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时间:2023-07-02 07:58:21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乡镇企业管理毕业论文(合集15篇)由网友“放下执念”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乡镇企业管理毕业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乡镇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篇1:乡镇企业管理毕业论文参考

乡镇企业管理毕业论文参考

论我市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战略

农业电子商务是以农业生产为中心而发生的一系列电子化的交易活动,包括农业生产的管理、农产品的网络营销、电子支付、物流管理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等。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对信息服务方式和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特别是种养大户、购销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特别需要通过电子商务手段及时获取市场行情,降低营销成本,提高生产经营效益。

据统计,我市已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5家,农村专业合作社60个,农村经营大户近200户。他们既是商品生产者,又是市场经营主体,为了更好地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矛盾,既需要政府的公益性信息服务,也迫切需要商业性信息服务,因此,利用现代技术加强农业电子商务建设对推动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农业电子商务在我县新农村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1.1 有利于农村中小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

人世后,农产品市场遇到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全球化的市场正逐渐形成。农产品市场正面临越来越沉重的国内、外同行竞争的压力。因此,农民对农产品信息的了解、交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 便于建立新的交易模式

农业电子商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拓市场和参与全球竞争的必要手段。传统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贸易模式将被打破。农民通过农业电子商务能够十分便捷、快速的完成信贷、担保、交易、支付、结汇等环节。使农民可以更贴近市场,提高生产的敏捷性和适应性,使农民可以迅速了解到消费者的偏好、购买习惯及要求,同时可以将消费者的需求及时反映出来,从而调节生产与市场矛盾,促进农业贸易的繁荣发展。

1.3 便于提升市场份额

农业电子商务突破了传统的空间限制,电子商务可以提供24小时的全天候营业时间,农民有更多的机会将产品销售到更远的地方,同时农业电子商务可以将地理范围

分散的,少量的、单独的农产品交易规模化,另外,交互式的销售方式,使农民能够及时得到市场反馈,改进本身的工作,提供个性化服务,建立稳定的顾客群,从而提升市场份额。

1.4 便于降低经营成本

1.4.1 有效降低经营成本 农民在购买生产资料或出售农产品之前,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价格比对,选择最合适的交易者。同时农业电子商务可以帮助生产者及时获得管理信息、生产技术。生产者和经营者可以在网上签订种子、化肥及产品的.供销合同。农民还可以在网上通过集体采购、招标等手段来降低生产成本。

1.4.2 有效降低交易成本 农业电子商务可以减少第三方或中介组织的参与,农民与消费者通过因特网可以直接进行交易,减少中间交易成本。据统计,在传统商务模式下,商品从订货到售出过程中费用约占企业成本的1 8%一20%,部分企业利用电子商务优化供应链后,将该费用比例降低到10%~12%。

1.4.3 有效降低营销成本 使用互联网广告,其成本要比传统广告媒体节省75%。利用网络向全球发布本地农产品资源信息,宣传、推介本地丰富的优质农产品。同时将本地区农产品推行标准化生产,创建网上农产品超市,不断扩大网上交易规模,逐步引入期货交易,发展“订单式农业”。

2 我市应用农业电子商务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市农业局农技1 10信息中心充分利用农业信息网络和农民信箱平台,为农民和农业企业发布各类供求信息,帮助农民解决销售难问题。先后在我市农业信息网、农民信箱、一站通农村供求信息全国联播等平台发布供求信息3000余条,全市农产品网上交易350个批次,交易额近亿元。

据了解,我市目前已有73家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农民信箱,注册用户达100多户,利用农民信箱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2500余条。农业信息网络和农民信箱在农产品交易过程作用日益显现。

例如,今年3月,矿山企业户董先生因公路建设和道路运输需要禁止超载运输,原在我市国家矿山开采和运输中需要大量的车辆,通过我市农业信息网发布供应信息很快完成这笔交易。

又如,4月24日,我市李旗庄镇华夏畜牧养殖场场长通过注册农民信箱,并通过农民信箱搜索到相应的买进信息,主动联系买家顺利完成7000余只奶牛的交易。

3 如何加快发展农业电子商务

3.1 电子商务意识是根本农业电子商务要发展,观念要先行。其发展的难点不是技术,也不是资金,而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管理理念的更新。只有使农民、农业企业

以及相关政府主管部门的管理者的观念转变了,才能推动农业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

3.2 网络发展是关键截至20底,中国的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较年增长41.9%,中国农村网民规模达到8460万人,较2014年增长3190万,增长率超过60%。互联网是农业电子商务和基础。只有为农民提供用的上、用得起的互联网,农业电子商务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3.3 电子商务服务是核心第一、政府类网站主要为电子商务提供农业信息服务和管理;第二、综合类网站主要为电子商务提供综合信息和专业化市场信息;第三、专业类网站主要为各类农资、农产品提供专业交易,可以提供网上订购和支付等服务。

4 加强农业电子商务建设的对策

4.1 建立有效的电子商务信息流· 调查分析·信息时代,谁最先获得信息、谁最先运用信息,谁就能获得市场、获得利润。要发挥农业电子商务的巨大潜力,一定要建立一个高效的规范的信息数据库系统,即建立一个良好、高效的收集信息、分析信息、传递信息的电子商务信息流,使供需双方的市场信息得到无缝链接。

4.2 建立安全的现金流农业电子商务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商务活动,其核心内容是信息的相互沟通和交流,支付和交货是最终目的。而网上支付是农业电子商务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此时,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介入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金融机构建立一个国际化、信息化、高水平的,被国际认可的支付网关十分重要。

4.3 建立科学快捷的物流产品物流是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实现农产品物流的畅通,应对人世后国外农产品对我国农产品的冲击,就必须加快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优化、重组传统的农产品物流体系。

农业电子商务能够打造新型的农产品物流供应链,对农产品的产供销各环节提供数字化的交易、拍卖、支付、配送等服务。在适当的时候建立若干农产品物流中心,增加对农产品储藏、加工和信息开发利用的能力。

4.4 建立统一的农产品标准农产品作为特殊的产品,其生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这些特殊性,加大了其在特征和质量方面的度量标准的制定的难度,而标准是农业电子商务得以广泛开展的—个先决条件,没有标准,就不能对产品进行比对,就没有衡量产品质量的准绳。因此首先要对农产品进行标准化管理和相关内容的研究,只有解决了农产品的标准化问题,农业电子商务才能做到质的飞跃。

4.5 建立良好的信用体系面对虚拟化电子商务市场,农村用户尚不具备高深的判断能力,所以农业电子商务能直接体现信用值,这对于电子商务的普及和应用将起决定性的作用,用信用标识让农村用户直接识别企业的电子商务信用;用信星积分,表明信息本身的信用程度;用信星工具,为企业提供了评估、信用等级的工具。

篇2:关于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薪酬激励,家族管理,原因分析

[论文摘要]本文从激励理论的角度,阐述了我国民营中小型企业在薪酬激励方面存在的家族式管理双重标准,管理不完善、薪酬不公开、不公平性、激励不及时和无非经济性薪酬设计等问题,分析了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我国的民营经济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发展和壮大的,截止到年末,在我国GDP中,民营经济占到了66%,民营企业数量发展到了365万家。在我国就业人口中,90%的人在民营经济企业工作,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和社会稳定的基本因素。

由于我国的民营中小型企业发展历史较短,经济规模较小,人力资本储存量较少,从事行业普遍科技含量较低等原因,影响了其管理水平、人员素质和企业竞争力的提高,而改变这种被动局面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建立科学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进而改善企业的人力资本结构、提高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极,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一、民营中小型企业薪酬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1.家族式管理模式的双重标准。家族式管理目前仍是我国民营企业管理的主要模式之一,家族企业传统的建构方式是以“三缘”文化为基础的合作方式,即所谓的血缘、亲缘、地缘等关系。以“三缘”文化作为一种原则,具有对一些人群的聚集力,同时也意味着对另一些人群的排斥力。在家族企业里,员工大致上可分为两种,分别是有裙带关系的家族员工和外聘员工。家族员工经常担任高、中层管理者,经常出现排斥外聘员工的现象。在薪酬管理方面同样存在“双轨形式”和“双重标准”,家族员工工资高,待遇好,而外聘的工资低,待遇差。

2.薪酬战略缺失,薪酬体系不健全。在民营中小型企业中,制定有切实可行的企业战略的公司很少,拥有符合企业战略和企业现状的人力资源战略、薪酬战略的更是凤毛麟角。大多数民营中小型企业能意识到人才的宝贵,但极少有将企业和人才战略与薪酬战略相结合的。它们薪酬理念缺乏,员工的薪资标准仅仅由老板根据当时具体情况和凭经验与应聘人员谈判来确定薪酬决策的随意性强,薪酬结构单一。

3.薪酬管理不完善,内部公平性不足。民营中小型企业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员工的工资标准或是约定俗成或是由企业领导随意确定,薪酬不能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和优化工资体系,结果使薪酬本身失去了应有的激励作用。许多民营中小型企业都采用薪酬保密制,产生薪酬的内部不公平问题,随着企业规模的壮大,岗位与薪酬不匹配的问题就会越严重,从而影响员工士气和组织的凝聚力,造成公司关键人才的流失。

4.职业发展通道缺乏,升薪通道单一。民营中小型企业一般规模小,组织结构更加强调灵活,所以在大多数民营中小型企业里面,没有对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进行考虑。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缺乏,薪资晋升渠道不畅,不利于员工的有效激励。另外,中国的“官本位”意识会诱导企业大多数发展潜力良好的员工首先考虑将其全部精力倾心于职务的晋升上,从而缩小企业高素质员工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5.薪酬激励不及时。很多民营中小型企业的没有认识到适时有效激励的重要性,当员工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了杰出业绩的时候,企业的一线经理不运用包括薪酬激励在内的激励手段,对员工的行为进行及时的肯定,这会极大地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同样是奖励,如果过上几个月,它的作用将大打折扣,对其他员工的示范作用也将会大为降低。

6.福利体系不完善,忽视非经济激励因素。国内中小型薪酬管理的另一个是不够重视员工的福利待遇,造成福利体系很不完善,很多企业的管理者没有从战略的角度认识到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认为这部分的支出对企业来讲是多余的;很多企业福利项目全凭管理者一时高兴或企业效益较好时临时确定的方案,对员工没有长期的激励作用。同时民营中小型企业往往不够重视员工的非经济性报酬,无法实现企业对员工精神上的激励。有些企业的薪酬待遇虽然不低,但员工呆久了之后普遍都有工作没有精力、缺乏激情的现象。

二、原因分析

1.家族式管理的局限性,将薪酬视为企业的纯支出。民营企业一般由有血缘关系相连的家族作为大股东控制企业经营,企业经营者绝对控制着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家族企业的天然封闭特性本能地反对这种人力资本的引进,企业经营者缺乏现代薪酬管理基本理念,认识不到员工薪酬水平提升与员工素质提高互动的良性循环,即使力排众议,引入部分企业需要的员工,也会在报酬上进行“克扣”,目的是降低企业成本。

2.对人力资本与传统资本增长的互动关系认识不足。企业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在资本结构中的相对地位处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对于民营企业来讲,一方面人力资本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而物质资本的重要性则相对下降。另一方面不少民营企业对厂房、设备方面投资热情颇高,对提高员工薪酬水平却心有不甘。而对人力资本投资,例如培训、干中学、期权、股权等方面的投资就更少了。

3.现代薪酬管理理念、方法与技术导入不足。在企业创业阶段,规模小、人员少、结构简单,薪酬单一,作为企业家的业主可以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地监控企业运作,对于员工的薪酬发放也在“随意”中合情合理。但是,随着企业的逐步壮大和外界竞争的加剧,这批“老板”们自身素质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尤其在现代薪酬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的把握上更显匮乏,亟需专业人员为其出谋划策。

4.薪酬激励机制中的资源相对匮乏。我国的民营中小型企业从成长历程、资源状况、政策保障、管理水平等因素来看,是中国经济体制中相对弱势的群体。当企业在经历了创业的艰难和有限资源的投入,获得一定的回报和增长时,企业中拿出多少财富(成本、利润)、未来的成长空间(股份、期权)来进行薪酬激励,决定因素是企业经营者的胸怀和决心。而当企业经营出现了营业下降和利润降低的状况时,企业的激励机制由于资源相对匮乏的原因,使一些企业 “有心无力”,无法兑现承诺。

三、解决对策

根据我国中小型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参考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按照薪酬管理的成功规律,结合国内民营中小型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我国民营中小型企业薪酬管理的对策,以实现薪酬的激励作用。   1.与企业战略结合,设计科学有效薪酬激励体系。企业只有通过薪酬和福利,实现对用工的激励作用,才能把企业战略和员工需求联系起来,达到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的统一,才能更好地留住和使用所需人才。民营中小型企业在设计薪酬时,要关注薪酬管理对企业战略目标的的支持,考虑如何使企业通过薪酬管理体系来支撑企业的竞争战略,获得竞争优势。在企业发展战略的基础上,要结合人才市场的价格水平以及其他行业的综合情况,科学设定价格标准,来确定企业的薪酬战略,薪酬战略确定以后,将薪酬战略转化为具体的薪酬制度和薪酬管理流程,完善战略性薪酬体系的设计。以此将员工的努力和行为集中到帮助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和生存的方向上去,使员工和企业确立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从而促进企业战略的稳步实现。

2.逐步弱化家族式管理,建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在薪酬制度制定及执行中,尽量减少来自家族成员的干扰,充分发挥企业中家族成员利于团结共进的好处,让非企业员工的关联家族成员的薪酬制度间取得一个平衡点。加强对企业中家族成员的的督促与监管,以同岗同酬、岗变薪变,有意识强化“自己人”与“外人”薪金上的竞争性,不吝啬对“外人”的升职加薪与其它激励,这有利于淡化家族企业的管理弊端,增强企业的合力与活力。

3.及时调整和优化薪酬系统,建立弹性绩效考核机制。民营中小型企业在开展薪酬管理工作时,应保持薪酬系统的适度弹性。为了使员工之间的薪酬水平有合理的差距,企业首先要强化岗位,淡化身份,以岗定酬、按绩效取酬的原则,正确评估每个岗位的价值并对全体员工确定合理的薪级。同时,建立弹性绩效评价体系时,一方面,要将任务目标与绩效考核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数据说话,以业绩论英雄,使考核有据可依;另一方面,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后,原来的薪酬体系可能会失去其科学合理性,企业就要考虑对原有的薪酬体系进行优化,重新达成平衡。

4.建立多元化福利体系,提高员工满意度和忠诚度。当员工在选择工作时,往往把福利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进行考虑。虽然民营中小型企业制定的福利水平与大企业不能相提并论,但是可以按照内部的公平性、外部的公平性、激励性、可行性四项原则设计一些灵活的福利措施。可以把福利设计基于业绩和能力的非普惠性的动态福利计划,要求员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福利报酬,这样既节约了成本,又达到了激励的作用。也可以设计低成本、贴近员工生活的多元化的福利项目。比如,节日慰问、免费单身宿舍、交通补贴、免费工作餐、免费定期体检、文体旅游等福利项目,这些都是留住员工的福利性措施。另外,企业可以根据员工的需求,制定自助式福利,让员工在一定范围内选择适合自己的福利套餐即自助式福利,那么员工对福利的满意度将大幅度提高,激励作用更为明显。    5.有效利用非经济性报酬,实现激励作用。民营中小型企业在非经济性报酬方面缺乏合理有效的利用,这些非经济性报酬包括工作的挑战性、责任感、成就感、个人发展的机会、关怀、赞赏、尊重等。尤其是对于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这种精神激励尤其重要。民营中小型企业中优秀和骨干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内容,他们流动性较大,也是企业间竞争的焦点问题,如何进一步吸引优秀人才,留住优秀员工,减少员工流失率是当前民营中小型企业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难题。民营中小型企业经营者应该在重视物质薪酬的同时,给予精神薪酬更多的关注,针对不同性别、年龄、教育水平的员工的对工作安全、家庭照顾、发展潜力、培训机会等不同的需求程度设计相应的非经济性激励办法,以实现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和企业发展创新的目标。有条件的民营中小型企业可以进行股份制改造,吸收广大员工入股,其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大家都成为企业的“老板”,当企业的主人,为自己打工挣钱,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从而真正地调动起每个人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增强企业的活力。

篇3: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薪酬激励,家族管理,原因分析

[论文摘要]本文从激励理论的角度,阐述了我国民营中小型企业在薪酬激励方面存在的家族式管理双重标准,管理不完善、薪酬不公开、不公平性、激励不及时和无非经济性薪酬设计等问题,分析了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我国的民营经济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发展和壮大的,截止到20年末,在我国GDP中,民营经济占到了66%,民营企业数量发展到了365 万家。在我国就业人口中,90%的人在民营经济企业工作,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和社会稳定的基本因素。?

由于我国的民营中小型企业发展历史较短,经济规模较小,人力资本储存量较少,从事行业普遍科技含量较低等原因,影响了其管理水平、人员素质和企业竞争力的提高,而改变这种被动局面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建立科学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进而改善企业的人力资本结构、提高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极,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一、民营中小型企业薪酬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1.家族式管理模式的双重标准。家族式管理目前仍是我国民营企业管理的主要模式之一,家族企业传统的建构方式是以“三缘”文化为基础的合作方式,即所谓的血缘、亲缘、地缘等关系。以“三缘”文化作为一种原则,具有对一些人群的聚集力,同时也意味着对另一些人群的排斥力。在家族企业里,员工大致上可分为两种,分别是有裙带关系的家族员工和外聘员工。家族员工经常担任高、中层管理者,经常出现排斥外聘员工的现象。在薪酬管理方面同样存在“双轨形式”和“双重标准”,家族员工工资高,待遇好,而外聘的工资低,待遇差。?

2.薪酬战略缺失,薪酬体系不健全。在民营中小型企业中,制定有切实可行的企业战略的公司很少,拥有符合企业战略和企业现状的人力资源战略、薪酬战略的更是凤毛麟角。大多数民营中小型企业能意识到人才的宝贵,但极少有将企业和人才战略与薪酬战略相结合的。它们薪酬理念缺乏,员工的薪资标准仅仅由老板根据当时具体情况和凭经验与应聘人员谈判来确定薪酬决策的随意性强,薪酬结构单一。?

3.薪酬管理不完善,内部公平性不足。民营中小型企业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员工的工资标准或是约定俗成或是由企业领导随意确定,薪酬不能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和优化工资体系,结果使薪酬本身失去了应有的激励作用。许多民营中小型企业都采用薪酬保密制,产生薪酬的内部不公平问题,随着企业规模的壮大,岗位与薪酬不匹配的问题就会越严重,从而影响员工士气和组织的凝聚力,造成公司关键人才的流失。?

4.职业发展通道缺乏,升薪通道单一。民营中小型企业一般规模小,组织结构更加强调灵活,所以在大多数民营中小型企业里面,没有对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进行考虑。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缺乏,薪资晋升渠道不畅,不利于员工的有效激励。另外,中国的“官本位”意识会诱导企业大多数发展潜力良好的员工首先考虑将其全部精力倾心于职务的晋升上,从而缩小企业高素质员工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5.薪酬激励不及时。很多民营中小型企业的没有认识到适时有效激励的重要性,当员工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了杰出业绩的时候,企业的一线经理不运用包括薪酬激励在内的激励手段,对员工的行为进行及时的肯定,这会极大地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同样是奖励,如果过上几个月,它的作用将大打折扣,对其他员工的示范作用也将会大为降低。?

6.福利体系不完善,忽视非经济激励因素。国内中小型薪酬管理的另一个是不够重视员工的福利待遇,造成福利体系很不完善,很多企业的管理者没有从战略的角度认识到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认为这部分的支出对企业来讲是多余的;很多企业福利项目全凭管理者一时高兴或企业效益较好时临时确定的方案,对员工没有长期的激励作用。同时民营中小型企业往往不够重视员工的非经济性报酬,无法实现企业对员工精神上的激励。有些企业的薪酬待遇虽然不低,但员工呆久了之后普遍都有工作没有精力、缺乏激情的现象。?

二、原因分析?

1.家族式管理的局限性,将薪酬视为企业的纯支出。民营企业一般由有血缘关系相连的家族作为大股东控制企业经营,企业经营者绝对控制着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家族企业的天然封闭特性本能地反对这种人力资本的引进,企业经营者缺乏现代薪酬管理基本理念,认识不到员工薪酬水平提升与员工素质提高互动的良性循环,即使力排众议,引入部分企业需要的员工,也会在报酬上进行“克扣”,目的是降低企业成本。?

2.对人力资本与传统资本增长的互动关系认识不足。企业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在资本结构中的相对地位处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对于民营企业来讲,一方面人力资本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而物质资本的重要性则相对下降。另一方面不少民营企业对厂房、设备方面投资热情颇高,对提高员工薪酬水平却心有不甘。而对人力资本投资,例如培训、干中学、期权、股权等方面的投资就更少了。

3.现代薪酬管理理念、方法与技术导入不足。在企业创业阶段,规模小、人员少、结构简单,薪酬单一,作为企业家的业主可以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地监控企业运作,对于员工的薪酬发放也在“随意”中合情合理。但是,随着企业的逐步壮大和外界竞争的加剧,这批“老板”们自身素质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尤其在现代薪酬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的把握上更显匮乏,亟需专业人员为其出谋划策。?

4.薪酬激励机制中的资源相对匮乏。我国的民营中小型企业从成长历程、资源状况、政策保障、管理水平等因素来看,是中国经济体制中相对弱势的群体。当企业在经历了创业的艰难和有限资源的投入,获得一定的回报和增长时,企业中拿出多少财富(成本、利润)、未来的成长空间(股份、期权)来进行薪酬激励,决定因素是企业经营者的胸怀和决心。而当企业经营出现了营业下降和利润降低的状况时,企业的激励机制由于资源相对匮乏的原因,使一些企业 “有心无力”,无法兑现承诺。?

篇4:企业管理毕业论文参考

摘要:

内部审计是企业管理的重要部分,审计监督机制是否完善,直接关联到企业管理的关键。从企业管理的情况来看,我国内部审计的作用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只有将内部审计与企业管理两者间的关系得到正确的了解,才能有效的将企业颞部的审计职能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好服务。

关键词:

内部审计;企业管理;作用

一、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企业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是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服务,起着眼点和切入点是保护企业自身利益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最终目的与企业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只有加强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才能充分发挥它在维护企业经济秩序、改善管理提高效益惩腐防腐等方面的作用。

1.有效内部审计能够发现企业的财务收支是不是真实、合法和完整能否保证公司财产安全合理,有效的使用。内部审计能使公司所有的关联人员遵纪守法,预防经济上的犯罪的,内部审计能够堵塞财务漏洞确保公司的经营方针、策略、政策以及制度的贯彻执行。审计工作的最为基本的作用则是有效的提升财务信息的质量,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使市场经济能够有效的运行。审计机构可以对企业所提供的财务报表进行检查,使财务信息的可行性得到提升,有效的降低财务风险发生,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2.内部审计能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企业经营计划的实施,都要围绕本单位的工作重心开展。企业经济活动的最大目的就是实现公司利润最大化,内部审计可以提出具体可行的审计意见和建议,通过对企业各项计划目标和投资方案的审查和评价就可以判断出投入是不是经济、合理可行。

3.有效的控制企业风险,使企业的管理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发挥审计中的有效性及合理性等作用。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是企业建立出有效的决策、经营及监督体系,使其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建立有效的内部审核责任制是现如今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

二、有效的发挥企业内部审计作用的方法

1.完善企业内部的审计管理体系,明确其隶属关系,使审计的独立性增强。要求北部审计工作的侧重点由事后转移到始终或者是事前审计;在工作内容上也应进行改善,将查处违规违纪审计转到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及绩效审计,将资金运行管理体制得到落实。

2.明确审查意识,明确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将违规违纪的可能性得到减少。

3.在执行监督职能中,对深化改革、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等发挥着保证、保障及维护作用。

(1)监理建立及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为其提供有效的保障。为了适应先进发展的新形势,满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内部审计人员应在其内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确保其内部审计工作的健全及有效,使企业管理的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

(2)确保资产的.安全、有效、完整。内部审计人员特别要对生产经营现状进行重视,使企业内部的资产得到有效的统计,对内部审计监督可做到随时随地进行,提出较为有效的措施,对于资产的使用因满足高经济及高效益,使资产能够做到保值增值,避免资产出现流失。

4.制约作用。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经济活动及经营管理制度的监督检查,制定出相关的规范,有效的改善企业的违法违纪行为出现,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能够满足其经济秩序。

5.开展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及领导干部的离职前审计,不断使内部监督机制得到强化,做好领导班子在认定期内的审计工作,有利于对公司领导进行监督,促使其公司领导依法办事,腐朽现象德奥避免,促使企业间的廉政建设,能够有效的将上级主管部门及政府考察提拔干部提供依据。对领导干部展开离职前的审计工作,做好对企业领导在任职期间内的生产经营状况、遵守财经纪律状况、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认真分析,不足之处提出,进行改进,有利于今后人事部门进行制度的改革及企业方针政策的连续性及稳定性。

三、内部审计的职能

1.内部审计及公司的治理

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需要做好充分的沟通协调工作,主要是协调领导、管理层及各部门间的关系。主要从战略决策的制定开始,内部审计要做好充分的前期调查工作,与单位的管理人员相互协调,制定出有效的战略决策。在对其战略决策的实施阶段,内部审计主要通过对各部门执行战略决策的有效性进行综合评价,并针对各部门间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内部审计需要提供咨询服务。在战略决策在单位中实施以后,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对战略决策的结果进行了解,审计是否达到公司的预期目标。

2.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

在内部控制中,其重要组成部分则是内部审计,其能够有效的在一个组织内部对各类经济活动、管理制度等进行判断其能否合理的进行独立评价的系统。内部审计主要是通过对内部控制的再次控制的表现,确认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及执行能力的统一,构件一个健全合理的内部操控体系,主要包含: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具备可操作性、否能够有效执行,县官制度是否完善等。

3.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

风险事项成为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内部审计应当义不容辞地担当起风险管理自我评估的“协调人”和总体策划者。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在发展中遇到越来越多的机遇和挑战。经营风险越大,经营的不确定性导致持续经营、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等不确定性越大,风险成为影响企业目标的主要因素,管理和控制风险成为各企业的当务之急,企业的风险管理部门成为控制和管理风险的主要部门。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应针对风险管理部门确认风险项目识别的完整性、风险管理政策的恰当性、风险管理执行的有效性等,针对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内部审计后,提出相应改进对策,改善风险管理存在的漏洞,健全风险管理政策,规避企业的风险,提高工作效率。

4.完善内部审计法制建设

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和法律建设,《审计法》规定了国家审计、社会审计组织和企业内部审计的关系,根据国情制定《内部审计法》,在法律上明确内部审计的组织形式和地位,用法律的形式强制性的规范内部审计的组织形式,结合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内部审计人员的配备、内部审计程序与方法的建立、内部审计标准的制定以及对内部审计质量的监督等问题,确保各项法律法规之间保持协调一致。用《内部审计法》来取代现有的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企业内部审计规则在《内部审计法》基础之上自行补充和完善。内部审计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内在要求,是企业管理过程的重要环节企业管理是企业对生产要素和各种稀缺资源进行组织、整合、控制的过程。科学有效的企业管理对于规范企业经营行为,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内部审计工作要围绕企业的中心工作来开展,审计人员要对个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合理性进行审计。当然包括审计过程的事前调查和测试、事中监督指导和事后绩效评价。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来。要善于从资金流动中发现管理上存在的漏洞,通过大量微观信息的分析,综合归纳出具有全局性、建设性的防止问题发生的措施。

当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处于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与以前内部审计工作不同的是,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和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内部审计的任务和工作重点已从单纯地检查企业财务收支的合法性、维护国家财经法纪的严肃性转化为重点审计评价企业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完整性,审计评价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和投资活动的有效性,审计评价内部管理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审计评价企业法定代表人或经营者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等方面。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经营管理的控制、监督系统,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内在要求。通过对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管理活动及相关经济资料的审核和检查,收集、整理、鉴定和分析审计证据,揭露和查处企业经济运行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不真实、不合理、不合规、乃至舞弊等问题,纠正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偏离经营目标的行为,提出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发挥管理整体功能、堵塞管理漏洞、促使利润最大化、投资效果最优化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为企业决策层和管理层服务。

四、结语

内部审计是完善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内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从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放权让利、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转换经营机制,一直到提出建立企业制度,取得了明显成效,企业活力有所增强。但是,离企业改革的目标,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还有很大差距。其中原因很多,如产权制度问题、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问题,政企职责不分问题等。更重要的还与企业自我约束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密切相关。

篇5:工商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摘 要:新世纪的号角吹响,时代变迁的脚步越来越快,我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已实现飞跃式的大发展。

为了扫清经工商业济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合理有效的管理方式的探索,显得格外重要,也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挑战。

实现工商业的飞跃发展,就要从职能出发积极探索,适当调整,适应时代前进的步伐,做到与时俱进。

关键词:工商业;管理方式;职能;市场

以发展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当前的主要目标,就要求我们处理好“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的关系,也就是说市场自发运营与政府出力干预的关系。

在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下,人民的权利有极高的地位,权利也为人们服务,这就要求管理部门切实发挥作用,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发现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最优方式,但其也存在缺点,那就是市场调节失灵。

在这时,政府的职能就变得十分重要。

为了追赶时代变迁的脚步,管理部门要迎接更大的挑战,实现更多的创新。

工商管理对社会构建来说很重要,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提高工商管理的水平,成为了管理人员钻研的重点课题。

篇6:企业管理毕业论文提纲

摘要 4-5

Abstract 5-6

目录 7-10

图表目录 10-11

1 引言 11-16

1.1 问题的提出 11-13

1.2 研究意义 13-14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3

1.2.2 研究的实践意义 13-14

1.3 研究目标 14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5

1.5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15-16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6-33

2.1 企业管理模式的概念、构成与类型 16-19

2.1.1 企业管理模式的概念 16-17

2.1.2 企业管理模式的构成 17-18

2.1.3 企业管理模式的类型 18-19

2.2 企业管理模式的外在表现特征与影响因素 19-242.2.1 特定情境下企业管理模式的表现特征 20-212.2.2 不同情境下企业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 21-242.3 企业管理模式“演化”的相关研究 24-312.3.1 特定情境下企业管理模式的演进过程 25-262.3.2 微观层面企业管理模式演化的相关研究 26-312.4 国内外研究评价与展望 31-332.4.1 研究评价 31-32

2.4.2 研究展望 32-33

3 企业管理模式演化机制的分析框架 33-49

3.1 企业管理模式及其演化 33-37

3.1.1 企业管理模式 33-35

3.1.2 企业管理模式的演化 35-37

3.2 企业管理模式演化分析的基本单位――惯例 37-453.2.1 惯例的内涵 37-403.2.2 惯例的基本特征 40-43

3.2.3 惯例成为企业管理模式演化分析单位的可行性 43-443.2.4 惯例与规则、能力和企业文化的关系 44-453.3 企业管理模式演化机制及其分析框架 45-493.3.1 惯例演化框架的生物学类比 45-463.3.2 惯例演化的情境 46-48

3.3.3 企业管理模式演化机制的分析框架 48-494 企业管理模式的形成 49-644.1 企业管理模式形成的内在机理 49-52

4.1.1 企业惯例的效应 49-51

4.1.2 企业惯例的复制 51

4.1.3 惯例在企业管理模式形成中的作用机理 51-524.2 企业管理模式形成的实现方式 52-594.2.1 企业惯例(集)的生成 52-57

4.2.2 弱化惯例复制的粘性 57-59

4.3 惯例的触发形式与企业管理模式趋异 59-644.3.1 惯例的结构性触发与企业管理模式趋异 60-624.3.2 惯例的能动性触发与企业管理模式趋异 62-645 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 64-815.1 企业管理模式变革的内在机理 64-66

5.1.1 企业惯例的变异及选择 64-65

5.1.2 惯例变异在企业管理模式变革中的作用机理 65-665.2 企业管理模式变革的'实现方式 66-755.2.1 惯例变异的动力 66-67

5.2.2 惯例变异的阻力 67-69

5.2.3 惯例变异的方式与路径 69-75

5.3 企业管理模式变革的案例研究 75-81

5.3.1 企业管理模式的渐进式变革――苏宁云商的案例 75-775.3.2 企业管理模式的激进式变革――日产汽车公司的案例 77-816 企业管理模式的移植 81-936.1 企业管理模式移植的内在机理 81-82

6.1.1 企业惯例的模仿 81

6.1.2 惯例模仿在企业管理模式移植中的作用机理 81-826.2 企业管理模式移植的实现方式 82-896.2.1 惯例模仿的动力及目标惯例的选择 82-836.2.2 惯例模仿的阻力 83-846.2.3 惯例模仿的可行性分析 84-86

6.2.4 惯例模仿的方式和路径 86-89

6.3 企业管理模式的趋同 89-93

6.3.1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89-90

6.3.2 跨国公司的管理输出 90

6.3.3 管理研究与管理教育的推动 90-93

7 中国情境下企业管理模式的演化 93-111

7.1 不同历史时期我国企业惯例的演化 93-1047.1.1 阶段一:1840-1949 93-957.1.2 阶段二:1949-1978 95-97

7.1.3 阶段三:1978 年以来 97-104

7.2 不同阶段我国企业管理模式的特征 104-1087.2.1 阶段一:劳资分立型管理模式 104-1057.2.2 阶段二:政府导向型管理模式 105-106

7.2.3 阶段三:市场导向型管理模式 106-108

7.3 三个阶段企业管理模式演化的内在联系和路

篇7:讲述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谈述企业管理中的企业文化与政治思想工作

企业文化能够综合应用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可以将党的政策、路线、方针等教育内容内化成企业价值观,提高企业凝聚力,激发职工的主动性。

摘要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渗透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管理工作紧密相连,在调动职工积极性、增强企业凝聚力、保证企业发展目标实现上起着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作用。

现代企业管理表明建立企业文化强化思想政治工作也是加强企业管理的一种手段,同时,加强企业管理又是推动企业文化的建设。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管理思想政治工作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企业创始者和或经营者倡导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具有延续性的共同认知系统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使现代企业管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成为企业管理者必须研究的课题。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功用也是值得探讨的理由。

一、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关系

企业管理一般分为钢性管理和柔性管理,柔性管理是一种人性化的一种管理模式,它是通过一些企业的文化、企业的精神调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让职工致自身命运与企业为一体,形成创企业效益就是为自己争创效益。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灵魂,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维持企业存活乃至繁荣的精神财富。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对外展现其物质和精神的表现方式。

企业管理是企业在日常经营和发展中进行的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转。

企业管理的关键就是在企业发展中,继承创造性的建设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具有引领指导作用、凝聚力作用、品牌的提升作用、激励作用、约束作用、稳定作用。

二、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

在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存在着企业文化与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二者在很多的方面相同相似。

①二者研究对象基本相同,但是研究企业职工和人与他们相关的工作,都需要对企业的内部职工关系进行协调,员工的职业道德与团队精神的培养方面存在极高的一致性。

②二者工作目标相似,都是推动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是二者的共同目标。

③二者在策略上相通相似,都强调利用熏陶、激励、启发及教育等办法来激发企业员工的主动性,进而增强企业员工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④二者工作环境相似,无论是企业文化还是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都离不开特定的企业环境。

虽然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之间有很多方面相同相似,但是二者之间还是有区别的,①工作范畴不同,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属于政治文化的范畴;企业文化则属于管理科学的范畴。

②职能领域不同企业文化主要是给员工以全方位的影响,而思想政治工作将员工思想理由的解决视为自己工作的重点。

③二者有着不同的主体,群体形象的塑造是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其主要致力于增强员工的整体素质,利用对群体的要求给与职工的个体行为以影响,重视的是团队精神;而思想政治工作则将引导、教育个体视为重点,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开展教育,针对性极强,同时其重视建立个体规范。

三、企业文化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

在国有企业中企业文化和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异曲同工的,企业文化所具有的个性能够提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发展。

首先,企业文化充实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

企业文化却同时包括了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这两方面的内容,它可以实现企业的管理经济活动与其政治思想工作的有效结合,两张皮的理由也因此得以解决。

企业精神与企业意识的一般概括构成了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延伸了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一定程度的满足了企业发展经营的具体需要,社会主义政治上的要求也得以体现出来。

其次,提供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

而企业文化所具有的全方位、多角度的活动方式却能够给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有效的载体。

第三,有利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创新,企业文化给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创新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观念上推动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创新。

优秀的企业文化实现了企业实际情况和企业文化的一般原理有机统一。

因而,成功的企业文化实践给政治思想工作提供了思想上的指导,也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应遵循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其有利于政治思想工作的不断创新。

企业文化能够综合应用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可以将党的政策、路线、方针等教育内容内化成企业价值观,提高企业凝聚力,激发职工的主动性。

利用创造出的新策略与新形式,解决存在于政治思想工作中的理由,扭转那些过时了的策略与观念,实现企业政治思想工作和其经济活动的有机统一。

四、结语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文化可以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还可以推动企业各方面的稳固,在追求经济效益的时候,企业也不应该忘记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管理,只有结合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才能更好的推动企业的发展,利用它们的相互关系,才有利于企业的经营和完善,才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在环境多变的复杂情况下实现长期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浅谈煤炭企业后勤工作的创新管理

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浅谈煤炭企业后勤工作的创新管理的优秀论文范文论文片段:

为煤矿后勤工作原则,以服务大局为目标,浅谈如何做好企业后勤管理工作。

关键词:后勤;管理;以人为本;创新

煤矿后勤管理工作的内容包括矿区环境治理、卫生防疫、衣食住行等,以及与煤矿发展、员工生活息息相关,涉及员工生活的诸多领域、各个方面和全过程,是保证煤矿工作高效运转的必要条件。

后勤工作做好了,就解除了员工和家属的后顾之忧,就会更好的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为煤矿的安全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每一个从事后勤工作的同志都要从全局的高度,解放思想,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认识到后勤工作的重要性,以主人翁的姿态对待后勤服务工作。

一、坚持以人为本

1.发展依靠人。

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要素,也是企业后勤发展中起决定性的重要因素。

针对后勤工作特点,应把队伍建设作为加快改革发展的基础工作来抓。

要结合行业创“三好”、创建“三型机关”和“满意机关”活动,积极营造以勤奋学习为乐,更新知识为荣,奋发作为争创一流的良好氛围,努力加强知识化、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

2.服务为了人。

站在为“两率先”服务的高度认识服务保障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切实把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让服务对象满意作为后勤改革与发展的最终落脚点,认真分析服务对象和需要,研究切合实际的服务内容。

努力改善服务设施,完善服务条件,优化服务环境,改善服务态度,兑现服务承诺,提升服务档次,提高服务质量,在服务中增强两个效益。

真正使服务工作能不断适应领导和机关干部职工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3.管理推动人。

管理也是项目、效益。

严管理总结为三句话:目标定位要科学,规章制度要健全,纪律责任要严肃。

从建立健全和完善的各项规章制度抓起,努力规范工作行为,强化工作责任。

落实对口管理,抓好基层党支部的管理,按分工重点抓好分部门管理,确保每个干部职工都在管理之中。

加强监督检查,发现理由,及时纠正,严格责任追究,不搞特殊化,不搞下不为例。

4.改革激励人。

改革的宗旨是激活工作机制,激发人的潜能潜质,不是简单的撤和并,甩包袱转移矛盾。

在深化改革中,要以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推行竞争上岗、轮岗等制度,采取任用制与聘用制相结合的方式,不搞一“聘”定终身;用人、用工上,坚持全员聘用合同制、岗位合同制、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制、工人技术等级考评制。

因事设岗,以岗定人;在分配上,全面推行岗效工资制,将工作人员的劳动酬劳与岗位责任、技术含量、劳动强度、工作条件和劳动成果紧密联系起来,建立起“岗位靠竞争,酬劳靠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真正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

对改革中富余的或落聘、落岗的人员进行妥善安置,保证其基本生活的安定,做到落聘不灰心,落岗不断情。

二、坚持不断创新

(一)煤炭企业后勤产业体制的创新。

应用市场规律,适者存活的原则,适合煤炭企业后勤特点且较有活力的企业制度大体是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合作制三种。

在摸清家底,核实资金的前提下,根据主业的特点和职工的意愿,按照市场规则合理选定,真正实现以产权为纽带的资本扩张与运营。

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可以借鉴。

(二)煤炭企业后勤组织的创新。

原来煤炭企业的后勤作为煤炭企业的附属部门,其组织完全围绕煤炭企业的生产设置,其运作必定以企业领导的行政命令为原则。

这种管理组织的结果是后勤缺乏主动创新意识,管理方式呆板,效益低下,面对社会后,显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后勤服务作为商品,在逐步与煤炭主业分离后。

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去,就必须建立一个适合后勤发展的,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易于管理的组织机构。

(三)后勤的技术创新。

后勤工作看来非常古老,似乎无高技术可言,但恰恰是在这个领域,更需要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如食品的精制、保鲜,各种现代家用及办公设备的维修和保养,生活美化的各种装饰技术等等,都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持及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解决实际理由的能力。

只有加强技术创新的实践,我们才能给市场提供技术先进、质量可靠、价格便宜的服务产品,才有很强的竞争力,后勤产业才能得到发展。

(四)后勤管理理念的创新。

任何一项工作要取得成功,必须要有正确的理念来指导。

后勤管理理念的创新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科技的进步而发展的,服务的社会商品化、有价化的观点是对传统辅助配合观点的一个重大的突破,是一个伟大的创新。

对于后勤服务的管理,完全可以借助产品生产全过程的管理策略和运作机制,服务精品意识、服务后的服务、服务质量的回访、服务的培训等等,质量标准体系的思想及标准也完全可运用于服务这一产品,后勤管理的思维天地就大大扩展了,这些使得后勤服务产业发展如同商品的发展同样迅速。

三、做好煤炭企业后勤管理工作的倡议

随着煤炭形势下行压力逐步增大,煤炭企业后勤工作要实现科学、高效、创新管理,一是要坚决摈弃完全依赖主业的“等、靠、要”作风,放弃以前争取上级政策扶持的“关照”思想。

二是要正确处理解困与发展两方面的关系,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当前在后勤产业中存在的一切理由,通过对内外环境资源的分析,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掌握好时机,合理决定资源投入和新产业开发,不断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失时机地及早涉足新领域,来化解传统产业的历史遗留理由,从而改善后勤经济运转质量。

总之,在煤炭企业,后勤管理直接关系到职工的工作和生活,后勤无论是相对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还是整个行业和单位的发展,都具有全局性的影响。

坚持以人为本,加大管理创新,是推动煤炭企业后勤改革的必经之路,也必将给企业开创广阔的发展前景,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为社会的稳定和煤炭企业职工的福祉做出重大的贡献。

篇8:工商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培养企业适用的高级管理人才南方现代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一靠科技,二靠管理,科学的管理对生产效益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工商管理是一种现实的运作系统,但是其运行的信息是综合而具体的,甚至具有很多难以辨别的信息,这就需要我们从内涵上理解信息。

工商企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一:工商管理的全信息原则与信息开发

一、全信息原则

全信息原则是为决策服务的,工商管理的过程是融于社会生活环境之中的,工商管理的决策无处不在。

所谓的全信息原则,主要表现为把自然方面和社会方面信息融于工程思维当中,也可以说是社会科学领域与自然科学领域的交融。

其次,就是把定量和定性的信息相结合,因为从思维和认识本质上进行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定量分析中包含定性思维过程,而定性思维中也都包含着一定的定量分析过程。

社会大脑的形成和活跃的表现更为重要,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和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遥感、遥测等技术的提供,有益于小信息量工作方式和个体思维相脱离,这样能够有机的把分散在自然空间的人脑联系到一起。

而现代工商管理的大工程特性就是要求我们在工程思维阶段中,构思、设计、论证、可行性调查、规划、计划、战略战术分析等都较为合理,以此避免为实现系统的性能或目标的优化要在收集充分信息方面花最大力气。

全信息原则的基本要求是,要求决策者必须高度重视信息在科学决策中的作用,深入调查研究,力求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和信息,同时必须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以达到对决策信息的搜集和加工处理应力求准确、全面。

二、信息的概念

虽然工商管理是一种现实的运作系统,但是其运行的信息是综合而具体的,甚至具有很多难以辨别的信息,这就需要我们从内涵上理解信息。

从世界的物质、运动属性出发可知信息就是这两种特性所产生的差异表现。

信息是人的大脑关于客观事物运动形态和方式的映象。

这是对信息概念在物质形态里的最根本的定义。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方式的某种知识。

从信息的定义上表明信息在这种不同层次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信息的客观性、普遍性、共享性、动态性、无限性、不完全性等等也随之产生。

因此,信息在人类社会活动中是重要资源,所以也会有利用开发的问题,工商管理作为一个资源广大信息载体必然对于信息对其有着重要的作用。

信息的作用是要有针对性的,并不是漫无边际的开发利用。

不同的系统获得的信息也是不同的,我们要获得有效信息,就需要从相应的信息资源中挖掘出来。

在进行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过程中,实用信息产生信息的作用效果,要以实得和实在信息为基础。

所以在信息开发过程中,首先要带有目的性的系统全面的搜集信息,进而获得大量的有效信息。

其次要对所获取的信息在科学有效和真实性上初加工和下功夫把关,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完善补充。

最后,要对信息深加工,使获得的'信息更有序,更贴切和实用。

另外,在积累和贮备信息过程中要注意,信息和复杂的工程实体要相适应,以保证工商管理中动态的调整及适时的使用,要利用好信息系统工程的思想成果。

三、信息开发中的思维方式

观念和思维方式决定管理的功效,人的思维和思维的有机化是开发利用信息中最基础和离不开的。

信息可以是思维的原材料或结果,通过思维有利于信息变得明了和增值,还有利于新信息的产生。

在信息开发利用过程中,除了利用人们逻辑思维、归纳思维、反向思维等习惯性通常思维方式外,按照相关的信息特性,有机的配合发散性、创造性、超前性、既定性、假想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有助于已掌握的大量信息展开联想,进而可在整理加工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性方向性信息。

在开发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以丰富的想象力及对事物的动向特征的敏感,客观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使信息材料在深加工、精加工中得到增值和升华,使信息不断地新生。

超前性思维可使人立足现实、展望未来,在事物发展的苗头、倾向中开发预测未来趋势,从中获取前向式的信息或其规律,可为超前性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既定性思维可以在信息的整理加工中使大量的杂乱无章的信息归纳成章,以选定的议题归拢信息或在信息的有机联系中选择议题而发现新事物。

假想性思维在搜收信息的过程中,以工程方向为中心,在假定的事实存在的前提下进行捕捉搜集开发信息的一种思维模式,它对于集思广益、广开渠道大有裨益,这样广泛收集整理得的信息可使许多预防性措施在工程设计及论证中得以支持落实。

在信息的开发过程中如能坚持科学而又灵活地应用多种思维方式并使之得到有机的配合,必将会得到出乎意料的结果。

四、结束语

伴随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和人类社会信息化的不断推进,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特别是诸如因特(INTERNET)网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工商管理的决策在不断挑战着管理者。

在这个意义上讲,一方面,为我们带来了决策信息的迷乱和辨析的困难,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在工商管理中坚持全信息原则,以及为开发利用信息提供了物质条件,为获取信息提供了有利途径。

建立全球性信息体系,这样不仅有利于开发转化吸收信息,还能为工商管理领域的未来发展起到关键作用,也是工程领域成败的关键。

工商企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二: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的对策建议

一、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培养体系的现行问题

1.缺乏系统性思考

目前,许多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成果多是集中于实践教学形式的研究,并没有从专业人才方案的制订、教学管理的创新等角度进行系统性思考和研究,因此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问题。

2.缺乏特色定位

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特色仅体现在文案上,而在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理论和实践教学大纲等方面与学术型高校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培养的学生能力趋同。

3.参与实践教学积极性不高

一方面,许多一线教师为了增加收入,将主要精力投入在研究课题、撰写论文等方面,而对实践教学缺乏热情和动力。

另一方面,高校学生大多缺乏对企业营运过程的深入了解,加之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的流于形式,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意愿不高。

4.缺乏全面系统的校外实践教学资源

目前,许多高校通过校企实习协议建立实习教学基地、聘请企业管理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鼓励青年教师深入企业一线进行锻炼来构建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

但是,由于管理规范的企业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协助学校进行实习教学、企业人员对该专业学生的知识储备缺乏了解、青年教师的工资收入水平偏低等原因导致了实践教学资源的匮乏。

同时,各个高校对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的考核评价虽有相关标准,但在执行过程中多流于形式。

基于上述问题,必须重新构建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

二、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培养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全面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其目的应该是为学生提供相对全面、持续的实践能力培养平台,提高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以“专业实践应用能力”为中心的评价理念,不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与创业意识,为用人单位选择毕业学生提供基本素质与专业技能的评价结果。

为此,高等院校在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培养体系构建于实施过程中,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1.转变观念,提高实践教学的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学校各级部门和人员应充分意识到: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对培养特色鲜明、实践应用能力突出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至关重要。

从社会对该专业毕业生的信息反馈来看,学校对该专业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与社会要求相去甚远,导致了毕业生岗位技能不突出。

要改变这种局面,学校领导必须在对待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面进行观念更新。

(1)将实践教学培养体系置于专业培养方案的中心位置。

长期以来,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一直处于边缘位置,许多学校领导也仅仅将该专业的实训实践教学视为“机房+软件”、“企业参观+外发传单”的教学模式,势必造成对该专业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建设工作的漠视。

篇9:企业管理的毕业论文

企业管理的毕业论文

企业管理的毕业论文【1】

管理效率问题,重点是商业企业的管理效率如何定位,并基于定位结果给出提升路径。

对于如何解决这类问题,研究初期未找到系统性解决方案。

因此,首先从已有的同类型研究成果入手。

通过研究发现,现有成果多集中在宏观理论分析层面,或者是集中在专属行业领域的研究成果。

在宏观理论分析层面,仅仅是对管理效率概念的产生由来与发展给出了充实论证,但是对于在实证中如何具体测度未给出明确阐述。

在专属行业领域的研究,则是以商业银行和保险行业为示例,对管理效率进行非投入产出视角的分析。

因此,无论是两类中的哪一类分析成果,都很难向全行业进行可复制的推广。

基于此,本文尝试以投入产出为分析视角,对具有统一规律的产业发展进行挖掘,将产业规律转变为模型,以最优化分析方法确定产业实现最佳管理应该满足的模型理论解。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再次对凸规划和最优化分析领域的成果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对这两类成果的研究,并结合自身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分析方法,确定了采用带有约束的最优化模型(“有约束的最优化模型”简称OMC,下同)来解答研究之初提出的疑问。

企业管理效率理论探究—提出OMC框架

(一)总体分析

通过对产业发展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其主要满足以下六大原则:

原则一,同周期内产出与投入之间必须存在关联性关系。

这一原则确保了要素确定为投入要素必须是满足关联性要求的,即不能随意将要素设置为投入要素。

原则二,产出关于投入的边际效应是逐步递减的。

这一原则明确了在投入要素中不存在任意长板,具体而言,不能通过无限制追加某一要素的投入实现产出递增。

这一约束与现实情境完全一致,在现实中对非垄断性企业而言,通过追加某一要素的投入量,无法实现在任何时期内均达到产出增加。

原则三,产出关于投入具有递增效应。

这一原则约束了投入要素的增加,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实现产出增加。

这里所说的范围,是指不违反原则二的前提范围。

原则四,同周期内的产出边际效应要显著大于投入的边际效应。

这一原则阐释了通过要素投入时间的产出边际增加必须大于对应的要素边际投入量。

这一原则实质是投入增加必须带来回报更大规模的增加。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保证企业经营发展在合理范围内展开。

原则五,同周期内,要素投入应满足边界约束。

这一原则源于企业发展,受到其所处的环境和财力情况约束。

有限的财力决定了其经营发展不可能无限规模发展,因此要素投入量必须满足一定的上限投入要求。

同时,要素投入也必须满足下限要求,这是由产业的投入最小规模约束所决定的。

原则六,要素投入不能为负向,产出也不能为负向。

这一点要求由产业特性决定,产业投入与产出为有形和间接有形。

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产出都是真实存在的;同理,在投入中,也存在同样形态,由此决定了产业特征不同于纯粹的数字游戏。

上述六大原则,明确了产业发展必须具备的宏观原则。

在绝大多数产业中,都是隐含满足这些原则的。

在这些原则下,如何实现产出最大化,从而实现企业发展的最佳,是本文研究的核心。

针对这一问题,下文通过模型化的理论论证,对实现最佳发展给出对应分析论证。

(二)模型分析

式(2)代表投入要素的贡献系数与该要素的投入量之间要保持平衡,且这一平衡性在所有要素间均同等呈现。

式(3)代表所有投入要素的贡献系数总和必须小于1,并且单个投入要素的贡献系数应该大于零且小于或等于1。

这样,对于如何实现最佳产出,从要素投入的角度就有了明确界定,即单个要素与所有要素投入量与贡献系数必须满足上述两类约束才能实现最佳产出。

企业管理效率实证研究—基于OMC分析框架进行

(一)对象选取及指标确定

选取在我国国内主板市场上市的公司作为实证研究对象。

同时,为了实现效率分析的广泛性,特选取三类上市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这三类企业分别为医药类、汽车类、军工类,在每一类中选取10家企业作为具体研究对象。

基于理論与实证结合的要求,深入分析后得到了如表1所示的指标表。

(二)模型分析

在上述分析中,已经明确了研究对象及分析指标。

下文通过关联性分析确定投入-产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3大类行业的30家企业进行具体效率分析。

关联性分析。

关联性分析调取所有研究对象的历史财务数据(数据以年报为准),采用计量经济分析软件EViews7.2进行分析,确定了在单个类别内部存在的整体关联性结果,具体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三类企业中,与产出存在关联性的因素大体一致,但是依然存在细微差别。

就一致部分而言,员工薪酬总额、管理费用、研发费用这三类投入与产出均存在显著性关系。

就差异部分而言,医药类在从业总人数上与产出存在关联性关系;汽车类则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方面与产出存在显著性关系;军工类更加强调从业总人数与产出之间的关联性。

下文的效率分析,就依托如上的关联性分析结果进行更进一步分析。

效率分析。

在之前的理论分析中,已经确定了实现最高效率应该满足的条件。

这三个约束从表面看来是彼此孤立的,很难融合。

但是采用加权欧式距离的分析思想,即可将貌似孤立的指标融合为唯一指标,此数值越小,就代表每一个投入要素的贡献系数总和越接近其上限。

这样,通过融合式处理,得到了最终的判定效率依据,由此得到三类企业各自的效率排名,具体如表3所示。

在医药类中,海王生物的效率最高,双鹭药业的效率最低,其它8家企业效率居中;在汽车类中,长城汽车的效率最

高,中国汽研的效率最低,其它8家企业效率居中;在军工类中,航天长峰的效率最高,国睿科技的效率最低,其它8家企业效率居中。

从行业角度来看,医药类整体效率最高,汽车类整体效率次之,军工类整体效率最低。

这一点较为容易理解,三个行业中,医药类开放时间最长,竞争程度最为激烈,所以整体效率最高;军工类企业开放程度较差,竞争并不充分,所以整体效率相对较低。

(三)效率提升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明确了行业内与行业间的效率差异,确定了医药类企业的效率最高,军工类企业的效率最低,汽车类企业的效率居中。

对于三类企业而言,应采取何种措施,实现其效率的更进一步提升?

就此疑问,建议从总体上进行调整。

首先,是确定行业的开放性。

对于可以交由市场决定的必须交由市场决策,不能人为设置行业壁垒或者是行业准入门槛。

其次,对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应该一视同仁,不能采取差别化对待。

只要是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达到行业最低要求的,都应该准许进入该行业,决不能针对民营经济设置人为障碍。

在行业内部,应以行业龙头企业为学习榜样。

通过比较,对照分析,确定自身差距,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缩小差距,提升潜力。

最后,对企业发展,从自身角度出发,从投入产出视角展开分析,确定自身发展的短板,确定自身优势,补齐短板,巩固优势,缩小与行业内龙头企业的差距,实现企业自身发展更上一层楼。

以这种精准发力、定向发力,通过企业自身做大做强的方式,不仅实现自我价值,而且将改革开放的红利向全社会释放。

结论

如何协助商业企业提高自身管理效率,助力其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这种助力必须是基于定量分析提出的富有针对性的方法,是针对具体商业对象的方法,实现上述目标是本文研究的核心。

在研究中,通过对已有同类型成果的分析,发现现有成果多是集中在宏观理论分析层面,或者是集中在专属行业领域的研究成果。

篇10:企业管理博士毕业论文

企业管理博士毕业论文

摘 要:本文探讨了毕业论文管理平台的设计,进行了需求分析,分析了系统设计和详细设计,并介绍了平台特色。

关键词:论文管理平台;B/S模式;三层架构

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运用本专业知识和技能所进行的全面的综合训练。当前不少高校对毕业论文的管理主要还是采取传统人工管理模式,在论文选题、论文指导、资料收集、报表提交等多方面存在效率低、效果差等问题。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高校尝试使用信息技术对毕业论文进行管理,也有一些软件厂商开发了相应的.通用软件平台。

多数系统向管理员、教师、学生三种类型的用户提供服务,解决了导师出题、学生选题、毕业论文材料的上交与审核。有的系统还实现了师生实时交流、在线评审以及毕业统计等功能。

但是由于不同高校在毕业论文的组织和管理存在差异,开发一个适合本单位使用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更有利于论文管理和系统维护。为了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效率,本平台结合某系在近些年实践教学环节中实际情况,应用软件工程的思想和方法研究了毕业论文管理平台的设计,实现了对毕业论文的网络管理,提高了效率和管理水平。

1 系统功能

根据《闽江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规定》,毕业论文写作的主要工作有:教学秘书进行毕业论文初始工作(设置参与论文写作工作的指导教师和学生,发布毕业论文工作计划、发布相关通知公告及相关表格文件等)、指导教师拟定毕业论文选题、学生选择或者自拟论文选题、师生互选、学生提交题目审批表、教师下达任务书、学生提交开题报告、论文写作与指导、中期检查、论文定稿、指导教师评阅、专家评阅、毕业论文答辩、毕业论文资料归档等工作。

2 系统功能模块

本系统的用户包括学生、教师、教学秘书、院系领导,系统设计目标是实现毕业论文管理的网络化、系统化、自动化。核心功能是教师拟出课题、学生选题、在线提交各种文档、在线论文指导。系统应满足学生、教师、教学秘书、院系领导四种类型的需要,针对不同类型,使用不同的功能模块。学生主要有选题、上传文档、提交论文等功能。教师有设定论文题目、选择学生、查看指导学生提交的文档等功能。教书秘书全程调节毕业设计进程。院系领导进行审查和审核。

2.1 教师模块

教师由教学设置用户名和账号。主要实现:发布课题、选择指导学生、发布任务书、审核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报告、修改论文、成绩评定等。

2.2 学生用户模块

学生使用平台登录,用户名和初始密码由系统给出。主要实现:选择课题、选择教师、填写题目审批表和开题报告、提交论文等功能。

2.3 教学秘书模块是毕业毕业论文管理平台的系统管理账户。主要实现:设置指导教师、设置指导学生、统计毕业论文报表、发布毕业论文计划。

2.4 院系领导模块

院系领导主要对毕业论文各阶段进行监督和审核。

3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根据系统功能,设计采用以Web为基础的三层架构的B/S模式,分为客户层、应用层和数据层。

客户层:实现在客户端浏览器中显示的用户界面。该层可以调用由业务逻辑层提供的业务方法,也可以直接调用由数据层提供的接口访问数据库。客户层实现了系统与用户间的接口,用户通过Web浏览器访问论文管理平台。应用层作为系统核心,封装了主要的业务逻辑。

应用层:主要是针对具体的问题的操作,也可以理解成对数据层的操作,对数据业务进行逻辑处理。在接收了用户提交的http请求后,由Web应用服务器接受请求并由处理程序解释,并进行相应处理。操作结果以HTML页面的形式返回给浏览器。

采用三层结构这种模式能较好地适应开发,对代码重用、代码分层以及对以后的软件维护等等有很大的作用。尤其考虑到本平台在运行过程中随着毕业论文流程可能的变化以及对功能扩展的需求,更应该采用三层结构。

开发工具采用Visual Studio.NET ,编程语言采用C#,前端界面使用ASP.NET,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作为后台数据库管理系统。其中ASP.NET是创建动态Web页的服务器端技术,ADO.NET作为应用程序采用的数据访问模型。ADO.NET在服务器端运行,应用程序使用ADO.NET连接数据源,并进行数据操作。

4 后台数据库设计

毕业论文平台后台使用SQL SERVER数据库。设计过程中使用ER图定义实体关系模型,并根据范式理论进行优化。

根据需求分析和设计要求,毕业论文平台主要包含以下数据表:

(1)Administrator,存储教学秘书信息。

(2)Dean,存储院系领导信息。

(3)Teacher,存储教师用户相关信息,包括用户名、密码和教师基本信息等。

(4)Student,用来存储学生用户相关信息。

(5)DepartmentInfo,用来存储院系信息。

(6)Plan,用来存储毕业论文计划信息。

(7)Thesis,用来存储毕业设计课题。

(8)Task,用来存储任务书信息。

(9)TitleForm,用来存储题目审批表信息。

(10)Report,用来存储开题报告信息。

此外还有一些辅助表。

5 系统的主要特色

考虑到本单位实际需求和运行情况,平台重点突出两大特色:

师生互选。教务秘书设定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总数,教师提交课题后,学生登录平台,查看相应课题,根据自己擅长或喜欢的方向进行选择。在选题的过程中,每个导师的学生数量有限,达到上限后,学生不能选择该导师,需要从其他导师的课题中重新进行选择课题。教师可以决定是否接受该学生。教师指导人数到达上限后,不再接受学生。

审批功能。教师可以查看到所指导学生的任务书、开题报告、毕业论文等信息,并进行审核。院系领导对教师审核后的文档进行最终审批。

6 结束语

本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基于本校实际开发,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方便管理人员对毕业论文全阶段的监督和控制;使学生选题过程公开化、合理化,解决了以往选题散乱、人工干预多的问题;促进毕业指导老师与学生互动;较好地适应毕业论文管理需要。今后可以在平台上添加答辩管理、论文检索等功能,进一步规范和扩展使用空间。

参考文献:

[1]应颂翔.基于B/S架构的毕业论文管理信息系统设计[D].浙江工业大学,.

[2]潘旭武.基于工作流的毕业设计管理系统[J].计算机系统应用,(22):54-57.

篇11:企业管理毕业论文提纲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提纲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提纲

2.3.2 基于素质模型的职务分析 24-26

2.3.3 基于素质模型的选拔与测试 26-28

2.3.4 基于素质模型的绩效管理 28-29

2.3.5 基于素质模型的员工培训与发展 29-31

2.3.6 基于素质模型的薪资方案与福利计划 31-33

2.4 构建胜任力素质模型的步骤与方法 33-39

2.4.1 按胜任力因子获得的技术分类 33-35

2.4.2 按胜任力因子获得的逻辑关系分类 35

2.4.3 按胜任力模型的开发程序分类 35-39

2.5 国内外企业人力资源经理胜任素质模型理论研究成果 39-42

2.5.1 国外企业人力资源经理胜任素质模型理论研究成果 39-41

2.5.2 国内企业人力资源经理胜任素质模型理论成果 41-42

2.6 我国人力资源经理胜任力模型研究趋势和展望 42-46

2.6.1 胜任力素质模型验证方法的深化 42-43

2.6.2 各建模方法的进程效用分析 43

2.6.3 胜任力模型研究对象的扩大及转变 43-46

3 建立素质模型的流程与方法 46-59

3.1 能力素质模型举例 46-47

3.2 职类职种的含义与划分方法 47-48

3.3 建立素质模型的流程 48-59

3.3.1 素质研究与开发的步骤 49-51

3.3.2 关键事件访谈法的操作要点与方法 51-55

3.3.3 主题分析素质模型的完成 55-57

3.3.4 素质模型评估与确认 57-59

4 国内企业人力资源经理胜任素质模型和量表设计 59-67

4.1 国内企业人力资源经理的鉴定分析 59-61

4.2 国内企业人力资源经理的工作分析 61-63

4.3 世界500强企业hr中层管理人员的胜任力因子分析 63-67

5 国内企业人力资源经理胜任力模型和量表分析 67-74

5.1 被调查的企业人力资源经理的描述性统计 67-69

5.2 人力资源经理核心胜任力的重要性分析 69-74

5.2.1 影响和鼓舞能力对人力资源经理的重要性 69-71

5.2.2 应变能力对人力资源经理的重要性 71

5.2.3 控制情绪能力对人力资源经理的重要性 71-72

5.2.4 建立信任能力对人力资源经理的重要性 72

5.2.5 沟通能力对人力资源经理的重要性 72

5.2.6 持续学习能力对人力资源经理的重要性 72-74

6 结论 74-75

6.1 研究结论 74

6.2 研究不足 74

6.3 研究建议 74-75

知识扩展:工商企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摘要: 本文对我国个人信托业务的特点及供需进行分析,指出当前我国个人信托业务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个人信托;信托公司;信托业务

一、个人信托的定义及其特点

个人信托是指自然人(委托人)为了对财产进行规划,将现金、证券、不动产等资产的财产权转移给受托人,受托人再依信托合约管理信托财产从而使受益人获利或者达到其他的目的.。其特点主要为:第一,个人信托类理财产品的投资组合范围广泛;第二,个人信托类理财产品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第三,个人信托类理财产品具有独特的安全性设计;第四,收益率相对较高。

二、国内个人信托业务供需分析

(1)国内个人信托业务需求分析。据估算,到中国高净值个人投资可达到58万亿元的规模,可为个人信托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数据表明:中国GDP达到568,845亿元,比上年提高7.7%(依可比价格计算),并且第三产业第一次超越第二产业,同时近几年中国股市的低迷,使人们对个人信托业务的需求量猛增,个人信托业务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2)国内个人信托业务供给分析。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数据,截至20全国共有信托企业54家,信托资产的规模有史以来最高达到将近11万亿元人民币。然而从股东构成的角度分析,金融机构、中央企业、各级政府占到了九成以上,私人控股信托企业不足一成。而信托业务的创新尤其是获得产品差异化竞争优势以及赢利模式的革新依赖于股权结构的多元化。此外,信托企业如果发行新产品,往往需要获得事前的许可,否则以后可能会出现麻烦,这就大大降低了革新的进度。因此,虽然我国的信托行业在供给方面,仍然有很大的潜力。

(3)国内个人信托业务供求综合分析。通过对国内信托业务的供求综合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目前我国个人信托业务的供求并不平衡,并且是需求大于供给。供给方面需要极大的改善,产品必须多样化,目前行业收入中约88%长期来看不可持续,现有业务中隐含四类风险:信誉风险、信用风险、运营风险、流动性风险。信托企业应力求加强核心能力建设:控制风险的能力、专业化投资的能力、投资咨询的能力以及投资后管理的能力等。

三、我国个人信托业务的不足

(1)信托公司内部风控体系需要加强。一些信托公司的风险控制不到位,信托公司应该加强对风险的监控,以保证投资的业绩不会出现大幅度的波动。虽然信托公司没有义务为客户的投资保本,当客户亏损严重时也不需要承担赔偿。但如果真的发生了大规模亏损,会影响公司的声誉,也为以后信托产品的销售制造了障碍。

(2)信托行业现有业务模式不可持续。信托公司收入的88%长期面临挑战。根据麦肯锡公司的数据,我国信托业收入的39%来自于通道业务。然而,中国的宏观大方向是信托业务结构逐步向非信托金融机构开放,这会促使信托公司的通道业务消失。同时,信托公司20收入的另外49%由私募投行业务贡献,伴随政策的改善,我国中小企业等高风险项目将会越来越多获得银行信贷,将来资本市场会更加成熟,这就压缩了信托公司的私募投行业务的盈利空间。

(3)我国居民对个人信托业务的了解还很欠缺。关注信托产品的主要人群还是集中在特别富裕的人当中,对一般的小康家庭或以上的居民,理财的方向主要集中于买房、定期存款、国债、股票,很多人对个人信托业也不是很了解,这就需要加大宣传信托的普及力度,使闲置资金有了好的投资方向,需要资金的好项目得到资金。

(4)我国个人信托业产品比较单一,需要多样化发展。信托业经营的范围基本包括了除债券债务以外的其他金融业务,现如今经济市场化发展给信托业提出了许多新的信托需求和挑战,金融信托业要在完善规范传统信托服务品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金融信托业的职能,拓展信托业的经营范围,开展信托业务的创新。在另类资产管理、私人财富管理和私募投行方面以及其细分方面进行创新。

四、我国个人信托业务发展建议

(1)加快转型步伐。在未来,信托公司的业务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私募投行业务,信托公司在以后仍然要把私募投行业务作为自己的主要业务,但需要优化和转型;其次,对另类资产管理,在我国这项业务还是一块处女地;第三,私人财富管理,信托公司以后也应该在私人财富管理方面下工夫,给高净值个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2)信托公司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第一,要提高资产获取能力。信托公司应该进一步培养专业化的人员,通过更专业的技术获得更多的投资资产;第二,提高风险管理能力。董事会和风险管理委员会认真负责,保证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第三,提高专业投资能力,最重要的是奖罚分明以聚集一批优秀的人才;第四,提高投后的管理能力,做到全方位的为客户服务;第五,加大产品的研发与筛选能力。建立开放式产品平台,引入外部产品,积极拓展新的产品线,为客户带来更高的服务体验。

(3)加强对信贷风险管控和投资者保护力度。基于信托业务特点和风险分析,监管机构应确保信托公司的杠杆率在合理的水平,且随着房地产泡沫的严重,尽量引导信托公司降低在房地产市场的投入,并要求信托公司的产品可以经受住压力测试;其次还要鼓励民营资本进入信托业,加强竞争,有利于盘活整个行业,并尽量用备案制代替审批制。

篇12:企业管理本科毕业论文

[摘 要]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高速公路将遍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必须把握市场行情信息、科技发展信息、竞争对手信息、科学管理信息,同时要进行管理创新,打破原有思维模式的束缚,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 信息社会;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核心竞争力

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一个以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传输、接收和显示为主的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开始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兴起,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扩散,正在彻底地改变人类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西方有学者将人类社会的这种新的发展形态称为所谓的后工业化社会,又称为信息社会。在信息社会中,各种新事物、新观念、新思路、新理论层出不穷,使人们感到应接不暇。在经济环境瞬息万变、管理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全世界的企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企业必须寻找对策,适时进行管理创新。

一、企业管理观念创新

管理观念是企业从事经营管理活动的指导思想,体现为企业的思维方式,是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灵魂,企业要想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首先在管理观念上不断创新。而要更新观念,管理者必须打破现有的心智模式的束缚,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思维、逆向思维、开放式和发散式思维的训练,并通过综合现有的知识、管理技术等,改进和突破原有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1. “信息至上”观念。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全球信息网络化等高新技术正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信息管理已渗透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不停地与外界环境交流信息如:科技发展信息、市场行情信息、竞争对手信息和科学管理信息等;在企业内部还有一个人、财、物、产、供、销等各个管理环节的信息。这些企业内外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传输和使用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前提。企业必须首先树立“信息至上”的观念,以开放的头脑及时地把握各种不断变化的企业内外信息,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企业管理创新。

2. “能本管理”观念。信息时代的到来,迫使企业具备“以快应变”的能力,以最快速的反应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集中体现员工的创造性和主动精神的智力资本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资源。同时企业的管理方式也在发生历史性的演变,从物本管理过度到人本管理,进而深化为以人的能力为核心的管理,更确切地说就是能本管理。在信息时代,知识、信息、智力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人作为知识的载体,作为知识的创造者和技术的运用者,其智力资本的贡献率是人力资本贡献率的主导成分,并远远高于非人力资本的贡献率,企业间竞争的实质就是高素质、高创新能力的人才的竞争。英国壳牌石油公司的企划主任伍德格告诉我们:企业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或许是具备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因而,企业的管理核心也应该演化为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发挥人才的创造性,侧重于人的智力和创新能力开发的管理,走向人本管理的高级阶段。

3. 从重视经济性转向重视企业伦理。在工业经济社会,企业的惟一目标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因而许多企业对社会财富贪得无厌地攫取,不惜损害社会公众利益,破坏生态环境,竭泽而渔地掠夺自然资源,甚至为了一己私利,损害所有者、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权益。而在信息社会中人们的价值观念、生产和消费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特别是大公司对社会生活方式、道德伦理价值观念的发展变化越来越具有直接的影响,人们要求企业行为更符合社会道德伦理,这使得企业必须从社会伦理准则来认识和规范自身行为,以重视社会责任的形象来赢得人们的赞赏。一是要把企业看成准公共机构,不仅追求利润,而且对保持社会公平做出实质性的贡献。二是作为担负企业经营责任的经营者,除了追求个人私利,还应对出资者的财产负责,保证生产者收入增加、福利改善。三是个体私利的最大化要与整体的社会责任相一致。总之,必须把个人价值与经济效益、社会责任结合在一起。

二、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创新

1. 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化。信息化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基础,企业必须切实加强信息化建设。由于信息化能提高其应变能力,可以进一步融合企业的各种资源,使各项资源能综合、合理、集约、高效地使用,大大提高生产经营效率。随着企业获得和分析处理信息能力的不断提高,企业可以跟踪世界上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的最新成果以及信息的更广泛的共享,与外部尤其是与消费者更直接和密切的联系等将大大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因此,企业必须切实加强信息化建设。

2. 注重柔性与和谐管理。柔性管理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成人们自觉的行动。它的本质是在以知识工作者为本的管理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和谐、融洽、合作、灵活敏捷任性等特征。自我改善的柔性管理以严格管理规范为基础,以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为条件,以员工自我管理为主体,通过一种顺势而人性化的管理来强化管理的应变能力。它是以理性的管理思维,超越了传统的硬性规范管理模式,把刚性管理制度的强制实施发展成为员工自觉的行为要求和弹性的约束准则;把被动的事后惩罚转变为事前预防性的相互监督;把围绕生产的管理结构调整为以市场为中心的灵活应变的弹性管理机构;把员工在企业中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融合。

和谐管理指使组织系统达到内外协调、调和、融洽、谐和的管理。和谐理论是建立在系统理论与系统分析的框架之上的。企业组织是一个系统,它与外界各系统及其本身内部的各种要素都是密切联系的,和谐管理的基本思想就是如何在各个子系统中形成一种和谐状态,从而达到企业组织整体和谐的目的,以实现效率最大化。

要实现企业内部的和谐,首先,领导者应有很强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带头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奋斗,并处处关心体谅员工,善于联系员工,为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创造条件。其次,领导者应有谦逊诚信的品德和民主平等的作风,尊重员工的人格,虚心听取各种意见。其三,领导者应善于在物质和精神上体恤员工。日本的企业界十分强调和谐管理,日本劳工运动评论家森田实对松下公司的这一制度的特点评论说:日本的企业就像父亲,劳工组织就像母亲。公司的中层干部就像亲兄弟,而企业的劳动者便是子女。日本企业所培养的是亲情味的大家庭式的和谐。

要实现企业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和谐,首先,提高产品质量是调试企业与客户、市场和消费者之间关系和谐的重要方面。中国台湾体育用品巨豪、光男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罗光男在讲述自己在调试企业内外部环境和谐方面的经验时说:高质量的产品是实现主动调试客户,使自己与客户能在利益一致的基础上达到和谐的最根本条件。其次,在和谐管理中还必须处理好“和”与“争”的关系。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没有竞争力的企业必然要被淘汰,“和”与“争”是事物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必须正确对待,不可偏废。

3. 组织运作的虚拟化。时代变迁对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打破原有的地域界限,绕过原有的部门层次,与外部组织频繁地进行资源的交流和互补,以群体和协作优势赢得竞争的主动地位;企业的决策不再停留在对内部资源的考虑上,而是借用企业外部的力量,将可利用的企业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整合在一起虚拟运行,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这是信息时代企业组织运作的一个发展趋势。虚拟运作的类型主要有:人员虚拟、功能虚拟和企业虚拟。

4. 营销方式网络化。企业在传统营销中,一般分销渠道相对较长且信息反馈较慢,企业与消费者不能做到“一对一营销”,造成费用高,服务跟不上等问题。internet提供了良好的信息交流和技术条件,使企业的合作竞争战略和虚拟化运作模式能得以实施,使企业能与顾客建立起更为直接的联系。企业通过建立网络营销系统,可以根据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实现个性化生产和服务,扩展企业的生存空间,企业不仅从网上获取大量的需求信息,依靠网络进行预测和决策,而且许多交易行为在网上进行,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因此,企业必须参加网上经营的新战场。 业管理制度创新

管理制度是受企业制度亦即企业财产制度决定的一整套管理行为规范,包括企业领导制度、经济责任制及内部管理制度。在信息社会中,市场信息复杂多变,人类知识日益膨胀。企业要根据管理的基本原则,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对企业原有的一些内部制度进行创新,以适应企业在信息多变的环境中生存发展的需求。

1. 要对原有的建立在精细分工基础上的已不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一些管理制度、企业业务流程设计方面的制度、系统化管理方面的制度和议事决策方面的制度进行创新。

2. 信息管理制度的创新是企业信息化的必然要求,企业必须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的信息管理制度。

3. 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通过员工学习和组织学习的相互促进,不断提高企业职工接受教育的能力,提高企业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潜能。

4. 开辟企业与信息群或信息系统的新的有效的联系方式和途径,建立一种紧密的,渗透式的合作关系。尤其是要提高企业对信息的依赖和开发利用的意识及能力,提高企业对信息作出反映的灵敏程度。在信息社会中,企业对新信息的反映程度和利用率是企业具有活力的重要标志。

5. 在及时、全面掌握市场信息的基础上,要着重培养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信息社会的竞争中,企业的竞争能力最终表现为创新意识的强弱和创造能力的大小。对于获得的信息必须充分的消化、吸收、为我所用,面对市场信息适时调整企业战略,大胆地进行管理创新。

6. 引进竞争机制,完善分配制度。建立员工的竞争体制,营造竞争环境,帮助员工树立自主自强、顽强拼搏、竞争进取的敬业精神和思想观念。要改进分配方式,从按生产要素分配转向按知识分配,体现多劳多得与竞争有机结合起来,运用分配制度激励人学习,用竞争的办法来调节收益分配制度,从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加快学习型组织的建设进程。

四、企业核心竞争力创新

关于核心竞争力的定义,理论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但大多数的研究者都同意,核心竞争力是一组知识和技能的集合,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企业管理创新是以信息和技术为基础而构成的企业内外的成长协调系统,其目标应该紧紧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而进行。培育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学习的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种

1. 企业自己培养获得核心竞争力。企业通过发现、挖掘、整合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并将其培养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有演化法和孵化法。(1)演化法。指经营者选定一个目标,由全体员工在原有工作岗位上一起努力,设法在合理的期限内建立特定的核心能力。这涉及多种组织活动的事实和调整。(2)孵化法。指企业专门抽调人员,组成独立于其他部门的内部小组,负责在2年~3年内建立核心能力。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营造一种培育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让核心能力成长起来。

2. 通过知识联盟获得核心能力。知识联盟是企业间战略联盟的一种形式,它以学习和创造知识作为联盟的中心目标。一个组织只有具有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更好的能力,才能保持竞争优势和立于不败之地。知识联盟有助于一个公司学习另一个公司的专业能力,有助于两个公司的专业能力优势互补,进而创造一个新的交叉知识。知识联盟可以帮助公司扩展和改善其基本能力,有助于从战略上更新核心竞争力或创建新的核心竞争力。

世界上一些大的跨国公司,以其特定的行业正在结成联盟以得到像技术这样关键领域中的外部专门知识。制药业和软件业就属于那些带头从其他行业借用技术以提升其自身竞争力的行业。其通过与human genome sciences公司的合作,skb公司极大地扩展了其研制新药的能力。

3. 通过企业兼并获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兼并是企业扩大规模、快速加入其他竞争领域的一种有效途径。从理论上说,竞争力是不能移植的。但是通过兼并收购,企业把外界拥有关键技术的企业并入企业内部,经过资产重组和企业结构调整,可以将被兼并企业的技术专长整合成企业自身的专长和核心能力。20世纪90年代的“活鱼吃休克鱼,快鱼吃慢鱼”的竞争方式已经转变成21世纪的“大鱼吃大鱼,活鱼吃活鱼”的竞争方式。如美国的惠普公司并购康柏公司、英国葛兰素威廉公司并购史克必成公司和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并购霍尼韦尔就是三个非常典型的例子。通过并购和重组能极大地提高这些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也将迅速改变全球化市场竞争与合作的格局。

五、企业形象管理创新

形象管理创新是信息时代具有创新意识的管理主体运用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在无限的空间和区域内,以最快的速度整合并传递自身的理念、标识、品牌、风气、制度、服务、环境等要素,在诚信方面实现与顾客或公众之间最大限度的“零距离”沟通,塑造并实现管理主体最佳形象的过程。塑造理想的企业形象,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 有形形象的塑造。有形形象的塑造主要是指企业形象中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包括电视、报纸、杂志上的广告设计;包括路灯、路牌、灯箱等平面广告设计。包括环境的点缀、建筑物造型、色彩选用、装潢情调等方面的设计。这些可视要素让公众一看便知企业的形象要么高雅无华,要么富丽堂皇,要么洁净舒适,要么管理平庸等。

2. 无形形象塑造。无形形象的塑造主要从非视觉方面,即从感觉、行为、意识、观念等角度来塑造企业独特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环境氛围。无形形象的塑造比有形形象的塑造更为复杂且重要。它将企业的价值观念、文化氛围等因素融入企业行为、员工行为和管理者行为之中。无形形象塑造实际上就是感觉形象的塑造。当前企业形象塑造主要是诚信形象、道德形象、管理者和员工形象的塑造。

六、结束语

企业管理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现代企业面对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求生存求发展的根本途径。市场引导企业,而市场信息是千变万化、非常活跃的,企业要适应市场并谋求领先,就必须根据瞬息万变的信息,不断调整,创新管理。因此,管理创新是信息时代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没有管理创新,企业就难于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利媛.新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j].经营与管理,20xx,(2).

[2]孙勇.“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管理创新[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xx,(11).

[3]李荣华.信息化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j].广东科技,20xx,(11).

[4]滕佳东.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创新[j].商业研究,20xx,(1).

篇13:专科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专科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专科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薪酬激励,家族管理,原因分析

[论文摘要]本文从激励理论的角度,阐述了我国民营中小型企业在薪酬激励方面存在的家族式管理双重标准,管理不完善、薪酬不公开、不公平性、激励不及时和无非经济性薪酬设计等问题,分析了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我国的民营经济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发展和壮大的,截止到年末,在我国GDP中,民营经济占到了66%,民营企业数量发展到了365万家。在我国就业人口中,90%的人在民营经济企业工作,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和社会稳定的基本因素。

由于我国的民营中小型企业发展历史较短,经济规模较小,人力资本储存量较少,从事行业普遍科技含量较低等原因,影响了其管理水平、人员素质和企业竞争力的提高,而改变这种被动局面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建立科学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进而改善企业的人力资本结构、提高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极,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一、民营中小型企业薪酬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1.家族式管理模式的双重标准。家族式管理目前仍是我国民营企业管理的主要模式之一,家族企业传统的建构方式是以“三缘”文化为基础的合作方式,即所谓的血缘、亲缘、地缘等关系。以“三缘”文化作为一种原则,具有对一些人群的聚集力,同时也意味着对另一些人群的排斥力。在家族企业里,员工大致上可分为两种,分别是有裙带关系的家族员工和外聘员工。家族员工经常担任高、中层管理者,经常出现排斥外聘员工的现象。在薪酬管理方面同样存在“双轨形式”和“双重标准”,家族员工工资高,待遇好,而外聘的工资低,待遇差。

2.薪酬战略缺失,薪酬体系不健全。在民营中小型企业中,制定有切实可行的企业战略的公司很少,拥有符合企业战略和企业现状的人力资源战略、薪酬战略的更是凤毛麟角。大多数民营中小型企业能意识到人才的宝贵,但极少有将企业和人才战略与薪酬战略相结合的。它们薪酬理念缺乏,员工的薪资标准仅仅由老板根据当时具体情况和凭经验与应聘人员谈判来确定薪酬决策的随意性强,薪酬结构单一。

3.薪酬管理不完善,内部公平性不足。民营中小型企业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员工的工资标准或是约定俗成或是由企业领导随意确定,薪酬不能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和优化工资体系,结果使薪酬本身失去了应有的激励作用。许多民营中小型企业都采用薪酬保密制,产生薪酬的内部不公平问题,随着企业规模的壮大,岗位与薪酬不匹配的问题就会越严重,从而影响员工士气和组织的凝聚力,造成公司关键人才的流失。

4.职业发展通道缺乏,升薪通道单一。民营中小型企业一般规模小,组织结构更加强调灵活,所以在大多数民营中小型企业里面,没有对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进行考虑。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缺乏,薪资晋升渠道不畅,不利于员工的有效激励。另外,中国的“官本位”意识会诱导企业大多数发展潜力良好的员工首先考虑将其全部精力倾心于职务的晋升上,从而缩小企业高素质员工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5.薪酬激励不及时。很多民营中小型企业的没有认识到适时有效激励的重要性,当员工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了杰出业绩的时候,企业的一线经理不运用包括薪酬激励在内的激励手段,对员工的行为进行及时的肯定,这会极大地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同样是奖励,如果过上几个月,它的作用将大打折扣,对其他员工的示范作用也将会大为降低。

6.福利体系不完善,忽视非经济激励因素。国内中小型薪酬管理的另一个是不够重视员工的福利待遇,造成福利体系很不完善,很多企业的管理者没有从战略的'角度认识到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认为这部分的支出对企业来讲是多余的;很多企业福利项目全凭管理者一时高兴或企业效益较好时临时确定的方案,对员工没有长期的激励作用。同时民营中小型企业往往不够重视员工的非经济性报酬,无法实现企业对员工精神上的激励。有些企业的薪酬待遇虽然不低,但员工呆久了之后普遍都有工作没有精力、缺乏激情的现象。

二、原因分析

1.家族式管理的局限性,将薪酬视为企业的纯支出。民营企业一般由有血缘关系相连的家族作为大股东控制企业经营,企业经营者绝对控制着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家族企业的天然封闭特性本能地反对这种人力资本的引进,企业经营者缺乏现代薪酬管理基本理念,认识不到员工薪酬水平提升与员工素质提高互动的良性循环,即使力排众议,引入部分企业需要的员工,也会在报酬上进行“克扣”,目的是降低企业成本。

2.对人力资本与传统资本增长的互动关系认识不足。企业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在资本结构中的相对地位处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对于民营企业来讲,一方面人力资本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而物质资本的重要性则相对下降。另一方面不少民营企业对厂房、设备方面投资热情颇高,对提高员工薪酬水平却心有不甘。而对人力资本投资,例如培训、干中学、期权、股权等方面的投资就更少了。

3.现代薪酬管理理念、方法与技术导入不足。在企业创业阶段,规模小、人员少、结构简单,薪酬单一,作为企业家的业主可以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地监控企业运作,对于员工的薪酬发放也在“随意”中合情合理。但是,随着企业的逐步壮大和外界竞争的加剧,这批“老板”们自身素质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尤其在现代薪酬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的把握上更显匮乏,亟需专业人员为其出谋划策。

4.薪酬激励机制中的资源相对匮乏。我国的民营中小型企业从成长历程、资源状况、政策保障、管理水平等因素来看,是中国经济体制中相对弱势的群体。当企业在经历了创业的艰难和有限资源的投入,获得一定的回报和增长时,企业中拿出多少财富(成本、利润)、未来的成长空间(股份、期权)来进行薪酬激励,决定因素是企业经营者的胸怀和决心。而当企业经营出现了营业下降和利润降低的状况时,企业的激励机制由于资源相对匮乏的原因,使一些企业 “有心无力”,无法兑现承诺。

三、解决对策

根据我国中小型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参考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按照薪酬管理的成功规律,结合国内民营中小型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我国民营中小型企业薪酬管理的对策,以实现薪酬的激励作用。   1.与企业战略结合,设计科学有效薪酬激励体系。企业只有通过薪酬和福利,实现对用工的激励作用,才能把企业战略和员工需求联系起来,达到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的统一,才能更好地留住和使用所需人才。民营中小型企业在设计薪酬时,要关注薪酬管理对企业战略目标的的支持,考虑如何使企业通过薪酬管理体系来支撑企业的竞争战略,获得竞争优势。在企业发展战略的基础上,要结合人才市场的价格水平以及其他行业的综合情况,科学设定价格标准,来确定企业的薪酬战略,薪酬战略确定以后,将薪酬战略转化为具体的薪酬制度和薪酬管理流程,完善战略性薪酬体系的设计。以此将员工的努力和行为集中到帮助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和生存的方向上去,使员工和企业确立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从而促进企业战略的稳步实现。

2.逐步弱化家族式管理,建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在薪酬制度制定及执行中,尽量减少来自家族成员的干扰,充分发挥企业中家族成员利于团结共进的好处,让非企业员工的关联家族成员的薪酬制度间取得一个平衡点。加强对企业中家族成员的的督促与监管,以同岗同酬、岗变薪变,有意识强化“自己人”与“外人”薪金上的竞争性,不吝啬对“外人”的升职加薪与其它激励,这有利于淡化家族企业的管理弊端,增强企业的合力与活力。

3.及时调整和优化薪酬系统,建立弹性绩效考核机制。民营中小型企业在开展薪酬管理工作时,应保持薪酬系统的适度弹性。为了使员工之间的薪酬水平有合理的差距,企业首先要强化岗位,淡化身份,以岗定酬、按绩效取酬的原则,正确评估每个岗位的价值并对全体员工确定合理的薪级。同时,建立弹性绩效评价体系时,一方面,要将任务目标与绩效考核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数据说话,以业绩论英雄,使考核有据可依;另一方面,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后,原来的薪酬体系可能会失去其科学合理性,企业就要考虑对原有的薪酬体系进行优化,重新达成平衡。

4.建立多元化福利体系,提高员工满意度和忠诚度。当员工在选择工作时,往往把福利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进行考虑。虽然民营中小型企业制定的福利水平与大企业不能相提并论,但是可以按照内部的公平性、外部的公平性、激励性、可行性四项原则设计一些灵活的福利措施。可以把福利设计基于业绩和能力的非普惠性的动态福利计划,要求员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福利报酬,这样既节约了成本,又达到了激励的作用。也可以设计低成本、贴近员工生活的多元化的福利项目。比如,节日慰问、免费单身宿舍、交通补贴、免费工作餐、免费定期体检、文体旅游等福利项目,这些都是留住员工的福利性措施。另外,企业可以根据员工的需求,制定自助式福利,让员工在一定范围内选择适合自己的福利套餐即自助式福利,那么员工对福利的满意度将大幅度提高,激励作用更为明显。    5.有效利用非经济性报酬,实现激励作用。民营中小型企业在非经济性报酬方面缺乏合理有效的利用,这些非经济性报酬包括工作的挑战性、责任感、成就感、个人发展的机会、关怀、赞赏、尊重等。尤其是对于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这种精神激励尤其重要。民营中小型企业中优秀和骨干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内容,他们流动性较大,也是企业间竞争的焦点问题,如何进一步吸引优秀人才,留住优秀员工,减少员工流失率是当前民营中小型企业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难题。民营中小型企业经营者应该在重视物质薪酬的同时,给予精神薪酬更多的关注,针对不同性别、年龄、教育水平的员工的对工作安全、家庭照顾、发展潜力、培训机会等不同的需求程度设计相应的非经济性激励办法,以实现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和企业发展创新的目标。有条件的民营中小型企业可以进行股份制改造,吸收广大员工入股,其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大家都成为企业的“老板”,当企业的主人,为自己打工挣钱,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从而真正地调动起每个人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增强企业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董福荣等。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M]。中山大学出版社,。

[2]刘军胜.薪酬管理实务手册[M].机械工业出版社,.

[3]刘昕.薪酬福利管理[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4]毛清华等。中小企业薪酬留人对策分析[J]。经济导刊,2007,11。

篇14:企业管理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摘要:自1958年,莫迪格莱尼和米勒发表《资本成本、公司价值与投资理论》 提出MM理论,开创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国内外许多经济学家对资本结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公司业绩受到资本结构的影响。我们认为,资本结构和公司业绩具有着相互影响的关系。本文运用实证方法,建立了公司资本结构与企业经营业绩之间相互关系的经济计量联立方程模型,通过运用EXCEL和Eview3.1统计软件对选取的'样本数据进行了处理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了资本结构和公司业绩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结论:资本结构和总资产收益率之间具有强相关性。

关键字: 资本结构 企业业绩 线性回归

一、资本结构的概念

对于资本结构的概念界定,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见解。有西方学者认为:“相对于负债率、杠杆率和其它衡量一个公司总负债情况的术语,资本结构通常严格地用于支持公司运作的‘永久性’或长期性资本。”沈艺峰①持有类似的观点:“资本结构这个词是现在通行的提法,早些时候,它更习惯被称为财务结构。现在大部分的文献都把资本结构和财务结构看成是可以互相替代的两个词,都是指“企业长期融资工具的组合”,也就是“企业负债与权益的比例”。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有些学者的观点则不同,他们认为:“广义上说,资本结构涵盖了一个公司(包括它的子公司)的公募证券、私募资金、银行借款、往来债务、租约、纳税义务、养老金支出、管理层和员工的递延补偿、绩效保证、产品售后服务保证和其它或有负债。”它代表了对一个公司的主要权利。张维迎(1995)②提出了与之相近的观点:“在一个给定的时点上,资本结构就是资产负债表右边不同项目的比率,包括总股本与总负债的比率,不同股东持有的股本的比率,不同债务之间的比率等等“。

不同学者对资本结构的定义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主要体现在对负债的认识上,第一种观点认为资本结构是企业取得长期资本项目的组合及其相互关系;另一种则认为资本结构表现为企业全部资金来源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即企业资产负债表右边不同项目的比例关系。这里,我们更倾向于后一种观点。

二、资本结构和公司业绩相互作用分析

(一)资本结构对公司业绩的作用分析

通过以上对资本结构概念的理解,我们认为资本结构主要是指负债与总资本的比例关系,即资产负债率(负债/总资产)或者负债/(负债十权益),因此,这里我们提出假设,资本结构中的负债与权益的比例关系能够对企业的经营业绩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此首先分别阐述负债与权益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1.负债与公司业绩

自从资本结构理论提出以来,MM定理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权衡理论,优序融资理论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MM定理的假设条件下,资本结构对公司业绩是没有影响的。MM定理认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会随着负债/权益比的提高而降低,较高的财务杠杆可以提高公司业绩;权衡理论认为,由于企业负债率的上升所带来的风险和相关费用的增加,企业不可能无限制的追求减税收益。随着企业债务的增加,公司陷人财务困境甚至破产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增加,相应的破产成本、财务困境成本以及有关负债代理成本都会随之增加,从而降低了企业价值,资本结构对公司业绩会产生非线性影响,即“倒U型”的影响关系;在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提出融资次序理论,根据该理论,当公司拥有良好的经营业绩时,公司更有可能从内部进行融资以满足其资金的需求,因此,业绩优良的公司拥有较低的资产负债率。所以该理论则提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财务杠杆比率与公司业绩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2.所有者权益与公司业绩

所有者权益,也称为所有权结构,是指资产扣除负债之后,公司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股权结构在公司治理中占有控制性的地位,涉及到公司内部控制权的分配。

西方的学者曾经做过研究并提出,由于股权分散可能会导致对企业的监督不力,因此,股权结构与公司业绩呈正相关关系。但是,这些研究是建立在西方发达资本市场基础上的,因此,在实际运用时,需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 中国的证券市场并不十分发达,而且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股权分散,同时存在着国家股,法人股和流通股三大类不同类型的股权,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控制权市场,难以发挥市场的监督管理作用。因此,只有法人股股东可能对公司的决策控制起一定作用。所以,本文对不同的持股股东与公司的业绩之间的关系不做研究,只研究股权集中度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我国学者肖作平()③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和公司业绩之间呈现倒U型的关系,认为股权集中度和公司业绩呈现倒U型的关系。这说明大股东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公司的经营激励,大股东具有较强的激励来监督经营者一行为,且大股东也有这种能力来保证其自身利益不受经营者损害。但是随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大,大股东的利益与外部小股东的利益常常不一致,两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利益冲突,这样会使中、小股东利益受损,权益代理成本大。而董梅生,李致平(2005)④的研究结论却是,公司业绩和股权集中度不存在倒U型的关系。可见,从目前来看,我国学者并没有对此达成一致的看法。

(二)公司业绩对资本结构的作用分析

下面我们考虑公司业绩对资本结构的反作用,我们认为由于市场是不完善的,税收、破产成本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各种因素的存在使得公司业绩对资本结构产生反作用。主要包括两个观点:

一是效率风险。该观点认为:高效的经营管理可以减少预期的破产和清算成本,因此盈利能力强的公司将倾向于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因为在现有既定的资本结构下,利润效率(profit efficiency)可以创造更多的预期收益。因此,高效的经营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保持较低的资产负债比来抵御未来的风险。其成立是建立在以下两个条件上的:利润效率和未来的预期收益之间存在强烈的正相关关系;从高效的经营管理中获得的超额收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保持较低的资产负债率来控制风险;

二是特许权价值。此观点从收入效应的角度考察的。认为,如果公司能够预期保持高效率的运转,那么高效的利润效率会产生大量的经济租。而现有的股东为了保持它们的经济租不会因为破产或者清算而丧失,法律论文就必须维持更多的股份来维护他们的利益。因此,按照该假说,由于股东为了保护它们从利润效率产生的特许权价值不会因为清算或者破产的原因而丧失,所以高业绩的企业将选择较高的权益资本比率。

三、资本结构和公司业绩之间相互关系的计量经济模型分析

在我国现阶段,从目前国内的研究文献来看,研究企业的经营业绩的财务指标主要包括:每股净收益,市赢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这些指标相对来说应用比较广泛,并且其数据的取得都可以在企业财务年报中获取,因此相对简单。根据本文研究的目的,在结合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后,本文选择总资产收益率作为描述公司绩效的指标,我们认为,这指标可以用来描述了公司业绩,因此,可以用其检验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

(一)研究问题

许多研究人员都认为,盈利能力能够影响企业资本结构,在这一观点上是基本一致的,但国内与国外研究人员对于企业业绩和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得到一个统一的意见。

我国的上市公司比较不成熟,并且由于企业面临政策不稳定、资本控制权变动和投资者权益定义模糊、法律对投资者权益保护不力等问题,所以,采用保留盈余融资的方式相对更为普遍,并且由于企业在盈利能力上缺乏稳定性。因此为了求持续发展和安全稳定问题的考虑,更多的考虑权益融资,企业还未真正树立股东权益最大化的理念,在盈利年度保留较多盈余资金来改变自身资本结构仍然是主要现象,而很少采取避税来获取收益。所以,提出我们研究问题:公司业绩对资本结构具有较强的作用,资本结构对公司业绩也起到了反作用,二者之间是负相关关系。

(二)引入控制变量及选择的原因

经过对其他学者文献的总结,我们一般认为公司规模、公司成长性、公司风险、股权结构、资产的流动性、公司治理状况等几个因素对资本结构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主要原因如下:

1.公司规模的大小对资本结构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从破产的威胁来看,大公司可以通过多元化经营来规避风险,具有较稳定的现金流,抵抗风险的能力很强,不易受到财务困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公司规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度量公司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因此,公司规模对资本结构有一定的影响;

2.对于成长性较高的公司,代理问题比较严重。当债权人意识到这一点时,就会要求更多的利息作为补偿。因此,引起所谓的投资不足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推断:公司成长性和资本结构之间有影响作用;

3.股权结构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初中物理论文主要是通过对管理者的激励机制,使其持有一定的股份和外部大股东通过对公司施加控制,从而决定其资本结构这两种途径发挥作用。但是现阶段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控制权市场,公司管理者的持股比例非常低,并且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上市公司更愿意通过股权融资来筹集资金。因此,股权集中度会影响资本结构进而影响公司的治理机制,有利于公司业绩的提升。但是过度集中可能会损害公司业绩,引起代理成本。因此,本文认为股权集中度对公司业绩有显著影响;

4.资产流动性流动性高的公司支付短期到期债务能力较强,流动性应与杠杆正相关,但具有较多流动资产的公司也许会用其为投资融资,资产的流动状况便会对杠杆产生负面影响;

5.流通股股东对公司治理有显著的作用。但是,我国的资本市场并不十分发达,上市公司基本上被国家或法人控制,小股东缺乏监督约束经理层的动力和手段,对公司治理的监督作用难以发挥,公司绩效与流通股负相关;

6.一般认为,规模较大的监事会、更多的独立外部董事、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离.可以较为有效地对经理人员实施监督。其有效的发挥作用可以有利于公司业绩的提升。因此本文选择监事会规模作为影响公司业绩的变量之一。

综上所述,本文将上述几个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分别研究其对资本结构和公司业绩的影响。

(三)样本数据集

本文选取了日用轻工产品行业40多家上市公司的20的数据(2005年共有60家本行业上市公司,剔除了几个样本),选择同行业,是为了保证可比性,对资本结构和企业业绩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数据来源于金融界网及证券之星---财务风向标,均为手工收集。

篇15:建筑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建筑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概论;安全管理

建设项目管理是以具体的建设项目或施工项目为对象、目标、内容,不断优化目标的全过程的一次性综合管理与控制。其内涵就是:自项目开始到项目完成,通过项目策划、项目控制,使质量目标、进度目标、费用目标和安全目标得以实现。鉴于建设项目的一次性,为了节约投资,达到节能减排和建设预期目标的实现,建造符合需求的建筑产品,作为工程建设管理人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工程项目管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并在具体的工程项目管理中注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

一、质量管理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在建筑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如何提高施工质量管理水平是每一位企业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可用以下几句概括:确定目标,明确责任;分解落实,详细交底;针对难点,组织攻关;样板示范,摸索经验;跟踪控制,严格把关,做好质量控制;定期对产品质量进行有效监测。建立健全质量全过程监控制度体系,以科学的方法、手段及运用三全控制基理对工程质量进行干预和控制,使工程质量始终处于动态管理之中。

1.建立质量自检制度。工程质量的优劣牵涉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也是一个企业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一般来说任何一个工程建设项目都应当接受企业自身的监督。企业自身监督就要求每个建筑施工企业都应当建立起一个行之有效的质检机制和质量体系,通过自检制度的运行达到质量的持续改进。现行的机制主要是项目质检员及各施工员(工长)驻工地监督施工质量,分公司质检员巡查项目质量情况,总公司质检科组织定期质量验收,做到层层负责的监督对工程质量把关。

2.第三方质量监督。第三方监督指业主(监理)的监督,是目前最权威性的监督。由业主委派或委托的质量监督小组,长驻工地,对工程中尚未施工或正在施工的和已完成施工分部、分项工程及各道工序进行全面监督。

上述这两套质检机制共同组成控制工程建筑施工质量的完整体系。既明确分工,又密切联系,有效地保证工程能够达到预定的质量目标。

作为管理人员,管理工程施工质量是现场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工程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质检员的管理水平和监管力度。现场监督对于施工作业中每道工序做到现场检查发现问题,随时指出并纠正,检查手段采取实测实量和整体观感相结合的方式,已形成的成品有权责令施工人员推倒重来。召集现场管理人员,对施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予以指明,严格对施工工人进行工序技术交底,纠正错误,限时改正。编制质量控制书和指导文件,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质量通病详细说明,指明对策,明确责任并责成项目部责任人员限时整改。同时,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应根据工程性质和特点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方式,但必须以国家规范和验评标准为依据。管理人员应当主动与业主(监理)部门沟通、密切配合企业自检部门共同管理。

二、进度管理

工程项目能否在预定的`时间内交付使用,直接关系到项目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发挥。人为因素、技术因素、材料和设备因素、机具因素、地基因素、资金因素、气候因素、环境因素等都对工程项目的进度产生影响。针对上述情况,作为管理人员应充分考虑施工过程中的材料、天气、人员以及其他资源配备情况,编制合理具体的进度计划,计划进度至少阶段应精确到月、分部精确到周、分项精确到日,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计划施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计划不是流于形式,应付检查,而是施工的有效指导方向。要搞好项目的进度管理,需要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1.建立项目管理的模式与组织构架。一个成功的项目,必然有一个成功的管理团队,一套规范的工作模式、操作程序、业务制度。

2.一个严密的合同网络体系。一个较大的工程,是由很多的建设者参加的共同体,这就需要有一个严密的合同体系,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从而避免相互的拆台、扯皮。

3.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三级工程计划。这一计划不仅要包含施工单位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包含业主的工作、设计单位的工作、监理单位的工作,以及充分考虑与施工密切相关的政府部门的工作的影响。

4.设计单位的确定及设计合同的签订,以及设计质量、速度的检查、评审。设计的工作质量决定了项目施工能否顺利实施。

5.施工单位的招标、评标及施工合同的签订,包含总包、分包单位的选择,材料、设备的供货合同的签订。

6.工程前期政府手续的办理以及市政配套工程的安排。与政府机关的充分沟通与良好关系,是项目成功的保证。

三、成本管理

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形式分为预算成本、计划成本、实际成本。预算成本反映的是各地区建筑业的平均水平,是根据施工图和工程量计算规则计算出来的工程量,以及套用相关的取费标准计算得出的,计划成本,指项目管理部门按计划工期的有关资料,在实际成本发生前计算的成本。实际成本,是施工项目在施工期内实际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的总和。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比较可揭示成本的节约或超支,说明经营效果。实成本和预算成本比较,可反映项目管理的盈亏情况。根据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的特点,施工成本管理要紧紧围绕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几个方面展开,在施工成本保证工期和质量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利用组织措施,经济措施、技术措施、合同措施等手段把成本控制在计划范围内,加强建筑工程成本管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企业内部要制定劳动定额,根据工程量套用公司内部劳动定额,计算出人工总量。控制好人工总量,就能控制好人工费用,从而达到控制工程成本。

2.加强材料管理,建立限额领料制度,严格材料出入库管理,对施工现场耗用较大的辅材实行包干。

3.提高机械设备和周转材料的利用率。定期对施工机械检查、维修、保养,租赁的设备或周转材料用完以后立即归还租赁公司,既加快施工工期,又减少租赁费用。

4.为达到缩短工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正确选择

施工方案是关键,在施工过程中努力寻找各种降低成本、提高工效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

5.在施工中严格做到:按图施工,按规范施工,严把质量关,确保工程质量,减少返工造成人工和材料的浪费。

6.精简管理机构,减少管理层次,节约施工管理费。

建筑工程的安全生产管理,就是施工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组织安全生产的全部活动,通过对生产因素的具体控制,使生产因素不安全的行为和状态减少或消除不引发事故,从而保证施工项目的正常运行。安全是天,是责任,安全生产是企业的生命线,它是维持生产的重要条件,是企业生产正常进行的最大保障。

安全与生产同步,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安全寓于生产之中,并对生产发挥促进与保证作用。坚持“四全”动态管理,安全工作不是少数人和安全机构的事,而是一切与生产有关的人的共同事情,缺乏全员的参与,安全管理不会有生机,效果也不会明显。生产组织者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固然重要,全员性参与安全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生产活动中对安全工作必须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动态管理。

坚持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分析事故的成因,人、物和环境因素的作用是事故的根本原因,从对人员和设备的管理方面,去分析事故,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和设备的不安全状态,都是酿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制定安全管理措施。加强施工工程的安全管理,制定确切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十分重要。根据施工生产特点、工程特质制定详细的项目安全风险预测及相应的保证措施,并对项目风险进行分解,把安全责任落实到各部门、班组及个人,以便在项目实施全过程更好地管理。加强安全教育及培训,做好生产前的安全技术交底,生产中实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安全检查,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生产预案,做好监管。

四、总结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风险、投资、合同、进度、质量、人员等多方面的工作,涉及设计、监理、施工、设备、物资、运营等部门和单位。因此,只有各方通力合作,切实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进度管理和安全管理,才能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浅谈中小型服装零售业员工管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优化农村乡镇财政论文

乡镇财政管理的问题与思考论文

乡镇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探讨论文

电大护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财税的论文

乡镇企业管理战略论文

电大园林专业毕业论文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答辩自述稿

毕业论文答辩自述

乡镇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乡镇企业管理毕业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乡镇企业管理毕业论文(合集15篇)】相关文章:

乡镇交通安全工作实施方案2023-04-02

英语毕业论文答辩自述开场白2022-06-03

财政学试题2023-09-14

硕士论文答谢词2023-01-01

新农村建设的环保困境与成因分析论文2023-01-10

乡镇土地项目工作实施方案2022-06-03

土木工程硕士论文范文2022-11-07

完善地方税的体制综述论文2023-12-13

行政管理的社会调查报告2023-10-26

《长沙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细则》2022-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