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青身上的补丁》有感

时间:2023-07-03 08:12:53 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读《知青身上的补丁》有感(精选13篇)由网友“i按头人”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读《知青身上的补丁》有感,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读《知青身上的补丁》有感

篇1:读《知青身上的补丁》有感

读《知青身上的补丁》有感

林立在美国写了博文《知青身上的补丁》挂在群里,今天看见又跟了几句。鼓捣半天,还没挂上去。干脆就放在这里。

看了林立的文章,又想起当年的往事。现在的年轻人不了解我们这一代也是可以理解的',咱们的儿女谁会穿“补丁衣服”?要有,也是商店里那种“乞丐服”之类,也一定价格不菲。

我说起来不怕大家笑话,下乡之前几乎没穿过新衣服,唯一例外是上高中时买了一件蓝制服,我还是让小哥哥穿了一水后,才肯穿。谁让自己上面有五个哥哥呢!下乡前,我还真置办了两套新衣服,上衣是刘建母亲仿坦克兵的夹克做的,紧腰上衣。我两件,刘建两件。后来就造成好多老工人总把我喊成刘建,就是去年回队上,还有老工人拉着我的手说:“刘建啊!你也还记得回来看我们!”搞得我哭笑不得;新做的裤子是买来白色的维尼纶布,被母亲染成蓝色后自己做的,宽宽大大的,说是干活好挽裤脚。可是,这种布只要一沾水,那软绵绵的布就一下子硬得像铁片一样,磨得肉皮生疼,怪不得当时买布时售货员说那是“石头布”,可是谁让它那么便宜啊,买时谁都没想那么多。不过,我总算是带着新衣服去了云南。但是,到了乡下,新衣服是不舍得穿的,平日干活都是穿着旧的、打着补丁的衣服,只有下工洗了澡或休息日,才穿上“好衣服”。所以我的老照片里多数都是身着夹克和笔直裤子照的,那因为都是休息日所照,再看那几张在工地的,就都是穿着补丁衣服,尤其是裤子了。后来调到了营部,干活少了,有些太破的衣服就不再穿了,只是偶尔干活时,才穿一次。好像自己也知道要面子了,大概是长大了吧。

又嗦了不少,闹成“喧宾夺主”了。真对不起!

相关专题:尚无数据

篇2:观《知青》有感

刚看完了梁晓声主编的45集电视剧《知青》,感触良多。

虽说是在那么苦难的年代,人与人之间始终还是有很多真挚的感情的,这是最让人高兴的`。无论是亲情、爱情还是友情,终归还是有许多纯洁的。人们之间的善良本性始终是他们的精神支柱。不管条件多艰苦,生活多不易,社会多不正常,但他们始终坚信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变好,人心是善良的。

一个时代的大环境主要是政治决定的,所以人们很少能够离开政治而独立存在。但无论做出了怎样的决定,在小环境下,人们身上最美最真最善良的东西始终会还是会以各种不同形式表现出来,而这种表现主要归功于其独立思考后的价值判断。要想准确的看清现实某些问题,需要从更高层面看,把握时代的脉搏,并保持思考。

在那样一个疯狂的时代人们都怀着希望,都坚定不移的相信爱情,相信可以改变命运,相信人们的善良。而在这个和平安稳繁华的年代,有什么理由不相信真心呢,有什么理由不去相信自己的感觉呢,有什么理由去违背自己的良心呢,有什么理由不让自己活得人模人样呢?是一种什么力量让人们整天虚无、堕落、虚伪……让他们成为房子车子的奴隶,让他们毫无廉耻?也许是贪婪吧,也许是过去贫穷给他们留下深深的恐惧吧,也许是文化缺失,他们无所事事吧。

篇3:观《知青》有感

观《知青》有感

观《知青》有感

刚看完了梁晓声主编的45集电视剧《知青》,感触良多。

虽说是在那么苦难的年代,人与人之间始终还是有很多真挚的感情的`,这是最让人高兴的。无论是亲情、爱情还是友情,终归还是有许多纯洁的。人们之间的善良本性始终是他们的精神支柱。不管条件多艰苦,生活多不易,社会多不正常,但他们始终坚信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变好,人心是善良的。

一个时代的大环境主要是政治决定的,所以人们很少能够离开政治而独立存在。但无论做出了怎样的决定,在小环境下,人们身上最美最真最善良的东西始终会还是会以各种不同形式表现出来,而这种表现主要归功于其独立思考后的价值判断。要想准确的看清现实某些问题,需要从更高层面看,把握时代的脉搏,并保持思考。(WWW.FWSIR.COM)

在那样一个疯狂的时代人们都怀着希望,都坚定不移的相信爱情,相信可以改变命运,相信人们的善良。而在这个和平安稳繁华的年代,有什么理由不相信真心呢,有什么理由不去相信自己的感觉呢,有什么理由去违背自己的良心呢,有什么理由不让自己活得人模人样呢?是一种什么力量让人们整天虚无、堕落、虚伪……让他们成为房子车子的奴隶,让他们毫无廉耻?也许是贪婪吧,也许是过去贫穷给他们留下深深的恐惧吧,也许是文化缺失,他们无所事事吧。

篇4:读《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有感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思想的宝库。读《主席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笔者深深为主席青年时期如饥似渴读书、孜孜不倦学习的精神所敬服。在回忆当年知青岁月中的读书生活时,主席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

主席读书,可谓“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在梁家河插队7年间,没书可看了他就四处借书,哪怕要走十几里山路;白天干活他随身带着书,充分利用收工、放羊、吃饭的点滴空闲读;晚上则点起煤油灯挑灯夜读……就是以这样的毅力和坚持,主席当年读完了所能借到的所有书籍。反观现在我们的读书条件,阅览室,窗明几净;书架上,琳琅满目。可一提读书,一些官兵却总说没时间。时间都去哪儿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一些同志把大把时间都空耗在闲聊中,浪费在游戏里,却不愿静下心来读一本书。有调查显示,中国国民年人均图书阅读量仅为4.58本,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我们都应像主席那样,抓紧大好时光,见缝插针地多读书,读好书。

主席读书十分注重方法,“他看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不但比较几种说法的同异,也推敲作者为什么这么说。”主席读书,一方面,看一本书时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同时寻找相关书籍作为佐证,从不同侧面了解分析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形成独到见解和观点,经过反复论证、消化吸收后归纳进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读《共产党宣言》时,主席找到著作的不同译本,分析其不尽相同的理解和各有侧重的翻译,在分析对比中真正学深悟透。我们只有像主席那样分析对比地去读书,才能提高读书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掌握知识间的关联,也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素质。

《七年知青岁月》读书心得体会有感

篇5:读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有感

读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有感

读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有感

子蕴的回忆录《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是少有的我喜欢看的描写共和国成立前后出生的一代人成长经历的作品。作者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剖白心声地和你讲述她40年的人生经历,就好似活生生的子蕴坐在你对面。

不同的人看了这本书几乎都说好,这是因为书写得确实好。好就好在客观真实,好就好在坦荡无私,好就好在语言传神。我最赞赏的是子蕴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

第四章“峥嵘岁月不峥嵘”的开篇语中,子蕴写到:“时代的大潮把我卷出北京,时代的大潮又把我冲了回来。但我可以骄傲地说,这十年我没有虚度。出于本性,我踏踏实实工作,认认真真干活,生活得很充实。尽管吃了许多苦,受了许多罪,但我并没有垮掉。这十年使我经风雨、见世面,使我坚强,使我豁达,没有这十年的历练就没有我后半生的成熟。尽管这不是我个人的选择,是我们这一代人逃不掉的宿命;尽管我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东北那一片黑土地。”

这一段话是子蕴积极面对人生的.很有代表性的表述。站在整个人生的高度,个人总会遇到不可抗拒的不利环境,更何况是文革那样整个国家民族的灾难。既然无法回避,就要积极面对。何为积极面对,就是环境再乱不失做人的底线,条件再苦尽量保持正常的心态,眼前再难也对今后抱有希望,把艰难困苦看成对自己意志品格的磨练。人的一生总是坎坎坷坷的,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坎坷罢了。在面对上山下乡这个1700万城市知识青年共同的命运大坎坷时,每个知青又有各自不同的当时的心里、表现和后来的回味。接受文革期间强加于人、动辄扣帽子的教训,让我们尊重每个人各自对下乡的体味和感受吧。在这点上,子蕴做得也非常好,博客关掉评论栏,书评来文照登,读者心里品评,这就是“豁达”。

我年长子蕴两岁,经历大体相同。阳光明媚的小学和中学,乌云滚滚的文革,知青下乡的洪流……然而也有不同,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7岁进京上学。一直到初中毕业,我几乎每个寒暑假都回农村老家度假期干农活,合作社、人民公社、自然灾害时期我都经历过,农村生活的困苦,农活的劳累我都深有体会。记得有一次擗高粱叶子,太阳顶头高照,高粱地里密不透风,人好像进了大蒸笼,手抓沾满腻虫的高粱叶子擗下来背在后背上,而且越来越沉,我差点中暑晕倒在地里。

这样的经历和磨练,再加上自小读了些书,使我对生活在城市或农村看得并不是很重。在文革把我“内定保送国外上大学”的去向吹掉后,面临离校分配去向时,我有几种选择:留校做中学教师、参军、北京工厂工人、北京郊区小学教师、黑龙江国营农场农业工人(当时尚未组建兵团),农村插队。我不愿当教师,为让我留校学校阻止我参军,我不愿参与竞争仅有的几个工人名额。在农场工人和农村插队之间,我选择了农场。我看过电影《老兵新传》,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的火热生活影响了我。记得我小学时曾想长大了当一名勘探队员,是受了一首《勘探队员之歌》的影响。农村插队肯定比农场苦得多,我还是去农场吧。所以,我到黑龙江农场是平平淡淡的心态,既不是满怀豪情战天斗地,我从来不说扎根的话,也不是被迫无奈苦度时光,我是去参加社会实践。我离京没有神伤和眼泪,我是来过一种新样的生活了。由于吃苦的思想准备较充分,到农场一看,优美的自然环境,队里领导和职工的热烈欢迎,整齐干净的房间和大炕,还有像样的礼堂兼食堂,比我想象的条件好多了。地里的活,我基本都干过。每天吃的大白馒头,是我在农村老家多少天也吃不上一次的。这点是我和绝大多数一直生活在城市的青年不同的。城乡的巨大差别,自然会使他们感到农场生活比城里艰苦很多。没有了父母的呵护,一切都要自理,再加上繁重的体力劳动,会使他们一时难以适应。但对我们人生来讲,多一种生活体验,就多一份生活积累,只要你积极面对,就会像子蕴所说“没有虚度”。

在兵团时,我还想过一个问题:当年十万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是多么艰苦。他们打过仗,立过功。和平建设了,被成建制调到大荒草甸开垦黑土地,不用说生活苦,干活累,那是可以想见的,很多人年岁大了连媳妇都没处找,那是多么大的奉献啊。还有1956年来的河北支边青年,1959年山东支边青年,1964年北京支边青年,他们几乎要终生生活在这里,也没见他们叫苦叫累喊冤啊。我生活在这里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况且条件比他们来时要好多了。这样想,我的心态就一直比较平和。

初到北大荒,我的感受是,条件比我想象的好,我想做的事是,搞点调查研究。所见所闻是材料的收集,干活工作是调查的体验。还真是天随人愿,我先后在多个岗位工作过,也去过多个连队,还到2个外团住过一些天,掌握的第一手材料比较多,对兵团就有了较多较深的了解。这样,看问题眼界可以开阔些,立足点可以稍高些。所以有人说看不到我有什么发愁事。其实谁没有愁事呀,只是我总想办法化解罢了。我有点不求上进,喜欢“知足常乐”、“随遇而安”。有了这碗酒垫底,什么样的酒我都能对付。

说到知青对兵团的贡献,我自己也曾不以为然。离开兵团近40年后我回去看看,走了几个农场,在有的农场还住了几个月。各农场环境改造之优美,职工生活之安逸,城镇建设之水平,现代农业之发展,都让我惊羡不已。天天的蓝天白云,满眼的绿树鲜花,大片的沼泽森林,无际的整齐稻田,相对淳朴的民俗民风,使我流连忘返。更让我没想到的是,接触了一些老职工的第二代,他们大都在知青当老师的课堂上学习过,现在是农场的骨干或掌权者,他们对知青极有感情,尤其对知青的贡献充分肯定。他们说,农场发展有三个台阶,第一是转业官兵开发建设,第二是知青带来新文化新思想新观念,第三是改革开放。知青大批返城时,农场很是闪了一下,很多工作几乎陷于停顿。知青对农场的贡献太大了。()这些话让我很欣慰。我们的吃苦受累,我们的流汗甚至流血,没有白费,除收获了意志品格的磨练、收获了淳朴的友谊和真情,收获了对中国大农业的了解外,对农场建设也发挥了很大作用。近日在《北大荒日报》看到,不少当年的知青,现在黑龙江的社会知名人物提到“知青精神”这一概念,这也是对知青下乡精神收获的概括和肯定。

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社会浮躁问题也凸显。这也可能是社会快速转型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问题。我们这些当年的知青经历过那么多,见多识广,都知道保持社会稳定是老百姓最大的利益,克制各种欲望是满足感、幸福感的基础。我们大都已先后加入了退休大军,保持身心健康是我们的第一要务。我们健康了,可以减轻子女的负担,有条件的,还可以含饴弄孙,帮帮子女的忙。我很赞赏一位知青送给儿子的条幅:《常想一二》。人生不如意者八九,不要常想。保持精神愉快,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首要条件。人间正道是沧桑,历史的发展,人生的路程,都是一个理。学习子蕴,积极面对客观世界,我们就能豁达、开朗,尽可能愉快地度过每一天。

篇6: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1969年初始,一群朝气蓬勃的知青来到了这片黄色土地,仿佛为黯淡无光的这片景色添加了一抹生机与绿色,他们也开启了难忘的知青岁月。

在他们中间,年仅15岁的青年习近平总书记主动要求提前去当知青,来到了梁家河,一眼望不到边的黄土坡和自己心中的圣地相差甚远,满心的迷惘和彷徨,七年后离开时,充满了自信,坚定着自己的理想。在这七年间,艰苦的生活环境,陌生的生活习惯,遭遇的政治污蔑恰恰成就出了一位坚持自己最初理想的有志青年。梁家河的这一批知青,都受到了无数跳蚤的洗礼,大家以为跳蚤跳的很高,但也不至于跳上凳子,所以最后大家都蹲在凳子上吃饭,在大家认真打扫持续卫生和各个细节,跳蚤得以控制,但大家也对跳蚤有了很强的免疫力了。跳蚤的危害就此刻来说还是很大的,但是他们不是埋怨那里的环境而是用心乐观的应对。在饮食方面,缺油是最严重最主要的,同时各种粮食、蔬菜也并不是充足,加上每一天还要透过劳动赚工分,不得不说对于在环境、饮食、劳动这几方面的艰苦,如今的我们并不必须都能完全克服。对于当时的习近平同志,更是要抵抗巨大的精神压力,父亲被压迫,母亲在审查中生活,他自己还被污蔑为“黑帮弟子”。这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感觉能瞬间摧毁一个人,我想只有拥有强大的精神支柱,才能克服这一切,而青年习近平同志的精神支柱就是读书、学习、力求上进。如今的我们更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敢于吃苦,应对学习及生活中的压力,我们要勇敢应对,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根据受访者的描述,习近平同志对书籍可谓是痴迷,他具有很强烈的求知欲,喜欢钻研,有一颗踏实而平静的心,而这也是他能够抵抗巨大的压力支撑。无论是生活上还是精神上,在那个时代,对一个十几岁的少年都有些苛刻。在这个新时代的我们就应继续学习发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如今优越的条件下,多读一本书,多思考一个问题,我想在当时是青年习近平同志的梦想之一吧,所以当一齐来的知青都陆陆续续离开梁家河时,父亲的事也没有好转,青年习近平却下定决心要改变梁家河。我们如今的幸福都是前辈们用献血甚至生命探索实践创造出来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更好的爱护和传承呢。

他贴近农民,使自己与农民们打成一片,心中的迷茫渐渐清晰,立志扎根农村,服务农民。他仍然读书、钻研、也透过劳动锻炼自己的身体,顶着炎炎烈日,冒着倾盆大雨,身上的老茧都磨破了,仍然不放弃。他带领村民建沼气池,打水井,办铁业社等,是个有主心骨的人,并且在管理上也是廉洁公正。在各方面有了进展后,梁家河的生活经济文化交通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我想我们要从这些事迹中学会的是,做事要有长远的广阔的眼光,敢想敢做的魄力,并且这一切要建立在实践与理论结合的基础之上。

那时习近平同志真真切切感受着人民的需要,人民需要什么他就做什么,他在梁家河所做的一切都是具有超前好处的。他将这个信念执着至今,为全国人民谋幸福,是人民最亲最爱的父母官,心里时时刻刻装着人民的喜怒哀乐,用自己的行动提高人民的辛福指数。我们是幸福的,我们有温暖的房屋,不为吃穿发愁,还有舒适的教室学习,更有超多的书籍。而此刻能吃苦的人却大大减少,迷惘的人却越来越多。当代青年应真正理解,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成功都是透过努力取得的,但不努力必须不会成功。

不忘初心,我们不能忘记我们最初的理想,那是奋斗之动力,信念之源泉,有志者方能成大事;艰苦奋斗,逆境是最好的生长素,利用逆境让自己成长;方得始终,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在新时代的改革浪潮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必须要学习青年习近平的伟大精神,严格要求自己,拼尽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作者:魏童

篇7: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最近,我利用空闲时间,学习和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感悟很深。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不仅是记录习近平总书记知青往事的纪实著作,也是一部极具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史料经典,更是一部叫人感念历史、催人奋进的生动教材。这本书不仅记录了总书记青年时代鲜为人知的史实,同时更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一代人成长的缩影,是对“不忘初心”的真实诠释。忆过往,观今朝。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在带领我们回顾那段历史的过程中,更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更让我们增添了不畏艰辛、开拓进取的动力。所以,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凝心聚力,锐意进取,履行党员义务,干好本职工作,为建设富裕、生态、人文新礼泉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知青岁月,说真的,我们这一代年青人没有经历过,对那段岁月的概念大多来自影视剧,此次研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们认识了一个真实的知青岁月,图片、文字让我们看到了知青岁月的原貌;对话、描述为我们还原了习总书记在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习总书记说“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在那个艰苦岁月发出这样的心声,带动了其他知青的积极性,点燃了知青们在艰苦环境下的斗志,激励了当地老百姓创造新生活的愿望。时至今日,社会进步了、环境改善了、吃穿不愁了。可是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一部分人“不干正好、一干就累”、严重的还有“占着茅坑、不拉屎”甚至屁都不知道的思想和工作状态出现了,面对这种人,我们要努力杜绝这种后退思想的出现和蔓延,以习总书记“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奋斗精神和奋进思想为榜样,立足岗位,踏实工作,力争做到违心无愧,为富裕、生态、人文新礼泉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篇8: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最近很火,全书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插队期间共同生活、工作、接触的身边人的采访,讲述了总书记身处那个年代,有别于当代青年的成长历程,为我们呈现出真实、鲜活、接地气的青年总书记。

我利用工作间隙读完了这本书,感受颇深,习近平总书记无愧于在苦难历史和曲折经历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党的领导人,无愧于在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党的领导人。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身上体现的为民情怀,是我们这个时代青年干部必须坚守的。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急,我之所行”。在同来的知青都先后返城后,习近平没有在孤独的守候中秃废,没有在现实接连的打击下低头,在与命运的抗争中,他选择重生,他发现这条重生的光明大道其实就在自己脚下,那就是扎根在梁家河。“我为什么不能在梁家河扎根呢?我为什么就不能留在这里为老百姓干好事呢?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事自己干”!舞台虽小,但为民谋福利的思想却生了根发了芽,自己的前途命运不再是首要问题,如何当好职办好事,改善群众的生活成了他首要考虑的事情。

在习近平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期间,他凭公道正派、处事稳重赢得大家的信任。凭借头脑灵活、勤奋肯干,带领大家办沼气、办代销社、打水井、搞河桥治理、种植烤烟,“给村里带来很大变化,直到今天,我们村人还在受益”。习总书记曾说,领导干部要赢得群众的真心拥戴,就必须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第一追求,始终把一切为人民幸福作为最大的执政责任和追求。青年干部要坚守为民情怀,就是要学习习总书记对待群众,态度可亲;对待事业,一片赤诚;清正廉洁,自身刚硬。

篇9: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近日,闲暇之余认真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该书再现了习近平扎根黄土高原,在山沟沟里同人民群众同安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历史画卷。通过仔细阅读,书中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个个具体的细节,一个个生动的场景以及蕴含其中的精神和道义的力量,深深吸引了我,感染了我,教育了我。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总书记书中的经历让我对扎根农村、追逐梦想的奋斗历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现将学习感受总结如下:

一是树立坚定的群众观念。在插队中,他不称自己为“知青”,而是常说“我现在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我们老陕”如何如何。一两句普普通通的话语,折射出总书记的植根群众、融入群众、与群众心连心的品德。习近平曾说“乡亲们教我生活,教我干活,使我受益匪浅”,“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把自己作为黄土地的一部分,与父老乡亲打成一片,了解人民疾苦,和人民建立了血肉联系。如今,是我在基层工作的第三年,这让我深刻意识到:唯有脚踏大地、才会心里踏实,只有始终站在群众中间就会有无穷的力量,这是搞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动力源。

二要常怀爱岗敬业的情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习近平总书记插队在贫瘠的陕北黄土高原,这是全国1600多万插队知青中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对此,他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艰苦劳动中,与群众一起放羊、铡草、挑粪、拉煤、修田,闯过“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从梁家河一名普通知青到村支书,由于他敢干、勇于担当,看准了的事能够带领群众干好,最后得到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尊敬。“做事公道,勇于担当”是群众对习近平队简单而最有分量的评价,也是新时期我们基层干部最值得拥有的品质。

三是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从当知青的迷惘、彷徨到离开时的坚定、自信,总书记用实际行动诠释如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通过在农村的七年磨砺,他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作为毕生追求的目标。这些,让我深有共鸣。作为基层干部,习近平总书记对待人生的态度,激励着我们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身能力。

知青岁月

篇10: 读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有感

读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有感

子蕴的回忆录《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是少有的我喜欢看的描写共和国成立前后出生的一代人成长经历的作品。作者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剖白心声地和你讲述她40年的人生经历,就好似活生生的子蕴坐在你对面。

不同的人看了这本书几乎都说好,这是因为书写得确实好。好就好在客观真实,好就好在坦荡无私,好就好在语言传神。我最赞赏的是子蕴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

第四章“峥嵘岁月不峥嵘”的开篇语中,子蕴写到:“时代的大潮把我卷出北京,时代的大潮又把我冲了回来。但我可以骄傲地说,这十年我没有虚度。出于本性,我踏踏实实工作,认认真真干活,生活得很充实。尽管吃了许多苦,受了许多罪,但我并没有垮掉。这十年使我经风雨、见世面,使我坚强,使我豁达,没有这十年的历练就没有我后半生的成熟。尽管这不是我个人的选择,是我们这一代人逃不掉的宿命;尽管我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东北那一片黑土地。”

这一段话是子蕴积极面对人生的很有代表性的表述。站在整个人生的高度,个人总会遇到不可抗拒的不利环境,更何况是文革那样整个国家民族的灾难。既然无法回避,就要积极面对。何为积极面对,就是环境再乱不失做人的底线,条件再苦尽量保持正常的心态,眼前再难也对今后抱有希望,把艰难困苦看成对自己意志品格的磨练。人的一生总是坎坎坷坷的,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坎坷罢了。在面对上山下乡这个1700万城市知识青年共同的命运大坎坷时,每个知青又有各自不同的当时的心里、表现和后来的回味。接受文化的革命期间强加于人、动辄扣帽子的'教训,让我们尊重每个人各自对下乡的体味和感受吧。在这点上,子蕴做得也非常好,博客关掉评论栏,书评来文照登,读者心里品评,这就是“豁达”。

我年长子蕴两岁,经历大体相同。阳光明媚的小学和中学,乌云滚滚的文革,知青下乡的洪流……然而也有不同,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7岁进京上学。一直到初中毕业,我几乎每个寒暑假都回农村老家度假期干农活,合作社、人民公社、自然灾害时期我都经历过,农村生活的困苦,农活的劳累我都深有体会。记得有一次擗高粱叶子,太阳顶头高照,高粱地里密不透风,人好像进了大蒸笼,手抓沾满腻虫的高粱叶子擗下来背在后背上,而且越来越沉,我差点中暑晕倒在地里。

这样的经历和磨练,再加上自小读了些书,使我对生活在城市或农村看得并不是很重。在文化的革命把我“内定保送国外上大学”的去向吹掉后,面临离校分配去向时,我有几种选择:留校做中学教师、参军、北京工厂工人、北京郊区小学教师、黑龙江国营农场农业工人(当时尚未组建兵团),农村插队。我不愿当教师,为让我留校学校阻止我参军,我不愿参与竞争仅有的几个工人名额。

在农场工人和农村插队之间,我选择了农场。我看过电影《老兵新传》,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的火热生活影响了我。记得我小学时曾想长大了当一名勘探队员,是受了一首《勘探队员之歌》的影响。农村插队肯定比农场苦得多,我还是去农场吧。所以,我到黑龙江农场是平平淡淡的心态,既不是满怀豪情战天斗地,我从来不说扎根的话,也不是被迫无奈苦度时光,我是去参加社会实践。我离京没有神伤和眼泪,我是来过一种新样的生活了。由于吃苦的思想准备较充分,到农场一看,优美的自然环境,队里领导和职工的热烈欢迎,整齐干净的房间和大炕,还有像样的礼堂兼食堂,比我想象的条件好多了。地里的活,我基本都干过。每天吃的大白馒头,是我在农村老家多少天也吃不上一次的。这点是我和绝大多数一直生活在城市的青年不同的。城乡的巨大差别,自然会使他们感到农场生活比城里艰苦很多。没有了父母的呵护,一切都要自理,再加上繁重的体力劳动,会使他们一时难以适应。但对我们人生来讲,多一种生活体验,就多一份生活积累,只要你积极面对,就会像子蕴所说“没有虚度”。

在兵团时,我还想过一个问题:当年十万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是多么艰苦。他们打过仗,立过功。和平建设了,被成建制调到大荒草甸开垦黑土地,不用说生活苦,干活累,那是可以想见的,很多人年岁大了连媳妇都没处找,那是多么大的奉献啊。还有1956年来的河北支边青年,1959年山东支边青年,19xx年北京支边青年,他们几乎要终生生活在这里,也没见他们叫苦叫累喊冤啊。我生活在这里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况且条件比他们来时

要好多了。这样想,我的心态就一直比较平和。

初到北大荒,我的感受是,条件比我想象的好,我想做的事是,搞点调查研究。所见所闻是材料的收集,干活工作是调查的体验。还真是天随人愿,我先后在多个岗位工作过,也去过多个连队,还到2个外团住过一些天,掌握的第一手材料比较多,对兵团就有了较多较深的了解。这样,看问题眼界可以开阔些,立足点可以稍高些。所以有人说看不到我有什么发愁事。其实谁没有愁事呀,只是我总想办法化解罢了。我有点不求上进,喜欢“知足常乐”、“随遇而安”。有了这碗酒垫底,什么样的酒我都能对付。说到知青对兵团的贡献,我自己也曾不以为然。离开兵团近40年后我回去看看,走了几个农场,在有的农场还住了几个月。各农场环境改造之优美,职工生活之安逸,城镇建设之水平,现代农业之发展,都让我惊羡不已。天天的蓝天白云,满眼的绿树鲜花,大片的沼泽森林,无际的整齐稻田,相对淳朴的民俗民风,使我流连忘返。更让我没想到的是,接触了一些老职工的第二代,他们大都在知青当老师的课堂上学习过,现在是农场的骨干或掌权者,他们对知青极有感情,尤其对知青的贡献充分肯定。他们说,农场发展有三个台阶,第一是转业官兵开发建设,第二是知青带来新文化新思想新观念,第三是改革开放。知青大批返城时,农场很是闪了一下,很多工作几乎陷于停顿。知青对农场的贡献太大了。这些话让我很欣慰。我们的吃苦受累,我们的流汗甚至流血,没有白费,除收获了意志品格的磨练、收获了淳朴的友谊和真情,收获了对中国大农业的了解外,对农场建设也发挥了很大作用。近日在《北大荒日报》看到,不少当年的知青,现在黑龙江的社会知名人物提到“知青精神”这一概念,这也是对知青下乡精神收获的概括和肯定。

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社会浮躁问题也凸显。这也可能是社会快速转型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问题。我们这些当年的知青经历过那么多,见多识广,都知道保持社会稳定是老百姓最大的利益,克制各种欲望是满足感、幸福感的基础。我们大都已先后加入了退休大军,保持身心健康是我们的第一要务。我们健康了,可以减轻子女的负担,有条件的,还可以含饴弄孙,帮帮子女的忙。我很赞赏一位知青送给儿子的条幅:《常想一二》。人生不如意是常态,不要常想。保持精神愉快,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首要条件。人间正道是沧桑,历史的发展,人生的路程,都是一个理。学习子蕴,积极面对客观世界,我们就能豁达、开朗,尽可能愉快地度过每一天。

篇11:读《从钱学森身上寻找“钱学森学问”》有感

读《从钱学森身上寻找“钱学森学问”》有感

读《从钱学森身上寻找“钱学森学问”》有感

当要写读后感的时候,我往往会想着随便应付就好了,但是读了《从钱学森身上寻找“钱学森学问”》这篇文献,我仿佛发现了好多值得思考的东西,尽管这其中仍有一些雷同的观点,但是懂得思考就是创新所需要的一种能力。

文章开篇就是钱学森老先生的经典问题:“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想对于这样的问题,社会上的很多人都已经回答过了,而且是从各个方面仔细的去分析,所以出于这个原因,我只想谈的是:什么是杰出的人才?是那些整天抱着书泡在教室或图书馆的人吗?是那些平时不在学习上花心思,临考试的时候抱佛脚就可以考得很好的人吗?读完钱老对师大附中的回忆时,我觉得会创新的人就是杰出的人才。创新的人是灵活的、有逻辑思维和善于总结的人,并且他们不只会抱着理论知识高谈阔论,忽视实际操作。钱老曾多次提到,一个具有创新品格的人,他的形象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要达到一种平衡,不可能一个逻辑思维很强而形象思维很差的人具有创新能力。我们都把钱老看成一个杰出的人,是因为钱老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之间拿捏得当,从而具有了创新能力,为世人所景仰。杰出的人知道主次之分,哪些内容该掌握,哪些内容可以暂且搁置,对于这些他们都是心里有数的,并不会对所有的知识盲目地掌握,否则完完全全地失去了学习上的主见,是很难有创新的。因此,当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什么杰出的人才时,我们才能够知道现而今我们学校在培养杰出人才方面缺乏了什么,往后应该朝着哪些方向去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

再者是钱老提出的整体思想,我觉得无论是做什么事情,整体意识是不可缺少的,因为任何一个人都是依靠集体而存在的.,个人力量微不足道,即使有时候看起来是一个人完成的事情其实凝聚了各种力量。在钱老的这一思想中包含了用系统科学的理论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思想。在我看来,对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尤其是棘手的问题,用系统优化的办法去处理是再好不过的了。所谓系统优化的方法,就是要求我们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从整体上把握系统的功能和性质;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学科之间是相通的,而文献中也提到提到钱老曾经在加州理工学院创办过“系统学讨论班”,这样的班不只是用来研究理工知识,而且涉及哲学,信息学等科目,范围广泛,足以打开学生的视野,这也正好印证了系统优化方法的有效性和重要性。但是在国内,大部分高中在高一就开始分文理科进行学习,学业水平测试过后几乎是文科生只专注于文科学习,理科生只专注于理工科,到最后仿佛是文理科“老死不相往来”,不利于学生跨学科、大思维、多碰撞地进行系统控制的研究,所以还是回到钱老原来的那个问题,我们学校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那是因为学校对学生的培养范围很狭窄,并且没有把研究学问放在第一,教学方式大都是老师讲授学生听,课堂课后没有学术研究的氛围;而在研究学问时又不习惯于在一个大的背景下进行,如此这般,在学术上的观点就容易片面,还谈何杰出与创新。所以系统思想在学术创新这一方面的作用是非同小可的,要想提高我国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系统意识,带领他们掌握系统科学的理论,以便他们在往后的学术创作上能胜人一筹,带动整个国家的创新水平。

在阅读中,我还关注到钱老对当今教师的期望。他说,培养人才很重要的一点是老师要教书,而现实情况是大学老师几乎是以带领学生完成论文,实现大项目为主,忽视学生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建好学术研究这栋大楼的地基,没有地基,摩天大楼总会在人们不察觉的一天倒塌。对于大一新生来说,由于对各种课程和学术研讨尚未深入涉足,似乎对这样的现实感触不深,但是作为一个师范生来说,钱老的这一期望其实是在向我们敲响警钟,警惕我们在未来的教育生涯中要更懂得扎实学生的基础教育,并且积极地为学生营造学术创新的活跃气氛,让学生不在学习上急于求成,形成刻苦专研的好习惯。

总之,阅读完《从钱学森身上寻找“钱学森学问”》后,我感受最多的就是钱老对我国教育的期望,无论是教育制度还是教育者本身,他都希望国家和社会可以重视这些方面的改善,从而为发展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准备力量。 文一欧斯怡

篇12:读《三国演义》有感:我从他们身上学到……

――读《三国演义》有感

尤子奕

这个暑假,我又一次品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里面的内容让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作品,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的历史风云,那些闪烁着艺术光辉的典型人物,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肝义胆的关羽;狡诈多疑的曹操也是人尽皆知。它是一个历史的舞台,使我不得不掩卷长思……

我从刘备身上学到了坚持。他为了打败曹操,不惜献出一切力量去拜访应邀隐居在深山中的'诸葛亮。第一次由于不熟悉路,找了好久才找到他的家,而诸葛亮却不在家只得失望而归。第二次是在冬天,刮大风下大雪,张飞、关羽都不想去,最后他们还是去了,这次他们见到了“诸葛亮”,一问才知道他只是诸葛亮的弟弟,诸葛亮出去了,他们又无功而返。第三次才终于碰面了。我还从他身上学到了爱国精神,正是因为他希望国家强大,一举打败曹操,不惜跑三次去胜邀诸葛亮来帮助辅佐自己,这也就是“三顾茅庐”的典故来由吧。

我又从诸葛亮身上知道了学习带来的好处:凝眸知地理、仰面识天文。如草船借箭,就是因为他读过许许多多有关天气的谚语,才知道那天有雾,才敢答应那么荒唐的十天造十万支箭的要求,甚至还缩短成三天。这使我更加佩服他的聪明机智,也更让我相信学习带来的好处是无穷的。

我还从关羽身上学到了勇敢。关羽的手臂中了毒箭,可他为了国家大事,奋不顾身、只字不提。等到医生来了,才被发现毒已经进入骨头了,要切开骨头治疗,大家各个都吓得面如土色了,可是关羽却说:“我连死都不怕,就治这点病算什么?”而医生说要蒙住头、扣住手……都被他一一否定了。如果换做是我,局面便瘫痪了,就算打了医学专用药,也会“打破砂锅‘抗’到底”。在医生切骨头时,关羽表情一点不变,照样挂着笑容和将士们喝酒、下棋,周围的人都看呆了。他的勇敢精神值得让我学习!

类似的忠诚人物、英雄事件太多了,这的确是一本值得让大家细细品读的好书!

《三国演义》让我留恋的地方太多太多,我把它当成片片上好的清茶,静静地、小口地、小口地慢慢品尝。

篇13:小学生作文读后感作文:读《抖掉身上的垃圾》有感

小学生作文读后感作文:读《抖掉身上的垃圾》有感

小学生作文读后感作文:读《抖掉身上的垃圾》有感

破破茧成蝶,放飞梦想――读《抖掉身上的垃圾》有感

在罗柏材《最深刻的寓言》中,我读到了《抖掉身上的垃圾》。它讲的是一头老驴子不慎掉进了一口枯井里,农夫不愿花力气把它弄上来,恰好这口井也需要填平。于是,农夫叫来邻居帮忙铲垃圾填井。对落到自己身上的垃圾,驴子做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每一锹垃圾铲到它身上,他就不停地把垃圾抖落下来,并踩上去。很快,每个人都惊讶地看着驴子踏上井口边沿,然后疾驶而去。读罢这个简短的故事,我掩卷沉思―一

说实话,读完这则寓言时,我深深地被驴子的智慧与勇气所折服。的确,当垃圾从井口向它涌来时,驴子并没有听天由命,而是巧妙地把这些可能埋葬自己的垃圾变成了垫脚的土,最终逃出了绝境。细致想来,那些垃圾不就像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的那些困难与挫折吗?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困难的身影,它要么挡着你前进的步伐,要么引你走进让人迷乱的'十字路口。好事多磨,做那些值得做的事情必定是困难的。但是,最困难之时就是离成功不远之日,只要我们换个角度去面对,就能“柳暗花明又一村”,走向成功,甚至就会像这只驴子那样绝处逢生。

结合自身经历来说吧,我这个班干部为了班级的进步,平日里经常管管这个,说说那个,甚至有时还会向班主任打个同窗的小报告。 (小学生作文 ) 所以有一段时间,我常受到同学们的讥笑,这让我感到很委屈,甚至有点气馁了。可是转念一想,大可不必这样,目己既然想要为班级做点有意义的事,就应该勇敢地去面对。“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我通过长久的努力终于止住了同学们的闲言碎语,自己也赢得了大家的尊重,自身的能力也在不断地得到提升。这不也是挫折带给自己的收获吗?

又如在134年前电话发明之初,人们通话时总能听到“嘟嘟”的声音,后来便找到了这个奇怪声音的发声器,不仅消除了通话过程中的奇怪的声音,并从不同角度做出尝试和实验,把这种声音很好地利用在了电话未接之前的提示音上,一直延续至今。你看,这不就是换了个角度,把困难变成了成功的垫脚石吗?

花儿不会在意它与绿叶一齐进入人的视线,因为绿叶可衬托它的美丽:天空不会在意鸟儿在它的天地里飞翔,因为鸟儿可体现它的胸怀勇敢的火不在意困难的挑衅,因为这是提升自己的最好方式。

换个角度,海阔天空。如同一只毛毛虫,蜕下原来的外套方可破茧成蝶飞上蓝天,飞向梦想,拥抱成功!

【简评】

在生命的旅程中,有时候我们也会像驴子那样,难免会掉进“枯井”里,也可能会被各式各样的“泥沙”覆盖住,而+想要从这些“枯井”脱困的秘诀就是:将“泥沙”抖落掉,然后站到上面去!这则寓言紧扣这个寓意来立意,并在其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列举简洁而切合论点的事例论证了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态度,这样便把寓言的寓意解读得彻。行文过程中,作者巧妙运用群比、比喻等修辞,也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读《山果》有感:山果,我想对你说

2022《我们,从延安走来》观后感启迪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心得体会

读安徒生童话后感800字

延安学习心得体会

生活好比蜜甜初中作文

读《一样的河西河东》有感

党员干部延安学习心得体会

读《狼图腾》有感600字作文

读细米有感小学作文450字

读《知青身上的补丁》有感
《读《知青身上的补丁》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读《知青身上的补丁》有感(精选13篇)】相关文章:

读《狼图腾》后感600字作文2023-12-16

一台缝纫机散文2023-03-07

读《小狼小狼》有感500字2022-11-08

读《狼图腾小狼小狼》有感--读后感2023-04-29

缝纫机和熨斗散文2022-05-06

感念母爱深深散文2022-11-04

狼图腾读后心得总结2023-05-22

母爱深深散文2022-08-24

读细米有感700字2023-01-31

读狼图腾有感1000字2023-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