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电影观后感1000字

时间:2022-06-09 05:17:16 观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八佰》电影观后感1000字(通用12篇)由网友“太平有象”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八佰》电影观后感1000字,希望您能喜欢!

《八佰》电影观后感1000字

篇1:《八佰》电影观后感1000字

作为影院复工后新上映的首部华语商业巨制,电影《八佰》一直备受业界和影迷关注和期待。昨日(8月14日)晚,《八佰》开启首轮超前点映,影迷们纷纷涌向影院,想要先睹为快。看完点映的观众表示,影片无论是摄影、情节、画面还是音效都非常震撼,影片中小人物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献身精神令许多影迷热泪盈眶。

在猫眼APP上,不少观看过《八佰》点映的影迷分享了真实感触,字字珠玑,各种评论看得人热血沸腾,不少影迷更是打出了满分10分的最高分,不愧是国产史诗级战争大片!

这位影迷是个90后,《八佰》是他的第一场电影。观影后的他意识到,正是有那些全身绑满炸药包、拼死抵抗侵略者的军人,中国人民才有了现如今的和平美好生活。

这位影迷表示观看电影《八佰》一直他的梦想,现如今终于得以走进影院大饱眼福,内心依旧久久不能平静。震撼于影片中残酷的战争场面,他也意识到:在那个时代,有些东西远比生命更加重要。

看过《八佰》之后,中国人民都会热血沸腾!无论是国共两党正规军,还是杂牌军游击队,只要他是一名军人,就会主动担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不畏牺牲,与日军英勇奋战到最后一刻。虽已身死,但是抗日精神永远传扬!

暗黄的硝烟,飘零的白雪,强烈的色差向我们真实地展现了当时的厚重历史和凝重气氛,观众仿佛置身苏州河对岸,共同观看了这场失败的政治活动。对于银幕那头奋战的军人,坐在银幕这边的我们什么都做不了,只能用饱含泪水的面庞和拍到手指发麻的掌声表达我们最由衷的敬畏。

这是一部完全可以超越好莱坞《斯巴达三百勇士》的中国式战争电影!虽然最终以政治博弈失败而撤离,但八佰壮士最后的坚守,激发了河对岸所有百姓强烈的抗日情怀,犹如星星之火一般,却可以燎原!

“兄弟们,我们这些军人,一步都没有退守,东北沦陷了,华北沦陷了,但是现在,因为有你们,上海还在!”这段台词,简直将现场观众的爱国情怀和泪点激发到了极致。中国正是这样的民族精神,才得以日益强大!

电影《八佰》由管虎导演执导,王千源、姜武、张译、欧豪等实力演员主演,是暑期档一部精心制作的华语战争大片。在战争年代,即便是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只要有着一颗爱国的心,为国家人民奋战到底,你们就是这个时代的英雄!

电影《八佰》首轮点映已全面开启!第二轮提前点映将于下周一至周四(8月17日至20日)每晚19:30至20:30进行,喜欢这部电影的观众一定不要错过!

篇2:电影《八佰》观后感1000字

一条苏州河,一岸是枪林弹雨的人间地狱,一岸是霓虹璀璨的人间天堂。人与人的隔膜障壁,近乎绝望的刺眼对比,再现了抗日战争背景下真实的上海,真实的中国。

占据整个画面的看客,从未觉得死尸沉重,他们永远以看的姿态游走租借,以看的麻木求得现世苟且,并以此成为远离战争、远离苦难的“胜利者”。

河的对岸,白的雪、夜的灰、黑的脸、红的血,是战士身陷重围、背水一战的色调。中国农民是喜欢大红、大黑、纯白的,而此时的颜色,是流血牺牲的鲜红,是毫无出路的黑暗,是象征死亡的惨白。 历史悠久的农耕民族,滋养了劳苦百姓的淳朴善良,误入“八佰壮士”的农民,端不起杀人的枪杆,他们颤栗、害怕、畏缩,却在日本一次又一次的激烈围剿中,在战士慷慨赴义的壮烈牺牲里日渐觉醒。

仅13岁的小湖北,跟随着叔叔哥哥落难逃命,却在偶然交错间被带入四行仓库。他看着对岸的灯光戏曲,眼中唯一的光芒是活下去,活着才有希望。所有人都照顾他,七月给他带来洋饭店的蛋糕,端午告诉他打完仗一起去照相。然而战争残酷,战火无情,叔叔被日本人切腹示威、七月被窗外飞过子弹一枪毙命、端午在对抗敌方战机中掏空五脏六腑,爱他的人、可以依靠的人一个接着一个在眼前骤然离世。他隔着窗户、隔着江、听着戏,活着不再是唯一祈求,流下的泪越是滚烫,反抗的决心就越坚韧。后来,他不再流泪,不再畏惧了,他跪在冰冷的尸体前吃下七月给的洋蛋糕,他抢过朱胜忠的酒说“老子不怕”。他放弃活的机会,用小小臂膀端着枪,眼神坚定地盯紧前方,恨不得一枪毙了日本兵!

随着镜头在“浴血奋战”与“坐以待毙”间来回切换,民族的悲剧性也在不断加深。八佰壮士像是个孤独的存在、孤独的个体,即使绝望的死亡感、无力感深入骨髓,却丝毫未动摇战士上阵杀敌、为国献身的忠肝义胆。他们愿以舍生取义,叫醒对岸掩耳盗铃式的自欺,打破瞒与骗造就的大泽,摧毁被“夜气”笼罩的鬼气森森的世界!

一个命令传来,最后的突围战即将打响。照明灯时隐时现,日本兵早已埋伏高处,火力集中扫射,壮士浴血奋战,子弹穿过血肉之躯,沸腾的鲜血如同溅落的牡丹,染红了夜的黑,浸染了雪的白。生死的瞬间闪动,重重敲醒了沉睡的国人,他们终于正视起淋漓的鲜血,掀翻横在身前的铁网栅栏,伸出拳头和双手做出应援。画面由快转慢,最后戛然而止……先烈的死能转化为后人的生,多年后,东方明珠赫然矗立,高楼林立中四行仓库弹孔依旧残留,不同的是,现世是一个人之而为人的崭新世界。

整部电影镜头细腻,细节丰富,触动人心,值得影院观看。

篇3:电影《八佰》观后感1000字

且不去评价《八佰》还未上映就已被热议,或是被吊足胃口的观众对票房的贡献。单从影片本身来说,很可惜糟蹋了一个好题材。

先说好的方面。影片花大量镜头表现士兵们在战争中的众生相,每个士兵都是战争的主角,是此片的主角,淡化主角(或者说全员主角)也是导演力图演绎的一种新形式。影片整体张弛有度,既有枪林弹雨的紧张,又有交战间隙的休闲,形象地再现了“坐在河边的咖啡馆中,一面喝着咖啡,一面看着中日军队激烈交战”(引自纪录片《大上海》第五集解说词)的奇观。情节安排以时间轴为线索,没有拖泥带水,舍身炸敌、坚守旗帜等情节的铺垫和展现恰到好处,催人泪下。影片总体色调和镜头运用成熟,颇有商业大片的风格。

然而追求这些好的方面也束缚了导演将四行仓库保卫战这个好题材拍成经典。影片的前半部分几乎做到了“全员主角”这个目标,刻意规避了可能出现谢晋元的镜头,但随着情节的发展,作为指挥官的谢晋元不可能被绕过不提,于是后半段导演又开始极力塑造一位民族英雄。然而导演似乎很矛盾,除了决策升旗外,谢晋元几乎被描写成机械执行上级命令的军官。也许编剧或导演并不知道战场指挥官对于整个部队的重要性,虽然军人本当无条件服从命令,但如果没有前线战场随机应变的指挥,训练再优良的部队也是一盘散沙,八百壮士不可能撑得过一天。此外,从个人情感上说,导演和编剧既不是上海人,又不是谢晋元的亲属或老乡,应该也不是四行仓库保卫战迷,为了实现“八百壮士人人平等”的“创新”而牺牲掉谢晋元的英雄形象也就不难理解了。

由此引出本片的另一个不足,就是整个故事究竟应该忠于历史还是应该进行所谓的艺术加工。故事片不是纪录片,我们不能苛求每一个情节、每一帧画面都准确反映历史原貌,但这类有真实故事背景的题材仍应以史实为基础,表现手法可以适当艺术化。

影片中,导演多次运用白马和老鼠作为象征意义。只不过为了象征而象征,就显得有些画蛇添足,删掉白马的镜头反而能让影片看上去更真实些。而且以白马借代赵子龙,进而表达赵子龙为国,比关公的为兄弟境界更高,真是有些可笑了。若要细究起来,赵子龙为蜀国与曹操作战,那不是内战么?与八百壮士抵御侵略哪里可以类比。

类似卖弄小机灵但弄巧成拙的地方还有不少,比如“玉芝吾妻爱鉴”遗书,比如穿插方记者拍的黑白“史料”画面,特派员突兀“神反转”的表态。就连片名,也故意用“佰”字代替“百”字,大约本意是想用单人旁隐含表示八百个人,或是出于搜索引擎优化的考量,可是从文字的角度分析,八佰是个病词,只能说是故意造出个并不需要的专有名词。

撤退前十四小时的倒叙,在整个影片以时间轴为叙事顺序里显得非常不和谐,值得商榷。楼顶保卫旗帜打飞机夹杂了漫天飞屑的特效,也与整个影片干净利落没有硝烟弥漫的画面不协调。沥沥拉拉出现的片头字幕和片名,略微打破了影片的紧凑性。好在这些都瑕不掩瑜。

此外,网上还有观点认为此片没有把日军描绘成蠢蛋,传闻之前屡屡不过审是因为美化国军,都算是抗战题材影片的重大突破,甚至说成是“新标杆”。重不重大、标不标干不知道,但这些并不足说明《八佰》没有糟蹋一个好题材。

篇4:《八佰》电影观后感1000字

今天是今年第一次看电影,进电影院仍需戴口罩,隔位而坐。还需要登记个人信息。

电影院的爆米花之类的吃食没有开始售卖。

因为受小雅的推荐并且一起去老梁坊那家影院看的。

故事的情节不方便透露太多,建议你们自己去电影院或者网上观看,很适合带着孩子去看,今晚就有很多都是一家人来看的。

大概讲的就是在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当时的将士也就400人左右,为了壮大声势,对外宣称800人。电影是根据真实历史改编而成

那时候的上海,战火连天,但是租界里歌舞升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江之隔。却是无法跨越的死亡之阁。

电影有几处感人的地方:

1,当日本侵略者用坦克进攻的时候,战士们一个个身捆炸药,一个接一个的跳下去,炸毁敌人的坦克,毫不畏惧。

2,在护国旗的时候,在敌人的歼击的扫射下,一个个前仆后继,以身护旗啊。

3,过桥送电话线的时候,明知道在机关枪的扫射下九死一生,仍然冒死前进啊!

从小我就是个很愤青的青年,尽量不去日本,尽量不买日货,我没有经历那段历史,但是有部部血泪史证明那段历史的铁证如山的存在,南京大屠杀,这些骇人听闻的血泪残酷史,作为中华儿女,不需要去经历了才能铭记,应当时时刻刻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吾辈当自强。

如今是和平世界了,不是说我对日本人有什么偏见,是真的小日本不受人待见,他们的历史书上抹去了很多他们残暴的劣性,以为这样就可以苟且于世了?还有核电站泄漏,他们要把废水排到太平洋,这做的事情真的是见不得人。中国现在越来越强,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希望在安逸的美好的生活中,我们要时时刻刻缅怀先烈,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像这样的电影,让祖国未来的花朵都看看。

篇5:电影《八佰》观后感1000字

管虎导演宣发时期找抗日跑将孙元良后人站台,要知道当时下令是让孙元良驻守四行仓库,结果他脚底抹油,留下谢晋元和手下的兄弟打一场必死的战斗。

而华谊兄弟为了迅速补齐疫情期间的损失,让去年营业额低于200万元的影院先交35%的费用,才会让电影正常放映。这无疑让“不开小亏,开业更亏”的影院情况雪上加霜。

基于这两点,这电影就活该被喷。

但看完电影之后,我只想从单纯的影片角度去聊这部片子。也就是说,我会和你一起骂管虎和华谊兄弟,但不会骂这部电影。还会大力夸这部电影。这就是辩证统一的看待事物。

整个演出阵容不仅展示导演的强大号召力,也可以决定电影的下限。当然王晶的电影除外哈哈哈。毫无疑问,张译、姜武等人的加盟,让这部电影就有了强力的保底。

这部电影本身的上映过程就十分有趣,先是不过审,后是疫情,就算是当年《无人区》都没有这待遇。如今一上映,就可以引爆早已饥渴的电影市场没有任何意外。当然也有很多人讲到预期太高导致观影感受一般,这个没有办法。

首先横向比较一下其他国家战争电影,美国的《拯救大兵瑞恩》,讲述了国家为了一个大头兵派了一队人马去救援,强调了美国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人。虽然如今懂王的操作已经让上百万人的美国梦破碎。

同样宏大又真实的战争场面,同样感人的剧情,小队的每一个人物形象塑造得有血有肉。小人物在与时代大背景下的渺小。《八佰》中也有相应的刻画,虽然管虎的功力不及斯皮尔伯格,但已经讲出了一群血性中国军人在民族危亡之际的抗争故事。

韩国的《太极旗飘扬》,这部电影与《八佰》的相似之处在于,导演设立的巧妙对立。在《八佰》中,实际上分为三个阵营:日军、国军和租界。同时也处于不同地形,日军占据了残破的上海,国军驻守象征上海的四行仓库,租界最为奇妙,虽然地处上海,但是却代表了国际社会。

《太极旗飘扬》的对立在于,亲情和国家的联系与对立。一对兄弟都是韩国人,被迫参军后因为一次战斗,哥哥被炮弹余波波及,导致脑子出现问题并且被俘,成为了朝鲜军人并且因为勇敢屡立战功,结果兄弟俩战场相逢的一刻,伴随着炮弹和子弹相认,哥哥为了弟弟,最终清醒,被杀。

这部电影和《八佰》的共同点都在于有写实的战斗描写,悲怆的剧情以及神似的对立设定。《八佰》做得更好的在于,使用了群画像的方式,基本上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性格和给观众留下印象深刻的点。

我特别讨厌那些说电影角色们都标签化了,试问,说起姜武角色的”瓜怂“,难道从头到尾都是畏畏缩缩?最后谁坐在高射炮上的?其他角色能在四五天的战斗中展现什么变化?杜淳的谢晋元,魏成的连长,李晨的角色等等这些在片中都是成熟的军人,都是老兵了,他们早已有为国捐躯的觉悟,这觉悟难道不是比那七十万国军都要大的变化?!

说起战争片,怎么能少得了德国。无论关于一战还是二战,这个国家都相当多且精彩的电影,彪炳影史。不必说《窃听风暴》不必说《钢琴家》,不必说《冒牌上尉》……德国战争片更多是通过电影,传达对于战争的反思和抵制。

说回《八佰》,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很多,但最深的属于那匹奔驰于战场的白马。

个人解读为,它不仅代表管虎想要表达的那种男性独有的浪漫,以及对于冷兵器时代,赵子龙在长坂坡七进七出那种个人英雄主义的向往,还代表着当时军人在最后时刻,如同赵子龙一般,爆发出的无限勇气。

其次在于,整部电影都是由方言组成,显得格外接地气。民国时期,士兵们大多是穷苦出身,当然不会什么雅言,操着一口家乡话,从北打到南,从西打到东。个人猜测,方言将成为越来越多导演的尝试,并且成为主流。但也有局限性,中国地大物博,南北方方言差异过大,我在深圳听粤语都一脸蒙比。

这部电影,也是在大银幕上,首次将国军的位置摆在了正面。这股风气,虽然不知道最早是谁,但我印象中最早给予国军正面形象待遇的是《亮剑》。楚云飞其人,就是十分理想的军人形象。刚正不阿,目光长远,与李云龙惺惺相惜,在书中最后李云龙自杀后,他通过广播给李云龙的悼词,催人泪下。

篇6:《八佰》电影观后感1000字

一条窄窄的苏州河,河这边是地狱,河那边是天堂。

河对面是大上海租界的十里洋场,歌照唱舞照跳,买办、青帮、九门各怀心思。

而河这边是名副其实的战争炼狱,残存的精锐师加上一些逃兵混编成了一支特殊的部队,他们只有一个命令:死守四行仓库。

未成年的小兵“小湖北”每晚充满向往地看着对岸的歌舞升平,白天却要经历战火的洗礼和亲友的伤亡。他是带着对大上海的向往从庄稼地里被征来的,来了之后,蛋糕、洋酒、歌剧都见识到了,中间却隔着不可度过的死生之河——只要胆敢越界,就是一颗子弹。

据说管虎导演最早拍的是黑白版本,后来放弃。这样,对面十里洋场流光溢彩的繁华,和这边鲜血横流的对此,更加骇人。

这是世界战争史上的一幕奇景,由于租界和煤气罐场,日军不敢动用重型武器夺下四行仓库,形成了难得相对公平的战场。

公平吗?其实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这是一场必败的仗。当时从东北沦陷开始,已经连打了几年的败仗,没有胜利甚至难见抵抗,就算是倾国之力的淞沪会战也惨败而逃,想靠着这区区四百多兵(为壮声势,团长谢晋元对外称八百人)抵抗日军绝无可能,被攻陷只是时间问题。两天、三天,还是三个小时。

黄晓明扮演的参谋官带来的信息直白、冷血却现实:四行仓库这一幕,已演变成了在遥远的布鲁塞尔会议前给英美巨头看的战争直播,希望能用这血泪换来国际社会的支持。国际观察团的飞艇每天都在四行仓库上方飞过,一举一动都被望远镜和镜头记录下来。会议推迟了,坚守就毫无意义了。

这话,让铁骨的团长谢晋元难以接受,他认为他们是英雄,更是植入人心的种子,即便是一颗种子,也要让它发芽。

只要是人,无法不为这样的牺牲动容。将士为了保卫仓库,以肉身抵抗千军万马,誓以我命固我土。

电影最可贵的是刻画了人性的转变。河对岸的人,这些原本已经在声色犬马中麻木了的普通人,这次实在离战场太近了些,近距离地看到了这样一场惨烈的保卫战,心中的爱国热情和民族之魂被唤醒,从而自觉投身到抵抗外侮的斗争中去。电影着重描述了三个场景,从喊着籍贯名字以血肉之躯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用人塔护旗的小分队到最后的过桥,战争的惨烈和宁折不弯的意志让人动容,人们心中的防备被一点点卸下,抗争热忱在提升。

终于,从量变到质变。民众从怕影响自己、畏惧战火,到最后自发地投入战争,向对岸的将士伸出一双双手。

原本在河岸守卫着租界边界,生怕影响赌场生意的马仔刀子,看着同胞的牺牲,奔跑速度超快的他用生命给对岸带来了电线,最终让四行仓库这座“孤岛”有了对外的联系。方记者原本是个没有立场,只贩卖情报的中间人,后来也丢下相机、用自己的力量哪怕救出一兵一卒。还有用弹弓投射过来的一批批补给、泅渡过来的志愿参军的学生和那张用少女身体裹来的旗帜……四行仓库能守住,成为国人抗战精神的象征,恰恰是河的两岸合力作用的结果。

这,是古今中外的人性箴言,这是同气连枝的共情,就像我们在电影院里会因为他们的牺牲而感动落泪一样。

人性都有弱点,电影毫不掩饰地描绘了对战争的畏惧、对金钱的觊觎、对生命的渴望,每个主演都不完美,他们会害怕,会有欲望,想回家和母亲团聚、娶妻种地,但时代让他们无路可退,身后就是上海,身后就是南京,身后就是整个中国。最后,他们都成为了英雄,成为了种子。种子长成参天大树,汇聚成了洪流,才有后来战争的胜利。

某种程度上,跨越时空回看那段历史的我们也是在河的对岸。

《八佰》的最后,电影镜头从四行仓库的断壁残垣慢慢过渡到今天繁荣的上海、当东方明珠和魔都“三件套”出现在眼前,苏州河静悄悄地流淌,那英《苏州河》“无憾与你相遥,幸而留下微笑”的歌声响起……历史和现实交映,才懂得今日的可贵。

篇7:电影《八佰》观后感1000字

周末,闲得慌,有时候觉得天天上班才好。

下午,宫先生说去看电影吧。一拍即合。小区对面就是影院,疫情以来,一直关闭着,直到最近才开。

在猫眼上订了票,90元两张,是深圳的行情价。在电影院楼下的奶茶店里买奶茶时,看到有优惠的电影票卖,只要 15元一张,有效期到9月底。毫不犹豫买了两张,已经买的票不能退,留着,什么时候想看了就过来看吧。

选的电影当然是最近才上映,口碑好到炸的《八佰》。路上宫先生科普了一下,说这是真实的故事,讲的是1937年国军八十八师死守上海四行仓库的事件。我对战争和历史没有太多研究,就当故事听了。

电影很长,跟之前的抗日神剧,在基调上就不一样。我知道战争是残酷的,但看到现在繁华的大都市上海,在那个时候被炸得只剩下租界一块正常的地方时,也不免震惊。影片拍得很真实,最感人的地方当然是以陈树生为首的几个士兵,身绑炸药,从楼上一跃而下,用人肉炸弹粉碎了日军的铁甲攻击。我承认我泪点低,看到这里时,我泣不成声,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想想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是多少个陈树生拼了命换来的啊。

电影中有一匹白马,我一开始不知道这匹马的意义。在枪林弹雨之中,一匹血肉之躯的大白马的出现,似乎与环境有点格格不入。看到后来,才明白,这匹白马的存在,就是中国人民抵抗外敌侵入的精气神的象征。它在租界对面,四行仓库外的马路上,撒野狂奔的样子,代表的就是中国人民对自由的象往。当然,这只是我的理解。

影片全场用苏州河两岸的景象做对比,一边是被炸得只剩下断壁残垣的战场,和只有 800战士坚守的四行仓库,一边是歌舞升平的各国租界。上空还有全世界各国的观察人员在看着这场守卫战。那时候的中国,国力薄弱,在联合国孤立无援。本来这场抵抗是为了争取在联合国会议上争取世界各国对中国反日本侵略的支持,当时的中国外交官顾维钧已经到了比利时,但是各国却借故拖延了会议时间。最后,国民党政府只能寻求英租界的庇护,让800战士中剩下的人进入英租界。这场战争就算结束了,上海沦陷。

所以,弱国无外交。什么时候都需要自己强,在国际上才有话语权。当时在租界的中国人,看似一个个都在看着戏,其实大家都在关注着这场战争:自愿请战,把电话线拉到四行仓库的刀子,光荣的完成了任务,却没能活着回去;献出国民党旗和捐出吗啡的赌场老板蓉姐;一直关注着战争,最后忍无可忍扛着枪打向对岸日本兵的教授……

人人都向往和平,尤其是平民老百姓。影片里,欧豪饰演的端午,是一个从农村出来的小年轻,带着他的弟弟小湖北跟叔叔一起,第一次离开他成长的小县城,想去看看繁华的大上海。他并不想打仗,更不想杀人。他端着枪,但是他下不了手,因为他目睹自己的叔叔被日本兵残忍杀害,才狠心扣响了扳机。战争是残酷的,对于军人来说,很多时候,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但是对于政治家来说,那只是他们谈判的筹码。黄晓明饰演的军官跟谢晋元团长说:战争从来都是为政治服务的。说起来太残酷,太冷血,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实就是如此。八佰余人用生命在抵抗日本兵的目的,只是为了在谈判的时候,取得世界各界对中国的支持。但是我想,八佰人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的,是中国人的顽强与勇敢,是保家卫国的决心,是那股子不服输的精气神。而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这样的精气神,对于中国军队,甚至是中国人民,都是多么宝贵的支撑。日本兵从山东一路打到上海,上海如果很轻易就拿下了,那么日本人南下必定会势如破竹,一举攻克南京。

正是因为有这么多八百壮士一样的人们存在,中国人民才有了翻身的希望,才有了今天美好和谐的生活。

从电影院出来,宛若隔世。影片中的战火纷飞与现实中的一派祥和,实在碰撞得有点强烈。想想这个时代还有那么多人在徘徊,在焦虑,也许他们忘了,今天得来的和平与安宁多么不容易。在七十多年前,我们的国家差点就在战争中落败,任人践踏。是无数个英雄战士,有留名的没有留名的,用他们顽强的拼搏,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今天强大的中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也许是我们能够回报他们的唯一方法。

致敬英雄!中国人民永远会记住你们!

篇8:电影《八佰》观后感1000字

不完美的英雄人物

如导演所言,在这个戏里面,战争并不重要,它是普通人的故事,他们怎么去变化的故事,市民怎么从看客,变成了投入其中;怯弱的士兵,怎么变成了我们嘴里的英雄人物。

几个逃兵,身上布满了当时人的缺点,怯弱、贪生、贪婪,因为这个仓库的特殊环境,四天绝境炼狱似的历练,这些毛病在那一瞬间全都没有了,骨子里原来尘封已久的一些东西给逼出来了。

老算盘(张译饰)说一段话甚是真实动人,他说我手指头都被打掉了,没法扣扳机了,你让我在这儿干嘛?我在这儿,日本人就能死绝了吗?我还有老婆,我想回家。

但最终一些军人舍生取义、不畏生死感动了他们,人性当中有些好的东西爆发出来。

淞沪会战历史真相

这是一场发生1937年的直播。在苏州河南岸,当时纳粹德国、意大利、比利时很多军官都在高楼顶上看,法新社、路透社、美联社长枪短炮拍摄,上海当时的电影制片厂还去拍了,第二年还出了一电影,这不是直播是什么?

记载上,何香凝、聂耳、田汉都去了,就在岸边看,知识分子、小地痞流氓、童子军、赌场老板,电影中都有代表。

电影从大量历史资料中寻找真相 ,十几个人用了两三年的时间专门做资料调研,影像、书籍、采访、照片......

导演组去过21岁副班长陈树生在大巴山区的老家,现在还有一座坟在那。当时日本人的常规武器打不进四行仓库,就起了很多新型战争的招,直接钢板阵到楼底下,要炸四行仓库,楼一炸全完了。陈树生把衬衫撕下来写着:舍生取义,儿所愿也。身上绑着炸药跳下去,跳进钢板阵的间隙,给日本人炸得肝胆俱裂。

但电影毕竟不是记录片,某些意化东西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电影当中的老鼠和白马,我们身上都具备鼠性,趋利避害,活得最长的全躲起来了,但也有像白马那样的,奔腾万里,生命力极顽强的。都是一种诗意化的象征。

影片拍摄的背后

《八佰》是群戏,角色繁多,有历史原型也有意化构造,电影对每个角色的塑造是充分的,每个角色都甚是菱角分明、代入感十足。所以看定影前希望你能先了解一下相关的历史背景,要不你会陷入“这个角色为什么这样,为什么剪辑会那样”等逻辑较真的状态。

电影除了送旗女演员程式化的表演让人跳戏、某一两个唱而优则演的男演员稍微用力过猛、最后冲桥那些伸出铁丝网的手有点过这些瑕不掩瑜之处外,其他对得起“华语战争片的新高度”,具有“顶级的制作,疯狂的构思,极限的创作力”的评价。

电影《八佰》的结尾停留在冲桥的时刻。后续的事是:孤军过桥后,租界英军要求他们交出武器,将他们软禁。1941年,谢晋元在孤军营中,被汪伪政权收买的叛徒刺杀身亡,年仅37岁。1941年12月,日军占领了租界,士兵成为俘虏,开始悲惨劳役生涯。

篇9:《八佰》电影观后感1000字

《八佰》电影观后感1000字

看电影《八佰》,第一次跟家人,感动于军人的英勇,悲恸于战争的惨烈。第二次跟同事,则多了几分理性,可以更细致地分析这些所谓“逃兵”的转变,更深刻地体会他们视死如归的精神。我想,从下面两点,谈谈感受,一是动机,二是合作。

首先谈谈动机。影片中,一河两世界,一边宛若天堂,一边满目疮痍。影片主要讲述一支被收编不太正规的军队,可以说是东拼西凑起来的,有账房先生、有种地的、有跟原部队走散的……当看到河对面歌舞升平的景象时,他们的眼神里充满了渴望,就像卖火柴的小女孩,手中火光中闪现出的一个全新的世界。是什么,让他们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继续坚守四行仓库呢?

大家还记得沿着水道逃出来的.端午和老算盘吗?虽然他们都回头了,但我想,原因是不一样的。老算盘是因为租界警察的警告,而端午,是因为使命感——当他听到租界的百姓们喊着“你是英雄!”“好样的!”他的使命感油然而生。这里,让我联想到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同样都是返回了四行仓库,老算盘是因为外在动机,端午,是因为内在动机,所以比较终,老算盘还是想方设法苟且偷生,而端午,与大家并肩作战英勇奋战到比较后一刻。现在,我们可以明白,是什么让这些人坚守四行仓库呢?是他们的内在动机——为了身后租界百姓的安全、为了给谈判争取筹码、为了民族精神不倒……

反观我们,是什么让我们努力工作呢?相信多数人,都会说,为了赚钱啊!没错,为了赚钱,可是有没有想过,是为了赚小钱,还是赚大钱呢?如果,是为了当下的一份收入,你一定会去计算,我今天工作了多次时间,干了多少活儿,拿了多少工资。这是小钱。如果,是为了当下的生活不被轻易改变,为了未来的生活更有品质,为了深爱的家人有更多选择,你是不是会更加努力呢?因为你身上多了一份使命感,这种使命感责任感,就是你的内在动机,推动你赚更多的钱,这,是大钱。只要我们的内在动机足够强大,我们的意志也就会更加坚定,也许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但跟我们期待的未来相比,这些都不值一提。那么现在想想,你的内在动机是什么呢?

其次,谈谈合作。整个影片升华的片段,也是全剧的泪点——送电话线。跑过去一个,被打死了。再跑过去一个,又被打死了。直到比较后一位刀子,成功把电话线扔过去了,自己还是被日本人打死了,看得人全程泪奔。其实每个人都知道,去就是送死,但就是每一个人都愿意舍身一试,才让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比较后成功了。而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我们每个人的力量,也都是渺小的,如果因为自认为不可能,就轻易放弃,那我们的目标,将永远只是梦想。所以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在家庭中,一个主外一个主内,一个赚钱养家一个辅导孩子作业,各司其职,才能稳而不乱。在工作中,同样没有一个人是全才,能够做好所有的事情,只有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持久发展下去。

试想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小组,要共同完成一篇论文,每个人写其中一个板块,要求由组长比较后收集好提交完整的论文,可是到截至时间的时候,因为其中一人没有完成,导致组长没能按时提交,全组没有完成任务。下次如果你是组长,你会怎么做呢?没错,提前去跟每一个组员要作业,给自己预留更多的时间去处理各种意外。本身这个任务里,并没有要求组长去提前叮嘱大家交作业,但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一是权力越大责任越大,需要考虑得更加全面;二是以结果为导向。因为合作的时候,很难做到所有人的想法一致,而每个人又无法左右别人的想法,所以,不如简单一点,大家都以结果为导向,忽略过程中的分歧,多考虑对方的不确定性,我想这才是合作的本质。

篇10:《八佰》电影观后感1000字

昨天公司组织去看了一场电影,是管虎的《八佰》,观影前就在想,这大概是一场以人为核心的电影,但是为什么要叫八佰,而不是八百?

后来才知道,最早起这个名字,是因为古时候军队编制,十人为“什”,是一队;百人为“佰”,百夫长就是管这个阵营。

先来看电影的背景,取材于抗日战争时期淞沪会战的最后一战,1937年10月底,中国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第一营官兵独自留守上海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本王牌军第三师团。

淞沪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是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战役。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参战方兵力:国军80万人,日本20万人,伤亡情况,中国宣布伤亡30万人,日本宣布伤亡4万余人战争结果是,日本获胜,上海沦陷。

日本没有想到的是,中国能抵抗这么久,而蒋介石没有想到的是,日本会牵制淞沪战场的同时,会在杭州湾金山卫开始登陆作战。

扯远了。

回归正题。

这篇电影大部分是以“逃兵”普通士兵的视角来展现的,王千源(右边)和欧豪(左边)是我觉得很有血性的两个人,欧豪一开始是一个没有开过枪的人,面对这样的战争,也怯战了,悄悄从地下河游到对面日军不敢侵犯的租界,却碰巧目睹日本敢死队偷游进来偷袭,一面是偷偷游走,一面是去偷袭的日军,最后还是忍不住给国军通风报信,但快要游到对岸租届时,面对老百姓的欢呼称赞,又不得不重新回到四行仓库,这大概也是大部分士兵的内心真实写照,想被发现,想被认可。

而姜武饰演的角色,大篇幅都是一个“怂包”,虽然号称跟过张大帅,但也是一个逃兵的角色,直到影片后面,等经历过“人肉炸弹”,士兵倒地喊他补位而不是救他等一系列的情节,最后也激发了内心的抗战情怀。

影片开始,对岸的老百姓都是以看热闹的心态来观战,几十万国军都撤退了,区区几百人守在四行仓库算的上什么。而且租界是安全的,日本人不会打过来,直到目睹人肉炸弹,誓死护旗等一系列行为,内心的爱国情怀也被激发。

记得电影里面有一句话大概意思是,靠他们几百人抗日是不够的,抗日要靠背后的四万万中国人,我们就是要唤醒他们,让他们看到国军还有希望。

如果全中国人都如此,也不会有八年抗战。

“八百壮士”撑着,不光是为了九国会议,也是为了让南岸租界的人相信中国军人可以撑下去。我们虽然曾经被打败 但从未被征服,这便是八佰背后凝聚的中华魂。

最后说一些别的东西,参战的是国军的精锐部队,军械是德国进口装备,当时有从江西大余的钨矿调用大量钨矿等资源去置换德国的军械,江西大余钨矿算的上国企,繁荣了很久,我爷爷就在那里工作了几十年直到退休。

篇11:《八佰》电影观后感1000字

历经半年多的忍耐,上个月,我们终于迎来了电影院的开张。《八佰》,在大家对新片的渴望中如约而至。

01

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八佰》的阵容是豪华的,导演管虎,摄影指导曹郁,演员阵容有黄志忠、王千源,杜淳、欧豪、刘晓庆等,乍一看,确实是观众心目中回归电影院第一部新电影应该拥有的模样。电影正式上映日期是8.21,截至18日,点映票房破亿,累计观影近300万人次,连续两天全球单日票房冠军。那么今天让我们来简单推敲一下这部颇受瞩目的电影。

2

首先,电影立足于真实历史事件,这在很大程度上让观众降低了对剧情推敲的严格程度,但是仔细观察,电影许多细节确实缺失信服度。看得出,《八佰》是想制造一幅人物群像,很多参与这个历史事件的小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这是这种历史话题电影的魅力所在。但是当电影过于想要追求人物群像的时候,每一个人物都无法得到深挖,这使得他们的行为动机偶尔会莫名其妙,令人摸不到头脑,电影想要塑造的角色反转,也略显轻浮。像是姜武在剧中角色的转变,就略显突然,看得出依据情节,他想要成为儿子心中的英雄,但这只在剧中出现的一句话,并不足够支撑他在最后选择留在仓库为部队撤退作掩护的行为。毕竟那是生与死的抉择,是为了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作出生命的牺牲,故事的前半部分他那样畏畏缩缩,突然之间的转变让观众产生质疑,同样的还有欧豪角色的转变,在这里不多做赘述。

3

再说电影结尾,基于历史事件,故事的结尾应该是非常精彩的,是整个电影的华彩段落,但是实际上的影院版本却显得虎头蛇尾。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相对于原版有过删减,《八佰》影院版的结尾略显仓促,很多事情没有交代清楚,甚至剪辑上也出现了一点点不连贯。就拿张译扮演的老算盘这个角色来说,他的胆小怕事贯穿始终,最后他穿着来部队里的摄影记者的风衣逃走了,但是在苏州河的对岸明明就有那么多巡警,他是如何逃脱的并没有被展示,在影片结尾,他看着被日寇追击的军人有所深思,这一眼有什么意义呢?这一个镜头其实是有些让人摸不到头脑的。因为其实在故事前面大家能感受到,老算盘的着墨很多,后面结尾一定会有大作用,但竟然就这样草草了事,有点难以接受。

04

最后再讲一下电影的煽情点,大家心知肚明,主旋律电影肯定是要宣传正能量和民族大义的,但是这些完全可以在人物塑造和主情节安排上完成的,并不需要单独用镜头展现。举个例子,在电影结尾,部队撤离的时候,河对岸有个小女孩朝着军人们敬礼,军人们回礼,还有在最后所有军人冲向租界区,对岸的百姓纷纷冲破铁丝网,紧贴着铁门向英雄们伸出“援手”。这些煽情段落一次用了是煽情,用多了其实会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

其实说到底,无论是删减还是人物塑造,虽有缺失,但无法阻止人们对于《八佰》的热情和对于民族大义的感动和感慨,作为电影院开张的一门响炮,《八佰》收获颇丰。

篇12:《八佰》电影观后感1000字

影片中有大量对比,苏州河两边,一边歌舞升平,一边枪林弹雨;一边是国军全面撤退,一边是400多名壮士舍身守城;一边是小人物的贪生怕死,一边是士兵的大义凛然……翩翩白马是对民族的希望,密密麻麻的弹孔是残酷的现实。

影片的最成功之处在于,我没有认出任何一位演员,也没特别记住哪一张真切的脸,但是那种对生命的渴望,对家园的守护,深深打动了我。一句“四行仓库是我们最后的阵地,也是我们的坟墓”,感天动地!没有预演、没有动员,绑上手榴弹说跳就跳,令人闻风丧胆!

影片的人物塑造也挺真实,没有伟光正,一个个小人物的猥琐、惜命、冷漠、亲情、仗义、转变、热血、英勇……都交融在一起,这才是人性。

第一个感受是:不想打战,战争就是个屠宰场。政治、经贸、科技等各方面的争议,能坐下来谈的就不要战争。无论是胆小鬼还是真英雄,无论是走狗还是义士,哪一个不是血肉之躯、父母生的?那些血肉横飞、鲜血四溅、砍头颅当人体靶子的,都不是人类行径,已经把人降级到了动物阶段。特别是,如今的武器今非昔比,一旦打起来,那是真正的灰飞烟灭。

第二个感受是:那些用生命用血肉来守护家国的战士们,是真正的英雄,是民族之魂。明知仓库就是坟墓,甘愿舍命守护;明知前面是刀山火海,搏命也要遵守军令。他们很傻,傻得不计算性命的价格;他们很真,唯有这份真,才能守护真正的家国大义。

第三个感受是:当年的中国实在太弱了。日本入侵,东北溃败、华北溃败,淞沪战场上,80万的正规军打不过20万的日军。为了掩护50万正规军的撤退,也出于政治秀的需要,把租界对岸的四行仓库当成了剧场,把一个营的战士当成了演员。但是这群战士是当真的,他们甘愿视死如归、舍生成仁。无奈他们的表现再好,戏终究是戏,没有实力的民族终究只有被人欺压的份!

第四个感受是对历史的哀叹:过桥之后的战士成为弃子才是历史真正的悲哀。最后的过桥片段,是当年战争中死伤最多的场景,影片展现出来的战士几无生路,而历史中,过程虽然惨烈,但414(有各种说法)名战士,经过四天的战争,伤亡十余人,其余成功撤入租界,相对幸运些。

但是,没有了战争和镁光灯的高光,残酷的现实才刚刚开始。一进入租界,这些战士就被缴了械,扣押在原是万国商团意大利的兵营,但是该处早已被遗弃,是堆垃圾、扔死婴的一片荒地,称为孤营,他们也被称作孤军。租界还在四周拉上铁丝网、配上哨楼。既非败军、又非俘虏的战士们就在自己的国土上被租界给囚禁起来。

虽然缺衣少食,军人们面黄肌瘦,但是他们依旧每日操练,军容整肃,如果想要突围,租界的武装力量根本挡不住。但是军人有军纪,谢晋元向国际声援,也向蒋介石求助,换来的是蒋介石的冷漠回应(1938年6月19日):“五月三日函悉,尚望忍受一切艰苦,以维护国家荣誉。”

于是,谢晋元选择忍辱负重。接下来的时光中,军队与租界不停地冲突,战士内部也矛盾不断,在物质越来越贫乏,连饭都吃不饱的境地中,日渐走向奔溃,出逃暴动,加上外部的暗潮涌动,最后谢晋元被自己的部下刺死。

余下的部队还被汪精卫诱降过,但是他们没有答应,于是整个队伍被拉着去各地做苦役。害怕他们整个团队的合力,战士们又被分散流落到各地。在抗日战争结束的1945年,当年的约400名战士最后只剩下了100余名。

凶狠的日本军没有消灭他们,无情的政治和残酷的现实把他们打得七零八落。

电影《八佰》呈现了战士们最辉煌最英勇的一面,但我期望中国再没有那么屈辱的一天,也再没有让战士们“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悲壮。如果不幸有那么一日,那么请善待我们的英雄,不要让他们在为民为国奋战之后成为弃卒。

翻看现今上海的夜景,83年前的故事恍如隔世。然而,2020的时局并不太平。历经了一战二战,被裹挟其中的,哪一个民族不灾难深重,不深刻反思?唯有远离战场、发战争财的民族才会热衷其中。战争、冷战绝不是儿戏,平和和发展才是人类主流,需要我们用极高的智慧和强大的实力来守护。

《八佰》电影观后感600字作文

有关《八佰》的个人观后感500字

八佰观后感800字左右

看《八佰》观后感

电影八佰观后感600字

《八佰》观后感优秀

《八佰》观后感心得体会800字

关于电影《八佰》的观后感影评

电视剧区八佰观后感

八佰影评

《八佰》电影观后感1000字
《《八佰》电影观后感1000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八佰》电影观后感1000字(通用12篇)】相关文章:

电影八佰影评2023-11-10

八佰观后感2023-04-11

八佰个人观后感2023-05-18

初二写有关八佰的中学生观后感2023-09-09

爱国电影观后感800字2022-12-03

看八佰电影观后感作文2023-07-21

电影《八佰》观后感2022-07-22

观看《八佰》电影的优秀观后感精选2023-02-06

电影八佰观后感2023-02-15

五年级电影作文600字2022-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