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作品的读后感

时间:2024-02-20 07:15:31 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龙应台作品的读后感(精选17篇)由网友“辞痛的温柔”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龙应台作品的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龙应台作品的读后感

篇1:龙应台作品的读后感

龙应台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所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仿如微风拂过。早些年我只是零星地读过龙应台的一些散文,这次有幸阅读了她推出的思考、家族、人生、情感的作品《目送》。正像前面的几位老师谈过的那样,龙应台在书中写了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与脆弱、失落与放手;写缠绵不舍与绝然的虚无。龙应台的笔触及到了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哀而不怨。让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柔情滋味。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是很难写出来的,难怪龙应台自己都说《目送》是人过中年才能写出来的。

中年的龙应台目送了父亲的逝去、儿子的远离,面对母亲的衰老,她的内心是苍凉的。读了《目送》里面的《雨儿》,使我内心始终难以平静。在《雨儿》中,她年迈的、患了老年痴呆症的母亲是个老小孩。因为老年痴呆,所以吐字不清并伴有失忆症,以至于把女儿说成了“雨儿”,以至于至亲的女儿都不认得了,以至于女儿刚刚对她说过的话,她马上就不记得了。看似平常,想一想:这在女儿龙应台的心里是多么的心疼、难过与无奈啊!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心里真的被深深地刺痛了!是啊,像我们这些临近中年的人,越来越能感受到父母的衰老,越来越能感受到父母衰老的速度之快。或许是生活的节奏太快、压力太大而无暇去顾及父母吗?还是人到老年时,衰老的速度的确是更快了呢?我在家中排行老大,父母年龄尚不算太大,六十刚刚出头。但我还是深有感触:几个月不见爸爸妈妈,再看到他们的时候,一下子就感觉到他们的银丝又增加了,脸上的皱纹又加深了,身体的力气又虚弱了……这种感觉真是只有亲身感受,才能体会其中的滋味,也可能正像龙应台在《雨儿》的结尾处所说:“她看着我,微笑了。我这才注意到,她穿着黑衣白领,像一个中学的女生”龙应台多么希望自己的母亲还处在青春年少,永远不老啊!这句话也道出了女儿不舍母亲的渐渐老去、渐行渐远,既是本文的升华之笔,又与《目送》的主题相互照应——“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她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她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为了让大家感受一下《雨儿》带给我们的感受,我请罗老师与我配合一下,读一读龙应台母女的对话部分。

这样简单的对话,却能给人最深的感动,她把这份对母亲的爱轻描淡写了,然而却字字是关切,句句是牵挂。

即使再忙碌,也不要忘记经常给父母一句体贴的问候;即使再忙碌,也不要忘记经常与父母交流一下自己的近况,即使再忙碌,也不要忘记常回家看看年迈的父母……“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的父母在一天天渐行渐远……

篇2:龙应台的作品散文读后感600字

走进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读着那清清浅浅、淡如荷香的文字,我们浮躁的心便会平静:孩子宛如植物,生长有个体之别,有时令之分,教育不是赛跑,人生更不是。就如龙应台所描述的: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是的,孩子慢慢来,我们把耐心的目光投向我们的孩子,同样,我们更要把耐心,包容的目光投向我们的学生。多点耐心,给点时间,等待孩子的成长。

一个班级,总有让你省心的孩子,也有让你抓狂的孩子。我们希望每个孩子都不一般,每一个孩子都优秀,但是恰恰会有不少的孩子注定会很一般。我们该如何对待?

〈亲爱的安德烈〉中安德烈试探地问母亲,能否容忍他的平庸。作为母亲的龙应台,是这样对安德烈说:“对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而在现代的生活架构中,什么样的工作可能给你快乐?第一,它给你意义;第二,它给你时间。你的工作是你觉得有意义的,你的工作不绑架你使你成为工作的俘虏,容许你去充分体验生活,你就比较可能是快乐的。至于金钱和名声,哪里是快乐的核心元素呢?如果我们不是在跟别人比名利,而只是为自己找心灵的安适之所在,那么,连‘平庸’这个词都不太有意义了。‘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安德烈,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因此,你当然更没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为了上一代对你的想象而活。”

不知道为什么,这几段文字有让我流泪的冲动。在那一瞬间,我心底最柔软的那根弦被触动了。

普天下多少个儿子与女儿,问过母亲同样的问题,而母亲们几乎千篇 一律地回答,孩子,你一定要有出息……

谁听见过像龙应台女士这般豁达而从容的回答?我为什么会流泪?是质朴而真诚的文字中流淌着的对苦难人生最强烈的感知和怜悯,直抵我的内心。“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安德烈,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龙应台对儿子说的这番话,一次又一次地浮现我脑际。

是的,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去苛求我们的孩子呢?亲爱的老师们,下个学期,就在暑假后的新学期,请我们带一种柔和的慢板走近孩子,怀着一颗等待的心呵护这群小毛头,四年时光,陪着他们成长,给予他们成长的快乐;接新班的老师请尽快融进孩子,让孩子们从心底里接纳你,让孩子们真真切切地对家长说“我喜欢我的老师”;带着孩子升班的老师请回过头看看,你对哪位孩子急噪过,你是否过于注重孩子们的表现,而忽略他们的心理需求,那么你就要放慢脚步,拉着他们的手携明媚前行……而当我们怀揣着欣赏,怀揣着打磨的心情,怀揣慢工出细活的耐心,怀揣着爱的慢板来关注他们,我想,我们孩子的目光将会变得越来越纯净,成长的心灵将会溢满快乐。

篇3:龙应台的作品散文读后感600字

在《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中,龙应台撷取了育儿生活中的一个个小故事,教孩子认字,说话,给儿子讲故事,对孩子的知识启蒙,育儿过程中的艰辛……字里行间温柔婉转,纯真喜悦的情感扑面而来,仿佛微风吹过金黄的麦田。

而在《亲爱的安德烈》一书中,龙应台把自己和十八岁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书信往来汇集成书,可以说,这是一部母子书信集。

一个知性的中年母亲,面对着自己曾经熟悉但又陌生的18岁的在异国长大的儿子,敞开心扉,像朋友一样地探讨人生;一个自以为长大,也正在长大的德国青年,三分调侃,二分幽默,五分认真,像成人一样地与熟悉而陌生的母亲对话。

话题无所不包。信仰,阶级,国家,家庭,责任,职业,情感,友谊,失恋,困惑,抽烟,喝酒,理想……没有说教,没有遮掩,两颗真实的灵魂在真诚地诉求。

讶异于安德烈的率性而大胆的表述,钦佩于龙应台率真而深刻的探讨。

《目送》则可以说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里面收集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 可以说,她写尽了幽微,如书评上说:如烛光冷照山壁。

这样的三本书,带给我的思考与启迪,我想,将会持续很久。怎样做一位真正的好母亲?怎样看待周围的一切?怎样对待自己的职业?这个夏日,我随龙应台的文字作了一次心灵远足。一直以来,和大多数的母亲一样,对孩子有太多的期望,总希望孩子学得好,长得高,成绩门门优,乖巧懂事,长大有出息。我们抱着迫切的希望在孩子的成长之路上为他们加油助威。怀着爱孩子的心高喊着不能让孩子在起跑线上掉队。殊不知,对孩子而言,他们已失去了自我,只能在我们预设的轨道上亦步亦趋。变成了集万千期待于一身的无奈选手。而我们,又常常为孩子达不到预设的目标而心焦、郁闷不堪。

篇4:有关龙应台作品经典语录

1、曾经相信过爱情,后来知道,原来爱情必须转化为亲情才可能持久,但是转化为亲情爱情,犹如化入杯水中冰块—它还是冰块吗?

2、贫穷记忆,在事过境迁之后,像黑白片一样,可能产生一种烟尘朦胧美感,转化为辛酸而甜美回忆。

3、在他往后成长岁月里,他会见到无数人间恶事,没有必要让两岁就开始直到人与人之间仇恨,人快乐童年何其匆促,何其珍贵!

4、修行路总是孤独,因为智慧必然来自孤独。

5、我坐在风暴中心,四周却一片寂静,这是寂寞感觉,像沙尘暴漫天黑沙,以鬼魅速度,细微地渗透地包围过来。

6、文化不过是代代累积沉淀习惯和信念,渗透在生活实践中。

7、醒来,方知是梦,天色幽幽,怅然不已。

8、所谓解,就是知道对方心灵最深地方痛处,痛在哪里。

9、人瘦并不可耻,可耻是把自己脸打肿来冒充胖子。

10、拜祭,终究也只是生者一份安宁。

11、时间是一只藏在黑暗中温柔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

12、怎么就知道,你活得比我长呢?时间才是最后法官。

13、对于行路我而言,曾经相信,曾经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旧在寻找相信。但是面对时间,你会发现,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么。

14、于是可能在某个微雨夜晚,一盏寒灯,二三饮者,在觥筹交错之后突然安静下来,怅然若失,只听窗外风穿夜林肃肃山川一时寂寥。

15、思想需要经验积累,灵感需要孤独沉淀,最细致体验需要最宁静透彻观照。

16、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永久和不敢放心永恒。

17、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18、不是渐行渐远,而是有一天终要重逢。

19、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人,一条知心狗,或许就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无边无际无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

20、可是,在你没有亲身试过以前,你不能说“不可能”!在你没有努力奋斗过以前,你也不能谈“无力感”。

21、他坐着,其实是奔波,他热闹,其实是孤独。

22、不要忘记这些过去记忆,因为这些记忆,会跟着我们人生,一生一世,只不过,它们不再像我们儿时那么明显。

23、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之间单独私会。

24、相机,原来不是那么重要,它不过是我心批注,眼旁白。

25、文明和野蛮中隔线,薄弱,混沌,而且,一扯就会断。

26、想想看,你用什么东西量时间?一只漏沙里细沙流完是一段时间。一炷馨香袅袅烧完是一段时间。一盏清茶,从热到凉,是一段时间。钟表指针滴答行走一圈,是一段时间。

27、只有一个人能听音乐,是一扇紧闭门。

28、回忆真是一道泄洪闸门,一旦打开,奔腾水势慢不下来。

29、在台湾,最容易生存不是蝉螂,而是“坏人”,因为中国人怕事、自私,只要不杀到他床上去,他宁可闭着眼假寐。

30、不是渐行渐远,而是有一天终要重逢;你名字,清楚地留在世纪史记里。

篇5:有关龙应台作品经典语录

1、曾经相信过文明的力量,后来知道,原来人的愚昧和野蛮不因文明的进展而消失,只是愚昧野蛮有很多不同的面貌。

2、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出来的懂,作最后的转身离开。

3、你能想象比被物质撑得过饱后的漠然更贫乏的存在状态吗?

4、我们都知道了,母亲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递区号、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

5、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

6、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7、冬夜的街,很黑,犬吠声自远处幽幽传来,听起来像低声呜咽,在解释一个说不清的痛处。

8、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自孤独。

9、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

10、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

11、所谓了解,就是知道对方心灵最深的地方的痛处,痛在哪里。

12、文明和野蛮的中隔线,薄弱,混沌,而且,一扯就会断。

13、母亲,是个最高档的全职、全方位CEO,只是没人给薪水而已。

14、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

15、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创痛,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

16、太疼的伤口,你不敢去触碰;太深的忧伤,你不敢去安慰;太残酷的残酷,有时候,你不敢去注视。

17、如果科学家能把一滴眼泪里所有的成分都复制了,包括水和盐和气味、温度他所复制的,请问,能不能被称作一滴眼泪呢?

18、春节的爆竹在冷过头的冬天有一下没一下的,凉凉的,仿佛浸在水缸里的酸菜。

19、凡是出于爱的急切都是可以原谅的。

20、对于行路的我而言,曾经相信,曾经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旧在寻找相信。但是面对时间,你会发现,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么了。

篇6:有关龙应台作品经典语录

1、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龙应台《目送》

2、这份绝望的无力感是谁造成的?——龙应台《野火集》

3、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龙应台《目送》

4、凡是出于爱的急切都是可以原谅的。——龙应台《目送》

5、不是渐行渐远,而是有一天终要重逢。——龙应台《目送》

6、醒来,方知是梦,天色幽幽,怅然不已。——龙应台《目送》

7、一首歌,像一只河,也有它的流域。——龙应台《百年思索》

8、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私会。——龙应台《目送》

9、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自孤独。——龙应台《目送》

10、比做女人更重要的,是做一个纯粹而完整的人。——龙应台《女子与小人》

11、人生中所有的决定,其实都是过河的“卒”。——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

12、人瘦并不可耻,可耻的是把自己的脸打肿来冒充胖子。——龙应台《野火集》

13、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的这间零乱的花铺。——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

14、母亲,是个最高档的全职、全方位CEO,只是没人给薪水而已。——龙应台《目送》

15、回忆真的是一道泄洪的闸门,一旦打开,奔腾的水势慢不下来。——龙应台《目送》

16、宇宙之内,最公道的有三,一曰天,二曰地,三曰良心。——龙应台《女子与小人》

17、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龙应台《目送》

18、把小圈子弄好是不够的,你必须发挥力量促进大环境的改变。——龙应台《女子与小人》

19、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龙应台《目送》

20、真正有信心的人不怕暴露自己的缺点,试图掩盖粉饰才是没有信心的表现。——龙应台《野火集》

21、要真正的注视,必须一个人走路。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私会。——龙应台《目送》

22、我们两个本来都是天上的小天使,是上帝特别送给妈妈做女人的礼物。——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

23、君主专制的时代,一个人可以决定历史。那个人也许是英雄,也许是暴君。——龙应台《百年思索》

24、上帝造女人,使她成为生殖孕育的媒体,我变成造化的一部分,心里充满幸福。——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

25、冬夜的街,很黑,犬吠声自远处幽幽传来,听起来像低声呜咽,在解释一个说不清的痛处。——龙应台《目送》

26、思想需要经验的积累,灵感需要孤独的沉淀,最细致的体验需要最宁静透彻的观照。——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

27、现在这个男人当然完全地属于你,做妻子的你;但是他的过去却属于我,做母亲的我。——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

28、我一直以为大学校长是高瞻远瞩,指导学术与教育大方向的决策人,而不是管馒头稀饭的保姆。——龙应台《野火集》

29、民意如果不接受批判又没有自我反省的节制,可以形成可怕的暴力,带来全体的灾难。——龙应台《这个动荡的世界》

30、中年人的沧桑中,总有一种无言的伤痛。目送生命的逝去,目送生命的远行,却只能目送,无法挽留。——龙应台《目送》

篇7:龙应台作品经典语录

龙应台作品经典语录大全

1、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龙应台《目送》

2、这份绝望的无力感是谁造成的?——龙应台《野火集》

3、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龙应台《目送》

4、凡是出于爱的急切都是可以原谅的。——龙应台《目送》

5、不是渐行渐远,而是有一天终要重逢。——龙应台《目送》

6、醒来,方知是梦,天色幽幽,怅然不已。——龙应台《目送》

7、一首歌,像一只河,也有它的流域。——龙应台《百年思索》

8、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私会。——龙应台《目送》

9、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自孤独。——龙应台《目送》

10、比做女人更重要的,是做一个纯粹而完整的人。——龙应台《女子与小人》

11、人生中所有的决定,其实都是过河的“卒”。——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

12、人瘦并不可耻,可耻的是把自己的脸打肿来冒充胖子。——龙应台《野火集》

13、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的这间零乱的花铺。——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

14、母亲,是个最高档的全职、全方位CEO,只是没人给薪水而已。——龙应台《目送》

15、回忆真的是一道泄洪的闸门,一旦打开,奔腾的水势慢不下来。——龙应台《目送》

16、宇宙之内,最公道的有三,一曰天,二曰地,三曰良心。——龙应台《女子与小人》

17、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龙应台《目送》

18、把小圈子弄好是不够的,你必须发挥力量促进大环境的改变。——龙应台《女子与小人》

19、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龙应台《目送》

20、真正有信心的人不怕暴露自己的缺点,试图掩盖粉饰才是没有信心的表现。——龙应台《野火集》

21、要真正的注视,必须一个人走路。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私会。——龙应台《目送》

22、我们两个本来都是天上的小天使,是上帝特别送给妈妈做女人的礼物。——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

23、君主专制的时代,一个人可以决定历史。那个人也许是英雄,也许是暴君。——龙应台《百年思索》

24、上帝造女人,使她成为生殖孕育的媒体,我变成造化的一部分,心里充满幸福。——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

25、冬夜的街,很黑,犬吠声自远处幽幽传来,听起来像低声呜咽,在解释一个说不清的痛处。——龙应台《目送》

26、思想需要经验的积累,灵感需要孤独的沉淀,最细致的体验需要最宁静透彻的观照。——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

27、现在这个男人当然完全地属于你,做妻子的你;但是他的过去却属于我,做母亲的我。——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

28、我一直以为大学校长是高瞻远瞩,指导学术与教育大方向的决策人,而不是管馒头稀饭的保姆。——龙应台《野火集》

29、民意如果不接受批判又没有自我反省的节制,可以形成可怕的暴力,带来全体的灾难。——龙应台《这个动荡的世界》

30、中年人的沧桑中,总有一种无言的伤痛。目送生命的逝去,目送生命的远行,却只能目送,无法挽留。——龙应台《目送》

31、或者说,二十年里,价值翻转到一个程度,所谓思考、判断,所谓勇气、良知,都不再是一种值得追求的价值?——龙应台《野火集》

32、政客关心个人权利,哗众取宠。政治家关心国家整体前途,有拒绝媚俗的勇气。拉宾以生命来证明这个分野。——龙应台《百年思索》

33、妈妈的眼睛,还兀自盯着那扇看不出有多么深邃、说不出有多么遥远的门,看着看着,看得眼睛都模糊。——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

34、在台湾,最容易生存的不是蝉螂,而是“坏人”,因为中国人怕事、自私,只要不杀到他床上去,他宁可闭着眼假寐。——龙应台《野火集》

35、我们都知道,母亲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递区号、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龙应台《目送》

36、而我,突然觉得人性是极容易判断的.:世上只有两种人,好人和坏人;喜欢孩子的都是好人,不喜欢孩子的都是坏人。——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

37、二十世纪的人犹豫、怀疑、思索,不是因为他知道得太少,而是因为他知道得太多;不是因为他西化太浅,而是因为他西化太深。——龙应台《百年思索》

38、日后的人生旅程,当然还是要漂萍离散——人生哪有恒长的厮守?但是三年的海上旗语,如星辰凝望,如月色满怀,我还奢求什么呢?——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

39、在他往后成长的岁月里,他会见到无数的人间恶事,没有必要让两岁就开始直到人与人之间的仇恨,人的快乐童年何其匆促,何其珍贵!——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

40、你要永远认得那个时刻,当你的国家变质、不值得爱、不能爱又无力对抗的时候,马上就走。汤玛斯曼和爱因斯坦都认得那个时刻。——龙应台《龙应台的香港笔记》

41、我爱极做母亲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的胸口就能使我觉得幸福女性主义者如果你不曾体验过生养的喜悦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诉我些什么呢?——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

42、一路上,两个人都很忙碌。是这样的,妈妈必须做导游,给安安介绍这个世界,安安是新来的。而妈妈漏掉的东西,安安得指出来,提醒他。——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

43、在台湾革新很难,一方面固然是由于许多制度的僵化,另外还有保守的执政单位对社会自觉运动的疑惧,一个更大的阻碍,确实民众本身缺乏动力。——龙应台《野火集》

44、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

45、独裁,专制,腐败,不是哪一个主义制度所独有,但是东欧革命狂潮就应该给所有的,不管它是否什么主义,一个冰冷的警告,暴力,不能持久。——龙应台《百年思索》

46、人生就是如此,你以为已经从一个漩涡逃离,其实另外一个漩涡就在你的脚下。用力蹬一脚,就进去。所以,不需要对生活太用力,心会带着我们去该去的地方。——龙应台《目送》

47、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

48、德国像一个彻夜失眠,夜夜失眠的老人,在黑暗中睁大着眼睛无尽止的反省自己,审判自己,捶打自己,和醒着的灵魂做永无止尽的辩论。一个患失眠症的民族!——龙应台《百年思索》

49、我想作家也分成三种吧!坏的作家暴露自己的愚昧,好的作家使你看见愚昧,伟大的作家使你看见愚昧的同时认出自己的原型而涌出最深刻的悲悯。这是三个不同的层次。——龙应台《百年思索》

50、这个社会不知为什么充满对过去的怀念,对现在又充满幻灭,往前看去,似乎有没什么新鲜的想象。我们的时代仿佛是个没有标记的时代,连叛逆的题目都找不到。——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

51、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幸福就是,寻常的人儿依旧。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下。——龙应台《目送》

52、二十多岁的人,可以是惊世才华正初露头角,可以是碌碌凡人却胸有成竹,而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执意将他当作”孩子”,他,也就众望所归地变成一个”孩子”。——龙应台《这个动荡的世界》

篇8:龙应台散文的作品赏析

龙应台散文的作品赏析

龙应台,台湾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识分子,台湾地区著名作家,现任中华民国文化部部长。作品针砭时事,鞭辟入里。在欧洲、中国、台湾三个文化圈中,龙应台的文章成为一个罕见的档案,作品《野火集》等具有很大的影响。1月31日,在行政院公布新任人事名单中,前台北市文化局长龙应台成为中华民国文化部第一任部长。

《野火集》

20世纪80年代的台湾,正处于热切希望突破现状,冲撞权威的年代,1985年以来,龙应台在台湾《中国 时报》等报刊发表大量杂文,为这般思潮掀起轩然大波,成为知名度极高的报纸专栏作家。以专栏文章结集的《野火集》,印行100版,并创下一月之内再版二十四次的记录,风靡台湾,是80年代对台湾社会发生巨大影响的一本书。

龙应台常常针对一种社会现象,一类具体事物,甚至于一个人、一句话、一件事,给予无情的透视和直接的批评,马上让人心有戚戚焉,激起大家的同感。这些事,就发生在周围,看得见,摸得着,那么具体、实在、确切;而内中的缘由、涵义、影响、作用,常人似乎无所感,一经点破;立时豁然开朗。

此次重新编整后推出的《野火集》,除了保留作者当年的“野火”文字,附加了作者对此文的感言,或对当时时代背景的补充说明,或观照了对文章产生的现实意义,让人读后感慨万分。并邀请二十位华语文学名人如柏杨、余秋雨等,为文或追忆或评析走过“野火时代”的台湾。

点评鉴赏

那是解严前两年,龙应台刚刚30出头。战后台湾社会,累积多年对体制不满的能量,暗潮汹涌的批判声浪,随着龙应台引燃的这把野火,迅速窜烧,这样的一把野火,这样一个铿锵有力的声音,质疑叩问,那扇外强中干的旧体制大门,便这样应声倒下。只是,与其说龙应台英勇,或者,如杨照后来形容她“憨胆”,倒不如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历史硬生生的把那把火炬,那把屠龙刀,塞到她手中,她也就上了台,贴切地演出屠龙勇士的角色。她其实更像是小红帽,意外地闯入野狼昏昏欲睡的森林。——杨泽

《目送》

龙应台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仿佛微风吹过麦田。从纯真喜悦的《孩子你慢慢来》到坦率得近乎“痛楚”的《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的写作境界逐渐转往人生的深沉。

《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亲爱的安德烈》

龙应台在这本书的序言里,这样谈到他年满18岁的孩子:“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进这个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但是我可以认识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认识这个人。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

于是,36封横跨上万公里数个城市的家书,一来一往,就被写作出来了。这些家书,不仅横跨了新与旧,左派与右派,流行文化与人文关怀,更横跨了母与子的世代价值观,集结成这一本精彩的散文集。

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前往台北任职。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桌子的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她觉得与儿子之间有了一座无形的墙:“我可爱的安德烈哪里去了?”她感到:儿子“爱”她,但并不“喜欢”她。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没关系,但她一定要认识大学生安德烈。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时间互相通信。就这样,他们以书信的方式,进入了对方的生活、世界和心灵。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在当代华人的书单里有知名的《傅雷家书》,现在要添上“龙应台家书”——《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是蜚声华人社会的教授、作家与思想者,她以通信方式与拥有德国血统的儿子安德烈对谈,留下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

《孩子你慢慢来》

作为华人世界最有影响的一支笔,龙应台的文章有万丈豪气,然而《孩子你慢慢来》却令人惊叹,她的文字也可以有款款深情。

这本书里的龙应台是一个母亲,作为母亲的龙应台和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龙应台有着丰富、激烈的内心冲突,而正是通过对这一冲突的诉说,表现出她内心深处的母爱。但它不是传统母爱的歌颂,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作家才写得出这样的生活散文。

十五年前龙应台以一位母亲的亲身经验写下《孩子你慢慢来》,她在书中说:“谁能告诉我做女人和做个人之间怎么平衡?我爱极了做母亲,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觉得幸福。可是我也是个需要极大的内在空间的个人……女性主义者,如果你不曾体验过生养的喜悦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诉我些什么呢?”

十五年过去,龙应台不仅成为华文界最有影响力的一枝笔,也以她自己的智慧走出女性在个人事业和母亲角色的冲突,而这本书也给无数读者带来感动和启迪。

这本书里的龙应台是一个母亲,与生命的本质和起点素面相对,做最深刻的思索,最不思索的热爱。它不是传统的母职的歌颂,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作家才写得出的生活散文。

在一个个百无聊赖的日子反复读这册小书我逐渐意识到,也许不单是龙应台一人,几乎所有那些挥斥方遒的文字背后,其底色都是对人世殷切的爱。无论在表面上如何被人认作是桀骜的,是不屈的,他们都乐于退到一个安静的角落,确认自己和人最亲密的关系,描述自己和生命最微妙的温柔,就像龙应台陶醉于在书中把自己称为“妈妈”。

篇9: 龙应台胭脂读后感

龙应台胭脂读后感

龙应台的《胭脂》,文字细腻流畅让人温暖。看似淡淡的母女情却蕴藏着无限的爱意。女儿到屏东去看母亲,带母亲到“邓师傅”做脚底按摩、美容、买菜、到郊外看鹭鸶、买老年人保健品、买内衣、买鞋子、大号指甲刀……看似再平常不过的日常生活,却充满着女儿对母亲的关心与体贴,每件事都是母亲喜爱的,细微的不能在细微了,平凡的不能再平凡了,而字里行间的那份亲情,却从纸上飘出浓郁的香来。

我突然想到了自己的父母,我可曾为他们做过什么事?他们的脊梁正一点点弯曲,他们的头发也慢慢变白,那些心血啊,那些岁月哪,不都是为了我么?

回报父母感恩父母是人间最温暖的话题。十多年前的某一天,我们的父母用泪水和幸福的笑容迎接了我们的到来。但当我们来到世上的那一刻起,父母们却多了一项繁重的.工作――照顾我们。尽管这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但父母们却毫无怨言地抚养我长大。为了给我们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他们总是那么辛苦,那么努力。小的时候,我们总把这当作天经地义,因为我们不了解,也不知道父母的辛苦。羊有跪乳之情,鸦有反哺之义,现在,我们长大了,我们知道该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去体谅父母,应该担当起,照顾、孝敬父母的责任。

寸草不经过雨露的滋养,不能成为那欲滴的青翠,花儿不经过蜂蝶的辛勤,不能绽放那炫丽的奇迹;世界不经过爱的哺肓,亦不能遥望那漫妙的黎明。我们,是世界的中柱,那父母,便是世界的滋养。因为有了父母才有了我们,才使我们有机会在这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体味人

生的冷暖,享受生活的快乐与幸福,是他们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曾记否,父母将你我捧在手心,含在嘴里,因为我们是父母手心里的宝;曾记否,父母把无私的爱奉献给了我们,因为我们是父母的结晶,是爱的延续。曾记否,你讨厌父母的唠叨,无意间,你和父母之间产生了隔阂,可是总要等到失败后,才知道父母讲的都是金玉良言。曾记否,翅膀还未硬的你,却想摆脱父母,展翅飞翔。可是总要等到自己受伤后,才知道父母的怀抱是最温暖的避风港。舔犊情深,父母之爱,深如大海。

我不是诗人,也不是歌唱家,既不会用精湛的词藻来赞扬父母,也不会用唯美动听的音乐来歌赞父母,我只能用点滴行动来感恩父母。其实,感恩很简单当父母为你呕心沥血时,对父母道上一句“谢谢”!当父母疲劳时,为他们到上一杯浓茶,帮他们捶捶背;当父母生病时,躲在病床前陪陪他们,陪他们多说会话;当你远在他乡时,给父母打上一个电话,捎上一句祝福……

风中的风铃再次响起,似乎在奏响一首感恩之歌,感谢父母的唠叨,因为他们是为了让你少走弯路。感谢父母的鞭策,因为他们是为消除你前行的障碍。感谢父母的斥责,因为他们是为了助长你的智慧。

感谢父母赋予我们的一切,让我们用生命去珍惜,用感恩的心去呵护!

篇10:回家龙应台读后感

妈妈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递区号、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在那个时光的笼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闹、厨房里正传来煎鱼的滋滋香气、丈夫正从她身后捂着她的双眼要她猜是谁、门外有人高喊“限时专送拿印章来”。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龙应台《回家》

文中的兄妹四人,在清明节陪母亲回别离半个世纪的湖南老家。然而无论兄妹如何悉心照顾,母亲却是故土难寻、神色凄惶,儿女们也终于明白,所谓的回家,不过是自欺欺人。那个家早就不存在。它只存在于记忆里。人生之无奈,不过如此。更进一步想,那个家,其实只是一种象征:我们被时光抛弃,成为孤儿。不是母亲一个人回不去了,是我们所有人,回不去了。孩子不想回家,也许是他们觉得家里虽有父母,却没有了欢笑。情人不想回家,也许是他们觉得家里那人虽在,却失去了温馨。

而暮年的父母,那屋还在,然物是人非。面对垂垂老矣的父母,一脸不屑的我们,早已不是他(她)记忆中的那个追逐笑闹的孩子了。老人眼前的现实,恍惚得犹如一个忧伤的梦,而他们心里的那个家,却真实得难以寻觅。老人,成了这个世界里最可怜的孤儿。年幼时,父母是我们可以依偎的大山,我们觉得温暖。而长大后父母老了,我们是不是他们安全的栖息地呢?也许是,也许不是。成长的蜕变让我们遗忘了年幼时依偎大山时的温暖,世界的纷繁让父母成了我们心里一个模糊的符号。

面对孑然一身的父母,我们却让他(她)没有了大山的感觉。在那漫长的孤灯相对的日子里,他们期许的仅仅只是衣食无忧吗?面对一个业已糊涂的父母,我们是不是该像龙应台那样懂得感恩呢?也许,只有儿女们满心的感恩,才会换来母亲搭载“时光机器”的返程票啊!前天,我回老家探望喝农药未死的小姨。她还不到60岁,很能干。可受不了小儿子的恶言恶语就决绝的寻死。一屋子的儿子媳妇辈的振振有词地安慰她,却不解她为什么要寻死。我想安慰她,却找不到说辞。

我想起来,后天又是一年一度的母亲节。

篇11:回家龙应台读后感

看了《回家》的朗诵,止不住激动的流下了泪水。

我想到很多,我心中高大健壮无所不能的父母,必将逃不过老去的命运,像书中的母亲,留下清瘦的佝偻的背影。我试图说服自己万物轮回,终将有一天,可红了的眼眶和呲呲的鼻塞,证明了我的拒绝。我无法想象这一天,我真想马上去工作,减轻你们的负担,拜托一味汲取23年的无知与盲目

不止如此,我还想到了前年应病去世的奶奶,儿时的我和奶奶一起,在我眼里的她,总是那样的无所不能,仿佛都操练过无数遍,只需轻轻重复即可,手脚麻利,家里里里外外都打理得仅仅有条。谁都无法想象,6个月的时间,就将你换了个样,带着陌生而又熟悉的容颜,()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弥留之际在医院的你,总是想着回家,回家,什么是家?是有儿有女,有亲人的地方。

《回家》中作者老年痴呆的母亲使我一次次的揪心,为母亲清瘦的背影,小心翼翼的步伐,一再要回家的呢喃;也为作者强忍的泪水,和回不去的时光的悲痛。

是的,如果世上有一种时光穿梭机,再多的付出,让为我们付出一辈子的父母快乐那一瞬,又有何妨?

在这里,我忽然想到了冯小刚导演的《私人订制》,没有时空穿梭,若有需要,演一场私人订制来圆你的梦,这又何尝不可?

篇12:《目送》龙应台读后感

《目送》龙应台读后感

《目送》里包罗万象,龙应台女士用她温婉细腻的笔触将每一篇文章刻画地十分完美。在人生的不同的阶段,我们总会有不同的感悟,会面临各种各样这样年龄段所要触碰的事情。 《目送》一共有七十三篇文章,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龙应台的文章给人的感觉是十分的细腻的。其中《目送》这篇文章带给我很深的触感。

《目送》讲述的是读后感目送儿子的背影渐渐远去,目送父亲的背影渐渐远去。当我们长大后,对子女的关切可能会胜于对父母的,而当子女长大后,他们也依然会对自己的子女的关切胜于父母。这种爱会一代一代的延续。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在不断的目送他人的背影,有时会体会到很多。

当我们的父母也渐渐变老的时候,变成一个双目浑浊,满头银丝,全身布满老人斑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像父母对待年幼的'我们一样去细心照顾他们呢。

当我们无所事事,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时候,那就去父母吧。因为孝顺父母永远不是坏事。

龙应台说父母的背影告诉我们不必追,但我认为应该拼命的追,用自己的爱使他们的心温暖,像小时候那样整天黏在他们身边也许就是每个作为父母最大的愿望。孝顺并不一定是让父母过上特别好的日子,而是多陪伴父母,多照顾父母,多与父母聊天。因为有你时候他们会觉得很开心。所以请不要说自己今生来不及孝顺父母,想孝顺父母什么时候都行。

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无法言喻那种情感。

篇13:龙应台《目送》读后感

无意间在室友的桌上看到这一本书,首先吸引我的就是这本书的名字——“目送”,那一刹那让我联想到朱自清的《背影》,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涌上心头,带着一种好奇心,我开始翻阅起这本书来。老实说,平时看书时,我很难有耐心读完一本书,但很奇怪,我竟如饥似渴、如痴如醉般地看完了这本《目送》。

遇见一本好书是一种幸运和缘分。我很庆幸我看了这本书,因为它让我有了更深的感悟。

《目送》是作家龙应台的作品,深邃,忧伤,美丽。书中,龙应台写父亲的死亡,母亲的衰老和失智;写对父母的怜惜,写兄弟情,儿子的离别,朋友的牵挂;写自己的失败和脆弱,失落,以及一个人的走路、赏树、拍照、生活等。从牵着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满满的亲情,到青春后期孩子与自己渐行渐远的背影;从陪着年迈母亲如带着女儿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龙应台都写在了里面。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看到这段话,我的心颤动了一下,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的不舍得、不放心,满眼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着一心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

想起,刚上大学的时候,每次放假回家都很激动,然而,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总感觉每个回家的假期都过得飞快,快临近开学,背起书包,拖着行李箱离家那一刻或是父母送我到火车站那一刻,总是很不舍很难过,父母目送着我,心里满满的牵挂,回头看看他们,他们依然站在那里望着我,我回头了,我害怕爸妈看到我眼睛里打转的泪水,这样会更不舍。总觉得很奇怪,自己已经是大人了,但每每离别就感觉自己还是小孩一样,舍不得离开父母的怀抱。有父母家人的留恋、牵挂、等待,心里总是很温暖。

轮转那一年,国庆放假回家待了几天,感觉有被奶奶捧在手心一样的疼爱,年迈听力变差的她听着我大声讲着我在外面的工作和日常生活。

走的那一天,奶奶坐在路边石凳上,我提着东西说了声,“奶奶,我走了,记得吃药。”奶奶应了声,有点哽咽,我只敢转身看了一眼,就走了。谁知道,那竟是我看到奶奶的最后一眼,那也是奶奶最后一次目送我的背影,而我再也没有机会去看奶奶苍老慈祥的背影。其实,想念奶奶好久了……无论是爸妈还是奶奶,尽管是背对着离开,但我总是能感受到背后目送我的那双双热切的眼神。

我总说自己已经长大,可仔细想想,没有给爸妈做太多,我是否真的感受到他们期待的眼神,我有凝视过我们的亲人离开的背影?这些,都需要我去反思,不要让我们的家人也因我伤心和失望,不要让那满腔的祝福变成没有回应的失落,不要让亲人的目光从期盼变成伤感……。

现在的我,可能还不能完全体会龙应台“目送”中饱含的深意,但是,我想,那些路我一定会走,那些目送背影的瞬间我一定也会经历,只是我希望我以后,自己也能有龙应台那颗感动的心,感恩的笔。

“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出的懂,做最后的转身离开”。“太疼的伤口,你不敢去触碰;太深的忧伤,你不敢去安慰;太残酷的残酷,有时候,你不敢去注视。”这些句子忧伤带着优美,我喜欢读书的时候把他们摘抄下来,之后,回来翻翻,又可以细细地品味一番。

时间消失的如此之快,我们的父母终究会挂上一个共同的名字—老人。时光荏苒,过不了几年,他们的头发会发白,牙会掉,脸上会呈现皱纹,趁着父母还在陪伴我们,好好爱他们,好好回报他们,好好珍惜他们,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离我们远去后,不要那时才后悔当初没有好好爱,好好回报,好好珍惜。

世上最美好的事莫过于:我长大,您未老;我有力回报,您仍然健康。愿我们每个人都不会遗失这样的美好!

篇14:龙应台《目送》读后感

“时间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

时间是残忍的,又是仁慈的,我想,如果不是龙应台的阅历,她一定写不出“不需要对生活太用力,心会带着我们去该去的地方”这样的句子。

这是一本苦涩又温暖的书,读她的书,就像读着人生。

女性的气质,学者的深度,作家的情怀,三者的完美融合,使她的文字一直有着后土的力量:生命与思索,关怀与感恩。

篇15:目送龙应台读后感

轻轻地,我合上了这本封面犹如绿色水粉肆意泼墨的水彩画的书。

心中留下的,却是一份沉重。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是一个三代人的故事。

那是在伦敦,她拿着伞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等待着红色巴士上的儿子。

儿子拒绝了他的伞,任凭雨丝打湿头发。

她惊奇于康河里飘着的白衬衫一般的东西竟是一只天鹅时,儿子淡淡的说:“小孩”当她指着三一学院的苹果树时,儿子叫他不要用手指,好丢人。

当她惊奇于反对津巴布韦独裁的牌子时,儿子说:“你不知道啊。”并加以了讲解。

那是在为儿子做的晚饭上,儿子教她做一道菜,儿子演示完毕,她说:“好,我以后做给你吃。”儿子却说:“你还不明白吗,我不是要你做给我吃,我是要你做给自己吃。”孩子们长大了,独立了。

篇16:龙应台目送读后感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的是她个人的情感。写她与儿子一起逛街时,儿子不愿跟她牵手过街,儿子大了,有了疏离感;写她母亲得了老人痴呆症,反反复复的问她是谁,写她与母亲逛街,母亲的那个爱美样子;写她与父亲同样在过街时,要牵她的手,而她已经人在中年,写她父亲最后病重生活不能自理时,由于佣人的疏忽,眼屎黏住了眼。等等。

龙应台的文笔优美而细腻,将这些生活中的点滴娓娓道来,那些情感也如流水般涌出笔端,跃然纸上。只是让人不禁为之唏嘘的是,父母老后的情形。我甚至觉得在美丽文字的背后,龙应台是不是也想到了她老时的情景?由此,你不得不想到自己。

这个社会是需要关怀老年人的。虽都说老人像孩子,但孩子是生命力的象征,而老,那是英雄迟暮,美人易老时。那是一个成年人不能掌握自身命运的时刻,那是垂垂老去等待死亡的时刻。那时,多少预示了人生的悲怆。或者,说的白一点,人,要有个好死!

篇17:龙应台目送读后感

印象当中,台湾文学如台湾电影一般,于世俗之中透出一股小清新之风,也许这就是所谓取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龙应台的这部散文集也属于这一类吧,通篇都只是些生活琐事,写父亲的病、死,写母亲的爱美、衰老,写儿子们的生长、疏远,写日常所思所想,甚至写一只在海岛别墅外日日夜夜啼叫的杜鹃……最是平常,却最是能触及灵魂中最柔软的一隅。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这是全书第一篇散文——《目送》里的一段话,也是全书最抒情的一段话,将矫情发挥到了一定境界,多少人因思虑这段话而黯然神伤……时间是世上最尖锐的利器,饶你如何风华绝代,饶你的家庭如何美满幸福,终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老凋零。

龙应台也已步入中年,往日的锋芒毕露在经历家庭变迁后渐渐转为柔软,笔触也渐渐由针砭时弊转向思考生死大问,文中亦不乏世事洞达的精彩文笔。

书的扉页上在这段文字边上赫然印着:“二十一世纪的《背影》,跨三代共读的人生之书。

初看不禁让人产生“口气太大”的感觉,然而阅读完全书,也稍许认可了这看似夸大的宣传语。

同是以背影为感情集中点,两人的文章都包含深情,然而在我看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语言朴素,仅仅只是平静地叙述父亲的一系列行动,却在那之中让人看到了父子间的真情。

真正撼动心灵、引人落泪的文字,往往不是那最矫情的,而是在细微之中真情流露的,因此,我认为在表达情感方面,《背影》更胜一筹。

但我仍欣赏龙应台先生的《目送》,《背影》讲述的是父子两代的情感,而《目送》却牵系三代:往上看,也往下看,看儿子们的青春,回忆自己的年少;看爹娘的老态,也审视自己即将迈入的老年。

我觉得更大的不同,还在于朱先生的文字中,透着忧伤,而龙应台在说“不必追”三个字的时候,却有一种毅然的勇气在,我实在欣赏这种勇气。

人间之情,因为敢于放手,才更加心心相印吧?

除却《目送》一文,书中还有不少引人深思之作。

应该说这本书是龙应台人生一个阶段的心灵状态。

父亲的逝世让她体味到人生如同“暗夜行山路”。

在父亲去世前,50多岁的她从未经历过任何至亲的死亡,这跟她台湾“外省人”的身份有关。

作为从大陆到台湾的移民,除了父母兄弟,小时候的龙应台没有其他家族亲人,因为这一背景,她对许多“人生基础课程”的学习有着严重的时间上的延迟。

而此时,写父亲,父亲已经走了;写母亲,也即将目送母亲离去;写与孩子的关系,看到的是他们用背影对着自己。

龙应台说:“人生走到这样的年龄阶段,是四顾苍茫,唯有目送。”

也许是因为年纪大了,对生命的感悟越来越深,龙应台近期的几本书不再有当年锐气逼人的气势,却多了一种让人低徊不已的情怀,开始专注于生活的细腻体会。

从来不敞开自己的龙应台,这次选择最美的汉字,挑战思考中的“生死大问”。

因为这本书的私密性以及它的情感的浓度,龙应台诚实地表示:无法在大庭广众之下畅谈这本书。

但是,读龙应台温情的文字,很佩服她的冷静和细心,留下这些日后难以回忆的感受,这大约是我读龙文最多感叹之处。

当然,温情的文字里面,不仅只有温情。

龙应台说儿子即使同路,也不愿搭自己的车,这当然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

而作为母亲,龙应台能做的,是把自己一路上看见的风光、经历的.风雨,统统告诉儿子,不是作为经验教训,只是为了给他看一看。

《亲爱的安德烈》如此,《目送》同样如此。

于是我们在看到父女母子的温情同时,不可避免地,也读到了一段风雨人生。

龙应台:目送【2】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

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

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

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

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

我送他到机场。

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

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

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

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此刻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

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

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

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

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

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彷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

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

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

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野火集读后感字

八年级读后感:读野火集后的感想

初二年级读后感:读野火集有感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初二年级读后感:读《远大前程》感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

有意义的书的800字读后感

孩子你慢慢来的作文900字

初二年级读后感:读周国平文选有感

龙应台作品的读后感
《龙应台作品的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龙应台作品的读后感(精选17篇)】相关文章:

变色龙名著读后感高中作文2023-03-03

高一1000字《让青春不痛》读后感2023-01-02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作文1000字2023-01-15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想2022-06-07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800字2022-10-21

人生三书作文700字2023-06-16

《回忆是一种淡淡的痛》读后感优秀600字2022-08-11

托儿斯泰散文集读后感2022-08-18

目送的读后心得作文2022-10-22

高二茶馆小说读后感作文2022-08-09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