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健康的实现论文(精选12篇)由网友“GLPL”投稿提供,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过的浅析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健康的实现论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浅析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健康的实现论文
浅析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健康的实现论文
摘 要: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要建设者,为使大学生能更好地承担起这一重任,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便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健康心理的大学生能更好地应对社会的挑战。主要介绍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对其提出解决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知识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重要的建设者,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大学生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这便要求大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可以适应社会的压力和在社会中遇到的挫折,但是当代大学生往往因为各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一些心理上的问题,阻碍了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现实情况与自我预期不相符造成消极心理
现代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处于学校及家长的保护下,对一些事情的认识不正确,往往不是过于积极便是过于消极,对事情没有一个界定,处于两极之间。大学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充满幻想,这些幻想往往是过于美好且不符合实际的。当大学生真正开始大学生活时,便察觉到大学的现实生活和自己所想的完全不一样,这样的想象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使大学生不能更好地适应,从而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2.挫折产生抑郁,有自杀倾向,抗压性差
生活往往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处于家长的`宠爱下,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当面对这些挫折时,大学生会产生焦虑、自我怀疑甚至自我放弃,采取一些过激的行动。
3.互联网的自由使大学生沉迷网络
当代大学生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对大学生来说充满了诱惑,网络环境是自由的,大学生可以把在生活中遇到的苦闷通过暴力游戏和对别人的恶意攻击抒发出来,随着这种习惯的逐渐形成,大学生会把生活和网络环境相混淆,从而做出一些自毁前程的事情。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现方式
1.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大学生对社会认识不深,社会阅历不丰富,心理承受能力较轻。为了改变大学生这种现状,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学校要联合家长鼓励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让大学生走出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在新环境中体会挫折,增加对社会规则的认识。如,鼓励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内打工、勤工俭学,通过勤工俭学让大学生抛开学生的身份,以一个社会人的身份体会社会中的酸甜苦辣。
2.丰富教师资源建立术业有专攻的教师团队
现今大学教师体系中,心理相关专业的教师较少,往往是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后,教师并不能及时发现,从而导致了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学校要丰富教师资源,通过校园招聘、社会招聘或定向培养等多种方式,在大学校园中引进具有心理学知识的教师,做到术业有专攻。同时,要对普通的授课教师进行心理学方面的培训,如,对教师开展心理知识讲座或是开展关于心理健康的研讨会。普通的授课教师同学生接触的时间较长,为使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便需要授课教师拥有健康的心理,教师在教师生涯中也会遇到许多问题和挫折,有时也会产生心理问题。其次,学校要构建综合性互补的教师体系,通过将专业性教师同普通教师的教学活动相重合,让教师之间有话题可谈,增加教师之间的熟悉感,当教师授课时察觉到某些学生的异样时,可以与专业教师进行探讨,及时获得解决的意见、建议。
3.针对大学生普及心理知识
学校要通过各种手段向大学生普及心理方面的知识。首先,学校可以把大学生心理卫生健康以及心理学等课程引入学科体系中,通过把以上课程设置成大学生的必修课,使大学生了解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在进行心理健康课程的授课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了解心理健康的具体操作方法。如,在针对大一新生的期望与现实不符的问题上,授课内容主要应包括人际交往、自我探索、情绪表达与控制、网络运用、团结协作等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对学生进行课堂训练,让学生在课堂训练及不同角色的扮演中体会到新的感受,并将感受到的贯彻到自己的大学生活中。其次,要重视大学中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的社团组织,学校要积极支持这些社团的各项活动,因为这些社团组织中的成员都是在校大学生,大学生对这一群体是充分了解的,这些组织进行的活动往往都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可以规避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些敏感问题。
总之,当代大学生中仍存在许多心理方面的问题,但是我相信,随着学校的重视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定会使大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卫生习惯,最终实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操作与实务[M].教育科学出版社,.
[2]施福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篇2: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病因病理学分类标准:这种标准最客观,是将心理问题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的医学标准。如果一个人身上表现的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可以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依据,则认为此人有精神疾病。 其心理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因则归结为脑功能失调。
第1篇:精细化管理视域下的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从精细化管理的角度开展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引导当代青年健康成长,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高校应根据精细化管理的三原则,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及时总结、建章建制,深入、系统、制度化地开展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养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精细化管理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唯有身心健康的大学生才是未来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栋梁之才。
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门机构,配备足够数量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大学生心理健康议题日益重要和复杂,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本文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针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将精细化管理概念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以便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身心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的普及,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但是心理障碍仍是近年来大学生休学、退学的第一位原因[1],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已越来越不容乐观。
四川省“大学生心理咨询与治疗”课题组对西南地区八所院校4万名大学生抽样调查表明,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人数比例达31.13%,其中偏严重的人数占12.24%,严重者占0.81%[2]。
从统计结果看,女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高于男大学生,贫困生与单亲家庭学生有心理问题的概率较高,且心理问题较严重[3];家庭所在地是农村的大学生比来自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城镇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4]。
综合来看,有20%-30%的大学生存在心理症状,轻则影响学习效率,重则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正在成为衡量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标准,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多样性、复杂性和重要性也为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仅凭经验显然无法适应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质量,引入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是必由之路。
二、精细化管理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精细化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方法,是社会分工精细化和服务质量精细化的反映,具体内容是运用专业化、系统化、数据化和信息化的手段,制定合理、可操作的目标和工作制度,并对工作结果进行量化考核。
它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一种思想和管理模式,以“精确、细致、深入、规范”为特征,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目标。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这一管理理念,既可以从理论上形成组织管理的一种“精细”境界,又可以从实践上为高校提供一种提高组织管理水平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心理健康涵盖两个指标:一个是适应性指标,另一个是发展性指标[5],既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应环境,又能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
作为一种高效、集约的管理模式,精细化管理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帮助大学生达到积极的心理健康状态,提供优质、贴切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因此,高校必须从精细化管理的角度,实现重点突破与循序渐进相结合。
三、心理健康教育精细化管理的实现
要想通过精细化管理模式来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态势,必须把握好三项原则:首先是精确原则,高校应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的阶段性目标,并定期量化考核;其次是细致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既包括分院系、分年级、分阶段的纵向细化,又包括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对学生性格特征、家庭背景和未来发展的横向细化;最后是可操作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应在高校现有人员配置下得到有效的开展。
在精细化管理三原则的指导下,高校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养工作还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系统化,加强心理咨询中心与学生社团、辅导员等心理教育环节的统筹联动作用。
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作为校内专业机构,拥有专业背景以及在校内的稳定地位,但是资源有限,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需求。
因此,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化,发挥联系、调动、组织安排的功能,指导、吸引相关的学生社团、心理学专业及相关院系、社会组织与个人的资源为本校提供心理服务,实现涟漪效应。
高校的辅导员队伍是与学生一线交流的重要力量,能够从学生那里得到及时的反馈信息,对学生的动态了解最清楚。
心理咨询中心应与辅导员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机制,有助于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第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制度化,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相关机制。
首先,积极开展入学心理普查工作。
大学生新生入学时的心理健康普查能更加高效地识别那些最需要心理辅导、进行心理干预的学生。
此时学生刚进入大学,面临适应大学的挑战、同学竞争的压力,心理往往容易出现问题。
尽早识别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个体,及时干预,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其次,要建立危机干预工作的预案,设置定期排查的工作体系。
针对个体的轻生举动或想法、校园内重大事故、地区受灾等不同的危机事件,高校要建立相关应急预案,包括危机的识别与应对,危机发生时、发生后的处理与干预,目击者的干预等多方面内容。
个体的危机事件往往有一些早期表现,应设置定期排查的工作体系,防患于未然。
同时,还要考虑到季节对人的心理影响,在春、秋两季对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加以排查和辅导。
第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深入化,高校心理服务需针对性和层次性对应。
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需要高校广开源,提供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心理服务。
然而,当代大学生逐渐增多的需求和校方提供的有限的心理资源方面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需要教育者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提供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心理服务。
高校心理服务的层次可多样化,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讲座的覆盖面最广,内容可以浅显易懂,以兴趣介绍为主;课程的规模可大可小,涉及的课程内容也可深入浅出;心理团体服务、心理咨询服务则面向少部分有需要的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服务,这其中也包括危机干预。
同时,争取对大学本科新生开设必修的心理健康课程。
在大学低年级学生中普及、宣传心理健康教育能起到“打预防针”的作用,这样学生在高年级面对感情、学业、就业等的压力时能够选择接受心理咨询的服务。
如师资力量不足、现有条件有限无法开设这样的课程,则建议动员学校学生社团、相关院系、社会团体的力量,多举办心理健康讲座。
结语大学生日益丰富的心理世界带来“心理健康标准”的多元化视角。
当代大学生受到多元文化、各种媒体、网络信息的影响,价值观、人生观的选择与实践呈现更加丰富的态势,当代社会的潮流趋势也会令他们对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发生变化。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应在精细化管理的视域下更加精准地开展多样化、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生态文明等全面发展的当代社会,心理健康标准也应有更大的宽容度,能够包容更多的大学生群体,对社会的创造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同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坚持对主流价值观念的引导,帮助当代大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项目名称:盐城师范学院校级人文社科项目(14YCKF010)
参考文献:
[1]俞少华,张亚林.我国大学生心理辅导现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131-132
篇3: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社会原因浅析论文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社会原因浅析论文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身心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长期以来,贫困大学生的经济求助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其实一些大学生的“精神求助”同样不容忽视。据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组的一项调查显示,北京市有xx%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卫生问题,其中女生的心理健康差于男生,低年级学生差于高年级学生,农村学生差于城市学生,来自边远山区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最高,为xx%。大学生的心理困惑从何而来?
概括来说就是一“高”一“低”:高,大学生是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群体,自我成才欲望非常强烈;低,其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经验,适应能力较差。正是这欲与不能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体来说,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
一、家庭教育的影响。
1、不适当的教育方法和教养方式。
长期以来,在高考指挥棒的调遣下,学校和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只重视智力教育,而没有将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渗透到其中,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同时,在教养方式上,相当一部分家长因为受教育程度较低,多采用简单、粗暴的传统的家长制手段。这种消极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品质。总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学校、父母的教育观念、家庭教养方式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正相关系。
2、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忽视。
相当多的家长在子女考入大学后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提供经济支持上,而对子女的心理成长问题则关注不够。家庭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大学阶段的家庭教育是以往各阶段家庭教育的延续,但又有其特殊性,这主要体现在对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主要是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其内容是配合学校、社会进行综合素质培养。这就要求家长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观念,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好其心理压力的调节和疏导工作。
二、社会现实的影响。
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在促进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的同时亦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使人感到精神压抑、身心疲惫。改革开放给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随之出现的一系列社会不良现象亦使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诸多矛盾,甚至切身感受到社会转型期的阵痛,这使得大学生人格弱点泛浮出来,形成心里疾患。
人的心理素质是伴随着人的成长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于我们过去忽视了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因此,加强高等教育中的心理素质教育尤显重要,只有心理素质提高了,大学生才能正视社会不良现象,才能变压力为动力,更好地争取和把握社会机遇。
三、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欠缺。
学校教育在一个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但尚没有形成完全健康的人格。从现在大学生的心理困惑看,许多都是由于人格障碍而导致的。然而,据报道,北大校医院心理咨询中心每周一至周五下午应诊,预约就诊的患者已经排到了两个月以后;北京xx%的高校至今还未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亦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教师,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仍被混同于一般的思想问题施以不科学的教导。
针对当前的现状,高校应逐步完善两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建立专业化队伍,强化心理咨询功能。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没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容易在引导方法上产生偏差,因此建立一支合格的高校心理咨询队伍时不我待。其二,心理教育课程化、多渠道开展。在大学阶段绝大多数学生碰到的只是些寻常心理问题,对寻常的心理问题走预防之路远胜过“亡羊补牢”。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的课程,同时,通过校刊、校广播站、校园网等载体,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篇4: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3000字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共同的教育使命,两者的进一步融合是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客观需求。尽管各有侧重点,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同属于精神领域工作,并且有着共同的教育对象———具有独立人格和主观能动性的青年学生个体。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共同的教育目标是二者融合的前提之一。此外,当代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全能人才,过硬的综合素养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与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一样,心理健康素质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成分。只有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社会适应力,才有可能培养出道德高尚、体质强健、心理健康、文化素养过硬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内容上互为补充、相互促进。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侧重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及马列思想基本理论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侧重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二者虽各有侧重,却并不是完全分离的,它们不但有着共同关心的问题,也都属于人的精神领域和意识范畴,具有相互渗透的基础条件。方法上,心理健康教育更为系统,操作性更强,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值得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学习借鉴。
二、以创新思维发掘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点
1.转变教育理念
以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个性与能力不够重视,一味地向学生灌输道德规范和知识。在缺乏人文关怀的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被理解成一种专门治疗心理疾病、只面向少数病态学生的特殊教育形式。对此,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摈弃学生不正确的理解,树立起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此外,既不可有意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割裂开来,也不要简单地将它们混为一谈。要客观地看待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联系,利用它们互为推动、互为补充的深层关系促进两者的共同发展;二要尊重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独立学科的特异性。只有这样,才能在不影响二者有效融合的前提下真正发挥出各自独有的教育优势。
2.创新工作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离不开工作机制的支持与保障。对此,高校需要积极探索出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长效工作机制。同时,要进一步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融合互动,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机构和领导体制,为两者的深度融合创造制度、人力及物质上的保障。
3.改革教育手法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所采用的方法既有共同点,也存在差异。应在保留两种方法各自优势的同时以相互借鉴的方式探索出更多共同适应于二者的方式方法。对此,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借鉴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思维和宏观视野,变被动为主动,将个体的'受教育对象发展普及到广大学生群体之中。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正面作用,认真挖掘潜在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逐步形成集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于一体、融教育与自我教育于一身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意识地摆脱说教式的方式。即要尽快建立起集启发、渗透、集中教育于一体的教育方法体系。在教育过程中,不应忽视不同学生在个性、气质及心理特征上的差异,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
三、以内容渠道拓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针对性
1.强化政治方向引领
当代大学生成长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不同文化的冲击容易动摇他们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信心。信仰的迷失和价值观的嬗变让青年学生在对自身的过度关注日趋功利化,继而精神萎靡、思想空虚。而这种心态特点无疑会打破大学生原本稳定的心理结构,并引发他们种种心理问题和行为失范。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是交织产生、相互关联的。一个人的心理问题能够在侧面反映出这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反之,一个人是否三观端正又多少少少决定了这个人能否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从这个角度看,想要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效果,强化其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就必须紧跟时代节奏、尊重大学生心理与思想之实际,不断强化对他们的政治引领。这就是说,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及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根本指引,引导学生了解党的基本理论、路线及纲领。同时,还要在此基础上积极展开革命教育、国情教育以及科学发展观教育,帮助学生认清国家命运、坚定政治方向、明确自身责任,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寻求到自身价值与社会需求间的平衡点。
2.坚持情理交融
长期以来,情理脱节一直是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社会快速发展、急剧变革的今天,青年学生亟需思想政治教育以一种科学的视角来阐释他们在社会中遭遇的大量感性现象。这提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源自对学生群体及他们真实生活的贴近。只有寓理于情,将理论融入现实,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大多有一定的人生经验与知识储备,但尚未形成坚定的价值观,容易表现出明显的趋利性特点。这就是说,不论是心理健康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都不能脱离学生的现实状态和个体特征。唯有想学生所想、与学生群体打成一片,才有可能以真情感染他们,以智慧启迪他们。做到以真情打动学生、以真理说服学生,让学生在具有穿透力的理论中构建起做人的理想和有作所为的信念,在情感的震撼中生发出为真理奋斗和为他人造福的人生志向。
3.注重人文关怀
为了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入融合的有效性,高校还需进一步重视对青年学生的人文关怀。首先,必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目标,帮助大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自身的社会适应力,做到内外兼修、德才并进、知行合一。所以,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智力、观察力和记忆力,引导他们丰富学识、开拓视野,培养创新能力,还要注重大学生意志、情感、人格以及心理因素的发展。其次,要重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太过看重外在影响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而忽视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种背离大学生身心特点的教育模式常常让高校的思政工作事倍功半。只有尊重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思维实际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从而达到引导大学生主动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目的。
四、创造条件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1.创造和谐的育人环境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外在条件之一。校园文化至关重要,因为它是大学生思想品质、道德情操和美好心灵形成的重要环境因素。所以高校必须加紧校园文化建设,从文化、舆论和校园周边环境等方面入手提升校园整体环境。一要通过文化体育、理论研讨及科研交流等活动彰显时代精神,引导大学生领会人生精要,继承优良传统,不断成长。二要充分整合好校内外的教育资源,灵活调动包括家庭、社会在内的各方力量,动员他们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合力,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提供一个合适的大环境。
2.强化德育师资队伍建设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的另一个必要条件和重要基础就是拥有一支高效优质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不但要专业知识过硬,更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同时做到结构合理、专兼结合。所以高校绝不能松懈相关教师选择的每一个环节,既要严格筛选、合理任用,又要用心培养、促进其不断成长进步。通过深入的职业素质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的服务能力、管理能力、教学能力、网络运用能力和应急管理能力,并逐步形成一个有利于教师人才选拔的师资队伍长效建设机制。具体来说,一要做好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工作。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德育建设工作者,抓好他们的选拔、培训及管理工作将有利于高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并且能够间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互渗。二要对相关教师展开工作方法指导和心理知识培训。必须确保上岗教师具有过硬的心理健康知识、足够的思想政治素养以及强烈的职业奉献精神。同时要鼓励他们长期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线,不断累积教育实践经验,逐渐发展成为专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和专业人员。
3.落实全程、全方位育人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同样不能偏离“育人”轨道,应有意识地将“育人”的理念贯穿于高校管理、教育及服务等各项工作中。例如,为了强化对学生的心理干预,可以建立起专门的校园心理咨询工作室,以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管理心理健康档案、展开心理健康检测等方式来强化大学生的心理应急性和社会适应力。再如,为了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体系,进一步统筹课堂教育资源、积极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机会、主动组织好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并充分利用好社团、网络、班会、党团组织及各类学生组织等不断探索新的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不断更新、充实和完善方法体系。
篇5: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
我们每一个人本应心理健康如上所述,但由于我们在生命历程中所受到的心理伤害。生活中的所谓正常人,其实并不在人的最佳状态,只是处于人的最佳状态与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 我们实际离自然赋予我们的能力有很大的差距。
第1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机制探讨
摘要: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出各种新要求,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创新。
创新的路径主要包括完善配套制度,形成综合管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以互联网建设为基础,优化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方法、发挥高校教育资源优势开设特色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创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建立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机制
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健康的理解和要求也在发生着变化,在青少年期尤其是大学阶段心理健康是各种健康领域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伴随社会信息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在发生着一系列新的变化,在大多数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上,确实存在着一些个别的和严重的心理问题,其情况的复杂性是前所未有的。
因此,在立足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际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创新是新时代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1]。
一完善配套制度,形成综合管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即具有阶段性特征也具有综合配套的要求,在实践工作中还要结合具体院校特点进行实施。
首先,预防是各项工作的基础,建立预防机制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提,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筛查(人格、情感、心理问题的检测),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人员的职业化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化和常规化,做到“防微杜渐”。
建立心理问题的全程跟踪制度,及时掌握有问题个体的心理变化情况。
以专职老师为基础,立足课堂教学的宣传教育;调动心理委员为基础的学生自助团体,引导学生自觉关注心理健康问题;同事,将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宣传活动融入到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发挥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多重功效[2]。
再次,建立心理问题预警和应对机制。
从特定人群入手:贫困学生、单亲家庭、残疾或家庭突发变故等,建立起班级、寝室为单元的问题筛查机制,在发生心理健康问题时能及时预警。
与此同时,从制度建设上建立以自杀问题、伤害问题和突发社会事件为对象的心理危机应急防御机制和技术训练,在特定问题发生时能够及时准确的进行心理干预。
以求最大程度减少可能造成的损失[3]。
二以互联网建设为基础,优化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方法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引导者人类的各种行为随之都在发生变化,大学生是接触新媒体速度最快,受其影响最大的一个群体。
因此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高度重视对网络媒体的建设工作,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积极作用,克服其弊端,让学生在一个健康向上的自媒体环境下成长。
从措施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引导学生的网络使用习惯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教育的环境上首先要加强大学生网络意识和能力教育,科学认识互联网的本质,自觉抵制各种来自网络的不良信息的侵蚀。
引导他们正确认知网络的价值,注重网络道德和网络法规教育。
提升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的规范性和合法性[4]。
(二)建设心理网站各个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网络资源建设具有院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吸引学生参与到网站的教育过程中,以生动和有针对性的信息来引导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网络教育,以网络形式向学生介绍掌握心理知识的重要性和进行自我认知与调节的有效方法。
网站建设中应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创设不同的内容板块,如学习问题、恋爱、就业、人际交往、心理测试及心理咨询等内容,这些内容和形式进一步延伸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和扩大教育的内容。
互联网的便捷性、隐蔽性和保密性能够使咨询者快速放下戒备、吐露心声。
以网络为基础的咨询形式可以有效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保持咨询活动的隐秘性,进而有效减轻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压力[5]。
三发挥高校教育资源优势开设特色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往往内容单一,形式趋同,仍然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形式,教学方式相关较为被动,其实施效果不明显,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各高校都结合自身特点,有针对性的开设了相关的特色性课程和活动,使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取得了积极的实践效果,具体做法包括;
(一)建设校园心理咨询室,作为一种传统咨询方式,仍具有很好的技术优势,针对个别有具体心理问题的学生,个案咨询能够较好的解决其心理问题。
对咨询室的建设立足于行业规范的基础上,努力体现本校特色,并对专职心理咨询师进行专门的培养和行业规范教育,并逐步形成专职与兼职相结合咨询团队。
(二)开设特色课程。
高校的教学资源优势是其他任何教育领域都无法比拟的,这同时也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主要资源优势,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授课形式,向以选修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的方向发展,这其中各类特色课程都注重了对新的心理学实用技术的引进。
包括沙盘游戏疗法,绘画疗法,心理电影赏析等特殊性内容的引进。
(三)开展多元活动,优化教育环境。
以第二课程、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社团为载体,为学生营造开放多元的心理较快教育活动领域,注重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和主动性,化解传统教育活动中的形式化和重复化倾向。
以学生自觉自愿的形式进行自我教育和环境熏陶。
(四)重视家庭与社会力量的参与。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样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大学生脱离原生家庭并不意味其影响会降低,反而我国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特定的家庭教育氛围(青少年期的过度关注),使得学生们对家庭和父母的依赖仍非常强烈,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性的心理资源,吸收大学生原生家庭来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6]。
四创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学校教育是以教育一个能够独立适应社会生活的自然人为目标,个体的健康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更应该包含心理的健康,收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对青少年的评价长期以学业成绩作为主要指标,但它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
在进入大学以后对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和自我调整能力的提升将是一个重要的任务,以往我们将心灵健康教育更多集中在问题学生群体,忽略了对多数学生的关注和教育工作。
从教育内容上更多强调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并从传统的课堂教育向生活教育、理念教育和行为训练方面转化,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渐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
树立以发展咨询为核心的大咨询观念。
将关注的重点集中在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情感与事业、日常生活事件的处理等普通的心理问题上。
将发展性心理咨询贯穿于学生成才教育的始终,这种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长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建立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问题,即包括学生为主体的对象,更包含一只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队伍。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组成应该是多元化的,即包括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更包含学生干部、党员和各类社团骨干。
即外在的教师帮扶资源和学生自我有效的自助力量。
两者的有机结合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稳顺畅和谐发展的基础[6]。
这其中对辅导员的要求日益增高,一是要求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要进一步提高,今天的学生工作不在是单纯的以学业和生活工作为主的标准化工作了,它伴随高等教育职能的升级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变迁而发生着新的变化。
要求辅导员要有更为专业化的知识储备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紧跟时代发展的节奏,充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心理需要,为大学生提供更为专业和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郭滨.信息化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J].赤子,,(7):165-165.
篇6:试析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论文
试析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论文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涉及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文章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多年研究及跟踪调查出发,认为当代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比例有扩大和上升的趋势,表现形式日趋多样,产生原因也越来越复杂。据此,文章进一步归纳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的常见症状及其特点,并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基本因素,以期积极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症状,影响因素
当代大学生是我们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是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是21世纪中华民族的主力军。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其自身未来的发展,也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而且还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建设。因此,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基本现状
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多年研究及跟踪调查情况看,虽然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有较高的智力水平,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学习效率较高;有较稳定的情绪,乐观自信,充满朝气和活力,对生活有满足感,对美好的未来有向往;有较健全的意志,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自我调节。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比例有扩大和上升的趋势,表现形式日趋多样,产生原因也越来越复杂。近年来一系列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形势比较严峻。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主要有三个特点。
1、心理不健康者比例较大。近年以来,学术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不同研究框架下的、大量的统计数据无一不揭示着这样一个事实: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不容忽视。一项针对浙江四所高校的统计分析认为,大学生中“对心理健康的概念基本掌握的学生占到总人数的45、13%,而47、51%的大学生只是对心理健康的概念有所了解。80、38%的学生认为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基本健康,认为自己的心理健康程度一般的学生达到60、24%。”而另一项关于湖北某高校学生的研究发现,统计样本1300余人中“阳性症状检出率为58、46%,中度以上可能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0、94%,排在前3位的是强迫、人际敏感和抑郁。”
2、心理不健康者比例不仅较高,还有逐年增长的趋势。资料显示,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天津市体育卫生验收资料统计,在全市5万大学生中,16%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即8000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良,主要是恐怖症、焦虑症、疑病症、强迫症、神经性抑郁症和情感危机等。同时期国家教委对12、6万大学生调查发现心理疾病发病率高达20、23%。进入1990年以后,这一比例在大学生中又增加了。1992年四川省“大学生心理咨询与治疗课题组”对西南地区八所院校4万名大学生抽样调查表明,有较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的大学生高达31、13%;1994年成都地区高等学校调查发现大学生中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常模者占34、4%。此外,由于恋爱、学业、人际关系原因自杀的学生也年年增加。正如前述,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日趋多元化发展,大学校园已经不再是以前的“象牙塔”式的清静之地,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由此面临更大的挑战。
3、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形式多样,产生原因也较复杂。宏观地讲,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习、就业、恋爱、社交等几个方面。事实上,这种影响机制要比我们想象的复杂许多。研究表明,“在敌对性、恐怖与偏执上,女性比男性更为突出”,“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优于非独生子女”,“非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素质状况优于经济困难学生。”根据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的统计,求询者的大学生中以神经症性障碍占大多数,高达69、4%,人际关系和环境适应问题占14、5%,重性精神病和心身障碍占12、1%。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常见症状
根据统计资料分析及调查访谈可知,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神经症、人格障碍和精神病。
1、神经症。神经症也叫神经官能症,是一种干扰人的正常生活,削弱人的适应能力的中等严重程度的心理障碍。大学生常见的神经症有五种。
(1)焦虑症。焦虑症是人体持续性精神紧张或发作性惊恐状态。具体来说,个体因担心达不到预期目标,有可能丢失有价值的东西,致使自尊、自信受到威胁而紧张不安,由此产生的一种十分复杂的消极情绪状态。大学生在学习、择业、交友、恋爱、成才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大多有强烈的焦虑反应,长此下去,极有可能形成焦虑性格。学生的焦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来源并非现实的威胁,而是来自内心,通常没有明确的客观对象和具体内容。主要表现在自我焦虑与考试焦虑两个方面:自我焦虑――青年时期比任何年龄更关注自己在他人尤其是异性心目中的形象,学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焦虑。考试焦虑――进入大学的大部分同学在中学时期学习成绩都较为突出,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以及面对暂时的成绩排名落后的现象,部分同学无法适应,无端担心考试失败,进而产生考试焦虑情绪,不能自我调节。
(2)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特征的神经症。个体因过度忧愁和伤感引起的情绪体验,它表现为情绪低落、对事物缺乏兴趣、表现麻木或冷漠。这是个体对挫折的一种自我保护或防御性反应。当个体对战胜挫折自感无能为力而失去信心和勇气时,对未来充满悲观的期望,就对追求目标失去兴趣,而表现出冷漠、麻木状态。
(3)强迫症。强迫症是青年期极为常见的一种症状,指患者在主观上感到有某种不可抗拒的和被迫无奈的观念、情绪、意向或行为的存在。病人清楚地认识到,强行进入的、自己并不愿意的思想、纠缠不清的观念或行为都是毫无意义的,明知没有必要,但不能自我控制和克服,因而感到痛苦。
(4)恐怖症。恐怖症是指个体对某些事物或特殊情境产生十分强烈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与引起恐惧的情境通常极不相称,难以理解。患者明知自己的害怕不切实际,但不能自我控制。恐怖症有以下几种表现:社交恐怖;旷野恐怖;动物恐怖;疾病恐怖等。
(5)神经衰弱。神经衰弱是一种常见的多发心理性疾病,多是由于某些长期存在的精神因素,引起脑机能活动过度紧张而产生神经精神活动能力减弱。
2、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是指明显偏离正常人格,并与他人和社会相悖的一种持久和牢固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方式。人格障碍有相对的稳定性,一旦形成就不易改变,且矫治困难。大学生中常见的人格障碍及特征如下:
(1)偏执型人格。偏执型人格的人表现为容易产生偏执观念,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有极强的自尊心,同时又很自卑,好嫉妒,看问题主观片面。常常言过其实,怪癖古怪,失败时常迁怒或归咎他人。
(2)强迫型人格。强迫型人格的人表现为常有个人的不安全感和不完善感,因而焦虑、紧张,过分地自我克制,过分自我关注,事事追求完美,同时,又墨守成规,处事拘谨,缺乏应变能力。
(3)冲动型人格。冲动型人格的人表现为情绪不稳,常因微小的精神刺激而突然爆发非常强烈的愤怒情绪和冲动行为,而且自己不能克制。
3、精神病。精神病是一种重度心理疾病,它是指人脑机能活动失调,丧失自知力,不能应付正常生活和现实保持恰当接触的'严重的心理障碍。大学生中常见的精神病主要有情感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以及反应性精神病。对于患有精神病的学生,要格外予以关照和治疗,以期控制病情的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
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个是内部因素,一个是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是指大学生在特定时空状态下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外部因素是指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内部因素。
(1)自我同一性危机。在大学阶段青年学生不断反省自我,探索自我,思考人生,确定“自我同一性”,经历着种种内心自我评价与认知的矛盾和迷惘,情绪起伏大,容易诱发心理障碍。
(2)个性的缺陷。同样的环境、同样的挫折,不同的个体会有不同的反应。这与人的个性有直接关系。性格过于内向的人、过于斤斤计较的人、孤僻封闭的人、自卑忧郁的人、急躁冲动的人、固执多疑的人、爱慕虚荣的人,以及娇生惯养而感情脆弱的人,都比个性开朗大度、乐观的人更易患心理疾病。
(3)心理素质的不完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他们的成长发展,也影响他们的健康。从现实看,随着整个社会紧张性刺激增多而带来的应激和压力增加,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已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不少大学生自制能力差,对挫折缺乏必要的承受能力,惧怕失败。一遇到矛盾就自责自怨或一味埋怨社会和他人,灰心失望,精神不振,由此造成恶性循环,而陷入消极的心理状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心理疾病。
(4)情绪发展的不稳定性。大学生的情绪处在最富动荡和最复杂的时期,鲜明的特征是情绪的两极性。情绪起伏过大,左右不定,而缺乏对事物的客观判断;强烈的情感需求与内心的闭锁,情绪激荡而缺乏冷静的思考,极易走向极端,使他们常常体验着人生各种苦恼。由此产生内心矛盾冲突而诱发各种心理障碍。
(5)性的生物性与社会性的冲突。大学阶段,人的生理发育基本成熟,性机能的发育产生了性的欲望与冲动,但由于社会道德习俗、法律和理智的约束,这种欲望常被限制和压抑。一般情况下,大学生通过学习、娱乐、社交等途径使生理能量得到正当释放、升华或补偿。但若不能通过妥善的途径、手段处理好性压抑问题,它就可能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这种疾病常常是潜藏在心灵深处,很难引起人们的觉察。性的生物性一旦冲破各种约束或压抑没有得到一定程度的宣泄和转移,就可能会做出越轨行为。性心理失去平衡,情绪经常过分激动、消耗精力,造成精神萎靡不振,学习注意力分散,智力活动不能正常进行,以致影响学业和生活。
2、外部因素。
(1)学习负担过重。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长期学习负担过重使大脑过度疲劳,大脑皮层活动机能减弱,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受到限制而影响学习效率。学习负担过重与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学习贪多求全,自我期望过高,家长及外界压力过大等,均会一定程度地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
(2)恋爱失败。大学生恋爱失败会使当事人深深地受到自尊和情感的伤害。此时,有人可能会对生活、对人生感到绝望,也可能将自我与他人隔离开来,以保护自己免受更多的伤害和自尊心的损毁。失恋心理障碍表现为自卑、悲观、空虚、悔恨、厌世以及夜不安寝、食不甘味,还有的表现为颓废、灰心丧气、萎靡不振等,严重者甚至会产生自杀意念或自杀行为。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对大学生恋爱观的教育。
(3)社会环境。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的空前繁荣、生活质量的极大改善、社会的巨大进步,同时也伴随着躁动起伏、动荡不安,诸如产业结构调整的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大学管理体制改革、大学生培养费用分担、就业双向选择、就业难度加大,等等。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充满了矛盾与冲突,必然导致部分大学生的心理矛盾与冲突加剧,诸如取义心理与取利心理的冲突、平均心理与先富心理的冲突、保守心理与竞争心理的冲突、为社会服务心理和满足个体需要的心理冲突,等等。长时间的心理失调必然带来心理适应不良的种种反应。
(4)家庭环境方面的影响。作为人生旅途的第一站,家庭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具有不同寻常的影响力。家庭被认为是“制造人类性格的加工厂”,来自家庭方面的压力以及挫折是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及障碍,甚至产生自杀意念或行为的客观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由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着上述诸多问题,产生原因也多种多样。因此,极其有必要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并积极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7: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分析及措施论文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分析及措施论文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二、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1、客观方面 :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www.zlunwen.com
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2、主观方面
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
一是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优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
二是失望与失宠感。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
三是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
四是畏首畏尾。 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
三、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篇8: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解决办法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解决办法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也引起了医疗工作者的'关注.本文从医学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并进行了相关剖析,指出了预防和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途径.
作 者:曾祥英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校医院,武汉,430062 刊 名: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DULT EDUCATION COLLEGE OF HUBEI UNIVERSITY 年,卷(期): 21(4) 分类号:B844.2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问题 解决办法篇9: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社会原因浅析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社会原因浅析
(宁琳(_)于2003-1-10 15:53:01发布)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身心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长期以来,贫困大学生的经济求助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其实一些大学生的“精神求助”同样不容忽视。据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研究课题组的一项调查显示,北京市有16.5%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卫生问题,其中女生的心理健康差于男生,低年级学生差于高年级学生,农村学生差于城市学生,来自边远山区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最高,为19%。
大学生的`心理困惑从何而来?概括来说就是一“高”一“低”:高,大学生是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群体,自我成才欲望非常强烈;低,其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经验,适应能力较差。正是这欲与不能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体来说,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
家庭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影响
1、不适当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方法和教养方式。长期以来,在高考指挥棒的调遣下,学校和家长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学生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应试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方法,只重视智力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而没有将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渗透到其中,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同时,在教养方式上,相当一部分家长因为受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程度较低,多采用简单、粗暴的传统的家长制手段。这种消极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品质。总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学校、父母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观念、家庭教养方式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正相关系。
2、大学生家庭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忽视。相当多的家长在子女考入大学后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提供经济支持上,而对子女的心理成长问题则关注不够。家庭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大学阶段的家庭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以往各阶段家庭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延续,但又有其特殊性,这主要体现在对大学生的家庭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主要是非智力因素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其内容是配合学校、社会进行综合素质培养。这就要求家长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观念,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好其心理压力的调节和疏导工作。
社会现实的影响
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在促进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的同时亦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使人感到精神压抑、身心疲惫。改革开放给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随之出现的一系列社会不良现象亦使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诸多矛盾,甚至切身感受到社会转型期的阵痛,这使得大学生人格弱点泛浮出来,形成心里疾患。
人的心理素质是伴随着人的成长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于我们过去忽视了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因此,加强高等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中的心理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尤显重要,只有心理素质提高了,大学生才能正视社会不良现象,才能变压力为动力,更好
[1] [2]
篇10: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探析论文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探析论文
摘要:杰出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保障,但在现实日子中,不少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呈现一系列的心思疑问,严峻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日子和作业。如何对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辅导,协助他们优化人际关系,调适其心思疑问,就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字:大学生;人际交往心思 ;对策
一、人际交往及其效果
人际交往也称人际关系,是指人运用言语或非言语符号交换意见、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的进程。杰出的人际关系不光可以稳定情绪,给人以安全感,还有助于个别自我意识的深化发展。关于大学生而言,维护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不只是大学日子学习的需要,也是将来走向社会的需要,它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人的全面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际交往适应才干是大学生社会化适应才干的归纳体现。
二、今世大学生人际交往心思特点
1.自卑心思。自卑是一种过低的自我评估。自卑的浅层感触是他人瞧不起自个,而深层的体会是自个瞧不起自个。自卑的人失望、郁闷、孤僻,简单消沉地评估自个,总觉得自个在容貌、身材、常识、才干、谈锋乃至穿着等方面不如他人,低人一等 ,假如遇遭到他人的的嘲笑与侮辱,更是甘咽苦果,忍辱负重。为了到达在交往中的“完美”,不敢进入新的交往,将社交圈子束缚在狭小的范围以内,形成了人际交往隔阂的局势。
2.自傲心思。自傲者在人际交往中通常变现为傲气轻狂、高高在上、自命不凡,视他人为下级、被教学者。在与他人处事中,过于信赖自个,而不信赖他人,只关怀自个的需要,很少思考对方的需要,有时常常成心使对方堕入出丑、为难、为难地步。自傲的人自以为是、咄咄逼人,傲视一切,然后禁锢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3.羞怯心思。害臊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思现象,年轻人面临新环境的交往活动,常常体现出害臊、胆怯、拘束不自然。当他们在陌生人面前,或是在世人面前说话时感到严重,语无伦次,言不尽意,然后他们的举动见人脸红,手足无措。因为害臊者在人际交往中过多束缚自个的言行,无法充分地表达自个的情感,常形成交往两边的不了解或误解,且无法与人交流,继而阻碍杰出人际关系的形成。
4.猜忌心思。猜忌心是在交往中因为片面推测而发生的对他人不信赖的复杂情感体会,体现为对他人 的言行敏感,总以为他人在谈论自个,瞧不起自个,而对他人老是持不信赖的.情绪,不愿讲真话,戴着假面具与人交往。猜忌是大学生展开交往的大敌,它不只会使大学生之间关系松懈,也会使同窗好友因猜疑作怪而发生裂缝,使人际交往堕入消沉被迫的窘境。
5.妒忌心思。妒忌是在人际交往中,发现自个的才干、学习、声誉等方面不如对方而发生的一种不悦、自惭、仇恨乃至带有破坏性的做法。妒忌心思是一种消沉的心思品质,变现为对他人的长处成果心怀不满,抱以嫉恨,总期望他人落后于自个,乃至采纳不合法的做法给他人形成损伤。妒忌会吞噬人的理智,形成品格歪曲,通常是以恨人开端,以害己告终。
三、对于今世大学生人际交往心思疑问的对策
1.规矩人际关系的知道。首要,要准确知道自我。经过与社会上和自个位置 、条件相类似的人相比来知道自个,在对比中认清自个的优势和下风,长处和矮处,到达扬长避短,完善自个的目的。其次,要承认特性。大学生应当知道到,不一样的人的特性是千差万别的,互相相处中发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咱们不能盼望得到每个人的认同,与每一个人都成为好兄弟,但要尊敬这种不一样,以一种宽恕的情绪对待他人。准确的社会认知观的形成,有利于增强自傲心,消除自卑、孤僻等消沉心思。
2.遵从人际交往的准则。首要,对等准则。在中国社会,无论是公事仍是私交,都没有凹凸贵贱之分,都要以兄弟的身份进行交往,切忌因经验缺乏、经济条件差而自卑,也不要因为自个年轻优异而得意忘形。其次,真挚准则。真挚是一种对人脚踏实地的情绪,是待人诚心诚意的友善表明,真挚的心能使交往两边志同道合,互相肝胆相照,能使交往者的友谊地久天长 。虚伪是交往的大敌,大话、诈骗、玩弄、自私是就义友谊的恶魔,有必要坚决抛弃。最终,宽恕准则,体现对非准则性疑问不锱铢必较,可以以德报怨、宽恕大度。
3.培育人际交往的品质。一是自傲,在人际交往中自傲的人老是不亢不卑,落落大方,谈吐沉着;自傲者决非顾影自怜,盲目狷介,而是对自个的缺乏有所知道,并长于听他人的劝告与协助,勇于改正自个的过错。二是信赖,信赖即是信赖他人的真挚,从活跃的视点去了解他人的动机和言行,而不是口是心非。三是热心,热心能给人以温暖与安全,促进人的彼此了解,融化冷酷的心灵,交流人们的情感。
4. 把握人际交往的技术。一是学会协助他人。以彼此协助为开端的人际关系不只使杰出的人际关系简单建立,并且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思间隔。当人遇到困难波折时,哪怕是他人一个真挚的笑脸,一个别贴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言语,都能让人感到安慰,感到振奋。二是学会适度赞扬。赞许他人要讲究尺度和方法,不能太夸张夸大其词,要长于调查和发现他人的长处,说出对方的可赞之处。三是学会诙谐。诙谐是美德和才智的结晶,是常识和才干的展示,大学生要学会诙谐,注意培育自个敏锐的调查力、丰厚的想象力、灵敏的应变力。
参考文献:
[1]崔艳侠.今世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及才干培育[J].辽宁教学行政学院学报,(3).
[2]倪嘉波.大学生人际交往心思疑问的成因及对策[J].教学探究,(2).
篇11: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索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索论文模板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成长期,与社会接触较少,生活经验不足,心理承受能力相对降低,一旦遇到挫折,极易陷入消极低靡状态。思想不够成熟,加上周围环境影响,极易产生困惑和矛盾。
第1篇:舞动治疗与传统团体辅导在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对比
摘要:本文分析了舞动治疗团体辅导与传统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中的优势,着重探析了舞动治疗团体辅导与传统团体辅导的作用,并探索了舞动治疗团体辅导与传统团体辅导的实施策略,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关键词】舞动治疗;团体辅导;传统;大学生;心理健康
随着近年来大学生犯罪、道德问题等事件的频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而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的高校来讲,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则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责任。
再加上,当今素质教育改革发展要求高校除各专业教学外,还必须注重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为此,高校必须从本校学生实际心理健康状况出发,通过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学体系,引入以舞动治疗团体辅导以及传统团体辅导为代表的先进心理辅导方式,并借助其各自优势作用的发挥来改善目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1相关概念简述
1.1舞动治疗团体辅导
舞动治疗团体辅导通过采用舞蹈动作来调节心理情绪,促进个人认知以及个体身体与社会整合的治疗方法。
舞动治疗团体辅导不同于舞蹈表演也不同于健身舞蹈。
舞蹈治疗团体辅导倾向于创造性艺术表达,要求团体成员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缓和感情冲突、净化情绪,进而通过舞蹈与身体的协调来感受精神美感。
同时,团体成员沉迷于舞蹈动作,享受舞蹈美的过程会使团体成员的精神得到极大的满足,达到治疗效果。
舞动治疗主要分为支持性舞动治疗、内省舞动治疗、心理分析舞动治疗。
1.2传统团体辅导
与舞动团体辅导鲜明的舞蹈特色不同,传统团体辅导类型多样化,主要以团体之间的咨询、商议或是小组化的辅导等形式来开展。
传统团体辅导一般是在一定情境的创设下而开展的一种特殊的心理辅导活动,对于心理问题的预防以及治疗都有着很好的功效。
在实施方面,传统团体辅导一般都是在问题的导向下,通过信任氛围的创设,来组织团体成员一起来对问题的解决之道进行倾听和探讨,并在这一过程当中对成员的内在潜能进行充分的挖掘。
从技术方面来讲,“解析”、“澄清”、“角色扮演”、“反映”这四种在传统团体辅导中的应用率最高。
2舞动治疗团体辅导与传统团体辅导在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方面各自的优势分析
2.1舞动治疗团体辅导的优势作用
2.1.1舞动治疗团体辅导对大学生自身的作用首先,舞动治疗团体辅导以舞蹈动作为切入点来进行治疗,符合人类的自然本性。
团体成员在舞动治疗的过程中能够通过自由的身体舞动,来达到回归自然的状态,进而在舞动的过程中释放压力、缓解情绪;其次,不同风格的舞蹈动作可以帮助团体成员放松身体,进而获取身体的刺激和启发,达到治疗效果;最后,增强身体动力。
舞动治疗团体辅导能够使辅导人员通过对学生舞蹈动作的分析,来探究学生的心理和情绪,发现团体成员的心理问题,进而根据成员的心理问题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
同时,舞动能够增强身体动力,加强人的身体感受,以此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2.1.2舞动治疗团体辅导对大学生人际接纳层面的作用首先,促进学生个体与辅导团体之间目标的一致性。
每一舞动治疗团体依据其心理辅导重点不同,都有其独特的行为准则及辅导计划,且每一名学生参与团体接受心理辅导的目标具有着高度的一致性,都是为了改善自身某一方面的心理健康状况,不断完善自我而来;其次,在交际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心理换位思考的习惯。
舞动治疗团体辅导使团体成员可以在舞动的过程中,互相就各自的舞动情况以及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而分析结果的产生就必须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对对方舞动情况的不断观察和欣赏来做为分析的基础,以提出具有一定见解的结论。
而这一过程需要团体成员进行心理换位,能够站在对方情绪、心理角度来对其表现出的舞蹈姿态进行解析;最后,虽然舞动治疗团体辅导采用舞动的方式进行治疗,但是并没有要求成员的舞蹈基础,成员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和竞争关系,这对其和谐辅导氛围的营造是极为有利的。
2.1.3舞动治疗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生活感受的作用首先,提升自我价值感。
通过舞动治疗团体辅导活动的开展,伴随着大学生自信心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明显提高,学生对自我的认同感也会出现一定的变化,这对其在生活当中自身价值观的树立是极为有帮助的;其次,
舞动治疗团体辅导坚持人本主体精神,以学生为本开展心理辅导,使心理辅导更加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着重帮助学生解决其生活当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最后,促进身心平衡。
舞动治疗团体辅导能够在乐舞结合的过程中增强舞动治疗团体辅导的艺术性,引导团体成员体会不同风格的舞蹈动作,探索舞蹈动作中的对立与统一,促进身心平衡发展。
2.2传统团体辅导的作用
2.2.1传统团体辅导有助于团体交流的开展传统团体辅导的主要形式决定了其对于加强团体成员之间的交流具有一定的效用,而在交流的过程中,团体成员可以以其他成员为镜子来进行自我评价,
了解他人的境遇也明确自己的处境,弱化团体成员的自卑感,为团体成员提供一个参照物,使团体成员之间在相互帮助的过程中共同进步。
并且传统团体辅导模拟训练活动的开展,能够增强团体成员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团体成员之间的交流。
另外,团体成员之间有着相似的生活经历,共同点较多,这对于拉近其相互之间的距离使十分有益的。
2.2.2传统团体辅导有助于心理教育向社会的延伸传统团体辅导凭借其自身特性,在促进心理教育由课堂向社会的延伸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传统团体辅导通过模拟社会现实,可以极大的增强辅导环境与现实生活的相似性,以此来为团体成员创设一个仿真的环境,在达到锻炼学生对心理辅导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增强团体辅导的实效性目的的同时,促进心理辅导效果的巩固;其次,在开放、自由的状态下,传统团体辅导能够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由课堂向真实社会的延伸。
从而改变单一化的知识传授式的心理教育形式,使心理健康教育向着娱乐化、社交化、游戏化的形式发展,以此来对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予以丰富和完善。
2.2.3传统团体辅导有助于加强成员的自我认知传统团体辅导能够帮助团体成员找到归属感,增强成员之间的平等性,使成员被团体所接纳,进而使团体成员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
同时,团体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也是对其他团体成员接纳的表现,团体成员在互相接纳,共同成长的过程中能够加强自我认知。
减少对自己的怀疑和否认,在获取他人尊重的基础上,发现自身的优点,减少自身的自卑和焦虑,能够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
另外,传统的团体辅导能够使学生正确对待现状中的自我与理想自我,实现主体自我与客观自我的统一,充分认识自身的不足并努力克服,进而加强自我认知。
3舞动治疗团体辅导与传统团体辅导在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方面的实践对比
3.1舞动治疗团体辅导与传统团体辅导的共同特点
与个别辅导相比,首先,舞动治疗团体辅导与传统团体辅导都重视团体动力,两者都是以团队为主要的活动单元,要求把学习者放在团队的背景下进行帮助,在团队氛围中学习者容易产生共情,进而减少了心理防卫状态,打开了自己,同时得到了来自成员的支持,、帮助,使成员感到有归属感和安全感。
其次,舞动治疗团体辅导和传统团体辅导提供了一个真实的世界,提升了治疗效果同时有利于成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两种方式都将团体设计成一个小小的社会,通过团体成员间的沟通、交流、接纳,觉察到一个全新的我,此外,通过观察其他成员的反馈,探索自己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学习到更行之有效的的社会技巧。
再次,舞动治疗团体辅导和传统团体辅导注重分享与深化,在辅导结束后,我们通常会进行交流和分享过程,这是对我们自我和他人系统的认知,发现没有引起我们注意的行为和看法,全面的看待辅导效果。
篇12: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索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索论文
“健康”一词的概念在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会不断进步、科技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有了新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
第1篇:当代大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摘要:随着高校一些心理问题的日益突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为高校的热点问题,近年来虽然国家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心理健康问题的文献日益增多,但因心理健康影响学业的同学大有人在。
归其原因,大部分研究都停留在在理论层面,研究大学生心理异常问题较多,深入大学生群体,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提出应对性措施的较少。
本文通过深入到大学生中去,通过观察、访谈、跟踪结合文献资料了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探讨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应对措施
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高效而满意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是人格完善协调,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社会适应良好。
[1]与之对应的心理不健康即心理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生活中的压力、挫折、刺激等产生的内心冲突,这种不良情绪持续一个月以上得不到缓解,甚至会因为相似、相关联的初始刺激引起类似的不良或痛苦情绪,但个体能够清晰的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希望有所改变。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都属于一种心理正常的现象,都能意识到自己内心的冲突与变化。
本课题侧重于研究相对不健康的群体,以期当代大学生有更好的心理状态,达到自我的完善。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大学生适应心理问题
1、大学生入学适应问题尽管各高校在学生入学后开展了各种入学教育以及如何度过大学生活的相关讲座,但大学期间课程设置和上课形式与高中阶段的巨大区别使得大部分同学抱有好奇心的同时也难以适应,
几乎所有的同学都都多多少少遇到过各种入学后不适应的问题,表现在盲目不知为何而学,生活失去了目标,不知学习的意义何在,不求上进,学习生活缺乏主动性,得过且过;不知如何与来自不同地域文化的同学沟通交往;生活不能自理;恋家等。
有的同学可以通过干其他事情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慢慢适应。
但有个别同学不能调节好情绪,郁郁寡欢,甚至有放弃大学学习的念头。
2、大学生活适应问题绝大部分同学的入学适应问题在一到两个月将会得到改善,在第一学期结束,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融入大学的集体生活中,生在大学,乐在大学,学习之余参加各种文体活动,有自己的学习计划与目标,追求进步。
但是也有极少数同学,一直难以适应大学生活,有和同学们交流的需求却不知如何与同学沟通,感到孤独寂寞,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长期适应不了4人、6人的集体生活,睡眠质量差,生理需要得不到解决;疑心过重,
别人无意间的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都会被误认为针对自己,找不到归属感;学习没有追求,碌碌无为,生活没有阳光,没办法自我实现。
(二)人际关系问题
1、宿舍人际关系问题一个人成功百分之二十来自于专业知识,百分之八十来自于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和谐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而对于大学生来说,宿舍人际关系是他们人际关系中的重中之重。
宿舍就像一个小家庭,而这个小家庭之间的成员并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靠的是每个成员的爱心、关心以及宿舍这个小集体一个个共同的小目标维系起来的。
有的宿舍中成员如同姐妹、如同兄弟;也有的宿舍成员三两成群,各自又形成小团体。
而也有的宿舍各自为阵,互不关心。
而无论是哪一种宿舍,被孤立的成员,或者是因宿舍人际关系淡漠而感到孤独的人员都更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2、家庭人际关系问题家庭人际关系紧张在大一同学身上表现的较多,刚入大学的学生大部分在十八九岁的年龄,少数还没有度过青春期的叛逆阶段,身体的变化影响着心理的成熟,这部分同学遇事情容易冲动,不愿与父母沟通,甚至看不惯父母的行为,鄙视父母,不理解父母的艰辛,不感恩父母的付出,严重者视父母为仇人。
也有些同学家庭思想观念传统,有着重男轻女的现象,甚至有些家庭还有暴力行为,这些家庭问题严重影响孩子的成长,使得孩子与家庭人际关系紧张。
这种不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如不加以正确引导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影响他们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
(三)情感问题
1、友情情感问题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指出,情感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是人能正常生活的必备要素。
作为一种群居动物,每个人不论他的种族、背景、家庭条件、社会地位如何,他都需要朋友的陪伴。
而当前有很多大学生面临的问题是不知如何结交朋友,不知如何与朋友相处,大学生处在成年早期,处在亲密对孤立的两种状态中,情感关系处理的好便获得亲密感,反之则会有孤独感,内心特别渴望有自己的知心好友分享快乐分担忧愁,却不知如何与她人交流,不愿主动与人沟通。
严重者感到孤独,被隔绝,情感上没有依托,学习上效率低下,生活中感觉不幸福甚至极力摆脱这种感觉。
2、恋爱情感问题恋爱是大部分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恋爱本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但若没有正确的恋爱观,这种情感将失去它本有的色彩。
有些学生因为排解寂寞而恋爱;有些因为从众而恋爱;还有些学生在恋爱这种美好的事情上面走入死胡同,因为追求不到而进行威胁恐吓;还有些同学无法忍受失去这段美好的情感而郁郁寡欢,甚至轻生。
(四)学业压力问题
1、考试压力大部分同学都会因考试带来的压力在考试前和考试中表现出紧张、焦虑的状态,适当的紧张焦虑对考试是有所帮助的,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最终取得好的结果,但是过度的紧张和焦虑会使得学习工作无法正常进行,长期的焦虑状态会导致各种疾病的产生,影响生理、心理的健康。
在一些重大的考试前,有部分同学处于长时间的焦虑状态中,担心自己考试时会出现一些意外状况,害怕自己发挥的不好,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认为努力也没有用,过于注重结果,因此会出现夜不能寐、饭不能进的情况,消极低落,甚至抑郁。
2、理想抱负压力有部分大学生因为家庭、自身等各种原因特别好强,有着极强的进取心,中学时代一直是班级中的佼佼者,来到大学后,各种人才的涌现,给本是耀眼珍珠的自己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无论是课程学习还是课外实践处处争强好胜,
过于好强的心理让这些同学挫折承受能力太差,面临失败不能坦然接受,情绪波动大,有时甚至会伤及无辜。
这部分同学容忍不了身边更优秀的人,当现实打破理想时,这部分同学变得敏感脆弱多疑。
在理想抱负与现实的矛盾中无法调节,否定自己。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
正常的心理活动必须具备正常的生理基础和遗传素质。
[2]遗传因素在个体身上体现为遗传素质,最主要的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解剖特点。
一般父母存在先天精神问题的,孩子往往更容易患心理和精神上的疾病。
(二)环境因素
在环境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中,家庭环境有着首要的影响作用,一个健康的家庭将成就一个健康的孩子,相反一个不健康的家庭也会造就一个不健康的孩子,
孩子童年所接触的事情对成年乃至一生有着直接的影响,父母、儿时身边亲人朋友的世界观、价值观影响孩子的观察力、判断力以及对孩子后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有所影响。
单亲家庭、不和谐的家庭往往孩子更容易有心理问题。
另外,大学生处于大学阶段学校的环境、人际关系、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心理也有着重要影响,进入大学后依赖性和独立性的反差和矛盾造成了大学生对以往生活方式的迷恋,对新生活感到迷茫。
摆脱了高考的指挥棒,学习生活失去了目标。
此时,学校良好的精神文化、和谐的人际关系、循循善诱的教师可以使学生身心愉快、舒畅,从而促进学习。
然而,现在学校学风不浓,教师投入学生的时间相对较少,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处在冷漠、疏远的人际关系中,心情不愉快,与人交往处于紧张状态,有时还产生敌对、憎恶的态度,从而导致攻击性行为,有损身心健康。
★ 论文题目
★ 毕业论文题目
【浅析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健康的实现论文(精选12篇)】相关文章:
英语毕业论文题目2024-01-05
小学线上教学论文题目2022-05-06
论文题目审核表范文2023-02-02
初高中、小学体育教学论文题目参考2023-06-06
农学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题目选题2023-02-10
关于体育教学环境的论文题目2023-10-24
浅析大学生学业不良情绪的成因及其对策的论文2024-02-10
护理毕业论文选题题目选择2024-02-21
化学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与选题2023-10-30
酒店管理论文题目选题参考2023-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