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帝本纪读后感(精选16篇)由网友“摘星100”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五帝本纪读后感,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篇1:五帝本纪读后感
五帝本纪读完了。大概是说的黄帝在神农一族衰落以后,打败了炎帝。杀死了少数民族蚩尤。让中原一代的部落都认黄帝部落为主。黄帝带领人民继续进行建设。修建初步的道路。
然后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个后来有独立的部落。妻子嫘祖嫘祖生的两个儿子,他们的后代先后统治了天下。一个叫玄嚣。一个叫昌意。昌意的儿子就是颛顼。他死了以后,玄嚣的孙子帝喾继承了帝位。他们两个都是英明神武,德才兼备,身体力行。人民都非常崇拜。
帝喾的儿子挚继位,德才都不具备,最后被赶下台,挚的弟弟尧继承了帝位。
尧时期,国土扩张,影响范围变大。遇到了黄河的水灾问题。尧在大臣的推荐下,让鲧去治理。对于接班人的问题,大家先推荐他的儿子丹朱,尧认为不行。后来推荐了颛顼的玄孙,舜。舜以孝顺闻名。他爹和后妈各种想害死他。他各种孝悌。最后经过考核。成为了尧的接班人,任用禹治理了水患。(大禹治水有个助手,叫胥,有一说苏州的命名就间接来自于这个胥,苏字和胥字通假)
我觉得其中年龄有些不是很符合生物学规律,比如尧登基以后活了等。只能姑且了解一下。我感觉其中看到了王朝的扩张,统治的强大,权力的集中。比如尧分封了八元八恺。是黄帝家族的十六支后裔。分别是颛顼和帝喾的各八支后代。虽然我也纳闷咋就成了一族。。。。才没两百年。可能其中有些话也不是原来的意思。
黄帝时期在修路,调理阴阳,顺天应命这样。到了舜时期,主要的二十二个官员。分别管法律审判,礼仪,工匠,山泽,农业,民众,宾客这些。而且本来就四个官员管四方,现在有十二个地方长官,可见影响力范围扩大了。
有点生产力高速发展的味道。按照客观规律,我想肯定不是两百年(而且年龄也不大对)。所谓黄帝子昌意之类的描述,很可能是,黄帝部落的分支,昌意部落。当然是我个人的猜测。
还有说禹居然是颛顼儿子的儿子。。。颛顼死了大概一百五十年,居然孙子还很年轻。
而且社会建制,形态,生产力变化这么大。真的不像两百年倒像是两千年乃至更久。
大概意思是黄帝时期还要靠天吃饭。舜这会已经初步掌握了农作物规律和制作种种工具了。
我也一直认为,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对抗共同的洪水,所以华夏部落走到了一起,并且更容易黏合在一起。
篇2:《五帝本纪》读后感600字
《五帝本纪》读后感600字
初二14班 彭友
据《五帝本纪》记载: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帝禅让相承。其美德为后世所歌颂,是百世之楷模。
然而启于有扈氏为权位而开战;禹禅让于益却没有成功,反而天下人民都归服于启。为何舜禅让给禹之后仅隔一代,启就终结了禅让制,开启了夏王朝?难道是天下人的德行变化的这样快?
况黄帝与炎帝为夺位而战于阪泉;黄帝与蚩尤为夺位而站于涿鹿。五帝之前、五帝之后,都为权利发动过战争,那么,五帝这个短暂的,禅让会一帆风顺吗?
况颛顼帝为黄帝之孙;帝喾为黄帝之曾孙;唐尧为帝喾之子;虞舜为黄帝的第八代子孙;夏禹为黄帝之玄孙。说是禅让,大权却一直在轩辕氏族内交接。况舜时八恺、八元为颛顼、帝喾之后人,禹、契、后稷等人也多为黄帝之后人。如此说来,五帝之时,自天子至群臣,皆为同一氏族,如此专制,恐比后世更甚。
若尧与舜、舜与禹之间,真是禅让,恐也是迫于形势。当尧寻找可以继位之人时,四岳一致推荐舜。四岳身居高位,何以一致了解一个平民百姓呢?只可能是当时舜已有很大的`名望。
舜每当他的父兄尧谋害他时,他总有防备。例如:当他上房顶修房子时,他就多余的带上了两个大斗笠,后来果真派上了用场;当他挖井时,他又早早辛苦的挖了一条暗道,又用它得以逃生。在这样泯灭亲情的谋害之后,舜却更加的孝敬父母善待弟弟,明显的故意彰显美德。以致后来的种种行为,都深得民心。所以,尧迫于形势,知民众诸侯不会服从丹朱,只得禅让于舜。
至于禹,在尧时就已被任用,到舜时,又治理水灾,疏通河流。使得天下百姓不必受苦于水患,造福于百姓,立第一等功,所以舜也只能禅让给禹。
五帝时事,过于久远,无从考证。但《史记》中所载实有诸多疑问,也可能有误。还应多加思考,不应一味盲从。
篇3:《史记—五帝本纪》读后感
《五帝本纪》是“本纪”的第一部分,它写了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五个在道德人伦,在治国功业,在造福人类等诸方面都堪称楷模的远古帝王。该篇作品的主要意义在于明始祖,明道德,明制度,明一统,处处显现着作者理想政治的光芒。又因为它是《史记》全书的第一篇,作者在行文中涉及到了有关《史记》编写的方法,义例等等,因此又有某些发凡起例的作用。
皇帝,尧舜等都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尧舜被儒家称为圣人,见之于儒家着作的说法比较多,尤其尧舜禅让的故事更被后世传为美谈。作者写此纪所依据的《尚书。尧典》,据考证大抵产生于战国后期,作者依之写成尧舜两位古代帝王,从中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并使之与秦汉以来的专制政治形成对照,其用意是显而易见的,尧舜无疑是《史记》中最使作者尊崇的大公无私的理想帝王。
篇4:《史记—五帝本纪》读后感
中国历史上的“五帝”有几个版本。
第一种: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记》、《史记》);
第二种:庖牺、神农、黄帝、尧、舜(《战国策》);
第三种: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吕氏春秋》);
第四种: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资治通鉴外纪》);
第五种: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伪《尚书序》);以其经书地位之尊,以后史籍皆承用此说。于是这一五帝说被奉为古代的信史;
第六种:黄帝(轩辕)、青帝(伏羲)、炎帝(神农)、白帝(少昊)、黑帝(颛顼)。
《史记》为通说,更可信,因为司马迁写《史记》的态度和方法。为了写好中国第一部通史,司马迁采取了较为客观的态度,他游览各地,对史实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研。此外,司马迁写历史,不是为了迎合上级,也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了继承父亲的遗志,因而也能够秉笔直书。
《史记》之《五帝本纪第一》刻画了五帝的历史功绩,中华民族为之自豪。说到“五帝”,我们就会联想到“三皇”,三皇属于神话时代的人物,五帝属于传说时代的人物。故司马迁在写五帝时,带有一定的神话色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五帝中,舜的神话色彩最淡薄,因此人物也最可信。下面逐个看看《史记》对五帝的描写,会发现他们都自带气场,出生已不凡,摘取《史记》的原文。
首先是黄帝。“皇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黄帝一出生就有灵性,很早就会说话,童年时聪明机敏,少年时诚实勤奋,成年后见多识广,有真知灼见。黄帝确实是了不起,司马迁的记录还是很有分寸的。我们后人读后也自认为黄帝就应该如此。
接下来就是颛顼,颛顼(zhuān xū)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号高阳氏。“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各种动植物,大神小神,凡是日月能照临的地方,没有能抗拒他的。都归服于他。帝颛顼顺应自然,以文化天下,徳被苍生,以至于天下归心。中华民族正在实现伟大复兴,凡是日月照临的地方,都会有中华文化的传播。我们后代一定会实现祖先的愿望。
再接下来就是帝喾,帝喾(kù), 15岁受封为辛侯,30岁受禅即位 ,号高辛氏。“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帝喾的世谱是:华胥氏-伏羲-少典-黄帝-少昊(玄嚣,黄帝长子)-蟜极-帝喾(名姬夋,又名姬夒或姬夔)-契(约前20-前?年在位)-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前?年-前1875年在位)-王亥(又名振,前1875年-前1775年在位)-上甲微(前1770年-约前17在位)-报乙-报丙-报丁-主壬(也作示壬)-主癸(也作示癸,前?年-前1675年在位)-商太祖成汤(商朝开国君主)-太丁、外丙、仲壬。
第四个是尧。尧,姓伊祁,名放勋,古唐国(今山西临汾尧都区)人。帝喾之子,母为陈锋氏,“五帝”之一。“帝尧者,放勋。其人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帝尧就是放勋,他仁德如天,智慧如神,像太阳一样温暖,像云彩一样璀璨。他富有而不骄傲,尊贵而不放纵。帝尧成为圣者的化身,是中华民族伟大道德的标杆。此外,帝尧还有一大功绩就是禅位给帝舜,完成了接班人的大问题。
最后一个大佬是舜(shùn),他受尧的“禅让”为有虞氏首领。“舜,冀州之人。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酒时余负夏。”,舜懂十八般技艺,耕田、打鱼、手艺(做陶器)和做生意,诸多历练,为他以后受禅于尧打下了扎实的业务基础。“舜以二十以孝闻”,百善孝为先,舜好孝顺,有德行。德才兼备,在后代一直成为人才的理想追求。所以读历史,很有味道,能够读出一种历史传承,我们能够追溯而上,寻到自己的跟在何处。
读《史记》,从《五帝本纪》开始,定基调,看格局,明事理,晓方向。如何对待本国历史?正如钱穆先生所言的“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带着历史的温情去读历史,带着敬意去和祖先对话,既不薄古也不厚今,如果今人以高傲无知的态度对待过去,那就认识不到自己过去,也一定会把握不了未来的方向。华夏五祖,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共祖,值得我们后人永远传唱,他们开拓的精神更需去发扬。
篇5:《史记—五帝本纪》读后感
这两天阅读了《史记》的第一个——《五帝本纪》,感触很深!比如一段:“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分命羲仲 ,居郁夷,曰旸谷。敬道日出,便程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中春。其民析,鸟兽字微 。申命羲叔,居南交。便程南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中夏。其民因,鸟兽希革。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敬道日入,便程西成。夜中,星虚,以正中秋。其民夷易,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便在伏物。日短,星昴,以正中冬。其民燠,鸟兽氄毛。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信饬百官,众功皆兴 。” 从这一段的阅读中我受到动感很大!万万没有想到,原来我们的老祖先的智商实在是太高了!善于观察的他们把变幻莫测的天气归类成24节气。伟大的帝王尧又把一年算成365天多一点,所以又定成每四年有一年是闰年。并确定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重要节气。
而这本书又写在几千年前,所以我实在是感慨万分因为我们的老祖先们太智慧了!帝王尧在位70年时问大臣们谁可以接他的班,可别人给他推荐的人经过试验都不行,终于到舜了,尧经过重重实验认可了舜。聪明的舜又把之前未过关的神们发配到远方做他们可以做的事并按照他们的能力分配的恰到好处。尧认可舜28年后退位由舜管理天下。
当初有高阳氏,高辛氏共16位有才能的人,世世代代清洁高尚。但是帝尧在位时他们并没有得到重用,于是舜用他们掌管天下水利,农作,教育结果使整个社会和睦发展。而当时还有16位恶霸,舜还是一个十分懂得谦让的人他的父母与兄弟姐妹想杀了他,却屡次没有成功。舜也知道他的亲人想杀他,但是宽容的心并没有想到去报复,所以尧非常欣赏他,便爽快的让他继承了自己的王位,去管理内外大事!从此舜又以孝顺出名了。
我们做人也要像舜一样,待人宽容,有信誉,谦虚。才可以在世界上才会被人永远被人记下,在世界上永存!
篇6:《史记—五帝本纪》读后感
五帝本纪读后感帝出少典,居于轩丘。既代炎历,遂禽蚩尤。高阳嗣位,静深有谋。小大远近,莫不怀柔。爰洎帝喾,列圣同休。帝挚之弟,其号放勋。就之如日,望之如云。郁夷东作,昧谷西曛。明扬仄陋,玄德升闻。能让天下,贤哉二君!今天看了太史公的五帝本纪,越发觉得现代政治很落后,很死板,很无聊。早在五千年前,中国的政治文明程度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他们是中国最早的政治家。所谓的政治家,不过是因为他们几个人有头脑,发明或发现了一些东西,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所以大家都听他们的话而已。燧人氏钻木取火,使人们吃上了熟食;有巢氏建造了房屋,使人们有了固定住处;神农氏尝百草以得粮食,是人们的食物充足。神农衰微以后,诸侯之间出现了战争,后来皇帝先是征服了炎帝,然后又打败了蚩尤,统一华夏。黄帝的老婆嫘祖发明了养蚕制丝的方法,使人们穿上了暖和的衣服。 (对于我们来说,到底是生活重要,还是虚无缥缈的民-主自由更重要?)黄帝死的时候传位给了自己的孙子高阳,也就是他二儿子的儿子,高阳就是帝颛顼。颛顼死的时候立了高辛,高辛称作帝喾,是黄帝的曾孙,但是他的爷爷是高阳的伯父,也就是说,他是高阳的堂侄子,而不是高阳之子。帝喾死的时候立挚为帝,但是这个人不怎么样,太史公曰其不善,于是他的弟弟放勋为帝。放勋就是尧。
最后尧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后人,而是把帝位让给了舜。尧因为自己的儿子不贤而到处寻找合适的接-班人,有人向他推举了舜。舜20岁的时候就因为孝顺出了名。30岁的时候被举荐给尧。於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也就是说,舜其实是尧的女婿。舜最终通过了考察,成为了新的帝王。舜后来既没有传为给后人,也没有传位给女婿,而是传为给了治水有功的禹。那个时代的帝王之位,从最早的能者居之,到后来的家族内部传递,最后由又传到了能者这两天阅读了《史记》的第一个——《五帝本纪》,感触很深!比如一段:“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旸谷。敬道日出,便程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中春。其民析,鸟兽字微。申命羲叔,居南交。便程南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中夏。其民因,鸟兽希革。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敬道日入,便程西成。夜中,星虚,以正中秋。其民夷易,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便在伏物。日短,星昴,以正中冬。其民燠,鸟兽氄毛。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信饬百官,众功皆兴。” 从这一段的阅读中我受到动感很大!万万没有想到,原来我们的老祖先的智商实在是太高了!善于观察的他们把变幻莫测的天气归类成24节气。伟大的帝王尧又把一年算成365天多一点,所以又定成每四年有一年是闰年。并确定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重要节气。而这本书又写在几千年前,所以我实在是感慨万分因为我们的老祖先们太智慧了!帝王尧在位70年时问大臣们谁可以接他的班,可别人给他推荐的人经过试验都不行,终于到舜了,尧经过重重实验认可了舜。聪明的舜又把之前未过关的神们发配到远方做他们可以做的事并按照他们的能力分配的恰到好处。尧认可舜28年后退位由舜管理天下。当初有高阳氏,高辛氏共16位有才能的人,世世代代清洁高尚。但是帝尧在位时他们并没有得到重用,于是舜用他们掌管天下水利,农作,教育结果使整个社会和睦发展。而当时还有16位恶霸,舜还是一个十分懂得谦让的人他的父母与兄弟姐妹想杀了他,却屡次没有成功。舜也知道他的亲人想杀他,但是宽容的心并没有想到去报复,所以尧非常欣赏他,便爽快的让他继承了自己的王位,去管理内外大事!从此舜又以孝顺出名了。我们做人也要像舜一样,待人宽容,有信誉,谦虚。才可以在世界上才会被人永远被人记下,在世界上永存!
篇7:五帝本纪赞
两汉司马迁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於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译文
太史公司马迁说:学者多称赞五帝,久远了。然而最可征而信的《尚书》,记载的独有尧以来,而不记载皇帝、颛顼、帝喾。诸子百家虽言黄帝,又涉于神怪,都不是典雅之训,所以当世缙绅们都不敢说,不可以取以为证啊。孔子所传的《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虽称孔子所传,但儒者怀疑不是圣人之言,所以不传以为实。我曾经西至崆峒山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处,北到黄帝尧舜之都涿鹿,东到海,南到江淮,我所经历的地方,所见过的长老,往往称颂黄帝尧舜的旧绩与其风俗教化,固来与别处有所不同。那么别的书说到黄帝的,也或者可以为证。总之,大要不背离《尚书》所记载的接近这些。我看《春秋》《国语》,这两篇发挥阐释《五帝德》《帝系姓》很彰著。顾儒者但不深考而且有的不传讲。这两篇所发挥阐述得很显著,验之风俗教化固然不同一般,都是事实,一点也不虚。况《尚书》缺亡的内容多了,岂能因为它缺亡而算了呢?它所遗失的,像黄帝以下的事情,就时时见于其他的传说中,如百家《五帝德》之类,都是其他学说。有怎么可以因为缙绅难言,儒者不传,而不选取了呢?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的人,不能择取。而浅见寡闻者本来就难为它讲说。我按照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的次序,选择其中语言比较典雅的。所以写成本纪的开头。
注释
《尚书》:即《书经》,简称《书》,我国最早的史书,是有关尧、舜、禹史事和商、周帝王言论及文告的历史文献汇编。
百家:《汉书》卷三?《艺文志》记载有《百家》篇三十九卷。一说为诸子百家。
雅:正确。驯:通“训”,准则。事有所依,文辞又美,也就是有规范的意思。
荐绅:即缙绅,有官职或作过官的人。缙:插;绅,大带。古时官员腰系大带,上插笏版(上朝用的记事手板)。
《宰予问五帝德》、《帝系姓》:《大戴礼记》和《孔子家语》中均收有这两篇文章。
空峒:山名,传说是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处,在今甘肃省平凉市西。峒,音tóng。
指《宰予问五帝德》、《帝系姓》等上古文字写成的典籍。
顾弟:只不过。弟,同“第”。
见:音xiàn,通“现”。表见:记载。虚:虚妄。
书缺有间:《尚书》缺亡,空白很多。
轶:音yì,通“佚”,散失。
简析
《史记》的首篇为《五帝本纪》,本文就是司马迁为首篇作的赞语,列在该篇的末尾。赞语是司马迁在《史记》的重要篇章之后,以“太史公曰”的口气发表的议论、总结或补充的文字。在这篇赞语中,司马迁说明了《五帝本纪》的史料来源和他对这些史料的看法。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司马迁对待史料的审慎态度以及他在验证史料时跋山涉水的艰苦过程。
评析
《五帝本纪》为《史记》的第一篇。司马迁在写这篇传记时,遇到了两个困难:一为史料的缺乏。司马迁决定从黄帝写起,而《尚书》所载的史实却是从唐尧开始的,前面有许多空白需要填补;二为史料的`真伪难辨。当时的学者多称五帝,而诸子百家传说的黄帝早已被神化、文学化,难以使人完全相信。在此种情况下,司马迁作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到各地漫游,将民间传说和信史材料相互印证;二是对现存史料进行梳理,不仅到《春秋》《国语》等史书中去寻找材料,而且对儒家的典籍的有关记载,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司马迁终于成功了,他不仅发现了民间传说和信史记载中的许多一致之处,而且切身感受到了各地区和不同部族的文化差异,他还在《尚书》以外找到了许多可资利用的信史材料,为他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篇《五帝本纪赞》乃是对《五帝本纪》写作情况的说明。司马迁在文中连续运用转折句式,用以表达其感慨和体会。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在《古文观止》评点中,把这篇文章归结为“九转”,尽管划分略嫌琐碎,但也确实体会到作品的神韵。这些转折有的表困扰,有的表叹惋,有的表喜悦,有的表自信,均道出了司马迁写作的甘苦,造成转折委曲,往复回环的文势,颇具文简意深的效果。
题解
本文选自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前后三千余年的历史,共52万字,130篇。其中“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全书对三千年来中国的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演变发展,作了既概括而又详细的叙述。它不但是一部历史杰作,为我国史学纪传体奠定了基础,而且还是思想内容异常丰富的一部传记文学名著。《史记》中的许多篇章,均颇具文学价值。这些作品善于抓住人物性格特征与相互间的矛盾冲突,结构与布局既尊重史实,又颇具开阖跌宕之势,再加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也正因为如此,《史记》历来被推崇为我国传记文学的典范、古代散文的楷模,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约前145—前87),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县南)人。自幼受其父司马谈的影响,诵读古文经书。20岁开始远游大江南北,访问了许多遗址,考察了历史遗迹,调查了许多历史人物的事迹、轶闻以及地方风俗和经济生活。司马谈逝世后第三年(前1),司马迁继父职做了太史令,此为他写作《史记》的起点和重要条件。太初元年,他42岁,正式开始了这一工作。后因李陵事件,触怒了汉武帝,被处以宫刑。但他忍辱含垢,更加发奋地写作《史记》,直至遇赦,改做中书令,约在53岁时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空前绝后的巨著。除《史记》外,他的著作今存的还有《感士不遇赋》和《报任安书》。
本篇是《史记》第一篇《五帝本纪》的最后一段,用以说明“本纪”的史料来源和作者见解。此种颇似于评论的“赞”的形式,乃司马迁首创,并被后世史书所沿用。这篇赞语历述有关五帝——黄帝、颛项、帝喾、尧、舜的记载;根据传说的紊乱和缺漏情况,说明整理五帝史迹的必要性,从而反映了司马迁著作史书的求实精神。
篇8:五帝本纪读书笔记
《五帝本纪》开篇便提“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乍一读此可能我们都认为黄帝是少典的孩子,正如《国语<晋语四>》中道:“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祖母华胥氏”似乎是证明了黄帝是少典之子,更有《史记集解》谯周:“有熊国君者,少典之子也。”少典又是谁呢?他是上古时代中国华夏族人,他是第一个出现于史籍的国君,乃燧人氏于华胥氏之孙、伏羲与女娲之子,炎帝与黄帝之父。在上古时代汉族传说中是有熊部落首领,也是夏族末期的最后一位首领,这样的解释似乎并无不妥,而又有《秦本纪》言:|“颛顼氏之裔孙曰女修,吞玄鸟之卵而生大业,大业娶少典氏而生柏翳。”由此看来少典是国号而非人名,那么又是否可理解为黄帝是少典的后世子孙呢?上古时代距今已十分久远,无论说黄帝是少典之子还是后代子孙都有不同的历史文献对其进行论证。可以说对于那个时候的历史研究单凭文献记载是不够有说服力的,更需要相应的科学手段或考古文物加以佐证。那么司马迁是将其视为孩子还是子孙也难知晓。晋语四>
更有后文介绍黄帝“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有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木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财物”说黄帝顺应天地四时的规律,推算阴阳五行的变化,教民顺应四时变化播种百谷草木,教民驯养鸟兽蚕虫等不得不使人想到尧。黄帝此时便已推算出历法,而《尚书<尧典>》中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中也有关于尧帝推测历法的记载,那么历法到底是由哪位帝王推算出来的呢?或者尧是对黄帝时期的进一步完善?其实由黄帝到夏禹时期我们都称为传说时代或神话时代,这一段时期我们并不十分确切的证据证明他们的存在,可以说是历史学上的一大空缺吧。既然连存在都难以肯定,那么历法的提出者也就成为了一个未解之谜。考古学验证,黄帝属于二里头文化时期。此时可以说我们的考古学于文献学是两分状态,很难具体考证,尚在研究之中。尧典>
自黄帝至舜,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因此黄帝称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由此知,尧帝是位于黄帝后期的,那么是否可以假设尧是对黄帝时期历法的完善?不过倘若说黄帝未提历法是否也说得过去。对于上古时代,我们始终都是揣测阶段,所以终究要带有疑惑心理去看待那个时期的历史文化。
《五帝本纪》中亦提到“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而嫘祖二子一曰玄嚣,是为青阳,一曰昌意。而昌意的儿子则为高阳,如《五帝本纪》载:“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而这其中又将牵涉到玄嚣的孙子高辛,也就是帝喾,而帝喾之次妃简狄之子为殷商男性始祖契,姜原为帝喾元妃,而她之子则为周朝的男性始祖后稷,名为弃。不得不说如此推理下来,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以及夏,商,周的始祖,都是黄帝的后人。那“中华民族儿女都是炎黄子孙”的说法也的确成立。
读《五帝本纪》我感叹于其中历史的巧合,又叹息那个时代过于久远,难以考证。不管怎样我们也要始终怀着一颗敬畏的心,用严谨的态度去探寻那段神话时期。
篇9:五帝本纪读书笔记
现代人了解有关夏代以前的历史有很多是从《史记·五帝本纪》来的。按照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中所记载的,黄帝是少典之子。《国语》又云:少典娶有蟜氏女,炎帝、黄帝。《帝王代纪》中说炎帝、黄帝中间隔八帝,五百多年。显然炎、黄二帝不可能同为少典之子。《秦本纪》中说:“颛顼氏之裔孙曰女修,吞玄鸟之卵而生大业,大业娶少典氏而生柏翳。”可见少典是国号,不是人名。黄帝是少典氏后代子孙。
《五帝本纪》中说,黄帝的正妃“嫘祖”生玄嚣、昌意二子。昌意的儿子高阳,也就是颛顼;玄嚣的孙子高辛,也就是帝喾。帝喾其中的两个儿子挚和放勳(谥号尧)在他死后先后为帝;殷商的男性始祖契,他的'母亲简狄是帝喾次妃;周朝的男性始祖后稷,名为弃,他的母亲姜原为帝喾元妃;放勳之后,重华(谥号舜)即位,他是颛顼的六世孙;夏禹,名为文命,他的祖父是帝颛顼(案:说禹祖父是颛顼不可信,《汉书·律历志》:颛顼五代而生鲧。班固所说的近于事实。),还有秦、赵两国共同的男性始祖大业的母亲女修是传说中的“帝颛顼的苗裔孙”。
这样看来,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以及夏、商、周的始祖,都是黄帝的后人,甚至秦、赵两国的男性始祖的血缘中也有一半来自黄帝后人。这就是我们是几千年来常说的“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的来历,但是未免让人心生疑虑。这些记载是否属实,至少据现有的史料,很难考证。姑且不论这样的记载是否属实,那么这些记载所反映的思想文化观念也很值得我们深思:
其一,重视个人出身。中国很早就很重视每个人的氏族出身,《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中记载的凡是即帝位的都无一例外追溯到名声地位显赫的黄帝,这可能是事实,但更可能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出身地位而这么说的。
其二,重视血缘关系。中国人很重视血缘关系,俗语有“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一说。再有中国人喜好以称兄道弟来表示朋友之间关系密切。《五帝本纪》中甚至连常常迫害舜的异母兄弟“象”也被封为侯。
其三,《五帝本纪》中传说色彩浓厚,尚夸饰。例如说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帝尧“其仁如天,其知如神”;舜“入于大麓,烈风雷雨不迷”等等。
一方面,五帝的“传说”,几千年来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心里,被当作贤君圣主的楷模历代传颂。“炎黄子孙”也早已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一种称呼。另一方面,《五帝本纪》中记载的事情虽然未必全部可靠,但它也不是毫无依据的。司马迁写作《五帝本纪》主要取材于《世本》,《大戴礼记·五帝德》和《尚书》。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地下文物的发掘来看,有些记载是言之有征的,它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远古社会,提供了某些线索或信息。
篇10:五帝本纪读后感1000字左右
《史记》历来被奉为史学界的经典之作,更被鲁迅先生称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因为《史记》不但非常充分地体现了历史史实,让我们感到每个历史人物都很丰满,而且这本书本身具有极高的文学造诣,往往两三个字就能传神地表达人物的心理状态,让历史变得有韵味。当然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史记》是司马迁顽强创作的结晶,命运的苦难对司马迁进行精神上的洗礼,也成就了他不屈的精神,造就了他对历史犀利的视角和别样的笔法。
刚开始读《史记》确实有些吃力,首先文章中有很多生僻字,更有大量的文言词汇需要查阅,甚至有的文言词,一两个字就能做出很长一句话的解释,所以,利用空闲时间,仅仅第一篇《五帝本纪》就读了五天。五帝指的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读完之后确实有不少感受。
完备礼仪自古有之
我们中国一直被称为是“礼仪之邦”,读完第一篇之后就会发现,原来在遥远的五帝时期,礼仪就相当完备,庆贺喜事、避免凶险、宴请宾客、军事活动、赏赐嘉奖,这些都有不同的礼仪规定,就比如每个帝王都会专门选一个官员负责祭祀活动,包括祭祀天地、鬼神、祖先,不同的祭祀也要有不同的祭祀方式;公侯伯子男不同的爵位应该佩戴哪种不同的玉制福信;在君主去世三年之内应该如何服丧,不能做什么事这些都有详细的礼仪制度。其实这些礼仪在之后的朝代发展地日趋完善,前段时间去河南省博物院参观,在夏商周时期,青铜文化和陶瓷文化已经发展得非常鼎盛,每件器皿都雕刻得非常细致,而且大部分的物品上面都雕刻有极其精致的图案,其实这也是我国礼仪制度的体现,不同地位的人,物品上的图案不一样;款待不同级别的宾客,所用物品上图案也不一样,所以,渐渐地,对我国的礼仪制度简直到了叹服的地步!
农业大国名不虚传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这一点在五帝时期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无论是黄帝还是其他各位君主,治国之初都是把这么几件事放在首位,首先种植五谷,安抚万民,考察四方,让四方百姓的温饱问题都得到解决;其次是根据天象推算四时节令,一方面是为了顺应大自然,种植合适的农作物,另一方面是祭祀上天,以保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最后君主还会派专门的官员去教化万民,教他们如何耕作,如何遵守作为父母、子女、兄长、妻子、臣子应该遵守的准则,其实根本上还是为了保证人民能够和睦相处,安居乐业。
禅让制度利国利民
黄帝之后,他的孙子高阳沉静、稳练、有智谋,于是即帝位,称为颛顼帝,颛顼之后,他的侄子,也就是黄帝的一个曾孙高辛即位,称为帝喾,帝喾之后,先立了他一个儿子挚即位,但挚不善治国,于是帝喾的另外一个儿子放勋即位,称为是帝尧,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帝位的继承并没有非常严格的制度,而是谁适合继承、谁有能力就让谁担任国君。后来尧把帝位传给了舜,虽然他们之间也有那么一丁点的亲戚关系,但从舜往上查七辈人都是平民,到舜这一代已经是无人问津了,但尧还是经过多方面考察,得知他的能力后,把帝位传给了他。之后舜把帝位传给禹,更是没有亲属关系,完全是看中他的才能。其实这样的帝位继承方式才是真正的利国利民。
所以五帝时期君主的本意,并没有太多的私心,只是想把国家治理好,让人民安居乐业,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权欲越来越重,才有了后面的嫡长子继承制,才有了加强中央集权,才有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才有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如果我国一直都保持禅让制,现在的中国会不会更加傲视群雄呢?
篇11:五帝本纪读后感1000字左右
笔者初读史书,对于本篇的理解上难免出现偏差疏漏,甚至可能错误连篇。好在愿意开始,愿我们共同进步。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改了一些地方,都是写的时候才想清楚。看来这篇还是得再读。
结构介绍:
《五帝本纪》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写成的,在阅读时我画下了黄帝族谱。(这思维导图软件不太会用,就没把母亲的一边加进去。)
这样的族谱画完,故事基本脉络就出来了。太史公把重点放在尧的禅让和舜的道德,才干,功业上。这部分后面会有详细描述。这样设置可能是因为资料的缺失,也体现出作者对于尧舜的重视。
《五帝本纪》末段太史公提到自己的这篇文章参考自之前各家记载,笔者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也确实发现其中许多语句似是对前人之言的挑选,修改。以这样的一篇作为整本《史记》的开篇,是对前辈先贤的致敬,也足够声势不俗,开篇有力。
篇12:五帝本纪读后感1000字左右
据《五帝本纪》记载: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帝禅让相承。其美德为后世所歌颂,是百世之楷模。
然而启于有扈氏为权位而开战;禹禅让于益却没有成功,反而天下人民都归服于启。为何舜禅让给禹之后仅隔一代,启就终结了禅让制,开启了夏王朝?难道是天下人的德行变化的这样快?
况黄帝与炎帝为夺位而战于阪泉;黄帝与蚩尤为夺位而站于涿鹿。五帝之前、五帝之后,都为权利发动过战争,那么,五帝这个短暂的,禅让会一帆风顺吗?
况颛顼帝为黄帝之孙;帝喾为黄帝之曾孙;唐尧为帝喾之子;虞舜为黄帝的第八代子孙;夏禹为黄帝之玄孙。说是禅让,大权却一直在轩辕氏族内交接。况舜时八恺、八元为颛顼、帝喾之后人,禹、契、后稷等人也多为黄帝之后人。如此说来,五帝之时,自天子至群臣,皆为同一氏族,如此专制,恐比后世更甚。
若尧与舜、舜与禹之间,真是禅让,恐也是迫于形势。当尧寻找可以继位之人时,四岳一致推荐舜。四岳身居高位,何以一致了解一个平民百姓呢?只可能是当时舜已有很大的名望。
舜每当他的父兄尧谋害他时,他总有防备。例如:当他上房顶修房子时,他就多余的`带上了两个大斗笠,后来果真派上了用场;当他挖井时,他又早早辛苦的挖了一条暗道,又用它得以逃生。在这样泯灭亲情的谋害之后,舜却更加的孝敬父母善待弟弟,明显的故意彰显美德。以致后来的种种行为,都深得民心。所以,尧迫于形势,知民众诸侯不会服从丹朱,只得禅让于舜。
至于禹,在尧时就已被任用,到舜时,又治理水灾,疏通河流。使得天下百姓不必受苦于水患,造福于百姓,立第一等功,所以舜也只能禅让给禹。
五帝时事,过于久远,无从考证。但《史记》中所载实有诸多疑问,也可能有误。还应多加思考,不应一味盲从。
篇13:五帝本纪读后感1000字左右
今天看了太史公的五帝本纪,越发觉得现代政治很落后,很死板,很无聊。早在五千年前,中国的政治文明程度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他们是中国最早的政治家。所谓的政治家,不过是因为他们几个人有头脑,发明或发现了一些东西,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所以大家都听他们的话而已。燧人氏钻木取火,使人们吃上了熟食;有巢氏建造了房屋,使人们有了固定住处;神农氏尝百草以得粮食,是人们的食物充足。神农衰微以后,诸侯之间出现了战争,后来皇帝先是征服了炎帝,然后又打败了蚩尤,统一华夏。黄帝的老婆嫘祖发明了养蚕制丝的方法,使人们穿上了暖和的衣服。 (对于我们来说,到底是生活重要,还是虚无缥缈的民-主自由更重要?)
黄帝死的时候传位给了自己的孙子高阳,也就是他二儿子的儿子,高阳就是帝颛顼。颛顼死的时候立了高辛,高辛称作帝喾,是黄帝的曾孙,但是他的爷爷是高阳的伯父,也就是说,他是高阳的堂侄子,而不是高阳之子。帝喾死的时候立挚为帝,但是这个人不怎么样,太史公曰其不善,于是他的弟弟放勋为帝。放勋就是尧。
最后尧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后人,而是把帝位让给了舜。尧因为自己的儿子不贤而到处寻找合适的接-班人,有人向他推举了舜。舜20岁的时候就因为孝顺出了名。30岁的时候被举荐给尧。於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也就是说,舜其实是尧的女婿。舜最终通过了考察,成为了新的帝王。舜后来既没有传为给后人,也没有传位给女婿,而是传为给了治水有功的禹。
那个时代的帝王之位,从最早的能者居之,到后来的家族内部传递,最后由又传到了能者……
篇14:五帝本纪读后感1000字左右
《五帝本纪》是“本纪”的第一部分,它写了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五个在道德人伦,在治国功业,在造福人类等诸方面都堪称楷模的远古帝王。 该篇作品的主要意义在于明始祖,明道德,明制度,明一统,处处显现着作者理想政治的光芒。又因为它是《史记》全书的第一篇,作者在行文中涉及到了有关《史记》编写的方法,义例等等,因此又有某些发凡起例的作用。
皇帝,尧舜等都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尧舜被儒家称为圣人,见之于儒家着作的说法比较多,尤其尧舜禅让的故事更被后世传为美谈。作者写此纪所依据的《尚书。尧典》,据考证大抵产生于战国后期,作者依之写成尧舜两位古代帝王,从中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并使之与秦汉以来的专制政治形成对照,其用意是显而易见的,尧舜无疑是《史记》中最使作者尊崇的大公无私的理想帝王。
黄帝俩儿子,玄嚣(青阳)和昌意。但昌意的儿子高阳继承了黄帝之位,高阳就是颛顼帝。
颛顼帝的儿子是穷蝉,但颛顼帝死后玄嚣的孙子高辛继位就是帝喾。高辛的父亲是婷极,婷极的父亲是玄嚣,所以高辛是颛顼帝的侄子。
帝喾生挚和放勋,帝喾死后挚接替帝位,但没干出什么政绩就让位于弟弟放勋,放勋就是帝尧。
尧的儿子丹朱品行不端,残暴淫-乱,所以尧没有传位于他,而是通过考察禅让给了舜。虞舜,叫重华。重华的父亲是瞽(gu)叟,瞽叟的父亲叫桥牛,桥牛的父亲叫句(gou 勾)望,句望的父亲叫敬康,敬康的父亲叫穷蝉,穷蝉的父亲是颛顼帝,颛顼帝是黄帝的孙子。
从这些关系来看,舜也是皇室一脉啊!尧是圣人,而且舜也有圣贤之德,但是,尧是否也会考虑到这点才传给舜呢?哈哈,举贤不避亲我是有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篇15:《五帝本纪第一》读书笔记
《五帝本纪第一》读书笔记
今天去借了史记,读了一会文言文,带着注解,百度一起看,虽然是一知半解的看的明白,但是我觉得看原文好像没有太大的必要,有点浪费时间,于是我转而看译文。
开篇的五帝之说,让我很无语。
这些描写一看就知道是把没有文字记载的传说神化了,连太史公都说:“学者多称五帝,尚矣。”太遥远了,以至于几乎可以说是无证可考。《史记》选取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前期五帝说,黄帝,颛顼,喾,尧,舜。对于这些传说,权当简单,明确化的神话来读了。
看那些简单的描述,“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
反正我看的是心惊胆战的,这算什么?有这样的父亲吗?有这样傻的儿子么?
首先说这个父亲想杀自己和前任妻子的儿子,如果按记载看,舜是很孝顺的,“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我的妈呀,这儿子对你孝顺,对后妈和弟弟也很好,为什么要杀他呢?看后面的描述,在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舜发达之前,就以“孝顺”闻名了。我就不明白了,难道是嫌多他一张嘴吃饭?可是舜好歹是个品行不错的长子,父亲是盲人的话,十有八九家庭的经济主要来源是舜啊,如果是后母和弟弟象要杀他,还能想通点。这个,难道人能无耻无知无聊到那种地步?
然后看舜的反应,一家子都要杀你哎!你不走的远远的,还在好几次谋杀未遂的情况下“复事瞽叟爱弟弥谨。”这是正常人的反应吗?我的.妈呀不能理解。
唉看的我是非常的不爽。
好吧,古人是和我们不太一样,总之太史公是我很佩服的人,《史记》的宏伟,也正要在此表现出来吧,太史公本人也是引经据典,力求一部完美的通史,但是往前看,关于五帝的可靠记载,实在是……
或许我可以想象一下,舜是多么聪明的一个人,在那样的一个家庭要保全自己,还顺利让自己的“孝顺”广为传播,最终,通过各种斗智斗勇,向世人展现了自己。
世人对于美好的事物向来是推崇追求的,所以才会把远古的五帝传说的那么完美。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我一直觉得,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绝对的。
是与非,明与暗,对与错,得与失,只是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所以对于结果才有不同的见解。
如果想写小说,就要深刻的明白这一点,要塑造能让大家都接受的“角色”,而不是写出像传说中五帝那样完美的故事。
我会努力的,加油。
篇16:《五帝本纪赞》原文及译文
《五帝本纪赞》原文及译文
◇原文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①。然《尚书》独载尧以来②,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③。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④。余尝西至空峒,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⑤。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⑥。《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⑦。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⑧。
◇注释
①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本纪:《史记》五种体例中的一种,按照年代先后记载历史。赞:《史记》作者在文末加以总评或补充的文字。太史公:《史记》作者司马迁自称,司马迁曾任太史令。
②《尚书》:我国现存的关于上古时典章文献的汇编。相传为孔子所编,亦称《书》或《书经》。
③雅驯:正确之训。驯,同“训”。荐绅先生:古代指上大夫,引申为有学问之人。荐绅:指插笏垂绅,乃古代高级官吏的装束。
④宰予:字子我,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五帝德》:《大戴札记)中篇名。《帝系姓》:《孔子家语》中篇名。
⑤空峒:也作“崆峒”,山名,在今甘肃平凉市。相传黄帝曾于空峒向广成子问道。渐(jiān):流入,这里是到达的意思。
⑥发明:阐明。章:同“彰”,明显,显著。顾:副词,不过。弟:同“第”,只是,但。表见:即表现。
⑦有间(jiàn):年月久长。
⑧论次:论列。
◇鉴赏
本文是《史记·五帝本纪》的`最后一段,相当于总结,其宗旨在于说明《五帝本纪》一文的史料来源以及作者的取舍。文章虽不足200字,却极尽曲折回环之妙。
作者探求的是有关五帝的史实,然文章落笔即云五帝之事已非常久远。只此一语,便把五帝置于若有若无、可望而不可即之境。下文接着说古代典籍可征信者不载,诸子百家又往往牵缠神仙怪异,不可尽信。总之,有关五帝的史实,直在雾障山隔之中。又说《五帝德》《帝系姓》两文传自孔子,可当世儒者大都怀疑它们并非“圣人”原意,看来亦不可征信。赞语的这一层次,每句都提出一种希望,每句又都打破一种希望,直使人觉得触目萧索,无有出路。
赞语的第二层突然转出满目生机。其一,作者漫游天下,亲访黄帝、尧、舜之旧迹,知各地教化、风俗本有不同,则诸书所说可能多少都有一点真相,若深思其意,便可知不背离《尚书》所载者接近的历史真实。其二,作者深考《春秋》《国语》,知二书明显发挥《五帝德》《帝系姓》之意,相关内容均非向壁虚构。既然《五帝德》《帝系姓》可以征信,那么《春秋》《国语》亦可供参考。其三,《尚书》本有间脱,其逸文往往可以从其他书中发现。因之,考察有关五帝的史实,应“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此二语乃全部赞语的关键。五帝之事本在疑信之间,非好学深思、细加领会则无以正确择取。
赞语第一层是步步后退,第二层是节节推进;第一层是“山重水复疑无路”,第二层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第一层是“众里寻他千百度”,第二层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看上去语语平淡而漫不经心,实质上句句深醇且匠心独运,真是赞语中尤为超绝之作。
◇妙评
此为赞语之首,古质奥雅,文简意多,而断制不苟。凡为九节,前四节著其事,后四节断其义……第九节则结之。
——明·凌稚隆《史记评林》卷一引吴澄评
《五帝本纪赞》以疏宕萧瑟之笔,兼高古质邃之体。疏宕萧瑟,自是太史公本色;高古质邃,则《五帝纪赞》独胜,太史公出格文字也。
《五帝本纪赞》妙在意多而文简,尤妙在意属而文断。用笔灵活处,往往意到而笔不到,词了而意不了。叙中夹断,承中带转,正有吞吐离合,若断若续之妙。
——清·牛运震《史记评注》卷一
【五帝本纪读后感(精选16篇)】相关文章:
史记观后感2023-12-05
读史记有感2023-11-16
《史记》读书笔记优秀2023-01-04
《少年史记》之孙膑的故事读后感2022-11-06
《史记》读书心得个人感触2023-07-21
史记的阅读心得2023-12-06
《项羽本纪》读后感2023-12-02
项羽本纪读后感2023-06-14
小学生作文《史记》读后感2023-06-29
《史记》文学常识2022-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