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缝纫机散文(共8篇)由网友“kty99”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一台缝纫机散文,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一台缝纫机散文
一台缝纫机散文
那一次有机会去朋友家里做客,到了之后却发现朋友在用缝纫机为女儿做衣裳,那一刻一股熟悉的感觉涌上心头。 十多年前,我的母亲,就是这样坐在灯下,一针一线的为我踩踏缝纫机做衣裳。
那时我也有一台缝纫机,确切的说是母亲有一台缝纫机,就是那台缝纫机,几乎包揽了我童年时代的所有裙子,家里经济条件的不宽裕,母亲都会用这台缝纫机给我做各种裙子,一块布料简单的裁剪,缝上皮筋就成了一条A字裙,再配以两根带子便是背带裙,那时的自己哪管好看不好看,有新裙子穿,心里便乐开了花。
那是一台极其普通的缝纫机,说它普通,是因为它的机头、机座、传动和附件,跟村子里的脚踏缝纫机没什么两样,它是绍兴上千上万辆脚踏缝纫机中的一辆。母亲的那个年代,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有一台脚踏缝纫机,是嫁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个年代的女子,可以少念几年书,但是针线活是必不可少的技能。
那时的自己特别羡慕别人家的.小女孩,因为她们的母亲又给她们买了新衣服,款式新颖,颜色好看,穿起来简直像个公主。于我而言,那仅仅只是羡慕,却并未因此感到自卑或是难过,因为母亲做的裙子一样好看,简单大方,一样欢喜,一样可以穿着跟小伙伴玩得不亦乐乎。
有一年生日,年长我好几岁的堂姐给我买了一个小洋娃娃,这是多少女孩都会有的童年记忆,于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喜悦,因为我也可以像母亲为我做衣服那样,给我的娃娃做我喜欢的衣服,做美美的裙子。
起初,我只是简单手拿针线,剪刀裁剪缝纫,渐渐地又不满足于此,开始打起母亲那台缝纫机的主意,于是就学着母亲的样子开始摆弄那台缝纫机。由于年纪尚小,坐在凳子上的自己,脚还够不到地,踩不动缝纫机,于是便站着,双脚一前一后,前脚用力踩,后脚做支撑,使劲发力,有时还是踩不动,就咬紧了牙,像是在撬动着整个地球般,那个滑稽的场景至今难忘。
踩着踩着,机头的线就被我拽了出来,那是经常会遇到的场景,于是又学着母亲的样子,将线穿过这个孔,绕过那个勾,穿进机针孔,有时线用完了,便把小手放进机头,拿出摆梭,换上与布料相匹配的颜色。娃娃的个头很小,用料也会相对比较省,我便拿些母亲的零头小碎花布来裁剪,满足我好折腾的个性。
也常常因为自己力量的弱小和经验的缺乏,踩空线,跳针,打结,缝纫线弯曲不齐的情况时有发生,甚至可以说这样的情况出现得很频繁,尽管如此,也并没有减弱我的那股热情,反而越发来得高涨,觉得既好玩又有趣,当我完成一件作品,姑且就称它为作品吧,得到来自母亲的肯定与赞扬时,小女孩的我内心滋生出的是无限的喜悦与成就感,那是种与自己穿公主裙的快乐不一样的欢喜。
愉快的经历,让我时常梦想着有天能成为一位时装设计师,每次烧饭的时候都会用粉笔在熏黑的灶台面画我想象中的衣服和鞋子,那时还是盖着小青瓦的房子,烧饭是用冒着青烟的灶台,那种愉悦的童年记忆一直伴随至今。如今,那台缝纫机仍就安安静静地伫立在老家的那个角落,而我的梦想却因为自己一个“懂事”的选择越发来的遥远。
时代的快速更叠,脚踏缝纫机几乎已经被电动缝纫机完全取代,可母亲还是喜欢摆弄她那台脚踏缝纫机,“用了那么多年,有感情了,舍不得扔,也没有坏掉”,有时候会看到母亲戴着老花眼镜,坐在阳台上踩着缝纫机做被套,做床单,我也从小时候踩不动踏摆的小女孩转变成了能踩出直直缝纫线的大人。
篇2:缝纫机散文
缝纫机散文
昨天下午,好友王女士来店里,几日不见、如隔三秋,一番寒暄之后,热情地搬凳子让座,时辰不大,又来一位女士。常言说:“三个女人一台戏”,此话不假,我赶紧忙完手中的活儿,三人叽理哇啦的闲聊起来。
王女士向我们打听,缝纫机啥牌子好,听她这么一说,我俩都笑着说:“啥年代,还要缝纫机干嘛?再者,现在买衣服穿多划算,单的、绵的应有尽有,我家到有台缝纫机,常年放在屋内占地方”。
她苦笑一声说:“此话不假,就是平时想修个裤边,做个被罩都难”,还说:“农村婆家有台缝纫机,姊妹几个都成家立业,缝纫机在家闲着,老人偏心,不让用,等以后让她当废铁卖吧”!
看她气呼呼的样子,我们说,让你老公回家拿,省得你再花钱呀!她说:“前几年就想买台缝纫机,和老公商量,猪脑子老公死活不让买,说是老家有,早晚没人要,就这样,一拖再拖,二百多元时没买,三百多时犹豫,现在可好,将近伍佰元,作为女人,我特想要台缝纫机,这是我心愿,今天他发话,买就买吧!省得你整日烦我、怨我。”
唉!真是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说起缝纫机,当初,我也是机关算尽,下决心少吃少喝可以,没有缝纫机这辈子不甘心。刚下学时,去辅导班学过裁剪衣服的技术,虽然学得不精,拿块布料,能把它做成合身得体的衣服。当时,也算是村里的巧姑娘,过年的时候,东邻西舍的人都让我帮忙,庄稼人不怎么讲究,有件象样的新衣服穿就很满足。
以后,参加工作、结婚、生子,缝缝补补,没有缝纫机实在是不方便,和老公商量买台缝纫机用,老公说:“咱家那缝纫机以后肯定归咱们,因为,嫂家有台新缝纫机用着,先别慌着买。”
话是这样说,当时,小姑子在家说话也硬气,我这个门外人,有何资格要人家的家产,决心自己攒钱,不劳驾他人。记得,当时一月三十元工资,省吃俭用,终于在我儿子两岁多的时候,如愿以偿买回我朝思暮想的心肝宝贝《飞人牌===缝纫机》,请来本厂机修工安装,老师傅干活粗鲁,梆梆几下,把缝纫机的机面订穿,裂痕永久,当时,我心疼得要命,又不敢说啥,毕竟是让人家帮忙。
小姑子出嫁时,老公当着全家人的面说:“现在家里没值钱的东西,就这一台破缝纫机,值50元钱,村里有人要卖了,钱让老妈消费,省的越放越陈旧一文不值”,直到这时,老太太开腔说话:“缝纫机不卖,你妹妹用习惯了,让她带走。”呵呵,原来是这样啊!怪不得当初老公说,缝纫机归我们,老太太不乐意。加之,我这倔脾气,自己花钱买来的东西用着气势。
如今,想起来可笑,随着儿子一天天长大,老公的工作日渐稳定,我们又把家搬到县城,厂里的生活用品几乎都搬过来,唯独那台飞人牌缝纫机没拿。当时,孩子小,三天两头吵架是家常便饭,总想不定那日会离婚各奔东西,自己辛辛苦苦买来的家当,决不让老公来平分,那是我几年的'心血,分分毛毛从牙缝里省出的钱,180元现在看来小菜一碟,十几年前,对我来说可是个大数目。
慢慢地生活水平日日提高,自己又住上家属楼,老公说:“有地方,把缝纫机拉到新家算了”,我说:“拉过来可以,要是真过到离婚那一天,丑话说在前头,分家产时,缝纫机列外”,人家傻笑着满口答应。
说到这,三个疯子笑得前仰后合,原先怒气冲冲的王女士更是笑得合不住嘴。细想想,家里放个铁架子,真没多大用途,偶尔,我会做几双鞋垫子,家人的衣服裂缝了缝一下,缝纫机也得保养,长时间不磨合会生锈,隔段时间檫檫抹抹是我任务,这家伙,只有我用用它,以后儿女们才不用它,说不准还把它挡废品处理掉,呵呵,以后事就管不了。
说句掏心窝子的话,要是日子真过不下去,离婚、打官司、上法庭,当年的缝纫机要不要都行,而今,想要的是家电和房子喽!
几人一拍即合,观点一致,鼓励王女士,想要就买,不就几百元钱吗?
篇3:缝纫机和熨斗散文
缝纫机和熨斗散文
我喜欢熨烫衣裳,一到这时,家里人就说我面带母像。其实,我很男人,当知青时偷鸡摸狗,耍刀弄棒,工作后独当一面好胜争强。但是,喜欢熨烫衣裤就是我的嗜好。其实熨烫衣裳的嗜好,是源至于当年母亲的辛劳,母亲一生她都在给儿女们缝制衣裤。母亲对我身教言传,我则由习惯演变为了嗜好,于是,这么多年我都喜欢自己熨烫衣裤。
当年,家里有台缝纫机。那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是家庭炫耀的三大件。但我家缝纫机绝不是为了炫耀家庭富裕而添置。而是全家老小穿衣穿裤所必须的工具,因为离开它,全家人真会衣不遮体。那时,每人一年三尺布票限制,是完全不能解决全家老小的穿戴。
母亲十六岁与父亲结婚。在他们共同生活的六十二年里,生育了我们十七个兄弟姐妹。而这十七儿女的里里外外,穿着打扮都出自于母亲之手,几十年来,那台修理无数次,除去机身,零件基本全换的缝纫机,立下了汗马功劳。老院子的邻居经常说“你妈太能干了,看你们家的娃娃,人长得抻抻抖抖,个个被你妈妈打扮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其实他们哪里知道母亲的.辛劳。在我家,哥哥的衣裳传给弟弟,姐姐的衣裳传给妹妹,周而复始,一直到我们长大能够自己添置新衣。传下来的衣服需要缝补后小的才能穿。母亲就不停的在缝纫机上劳作,于是就自学成才的练就了一身的缝纫手艺。从剪裁到制作,上街看见流行哪种式样漂亮,回来即刻就可以缝制出来。过年,其他人家都在给孩子买新衣服,而母亲在三个月前就要给每个孩子准备过年的衣裤。虽然有的衣裤是旧衣裤改制,但每个孩子都能穿上母亲缝制的“新衣”高高兴兴的过年。当那台缝纫机每天按时发出“哒哒哒哒”的声音,邻居就会说“她又在给娃娃们缝衣服了。”这声音一直延续到旧院撤除搬到新居。
家里有过无数个熨斗,从最早的火熨斗到后来的电熨斗。母亲制作衣裤离不开熨斗。熨斗在母亲的手中运行自如,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有时我站在旁边看母亲熨烫衣裤,感觉她在跳一种旁人没有看见过的舞蹈。展开收回那么有定式,那么的规矩潇洒。皱折的布料在她手下,一会就变得平平展展,母亲完全在是在制作一件艺术品啊。
我喜欢上了缝纫机,喜欢上了熨烫。母亲说“这个娃娃要是找不到工作,完全可以当裁缝接我的班。”
人世间,母亲伟大,我的母亲更是伟大。她用毕生的精力操持着这个家。她超出了一般母亲的坚毅,超出了一般母亲的辛苦,超出一般母亲的洒脱,在她生育了十七个儿女后。坚毅的让孩子们长大成才,绝不会因为孩子多了,而放弃对子女的教育。在父亲忙于工作的时候,她承担了全家老小的生存责任。当健在的儿女们已经繁衍成一个有六十多人的庞大家族时。母亲则坐在草坪上开始读琼瑶的小说了。
如今,我们已经不能再听到母亲缝制衣物时缝纫机发出的哒哒声音,看不见母亲烫熨衣物时,熨斗冒出的蒸汽和吱吱响声。但大家一聊到母亲的能干和贤惠都还不能忘记那年那月的缝纫机和熨斗。
母亲是八十岁时离开的我们。弥留之际已经说不出话来,她用手握住我的手,看见她眼泪顺着脸庞流下,其景痛苦之极。我强忍住眼泪,一直到丧事办完。最后在清理母亲遗物时,看见她把儿女们给她买的首饰、钱财基本不动的保留在那里。实在忍不住,我发出了剧烈的抽泣。
在我住的城市,一对能够生育十七个子女的夫妇是不多见的。而且把这么多的子女养育成人更不多见。当这十多个孩子渐渐的长大成人,还有几个颇有建树时,该享福的母亲却辞别儿女进入天国。
怀念母亲,年年思念不断。记得离别前紧紧握着我的手的伤感,记得为您清点遗物时您留下余温的物件,走进老屋看见墙上你慈祥的笑脸,母亲还似乎就在我们面前,我们却永远不能握住您的手了。
母亲,我还在自己熨烫衣物,我想您了。
篇4:一台收录机散文
一台收录机散文
书桌上的那台收录机,宽不过35CM,高也仅只18CM,早已退居了“二线”,可自己依然舍不得丢掉,还是每天会把它擦得蹭亮,让它时常在自己的视线里出现。
现在的我们早已习惯到网络上搜索并收听那一支支如过眼云烟般的流行歌曲,聆听那一曲曲幽远深邃的民乐作品,珍藏那一首首经典不愿忘怀的珍品。有时觉得效果还不够理想,就会打开音响,拿出珍藏的CD,来一个音乐盛宴。将自己置身于作品所营造的意境之中,让自己在这样的音效中感受作品带给自己的愉悦,让内心丰富的情感随音符的节律变化而自由收放。同时,让愉悦的心情更加灿烂,让伤痛的泪痕渐渐风干,让忧郁的思绪重见阳光。
每次欣赏着这样舒心的音乐,我总会想起自己的姐姐,想起是姐姐的资助,自己才拥有了桌上这台收录机,才使音乐渐渐溶入了自己的生命,才让自己有了不断向前的动力。
那时的自己还在上学,在那梦想放飞的岁月里,我们的热情永远比夏日的骄阳更热烈,我们也将对生活的`激情演绎到极致。那时,卡拉OK这种音乐的表现形式,让多少人体会到了音乐的魅力,也感受到了这种参与的乐趣。不仅卡拉OK厅成为了人们休闲娱乐的热门场所,大街上还会看到简易的摊点。一台电视,一对音箱,一台功放,一台卡拉OK机,一对话筒,一箱录像带,我们就可以在这样的场所花上五毛钱或是一元钱一展歌喉,将我们新学的或是熟悉的歌曲在音乐的伴奏下尽情演绎。
为了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让学生有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同时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校方决定举行校园卡拉OK演唱比赛。一石激起千层浪,在那集合了青春热情的地方,还有什么样的消息更能这样的让每一个学子都心动呢!而我,当然也不离外。接到通知后,我们就着手选择歌曲,也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到大街边去欣赏路人的歌喉,希望能从中学到点什么,希望路人的演唱能选择自己准备比赛的那首歌曲,以便能把旋律记得再熟一点。
预赛那天,学校礼堂人山人海,有准备大展歌喉的,有赛前紧张得不知所措的,当然更多的是看热闹的。如做了一场梦一般,自己如何上场又如何唱完,自己当时不清楚,现在也不明白。这或许就是第一次上场比赛的人所共有的感受吧,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当然,第一轮就被淘汰也不完全是紧张的缘故,还有自己根本就没有过多的练习机会,和音乐根本不和拍,看着电视屏幕的演唱和其他选手记熟了旋律,深情的演唱之间根本就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比赛的结果,自己在第一时间就写信告诉了大姐,还把自己的感受也和大姐说了。家境的困难,早已让我们姐弟习惯了勤检节约的生活,兜里的空落让我们在花钱上永远都不可能不节省,但我却一直愿意去花上8分钱的邮票外加一毛钱的信封和几页信纸,将一段时间来自己的一切都和姐姐说说。那时,姐姐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仍未完成学业的她就到一个非常边远的小山村去做了代课老师,这只能用“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来解释吧!
姐姐回信的内容我现在都记得非常的清楚,她说:“不要怕失败,应该在这样的努力与尝试中让自己不断地提高”。信的结尾还说:“可以姐弟俩一起努力去买台收录机”。我当然知道姐姐的意思是让我在父母给的生活费中省下点,她再想点办法。可她也知道家里的状况,我并省不下多少,而且她的工资是少得如此可怜,虽然从一开始的30元加到了后来的50元。可就那点钱生活都还成问题,和她一起的同事还要家里资助呢!而且,同样喜欢音乐的她也还没有这样的“奢侈品”呢!她的学生在“六一”儿童节上表演节目时,由于没有这样的“奢侈品”,她只能把学校那台破得音律不准的脚踏风琴搬上舞台,亲自为他们伴奏。当然,我也并没放在心上,因为我知道那对于我和姐姐来说都是一个遥远的梦。
之后的每一次通信,姐姐都会“违规”在信纸内夹带上3-5元钱。虽然是3-5元钱,我明白这对姐姐的生活将是多大的影响,因此我也曾在信中和姐姐说过不用带了,因为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数目,我甚至都觉得是不可能实现的。可姐姐说:“只要有梦想就要去努力,尽力了,即使失败也不会有遗憾”。
就为了这样的一个梦想,姐弟俩共同努力着,一个学期下来居然攒了37元,这简直是比我们各自一个月的生活费还要多呀。假期还征得父母的同意,我去支鱼、摸螺蛳、贝壳卖的钱可以自己留着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一个假期当中,我居然又累结了8元多。当然,在新学期开学的时候,父母在生活费之外还多给了我20元。
全家人为了我的一个小小心愿而一起努力着,看着攒到的钱渐渐多了起来,而且离我的目标越来越近。每个周末,我都会从学校的山坡上徒步到城里逛上一逛,为的是省上5毛钱的公交车费,并到卖收录机的柜台或橱窗上看上好久、盯上半天。
就在校园第二届卡拉OK比赛即将开始的前一个月,我终于攒够了可以买到自己早已看好了的上海产的一款宝石花牌收录机,它要价127元。那天,天空非常的晴朗,怀揣着一大叠钱的我,在商店的门口却犹豫了,想想差不多近一年的时间为了这样一个心愿值不值?想想为了这样的心愿全家人又勒紧了多少裤带。可又想到姐姐说的“只要有梦想就要去努力,尽力了,即使失败也不会有遗憾”,我还是将那心仪已久的收录机放到了自己的床头。同时,也在为第二次的上台比赛做准备。我相信,有姐姐的资助,有家人的关爱和那永恒不变浓浓亲情的支撑,我一定会努力并不断取得进步的……
篇5:缝纫机
缝纫机
214174江苏无锡锡山高级中学季丹
小时候,家里有台缝纫机,时常能听到它嗒嗒嗒响个不停,总能看到妈妈脚踩在踏板上,旁边的轮子不停地转,妈妈的手则在缝纫机面板上片刻不停地重复着递送的动作。
缝纫机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那个物资还比较匮乏的年代,实在是没有太多的钱为家人添置一季又一季的新衣,这时,缝纫机就派上了用场。每到换季的时候,总能看见妈妈在缝纫机上缝缝补补,脚不停地踩,轮子飞快地转,嗒嗒嗒,嗒嗒嗒……往往要到深夜。这样的声音常常伴我人眠,我却一点儿也不觉得刺耳。
长大了一点儿后,家里要用到缝纫机的时候没有那么多了,缝纫机时常闲置着。我便把它当做我的小书桌,在上面写字,画画。有时我会停下来,摸摸那绕满线的线筒,感觉毛毛实实的`,也会用手指轻弹那悬在机头外面的单线,这倒也给我带来了不少的乐趣。
没有玩具的时候,我就盼着妈妈给外婆和奶奶做衣服。妈妈做衣服的时候,要做的就不仅是缝纫了,还要画线、裁剪,家里就会有一些滑石粉片。我拿起一块握在手里,滑滑的,凉凉的,感觉很舒服,我在布上面着横杠、竖杠、圆圈,然后抬起头,对妈妈开心地笑笑,或是挥舞着布头,把自己当做彩虹仙子 每次外婆和奶奶拿到妈妈带去的衣服郁无比高兴,都夸妈妈手巧能干。这时,我总能看到两片淡淡的红晕慢慢地浮上妈妈的脸颊。
再往后,家里几乎用不着缝纫机了。久而久之,它失去了原有的光泽,蒙上了一层灰。妈妈就做了一个套子把它罩起来。偶尔,邻里亲朋知道妈妈有这手艺的会请妈妈帮忙缝些东西,妈妈便高高兴兴地接过活计,掀开缝纫机的罩子,这时,亲切的嗒嗒声便又响了起来……
这也都是几年前的事了,现在家里的缝纫机早就送人了,别人家的也搬上阁楼了,有时还会在垃圾桶旁看到破损的缝纫机。总之,好久没再见那踏板上下翻动、飞轮转动的情景了。
前些时候回家时,听妈妈说,二嫂因为闲来无事,搬出缝纫机帮别人缝缝补补以贴补家用。前几天,我走在街上,正好看到二嫂的小店里一些老婆婆围着二嫂,缝纫机上,二嫂双手不停地忙碌着……
我没有走近,就远远地站着,静静地望着二嫂的缝纫小屋,仿佛看见了那久违的翻动的踏板与转动的滚轮,那嗒嗒的声音也仿佛再一次萦绕在耳边……
(指导老师 朱晓芳)
篇6:妈妈的旧缝纫机散文
妈妈的旧缝纫机散文
前几天朋友圈发一消息,说回忆里的老物件,你认识五个以上说明你老了。我想测测自己是否老了,迫不及待地打开了消息,消息里陈列了二十件老物件,我全认识,其实答案早在我心里,只不过想看看是什么老物件。第一件老式手电筒,第二件妈妈的缝纫机。再看看缝纫机的图片,木色两层台面,折叠式盖板,和我家的一模一样,看着它就像见了久别重逢的亲人,多少往事尽在眼前。
缝纫机也有光荣的历史,在五六十年代谁家有一台缝纫机,就像现在谁家开一辆宝马车一样自豪。我记着八十年代初期缝纫机作为三转一响(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成为嫁女的高配。我出嫁时也没缝纫机,现在却成了老物件,不得佩服社会发展速度之快。
我家的缝纫机比我大一岁,从我记事起缝纫机就是我家的骄傲,四五个村子就我家有台缝纫机。小时候大弟常想把大皮带轮拆下来当滚环。小弟玩的最开心的就是用手拨着皮带轮转,一次突然地震,我们本能地跑到院子,地震过后才发现小弟没跑出来,进屋寻找,小弟还在拨他的大皮带轮,如无其事。我常凑在妈妈身旁看妈妈踩缝纫机,脚都痒痒的,只要妈妈离开,我就乘机踩两脚,那满足感就像喝了蜜一样甜。特别是家里有外人时我最爱踩缝纫机,被乡里乡亲跨上几句,感觉自己创造了世界奇迹。有时踩不好,打断了缝纫针,就会挨妈妈一顿打,几天不敢踩。可时间一长又去踩了,不知不觉中我学会了缝纫机,第一件作品是给外婆缝裤头,外婆哭笑不得,我却得意洋洋。
我上小学时,学校经常组织文艺演出,演出的服装都是家长自备。其他同学的服装都做好了,我的衣服由于妈妈忙连布料都没有买。我哭着告诉妈妈,一两天内就要演出,没有服装,老师会批评。妈妈说演出的时候一定能穿上。第二天下午放学回家,看见妈妈买来了布料,我悬着的心落下一半。明天就要统一着装,衣服还是布料,急的我吃饭都食而无味。妈妈一点都不着急,洗锅,喂猪,等一切活干完夜幕已拉开,我心里嘀咕着又要挨老师的批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妈妈看出了我的心思,让我去睡觉。哪里能睡着,我看着妈妈点亮煤油灯,把布料在炕上铺展,拿尺子用粉笔划线,剪刀咔嚓咔嚓几下,衣服就剪好了。我在缝纫机哒哒的声音中进入梦乡。早上妈妈叫我起来,穿新衣服上学去。看着新衣服我立马清醒喜上眉梢,穿上妈妈做的新衣服,心里的那点虚荣感从同伴们的目光中得到满足,走起路来像风一样,感觉身体都要飘起来了。
缝纫机虽然给我带来了荣耀,却苦了妈妈。缝衣服是妈妈的业余活,她以劳动为主,兼包家里一切家务活,养鸡喂猪,洗衣做饭都要妈妈在劳动休息的时间去做,缝衣服只能是晚上加班。那个年代生活贫困,买布凭票,每人每年平均七尺布票,七尺布票每人每年只能缝一件衣服或一条裤子,也没有成衣可买,穿的衣服补丁摞补丁,早已找不到衣服原来的'模样。就是补丁我家的是缝纫机补不上去的,比手工补得漂亮多了,特别是爸爸的裤子,膝盖处补得像鞋垫一样。我上初中时这句话成为生活美德的标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可见生活的艰苦。平时做衣服的人也不多。重点是腊月为孩子做过年的衣服。
我所处的年代是中国人口飞速增长的年代,什么都缺,就是不缺孩子,一家六七个孩子太普遍了,孩子们也只能指望过年有一套新衣服。一叠叠布料要变成一件件衣服,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到腊月,我们坐在热炕上暖着,妈妈就在缝纫机上煤油灯下缝衣服,她低头弯腰,双脚踩在缝纫机踏板上,双手不停地拉推布料,一上缝纫机就是两三个小时。昏暗的煤油灯把妈妈放大的影子贴在墙上,我们看着墙上妈妈活动的影子,听着缝纫机哒哒的歌声入睡,又在缝纫机哒哒的歌声中醒来。看着妈妈冻裂的双手,煤油灯燃烧时浓烟熏黑的鼻孔,睡眠不足深陷的眼眶,心里非常难受,却无能为力。妈妈把一叠叠布料变成一件件衣服,也为家里换回一叠叠毛票,我们有了新衣服,有了学费,有了幸福的童年。
缝纫机不仅帮我们家度过了艰苦的岁月,也使我家和村里人关系融洽。妈妈缝一件衣服收四毛钱,也有付不起四毛钱的人,妈妈就不收钱,他们送妈妈一捆蒿柴,一来二去都帮了忙。如出现紧急情况,有老人突然去世,没有准备寿衣,妈妈不吃饭也要把寿衣做好,让逝者走的体面。我家也在八二年翻修老房子,当时乡里人没有施工队,都是以自家人为主,村里人相互帮忙修建房子。我家没有强壮劳力,修房子的事使父母发愁,到施工时,村里人都来帮忙,房子很快修好了,妈妈高兴的说都是缝纫机帮的忙。
到了八十年代土地承包后,缝纫机陆续进农村,走进千家万户,再也不是稀罕物。物资的流通渠道多样化,个体户如雨后春笋一样出现在城镇乡村市场,市场繁荣带来经济发展,物资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各种商品琳琅满,缝衣服的人少了,缝纫机也退居二线,做一些缝缝补补的小活。跨世纪后,工厂为消费着想,为上帝做事尽心尽力,细致入微。妈妈的缝纫机彻底退休,成为物件,摆在屋子的某个角落。
再后来妈妈也要搬进城,妈妈和弟弟达到共识,一定要把缝纫机搬上,它对我们家有恩。如妈妈所愿,缝纫机也跟进城,住在卧室的一个角落。棕色的铁制架子,两层木色油漆台板,折叠式盖板,盖板的前端由于折叠时手摸次数太多,油漆已发白。揭开大盖板,再拉起小盖板,用手提起机身,倾斜机身,压下小盖板,把机身扶正,久违的缝纫机终于见面了。机身通体黑色,机身上蝴蝶牌三个烫金繁体大字闪闪发光,机身靠底座处金色商标仍然耀眼,中国制造国人的骄傲。缝纫机咬合处黑色烤漆已,像母亲的白发那样耀眼。看着它,就像久别重逢的亲人,有一肚子的话要说,曾经的心酸幸福真想一吐为快。触摸它,一股暖流瞬间传遍我的全身,使我的血液沸腾,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是啊,小小的缝纫机可以见证家庭的兴旺,祖国的繁荣富强。
篇7:我家的缝纫机现代散文
我家的缝纫机现代散文
我家的缝纫机是上世纪70年代末买的,距今已有40年了,上次回老家看望母亲,见它像一个失宠的娇子,静静地挺立在堂屋的一个角落里。看到它,就想起了40年前我学习扎枕头套的往事……
上世纪家乡遭遇“75.8”特大洪水浩劫后,国家对灾区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给予了大力的支持,衣食住行更是雪中送炭,灾区三年大变样,不论是大集体还是个人家庭,都有了一定的经济积累。家庭有了富余,年轻人结婚就开始流行“三转一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富余的家庭也逐渐添置了这“三转一响”。我家人口多,穿衣是个大问题,所以父母亲节衣缩食,于1978年春购买了一台“蜜蜂”牌缝纫机,它是一家人的宝贝,母亲爱不释手有空就学,我也是跃跃欲试。
那年我还不到20岁,对新事物接受十分渴望,听说隔壁的发小已学会扎自己的一对枕头套,还拿出来在我跟前炫耀,我说啥也不能落后,死磨烂缠母亲让我也扎对枕头套试试。开始母亲认为我是个大男孩,学做衣服不好看,父亲更是怕我把新机器捣弄坏了,不让我学。越是反对我越扭,我就偷着学。结果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我就把一对枕头套给扎好了,尽管针线走的不是太直,但是大样上还蛮不错的。我把它看成宝贝似的,一直珍藏到现在都没舍得扔掉。每当看到它,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当年的那段美好的往事。
提起这台缝纫机,还有一段故事哩!我小舅刘来成和我同岁,比我结婚早得多。当年和小妗子定亲,除了彩礼外,非要一台新缝纫机不可,否则不嫁给小舅,刚发罢特大洪水不久,姥姥又过早病故,家中生活维持都紧紧巴巴的,哪里再掏几百块钱买它呢?这可愁坏了姥爷和小舅。姥爷来我家一说这事,母亲就和父亲商量,把俺家刚买回不到两个月的“蜜蜂牌”缝纫机抬给了小舅,成全了这门亲事。后来小妗子得知真情后,看我们孩子多做衣困难,结婚后攒钱坚决要还我们,父母执意没要,后来又买了一台“蜜蜂牌”缝纫机,就是现在还存放的.这台。这台缝纫机没少给我家出力,不但母亲,而且两个妹妹和妻子也学会扎衣服了,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不必要的家庭开支。
到了1993年,我工作调动到了正阳县,爱裁剪会做衣服的妻子也把家搬了过来,我们又买了一台“飞人牌”缝纫机,成了她的专用工具。两个孩子的衣服都是她来做,大人的衣服也有缝缝补补的时候。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人小孩都买着穿,缝缝补补的任务便少了,很多人家的缝纫机都受到了冷遇,甚至长年累月闲置着。可是,在我家不同,会勤俭持家且心地善良的妻子没有冷遇它,经常用它来扎衣服,缝缝补补,穿针引线,或给新裤腿锁边,或大衣改成小衣,或帮邻居的小孩做婴儿衣,或给同事的衣服修修补补,它总是闲不着。
缝纫机用久了不能使唤了,妻子总是闲不住,总想找台缝纫机做活。这不,我们的五楼邻居家有台缝纫机,长年没人使唤,妻子得知情况后总是到她家借用,邻居说,干脆你搬到你家,做衣服什么的不再来回跑了,搁你家你使用更方便,我有需要去你家。妻子也不客气,真的把它搬过来了。几年来,妻子义务为大家服务,耽误时间不说,还陪进去不少的线、纽扣、针、缝纫机油等,但妻子心甘情愿,乐此不疲。每当完成一件缝缝补补,她心里就像喝了蜜一样甜。
缝纫机不但给妻子带来了无比的乐趣,而且还成为连接邻居的情感纽带。可以说,我们家的人缘,绝大部分是由这台缝纫机一针一线连接起来的。
篇8:难忘缝纫机进农家散文
难忘缝纫机进农家散文
——缝纫机,划时代的宠儿;标志着工业化机器大时代走进乡村与家庭。
一
我家有缝纫机啦!买缝纫机那天,全家乐得像过年。
至今不忘40年前的情景:1973年一个周六傍晚,在县城机关工作的父亲骑车回来休礼拜天(那时是单休)。听街门吱呀一声,我在土炕上拉开木棂窗户向外看,见父亲推开街门进得庭院,车后座上摞捆着一大一小俩纸箱,我赶忙跳下炕穿鞋。一家人呼啦啦从屋里冲到院子迎接爸爸;围上去扶车解绳,有说有笑别提多快活。原来是买缝纫机啦!我围着大纸箱转来转去,急着看箱上的图文介绍。解下纸箱抬进屋,我和哥手忙脚乱地拆箱,按父亲的吩咐急火火找来螺丝刀扳手钳锤等工具,手扶机件一块组装,我边装边摸来摸去爱不释手、啧啧赞叹。一会儿装完,开始轮换上机,试用尝新……
父亲先蹬空机示范,讲脚踏位置、如何用力、怎么个蹬法。我把纸箱的图文看了又看、拔不下眼睛。首先上机的自然是母亲。哪知道坐上去一蹬,根本踏不转:哎!这怎么了?可不是我弄坏的哈!母亲有些惊异胆怯。原来,曲柄连杆机构正好赶在极限点卡住了,大家不懂、以为坏了,还拱头去看飞轮踏板;母亲不是瞪得反转;就是“死点”上憋住了;只好使闷劲蹬,或突然蹬动了,突突突像冲锋枪似地疯转、吓人一跳;要么皮带蹬掉了,脚踏板大飞轮呼呼空转……
接着,一家人挨个上机尝新过瘾,个个洋相百出既喜又怕却很开心,小心翼翼怕损坏机器,把她当宝贝似地宠着。难免有时提心吊胆弄得一惊一乍,不时嘻嘻哈哈笑成一团。爸爸提醒,不要用太大力气哈、那个细铁棍(连杆)能蹬断;小心机针扎手。
母亲学缝纫机挺费力,在农村生活,从未摸过什么机器,没有机械操作基础。为了省线,还不舍得用,先以破布条条练习“空跑”。等真正用线缝纫试验时又断线;要么上下线一紧一松;或线、布、针缠绕成一堆一团,解不开扯不掉;还老是撞针甚至断针、教人胆战心惊的。反正,开始阶段不知费了多少讲究。越生疏越是毛病百出、大小故障结伴儿一起跑来凑热闹、欺负人。开始还怕机针扎手,以前就听说过,村里有人缝纫时被机针扎透手指。接下来,母亲有空就上机练习,终于学熟了。
缝纫机,简直带来了母亲和姐姐第二次解放。有了缝纫机,要数母亲和姐姐最高兴,再也不用为缝缝补补带灯拉夜、出力遭罪了。有什么针线活,掀开罩套坐到机前,哒哒哒一会儿工夫就得了。不仅快捷,缝得也好,针角均匀还平整。全家终于穿上机器缝的衣服。虽然母亲的手工针线活做得漂亮,可还是不如机器“跑”得标准。
农家手工缝补旧衣裳、做新衣服多费劲哪!至今不忘,母亲一年到头,从来没有闲散时候。除了洗衣做饭、杂乱家务事;其余全部时间,几乎都耗在缝补或新做服饰、被褥上。每天,忙完别的,母亲便会翻箱倒柜找出破衣烂衫、碎旧鞋袜、破布条条,摊在炕席上;盘腿坐上土炕,扯过线笸箩,开始缝补衣服鞋袜被褥;而藤条编织的大针线笸箩,总是放在土炕边或墙角,天天都要用。母亲把块块条条旧布料剪来切去、修补破衣烂衫。那时大多数衣服都是补丁摞补丁;有的地方补丁好几层,又厚又硬。
母亲最累的是,每年秋冬要为全家人拆洗翻新棉袄、棉裤和被褥,还需做春节穿的新衣服。那个年代,还不兴买成品衣裳,也没有卖的;乡下没有私人裁缝铺定制服装;镇上有,却舍不得花这块八毛的手工钱。我们姊妹四个加父母爷奶共八口,光是每人一套外衣就有16件新衣,画线剪裁、手工缝制,每件就要不停地缝几天,总共要一两个月才能干完;记得,母亲引领着针线在布面上、蜗牛般一针一线爬行,带灯熬夜黑白忙活在布衣经纬间、老牛似地耕耘跋涉。而今,缝纫机登门了,这一切迎刃而解。
二
说缝纫机解放了母亲和姐姐,那是场面话。其实,现在想想,买缝纫机最开心、收益最大的也许根本不是母亲,而是我——13岁正处于贪玩好奇年龄,没有正经买来的玩具;从她进门那天起,一直是我的心爱之物,随即成了我最好的玩具。她是我家的第一台机器,还那么大!故然,只要闲着,我就赶快上去蹬崴两下过过瘾。在当年那蛮荒闭塞的眼界里,缝纫机周身一切都显得那么完美漂亮,好玩极了。特别是电镀部分锃光瓦亮。光是看着它就高兴,好像那快乐是顺着目光直接流到心里。尤其头些日子,有机会就靠过去围着她转悠,看过来望过去、瞅瞅这摸摸那。特别是小巧精美的梭子,玲珑剔透特别好玩;还有精美的机针、压脚、商标牌、弹簧夹、摆动臂,都叫我爱不释手;我还喜欢倒线绕线,可以取下梭子尽兴地欣赏把玩,双脚发力倒线、两手休息,悠然地看着两个线辊飞速旋转、紧张忙碌得不可开交,像两个玩具,煞是有趣。
缝纫机台板同样令我喜爱,珠光宝气、好看又好用。长这么大可是从没见过这么光亮的塑面台板;脸贴上去,还凉津津的,是暖心的凉而爽;凑近细瞅、溜光水滑,什么材料这么漂亮?特别是,不用时还可把机头折叠沉进机箱,把台板变成一个桌面,太妙了,太有创意了。每天放学以后,干完家务杂事、自留地或菜园农活,总愿意在缝纫机台板上写作业;虽然背光阴暗,明明有三屉厨和小饭桌,偏要在缝纫机台板上写,就因为喜欢;写一会瞅瞅这摸摸那、左看右看看不够,写着作业心里喜滋滋的;兴致高了,写作业也不觉得乏味;有缝纫机陪伴,枯燥的学习像游戏似的意趣横生、有滋有味。
其实,此前是见过缝纫机的,村里已有一台私人的。但那毕竟不是自己的,况且从来没捞着碰过、摩挲;只是垂涎三尺地行过注目礼、远远地看人家用,心里那份好奇与艳羡甭提了。现在,自家有了,有机会就想去摸摸,只要母亲、姐姐不用,我就上机蹬瞪。那时的我们,可不像现在的孩子、什么都见过!我的双眼空空的、里面没有什么东西,饥渴得像两个低三下四身份卑微的“乞丐”,看见什么都喜欢!
等到手练熟了,就急于“跑”东西,我可用她缝东西了。念大学和就业后,做了数不清的`鞋垫、坐垫、其他用品,还有床边垫。本来这些都是妈或姐做,但我为了练手、过瘾,偏偏自己办。后来我手修成“正果”了,其实缝得比姐姐、妈妈还强。妈和姐可夸我手儿好了!鞋垫基料是妈妈以浆糊裱糊的纸板破布“阙子”,外表包上破布缝成。就业后,住宿舍时大家经常穿着脏污的工作服坐床边闲聊,为保持床单褥子清洁,我专门跑了个床沿垫布;没有新好布料,就把废弃的旧床单剪下一截,转圈缝包边,在布面上缝出三个隶体空心大“您请坐”。
但是,等过了“保鲜期”以后,就忘了似的不再碰机器,稀罕够了。用她时才想起来。
三
缝纫机在今天早已不算什么。可在那个年月,家庭买缝纫机却是件大事;著名的家用——第一代“三大件”手表、缝纫机、自行车,是当时所有人梦寐以求的理想目标!但不好买。首先没钱,对一般农村家庭,全家七八口人撅腚扒胯吭哧几年,除了吃穿,省吃俭用剩下的钱也买不了一台100多元的缝纫机或自行车。即使有钱也买不到。计划经济时代,物质匮乏不说,什么都得凭票;票儿稀缺得要命,像缝纫机、自行车等家庭高档耐用品更得凭票供应。
记得为买120元的青岛牌,还是买130元左右的上海蝴蝶、蜜蜂牌或钻石牌,父母反复掂量讨论半天;想买名牌又不舍得多花这10元钱。名牌可能会提高身份,而非名牌经济实用实惠。最后只买了青岛牌。可别少看这10元!10元钱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大致是一个农村家庭全年的零花钱。那时,农村整劳力累死累活干一天才值一到两毛钱,一年干300天才30到60块;工厂学徒工一月工资才约12至18元;一本连环画五分钱,一块糖一分钱;新鲜大鲅鱼才四毛八一斤,一斤猪肉七毛八,后来提价才涨到七毛九;一件无袖棉背心,5到10元就可买断。
至今不忘,村里最穷的几家,有的欠大队接近1000元饥荒。大家就私下议论说,他家这辈子是还不上这些债务了。
过了些日子,街坊邻居相处不错的,有不少来蹭机做针线活儿,都是免费,母亲从来没有想过要什么费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母亲总是尽全力帮扶乡亲们。我家的缝纫机是村里第二台。前一台也是家人在外工作的。
后来,缝纫机逐渐多起来,村里把部分个人的缝纫机集中起来,成立村缝纫组,给一些报酬;为村民或外村人缝补衣裳,酌情收费。既方便了村民,减轻家庭妇女手工缝制的辛苦,机主还有了一定的创收。村民只要舍得花几毛钱,便可穿上机器缝的衣服。可谓多全齐美。
70年代末80年代初,公社也有了缝纫组,面向社会承接加工衣服。
现在想想,那应该算是乡镇企业的萌芽、先祖了。后来,公社还有了专业“被服厂”——当时还没有胆量叫“服装厂”;专门承接对外加工被褥和服装;同时也制作各种服装,供给一些商铺、市场销售。
村里和公社的缝纫组,还专门买来电熨斗——那时候可是奢侈品!个人根本买不起或舍不得。熨烫的衣服,哎呀溜平溜平的,真是羡慕人啊!特别是姑娘们,更是趋之若鹜;那看熨斗的眼光,就像看着心爱的恋人!那时候大都是纯棉料,新的还可以,洗一水后总是皱皱巴巴不像样。电熨斗使旧衣服也能保持平整弥新,熨烫过的衣服格外好看、熨帖、漂亮,简直像新的,穿身上感觉就是不一样。
可惜,绝大多数人不舍得到公社缝纫组花钱缝衣服,为了省块八毛钱一件的手工。母亲也是,虽然她不如裁缝铺缝得更专业熟练,也没有熨斗烫平;但是母亲总有土办法“摆平”,做好的衣服放在枕头下面压,或在被子垛下面;有时急用,母亲织花边时,叠好的衣服放在屁股下面,一晚上就压平整了。
四
以后,逐渐地,各县市区都有了自己的专业服装厂,既可去量身订做,亦可买现成的衣裳。他们的成品衣服摆上了各大百货商场的柜台、货架。自此,城乡人民的服装,才逐步走上正轨的流水线、工业化大生产。将人们的穿戴水平一下子提高几个档次,带来质的飞越。
这才几年?仿佛就在昨天!从千百年来手工缝纫,到缝纫机、机械化大生产的划时代进步,竟然一步穿越!真是巨人的步伐啊!
现在,社会迅猛发展,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有条件吃好穿好、穿戴更讲究了。别说自己做衣服,费事受累还不一定做到好处;就算能做也不做了!到商店、市场什么样的衣服没有?各样质料、做工、花色、款式应有尽有,要啥有啥、挑着样买;有钱了,谁不想轻松一下、享受优质舒适高雅的生活?有现成的衣服可买,又做得漂亮,谁还自己辛辛苦苦做衣服?
现在,缝纫机在农家,也几乎淘汰了;使用的人很少,也就是个别人家。更不用说城市。家用缝纫机的逐渐边缘化,从反面体现了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生活的提高、物质的富裕。她是与那个特定时代相伴的产物。像60岁就退休一样,让位给后来者、新生代。
缝纫机的面世,对城乡家庭妇女而言,简直称得上是一次革命,一次服饰穿戴、生活的革命。一个巨大进步。用机器缝衣服,使广大妇女大大减轻了繁重的缝缝补补、家务劳动强度,节省了时间体力,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纵向看,有了缝纫机,才渐次有了缝纫组、服装厂。如果没有她,我们至今也穿不上像样的衣服。这对所有人,对整个民族、国家、世界,都是不可小视的大事情。甚至可以说,是缝纫机改变了人们的容颜、一部分外在形象,美化了人类,妆饰了世界;是她开辟了人类的一种新生活,奠定了一个穿着、服装新时代,让城乡人民的生活上了一层新台阶!
★ 缝纫机和熨斗散文
★ 叙事性散文
【一台缝纫机散文(共8篇)】相关文章:
格局决定命运2023-03-05
风会记得每一朵花的香作文500字2022-10-06
藏书,我珍爱的财富经典散文2023-11-01
我的伯父经典散文2022-06-09
风,会记得那朵花的香作文2023-08-01
那些与评书的记忆碎片散文2022-07-09
江面,那满船的温暖的写景散文2023-02-16
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作文800字2024-02-09
关于大家庭的散文:垫起来的高度2023-05-27
一缕微风润我心作文2023-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