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思考》读后感(共10篇)由网友“wuye5544”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我的教育思考》读后感,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篇1:《我的教育思考》读后感
《我的教育思考》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30年教育教学思想感悟的精华。全书共分六辑,从真教育,真幸福,到还教师以真实,给教育以诚实,再到尊重每一个孩子等等,最后落笔于教育需要阅读,他呼唤教育者应当以身作则,踏踏实实做教育,坚持对高尚人格的不懈追求,主动追求并无限接近真教育……只有教师的思维方式、观念、心态改变了,才能从容应对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善待后进生》一文,写到部分老师,一见后进生就是爱不起来,看见他们就心烦,因为他们影响自己的教育成果。正如书中所言,如果换种眼光,仔细想想,这些孩子他们听不懂课,可是一年四季,总是准时到校,听他们听不懂的课,一听就是三年、六年甚至十二年,这种毅力我们成人具备吗?不说听课,记得我前一段时间,审批资料,连忙了一周,签字手签的都肿了,扪心自问,孩子每天要写那么多作业,他们的手痛吗?当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设身处地的想想,现在的孩子们真不容易,他们小小的时候就被父母送去参加各种培训,童年的记忆恐怕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了,快乐何在!
书中讲到几个孩子自杀事件,引起我的思考,是什么原因让这些花季儿童宁愿丧失生命,学校、社会和家庭就没有责任吗?《美丽人生》的父亲用善意的谎言,为孩子营造了一个充满希望的世界,避免孩子幼小的心灵受伤,这种爱真是我们该学习的。
爱孩子,爱学生,不是一句空话,他要我们尊重每一个学生,放大他们的优点,多肯定、多鼓励,家校联动,塑造出自信、乐观的学生,我想这也是李镇西老师的本意吧!
篇2:《我的教育思考》读后感
12月3日,我有幸来到龙港四小参加了“教改之星”课堂教学汇报课活动。下午,聆听了北京市光明小学校长刘永胜老师的讲座。从中感到他不仅有严谨治学的态度,更有科学的教育方法。他的专题报告《关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思考》深深的吸引了我。回来后,我阅读了一些他的著作,希望从中汲取更多的教育知识。下面是我读完他的《我能行教育的思考与实践》的一些感受。
“我能行”教育所体现的现代教育观与新课程提倡的理念是一致的,即: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挖掘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坚持全面育人。
其一、适应小学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
“我能行”教育的本质是自信教育。自信是影响人一生发展、涉及人一生幸福的重要心理品质。学校教育就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自信、自尊、自爱、自强,满怀信心地走向明天,拥有幸福的人生。建立自信心,就是让学生在成长中能正确对待成功和挫折,通过自我体验、自我表达,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建立自信心,就需要教师和家长相信每个孩子,并最大限度地挖掘孩子们的潜能,为孩子形成自信创设一个宽松的支持性成长环境。“我能行”教育正是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强调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发展培养自信,保持自尊,激发勤奋,从而帮助学生完成小学阶段的心理发展和学习任务。
其二、强调了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支持性的成长环境。
“我能行”教育不仅仅停留在学生层面,而是涉及教师与家长。这是因为学生的成长需要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氛围,需要得到老师家长的尊重理解,关注赏识、帮助支持。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是宗旨,但需要转变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只有这样,课程改革提倡的观念才能得以落实。“我能行”教育相关教师发展,以及开发家长教育资源的.各种举措正是基于这种认识。
其三、注重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实践体验。
“我能行”教育强调了要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获得各种体验,其中包括成功体验和挫折体验,从而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而这种体验来自于参与,因此强调在教育活动和课堂教学中,为每个孩子创设平等的参与机会,以体现教育过程中的平等。
其四、坚持多元评价。
“我能行”教育坚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要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在新课程实施中应运而生的学生质量综合评价,学生成长手册,正是强调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采用多角度的积极评价,让不同的学生都能体验发展中的成功,从而对明天充满信心。
其五、突出共度的生命过程。
“我能行”教育从生命的角度解读今天的教育,强调学校的教育活动和每一节课都是师生共度的生命过程。学生在成长,教师自身也得到发展。同时,在引导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活动,学习科学教子方法,进行亲子交流过程中与孩子共同提高。
篇3:我的教育思考读后感
李镇西的《我的教育思考》让人喜欢读,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作者的真诚,以真诚的态度面对学生,以真诚的态度面对教师,以真诚的态度面对读者,以真诚的态度面对思考。作者在书中提到自己本立志于文学,却阴差阳错地做了教师,但是这三十年下来,他觉得如果没有教师这个行业成就不了他的文字,如果没有对文学的热爱也成就不了他对教育的思考。现在社会充满了浮躁,如果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肯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那么就是孩子与家长们的福音。
作者曾任教多年,有丰富的从教经验,在教学方面最具有发言权,在教育过程中,一边创新自己的教学,一边思考如何让教学更有新意且在这个充满矛盾的体制下更好的生存发展。所以他写下了《不轻易对任何学生丧失信心》《让孩子们走向大自然》《老师,用我的笔吧》这些看起来平凡却暗含着深深的思考的话题,他提出的尊重每一个孩子绝不是一句夸夸其谈的大话,而是发自内心地发现自己与学生间根深蒂固的地位,以更真诚的态度去走进每一个孩子的世界。因为工作优秀,作者如今任校长一职,而在这个岗位上,我们更看出了作者的与众不同。对待教师他以心换心,发现教师的长处,对缺点也不避讳,情深意长地发自肺腑地将教育的真谛传授给他们。所以他写下了《幸福比优秀更重要》《你还可以更幸福》《也谈班主任兵法》等等文章,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校长的努力,一位真教育家的内心。纵使现在社会充斥了众多对于教育的不平,作者也绝对没有丧失信心,他坚信制度不是造成一切后果的根源,重要的还是个人的素质,面对社会上种种的不正风气,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而作者认为这个社会最重要的还是阅读,尤其教育行业。他与老师们一起阅读,督促他们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阅读成为一种氛围。对于自己的书,他认为绝不能强迫老师读,而是应该让他们心甘情愿地读,而心甘情愿就要把书写得平凡,但平凡却不意味着肤浅,他认为平凡中一样可以寓意深刻。把教育理论搞得高深是错误的……
篇4:我的教育思考读后感
“1977年恢复高考时,我在知青农场填报的志愿虽然全是”师范学院中文系“,但我看重的并非”师范“而是”中文“。刚刚读到总序中的文字顿觉自己竟有如此相似的经历。一种特别的情感与欲望让我一口气读完了李镇西校长的30年教育感悟精华。
且让我套用书中的文字开始我的感悟。”高考时,我填报的志愿虽然全是“师范学院英语专业”,但我看重的并非“师范”,而是“英语”。毕业后一直钟爱自己的专业,所从事的工作都与英语相关。分配到职工新街小学后更坚定了自己对英语的热爱与执着。李校长在“真教育、真幸福”中谈到“幸福”比“优秀”更重要。“在追求真教育的同时,做一名幸福的教师更为重要,因为”优秀“教师是有限的,而且往往和机遇甚至人际关系有关;但幸福的教师有千千万,而且就在我们身边,或者就是我们自己。”的确,拥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实践自己的教育梦想,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踏实上好每一节课,认真带好每一个班集体,做一名学生喜爱的老师,幸福至极。
从“真教育”到“尊重每一个孩子”,从“拒绝教育的虚假”到“脚踏实地做教育”,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教育要从爱出发,它是教育的起点和条件,而且还要会爱,因为这是一种教育智慧,对待学生要质朴、真诚而且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学生便会把我们当做可以信任可以亲近的朋友,而朋友般平等的感情则是教育成功的前提。此外,作为教师还要了解学生的喜好,如同不同植物的喜阴、喜阳,只有了解植物的习性才能培育出鲜艳的花朵。这就需要在教育的同时关注细节,往往细节决定成败。
我很赞同李校长建议教师的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写作。是啊,走上教师岗位不应该是学习的终点,而是学习的起点。阅读更是教师教育生命的体现方式。在日常工作中我更要以书为友,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修养,同时在实践教育的道路上不时回头看看,多做反思。因为只有经历了才能回忆,而回忆又是一份经历。
在前行的道路上,我愿把自己比作一只慢慢爬行的蜗牛,只要够努力、够勇敢就一定会爬到金字塔的顶端。
篇5:我的教育思考读后感
李镇西的《我的教育思考》让人喜欢读,()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作者的真诚,以真诚的态度面对学生,以真诚的态度面对教师,以真诚的态度面对读者,以真诚的态度面对思考。作者在书中提到自己本立志于文学,却阴差阳错地做了教师,但是这三十年下来,他觉得如果没有教师这个行业成就不了他的文字,如果没有对文学的热爱也成就不了他对教育的思考。现在社会充满了浮躁,如果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肯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那么就是孩子与家长们的福音。作者曾任教多年,有丰富的从教经验,在教学方面最具有发言权,在教育过程中,一边创新自己的教学,一边思考如何让教学更有新意且在这个充满矛盾的体制下更好的生存发展。所以他写下了《不轻易对任何学生丧失信心》《让孩子们走向大自然》《老师,用我的笔吧》这些看起来平凡却暗含着深深的思考的话题,他提出的尊重每一个孩子绝不是一句夸夸其谈的大话,而是发自内心地发现自己与学生间根深蒂固的地位,以更真诚的态度去走进每一个孩子的世界。因为工作优秀,作者如今任校长一职,而在这个岗位上,我们更看出了作者的与众不同。对待教师他以心换心,发现教师的长处,对缺点也不避讳,情深意长地发自肺腑地将教育的真谛传授给他们。所以他写下了《幸福比优秀更重要》《你还可以更幸福》《也谈班主任兵法》等等文章,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校长的努力,一位真教育家的内心。纵使现在社会充斥了众多对于教育的不平,作者也绝对没有丧失信心,他坚信制度不是造成一切后果的根源,重要的还是个人的素质,面对社会上种种的不正风气,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作者认为这个社会最重要的还是阅读,尤其教育行业。他与老师们一起阅读,督促他们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阅读成为一种氛围。对于自己的书,他认为绝不能强迫老师读,而是应该让他们心甘情愿地读,而心甘情愿就要把书写得平凡,但平凡却不意味着肤浅,他认为平凡中一样可以寓意深刻。把教育理论搞得高深是错误的……
“当我和学生用身体在冬天的峨眉山雪地上摆成”一班“两个大字时,我觉得我们在创作最浪漫的童话;当我和后进生一次次谈心,看着他一次次进步而又一次次反复然后又一次次进步时,我觉得我的教育生活胜过任何故事惊心动魄、情节跌宕起伏的电视连续剧;当我翻开一本本我给历届学生编撰的班级史册时,不同年代学生的面容浮现眼前,让我或沉思或微笑甚至热泪盈眶,我就觉得每一个班都是我的一行诗,而《未来》《花季》《童心》《恰同学少年》《花开的声音》等一本本班级史册便铸成了我的教育史诗,或者说,我就一直生活在芬芳纯真的教育诗篇之中;当看着我一届又一届学生唱着谷建芬老师为我普写的班歌,而且一唱就是三十年的时候,我就觉得我把每一个平凡的日子编织成了一个不朽的传奇,或者说我用了几十年的实践导演了一部属于我的青春大片,这部大片的名字叫做――《致我们永不逝去的青春》。”这段美轮美奂的真情挥洒出自于李镇西老师最近的一篇博文《享受教育》中,李老师认为他的生活用一个词来概括最恰当:那就是“享受”,他每天都是在享受他的工作,享受他的职业。我想,李老师是在享受教育中,徜徉陶醉于教育教学的幸福之中,才真正做到了把他的教育生涯凝练成赏心悦目又耐人寻味且发人深思的一部教育大片,享受中所得到的教育思考,更具人性的光辉,才更有感召力和影响力!
篇6:我的教育思考读后感
《我的教育思考》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30年教育教学思想感悟的精华。全书共分六辑,从真教育,真幸福,到还教师以真实,给教育以诚实,再到尊重每一个孩子等等,最后落笔于教育需要阅读,他呼唤教育者应当以身作则,踏踏实实做教育,坚持对高尚人格的不懈追求,主动追求并无限接近真教育……只有教师的思维方式、观念、心态改变了,才能从容应对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善待后进生》一文,写到部分老师,一见后进生就是爱不起来,看见他们就心烦,因为他们影响自己的教育成果。正如书中所言,如果换种眼光,仔细想想,这些孩子他们听不懂课,可是一年四季,总是准时到校,听他们听不懂的课,一听就是三年、六年甚至十二年,这种毅力我们成人具备吗?不说听课,记得我前一段时间,审批资料,连忙了一周,签字手签的都肿了,扪心自问,孩子每天要写那么多作业,他们的手痛吗?当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设身处地的想想,现在的孩子们真不容易,他们小小的时候就被父母送去参加各种培训,童年的记忆恐怕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了,快乐何在!
书中讲到几个孩子自杀事件,引起我的思考,是什么原因让这些花季儿童宁愿丧失生命,学校、社会和家庭就没有责任吗?《美丽人生》的父亲用善意的谎言,为孩子营造了一个充满希望的世界,避免孩子幼小的心灵受伤,就像国外一家幼儿园,冲进抑或恐怖分子,老师想办法让孩子相信这是一场游戏,尽管她自己也处在极端的恐怖之中,这种爱真是我们该学习的。
爱孩子,爱学生,不是一句空话,他要我们尊重每一个学生,放大他们的优点,多肯定、多鼓励,家校联动,塑造出自信、乐观的学生,我想这也是李镇西老师的本意吧!
拓展阅读:我的教育思考作文
翻阅了最近两个月出版的教育类杂志,一方面尽量对当今教育界专业人士思考的一些热点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尽量深刻地验证自己的一些反思心得,提高自己思想的层次。坐了几个小时,颇有收获,特别是读了《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第4期刊登的南京师大道德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金生鈜教授的力作《无立场的教育学思维》,感触颇深。本人近二年孜孜以求的“对教育原点问题的思考”同样是面对异彩纷呈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发展作出的冷思考,接近于金教授谈的核心观点:无立场的教育学要重视对人间、人事、人心相关价值问题的思考。
当下,教育界不少人士的浮躁、功利心态表现得非常明显,而缺少对生活、教育本原问题的价值思考。一些人认为:我是很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理论来自于实践,并用之改善实践,措施是扎实有效的。殊不知,一些个人视域的具体操作样式无非还是秉持着二元对立的、非此即彼的哲学观点,以知识论和技术论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教育图景。如果以整个生活、整个教育作背景来审视的话,不免显得有些肤浅、狭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假如我们把现实中所碰到的一些教育教学问题提升到更加广阔而深远的高度和深度来重新反思、建构、实施,那可能会达到一种宏大的、超越性的、自由的思想层次和实践境界。
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要生存的,至于生存得怎么样?过什么样的生活?怎么过?每个人都有选择可能生活的权利。生活和教育是不可分的,选择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就是选择一种什么的教育。我们都希望过好的生活、受好的教育,而好生活、好教育应该是有价值的,我们要重视其价值意义的追寻,而且这追寻过程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因此,我一直认为,教育应富有理想,在实践中为实现理想应抛弃各种成见,理智地行走,即使迈出的步伐是微不足道的一小步,实际上离“培养完整的人”的目标走近了几步。放眼世界教育改革趋势,我们中小学教师要转变的很多,近日登陆美国教育部网站,看到《Answering the Challenge of a Changing World》这一文件,更觉得我们要切实转变观念,改善日常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效能,真正地让中国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篇7:《教育思考》读后感
《教育思考》读后感
《教育思考》读后感正文:对于教育教学类的书籍,讨厌它理论套套又高深难解,反感她内容枯燥又空洞说教,于是触摸它,有别扭的感觉,阅读它,更是痛苦的折磨。虽每年也坚持订阅一些专业杂志,但不到万不得已,对它们基本是不理不睬,少有问津。。所以,从拿到《教育思考》的那一天算起,前几天才重新拾起已经是它束之高阁N年之后的事了。说起这点,与那些博览群书,更专注于教育教学研究的同行相比,差距之大,令我颇为惭愧 更汗颜的是,今拿起这本书,倒不是我良心发现,或者进取之心大发,而是因为本书的作者――高振千老师。因为博客,认识了他。因为认识了他,才意识到尘封他的著作已有好多年。作者竟然就近在眼前,亲切感猛增,一下子勾起了翻阅此书的欲望,但遗憾的是,强烈欲望也只是昙花一现,最终落败于某些冠冕堂皇的搪塞之辞而久久没有付诸于行动。实在有点脸红。好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一条消息有效激起我久违的阅读欲:《教育信息报・教师周刊》第三版阅读“教师周刊第三届有奖读书征文活动推荐书目(四)”亮相,滨江中学高振千老师的教育文集《教育思考》名列其中。 终于在闲暇之余,陆续翻完了这本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教育教学书。此书由两大部分组成:教育杂谈,评说教育现象;教育纵横,探究教育规律。作者以一个平民教师的低身份,对教育制度和教育现象进行高角度的言说,道出了当下教师“人人胸中有,人人笔下无”的心声。这心声代表的是一大群教学一线教师的真实声音,它虽微弱却掷地有声。尤其令我等农村教师时时激起共鸣,处处引发火花碰撞,痛快淋漓,妙哉妙哉!此书最大特点就是针砭时弊,无论是〈校长权利呼唤监督〉《教师调动的“黑洞”有多深》、〈考问教师的继续教育”〉〈失血的农村教育〉〈从报刊摊派到学生遭殃〉〈好校长和好学校〉还是〈教师轮换制的联想〉《从“谢师宴”到“谢师礼金”》、〈谁为教师减负〉〈中小学教育成为“暴力行业了吗?〉等等,无不是大胆真实地一一披露教育界某些黑暗的角落,以及时下某些不良的甚至有些畸形的教育现象。作者用最犀利的笔触袒露着自己的教育思索教育观点,用最朴素的语言传递着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理想教育追求,用最真诚的心声呼唤教育的公平公正和表达作为师者最起码的教育良知。作为一名”业内人士“,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中学校长,敢于说别人不敢说,敢于写别人不敢写,这不仅需要一股正气,更需要一种勇气,一种魄力。此书还关注了许多困扰教育界很多年的“顽疾”。如〈教辅书热的冷思考〉〈难以化解的升学情结〉〈过高的升学企望〉〈教育的尴尬〉〈减负和利益驱使〉〈考试何必借分〉等等,披露了当前素质教育大张旗鼓,应试教育却大[1] [2] 下一页篇8:教育笔记:我教孩子换位思考
在人际关系日益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许多苦恼,抱怨和困惑。心理学家及教育学家教导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我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在对孩子的日常教育工作中进行了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我曾经带的班里有几个调皮捣乱总爱搞破坏的孩子,尤其是,孩子们经常告他的状。小朋友都不愿意和他玩,他自己也很不开心,越是没人跟他玩,他就越想搞破坏,越是搞破坏越是没人跟他玩。形成了恶性循坏。(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种感觉是多么痛苦呀!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天,我把叫过来说:“,想跟小朋友一起玩吗?”“想,可是他们不跟我玩”“那你知不知道小朋友为什么不愿意和你玩呀!”“知道,我总弄坏他们的东西,还掐他们脸,谁叫他们不跟我玩的!”
“哦,原来你是想和小朋友一起玩呀,可小朋友怎么知道你是这么想的呢?他们看到的是你总在做坏事,你想一想,要是别人把你的东西弄坏,掐你的脸,你愿意吗?”“不愿意”“那你愿意和破坏你东西的小朋友一起玩吗?”“不愿意”“所以,小朋友也不愿意跟你玩,你快跟他们道歉,他们一定会原谅你的。”
在我的帮助下,开始有小朋友玩了,他的破坏行为渐渐减少了,朋友也越来越多了。
换位思考的方法真的很奏效,我常常这样对孩子们说:“如果你不小心把碗打翻了,你会怎么想。”“如果你不小心尿裤子了,你会说羞羞羞吗?如果·····”
渐渐地连孩子们都会说这样的话。
“老师的话,你不听,如果你是老师,你喜欢这样的小朋友吗?”
“你总是用手打人,如果有人打你,你高兴吗?”······
换位思考教给孩子从小学会宽容,忍耐,团结。如何与人相处,这会使孩子受益终生,这比教给孩子知识技能更加重要的多!
篇9:我对当地教育的思考
我对当地教育的思考
不要把学生束缚得失去了自由
我们县是全国经济百强县,但是我们这里的教学质量(主要指高考成绩)是不敢恭维的。于9月份,我的孩子步入了我县的两处重点高中之一。
孩子就读的学校有一项管理措施――晚自习第三节由各家长轮流着盯班。这项措施的优点是:1、可以让家长了解班级的管理状况;
2、家长的存在维持了班级纪律;3、可第一文库网以让老师得到更好的休息(第三节自习教师不盯班)。
在月份的时候,本人有幸去孩子的班内盯了一节课。在上自习的过程中,孩子们都在忙着做老师布置的作业,可以说自习纪律非常的好。在以后与孩子的交谈过程中了解到,各任课教师布置的作业都很多,没有自由时间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大量布置作业的原因无非就是避免学生有闲散的时间进行打闹,或者是作为各任课教师来说自由时间不占白不占。这样的大量布置作业是避免了学生的打闹或课堂上玩耍,但是,这样也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学习,学生只是疲于应付作业,没有时间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学习。在课堂上,吃不饱的学生仍旧是吃不饱,吃不了的学生仍旧是没有时间进行咀嚼消化。
在元旦放假时,孩子做作业时连对数运算公式、三角函数公式、化学方程式等都记不住,作为班内十多名的学生来说,基础知识都掌握的这样差,这引起了我的担心。我告诉自己的孩子,你们的学习是营养不全+消化不良。孩子反应导致这样结果的原因是没有复习的时间。确实是像孩子说的,一学年的内容一学期就学完了,再说学生只
是忙着应付作业,没有时间复习,导致基础掌握的差也在所难免了,也就没有其他推卸的理由了。
这不得不引起了我的反思。在有些学校,类似的捆绑式的束缚或者是保姆式的管理方式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山东省教育厅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为了给学生自幼学习的时间与空间,采取了很多措施,例如节假日不准学校上课、晚自习不准教室上课等。于是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晚自习不让上课,那么也就导致了教学管理者和教师不约而同的想到了布置大量的作业,逼迫孩子在自习时进行学习。这样做从表面上来看,学生是忙着学习,但这样却把学生变成为应付作业的.机器,学生的学习也就失去了自主性、积极性、针对性和个性化。
这使我想到了一个“国问”――为什么这么多年中国培养不出诺贝尔科学奖?在《美国女生给我的六个惊诧》中有一段文字给出了答案,“目前的复印机式的教育消耗着孩子们的精力,限制了孩子们的追求。众所周知:自然是孩子的天性,自由是孩子的本性,扼杀天性和本性,就是扼杀成长的活力和动力,如此的教育能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吗?”
无独有偶,我在网上看到了解放日报的一篇文章――《教育应为学生保留自由空间》,这也引起了我的共鸣。其中说道 “3300个高考状元,为什么没有出现出类拔萃的人物?”在华东师范大学60周年校庆主题论坛上,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袁振国教授如此发问。 据跟踪统计,自我国恢复正常高考以来,每年各省份都有文理科
“状元”,截止到高考已产生约3300名。但袁振国表示,这些按高考制度选拔出的“状元”,日后不论在政界、军界、学界还是文艺界、企业界,都几乎未有成名成家者。他认为,尽管中国基础教育水平在国际上并不算低,但人才创新能力并不算强。
以高考制度为代表,一些国内教育制度性安排已造成学校教育机构的固化僵化。袁振国举例说,比如每年高考数学科目通常一共23题,而且第22题一般是几何试题;然而,当有一届高考数学减为22题,或第21题不是几何题时,老师和学生就开始无所适从。个中原因,恐怕就是因为应试教育中的“题海战术”,都是完全按照“23题”套路来反复训练的。
“教育绝不是知识传递式的事业,而是充满创造性的事业。”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大终身教授叶澜认为,创造力应是人的生命本能,好的教师能够将知识转化为教育,以教育来激发学生内在创新能力。华东师大教育科学学院院长丁钢教授则表示,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应该让教师更聪明地教学、让学生更聪明地学习。 袁振国也表示,教育制度性安排应为学生创造性的养成保留自由空间,这种空间不容压榨与扼杀。他以研究课题为证 :世界上100位最优秀的科学家、社会活动家、企业家、文艺家中,只有科学家明显依赖于学校教育程度与水平,其余名家的成就与学校教育关系并不显著,甚至无明显“正相关”。因此,在固有体制之外,为学生开辟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空间尤为重要。
专家的言论更加引起我的共鸣,这也使我想到当地的一处高中有
一项制度――千分制考核。将学生的校内各项常规细化到各个方面,当学生触犯某些制度时就会给学生扣分,当扣分到一定程度时,学校会勒令学生到校听课或者将学生领回家反省。制度如此之严格,看似是一件好事,但事实上在严厉的制度面前,学生不敢犯错,但事实上严厉的制度已束缚了学生的成长自由,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同样有一处初中,学校内的教师非常敬业,既管学生的学习,又管学生的吃穿住行,甚至学生的晚休都要盯到晚上十点多,教师的工作,特别是班主任从早晨五六点无缝隙(当然除了学生上厕所)的盯到晚上十点多,毫不夸张的说是一种类似保姆式的教育。自习时教师布置千篇 一律的作业 ,作业没有点层次感,吃不饱、吃不好的学生仍旧是吃不饱,更何况吃得好呢。那些消化不了的学生仍旧是消化不良。
总而言之,作为教育的管理者和践行者,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损毁学生的健康成长。给学生自由成长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健康茁壮的成长!
篇10:《爱的教育》读后感与思考600字
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凯勒也曾说过:“一本书就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高尔基叶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长久以来,我就是个书迷,因为我爱书,所以我就在自己的房间里做了一个书架。我最喜欢看的书是《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著名作家亚米契斯的一部日记小说。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爸爸的看护人”。讲述的是一个叫西西洛的小男孩在医院看望生病的爸爸,结果却误把一个无人照料的病人当成了自己的爸爸,他一直照顾这位“爸爸”,直到有一天遇见了已经康复的爸爸,彩知道弄错了,但是他并没有与爸爸回家,而是坚持留下来照顾那位病人,直到病人去世。
读了《爱的教育》我明白了:爱是伟大的,爱是可以让人感到温暖的,但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奉献一点点爱,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生活中我们也遇到过这种事情。有一次,在校园里,我看见有一个人摔倒了,这时,有一位同学急忙跑过去,把他扶了起来。还有一次,我在马路上看见有一位老人摔倒了,一双可怜瘦弱的手好像在求帮助,可有些在路旁经过的人看也不看,就走远了,我想跑过去把那位老人扶起来的时候,这时,我看见有一位身穿校服,佩戴校徽红领巾的小学生跑过出把老人扶起来,并把老人安全的送过马路。这种可贵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乐于助人是一件让自己感到快乐,也可以让别人感到快乐的,所以让我们要做一个乐于助人的人。为人们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也许当你遇到困难时,别人也会像你一样过来帮助你。要知道没有什么问题是解决不了的。
让我们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吧!让这个世界永远添加爱的色彩。
★ 读后感评语
★ 读后感的评语
★ 教海漫记读后感
【《我的教育思考》读后感(共10篇)】相关文章:
《简单教数学》读后感2023-04-10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1000字2022-05-07
《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读后感1000字2022-05-06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2022-05-02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42022-12-22
教育书籍读后感2023-02-22
科普类书籍读后感2022-06-20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800字2022-08-26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1000字2022-05-06
《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读后感2024-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