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专科教学的低效问题及对策教育论文(精选9篇)由网友“弱虫”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过的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专科教学的低效问题及对策教育论文,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专科教学的低效问题及对策教育论文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专科教学的低效问题及对策教育论文
【摘要】随着《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实施,我院的大学英语教学在教改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大学英语专科教学方面的英语教学仍处于“低效”中。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仔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大学专科英语 问题 低效 对策
近年来,许多师范类专科学校经教育部的批准升为本科性院校。毕节学院就是其中之一,所以,所为一所年轻的综合性、地方性全日制本科院校,和许多同级兄弟院校一样,毕节学院还处于“由专科向本科,师范向综合”的转变过程中。
然而,学院除了本科班级以外,还有大量的专科班级。,学院面向全国14个省招生。因此,几乎所有的专科班级都有部分外省的学生,相对而言,来自外省的学生英语基础较之本省的学生要好得多,在笔者对学校6个专科班级的问卷调查中,高考成绩在90分以上的学生中,外省的占了98%以上。学生的英语成绩距离拉得很大。为此,学院的专科大学英语教学研究成了一个不可小视的部分,专科大学英语教学是我院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学校专科生源差,大部分的新生没有英语基础和学习习惯,专科大学英语在起点和目标之间存在极大的差距,这给我院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造成我院专科大学英语教学“低效”的原因有很多,主要表现在几下几点。
一、学生方面
20,我院面向全国14个省招生,专科7个班。所招的专科班学生,高考分数英语最高
的达130,最低分为28分,相差102分。从表面看来,专科学生的英语成绩似乎比往届有所提高,教学的起跑线似乎也提高了,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却遇到许多问题。为了提高英语教学,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作者对中文、数学、及计科系等的6个专科班级226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所涉及的问题包括:
1.来毕节学院之前,你学了几年的英语?
2.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你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3.你每天都读英语或说英语吗?
4.你来自哪个省?农村还是城市?
5.你原来的英语老师是怎么上课的?他注重的是语法与词汇的讲解还是听说能力的培养?
6.我院的专科生英语底子差。这给现在的老师上课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这是造成我院专科大学英语教学“低效”的原因之一。
二、教师方面
任我院专科大学英语专科班教学的教师总共11人,其中讲师1人,助教8人,教员2人,其中8人为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这就是说,专科大学英语的教师都是相对年轻进校较晚的教师,这样的一批教师虽然朝气蓬勃,满腔热情,但这样的一批教师又存在经验相对不足,经济压力、职称提升的压力,学历提升的压力等一系列问题,这给他们全身心的投入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而且,作者所调查的11位教师中,周课时达12节以上的为8人,最多的一位周课时达16节。和其他系的教师相比,外语系的教师的课时数大多是他们的三倍及以上。如学校的政史系,农师系,很多教师的课为周课时两节,这些教师一般是一周一次课,而外语系的教师大多为一周每天有课。工作量如此之大,这给他们的工作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这也是造成我院大学英语教学“低效”的原因之一。
三、学校方面
首先,我们要明确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初,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课程要求》),取代原《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将原来大纲培养阅读能力为主要目标转变为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为主要目标,同时强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文化交际能力。
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们对本校生源情况,教学条件,社会需求等因素进行了深入的调研与分析,明确了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转变教学观念,因材施教,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及测试手段上有所创新,作者以毕节学院级数学专科班和计科专科班的121名学生为对象做了一次实验,将他们分为数学班(控制班)和计科班(实验班),统一使用《AN INTEGRATED SKILLS COURSE》和《PRATICAL LISTENING AND SPEAKING》第一册,第一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在数学班,作者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课,注重语法及词汇的讲解,学生被动的听,以教师为中心。在计科班,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1.组建英语学习小组。毕节学院的专科生源来自14个省,但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大多属于生源链的末端,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不可能在常规班级通过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为此,作者在所任课的2007级计科班组建英语学习小组,只要有兴趣学习的同学都可以参加小组的学习,选出一名同学担任组长,平时负责带领同学查阅资料、解决问题以及向老师反映问题,我用课余时间来参加小组的学习及解决问题。
2.教学方法多样化。作者不再按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以教师传授语言知识为主,学生被动的听,学生积极性不高。通过对所任课班级实际情况的了解。首先,把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适当讲解,引导学生开展课堂实践活动,对不太难理解的课文或论题,作者首先把学生分组,让他们人人参与,共同完成任务。像以前那样尽量把例句写在黑板上,学生一看就一目了然,她一般都是口头举例,从一个单词到一个短语,从一个短语到一个短句,再到一个长句。刚开始,看见的都是学生迷茫的表情,开始下去检查时,学生的记录情况真差点让作者又用原来的教学方法,他们记下的要么是一个单词,要么是不成句的句子,要么什么也没有记录下来。如今,经过了半个学期的训练,大多数的学生已经能在作者说完一个句子时马上反映出所表达的意思。
3.取得的成效。此次实验用了10个星期,学生每星期3节课,在此次实验中,作者进行了两次口语与听力的测试。两次测试的材料难易相当。实验证明,作者所尝试的教学方法多样化,给学生集中精力听课创造了很好的条件,组建英语学习小组等对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是很有帮助,此教学方法明显的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而且,这有助于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虽然目前我院专科大学英语教学仍处于“低效”,但是在老师及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在《课程要求》的宏观指导下,立足我院实情,立足各班学生具体情况,不断改革创新,我们坚信,专科大学英语是教得好、也是学得好的。
参考文献:
[1]夏蔚兰.新建本科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毕节学院报,2007,(1).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篇2:新建本科院校转型期专科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期专科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校在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方面的竞争日益加剧。文章阐述了新建本科院校转型期专科教育的现状,分析了在此背景下专科教育办学的利弊及其原因,并提出了实施应用型专科教育改革的建议与对策。
[论文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专科教育 教学改革
随着高教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阶段转变,不少专科学校都已升格为新建本科院校。与传统的精英教育不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以专科教育为基础升格的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体制上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但由于自身历史发展原因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层次提升后的相当长时间内,仍存在着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并存的局面,并保留着一定规模的专科专业。当前,随着高校教学改革与管理规范化的不断深入,“以评促建”和“质量工程”建设已成为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主要任务。从社会经济发展对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来看,目前专科教育经受的冲击和面临的挑战比本科教育更为严峻。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加快推进本科院校的专科教育改革与发展,确保应用型专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新建本科院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值得教育行政部门深入思考和研究。
一、本科院校中专科教育的现状分析
新建本科院校一般是由几所专科院校合并升格而成的,其前身各校都有较长的办学历史和传统的专业特色,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专门人才。随着高校持续扩招和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目前新建本科院校虽然已是本科层次,但仍处于转型阶段,在这些学校中专科教育仍具有相当的办学规模。在与本科教育并存和共同发展的背景下,专科教育拥有得天独厚的办学资源和办学条件,但同时也面临着人才培养创新的发展困境。
(一)本科院校办专科教育的优势
1.依靠本科主体优势,拓展实用型专科教育。新建本科院校多数位于地级城市,贴近地方,面向基层,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联系紧密。在调整实用型学科专业、产学研合作和为地方输送人才上,新建本科院校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学校可充分利用地域办学优势,高度重视与地方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及企业的联系,在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同时,积极推进专科教育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相结合,全面提高专科人才培养质量。
2.借鉴本科教育手段,培养高素质专科人才。在合并前的各专科院校中,原有专科教育的共同办学特色是面向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人才,升格后的本科院校继承了原有的办学特色,具备专科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与现有的独立专科院校相比,本科院校中的专科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更具有人力、财力、物力和知识等方面的优势,可以为专科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更广泛的知识以及更多接触专业前沿领域的机会。
3.利用本科教学资源,提升专科教育质量。新建本科院校自合并升格以来,就十分注重运用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方法和策略来提高专科教育质量,以品牌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名师等优质教学资源为依托,对专科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的教学基础设施是按照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要求建设的,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实习基地、图书馆、校园网和体育场等配置齐全,专科生的培养也可充分利用本科的教育资源和条件来进行。
(二)影响专科教育发展的不利因素
1.专科教育特色不够突出。《高等教育法》已明确规定专科教育是一种与本科教育并行、侧重实际应用、有自己特色的高等教育,但是在新建本科院校中的专科教育总是依附于本科教育,处于“上不着、下不靠”的“本科压缩型”状态。由于对专科专业建设重视程度不够,使得专科教学资源配置相对紧缺,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相对不足,实验条件跟不上实际教学的需要,由此造成专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无法落实,形成了专科生“文不能文、武不能武”的`现状。
2.专科教学质量有待加强。合并升格以来,新建本科院校中专科类特色教材不多,基本上是仿本科教材,教材内容重理论、轻实际。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实验课程中的基本实验多、创造性实验少;对专业课教学环节的管理与考核力度不够。同时专科教育的教师以青年教师居多,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训教学、现场指导都相对较弱,与社会需要的既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差距明显。
3.专科学生的就业能力缺乏保障。当前新建本科院校中的专科专业设置过于狭窄,实践教学环节比例相对较少,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与职业技术院校的毕业生相比优势不明显,专科教育显得“专科不专”。同时专科毕业生就业往往“高不成、低不就”,就业取向不明确。此外,由于在社会中还存在着盲目追求高层次人才的用人倾向,这就使人才资源无法合理配置,加剧了专科生就业困难的局面,导致专科教育在招生、人才培养等方面出现困难。
二、实施应用型专科教育改革的对策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深化教学改革,是化解专科教育的现存问题,使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合并升格后,新建本科院校应按照“分类指导、鼓励特色、重在改革”的原则,在全面加强本科教育规范管理的同时,不能忽视专科教育的教学质量,应齐抓共管,使两者共同提高,努力推进专科教育的各项教学改革,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为此,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更新观念,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专科教育管理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不断推进本科院校中的专科教育改革。
(一)改革育人模式,准确定位专科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对教学各个环节具有指导性作用。专科教育要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就要在专业特色和人才特色上下工夫,改革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为基层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为此,新建本科院校应更新教育理念,统筹兼顾,进一步落实专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措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地发展。新建本科院校必须从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现状出发,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发展要求,准确定位专科培养目标。在新建本科院校中的专科教育应按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实施教学,将专科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科学制订专科培养方案
1.加强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在新建本科院校现有的专科专业中,绝大部分都具有较长的办学历史,对于这些传统专业,既要保持特色,又要进行改革。要依据社会岗位变动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的要求,设置新专业或适时进行专业开发和改造,使专业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超前性。为此,专科教育培养方案不能成为本科培养计划的“压缩版”。在制订方案时,一是要充分考虑专科教育的特点,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通识教育,通过选课扩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要体现专科特色和专业技能,增加实践类课时比重,根据专业培养方向设置课程组合模块,培养学生的就业适应性;三是要将专科学生的操行考核和能力证书要求纳入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2.提高实践技能与应用能力。新建本科院校应围绕专科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以基础实验教学、专业及综合性实践教学、创新教育、德育及素质教育等平台为基础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把军训、公益劳动、教学见习、实验实训、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集知识、技能、素质培养为一体,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教育管理中,一方面对实践教学要有明确的评价标准与监控措施,着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中的各种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把应用型环节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加大实验、实践和实习的训练和考核力度,着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培养综合素质与创新意识。新建本科院校专科培养的目标是“高级应用型人才”,这就意味着在明确“应用型”特征的同时,还应突出“高素质”特征,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还要培养他们的非专业素养(如责任心、道德感、心理素质、意志品质、适应能力、身体条件等)。因此,应注重构建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养成的素质拓展体系,在实践中加强对专科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潜能发挥和全面发展。专科教育要以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能力提高为目标,明确不同专业就业岗位群,为学生取得本专业相关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资格证书创造条件。同时注重创新环境建设,设立课外学分,推行“一专多能”,鼓励专科学生参加各种竞赛与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培养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
(三)加强教学管理,全面提高专科培养质量
1.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新建本科院校应按照“充实数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思路不断完善师资结构,加快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专科教育要充分利用本科教育现有的教师资源,落实教学全过程管理,推进专科教学工作的进步。要重点加强以“双师型”素质为主体的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组织地选派部分青年教师到实践基地或企业进行锻炼,同时有计划地从地方企业、行业聘请一些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基础的工程师、工艺师兼课,不断充实教师队伍。
2.扩充专科教育实践基地。新建本科院校要以“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指导思想,加强专科实践类教学和活动类课程建设。走产学研合作途径,是专科教育的目的要求和重要特征,也是培养专科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为使专科教育具备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实践条件,一方面应加强实验室和实验课程建设,在校内建设一批实验实训基地,解决专科生实验、实习条件不足的困难,提高办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学生自主发展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基层生产管理部门、地方行业的密切联系,多渠道、多形式地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按照互惠互利原则,共同培养开发专科人才资源,为学生的实习、就业创造条件。
3.改进专科教育管理机制。新建本科院校要重视教学规章制度的建设与执行,认真实施教学质量工程,注重专科教育内涵建设;应根据专科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修订和完善课程教学、实验、实习、实训和考核等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应从职业能力培养的角度入手,改革专科教育教学方法,推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使用;优先选用有特色的高质量的专科教材,实施因材施教;改革专科考试命题、考核方法和评价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应积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加强专科生的学风建设。明确专科生晚自习学习要求,严肃考风考纪,为学生专升本、自考、考研等创造学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勤奋自律、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和敢于拼搏、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
[参考文献]
[1]薛秀平,俞凤芬.从专科生就业难看中国高等专科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
[2]孙冶.专科教育发展的新思路[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1).
篇3: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论文
1引言
我国大陆地区自从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开始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一批新建本科院校便是这次转变发展的产物,用来缓解社会需求和高等教育不足之间的矛盾,如今已成为我国普通本科高等教育的一支生力军。这些院校大都由地方高等专科学校或高职院校发展而成,其主要生源与办学经费主要依托地方,这一特性也决定了其人才培养定位。教育界不少专家也针对这类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大多将其目标区别于研究性院校。我国的全日制高等学校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第一类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目标为培养创新拔尖人才;第二类为单科性或多科性专业型大学或学院,目标为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第三类为职业技术型院校,目标是培养管理、生产和服务等一线人才。目前教育界基本把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第二类,即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适度培养部分基础性复合型人才。这也就要求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要探索出符合实际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用当地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大学英语是各专业本科生的基础必修课,因此,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学贯穿始终,对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教育部于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其中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为贯彻《课程要求》,实现其确立的大学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全国各高校均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行了努力尝试和探索,但是由于全国高校的客观条件不尽相同,学生入学水平和教学资源分配不平衡,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这类资源分配中处于较弱的地位,因此要结合实际,探索出一条符合此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改革途径。
篇4: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论文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经过这么多年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已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与地方发展需求的联系更加紧密,但是由于多方面的条件制约,这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如今仍面临着不少问题。本文将找出问题所在,深入分析内在原因,并试图探索出能解决问题的方案与建议。
(1)大学英语教学跟不上形势发展,脱离人才培养目标。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服务地方发展建设。依此办学定位,大学英语教学应当积极服务专业发展,与其他专业课程协同推进,适应并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但是从目前这类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来看,大部分院校依然把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作为学生学习英语的目标,教学也过分强调四六级通过率,这种课程定位脱离人才培养目标,也脱离学生实际水平,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同老牌本科院校比较,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生源质量相对较差,英语基础薄弱,个体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普遍不高。不仅学生个体水平差异大,不同专业之间学生英语整体水平也不平衡,尤其是艺术类专业学生英语基础较差,但是学生所用教材相同,教师也基本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这样必定造成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学进程,教学效果不佳。
(3)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都是由高等专科学校或者高职院校升级而成,因此师资力量需要加强。大部分教师都熟悉大专英语的教学情况和模式,院校升级为本科后,还是由这批教师直接去教授大学英语本科课程,虽然这些教师也经过一些学习和培训,但是学历不高、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比较单一,课堂上常用的方法依然是以单词、课文、语法为主,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而不能主动有兴趣地主动参与其中,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篇5: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论文
在当今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也在积极寻求转型发展,立足地方经济发展建设,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今后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在此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也需要积极探索改革思路,解决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生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1)准确定位,优化课程设置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综合型应用人才,为地方发展服务,大学英语教学则既要满足部分学习能力较强、有继续深造目标的“学术型”学生的需求,又要能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这些院校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完善和丰富,加强英语学习效果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为提高学生语言水平和就业竞争力,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可设置为两大模块和四大体系。两大模块即基础课程和提高课程两种;四大课程体系则分为语言基础课程、语言文化课程、语言技能课程和高级英语课程,其中第一类课程为基础课程,后三类为提高课程。这四类课程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学时合理分配。大学英语语言基础课程主要教授听、说、读、写、译等几种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技能,尤其要加大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通过音频、视频和网络等丰富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熟悉英语的思维方式,学习地道的英语表达,提高英语听说能力。提高课程包括语言文化课程、语言技能课程和高级英语课程。语言文化课程主要教授一些主要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等,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语言技能课程侧重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熟悉一般的英语应用文写作、用英语接电话、写英文简历、读写产品英文介绍等未来职业岗位上所需要的英语技能。高级英语课程则面对那些对英语学习有浓厚兴趣并有继续深造需求的学生开设,主要侧重高级英语的教授,如考研英语、六级强化、高级翻译、高级口译等,为学生通过各类考试和考取证书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为这类学生提高英语高级技能提供学习机会。
(2)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和素质提升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作为人才培养的实施者和引导者,教师能力水平和素质对人才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摒弃过去那种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维,只注重单向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不顾及学生的感受,教学效果不佳。新的教学理念则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发掘学生潜能,促使学生积极探索知识,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其次,学校应当注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吸纳更多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师,同时组织适当的培训、讲座等活动使教师有学习和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机会和途径。对经验较少的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以老带新,使青年教师可以从经验丰富的教师那里学习授课技能和教学经验,从而能更快地适应教学环境并提升个人业务水平。
(3)提高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目前,国际上对教育改革的一种主流思想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其在早期的建构主义思想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于20世纪90年代发展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学习理论,被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的革命,对我国教育改革也有着重要意义。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学习和认知过程中的主体,必须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改变过去“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感受,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发挥引导作用,学生在此过程中能主动发现问题,并能通过主动思考、查阅资料、与同学探讨或者是求助老师等方法去解决问题。教师也要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策略,使他们由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思考寻求知识,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4结语
新建本科院校的大规模产生和发展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发展趋势,其办学定位是为服务地方发展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大学英语作为本科院校的必修课程,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学英语教师要立足实际,首先注重自身业务能力发展和提升,并针对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探索,更新教学观念,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有效地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发挥有力作用。
作者:吴均 单位:信阳农林学院外国语学院
篇6: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的论文
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的论文
1.引言
自从国家教委于1985年颁布《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87年首次将“写作”列入四、六级考试项目以来,全国各高校的英语教学教师开始重视写作教学,就如何提高写作水平进行了许多探索和研究,使学生写作水平在原来不善于写作的基础上有了不小的提高。
但是,从分项得分率来看,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统考的学生的作文成绩仍不甚理想。全国的作文平均分一直在6-7分(总分15分),成为学生失分最多的一个项目。由此可见,要达到大纲所要求的:除了培养学生较强的阅读能力,除了培养学生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的能力,还要使他们具有初步写的能力,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因此,对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从而寻求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四、六级考试的及格率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有意义的。
2.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
在目前以笔者所在的安康学院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仍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写作教学模式。上写作课时,老师一般先讲授一些Writing Strategies,分析一些教材上的Samples,让学生模仿范例自行写作,然后收集学生的作业进行批下节课来课上点评,若没时间讲解,学生就自行消化。这种方法,教写作的老师相当辛苦,通常是一篇作文被改得面目全非。
同时,学生看到那么多批注,也很伤自尊,从此厌恶写作。不少学生常常也会在以后的作文中又犯老师以前批改过的'作文中所纠正的错误,而且不止一次地犯同样的错误。这说明学生虽然在这种传统的写作课堂上学习了一些英文写作技巧,但并没有真正掌握相应的写作技能。
另外,由于受条件和课时的限制,许多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写作课没有得到学生的足够重视。课时都很紧张,写作课就更流于形式,教师难以两全其美。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投入多而收效少,仅仅以提高学生写作技能为目的,单一以体裁教学为教学内容,只着眼于写作成品的教学忽略了“写作学习者”这一“人”的因素,忽略了学习者在写作时的认知和思维过程,也忽略了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因素对其英语写作的影响。因此,对于英语写作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改革已经是迫在眉睫。
3.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对策研究
作为语言输出(language output)的一项技能,写作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除了语言条件本身之外, 还有许多其它制约学生写作的因素,如:想象能力,知识面的宽与窄,以及逻辑思维和总结概括能力等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结合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基础相对薄弱的现状,从教师教学方式,教师教学理念,考核方式以及教材方面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进行改革,以期对人才培养产生明显的效果,改进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方法。
3.1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
教师教学不仅仅以提高学生写作技能为目的,而且要注重“写作学习者”这一“人”的因素,学习者在写作时的认知和思维过程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因素对其英语写作的影响。
3.2教师教学理念的改变
英语写作的教师转对英语写作的教学理念,使写作教师了解学生,特别是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思维状况、注意/关注的内容和所付出的注意力的分配情况,从而在写作教学中能够有针对性地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利用课堂指导写作过程、课后辅导以及最终评价等措施实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3.3考核方式的改革
改变传统以学生最终的写作成品评估学习成绩的单一评估方式,采用将行为表现评估、平时作业形成性评估、教师评估和学生自评和终结性评估结合起来的形成性评估学生成绩的方法。不仅能很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写作热情,而且能充分发挥教师的评改作用,最终使学生受益。
3.4自编关注写作过程的教材
针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实际特点,以及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将特色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体现在自编教材中。教材中设计多种课上和课下的小组活动,引导学生的写作过程以及历年学生自己的优秀范文。
4.小结
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教师和学生不懈的努力。我们有必要结合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基础相对薄弱的现状,从教师教学方式,教师教学理念,考核方式以及教材方面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进行改革,以期对人才培养产生明显的效果,改进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方法。
篇7:试论本科教育专科化问题及其成因和对策分析的论文
试论本科教育专科化问题及其成因和对策分析的论文
[论文摘要]本科教育专科化现象是近年来存在的主要问题。该问题是由大众化高等教育理念泛化与异化、生师比不合理、经费短缺等原因共同造成的。要树立高等教育整体发展观理念,确立本科教育的中心地位,建立“严进严出”的本科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实施弹性学制等措施,切实保证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论文关键词]本科教育专科化 教育质量
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的在校生人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本科教育承担着培养专业人才和向研究生教育输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人才的责任,家长和学生对本科教育的期望值和关注程度远远高于专科,社会也对本科教育给予厚望。然而,近几年来,本科教育的培养质量颇受质疑,遭受社会各方责难。同过去相比,本科教育呈现专科化现象。现有本科毕业生的质量甚至不如过去的专科毕业生。这种本科教育“降格”培养的趋势,亟待得以解决。
一、问题:本科教育专科化
本科、专科作为高等教育的不同层次,其差异不仅仅是学习年限的区别,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培养规格、培养质量、内涵要求上的差异。本科是以研究为基础的学位培养的最基础一级,毕业时颁发毕业证和学位证书;专科是以专业技术为基础的,毕业时发的是毕业证。世界通行的大学本科学制为四年,其中医学本科为五年,这是因为在第四年加了“见习”这个环节。本科教育过程中,一般情况下专业知识都分为三个层级: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一年一个层级,加上实习一年,正好是四年。而今,本科教育中出现了专科化现象,即:专业知识培养目标偏离本科教育宗旨,专业知识的设置与学科的内在逻辑相背离,实习过程类似于“放羊”、近乎于荒废。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变相折扣的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及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做出全面安排。教学计划包括了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年编排和学周安排等。
不同专业的本科教育有着各自详细的教学计划,而体现在书面上的教学计划,正如人们所说的“计划、计划,墙上一挂”,在不少学校俨然成为一个应付上级主管部门和同行评估的材料而已。在实施中,与原计划规定相比,已经被变相打了折扣。突出表现在:第一,教学计划缺乏专业特色;第二,专业课时同过去相比被大幅缩减;第三,四年的本科教育,学生在校学习的实际时间为三年;第四,本科四年所学学科知识等同于过去的三年制专科;第五,“放羊式”的专业实习盛行。这种教学计划无疑会影响到本科教学质量,使本科教育的培养质量大打折扣,仍延续着专科层次的教育教学过程。
(二)学科设置游移在就业与考研的天平上
学科确定后,一定要按照规定的年限、学科内部的异同、学科之间的衔接,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合理地进行安排,先学学科必须为后学学科奠定基础。各学期的学科安排,既要保证知识的衔接性,又要保证其相对的完整性,以确保本科教育的学术性和培养人才的专业性。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厚基础、宽口径。而当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时,不少学校的本科教育学科开设出现盲从专科教育的现象。一方面,片面追求职业的对口性和应用性;另一方面,学科开设的专科化趋势与考研联系在一起。每年国家在统计就业率时,考研学生被归人就业人数中,通过考研人数来弥补实际就业人数不足的做法成为提高就业率的一条捷径。本科教育学科开设就出现了重考研科目,轻非考研科目的现象,将本科教育的学科设置推向了另一个极端,称为考研式的应试教育,把本科教育异化为考研式的专科教育。
(三)远离专业一线实际的学科内容
学科是根据培养目标,选择该专业的科学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在社会发展速度加快,知识倍增的时代,本科教育所设置的学科中,很多是还有争议和未经确定的东西,目的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除了基本理论的科目作为“保留节目”外,部分学科的教材面临更新的任务。对比不同专业不同年份的教学计划分析其课程设置,不难看出,目前本科教育中学科设置陈旧现象严重;已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应用性学科教材未被及时更换,延续使用时间过长。除此之外,学科设置远离专业一线实际的问题也很突出。以师范类专业为例,新课程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在中小学中开展的如火如荼,无论在教育理念、教育价值、还是在课程内容方面,均比过去有大的变化。师范类专业本应实现与中小学一线的“无缝隙衔接”,而反观师范类专业的学科设置,则远远落后于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
(四)“膨胀面包”式的教学内容
本科教育中通才教育是其基本的'价值取向,是本科教育的主导思想,注重厚基础、宽口径,反映到课程设置上就是开设广泛的、具体的学科。由于知识量的激增,学科的增多带来了学科教学内容的增加。所有学科的教学任务要在规定的本科期间完成,必然带来各学科学分数的下降和课时分配的缩减。这种现象带给学生的负面影响是无法从学分上真正辨别学科的地位和重要程度。课时分配的缩减意味着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和学习任务加大。真正落实教学内容、夯实理论基础、培养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目标成为可望不可及的目标。一线教师落实教学内容,仅仅局限在内容的宽度,使之成为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的“工具”。
(五)形同虚设的大四课程
这里所说的大四课程,准确地说是指本科学业最后一年的课程。大四课程形同虚设的表现,首先,是大四课程几乎均为考查课,对学生而言,缺少学习的压力和动力,课程学习的质量和效率较低。其次,学生的到课率和听课率状况欠佳。多数情况下到课人数不及班级总数的1/2,有时仅有l/4—1/3,来的学生在课堂上多是干自己的事情。再次,考研与就业冲击课程开设。本科毕业最后一年的主调是考研或就业,毕业生必须就其二者择其一。一旦班级学生的毕业格局形成后,教师就成为围着考研和毕业转的一部“咨询器”和工具,课程走向完全的形式主义。
(六)“竹竿学士”式的毕业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本科培养要求的关键环节。受考研与就业环境的影响,学生根本无法将重心放在论文的设计和写作中。多数高校选择在大四第一学期末或大四第二学期开学举行本科毕业论文开题论证。奔走于考研、就业路上的学生无暇顾及毕业论文。论文完成的过程由过去的“剪刀+浆糊”演变为“复制+粘贴”。学生在数小时之内完成一篇学士论文早已不再是稀奇的事情。“五脏俱全”的毕业论文俨然一根根外坚中空的竹竿,所谓的学士只能称之为“竹竿学士”。
二、成因
(一)大众化高等教育理念的泛化与异化
马丁·特罗关于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的理论划分,奠定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标准。在我国,15%以上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宣告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同时也意味着高等教育理念的转型。高等教育大众化,表明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增多,表明整体素质的提高。然而,大众化高等教育理念被泛化为接受高等教育人数的增多,被异化为质量下降的代名词。顺理成章,大众化高等教育理念被普遍认可的观点:在学校总数不变的前提下,随着入学人数的增多,其质量也必然下降,质量下降引发为对学生培养规格及要求的降低。这一理念渗透在当前的本科教育中。
(二)居高不下的生师比
1992年本科院校的生师比为6.63:1;为11.63:1;19扩招后比例扩大为13.67:1;生师比竟高达21.07:1;的统计数据则为17.77:1。年至20的生师比平均值为17.85:1。从国际比较数据和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的抽样实证调查表明,本科生师比的合理区间为14:1~16:1,生师比过高不利于教学质量和教师水平的提高。高校的不断扩招,本科院校显现出教师实际短缺与按照扩招之前教师编制核定情况又超编的困境,采取的办法只能是扩大班级规模或者加大教师工作量,师资短缺问题突出。很多高校采取“合堂”的形式,直接引发了生师比的居高不下,一些高校部分课程授课的班级规模越来越大,一名教师要面对几十名甚至几百名学生,这种形式拉开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减少了老师与学生单独的更深入的交流机会,教学效果有所下降。同时教师工作量过重,无暇自我“充电”,制约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三)捉襟见肘的教育经费
我国高等教育投入主要靠国家拨款。近年,国家虽然加大高等教育投入,但投入总量明显不足。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速度远低于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速度,即使把收取的学费等包括在内,生均经费也一直呈下降趋势。高等教育经费投人不足是造成我国本科教育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教育投资少,经费严重不足,使教育的设施远不能满足客观需要。本科教育面临学生学费增多而实际经费不足的困惑,使得本科教育的经费留在“给多少,花多少”的层面上。本科教育阶段的生均教学用房、校舍面积、占地面积、图书数、教学仪器设备经费均呈下降趋势。多数本科院校的物质资源处于不足状态,低于教育部的有关规定,部分实验仅由教师进行演示。本科院校的教学条件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经费投入不足,教学条件恶劣,必然导致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下滑,学生培养质量下降。
(四)急功近利的就业价值导向引发的对毕业班管理的松懈
高校就业率是教育主管部门评估高校办学效率的重要指标。同时,就业率的高低是社会人士评价高校办学的标杆,是高中生选择报考院校的参照。提高高校就业率的方式有直接就业、间接就业两种。直接就业是指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落实工作岗位,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间接就业则是由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将考取硕士研究生人数统计在就业人数中所衍生出来的一种就业途径。对学校而言,毕业生考研成功等于就业。因此,高校对毕业班的管理更多的是放纵,“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网开一面”是毕业班管理的惯常模式。对学生而言,找到一份工作或考研成功是毕业当年首当其冲的任务。理想与现实,急切心态与柔性管理的结合,导致对毕业班的管理形同虚设,也使得本科教育的价值导向被扭曲。
(五)教育评估“指挥棒”的牵引
就业形势的恶化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注。将就业率作为评估高校和下年招生的重要依据,应该说是教育主管部门迫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然而,此评估办法有意无意地把高校推向了学生就业负责人和承担者的位置上,高校在保证就业率和提高就业率上必须有所作为。在教育评估指挥棒的牵引下,沿着科层管理的上下级之间权力的差距,就业率的任务由上而下分配至基层的学院或系一级组织;院系基层领导对毕业班管理的“特赦”,导致毕业班教育教学的瘫痪,亦或荒废。
三、对策
降格培养不是未来本科教育发展的趋势,而是本科教育发展中的问题表征方式。面对本科教育中这一不良的培养状况,要以行之有效的策略重塑本科教育的培养理念和质量标准,切实改变本科教育专科化现象,有效提高本科教育质量。
(一)树立高等教育整体发展观的理念
传统上,人们习惯于把数量化的指标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指标来进行分析。这存在很大的不足。教育发展目的是教育质的提高与跃进④。本科教育专科化是传统发展观下造成教育发展的假象。一旦遭遇经济危机,就业难的形势,必将把教育带向危机的边缘,颠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期望,增加学生的不满。因此,必须树立高等教育整体发展观理念,以可持续和终身教育思想重塑高等教育发展观。
(二)确立本科教育的中心地位
坚持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固化本科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努力提高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学校应在教师聘任、考核及职务晋升等人事政策上进行改革和完善,要兼顾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将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与科研成果放在同等地位。政策由过去单纯的以科研为导向转向于向教学工作且教学质量优秀的教师倾斜。本科院校必须采取措施确保本科教学中心地位,把提高教学质量落到实处。
(三)建立“严进严出”的本科教育质量评估标准
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的差异体现在本科毕业生质量的高标准上。本科教育应保持相对的精英教育的色彩,体现高等教育“金字塔”高层的教育特征。本科教育必须担负起保证原有高等教育学术性存在和发展的责任,维护本科教育的学术标准。在传统使命基础上,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与进步。质量标准应兼顾学术、社会需要和学生本人意愿等因素。本科教育的质量标准最终要落在学生的文化适应素质和道德、思想、心理素质上。针对我国历史原因、招生政策造成的全日制本科院校的现有差距,各院校所制定的标准可有所区别,但基本的标准要求必须作为底线给予保证。
(四)完善本科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和评价体系
针对本科教育出现的问题,可采用两种体系保证本科教育质量:一种是内部评估保证体系,即由国家教育部评估学校的本科专业设置和教师资格、教学设施等。另一种是外部评估保证体系,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进行调查和评估。从高校服务职能和本科教育承担培养专门人才的视角看,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应由企业、教育部之外的有关机构和其他用人单位组成,并实施轮值制度。
本科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中,指导思想上要改变过去重结果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的观点;评价内容上要兼顾宏观问题评价和微观问题评价;评价方式上,将指标性评价和整体性评价结合起来;评价手段上,注重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转化、科学使用,以防评估结果的“失真”。建立由学生、教师共同参与的学校内部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逐步完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评价制度、课堂教学评估制度、领导和教师听课制度、同行评议制度、学生定期反馈制度及教学督导制度等,完善教师、学院、学校三级质量保障机制。改革考试制度,加强对人才培养过程的管理;通过落实教师教学工作考核办法促进教师积极投身本科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期中教学检查,试办专业评估、优秀教学管理单位评估等专项评估形式,加强教学管理工作,逐步建立完善保证本科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长效机制。
(五)实施弹性学制
我国本科教育的学制一般规定为四年,医学为五年,学生在规定的年限内须完成规定的任务。这一修业年限的规定,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统一分配毕业生时代,学生修业年限不会人为的变相压缩,学生无就业或考研的后顾之忧。而目前形势的改变,已显现出本科教育修业年限的弊端,实施弹性学制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质量保证的需求。弹性学制是对本科质量的一种保证,是现实迫切的需要。
弹性学制的实施,将促使优秀学生缩短进一步深造的年限,拓展未来发展的空间;有效杜绝本科教育质量普遍下滑的现象;同时,为缓解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压力提供制度性支撑,成为弥补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性投入不足的一项配套性措施。
(六)加大本科教育经费投入力度
国家、本科院校和各教学单位都要保证生均教学经费逐年有所增加,确保实践教学建设经费及教学设备费等相关费用按时到位和逐年增加,确保教育事业费的使用科学、合理,确保领导和教师在思想和行动上重视本科教学,真正抓好本科教学质量的提升工作。
本科院校要在预算内增加教学经费,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和学校实际情况,保证生均年度教学经费额度达到规定标准,确保生均经费逐年增长。要在教学经费中详细列出日常教学经费、毕业论文、教学实习与实践、教师业务学习与进修、支持大学生参与研究活动及参加相关的竞赛活动等专题预算,确保各教学单位对教学专项经费的管理使用。同时,要确保本科教学改革项目的实施。学校要设立教学建设经费专项,保证专业建设、课程与教学改革、教学奖励、教学设备采购等与本科教学相关的项目经费及时、足额到位,并逐年加大对实验、实践教学的投入比例。
(七)建立专任教师补充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根据本科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和生师比标准,要有计划地招聘专任教师充实到本科教学工作中,逐步改善本科教师年龄、学科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加强高职称、高学历、实践性学科教师的配备。要通过激励政策来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投身于本科教学工作。一方面开展评选活动,加大奖励力度,广泛宣传在本科教学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树立师德榜样,形成良好教风。另一方面,积极鼓励教授、副教授投身教学改革,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保证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认真落实高职称教师为本科生授课的制度。另外,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助教制度,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切实落实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使青年教师通过协助教授对本科生进行辅导,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提升教书育人水平。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青年教师加强科学研究工作,不断提升学术水平。依托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做好青年教师的培训和培养工作。
篇8:浅析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及对策教育论文
浅析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及对策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英语写作 问题 对策 写作技巧
【论文摘要】大学英语写作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中容易受到忽视的环节。文章在分析大学英语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提高大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对策,以期更好地促进学生掌握必要的写作技巧和规律,有效地将写作理论转化为写作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大学英语的写作教学对促进学生英语学习和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唤起学习者对所学或所掌握语言的感悟能力,并将其用之于实践中。如何有效地进行英语写作成为众多学子追求、询问和苦苦思索的问题。
一、写作教学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
1、思维错误
人的思维习惯是从小培养的,我国的大学生大都生活在汉语的环境中,汉语的思维是根深蒂固的。平时在讲课时,许多英语老师都是采用中英文结合的方式授课的,这样的话,学生在思考的时候习惯性地采用汉语的方式。在英语的写作过程中,学生们通常是运用汉语思维来组织语言,然后将组织好的汉语转化为英语。如此写出的英语句子在词语的选择和句子构造上都有汉语的影子,最终中国人看不懂,外国人也无法理解。
2、语法错误
在中国的英语教学中,语法的教授还是投入了很大的时间和精力的,但是语法知识的学习是比较枯燥的,大部分学生没有对语法的浓厚兴趣,所以在对语法的学习过程中没有投入精力,导致他们对语法的掌握不够。在大学英语的学习过程中,他们的英语写作中常出现语法错误,这些语法错误使得语句词不达意,无法正确表达文章的观点。一些语法问题看起来简单,但在实际写作中却是学生的易犯错误,比如单复数和句子的成分分析。
3、用词错误
作为写作的基本要素,词汇量显然是越大越好,但是学生平时掌握的词汇量偏小,在写作时有限的词汇量往往派不上用场,贫乏的词汇量导致词不达意,语意表达不准确。不知道一些词的真正含义,滥用词汇,对于同义词和近义词的辨析不准确,导致错误用词、表达模糊,读者无法真正领会其意思。在英语中,不同的语境需要使用特定的词,不能根据词语的汉语意思而随便把它用到句子中。
二、写作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1、应试教学目标的束缚。
写作教学内容不得不围绕考试指挥棒转,从而无法摆脱应试教学的樊篱。其后果是学生的写作思维教条化,模式化。写作内容千篇 一律,无创新亦无内涵。除了写作范文和阅读理解文章外,学生很少有时间去阅读英文原版书籍杂志等。英语兴趣的培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都受到了很大影响。
2、课程教学时间不足。
“若精读课能按教学计划顺利完成,教师就能利用有限的时间‘蜻蜒点水’般地对写作进行简单讲解;否则,写作教学就被无情地忽视和删减掉,完全成为精读教学的附庸”洪倩湄。英语写作教学大部分是穿插在各学期精读课之后的练习中来完成。因此,写作教学在时间和内容上都无计划性、系统性,而随意性强。
3、教学材料和模式上的局限性。
现行教材中存在的弊端是“不仅分散、铺排较广,且时间跨度较大,难成体系”。目前诸多高校参与编写的大学英语的系列教材主要还是针对阅读和听说方面,而专门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写作教材并不多也不精。另一方面,大多数老师还是遵循传统写作教学模式。首先讲解写作方法和技巧,然后给学生指定作文题目,要求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并在规定时间内交给教师批改。忽视了学生对写作素材的收集、分析、判断、修改。不强调写作是一个由师生共同完成的教学实践过程。
三、对写作教学的启示及对策
1、要引导学生多读多背多了解
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广泛阅读英文报刊、杂志,背诵优美段落及名言佳句,多了解西方的文化知识,如文学流派、哲学、神话及宗教方面的内容。充分发挥多种方法的优点,不断加强培养学生用英文进行思维的习惯,从而为写出地道的英文句子和段落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师应充分利用“重过程”的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写作过程的督促和指导
教师可在写前准备阶段,把学生分成小组,对给定的题目和要求进行充分讨论,广泛论证,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集思广益,加深对写作主题的理解,理清写作思路,确定写作的体裁和风格。“帮助学生取长补短,拓宽视野,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本组讨论的精华部分与全班同学分享, 让所有同学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写初稿时,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大胆、放手去写, 而不必过分担忧语言形式方面的问题。在反馈阶段,教师扮演读者的身份,以读者的眼光对学生的作文作出评价。主要关注点应该放在作文的思想内容和组织结构方面。既要指出学生初稿中的不足之处, 又要指出学生作文中的优点, 在批注时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
3、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法能力
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是能否写好英语写作的关键,其中语法能力又是英语语言基础的核心和后盾。语法能力包括学生对词汇、语法及时态等多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果没有坚实的语法能力做基础, 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就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因此, 教师可以利用课堂上的部分时间对作文中的高频词语和句型进行讲解, 并督促学生在写作中不断的使用, 以达到运用娴熟的目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在课下通过记忆、阅读等多种手段来扩大自己的词汇量。“学习词汇,如同交友,一回生,二回熟。从记忆、理解,到复用词汇,需要反复接触,反复练习。”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通过这篇文章,希望能给广大的大学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起到一定的作用,使教师的教学更加的科学化、系统化,最终在真正意义上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同时作为教师,我们也要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加强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更加尊重教学规律,这样才能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使我们的教学水平步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大学英语教学研究》.
[2]《大学英语写作指导》.
[3]《大学英语综合教程》.
篇9:探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论文
探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论文
论文摘要:目前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仍然面临不少问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提高缓慢,要想解决这些问题,真正的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就要首先从词汇入手,让学生打好英语写作的基础,制定完善的、切实可行的写作教学大纲,把第二课堂作用充分发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不断地完善各种考试制度,将英语写作教学排放在与精读同样重要的位置上,投入相同的经历,让英语写作教学始终贯穿与整个教学过程中,从根本上全面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
论文关键词:大学英语;写作教学;问题;对策
一、存在问题
(一)学校教材。从教材方面说,近些年来随着多套大学英语写作教材的出版发行,各所高校英语写作教材通用的现象有所避免,但是编者没有考虑到学生英语水平有所差异的情况,所编的教材不能适合不同层次阶段的学习者。有些写作教学内容只是精度教材的附属,缺乏系统性,学生学习起来也是不得要领,真正写作的时候会感觉力不从心。另外,有些高校对写作教材的选定只是注重是否全国统编,编者名声如何,获奖情况怎样,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二)学生情况。通过教学发现,学生的英语写作基础较差,许多学生对写作有畏惧感,原因主要是不知道如何正确地使用词汇和语法。在写作的时候由于词法和句法的错误使用,往往会出现中式英语的现象。这主要体现在:1、词汇量少,相同的中文意思找不到不同的英文说法;2、句式单一,不会使用复合句;3、大量使用口语,降低了文章的整体水平。写作水平的提高需要学生付出很大的努力,要比听说阅读能力的提高困难许多,学生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写作能力的培养,然后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不然不会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三)教师教学。在大学校园里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就是长期以来大学英语师资力量短缺。近些年来全国的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而高校英语师资力量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充,其扩招速度远远高于师资力量的补充,这就导致了大学英语教师授课任务越来越重。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只是注重精读和语法的讲解,对待写作课程只是一带而过,教师工作量大,批改作文又是一项很繁重的.工作,因此教师往往对写作教学产生了懈怠。
(四)考试体系。不可否认,大学英语四、六级统考曾经极大地推动了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社会各界和学校本身也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外语教学的重要性,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近些年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却成了英语教学继续前进的绊脚石。四、六级考试在很多方面被误用:教育管理部门按照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来给各高校排名,这就引起了各个高校之间的盲目攀比;学校方面把四、六级考试成绩和教师的教学业绩放在一起考核,教师不得不按照考试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大量的做习题,只注重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而不在乎学生在题海战术里究竟掌握了什么。四、六级证书又与学生的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挂钩,这就导致学生每在四六级考试之前就开始逃课,原因是他们认为教材的内容和考试没有联系,不如用这个时间多做做四、六级题目,增加考试通过的可能性。这样就影响了学生对英语技能的掌握,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
二、解决对策
(一)学校教材。要真正的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首先我们应该加大力度研究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从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大学生的需要编写出全面系统、条例清晰的写作教学手册,坚决杜绝把写作内容作为精读教学的附属品的做法,根据各高校本身的实际情况开设写作课,并且要对写作教学的授课时数做研究论证,保证学生在固定的写作学习时间内可以系统地学习写作理论和进行写作训练。
(二)学生情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在主体位置,要想掌握大学英语写作技巧,学生首先就要从思想上领悟到英语写作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师授课过程中,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及时改正教师在批阅过程中发现的错误,并且要避免错误的再次发生。
(三)教师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同时也要不断积累自己的写作知识,加强自己的写作能力,以便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写作学习,为学生的写作学习创造有利条件,教师只有不断的丰富和完善自己才能更加好地服务于英语写作教学。教师要认真评阅学生的作文,不可以过于笼统,让学生发现不了问题的所在。如果有必要,教师还要对学生改过后的作文进行重新审阅。高校方面要做到一方面保证教师的物质生活条件,一方面又要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鼓励他们搞科研,为大学英语教育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大学写作教育任重而道远,在教学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新问题,这就要求英语教师有一颗热爱探索的心,不断总结以往的经验,为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而努力奋斗。
(四)考试体系。要想改变大学英语教育的发展方向,让学生真正掌握英语语言技能,就要从根本上不断改革与完善考试体系本身。现在不少专家已经对四、六级考试的发展
达成了共识,也提出了一些大胆的设想:一是让四、六级考试功成身退,再没有四、六级考试一说;二是让四、六级考试成为社会化的一种考试,不再与大学英语教育有任何联系;三是增加考试的主观题目,大大减少考试的客观题目。一些高校现在已经开始改革考试制度,但考试制度能否得到彻底改革教育部起着决定性作用。
三、结束语
要想真正地提高高校学生英语写作水平,就需要我们正确地面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和问题,从学校教材、学生情况、教师教学方法、考试体系四方面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然后再从这四方面出发彻底解决阻碍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要始终保证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社会各界的辅助作用。相信在各方的努力下高校英语写作教学中的问题一定会得到彻底地解决,而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也会取得实质上的飞跃。
★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专科教学的低效问题及对策教育论文(精选9篇)】相关文章:
护理人员素质教育的管理对策2022-05-04
欠发达山区退耕还林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2024-05-04
毕业论文综述怎么写 范文2023-04-17
我国旅游管理教育中的问题及创新策略论文2022-10-16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研究2022-12-08
高校体育场馆物业管理论文2022-11-21
案例教学法护理教育论文2023-07-31
也论文白异读与语音层次2023-03-05
高校学生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多维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2022-05-07
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管理理念思考论文2023-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