弃母亲是个孩子。目送着朋友,目送着世间万物的离开……字里行间满满的忧伤、寂寞与不舍。
或许人们提到《目送》,想起的总是那句“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可是通读全文,我最喜欢的却是那句“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你是否还记得父母总是说起你小时候的模样;你是否还记得朋友说要陪伴你一辈子;你是否还记得亲人对你的点滴关心……
可是我们总有一天会目送着父母、朋友、亲人离去,若他们都离开了,孤身一人的我们是否会张皇失措?是否会悲痛万分?生活总是会教会我们要珍惜当下,却从没告诉我们该如何面对失去。或许面对着失去我们也只能是在心底宽慰自己、告诉自己总有一些路,要勇敢独自闯吧。
书中的作者也曾独行走过一条条或繁华或萧条的道路,这种感受或许就是“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们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
又或者说,父母亲人他们总是目送着我们长大,目送着我们渐行渐远。可是我们却没有回头看看他们,你是否会注意到:又有一条细纹爬上来母亲的眼角;父亲额鬓又染上了几缕白发;奶奶的手又多了几道伤痕……
龙应台的文字,时而如刀光剑影,时而却温柔婉转。她的散文,细腻而深沉,或许反复品读才可体会出其中蕴含的深意。
读目送,悟出人生之珍惜当下,悟出失去时勇敢面对,悟出独行之寂寞忧伤。
弹指一挥间,你竟已遥远,青丝蘸白雪,来路生云烟。
关于初中生读目送的阅读心得5
日前读了《目送》一文,主要是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文中有七十三篇散文。其中有的散文还参插了一些图片。在这本书中我最欣赏的是我慢慢、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我慢慢、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彷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读《目送》一文,让人有一种顿悟的感觉。其实父母与子女这一生到底是什么关系,应该如何处理父母—子女关系。作为父母的,都想把孩子的一切都包办下来,认为可以多为孩子做一点,孩子就会少吃些辛苦,而作为子女要感恩我们的父母,没有父母,我们就不会有这么美好的生活,就不可能快乐健康的成长;就像歌曲《常回家看看》那样,父母不图儿女为家作多大贡献,只要儿女在身边多陪陪他们多照顾他们,他们就会觉得很开心。
在现实生活中作为子女,每天目送父母的容颜老去;作为父母,目送孩子背着书包上学渐渐远去的背影;作为老师目送一批批的学生走出校门。其实,就算是让你追,你也追不上!这就是一代代的人生啊!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人到中年,当你读到这段话的时候,你的心会不会剧烈的颤动一下?
这是家乡女作家龙应台《目送》中扉页上的一段话,说得既令人心酸又无奈,步入中年,拥有年轻时所向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地位、资本,但是平静下来才发现父亲已经远去、母亲也在慢慢的老去、儿子们挣脱自己的保护要远行、朋友们在曲终之际渐渐散去、兄弟姐妹各自经营着自己的生活,在别人眼中拥有一切的“我”却无力将他们一一挽留,环顾四周,惟有任凭他们渐行渐远,默默“目送”。有没有在这里找到你的影子,这里的“我”又是多少个我们的写照?这本书与其说是龙应台女士对自己生活的回顾与反省,倒不如说是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照出了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物。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他们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着一心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
印象最深的是以前回老家,每次走时,我昂头在前面大步流星,偶尔回首,总看见奶奶撩着围裙的一角不停地擦拭着眼睛。那时很不以为然,又不是再也不见,干嘛就像最后一次般伤感。但是,真的有一天就成了最后一次。你不管怎样离开,都不再会有人为你留恋,为你挂牵,为你等待。就算有千万次的回头,会有谁人在一直目送着我的离开,哪怕转了弯仍舍不得收回目光?我们的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后我们会目送着我们的孩子蹦跳着离开。但是我们都很难去回头张望,只因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
做儿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让他们的眼睛多点落在我们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泪看着我们渐行渐远。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属物,“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你能给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让他(她)自己体会孤独、挫折、失败等种种坎坷,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
篇3:初中生读目送的阅读心得
初中生读目送的阅读心得1
她有一双温柔的眼,为人母,慈爱地注视孩子,为人子女,关怀地注视父母;她有一颗细致的心,感受大千世界极致细微之处,寻找常人不曾想到的生活大道;她有一支淡如水的笔,却一针见血道破世事百态。
龙应台的文字就像上好的绿茶,初尝有其苦涩感,但回味浓醇,令口舌生津。第一次读她的书是在六年级,觉得内容着实生涩难懂,与我的生活相距甚远,于是便将它束之高阁,庋藏焉。直到这个寒假重新将它取出,细读后忽然觉得烟消云散,眼前豁然开朗,读至精彩处,还不住颔首以表赞同。所以,人对大义的理解能力与他的年龄、阅历成正比。
全书里令人影响最深的一句恐怕就是“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著,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我对其的理解是,每一代人都有他不同的思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就好像一条从宽阔的大道走进岔路。在大道上父母与孩子相濡以沫,互相扶持;一旦走到路口,父母、孩子就不得不选择最合适自己的那条路。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那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多陪陪父母,多分一些爱给他们,不要远远地望着他们的背影而心存愧疚。
还有一篇令我感想较深的是《狼来了》。在很多人的传统观念里,狼是一种残忍而机警的动物,它们总是捕食温顺的小绵羊和可爱的小猪;在故事“狼来了”中,狼群引得全村人手持锅碗瓢盆扛着锄头扁担欲杀之;更有父母从小告诫孩子“你再不听话,大灰狼就把你叼了去吃掉”云云。然而事实上,狼并非如此可恶。它们团结合作、共同进退、知恩图报、坚强执着、锲而不舍、和谐共生…由此可见,人从小被教授的观念常常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不到特定的情况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想法,这也是为什么早教如此重要。
《目送》共散文七十三篇,道尽子女与父母的牵绊,兄弟的携手共形,朋友的牵挂,在脆弱的边缘迷失,在失落的低谷徘徊。
可以说读一本她的书,就是读一遍人生。
初中生读目送的阅读心得2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是龙应台在她最近出版的一部书《目送》中的一段。龙应台,这支亚洲最犀利的一支笔,也会有最柔软和难以言尽的时候。在此之前我读过她的《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都是用尽了深沉和喜悦的笔锋,写尽了一个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滴惊叹和感慨。而《目送》却是思考着生与死的人生大问题,在写父亲的逝去、母亲的垂老、儿子的远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进的同时还写失意、失败、脆弱和放手,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其实,《目送》只是这本书中的开篇。开头作者是写自己在孩子第一天上学时看着他慢慢地一步一回头地走进校门,消失在自己的视野中;再到孩子十六岁时在机场目送他离开;当孩子慢慢地不再粘着父母,不再愿意和父母齐头并进的时候,这个做母亲的人,慢慢地独自咀嚼着这份落寞,慢慢地眼前出现了另一个背影,这个背影也是落寞的。在被泪水湿润而模糊了的视线里,我们都看到了那个背影,是被长大了的我们无意时怠慢了的父母的背影。他们从不打搅我们,总是在离我们十步之遥的地方缓慢前行,是为了看我们是否安全,是确保我们在无助的时候能第一个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是在看到我们欢乐时他们也能偷着乐……是的,养儿方知父母恩。在我们目送着孩子远离了自己的视野时,才知道这样的滋味父母已经尝过了很多遍。
于是,我读到了那段惊心动魄的话。一下子,眼泪就像决堤了一样再也不能收住。我一遍一遍地读着这段话,那“不必追”三个字狠狠地刺痛着我的眼睛。孩子所去的方向是灿烂的未来,而那个背影要去的地方却是无尽的黑暗。我知道,花开总有花落的时候,但,真到了那天,情何以堪?熟悉的老屋却没有了最亲的人,庭前花开却失去了驻足欣赏的人,你的喜悦再也无人分享,世界上再也不会有人知道你额前的伤疤出自何时来自何处,你,可以这样想象吗?
感谢龙应台的《目送》,让我们下定决心再对父母好一点,再好一点。穷尽我所有,爱他们,因为我们是爸妈最亲爱最疼爱的孩子!
初中生读目送的阅读心得3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目送读后感。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这是写在书的封底的话,也是我看这本书的初衷。
不喜欢离别,更不用说目送,无论是送与被。总觉得亲友离别很难过,这个送别的形式更让人伤感。所以我远行是很少让人来送的,我害怕在我的一个转身会看到落泪的双眸;我也很少去送别人,我恐惧自己那种无奈的不舍。但龙应台让我对目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龙应台已经年过半百,她的阅历要多过我很多。作为一个母亲,她在机场送儿子去美国做交换生。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查;她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其实这位母亲一直在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也没有。
这让我想到我的母亲,在我年少离家求学的时候,她是否也期待我远去的背影能回头看她;她是否会在我坐的汽车启动的时候追过来,和我能多呆一会。但是我却和龙应台的儿子一样,弃母亲的感受不顾,做着一切我该做的并且理所当然的事情。
一次去机场送我母亲,我也是看着她排着长队去安检。我就这么看着看着,希望她能一切顺利,身上的化妆水不要因此被拦截。等她结束以后,微笑的回望了我一眼,仿佛是告诉我都OK了,我走了。原来目送中的一个回望会让一个人心安。
龙应台在经历父亲的去世时,是个雨天。她没有想到可以站的那么近,距离火葬场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里。她撩开雨失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他们父女的这一别,只有在下辈子才能再续前缘了。
这又让我想到我的父辈们,我现在所经历的目送,都是很简单的凝望。虽然掺杂着不舍和无奈,至少我们都知道归期,至少我们可以聚首,至少这都不是最后一次的目送。其实这也算是一种幸福吧。
看着龙应台的一次次目送,想着自己的一次次目送。突然发现,自己对父母有着如此之多的亏欠,只有珍惜才不枉他们对我们的一次次目送..
初中生读目送的阅读心得4
这个暑假,我读了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这是一本适合感情细腻丰富的人阅读的好书。
《目送》收录的七十三篇散文,写了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去,儿子的成长单飞,朋友亲人的离散牵挂,兄弟的重逢携手……整个暑假,我花了大量时间,终于读完了所有的七十三篇,书未读完时已被深深感动。
同名篇《目送》,给我的感受最深。这篇文章分成两个段落,第一段作为母亲,龙应台叙述了儿子华安从第一天上小学起到中学、直至出国上大学十多年间的几个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离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长。第二段,龙应台作为女儿,追忆自己成长的岁月中,与父亲的一次次别离:总是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有一天,在殡仪馆熊熊炉火里永远地消逝……所以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由此,我想到自己。当我第一次踏进小学的校门时,也曾一次次回头注视父母离去的背影;当爸爸或者妈妈出差离家时,我也曾趴在窗口,目送他们的背影消失在小区的拐角。当我第一次离开父母远赴甘肃黄羊川,参加南京电视台的那次拍摄活动时;当我迈入南外大门,参加人生第一次入学考试时,我也都能感到背后目送我的那两双热切的眼神……
对于13岁的我来说,人生才刚刚起步,还不能完全体会龙应台“目送”中饱含的深意;但是我想,那些路我一定会走,那些目送背影的瞬间我一定也都会经历。只是我希望以后,自己也能有龙应台的那颗感动的心,那支感恩的笔。
初中生读目送的阅读心得5
我在车站等车,身旁是一对等着过马路的母子。母亲在起步的一瞬间握住儿子的手,儿子却不动,转头看她,眉一皱,正要说什么,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亲尽收眼底,儿子转过头,撇撇嘴,轻轻把手从母亲手中挣脱,大步向前。母亲的身躯一怔,随即上前。我看到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
目送着他们的背影,思绪纷飞。
不知从何时起,自己也像那个儿子一样,不屑父母递过来的关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难喝,不要”,一只关怀的手,也是不着痕迹地挣开。即使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询问的话语,也总是以无所谓的视线,不耐烦的神情挡回。
也不知从何时起,那个捧着书跑来跑去问东问西的身影被时光冲淡,支离破碎,渐渐清晰的是一个人翻书上网寻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个在商店里一手拿一个颜色的发夹,欢快地跑到母亲身旁询问哪个漂亮的孩子,在母亲给出建议后,仍然犹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张哭丧的脸请求“妈妈,我选不好,两个都要行不行?”而是习惯一个人作出抉择,再一个人承受。也不像儿时受了委屈跑到父亲怀中大声哭泣并且寻求安慰,而是一个人辩解,一个人反击。
《目送》中的孩子告别母亲,一个人踏上那条每个人必经的道路。在告别的时候,母亲目送着孩子渐行渐远的背影,站在斑驳小路的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风霜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她舍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岁月的洗礼。母亲太懂得这条路上的艰辛,当年的她也向往过,义无反顾过,然而也跌倒过,流泪过,但,不后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让孩子自己走,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篇4:初中生读目送的阅读心得600字
目送一词,只不过是用眼跟随着他人的背影,看着他不断远去,倏忽不见。或是永久,或是短暂。
龙应台的这本《目送》,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兄弟的携手同行,写缠绵不断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而最吸引我的,则是目送着他人离去的瞬间。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当我打开书,顺着迷人的书香,我的目光定格在了这一段字,感触颇深。
龙应台的笔下,写到儿子上学时,在穿梭纷乱的人群中能清楚看到,华安在行走时不断回头,两人视线在隔空交会。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之后的每一次目送,仿佛都在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这也使龙应台联想起了当初的自己,父亲用廉价小货车送她上学,但怕给自己女儿丢脸,只把车停到了胡同里,她目送着父亲的车子消失在路口,父亲的背影告诉她:不必追。在父亲离世时,她深深地凝望,因为这是她最后一次的目送。
每次目送,从眼中流露出的真情,是包含了多年的不舍、担心与留恋。当你在人群中回头一瞥,可能就是对他们最大的慰藉。
望着窗外雨点打在窗户上,听着滴滴答答的雨声,像是听到了时间在一分一秒流逝,我的思绪飘到了三年前......那是姐姐大学入校日,我们一家跟随导航来到了期望已久的校园,在这里我听到最多的话语,就是每个家长不断地重复着叮嘱的话,大多学生也都是“落荒而逃”,却还是避之不及,听从着父母的“唠叨”,我的父母也不例外。龙应台的笔下也曾在《目送》中写到一段对话,主题就是“与母亲的经典对话”,从中清楚可见,母亲一直在重复她所说的话,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儿子过得更好,可殊不知,虽然这些听起来有些厌烦的话,却充满了母亲对自己儿子的关爱。经过一天的奔波,等到我们与姐姐分别时,爸妈也一直在叮嘱,那泛着泪花的眼中流露出一丝不舍。待姐姐说出那句再见时,我鼻头忽然感到一丝酸痛,一种复杂的情感涌上心头,热泪在眼眶中打转,泪眼朦胧的我看着姐姐远去的身影,模糊中可清楚看到,她在用背影告诉我们:不必追。
龙应台,用淡淡忧伤的语句诠释了每一次的目送,每一次目送背后复杂的情感。直到我目送着姐姐身影的离去,才能感觉到与亲人分别的心情,多年的情感,仿佛就在那一瞬间,在不舍得眼神中诠释出来。
篇5:初中生读目送的阅读心得600字
《目送》这本书收录了龙先生的七十八篇散文,书中写尽了生活百态——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子女的远离、友人的关心、兄弟姐妹的携手。她用简单直白的文字,透过生活常态去解读人生,这是她对于父母、子女、家庭、生死的又一思考力作。
在这开篇大作《目送》中,龙先生的开头很有意思,从自己牵着年幼的儿子去上小学说起,到后青春期和儿子的.交流日渐疏远,从而思及自己与父母之间的联系也是这样渐行渐远。我们和父母之间的关系,逐渐成了一方总是固执地给予,一方总是固执地拒绝。我们都认为,我们长大了,我们有自己的想法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也想试试一个人过马路的时候会不会进退两难;一个人去外婆家的时候会不会迷失方向,一个人旅行的时候会不会结交新的朋友...那些一个人的时候,是见证我们成长的每一个瞬间。然而我们忽视了一个问题,你之所以拥有一个人生活的技能,是因为有人陪你经历了千万次的失败,仍旧相信你值得拥有成功。
我在读到龙先生的那句:“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这莫名的分隔线,好似一把利剑,直扎我内心。
芳华岁月,我们拼搏、进取,努力成为优秀,更优秀的人。我们说着伟大的抱负,做着关于理想的事,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忙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有着追不完的梦。时间对于我们来说显得弥足珍贵,我们需要时间去成长,去创造价值,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我们的时间渐渐地被工作填满了。我们对双亲的'奉养日渐远离,而我们的音讯也不能及时的传达给至爱之人。
龙应台先生在《两本存折》中,写下一段话,她说:“你在那一本存折所赚取的每一分“金钱”的累积,都是用这一本存折里的每一寸“时间”去换来的。而且,更惊人的,“金钱”和“时间”的两种“币值”是不流通、不兑换、不对等的货币——一旦用出,你不能用那本存折里的“金钱”回头来换取已经支付出去的“时间”。任何代价、任何数字,都无法兑换。”
篇6:目送课外书读阅读心得
龙应台,这支亚洲最犀利的一支笔,也会有最柔软和难以言尽的时候。在此之前我读过她的《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都是用尽了深沉和喜悦的笔锋,写尽了一个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滴惊叹和感慨。而《目送》却是思考着生与死的人生大问题,在写父亲的逝去、母亲的垂老、儿子的远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进的同时还写失意、失败、脆弱和放手,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其实,《目送》只是这本书中的开篇。开头作者是写自我在孩子第一天上学时看着他慢慢地一步一回头地走进校门,消失在自我的视野中;再到孩子十六岁时在机场目送他离开;当孩子慢慢地不再粘着父母,不再愿意和父母齐头并进的时候,这个做母亲的人,慢慢地独自咀嚼着这份落寞,慢慢地眼前出现了另一个背影,这个背影也是落寞的。在被泪水湿润而模糊了的视线里,我们都看到了那个背影,是被长大了的我们无意时怠慢了的父母的背影。他们从不打搅我们,总是在离我们十步之遥的地方缓慢前行,是为了看我们是否安全,是确保我们在无助的时候能第一个出此刻我们的面前,是在看到我们欢乐时他们也能偷着乐……是的,养儿方知父母恩。在我们目送着孩子远离了自我的视野时,才明白这样的滋味父母已经尝过了很多遍。
于是,我读到了那段惊心动魄的话。一下子,眼泪就像决堤了一样再也不能收住。我一遍一遍地读着这段话,那“不必追”三个字狠狠地刺痛着我的眼睛。孩子所去的方向是灿烂的未来,而那个背影要去的地方却是无尽的黑暗。我明白,花开总有花落的时候,但,真到了那天,情何以堪?熟悉的老屋却没有了最亲的人,庭前花开却失去了驻足欣赏的人,你的喜悦再也无人分享,世界上再也不会有人明白你额前的伤疤出自何时来自何处,你,能够这样想象吗?
感激龙应台的《目送》,让我们下定决心再对父母好一点,再好一点。穷尽我所有,爱他们,因为我们是爸妈最亲爱最疼爱的孩子!
篇7:初中生读目送心得体会
喜欢龙应台,喜欢她简单的文字,喜欢她平实随意的文字流露出来的真挚、细腻的情感,一字一句都戳中心窝,暖暖的,“对,就是这样的‘feel’,”就是我一直想要表达却没有抒发出来的感情。从《野火集》的桀骜犀利,到《孩子你慢慢来》的慈爱温柔,到《亲爱的安德烈》的小心翼翼,再到如今的《目送》,越发丰润豁达,对生命、对亲情、对幸福的深情领悟。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年龄如你我,当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心会不会剧烈的颤动一下,压抑许久的'情感是否一下子找到了出口?
从读大学到现在工作,离家已有十载,离家远了,自己年龄大了,反倒觉得和父母之间的线越牵越紧了。记得上学的时候,每年寒暑假回家,刚到家的几天,不管做什么,只要是在父母的视力范围内,那目光必是紧紧追随的,笑着看我吃饭,边说“慢点吃,还有呢”;笑着听我聊校园的趣事,偶尔插一句“是吗?”,常常会被看得不自在,心想“这是肿麽了,不就是半年没回来吗?”;每次开学的前一周,父母必是睡不好的,又一次的“目光紧紧追随”,心想“至于吗?半年后不就回来了吗?”那时的我,就像一只小小鸟,只想越飞越高,挣脱那温暖的怀抱!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着一心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只因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
因为工作在外地,回家的次数很少,每次都是急匆匆,惹得妈妈总是念叨“真是忙啊?就不能多呆几天?”,满眼关切、恳求。因为要赶火车,每次离家总是清早,爸妈一早起床,把我送到车站,之前很少回头望过。直到有一次,有一个考回家里的机会,但经过努力还是错过了,父母又一次送我,车子已经开动,只觉得心里沉沉的,回头望去,父母一直站在那里“目送”,看着他们微驼的身影,泪水再也控制不住。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总有一天,他,她会离开,正如书中写的“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所以,做儿女的我们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让他们的眼睛多点落在我们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泪看着我们渐行渐远,常回家看看。
篇8:初中生读目送心得体会
这是一本奇妙的书。淡淡的文字,凭吊的语调,细腻的感受,完全没有华丽的影子,也没什么大悲大喜。但却能让人很认真地读下去,在无形间净化我们那被尘埃腐蚀的心灵。
这是一本记录她生活点滴散文。这本书中,她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了自己作为母亲在对日益成长的孩子时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记录了自己作为女儿在面对日益苍老的父母是耐心温柔的守候;记录了自己作为采访者所熟悉付出的那份真切;记录了自己作为敏感细腻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闻杜鹃时感受到的那份凄楚和伤痛。
翻开这一本《目送》,竟然让我从头到尾保持眼睛酸楚的那种感觉——仿佛一个饱满欲滴的石榴果。
《目送》七十二篇散文,文字抚过了父母、子女的亲情,知己好友的友情、周围世界的'植物、动物、风景……用那最细腻柔软的笔触,写尽了幽微出最动人的心弦的那种感觉。读起来,连呼吸都充满了共鸣的激动。
这是一个关于时间的记载。随着时间的流逝,当我们也成为那个望背影的人时,才会真切的体会到父母那份痛楚与沉默。小时候父母把我们当孩子,父母老了我们把它们当孩子。我们会懊悔,懊悔曾经的无知,但时间不留给我们一点机会,我们想告诉自己的孩子这一切的感受,可被时间悄无声息的挡住了。时间让我们改变,让我们懂得了一切,也让我们失去了很多。
真的是这样,有些感受只能一个人体会,有些泪只能一个人掉,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真的只能一个人走。明白了这些,才算是真真正正成长了吧。
篇9:读目送的龙应台阅读心得
关于读目送的龙应台阅读心得1
凉爽的晚秋里,当我读一书《目送》时,不禁感到一丝淡淡的、凉凉的滋味。涩涩的文字让人感动,却平凡得让人流不出眼泪。
龙应台用一篇篇散文,记录了作为母亲的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遭遇的困惑,记录了作为女儿的自己在父母日益衰老中的细心和耐心,记录了孟买的铁轨、金门的地雷、老挝的孩子……她的文章不是在光写自己,而是通过自己这微不足道的光来投射每一个人。每篇散文的主题内容都很常见,可是读起来又有不一样的`感受。“母亲,原来是个最高档的全职、全方位CEO,只是没人给薪水而已。”有人说母亲是棉袄、是旭日、是山水画,龙应台说母亲是CEO,语言并不华丽,却很真实。
当我读到她送别自己的儿子时我想到现在的自己也和安德烈一样,跟妈妈拥抱很难为情,渐渐的,不再拥抱了,我的心一阵刺痛。自己以前是多爱粘着妈妈,无论走到哪,自己的手永远抓着妈妈的衣角。但现在的我们早已习惯把自己的背影留给母亲就算同处一室,也是戴着耳机,看着手机……我们是不是太忽略母亲了?她含辛茹苦把我们养育成人,可得到的却是如此冷落的对待。
现在回想起来,每晚的母亲端来的那一杯热气腾腾的牛奶,平日里那些各式各样水果,书包里只增不减的零花钱,我从来没有,也未想感谢她。反而还经常与她发生矛盾,使她经常伤心,一个人在独自抹泪。但不管我怎么样对待妈妈,她却总视我为珍宝。她为了我吃尽苦头,还忍着不表现出来。现在想想,我有什么理由去拒绝妈妈的爱?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终究我会长大,变成那个看着背影的人,目送下一代的远行
关于读目送的龙应台阅读心得2
凉爽的晚秋里,当我读一书《目送》时,不禁感到一丝淡淡的、凉凉的滋味。涩涩的文字让人感动,却平凡得让人流不出眼泪。
龙应台用一篇篇散文,记录了作为母亲的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遭遇的困惑,记录了作为女儿的自己在父母日益衰老中的细心和耐心,记录了孟买的铁轨、金门的地雷、老挝的孩子……她的文章不是在光写自己,而是通过自己这微不足道的光来投射每一个人。每篇散文的主题内容都很常见,可是读起来又有不一样的`感受。“母亲,原来是个最高档的全职、全方位CEO,只是没人给薪水而已。”有人说母亲是棉袄、是旭日、是山水画,龙应台说母亲是CEO,语言并不华丽,却很真实。
当我读到她送别自己的儿子时我想到现在的自己也和安德烈一样,跟妈妈拥抱很难为情,渐渐的,不再拥抱了,我的心一阵刺痛。自己以前是多爱粘着妈妈,无论走到哪,自己的手永远抓着妈妈的衣角。但现在的我们早已习惯把自己的背影留给母亲就算同处一室,也是戴着耳机,看着手机……我们是不是太忽略母亲了?她含辛茹苦把我们养育成人,可得到的却是如此冷落的对待。
现在回想起来,每晚的母亲端来的那一杯热气腾腾的牛奶,平日里那些各式各样水果,书包里只增不减的零花钱,我从来没有,也未想感谢她。反而还经常与她发生矛盾,使她经常伤心,一个人在独自抹泪。但不管我怎么样对待妈妈,她却总视我为珍宝。她为了我吃尽苦头,还忍着不表现出来。现在想想,我有什么理由去拒绝妈妈的爱?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终究我会长大,变成那个看着背影的人,目送下一代的远行。
关于读目送的龙应台阅读心得3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这是《目送》里的一个经典语句。
《目送》是作家龙应台的散文集,写了父亲的病逝,母亲的老去,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
读《目送》,最令人感动的是龙应台写“儿子的离”这部分内容。我们是否曾和文中的“儿子”一样,从儿时的依赖转为最终的疏离和排斥?但你可知,在你每次拒绝母亲伸出来的双手时,她是多么的痛心和悲伤。
或许,随着年岁的增长,你变得逐渐追求独立,对于母亲每天的叮嘱与关切,你开始不耐烦,开始拒绝,并毅然转身,但你可能不知道,每每你给她一个自以为潇洒的背影时,她那双目送你的眼里却蕴含无尽的伤痛;当你拒绝她为你特地准备的夜宵时,你可能不知道,她只能对着那双满是烫伤疤痕的手发呆。
你不清楚,你也不会了解,当你与兄弟朋友在外面野时,她可能正在家里抚摸着你儿时依偎在她怀里的那张照片发呆,可能在一遍遍地热着饭菜,倚着门框等你回家。
她会失望会伤心你的改变,但她不会放弃,因为你是她的责任,是她一生的责任!就像龙应台一样,对于儿子的离,她给予的只有目送,她知道,不能太约束儿子,她只能给予儿子鼓励,护送他的成长。
我们也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现在也正是父母“目送”我们,最为我们操心的时候,虽然你的一声“爸、妈”便是他们的责任,但作为子女,如果懂得父母为我们无私无怨的“目送”,那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就不应该也不要让他们一直目送着我们的背影,请转过头,看着岁月里他们日渐苍老的容颜,回应他们一个温暖的笑容。
请大家都读一读龙应台的《目送》吧,学会理解,学会感恩,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悔之已晚。
关于读目送的龙应台阅读心得4
我在车站等车,身旁是一对等着过马路的母 子。母亲在起步的一瞬间握住儿子的手,儿子却不动,转头看她,眉一皱,正要说什么,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亲尽收眼底,儿子转过头,撇撇嘴,轻轻把手从母亲手中挣脱,大步向前。母亲的身躯一怔,随即上前。我看到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
目送着他们的背影,思绪纷飞。
不知从何时起,自己也像那个儿子一样,不屑父母递过来的关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难喝,不要”,一只关怀的手,也是不着痕迹地挣开。即使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询问的话语,也总是以无所谓的视线,不耐烦的神情挡回。
也不知从何时起,那个捧着书跑来跑去问东问西的身影被时光冲淡,支离破碎,渐渐清晰的是一个人翻书上网寻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个在商店里一手拿一个颜色的发夹,欢快地跑到母亲身旁询问哪个漂亮的.孩子,在母亲给出建议后,仍然犹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张哭丧的脸请求“妈妈,我选不好,两个都要行不行?”而是习惯一个人作出抉择,再一个人承受。也不像儿时受了委屈跑到父亲怀中大声哭泣并且寻求安慰,而是一个人辩解,一个人反击。
《目送》中的孩子告别母亲,一个人踏上那条每个人必经的道路。在告别的时候,母亲目送着孩子渐行渐远的背影,站在斑驳小路的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风霜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她舍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岁月的洗礼。母亲太懂得这条路上的艰辛,当年的她也向往过,义无反顾过,然而也跌倒过,流泪过,但,不后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让孩子自己走,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关于读目送的龙应台阅读心得5
龙应台的《目送》很朴实,容易引起读者强烈的心灵共鸣。
芳华岁月踏上离乡打工的路途,现已人近中年,我总是在梦中看到,小桥流水的山脚下,有两三间历经岁月洗礼的老屋若隐若现,夕阳的余晖洒落在屋前瘦弱的背影上,而我只能遥遥望去,在归期未定前自顾自地挥着衣袖,尽可能多带走几片故乡的云彩。
忘记了是哪一个无聊的漫漫长夜,在昏暗的灯光下,偶然翻读《目送》,作者龙应台朴实的念念叨叨,引起强烈的心灵共鸣。书中,龙应台写父亲的死亡、母亲的衰老和失智,令人不忍卒读,不免担忧自己远在家乡的双亲;写孩子的渐行渐远,令人感同身受,不免思念留守在家的儿子。正如作者所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而我,作为父母的儿子,作为儿子的父亲,身份的转换,都已化作我身上那份神圣而沉重的责任,令我毅然坚决地远走,亦令我梦牵魂绕地思归。
清晨的薄雾笼罩着这个繁华的城市,我习惯性的以最好的状态开始一天并努力让自己的身体配合上这座城市的心跳节奏,期望通过无数个大汗淋漓的晨跑似那甘甜的泉水,滋养我的心田。这些时候会看见公园里常有成群结伴的老头、老太太打着不太标准的太极拳,我经过他们时,想象着双亲早晨在山间的小路行走,伴着绿水青山的交响乐,开始繁忙的劳作,一如往日。小时候,我总是喜欢和父亲比赛爬山,仿佛早一步登到山顶,我就可以脱离他的掌控,成为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但上次回家,与父亲一同爬山,我因贪吃母亲做的美食而落后几步,记忆中那个挺拔魁梧的背影忽然变得瘦弱单薄,在风中摇曳,我望着这陌生又熟悉的背影呆住了,直到耳边响起父亲那响亮的嗓门“是不是大城市呆久了,连家里的山也爬不动了?”,我默不作声,生怕父亲觉察异样,卖力加快脚步,努力留给父亲一个健壮有力的背影。
正午的下班去午餐的路上,我看见一个小男孩摇晃着脑袋,拉着他爸爸的手恳求捉几只树上的麻雀带回家,我不由地驻足远望,原来男孩子都是如此贪玩啊。记忆中酷热难耐的那个夏天,我陪儿子在溪水边找石头、在树荫下玩篮球、在山坡上摘果子、在繁星点点的夜里编童话故事……那时的大山里响彻着最动听的夏之歌,风声、水声、蝉声、打闹声浑然一体。儿童节那天,我隔着电话与儿子逗乐,“爸爸,您什么时间回家?工作忙,要多注意身体!”我像往日那样说着“快了,快了,乖儿子”,听着他日渐大人化的话语,我很是欣慰,却在挂断电话之后,望向窗外的万家灯火,问自己,撒娇淘气的儿子去了哪里呢?时间教会了他成长,可是我真的准备好了吗?我心中没有答案,只是拿起桌上儿子的照片陷入良久沉默。
人们都希望自己的成长速度超过父母的衰老速度,同时又害怕子女的成长速度追上自己。父母无言的背影留给我心酸,子女无言的背影留给我失落,而我只能用自己坚实可靠的背影留给他们放心。这一生,无言的背影将陪伴我,因它承载着我的责任,我的心愿,以及那血浓于水的亲情。
★ 记叙作文700字
【初中生读目送的阅读心得700字(精选9篇)】相关文章:
人生三书作文700字2023-06-16
那盏路灯作文700字2022-07-01
散文集《目送》读后感300字2022-06-28
《小妇人》世界小说的观后感700字2023-02-02
那盏灯亮了作文600字初二2024-02-05
五星级妈妈作文700字2023-04-15
《起点》作文700字2023-01-06
关于生活作文素材2023-03-02
700字的初中生暑假的优秀作文:暑假见闻2022-08-16
《从军行》 《春夜别友人其一》(高二选修学案设计)2024-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