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个人观后感

时间:2023-05-18 07:53:26 观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八佰个人观后感(通用19篇)由网友“手机干翻奥菲斯”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八佰个人观后感,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八佰个人观后感

篇1:《八佰》个人观后感

在烈日炎炎的八月,我观看了一部由真实历史改编的大型战争电影《八佰》。

这部电影讲的是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四百多人由团长谢晋元带领在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顽强抵御日军进攻的故事。

其中,我感触最深的角色就是端午了。端午本是一个在家乡种田的农民小伙,因为战争和叔叔弟弟来到了将要沦陷的上海,加入了抗日的队伍。起初,他苟且偷生、畏战想家、多次想要逃回家乡,战斗时,他连枪都拿不稳,连敌人都不敢杀,是个被整个团蔑视的“懦夫”。但是后来亲眼看到叔叔被日军杀死,心里埋藏的怒火这才燃烧,他终于意识到逃避是没有用的。在他的最后之战,他为了保护战地里的旗帜不被日军打倒,不惜拼尽生命攻打敌军飞机,最终不幸中弹逝世,成为了全团的英雄,点燃了队伍的斗志。

端午从一位被鄙弃的“懦夫”渐变为被尊敬的“英雄”,这之间只有短短四天。是什么让他有这样巨大的改变,我想应该就是他的那颗爱国之心。只因这颗爱国之心,端午他点燃了全团的斗志,让他们看到了希望,同时也让河岸租界里的国民知道:宁作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时间的脚步在不断的前进,世间的尘埃在不断抹去,而历史是永不变的,那些拼命救了中国的烈士们,是永远铭记在我们心里的。现在和平了,我们每天生活在安全的社会中,但遥想战争年代,中国的英雄们抛头颅,洒热血。是他们用鲜血为我们换来了当今的美好生活

所以我们要铭记历史,珍爱和平!让中华人民共和国伫立在世界的顶峰!

篇2:八佰影片个人观后感

20__年8月__号__项目部组织人员观看新上映的电影《八佰》,这部电影给我的触动是很大的,主要讲述了几百名官兵的故事,其中大部分还是刚补充过来的湖北保安团新兵,加上少部分从淞沪战场下来的老官兵,他们被安排到四行仓库,电影开篇他们士气低落,面对战争惶恐不安。一开始只是被动进行防御作战,当中甚至有人想要逃跑,但是经过了几场战争,却发现日本军队正在图谋准备偷袭自己的同胞,也看到对岸人民对他们期盼的目光,爱国之心越来越被唤醒,这让官兵们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最后光荣地完成使命被载入史册。

这部电影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视觉冲击,河两岸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一边是衣着光鲜亮丽一边是荷枪实弹。

天堂这边的人想到地狱去。感触最深的是一位大学教授把妻子的项链丢下楼捐献出去,最后拿出柜子里的枪,朝着日军的方向开火;赌场的人看似放浪不羁,关键时刻也会拼了命的冲过桥,给对岸的战士送去电话线;在看到一场战争胜利的鼓舞下,决心加入抗战队伍的青年学生,虽然三个中已有两个为战争献出了生命,但剩下的那一个也从不后悔加入抗战。

地狱这边的人也想去天堂,端午、老算盘、小湖北从最初的胆怯想逃跑,到最后的克服恐惧奋勇杀敌,这些都源于他们对河对岸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行仓库保卫战之所以能够震惊中外永垂史册,除了战斗本身的英勇和壮烈以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因为这是一场被全世界围观的战斗!地面上在进行着激烈的战斗,而空中各国的观察员们则拿着望远镜悠闲的观望,正如黄晓明饰演者所说战争的背后可能都是政治,战场戏台,这种事儿全世界绝无仅有!极大的讽刺着这些英雄们这几天的艰辛抗战与无畏牺牲。在这些政治者眼里生命不算什么,谢晋元团长说过他们没有退路,因为他们在上海就还在。这个民族还没觉醒,一旦觉醒将无人战胜。后来国民党和共产党一起合力将日本赶出中国,将中国解放出来。这一过程中少不了各方势力的团结.

20__年,全世界大部分国家都经历了疫情。在疫情中,我们中国也表现出了其他国家不曾有的团结一致的举动,我想这就是我们胜利的原因。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将铭记先辈们为了今天美好的生活而流下的血液和付出的艰辛,不忘国耻,在我们心中四行仓库里的八百壮士们无疑都是英雄!

篇3:八佰影片个人观后感

近日有幸参与公司组织的电影《八佰》观影活动。对于生长于和平年代,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年轻一代来说,电影《八佰》阐述了一段我不曾了解的一段历史。在上学的时候我们了解到1937年,对于中国而言,可谓多事之秋,先是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再到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同年淞沪会战在上海打响,也就是《八佰》这部电影中的战争。

《八佰》是以四行仓库保卫战为原型的抗战题材影片,描述了以一条苏州河为界两地不同的景象,河的一边血肉模糊,枪林弹雨。河另一边万家灯火,歌舞生平。河两岸的人们生活在同一个社会,又活在不同的世界里。形形色色的人因为战争误打误撞被编入四行仓库的国民革命军,被迫经历了这场战斗。

四行仓库像是中国抗战的缩影,仓库里的几百人并不想当英雄,也不是逞英雄。只是希望通过这些人的牺牲能够唤醒对面租界里的国人。影中的核心在升旗的片段。升旗之前,逃兵在逃,群众在看。人人想避而远之,安安静静的当观众,士兵只能被动挨打。

升旗之后,士兵敢战,群众应该援,大家开始明白,自己必须是舞台的主角。影片中有很多感人的场景,比如那些帮着炸药的纵身一跃,比如租界赌场的刀子冲破枪林弹雨将电话线送到对岸;再比如何香凝的: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比如大学教授在募捐时将项链扔下楼去,在看到士兵在撤离时被射伤;比如赌场的老板,用斧头劈开柜门,拿出医疗物资给士兵,这些场景不正是仓库里的士兵用生命换来的嘛!

电影的最后用一个远景的形式展现了当下四行仓库遗址依然屹立在繁华上海的一角的场景,一方面可提醒后人勿忘国耻,另一方面以当今的繁荣的上海反应出中华民族的崛起。

篇4:《八佰》观后感

《八佰》观后感

今天,妈妈带着我来到了电影院,看了电影《八佰》。

这是一部抗日片,根据保护上海四行仓库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电影刚开始的时候介绍了上海四行仓库,由420位官兵来守护。

刚开始日本兵来攻打的时候,中国士兵用伏击战把日本兵给打了回去,把尸体扔到楼房外的水里。为了锻炼新兵,长官让几个新兵近距离将日本的俘虏给击毙,新兵们吓得都不敢拿枪,战争的残酷,鲜血使他们心里崩溃,但是没有办法避免。日本人的武器比中国先进得多,开着防弹车和一个大型机器拆掉三个窗户,企图强攻,然后呢,中国士兵无奈之下,背着炸药包,然后从楼上跳下去,每跳一个人,都会高喊着:“我叫×××”,随之与装甲车同归于尽。看到这个场面,观众们无不流泪,我们的战士,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对抗日军的先进武器,把日本军打得魂飞魄散。记住吧,每一位英灵的名字,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他们,那一个个名字写进了历史,刻在我们心上。

为了死守上海最后一块阵地,只有420人的第一营,号称“800”人,虽然失败了,但还是完成了任务,达到了预期吸引日军注意,掩护主力撤退的效果。

升旗那个场面,同样让我们泪流满面,同时热血沸腾,在明知道升旗会引起日本人疯狂的报复和更激烈的攻击,为了唤醒每一个中国人,他们用血肉之躯,把旗子高高升起。一边流血奋战,一边却歌舞升平,当时的民众,还没有意识到战争的危险和民族的危机。

耳边至今还响起团长谢晋元说的话:“虽然我这场战斗注定是失败的',但是我要用自己的鲜血唤醒全国四万万同胞的觉醒。”

英国租界同意说让中国士兵从租界撤离,本来是中国自己的土地,却变成英租界,冒着枪林弹雨过了桥,却被迫被解除了武装,这是多么耻辱!后来,撤离了的士兵们大多结局悲惨。

在电影里面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湖北,小湖北还是个小孩,他很害怕战争,但是随着他在老兵的带领下,越来越不害怕了,奋勇杀敌,在战争中成长,在血的洗礼下勇敢。

看完这个电影后,我知道了,我们的今天来之不易,无数的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今天的中国,少年强则国强,我们应该努力向上,不能做平庸之辈,让中国强大,傲立于世界。

篇5: 《八佰》观后感

人来人往的大街上,飘荡着歌剧院里优美歌喉,充满了舞台上高昂的戏腔,小贩的叫卖声在这里游行,五彩缤纷的霓虹灯晃得人眼花缭乱,明亮如白昼。

欢乐在这里定居,它和这座城一起开怀大笑。这是天堂。横尸遍野的废墟中,是乌鸦骇人的鸣叫,是炮火恣意地怒吼,是日本人凶恶地呐喊,是伤员凄惨的悲史鸣。这儿的一切黑压压的,烧焦的尸骨,炮火肆虐的痕迹,不计其数的子弹。它永远是灰蒙蒙的。一个叫恐怖的客人久坐不去,和这死寂的城一起,蒙着黑纱,颤抖着默哀这是地狱。有谁能想到这个天堂和地狱的分界线只是一条小河,同是上海,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它们近在咫尺,却没人能擅闯。它们有着天壤之别,只因为那个天堂有个别名:英国租界。日军号称:三天就能打下四行仓库。三天?三天!用四百人的骨髓和皮肉组成的拳脚。还有人也不敢打的枪也不会用的人拿子弹抗敌?让他们对战用活人当靶子的日本人和他们铁打钢造的大块头?我又不住地紧张起来。

但我们中国人用智慧,用毅力筑起一个巨锤,狠狠地砸破了日本人的诺言。可是这巨锤染上了中国人猩红的鲜血,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让人不禁感叹:中国人是好样的!可日本人不会善罢甘休,又放狠话:三小时打下四行仓库!三小时?三小时!只见一辆形似挖掘机的爆破车缓缓朝仓库使来,日军身上笼罩着一个铁盾,拢成一个圆,像一个龟壳,慢慢袭近仓库,有铁盾的保护,子弹纯属无用之功!炸药丢下去,又一次次被扔上来。还能怎样?只有人体爆破!仓库里已是排成一条长龙的队伍,人们胸前背后都是一圈的炸药,灰头土脸的面容洋溢的满是自豪,他们视死如归:为了国家,这算什么?这比日本人张牙舞爪要厉害得多!一个个英勇的战士,负担着炸药,满怀着爱国的心,从楼下朝龟壳一跃而下,每一跳就是一簇黑烟,就是一颗决心。这让身在天堂那一边的人悲叹:日本怎敢亡我中国。是啊!怎敢亡我中国。越是在危难时刻,中国人越是顽强。

《八佰》给我们诠释了中国人民的魄力与爱国之心,你们注意到了吗?它为什么叫八佰,可他明明只有四百士兵!我想是因为能增大声势,更因为中国人的爱国之心,英勇之志已经远超过它本身。

篇6: 《八佰》观后感

《八佰》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讲述了坚守在上海市区的最后一支中国部队,这是由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团长谢晋元率领的四百将士——为壮声势,四百人对外号称有“八百人”,这“八佰壮士”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以这一弹丸之地抗击疯狂进攻的数万日军,激战四昼夜,毙敌200余人,接到撤退命令后,英勇顽强过桥进入租界的故事。

什么是一场战争的胜利?

消灭。是的,“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消灭对手——狭路相逢勇者胜!当豺狼虎豹进犯我们的家园,怯懦自私的“老铁”,端起了枪,加入抗争,成为了勇猛之士;对母亲的割舍不下的“羊拐”,端起了枪,加入抗争,成为了勇猛之士;要带弟弟回家的“端午”,端起了枪,加入抗争,成为了勇猛之士;十几岁的“小湖北”,端起了枪,加入抗争,成为了勇猛之士……这就是那“八佰壮士”,在敌我军力差距悬殊的情况下,“四行孤军”每个人心里都明白:这是一场必死无疑的战斗,此战,就是赴死。

死,是血淋淋的开始。树立起旗帜,主动挑战可能面临更快速地毁灭,偃旗备战可能还能坚持两天——为鼓舞士气,振奋人心,他们选择了升旗,“我们为中国而生,死不足惜”!为此,“八佰壮士”用暴露在屋顶的生命迎接日寇飞机的扫射,前赴后继护旗不倒:一个班的战士,冲上来,被击中,血肉横飞,倒下去;再一个班的战士,冲上来,被击中,血肉横飞,倒下去;再一个班……没有畏惧,没有退缩,没有屈服,太可怕了,为这无畏的牺牲,我哭到颤抖,他们秉持的信念屹立不倒,用生命换来;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陈树生身系炸药,从三楼跳下去,跳到手榴弹打不透的敌人的钢板护甲里面,爆炸!义无反顾,斗志昂扬,然后一个接一个的年轻生命都用这样的方式与敌人同归于尽……原本是毫无意义的作秀——当时正值九国公约会议召开, 伸手,牵手,拉手,抗争,奋战……

生命真好,战争过后废墟的镜头切换,随之而来的是高楼林立,阳光温暖,充满活力的新世界。

这才是胜利的光芒。

篇7: 《八佰》观后感

今年八月,电影大作《八佰》上映的消息纷纷刷爆了朋友圈,各位观众也对这部电影非常认可。《八佰》这部电影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看完后,我这整个人都热泪盈眶,感动、激动、愤怒不已。

《八佰》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1937年,国民革命军88师524团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仓库与租界只有一河之隔。孤军奋战的四个昼夜,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

电影《八佰》由管虎导演,是全亚洲首部全片使用IMAX摄影机拍摄的商业影片。

想不大家都知道,这部电影,是由真实事件改编,而这起历史事件,便是抗日战争时期的著名的淞沪会战。自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便加快了进军的步伐,并提出了三个月都将攻下哪里。而电影《八佰》讲述了发生在淞沪会战期间的一个小的历史故事。

1838年,淞沪会战进入相持阶段,为掩护我军的行动,团长谢晋元临危受命,率军驻守四行仓库。此时的四行仓库西面和北面已经被日军占领,东面和南面是公共租界,与未被占领的中国地界完全隔绝,成了一个“孤岛”,进入四行仓库也就成了孤军。部队进驻后,谢晋元与一营团长杨瑞符集合部队做简短动员,说明奉命掩护大军撤退并驻守四行仓库——这个当时上海唯一属于中国军队守卫的一块国土,第一营已是离开大部队的一只孤军。他要求团体官兵,抱必死决心,与仓库共存亡,剩最后一人也要坚守阵地。

后来,谢晋元与全体官兵齐心协力,对次打退日军的进攻,全团410人左右,一个机枪连,三个迫击炮排。为迷惑敌人,在记者采访时,谢晋元假告800人。这才有了“八佰壮士”之说。

《八佰》电影的最后,电影镜头从四行仓库的断壁残垣慢慢过渡到了今天的繁荣的伤害,当东方明珠出现在眼前,苏州河静静地流淌。历史和现实交映,才懂得今日的'可贵。

《八佰》对淞沪会战的收尾的这场著名的四行仓库保卫战,并没有可以煽情,而是理性的,导演管虎就用了一个“佰”字,体现了中国人都懂得中国军人的内涵。他们400多名战士都十分勇敢,为了不让四行仓库成为他们的坟墓,他们只能在那里抵抗,最后赢得了胜利。这部电影充分发挥了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精神,这些都应该是我们学习的。

篇8:八佰观后感

这部电影结束时,全场鸦雀无声,都在默默的离开,这样的场景绝无仅有。大家心情都很沉重,忍不住的默默流泪。值得肯定的这是一部好的历史题材电影,以历史为框架进行改编,刻画出在抗日时期军人民众的真实写照。我觉得一部好的历史题材电影,就是在大家观影结束后忍不住思考,并且去了解背后的历史。让我心生惭愧对这段历史知识的空白,这部影片是我重拾历史认知的契机。的确这样历史应该被人记住,更多的抗日英雄更应被人铭记。而“他们”的出现就是群像而非个人,“他们”没有决策的权利,或许姓名都没能载入历史,拼死战场,为抗日战争做最后的牺牲。

《八佰》全篇的战场群像是以一群小人物的心理刻画展现,在家国情怀、民族危难之际,小人物随之成长,以细腻的心理写实手法层层递进情感。在不同小人物的成长过程中,也反映着当时各种类型各种群体各种不同的内心活动。更是以一条河作为天堂和地狱的讽刺,在战争年代大多数民众由麻木转变为全民抗日的内心转变。这部影片中你记住的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而是一个群体。他们向死而生的精神,全场有多个事件不断地有层次的烘托宣扬爱国情怀。整部影片的故事流畅性很细腻同时也很悲壮。电影的观感带入性很强,仿佛就在经历着这场殊死搏斗。“隔岸相顾,盼愿再无喧嚣。”“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震撼人心,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中华民抵御外侮民族气节未曾改变,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新中国的成立。珍惜和平年代!

无论大家以何种角度去解读这部电影,文明理性讨论。

篇9:八佰观后感

若不是观看了管虎导演的那场《八佰》,我的思绪怕是永远不会回到1937年,沪淞会战末期。

大多数人物的名字早已记不清楚。在国家生死关头觉醒的军人数不胜数。没有什么英雄是天生俱来的,然而就是这些芸芸众生中的小市民们,在看着自己身旁的战友一个个相继被枪淋弹雨击中,那眼神从惊慌转向了坚毅。每日晚上,对岸的英法租界莺歌燕舞,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而四行仓库的士兵们却正在悲壮地互立遗嘱。

四天的时间也许只是短短一会儿,而小小的四行仓库早已承受不住太多的苦难。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义无反顾地束上炸药包从楼上跃下,炸得血肉模糊。对岸的人们倾听着他们即将烧尽的生命做出的最后呐喊。不知那烧焦的气味是否犹如流星划过,给予中国一丝新的希望。枪眼无情,血淋淋的镜头反复上演,然而真实的历史只比眼前的更为残酷。

年仅十三岁的小湖北在四天之内,看着他的舅舅在对面的钟楼上被凌迟处死,目睹他的哥哥在护住国旗之后流血过多而活活死去。在这样的时刻,他只听到人们对他说:“活下去,替我们看看这个世界。”然而,这个世界又该是如何呢?在他夺过旁人的酒一饮而尽时,那一声“老子不怕”是迅速成长的标志。

外国人一字一顿地对谢晋元说,他们只不过是在演戏给西方列强们看罢了。那一刻,谢将军的脸庞上写满了茫然和失望。11月1日,国民革命军524团整建制退入租界退军。中国投降,并不是所有的努力与牺牲都会迎来一个童话式的结局。当我们的民族病了的时候,这些牺牲只能是无谓的牺牲。

他们说他们会微笑着死在霓虹之中。如今上海的东方明珠承载着国人的骄傲。灯光缤纷之下,国人的生活透露着幸福与安详。他们牺牲后化为的尘埃依旧游离在此。那一张张义无反顾的脸,永远、永远不会令人望却。

篇10:八佰观后感

没有意向去观看这部电影,但耐不住身边好友各种对它的夸赞之词,鼓动我一定要去看看。我是排斥看战争片的,因为不想去直面那悲壮的历史。这次,冲着它21亿的票房,催生了我的好奇心,决定一睹“风采”。

果不其然,影片的开头就很摄人心魄,几次不忍看下去但又终究被心底强烈的愿望所打败。我想关注这英勇的壮士们,关注他们的命运。

“八一三”淞沪战役进行到最后阶段,因为宝山大场防线失守,国民党七十万人的军队全线西撤,守卫大场防线的中国军队第88师第524团420余人,在副团长谢晋元的带领下,奉命死守上海最后一块阵地——四行仓库。

区区400余人,谢晋元为了鼓舞士气,迷惑敌人,对外仍用团的番号号称有800人,这就是影片名的由来。什么叫“隔岸观火”,它的最新释义我想就是岸的这边血肉横飞,岸的那边却歌舞升平!区区租界,就是天堂与地狱的代言!

那坚守的四天四夜,孤立无援,他们有的只是对万万百姓的责任,对民族振兴的期许,更为了百家团圆的梦想。有的只是满腔热忱,是那“舍身为大义”精神,是那绑着炸药包英勇就义的大无畏,是为了作为中国人的无限自豪!

这些就足够了,足够一个又一个的勇士,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即使他们中还有孩子,他们的年龄本应在父母身边尽情玩耍,在残酷的战争年代,却直面死亡。

当战争进入尾声,四行仓库所在的`闸北已被日军占领,到处挂满血腥的太阳旗。当中国童子军女队员冒着生命危险为八百壮士送去了国旗,当看到谢晋元向全体战士传达“死守四行仓库,与最后阵地共存亡”的命令,当看到他带领战士们一起,将那边鲜红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四行仓库的楼顶时,两岸观战的民众激动万分,无不欢欣鼓舞。而在影片之外,我听到了影院里不少人的强忍泪水的抽泣声,眼泪就这么在眼眶打转,这一刻,是身为中国人的自豪!当看到敌机对着护旗队伍疯狂轰炸,我们的壮士按组按列,前仆后继,就为了不让五星红旗倒下去……影片外的我们也握紧了拳头,暗暗喊着“加油!加油!”敌机最终被打跑了,我们的壮士却也付出了几十条鲜活的生命……

完成了掩护的使命后,他们奉命撤出四行仓库,撤退到公共租界。租界与四行仓库仅一河之隔,那段桥却是掌握着他们生死之桥,他们知道活着过桥都只能是奢侈,谢晋元沉重地说“人死了,也要干干净净的。”大家依次排队洗澡,给自己垒好了衣冠冢,等待第二天的“生”或“死”。

日军怎会放过这八百壮士,机枪的扫射,多少人在即将踏到租界旗帜距离的时候,倒了下去。谢晋元亲眼看着他的战士们倒在了自己的面前,无能为力的又焦急万分的眼神除了命令大家“全部冲桥”,孤注一掷为自己性命一搏,竟然毫无办法,如果可以,他恨不得变身超级战士,将鬼子杀个精光来保自己的战士们性命无虞吧!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斗守战场”。这段历史是另一种我们无法想象的人生,唯有铭记。

篇11:八佰观后感

还记得半年前你看的什么影片嘛?记得大银幕开启的音乐声吗?记得光影中的那些笑和泪吗?180天后久别重逢,最难的时刻总会过去,大幕开启,疫情后的第一电影,约嘛?

如预期中的《八佰》中的不乏燃点泪点,某种程度上填补了我对四行仓库保卫战中壮怀激烈的想象,但是这种填补因为审慎而让我刚看完时甚至微微有点不满足,觉得导演在对这场战役的正面褒扬也即“热血”的叙事上稍显吝啬,让人看到了更多热血之外的多角度的审视。然而回头细想时,又恰好是这些多角度审视让战役更加真实和耐人回味。

《八佰》是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这起历史事件,便是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淞沪会战。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与租借一河之隔,孤军奋战4昼夜,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这部电影讲述的正是这一场被世界围观的死守,这些由团长谢晋元率领的四百将士,便是坚守在上海市区的最后一支中国部队,后人称其为“四行孤军”——为壮声势,四百人对外号称“八百人”。这支队伍年轻,也缺乏作战经验,要面对疯狂涌上的日军,大家心里都明白:此去,就是赴死。“四行孤军”的英勇感染了目睹这一切的所有人,令国际人士对中国军队改观,即使中国军队伤亡惨重,要求参军的中国年轻人却越来越多。

影片最后,“八佰壮士”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在枪林弹雨中冲桥撤入公共租界时,我已泣不成声,结束出来的观众大多带着久违的泪痕和激昂的情绪。影片最大的激发了悲壮的血性!一种舍我其谁的勇气,一种大义凛然的牺牲,一种慷慨激昂的斗志!一种久违的家国情怀和抗争意识,凝聚了中国军民齐心抵抗外辱的共同情绪,慷慨激昂。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历史都不应被忘记,英雄更不应被遗忘。

篇12:八佰观后感

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题记

上映的第三天,我去看了《八佰》。在看电影之前我就已经看过了书,四行仓库的故事早在那时就沁入了我的心里。从我的角度来看,《八佰》这部电影,虽然也有不足之处,但总体来讲,算是成功的。

先说优点。

首先是表演。演员的演技自是没话说的,欧豪、张译一如既往地好,李晨看起来也不算尴尬,其他演员的演技也相对自然。其次是拍摄与制作,夸张点,《八佰》的拍摄和制作可以算是近几年战争片的顶峰了,从运镜手法到色调搭配,逼真地展现出悲壮与绝望,让观众身临其境,仿佛置身战场。如何评价一个战争片的镜头质量?是真实。在我看来,《八佰》做得相当不错。

还有情节,镜头下的故事也应当有真实的维度。虽说戏剧化现象必不可少,但本质是不可以改变的。无论是与“天堂”相隔一河的人间地狱,还是说顶楼飘扬的青天白日旗,是有夸张,但也恰如其分地还原了当时的景象。至于人物牺牲方面,在我看来这是整部影片做得最好的地方。回顾以往,似乎百分之八十的战争片,在主人公死之前为了达到某种催泪的“效果”,都会让主人公交代一段感人肺腑的遗言,然后井然有地的死去。但真正的战场,又怎么会是这样的呢?在《八佰》里,人物死去时没有过多的煽情部分,战场不再是井然有序。前一秒还在插科打诨的战友后一秒就死在了你的面前,血汩汩地流在地上,硝烟四起的是混乱的战场。

最后是特殊镜头。一个是影片的开头战争过后的惨烈场面,不是百分百还原,但也足以令人动容,充分地把当时中华民族的悲壮与绝望淋漓尽致地从屏幕里渗透出来。另一个是欧豪饰演的角色“端午”身穿赵子龙戏服眺望远方的镜头,与无奈的现实形成对比。“微小”的端午与战无不胜的赵子龙合成一体,映射出了对中国的无限希望。最令我动容的是存在于炮火中那只跑出去的白马,当夜幕降临,世界有了片刻安宁的时候,它奔跑在了灯红酒绿的“天堂”,当战争结束的号角吹响时分,它从弥漫的硝烟中跃来。白马似乎象征了拼命奔向太阳的民族,它肩上承载着战士们的无数企盼。

如果说情节的还原是带给观众战场的残酷,那这些镜头便是从绝望中寻求希望。

优点说完了,再说缺点。煽情太过。这是我认为此片最大的缺点。

先说说我认为还可以接受的两个地方,一个是那个开赌场的小伙子按血指印拼死送电线的地方。从情感方面来讲,这是本片我最喜欢的地方,甚至胜过一直令我热泪盈眶的升旗。但是理智来讲,程度有点过了。另一个就是升旗,如果说送电线是我电影中最喜爱的地方,那升旗就是我书中最感动的地方。黎明时分,国旗徐徐上升,飘扬于风中,租界中的中国人行着注目礼,在那一刻中华儿女心中燃起了斗志。这是原本的内容,很感人。电影中加入了战士们冒死守护国旗用肉体接战斗机子弹的画面,更感人了,可也不真实了。我不认为谢团长会使用那么多兵力守护国旗。精神是重要,可他们原本就只有四百多人,都去守护国旗壮烈牺牲了,这仗,怎么打?

如果说前两个场景我还可以接受,那么接下来就是在我心中足以拉低对这部影片评价的缺陷了。

影片的最后,存活的人在枪林弹雨下冲桥了,一颗颗子弹在烈士们的胸膛绽放出一个个血骨朵,他们轰然倒下。非常感人,但是没有必要。现实中谈判后日军没有再次大力开火,仅仅是摆摆样子,也没有赴死过桥,也只是受伤了几个士兵。尽管最终被困于租界,但他们安全过去了。此段煽情严重不符合史实,有种强行告诉你“这段非常感人,快哭吧”的感觉。这并不是我所欣赏的电影结尾,略显牵强。

其实与其安排赴死过桥的场面,还不如像冯小刚的《集结号》那样处理:谢团长在桥上,蓦然回首,留下无限深意。

总体来说,《八佰》作为一部上映的中国战争电影,已经做得很好了。我曾在张玮的书中看到这样一句话:“我们总幻想着英雄们有一个圆满的终场,或者以为至少是一个悲壮的结局,但真实的历史,就是会让你无言以对。”作为又一部商业爱国片,起码《八佰》做到了打破“抗日神剧”带来的负面影响,努力还原史实,把那些在我们被讥笑为“东亚病夫”的年代中抱着必死决心,唱着“同胞们,起来”的英雄们,带到了大众的面前。

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永远不会被忘记。铭记历史,才能坦面未来。愿勿忘国耻,愿永世太平。

篇13:八佰观后感

八月份,电影大作《八佰》即将上映的消息纷纷刷爆朋友圈,可以看出各位观众们还是对这部电影充满期待的。有人预测,《八佰》上映后,其票房很有可能会超过的票房冠军《战狼2》。

《八佰》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与租界一河之隔,孤军奋战4昼夜,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为壮声势,四百人对外号称八百人。电影《八佰》由管虎导演,是亚洲首部全片使用IMAX摄影机拍摄的商业影片,本应该于7月5日全国上映,最后却搁置了。

想必大家和我一样都很清楚,《八佰》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的,而这起历史事件,便是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淞沪会战。自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便加快了侵华的步伐,并提出了三个月的计划。为了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中国军队奋起反击。而电影《八佰》,便讲述了发生在淞沪会战期间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

1838年,淞沪会战进入相持阶段,为掩护我军的行动,团长谢晋元临危受命,率军驻守四行仓库。此时的四行仓库西面和北面已被日军占领,东面和南面是公共租界,与未被占领的中国地界完全隔绝,成为一个“孤岛”,进入四行仓库,也就成了孤军。部队进驻后,谢晋元与一营长杨瑞符集合部队作简短动员,说明奉命掩护大军撤退并据守四行仓库——这个当时上海唯一属于中国军队守卫的一块国土,第一营已是离开大部队的一只孤军。他要求全体官兵,抱必死决心,与仓库共存亡,剩最后一人,也要坚守阵地。

后来,谢晋元与全体官兵一起齐心协力,多次打退了日军的进攻。第一天战斗,我军共消灭敌兵80余名,伤敌更多,日本侵略者受到中国人民的严厉惩罚,“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又一次被打破了。其实,坚守四行仓库的只有一个营的兵力。该营士兵陈德松在《殊死报国的四行孤军》一文详细记述道:“以该团第一营为基干,组成加强营,仍用团番号。全团410人左右,一个机枪连三个步兵连,一个迫击炮排。”为迷惑敌人,在记者采访时,谢晋元假告800人。这才有了“八百壮士”之说。

篇14:八佰观后感

苟活着在淡红色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前行。──题记

前段时间,朋友来长沙出差,工作之余,我请假和她约在张家界见面。闲谈之中,她说想看电影《八佰》,可一直没有机会看。为了满足她的小心心,晚饭之后,我隐瞒了自己已经看过一遍的事实,和她一起去看了《八佰》。回想起电影刚上映那会儿和同伴第一次看《八佰》的场景,真的是连我自己也哭笑不得。不知道是工作忒累的缘故,还是电影时间太过于长了,我在电影播放快一个小时的时候居然睡着了,所以在看完电影后,我对影片没有一个深刻的印象,直到这次和朋友一起看完影片,我才有勇气写下这篇观后感。

电影《八佰》是伴随着一位老奶奶对儿时的回忆逐渐拉开了序幕,影片主要讲述抗日战争期间88师524团一个加强营以420人之兵力四天四夜竭尽全力抗击日军的事迹。全片以一匹被束缚着且象征民主和自由的白马为线索,深刻的暗喻了战争的本质和普通人民对光明的渴望,通过群体形象描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人性的复杂和升华。影片中的英雄人物众多,好像没有一个主角,但又好像人人都是主角。电影结束后,我有了和往常看完电影不一样的感触,脑海中闪过的不是某一个明星,而是一个又一个鲜活的英雄人物形象。影片中的每个人都有其自己的特点和值得让人深思的地方,比如一心为国捐躯的谢晋元师长,胆小懦弱的文弱书生老算盘,一直想逃跑但最终勇敢面对战争不再退缩的端午,年幼胆小但最终成长起来的小湖北,全身绑满炸药为护国而勇敢一跃的陈树生,以及给日军提供情报并采访军人的记者方兴文等等。影片没有刻意地去塑造某一个英雄人物形象,而是极力展现不同的人面对战争时的表现,但每一位人物的心理描写却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从侧面的角度看,影片也以极度质感且略带讽刺的镜头描述了苏州河两岸两个世界鲜明的对比,一河两岸,一边租界、一边战场;一边天堂、一边地狱;一边是抗日战士们坚守在四行仓库与日军的激烈战斗、炮火连天和惨烈人寰场景,一边却是英租界内人们的灯红酒绿、歌舞升平和车水马龙的场景。而英租界的居民态度也是一直在变化,当然这里面也少不了看与被看的人物刻画,居民们由看客身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战争的漠然的态度逐渐投入到无比支持524团。居民在面对战争时产生的恐惧与不安,以及到最后,一只只手伸过铁门迎接枪林弹雨的战士们,与战士们团结一心。

在此次看影片《八佰》的过程中,我数次感触至极而落泪。我第一次落泪是日军动用特种设备向四行仓库逼进的战争场景,敌人拼命挖四行仓库墙洞企图安装炸药,发出号令要在三个小时内攻下四行仓库。面对日军的渐渐逼近,年仅21岁的陈树生直接把炸弹绑在自己身上,给母亲留下舍身取义,儿所愿也八个字,然后从楼上义无反顾地跳了下去。战士一个个在身上绑好炸药,排着队,依次报出自己的名字、籍贯,毫不犹豫为护国而勇敢一跃,用血肉之躯和敌寇同归于尽。面对战争的残酷无情,战士们一个个拼死力争、宁死不屈,不仅让居民们们一个个咬牙切齿着,义愤填膺,就连何香凝先生也流着眼泪发出国民皆如此,倭寇何敢!的壮言!

影片中还有很多场景令人感动不已,赌场帮忙的古惑仔刀子舍命跑过桥给四行仓库的抗日战士们送电话线,在民族和国家命运面前,他表现出了放荡不羁、勇敢热血的男儿魂。短短的几秒钟,将中国热血男儿的勇敢无畏精神展现的淋漓尽致。随后,开赌场的蓉姐为抗日英雄捐赠旗帜,亲自交到杨慧敏手中,年仅15岁的杨慧敏独自渡过苏州河送国旗给师长谢晋元,堪称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女中豪杰。谢晋元在面对坚持防守两天和升起国旗的选择时,他和战士们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升起旗帜。尽管他们知道升起军旗会遭到敌人更猛烈的攻击,坚守会更加困难,但还是义无反顾地升旗、护旗,并与敌人展开生死搏斗。他们明白民族的荣誉感和唤起民族意识比单纯的防御更重要。面对日军飞机低空俯冲,子弹射在一根根支架上,眼看旗帜就要倒下,将士们不畏牺牲,把肉体之躯暴露在敌人强悍的军机下,让我瞬间泪如雨下。战士们为护国旗而一个个倒下又一个个前赴后继,用自己的双手顽强地支撑着旗杆,将满是弹孔的旗帜高高地飘扬在了四行仓库的楼顶。让我第三次落泪的瞬间,就是端午护旗时候的男儿担当。他拿起机枪,瞄准敌人的飞机一阵击打,迸发出的超强信念、无惧无畏的精神,才让敌机大减嚣张气焰而撤去。但端午却中枪了,然而他自己却没有发现。他说他想和小湖北一起在大上海照张相,满肚子的肠子等都流露到了外面,他们没有让小湖北看到。但临终也没有实现愿望,是记者方兴文为他拍了临终的照片!那一瞬间的震撼和无奈,可能只有当事人才知道!外面只能感同,却无法身受!

影片最后战士们沐浴,为自己搭建坟墓,冲桥等情节更是让我震撼不已。日本军队宁愿为炸掉四行仓库得罪英租界,也要灭掉88师524团。那一瞬间,师长谢晋元看着战士们一个个被日军的枪弹击中倒下,可回头一看,一只只手伸过铁门迎接枪林弹雨的战士们,与战士们团结一心。他明白了,四天四夜的战争已然让国人觉醒。

电影《八佰》播完了,但它给我的震撼已然不是以上语言简单的描述,它将会永远存在我的记忆中。和朋友走出电影院,我站在电影院门口,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望着远方明亮的灯光,看着身边擦身而过的行人,听着街头欢快的音乐,不由地想起影片开头所言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微笑。

篇15:八佰观后感

如果不是《八佰》这部电影,四行仓库这个地点不会勾起我那么多的思绪。因为四行仓库就在上海,在这里生活这些年多多少少也听闻过它的故事。但它在我脑海中的印象,仍然只是“一个抗战遗址”而已,不会是我想专程前去参观的地方。

毕竟,我的家乡是革命老区,处处皆是抗战遗址,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井冈山,确立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三湾……都是历史教科书上须重点记忆的内容。四行仓库,大概只能在历史教科书上小字部分里出现。

参加这场保卫战的中国军人,共四百多人,对抗日军四天四夜。和整个淞沪会战100万人的规模相比,终究还是太小。而且,它的输赢对于当权者来说,不太重要。因为它只是为了在国际社会上博取同情的一场表演。但,这场战争注定意义非凡。因为,它为掩护主力、工厂与物资内迁赢得了时间。因为,它为中日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画上了一个光彩的句点。因为,它与别的战争不一样,不仅仅有激烈的交战双方,还有隔岸观火的各国民众。

所以,在那四天四夜里:四行仓库身处地狱,对岸的租界歌舞升平。四行仓库里,衣衫褴褛枪林弹雨;隔岸的租界内,旗袍洋装觥筹交错。

四天四夜里,每一天的会战中,都有生命极其悲壮地逝去。影片中每一次交战的场景,都紧张激烈,加上快节奏悲壮的音响效果,让人不由得为每一个战士的命运揪心。四天四夜里,每一个角色的离去,都让人唏嘘不已。为阻止日军用钢板阵爆破楼体那一幕,最催人泪下。一个个无名之辈身绑手榴弹,排着队一跃而下,从容赴死难。他们每一个人都那么卑微,互相都不知道对方的名字,所以,临行前还自报家门。他们每一个人又都那么真实,选择舍生取义,临了又有放不下的家人,嘴里喊着:孩儿不孝,来生再见。

从整个战局来看,他们的抵抗如飞蛾扑火。因为上海没有守住,南京也沦陷了,接着全国各地被战火燃遍。那他们义无反顾地去死,有意义吗?

我想,他们的父母一定不会认为他们的死是“有意义的”,没有一位父母愿意自己的孩子去经历血雨腥风,离世时又是以如此痛苦的方式。即便再大的荣誉加身,于父母而言都没有任何意义。

从这群守军的结局来看,幸存下来的那批人,并没有因为他们英勇的举动,得到英雄的礼遇。他们成为了沦陷区的孤军,后又被当做苦力派赴各地,受尽各种折磨。他们回顾自己过往时,会替自己不值吗?这个答案无从揭晓,而且,生于乱世,他们也别无选择。如今,四行仓库仍在,当年抗战时留下的弹印如此清晰。影片最后的镜头,拍摄了四行仓库遗址,镜头拉大,它的周边就是那群闻名遐迩的高楼:东方明珠、金茂大厦、上海中心……

四行仓库,一直矗立在苏州河边,看着这座城市的变化。从满是废墟,到高楼林立。从哀鸿遍野,到光鲜亮丽。那些为了这座城市、这个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人,看不到如今的场景。四行仓库,替他们见证着这一切。很感谢这样的作品,让曾经的故事可以被看见,让付出过的人们不要被遗忘。就像影片中说到的那样:这个民族承受了太多的苦难。

我想,终有一天,外滩高楼的金领,会优雅地自嘲道:“我们也就是表面上的光鲜,金领看起来工资高,但远不如对面工地上的蓝领呢。”那一天,每一个职业都为人所敬重,每一个人都很有话语权,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都活得酣畅淋漓。

到那一天,四行仓库仍然矗立在苏州河边,它一定会想办法告诉那些年为他人作嫁衣裳、为国殉难的大小青年们,你们的后代和你们一样棒,把这片土地建成了乐土。虽然你们当年把我整成了如今这副破烂样,但看着这一切,替我自己值了,也替你们值了。

篇16:八佰观后感

前两天妈妈带领着我们去电影院看了一部新电影《八佰》。

电影一开始,我们先看见一队国军从玉米地里走向上海,而上海一半是废墟,一半儿是灯红酒绿。

淞沪会战后期,中国军队第88师524团团附谢晋元临危受命,率领400余名官兵(外界称八百壮士),坚守闸北四行仓库,掩护主力部队撤退。八百壮士抱定为国捐躯的决心,以弹丸之地抗击侵略者,激战四昼夜,打退敌人十余次疯狂进攻。有一次敌人用钢板护体,来到四行仓库,准备砸墙而入。国军战士急忙反击,用手榴弹用机枪都打不透别人的钢板。正在这紧急时刻因为暂时说我们用我们的身体把他们炸掉。大家不约而同在自己身上绑上了炸药。把敌军钢板护体想砸墙而入的敌人通通炸飞。这是我的心里隐隐作痛,为那些为国捐躯的战士们而心疼。为那些桥对面翘首观望看热闹的国人而感到羞耻。这次战斗事迹是英勇的,爱国气节是豪壮的,振醒国人,震惊世界。

现在我们的中国正站在没有征战的硝烟中。我们青少年要拿起学习的武器,好好学习,才能报效我们的国家。

篇17:八佰观后感

电影《八佰》讲的是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留守与租界一河之隔的上海四行仓库,孤军奋战4昼夜,誓死保卫国土不被倭寇侵占的壮烈英雄事迹,为壮声势,实则四百余人的队伍对外号称八百人。

仅一河之隔,完全是两个命运,一边是天堂,歌舞升平,另一边如同地狱,炮火连天,一片废墟,两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仅剩四百余人的524团战士们,顽强地对抗数万日军,上演了一幕幕感人的英雄画面,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为中华战死杀场,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爱国热情,唤醒了河对岸麻木的国人抗战意识,他们的英勇、他们的视死如归、他们不畏血泪的民族精神将永远活在子孙后代的心里。

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国泰民安,祖国繁荣富强。我们不应该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现在的太平盛世。如今的中国,是无数革命先烈的生命换来的,我们大家一定要珍惜。

我们现在能做到的,就是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树立干一行 爱一行 钻一行的敬业精神,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了家庭的幸福,为了企业的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篇18:八佰观后感

最近最火的电影就是《八佰》了,这部之前因技术原因而推迟一年上映的电影,终于在今年夏天得以观看。不得不说现在电影的硬件技术、特效技术、布场技术等等,都非常厉害了,但是,作为历史战争电影题材,内味儿还是缺了。

最近科普淞沪会战的文章也比较多,上一篇也有所介绍,这里就不介绍影片背景了,直接聊电影本身。至于不符合史实、没有国旗特写、美化国军这些,都不讨论,因为拿史实来框限电影,不合适。

最让人受不了的地方,就是本片在渲染和煽情方面,过了。变成了为了煽情而煽情,为了渲染氛围而渲染氛围。煽情的目的是什么?是让观众感动。为此,片方花了大量篇幅渲染了部队为了保护国旗而牺牲、赵子龙白马唱戏、部队撤退过桥时候的惨烈等等。

但是片方没有搞清楚,什么样的东西是最让人感动的?绝对不是煽情,煽情只会让人起鸡皮疙瘩。部队为了保护国旗安排将士护旗,这段也是扯到爆炸,上面飞机的航炮轰击,下面肉身当靶子,这是缺心眼的命令,这种行为来个两三轮,一个营的士兵就能全交代了。如此不符合常理的情节,影片花了大篇幅渲染,只是为了感动,估计是制片人自己感动了自己,没法感动别人,因为又扯又假。

不用拿为了烘托氛围来解释,理由很简单:若是由长官下此命令,那么这个长官就是不在乎自己士兵性命的混蛋;若是士兵自己热血上头自发冲上去保护,那么就是这些士兵不服从军令,部队不服从军令,不是小事,那也是说明长官指挥不力。当时日军确实对中华民国国旗发动空袭,但由于防空炮火密集,同时顾忌误伤公共租界,日军飞机没能摧毁中国国旗就撤退了,并无人员伤亡,说明这个情节的设置就是在犯二,况且谢晋元一向治军严格,所以片方表达这些情节,是为了损谢晋元犯二吗?

第二个点是赵子龙骑白马这一段,这是全片最尬的地方,也是非常让我觉得这是全片最割裂的地方。也许片方是为了表达赵子龙七进七出,单挑曹军之勇猛,但是表达勇猛的方式多如牛毛,哪怕多借用日军凶猛难缠来烘托国军,也比穿插了京剧赵子龙效果好太多了,这一点,既尬又出戏,又一段为了渲染而渲染的情节。

最后吐槽的地方就是国军最后撤退、过桥进租界的场景。影片中,士兵冒着背后和侧面被疯狂射击的枪林弹雨,大批冲过桥梁。这么大,八百壮士过个桥就得全军覆没了。这不是英勇过桥,这是脑抽梦游,最后还来升格慢放烘托,铁丝网的租界居民,你们不怕被对面的机枪扫中吗?

不怕!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在迎接中国军队!

好了,咔吧,这是一段超级无语的情节,因为放眼全世界也没有这么打仗的。这情节之所以感觉扯淡,是因为完全不符合战争的基础常理,这段讲述的事情,除了中国军队确实通过此桥撤退之外,别的都是假的,什么惨烈过桥被疯狂扫射,没有,属于原创虚构。

电影当然能创作、能虚构,但是请不要侮辱人的智商,眼看着所有机枪火力扫射桥面,还带队冲向桥面,什么指挥官才会这么二?要是这样找死,不如在四行仓库战至最后一人。请问片方,您和谢晋元有多大仇,这么不遗余力地黑他。

那么什么是让人感动的东西?那是真实,让人感觉真实的故事,才是最有力量、最让人感动的。全片最让我感动的地方、也是我认为全片表现力最好的地方,就是日军准备爆破大楼的时候,88师将士陈树生身绑手榴弹,留下给母亲预留的家书之后,纵深一跃,和爆破日军同归于尽。这个事情在历史上是记载于老兵回忆录,抛开史实真伪不谈,单论该情节为什么让人觉得真实?因为抗战期间因为此种作战方法牺牲的中国军人,不可胜数,所以即使是影片艺术加工而做一个移植,那也是毫无违和感的。

陈树生牺牲片段

电影中让观众所看到的真实,是应该基于真实事例的基础上来进行艺术演绎的,而不是纯虚构创造,纯虚构创造的煽情,只有鸡皮疙瘩。

篇19:八佰观后感

周六加班,晚上跟小刘同学去看了《八佰》。说一说打动我的几个点。

第一是牺牲

全剧第一个打动我的镜头,是郑恺演的那个战士陈树生绑着炸药跳下去炸开了日军的钢铁阵,紧接着后面的战士一个个绑着炸药跳下去,只是在跳下去的那一刹那,大声喊出自己的名字,还有最后的遗愿。我甚至都还没来得及记住他的名字,他就从我的视线中消失了。他们一个接一个的跳下去,仿佛不是去赴死,而是去赴约。历史上真实的陈树生也是这样,牺牲的时候,年仅21岁。在影片的最后,幕布上一个个介绍了影片中真实存在的人物,原来,他们都曾经在那个距离我们很远的战争年代,切切实实的出现过,奋斗过,有自己的痕迹,有自己的战斗轨迹。世界上最令人感动的,莫过于,根据真实故事改编。

第二是对比

四行仓库的惨烈和对面租界的歌舞升平,只是隔着一座桥,两相对比,生与死的差距,苦难和幸运的差距。由于四行仓库的特殊性,背靠租界,日军不能大肆动用炮火,所以给了战士们守住上海最后的机会。租界的一家人,父亲是著名大学的教授,母亲是全职太太,在家跟牌友们打麻将,每天的日子过得优哉游哉。租界里穿着旗袍和西装的男男女女来往不断,他们的衣着,言谈举止,都暗示了他们不大可能是这个时代的牺牲者。但是镜头一转过来的这一面,四行仓库的战士们,伤疤遍身,衣食不接,粮草不济。只是在最后冲锋的前一晚,团长让大家都用河水洗了澡,最后的体面。

第三是仪式感

一面属于中国的旗帜,小姑娘从租界的这边带到了租界的这边,而这面旗帜的递送者,是租界的一个衣食无忧从不与外界来往的赌场女老板,而她的弟弟,为了给战士们送电话线,取得外界的支持,战死在桥上。升旗的那一瞬间,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真正仪式感的力量。升旗会引起日军的强烈愤怒,他们会疯狂攻击四行仓库,但是战士们这样说:‘’升,在自己的地盘上,为什么不升!很敬佩他们。

第四是成长

几个大学的学生,偷偷顺着河跑过来参军,热血难能可贵,但是生命的代价更高。三个人最后留下一个,也许对于他来说,生命的代价本身就是成长的一部分。还有那个最开头就默默观察这个战场的青年端午,他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带着弟弟小湖北进城,却意外成为了战场上的一粒尘埃。对于他们而言,也许为国捐躯,是他们从来没意料过的成长方式吧。还有看上去贪生怕死的老算盘,拼命把旗帜送过来的女学生成长的轨迹,从来都是阵痛的。

关于电影《八佰》的观后感影评

有关《八佰》的个人观后感500字

看八佰电影观后感作文

电视剧区八佰观后感

看《八佰》观后感

八佰影评

八佰观后感800字左右

电影《八佰》观后感

《八佰》电影观后感600字作文

八佰观后感

八佰个人观后感
《八佰个人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八佰个人观后感(通用19篇)】相关文章:

电影八佰影评2023-11-10

《八佰》观后感优秀2022-12-20

观看《八佰》电影的优秀观后感精选2023-02-06

《八佰》电影观后感1000字2022-06-09

初二写有关八佰的中学生观后感2023-09-09

电影八佰观后感600字2024-04-18

电影八佰观后感2023-02-15

《八佰》观后感心得体会800字2023-08-05

爱国电影观后感800字2022-12-03

电影《金刚川》观后感心得体会2023-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