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读后感:左手的掌纹读后感(共15篇)由网友“奶茶品鉴师”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七年级读后感:左手的掌纹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大家!
篇1:七年级读后感:左手的掌纹读后感
我读《左手的掌纹》中这篇《听听那冷雨》都依旧激动不已,害得女朋友还追问我以前似乎有过什么青涩回忆?我暗自窃喜,是的,有一段青涩回忆,就是从那冷雨开始。寒假至今,我一直在读余光中老先生的散文集《左手的掌纹》,一边是在感叹这位文学大师文笔之精湛,润色之如神,另一边在细细地分析,了解这位大师的人生经历,希望从中有点启发或者有所借鉴。在看他的散文时,总觉得这是一首诗的扩大化,亦或者本身就是一首诗,譬如“莲莲相连,莲瓣的千指握住了一个夏天,放走了一个夏天”,譬如“月光是史前谁的魂魄,自神话里流泻出来,流向梦的,夜的,记忆的每一个角落”。深度,密度,在余老的散文中总是恰如其分,细细探究总觉得别有一番风味。少年奔波,少年轻狂,少年亦舞梦。余老的经历也可以说是一首诗,在他的人生经历中,诗便是他本身,他本身便是诗。从金陵城下到蜀地僻隅,从厦门沐风到海外润雨,诗似乎一直在陪伴着他,情一直在鼓涌着他,尤其是乡情,尤其是对身后的一片黄土有着深深的眷恋。在散文集里,这种情溢得满满的,满满的愁,字里行间,总不乏思念,总不乏感触。是的,隔着浅浅的海峡,那个时候的他确实是遥远而贴近的愁。现在倒好了,两岸的不断交流与沟通想必能减轻余老的这种乡愁,但是,隔了几十年,再踏上那片魂牵梦萦的土地时,愁更愁,情更溢了吧。看似陌生,实则更亲切,亲切之余,便有诗的灵感,文的风骨。许多时候,贴近心声的东西是最能打动人的。余老的文章里,写的最多的就是心声的倾泻,真真实实的倾泻,钳上诗的骨架这心声便上了一个台阶,但它始终只是心声罢了。他在《剖出年轮三十三》里写道:“真正的诗人,该知道什么是关心时代,什么只是追求时尚。真正的诗人,不但需要才气,更需要胆识,才能在各家各派批评的噪音声之外,踏踏实实,走自己寂寞然而坚定的长途。”是的,真正的诗人便是这样一种独立而寂寞走着的人,余老是,诗中的余老也是,散文中的余老更是。诗与散文,本身不那么联系,即使有联系,也不会很密切,但是余老做到了,做到了如何使诗与散文在亲密的联系,水乳交融。合上这本厚厚的散文集,感觉心里似乎清澄了些。夜色里,安静的风偷偷溜进窗门,显得更安静了。
篇2:《左手的掌纹》读后感
余光中老师对这个选本也异常满足,他在序言中说:“这本〈左手的掌纹〉所选的作品五十多篇,有短到数百言的小品,也有长逾万言的巨制;有纯粹的抒怀文,有夹叙夹议的杂文,有本身出版的序文,尚有不折不扣的论文。无论篇幅与体裁都不拘一格,可谓最广义的一部文选了。”这些散文或记外洋见闻,或写念书杂感,或写域外游踪,或写情面调皮,或抒思乡怀人之情,内容普及,不拘一格,编选者从余光中散文创作的整体性和多样性出发,整体勾勒出这位活泼在今世天下汉文之林中的文学巨擘,从浪迹天边到誉满中外的人生轨迹与心途经程,齐集展示了余光中散文创作的多方面的艺术才能。这些散文漫笔,叙事抒怀议论自成一家,激情旷达,叙事精当,思绪坦荡,情面练达,常识广博,读来美不胜收,在今世作家中,像余光中这样“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又卓有成绩的作家并不多见,无怪连散文巨擘梁实秋老师对此都异常推许,称之为“一时无两”。
余光中先生是以写诗出名的。大家耳熟能详的《邮票》,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然而,余光中的散文写得不比他的诗差。这本《左手的掌纹》所选的作品五十多篇,有短到数百言的小品,也有长逾万言的巨制;有纯粹的抒情文,有夹叙夹议的杂文,有他自己出书的序文,还有不折不扣的论文。无论篇幅与文体都不拘一格,可谓最广义的一部文选了。
篇3:《左手的掌纹》读后感
余光中先生是以写诗出名的。大家耳熟能详的《邮票》,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然而,余光中的'散文写得不比他的诗差。这本《左手的掌纹》所选的作品五十多篇,有短到数百言的小品,也有长逾万言的巨制;有纯粹的抒情文,有夹叙夹议的杂文,有他自己出书的序文,还有不折不扣的论文。无论篇幅与文体都不拘一格,可谓最广义的一部文选了。
文杂情亦杂,作家的情感像喷涌的泉,丰富多样,即使这样,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贯穿始终的两种情感。一是思乡爱国,二是念女思亲。
先来谈谈我对他第一种情感的理解。
在《从母亲到外遇》这篇文章中,余光中把大陆比作母亲,台湾比作妻子,香港比作情人,欧洲比作外遇。余光中出生在南京,为了躲避战乱。后,他与母亲离开大陆,去了台湾,一住就是37年。期间他也在香港和欧洲待过。其实,余光中待在祖国的时间是很短的,但是,他的根在祖国,因此,他把大陆比作母亲,台湾比作妻子不无道理。他这样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后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作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我离开她时才21岁呢,再还乡时已经64了;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语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不然我真的会魂飞魄散,被西湖掏空。”即使余光中离开了中国,在他乡生活时间太长,他也无法真正融入他乡,因为他身上流淌着的是中国的血液,血液里流动的是龙族的气息。
篇4:《左手的掌纹》读后感
至今,我一直在读余光中老先生的散文集《左手的掌纹》,一边是在感叹这位文学大师文笔之精湛,润色之如神,另一边在细细地分析,了解这位大师的人生经历,希望从中有点启发或者有所借鉴。
在看他的散文时,总觉得这是一首诗的扩大化,亦或者本身就是一首诗,譬如“莲莲相连,莲瓣的千指握住了一个夏天,放走了一个夏天”,譬如“月光是史前谁的魂魄,自神话里流泻出来,流向梦的,夜的,记忆的每一个角落”。深度,密度,在余老的散文中总是恰如其分,细细探究总觉得别有一番风味。少年奔波,少年轻狂,少年亦舞梦。余老的经历也可以说是一首诗,在他的人生经历中,诗便是他本身,他本身便是诗。从金陵城下到蜀地僻隅,从厦门沐风到海外润雨,诗似乎一直在陪伴着他,情一直在鼓涌着他,尤其是乡情,尤其是对身后的一片黄土有着深深的眷恋。在散文集里,这种情溢得满满的,满满的愁,字里行间,总不乏思念,总不乏感触。是的,隔着浅浅的海峡,那个时候的他确实是遥远而贴近的愁。现在倒好了,两岸的不断交流与沟通想必能减轻余老的这种乡愁,但是,隔了几十年,再踏上那片魂牵梦萦的土地时,愁更愁,情更溢了吧。
看似陌生,实则更亲切,亲切之余,便有诗的灵感,文的风骨。许多时候,贴近心声的东西是最能打动人的。余老的文章里,写的最多的就是心声的倾泻,真真实实的倾泻,钳上诗的骨架这心声便上了一个台阶,但它始终只是心声罢了。
篇5:《左手的掌纹》读后感
我对这个书名也是一见倾心,左手的掌纹,一看就觉得满是温暖的五个字,有种默默的情愫在其中。有人说,控制右手的左脑掌管着理智的神经,而控制左手的右脑,却掌握着一个人的情感,于是,左手无形中就被赋予了一种传递人感情的使者的形象。况且,左手离心脏更近,想想如果被一个人用左手牵起,如果始终站在一个人的左边,是不是就可以离他更近一点?而刚刚流过心脏的血液流到了左手,保留的温热是不是可以更多一些?对于不是左撇子的我来说,自然比右手用得少,由此,少做那些杂事的左手也多了些细腻。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还仔细看了看自己左手的掌纹,那细细密密的纹路,互相错综交叉,真的最适合比喻复杂的人生,而反手握拳,那些象征命运的轨迹一下子就被自己握在了手中 ,这真的是种特别的感受。
现在来说说读后感吧。打开目录,最吸引的题目就是这篇《梵高的向日葵》。熟识我的人都知道,向日葵是我最喜欢的花,那样明亮热烈的黄色,是我心中最灿烂热情的风景。记得以前每年里七月份的时候北京的朝阳公园总会有一大片的向日葵迎着骄阳开放,小时候总喜欢去看。向日葵的花期不长不短,一个星期左右,所以每次去,都有新生的也都有凋谢的,由此没有什么特别的悲凉。看着,只是让我觉得很美,很天然,很悠闲。我喜欢向日葵的永远面向阳光,永远看着太阳,眼里永远都是温暖,也永远都看不到悲伤。
而显然,凡高眼中的向日葵,余光中眼中梵高的向日葵一定和我眼里的不一样。
篇6:左手的掌纹读后感
《左手的掌纹》仿佛是个有着别样敏感的少女,她的情感,清新自然。余光中散文中充满着诗话的词句,这大概就是他被盛赞是“有时写诗,左手写散文”又卓有成就的作家的原因吧。
我对这个书名也是一见倾心,左手的掌纹,一看就觉得满是温暖的五个字,有种默默的情愫在其中。有人说,控制右手的左脑掌管着理智的神经,而控制左手的右脑,却掌握着一个人的情感,于是,左手无形中就被赋予了一种传递人感情的使者的形象。况且,左手离心脏更近,想想如果被一个人用左手牵起,如果始终站在一个人的左边,是不是就可以离他更近一点?而刚刚流过心脏的血液流到了左手,保留的温热是不是可以更多一些?对于不是左撇子的我来说,自然比右手用得少,由此,少做那些杂事的左手也多了些细腻。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还仔细看了看自己左手的掌纹,那细细密密的纹路,互相错综交叉,真的最适合比喻复杂的人生,而反手握拳,那些象征命运的轨迹一下子就被自己握在了手中,这真的是种特别的感受。
篇7:左手的掌纹读后感400字精选
余光中也很高兴这本诗集,他说,在序言:
最喜欢的系列之二想象一下他们所经历的荣耀,这反过来又多么危险。我想叫醒我的老虎教它一个强大的和决定性的勇敢和优雅的细嗅蔷薇。我想种植玫瑰的心,大集群的大型集群的玫瑰带老虎的芳香…
余光中的散文很少读诗,但美妙的语言流下的水和自然流畅左手的掌纹读后感,描述了一种不可名状的魅力景观。
篇8:关于左手的掌纹读后感300字
余光中先生是以写诗出名的。大家耳熟能详的《邮票》,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然而,余光中的散文写得不比他的诗差。这本《左手的掌纹》所选的作品五十多篇,有短到数百言的小品,也有长逾万言的巨制;有纯粹的抒情文,有夹叙夹议的杂文,有他自己出书的序文,还有不折不扣的论文。无论篇幅与文体都不拘一格,可谓最广义的一部文选了。
文杂情亦杂,作家的情感像喷涌的泉,丰富多样,即使这样,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贯穿始终的两种情感。一是思乡爱国,二是念女思亲。
篇9:左手的掌纹读后感1000字精选
余光中先生是以写诗出名的。大家耳熟能详的《邮票》,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然而,余光中的散文写得不比他的诗差。这本《左手的掌纹》所选的作品五十多篇,有短到数百言的小品,也有长逾万言的巨制;有纯粹的抒情文,有夹叙夹议的杂文,有他自己出书的序文,还有不折不扣的论文。无论篇幅与文体都不拘一格,可谓最广义的一部文选了。
文杂情亦杂,作家的情感像喷涌的泉,丰富多样,即使这样,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贯穿始终的两种情感。一是思乡爱国,二是念女思亲。
先来谈谈我对他第一种情感的理解。
在《从母亲到外遇》这篇文章中,余光中把大陆比作母亲,台湾比作妻子,香港比作情人,欧洲比作外遇。余光中出生在南京,为了躲避战乱。后,他与母亲离开大陆,去了台湾,一住就是37年。期间他也在香港和欧洲待过。其实,余光中待在祖国的时间是很短的,但是,他的根在祖国,因此,他把大陆比作母亲,台湾比作妻子不无道理。他这样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后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作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我离开她时才21岁呢,再还乡时已经64了;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语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不然我真的会魂飞魄散,被西湖掏空。”即使余光中离开了中国,在他乡生活时间太长,他也无法真正融入他乡,因为他身上流淌着的是中国的血液,血液里流动的是龙族的气息。
在《地图》这一文中,我又清晰地感受到了文章跳跃的脉律。他说,去新大陆的行囊里,他没有像肖邦那样带一把泥土,毕竟,那泥土属于那岛屿,不属于那片古老的大陆。他带去的是一幅旧大陆的地图。密歇根的雪夜,盖提斯堡的花季,他常常展视那张残缺的地图,像凝视亡母的旧照片。那些,在嘉陵江上,在那里,他从一个童军变成一个高二的学生。
我没有试过离开祖国,无法真正理解身在他国的余光中在每个梦呓的日子里是怎样低声呼唤中国的名字,但我能体会这种感觉。身在佛山,每当我翻看广东地图,我的目光也总会落在东海那个小镇。我总会想起那儿的云淡风轻,那儿的浅海蓝天,那儿的闽南细语,那儿的擂茶欢鼓……于是,我更能想象,离开了中国大陆的余光中,每每勾起他的思乡情思时,眼眸里是泛着怎样的泪花。
再而来说说我对他另一种情感,思念亲人的理解。初看《日不落架》这个名字的时候,我不得甚解,直到我看完,终于能理解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有着怎样的柔软内心。余光中的四个女儿长大后都留在了别的国家,两个在北美,两个在西欧,留下他跟他妻子守在台湾。于是,看天气预报的时候,他们二老总是聚精会神。“一家既分五国,气候自然各殊。其实四个女儿都在寒带,最北的曼彻斯特约北纬53°,最南的纽约也还有41°,都属于高纬了……黄昏,是一日最敏感最容易受伤的时辰,气象报告总是由近而远,终于播到了北美和西欧,把我们的关爱带到高纬,向陌生的又亲切的都市聚集。陌生,因为是寒带,亲切,因为是我们的孩子所在。”看天气预报的时候,应该是他们最纠结担心的时候,若是她们女儿所在城市风调雨顺,他们二老还安心些,可要是那些城市刮风下雨下雪,他们的神经就紧绷着,内心纠结着,仿佛自己已先感受了严寒的侵袭。
我深深相信一句话,无论儿女是否已经长大,他们永远是父母眼中的小孩子。我想到了我的阿爸,有一次我打电话回家,他跟我说要添衣保暖,佛山总是比汕尾冷一两度呢。我心里暖暖的,原来,我爸看天气预报也会关注异乡佛山的情况,也会想起是否他女儿受了寒。正如余光中所说,他们真的每晚在电视上向女儿“寒暄”,不是客套,而是真情,因为中国人不惯和家人紧抱热吻,恩情流露,每在淡淡的问暖嘘寒,叮嘱添衣,这是中国式的关爱。
不难想象,余老夫妇俩每晚是否能安心入睡,即使睡了,他们也是做着天伦美梦。梦中那一窝四只小白鼠,跟他们欢乐地在一起。不难想象,可怜天下的父母心。
余老是一个至情至善的普通人,他跟我们一样,爱国爱家。不同的是,读着他的文字,我们更能清楚体会到那种感觉是怎样的,因为他的字传达着爱,像涓涓始流的清泉,默默流淌,却掷地有声。
可以说,散文包罗万象,余光中左手的掌纹,其纵横的纹路是清晰明暖的情思。
篇10:八年级读后感:读左手的掌纹后的感想
这本《左手的掌纹》所选的作品五十多篇,有短到数百言的小品,也有长逾万言的巨制;有纯粹的抒情文,有夹叙夹议的杂文,有他自己出书的序文,还有不折不扣的论文。无论篇幅与文体都不拘一格,可谓最广义的一部文选了。
文杂情亦杂,作家的情感像喷涌的泉,丰富多样,即使这样,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贯穿始终的两种情感。一是思乡爱国,二是念女思亲。
先来谈谈我对他第一种情感的理解。
在《地图》这一文中,我又清晰地感受到了文章跳跃的脉律。他说,去新大陆的行囊里,他没有像肖邦那样带一把泥土,毕竟,那泥土属于那岛屿,不属于那片古老的大陆。他带去的是一幅旧大陆的地图。密歇根的雪夜,盖提斯堡的花季,他常常展视那张残缺的地图,像凝视亡母的旧照片。那些,在嘉陵江上,在那里,他从一个童军变成一个高二的学生。
我没有试过离开祖国,无法真正理解身在他国的余光中在每个梦呓的日子里是怎样低声呼唤中国的名字,但我能体会这种感觉。身在佛山,每当我翻看广东地图,我的目光也总会落在东海那个小镇。我总会想起那儿的云淡风轻,那儿的浅海蓝天,那儿的闽南细语,那儿的擂茶欢鼓……于是,我更能想象,离开了中国大陆的余光中,每每勾起他的思乡情思时,眼眸里是泛着怎样的泪花。
再而来说说我对他另一种情感,思念亲人的理解。初看《日不落架》这个名字的时候,我不得甚解,直到我看完,终于能理解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有着怎样的柔软内心。余光中的四个女儿长大后都留在了别的国家,两个在北美,两个在西欧,留下他跟他妻子守在台湾。于是,看天气预报的时候,他们二老总是聚精会神。“一家既分五国,气候自然各殊。其实四个女儿都在寒带,最北的曼彻斯特约北纬53°,最南的纽约也还有41°,都属于高纬了……黄昏,是一日最敏感最容易受伤的时辰,气象报告总是由近而远,终于播到了北美和西欧,把我们的关爱带到高纬,向陌生的又亲切的都市聚集。陌生,因为是寒带,亲切,因为是我们的孩子所在。”看天气预报的时候,应该是他们最纠结担心的时候,若是她们女儿所在城市风调雨顺,他们二老还安心些,可要是那些城市刮风下雨下雪,他们的神经就紧绷着,内心纠结着,仿佛自己已先感受了严寒的侵袭。
我深深相信一句话,无论儿女是否已经长大,他们永远是父母眼中的小孩子。我想到了我的阿爸,有一次我打电话回家,他跟我说要添衣保暖,佛山总是比汕尾冷一两度呢。我心里暖暖的,原来,我爸看天气预报也会关注异乡佛山的情况,也会想起是否他女儿受了寒。正如余光中所说,他们真的每晚在电视上向女儿“寒暄”,不是客套,而是真情,因为中国人不惯和家人紧抱热吻,恩情流露,每在淡淡的问暖嘘寒,叮嘱添衣,这是中国式的关爱。
不难想象,余老夫妇俩每晚是否能安心入睡,即使睡了,他们也是做着天伦美梦。梦中那一窝四只小白鼠,跟他们欢乐地在一起。不难想象,可怜天下的父母心。
篇11:初二读后感:读左手的掌纹后的心得体会
文杂情亦杂,作家的情感像喷涌的泉,丰富多样,即使这样,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贯穿始终的两种情感。一是思乡爱国,二是念女思亲。
先来谈谈我对他第一种情感的理解。
在《从母亲到外遇》这篇文章中,余光中把大陆比作母亲,台湾比作妻子,香港比作情人,欧洲比作外遇。余光中出生在南京,为了躲避战乱。后,他与母亲离开大陆,去了台湾,一住就是37年。期间他也在香港和欧洲待过。其实,余光中待在祖国的时间是很短的,但是,他的根在祖国,因此,他把大陆比作母亲,台湾比作妻子不无道理。他这样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后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作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我离开她时才21岁呢,再还乡时已经64了;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语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不然我真的会魂飞魄散,被西湖掏空。”即使余光中离开了中国,在他乡生活时间太长,他也无法真正融入他乡,因为他身上流淌着的是中国的血液,血液里流动的是龙族的气息。
在《地图》这一文中,我又清晰地感受到了文章跳跃的脉律。他说,去新大陆的行囊里,他没有像肖邦那样带一把泥土,毕竟,那泥土属于那岛屿,不属于那片古老的大陆。他带去的是一幅旧大陆的地图。密歇根的雪夜,盖提斯堡的花季,他常常展视那张残缺的地图,像凝视亡母的旧照片。那些,在嘉陵江上,在那里,他从一个童军变成一个高二的学生。
我没有试过离开祖国,无法真正理解身在他国的余光中在每个梦呓的日子里是怎样低声呼唤中国的名字,但我能体会这种感觉。身在佛山,每当我翻看广东地图,我的目光也总会落在东海那个小镇。我总会想起那儿的云淡风轻,那儿的浅海蓝天,那儿的闽南细语,那儿的擂茶欢鼓……于是,我更能想象,离开了中国大陆的余光中,每每勾起他的思乡情思时,眼眸里是泛着怎样的泪花。
篇12:左手的掌纹 余光中
左手的掌纹 余光中
《左手的掌纹》为著名的现代作者余光中所写,《左手的掌纹》是一篇纯粹的抒情散文。
作者:余光中 著
ISBN:10位[7539919736] 13位[9787539919737]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6-1
内容提要
本书是从余光中全部散文创作中“精选”出来的。它囊括了作者五十年间散文创作各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作,从最早发表的《猛虎与蔷薇》、《石城之行》,到近期问世的《萤火山庄》、《金陵子弟江湖客》。论入选作品写作时间的跨度之长,近作与新作的数量之多,本书恐怕当属迄今为止大陆所出“余选”之最。 “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这是文坛对台湾著名学者余光中公认的形容。而今,余老又用他的左手为读者奉献上一道精神大餐,散文集《左手的掌纹》选其作品五十多篇,有短到数百言的小品,也有长逾万言的巨制;有纯粹的抒情文,有夹叙夹议的杂文,还有不折不扣的论文。
无论篇幅与文体都不拘一格。这些散文或记海外见闻,或写读书杂感,或写域外游踪,或写人情世故,或抒思乡怀人之情,内容广泛,不拘一格,编选者从余光中散文创作的整体性和多样性出发,整体勾勒出这位活跃在当代世界华文之林中的文学巨擘,从浪迹天涯到誉满中外的人生轨迹与心路历程,集中展示了余光中散文创作的多方面的艺术才华。这些散文随笔,叙事抒情议论自成一家,激情奔放,叙事精当,思路开阔,人情练达,知识渊博,读来美不胜收,在当代作家中,像余光中这样“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又卓有成就的作家并不多见,无怪连散文巨擘梁实秋先生对此都十分推崇,称之为“一时无两”。
许多读者通过《乡愁》这枚小小的邮票认识了诗人余光中,也在吟咏余光中的诗歌中长大。有趣的是,余光中是戴着诗人的桂冠步入文坛的,但他写得最多的却是散文。余光中自己说:“我写散文,比写诗几乎晚了十年。当初动笔,不过当作‘诗余’,原来无心插柳,后来竟自成阴,似乎赢得更多读者。”新近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左手的掌纹》,集余先生数十年散文创作之功,由他“钦定”出版,也足证明余先生所言不虚了。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是余光中的散文名篇,用来形容他的创作也颇合适。从他在紫金山下写下第一首诗算起,先后长达五十余年,差不多像铁轨一样长了。在长达五十年中,他从大陆到台湾香港,不仅成为台湾有名的教授学者,还是蜚声海内外的诗人散文家和翻译家,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先后创作诗歌九百余首,散文近二百篇,内容包括散文、随笔、小品、杂文等。为了读者阅读的方便,编者分类编选,分蒲公英的岁月、开卷如开芝麻门、凭一张地图、幽默的境界、日不落家、落日故人情和自豪与自幸等七辑,函盖了余光中五十年散文创作各个时期的代表作,论入选作品写作时间的跨度之长,近作与新作的数量之多,本书可谓迄今为止大陆所出“余选”之最。
余光中先生对这个选本也十分满意,他在序言中说:“这本〈左手的掌纹〉所选的作品五十多篇,有短到数百言的小品,也有长逾万言的巨制;有纯粹的抒情文,有夹叙夹议的杂文,有自己出书的序文,还有不折不扣的论文。无论篇幅与文体都不拘一格,可谓最广义的一部文选了。”这些散文或记海外见闻,或写读书杂感,或写域外游踪,或写人情世故,或抒思乡怀人之情,内容广泛,不拘一格,编选者从余光中散文创作的整体性和多样性出发,整体勾勒出这位活跃在当代世界华文之林中的文学巨擘,从浪迹天涯到誉满中外的人生轨迹与心路历程,集中展示了余光中散文创作的多方面的艺术才华。
这些散文随笔,叙事抒情议论自成一家,激情奔放,叙事精当,思路开阔,人情练达,知识渊博,读来美不胜收,在当代作家中,像余光中这样“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又卓有成就的作家并不多见,无怪连散文巨擘梁实秋先生对此都十分推崇,称之为“一时无两”。
余光中先生出生在南京,在南京度过了他难忘的童年时代,是个货真价实的“南京小罗卜”,当年在石头城白墙红瓦的小楼上,每当夕阳西下,面对紫金山美丽的夕照,一颗少年的诗心便随之跳动,他的第一首诗作“就是对着那一脊起伏的山影写的”。不论身在何处,这位金陵子弟江湖客最牵挂的依旧是他的故土南京。一年前,他曾向江苏文艺出版社表示了希望在故乡出版一部作品的愿望,现在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
他兴奋地说:“十多年来我的书在大陆各省出版,但是在江苏,这还是第一次,尤其还是在接生我的南京,更是倍加快慰。”但是最快慰的却是广大的读者,因为在这部作品中,余光中把他最好的作品都奉献出来了。余先生自己戏称诗歌是他的右手,散文是他的左手,对他的右手我们都已熟悉,现在让我们好好欣赏余先生的左手,看看他左手的掌纹。
作者简介
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10月21日生于江苏南京,在秣陵路小学读书(原崔八巷小学)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2年毕业。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知识扩展:读余光中《左手的掌纹》有感
余光中先生是以写诗出名的。大家耳熟能详的《邮票》,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然而,余光中的散文写得不比他的诗差。这本《左手的掌纹》所选的作品五十多篇,有短到数百言的小品,也有长逾万言的巨制;有纯粹的抒情文,有夹叙夹议的杂文,有他自己出书的序文,还有不折不扣的论文。无论篇幅与文体都不拘一格,可谓最广义的一部文选了。
文杂情亦杂,作家的情感像喷涌的泉,丰富多样,即使这样,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贯穿始终的两种情感。一是思乡爱国,二是念女思亲。
先来谈谈我对他第一种情感的理解。
在《从母亲到外遇》这篇文章中,余光中把大陆比作母亲,台湾比作妻子,香港比作情人,欧洲比作外遇。余光中出生在南京,为了躲避战乱。18年后,他与母亲离开大陆,去了台湾,一住就是37年。期间他也在香港和欧洲待过。其实,余光中待在祖国的时间是很短的,但是,他的根在祖国,因此,他把大陆比作母亲,台湾比作妻子不无道理。他这样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后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作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我离开她时才21岁呢,再还乡时已经64了;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语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不然我真的会魂飞魄散,被西湖掏空。”即使余光中离开了中国,在他乡生活时间太长,他也无法真正融入他乡,因为他身上流淌着的是中国的血液,血液里流动的是龙族的气息。
在《地图》这一文中,我又清晰地感受到了文章跳跃的脉律。他说,去新大陆的行囊里,他没有像肖邦那样带一把泥土,毕竟,那泥土属于那岛屿,不属于那片古老的大陆。他带去的是一幅旧大陆的地图。密歇根的雪夜,盖提斯堡的花季,他常常展视那张残缺的地图,像凝视亡母的旧照片。那些,在嘉陵江上,在那里,他从一个童军变成一个高二的学生。
我没有试过离开祖国,无法真正理解身在他国的余光中在每个梦呓的日子里是怎样低声呼唤中国的名字,但我能体会这种感觉。身在佛山,每当我翻看广东地图,我的目光也总会落在东海那个小镇。我总会想起那儿的'云淡风轻,那儿的浅海蓝天,那儿的闽南细语,那儿的擂茶欢鼓……于是,我更能想象,离开了中国大陆的余光中,每每勾起他的思乡情思时,眼眸里是泛着怎样的泪花。
再而来说说我对他另一种情感,思念亲人的理解。初看《日不落架》这个名字的时候,我不得甚解,直到我看完,终于能理解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有着怎样的柔软内心。余光中的四个女儿长大后都留在了别的国家,两个在北美,两个在西欧,留下他跟他妻子守在台湾。于是,看天气预报的时候,他们二老总是聚精会神。“一家既分五国,气候自然各殊。其实四个女儿都在寒带,最北的曼彻斯特约北纬53°,最南的纽约也还有41°,都属于高纬了……黄昏,是一日最敏感最容易受伤的时辰,气象报告总是由近而远,终于播到了北美和西欧,把我们的关爱带到高纬,向陌生的又亲切的都市聚集。陌生,因为是寒带,亲切,因为是我们的孩子所在。”看天气预报的时候,应该是他们最纠结担心的时候,若是她们女儿所在城市风调雨顺,他们二老还安心些,可要是那些城市刮风下雨下雪,他们的神经就紧绷着,内心纠结着,仿佛自己已先感受了严寒的侵袭。
我深深相信一句话,无论儿女是否已经长大,他们永远是父母眼中的小孩子。我想到了我的阿爸,有一次我打电话回家,他跟我说要添衣保暖,佛山总是比汕尾冷一两度呢。我心里暖暖的,原来,我爸看天气预报也会关注异乡佛山的情况,也会想起是否他女儿受了寒。正如余光中所说,他们真的每晚在电视上向女儿“寒暄”,不是客套,而是真情,因为中国人不惯和家人紧抱热吻,恩情流露,每在淡淡的问暖嘘寒,叮嘱添衣,这是中国式的关爱。
不难想象,余老夫妇俩每晚是否能安心入睡,即使睡了,他们也是做着天伦美梦。梦中那一窝四只小白鼠,跟他们欢乐地在一起。不难想象,可怜天下的父母心。
余老是一个至情至善的普通人,他跟我们一样,爱国爱家。不同的是,读着他的文字,我们更能清楚体会到那种感觉是怎样的,因为他的字传达着爱,像涓涓始流的清泉,默默流淌,却掷地有声。
可以说,散文包罗万象,余光中左手的掌纹,其纵横的纹路是清晰明暖的情思。
篇13:初二年级读后感:读左手的掌纹有感
知道余光中这个名字是在初中语文课本里,那一首《乡愁》彻彻底底地吸引了我,一个对文学懵懂的少年。些许日子后,在高中的语文课本里又见到了一片名叫《听听那冷雨》的散文,其中的一句“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又彻彻底底地吸引了我一次,而且在每次上早读课时我总会先读这篇文章,大声地朗读出来,以至同桌极其厌烦我每次都读这篇文章,我心里却越读越有感觉,越读越有味道,我不知道里面到底是什么在吸引我,只是每次见到它,这段文字,这篇文章总觉得很贴近我,直到现在,时隔了4,5年的时间后,我读《左手的掌纹》中这篇《听听那冷雨》都依旧激动不已,害得女朋友还追问我以前似乎有过什么青涩回忆?我暗自窃喜,是的,有一段青涩回忆,就是从那冷雨开始。至今,我一直在读余光中老先生的散文集《左手的掌纹》,一边是在感叹这位文学大师文笔之精湛,润色之如神,另一边在细细地分析,了解这位大师的人生经历,希望从中有点启发或者有所借鉴。在看他的散文时,总觉得这是一首诗的扩大化,亦或者本身就是一首诗,譬如“莲莲相连,莲瓣的千指握住了一个夏天,放走了一个夏天”,譬如“月光是史前谁的魂魄,自神话里流泻出来,流向梦的,夜的,记忆的每一个角落”。深度,密度,在余老的散文中总是恰如其分,细细探究总觉得别有一番风味。少年奔波,少年轻狂,少年亦舞梦。余老的经历也可以说是一首诗,在他的人生经历中,诗便是他本身,他本身便是诗。从金陵城下到蜀地僻隅,从厦门沐风到海外润雨,诗似乎一直在陪伴着他,情一直在鼓涌着他,尤其是乡情,尤其是对身后的一片黄土有着深深的眷恋。在散文集里,这种情溢得满满的,满满的愁,字里行间,总不乏思念,总不乏感触。是的,隔着浅浅的海峡,那个时候的他确实是遥远而贴近的愁。现在倒好了,两岸的不断交流与沟通想必能减轻余老的这种乡愁,但是,隔了几十年,再踏上那片魂牵梦萦的土地时,愁更愁,情更溢了吧。看似陌生,实则更亲切,亲切之余,便有诗的灵感,文的风骨。许多时候,贴近心声的东西是最能打动人的。余老的文章里,写的最多的就是心声的倾泻,真真实实的倾泻,钳上诗的骨架这心声便上了一个台阶,但它始终只是心声罢了。他在《剖出年轮三十三》里写道:“真正的诗人,该知道什么是关心时代,什么只是追求时尚。真正的诗人,不但需要才气,更需要胆识,才能在各家各派批评的噪音声之外,踏踏实实,走自己寂寞然而坚定的长途。”是的,真正的诗人便是这样一种独立而寂寞走着的人,余老是,诗中的余老也是,散文中的余老更是。诗与散文,本身不那么联系,即使有联系,也不会很密切,但是余老做到了,做到了如何使诗与散文在亲密的联系,水乳交融。
篇14:黑暗的左手读后感
《黑暗的左手》是美国女性科幻作家厄休拉·勒奎恩的作品,获得过星云奖和雨果奖。正是冲着这个名气翻开了这本书,但读完我却觉得不能喜欢。
“光明是黑暗的左手
黑暗是光明的右手
二为一,生与死,
象动情的爱人相拥而卧,
象紧握的双手,
象终点和道路。”
直到全书70%左右出现的这首诗,是全书第一次出现“黑暗的左手”这个短语的地方,突兀得让人惊讶,以为是小学生作文的强行点题。在这之前,我一直在猜测黑暗的左手代表的是什么意思。是小到指权力斗争中的手段?还是大到用来暗喻格森星会是相对于艾库曼的一个黑暗中伸出的左手?或者说伊斯特拉凡就是那个从格森星的黑暗中伸出的左手?直到这首诗,原来光明是黑暗的左手。那么,整本书是要说一个关于光明的故事咯?
不能喜欢的主要原因是这本书拿了代表科幻小说最高荣誉的星云奖和雨果奖,但是整个故事里和科幻有关的部分仅仅是设置了一个场景。假想一个冰川纪的星球,以及星球上的一切,以及雌雄同体的人类,并不能成就一本科幻小说。在这方面,《魔戒》、《权力的游戏》等等魔幻小说一样也做得很好。所以说,我并不认为需要两性繁殖的单性人比霍比特人更科幻。
整个故事的主线也和科幻无关,一个外星使者来到一个星球,希望通过一己之力实现这个星球与自己联盟的合作,一个国家说服失败后,又去另一个国家,然后发生了类似于英雄救美的事情,再一段生死未卜的两人世界的旅程,虽然没有剑与魔法与龙,但和其他quest题材的小说也相差仿佛。最后,在伊斯特拉凡的舍命帮助下,金瑞·艾完成了他的结盟任务。
幻想是很不少,那科学呢?
科幻小说,其题材应该是围绕一个由科学幻想引发的现象、问题、争论等等。空想的原生态星球以及这个星球上的原生态社会风貌,并不能算是科幻,这只是幻想。而且,书中的主要内容是2个国家的政府和1个当地人对星际来客的反应,而且除了这一个人,其他所有反应还和碰到一个人号称自己是天使下凡一样。这样一个故事,我实在无法当作科幻小说来看。
换个角度来说,抛开科幻的问题,这本小说还是写得不错的。书中对于穿越冰原的风景描写,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以及主人公在韩达拉教村落里的生活,都让人印象深刻。而全书前几章创建的扑朔迷离的局面,也让人完全无法猜测后续的故事会如何展开,充满了神秘感。可惜这种神秘感到后来被一个舍己为人的爱情故事所终结,不免让人感慨为什么又回到了世俗的老路上来。
我想,作者创造的这个雌雄同体的社会,是这本书的重点。平时没有性别差异,每个人都是同样类型的体格,接受一致的教育,形成一样的思维方式,在社会地位以及社会分工上也同等权利。人类社会会更好吗?还是更差?或者,不去比较,而只是去区别不同点。据不可靠小道消息说,作者认为战争源自男性的攻击性和侵略性,因此构想一个没有性别差异的格森星,这里没有战争,最多小规模的打架斗殴。然而主人公跨越国境时候的场景,可不只是打架斗殴那么简单啊,那样的场景,即使放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下,也是拔掉了鬼子一个据点的规模了。
抛开这个点,再看看别的,类似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类似倾城之恋的剧情,卡亥德的朝廷斗争,欧格瑞恩的党派斗争,都和双性社会的故事没有任何不同。以至于在我看来,作者并没有能够完成这项预想的任务,因为小说给我的感受是:没有不同。
唯有一处体现区别的是宗教。不管是韩达拉教还是尧米西教,都没有政治色彩,甚至看不到仪规、代言人和崇拜对象(全书没有出现过米西的雕塑画像之类的东西,韩达拉教更像是一个修仙门派)。神话和宗教,都没有其社会的现实意义,有的只是从中衍生出来的技术。而其中的预言术,更是提出了只有你不相信预言的时候,预言才生效的原则,哦,更有几个毫无意义的预言术的故事,和阿波罗神谕差不多。
书中所写到的2个国家,卡亥德是封建社会的代表,欧格瑞恩是共产主义的代表,为什么没有资本主义的代表?不是没有,艾库曼不就是嘛。虽然书中并没有直接的评价之词,但全书的宗旨一直很明确,共产主义和封建主义都是落后的,最终都要“民主”。而不巧的是,我还有点玻璃心,1969年这个年份,你确定这2个国家是如同格森星一样编造出来的?这也是让我很不舒服的原因之二。
篇15:黑暗的左手读后感
《黑暗的左手》封面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在宇宙尽头的陌生人身上,看到了另一个自己。
这引导了我读这本书的基调,我如何在这本书上看到另一个自己。
首先,关于国家。
使者来自地球,而地球又属于爱库曼星球联盟,这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建立在自由贸易基础上的松散联盟,没有法律,没有规则,大家友好往来,共建一个和平交流世界。这类似作者的一个的设想,是理想式的民主制的存在。格森星上的欧格瑞恩,则描述的是一个扭曲的公有制社会。在欧格瑞恩的共生区,人人能找到工作,至少都能做到衣食无忧。但当面临政治斗争,人也不再是人,控制、鞭笞、凌虐,都是那看似公平美好下面的黑暗角落。格森星球上的另一个国家卡亥德,则更像一个无为而治的封建社会,卡亥德由一个个类似封建领土的部落构成,百姓自给自足,并没有很强的国家意识。斗争也仅仅限于宫廷内,并不会波及普通民众。三种主体,或多或少都有当今世界的真实写照,不管是关于过去,现在,还是未来。
其次,关于性。
不得不说,作者厄休拉为读者创造了一个别具一格的性的世界。格森星上的人没有男女之别,他们一生中六分之五的时间是雌雄同体的双性人,他们有相对固定的性周期,一般是接近一个月的时间,每个月有两到五天的发情期,即所谓的克慕期。在此期间,每一个格森人都会有受孕的可能。而在怀孕和哺乳期间,女性特征逐渐明显,而哺乳期过后,则又恢复雌雄同体的状态。只有在到了一定的年龄,才会固定下来,不再在两性之间进行转变。在这里,“女性不会遭受其他地方的女性心理或生理的束缚,共享义务和特权,承担同样的风险,享受同样的机会。没有强迫的性,没有强奸。没有弱势和强势、保护和被保护、支配和顺从、占有者和被占有者、主动和被动之分。二元论倾向已被弱化、被转变。”在这里,尊重和评价每一个人,都只是将他看做一个纯粹的人,而不是男人或者女人。格森星也没有战争,没有持续不断的性能力,也就没有征服和控制欲。
再者,关于爱。
格森星上的爱是超越性别的,超越我们所熟知的道德伦理。每个人都有权利去爱,每个人都是完完整整的一个人。使者最初对格森星这种爱是无法跨越的,可是最后,他和伊斯特拉凡也产生了这种爱,当然也可以说是友情,而爱和友情,有时候往往并没有那么大的区别。这是人与人之间的爱,是平等而正当的爱。还有便是人对国家的爱,什么才是人对国家的爱,是盲目的服从吗?作者给出了答案。从伊斯特拉凡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他对于卡亥德的爱。最后他扑身撞去边境守卫的枪口,与其说是不想拖累使者金利,还不如说是为了卡亥德早日走上他所赞同的星球联盟之路,他所期盼的光明的未来。他献身于卡亥德,献身于人类。尽管知道最后,他还是被冠上叛徒伊斯特拉凡之名。
最后,关于道。
有读者发现,作者厄休拉很小就开始接触道家学说,因此书中的光明与黑暗,恐惧与勇气,寒冷与温暖,男人与女人,不管是相互对立还是互相统一,都体现着厄休拉对道家思想的继承。而读到他“在圆圈里画了一道双弧线,又给这个符号中“阴”的那一面涂成黑色时”,也让我感到格外地亲切,这不是我中华的阴阳之说吗。阴阳调和,达到一种平衡的统一。这似乎是卡亥德人身上的特质。而当一方失衡,比如男权主义的盛行,又会给这个世界带来多少躁动和不安。只有亮光还不够,还需要阴影,我们才能行走。当我们习惯对立性地看世界时,有时也需要从统一的角度来看,非要彼此分出对错、好坏、高低,那本身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勿须去证明,因为证明本身就包含着假设,本身就糅杂着太多主观的想法。未知,仅仅是未知,就值得我们用世世代代的经历去探索了。
这是一部科幻小说,我没有过多地思考,仅仅是跟着厄休拉的描绘一步步进入它创造的新的世界。故事中涉及的人物并不多,但却精准地为我们展示了格森星球的民情风貌。故事情节并不是跌宕起伏,但却是紧凑有序,一步一步带我更多地走向格森星,走向伊斯特拉凡,走向使者金利,甚至走向真实星球上的我自己,我们自己。尤其是后半段的冰原死亡之旅,不得不佩服厄休拉的天才想象力,她为我们构造了一个绝妙的冰原世界,仿佛自己都已经置身其中。寒冷,饥饿,希望,绝望,都似乎跟着伊斯特拉凡和金利经历了一番。
接受一个人最原始的形态,忽略他的身材,他的肤色,他的种族,甚至他的性别,就只是把他当成一个纯粹的人来看待,来尊重。走进他,去爱他,如同爱自己。差异,万事万物皆有差异。爱库曼星球联盟本身就有千奇百怪的差异,可为了更好地发展,结合起来,它派使者来到遥远的格森星,即使面临着诸多不同,也会区包容它和接纳它。正如书中厄休拉所说“差异本身就是一座桥梁,唯一的一座跨越我们之间鸿沟的桥梁”。也正如格森星的韩拉达教,“他们对人兽之间的这个鸿沟并没有那么在意,关注更多的是彼此的相似性和关联性,关注所有生物构成的这个大同世界。”
以书中写到的特米尔的诗句结尾:“光明是黑暗的左手,黑暗是光明的右手。生死归一,如同相拥而卧的克慕恋人,如同紧握的双手,如同终点与旅程。”
★ 镜花缘好句加赏析
★ 方向600字作文
★ 徐志摩散文
★ 生活是美好的作文
★ 初一美术工作总结
★ 不记得的我
【七年级读后感:左手的掌纹读后感(共15篇)】相关文章:
郭敬明:悲伤逆流成河【读后感I读书笔记I读书心得I简介】2022-10-27
《等待是一生最初苍老》读后感2022-04-30
郭敬明小说经典情感语录2022-05-06
郭敬明经典语录句子2022-08-07
“小四眼”作文2023-05-14
小四经典语录 小四语录2022-08-15
郭敬明经典句子语录2022-10-10
小四语录2023-03-23
关于生活的读后感2022-12-03
明天和意外的经典语录2022-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