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与企业经营策略论文

时间:2022-04-29 10:56:20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要泥寡辣”为你分享15篇“分析与企业经营策略论文”,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分析与企业经营策略论文

篇1:分析与企业经营策略论文

分析与企业经营策略论文

小小的二、三十来坪的店面里,店家是如何地经营、调度、订购、管理多达数千种的商品呢?顾客群又是如何区分、锁定的?数量众多的7-Eleven如何经营其“物流配送”、“通路行销”?其又是如何在商场竞争激烈,以及面对消费者的多样需求,新热门商品生命週期大幅减缩的环境中,提高商品流转率,同时避开流通业视为梦魇之“库存过多”与“销售机会错失”问题,领先竞争对手取得竞争优势,进而执业界之牛耳?迈入21世纪的今天,在日本拥有九千家左右,全世界达两万家的日本7-Eleven,确实是当今流通业界的典范。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日本遭遇前所未有的经济萧条,继长崎屋、崇光百货的宣告破产,大荣百货、西友等流通业正惨淡经营的困境中,7-Eleven不仅逆势成长,业绩蒸蒸日上,更是业界的翘楚。勿庸置疑的是,幕后功臣——资讯科技(IT:InformationTechnology,以下简称“IT”)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个人希望藉由对“IT经营策略与7-Eleven”间的关系研究,从根本上加以剖析探讨,理清7-Eleven成功的企业经营秘诀,进而提供企业经营瓶颈的解决方案,积极转型、预备或已公司化、民营化的公营机构等等,以及有志从事便利商店连锁业、或正在经营中的相关人士些许的参考与助益,期能展望未来,开创事业的高峰,以达永续经营的境界。

60年代的企业、公务部门为追求效率而引进电脑取代传统的手工作业,正式开启IT运用于经营管理的大门。最近几年来,网际网络为首的IT不仅对于企业经营,其他如企业现况、企业文化、业界版图、乃至于经济构造均带来重大的影响。此后,渐渐地扩展至经营策略的层面。最初问世的。,则是70年代蔚为风潮的MIS(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经营资讯系统、简称MIS)系统。其具有将电脑主机储存的资料加工整理,提供经营层经营资讯的“经营资讯管理系统”。然而在未尽彻底发挥功能的情况下,却如昙花一现般消失无踪。80年代以后,继MIS之后,SIS(StrategicInformationSystem:策略资讯系统、简称“SIS”)开始展露头角。顾名思义,即利用电脑“探讨经营策略的创造、加以实现的体制、以取得竞争优势”的资讯管理系统。迄SIS为止,大家终于体认电脑为中心的IT本应扮演积极追求差异化的经营策略层面的角色。SIS确实缔造无数值得一提的成功事例。翻开商务IT应用的历史可知,IT已经跳脱传统的取代手工、追求高效率的日常业务框架,迈入有效经营资讯的提供“MIS”、实现经营策略的工具“SIS”、配合业务环境改革业务流程、企业文化、相关经营决策的应用层次。

IT应用领域涵盖业务现场——经营决策高层,诚象征着IT已经是企业所不可或缺的经营基础。因此,其极限的应用与否将带给企业优胜劣败的重大影响。而且,其也是孕育新型商业的重要契机。网际网络为中心的经营基础的应用亦具有改变过去商业习惯、商业交易的力量,也是企业探讨公司竞争力泉源——核心竞争力的契机。因而出现缺乏竞争力的部分借由外包解决的趋势。其不仅瓦解既有的企业业务,同时也强化企业的优势领域。当然,IT基础的扩充、资讯流通的促进,让企业间的互动更加容易,确实是幕后功臣之一。在另一方面,IT的促进资讯流通非仅限于企业而已,生为地球村一份子的我们同样也在营造着IT生活。现在,日本的成年人中每三、四人之中,就有一人使用网际网络,而且可连接网络的手提电脑更达三千万台以上之多。网络购物更是成为趋势。网际网络几乎已经成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桥梁。无门市商店利用网际网络提供顾客买卖交易,网络公司更是将此顾客桥梁的“网际网络”功能发挥的淋漓尽致。尤其可以预见的是,尽管起一度发生网络泡沫化情形,扮演顾客桥梁的“网际网络”,今后带给企业的影响,决不容轻视的。

近二十年馀,经理人不断在学习整套的规则:例如企业必须保持弹性,迅速回应竞争与市场变迁,持续标竿学习(benchmarking)以达到最佳表现,积极採用外包方式(outsourcing)以达最佳的效率。此外,为在竞争中维持领先地位,企业宜培养一些核心能力。市场定位一度是策略的核心,现今则因过于静态而不再适合今日生气蓬勃的市场与快速变迁的技术而遭到扬弃。根据新的教战守则,竞争者能迅速模彷任何市场定位,定位所形成的竞争优势,充其量只是昙花一现而已。问题是,这些的想法祇对了一半而已,而且把越来越多的企业引导到相互毁灭的竞争道路上。以本论文中心的7-Eleven为例,日本国内目前拥有1万家左右家,全仰赖店内的电脑连线系统进行管理。近年更成为日本最大的零售业者。然而,为7-Eleven带来加速了解顾客需求、预测每天的销售趋势及增加供应效率三项优势的.幕后功臣,无非善用高科技。7-Eleven深信,市场竞争的本质已经改变,不再是产销导向地将产品推销给顾客,而是由顾客的需求引导企业供给产品和服务,全新的需求导向、顾客满意导向的时代已悄悄地来临。7-Eleven惊人之处,在于计划负责人铃木敏文的经营手腕“颠覆旧常识的经营手法”。他们不断推翻常识以发展企业,“常识”指的是人们视为理所当然的习惯和常规。而7-Eleven成就的是“经营业务改革”,即是消费者需求导向式的知识经营。

铃木敏文说:“既然我们无法完全掌握市场变化,就不该被动评估变化,而是建构一个面对任何挑战,都能迅速因应、主动出击的经营体质。此为7-Eleven如何以一流通业成为立足股市堪与製造、科技大厂比美的原因。诚如本论文中的论述,在消费者需求、嗜好瞬息万变的年代中,孰能迅速嗅出、掌握市场讯息,结合资讯科技与前瞻性商品开发、同时将顾客满意塑造为顾客忠诚度的思维、锐意创新的经营策略,势将能够杀出低迷的景气重围,避免一而再、再而三的投资失误,进而打造一片美好的远景。获得些许的启示,加以未来“知识型经济”发展愿景、“前瞻性的目标”任务、“讲究方法”的策略、“落实”的营运、而由“人”彻底地将其内隐的知识转化成外显的绩效之健全“执行力”的后盾之下,致力于产品研发与创新,应可从容面对惊涛骇浪变化的市场挑战,继以纸牌与扑克牌为事业基础起家的任天堂、以手表起家的卡西欧和著名的新力科技、丰田、本田等汽车製造厂之后,摆脱阴霾的束缚,重新开创浴火重生的经济奇蹟之路。

参考文献:

[1]铃木敏文:.《7-ELEVEN经商之道》(科学出版社).

[2]蔡智恒:.《7-ELEVEN之恋》(麦田出版).

[3]洪明洲:.11.『管理-個案.理論.辨證』(科技圖書公司).

篇2:企业集团资产经营策略分析

企业集团资产经营策略分析

企业进行资产经营是实现资产保值增值、可持续发展的产经营的手段主要是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投资活动。本文列举了需要。企业资几种比较可行的方式,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并根据分析提出了相关的建议。这些投资手段有:

●股权投资,包括对金融企业的投资、产业投资和风险投资

●证券投资,包括债券、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券

●资产委托管理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7月份全国金融统计数据显示,全国企业存款已达4024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1.6%。而同时期我国GDP的增长为8.2%。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随着经济的增长,企业的现金资产不断上升,且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率。同时表明,大部分企业将现金资产都存入了银行,反映出投资渠道的单一。企业存款中,又有相当大部分(约60%以上)是属于企业集团的闲置资金,这部分资金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进入生产领域,而是在银行获取较低的收益,无论从资源配置还是企业资产保值增殖的角度,都是低效率和不利的。因此,对于企业集团来说,通过各种手段进行资产经营,是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 企业集团进行资产经营的必要性

1、 进行资产经营是企业集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企业集团在多年的经营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现金资产,这部分资产能否合理运用,实现保值增值,是关系到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现金资产是企业的活血,是保障企业发展后劲的重要物质基础。如果仅以银行存款的形式存在,由于我国的利率尚未市场化,银行利率难于根据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的迅速变化作出及时调整,因此仍然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同时,银行存款的收益率较低,不能满足企业集团资产保值增值的需要,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 资产结构多元化是企业抵御风险的客观要求。

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时期,许多行业已进入成熟期(例如能源、电力和钢铁)甚至衰退期(例如煤炭行业),表现为技术落后、市场趋于饱和,追加投入的边际收益不断下降,因此处于这些行业的企业都面临着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先前的积累如何进一步保值增值的问题,二是所处的行业本身生命周期所带来的潜在风险。因此,资产结构多元化,进行资产的有效组合,是企业集团实现存量资产保值增值、抵御市场风险和实现部分甚至全面转型进入新兴行业的必要手段。

3、 产融结合合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必然会有一个融合的过程,这是社会资源达到最有效配置的客观要求。这种融合,宏观上有利于优化国家金融政策的调控效果,微观层面有利于产业资本的快速流动,提高资本配置的效率。因此产业资本进入金融业,资本的相互转化和融合,是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发展的交叉点,从这个角度来说,企业集团的一部分资产进入金融业,成为金融资本的一部分,具有必要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这种趋势也为企业集团资产经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渠道。

二、 企业集团资产经营的原则和宗旨。

企业集团的现金资产具有数量巨大、对安全性要求高的特点,因此资产经营策略必然的原则之一是安全性,在保证安全性的基础之上,获取稳定的收益,而不追求过高的超额收益,因为那样必然是以牺牲安全性为代价的。同时,投资立足于长线,对流动性要求不高。

综合起来,企业集团资产经营的原则是:长线投资、确保安全、稳健为本、力争收益,从而达到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的目的。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对企业集团的资产经营策略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三、 企业集团资产经营的手段分析及策略建议

企业集团资产经营手段,实际上就是企业集团合理运用闲置资金进行各种投资的方式和渠道。下面分为股权投资,证券投资和间接投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股权投资

1、 金融企业的股权投资。

金融行业在我国属于朝阳行业,具有发展前景好,收益较高的特点。从我国目前的现状考虑,对于商业银行的股权投资比较困难,而且收益较低,以深圳发展银行为例,中期的净资产收益率仅6%,即使按照80%的分红率计算,按每股净资产进行股权投资的收益率也只有4.8%。因此,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股权投资是切实可行的手段。

●投资参股证券公司。近两年来,许多大企业集团抓住国内券商增资扩股的契机,纷纷投资参股成为券商的大股东。例如深圳机场参股国信证券(20%股权),投资额为54480万元,七个月即获得了5293万元的收益(数据来自深圳机场年报),年回报率约为16.7%;青百控股青海证券,初期投资额为5016.6万元,19实现利润1100万元,收益率为22%;申能股份年8月投资12142.84万元入股海通证券,年终获得1820.53万元的股利,年收益率为36%。

参股证券公司的优点是:(1)证券业是新兴行业,成长性好,收益较高。(2)不直接面对证券市场,由于中间有券商作为隔离带,风险大部分被券商所分担,主要风险是证券公司的经营风险。

参股证券公司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证券公司的选择问题。由于主要的投资风险是券商经营风险,因此券商的素质成为选择的重要依据。选择标准包括管理水平高低,财务状况优劣、风险控制体系完善与否等方面,尤其风险控制体系的完善与否,直接决定了股权投资受证券市场风险影响的程度。一般来说,风险控制体系完善的证券公司,将致力于使证券市场对公司股东投资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其二,控制权的问题。由于投资额度较大,因此必须对投资的情况进行一定的监督,有必要获得一定得公司控制权,对公司的经营管理有一定的参与。参股的股权比例应该以大于20%为宜,因为根据有关规定,这是股东拥有公司财务审计权的最低股份比例。深圳机场就是按照这个标准对国信证券投资的,占有20%的股份。

●保险公司。保险业也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行业,但是目前的状况并不乐观,主要是因为投资工具较少,国家对保险公司的投资管制较多,造成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较大。

由于目前存款利息和国债利率较低,而保险公司向客户承诺的利率相对较高,仅靠利差收入来维持,收益十分有限,造成保险公司经营面临相当大的困难。长远来看,国家将逐渐放松管制,保险公司资金的投资渠道将越来越宽,尤其是可投资于股票市场的资产比例逐渐提高,使保险公司在未来的发展前景看好。但是目前介入的力度不宜过大。

●基金管理公司。

发起设立基金管理公司也是一种可行的投资手段。尽管颁布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只有非银行金融机构才能发起设立基金管理公司,但目前在实际操作中已经放宽了条件,国有企业也可以作为基金管理公司的发起人。

按照目前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收益状况,一个管理20亿基金的基金管理公司,注册资本在5000――8000万元之间,按照管理费收入(无风险收益)计算,每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也将超过10%,如果旗下基金的收益较高,还将获得丰厚的佣金收入,同时随着基金规模的扩大,可预期的管理费收入还将增加。因此,以发起基金管理公司的方式投资,可以在保证基本收益率的基础上获得较高的收益。

不足之处在于容量较小,即发起基金管理公司所需资金量较小,很难满足企业集团投资需求,目前资本规模最大的博时基金管理公司的注册资本才1.5亿元人民币。因此,对于企业集团的现金资产来说,这种方式在投资组合中只能占很小的比例,其风险/收益特性对于整体来说影响不显著。从发展的眼光来看,随着开放式基金的推出和扩张,对基金管理公司的资本规模和抗风险能力将提出更高的要求,进而扩大对初期股权投资的需求,因此,发起基金管理公司仍不失为一种具有投资潜力的的方式。

2、 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投资。主要是指投资于公路桥梁建设等公用事业项目。这种行业属于通常所说的“防守型行业”,具有明显的优点,即收益稳定,受宏观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小。缺点是建设期和投资回收期较长,意味着收益实现的时间较长和资产流动性较差。如果需要资产变现,则会遇到相当大的困难,尽管企业集团资产经营对资产流动性要求不高,但由于市场变化速度太快,难免会遇到根据经济形势和市场状况改变投资方向,调整投资组合的情况出现,因此为保证这种灵活性,就需要一定的流动性。

以投资于公路为例,上市公司湖南高速(0900),主要的收入来自于高速公路收费,1999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为10.59%,当年湖南省以及全国的经济形势并不乐观,车流量较往年没有明显增长,但湖南高速仍然取得了较高的收益。重庆路桥(600106)也是从事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公司,收入来自路桥收费,1999年的净资产收益率达11.93%。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要注意的问题。

其一、地域的选择。进行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应当选择目前不太发达但是具有经济增长潜力的地区,同时国家政策的扶持也是相当重要的。选择不太发达的地区是因为地价等成本较低,初期投入相对发达地区少,意味着未来潜在收益率提高。

其二、项目的选择。尽管公用事业整体上具有收益稳定的特点,但稳定也有高低之分。通常建设期长的项目收益较高,因为项目建设周期长的项目风险相对较大,因而收益中必然有一部分是风险补偿。因此,在项目的选择中,有必要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寻找平衡点,必须进行严格的项目论证。

其三、控制投资数量。由于公用事业投资所需资金量巨大,投入产出周期长,时流动性较差,因此这种投资在整个资产经营策略中的比例不宜过高。如果企业集团的现金资产数量较小,则应投资于流动性更强的项目。

3、 风险投资。风险投资在国外已经是非常成熟的行业,投资方向主要是处于初创期或进入成长期的新兴企业,具有风险大、潜在收益高的特点。国内的风险投资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市场,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随着国内二板市场的推出,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将逐渐完善,而且,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因此从外部条件,投资客体的角度来看,目前在国内进行风险投资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同时,企业集团资金数量大,能够满足风险投资进行项目群投资组合操作的资金需求。

企业集团从事风险投资可以采取两种方式,直接进行投资和通过发起风险投资公司(或基金)进行风险投资。由于在风险投资的实际操作中,投资项目的发掘,培养和风险/收益评估要求很高的专业水平;在新兴公司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在很大程度上介入其经营管理,对风险管理和控制的要求高;风险投资的退出过程中需要专业化的操作,因此,我们认为,企业集团进行风险投资,以上述的第二种方式为宜。同时考虑到风险投资的高风险特性和前述资产经营的原则,风险投资在整个的投资额中应占较小比例,不宜超过5%。

(二)证券投资

证券投资的最突出特点是流动性强,适合于投资组合的调整,目前主要的投资品种有国债、股票、基金券。

1、 国债。风险小,收益稳定,最近发行的三年期国债,票面利率为3.14%。由于其风险/收益特性十分明显,在此不作详细分析。

2、 股票。目前国家对于国有企业股票投资管制已经放松,国有企业既可以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一级市场的配售,也可以参与二级市场的股票投资。从目前的状况看,在一级市场对业务相关性较强的新上市公司进行战略投资,优先认购是风险较低而收益较高的方式。以证券投资基金为例,每年通过这种方式投资的收益率均在10%以上,占其总体收益的比例达25%――50%。因此企业集团采取这种投资方式比较理想。

另外,企业集团也可以在二级市场进行投资,企业集团直接投资于二级市场的优点是可以自主进行风险控制,决定投资策略和投资品种,决策比较迅速,但缺点是企业集团内部缺乏股票二级市场操作的经验和人才,专业化程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风险,因此比较合适的方式是委托机构进行资产管理,在下面将有分析。

3、 证券投资基金。对基金券的投资从目前看也是比较理想的投资方式,从我国证券市场新基金两年来的实践看,大部分都给基金持有人带来了良好的收益。

(三)资产委托管理。

这种方式优点是委托代理机构进行操作,不需要进行额外的人力物力投入,而且专业化程度高,可以获得相对稳定的收益,并有效地管理风险。委托金融机构进行资产管理,并不仅仅限于股票二级市场的投资,还可以其他方式――例如风险投资等的操作来实现收益。采取这种方式应该注意的主要问题是受托人即代理机构的选择。选择的标准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其一,以往证券业务自营的业绩。这一点反映了代理机构操作大资金的能力和盈利水平,是决定投资收益率的重要因素。

其二,操作风格。不同的机构具有不同的风险偏好,反映在操作风格上就表现为积极型和稳健型。企业集团处于本金安全性的考虑,应该选择风格稳健的代理机构。

其三,风险管理水平。代理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高低和风险控制机制是否完善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本金的安全性。

(四)策略建议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对于企业集团的资产经营策略提出以下建议

1、 根据安全性和收益性相结合,并兼顾一定的流动性的原则,建议将投资分为流动性较强的证券投资和流动性较差的股权投资两部分,各占50%左右。

2、 在股权投资中,对金融企业的股权投资可占30%――40%,这部分资产的流动性相对较强(资产质量好,易于转让),但风险较大。产业投资中,公用事业投资可占50%――60%,风险投资占10%左右(总量的5%)

3、 在证券投资中,建议将50%左右的资产投资于基金,30%以上投资于国债,20%以下投资于股票(因为风险较高,如果采用委托管理的方式,可适当提高比例。)

以上是通过对目前的市场状况的定性分析确定的一个比例,有必要随着市场状况的变化作出调整,但是调整的频率不宜过于频繁,否则必然增加交易成本或造成流动性损失,较大调整(幅度以投资比例的5%为界限)的时间间隔以一年为宜,平时只适合进行微调。

篇3:企业集团资产经营策略分析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7月份全国金融统计数据显示,全国企业存款已达4024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1.6%,而同时期我国GDP的增长为8.2%。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随着经济的增长,企业的现金资产不断上升,且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率。同时表明,大部分企业将现金资产都存入了银行,反映出投资渠道的单一。企业存款中,又有相当大部分(约60%以上)是属于企业集团的闲置资金,这部分资金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进入生产领域,而是在银行获取较低的收益,无论从资源配置还是企业资产保值增殖的角度,都是低效率和不利的。因此,对于企业集团来说,通过各种手段进行资产经营,是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 企业集团进行资产经营的必要性

1、 进行资产经营是企业集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企业集团在多年的经营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现金资产,这部分资产能否合理运用,实现保值增值,是关系到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现金资产是企业的活血,是保障企业发展后劲的重要物质基础。如果仅以银行存款的形式存在,由于我国的利率尚未市场化,银行利率难于根据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的迅速变化作出及时调整,因此仍然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同时,银行存款的收益率较低,不能满足企业集团资产保值增值的需要,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 资产结构多元化是企业抵御风险的客观要求。

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时期,许多行业已进入成熟期(例如能源、电力和钢铁)甚至衰退期(例如煤炭行业),表现为技术落后、市场趋于饱和,追加投入的边际收益不断下降,因此处于这些行业的企业都面临着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先前的积累如何进一步保值增值的问题,二是所处的行业本身生命周期所带来的潜在风险。因此,资产结构多元化,进行资产的有效组合,是企业集团实现存量资产保值增值、抵御市场风险和实现部分甚至全面转型进入新兴行业的必要手段。

3、 产融结合合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必然会有一个融合的过程,这是社会资源达到最有效配置的客观要求。这种融合,宏观上有利于优化国家金融政策的调控效果,微观层面有利于产业资本的快速流动,提高资本配置的效率。因此产业资本进入金融业,资本的相互转化和融合,是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发展的交叉点,从这个角度来说,企业集团的一部分资产进入金融业,成为金融资本的一部分,具有必要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这种趋势也为企业集团资产经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渠道。

二、 企业集团资产经营的原则和宗旨。

企业集团的现金资产具有数量巨大、对安全性要求高的特点,因此资产经营策略必然的原则之一是安全性,在保证安全性的基础之上,获取稳定的收益,而不追求过高的超额收益,因为那样必然是以牺牲安全性为代价的。同时,投资立足于长线,对流动性要求不高。

综合起来,企业集团资产经营的原则是:长线投资、确保安全、稳健为本、力争收益,从而达到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的目的。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对企业集团的资产经营策略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三、 企业集团资产经营的手段分析及策略建议

企业集团资产经营手段,实际上就是企业集团合理运用闲置资金进行各种投资的方式和渠道。下面分为股权投资,证券投资和间接投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股权投资

1、 金融企业的股权投资。

金融行业在我国属于朝阳行业,具有发展前景好,收益较高的特点。从我国目前的现状考虑,对于商业银行的股权投资比较困难,而且收益较低,以深圳发展银行为例,20中期的净资产收益率仅6%,即使按照80%的分红率计算,按每股净资产进行股权投资的收益率也只有4.8%。因此,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股权投资是切实可行的手段。

投资参股证券公司。近两年来,许多大企业集团抓住国内券商增资扩股的契机,纷纷投资参股成为券商的大股东。例如深圳机场参股国信证券(20%股权),投资额为54480万元,七个月即获得了5293万元的收益(数据来自深圳机场1999年年报),年回报率约为16.7%;青百控股青海证券,初期投资额为5016.6万元,1999年实现利润1100万元,收益率为22%;申能股份1999年8月投资12142.84万元入股海通证券,年终获得1820.53万元的股利,年收益率为36%。

参股证券公司的优点是:(1)证券业是新兴行业,成长性好,收益较高。(2)不直接面对证券市场,由于中间有券商作为隔离带,风险大部分被券商所分担,主要风险是证券公司的经营风险。

参股证券公司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证券公司的选择问题。由于主要的投资风险是券商经营风险,因此券商的素质成为选择的重要依据。选择标准包括管理水平高低,财务状况优劣、风险控制体系完善与否等方面,尤其风险控制体系的完善与否,直接决定了股权投资受证券市场风险影响的程度。一般来说,风险控制体系完善的证券公司,将致力于使证券市场对公司股东投资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其二,控制权的问题。由于投资额度较大,因此必须对投资的情况进行一定的监督,有必要获得一定得公司控制权,对公司的经营管理有一定的参与。参股的股权比例应该以大于20%为宜,因为根据有关规定,这是股东拥有公司财务审计权的最低股份比例。深圳机场就是按照这个标准对国信证券投资的,占有20%的股份。

保险公司。保险业也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行业,但是目前的状况并不乐观,主要是因为投资工具较少,国家对保险公司的投资管制较多,造成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较大。

由于目前存款利息和国债利率较低,而保险公司向客户承诺的利率相对较高,仅靠利差收入来维持,收益十分有限,造成保险公司经营面临相当大的困难。长远来看,国家将逐渐放松管制,保险公司资金的投资渠道将越来越宽,尤其是可投资于股票市场的资产比例逐渐提高,使保险公司在未来的发展前景看好。但是目前介入的力度不宜过大。

基金管理公司。发起设立基金管理公司也是一种可行的投资手段。尽管19颁布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只有非银行金融机构才能发起设立基金管理公司,但目前在实际操作中已经放宽了条件,国有企业也可以作为基金管理公司的发起人。

按照目前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收益状况,一个管理20亿基金的基金管理公司,注册资本在5000――8000万元之间,按照管理费收入(无风险收益)计算,每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也将超过10%,如果旗下基金的收益较高,还将获得丰厚的佣金收入,同时随着基金规模的扩大,可预期的管理费收入还将增加,

因此,以发起基金管理公司的方式投资,可以在保证基本收益率的基础上获得较高的收益。

不足之处在于容量较小,即发起基金管理公司所需资金量较小,很难满足企业集团投资需求,目前资本规模最大的博时基金管理公司的注册资本才1.5亿元人民币。因此,对于企业集团的现金资产来说,这种方式在投资组合中只能占很小的比例,其风险/收益特性对于整体来说影响不显著。从发展的眼光来看,随着开放式基金的推出和扩张,对基金管理公司的资本规模和抗风险能力将提出更高的要求,进而扩大对初期股权投资的需求,因此,发起基金管理公司仍不失为一种具有投资潜力的的方式。

2、 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投资。主要是指投资于公路桥梁建设等公用事业项目。这种行业属于通常所说的“防守型行业”,具有明显的优点,即收益稳定,受宏观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小。缺点是建设期和投资回收期较长,意味着收益实现的时间较长和资产流动性较差。如果需要资产变现,则会遇到相当大的困难,尽管企业集团资产经营对资产流动性要求不高,但由于市场变化速度太快,难免会遇到根据经济形势和市场状况改变投资方向,调整投资组合的情况出现,因此为保证这种灵活性,就需要一定的流动性。

以投资于公路为例,上市公司湖南高速(0900),主要的收入来自于高速公路收费,1999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为10.59%,当年湖南省以及全国的经济形势并不乐观,车流量较往年没有明显增长,但湖南高速仍然取得了较高的收益。重庆路桥(600106)也是从事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公司,收入来自路桥收费,1999年的净资产收益率达11.93%。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要注意的问题。

其一、地域的选择。进行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应当选择目前不太发达但是具有经济增长潜力的地区,同时国家政策的扶持也是相当重要的。选择不太发达的地区是因为地价等成本较低,初期投入相对发达地区少,意味着未来潜在收益率提高。

其二、项目的选择。尽管公用事业整体上具有收益稳定的特点,但稳定也有高低之分。通常建设期长的项目收益较高,因为项目建设周期长的项目风险相对较大,因而收益中必然有一部分是风险补偿。因此,在项目的选择中,有必要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寻找平衡点,必须进行严格的项目论证。

其三、控制投资数量。由于公用事业投资所需资金量巨大,投入产出周期长,时流动性较差,因此这种投资在整个资产经营策略中的比例不宜过高。如果企业集团的现金资产数量较小,则应投资于流动性更强的项目。

3、 风险投资。风险投资在国外已经是非常成熟的行业,投资方向主要是处于初创期或进入成长期的新兴企业,具有风险大、潜在收益高的特点。国内的风险投资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市场,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随着国内二板市场的推出,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将逐渐完善,而且,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因此从外部条件,投资客体的角度来看,目前在国内进行风险投资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同时,企业集团资金数量大,能够满足风险投资进行项目群投资组合操作的资金需求。

企业集团从事风险投资可以采取两种方式,直接进行投资和通过发起风险投资公司(或基金)进行风险投资。由于在风险投资的实际操作中,投资项目的发掘,培养和风险/收益评估要求很高的专业水平;在新兴公司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在很大程度上介入其经营管理,对风险管理和控制的要求高;风险投资的退出过程中需要专业化的操作,因此,我们认为,企业集团进行风险投资,以上述的第二种方式为宜。同时考虑到风险投资的高风险特性和前述资产经营的原则,风险投资在整个的投资额中应占较小比例,不宜超过5%。

(二)证券投资

证券投资的最突出特点是流动性强,适合于投资组合的调整,目前主要的投资品种有国债、股票、基金券。

1、 国债。风险小,收益稳定,最近发行的三年期国债,票面利率为3.14%。由于其风险/收益特性十分明显,在此不作详细分析。

2、 股票。目前国家对于国有企业股票投资管制已经放松,国有企业既可以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一级市场的配售,也可以参与二级市场的股票投资。从目前的状况看,在一级市场对业务相关性较强的新上市公司进行战略投资,优先认购是风险较低而收益较高的方式。以证券投资基金为例,每年通过这种方式投资的收益率均在10%以上,占其总体收益的比例达25%――50%。因此企业集团采取这种投资方式比较理想。

另外,企业集团也可以在二级市场进行投资,企业集团直接投资于二级市场的优点是可以自主进行风险控制,决定投资策略和投资品种,决策比较迅速,但缺点是企业集团内部缺乏股票二级市场操作的经验和人才,专业化程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风险,因此比较合适的方式是委托机构进行资产管理,在下面将有分析。

3、 证券投资基金。对基金券的投资从目前看也是比较理想的投资方式,从我国证券市场新基金两年来的实践看,大部分都给基金持有人带来了良好的收益。

(三)资产委托管理。

这种方式优点是委托代理机构进行操作,不需要进行额外的人力物力投入,而且专业化程度高,可以获得相对稳定的收益,并有效地管理风险。委托金融机构进行资产管理,并不仅仅限于股票二级市场的投资,还可以其他方式――例如风险投资等的操作来实现收益。采取这种方式应该注意的主要问题是受托人即代理机构的选择。选择的标准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其一,以往证券业务自营的业绩。这一点反映了代理机构操作大资金的能力和盈利水平,是决定投资收益率的重要因素。

其二,操作风格。不同的机构具有不同的风险偏好,反映在操作风格上就表现为积极型和稳健型。企业集团处于本金安全性的考虑,应该选择风格稳健的代理机构。

其三,风险管理水平。代理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高低和风险控制机制是否完善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本金的安全性。

(四)策略建议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对于企业集团的资产经营策略提出以下建议

1、 根据安全性和收益性相结合,并兼顾一定的流动性的原则,建议将投资分为流动性较强的证券投资和流动性较差的股权投资两部分,各占50%左右。

2、 在股权投资中,对金融企业的股权投资可占30%――40%,这部分资产的流动性相对较强(资产质量好,易于转让),但风险较大。产业投资中,公用事业投资可占50%――60%,风险投资占10%左右(总量的5%)

3、 在证券投资中,建议将50%左右的资产投资于基金,30%以上投资于国债,20%以下投资于股票(因为风险较高,如果采用委托管理的方式,可适当提高比例。)

以上是通过对目前的市场状况的定性分析确定的一个比例,有必要随着市场状况的变化作出调整,但是调整的频率不宜过于频繁,否则必然增加交易成本或造成流动性损失,较大调整(幅度以投资比例的5%为界限)的时间间隔以一年为宜,平时只适合进行微调。

篇4:企业集团资产经营策略分析

企业集团资产经营策略分析

企业进行资产经营是实现资产保值增值、可持续发展的产经营的手段主要是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投资活动。本文列举了需要。企业资几种比较可行的方式,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并根据分析提出了相关的建议。这些投资手段有:

●股权投资,包括对金融企业的投资、产业投资和风险投资

●证券投资,包括债券、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券

●资产委托管理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7月份全国金融统计数据显示,全国企业存款已达4024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1.6%。而同时期我国GDP的增长为8.2%。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随着经济的增长,企业的现金资产不断上升,且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率。同时表明,大部分企业将现金资产都存入了银行,反映出投资渠道的单一。企业存款中,又有相当大部分(约60%以上)是属于企业集团的'闲置资金,这部分资金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进入生产领域,而是在银行获取较低的收益,无论从资源配置还是企业资产保值增殖的角度,都是低效率和不利的。因此,对于企业集团来说,通过各种手段进行资产经营,是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 企业集团进行资产经营的必要性

1、 进行资产经营是企业集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企业集团在多年的经营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现金资产,这部分资产能否合理运用,实现保值增值,是关系到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现金资产是企业的活血,是保障企业发展后劲的重要物质基础。如果仅以银行存款的形式存在,由于我国的利率尚未市场化,银行利率难于根据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的迅速变化作出及时调整,因此仍然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同时,银行存款的收益率较低,不能满足企业集团资产保值增值的需要,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 资产结构多元化是企业抵御风险的客观要求。

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时期,许多行业已进入成熟期(例如能源、电力和钢铁)甚至衰退期(例如煤炭行业),表现为技术落后、市场趋于饱和,追加投入的边际收益不断下降,因此处于这些行业的企业都面临着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先前的积累如何进一步保值增值的问题,二是所处的行业本身生命周期所带来的潜在风险。因此,资产结构多元化,进行资产的有效组合,是企业集团实现存量资产保值增值、抵御市场风险和实现部分甚至全面转型进入新兴行业的必要手段。

3、 产融结合合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必然会有一个融合的过程,这是社会资源达到最有效配置的客观要求。这种融合,宏观上有利于优化国家金融政策的调控效果,微观层面有利于产业资本的快速流动,提高资本配置的效率。因此产业资本进入金融业,资本的相互转化和融合,是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发展的交叉点,从这个角度来说,企业集团的一部分资产进入金融业,成为金融资本的一部分,具有必要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这种趋势也为企业集团资产经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渠道。

二、 企业集团资产经营的原则和宗旨。

企业集团的现金资产具有数量巨大、对安全性要求高的特点,因此资产经营策略必然的原则之一是安全性,在保证安全性的基础之上,获取稳定的收益,而不追求过高的超额收益,因为那样必然是以牺牲安全性为代价的。同时,投资立足于长线,对流动

[1] [2] [3] [4] [5]

篇5:探究生产企业的经营策略论文

探究生产企业的经营策略论文

1制约企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原因

1.1原材料收购方式单一,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

受传统种植观念的影响,牛蒡种植以户为主,这种种植方式的缺陷体现在种植比较分散、种植时间和收获时间不集中。企业收购也必须以户为主,面向千家万户去收购,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就是增加了企业收购原料的难度,延长了收购时间,增加了人力、物力方面的投入,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1.2企业规模小、生产设备落后

我们知道生产工具的先进与否影响着生产效率的高低,要想提高生产效率,必然要有现代化的生产工具和先进的生产工艺。该镇大部分企业在建立之初,由于资金缺乏,导致企业建设规模小,厂房建设简陋,生产厂房标准化程度不高,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相对比较落后,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商品生产的要求。

1.3缺乏创新意识,产品开发能力不足

企业的发展需要创新,缺了创新意识,企业发展就会停滞不前,只有坚持创新意识,勇于实践,才有产品开发的动力,才能开发出更多、更好的产品。从目前来看,部分企业缺乏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科技意识淡薄,习惯于走单靠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的老路子;习惯于传统体制和卖方市场条件下形成的重数量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重投入轻产出的粗放型经营方式,产品基本上以粗加工为主,还没有开发新产品或者对产品进行精细化、多元化开发的愿望,有的企业只是进行简单的初加工,赚取少量的冲洗加工费用。例如,有企业只是对收购的牛蒡进行简单的冲洗,然后装箱运送到其他企业。

1.4资金缺乏且筹资能力差,抵御经营风险能力不足

资金对于企业来说就好比血液对于人体的重要性一样,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撑,就无法适应发展的需求。企业本身资金缺乏,没有过多的资金积累,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不足,如果企业资金链出现断裂,必然导致企业停产或者破产,对企业的打击往往是毁灭性的,因此通常对外源资金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现实是本地企业规模小,融资渠道比较窄,企业内源融资渠道不畅,而直接融资门槛过高,像公司上市、发行债券等融资方式不是很容易的'情况下,融资的主要方向就是间接向银行进行借贷,而银行提供的资金有时也只是杯水车薪,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资金短缺问题。

1.5品牌意识不强,缺乏品牌优势

对企业而言,品牌是市场和消费者对企业商品质量的一种认可,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就为企业赢得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说在相同的条件下,一个好的品牌就是一个核心竞争力,是竞争中最有力的武器。从目前来看,部分企业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首先,部分企业没有认识到品牌在企业中的重要性,没有树立品牌意识。其次,虽然意识到了品牌效应在企业的重要性,但是企业面临资金投入不足、科技人才缺乏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企业在树立企业品牌化方面举步维艰。

1.6市场信息滞后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今天,信息情报正在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掌握了市场信息也就把握住了市场脉搏,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目前,从笔者调查来看,企业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不足,市场信息获取渠道有限,有时仅仅通过合作伙伴来获取信息,该渠道获取信息的缺陷在于信息量小、信息的准确性不高,影响企业对市场的判断、分析和决策。

2对策分析

2.1改变原材料种植和收购方式

在分析导致企业发展的因素时,谈到了传统的种植模式给企业发展造成的影响,如果要消除这种影响,我们必须引导农民朋友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充分利用农业种植合作社,实行“联耕联种”模式实现连片耕种。

这种种植模式的优势在于:

①有利于大型农业机械耕种、便于管理、有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

②企业收购不再面对千家万户,有利于原材料的收购,减少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③有利于企业掌握原材料的供货量。

2.2拓宽融资渠道,增强企业实力

企业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对融资的需求也不同,比如在企业的初始阶段以内部融资为主,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内源融资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时,以商业银行贷款和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等外源资金成为解决企业资金问题的主要渠道。对于该镇企业融资渠道问题,我们把不同的企业分开进行分析,一是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不高的企业,这类企业对资金需求具有“短、小、频、急的特点,除了企业内部资金的积累之外。

还可以从以下渠道进行融资:

①商业银行进行借贷,比如向地方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

②农村金融机构,如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

③小额贷款公司,如财务公司、典当行等进行贷款。二是规模比较大的龙头企业,除了自身资金积累和银行借贷外,还有以下融资渠道:①股票市场融资;②发行债券和票据。

2.3勇于创新,增强产品开发能力

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如果想做大做强,不能单靠简单的加工为主,而应该勇于创新,在产品开发上多下工夫,使产品向多元化、精细化方向发展。企业的技术中心是企业创新的依托、枢纽和核心,企业的创新,即关系到企业的当前利益,更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利益,即关系到企业的当前发展,更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设立创新机构,建立技术中心。当然,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和科研人才。对于在财力、物力和科研人才比较匮乏的企业来说,也可以实施产学研联合、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和科研单位合作。在企业创新加强产品开发的同时,也需要政府积极地参与和推动,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开发服务中心,加强技术信息交流,促进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大集团之间的技术合作,推动中小企业与相关行业的科研院所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掌握最新的技术和工艺发展趋势,以便开发出多元化、精细化的产品。

2.4注重品牌建设,树立良好的品牌优势

牛蒡产品具有地域性、特殊性的特点,从国内来看,了解牛蒡产品的人不是很多,要使人们认识并消费牛蒡产品,品牌效应就显得尤为突出。从品牌的作用来看,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它所包含的价值、个性、品质等特征都能给产品带来重要的价值。品牌也是塑造企业形象、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基石。无论是从品牌作用还是本地企业的发展来看,注重品牌建设,树立良好的品牌优势势在必行。

3结论

该镇企业还处在发展的初始阶段,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足,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企业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此种情况下,只要企业能够抓住时机、大胆进取,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发展壮大。

篇6:企业债务分析论文

企业债务分析论文

摘要:在我国,长期以来,作为证券市场组成部分的股票、国债和基金市场十分受人关注。而同样是证券市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的企业债券却是理论上少人问津,实践上徘徊不前。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存在诸多问题,必须要以相应的对策来改变目前债券的现状,以利于我国证券市场长远地持续发展。

关键词:企业债券;二级市场;债券信用评级

一、企业债券的概念

1.企业债券的概念

企业债券是企业为筹集资金,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债券。企业债券代表着发债企业和投资者之间的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债券持有人是企业的债权人,不是所有者,无权参与或干涉企业经营管理。企业债券和股票一样,同属有价证券,可以自由转让。

在外国,因其发债主体只限于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债券和公司证券两个名称可以在同一个意义上使用,两者有时可以混称,但按国际通行叫法应称为公司证券。在我国,企业债券的概念、范围较宽。按《企业债券管理条理》规定,发债企业泛指具有法人资格的各类性质的企业,包括股份制公司,应此,公司证券在我国也称企业债券。

2.企业债券的基本要素

企业债券是一种筹资手段和投资工具。作为体现债权债务凭证,其基本要素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一是发债主体。在我国,企业债券的发行主体是指在我国境内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企业按法定程序发行债券,取得一定时期资金的使用权及由此带来的利益,同时又承担着举债的风险和义务,须按期还本付息。除被批准的企业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发行企业债券。

二是投资人,即债券持有人。其享有按

规定取得利息和到期收回本金的权利,但不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不承担责任。

三是利率。企业债券利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发债企业筹资数量、筹资成本和投资者的债券利益。企业债券的利率受投资者对收益率的接受程度、发债企业的承受能力和社会信誉、市场利率的变化趋势和债券期限的长短等因素的影响。

四是期限。从债券发行日起到偿还本息日止的这段时间为债券的期限。企业通常根据资金需求的期限、未来市场利率走势、流通市场发达程度、债券市场上其他债券的期限情况、投资者的偏好等来确定发行债券的期限结构。

二、简析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企业债券十多年发展历程来看,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为国家经济建设筹集了大量资金,为培育资本市场、促进国企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与世界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相比(发行债券是西方企业的主要筹资渠道,而股标筹资占较小部分),与我国的股票、国债市场相比,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相对滞后,无论在发行规模还是在二级市场的成熟程度上都存在很大差距,企业债券在整个证券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其它金融产品相比,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真是举步维艰。原因何在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对我国企业债券的供求关系和市场条件作一经济分析。

(一)企业债券发行需求约束

1.证券市场的战略误导,企业债券市场末被纳入证券市场总体发展规划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欠发达的深层次制度根源,是政府驱动型证券市场发展模式的误导。政府驱动模式导致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目标的二元化’既要承担优化配置资金的任务,又要肩负对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推进经济改革的使命,只有满足上述二者要求的市场形式才能得到政府扶持和鼓励。当二元目标发生冲突难以两全时,实际操作中往往是牺牲资金配置效率,以保证经济改革顺利进行。这一战略模式使得企业债券市场变成政府发展证券市场实践中最不受重视的部分。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受到约束的另一具重要原因在于企业自身存在许多缺陷,主要表现在如企业产权制度不合理、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合理、企业自身缺乏信誉等。

2.缺乏企业债券定价的人民币基准利率

基准利率是指资金市场上公认的具有普遍参考价值的利率,是形成其它金融产品的市场价格的基础。也就是说,要实现利率的市场化和自由化,金融市场上必须有一个被市场参与者普遍认可的基准利率,其它相关金融产品的价格根据该利率的水平来制定。从国际金融市场的一般规律来看,有资格成为这一利率的只能是那些结构合理、信誉高、流通性好的金融产品的利率,而在市场上最具备这一特点的利率就是国债的收益率。因为,国债的发行主体是国家,其信誉高,投资国债的风险最低。国债的发行量大,流通性好,变现能力。国债发行时间固定,品种期限结构合理,市场参与者随时可以得到从3个月期到10年期以上的国债收益率。正是因为国债收益率具有这些特点,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一般都用此利率作为市场利率的一个基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我国国债市场不发达,在整个金融市场上就没有一个基准利率。这在客观上就给企业债券的定价带来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确定的企业债券利率很难对投资者产生吸引力。

3.缺乏科学的企业债券定价体系

由于缺乏市场公认的基准利率,因此,在为企业债券定价时,只能采取行政方法来确定。如政府有关部门规定,企业债券的票息不能高于同期银行存款的40%.实践证明这种定价方法极不合理,因为,这种定价方法没有考虑信用的价值。根据这个规定,无论企业信誉好坏,偿还能力强弱,以及投资者承担风险的大小,只要发行债券的期限相同,债券品种的价格就一样,这在客观上就给企业债券的价格信号造成了混乱。而且,实际上,我国发行的许多企业债券利率比同期国债收益率还低,这就限制了投资者购买企业债券的积极性。

(二)企业债券投资需求的约束

1.二级市场发育不成熟,企业债券流动性差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一级市场虽然发展缓慢,但毕竟在前进。而目前我国企业债券的二级市场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表现在上市品种少、规模小、交易量不大。企业债券二级市场发展缓慢的直接后果是企业债券的变现能力差,投资者一旦需要资金,手中的债券却卖不出去,企业债券等于银行定期存款,甚至还不如定期存款(定期存款可提前支取,而企业债券不能),债券的优越性不能体现出来,影响投资者的信心。企业债券二级市场滞后必然会反过来影响一级市场的发行,从而制约了企业债券市场的总体发展。

2.企业债券的品种、期限单一,缺乏金融创新自1988年我国发行企业债券以来,企业债券的发行品种基本上一个模式’重点建设债券或中央企业债券或地方企业债券、期限2-3年、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统一利率等,几年一贯制,缺乏灵活与金融创新,对投资者吸引力不大,即使有投资者,其面对的企业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很大,企业债券市场只能是死气沉沉,冷冷清清。

3.缺乏权威的评级机构,企业债券信用评级不规范

在我国,发行企业债券的企业对其发行债券情况的信息披露极少,投资者对企业债券的风险性,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缺乏充分了解。这样,中介机构特别是信用评级机构科学而客观的信用等级评定,就成为债券市场上融资者与投资者沟通的桥梁。目前我国虽然也出现了许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每次发行的企业债券也都有信用评级,但由于缺乏客观的标准,甚至许多中介机构给钱就盖章,缺乏职业道德。结果,许多被中介机构评为AA级的企业债券,仍出现了到期不还的现象。投资者就不得不对中介机构的客观、中立和公正表示疑虑,从而使中介机构失去了投资者的信任。

三、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思路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状况与发展极不适应,这一问题己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和市场的关注,也为越来越多的理论和实际工作者所认识到。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顺利推进,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必然获得长足的发展。但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大力创造条件,加强对企业债券的运作管理,努力培育和推动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全面发展。

1.转变证券市场的发展战略,扩大企业债券的发行额度,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

(1)理顺股票、国债和企业债券三者的关系,明确企业债券的主体地位。就静态而言,股票、国债与企业债券三个市场所吸纳的资金量的确表现为此消彼长相互替代。然而从动态和结构看,三者则呈现出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近期我国债券的发行,特别是上市公司的融资债券以及非上市公司的可转换债券发行,有助于减轻股市扩容的压力。因此,在证券市场发展指导思想上,不应当简单化地把企业债券同股票、国债对立起来。

(2)扩大企业债券的发行额度,满足一些经营优良的大企业的发展需求。目前我国已具备了对企业债券的巨大需求,但由于大力发行企业债券的系列配套条件还需要在发展中逐渐完善,我国可以采取逐渐扩大规模的办法,最后取消债券发行的额度控制。在企业债券发行额度的结构控制上,我国一方面应当继续保持一些国有重点企业的发债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安排一部分额度给予一些经营业绩优良、却又资金短缺的民营企业。

2.明晰企业产权,严格发债主体,提高企业信誉

要构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债券市场,最根本的是要对企业产权进行改革。从根本上说,产权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出真正的所有者或理性的市场主体。企业一旦改造成为真正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求发展的法人实体或法律地位独立、行为自主、责任自负的市场主体,也就自然成为企业债券市场上的主体,必然拥有真正的筹资自主权,企业债券的发行必然是企业自主选择的结果。企业产权明晰,拥有独立的财产,企业根据市场的供求,基于自身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逐步发展企业债券的规模,成为真正的合格的发行主体,接受市场和投资者的合理约束和监督,在真正市场风险和回报的环境中运作,并确保债券的到期偿还。同时,要建立企业债券市场的准入机制,不具备发行条件的企业,坚决不能进入企业债券市场。这样明晰企业产权,严格发债主体,就可以过滤掉一大批不合格的企业进入债券市场,这对于提高企业信誉,重建企业债券形象,树立投资者信心和规范举债企业的行为将起到很好的作用。

3.对企业债券的发行市场进行配套改革

(1)建立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基准利率,使发行利率市场化。利率是企业债券发行流通的核心问题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对债券市场供求关系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发展企业债券市场要求建立我国的人民币基准利率,理顺资金市场价格,实现利率市场化。市场经济的发展经验证明,在众多的金融产品中,能担负起人民币基准利率重任的只能是国债产品。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国债市场,尽快实现国债发行利率的市场化,丰富国债期限结构,增强国债利率的基础参考作用,使企业债券发行利率的制定不再比照银行储蓄存款利率,而是以同期限国债的收益率为基准利率,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包括债券收益率在内的利率市场化。

(2)建立科学的企业债券定价体系。高风险、高回报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法则。根据这个法则,投资者要想获得高的投资额,就要承担高的风险。企业要想以较低的成本融入资金,就得有较高的信誉。因为不同信誉级别的企业融入资金所支付的成本是不一样的。如果说AA级企业的融资成本为同期国债收率(基准利率)上加30个基本点,CCC级企业斥应该加上200~300个基本点。正因为不同信用级别的筹资者的成本不一样,这在客观上迫使企业改变经营机制提高自身信誉和信用级别,并在投资者群体中树立良好形象。

(3)发行方式创新,发行规模化,降低发行成本。由于我国企业债券流通性差,企业信用级别低或者券商自身销售渠道不畅等原因,历年来我国企业债券的销售状况不佳(这两年略有改观)。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进行发行方式的创新。一是采取利率招标的方式,使企业能选择发行成本较低而发行效率最高的券商,直接降低企业筹资成本;二是发行规模化,管理层应适当加大中央债券的额度,鼓励增加单个发行体的发行量,企业债券上网发行,扩大无纸化债券的.比重。

(4)积极推行企业债券的新品种。品种单一,投资者选择余地小,这也是我国债券市场、尤其是交易市场发展缓慢的重要结症之一。因此,应研究开发,适时推出一些新品种,如上市公司或准备上市的公司可发行可转换债券;外向型公司可适当发行外币债券;此外,还可推出贴现债券、浮动利率债券、可赎回债券和收益债券等,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4.积极培育企业债券的流通市场,提高企业债券的流动性

我国的企业债券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只发行,无交易,的状态,尤其是地方企业债券。由于企业债券交易呆滞,流通性差,加大了投资者对其的风险预期,到期兑现要求增加,使债券的滚动发行更加困难。因此,发展企业债券市场的当务之急,是解决企业债券的流通问题。

(1)发展企业债券的二级市场。二级市场是债券市场的生命线,如果一个市场只有一级市场而无二级市场,那么这个市场就不可能壮大,因此,要建立一个活跃、高效的企业债券二级市场,为一级市场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配合利率市场化改革,增加企业债券的上市品种,逐步放开企业债券转让流通价格,使债券在持有期间能合理流动和直接变现,从而推动债券发行市场的健康发展。

(2)建立企业债券的场外交易市场。从一些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企业债券二级市场由场内交易市场和场上交易券商柜台交易市场并列构成,其中多数国家以场外市场为主。针对我国目前场外交易市场相对薄弱,应重点考虑发展场外市场。

(3)建立统一的债券登记、保管和清算中心。从各国发展经验看,金融市场越来越依赖于以先进的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讯手段为技术支持的支付系统和证券结算系统。我国要发展证券市场,就应建立全国统一的债券保管和清算中心,只有这样,才可能使我国的债券市场上一个台阶。

5.培育企业债券的机构投资者队伍机构投资者具有专业知识,能够对投资工具的好坏作出自己的判断,不易出现跟风行为,这对于市场的平稳发展是必不可少的;机构投资者可以自己的风险嗜好进行资产组合,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强;机构投资者有一套内部和外部制约机制,投资行为比较规范;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和壮大有利于二级市场的繁荣。因此,要使我国证券市场走向规范和成熟,就必须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队伍,确切地说,就是要大力发展各式各样的投资基金,(目前我国投资基金己开始起步)如证券投资基金、国债基金、股票基金、企业债券基金、混合型基金、保险基金等,以满足各个阶层、各种风险嗜好的投资者的需要。同时,机构投资者队伍发展起来后,由于在市场上进行操作的是以专业人士为主,因此,证券市场的发展就会更加平稳和规范。

6.建立企业债券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政府监督建立和完善与企业债券相关的各项法律制度,加强监管是促进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管理层应当在相关证券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企业债券发行的法律法规,从而规范企业债券市场与交易市场的运作。同时,由债券主管部门对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建立一个有力监管体系也是当务之急的。

(1)完善企业债券的信用评级制度,树立中介机构信誉。企业债券的信用等级标志着债券本身的信任程度和企业的偿债能力。把企业债券的信用等级公开披露出来,有利于投资者识别和判断。债券评级由专门的中介机构评级公司进行。要建立一个被广大投资者信任的评价机构,就必须建立一套严格的对中介机构进行监督和管理的法规,使信用评级机构对自己的评定结果负责。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应借鉴国际上通行的信用评级办法制定一个债券市场信用评级国家标准,这样可防止信用等级极差的企业债券进入市场,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一个选择投资产品的参考。

(2)完善企业债券的担保制度。强化企业债券担保制度,开展资产抵押、不可撤销或负连带责任等多种担保形式,担保不落实或虚假担保的一律不予批准发行债券,这是对防范企业债券违约的一项重要制度。担保制度健全的关键在于对企业违约时处理抵押物的技术操作问题。西方国家的财团抵押方式值得借鉴。这一方式的特点是以企业特定的财产(例如容易变卖的产品、原料甚至机器设备等)为抵押标的,比较有利于操作。

(3)建立对债券持有人的利益保护机制。投资购买债券是一种投资行为。投资有收益也有风险,争取收益规避风险,是投资者的共同愿望。因此,有必要在企业债券市场上建立起对债券持有人利益的法律保护机制,保障投资者债权的实现,使投资者保持对企业债券市场的信心。从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实际情况看,建立对债券持有人利益的法律保护机制,需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增强债券条款的约束力。这要求债券票面上不仅要规定兑付债券本金和利息的条款,而且在债券上或有关法律文件中,应当有两项主要的契约条款,即同等优先清偿权条款和限制抵押条款。二是建立企业受托人制度。在西方国家这一制度是为了解决人数众多的特券人难以集中行使权利的问题而设立的,即由发债公司与信托公司签订协议,如前者不能到期兑付,则持券人将权力委托给信托公司,让其统一行使抵押权以使投资者获得本金。我国今后在企业债券发行中要逐渐引入并完善这一制度。

(4)建立企业的偿债基金。发债企业为了保证到期还本付息具有足够资金,耍建立偿债基金制度,可以从每次销售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也可以从银行存款中定期划出一定金额,转存到偿债基金专户中去,这样日积月累,到期还本付息的资金就有保证。

(5)加强企业债券市场的信息披露工作,完善公众监督机制。企业债券兑付困难,企业债券信誉不佳,原因之一,是资金末按发债章程规定合理使用。从外部看,就是信息披露工作没有做好。因此,要规范企业债卷市场的信息披露工作,完善公众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周正庆,证券知识读本[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86

[2]袁东,中国证券市场论[M],上海:东方出版社1987

[3]中国证监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期货法规汇编(1997)[Z]北京:法律出版社,1987

篇7:风险企业分析论文

风险企业分析论文

所谓风险企业主要是指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和生产的企业,这类企业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其发展历程与一般企业相比,有其独特的特性。

一、风险企业发展阶段

1、酝酿阶段高科技创新者确定了一项很有潜力的高技术产品项目或创意后,为验证其可行性,需要投入一部分资金用于研发。这时候的资金投资目的在于使创意构想商品化。通常投资规模不大,但风险高。因此,这一阶段所需的资本通常靠自筹或政府的技术开发基金给予资助。

2、筹建阶段(创立期)

在创立期产品创意的商品化已获得成功,这时企业需要大量资金用于购买生产设备,建立营销网络和进行后续研发,在这一阶段,由于没有经营记录,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信贷支持,而风险资本恰恰在这一阶段开始介入。

3、扩展阶段(扩充期)

扩充期企业创益产品已开始为市场认同并有经营业绩,但为了进一步开发产品,提高产量和销量,资金需求量也迅速增加,资金需求量也迅速增加。但是企业还达不到上市标准,金融资本因企业自身信用尚难取得。因此,能满足企业资金需要只有风险资本。

4、成熟阶段(成熟期)

在正常情况下,这是企业上市(IPO)前的最后一个阶段。这时风险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并不十分迫切,引进资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为公开上市作准备。因此,投资于企业成熟期的风险资本被称为战略投资。战略投资风险较低,目前大多数投资公司都热衷对此阶段的投资。

二、风险企业资金的来源

风险企业的融资渠道

风险资本是风险企业最主要的—个资金来源。能提供风险资本的机构很多,包括政府风险基金、风险投资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一些个人投资者。

启动资金

有资料表明,早期或扩张期公司所需资金一半以上都是由公司创建人以其自有资金和其他个人投资形式提供的。这部分资金通过风险企业的营运获取收益便使企业度过最初的原始积累阶段。

私募

由投资银行或投资代理机构向其投资人发行认购书来为风险企业筹集股权资本。

首次发行募集(IPO)

对风险企业而言,上市募集提高了风险企业的知名度和融资实力,能够向企业提供电子商务资料库0!!(7#%34:0(7)/足够的资本并且具有流动性高的特点。缺点是交易费用高。

2、国内风险资本主要的资金来源

(1)政府财政资金

融资担保资金

目前北京已设立了类似的政府担保资金,如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融资担保资金,首期启动资金5000万元,全部由北京市财政拨人。

政府直接投资资金

国内近年设立的风险投资公司中,政府财政资金也是风险资本的主要来源之一。

例如利用科技部门的财政拨款和信贷额度,按星级制参与风险投资机构的设立,帮助建立多样化的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基金。其次,各级政府每年应逐步增加高新技术发展专项资金,并以部分拨款,部分无息或低息贷款的形式专项用于高新技术开发。再次,提供与风险投资相匹配的无息或低息优惠贷款,或设立担保公司、担保基金为给风险企业贷款的金融机构提供担保,信用担保公司或担保基金也可以要求被担保人为其提供反担保等,引入风险融资。此外,政府财政对风险投资的支持还可以通过政府采购的形式来实现。

(2)机构投资者资金

目前我国风险投资主要的机构投资者可以是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各种社会保障基金和信托、财务公司等。

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法对商业银行从事投资有着严格的限制,只允许其从事政府指定的投资项目,如从事国债投资等。因此,商业银行直接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存在法律障碍,只能采取间接的方式,如通过银行信贷方式(有政府部门提供的风险投资担保)提供风险资本。

保险公司

目前保险法对保险资金的资金运作仅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买卖金融债券、买卖保监会指定的中央企业债券、通过证券投资基金进行股票市场以及国务院指定的其他资金运作方式。故保险资金要直接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尚不现实,只能采取一些间接方式如通过投资基金的形式进入风险投资领域。

证券公司(投资银行)

证券公司(综合类证券公司)的营业范围中包括项目融资、资本运作、成立投资公司经营基金等业务,在现实情况下,证券公司应该是提供风险资本的一个主要来源。

信托投资公司

随着证券与信托业分业经营的施行,我国信托投资公司将专门从事信托业务,具体包括信托存款、信托贷款、信托投资等信托业务,风险投资应该成为信托资金的一个重要运用方式。财务公司财务公司作为集团企业的金融窗口,可以为其成员的风险企业提供投、融资的资金支持。(3)个人投资者我国居民储蓄水平一直很高,但由于资本市场融资工具单一,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一直不很畅通,而风险投资则便是转化途径之一。但近期内仍有待于各项配套金融措施的完善,如成立面向社会公众发行股份的风险投资基金等。

(4)产业资本

这是目前除政府财政资金外最为现实可行的风险资本来源,国内近年来成立的风险投资公司中,产业资本也是主要的资金来源。如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就是由清华同方、首钢总公司等公司注入产业资本成立的。

(5)外国风险资本

这是我国目前最令人关注的风险资金来源,由于外国风险资本进入中国市场,其直接目的是希望在日后到海外以IPO的方式收回投资,故受到各方面的注视。但该类风险资本往往对项目要求非常严格,非常谨慎,一般只有极少数风险投资项目才能获得他们的关注。

三、获得风险投资的条件

评价风险企业是否满足风险投资标准的过程既是了解风险投资人投资标准的过程,也是从融资角度对风险企业进行尽职调查的过程。风险企业要想从风险投资机构那儿获得投资,必须使自已达到风险投资机构的对投资项目的要求和标准。

风险投资机构对投资项目的评价选择主要包括两方面,首先是对投资项目进行筛选,其次是对筛选出来的投资项目进行尽职调查,以进行投资项目决策。

1、风险投资机构对投资项目的迷选

风险投资公司在投资项目的遴选过程中,主要侧重以下方面:

投资产业

风险资本一般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投资重点。从总量上看,高新技术所涉及的产业领域一般包括信息技术产业和生物技术产业。但是,仍然会有一些风险投资公司向其他行业中的高科技领域进行投资。

投资项目发展阶段

一个企业的成长通常分为酝酿期(有的也称为“种子期”)、创业期、扩张期和成熟期四个阶段,不同发展阶段对风险资金的需求、未来的收益和风险都不一样,不同风险投资机构会结合自身的特点而选择相应发电子商务资料库/(*:,16$+;9:,:*展阶段的风险企业进行投资。在本世纪80年代以前,风险资本大都投向创业期及其以前阶段,但近年来风险投资有专注于投资风险企业后期发展阶段的趋势。

投资规模

不同的风险投资机构对投资规模的要求有所不同,通常他们会根据其风险投资基金的规模来确定一个自己认为较为理想投资额。

区位特点

被投资企业的地理位置和人才、信息条件构成了其自身的区位特点。通常认为,人才集中、配套工业齐备、地处信息中心和交通中心的被投资企业具有最佳的风险投资环境。

管理团队

风险企业的人才技术条件、以及产品研发出来适应市场的时间和效益显现的节奏。管理层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规划和中心,都是风险投资机构考量的要素。

2、投资决策

风险投资项目在通过初步筛选后,风险投资者即开始对筛选出来的项目开展调查,包括投资前对风险企业现状、成功前景及其管理层所作出的独立的调查。

调查的内容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风险资本家对风险投资项目的最终决策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

效果

风险投资人所希望达到的投资效果概括起来有两个:一是3-5年能收回投资;二是3-5年内能实现5-7倍的收益。

行业

最吸引投资人的是增长快速而且有着超额利润的朝阳行业。

对管理的要求

良好的管理素质是风险投资人关注要方面之一。

其他标准

除了以上三个方面的投资标准外,风险投资人可能还要对下面的问题作出判断:企业产品或服务的竞争优势?维持这种优势所需的投资?企业的市场定位是否恰当?市场竞争的程度?现有的销售渠道是否强大并得以保持?与同类企业相比,风险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再投资率和资本密集程度?风险企业的评估价值和价格是多少?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是否满意?

四、国内风险投资的退出途径

风险投资过程的最后阶段是投资退出,退出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收回原始投资;二是实现投资收益。

1、退出途径

风险投资通常有三种最基本的退出方式:首次公开发行(Initialpublic0ffering缩写为IPO)、收购和兼并(Mergersandacquisitions简写为M&A)和执行偿付协议(Liquidityagreement)。(1)首次公开发行(IPO)公开上市往往是一种被优先考虑的退出方式,采取这种退出方式对风险投资人和被投资企业来讲都最为有利可图,但持有期最长,受监管多。(2)收购和兼并(MA)收购与兼并往往是最容易成功的退出方式,但与公开上市不同,被投资企业的管理层一般不太欢迎这种退出方式,因为这样做意味着企业被大公司收购而失去其独立性。

(3)执行偿付协议

偿付协议是一种用以帮助投资人把他对风险企业的投资变现的一项合约保证。偿付协议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回购条款

按照该条款风险投资人可以强迫被投资企业按议定的价格回购投资者手中的股份。

买卖契约

风险投资人可以强迫被投资企业管理层或者回购投资人股份或者将其股份卖给投资人。执行该条款会使风险投资人变现投资变得容易一些。

2、国内风险投资的退出方式及解决途径

(1)目前国内风险投资退出问题现状

目前国内风险投资的最大难题在于“出口”问题。在风险投资的三种退出方式中,国内只有股权转让一种可以操作。而且在国内的股权转让中,由于法人股不能流通,因此只能采取场外转让的方式,风险投资人的资本利得会大大减少。其它两种方式中,偿付协议由于股份回购受限而无法操作,公开上市也因国内主板市场上电子商务资料库4;0+(“/4;#7/3!$市标准过高,二板市场尚未建立,境外上市限制较严而难以实现。

因此,要大力发展国内风险投资业,政府必须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取消股份回购的限制;二是解决法人股流通问题;三是设立二板市场。以上三项措施的实施需要制订完备的退出机制和与此配套的法律环境。

3、间接实现公开上市([PO)的途径

(1)海外上市

主要是在美国NASDAQ、香港创业板市场上市,但由于海外上市要求苛刻,能实现这一目标的国内风险企业数量仅限于为数不多的几家大的风险企业。

(2)国内间接上市:通过收购兼并的方式间接实现公开上市的目的。

借壳上市

即由上市公司(主要是某些业绩比较差的上市公司)与风险企业进行资本置换或并购上市公司资产方式,从而达到借壳上市的目的。

被上市公司收购

通过将公司资产作价售给上市公司,上市公司以定向增发新股的方式实现对风险企业的并购。这样,一方面风险企业将从上市公司那儿获取发展所需资金,另一方面,风险机构投资者以自身持有风险企业股权购买上市公司向其定向增发的股票,从而实现其所持风险企业股份的流动性和盈利性。

总之,随着国内经济的高速增长、市场化程度提高、与此相关的产业配套政策的日益成熟,相信风险企业(中小企业)的融资途径会随退出机制的日趋完善而变得更加方便、渠道更为广阔。

篇8:企业融资需求情况调查与分析论文

企业融资需求情况调查与分析论文

摘要:一段时间内,如何有效破解企业融资两难问题成为专家学者讨论的重要领域。本文在抽样调查某市部分企业融资需求及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基础上,重点分析造成企业融资难问题长期存在的瓶颈因素,针对促进企业融资增长提出了意见建议。

关键词:企业;融资;对策

近年来,受国内外宏观经济运行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国内经济运行呈现出L型走势、大宗商品交易价格波动频繁、国内农畜产品价格震动剧烈等因素影响,企业融资普遍存在困难。

一、某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需求调查情况

1.企业调查走访情况。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上报《走访重点企业情况反馈单》显示,此次调查走访活动中,共完成走访企业314户。按所属行业划分:农林牧副渔业企业59户,采矿业6户,制造业82户,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加工业20户,建筑业11户,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3户,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4户,批发和零售业71户,住宿和餐饮业14户,房地产业3户,其他行业31户。按企业规模划分:大型企业9户,中型企业52户,小型企业192户,微型企业43户,个体经营者19户;按企业所有制性质划分:国有企业18户,民营企业295户,中外合资企业0户,外商独资企业1户。2.企业融资需求情况。从融资需求调查情况看,本年无融资需求的企业合计91户,有融资需求的企业223户。有融资需求企业的融资需求金额合计111.83亿元,其中固定资产贷款需求53.86亿元,流动资金贷款需求52.88亿元,其他用途资金需求5.06亿元。有10户企业选择需要政府部门协调解决融资前置条件,其中7户需要协调解决土地问题,3户需要协调解决环评问题。选择需要政府部门协调政策性担保公司给予增信支持的企业有19户,金额合计为3.64亿元。需要走访银行提供融资支持的企业有197户,支持金额合计99.18亿元,需要走访银行以外机构进行支持的企业有8家,金额为7250万元。3.金融机构融资支持情况。《反馈单》填报数据显示,某市金融机构针对企业融资需求能够积极予以满足,并明确了支持时间。金融机构年内已经完成授信和在12月前给予贷款支持的企业154户,占全部被调查对象比为49.04%,贷款支持金额合计79.19亿元,决定在底前对走访对象进行支持的企业有18户,贷款金额合计4.29亿元。此外,利用农业发展银行产业投资基金进行支持的企业有2户,金额合计2.04亿元,通过银行承兑汇票业务授信支持的企业有1户,金额为500万元。4.企业融资需求信息情况。企业填报经营地址的有193户,填写组织机构代码的企业有150户。融资方式中选择流动资金贷款的有202户,选择项目贷款的有2户。担保方式中,选择信用的有1个,选择保证方式的90户,选择抵押方式的93户,选择质押方式的6户。融资用途中,选择基本建设的7户,选择购买原材料的156户,选择扩大再生产的9户,选择市场推广的3个,选择支付经营费用的27户,选择其他用途的5户。留下联系人及联系方式信息的企业有204户,填写融资需求有效期限的146户,填写财务指标信息的有176户。

二、融资需求调查及银企对接活动开展中存在的有关问题

1.经济下行背景下企业融资意愿不足。此次融资需求调查与银企对接过程中,金融机构走访企业314户,其中有91户反馈为无融资需求,占比为28.98%,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在经济发展前景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背景下,大量企业选择稳健发展,并不愿意扩大融资,盲目生产。另外,从企业贷款大量为流动资金贷款,而项目贷款仅有3笔,也间接反映出企业扩大再生产意愿不高,显示出企业融资更趋合理。2.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支持对企业要求更高,抵押物不足已经成为制约企业融资的重要瓶颈。汇总数据显示,尽管金融机构在与企业洽谈融资过程中,愿意为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但是明确担保方式多为抵押和质押,而信用方式的贷款总量占比明显偏低。需要提供抵押、质押方式的贷款占比为48.53%,保证方式占比44.12%,而信用发放贷款仅1笔。显示出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支持更趋审慎,反向则反映出企业融资难度在不断提高,在没有地方政府政策性担保公司提供增信支持的前提下,难于获得资金支持。3.财务软约束正逐步演化为制约企业融资的`掣肘因素。从金融机构反馈的短期内不予企业支持的原因选择中,可以看到部分金融机构正将企业财务情况作为重要的前置条件,在实际工作中,小微企业长期存在财务软约束问题,特别是微型企业并没有建立起严谨的、透明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准确的财务数据,造成金融机构不能全面准确把握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加之没有有效抵质押物的情况下,企业难于获得融资支持。4.地方政府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增信资源有限,限制企业增加融资。此次调查中,部分金融机构尽管想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但是明确了需要地方政府融资性担保公司给予融资增信,但某市现有的融资性担保公司仅有13家,而且大部分分布在县级行政区域,注册资本金数量不大,一般在1000万元及以下,有限的增信资源难于满足企业的实际增信需求,制约了企业融资。5.金融机构传统支持行业与新兴产业融资难度加大。某市宏观经济持续发展一直对房地产业、煤炭行业和资源性企业存在较高依赖。但是面对当前国内外经济运行整体环境,如国内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趋紧、国际上大宗商品交易价格波动剧烈以及有色金属价格处于低位运行的因素的影响,金融机构对相关行业企业支持力度呈下降趋势,此次调查情况也论证了上述问题。如:金融机构走访房地产业企业仅有3户,建筑业企业仅有11户。此外,金融机构对新兴行业的支持力度也明显不足,针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企业仅走访4户,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仅走访13户。相关行业企业融资难度在不断提升。

三、工作建议

1.地方政府应强化政策配套支持,加强融资增信能力建设。针对企业融资总量快速提升的工作实际,以及小微企业长期存在的融资两难问题,地方政府应积极给予相应配套政策支持,出台更多利于企业融资的产业政策和财税政策,激发企业经营活力,同时将出台的有关政策与金融政策开展有效对接,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增加财政资金供给,吸收民间资本,增设融资性担保公司,壮大风险保证基金,为企业融资提供增信,促进企业融资合理增长。2.金融机构应提振信心,加大信贷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力度,积极落实金融监管政策,有效增加信贷资金供给。不断加大分支机构建设,加强信贷部门人员队伍建设,主动深入企业开展调查走访,按照一企一策工作原则,对接企业融资需求。对于产品有市场、有竞争力,产品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企业继续加大支持力度,不抽贷、断贷、停贷,结合经营实际,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积极落实国家金融监管政策,对于能够按时结息、或者是通过追加授信总量能够促使企业恢复发展获得的企业要执行更加灵活的信贷管理政策,继续给予有力支持,促进企业健康发展。3.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要充分利用好政策性再贷款,积极对接好涉农小微企业和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融资需求,抢占优质客户和信贷市场份额。尽管当前人民银行扶贫再贷款的政策性资金设置了利率管理要求,造成了地方中小法人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利率定价出现了“双轨”现象和提升了管理难度,但同时也为中小法人金融机构拓宽了低成本资金来源渠,即贫困县法人金融机构全部可以申请使用再贷款资金。而且政策明确提出可以为涉农企业和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提供支持,贷款发放利率还显著低于其他大中型全国性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对于中小法人金融机构是一次抢占优质客户的有力机遇。4.企业要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加大产品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增强市场竞争力。随着社会法制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融资,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难度会持续提升。需要企业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增强法人治理意识,加快财务硬约束管理进度,深入研究金融政策和金融机构信贷管理制度要求。同时要对市场进行科学研判,要加大产品科技要素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

作者:潘红梅 单位: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农村信用联社

篇9:工匠精神与企业管理分析论文

工匠精神与企业管理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就工匠精神与企业管理进行分析阐述。工匠精神的养成应从企业和社会两个层面抓起,使更多的人具有敬业态度、人格品质与专业能力。工匠精神的养成与弘扬对企业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应当重视和强化企业文化建设,让企业拥有优良的基因,方可获得卓越绩效与持续成功。

关键词:工匠精神;企业治理;价值观;企业文化

一、工匠精神的本质

工匠精神归纳起来其实就是两个方面:敬业与专业。

1.敬业

敬业表达的是工作态度,支撑态度的是价值观。态度是价值观的外显。一个人的奋斗目标与言行举止总是受其价值观支配的。态度决定努力的程度,价值观决定方向。认真、负责、积极、创新、执著、热爱、注重细节、持续改进、追求卓越、完美主义、精益求精、耐心、专注、坚持、严谨、一丝不苟等,可归入态度范畴。公正、博爱、尊重规律、坚持真理、诚信、谦卑、服务、淡泊名利、敬畏、敬天爱人、奉献、牺牲等,展示的是品质与价值观。

2.专业

专业是对技能、能力和业绩的表达,其核心是能力,业绩是能力加敬业的果实。专业能力是长期探索和不断积累的结果。工匠的专业能力可能来自师傅多年的言传身教,或家族的世代传承,或者个人千百次的锤炼。无论精湛的手艺缘何习得,都离不开个人的持续努力与不断创新。专业能力的获得离不开敬业态度的支撑与引导。工匠精神的核心是敬业,没有敬业态度与品质,不可能练就专业能力。再从字面上看,“工匠”一词指有工艺专长的匠人,“精神”一词有四种解释:一是意识、灵魂,二是实质,要旨,三是生气、活力,四是意志。两词合体之工匠精神表达的也是精神(灵魂)的作用与力量。综上,工匠精神的本质就是敬业加专业。敬业表达的是态度和品质,专业表达的是能力。要想获得工匠精神,要从态度、品质、能力三个方面修炼,其核心是品质,即价值观的养成。1前德国人设计修建的青岛城市排水系统,今天仍是国人的榜样。正是工匠精神确保了德、日产品的制造工艺和质量,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二、工匠精神的养成

当下许多企业面临共同难题,即便出高薪,也难招到满意的员工,只好降低标准,退而求其次。对企业而言,除了看重专业技能外,企业更关注敬业精神,即员工的态度与品质。招不到具有敬业精神员工的原因之一,是国内的学校和家庭教育普遍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不重视甚至完全忽视态度与品质的.教育。尽管有学校开设了品德课,但收效甚微。因此,培养工匠精神,重点与难点是敬业精神的养成。怎么弥补这种缺失呢?这是中华民族的重大课题,是全社会的使命,不仅是企业的事情。下面从企业和社会两个层面阐述。

1.企业层面

需从以下四方面着手培育出企业的工匠精神,确保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第一,最高管理者应当重视并逐步建设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这是企业的一项战略决策。世界知名企业无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价值观可以解读为许多表达美德的词汇,但实质就是公正与爱。诚信也是对公正与爱的表达。企业文化还离不开追求卓越的精神。建立在公正、爱、诚信、追求卓越基础上的企业文化,一定能培养出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这是企业走向持久成功不可或缺的基因。华为的企业文化可概括为两点:一是以奋斗者为本,二是“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人性化管理,经营管理中要尊重人的基本权利,不能把人当机器。而“以奋斗者为本”则强调的是,企业需要勤奋努力、认真负责、勇于付出的人,要以他们为标杆,他们是企业生存之本。不让雷锋吃亏,强调的是公平正义,在用人、利益分配中的公正。这两点,不正是前边讲的态度与品质吗?第二,最高管理者应积极践行企业文化,最重要的是言行一致和克服自我,通过自己的言行为全体员工树立标杆,否则,企业文化只能沦为挂在墙上的标语口号。第三,建立有效的培训体系。因为现有教育体制没有敬业教育的内容,企业必须设法补课。华为大学做出了榜样。其全封闭、半军事化的培训中,文化课占一半课时,内容包括诚信、自我批判、团队合作、奋斗精神、互助、责任心、敬业、服从、以客户为中心等。此外,华为大学还设了思想导师岗位,均由德高望重的人担当,负责学生的思想沟通和精神引导。第四,将企业文化融入制度体系,包括分配制度、监管体系。

2.社会层面

企业是社会的一部分,整个社会的联动才是最有效的。第一,全社会都应清醒地认识到,这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数代人的持续努力,需要系统的顶层设计。任何事情,策划先行。第二,党和政府从自身做起,为公众立标杆,带动整个社会的效法。敬业应是对每个公务员和党员的基本要求。第三,选拔德高望重的精神导师,制订可行计划,对教师队伍开展系统培训与考核,夯实教师信仰,提升教师的道德水准,净化各级教师队伍,使他们不辜负“灵魂工程师”的称号。第四,鼓励开办家长美德培训学校,对家长进行免费的强制性培训,使他们成为称职的家长。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还是第一位的,若家长缺乏精神力量,没有教育能力,是教育体系的一个潜在隐患。第五,强化媒体宣传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导向作用,深度解析人的本质、人生价值、精神教育的重要性与手段,对媒体从业人员的精神素养提出更高要求,让主流媒体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总之,举国上下都须重视精神境界的提升,在全社会范围开展美德教育,激发灵性学习潜能,使每个人都具有工匠精神,即敬业态度、人格品质、专业能力,逐渐提升社会与民族的成熟度。有了这样的大环境,企业工匠精神的养成就有了土壤和源泉。

三、工匠精神与现代企业治理

1.企业治理的两层保障

维持稳定的社会秩序,需要两层保障:一是自律,二是他律。自律就是个人自我约束,他律是指依靠法律和各种规章制度来约束不合法与不合规的行为。他律需要外来力量的介入,如司法部门、媒体、行政管理部门、监督机构(如监理公司、纪委巡视组)等。自律则完全仰赖于自我修养和对规则、对真理的敬畏。企业治理,也要靠这两层保障。企业内部员工的自律程度依赖于个人修养与企业文化,这两者都离不开工匠精神。员工的他律则靠企业的规章制度约束。个人修养宜在招聘时把关,员工入职后则应当依仗企业文化这个无形但强大的力量约束。企业文化通常表达为使命、愿景和价值观。文化是企业的基因,基因对生命的主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好,人与人之间是服务、协作与共赢的关系,则企业内耗低,效率高,管理成本与隐性成本小,合力大,机会多;否则,人与人之间是役使、欺诈的关系,企业内部没有公正,员工之间没有互信,内耗高,效率低,管理成本与隐性成本大,形不成合力,机会自然就少。企业的规章制度是现代企业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这已成为企业管理的基本共识。制度建设离不开企业文化,只有融入了优秀文化基因的制度才是具有生命力。就拿绩效考评与激励制度来说,如果制度不能体现公正原则,则制度就起不到激发员工积极性的作用。多数员工不努力,哪来效率与赢利,生存都会成问题。企业的成功,是战略、人才、技术、市场、政策、企业文化、规章制度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企业短期的、小富即安的成功,制度与文化的作用可能不是很突出,但追求卓越绩效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必须依靠文化与制度。而且,文化比制度更重要。优秀的企业文化与完善的规章制度是企业做好战略规划、利用好人才、技术、市场、政策等各种资源的重要保障。中国的百年老店与世界五百强,无不如此。哈佛商学院课堂上讨论的经典案例也在传递同样的真理。

2.现代企业管理离不开基于标准的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它为国内许多企业的管理制度体系和持续改进提供了框架。建立这些管理体系标准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这些标准隐含了对企业文化的要求,如公正、诚信、尊重、坚持不懈、追求质量与品质等。有些标准则明确提出了对价值观、企业文化的要求,如版的ISO9001和ISO9004。被荣为现代管理之父的彼得德鲁克,在其管理理论中提出或强调了人的价值观、敬业精神的重要性。质量管理之父约瑟夫朱兰博士,在其大量培训与质量管理圣经《朱兰质量手册》中,也反复强调了与德鲁克同样的观点,此不赘述。其实,产品与服务质量就是人品、精神的体现。综上所述,企业要获得卓越绩效与持续成功,必须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让企业拥有优良的基因,再依赖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不断提升敬业精神与专业能力,这样就能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应对各种风险,既收获物质利益又为社会精神文明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阿迪卜塔赫尔扎德.巴哈欧拉启示录[M].北京:新纪元出版社,.

[3]约瑟夫朱兰等.朱兰质量手册(第6版):通向卓越绩效的全面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篇10:企业税务管理风险与控制分析的论文

企业税务管理风险与控制分析的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出现较大的波动性,企业的交易环境也越来越复杂,存在诸多潜在风险。相应地,国家税收法律法规体系也越来越复杂,使得企业税务问题越来越突出。企业税务问题已成为企业风险的制造者,稍有不慎,企业就会产生涉税纠纷,使企业利润遭受损失,给企业形象带来负面影响。针对这一点,本文主要探讨了企业面临的主要税务风险及相关应对措施,望各企业单位能重视税务管理,积极防范税务风险,促进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税务风险;税务管理;相关措施

一、企业面临的主要税务风险

因税务造成的风险主要是指企业涉税行为未能正确遵守国家税收法规规定而给企业带来利益损失。在企业经营中税务风险是无法避免的,是客观存在的,具体表现为:政府机关检查、稽查时发现企业漏税、逃税等,或是引起补税、罚款等,更有甚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内因造成的税务风险。这部分风险主要是由于企业自身原因而造成的,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纳税意识淡薄,部分企业纳税意识淡薄或者对税务筹划认识不足,认为筹划的目的是少纳税、不纳税,导致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进行非法经营、投资活动,以达到偷税、漏税的目的,这类事项活动风险较高。

(2)企业办税人员素质不高,由于企业内部办税人员对国家相关税法法规的认识不明,不能及时依据税法变动做出调整,使得企业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未能完全按照相关税法的要求操作,引起了企业事实上的偷税、漏税行为,给企业运营带来了隐形风险。

(3)企业税收筹划不当,企业税收筹划是合法的节税筹划活动,是纳税人在国家政策允许的前提下,以降低税负为目的,对生产经营行为进行筹划安排,选择有利于节税的生产经营方案。企业是可以通过合法的税务筹划来进行节税的,但由于部分企业税收筹划计划的不规范,不仅没能实现企业战略管理的目标,反而扰乱了企业的正常经营,致使企业内部经济混乱,最终加大了企业经营的潜在风险。在企业日常经营中经常忽视筹划的机会成本,招致税负抑减效应过度,最终得不偿失。部分企业对筹划目的认识不清,做出许多错误的决定,造成企业持续亏损。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最终只会导致企业整体利益受损,使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受阻。

(4)错误运用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国家为了进一步刺激经济,会依据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和发展目标,颁布不同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企业要根据不同时期的税收优惠政策及时做出调整,依据国家新政策的要求提交相关数据材料,在具备一定条件和资格的条件下,享受国家税收优惠。若企业不能及时调整,故步自封,不能在政策实行时效内正确行使权利,就会给企业带来税务风险。例如某企业错将非科研研究直接相关的工作人员的薪酬当作科研研究费加计扣除政策的部分,最终被税务机关查处罚款。因此企业一定要重视国家政策内容,熟知操作程序,以免错误利用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5)企业兼并、合并和收购活动带来的风险,企业在兼并重组时,往往只重视被兼并方的资产负债情况,而忽略了被兼并方的税务核查。而被兼并方如果存在潜在的税务纠纷或是严重涉税违法事项,那么在兼并结束之后,这些隐患将由兼并企业承担,这会给兼并企业带来极大的税务风险。

(6)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一个企业的税务风险控制必须依靠企业内部完善健全的管理制度。现行国内仍有众多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残缺不整,缺少全面系统的税务管理体制,从而大大降低了企业防范税务风险的效益,许多税务风险问题无法得到根本上的解决,这直接拖慢了企业经济发展的步伐。

2.外因造成的税务风险。随着经济全球化潮流来袭,企业的交易行为越来越复杂,所面临的外部风险种类越来越多,潜藏风险愈来愈大。由外因所造成的税务风险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市场经济变动引起的税务风险,经济全球化从潮流的冲击引起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动荡,在不稳定的经济大环境下,国内各种涉税事项多而杂,且变动频繁,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日益上升。

(2)税法体系不完善,我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中的大国,在市场经济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税法体系仍处于完善阶段。因此而出现了税法法律法规变动频繁,若企业不能及时依法变动,则很可能导致企业违规操作、违法涉税现象的出现。税法体系的不完善进一步扩大了企业的税收风险。

(3)税务监督检查机关执法不规范给企业带来的风险。由于我国税法体系的不完善,税法法规的频繁变动,部分执法机关未能严格遵照国家最新颁布的税法法规办事。且部分税务执法部门之间存在重叠现象,行政执法人员法律意识、执法力度不一致等因素,都会增加企业的税收风险。

二、控制税务风险的相关措施

1.增强税务风险防范意识。税务风险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不会因人们的主观意识增强而消失,但是企业管理人员只有增强了税务风险防范意识才能在企业发生税务纠纷是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分散税务风险,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增强税务风险防范意识要求企业相关人员做到诚信纳税、熟知我国的税法章程、及时依据税法政策变动作出相应地调整、在企业内部建立完整的会计核算体制,只有企业认真落实税务管理,才能有效控制税务风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完善企业内部税务管理相关制度。在日常管理中,企业应注重构建完善的税务风险管理系统,包括税务筹划、税务风险分类、应对不同风险的措施、风险控制系统四大类。部分企业还可以借助外部税务中介机构或引进税务专家来帮助解决企业内部的税务问题。总之,完善的.税务管理制度有利于提高税收筹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实现对企业税务风险的有效管理。

3.合理避税。企业可以加大税收筹划的投入,通过避税筹划、节税筹划、转嫁筹划等方法实现企业合法合理的节税。企业要根据自身行业特点和企业发展战略进行考究,制定合理的税务筹划计划,减少企业税收压力,通过规范合理的操作,降低企业避税的风险。

4.提高企业管理层决策的科学性。一个企业的管理层是决定企业日后发展情况的决定力量,因此提高企业管理层决策的科学性来控制税务风险的至关重要的。因为防范税务风险需要企业内部各个阶级力量的协调统一、相互配合,企业管理层在进行税务风险预估和做决定时,一定要全面的考虑各种方案的成本代价,谨慎防范各种情形下的风险,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降低税务风险,提高企业收益。

5.创建良好的税企关系。建立良好的税企关系是控制风险的重要手段。企业必须要熟练掌握税务机关的工作流程,在日常交往中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树立良好的纳税人形象。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遇到意外事件时,争取到相关机关的信任,为解决问题争取时间。企业只有获得税务机关的认可,才能在某些弹性较大的税收政策中享受更大的税收优惠。企业制定的税收筹划计划必须得到税务机关的批准才得以实施,因此建立良好的税企关系是防范税务风险必要手段,但在日常经营时,企业经常忽略这一点。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在日常管理中要明确企业税务风险来源,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来正确控制税务风险,从而缓解企业税收压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使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变化蓬勃发展。笔者建议,企业要重视税务风险防范,树立税务风险防范意识,成立专门的税务风险管理机构,建立税务风险预警机制,构建并完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以控制税务风险。当前,随着国家税务机关稽查力度不断加强,以及国家xx对反腐事件打击力度的加大,企业更需要谨慎守法,依法缴税,避免偷税漏税事件给企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阻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庆虎段学仲张佰容《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识别、评估与控制》(9).

[2]王玉娟《税收筹划风险及对策研究》【M】2005.

篇11:企业财务管理分析与探讨论文

企业财务管理分析与探讨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以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也广泛运用到我国国有企业中。企业的财务管理对企业的经营成果与企业的运营现状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虽然在财务管理方面进行改革与完善,但是企业财务管理实行力度较弱,效果不理想,因此企业相关财务部门需要及时改进管理措施,解决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内涵,并阐述了我国现阶段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提高我国企业财务管理质量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措施建议

一、企业财务管理的内涵

从宏观层面上讲,企业财务管理主要包括财务分析、预算和财务协调等工作内容,具体是指企业在分析内部财务关系,组织财务活动的.过程中对企业总体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科学的管理控制。从微观层面上讲,企业财务管理主要包括企业在组织具体财务活动的管理以及在处理企业内部财务关系中的管理,具体是指企业在资金分配与运营管理,政府、企业各部门与债务人之间财务关系的管理。企业财务管理对保证企业财务正常运营起到关键性作用,同时也促进企业经济的科学发展。

二、我国现阶段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中小企业财务资源较为缺乏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政府通常经济扶持政策较为匮乏,而对于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政府注入过多政策性保护举措,使中小企业在自身经济发展过程中国没有与之相匹配的经济扶持体系,使其财务资源相对困乏,不利于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与经济体系的构建。而且中小企业相关的政策性法律法规比较少,不能对中小企业进行财务扶持。

2.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思想观念落后,综合素质不高

对于国有企业而言,长期受国家经济政策的扶持,缺乏财务管理创新意识与金融风险防范意识,财务管理是国有企业管理的重点,但是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思想观念落后,不能根据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进行财务管理的改革。部分国有企业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困乏,没有受过正规的培训,综合素质水平低,而且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知识更新没有普及,远远满足不了国有企业现代化经济发展需求。

3.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法律体系不健全

我国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只重视自身经济效益,忽视整个市场经济发展方向,导致企业在进行财务预算时不能进行准确把握,造成财务管理失控,主要原因就是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法律体系不健全。法律体系不健全就致使企业不能正常的进行财务管理工作,阻碍企业发展效率,影响企业发展质量。因此,健全我国财务管理法律体系刻不容缓。

4.我国企业财务配置失衡,资金利用率低

我国企业缺乏财务管理意识,导致资源配置失衡,资源利用率低,不可避免造成资源的过度浪费。而且企业财务管理不及时,不能进行资源的合理利用,导致资金利用低。企业在进行财务工作时,没有按照相关程序执行,企业在兼并重组中盲目的进行担保、投保,随意进行出售转让,财务管理内部协调控制不健全,导致企业资源的过度流失。

三、提高我国企业财务管理质量的措施建议

1.明确财务管理目标,抵御财务管理风险

企业应制定具体的财务管理目标,科学准确的进行财务预测。企业应加强各部门财务管控,定期核对企业财务账目,若出现财务风险,应及时制定相对应的财务风险防范政策,培养定期抵御财务风险的习惯。并加强企业管理人员明确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落实财务风险的反馈、控制,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

2.企业应健全自身财务管理体制

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意识,完善企业自身财务管理体制,确保财务管理人员轮流上岗分工制度,促进各个岗位之间相互平衡,相互制约,共同监督,确保企业各部门资金的安全。还应严格规范财务核算,提高会计业务工作水平,将企业总账目与各个明细账目进行核算校对,编制相应财务报表,真实反映企业目前经营管理现状,并及时改进财务管理问题,为企业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积极培养财务管理人才,组建优秀财务管理团队

加强财务管理人才定期培训工作,增进企业财务管理人才业务知识,通过不定期考核,专业技能培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自我约束意识与财务管理能力,从中挑选高水平管理人才组建优秀财务管理团队,并给予奖金或员工福利等激励措施,促进财务管理人才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要加强思想道德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和思想觉悟,为企业提供优质的财务管理力量。

4.完善企业财务报表体系,加强财务分析力度

财务管理人员要明确财务分析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加强财务分析工作,提高财务分析质量。完善企业财务报表体系,落实企业财务报表的各项指标,真实透明的反映企业各项目各阶段盈亏信息,使企业管理层能正确掌握企业综合竞争水平。并定期对财务分析方法进行改革创新,将财务分析与电子信息相结合,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将财务信息分析的更透彻,更明确。同时也要增强财务管理人员工作的严谨性,确保财务管理信息准确无误。

四、结语

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对企业科学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现阶段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仍存在一些挑战,政府部门应与企业齐心协力,完善财务管理法律法规,为企业提供财务政策支持,从而提高企业财务管理质量,解决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降低企业财务管理风险,使企业健康优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虎军.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运行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03):4-5.

[2]杨永宁.浅论新形势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完善策略[J].财经界(学术),,(22):26-27.

[3]李昂.谈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黒龙江电力,2011,(06).

[4]陈芳.中小企业财务分析方法体系的设计[J].财会研究,(5).

篇12:制药企业的预算管理与控制分析论文

制药企业的预算管理与控制分析论文

摘要:在制药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预算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预算管理质量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经济效益,实现制药企业的长远稳定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加强制药企业的预算管控。本文针对制药企业预算管理,首先概述了预算管理相关概念以及在制药企业内部实施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并深入分析了预算管理原则要求以及在制药企业内部实施中的常见问题,最后就加强制药企业预算管理进行了详细论述。

关键词:制药企业;预算管理;内部管理;经济效益

在企业内部预算管理方面,主要是采取全面预算管理的模式。具体来讲,也就是以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作为核心目标,将预算方案涵盖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流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是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企业预算期间各种各样的经营、投资以及财务活动等开展的预测计划,并对预算具体执行过程进行全程有效控制,对企业的预算结果进行必要的调整、分析以及考核评价等,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实施,进一步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活动,促进企业经营绩效的提升。

1、预算管理主要内容

1.1企业的业务预算

企业的业务预算主要是对预算期间内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具体详细的安排,业务预算是企业全面预算编制的起点工作,业务预算内容主要包括了企业的生产活动预算、销售预算、营业收入预算、生产制造费用预算、产品成本预算、采购成本预算、营业成本预算以及期间费用预算等几项预算内容。

1.2企业的资本预算

企业的资本预算主要是在预算期间内开展的各类资本性的投资活动的预算,在内容上主要包括了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预算、债券投资预算以及权益性资本投资预算,在资本预算管理方面,一般要求企业的资本预算必须与企业的资金预算实现匹配。

1.3企业的资金预算

资金预算主要是企业预算期间内与现金流量相关的各项预算,在资金预算内容上主要是与企业的业务、资本和预算关联的各项日常资金收支以及筹资预算等,资金预算管理的关键是确保实现预算期内的资金收支平衡。

1.4企业的财务预算

财务预算则主要是企业预算期间内汇总的各项关系企业的现金收支、经营成果以及财务状况的预算,重点是通过预计现金流量表、预计利润表以及预计资产负债表等形式进行反映。

2、制药企业内部实施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2.1全面预算管理是确保制药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

现阶段,随着医疗行业市场的不断发展变化,制药企业的市场竞争压力不断增加,作为制药企业扩大发展规模、实现效益全面提升,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风险。在这种形势下,对于制药企业来说更有必要改进强化制药企业内部的.全面预算管理,尤其是按照企业既定的战略发展目标,层层进行细化分解,进而以全面预算管理目标作为依据,在制药企业内部建立具有预算、控制、协调以及评估等在内的管理体系,这可以有效提高制药企业的内部管理效率,对于制药企业的战略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2.2全面预算管理是促进制药企业管理工作提升的关键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涉及到制药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以及各个岗位。在企业内部开展全面预算管理,能够紧紧围绕制药企业的资金收支两部分内容,依靠预算的规划和约束作用,对企业内部的各类资源尤其是财务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合理的调整分配,同时通过预算的责任落实与考核,激励制药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严格按照预算规定强化内部管理,进而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2.3全面预算管理可以有效提升制药企业的财务风险应对能力

与一般企业有着很大的不同,制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长期投资项目,除了必要的生产设备、原材料以及固定资产投资之外,同时制药企业还需要在产品研发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由于这些长期投资具有投资总量规模相对较大、投资回收时间相对较长以及投资风险较大等一系列的特点,因而制药企业在经营发展的各个阶段同样面临着较为严重的财务风险问题。在这种形势下,在制药企业内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可以综合考虑制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收益和风险,进而以企业的经济效益为重点,以制药企业的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对制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各个阶段的现金流进行控制,进而优化企业资金流向,降低制药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

3、当前制药企业预算管理中出现的常见问题

3.1制药企业预算管理的组织结构不够健全

确保制药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开展实施,必须在制药企业内部建立系统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组织机构。但是目前,不少企业在预算管理的组织开展方面存在着较多的薄弱环节。有的制药企业规模虽然相对较大,但是仍然没有整合力量设立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仅仅是由企业内部的财务部门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但是财务部门由于综合性、专门性以及权威性等多方面的限制,因而有时难以牵头落实全面预算管理目标,造成了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的一些目标任务在制药企业没有有效地落实到位。

3.2制药企业的全面预算编制与战略目标结合不紧密

在企业内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原因就是确保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但现阶段,一些制药企业在全面预算管理目标的确定上,没有结合企业的战略发展实际进行确定,而且预算目标在制定的过程中也没有动员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共同参与到其中,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目标与企业的经营发展实际脱节的情况,造成了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可操作性差,难以真正执行到位。

3.3制药企业的全面预算编制不够科学

预算编制工作是整个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起点,预算编制对于制藥企业预算的有效性有着直接的影响。目前制药企业在全面预算编制方面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企业的全面预算编制内容非常单一且不够细化,在预算编制方法上也相对较为单一,没有针对不同的预算项目选择更加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而且整个预算编制过程中没有与预算落实责任主体进行良好的沟通反馈,以致于预算编制完成后可行性不高。

3.4制药企业的全面预算执行不到位

很多制药企业在全面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没有对全面预算管理进行完善的责任分解落实,因而难以充分调动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参与到预算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同时,在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开展实施过程中,对于全面预算管理的具体执行缺少必要的跟踪分析,对于预算执行过程中脱离预算目标的现象,没有及时进行预算调整,造成制药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效果不明显,全面预算管理执行存在随意性的问题。

3.5制药企业的全面预算考评体系不完善

保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必须结合制药企业的实际情况,在制药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预算绩效考评体系,但这正是不少制药企业在全面预算管理实施过程中所缺乏的。有的即便在预算管理方面建立了考评体系,但是考评指标主要集中在财务指标方面,非财务指标缺少,造成了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考评机构不够准确,难以准确真实的掌握全面预算实际执行情况,这同样会对全面预算管理目标的实现产生不利影响。

4、改进提高制药企业预算管理的措施

4.1以战略目标为指导构建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在制药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是强化医药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首要工作和基础环节。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制药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可以由制药企业的董事长负责,企业内部各个部门负责人作为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成员,共同负责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定期分析预算管理活动开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确保全面预算管理工作顺利推进实施。其次,应该进一步明确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对制药企业的全面预算进行全面的分析、计划、管理、督促以及考核,在全面预算管理的具体负责部门方面,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单独成立预算管理责任部门或者是由制药企业的财务部门牵头负责。在全面预算管理职责任务方面,重点是完善全面预算的编制汇总以及上报下达,并开展预算计划实施的执行、跟踪和控制,按照预算执行实际情况进行预算方案的调整,督促各部门严格按照预算责任落实预算计划,同时对预算绩效进行相关的信息收集和考评分析。

4.2构建科学有效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增强制药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性,还应该注重根据制药企业的实际情况,进一步落实制药企业内部各个层级各个部门在全面预算管理方面的责任,并充实完善全面预算管理的相应制度。具体来说,制药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在内容方面应该重点包括以下几方面:建立完善收入预算责任管理制度,重点是对销售部门完善收入预算管理,确保制药企业销售目标的实现,保证各项销售货款的回收,同时防范坏账问题的发生。建立完善成本预算管理制度,尤其是对于不存在收入、不形成利润的部门等,应该充分通过预算管理制度促进提升资金使用效果。建立完善费用预算管理制度,强化对费用支出的管控,以预算促进提升费用使用效率。建立完善资金预算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资金产生领域和流通领域的预算管理,确保制药企业内部各部门资金占用合理、周转顺畅。建立完善投资预算管理制度,依靠投资预算管理制度,确保投资过程中经营权和决策权的有效履行。

4.3改进优化制药企业预算编制工作

在制药企业的预算管理方面,应该把提高预算编制的精准性科学性水平作为关键内容。预算的编制应以制药企业的预算目标为基础,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和特点,选择适合的预算编制流程,并建立和完善预算编制制度,明确制药企业预算编制的基本依据、编制方法、编制程序,确保预算编制做到全面、系统、完整。

首先,应该根据企业内部治理结构进一步理顺预算的编制流程,一般来说,企业的预算管理委员会应该按照企业的战略发展实际情况,细化明确企业全面预算编制的基本原则和要求,进而由企业预算管理部门或者是财务部门组织制药企业的生产、经营、销售、管理、采购、仓储等部门编制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草案,然后由制药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部门进行汇总审核以后,上报制药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部门审核调整并经过批准以后,对全面预算方案进行分解落实,明确全面预算管理执行的责任划分。

其次,在企业的预算编制过程中,应该注重选择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对于在预算期内费用支出与业务量关系不大的或者是整体相对稳定的预算项目,比如制药企业的人员工资、职工教育经费、工会费以及差旅费等,可以采用固定预算的编制方法。对于与企业的业务量有着密切联系的预算项目,比如生产制造费用等可以采取弹性预算的编制方法。对于不确定因素相对较多,预算期间不长的预算项目则可以采取滚动预算的编制方法,在一个阶段预算编制完成后补充编制另一个相应阶段的预算。

总之,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应该注重根据不同的预算编制项目,选择最为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

4.4强化制药企业预算控制活动执行

确保制药企业全面预算目标的顺利实现,关键还应该进一步强化全面预算的执行过程控制。

一方面,应该重点提高制药企业全面预算分析水平,准确地掌握全面预算的执行动态。重点是通过预算执行、分析等,对照预算收支任务,对于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差异的情况,准确及时分析原因。一般来说,制药企业全面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差异问题,通常是由外部客观环境因素变化和企业内部自身经营管理等方面因素所导致的,应该根据不同的项目,区别分析对待,明确造成预算差异分析的主要原因。在预算差异分析方法的选择上,按照现阶段制药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较多的是在对比分析、比率分析和趋势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制药企业业务特点和分析指标确定计算公式,采取结构分析、多维分析、平衡分析和数据挖掘分析等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准确地掌握分析制药企业全面预算执行过程情况以及出现的问题和原因。

另一方面,应该注重做好制药企业全面预算的调整。通常来说,为了为确保制药企业预算对于财务管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强化预算的执行力和约束力,预算在经过主管部门的批准下达后,应尽可能地避免进行调整。对于企业的预算责任主体,在预算执行中由于整个医药行业环境市场出现的变化或者是由于有关的政策发生重大调整,再或者是其他的不可抗力等因素,导致预算编制基础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在经过预算管理部門的研究后可以进行预算调整。对于预算的调整,应该坚持预算调整事项不能偏离制药企业总体的发展战略规划;制药企业的预算调整方案应当在符合制药企业的经济实际情况基础上实现最优化;制药企业的预算调整重点应当放在预算执行中出现的重要、非正常、不符合常规的关键性差异方面。在形成预算调整方案以后,还应当经过层层审批后进行预算的分解落实。

4.5建立预算绩效考评和激励机制

为了进一步提升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性,还应该进一步健全完善制药企业的全面预算考核体系,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价分析。首先,制药企业应该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全面预算管理考核体系,可以根据制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开展以及内部组织结构等,从财务维度、客户维度、运营维度等几方面选择预算衡量指标体系,既应该包含财务指标也应该包含非财务指标,对全面预算管理推进实施具体情况进行系统全面的信息归集和评价分析,掌握关键指标的具体落实情况。其次,应该健全完善制药企业的全面预算考核评价机制,突出权威性、严肃性与客观性,并与激励措施有机结合,实施科学合理的预算考核评价,提高预算控制的有效性。重点是应该将预算考核作为企业综合考核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企业经营业绩和员工绩效考核范围,与薪酬计划挂钩,并综合运用长期激励和短期奖励,进一步增强预算考评的效力,更好地保障预算目标的实现。

5、结束语

预算管理对于制药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制药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推进实施过程中,关键应该针对预算组织、编制、执行、分析以及考核等几项关键环节,有针对性地制定管理完善措施,进而促进制药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开展,确保预算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 马海玲.生物制药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提升路径[J].企业改革与管理,(1):122- 123.

[2] 郑丽丽.加强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提高企业财务内部控制[J].时代金融,(3):289- 290.

[3] 靳江.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要点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3(17):113- 114.

[4] 杨晓玲.全面预算管理:企業现代化管理的现实需要[J].学术探索,2013(3):120- 124.

[5] 张爱洁.浅议生物医药企业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企业导报,2012,(5):49- 50.

[6] 马洁.基于战略导向的高新技术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研究[J].财会通讯,2012(17):100- 101.

[7] 狄亚秋.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方法改进[J].企业改革与管理,(8):19.

篇13:对企业并购的成本与效益分析论文

并购是实现企业之间资产重组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企业实现快速扩张的重要手段。从社会角度而言,企业间的并购也是对社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汤姆森金融研究机构(thomsonfinancial)的数据表明:去年的全球企业并购总量与前年相比增长了近50%,预测今年将再创新高。在我国,企业间的并购也正方兴未艾。

但我国企业间的并购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在规模还是质量上都存在很大差距。规模上的差距主要是由于我国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而质量上的差距则主要是由于我国企业对并购怀有一种盲目乐观的看法,而且对并购的成本与效益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据有关报道,目前我国企业并购的成功率只有20%至30%,即只有少数企业在实施并购后赢得了财务优势,提升了竞争力。因此,企业要想通过并购实现低成本扩张就必须对并购计划做出正确的成本效益分析。

篇14:对企业并购的成本与效益分析论文

企业并购作为一项重要的资本经营活动,它产生的动机来源于追求资本最大增值和减少竞争的压力。横向并购有利于降低竞争成本,形成规模经济;纵向并购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形成协同效益;而混合并购能有效降低进入新行业的障碍,获得竞争优势。这些正是全球范围内企业并购兴盛不衰的'主要原因。具体来讲,企业并购的收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获得规模经济的收益。

企业并购可以获得企业所需要的产权及资产,实行一体化经营,达到规模经济。企业的规模经济是由生产规模经济和管理规模经济两个层次组成的。生产规模经济是指:企业通过并购,对生产资本进行补充和调整,达到规模化生产的要求。在保持整体产业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在各分厂实现单一化生产,达到专业化的要求。管理规模经济主要表现在:由于管理费用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分摊,使单位产品的管理费用大大减少。

合理避税的收益。

税法中,不同类型的收益所征收的税率是不同的。比如,股息收入和利息收入、营业收益和资本收益的税率就有很大区别,因此企业可以利用并购来合理避税。企业可以利用税法中亏损递延条款来获得合理避税的收益。如果企业在一年中出现了严重亏损,或者企业连续几年不盈利,企业拥有相当数量的累计亏损时,这家企业往往会被考虑为并购对象,或者该企业考虑并购盈利企业,以充分利用它在纳税方面的优势。

寻找机会和分散风险的收益。

在跨行业并购中,一些并购公司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追求高收益,而在于通过并购其他行业的公司,寻求投资新领域和未来的发展空间,同时分散经营单一产品的风险。这种跨行业并购一定要以成功的专业化为基础,不可盲目多角化经营。

获取融资渠道的收益。

一些公司之所以并购上市公司或金融企业,主要在于为自己寻求一条比较方便的融资渠道,”买壳上市“就是这种方式。非上市公司通过证券市场收购已挂牌上市的公司,再以反向收购的方法注入自己的有关业务和资产,达到间接上市的目的。优势企业通过”买壳上市“可以利用”壳“企业的配股和增发新股较为便利的募集资金。

因此,企业并购并非一并就灵,只有全面正确地对企业并购的成本和效益进行分析,并购才能成功,盲目并购只会使企业背上沉重的负担。尤其当前处于世界的第五次并购浪潮中,在国际上处于强强并购、跨国并购、多元并购的新形势下,我国企业并购的成本效益分析更加显得至关重要。

篇15:对企业并购的成本与效益分析论文

在企业并购过程中,并购成本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并购实施前的准备成本、对目标公司的购买成本和并购后的整合成本。准备成本和购买成本都比较好理解,在实际操作中也容易掌握。在实践中,有一种倾向就是绝大部分实施并购的企业都非常关注购买成本的高低,认为购买成本是决定实施并购与否的核心因素。实际上,购买成本只是并购成本的一部分,多数企业并购的准备成本、购买成本看起来很低,但总成本实际上却很高。在企业并购失败的诸多案例中,导致其失败的原因主要还是由于对并购后的整合成本认识不足。

整合成本,也被称作并购协调成本,是指并购企业为使被并购企业按计划启动、发展生产所需的各项投资。当并购完成后,由于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作为两个不同的企业,在业务经营、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等方面都会存在显着的差异。要使它们成为一家企业,就必须对这些相异点进行整合,实现一体化运作。

在企业并购过程中,还有两种成本需要考虑,一个是退出成本,另一个是机会成本。退出成本主要是指企业通过并购实施扩张而出现扩张不成功必须退出,或当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出现了不利变化,需要部分或全部解除并购所发生的成本。一般来说,并购力度越大,可能发生的退出成本就越高。这项成本是一种或有成本,并不一定发生,但企业应该考虑到这项成本,以便在并购过程中对并购策略做出更合适的安排或调整。

并购的机会成本是指企业为完成并购活动所发生的各项支出尤其是资本性支出相对于其他投资和收益而言的利益放弃。充分考虑这一项成本,可以对并购战略做出科学的判断。

总之,企业并购的成本是多样的,企业在实施并购战略时应充分考虑各项成本的性质和大小,避免对通过并购实现”低成本扩张"战略的过分夸大和盲目自信。

财务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市场营销毕业论文范文

毕业论文选题查资料及写作技巧

财务毕业论文引言范文

工商管理论文范文5000

硕士论文选题攻略

市场营销管理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综述怎么写 范文

会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

市场营销毕业论文

分析与企业经营策略论文
《分析与企业经营策略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分析与企业经营策略论文(推荐15篇)】相关文章:

论文答辩自述范文英文2023-01-06

广播专业及会计专业论文开题报告2022-10-11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范文模板例文2023-07-23

新闻系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范文2023-11-13

会计专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2022-06-02

金融学建设银行论文2023-12-06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2022-07-21

财务会计毕业论文2023-09-12

市场营销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2022-08-11

物流管理论文开题报告2023-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