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浮宫观后感

时间:2023-09-21 07:36:42 观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卢浮宫观后感(推荐18篇)由网友“死囚越狱”投稿提供,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过的卢浮宫观后感,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卢浮宫观后感

篇1:《惊艳卢浮宫》观后感

浪漫美丽的法国,闻名遐迩的卢浮宫,今年在故宫博物院展开了“西方神话与传说——卢浮宫珍藏展”,一系列远从巴黎运来的艺术作品,让我发展出无穷的想像力。

来到珍藏馆区,映入眼帘的是众神画像,我也随着导游员的带领,进入希腊神话艺术中……。从画像到雕刻,从玩耍到战争,众神一点一滴的生活都被刻划在艺 术家的想像中。雕像展区狩猎女神黛安娜打猎的情景以及梅杜兹的头颅,都令我印象深刻。黛安娜一旁的猎羊,彷彿看到猎物般,向前俯冲,黛安娜则反手从箭筒里抽出一支箭,微微掀起的裙子,正暗示出她的兴奋与快乐。梅杜兹的头颅看起来令人毛骨悚然。传说若直视她的人都会变成伫立不动的石像,然而她是女战神雅典娜盾牌上的装饰品,人不直视她是不可能的,我也能走动;这只雕像原是放在水池上观赏的,聪明的设计师,在她的嘴巴挖了个洞,供喷水使用,让装饰品更增添创 意。

来到画展区,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战神马尔斯大战智慧女神雅典娜。意见不合的两位战神,在特洛伊战争中分属不同军队,马尔斯属特洛伊军,雅典娜则帮忙希腊军。画家选择绘画战后的情形,在雅典娜丢出石头绊倒马尔斯后,马尔斯向前来营救的妻子维纳斯求助。图中的`马尔斯卧倒在地,一手撑起身体,另一手则伸出请求从云端降临的维纳斯帮忙。而雅典娜则伸手举向远方,彷彿要求马尔斯投降。三位神的体态都不同,也显现出画家细腻的笔法,将人体的美展露无遗。

经过这次希腊神话传说的惊艳,不只让我感受到,神话故事永远是吸引人的,永远是令人赞叹的艺术,也让我对众神的了解更深一层。我对艺术的创作更佳憧憬,我对不同国家的历史与文化也有展新的体验!

篇2:《惊艳卢浮宫》观后感

法国巴黎不仅是时尚之都,还是法国的文化中心。在巴黎市区,有着著名的埃菲尔铁塔、卢浮宫、巴黎圣母院……今天我们进来到了,巴黎举世闻名的卢浮宫。

卢浮宫,这个举世闻名的艺术宫殿,以前是用作防御目的,后来经过扩建和整修逐渐成为了王宫。弗朗索瓦一世在这里大规模的收藏各种艺术品,以后各代皇帝延续了这个传统,使卢浮宫有着大量收藏。后来,法国政府又将这座精美的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从此卢浮宫成了一个博物馆。

我们从卢浮宫的.车库,走进去。检票处旁有一个正入口,整个正入口是一个金字塔形,在旁边还有一个倒金字塔,没想到这竟是著名的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

一进卢浮宫,我们就看见了中世纪时期卢浮宫的城壕,上面还有投影了那时候人的生活。在进二楼的楼梯的旁边,还有着埃及的狮身人像。进入二楼,就看见了希腊神话中各神的雕塑。其中在大堂中心的维纳斯最为著名,它是用大理石做成,还是被人在米罗岛找到的,所以成为了镇馆三宝之一。这个雕像虽然缺少了手臂,但还是显得维纳斯很美。

随后我们上第二楼,在第二楼有着胜利女神的雕像,这个雕像也是镇馆之宝和维纳斯的雕像都展现了希腊化时代艺术的美。在二楼的德农馆展现了绘画艺术,也展现了历史的变化。画中有些是跟基督教有关的画,有可能那时是教皇统治的时候。在一面墙上只展出了一副画,而且那张画很小。其实那幅画就是著名的《蒙娜丽莎》,也是镇馆之宝。在达芬奇的笔下,把蒙娜丽莎画的惟妙惟肖,还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

参观完卢浮宫,我感受到了艺术无穷的美,也感受到了人类的智慧,我们要将这种艺术传承下去。

篇3:《惊艳卢浮宫》观后感

今天参观的是大名鼎鼎的卢浮宫,它与美国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并称世界三大博物馆。我已经去过大都会博物馆和大英博物馆,而且还看过好几遍《卢浮魅影》和《博物馆奇妙夜》,所以我们对卢浮宫充满了期待。

一进博物馆,我们首先要找的就是卢浮宫的三大镇馆之宝——《胜利女神》雕像、《蒙娜丽莎》油画和《断臂的维纳斯》雕像。《蒙娜丽莎》油画最出名,我在很多书上都看到过这幅画,我们在油画展区寻寻觅觅,终于在一个非常拥挤的大厅找到了这幅画。为了看得清楚一点,我从里三层、外三层的屁股堆里终于挤到了最前面,但是说实话,我有一点失望,因为那镶嵌在玻璃下的画比我想象得小多了!

由于博物馆展出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的时间却非常有限。来不及欣赏数不胜数的油画和雕像,我们又去寻找我最感兴趣的埃及馆和中国馆。在埃及馆,我最想看的是木乃伊,但是我们在卢浮宫只找到一具放在角落里的木乃伊,感觉有点失望,没有大都会博物馆的多,更不如大英博物馆,那个木乃伊还带着头发呢!

三大博物馆都有中国馆,在这里我看到了很多来自中国的奇珍异宝,大大小小、各种类别、历朝历代的都有。妈妈小声告诉我,这些宝贝大多是从我们中国抢来的,这让我想起了圆明园,想起了故宫里那些满是划痕的铜缸,真让人痛心!等以后我们国家强大了,一定要让这些宝贝回到中国去。

篇4:惊艳卢浮宫观后感600字

界线分明的色彩,是他的杰作。雕塑作品,则是他对概念的实验。快速完成,是他创作的首要条件。即兴创作,则是他对艺术的忠诚。

来到毕加索特展区,看到他一生的画画过程,从原本的写实,转为立体,画风截然不同。有许多我们看不懂的画作,都是毕加索的即兴作品。他不画他所看到的,而是画他所知道的。毕加索从小就接受了他爸爸的艺术教育,他爸爸认为,素描和水彩是表现艺术的最佳方式,因此直接教导他素描和水彩。他没有像我们有过幼年时的纯真画作,能够发挥自己的创意,而是直接跳跃式的迈进青少年艺术学习,因此得以在十四岁时就有大师级的水准。

但是眼中的他,却不认为这是完美极好的。他曾讲了一句话:“我很小的时候就可以画得像拉斐尔等大师一样好,但是我却花了一生来学习如何像小孩子一样画画。”到了他中年的时候,毕加索的画作已经转成了立体派,但是他的画风有别于其他立体派创作者。因为他患了忧郁症,所以他的画作变得十分扭曲,但是这却让我们看到了毕加索的真正艺术美感。正因为如此,他画画的速度变得很快,一天几乎就能创作出四幅画,他以快速的笔法,表达了心中的情感,这才是真正的美,真正的艺术!

这次的毕加索之恋,让我感受到,原来艺术,并不是写实,只要能够表达心中的真实情感、泄漏内心的诚挚渴望,这就是艺术!我想,这次毕加索的作品大赏,真能让我对毕加索的依恋,是那么的难以割舍,是那么的刻骨铭心!

篇5:卢浮宫学院

卢浮宫学院

有关注册及文凭对等申请的'材料可从卢浮宫学院网站上下载。

卢浮宫学院是一所由法国文化部主管的公立学校;提供课程:考古学、艺术史、题铭学、人类学、文明史与博物馆学。

第1阶段3年制课程:

报考条件:高中会考文凭(bac)及入学测试;凡获得文凭等值认可者可插入二年级或三年级;普通艺术史课程计划;颁发文凭:“卢浮宫学院第1阶段文凭”(文凭标明所选择的一个或数个专业名称)。

第2阶段1年或2年制课程:只有获得第1阶段文凭者,或者法国或外国大学4年制(bac+4)艺术史专业毕业生在经学院教务委员会同意后才能注册。课程内容:与文化遗产保存、研究、陈列和传播相关的行政、学术和技术领域的分析与批评方法。颁发文凭:“卢浮宫学院高等学习文凭”;同等学历入学者可获“博物馆学特殊文凭”;第二年可获“应用研究文凭”。

第3阶段3年制课程:“卢浮宫学院深入研究文凭”;须在学院一名教授指导下撰写一篇研究论文。

篇6:卢浮宫作文

卢浮宫,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那里面还有北誉为世界三宝的《断臂维纳斯》和《胜利女神》石雕,还有金字塔。今天我可要看个究竟才行。

在里面,令我永远不能忘记的该数《断臂维纳斯》和《蒙娜丽莎》的微笑。

《断臂维纳斯》已经是世界家喻户晓的青春的女神雕像,高204米。相传是古希腊亚历山德罗斯于公元前150年至前50年雕刻的。其雕像于182月发现,在爱琴海的一个岛一座古墓遗址旁。为半裸全身像,面容俊美,身材匀称,右臂残缺,但仍然展示出她特有的曲线美。从此《断臂维纳斯》就著称于世,成为爱与美的象征。

《蒙娜丽莎》的微笑是达芬奇的画的,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它代表了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画中的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和水融为一体。画家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辨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的千古神韵。

篇7:卢浮宫作文

卢浮宫是世界上最著名、最宏伟的艺术宝库之一,现在是法国国立美术博物馆。

卢浮宫位于塞纳河的右岸,前后历时近6才完成。卢浮宫共分6个部分,有希腊和罗马艺术馆、埃及艺术馆、东方艺术馆、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和现代雕塑馆等展馆。最为著名的藏品是被誉为“三宝”的三件绝代珍品:胜利女神尼卡雕像、维纳斯像及达、芬奇的蒙丽莎画像。

卢浮宫以它辉煌的建筑、叹为观止的艺术珍品,每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

篇8:卢浮宫作文

今天下午,我们参观了艺术殿堂卢浮宫。我们看了镇馆三宝里面《蒙娜丽莎的微笑》,《断臂的维纳斯》,卢浮宫还有一宝:胜利女神,由于维修很遗憾没有看上。还有其他世界各地的优秀艺术家的作品。

我听到有阿姨讲:“拿破仑的加冕仪式那幅画卢浮宫也有,只不过凡尔赛宫围观的人群中第二个女孩是粉裙子,卢浮宫围观的第二个女孩是白裙子。”卢浮宫有古代东方艺术,伊斯兰艺术,古埃及艺术,古罗马、古希腊艺术,绘画艺术、书画刻印艺术,雕刻艺术,工艺品,非洲、亚洲、美洲以及大洋洲艺术。领略了一天的艺术魅力,我们就回酒店入住了。

篇9:卢浮宫作文

今天我们去了卢浮宫,卢浮宫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博物馆,也是一个很著名的博物馆。外观是透明的三角形的,是中国人设计的,这是我们的.骄傲。

博物馆的里面有“镇宫三宝”,“镇宫三宝”――神秘的微笑“蒙娜丽莎”,我看到了达芬奇的真迹,很佩服大师的艺术感。还有残缺却完美的“维纳斯”和“胜利女神”雕像。西方主要是古罗马文化,和我们的文化真的不同。我还看了达芬奇画的“最后的晚餐”,场面很大,人物很多并且表情各异,形象表达了耶稣知道有人出卖他时每个人的表现,人物表情刻画的很逼真。连小狗都像真的一样!

看完之后,我们就离开了卢浮宫,去看法国有名皇帝路易十四的皇宫――凡尔赛宫,“凡尔赛宫”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花园,我们拍了很多照片,然后就离开“凡尔赛宫”前往南希,今天是充实的一天,收获的一天。

篇10:卢浮宫作文

卢浮宫是法国最大的王宫建筑之一,现为国立美术博物馆所在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这里收藏了古今世界各地的艺术珍品四十余万件。

它位于巴黎塞纳河右岸,兴建于公元12菲利普二世时期,最初只是一座存放王室档案盒和珍宝的碉堡,后来扩建成气质雄伟的宫殿建筑群。这里是每年都要接待大量的游客。

篇11:卢浮宫作文

在巴黎的最后一天,我们参观了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卢浮宫。卢浮宫位于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右岸,是一个具有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庄重典雅,金碧辉煌的王宫,也是世界上最为古老、最大规模、最为著名的博物馆之一。

卢浮宫闻名于天下,不仅在于它展品的珍贵与丰富,更在于博物馆本身就是一座杰出的艺术建筑。我们站在“U”形建筑的广场上,站在玻璃金字塔的旁边,近距离地感受到了这座建筑的庞大、壮丽与恢弘。观望着一百多根文艺复兴时代风格的立柱和它们托起的长长走廊,似乎也感受到了三、四百年前路易十四时代的奢华与繁荣。

篇12:卢浮宫游记精选

在去年暑假里,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法国巴黎的卢浮宫。在那里我度过了既快乐又有意义的一天。

到了那里,我迫不及待地跑了进去。首先看到的是雕塑。

那些雕塑有大有小,各种各样的,颜色也不相同。颜色有:白色、黑色、金色和绿色。那些雕塑出来的人物都展示出了人体美,有些在享受,有些在拼命挣扎,还有一些闷闷不乐。这些雕塑都展示出了中世纪的风格。

我们边走边看,那些绘画画得不是风景就是人物。有些人是不穿衣服的,我看了一眼很惊讶,就去问妈妈:“妈妈,妈妈,你看这些人怎么都不穿衣服,而且这么胖?”妈妈回答我说:“那些是人体美,而且古代的女人都一胖为美。”这些画,画得栩栩如声,仿佛还在我眼前活动呢!

在众多的绘画坐品中,我始终在寻找那副闻名世界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我找到了,可是因为人太多,我使劲一跳,总算看到了一眼。我并没有感到惊奇,因为它与其他的画没什么不同。

我去问爸爸:“爸爸,为什么这副画有如此大的魅力,令这么多的人到这来观看?”爸爸说:“因为这是一位很有名的画家画的——达芬奇。”我这才明白,怪不得这么多人看呢,真没想到达芬奇的魅力这么大!

我们然后去参观的是拿破伦三世的套房,真华丽呀!整个屋子都是金碧辉煌,镜子框,撮子、椅子、灯和柱子都是金色的。墙上都是壁画,沙发垫子都时粉紫色的,非常耀眼,也很大。

我们出来后,回头看了一眼着华丽雄伟壮观的卢浮宫。我真是依依不舍,真让我留连往返呀!由于太大,所以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参观完,我有点失望。不过,没关系,等我张大以后还可以继续参观,那时,我对这些艺术品的认知程度可就提高了!

篇13:卢浮宫游记精选

卢浮宫,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右岸),始建于1220___年,历经800多年扩建、重修达到今天的规模。卢浮宫占地面积(含草坪)约为45公顷,建筑物占地面积为4.8公顷。全长680米。它的整体建筑呈“U”形,分为新、老两部分,老的建于路易十四时期,新的建于拿破仑时代。宫前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是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同时,卢浮宫也是法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王宫。

藏品中有被誉为世界三宝的《维纳斯》雕像、《蒙娜丽莎》油画和《胜利女神》石雕,更有大量希腊、罗马、埃及及东方的古董,还有法国、意大利的远古遗物。陈列面积5.5万平方米,藏品2.5万件。

卢浮宫始建于13世纪,是当时法国王室的城堡,被充当为国库及档案馆。但于1546年建筑师皮埃尔·莱斯柯在国王委托下对卢浮宫进行改建,从而使这座宫殿具有了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后又经历代王室多次授权扩建,又经过法国大革命的动荡,到拿破仑三世时卢浮宫的整体建设才算完成。

继“贤王查理”建设了重要的图书馆而声名远播之后,16世纪的弗朗索瓦一世又开始大规模地收藏各种艺术品,到了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时期,卢浮宫的收藏已十分充实。至路易十四去世前夕,卢浮宫已经成为经常展出各种绘画和雕塑作品的一个场所。

1793年8月10日,卢浮宫艺术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一个博物馆。从那时起,这里的收藏不断增加,更不用说拿破仑向那些被征服的国家征用的艺术贡品了。总之,如今博物馆收藏目录上记载的艺术品数量已达400,000件,分为许多的门类品种,从古代埃及、希腊、埃特鲁里亚、罗马的艺术品,到东方各国的艺术品;有从中世纪到现代的雕塑作品;还有数量惊人的王室珍玩以及绘画精品等等。迄今为止,卢浮宫已成为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

篇14:《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观后感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观后感

喜欢朱青生老师宽广的艺术史观。也许从人出发,才是艺术史真实和未来的目的和方向。希望能完成全套笔记。

第一讲:导言

所谓的艺术史是基于西方甚至是还残留着德国学术语言的艺术史,它无法包含除西方外其他文明的解读,因此并不具有全球性和包容性。因此,现在所说的‘艺术已死’,如果是真的话,那也只指西方艺术。

艺术是什么这个问题如同人是什么一样,是无法解答的。我们只能通过考察艺术是如何被诠释的来了解艺术的一些特征。而什么是艺术品呢?基本有两种,一种是美的,如雕刻的花与鸟;而另一种艺术品并不一定美,甚至可能丑恶并且无法被所有人理解,它的艺术性在于它所包含的可以被人所解读的含义,所要传达的思想。但无论是哪种,艺术品都是要可以被人类所解释的东西。

第二讲:西亚

西亚文明起源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两国流域,在今天的伊拉克一带。它主要由旧巴比伦和新巴比伦文明为代表。这块地域以前是水丰草茂,不同今天的大漠黄沙,因此是古文明的起源和群雄纷争之地。在遗留的艺术品来看,不同于中国文明中向往上天的传统,西亚文明多看中实际功能,如汉谟拉比法典,记载的是法律条文,更多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另外,描绘战争的石雕等遗物,也描述了旧巴比伦和新巴比伦之间亚述王朝的丰功伟绩。而这些文物今天之所以被看作艺术品,是因为它们的实际功能如残酷的战争和严苛的法律已被遗忘,因此,人们才能从它们的外形构造来发现美感。

而西亚文明被视为西方文明起源,也是从西方角度来看。如从印度等其他文明角度来看,也能从中发现一些共性。因此,文明的冲突的区别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文化间可以互通,差异也可以弥补。而从巴比伦塔的毁灭中,我们能看到的到底是什么?摧毁这座塔的到底是上帝,还是人性中的私心?

第三讲:埃及

发源于尼罗河的古埃及文化一直被西方看做是古希腊文明的起源,然而这只是一种西方的想法。虽然希腊文化中的一些东西如习惯使用尺度来衡量事物在古埃及文明中得以看见,但这并不是古埃及文化的全部。当用西方思维去解释埃及,其文明中固有的东西就可能被曲解,被妖魔化。如代表着智慧和权威的狮身人面像却被解释成了神话中的怪物。因此,我们要回归埃及自己的解释。或者通过跳出西方艺术史,用世界艺术史的方法去解读。

古埃及文明正如那永恒不变的尼罗河涨落一般,持续了很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虽有政权变更,世事变化,但其固有的文化和传统却一直基本不变。古埃及人把人间看做天地系统间的延伸。世间的一切尺度由法老王制定。艺术作为一种形相学,构造成天地系统间的巨大精神世界。其作为一种统治,渗透在人世间,甚至是死亡的世界里。

第四讲:希腊

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起源,因此,现代艺术史也深深被古希腊艺术所影响。艺术实际上是人们对无法把握东西的一种诠释,这是艺术的本质。在各个艺术文明发展的早期,在其各自文化特征尚未显现之前,其实各个地方的艺术是有相通之处的。与富饶靠大自然吃饭的中国不同,上天并没有赐予希腊肥沃的土地,最初的古希腊人只有通过种植橄榄,这种可以在贫瘠土壤中生存的植物,并将它通过海洋贸易买出去,来获得繁荣。西方人重视契约和贸易的精神也由此而来。

而这种靠自己的传统使古希腊人认识到人类的伟大,因此,他们赞颂人类,并通过艺术的表达,来阐述他们对完美人类的追求。古希腊的艺术,如众神的传说,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一种对人类自我诠释和超越的表达。因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因此,在古希腊的艺术品中,我们能通过表象,看出内里蕴含的结构和逻辑。而也是这种内在的结构性,使得像断臂的维纳斯这样的艺术作品,即使残缺,但其内含的逻辑美仍能被我们所捕捉和感受。而中国传统艺术,则突出大自然的伟大。在自然面前,人是渺小的。而正是这种尺度的不同和对比,构成了世界不同文明和艺术的差异与丰富。

第五讲:罗马

罗马征服了希腊,却继承了希腊的艺术。然而,虽然西方艺术史通常将罗马希腊艺术一起拿来研究比较,但两者之间却存在了不同。与希腊艺术追求完美神圣不同,罗马艺术将其对世俗权利,对征服的欲望表达得更加实在。古罗马人欣赏希腊艺术,模仿了希腊雕塑,甚至将之反复复制,置于浴场或其他场所加以欣赏。因此,艺术变得更加世俗,其存在也无时无刻得彰显着得胜的骄傲和对征服的自豪。

但在斗兽场、大浴中充满的血腥、理性和残酷之下却能看到复杂的人性。万神殿不仅象征着罗马帝国的神圣强大,也透露出罗马人希望集众神之力量保佑帝国、保佑自己能得胜归来的渴望。所有的纵欲、控制与规范,都是扩张的前提和结果。也正是这种及时的.释放恐惧、内疚和疲惫,使得战士们能够在出发的时刻抖擞精神,抱着胜利回来的希望,在领袖的带领下,踏上再次征战的旅程。

第六讲:中世纪

与希腊文化一样,中世纪艺术也是构成西方艺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面上与希腊艺术不同,一个追求天然烂漫,一个向往严苛守教;一个对自然和人性是如此赞扬的表达,一个却尽力压抑人性,以显示上帝唯一的荣光。但有意识的是,我们却能在中世纪艺术中看到一些希腊的影子,如柏拉图的‘现实是对理论的模仿,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正与中世纪的抛开表象以求直达真理相似。而在中世纪长达一千年的过程中,对希腊文明以及人性抒发的抑制和回溯却一直在复杂地交至进行着。

与中世纪艺术对比,中国并没有出现这样神权凌驾一切的情况,但也能在譬如道教和佛教的一些艺术象征图像中找到对比的可能。这种抛开外形直达本质的传统使得形象学深深地影响了中世纪乃至西方艺术史的传统。但是,正如王羲之的兰亭序等等这样伟大的艺术品,它的意义当然可以通过后人诠释去解读,我们也不会因为它们或潇洒或狂放的外形而错失了它们字面的含义。然而,了解字面的意义就够了么?如若真是这样,那艺术就可能真的危险了。

第七讲: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艺术将西方艺术的两个源头:古希腊与希伯来(基督教)文明融合起来,通过强调人性和自然,来彰显整个时代的特征。文艺复兴时期人们追求科学和理性,这两者是这个时代的最高信仰。但最初是通过关于描绘基督教艺术来显现、结合、协调出来的。文艺复兴艺术结合了希腊文化的情性、希伯来文化的理性和结合两者发张出来的心性,使得艺术成为了科学,科学也正是艺术。于是,文艺复兴时期经常出现是艺术家科学家结合于一身的完美。

上述的这些特征可以通过图像学(iconology)来进行研究,比如分析达芬奇笔下的圣女,或者米开朗基罗完成的基督。但这其中的差别却很难通过对单纯图像的分析来了解感受。正如中国水墨画中的那种意境,使我们也许看不到现实的线条,却能通过整体来感受难以言说的意境。而这种缥缈在作品之间的灵韵,却无法通过图像学来捕捉和分析。因此,当我们置身于如拉斐尔这样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作品面前时,我们可以去尝试理性阐述,但它作为一个整体的美感和气韵,也只能可感而不可言说了。

第八讲:17世纪

将17世纪同时期的中国和荷兰进行比较。同是时代变迁的时候,一个走向繁荣,一个步向衰落。中国的八大山人作为晚明朱门后裔,一生波荡起伏,最后遁入空门,在禅修中习画,将坎坷的一生融入到了充满禅意的绘画中。随看其画作是出世的,却蕴含了时代影响的痕迹。而此时的荷兰共和国成立,自由平等和对人性的解放使得画作也充满时代的特征。伦勃朗的画作对真实事物和情感的表达反映了这一特征(现实主义)。

艺术首先是为了表达人的情感,然后再反映时代特征。但同时人又会被时代所影响,所以艺术作品可以看做窥视艺术家内心和一探当时历史背景的工具。然而它的这种作用又是微弱的,特别是现在,当媒体逐渐取代了艺术以前的作用。人们更多地使用媒体去表达,去反映。艺术,或者所谓西方艺术史指的那种艺术也被认为已经衰落。

第九讲:18世纪

十八世纪的中国和西方并没有直接交回,却在有限的传教士对东方的描绘和夸张中,通过海上的波浪,得以一窥彼此的模样。然而,这种仅凭有限线索的触碰和想象却是带着自身的臆想,并不是真实的对方。犹如郎世宁绘画的雍正身着西装的肖像,或是皇家对西洋钟这种奇技淫巧的收藏;又或是皇家第一画家布歇笔下的中国市集和宫廷,更像是法国当时盛行的洛可可风格极尽奢华烂漫的描绘。

而此时的法国的瑰丽浪漫,却是暴风雨来临之前的绚丽的夕阳。在皇权空前集中的时代里,贵族们整日无所事事,只能成日沉溺在骄奢淫逸之风中,哀叹感慨着青春的短暂和爱情的美好。这种现象也投射在布歇的笔下。因此,画中的中国,无不富含这这个时代的艺术特征,是一种百无聊赖的空虚中浮升出的对遥远东方的exotic想象。反而,通过对受中国画影响的日本浮世绘的学习,荷兰的梵高却创造出了新的艺术表达方式,更能和中国艺术精神相契合。然而,这种非西方艺术的创作却无法被当时的欧洲所接受。

第十讲:19世纪(上)

十九世纪的西方美术以从以意大利为中心转到以法国为中心。其中是两股力量的较量。一个是崇尚自由性格的表达,辉煌绚丽的浪漫主义;还有一派是以理性逻辑为规范的新古典主义。而其中法国艺术画作的起源、包括学院派的传统,都是从后者出发。体现了启蒙运动的影响。相反,中国艺术此时到了元代,从赵孟頫开始,也开始了提倡尚古仿古的风尚。与法国的新古典主义不同,中国画讲究意境,不略物体情节的写实性,更多地表达了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抒发和表达。

因此,奠定了当今艺术史,主要是西方艺术史的新古典主义(学院派),也暗示了如今艺术的衰落甚至死亡。如果艺术只是为了描绘现实世界,机械地按照理性逻辑来演绎,那么艺术还有什么可期待的么?艺术家各自之间的不同又能体现在何处?因此,借由中国艺术的理念和方法,也许重新去审视和反思一直以来由学院派所统治的西方艺术史,获取一种新的艺术史观能得以发展。进而,“艺术已死”这个结论能被推翻。

第十一讲:19世纪(下)

随着1839年摄像技术的诞生,以希腊艺术和希伯来艺术为渊源的西方艺术开始走向衰亡。机械摄像技术代替了以追求写实刻画的希腊艺术,以此来反映现实。而希伯来艺术中所倡导的标志和图像也慢慢被取代。从1839年到1962年波普艺术的产生,以及到最后1995年互联网的诞生,西方艺术在这一百多年之间逐渐经历了回光返照,改革创新,以及最后进化成了广泛的图像学。以前狭隘的西方艺术史观注定走向衰落。

因此,从一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将语言和图像这两种天赋的能力演变成文字和绘画之后,到今天,经历了主要以近代西方艺术史为主导的艺术史观发展的过程,最终回归到了语言和图像本身。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这漫长岁月中留下的璀璨星光和人类智慧的历程。今天,我们将回到艺术其本身,在意识到西方艺术史的历史客观必然的兴起和衰落之后,要重新审视艺术,加入中国艺术乃至其他人类艺术的反思,以图像学这个广泛的含义去研究艺术真正的含义。

第十二讲:20世纪

20世纪以希腊写实和希伯来符号学为引导的,在文艺复兴交织而达到顶峰的西方艺术逐渐衰微,在巴比松画派逃离现实,回归自然的风尚下走到了尽头。按朱教授的说法,这是西方艺术走了一个大曲线,又回归了图像的真实作用,这种作用是人所天生拥有的,不该只以绘画这种形式表现出来。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诞生,艺术也越来越回归图像学。一切可以通过图像看见、甚至只是感知的都可以算作是艺术的一部分。

因此,艺术史不因止于此,正如艺术不应只限于西方。现代艺术是西方当代艺术自信的来源,也是历史选择必然的结果。当我们对待过去的艺术时,所做的不应是盲目的追从,或是一味地排斥,而是尽力将其中精华的整理、收集起来,随着时代的发展,通过追溯以往的灵感,去更新创造新的、符合时代的艺术。因为,作为一个定义模糊困难的词语,艺术从来都没有它独自的历史,它只是在历史中出现,去体现、感应、试图影响而已。

篇15:《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优秀观后感

最开始给了五星,是因为很想看中西艺术史对比的纪录片,我觉得我这个目的达到了就很开心。但是,看了别人的评价后,再仔细想想具体内容的话,我掉了2颗星。

1,确实历史沿革方面作为记录片的线程展开得不太严谨,反正把我搞懵了;

2,的确有太多抒情散文式的描绘,玄妙煽情,我不知道每集出的人物对比恰不恰当,但是一组历史伟绩人物的对比,再加入一个与之相关的现代的中国艺术工作者,这样的方式我觉得很不错啊。有古今的中西对比,又有传统与现代的对比视角,我觉得已经相对多视角了

3,大家都批判这个作为艺术启蒙太坑了,但是确实也让我这种没有系统学过中西艺术史的人了解多了一些古今人物,也对中西体系多了些直观的感受,好歹也能收获一点,也许也被下了毒而不自知哈哈。不过呢,对于我个人而言,我的最初观看目的基本达到了,之余这对比好不好,我想随着我的见识和知识的增长,我能说得更清楚。而且,艺术的时代背景及其重要,就这一点而言,我觉得这部片子还是让人深深感受到了时代背景与艺术的息息相关性。

4所以就是,想随意感受下中西对比的可能觉得达到目的了,想看干货的可能嫌弃它不够严谨不够干货多,想随意陶冶情操的应该也觉得不错吧(片尾曲听好的啊虽然词写得有点无意义的煽情哈哈),不太了解西亚,和中国画史上的巨旦的应该也能记下些零星笔记了。

讲真,卢浮宫里的太多都欣赏不来,唯一喜欢的是最后一个时代里 梭罗的画了。山林树体水影实虚结合,光影舒服。还有就是德拉克罗瓦的日记还挺好玩的,年少时看得我阵阵扬起刻奇之感哈哈。怪自己才疏学浅,以前完全不知道还有徐渭这号人物,比媒体上说烂了的梵高还悲惨还分裂这么多倍。最后,看完之后,对深入了解传统这件事的热忱已经抵不过想要好好了解西方现代艺术的新体系的热忱大了,也可以和学的设计史多接上点轨了吧。

篇16:《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优秀观后感

借卢浮宫里的展品来梳理整个人类历史还算是说得通,如果把故宫里的那些家当拿出来说世界史就有些勉强了,即便算上台北的故宫,也能看出国人的狭隘和自大。至于把倪赞和达芬奇相比,基本上就“扯着蛋”了,国人有几个知道倪赞的,世界上又有谁不知道达芬奇啊,全世界有一千万人跑到卢浮宫去朝拜蒙娜丽莎!

我对中国画并无敌意,但片中翻来复去地说国画如何写意,如何超越写实,有点儿YY。你不会写实就说你不会,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从来就没有画像过身边的真实世界,而西方不是,从古希腊、到罗马再到文艺复兴,都是写实艺术的历史。如果你曾经画像过一个人、一匹马,再去写意、再去抽象,比如毕加索、比如徐悲鸿,那我还折服你的追求,你从来就没有画像过,还说神马超越了具象、追求主观的“直抒胸臆”,就有点儿扯了。

个人认为,西方的素描和油画比中国画的技术含量要高,老干部退休了随便学一两个月就可以画花鸟,、办画展了,你见过有哪个老同志学素描吗?

篇17:《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优秀观后感

本来我觉得这部记录片肯定很有价值————介绍卢浮宫和故宫的艺术珍宝的记录片,怎么可能会差?何况这是“卢浮宫首次向中国媒体开放拍摄”,至少也能先“零距离”地对那些艺术杰作膜拜一番吧?

结果......

艺术和巨匠(如:希腊雕塑与中国书法,达芬奇与倪瓒)的类比牵强附会,对艺术作品不是进行详实的介绍而是要么强加上道德伦理涵义(如:埃及书记官的思乡情怀),要么无谓地诗意化(如:米洛的维纳斯和爱琴海中的泡沫)或者,更多的则根本是在滥竽充数(如:蒙娜丽莎背景的“精确透视”)。

中世纪的西方神像和敦煌的佛像的区别是一个“被抽离了人性”一个被“赋予了人性”?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作品旨在“重现自然”而中国的绘画艺术则“追求超越自然的更高境界”?此类充满了低级错误,狭隘得令人瞠目结舌的观点实在令人无法不质疑这些制作人的真实艺术鉴赏水准和他们制作这部“艺术记录片”的真实动机。

剥 去这层假惺惺的“文化碰撞”外衣,这部“大型艺术记录片”只不过是一“中国特色文化话语体系”的产物而已,审美价值无几。几段卢浮宫工作人员对艺术作品朴实详尽的讲解和旁白里朱青生那些厚此薄彼且夜郎自大的“抒情散文”对比极其鲜明,鲜明得让我听得面红耳赤,恨不得挖个地缝钻进去。

我没有看完这套 DVD,因为感到实在不堪忍受。猛然又想起最近一直充斥网络的某人关于“《建党伟业》票房要过八亿”的豪言壮语,我突然又是一阵眩晕。或许,《当卢浮宫遇 见紫禁城》对我来说会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我好像从未像此时此刻这样,对这个大环境如此绝望过。

篇18:《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优秀观后感

乍一看像是艺术盛宴,但个人感觉本片主要是以艺术品为线索来讲中外历史,并且按照时期对比着讲,并没有多少用艺术思维来分析或解读艺术品的艺术价值。整个画面华而不实,内容含金量不高。从叙事上以时间的对比,一会东方,一会西方,这样的结构有点生搬硬套,很多对比也牵强附会。首先在同时代的中西方绘画对比本来就很勉强,再拿倪瓒和达芬奇对比就更加不知所云。达芬奇是西方绘画代表人物,即使中国有可与之相比的画家,也并非倪瓒,也该是顾恺之、吴道子等人。

以上应该是缺点。优点是画面效果很赞,配音和背景音乐都不错,尤其是巴赫的背景音乐和片尾曲。另外这是为数不多以艺术为主题的大型纪录片,有就是好的。

惊艳卢浮宫观后感

卢浮宫有感400字作文

蒙娜丽莎作文

蒙娜丽莎导游词优秀

《达?芬奇密码》?读后感

达芬奇密码读后心得

平安365危险边缘观后感

达芬奇密码观后感

有关达芬奇的观后感600字精选

看蒙娜丽莎作文600字

卢浮宫观后感
《卢浮宫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卢浮宫观后感(推荐18篇)】相关文章:

《达芬奇的密码》读后感优秀2022-09-06

《马小跳发现之旅――潜入海洋》读后感2022-06-16

《希利尔讲艺术史》读后感2023-11-20

朗读者第三期选择的开场白台词2023-09-12

达芬奇的故事读后感2023-10-02

冰心的成功的花读后感2023-07-25

《朗读者》中教科书级的开场白2022-05-23

五年级雕塑的作文600字2022-07-25

读余秋雨《行者无疆》有感2024-05-14

朗读者第9期开场白2023-04-1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