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教数学》读后感

时间:2023-04-10 07:29:09 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简单教数学》读后感(精选19篇)由网友“别管我啦”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简单教数学》读后感,欢迎阅读!

《简单教数学》读后感

篇1: 《简单教数学》读后感

《简单教数学》读后感

《简单教数学》这本书是特级教师戴曙光老师的一本著作,读完这本书,真的想推荐给我的同行们,这的确应该是小学数学老师应该必备的一本案头书。因为在这本书中,戴老师用大量精彩的教学案例,向我们诠释了如何简单教数学。戴老师说:“简单课堂看似简单,却有内涵;看似简单,却有韵味;看似简单,却不简单。”

印象深刻的是戴老师讲的“三标准”。从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媒体三个方面谈如何实现数学教学的高效。

一、教学目标“准”而实际

“教什么”具体而言是指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目标如果定偏了,直接影响“怎么教”,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也就是说,学习目标的设定至关重要。要设计适合学生的学习目标,要从教材,从学情出发,基于课标要求去设计符合现实的学习目标。

二、教学环节“少”而实效

教学环节“少”了一些,就可以聚焦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去思考。

教学环节少,就是减去重复的不必要的环节,教学环节少,就是让教学更加连贯一些;教学环节少,就是让教学的重点更加突出,难点有效突破。

在平时听一些名师的课的时候,经常就会发现他们设计的教学环节很少,但是问题研究的很深,很透彻,原来他们的想法是一样的,就是尽量减少教学环节,减少花哨,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时间去思考问题。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时候设计的题目会出现重复,或者层次不够清晰,而戴老师为我们指明了方向,那就是让教学环节“少”而实效。

三、教学媒体“简”而实用

现代化的.教学媒体(一般指课件)进入课堂,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普遍运用,教师们慢慢地依赖上的了课件,学生也慢慢地离不开课件的演示了。

但是,凡事都有优劣,只有分清楚了优劣,才能做到扬长避短,在享受信息技术给我带来的便利的同时,要冷静地思考教学课件所起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比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让学生动手摆一摆,要比课件演示的效果要好,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这样比动画演示效果要好,学生的直观印象更加深刻。

在这本书中,戴老师将一节课四十分钟的分工划分的非常清晰。他多次强调,每节课都要给学生预留写作业的时间,当堂面批作业要比课后批改作业效果好。

戴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他的教学“三环节”:一是导入,二是探究或讲解,三是练习。在三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导入做到“快”而“趣”,探究做到“慢”而“透”,练习做到“精”而“活”。

在时间的安排上,导入一般不超过3分钟,探究一般不超过15分钟,其他时间都用在练习和作业上。他说,这样的时间安排有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比较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小学生在课堂40分钟的时间里,注意力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前20分钟学生的注意力相对集中、思维相对活跃,后20分钟注意力容易转移,因此应尽量在前20分钟完成例题的教学。二是要把较多的时间用在新知学习上,因此应该尽快进入主题学习。三时探究的形式不宜过多,应该追求纵向深入。做到“透”,而不是横向走过场。四是20分钟的练习和作业时间能保证练习的量,前10分钟边练边讲,后10分钟独立作业,练习的题型和形式决定了练习的质量。

这与我们学校的教学要求不谋而合,一节课40分钟,每节课到了30分钟的时候,铃声就会响起,提醒老师们让学生独立写作业的时间到了。戴老师为我们提供了这么详细的教学环节指导,相信我们如果能严格按照他讲的去做教学设计,去把握好教学环节,怎么会教不好数学呢?

在这本书里,戴老师用大量的教学案例,告诉我们简单教数学的方法,告诉我们如何去做,才能更有效,比如,他提到了给学习较困难的学生补课,课前补比课后补效果要好,课前给学生补基础知识,再上课的时候,学生就会更有自信学好数学。

还有很多很好的教学案例,在我们上课的时候,就可以将一些内容直接补充到我们的教学设计当中去,很实用的课例。对于我来讲,读了这本书,真的受益匪浅,下一步就是如何在教学中去实践,去做好自己的教学,让数学教学变得简单而有趣。

篇2:《我教小学数学》读后感

《我教小学数学》读后感

《我教小学数学》读后感

万尹净

《我教小学数学》是李烈老师二十多年来教育教学实验研究的结晶。书中全面论述了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具体做法和理性思考,提出了具有时代气息的、符合现代教育思想的、值得深思的问题,也深刻体现了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书中那一个个源于教学实践的真实而令人折服的故事,那一行行铺满了平凡而又闪烁着智慧之光的创新足迹,更让我深深地佩服李烈老师的敬业精神,佩服她细致的教学艺术,更佩服她睿智的头脑与眼光。特别是书中讲述的“以爱育爱”和“以会教会”的教育教学观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贯穿“以爱育爱”的教育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民主、平等、良好的氛围,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朋友般地与学生交流,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各方面得到健康发展。而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过多的重视了知识目标的落实和学生学习技能的培养,往往忽略了在课堂上与学生情感的交流,正是缺少了这点,所以我的教学尽管很努力但总觉得缺少了什么,看了这本书后我才明白,教师的教学应该以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作为主线,伴随着教学的始终。所以,“以人为本”“以爱育爱”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真挚、神圣的爱,而且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尊重、赏识、接纳和宽容上。充分相信学生、信任学生,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以学论教,因材施教。真是因为具有这样的儿童观,使得李烈老师的教学能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设学生成长的宽松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差异等,从而真正使数学学习过程成为学生愉悦的生命体验过程。读了这本书,我才更加明白:爱不是空口号,而是发自内心真诚的`行动,爱中融汇着教师的责任和技巧。向李烈老师学习,让自己的学生处于一个充满爱意的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让爱滋润每一个孩子。

“以会教会”是李烈老师从“以爱育爱”和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出发,立足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本身,研究课堂教学活动,反思自身的教育、教育教学活动而提出的富有特色的教学观。以会教会的核心是教师的会,这就是要求教师只有不断地自觉提高自己的水平,只有发自内心地想方设法教好每一个学生,才能真正做到使学生学会。

而我认为,教师的一言一行以及知识水平和教育素养等,都会对每一个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点点滴滴也都会成为学生的表率,因此,我们的工作便显得非同小可,来不得半点虚伪与马虎。什么样的老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同样,学生怎样也可略知学生的老师如何。正因为学生的会就像一面明镜,可以反映出一个教师的全部或者某个方面,为此,我们都必须先达到“会”。而这个“会”不仅仅是指文化知识和各种学习能力,还包括着生活、做人做事等的方方面面。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小打好做人的基础,使他们成为真正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

在这本书中,李烈老师从数学课堂教学的细微处入手,揭示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学习、实践、研究、反思、总结,以自身的“会”引导学生“会”,()提出了许多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心理活动特点、以及符合数学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体现了她深厚的课堂教学功底和扎实细致的实践作风。

书中的这些教育观、教学观都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实在的事例来体现的,有血有肉,亲切自然。我想:这就是具体,这就是细节,细微处才能看出老师对教育、对学生的情有多深。从中可以看出李烈老师那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将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正如李烈老师所说:“这是严格要求也是爱”。是啊,爱学生就是要对学生负责。因此,我将进一步把自己对教育事业、对孩子的爱,化做具体的行动,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自己的工作,在如何深钻教材、如何以新课程理念设计教学活动的思考中,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在抓好细节,落实要求,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艺术上不断学习实践,努力做一个有思想的行动者。

篇3:《我教小学数学》读后感

读了李烈老师的《我教小学数学》,对于小学数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又又了些想法。

李烈老师在文中指出,我们要把可用时间变为有效时间。要想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效果,关键就是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减少时间浪费,使课堂更加的高效、有序。何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能使用恰当的教学措施,利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具体来说,教学的有效性包含三种含义:速度,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要少;结果,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或取得的成绩要显著;体验,所伴随或生发的心理感受要深刻。通俗地说,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情感上,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

如何使课堂高效运作具有一定的难度,经过教学实践,我有这样的几点感触:

1、课堂必须要让孩子感到有趣。

2、孩子在课堂上都能自主积极的探索。

3、让数学变得有趣起来。

4、让孩子在课堂上感到学习的快乐。

当然,这四点是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坚持,去培养,并不是简单的一天就能形成,需要我们能踏踏实实上好每节课,让每节课都能做到这几点,那么是否做到这几点就是有效了?也不仅仅是,我们每节课必须还要有明确的目标和知识体系,让学生都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要干什么。另外,还要注意课堂环节的优化设计,要充分考虑好每个环节,学生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你如何来解决?而这些都是我们在课下要精心准备好的。这就要求我们要牢固确立三维目标的意识,为每一节课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并准确地加以描述,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二要依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实施对应的教学措施,同时还要能够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三要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认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即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都能够深入的进行思考和小组间的相互交流讨论。四要在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下功夫,注重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自信心,不断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五要把预设与生成有机的结合起来,即能产生一个注重高水平的预设,又要注重在动态环境下的有效生成,使我们最终达到知识学习高效进行,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具体实施起来就是:

一是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探索的场。

所谓的创设情景,就是将课本上枯燥的知识搬到生活实际中来,让学生能够将所学应所用,这样知识不在单调枯燥,而是变得生动鲜活起来,也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实际操作,能够激发孩子自己探索的场。

二是设置问题,激发主动学习

通过问题的设置,实际上这是在激发孩子去主动探求,自我解决问题的过程,如何设置,就是需要我们的教师能够渗透到教材中,巧妙设计每个知识点的问题,孩子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了,自然课堂的效率也提高了。

三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在这个过程中,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通过对孩子的鼓励,激发,通过只是的从简到难,一点一滴培养孩子学习的自信心,充分吸引孩子自发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能变得好学、乐学、愿学。

四是要形成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但要注意明确组内人员的分工,这样,才能调动每一个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通过共同参与和积极合作,也培养了孩子之间的协作能力。

总之,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引导孩子共同完成,教学是否真正有效起来,是需要坚持和不懈的努力来不断完善的。

篇4:《我教小学数学》读后感

老师如何把“好奇心”巧妙地运用于教学过程中,寒假我拜读了李烈的《我教小学数学》这本书,我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其中的教育、教学思想深刻体现了”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它的小学数学的教学体现以爱育爱的儿童观、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以会教会的教学观、及发展性的评价观。通过“案例呈现”使困惑、迷惘、问题、难点逐一浮出水面,引导读者深入地思考,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让读者心中的谜团渐渐释然。读了这本书后,感觉受益匪浅,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谈几点体会:

1、让学生觉得数学真奇妙,热爱数学。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首先要教师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多关心他们,从而激起他们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爱迪生也曾说过:凡是新的不平常的东西都能在想象中引起一种乐趣,因为这种东西使心灵感到一种愉快的惊奇,满足他的好奇心,使之得到他原之自然地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变成孩子们学习和探索的内动力。

2、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成为课堂的主人。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我从书中找到了答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1)采取活动的形式。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明显受心理因素支配。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如果教师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动手练”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很乏味,越学越不爱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抓住知识的生长点,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其主动探究。

(2)采取把知识趣味化的形式。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色彩鲜艳的教具;新颖的谜语、故事;有趣的教学游戏;关键处的设疑、恰当的悬念;变静为动的电化教学等等,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为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供物质内容和推动力。

(3)采取好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持续发展。教师的评价要根据差异原则因人而异,对学生的要求不要一个标准,要根据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情况分类评价,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通过评价,看到自己的进步。教师的评价用语应该有针对性、导向性,比如,有的孩子的解题方法新颖,我就批上:”你的想法很独特,看来你是个爱动脑子的好孩子”。有的孩子学习进步了,我写道:看到你的进步,我非常高兴,这说明只要你努力去做,就会有所收获。”对个别同学我写上:“最近怎么了,为什么错题比较多?应该找―找原因,也可以找一找老师。”这样,我把作业作为媒介,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教学中通过评价鼓励与众不同的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总之,让学生从老师的评价中得到了一种成功的喜悦体验,以利于增强自信心。

3、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把数学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是《我教小学数学》贯彻的精神,同时也正是我们每C位教师终生追求的教育目标。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课堂上,师生才会全身心投入,因为这不只在教和学,而是感受课堂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我教小学数学》是一本好书,它教给了我一种教学理念,教会了我一种教学方法。因为它让我感受到自己的不断转变和进步,这种向上的感觉真好。

篇5: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

王苗

读完《我这样教数学》这本书,真是受益匪浅。通过阅读,我能感受到华应龙老师对这门课程的热爱,对教材的钻研,对学生的关注,都在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而努力着。本书收录了华老师的12节数学课,每节都有独特的教学设计,每篇课例都包括课前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专家点评四个方面。其中既有华老师的教,也有专家对他执教的课的评;既有他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他对人生的感悟。下面来谈谈自己读后的点滴感想:

1

精彩的课堂评价语

教师适时恰当的口头评价是实现“再创造”的催化剂,在华老师的课上,妙语连珠的评价语言比比皆是,下面我摘录一些与大家分享:在第一课《角的度量》里“哟,真会动脑子,虽然没学过,有的人还真量对了,有的人虽然不会,但在动脑子,我觉得也挺好的,小伙子,带着你的量角器,到投影这儿来,把你的方法展示一下。”“还没学,不会很正常,但敢于尝试值得表扬,我提议大家为这样敢于尝试的精神鼓掌!”......而我的评价语还停留在“你真聪明”“你真棒”“你真厉害”等空乏的定论式语言阶段,只因华老师的评价语言在为教学目标服务,在教学中时刻不忘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并且目标把握得非常准确,到位。

2

独特的教学设计

在华老师的课堂上,常常能看到“与众不同”的教学设计,以“多位数减法练习课”为例,不仅让练习课生动活泼,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而且充分的让学生练习了多位数减法的竖式计算,上课开始并不像往常的教学一样,先回顾所学知识,然后板书习题进行练习,这样的课堂不仅达不到练习的效果,还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华应龙老师打破往常教学,以小明带密码箱参加夏令营的画面,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万一我把密码忘了,可怎么办?我设什么样的密码好呢?”小明爸爸说:“我们一起玩一个游戏,做完游戏你就知道什么密码最好了。”看到这里,连我对此都感到好奇,就别说孩子了,不管是知识新授还是练习,激发兴趣和求知欲是引导儿童教学学习的第一要务。

3

多读书,多思考

从整本书中可看出华老师的专业素养非常的高,他说过一个人要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最关键的是要看哲学的书,多看思维科学的书,多学习、借鉴、实践,更重要的是“勤奋”。用华老师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的年历上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有的只是一天五六个小时的睡眠。一觉醒来,踏踏步,暖暖身,继续看书……沉浸在教育教学的王国中。”虽然无法做到华老师的那种境界,但是我会变得更勤奋些,多听听其他老师的优质课堂教学,取长补短,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丰富、有效。

读书是我们拓宽视野最廉价、最普通的方式,让读书成为我们的习惯。在读书中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

篇6: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

文\孟秀英

这个月我读了华应龙老师的《我这样教数学》。华老师在教学中展现了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课堂上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探究实践活动,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注重引导学生从个人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思考。华老师教学结构清晰、语言简练,自然朴实的教学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中时时体现着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体验,注重学生的自主讨论和活动设计,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更可贵的是教师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中渗透数学研究的态度和精神,在他的身上我都能感受到他对数学这门课程的热爱,对教材的钻研,对学生的关注,都在为培养学生的素养而努力着。

从整本书的12节课中我看到了华老师取得成功的原因,那就是勤奋。用华老师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的年历上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有的只是一天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更深夜半,烛泪将近,常常是和衣而睡。一觉醒来,踏踏步,暖暖身子,继续看书…… 沉浸在教育教学的王国中。”每一节课的设计,从情境的引入、教具的选择,到新知的传授方法、渗透怎样的数学思想,都有谨慎的思考。

或许我们无法做到华老师的那种境界,但我们可以变得更勤奋些。像华老师那样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像农民那样不误农时,要像农民那样调整,因地因物制宜,要像农民那样耐心等待,不做揠苗助长、贻笑大方的事,要像农民那样不责怪庄稼,而是反思自己。

读了华老师的故事,我现在感觉到自己在读书上下的功夫不够,为了能让自己尽快的成长,以后每天抽出至少半小时的时间读书,给自己充充电。

篇7:《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

近日在长沙参加湖南省数学研讨会并拜读了首都基础教育名家华应龙老师的课堂实录《我是这样教数学》一书。书中收录了华应龙老师12节教公开教学的课前思考、课堂实录、课后反思和专家的评价,细细读来收获颇多。 日记

透过华老师的这些课,我看到了他课堂教学中独特的色彩和丰富而深层意蕴。他把学生真正推到了教学的核心地位,把枯燥的数学通过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和灵活多样的教学过程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沉浸在学习的乐趣之中。他的课堂里,学生兴奋、有激情、思维活跃、有创见。更重要的是,他把学科知识与学科教学知识结合在一起,统一在一起,因而得心应手,驾驭自如,期间充满着创造。他在课堂上,就是一个高效的组织者、探究的引领者、谦和的合作者。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他的课堂教学的特点,那就是:智慧的课堂。

学科之间是相通的,教育的智慧是可以学习的。我将会把华老师的这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应用到自己的语文教学中,求真、务实、创新,力争成为一名智慧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究者。

我和所有读了这本书的老师都是带着诸多的思考与感叹,带着对华老师的敬佩走出这本书的。在老师们的文章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分别是:“感谢差错、善待差错”、“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千金难买回头看”、“圆的认识”、“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正确的,可能只是模仿;错误的,却可能是创新”、“课前的慎思”、“课后的反思”“细节成就完美”等等。很多老师被华老师渊博的知识、巧妙的课堂设计、爱思考,爱钻研的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等等所折服,更为他高尚的为“人师”的品质所感动。有的老师准备再去细细品读这本书;有的老师感叹说当华老师的学生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呀;有的写道:读着他的故事,听着他的思考,我明白教育没有学科界限,只要心在教育,坚持学习与反思,教育的智慧就会和我们不期而遇;有的年轻老师表示:我将用这篇文章鼓励自己,用农民种地的精神鞭策自己,努力做一个简单,平实和勤劳,快乐的种地人。

读后感虽然写完了,但《我就是这样教数学》这本书带给大家的收获不仅改变着我们,更把这份收获变成教育教学方法的改变,带给孩子们!

篇8: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

赵春利

的春节有瑞雪的滋润,有暖阳的照耀,有亲人的陪伴,幸福温暖惬意。在享受温情之时,手捧华应龙老师所著的《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细细品味,幸福油然而生,品读这本书,华老师课前的慎思,课堂的精彩,课后的反思,专家们的评课引领,书中的每一句话都犹如瑞雪般滋润着我渴望成长的心田,犹如暖阳般温暖着我渴望上进的心灵!感谢华老师和诸位专家的不吝赐教,通过12节精彩的课堂实录给渴望成长、渴望突破的我,注入奋进的动力,指引前行的方向!

一、课前慎思以生为本,确定生本学习内容。

“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重要,只有找准问题,才能做正确的事。”在备课时我往往是膜拜教材,教材出示的问题串是什么,问题串之间的联系是什么,课后练习的层次如何呈现,按编者的意图呈现教学内容。在具体的教学中以教材为主,却忽视了学习的主人学生,而华老师的这12节课在备课时都有着自己贴合学生实际的思考。

思考:孩子们感兴趣又真实的生活情境是什么?如在“角的度量”一课,对于生活情境三个滑梯的设定,华老师大费周折,角是二维的,孩子们在之前的测量都是一维的量,生活中二维的平面中的角原型很少,经过调查、思考,从孩子们经常玩的滑梯中抽象出角,通过实录可以看到,孩子们在此情境中兴趣高涨,敏于思考!

思考:孩子们对于哪些学习内容易于掌握,哪些学习内容需要“跳一跳,才能够着?”,对于这些学习内容,孩子们的最近发展区是什么?如“我会用计算器”一课,对于计算器中的开关键,数字键,运算键学生很熟悉了,课堂上就不需要教。华老师通过课前对学生学情、学力的分析,将此节课定位为,会正确地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运算;会借助计算器探索简单的数与运算的规律;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体验转化思想方法的奇妙。这是因为华老师课前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这节课才不落俗套,孩子们通过课堂的学习体会到计算器只是一个工具而已,并不是所有的计算都要依赖于计算器,用计算器计算之前重要的是人脑的设定,进一步体会到人脑优于计算器。只有以生为本去思考,才能设计出学生感兴趣,感悟深刻的课!

思考:学习内容的实质什么,孩子们真正难以理解的学习内容是什么?在“圆的认识”一课,华老师通过对学习内容的研读,认为 “一中同长”是圆的本质特征。通过对六年级孩子的精准解读,将本节课设计为一节研究课,引导学生通过推理、想象、思辨等思维活动概括圆的特征;重视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用圆规可以画圆;重视对数学史料文化功能的挖掘。有了老师有深度的思考,课堂才异彩纷呈,令人回味无穷!

二、课堂互动以生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12节课,节节精彩,令人回味!课堂上老师不娇柔做作,处处呈现着数学的美,人性的美!

如“多位数减法练习课”,孩子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体验着如何正确地计算多位数减法,师生共同梳理出计算多位数减法的注意点: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退位时不要忘记退位点。孩子们在课堂中很乐意计算多位数减法,体会着正确计算带来的成功感与乐趣,此时计算并不是枯燥的,而是通向成功的大道。而课堂的深意有不局限于此,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介绍数字黑洞,激励学生火热的思考,体会数学的神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孩子们的探究过程中,华老师精炼的数学语言,()精准的评价语言,孩子们领略的不只是数学的美,还有学习方法的收获。如反思方法的感悟:人“不能只是埋头赶路,而要回头看看,抬头想想!”“千金难买回头看。”;激励学生认真思考的名言:“思考者是美丽的!”课堂上不只是数学知识的探讨,更多更重要的是学生思维方法的引导!

在“中括号”一课中,被华老师的教育机智所折服!课前华老师因为意外后脑勺受伤了,不得已上课时必须带帽子。就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看似和本节课教学毫无联系的意外,却被华老师运用得酣畅淋漓,数学味极浓。一开课师生互动时,同学们对老师上课戴帽子这件事情就特别感兴趣,华老师风趣地解答:“帽子有各种各样的功能,可以是宣传,如美女头上的广告帽,也可以是提醒,如小学生头上的小黄帽,还可以是装饰,如大明星头上的帽子。……”老师头上的帽子到底有什么功能,老师引而不答,但通过谈话孩子们感受到华老师的风趣幽默,豁达机智,乐于和老师一起探究,接下来的课堂呈现处处都有老师的睿智,学生的精彩!如在游戏中创造中括号的环节中,有一段精彩的比喻:“小括号就像我们里面穿的衬衣,中括号就相当于我们笔挺的西装。你看到过有人穿件衬衣,外面再穿件衬衣的吗?”孩子们被老师形象的比喻所折服,当然对于中括号与小括号的不同,及中括号的作用也有了深刻的.理解!课堂的结尾更是将帽子的功能和中括号的作用练习起来:“脑袋上加个帽子和算式中加个括号是一样的,都是因为有着某种需要,帽子和括号都有着特别的功能!”因为华老师对数学教学有着热切的爱恋,对学生有着深刻的了解,才能将这样一个生活细节演绎出浓浓的数学味!

做华老师的学生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孩子们不仅能学到有趣的数学,深刻的数学,还能享受到数学带给浓浓的趣味,数学不再是枯燥的,而是妙趣横生的法宝!在华老师的课上孩子不只是学数学,学怎样数学式的思考,还能感悟到科学的真谛是求真,求真的过程中虽然有困难,但在求真的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调整,就能战胜困难以求真!

三、课堂上蕴藏着着醇美的数学文化、传统文化。

在华老师的课上,不仅能听到古今中外数学家的研究感悟,还能听到孔子、孟子、老子等古代先哲的名言。如“角的度量”一课,用华罗庚的名言:“数起源于数,量起源于量。”作为结语,孩子们感受到了量角的意义,对于测量和计量单位之间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在“多位数减法练习课”中,用爱因斯坦的名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激励学生大胆思考,孩子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关于数字黑洞的数学问题;在“我会用计算器吗”一课中,用老子的话:“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鼓励孩子们化难为简,细心计算,本课的结尾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点化出计算器只是一工具而已,要运用得当必须用心;在“中括号”一课中,用数学家的话:“用两条相等并且平行的线来表示相等关系是再准确不过的了。”,强调含有中括号的综合算式的书写规范;在“孙子定理”一课中,有“韩信点兵”的故事,有《孙子算经》中的题例解答方法,还有华罗庚《从孙子的神奇妙算谈起》的奇特解法,通过古今数学家对一次同余式组的探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和研究数学的兴趣;在“圆的认识”一课,用“圆,一中同长也”贯穿课到的始末,圆的特征用古人高度概括的语言来界定,孩子们体会到数学语言的简洁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老子的“大方无隅”更是对圆与正多边形关系的高度概括,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圆是正无数边形”的极限思想。……

课堂上名言的运用恰到好处,不刻意为之,却是课堂进程的点睛之笔,令人印象深刻!

读完华老师的书,久久不能平静,思考华老师的课为什么上的如此有数学味,如此有深意,如此有文化韵味?

要多读书,提升素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教育、教学书籍,丰富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学手段!读文化典籍,放大自己做人的格局,体悟人间的真情,有爱才能和孩子们共同学习,一起成长!读名师们的课堂实录、教学札记,吸收教学精华,时刻向名师们学习,以名师为指路明灯,朝着育人的大道前行!

要多实践,提升能力。

教学能力的提升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就的,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把每节课都当作公开课来对待,在常态课中历练自己的课堂把控能力,在常态课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常态课中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在常态课中练就自己的评价智慧,在常态课中反思自己的教学问题,以思促教!

要多思考,提升智慧。

读书时要变读边悟,教学时边教边悟,教前慎思,教后反思,只有多思考,才能提升教学智慧;在思考之时,一定要勤做记录,脑子中的想法有时是转瞬即逝的,只有勤记录,多整理,才能正真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成为一个正真的教育智者!

多学习,多实践,多反思,做勤奋的读书人,美丽的思考者,向名师学习,力争成为一名教研型教师!

篇9:怎样教小学数学读后感

吴小红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能使自己每堂课孩子能听懂、课堂气氛活跃、孩子学习主动性高、孩子完全掌握教学内容,那才是成功的一课。但对于我们老师来说,是多么的难,而对于邱学华来说,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抱着向邱老师学习的心态,特意从书店买来邱老师的《怎样教小学数学》学习学习。

从1951年当小学教师开始到现在已经经历了整整60年,在这半个多世纪时间里,他做过小学教师、大学教师、师范学校教师、教科所研究人员。虽几经波折,道路坎坷,但他始终坚持在小学数学教学园地里耕耘……读邱老师的人生道路,我读到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也读到故事背后所蕴含的“哲理”,因为爱所以“执着”……邱老师在总结他事业成功的奥秘时指出:热爱+理想+勤奋=成功。首先是热爱自己的事业,一个人连自己的事业都不爱,当然不会有成功;其次,要有理想,对自己充满信心,立下远大的抱负,为国为民干一番事业;第三,要勤奋工作,远大目标必须要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逐步逼近,才能达到。读了这本书后,觉得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可行性,令我收获很大。其中有以下三点令我印象最深刻:

1

生活问题数学化,而非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但不等于生活问题就是数学问题,也不等于数学问题都是生活问题。数学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用数学的头脑分析和研究周围的世界,把生活和实际中的问题抽象概括成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符号去思考。

我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多创造机会让同学们“会用”数学、“活用”数学。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数学意识,更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同学们借用于生活中的实际情景来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为新知识的应用找到生长点,才是数学的本义。有些数学教师,完全脱离了生活进行数学教学的讲授。这不仅会使学生对数学提出不起兴趣,而且不利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逻辑能力的培养。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多关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引导同学们用数学思想进行思考,真正地让数学知识服务于我们的生活。提升数学的魅力。

2

愉快教学与严格训练相结合

做什么事都要有愉快的心情、愉快的环境,即愉快教学。愉快教学是让学生在愉快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愉快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满怀信心地克服困难,乐观进取。严格训练是一种按高标准的要求,严中有格,严格要求不一定学生都喜欢,我们要把两者结合起来,让学生愉愉快快地接受严格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结合本人平常的教学,我也非常重视这一点。让同学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严中有爱,爱中有严”。让学生喜欢我,喜欢数学。在“培优扶差”方面自然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3

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以前有不少老师认为,在课堂中一定要重视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仿佛觉得,没有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的环节就不是一节好课。现我觉得这存在着片面性。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我们必须选择适当的时机和内容。必须挑选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和要在解决问题的关键处进行讨论。我认为过分强调学生自学和合作讨论,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这种想法也是片面的。“先练后讲”的尝试教学模式,是比较理想的办法。让学生先练就是学生自探求的过程。教师出示尝试题后,学生为了解决尝试题,就必须去自学课本或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学生尝试练习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讲解,这时能够做到讲在要害处,讲在刀口上。这样一来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二来能得到足够好的学习效果。

4

重视结果与重视过程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结果与过程相结合的观点:要关注学习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学习的过程……掌握了知识的来源过程,才能进一步提高数学思想,灵活运用结果,才能巩固所学知识,学以致用。真正地提高课堂的实效。

5

模仿记忆与自主探索相结合

以前强调模仿记忆,上课教师讲授,下课学生死记硬背。现在又过分强调自主探索,忽视老师作用的倾向。数学活动是复杂的,教学方式必须多样化,不可能只采用一种学习方式。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教材和不同教学要求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小学生年龄小,正处于学习的启蒙阶段,模仿记忆应该是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在教学中应该把各种学习方式优化组合起来,一切从学习效果出发,哪个有效就用哪个。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重视模仿记忆。

现在社会、家长、学生对于老师的期望越来越高,如何让自己在“高压”的氛围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让自己在教书育人中享受职业的幸福感呢?教学是一门科学、教学也是一门艺术,许多时候,许多人都在苦苦追寻,但是人世间的真理许多时候恰恰就在我们“身边”,读《邱学华怎样教小学数学》让我明白有许多方法正是我在追寻的,书中许多策略正是我在探索的,书中许多建议正是我在摸索的……

篇10:怎样教小学数学读后感

《怎样教小学数学》是邱学华老师所著的一本书,他是中国当代著名教学流派――尝试教学法的创立者。当我读了“数学教育观”这一讲,就被邱老师的经历吸引,邱老师从1951年当小学教师开始到现在已经经历了整整60年,在这半个多世纪时间里,他做过小学教师、大学教师、师范学校教师、教科所研究人员。虽几经波折,道路坎坷,但他始终坚持在小学数学教学园地里耕耘……读邱老师的人生道路,我读到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也读到故事背后所蕴含的“哲理”,因为爱所以“执着”……邱老师在总结他事业成功的奥秘时指出:热爱+理想+勤奋=成功。首先是热爱自己的事业,一个人连自己的事业都不爱,当然不会有成功;其次,要有理想,对自己充满信心,立下远大的抱负,为国为民干一番事业;第三,要勤奋工作,远大目标必须要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逐步逼近,才能达到。细细咀嚼这段文字,让我更加明白――今天我因如何做教师?

现在社会、家长、学生对于老师的期望越来越高,如何让自己在“高压”的氛围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让自己教书育人中享受职业的幸福感呢?教学是一门科学、教学也是一门艺术,许多时候,许多人都在苦苦追寻,但是人世间的真理许多时候恰恰就在我们“身边”,读《邱学华怎样教小学数学》让我明白有许多方法正是我在追寻的,书中许多策略正是我在探索的,书中许多建议正是我在摸索的……

“三字十二条建议”――导出教学的真谛!

邱学华老师的课题教学主要体现尝试教学思想,()充分相信,尊重学生,体现“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练习为主”的三为主。具体操作的要求和方法可以归纳成“三字十二条建议”

1.趣――上课首先要上得有趣。

2.实――上课要让学生实实在在在学好基础知识,练好基本功。

3.活――课堂气氛要活,学生思维要活跃。

上课做到“趣、实、活”,是一个很高的境界,必须把愉快教育同严格训练相结合,把加强“双基”同发展思维相结合。要处理好各种关系,掌握分寸,控制火候。

十二条建议:

1.及早出示课题,提出教学目标;2.尽快打开课本,引导学生自学;

3.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题气氛;4.先让学生尝试,鼓励创新精神;

5.强调主动参与,摆正主体地位;6.允许学生提问,发展学生思维;

7.组织学生讨论,增强合作意识;8.控制教师讲话,多留练习时间;

9.及时反馈矫正,练习当堂订正;10.加强动手操作,运用现代手段;

11.内容不要太多,把握教学节奏;12.实施分层教学,注意因材施教.

邱老师的每一条建议都写得很朴实、很有指导意义和操作性。教学既是一种科学活动,又是一种艺术活动。科学讲究原则,艺术则讲究创造。当然各种单项教学艺术都有各自的作用,如教态――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语言――拨动心灵的琴弦;板书――教材的导游图;提问――扬起思维的风帆;新奇――唤起注意的磁石。把各项单项艺术组合起来就形成了教学艺术的整体。教学需要遵循教学的原则,需要创造精神。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设计好一堂好课首先要有正确的理念,不段钻研,不断琢磨,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变,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巧妙地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这就是创造,这就是艺术,学习之、感悟之、收获之……

篇11:怎样教小学数学读后感

读了《怎样教小学数学》一书,深深的被邱学华老师折服。他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值得我学习。读了这本书后,觉得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可行性,令我收获良多。

这本书全面、精湛、创新地涵盖了整个小学数学的各个方面:培养兴趣、狠抓两个基本、体现三个为主、作到四个当堂、应用五步教学法、实施六段式结构。作到了理论与现在的新版教材相结合。

数学来源于生活,但不等于生活问题就是数学问题,也不等于数学问题都是生活问题。数学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用数学的头脑分析和研究周围的世界,把生活和实际中的问题抽象概括成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符号去思考。

课堂上除了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教师的指导也是不能忽视的。必须挑选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和要在解决问题的关键处进行讨论。学生尝试练习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讲解,这时能够做到讲在要害处,讲在刀口上。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还能得到足够好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中应该把各种学习方式优化组合起来,一切从学习效果出发,哪个有效就用哪个。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重视模仿记忆。在教学中要关注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学习的过程……掌握了知识的来源过程,才能进一步提高数学思想,灵活运用结果,才能巩固所学知识,学以致用。真正地提高课堂的实效。

细读了《邱学华怎样教小学数学》后,我明白,设计好一堂好课首先要有正确的理念,不断钻研,不断琢磨,把理论知识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篇12: 《可以这样教数学》读后感

《可以这样教数学》读后感

刚拿到这本书时我不以为然,这样的书在市面上实在太多了,有什么特别之处么?仔细品读,这本书里聚集著名家大家的经典之课。详细地记录了吴正宪、华应龙、邱学华等著名特级教师上课的真实案例,以及他们对数学教学的独特认识。

读邱学华上课的两个基本准则:真实和创新。我开始思考:目前好多数学课堂确实存在为了精彩而精彩,精彩过后留下的一番热闹的景象。曾经郑州的宋军老师给我们送课时说:“有老师问我,预习过后学生已经知道结果,那么我们的课堂不就不热闹了么。我毫不犹豫问他,课堂的热闹、精彩都为了什么。”听完这话以后,我也深思,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追求课堂热闹的效果,我们应该还原课堂,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真实的挑战。这个“真”体现在:不弄虚作假,不挑课题,不搞形式,不耍花样,不慕虚名,不以显示自己的高明作为上课的出发点。

相比邱老师的`真实,吴正宪老师的课堂应该是“有营养”的数学。吴老师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加工成“有营养”的数学,让孩子们想吃、也想学。在她的教学案例《搭配》中,我受到启发。由刚开始的凌乱到后面的整齐,由刚开始的方法单一,到最后的方法多样。这样的课堂让孩子们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开。

篇13: 我这样教数学的读后感

暑期,根据学校校本培训的要求,每位教师读一本教育专著。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经常自满于自己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很少去钻研教学理论知识,课堂上或许还能自给,但是在课外的教学研讨和学术交流中就明显差别人许多。无论是学校要求还是教研活动带来的压力,都促使我必须去读一点书,无论收货多少比不读要好!

数学教师还是热衷于数学方面的先辈们积累的经验总结,我选择了华应龙老师的《我这样教数学》。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华老师非常注重“技能教学”,这让我想到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做数学的过程是一个探索模式与秩序的科学过程,它是需要付出努力并花费时间的。学生需要动手操作,“冒险”猜测,提出和解释自己的观点和解法,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或修正自己错误、不完善的观点。这时的学生,就不可能只是一个被动的观察者和模仿者,而必须积极地思考其中所包含的各种数学观念。

以华应龙老师“角的度量”为例:

为了创设一个做数学的环境,老师要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探究、质疑、推测的学习氛围。在这一环境中,学生被邀请来做数学,问题由老师或学生自己提出,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努力地寻找解决的方法,而知识和技能作为做数学的一个结果被自然而然地掌握。华老师思考了“量角的本质是什么”――重合,从而找到了一个邀请学生来做数学的切入口,如果学生在量角器上清晰地找到角了,进而能在纸制量角器上画角,量角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在交流这些角中有没有不同的角的过程中,学生很自然接触到了什么叫“中心点”、“0度刻度线”、“内外圈刻度”、1度的角、度数的写法等,特别是对于内外圈刻度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关系有了理性的认识。这就是华老师的智慧。

只管教不管学,教学设计自然容易,但难点如何攻破就不敢保证;只管学不管教,教学活动自然轻松,但学生的错误如何矫正同样也无法保证。

教和学是密切联系的,教为学服务,学为教的基础。教促进学,学促进教,教学相长。华老师在学生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通过轻松、幽默的对话,渗透了有分量、有内容的教学;通过创设一个个情境,提出了一个个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出来,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把学生错误的概念理解和操作行为暴露出来,而教师在其中动态地把握各个教学时机,适时地介绍有关的事实性概念和操作步骤,并充分利用学生生成的资源促进学生建构起角的大小的概念和对量角器量角的原理的理解。这正是我们一直渴望追求的:教学“无痕”,精彩“有痕”。

这还不够,在教学的末尾,华老师又提出一系列感性又贴切的实际问题情境,如:哪个位置射门进球率最高,谁放的风筝高,椅子的靠背多弯才合适等,学生的学习活动被推到了一个高潮,学生在辛苦的`探索、暂时的错误之后,终于品尝到了胜利的果实、幸福的味道。

不可否认的,这样一本书对我的触动,让我走入一个新的教学环境,展现出一个新的学习天地。我想,我需要再将这本书细细的品尝,学习华老师那种高超的教学技巧,在未来的某一天,能将自己完全融入到数学教学的快乐中去!

篇14: 我这样教数学的读后感

暑假期间,我读完了特级教师华应龙的一本专着--《我这样教数学》。华老师在教学中展现了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课堂上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探究实践活动,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注重引导学生从个人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思考。华老师教学结构清晰、语言简练,自然朴实的教学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中时时体现着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体验,注重学生的自主探讨和活动设计,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更可贵的是教师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中渗透数学研究的态度和精神,在他的身上我能深切地感受到他对数学这门课程的热爱,对教材的钻研,对学生的关注,时刻在为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而努力着。

从整本书的12节课中我看到了华老师取得成功的原因,那就是勤奋。用华老师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的年历上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有的知识一天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更深夜半,烛泪将近,常常是和衣而睡。一觉醒来,踏踏步,暖暖身子,继续看书……完全沉浸在教育教学的王国中。”

华老师每一节课的设计,从情境的引入、教具的选择,到新知的传授方法、渗透怎样的数学思想,都有谨慎的思考,倾注了无限的精力……

或许我们无法做到华老师的那种境界,但我们可以变得更勤奋些。像华老师那样如同农民种地那样教书,如同农民那样不误农时,如同农民那样调整,因地因物制宜,如同农民那样耐心等待,不做揠苗助长、贻笑大方的事,要像农民那样不责怪庄稼,而是反思自己……他更是一位“智者”。

《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他让我们顿悟:“道,非常道,明,非常明!”同样的《那一声“谢谢”里》,他总能分辨得出,是否是《学生投师所好》!当《遭遇“节外生枝”》时,作者的从容和淡定,练达和智慧,并非是一朝一夕所形成。《教学有路曲为径》,原来《老师们都没有注意到》,《一节课,一碗米》,《篮球,我的导师》,又让我们感受一种人生的况味,真是定能生慧。他的智慧来自理论的引领,书本的启迪,实践的历练,写作的顿悟,反思的升华。

我最喜欢他《审题》一课的设计,新颖,数学思维含量极高。最后华老师总结这节课,他要告诉大家的是:要认真审题,还变成通俗易懂的儿歌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审题不误答题工,匆匆动笔答题空;量量关系要读懂,读完三遍再起动。另外,我还可以明显感受到:华老师在课上尊重所有的同学,包容其中所有的事。尊重孩子们的劳动,鼓励坚持己见的,表扬及时改正的,重要的是他很有耐心,等得起,让孩子的思考有暴露和转变的过程。另外教学内容的安排很有层次:基本题,节奏快,用时短,而难度大的,就节奏慢一些,时间长一些。所谓张弛有度。还有就是关注学生的特点,要对学生需要什么心中有数,而且对自己的特长也要清楚,好适时释放,发挥其张力。那种表面的热闹下传达的内在思维使得他的数学课显得很是丰满,迷人!

如果说,华老师精彩的课堂让你流连,温暖的故事让你赞叹,真实的感悟让你共鸣……或许,只是因为--他为数学而来!

篇15: 我这样教数学的读后感

暑假里,我读的是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的《我这样教数学》这本书。该书详细地记录了华老师的12个精典的课例“角的度量”、“多位数减法练习课”、“中括号”、“长方体的认识”、“百分数的认识”……等把我们带入了数学的神秘神奇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世界里。每个例子都配以课前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及专家评析,让人亲历专家的精品课是如何雕琢出来的。书中既有华老师的教,也有专家对他执教的课的评;既有他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他对人生的感悟。读完后我的内心油然生起一股感慨与敬意之情。

一、精彩的课堂评价语言

我们平常的评价语言停留在“你真聪明”、“你真棒”等。在12节课中,华老师的精彩语言随处可见,下面我摘录一些与大家分享。

“呦,真会动脑子,虽然没学过,有的人还真量对了,有的人虽然不会,但在动脑子,我觉得也挺好的。小伙子,带你的量角器,到投影这儿来,把你的方法展示一下。”

“还没学,不会很正常,但敢于尝试,值得表扬。我提议大家为这样敢于尝试的精神鼓掌!”

“我想刚才举手的人和笑的人跟她想的是一样的。佩服!不过,我觉得要感谢这位同学,是他画的角提醒了我们。”

“如果有一双数学的眼睛,我们就能在量角器上看到若干大小不同的角。那以怎么用量角器来量角呢?想一想”

“如果你是量角器的话,你会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呢?把你想说的话写出来,好不好?”“有的问题华老师也不怎么清楚。”

“那是怪华老师没有给大家更多的时间。”……

二、别致的教学设计

在他的课堂上,常常能看到“与众不同”的教学设计。我印象最深的是 “角的度量”这节课。如在教学《角的度量》这一课时,华老师首先创设了一个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角的情境。上课前华老师做了一个有心人:一开始,他认真地搜索了生活中的角,但发现都不需要度量的,因为大多数都是直角。后来,他发现衣柜里衣领的角千差万别,进而发现牙刷也有非常讲究的角,椅子靠背向后倾斜形成一定的角……经过反复搜寻、思考和讨论,最后选取了“滑滑梯”这样既有趣又能引发学生学习需求的情境作为课题的引入。而情境中三个不同倾斜度的滑梯,既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又体现出角的大小的作用,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角的大小是影响下滑速度(即刺激的程度)的重要因素。虽然学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但现实中的滑梯几乎都是标准的、安全的,学生没有思维上的对比和冲突,就不会有意识的去思考下滑速度与角的大小之间存在本质联系。“滑梯的角度多大才算合适?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度量角的大小了。”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学习愿望和需求,“像呼吸一样自然”地被激发了。接下来教师创设了一连串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在量角器上找角,在纸制量角器上画角,用量角器量角;然后通过应用情境:谁放的风筝高?椅子的靠背多弯舒服?在哪个位置射门进球率高……体会量角的作用。正是在这样一种探究、质疑、推测的数学学习氛围中,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像呼吸一样自然”地被习得和掌握了。

有位专家评价道:“华应龙对数学操作活动别出心裁的设计与指导,对学生思维的有层次的开发,对探究体验数学的本质、方法和数学学习过程的把握,对数学史料的灵活驾驭,以及在教中巧妙渗透情感、价值观的做法,带给我们许许多多的思考”。是啊,我们每位热爱教育的工作者都应该认真地思考。而思考需要坚持,坚持必定有收获。正如华老师的体会是:要想从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里所说的第二境界突破到第三境界,需要的就是坚持思考、坚持创新。因为“创新思维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对每个问题进行长时间的反复思考”,当你坚持一段时间以后,就会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第三境界了。到了这样的境界,你也会说出“我是这样教的”,别人在听完你的课后,也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我怎么没想到”的。

借用华老师的一段话结尾华:“世界上的事物总是意想不到地存着微妙的联系,关键是发现那份联系是件不容易的事”、“只有当你深爱着这片大地,真爱着生活、挚爱着数学,你才会多情善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才能看到更多的生活中的美丽,才能看到感动我们的数学”、“我上出了一些专家认可的课,有人说我‘勤奋’、‘刻苦’,其实我自己不认为是‘勤奋’、‘刻苦’,我是在享受幸福,享受自己的全情投入,享受数学对我的青睐有加,享受生活对我的‘无微不至’”。

篇16:我是这样教数学读后感

我是这样教数学读后感

近日在长沙参加湖南省数学研讨会并拜读了首都基础教育名家华应龙老师的课堂实录《我是这样教数学》一书。书中收录了华应龙老师12节教公开教学的课前思考、课堂实录、课后反思和专家的评价,细细读来收获颇多。

透过华老师的这些课,我看到了他课堂教学中独特的色彩和丰富而深层意蕴。他把学生真正推到了教学的核心地位,把枯燥的数学通过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和灵活多样的教学过程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沉浸在学习的乐趣之中。他的课堂里,学生兴奋、有激情、思维活跃、有创见。更重要的是,他把学科知识与学科教学知识结合在一起,统一在一起,因而得心应手,驾驭自如,期间充满着创造。他在课堂上,就是一个高效的组织者、探究的引领者、谦和的合作者。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他的课堂教学的特点,那就是:智慧的课堂。

学科之间是相通的,教育的智慧是可以学习的。我将会把华老师的这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应用到自己的语文教学中,求真、务实、创新,力争成为一名智慧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究者。

我和所有读了这本书的老师都是带着诸多的思考与感叹,带着对华老师的敬佩走出这本书的。在老师们的文章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分别是:“感谢差错、善待差错”、“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千金难买回头看”、“圆的认识”、“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正确的,可能只是模仿;错误的,却可能是创新”、“课前的慎思”、“课后的反思”“细节成就完美”等等。很多老师被华老师渊博的知识、巧妙的课堂设计、爱思考,爱钻研的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等等所折服,更为他高尚的`为“人师”的品质所感动。有的老师准备再去细细品读这本书;有的老师感叹说当华老师的学生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呀;有的写道:读着他的故事,听着他的思考,我明白教育没有学科界限,只要心在教育,坚持学习与反思,教育的智慧就会和我们不期而遇;有的年轻老师表示:我将用这篇文章鼓励自己,用农民种地的精神鞭策自己,努力做一个简单,平实和勤劳,快乐的种地人。

读后感虽然写完了,但《我就是这样教数学》这本书带给大家的收获不仅改变着我们,更把这份收获变成教育教学方法的改变,带给孩子们!

篇17: 《我这样教数学》的读后感

”我的指导方法,显得很笼统,而华老师的指导方法很具体,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于是,我也把这样的读题方法介绍给了学生,结合本班学生读题时经常有跳读的现象,这是读0。7、0。8遍的现象,以及遇到学生做错题时,就问学生是否认真读题?

读了几遍,用实例教育学生,相信效果会比直说道理更有效。另外,波利亚说过:“对你所不理解的问题作出答复是愚蠢的,为你所不希望的目标工作是悲哀的。”这一句名言也很适合教育本班学生,因为他们经常在老师提出问题后,就看似轰轰烈烈地回答问题,可是这其中却有一部分学生滥竽充数,实际上他们说的话语该问题没关系,而不能达到真正理解的效果,所以把这句名言跟学生分享后,不断提醒,要对理解的问题作出答复才是聪明的。通过这个事例逐渐达到改正“乱回答问题”的目标。

我觉得这三个标准很实在,简单明了。第一个标准“吸引学生”,我很认同,每次我们外出听课时,凡是能吸引在座老师听得津津有味的课,都会受到老师们和同学们的认可和喜欢。

所以,在课堂上,作为老师,我们可以从学生眼神中可以判断这节课是否成功,当学生的眼神能紧紧围绕你转的时候,学生正听得入神,当大部分同学的眼神是呆滞的,那么作为老师要赶紧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有一次,学校里的主任来巡堂,当是我站在教室的后面,学生都转过身面向我,很有热情地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她很惊讶,还以为我在讲故事呢!其实,我当是在讲一道“解决问题”的题目,把这道题与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身临其境,想象后再理解,那么学生会对这些题感到很熟悉的。

所以,要调动学生的兴趣,跟学生的眼神沟通、肢体语言的恰当应用和对知识的讲解方法是否到位都很重要。也就是说,一节好课的关键词可以总结为:老师的人格魅力、数学知识的魅力、数学思维方式的巧妙。

篇18: 《我这样教数学》的读后感

听过华应龙老师的课,他的课总给人一份启迪,他的深厚功底和教学创新让学生进行富有思考的学习。,我在一次“千课万人”活动中买了华应龙《我这样教数学》这本书。我又有幸仔细学习了华老师高超教学艺术,其中《角的度量》一课,相当精彩,给了我们一线老师很大的.启示。在本节课中,华老师主要组织了以下教学活动:

1、有效的情境创设

从滑滑梯的角度引入,师问:角怎么量?你会吗?会量的请举手!

2、角与量角器

华老师没有让学生马上量角,也没有让学生来认识量角器,而是组织学生在“纸”的量角器上画角。在画的过程中不段引发学生思考:怎样画?要注意什么?为什么有不同画法?让学生明白角的顶点就是量角器的中心,边就是量角器的刻度线。

3、认识量角器

师:量角器上那么多东西是干什么用的?

4、量角

5、量角的应用

球门的设计与量角、风筝飞的高低与量角、椅子的靠背与量角,让学生感悟数学的无穷魅力。 给我的启发:

1、我的数学课堂缺乏思考,总是为了教书而教。通过学习我明白,教和学是一回事,应当追问四个问题:第一,教(学)的是什么?第二,为什么教(学)?第三,怎么做?第四,为什么这么做?也许通过这样的思考,我们的专业才得以提高,我们的学生才会收益。

2、本色的课堂就是要使课堂教学显得扎实和有效,本节课教师没有只局限于用量角器来“教”学生学会用量角器,而是让学生先沟通角与量角器的关系,接下来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就更深层次了,好象量角器就是他们发明的,量角也就不成问题了。本节课中,学生的练习也较丰富,该练的还是要练,体现了本色不改。当然,要上出数学课的本色,我们必须要有良好的教学素养,要有真的教学功底。

3、在本色不改的前提下,我们要不断进行创新。他让我们明白:坚守教学阵地的最好途径就是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想学生所想,不断地让学生学会思考。《角的度量》一课,情境创设(滑滑梯)和量角的生活应用(射门、放风筝、椅子)这些都不是华老师的首创,但华老师却能在他的课中很好的运用,用得比我们好!更让我们没想到的是:他能想出通过让学生在“纸”的量角器上画角来沟通角和量角器的关系。

看完全书,对照自己,真的是有些惭愧,华老师的专业奉献,理论素养,都是我自愧不如的。只有以他为榜样,在今后的工作历程中不断锤炼自己了。

篇19:三年级数学怎么教

1三年级数学怎么教

积累本的合理使用能促进孩子们及时整理知识,巩固知识,反思不足

本学期我们借鉴了高年级的经验,让孩子们准备了数学积累本。由于刚刚设立,开始阶段我们只是让孩子们把每天的作业卷粘在积累本上,周末每人都把积累本带回家,和家长共同把积累本上做错的练习题重抄一遍,自己再做一遍。由于经常检查监督,大部分学生们渐渐养成了每天自觉粘试卷,自觉改错题,周末自觉重做错题的习惯。但也有小部分孩子总是等着老师督促检查才能粘卷、改错、积累。

积累本不但可以整理错题,反思不足。在一单元学习之后我们又指导学生运用积累本整理一单元的知识网络。课堂上我带领孩子们边讲边把知识点记录在黑板上,梳理知识点之后我就指导孩子们把这些知识点自己整理下来,孩子们在老师启发指导下各自发挥聪明才智,设置了小提示,小点评、小例子等,并且这些知识点梳理之后,他们还能自己填画上简单的图案、边线,使构图更加清晰、美观。应用积累本梳理知识网络在整理《千克、克、吨》和《年、月、日》这两单元的知识时,孩子们做得特别出色,我就把两个班级中的出色成果相互交换展览,孩子们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积累本使用得更加自觉。

大胆让孩子们在学习中动起来

教学质量单位时,提前让学生到超市了解日常用品的重量,看看有多重?然后掂一掂。让学生准备:苹果、土豆、食盐、黄豆……课堂中分小组(4人),发记录单(物品名称、估的质量、称的质量),体验后学生很感兴趣,比较抽象的知识通过“玩”融入血脉之中。

学习“年月日” 。查万年历:在学习这一单元的知识之前,与计算机课整合,学生通过查找万年历,查连续20年,每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将比较抽象的知识,通过调查完成一年中有几个月,以及你如何记住每个月的天数,2月的天数,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调查,学生向生活和资料学习,从而了解到更多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实践:“数豆子”,让学生自学,和家长一起做“数豆子”的实验,并及时写数学日记。体验如何估一估,怎样估更准确。

2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

发挥多媒体作用,升华学习兴趣

教育教学实践证明,恰当运用多媒体教育教学手段,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达到愉快学习的目的。1. 榜样教育更需多媒体展示。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离不开榜样教育,榜样教育可以是通过教师或长辈的言传,但最直观、最生动的还是多媒体展示。如学习兴趣教育:数学家从小就树立起学好数学的目标,坚定学好数学的决心,不管生活多么艰苦,条件多么恶劣,都能持之以恒,勇于探索,最终实现了当数学家的理想。类似的案例通过多媒体直观、生动的展示,教育效果会是事半功倍。

2. 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更需多媒体辅助。多媒体课件充分显示它独具的特色,它是计算机技术与直观美学的巧妙融合,如课件中直观、生动的图形、图画、色彩、音响等,都能给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升华。

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

1. 导入新颖,唤起兴趣。教师对新知的导入,要根据内容设置问题悬念,努力创设新、奇、疑、谜等的心理情境和问题氛围,诱发学生探究欲望。如: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这样设计:唐僧四师徒分一个西瓜,唐僧分得1/4,孙悟空分4/16,沙僧分得3/12,猪八戒分得2/8。猪八戒心里很不高兴,怪师傅有偏心,给自己分少了,给大师兄分多……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学生对问题的质疑与争论是越演越烈,学生揭开谜底的强烈欲望油然而生,为新知的学习铺垫了兴趣的基础。

2. 适时点拨,激发兴趣。新知教学要在导入新颖的基础上巧妙进行,让学生参与探究新知的认识与理解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人人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自我发现新知,认识新知,使学生亲身体验到获得新知过程的乐趣。如教学 “分数基本性质”导入环节后,教师就因势利导让学生折学具来验证、比较1/4、4/16、3/12和2/8的大小。在学生验证了这些分数的大小相等后,顺势将“1/4=4/16=3/12=2/8”掷出,让学生组内观察分子、分母各自的变化情况,通过组内讨论、猜想,再在全班上汇报结论,形成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活学”“乐学”这一良好品质的养成。

3怎样让学生喜欢数学

通过创设数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好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以及教学需要为学生创设教学情景,使课堂变得灵动、活跃、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融入到老师创设的情景当中。情景教学法,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受到很多教师的青睐,具体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教学情景,使学生融入到教学情景所营造的教学氛围当中,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被激发出来,以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手段。鉴于此,教师要积极采用情景教学法,充分发挥情景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比如,教师在讲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的《图形的拼组》这一课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不同图形拼组起来了的各式各样的图案,比如说由几个长方形和几个三角形拼起来的小狗、小房子,用几个圆拼出来的小花朵等等。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孩子们看到这些新奇的事物,会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让他们想要探索和学习拼图的有关知识。

将实际生活与数学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教育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从生活的角度更好地认识数学,可以有效地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学要努力通过各种办法将数学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比如,教师在讲小学四年级数学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一课的时候,引导学生想想我们在生活中的什么时候会用到小数,比如说学生可能会回答说超市购物结算时会用到小数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安排一些具体的教学内容,比如说接下来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道题目“假如你们跟着妈妈去超市购物,买了10.23元的苹果,买了5.45元的西瓜,买了4.67元的香蕉,结账的时候该付给收银员多少钱呢?”。这样,学生会觉得自己就是在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想要从教师那里学到具体解决问题的办法,会产生很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这里所说的教学工具,既包括数学教学道具,比如说三角尺、直尺、圆规、圆柱模型等等,也包括生活中可以用来进行课堂教学的物品,比如说桌子、手表、发票等等。道具的合理使用,可以有效的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说教师在讲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一课时,可以将一些一百以内的整数发票作为道具,给学生出这么一道题,“老师去北京游玩了一趟,每次消费都有一张发票,现在呢老师手里有几张发票,分别是吃饭消费15元,火车票21元,进故宫门票12元,同学们帮老师算算总共花了多少钱?”学生们看到发票会大大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和研究兴趣,会使课堂变得富有趣味性。

4数学课堂气氛的营造

鼓励学生积极提问,激活课堂气氛

在课堂上学生常会提出一些不完全正确的猜想,或者是一种应急性回答,或者设想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构思以前出现的一些新奇观象等。由于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一些教师不愿活跃课堂气氛,不敢活跃课堂气氛,也不知怎样活跃课堂气氛,唯恐一发而不可收。课堂教学中,教师照例题讲例题,照本宣科,没有一点新意,对学生的提问只是请所谓的优等生来回答问题,回答得稍有不合教师的“标准”答案,就全盘否定,也不探究错误的根源,生怕影响教学的节奏,弄得学生不敢举手、不敢回答问题,好端端的一个直觉思维就这样被一棒子打死,长此以往,这种“千篇 一律,万生一面”的“同化”教育模式,不知扼杀了多少思维天才。怪不得有人说:中国的教育制度不改革,永远也培养不出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科学家,因为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科学家都是“立体型”的科学家,而现行的中国教育制度培养的只是“平面型”的科学家,因此中国的科学家与此这项世界“殊荣”无缘也就见怪不怪了。素质教育作为一种高质量的教育,教师应树立和谐教育意识,即教学过程中做到:师生加强合作、同思考、共探索、鼓励提问、鼓励辩论、鼓励创见、关系和谐。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看法,对老师的错误允许当场指出,然后师生进行认真讨论,如果确实犯错了,教师也要向学生认错。因此,我们上每一节课,学习每一个数学知识点都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提问。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放手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表现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能的全部奥秘也就是如何爱护儿童。”为此,教师对学生要有“手心手背”之情,多倾注爱心,不断完善他们的个性。有人说,学生如果把老师作为一个范本而不做为'敌手',那他就永远不可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学上应关爱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使学生感到老师既是师长,又是最亲可以与之交心的朋友。我设计了一堂开放课: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画画吗?学生欢呼道:“喜欢”。那老师请你们用我们刚认识的这四种图形来画好吗?你想怎样画就怎样画,画完后要向其他小朋友介绍你是怎样想的,可以吗?学生兴致勃勃地画开了。

十几分钟过去了,学生纷纷完成了作品。我请了几位学生介绍了他们的作品。他们有的设计的是动物,有小猴、小猪、小兔、鱼等等;有的是交通工具,有汽车、火车、轮船等等。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表现。在与同学做介绍的同时,我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学生轻轻松松的上课,而且教学效果竟然好得出奇。我不由得惊叹,学生的创造力是多么的了不起,他们的想象世界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呀!我明白了学生其实很聪明也很可爱。我想我学会了尝识学生,我会尽力让学生在充满上进、激励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做一个讲道理的数学教师》读后感字

教育书籍读后感

什么是数学读后感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读后感

数学家的眼光读后感

《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解读》读后感

《差异教学策略》读后感

书籍《爱的教育》读后感个人感慨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简单教数学》读后感
《《简单教数学》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简单教数学》读后感(精选19篇)】相关文章:

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读后感2023-12-05

《我教小学数学》读书心得2022-08-03

生本教育理念口号2022-12-23

数学家的眼光读书心得体会2023-02-06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后感2024-03-23

《反思性教学》读后感2023-09-23

《小学数学教学论》读后感2023-11-19

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心得体会2024-04-07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2022-07-09

教师专业成长-刘良华教育讲演录读后感2023-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