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分析论文

时间:2022-09-23 07:30:23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分析论文(集锦15篇)由网友“饼饼”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分析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分析论文

篇1: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分析论文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分析论文

一、教学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管理制度局限于“管”而非“教”

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以管理者为中心,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尚未完全跳出传统的理念框架。目前,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制度中,缺乏真正的“以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的理念。首先,教学管理者从始至终主导着教学计划,学生不仅未能真正参与其中,也未能够了解和掌握目标教育。其次,教学管理制度重心在于约束与惩罚,过分强调学生应该遵守纪律与履行义务,忽略学生所拥有的权利与自由。最后,教学管理者缺乏对教师创新性教育的引导以及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学服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学质量、素质教育和人才的培养。

(二)教学管理缺乏规范性与灵活性

教学管理需要完善的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作支撑,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和教学管理体系的完善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中应该注重的。目前,许多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存在一些缺陷,如教学观念和教学意识有待提高,缺乏服务意识和对学校现有教学管理制度的全面了解等。还有一些教学人员因繁杂管理事务缠身而忽视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另外,在传统的本科院校管理方面的影响下,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权力基本集中在教务处或教务中心。这种管理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架空了院系管理者和工作人员的自主决策的权力,致使一些教学管理的工作人员很难参与到教学管理的基本建设工作中。

(三)教学管理理念难以对接社会需求

随着科技、社会经济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但是,学校的教学管理理念没有跟上社会的发展,存在不少问题。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一是目前某些高校的专业教学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专业培养内容与人才培养模式都存在滞后性,难以满足基于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市场需要。二是偏重书本知识,忽视实践,仅仅局限于追求学历文凭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社会需求。三是传统的教学理念和相对落后的教学手段不适应当今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也不能培养出综合型、创新型和高素质的适应现代化信息社会的人才。

二、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方向

(一)落实“以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的工作理念

新建本科院校的各项工作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并将这种工作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项的工作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服务性教学。因此,新建高校要从两个方面着手建立健全服务型的教学管理制度。第一,建立全面的教育教学沟通体系。教学管理制度要从以管理者为中心转移到以教学为中心,实现学生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公平性,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平等性。建立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全面计划。同时,学校要综合考虑当今社会的人才市场现状和企业实际需求采取相应措施,搭建起学校、企业以及学生之间的.多向沟通桥梁。第二,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指导。学分制是当今高校惯用的教学模式,因此有必要引导和鼓励创新性教学,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指导。针对学生的专业选择、学习方法以及实践能力等多方面开展对学生的专业性、深入性指导,促进学生对自己专业培养计划的建立。此外,建立教学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和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专业学习方向,也可以让学生自由接触和学习到自己感兴趣的教学资源。

(二)提高教学制度的规范性和灵活性

新建本科院校要跳出传统高校的管理体制,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内部管理体制。一方面,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注意对教学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的培训和指导。各级教学管理人员还要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增强服务意识,实现规范化教学,做好服务工作。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教学管理体系和教学管理岗位,适度降低教学管理中心,既防止教学管理过程中的权力集中又要防止权力架空,应赋予院系对教学基本建设工作的管理和自由决策一定权力,确保对人才的直接培养职能的实现。

(三)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应适应社会发展潮流。新建高校必须密切关注就业市场,注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适应实际社会需要。同时,新建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要从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入手,在现代化、科技化的本科教育背景下确立人才培养的定位方向;推进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的理念;实现教学管理制度的深化改革,与时俱进,创新专业结构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将管理理念更好地融入教学过程中,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三、总结

尽管近年来关于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研究不少,但是,针对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开展研究的却不多。本文立足新建本科院校办学、教学特点和教学管理现状,从新建本科院校的当前形势和发展方向入手,探析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新建本科院校提出针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议。

篇2: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规范化探索论文

摘要: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工作则是高等教育管理中的重要工作,是对教学工作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活动。本文阐明了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规范化的意义,提出了实现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规范化的主要措施,即首先应转变思想,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其次为完善规章制度与教学基本文件。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是对教学工作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活动,在高等学校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新建本科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相应的教学条件建设也在不断加强,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实力也在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模式正趋于多样化。然而新建本科院校面临从专科教育意识到本科教育意识、专科教学理念到本科教学理念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本科教学管理薄弱,学校各类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不完善,或是有制度却执行不规范;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不完善,缺乏实效性和客观性;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思想和意识不够。国外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如教学过程的精细化监控、教学质量的量化评估等,我国也有一些教育机构和高校针对新建本科院校在教学管理中的不足,进行了一些有关的探讨,但总的来讲,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还不十分成熟,在一些环节上还须进一步完善,在管理实践方面也还需进一步加强。新建本科院校可以有选择地借鉴国内外的教学管理经验,但更重要的是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本校的教学管理办法,真正实现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因此,加强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研究,促进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确保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是新建本科院校更快完成从专科到本科的转变的一项非常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1.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规范化的意义

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工作则是高等教育管理中的重要工作。教学管理贯穿学校教学全过程,它是维持正常教学秩序、进行教学研究和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完成教学任务的有力保证,是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是维持高等学校正常教学秩序、进行教学研究与改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有力保证。自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战略方针的调整和高教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建本科院校迅速增加,如何顺利实现从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转换,如何从本科教育的要求出发加强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建设,如何提高本科层次上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是新建本科院校共同面临的问题。其中,加强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建设更是这些院校亟待解决的重要的管理问题。新建本科院校如果要在激烈的教育资源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必须加强科学化管理,用优质的教学质量来保证自己的人才培养质量。在教学管理中,建立适合新建本科院校特点的教学管理体系,是提高这类学校教学管理科学化水平的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有效方法,对于保证与提高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从而保证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能够起到切实有效的'作用,然而,要体现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就必须形成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由此可见,探讨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规范化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推广价值。

2.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规范化的主要措施

2.1转变思想,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针对由专科升格为本科的实际,全体教工首先应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与时俱进,适应本科教育的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讨论、调研与论证,转变全校教工的教育教学观念和管理观念,为深化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提供良好的思想基础。而教学管理人员是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决策参与者与具体执行者,其基本素质、管理水平及业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高等学校必须彻底转变教学管理人员只是从事简单、重复的事务性工作的思想,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优化教学管理队伍,这是实现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根本保证。

2.2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与教学基本文件。

完善的规章制度与教学基本文件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规范化的前提。根据本科教学的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在制定过程中始终把握体现以师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进一步明确职责,理顺教学运行机制,规范教学管理。需要完善的教学规章制度包括教学运行管理、学科专业建设、教材建设、教学质量监控、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教风学风建设和实验室管理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并严格贯彻执行,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教学基本文件是教学工作的依据,是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化的基础,主要包括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表、教学日历等。基本教学文件一经制定,就必须认真严格地去执行,从而保证教学工作正常化、规范化的运行。经过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文件的修订,基本上形成既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又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教学管理文件,尽快完成从新建本科院校到合格本科院校的转变。

3.结语

教学管理规范化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规范化的教学管理体系在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构建一套符合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实际和教学规律,具有自我管理、自我诊断、自我改进的能力,且易操作、可借鉴、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体系,将会极大地改善目前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的状况,提高新建本科院校的管理水平,实现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力争用最短的时间把新建本科院校建设成为合格的本科院校,使新建本科院校在初步实现规模发展的同时,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实现规模与质量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冬生.我国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制度的三个缺陷及改革[J].现代大学教育,,5:27-28.

[2]张俊玲.高校教学管理规范化的探讨[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5):25-28.

[3]王正英.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构建与思考[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1):138-139.

[4]阮谦,鲁绍雄,徐原等.高校院系教学管理规范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农业教育研究,,1:13-14.

[5]吴丽琼.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探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6,9,(6):74-77.

[6]胡萍,刘建芳,文惠婵等.高校教务管理现代化建设与探索[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2,(4):118-120.

篇3:新建本科院校创新教育分析论文

新建本科院校创新教育分析论文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院校的重要使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而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因此,探讨新建本科院校创新教育问题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是亟待解决的一件大事。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升本时间短,开设本科专业的经验不足,在创新教育理念、教师的创新素质、创新教育投资、创新教育教学基本环节的管理制度保障、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创新教育成效、开展和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等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影响了新建本科院校创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新建本科院校创新教育进行了探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改进的措施,希望能对同类院校有借鉴作用。

一、大学创新教育的内涵和目的

“创新”是指人们能为了发展的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的、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创新教育,就是依据创造学的理论、方法并将其运用于教育实践,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和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的新型教育。大学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力或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应用型人才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岗位群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创新教育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

二、新建本科院校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教育理念缺乏

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升本后,盲目地以研究型大学为发展目标,缺乏创新教育理念。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较多的课程,学校忙于完成繁重的本科教学任务,忽视了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即使开展了创新教育,也没有把创新的重心落在教育上,只停留在开展和参与力所能及的创新活动的层面上。

(二)应试教育遏制大学生自我创新意识的产生

我国的大学生都是应试教育下的产物,影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表现出惰性、呆板性。新建本科院校录取的学生大部分缺乏自主创新的意识。从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好奇心强,但创新意识贫乏;思维敏捷,但缺少创新思维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想法,但缺乏创新技能;有创新的热情,但创新精神不佳。因此,必须开展创新教育才能激发其自主创新的意识。

(三)教师缺少创新素质

新建本科院校师资力量匮乏,每个教师都承担超负荷的教学工作量,很少或根本没有时间搞教学研究和科学技术研究。大多数教师的创新素质令人担忧,主要表现为创新意识不强、创新精神不足、创新能力不高及创新人格不健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教学始终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也始终处于聆听的位置,师生关系表现为控制者和被控制者的关系。

(四)创新教育没有融入课堂教学,缺少管理制度

新建本科院校创新教育的保障制度体系缺乏,没有相匹配的制度来保障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创新教育,而是笼统地把创新教育活动归于第二课堂,由共青团牵头实施。但由于共青团在学校所处的尴尬处境,因此资源整合力不强,学生参与面不广,活动覆盖面不全。课堂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激起学生兴趣和创新意识的新意;教学方法落后现象严重,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与训练;课堂气氛沉闷,学习积极性的钝化,思想活跃度的窒息,致使学生缺少质疑的品质,导致思维阻塞,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被削弱。

(五)创新教育投资不足,创新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新建本科院校将主要经费投入基本建设,对创新实践教学投资不足,缺少教科研实验设备,尤其缺少高层次的科研实验设备,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需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而学校现有的设备利用率较低,学校的实验室没有对学生开放,而且没有把为学生开设的实验放在重要位置,创新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缺乏创造技法训练。

(六)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活动的组织平台不完善

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主要围绕校团委组织的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电子设计大赛进行。对其他的竞赛活动,基本上处于一种各自为战、非常松散的无组织状态,无法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机会。学生有参加竞赛的热情和激情,但因为组织工作不得力而影响了学生的热情。

(七)创新教育活动形式无专业特色,创新性不足

新建本科院校创新教育活动没有结合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和目标,去探索符合新时期大学生身心特点和能力诉求所需要的新内容。创新教育活动无特色,创新性不足。倾向开展难度较低、易于操作的理论宣讲、社会调查、文化服务等活动,创新教育内容与大学生的专业特点结合不紧密,大学生不能学以致用,专业特色体现不明显,供需脱节。有的学校把组织学生听各类讲座、参加各种会议作为创新教育活动内容,忽视创新教育与专业知识的对接,忽视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容与专业理论的联系。

(八)考评机制不完善,实效性不高

目前,很多新建本科院校对创新教育活动的评定和考核模式还很单一,虽然设定了创新学分但缺乏必要的考核细则,无法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参与热情。创新学分与在校期间学生学习成绩、奖学金评定、入党、评优等都没有直接联系,对学生缺乏激励作用。而上级主管部门对创新教育没有刚性要求,不少新建本科院校对创新教育“重形式轻实效”。

三、新建本科院校开展创新教育的措施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教师的创新教育理念

新建本科院校应转变教育理念,培养教师要以树立创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目标,改变过去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构建新型教育体系,将创新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摆脱传统培养模式的桎梏,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由偏重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观念向重视学生情感与更改协调发展的观念转变;由“师道尊严”向“师生民主平等”的观念转变;由重视培养学生竞争的观念向重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观念转变。

(二)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

新建本科院校可以通过三个途径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一是培养教师自身对教学创新的积极追求。二是对教师进行创新教育教学的课程培训。组织广大教师参加由主要从事创新教育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主讲的培训会议,听取由有创新教育经验的教师主讲的教学经验报告,并观看现场教学观摩课,了解教师创新教学的过程,再通过参加观摩课后的教学研讨活动,让有创新教育经验的教师现身说法,使参加培训的教师体验到创新课程所呈现的优质教育特点。三是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学研结合,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让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直接从生产一线获取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

(三)建立创新教育体系

新建本科院校着力建设创新教育体系,推进大学生创新教育。统筹规划学校创新教育、整合各类平台和资源。一是统筹规划,形成体系。建设集课程平台、训练平台、竞赛平台和管理平台等多位一体的大学生创新教育体系。二是扩大参与面和受益面。面向所有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方法教育,使20%~30%的学生能够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使10%~20%的学生成为创新意识强、创新能力强,拥有较高水平创新成果的优秀学生。三是提升学生创新水平。确立明确目标,通过创新教育使学生在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发明专利、发表论文等活动中取得明显进步,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关注社会、服务社会能力明显增强。

(四)倾斜条件支持,充分保障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开展

为保证大学生创新教育扎实有效开展,学校可以规定创新教育学分,所有学生必须取得规定的学分才能毕业,并对获奖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指导教师根据成绩分情况给予不同表彰奖励,将教师的指导工作计入工作量。为了对创新教育建设给予重点支持,学校可以增设创新教育专项,专门用于支持创新教育课程建设、平台建设、学生创新立项及各类竞赛等所需经费,充分保障大学生创新教育开展。

(五)完善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活动的组织平台

新建本科院校要完善学生参加竞赛的平台,为学生参加竞赛活动提供便利,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各院系根据自身学科特点,查询或联系全国性、全省性的大型竞赛活动,与各竞赛组委会建立联系。各院系汇总后将竞赛活动的参与可行性上报学校主管部门,学校下发通知,统一组织报名参赛,各具体培训、组队由相关院系单独或合作组队参加。

(六)开展特色创新教育活动

通过学生处、团委、教务处、科研处以及学生社团等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特色创新教育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设计、制作、调试,并学习如何撰写立项申报书、学术论文,如何申报专利和成果鉴定等;创新活动与大学生科技竞赛相结合,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竞赛。采取设立课外科研活动基金项目、专项竞赛、学术报告与交流等活动形式,提高创新教育的教学效果。

(七)健全考评机制,提高创新教育的实效性

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制度保障。首先,在教育评价上,教师要改变以往把一次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考核方式,建立一套综合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都纳入评价体系中,进行综合衡量。其次,在激励机制上,一方面学校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教学中创新成果的转化。同时,学校应建立专项奖励基金,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成效特别突出的教师进行专项奖励,并对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的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总之,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日益成为社会发展所需的情况下,重视新建本科院校创新教育的开展势在必行。

篇4:新建本科院校的创新教育分析论文

新建本科院校的创新教育分析论文

摘要:创新教育是一种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为教育目标的教育,它是一种超越式的教育,是一种主体式的教育,也是一种高层次的教育。创新教育具有创新性、开放性以及全面性等特点,它的实施顺应了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满足了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利于促进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为我国社会培养创造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文章主要介绍了创新教育的主要特征,分析了创新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创新教育;主要特征;小学;美术教学;运用

一、创新教育主要特征

第一,创新教育具有创新性的特点。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具有创新性的特征。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在教师的教学方面,教师采用竞赛式、启发式、调研式以及讨论式等方法进行教学,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发现知识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学生的学习方面,学生要创新地学,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索;在学习环境方面,学校与教师应当注意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这样有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二,创新教育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创新教育不是一种狭隘的、封闭的、孤立的教育活动,它具有开放性的特征。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不局限于教材和书本上,也不只限于教师所布置的圈子,而是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促使他们充分发挥创造潜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指导学生运用知识理解、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三,创新教育具有全面性的特点。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学校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教学目标,对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环境以及教育条件等进行综合改革,为创新教育的实施创造条件,以提高创新教育的质量;学校坚持学校、家庭和社区齐抓共管,为实施创新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学校要以全面性、全体性、创新性的原则,注重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创新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其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创新。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难以对某一事物保持长久的兴趣。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通过播放视频、提问、创设情境等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重复构成”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在上课前找一段由许多美丽图案组成的视频,并在课堂上播放,引导学生发现图案的特征,教给学生重复组成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自由想象。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此外,美术教师应当注意鼓励学生创新。小学生具有不断进取的潜能,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多使用语言对他们进行鼓励,如“你的这个想法很好”“你的设计很特别”“你的设计非常有创意”等,鼓励他们敢于创新,尽量少用“你画得很像”之类的话,以免禁锢小学生的思想,扼杀他们的想象力。

其二,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小学美术教师应当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努力为学生创造创新空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教育所面对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应当注意以学生为主体和核心,针对他们的特点,为他们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充分调动他们的创作热情,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此外,古人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说法,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注意重视传授学习方法,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与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创新教育的重点和关键。

其三,提高学生实践水平,完善评价方法。美术教师应当注意加强实践型教学,指导学生多思考、多观察、多动手,教给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如,在讲授吸附画的相关知识时,笔者将油画的颜料挤到了一盆清水中,由于油水无法相溶,颜料在水中挥散后在水面上形成了美丽的画面,然后笔者引导学生观察水盆中的画面,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此外,教师应当注意完善评价方法,将教师点评、学生互评和学生自我评价这三种评价方法相结合,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鼓励,不过分苛求学生,以免抑制和扼杀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

三、结语

创新教育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运用,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美术教育的效率,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但是,创新教育在当前的实施中还存在被片面看作智力教育、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将开设创新教育课等同于开展创新教育等问题。因此,美术教师应当注意这些问题,深刻了解创新教育的本质与特征,通过创新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左辉.美术课堂:给小学生插上创作的翅膀.科学大众(科学教育),(12).

[2]田艳华.创新小学美术教学.陕西教育(教学),(7).

[3]徐宗达.创新教育与教育的创新.全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专辑,.

篇5: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学论文

1.1.1反思认知反思认知包含对反思实质的理解及反思作用的认识。教师是否进行教学反思,取决于他是否了解教学反思、认识到它的重要性。通过对“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这一观点的认知进行调查,发现90%以上的教师表示同意;在“什么教师最需要反思”上,54.1%的教师认为老、中、青都应反思,可见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对教学反思的认同度较高,能较普遍地认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意义。而具体到对教学反思的了解程度,完全了解的占3.5%,比较了解的占33.7%,有点了解的占45%,完全不了解的占17.7%(主要是新入职教师)。方差分析表明,在反思认知方面,教龄间存在显著差异(F=4.226,P<0.05),职称间也存在显著差异(F=3.178,P<0.05),性别差异不显著;多重比较发现,随着教龄的增加有所增加,教龄15年以上的教师教学反思认知程度显著高于教龄1~5年的教师(P<0.05),高级职称教师也显著高于初级职称的教师(P<0.05),教龄和职称间交互作用不显著,教师的反思认知程度主要受教龄影响。可见,虽然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对教学反思的重要性比较认同,但对教学反思的了解程度却不高,了解程度主要受教龄影响(一般随着教龄的增加职称会提高)。

1.1.2反思行为反思行为考察的是教师什么时候进行教学反思以及反思的常规化程度。教师只有把教学反思自觉纳入日常教学活动之中,进行恰当的反思,才能更具有效果。通过对“反思的经常性”进行调查发现,53.2%的教师表示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方差分析表明,在反思的经常性方面,教龄间差异显著(F=2.58,P=0.038),在性别和职称间差异不显著。事后分析表明,教龄6~10年教师反思的经常性显著高于其他教龄教师(P<0.05)。在教学反思的时间方面,24.6%的教师于课前、课中、课后都有反思行为,47%倾向于课后反思,20.7%的教师有问题时才反思。可见,虽然有一半的教师表明经常进行教学反思,但多属于课后反思、阶段性反思,还没有把教学反思作为教学的常规性行为,教师反思行为与对教学反思重要的认同不一致,知行脱节比较明显。

1.1.3反思内容反思内容是教学反思行为的载体。教学反思内容是多元的,不同的内容指向反映教师教学反思的不同水平。通过对教学反思内容的调查发现,70.8%的反思行为指向课堂教学,33%指向学生发展,30.1%指向教学改革,22%指向教师自身专业发展,9.2%指向师生关系。可见,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反思内容主要定位于课堂教学,这与中学教师相一致[3]。对课堂教学教师主要反思什么呢,调查发现:69.5%的教师针对教学内容,57.1%针对教学方法,51.4%针对教学设计;而针对教学理论、教学探究的反思较少,分别为27%和12.1%;针对学生学习表现的最少,仅为7.1%。可见,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反思的内容主要围绕“怎样教”,注重的是借助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有效传给教学内容,主要关注程序性、技术的问题,忽视了学生“怎么学”,反思水平大多处于前反思水平。2.1.4反思方式反思方式是教师对具体的反思内容进行思维加工时所采用的外显的方法,即教师怎样反思。调查发现,借助于回忆并加以思考进行反思的为77.3%,观摩他人为46.1%,与同行讨论的为35.5%,写教学日记30%,学生问卷调查为13.1%,教学录像为12.1%,理论思考与教学研究为7.8%。可见,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学反思表现出如下倾向:对自己的教学“想一想”或对他人的教学“看一看”的居多,写反思日记和行动研究的较少;过于从教师角度进行反思,较少从学生角度和理论研究角度进行反思,难以有效地把教与学连接起来。

篇6: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学论文

影响教学反思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主、客观两个方面。从主观方面看,主要包括:教师对教学反思重要性认识不足(59.9%)、教师不知道如何反思(49.3%)、不清楚反思内容(30%)。从客观方面看,主要包括:工作繁忙没时间(40.4%),学校要求和氛围(30.1%)。可见,虽然学校工作负担重、缺乏反思氛围等客观性因素具有一定影响,但制约教师教学反思的因素主要来自于教师主观层面。因此,在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上,在考虑主客观相结合的同时,应当更多的关注教师主观方面。既然影响教师教学反思的因素来自主客观多个方面,那么,一线教师期望通过什么途径有效提高自身教学反思能力呢?通过一道多选题进行调查发现:67%的'教师认为自己可以在反思实践中培养,49.3%的教师提出请有关专家进行专门培训和指导,44%的教师认为可以通过自学教学反思理论,41%的教师认为与其他教师交流、学习,24.1%的教师认为学校可以组织开展校本培训。可见,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认为提高自身教学反思能力的途径是多元的,虽然教师倾向于从自身方面进行努力,但是也很希望得到专家和同行的指导。

2结论与建议

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能普遍认同教学反思的重要性,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教学反思,但反思现状不容乐观,存在一些值得深思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教师对教学反思认识不足,反思动力不强,反思行为没有常规化、规范化,主客观多方面因素制约教师的教学反思。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师教学反思水平和教学能力,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2.1更新教学观念,培养教学反思意识

反思意识是教师对反思所持有的内部观念,是引导教师反思行为的重要前提,也是教师反思的不竭动力。调查中发现,虽然90%以上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认同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但制约教师教学反思的首要因素还是“对教学反思的重要性认识不足(59.9%)”,且教龄间存在显著差异。为了培养教学反思意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学校引导教师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高教师责任心和培养开放的态度,提高教学反思在情感和态度方面的动力支持。②各院系、教研室要定期开展“教学反思”主题交流和讨论,加强教师对教学反思重要性的内在认同和观念建构。③教师自觉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学习,更新教学观念,深刻认识教学反思与专业发展的内在关联,增强教学反思的积极性、主动性。④学校通过职前教学理论培训和教师职后教学理念不断提升,促进新入职教师对教学反思的正确认识和理解。

2.2夯实教师教学反思理论基础,学会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需要专业引领,只有正确的专业理论引领,反思内涵才能得到本质的提升。[4]在调查中发现,只有3.5%的教师完全了解教学反思,而多数教师对教学反思的了解是片面的、经验的,反思什么、怎样反思等基本理论问题是影响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因素。教师边反思边学习,理论知识的丰富可以直接帮助教师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也会帮助教师更好地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使之发展成为有个性的专家[5]。为了夯实教师教学反思理论基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根据高校教师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的特点,教师可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反思理论学习计划。②学校建立教师教学反思学习制度,通过定期检查、奖评等手段进行督导。③学校搭建教学反思理论学习的平台,加强对教师教学反思理论学习的支持和鼓励,比如:邀请校内外专家作学术报告;提供学习书目和资料;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理论研究,引导教师以教促研、以研促教。

2.3开展技能培训,提高教师教学反思水平

教学反思不仅是内隐的思维活动,还是外显的探究行为,因而培训教师科学、规范的反思实践操作是教学反思的关键。调查中发现,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多停留在想一想的经验性思考层面,较少开展探究性的行动研究,究其原因主要是不知如何开展反思活动、没有掌握反思的有效方式。为了切实提高教师教学反思水平,学校应为教师提供科学规范的反思培训:

①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充分了解教师的需要,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②挖掘校内外优质资源,组建由教育专家和优秀教师构成的培训团队,对教学反思的时间、内容、方式等进行培训,强化“教”与“学”相结合的教学反思模式,从而增强培训的专业性;

③对培训结果进行进行跟踪评估,促进培训效果的长效性;

④发挥校本优势,建立反思共同体,通过教师之间交流个人故事、分享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运用头脑风暴的方法反思问题、讨论和解决冲突[6],促进教师教学反思水平的整体提高。

2.4加强教学管理,促进教师形成教学反思能力

教学反思是教师习性和学校场域相互作用的结果[7],它不仅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能力和实践,学校支持性的环境和教学管理也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调查中发现,教师工作繁忙没时间反思(青年教师尤为明显)、学校缺乏要求和氛围是制约教师反思的重要客观因素。为此,为了促进教师形成教学反思能力,学校加强教学管理方面可采取以下措施:

①学校领导落实“应用型”的发展定位,在学校政策和教师考评上突出教学质量的首要地位。

②制定合理的教学反思制度,如教师每课反思、每周反思、每月反思、每学期反思制度(特别是新入职教师),教研室定期反思交流与总结制度,教师反思与考评相结合制度,从而营造浓厚的反思氛围,提高教师教学反思的积极性、主动性。

③适当限定教师(特别是新入职教师)开设课程的数量,减轻教师教学负担重,从而使教师有更多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反思。

④学校领导、专家走进课堂,以合作者的身份与教师共同分析、讨论教学中的问题,给教师以心理支持和有效的教学信息反馈。

篇7:新建本科院校筹资渠道论文

新建本科院校筹资渠道论文

新建本科院校筹资渠道论文【1】

【摘要】就新建本科院校筹资管理工作来讲,筹资渠道主要有政府拨款、学费收入、银行贷款、社会捐赠、科研经费、产业收入等,每种筹资渠道所筹集到的资金量有所不同,同时其使用效益也有所不同。

【关键词】新建 本科院校 筹资渠道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背景下,通过合并、重组或独立升格而组建了一大批普通本科院校,此类高等学校培养满足业界和劳动力市场阶段性实际需求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建本科院校招生的数量占到全部本科招生数量的60%,很多老牌大学本科招生量并不大,因此,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本科的主力军,是未来本科教育的发展主体。

近年来,由于各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同时,国家为调动多方办学的积极性,提倡多层次办学,形成了多主体的介入,加之高等学校在体制改革中实现重组、合并、联合,学校的管理层次复杂,筹资管理内容也日益多样化、多层次化,各种不同层次的财务机构由于其性质、任务的不同,对财务实现所承担的责任也不同,其筹资管理工作内容也有所不同。

下面就分别进行分析。

一、政府拨款是传统型渠道

政府拨款(在校学生人均定额×在校生人数+专项补贴)提供的正常经费只能基本维持学校人员工资和日常支出,但是专项拨款一般很少,这样学校的发展建设就很难得到保证,特别是省属地方高等学校。

政府提供的正常经费每年都保持不同程度的增长,因此在未来招生量增长速度放慢的前提下,高校可适当的用结余量来发展学校建设。

但是也是因省而异,有的省财政情况较好,可以为高等学校的发展建设提供更多的专项建设资金,反之亦然。

二、学费收入是主导型渠道

学杂费是指学生个人或其家庭为受教育而支付的学费和杂费。

学生所缴纳的学费是大部分高等学校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主要用来对学校设备进行更新、零星维修、学生活动费用以及各项津贴补助等支出活动。

国家定价规则和计划原则规定,缴纳学费的标准不得高于学生人均培养成本的25%,因此想利用这部分收入资金来发展学校建设也是不可能的。

大多数高等学校的收费是按照计划原则进行,而扩建却是按照市场法则来执行,新校区也不例外,因此其中的矛盾可想而知。

所以要想发展学校的建设事业,进行新校区的建设,必须充分利用市场规则,如采取二级学院的收费政策来尽早尽快地收回建设所需要的资金。

三、银行贷款是支撑型渠道

银行贷款也是充实高等学校办学经费的一条重要的支撑型筹资渠道。

银行贷款主要是指高等学校向银行借款,贷款意向涉及学校教学、科研软硬件的改善,科技成果的转化,校办产业的发展,后勤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教职员工和在校学生的个人金融服务等。

高等学校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其费用大都是靠银行贷款来完成的,适度的银行贷款有利于解决高等学校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银行业认为,进行高等学校投资有两个优点:一是高等学校具有充足、稳定的生源,资金来源稳定;二是有稳定的`财政拨款,因此相对于企业投资而言,进行教育投资风险小,安全性大,发生坏账的可能性更小。

因此,银行愿意将资金投向高等教育。

经过调查分析,目前有些高校的贷款资金在使用中存在着极大的随意性,因而高校贷款资金管理不善亦成为高校贷款的风险隐患。

因此如何及时识别和防范高校贷款风险,对于现阶段高校贷款风险越来越突出,甚至已经影响到一些高校的正常运转现象来看,我国高等学校筹资风险管理已显得尤其迫切。

四、社会捐赠是补充型渠道

社会捐赠是指社会各界包括个人、集体、企业等为高等学校提供现金、实物等的一种筹资模式。

捐赠的资金可用于建造建筑物、购买教学、科研设备,奖励教师和学生及资助贫困生,也可用于支持学校其他教育事业的发展项目。

因此充分利用社会捐赠筹措资金,可以有效地弥补各高等学校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起到补充作用。

五、科研经费是增长型渠道

科研经费指国家用于发展科学技术事业的费用,包含了所有用在科学研究上的经费,包括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以及社会科学。

科研经费通常由政府、公司,以及某些基金会通过对申请报告的筛选来分配。

多数发达国家的科研费通常占到国家GDP的1.5%到3%,而我国的科研经费长期投入不足,是制约我国科技创新的一大瓶颈。

而有限的科研经费并没有全部用在刀刃上,某些科研人员以课题为幌子的致富手段,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

近几年,我国高等院校科研经费的增长速度迅猛,高等学校科研经费占GDP的比例一跃增加到1.7%。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伴随着我国高等学校科研经费来源结构的变化,我国高等学校科研经费来源中,以政府为主体的科研资金在总科研经费中所占的比例,无论是从纵向还是横向相比较都有所下降,政府资金占总的科研经费支出仅为22.96%,而政府资金相对于上一年增幅仅为22.12%,较其他经费来源渠道也处于落后水平。

六、产业收入是创新型渠道

1.校办企业

改革开放后,市场对高新技术的需求非常强烈,顺应市场的召唤,高等学校也开始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创新尝试。

高等院校纷纷创办企业,如清华大学的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大学的方正集团公司等。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创办的企业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至今大约已经有5000多个,绝大多数是科技企业。

校办企业还逐步明晰了产权关系,提高了企业的声誉和知名度,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销售和社会服务

高等学校利用科技成果转化和专利获得的收入是高等学校销售和服务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主要是指高等学校将市场需求量大、技术成熟度较高的科技成果通过各种形式的技术市场、技术交易会、洽谈会等转让给企业。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学校在人才、信息、技术和成果方面的优势逐步加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情况增长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我国高等学校与企业签订的技术合同每年都在增长。

综上所述,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主要还是依靠上述六种渠道来筹集办学资金。

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学校筹资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但是综合起来分析,政府拨款、学费收入及银行贷款三种筹资渠道是各高校通用的主要的方式。

以主要筹资方式为主,运用其他筹资方式为辅,通过各种方式筹资办学资金是我国高等学校在运行及发展过程中急需面对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陈国良. 教育筹资[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版.

[2]刘彦伟,胡晓阳.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结构的变动[J]. 高等教育研究.

[3]刘晓英. 高等教育经费的筹措机制和合理使用[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第12期.

[4]何东昌. 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C]. 海南出版社,版.

[5]张玉中. 我国高校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研究[M].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版.

新建本科院校实施质量工程【2】

摘 要: 质量工程的顺利开展能够推动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能够端正学风、教风,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

本文就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实施质量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 质量工程 存在的问题 实施建议

篇8:新建本科院校双语教学论文

新建本科院校双语教学论文

新建本科院校双语教学论文【1】

摘 要: 双语教学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本文就双语教学的特点和方法进行了简要总结,以期找到适合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双语教学模式。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 双语教学 特点 方法

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是指采取两种语言教学,即在教材使用、课程讲授、课后辅导、考试等教学环节中同时使用外语和汉语两种语言进行部分或全部的教学活动。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进一步加大,以及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我国迫切需要大量的既精通英语又有丰富专业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为此,教育部高教司在4号文件中提出推动“双语教学”,即,今后本科教育20%以上的课程必须进行双语教学,同时强调率先在金融、法律、生物工程、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及其他国家发展急需的专业开展“双语教学”。

我国现有新建本科院校208所,约占普通本科院校的1/3。

新建本科院校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在生源、师资、办学条件、社会影响等方面均存在很大差距[1]。

如何在日趋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最现实和最关键的问题。

在新建本科院校中是否适合开展双语教学,以及如何开展双语教学,是摆在教师面前重要的实际问题。

一、双语教学的意义

传统的英语教学使得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花的精力和时间比较多,很多高校学生为了应付四级、六级、考研等英语考试在英语学习上花费的时间甚至超过了专业学习所花费的时间。

即便如此,仍有大部分学生在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后,出现了大量的“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的现象。

为了改革传统英语教育的弊端,寻求一条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途径,我国开始在高校开展双语教学,希望探索出一种全新的、高效优质的教育方法,培养出懂专业、懂外语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从长远看,双语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提高终身学习、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在本科毕业后能够自如地继续学习专业知识,了解国内外本学科,以及相近学科领域的前沿与最新进展。

所以,普通高校乃至新建本科院校实施双语教学对学生的成才十分重要,意义深远。

二、双语教学的模式

自从双语教学在我国开展以来,教学模式多种多样。

总体来说,双语教学可分为单语授课和混语授课两种形式[2]。

单语授课即要求教师自始至终应用外语(目前主要是英语)授课,不渗入母语,此种模式称为浸入式教学模式[3]。

混语授课是指在一堂课的教学中可同时混用两种语言,它又包括多种形式,教师可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灵活选择授课方法,此种模式在我国应用较多。

1.过渡式教学模式

它是指课堂师生交流主要使用英语,遇到学生不理解的可用中文解释,此种模式要求大比例的英文授课,但对授课比例没有具体的确定。

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目前师资还不能达到大比例英语授课的水平,多数学生也不能接受英语比重过高的教学,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穿插中文,并运用各种非语言行为、多媒体等帮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

2.混合型双语教学模式

孙建东[4]提出了混合型双语教学模式。

这种双语教学模式采用外文教材,教师用外文与汉语交错进行讲授。

3.阶梯式双语教学模式

徐晗[5]提到了阶梯式双语教学模式,即将双语教学分为四个阶段:初步适应期(英语比例<10%)、相互磨合期(英语比例10%―30%)、较为成熟期(英语比例30%―50%)和成熟期(英语比例>50%)。

4.多元化双语教学模式

闫宇翔等[6]提出多元化双语教学模式,即营造自由活泼的课堂气氛、认真严谨的学术风气和教学双方的有机互动,突破以往中文授课中常见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实行“以学生为中心”,采用设问式和演绎式的英语教学方法,辅以恰当的中文解释和讲授,并结合经典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科研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5.其他教学模式

龙喜带[7]按授课语种方式分为3种教学模式,即全英文课件全中文授课模式(模式1)、中英文对照课件全中文授课模式(模式2)和中英对照课件中英文(各占50%)混合授课模式(模式3),并比较三种模式的教学效果。

发现模式3可显著增强双语教学效果。

三、新建本科院校双语教学的实施

1.教材的选用

教材作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利器,必须仔细而恰当地选择。

在我国普通高校,双语教学一般均使用英文原版的各类学科教材,并且教师的授课语言和课件也全部用英语来进行,这样在视觉冲击和听觉冲击上可达到语言和思维的统一与和谐,最大限度地锤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用第二语言进行思维的能力。

但针对不同的英文原版教材,其内容的难易程度很难把握,并且涉及版权及价格昂贵等问题。

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贸然采用英文原版的教材,尤其对于一些专业性很强、很抽象的学科来讲,学生接受起来会有很大的.难度。

我认为,对新建本科院校可选用国外优秀教材的中译本作为教材,对照的英文原版学生可选择性购买,这样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2.合理的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一门课程的灵魂,其合理的制定直接关系到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双语课程的教学大纲制定,首先应当考虑学生的英语基础和专业基础;只有综合考虑这两方面,才能制定出符合授课对象的教学大纲。

3.高素质的双语教师

用英语来教授专业知识,对于双语教师来说,要探求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适当的互动,双语教师最好能遵循渐进的原则,授课时做到由浅入深、由少到多、由慢到速度适中地逐步解释专业知识。

对于专业知识中的难点、重点,可以采用汉语进行讲解。

使学生主动采用双语学习知识,这需要双语教师不断自我完善和提高,研究更好的双语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及时总结经验。

因此,学校必须对教师进行双语教学培训,培养英语水平高、学科知识强的复合型教师。

目前,普遍的方法是对外语基础较好的专业课教师进行外语语言培训,同时,引进和聘请双语教师也是一条直接有效的方法,最终增强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

4.适当的教学方法

双语教学对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一种对自身的挑战。

如果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就更难接受和理解。

因此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授课内容,采用适当的启发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另外,还可采用现代化的手段开展教学,采用图文并茂、信息量大、形象生动的多媒体形式进行教学。

应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制作教学内容的多媒体课件、Flash动漫等,使教学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教学气氛,增强教学效果。

我国双语教学开展至今,已在很多老牌本科院校中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就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双语教学仍处于起步阶段,尤其面对学生素质相对有一定差距,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等现实性问题。

无论基础如何,我们都希望能逐步开展部分课程的双语教学,通过探索适合本校学生的有效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能从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中获得提高。

参考文献:

篇9: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管理机制探讨论文

摘要本文从学科建设管理机制的几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新建本科院校有效保障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学科建设 发展机制

篇10: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建设论文

摘要: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普遍存在着从业人员业务水平低,馆舍面积小,馆藏缺乏,工作条件差。

本文从馆员结构、馆藏文献、图书文献流通等方面论述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 图书馆建设 馆藏建设 管理方法 优质服务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建设的三大支柱之一,担负着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

但是新建本科院校大部分是由专科升入本科的,这一类院校图书馆普遍存在着工作人员专业水平低、服务方式传统单一、馆舍面积小、馆藏缺乏、工作条件差、现代化程度不高等问题。

升本后的图书馆,应加强馆员队伍建设,提升馆员业务水平,完善馆藏结构,改善办馆条件,为教学科研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1、加强馆员队伍建设,提升从业人员职业素养

在由专科升为本科过程中,虽然图书馆验收达标,管理水平大有提高。

但是图书馆工作人员大部分是原班人马,工作人员学历层次低,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员缺乏,非专业人员多于专业人员,低职高用。

即便在升本过程中突击培训了一些工作人员,引进一些具有图书馆学学历人才,但他们使用现代化技术设备技术能力还是较低。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的专业队伍,按照合理的结构比例,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应达到60%以上,而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中,专科或专科以下工作人员占大多数,本科学历仅占少部分,本科以上学历人员更是凤毛翎角。

因此,加强图书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人员专业技术能力迫在眉睫。

(1)引进专业人才,改进馆员结构。

在应届优秀的本科以上毕业生中,挑选适合图书馆工作的毕业生充实馆员队伍,这是改变馆员结构快速有效的方法。

同时还要注重引进计算机专业等有关人才,以适应图书馆现代化的需要。

(2)完善管内业务学习制度,有计划的展开业务培训,将脱产培训和在职短期培训相结合。

在管内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鼓励职工在职学习,提升他们专业技术水平。

通过馆内组织学习、业务培训和技能训练等方法快速提高馆员素质。

同时还要加强对馆内工作人员进行计算机使用知识和网络管理技能的训练。

通过上述措施使馆员迅速掌握图书馆工作中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熟练掌握图书管理软件的应用,快速正确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尽快适应本科院校图书馆现代化、科学化管理的要求,保证图书馆工作的顺利进行。

(3)有计划组织馆员参观兄弟院校图书馆,吸取它们工作中经验教训。

聘请相关专家到馆进行业务理论讲座和技术指导,快速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在工作人员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坚持因人因地,走出去请进来,以人为本等原则,既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要有切合实际。

明确目标要求,使每一个工作人员有强烈的危机感,树立竞争意识。

新升为本科院校的图书馆正面临着向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方向发展,熟练掌握图书馆专业理论和技术,是图书馆现代化最基本要求。

2、加大馆舍、馆藏投入、合理规划、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1)在升本过程中,虽然前期对图书馆进行了大批的投入,采取突击采购方式扩大馆藏量,只是满足教育部的最低要求:藏书量(特别是纸质图书的藏书量),生均图书册数,人均年进书量,学生人均月借阅量,网络畅通、阅览条件,设备条件等指标基本要求。

在馆藏统计中多数图书馆,将一些陈旧过时图书资料一起统计在内,难以保证质量,距离本科院校图书馆实际使用馆藏数量缺口较大。

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要根据所设本科专业、本科教学、培养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藏书建设,建立有效的、完整的和多样话的馆藏结构。

加强图书采购针对性、加工规范化、图书流通标准化建设。

修订原来借阅规章制度,加快图书流通速度,利用好原有的馆藏和设备,使它们在本科教学、科研过程充分发挥作用,弥补馆藏不足的问题。

同时要广开财源购置、引进先进现代化设备,建立网络数据库和电子图书库,这样不仅补充纸质图书数量的不足,而且促进图书馆现代化的进程。

创建具有自己特色的、高质量的数据库,从而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2)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面积也仅仅符合教育部基本要求。

升本后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读者数量的增多,学科专业扩充等因素。

使得教学、科研类图书资料与学校发展规模很不协调。

同时还存在信息网络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低,远远跟不上升本后高校发展速度。

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升本后,一般不会有大规模投资建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图书馆应该挖掘现有资源,审查原来的规章制度、规划布局,重新调整原来的房间、设备布局,使得这些资源充分发挥它们的最大作用,甚至将原有馆藏进行电子扫描、加工建立电子图书库,从而弥补馆舍不足的问题。

3、优化服务体系,开展多样化、多层次、高质量特色服务

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先比其它本科本科院校相比基础差,底子薄,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仍处于单一传统服务、常规低层为人找书阶段。

因此在流通服务工作方面,在不断完善提高传统化服务的同时,应该根据读者的需求,从传统的服务方式向特色服务转移,从经典型服务向网络现代化服务转化。

(1)对于本科学生开设图书学选修课。

不但介绍本校图书馆概况,同时传授一些图书馆的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情报知识和文献检索知识,学习现代的信息知识和简单的光盘检索技术,网络应用技术。

培养学生“找书”能力。

(2)在做好基础服务的基础上,加强流通阅览参考咨询工作,设立读者微薄,充分听取读者意见和要求。

建立图书馆网站和电子图书库,使读者在任何地点不出屋的通过计算机上网,享受图书馆高质量的服务。

(3)调整作序时间,适当延长开馆时间,加快图书资料流通速度,提高文献资源利用率。

总之,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随着学校规模扩大、本科专业增多、教学科研的深化,为图书馆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具有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图书馆,成为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2]唐先辉.谈和谐图书馆的构建.航海教育研究,02期.

[3]管桦.试论和谐高校图书馆建设.成功(教育),07期.

[4]丁双胜.略论图书馆工作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

篇11: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建设论文

摘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要根据本校特色学科,确定主题;收集当地的历史文化、名人资料,挖掘地方文献;紧紧围绕“学科性”和“地方性”,引进网络数据库、自建地方特色数据库、建立网络资源导航、加强数字馆藏整合来建立特色馆藏,更好的为读者服务。

关键词:地方院校 数字馆藏 建设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相当一部分地方高校由于长期的办学积淀,成功完成由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转型。

这些新升本高校的办学定位、学科建设、专业结构、培养目标等随之发生了结构性调整和深刻变化。

因此,图书馆要依据新的服务任务和服务对象及整个地区的社会文献信息需要,加强对馆藏信息资源的建设。

目前,随着网络技术、电子技术、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各种电子资源应运而生,建设数字馆藏为读者服务也就成了地方新建院校图书馆馆藏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如何根据自身条件和特色职能建设特色数字馆藏,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建设特色数字馆藏的.意义

特色文献不等同于特藏文献,特藏文献是特色文献的一个组成部分。

特藏文献主要是指:具有很高收藏价值的古籍,这些文献不可再生,对这些文献的主要目的是藏。

篇12: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创业现状分析及思考论文

(1)创业热情高,行动少。以批准的新建本科院校石家庄学院为例,经过访问,调查显示:有创业意向的男生比女生人数多,而且集中于大学低年级学生,其中大一和大二年级有意创业学生占到整体的70%左右。由于新建本科院校注重技能的培养,学生在劳动力市场容易就业,因此,大学低年级时的创业冲动会随着在校时间的增长而消退,最终真正付诸创业行动的人数比例远远低于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比例。

(2)创业成功率低。大学生创业取得成功的有,但失败的却相对更多,新建本科院校相对普通本科院校失败率更高。大部分学生只凭一股热情创业,急于求成,没有踏踏实实做事情,而最终只是草草收场。较多的大学生创业实际上非理性,缺少创业教育,创业知识,缺乏详细的市场调研,项目选择不合理,创业策划不详尽,年轻浮躁过于理想化,社交能力差,资金不足等多种原因造成学生创业成功率低。

(3)技术含量低,经营范围窄。据了解新建本科院校大部分学生创业所从事的行业与自己所学专业无关,忽视技术创新能力,没有发挥出专业特长。一般都局限于大众化的服务行业,主要包括上网开店、推销零售、管理咨询、饮食行业、娱乐业、服装生意、休闲吧等,行业重复率高,创新性低,在竞争激烈市场背景下,创业者压力大,利润低,难以将项目规模做大做强,因而,往往经营时间不长。

篇13: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创业现状分析及思考论文

2.1新建本科院校资源紧缺

从教师队伍来看,大部分教师多为刚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没有经历过正常教学规范的训练,科研能力不强,社会阅历浅薄,空有理论缺乏实践经验,因此,不能有效的对学生创业进行指导。

从学校对创业的配套资源来看,新建本科院校受办学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学校没有专门设立辅导、管理学生创业的机构,校园创业文化不浓厚,对创业教育不够重视,缺少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咨询、指导、培训等服务。

从教学体系来看,没有专门的创业课程体系,新建本科院校的创业课程大多属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系列,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创业课程和系统的创业课程群。

2.2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特点对学生创业的影响

新建本科院校大都为高职高专升格为的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规格上要求理论知识够用,技能过硬,在培养模式上强调专项技能的训练,学生动手能力强,就业门槛低,毕业后基本能够顺利找到工作,就业率较高。因此,学生们创业意向不强烈,创业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

2.3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特点是影响学生创业的因素

新建本科院校大部分为专科学生,学生文化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学术研究能力有些欠缺,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对学理论兴趣不大,自控能力差,但是他们是一个兴趣广泛、喜欢动脑筋、实践能力强、适合从事应用性工作的青年群体。因此,这些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艺术想象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优势。

篇14: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分析论文

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分析论文

【论文摘要】调查显示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明显不足,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其原因有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方面问题、教学管理不力与考核评价不当等。为了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必须完善校本培训制度、改革考核评价制度、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论文关键词】教学能力;青年教师;新建本科

1问题的提出

高校教师肩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从事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多重任务,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已成为衡量高校教师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科研能力在现代社会得到强化,教学能力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一方面,国际教师专业化发展趋势,呼吁对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视。,日本大学审议会向文部大臣提交了有关审议报告,提出教授、副教授的任职条件应由重视科研能力向重视教学能力倾斜,正式以官方文件的形式拉开了国际社会关注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序幕。高校教师专业化不仅体现在知识的专业性,也体现在教学的专业性上。在我国的高校中,往往将教师教学能力视为简单的技能,在积极倡导科学研究、发展学术的同时,却长期比较忽视了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连续扩招的教育现实从客观上引发了社会和政府对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关注。“教育大计,教学为本,要提高教育质量,首先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一所高校的生命所在,而教学质量的提高又在于教师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在教师诸多的能力构成因素中,教学能力无疑是对其教学影响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它是衡量教学质量的试金石。连续扩招造成了教师数量短缺,为解决此问题,许多高校引进了大量的青年教师,尽管他们学历高、专业知识深厚,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创造力强、乐于改革、科研意识及科研水平相对来说还可以,但毕竟刚走出大学校门或研究所,缺少教育教学环节的训练或培训,教学能力尤显不足。由于教师数量不足,他们到岗后便立马走上了讲台,教学效果难尽人意。

基于这种形势,一些高校适时地做出了反应,例如南开大学在教学工作会议上,果断地提出“将教学带头人与学术带头人同样对待,教学成果奖与科技成果奖同样对待,教研论文与科研论文同样对待,教研项目与科研项目同样对待,教材与专著同样对待”的方案。这一系列改革举措旨在提高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激励青年教师潜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可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问题已引起了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但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大多是面向整个高校的,不分高校是教学型、科研型、还是综合型;不分是专科院校、还是本科院校;不分是老牌院校、还是新建本科院校。总之,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较为笼统。在此背景下,分析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现状及阻抑因素,探讨教学能力提升途径与策略等无疑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本文讨论的青年教师是指35周岁(含35周岁)以下在编在岗的高校教师,新建本科院校主要指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由专科独立或多所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合并升格的由教育部批准组建的普通本科院校。

2研究方法

2.1样本选择

对安徽省新建本科院校的180名教师和学生(含已毕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35周岁(含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40名、35周岁以上专任教师40名、院系领导和管理人员35名,大三学生35名、已毕业的学生30名。样本选择考虑到了新建本科院校不同层面的人员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评判,其中35周岁(含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是对自己教学能力的自我评判。

2.2调查实施:采用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2.2.1问卷调查为了研究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有关问卷的基础上,结合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特点,审慎筛选出了20项教学能力要素,制定出问卷初稿,随机抽选12位教师进行试测,在此基础上邀请专家对试测稿进行审阅和修订,且对此问卷进行了卡方检验,形成了《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问卷》,采用5级记分法,其中“1”表示很弱;“2”表示较弱;”3”表示一般;“4”表示较强;”5”表示很另虽。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80份,回收166份,回收率92.2%,剔除无效问卷后,参与统计的有效问卷是158份,占回收问卷的95.2%,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7.8%。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了处理。

2.2.2访谈从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因素、教学能力缺失的体现和以及教学能力培养等方面实际,拟定了《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访谈提纲》,就此对有关教师进行了个别访谈。

3结果与分析

3.1调查频数统计

表中数字表示每条教学能力要素选答人数(括号内为选答人数占统计总人数的百分比)及平均分。平均分值越低,表明该项教学能力越弱。

从表1中可以看出,各项教学能力要素平均分均偏低,表明了教学能力总体偏弱。均分超过3.0的只有两项,且只比一般(3.0)稍强一点,没有一项达到较强((4.0),绝大部分处于较弱(2.0)和一般(3.0)之间,最弱的是教学创新能力(1.89)。相比较而言,语言表达能力和多媒体运用能力稍好。

3.2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不同因子之比较

根据教学能力总体构成,可把问卷20项能力要素分为四大因子。F1(教学设计能力M=2.71):确定教学目标能力、教材选择与加工能力、教材解读能力、制定教学策略能力、选择教学方法能力;F2(教学操作能力M=2.66):言语表达能力、非言语表达能力、多媒体运用能力、科研成果运用能力、动手实践能力;F3(教学管理能力M=2.68):教学评价能力、教学中监控学生能力、教学中自我监控能力、沟通协调能力;F4(教学研究能力M=2.29):在教学中发现问题能力、在教学中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设计教学研究程序能力、撰写教学研究论文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教学创新能力。调查显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四大因子均分均未达到3.0,亦即总体来看,介于较弱与一般之间,这说明了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无论是教学设计、教学操作,还是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等方面还有待于较大幅度提高,特别是教学研究能力较为薄弱。 3.3教学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明显不足,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3.1师范性却失毕业于师范院校的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在职前培养阶段虽然接受过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环节训练,但职前阶段的师范教育缺少适切性,比如课程设置不合理、培养目标模糊、内容僵化教条、陈旧落后,无法反映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缺乏时代性、针对性和实践性,教育实习流于形式。[3]体现师范特色的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三门课程之间交叉重复较多,没能很好地进行整合.致使为师的条件性知识缺失。教学方法机械呆板,教学评价偏向,教学效果差。“学生学完这几门课的结果就是获得一个考试成绩和几条抽象、僵死的概念和原则,而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问题却不知怎么办,依然从头开始积累教学经验,摸索教育规律”。

3.3.2在职培训问题明显职后培训对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虽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我们不能否认职后培训存在的问题诸多,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问题主要有:岗前培训时间滞后和缺少从师者实践环节的培训考核。访问学者进修虽对青年教师所在学科领域的拓展、学术视野的开阔和前沿动态知识的把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调研情况来看,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学术会议是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了解学科前沿动态,请教学术权威的一种极好形式,但调查发现众多青年教师没有参加过学术会议,学术会议几乎被老教师或领导所占有。新建本科院校朝向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增设了许多应用型、较时髦的热门专业,而师资又较为缺乏,为便于主干课程能及时开设,学校理应选派骨干教师脱产单科进修,但教师不愿意,学校只好“逼”青年教师就范,这导致了青年教师单科进修的主观意愿不足。师资培训计划随意性较大,培训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受训青年教师被动地听讲解,努力地理解。培训方式整齐划一,全然未考虑到受训教师的不同情况,致使受训青年教师的学习主动性较为欠缺。这一切严重影响了教师培训质量,特别是影响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形成和提高。

3.3.3教学管理问题较多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表现为学校管理者对教学认识的不足,在强调“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注重教学改革,强化质量意识”的同时认为教学是软任务,落实到学校教学管理中就是”教学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其次,虽然出台了一些较为系统规范的本科教学管理制度,但可行性较差,很难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认真贯彻。第三,学校对教师的要求不够严格,致使教师缺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比如,有些教师不敢管学生,怕管严了,教学评估时学生给打低分;还有些教师不会管或不愿管理学生。第四,用于教学管理的费用不足。

3.3.4考核评价重科研轻教学对青年教师工作进行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评价可以使青年教师有既定的奋斗目标,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同时,评价可以使青年教师得到信息反馈,及时修正自己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中的不足。因此,对青年教师的评价应当全面均衡。但“科研优先”的教师评价政策导向,形成了以科研成果评估为主的教师考核与评价制度,教师职务晋升、奖金分配等都与科研经费的多少、课题与论文的层次和数量挂钩。新建本科院校用这种”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师评价政策将教师的主要精力导向于相对弱势的科学研究,而忽视立校之基的教学工作,其结果导致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对教学的不重视,甚至冷漠,极度地影响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与提高。此外,还有青年教师教学效能感走低、能力发展“高原期”和教学反思欠缺等原因。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以安徽省五所新建本科院校为例的调查发现新建本科院校对于青年教师教学能力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构成要素较为复杂。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总体水平偏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4.2建议

青年教师作为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的中坚力量,其整体素质关系到新建本科院校未来的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加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水平,对保持新建本科院校的持续快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2.1完善校本培训制度重视校本培训,应从教育专业化的角度对青年教师提出高要求,目的是让青年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认真学习高等教育教学基本理论,了解高校教师职业的特点和要求,逐步掌握高等教育规律,提高教师基本素养,为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履行教师职责打下基础。目前的校本培训虽对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为此,必须进一步完善校本培训制度。在培训内容上,一要联系实际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二要多元化、全方位;在培训方法上,要改变传统的单纯知识传授的方法,尽可能多样化,以激起青年教师的学习兴趣;在考核评价上,改革考核方法,不能仅以考试分数来衡量;在培训管理上,坚持以人为本,设法使青年教师主动参与到培训活动中;在培训时间上,各校要予以保证,使青年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充沛的精力参加培训。

4.2.2改革考核评价制度学校的.考核和评价直接与教师的职称晋升、奖金分配等密切挂钩,对教师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一项有关某重点大学教师的调查表明,58.43%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缺失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合理的聘任和考核制度网。合格的大学教师应该同时具备科研和教学的能力。理想的考核和评价制度要能够考虑到教师主体的特长和个性差异,既可以激发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热情,又可以满足教师潜心教学的心愿。鉴于目前教师考核评价机制的弊端,新建本科院校要积极探索新的考核评价方法,变重科研轻教学为教学科研并重,可将教学作为学术研究来看待,将它等同于学术研究,突出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之根本,从而使青年教师感到教学好,才是好教师。

4.2.3加强教学过程管理针对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新建本科院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第一,提高学校管理者对教学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重要性的认识,从而积极探索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途径与方法。第二,制定和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例如,《青年教师导师制度》、《课堂教学管理规定》、《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制度》、((高校教师进修管理规定》、《高校教师教学技能竞赛规程》等。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完善,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提供制度保障。第三,充分发挥教学督导的作用。聘请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高职称教师担任教学督导,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督查,指出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建议和方法,从根本上指导青年教师解决问题,以促使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不断提高门。

4.2.4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团队一般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组成成员年龄、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在指导和激励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方面成效显著。教学团队由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教授或副教授领衔,围绕课程建设,以优秀教师为核心,实现“老、中、青”相结合、“传、帮、带”一体化的团队建设。青年教师的培养是教学团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教学团队可以通过开展教学观摩课,聘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开展教学方法培训,共同研究,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篇15: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管理机制的探讨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从学科建设管理机制的几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新建本科院校有效保障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论文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学科建设 发展机制

基于“产学研”结合的海洋类理科硕士毕业论文的改革与实践论文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教育路径

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教学研究的论文

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选管理办法

分析现行高职实践教学的现状及改革措施论文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专科教学的低效问题及对策教育论文

应用型本科院校统计学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探析论文

安徽省教育教学论文评选结果

高职院校软件技术跨课程的教学项目研究论文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分析论文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分析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分析论文(集锦15篇)】相关文章:

硕士毕业论文改革实践研究论文2023-01-24

以师德构建推动素质教育论文2022-09-23

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究论文2022-07-05

高职生物制药工艺课程教学改革建议论文2022-08-27

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论文2024-01-29

浅析比较研究中美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论文2022-10-02

拓展训练对高职教学课程改革的启发的论文2023-02-14

本科网络安全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论文2023-07-29

安庆市教育教学论文评选2023-09-09

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外部监控体系研究2023-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