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用人力派遣对员工职业素养的危害论文

时间:2022-11-11 10:07:47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滥用人力派遣对员工职业素养的危害论文(精选10篇)由网友“椰椰”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滥用人力派遣对员工职业素养的危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滥用人力派遣对员工职业素养的危害论文

篇1:滥用人力派遣对员工职业素养的危害论文

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带动了人力资源,尤其是专业人力资源提供机构的迅猛发展。专业人力资源机构为各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力输送管道,也间接推动了行业的发展与企业的进步。但同时,相当一部分行业和企业,存在滥用人力派遣的现象,从而对行业的发展和企业本身产生不利影响,这尤其反映在员工的职业素养上。调查显示,,全国企业职工中劳务派遣人数为3700万,再加上机关事业单位的派遣人员,劳务派遣人员总数大约为4200万,这种现象,在电信、石油、金融等国有企业集中的行业尤为突出。劳务派遣人员过多,给所在的行业和企事业单位造成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在员工的职业素养培育上,更加突出。虽然解决了劳动力的数量问题,但也损害了企业在人力方面的竞争力。

一、人力派遣工职业素养往往不高

通常来说,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前三项是基础,而职业技能则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要求以及提升,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其中重要一点,就是个人价值观和企业的价值观能够衔接。一个人的职业技能通过学习和培训比较容易获得。有研究表明,如计算机、建筑等职业技能范畴的技能,通过三年左右的时间就可以掌握入门技术,并通过在实践运用中日渐成熟而成为这方面的专家。但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则属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范畴的产物。如果一个人基本的职业素养不够,那么其职业技能越高,则隐含的危险性越大。劳务派遣大大降低了用工成本,使企业规避了诸多问题,因而有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采用劳务派遣模式用工。但调查显示,劳务派遣员工的归属感极低。目前,我国的企业用工形式多元化,在一些行业,劳务派遣工占的比例甚至超过了全民工和全民合同制工人的总和。如何加强劳务派遣工的管理,调动其积极性,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而在职业素养方面,则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企业要注重引导,提高其工作自觉性。劳务派遣工大多文化水平较低,存在着思想觉悟不高等问题。要提高其职业素养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更不能完全依赖人力派遣机构。很多人力派遣机构只注重于劳动力的组织与派遣,在职业素养的培育上,并不具备能力和愿望。这导致相当一部分外派人员的职业素养不高,而对用人单位来说,这些员工也很难不受外界因素影响全身心投入工作,难以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的目标,甚至导致企业面临一些内部机密被泄露的风险。而对于被派遣人员来说,则存在事业归属感缺乏及在工作心理上压力过大的情况,加上工作稳定性差,一些合法权益更无法得到保障。这导致他们对自己职业发展道路不清晰,也很难有一个好的规划。而其职业素养,更无从谈起。

二、人力派遣工归属感不强

目前,很多行业和企业,都面临着招工难的问题。同时,又有很多人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实际上是因为就业人口对职业回报的要求与职业素养之间的差距导致两者的不对等。由于很多人的就业颇为随性、流动性又强,有的工作几个月就辞职改行,而企业在办理就职员工各种手续上,如签订劳动合同、办理人事档案和保险账号等方面要花费很长时间和精力,一些员工没干几个月就辞职,企业又得重新招人和办手续。这使得部分企业愿意选择通过第三方人力派遣机构来招人的重要原因。同时,企业一方面需要人才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不停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又尽量把人员通过派遣或外包来实现,这就对员工的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等职业素养付诸于第三方机构。这一方面是好事,让人力资源的专业外包成为一种流行趋势,从而提供更为专业化的职业技能培养,从而使职业技能的培养更为专业化、持续化,使企业把这一部分资源转化为金钱赎买,简化企业人力开发上的压力,从而使企业更加专注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但另一方面也是坏事,第三方机构提供人力派遣服务,使人力资源的提供更为金钱化。而做为从业者,在心理上则处于不安全状态。一方面要受到第三方机构派出机构的约束,另一方面要受到从业岗位机构的业务领导,而两个机构间的一纸合约,更大程度上遵循的是两个机构的利润最大化与管理简约化,追求的是企业利润,并不是从业者的职业前景规划和安排,导致从业者缺乏归属感,继而导致其在职业道德、职业思想和职业行为习惯上的欠缺,而更注重于金钱的获取。虽然两个机构间在管理上会有很多合同约束,在表面上看上去,从业者的技能是没有问题的,从业者表面上也会尽量符合行业约束和企业规定。但对于从业者来说,职业不过成为了糊口的工具,在心理归属上和行业上很难有较大提高,往往表现为压力、失望和想尽办法赚取额外利润,同时又迫于就业压力,从表面上掩饰对工作的失望和不满。我国已经成为制造业和服务业大国,但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与人力资源的派遣和外包有着莫大关系。在相当一部分企事单位,做为被派遣者的从业者无论是在酬劳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平等感,且缺乏归属感,在职业行为上很难有所提高。在相当一部分企事业中,同工不同酬,外包或劳务派遣工成为企业中的低等员工,最苦最累最吃亏,造成其职业心理产生扭曲。这种扭曲将渐渐影响其职业技能的发挥,只要监管不到,就会不好好干,甚至千方百计避过监管来攫取个人利益。这尤其突出地表现在一些需要独立完成、缺乏集体互相监督的岗位上,这个时候,好的职业技能不仅不能带来正面影响,甚至会成为蒙外行、赚取高利润的手段。于是,技术手段成为赚取利润的主要工具,而不是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在这种形势下,必然产生不好的产品和服务。而受影响的必然是下游企业和消费者。这就是企业产品不够好和服务不好够的原因之一。没有好的人力资源开发,就不会有好的产品和服务。在这方面,一些优秀的企业,因为其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而获益匪浅;而一些企业因为各种各样的外包和劳务派遣,从表面上看,为企业提高了利润,简化了人力资源开发成本,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必然损害企业的'声誉,甚至是行业口碑。

三、滥用人力派遣不利于凝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滥用人力外包和派遣,把人力资源变成摄取企业利润的工具之一。掠取廉价劳动力成为一些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法宝。怎么便宜怎么来,有责任就推给“临时工”,有问题就推给第三方。而外包和派遣工就成为一些行业和企业用工不成文的秘密。在很多企业,一些岗位如门卫、保安、维修工、保洁员、操作员等,都是以劳务派遣为主。滥用人力外包和派遣,必然带来员工职业素养大幅度的下滑,而派遣员工由于不可能因劳动时间长而签订长期无固定期限合同,降低了他们对所从事工作的成就感。企业之所以大量使用劳务派遣工,是因为劳务派遣员工无论在用人单位工作多久,都只是派遣单位的员工,所签订的劳动合同上看不到用人单位的名字。一旦发生劳动纠纷,用人单位可以轻易“脱身”,处理过程交由派遣公司来进行,不仅有利于降低用工成本,而且承担的风险较小。另外,在具体的工作中虽然干着同样的工作,但在一些福利待遇和晋升机会等方面,还有很大区别的。企业如果裁员,那么派遣员工肯定首当其冲。

四、结语

要营造和谐的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就要培养员工的归宿感和认同感,提高员工的职业素养,为员工创造良好上升的渠道和空间。而在人力派遣的使用上,一定要把握好比例和岗位。否则,从短期来看,企业省了事,减轻了负担。但长远来看,其对企业在人力资源上的危害还是很显著的。要拥有爱岗、敬业、忠诚、奉献的员工,依靠外在的人力派遣,显然是不行的。派遣员工过高,不仅造成这一部分员工的归属感不够,也会造成原有员工的惰岗心态。

参考文献

[1]臧亚东.加强职业素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科技展望,(24).

[2]刘华滨.对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11).

[3]陈建新.基于职业素养培育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4(6).

[4]占德小.我国劳务派遣中的风险处置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篇2:编辑职业素养对电视台发展的意义论文

1.1编辑人员为电视台提供合适的节目信息

编辑人员需要为电视台提供相关的节目信息,基于电视台的`实际节目时间要求、节目主题设计要求等,实现节目信息的再次加工与策划,制作成为电视节目进行播放[1]。新闻节目内容众多,其中包含党政新闻及各类民生新闻等。编辑作为电视台编辑节目信息的主要人员,编辑的个人新闻敏感度、专业能力及职业素养等,均会直接影响电视台的整体发展质量,关系到电视台各类新闻信息来源性的真实性,也会直接影响电视台的社会影响力。

1.2编辑人员是电视台节目质量掌控的关键人物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电视台以其专业性、权威性的信息发布特点,仍然是人们获取各类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电视台需要充分展现其价值,为其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编辑人员是把控电视台新闻质量的关键人物,其工作质量关系到电视节目的舆论导向、人们的价值观念等[3]。在实际的电视台发展过程中,编辑人员需要加强对节目质量的监督与管理,做好各项节目信息的审查与监督工作,充分展现编辑的个人文化素养与政治素养。

2编辑职业素养提升的对策

编辑职业素养的提升,有助于电视台的全面发展。新时期背景下,可以通过明确学习价值,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提升综合素质,制作更多的优秀节目以及注重与时俱进,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等方式,增强每一位编辑的综合职业素养。

2.1明确学习价值,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电视台编辑的素养需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全面展开,电视台编辑不但需要具备正确的政治思想、健康的人格,同时还需要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与完善,传播更多具有正能量的信息内容,使电视台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群众。每一位电视台编辑均需要加强对各项知识、各项技能的学习。在实际的电视台编辑工作中,可能会遇到各类政治分析、民生问题等,电视台编辑需要对此有所了解,才能够使新闻编辑工作更加具有专业性特点,能够深入到新闻题材中进行报道。电视台新闻编辑可以基于自身的实际条件,制订规范的学习计划,通过不断的学习,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拓展自身的视野,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体系,报道更多的节目题材,使电视台新闻节目能够更加丰富多样,受到观众的好评与喜爱。

2.2提升综合素质,制作更多的优秀节目

电视台新闻编辑每日工作量相对较大,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来支撑。因此,每一位电视台新闻编辑人员均需要加强身体锻炼,积极参与各类社会活动,使其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均能够得到提升,在编辑工作中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保证电视台新闻编辑的稳定性。同时,新闻编辑人员还需要具备敢于吃苦、勤劳认真的工作态度,积极参与各类新闻编辑工作,不怕苦、不喊累,为新闻事业的发展而付出自己的努力,真正展现新闻工作者心系民众、心系国家的精神内涵。

2.3注重与时俱进,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

时代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每一位电视台编辑人员也需要基于时代的特点不断进行创新,注重与时俱进,报道更多贴近于人们生活、贴近于时代特点的电视台新闻内容。编辑人员需要实时关注微博、微信等人们热门讨论的话题内容,观察人们普遍的心理等,并将这些内容有选择性地引入到电视台新闻中,加强电视台与人们生活的紧密联系。

3结语

编辑职业素养的提升关系到电视台的发展,因此,每一位编辑人员都需要认识到自身素养提升的重要性,通过各种方式提升职业素养,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等,促进电视台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林浩.新媒体时代广播节目编辑应具备的素养和能力[J].新媒体研究,(1):88-89.

[2]陈欣欣.县级电视台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与编辑能力提升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6(17):123-124.

[3]徐洪斌.新闻编辑面临的电视台经济效益与社会公共利益冲突困境分析[J].科技传播,(4):43.

篇3:护生实习对职业素养的影响论文

护生实习对职业素养的影响论文

摘要:总结了护生实习月记的实施方法及经验,要求护生每月撰写1篇实习月记,主要包括新的经历及体会;结合本科室基础护理实习情况、专科护理实习情况的收获和提高;对护理职业的感想、实习体会和建议等。认为建立护生实习月记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使护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动态,及时的交流。

关键词:护生;职业素养;实习月记

职业素养一般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1]。提高护生的职业素养,有助于护生在面对实习过程中的压力和挑战时,能积极调整心态帮助护生顺利完成从学生到护生角色的转换。近年来,对在我院实习的护生制定按月上交实习月记的规定,使护生、总带教、护士长、护理部主任之间形成了沟通的平台,通过实习月记的撰写、批阅,对护生的心理、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现将方法及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至毕业参加实习的护生102名,均为中专毕业生,女性,年龄在16~18岁。

1.2方法

护生将实习月记每月上交总带教、护士长,经批阅后上交护理部,再由护理部主任批阅。当发现护生心理和行为有偏离的可能时,护理部及时讨论,并提出书面的指导性建议,必要时给予面谈。护理管理者通过对护生实习月记提出建议,并及时给予各种干预措施,以提高护生的职业素养。

2结果

102名护生实习月记共3060篇,其中对护理实习的体会1316篇,占43.0%;专科护理知识1010篇,占33.0%;基础护理知识367篇,占12.0%;药物应用知识55篇,占1.80%;安全护理等知识312篇,占10.2%。护生对护理专业的.期望值有下降的趋势;重视专科护理,轻视基础护理。

3讨论

3.1实习月记是护生内心的反映

实习月记动态反映了护生面对角色的转换,在目睹病情千变万化的患者时,常常感到无所适从,并且对护理专业产生怀疑。有些护生在实习月记中反映出不重视基础护理工作的学习。通过护理管理者及时沟通、激励,使护生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

3.2有助于强化护生的爱岗敬业精神

护生实习月记中,有1316篇反映对护理实习的感想和体会,如岗前培训后第1篇实习月记,体现了护生对护理工作的热爱以及自我实现的迫切心情。在实习1~2个月后,由于遭到患者或家属对护生的拒绝和质疑或是体会到护理工作任务的繁重,护生开始对护理工作的热情下降,个别护生对护理职业产生失望感。当科室护士长从护生的实习月记中有所发现时,根据护生的实习表现和性格特征决定给予沟通的方式,如对性格内向的护生进行书面沟通,对性格外向的护生进行谈话。护理部主任针对护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在实习月记上给予鼓励性评价,消除消极心理。

3.3有助于护生进行角色的转换

在护生实习月记中,动态反映了护生角色转换的全过程。有些独生子女,在家受到父母宠爱,但在医院,必须要学习如何主动去照顾患者及学习并完成基础护理工作,角色的转换使护生对护理职业成就感降低,造成护生不能顺利完成角色的转换。这时,通过在实习月记上批语,能给予护生在心理上的鼓励,并从患者角度分析问题,使护生充分理解并顺利完成角色的转换。

3.4帮助护生认识到基础护理的重要性

基础护理是护士的主要的工作之一,护生从基础护理学起、做起。护生对专科护理所做的笔记占33.0%,基础护理占12.0%。反映有些护生重视专科护理的学习,轻视基础护理学习。在实习月记中有些护生反映了对学习基础生活护理操作的烦恼和不理解。护理管理者发现这种现象,每月召开护生例会,倾听护生的想法,讲解基础生活护理是患者的最基本需求,是护生学习观察病情最好途径,是与患者最好的沟通机会,是护理服务精神的最直接体现。使护生认识到基础生活护理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3.5帮助护生提高心理调适能力

护生由于工作经验的欠缺、沟通技巧的缺乏,对患者及家属提出的护理问题和护理操作的要求,护生往往感到不知所措。面对轮转科室的新环境,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时,常常产生心理上的无形压力。当问题反映在实习月记中时,护士长就会及时进行书面或口头上的沟通。通过及时沟通使护生消除恐慌不安的心理,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实习中去。

3.6增进护理管理者与护生之间的关系

实习月记反映了护生心理动态和真实的内心世界。个别护生由于同学之间的矛盾及家庭人员的变故,影响着护生的情绪,甚至出现悲观绝望的情绪。护理管理者在护生的实习月记中,耐心安慰,鼓励及支持,使护生感到关心及集体的温暖。同时还采取了一对一带教模式,要求带教老师不但要进行临床护理知识技能的带教,还要关注护生的心理动态、生活情况等,消除护生的孤独感;护理管理者与护生之间除面谈外,还采用发短信和视频对话等方式沟通;每月召开护生例会,拉近与护生之间的距离;针对个别性格固执且沟通效果不佳的护生,邀请护生家长来院,共同分析原因,让家长与管理者一起参与对护生的教育,加强沟通,动态反馈,不断提高护生的职业素养。

4小结

建立护生实习月记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使护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进行动态、及时的交流。护理管理者能及时了解护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给予有效干预,护生也明确了自己学习的方向,促进了自身能力及护理职业素养的提高。目前本院的护生能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实习中,为护生将来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许慧清.培养医科女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探讨和思考[J].温州医学院学报,,35(3):253-255.

篇4:职业活动对职业素养形成的影响研讨论文

以往,学校和社会认为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是获得工作和胜任岗位的首要因素,而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的反馈强调,刚毕业的大学生技能熟不熟练不是问题,企业有专门的师傅或针对性的培训课程,职业道德、服从意识、诚信等内容是企业在聘用人员时更加看重的要素,是员工能否被企业接纳、能否在工作岗位上获得后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这部分恰恰是被目前职业院校的教学和实习环节忽略的。有调查显示,企业对新就业大学生最不满意,主要缺失的职业素养可归纳为以下几点: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缺乏诚信,跳槽率高;劳动观念淡薄,吃苦精神不足;适应环境慢,团队意识差;敬业意识不强,纪律观念差。[3]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实施的是大众化教育,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除了掌握技能型人才必备的职业能力,更重要的是养成全面的职业素养。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岗位的变迁和更新非常频繁和迅速,在校学习的技能有可能在就业后需要不断提升甚至被淘汰,而对职业素养的要求却是亘古不变的。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构成往往以传授技术理论知识和训练职业技能为主,职业素养的培养缺少有效的落脚点。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书本知识的讲授,对工作需要的职业素养只是简单的提及,本该成为职业素养培养重要手段的实践教学,却只注重专项技能的训练忽视对职业道德等职业精神的培养,收获的是技能的娴熟性,但对于职业素养的培养无太大帮助。此外,职业院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并不能替代职业素养教育,其他培养途径如班级或课外活动的培养效果又极其有限,很难满足企业、社会对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4]

篇5:职业活动对职业素养形成的影响研讨论文

职业活动是指个体从事的具有职业性质的活动,属于社会实践的范畴,是职业世界的基本构成单位。职业活动因职业分工而形成专门化特征,这种专门化涉及行为特征、知识技能以及活动意识等因素。

(一)职业活动具有真实性、情境性、层次性

职业活动来自真实的工作情境,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和适应未来就业岗位的需求和挑战,既能够增加对自身专业的了解程度,又能够在实施活动的同时激发职业兴趣,参与不同难度的职业活动,也能感知职业素养的`层级性。

(二)职业活动具有协作性、参与性

职业活动的最终结果是产品或服务,有其对应的质量评价标准,这就决定了职业活动的运行需要依靠一系列条件作为支撑,包括参照职业规范,履行操作流程。活动过程中往往需要不同活动主体间加以相互协作和配合,每个活动主体都具有重要性、不可替代性、相互衔接性,通过团体合作的方式才能最终提交活动成果。因而保证了学生在活动期间全程高效参与。

(三)职业活动结果具有长效性、可迁移性

职业活动的进行赋予了学生更多的参与体验,个体在活动过程中运用知识和技能,全身心的投入活动之中,在亲历和反思中获得认识和思考,形成自身的职业信念、职业理解和职业态度。通过体验加深了学生对职业的理解,巩固了职业技能,激发了职业兴趣,由此生成的职业素养更为扎实,且可复制到个体今后从事真实的职业劳动中去。

职业活动的构建及实施

高职院校学制及场地有限,不可能把现实中的职业活动照搬到学校里来,必须通过设计高效丰富的活动,使其包含尽可能多的职业素养。同时职业活动的设计要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及学生特点,根据专业学习的不同阶段设计有层次的职业活动。

(一)挖掘职业素养

1.归纳

归纳是用语言形式表征职业素养的内容。由于职业素养主要以默会知识及心智技能等通过行动方式表征,因此,首先需对职业素养作言语化处理,便于沟通和交流讨论,才能为职业活动的生成提供原料。同时,职业素养涵盖在职业劳动中的方方面面,琐碎又细致,缺少内在逻辑结构,需要有意识地对职业素养进行人为的归纳,从而获得清晰和完整的职业素养内容。

2.主体

职业素养的开发主体应体现分层分类,主要由企业专家、往届学生和教师三部分组成。企业专家包括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通过访谈、反思等方式将工作过程中必需的职业素养用言语表达出来。往届学生一般工作年限不长,在从事相应职业后自身的实践体会、经验教训更具生动性。教师可通过调研的方式深入企业一线去挖掘,以参与生产、观摩、钻研规章制度等途径作为补充。此外,教师应作为挖掘职业素养工作的主要负责人,承担对搜集资料的汇总、查漏、整理和提炼等总结性工作。

3.来源

职业素养范围广泛而且内涵丰富,它既体现在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还蕴含于日常职业情境中。依据职业素养的类别进行不同方式的开发,与工作任务有关的职业素养可让企业专家开发,因为企业专家更熟悉。日常职业素养则可由教师参照企业纪律规范、企业文化等各种书面材料进行提取组织,由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审阅。[5]

(二)构建职业活动

职业活动的构建需体现多情境性,即包含组成真实职业活动的多个要素,故职业活动的设计也具有多样性,从而全方位多渠道为职业素养培养提供有利平台。

1.工学结合课程

主要开展仿真职业活动。工学结合课程主要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通过任务引领,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将工作任务布置在职业情境中,通过对专业课程体系的架构,职业素养的生成也具有阶段性、层次性。

2.职业规划等课程

主要以培养一般职业素养为主。职业规划类课程现在普遍在高职院校中开设,以何种形式授课是检验职业素养能否形成的重要前提。传统讲授、记忆、考试来的是知识而非素养。相反,教师可选取典型案例,围绕真实案例开展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案例所描述的场景通常是学生在以后的职业世界中会遇到的,具有真实性、代表性,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通过批判、分析、抉择、生成,主动构建素养知识,在内心真正认同素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自觉展现职业素养。

3.实习实训

主要开展真实职业活动。校内实训基地或通过校企合作共建的校外实训基地,则为全真职业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天然的平台。在校内实训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演变为师傅与徒弟,而校外实训中学生会自觉转变为职业人。通过师傅的榜样作用和做中学的实践模式,学生亲历职业活动的全过程,在践行中掌握了职业技能,同时生成职业素养。

4.第二课堂活动

主要依托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的与学生专业结合的品牌活动。如专业竞赛、论坛、社团等。所谓品牌,即已经形成校内(系内)传统或制度,积累了丰富的基础和经验,在活动的目的论证、实施效果中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重在增强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加强对未来职业的认同和喜爱,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具有区别于传统教学的特点和优势。

(三)活动实施保障

1.职业文化的创建

作为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创建也应包含职业性,使学生在正式入职前就有机会对行业、企业文化耳濡目染,并将其内化作为自身要求。

2.场地保障

作为高职院校,仅有教室是远远不够的,校内实训室、实训基地的建立是在学校内开展职业活动的基本条件,也是保证活动效果前提之一。

3.经费和时间保障

职业活动的开展需要多方借力,除了教师、兼职教师、学生是职业活动的参与主体,在筹备职业活动过程中,校园内的相关职能部门,包括教务处、后勤处、学生处等行政部门也应积极配合,在经费和人力上给予支持。职业活动的开展会穿插在课程内进行,因此教务部门在对教师课时计算、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等方面需灵活处理。(本文作者:庞捷敏、卢志米 单位: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科学部)

篇6:论文《深度报道对电视编导职业素养的要求》

引言

随着媒体竞争的日益激烈,电视新闻节目开始向深度报道发展,同时也对电视编导的职业素养提出更高要求。深度报道强调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对新闻事件进行剖析,力求更好地发挥电视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因此,电视编导应注重对海量信息的整合提炼,担当好受众的“把关人”,用丰富而深刻的新闻内容给受众带来启发,并提升电视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1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需求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新媒体异军突起,并推动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其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新闻获取途径的多样化。受众既可以选择传统的广播、电视、报刊媒体了解新闻信息,也可以应用智能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登陆互联网,随时关注新闻动态。而且新媒体在新闻信息的实时报道、关联信息提供、互动交流方面的优势非常突出,互联网中的门户网站可随时向受众传递最新的新闻信息,受众还可点击相关链接探寻事件的前因后果,并参与互动评论。因此,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是突出媒体差异、构建核心竞争力、服务受众的需求所在。

首先,全媒体时代各大新闻媒体对新闻事件的报道存在趋同性,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对新闻事件的基本描述较为相似,缺少媒体差异和新意势必会导致电视新闻媒体竞争力的下滑,例如在重大事件发生时,受众往往是先从新媒体中接到通知。而深度报道则能够充分借助电视媒体视听结合的优势,在陈述新闻信息的基础上,对新闻事件给予全方位多角度的剖析,从而彰显媒体之间的差异。其次,新媒体在新闻信息传递的时效性、整合性以及互动性方面给电视媒体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电视新闻节目若要拥有稳定的受众群体,不断提高节目收视率,就必须在节目质量上下功夫。深度报道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正面或负面报道,而是对复杂事物多层次和多侧面的描绘,直至揭示其本质。所以深度报道可以引导受众更为理性地思考,避免停留于事件的表面,其节目内涵丰富、分析由表及里,对树立电视媒体公信力、构建核心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深度报道不仅涵盖对新闻事件本身的探讨,还涉及相关领域及未来的分析,受众可从中受到深刻启发,并用以指导自身的行为,因而深度报道也有助于提升受众服务水平。

篇7:论文《深度报道对电视编导职业素养的要求》

面对媒体的激烈竞争,电视新闻需要从传统的新闻信息播报向深度报道的方向发展,充分借助电视媒体的优势,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对新闻事件加以剖析,以便更好地发挥电视新闻媒体的舆论领航作用,展现媒体公信力。因此,电视编导必须顺应新媒体环境的发展,努力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

一方面,全媒体时代下,电视媒体对新闻信息的报道不能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如果电视编导将新闻节目定位于新闻信息的传递,而不是深度的分析和解读,那么电视新闻就会缺乏自身的竞争力,原先的受众群体也会逐渐流失,转而选取其他更为便捷、更具新意的媒体获取新闻信息。但深度报道也并非轻而易举,其中既有新技术的应用,也有海量信息的整合,以及深度分析内容的策划。例如对重大新闻事件展开的深度报道,编导就要深入考虑事件所牵涉的领域,如何及时跟踪新闻现场,如何还原事件的始末,如何用舆论引导受众。这些工作都需要电视编导从思想到能力的转变,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才能促进深度报道发展。

另一方面,全媒体时代不仅新闻获取途径多样化,电视新闻节目的形式也同样在向多元化方向转变,无论是严肃性的新闻话题,还是民生类的新闻,其中都不乏大量的深度报道。而受众的审美能力、受教育水平也在与日俱增,他们对新闻信息的关注除了时效的要求,还有新闻质量的诉求。千篇 一律的新闻报道已经不能吸引受众的目光,解说式新闻、访谈式新闻往往更能提高受众对电视新闻的忠诚度。所以随着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发展,深度报道的涉及面更广,其中还暗含文化艺术、人文关怀等思想和诉求,电视编导也必须不断提升职业素养,才能更好地驾驭深度报道工作。

3 深度报道需求下电视编导提升职业素养的方向

为推动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工作的发展,电视编导首先应担当好受众的“把关人”角色,进而对新闻内容进行深入整合,并丰富深度报道的形式。

第一,担当受众的“把关人”角色。电视媒体的优势在于公信力强,尤其在重大事件发生后,受众更愿意通过传统媒体确认信息的真实性和关注事件的发展。所以电视编导在提升职业素养的过程中,首先要将服务受众作为重要使命,践行媒体的社会责任,担当好受众的“把关人”。当前在强调个性的新媒体环境中,传统媒介的“把关”作用被削弱。面对海量的新闻信息,受众也需要从中进行筛选,关注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对一些新闻信息的真伪加以辨别。受众对新闻信息筛选和过滤的需求恰恰是对新闻“把关人”的诉求体现。电视编导要善于策划和选取深度报道的主题,在海量信息中寻找有代表性、有助于树立媒体公信力的切入点,通过深度报道的传递,使受众能够“近距离”接触新闻事件的始末,扫除对种种问题的疑惑。而且电视编导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才能在重大事件、突发事件发生后,及时捕捉深度报道所需的新闻素材。

第二,对新闻内容进行深入整合。深度报道虽然要求具备丰富的素材,但并不是简单地将各种论证依据一一罗列,而是要有严谨的前后逻辑关系,环环紧扣,步步深入,这样才能达到牵动人心的效果,提升节目的影响力。因此,电视编导需要具备组织和策划能力,能够结合新闻主题深入挖掘相关的素材,并将素材编辑整合起来,形成有机整体。无论是宏观的审时度势,还是微观的精雕细刻,都是与编导的综合素养分不开的。例如,面对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编导要迅速把握新闻主导方向,然后确定对新闻现场的跟踪调查方法,适时通过演播室与现场联线沟通;对于影响广泛的新闻事件,编导不仅要重视一线信息的反馈,还应邀请重要的专家,提供专业的分析论证,以及将不同时间、地区的相关信息进行对比追溯,发起和受众的互动交流等等,使深度报道节目形成系统性的贯穿。

第三,丰富深度报道的表现形式。既然是深度报道,就不是简单地表述新闻信息本身,而是要用充实的素材去论证去分析,因而其表现形式也关系到深度报道的质量。对一篇新闻报道来说,内容代表的是深度,而表现的形式和手法凸显的是厚度,深度与厚度相辅相成。电视编导的阅读和思考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都要上升到新的高度。电视编导不仅要充实自身的文化底蕴,拓展知识面,增加社会阅历,还要广泛学习国内外知名新闻栏目的经验,善于推陈出新,使深度报道更具文化艺术水准,从而增强节目对受众的吸引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受众观看新闻节目已经不再是单纯地获取新闻信息,而是将观看新闻的过程视为一种精神享受。所以电视编导应借势新媒体发展,促进媒体之间的融合,用多种形式强化深度报道的表达效果,提高新闻节目的观赏价值。

参考文献

[2]冶进海.浅谈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中的编导意识[J].东南传播,(3).

[3]周恩佳.新时期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特点与优势[J].新闻研究导刊,(15).

[4]左治.如何做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4(7).

篇8:主题教育对职业素养的导引作用探索论文

主题教育对职业素养的导引作用探索论文

主题教育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能够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现代优秀企业文化的有机统一,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实现学生的发展目标。

主题教育是指在专人组织和指导下,围绕某一特定主题对学生进行集体性行为规范教育(如思想道德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和素质培养(心理素质培养、职业素质培养)的活动,具有喜闻乐见的形式,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通过主题教育,不仅能够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现代优秀企业文化的有机统一,实现育人目标;而且能够将真实的项目任务与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活动形式相结合,起到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导引作用。以学生的成长、成熟、成才、成功为主线,主题教育在大学不同阶段以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发挥作用。

“目标教育”作为新生入学后的第一个教育主题,促使学生在校园中茁壮成长。目标教育可以融入各专业集中进行的专业认知教育中,与做“优秀员工”,“职业经理”的办学理念相结合。学生针对自己所学专业确定目标就业岗位,放飞梦想、憧憬未来,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就有了一个清晰的努力方向。

目标教育以梦想未来为内容,以讲座、演讲、辩论赛等形式体现。以“梦想未来”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每学期开展一次,班级墙报上每个人的梦想豁然醒目,演讲会上的激情在青春的心中激荡,坚定的信念支撑着他们的梦想,实现阶段目标后的喜悦激励他们踏实走好每一步。经过三年的努力,走向不同工作岗位的他们将会收获成才的喜悦,受到企业的欢迎,成为优秀员工或职业经历。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目标教育使同学们在准确定位自己的.基础上找到了自己的舞台。

“四自”教育(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是学生在校期间最主要的教育主题,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习惯,走向成熟。学生在入学前,接受的都是应试教育,以学习课本知识为主,衣食起居大部分由父母为其代办,相处也是以同学和家人为主;从踏入大学校门起,他们进入了“断乳期”,必须学会独立生活、独立学习、独立思索、独立处事,管理好自己行为养成企业需要的踏实、肯干、忠诚、敬业、合作、创新等职业素养,唯有如此,才能适应未来企业的用人需求。

尽管周围有老师、同学和家长的扶持,但在大学中,“自主”“自立”“自强”已成为实实在在的现实。“四自”教育,激发了他们做人的独立性。大部分学生很快在集体生活中适应并成长、成熟。家长们感到孩子懂事了,勤快了,长大了。在日常学习、班级活动、宿舍卫生中,大部分学生有了自律意识及集体观念,自觉遵守纪律。“四自教育”的教育形式可以是课堂、主题班会、主题实践活动有机统一,将教师的启发式教育变为学生自己自觉思考和主动实践,而后默认选择的自我教育。

“室长轮流当”是独具特色的主题教育,基于人人成才的理念突出了责任意识。宿舍长是个管理者,要想当好宿舍长,必须管理好自己,还要学会管理他人,认识自己的潜能,懂得自觉服从领导,换位思考,尊重他人。无论你的性格是开朗还是怯弱,轮到你当宿舍长的一周,工作内容和标准都是一样的,就看你工作的结果如何了,学生们在这项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宿舍卫生状况大为改观,也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了。

活动让每个学生亲身体会到如何担负责任,如何以强烈的责任心去做好事情。通过活动,学生还认识到责任无论大小,体现着做人的品质,影响着做事的结果。用人单位喜欢有责任心的人,做人做事要靠得住。

“创建融合式大家庭”活动是融学校全体人员、所有部门于一体的、综合性的主题教育,帮助大学生走出个人小圈子融入集体中。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与大学生做知心朋友;

主要形式有建立教师、系(部)书记和主任与学生定期交流制度,领导班子成员不定期与学生及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座谈交流和深入学生中间征询意见制度,各级领导与教师定期定主题与学生在网上进行交流制度。

活动中全面了解、收集学生的心声与诉求,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强化了学生的和谐意识,包容意识、合作意识、感恩意识。

活动教会了学生理解他人、与人共处;教会了学生如何在保持个性同时寻找共性,如何在集体中创造和谐与快乐,感受幸福与美好,营造出了团结、互助、宽容的氛围。

活动后为琐事争吵、闹矛盾的少了,自觉照顾有病的同学,自觉把待遇让给生活困难同学,求职应聘中积极推荐自己同学的情况多了。

“职员化教育”是最具针对性的教育主题。活动以学生的专业为依托,以将来的就业岗位为模拟对象,融入了任务驱动,形成了以企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优秀员工和职业经理为目的,以提高学生的就业力、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为中心的主题教育形式,为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奠定了基础。

具体要求是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调研对应的行业企业及目标就业岗位,明确岗位工作任务,设计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组建团队,小组合作完成预设的任务,企业参与结果评价。

职员化教育突出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行业通用能力培养,强化了学生的时间观念、责任意识、团队精神,执行力、敬业精神、危机意识,使学生学会了遵守劳动纪律、关心企业发展、勇于担当等职业素养,为学生尽快融入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的成功提供了有利条件。

总之,主题教育中对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意义重大,必须深入挖掘教育的内容,创新教育的形式,发挥在大学生职业素养中的导引作用,为学生成长、成熟、成才、成功开辟道路。

篇9:中职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思考论文

中职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思考论文

中职学校作为为社会培养专业性人才的重要基地,不仅要全面的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中职学校的基础性课程,中职语文的作用无可替代。在现代中职教育中,要时刻保持与时代前进的步伐一致,为学生找到良好的专业结合点,有效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职业素养的涵义

何为职业素养?所谓职业素养,是指劳动者在具备一定的心理以及生理条件基础下,经过继续教育、劳动实践经验以及自身修养的方法不断积累发展起来的,并在从事职业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品质。

职业素养包括:劳动者职业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养、专业技能素养以及心理素质等几个方面。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用人单位在进行人员招聘时,不再将人员的专业技能作为招聘的唯一要求,还将人员的职业素养作为招聘的重要条件。

二、中职语文学生职业素养现状

中职学生由于心里还不够成熟,自控能力较差,再加上本身基础就弱,对自己的'要求不高,定位也不高,导致学生缺乏更远大的志向。

现代中职学校的学生,由于观念问题,麻木的认为中职学校学习,只要学好专业技能即可,无需进行语文学习。正是带着这样的语文学习态度,使得他们学习动力严重缺失。

所以,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提高对语文的认识,从而端正学习态度,提升个人职业素养。

三、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策略

针对现阶段中职语文学生职业素养不高的情况,提出一下几点应对策略:

1.中职语文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首先,中职语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提升促进学生发展的意识,把中职语文的教学目标倾向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上来,为中职语文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中职语文教师要增强自身的专业技能以及职业素养。中职语文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教师本身应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以及职业素养。因此,中职语文教师要重视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另外,中职语文教师还要充分了解现代社会不同职业的不同发展方向,适应不同专业不同职业素养的要求。

最后,中职语文教师要进行适当的教学方法改善,教学知识与学生所学专业进行有效整合,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进一步的完善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

2.有效运用情境教学法,培养学生应变能力

在现代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效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将所传授的知识有效地整合到其中,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比如,你是一家保健品公司的销售人员,一名顾客要去你店看保健品,但顾客不知道公司的位置,需要你准确的告诉顾客,这时你该怎样做;学校组织联欢晚会,需要你来做总策划,那么这次晚会该如何安排,如何进行彩排,会场该如何布置,将自己的计划通过文字表述出来。这样,通过不同的教学情境进行教学,把将要传授的知识与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有效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成长。

3.对学生进行人文道德宣传,提升学生职业道德

中职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道德宣传,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比如,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中职语文教师提出问题,将学生进行分组交流讨论,以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通过思维碰撞,一起进步。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设计团体作业,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谈论,交换思路,合作完成任务。这样,通过集体合作完成任务,不仅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还可以实现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目标。

4.锻炼学生心理素质以及抗压能力

中职学生心理素质以及抗压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将来的就业质量。在学生的职业素养众多组成中,学生心理素质以及抗压能力占有重要的位置。

因此,中职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健康、积极、自信的教学方式教育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克服不良心理,逐渐培养出较强的心理素质以及抗压能力。

综上所述,中职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不仅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还会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更高的保障。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中职语文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有效促进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树立高尚的职业品德,从而使学生毕业以后符合现代企业需求,更好的为社会服务,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篇10:高职院校校园足球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影响论文

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不单单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很大程度上更加偏向于精神世界的满足。而足球运动不仅仅能更好地锻炼身体,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更能愉悦身心,有利于身心发展。足球作为当今世界上最流行的运动之一,是一项严格要求高技术,能够使全身得到充分锻炼,并且简单易行,便于开展的一项运动,能够很大程度地提高人们的品性及道德。它不但非常有趣,而且对人们吸引力也很大,尤其是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并且校园足球作为一个热门的项目,备受学生们的喜爱。同学们在校园足球活动上大汗淋漓,释放压力,培养感情,共同进步。2009年6月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成立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并颁布了《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全面提高广大学生的体质和体能,培养拼搏意识和团队精神。经研究决定,在全国大、中、小学校广泛开展校园足球活动,普及足球知识和技能,形成以学校为依托,体教结合的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体系。2013年起,国家层面又给予校园足球活动更多更大的支持,短时间内我国校园足球活动已经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高职学院承担着培养高技术人员的重担,可以紧紧抓住这个契机,利用校园足球活动充分提高学生们的职业素养。下面简单地叙述一下关于这方面的内容。

1使身心健康更好地发展

1.1更好地提高身体素质

足球是一项体力活与技术活,它充分地考验你的身体素质。足球场特别的宽阔,有很大的空间,因此对于足球运动员而言,就必须要拥有较一般人更好的体魄。通过足球锻炼这项运动,可以很大程度上促进人体的内循环,充分改善本身的呼进呼出的频率,使其更加稳定,很好地加强了身体各机能的运转,与此同时,还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们食欲,其身体各方面吸收能力也得到很大提升。对于高职学院学生而言,这项运动需要机体各方面完美的配合,是一项全身运动,例如身高、体重、四肢等完美的比例。在足球运动中,可以充分地锻炼学生们的力量,大多数学生们的耐性不怎么好,这项运动可以更好地提高他们的耐性,由于其需要很高的速度以及灵敏度,这就又充分地培养了他们的耐性与灵敏度。通过足球活动,可以充分地锻炼学生的肌肉、韧带力量等,很好地锻炼了他们的身体素质,使他们的身体素质能更好地适应以后的就业需要。

1.2更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心理素质

校园足球活动最大的特点就是各个层面的`比赛。一场足球比赛,必定是十分激烈的。所以不仅仅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更加需要具备优秀的心理素质,这就需要学生们将更好的技术以及完美的战术结合在一起,大脑充分地思考运作,支配身体完美结合。对于足球运动而言,需要学生们时刻保持头脑的清醒,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取得球赛的胜利,所以它可以充分地培养学生们的心理素质,使他们拥有平静的心态,这在以后的就业生活中尤其重要。俗话说得好,冷静的心理会使人做事事半功倍。举个例子来说,在每次考试的时候,总有一批人平时课堂成绩十分优秀,但是一碰到稍微大型的考试,他们考得却没有想象中理想。大多数学生表明,他们每次考试之前心里都十分紧张,考试的时候以往知道的东西都想不起来了,大脑一片空白,所以这就需要一颗冷静的心,只有你客观冷静地思考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恰恰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

2使学生们拥有坚定的意志

足球运动是一项运动与技术相结合的运动,是一场耗时耗体力的运动,这不仅仅需要同学们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还需要运动员具有很好的意志力。在一场足球比赛中,这种顽强的意志力及战斗作风,可以使比赛更容易获得胜利。在足球训练中,可以充分地提高学生们本身所缺乏的判断力以及该有的果断,以及对事物所应有的坚持。长期进行这项运动不仅仅能锻炼身体,还能很好地培养其意志力。对于当代高职学院学生而言,这也是他们所缺少的。通过校园足球教育活动,学生们获得勇敢、自制力、强意志力、自主性、果断性等很重要的东西,对于他们以后的职业生涯会有很大的帮助,会使他们职业生涯更加顺利。

3充分培养了他们的团体意识

足球运动是一项耗时持久战,也是一场团体赛,这就更需要全体队员的团结,需要每一位球员相互配合,团结一致,做到完美的契合,给予对手无法反驳的力量。一个优秀的足球队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优秀的团队,一个人的力量是卑微的,团体的力量才是可怕的。对于一个球队而言,仅仅依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取得胜利的,必须球队的每一名成员相互配合、合作,胜利的希望才会更好。例如,一个蚂蚁是无法搬动比它体积庞大很多倍的东西的,但一群蚂蚁就不同了,它们相互合作,完美地配合,总是能将对于它们而言的庞然大物搬回家了。就如同蚂蚁的合作精神,足球比赛中更加需要团结一致,每个人都发挥出自己最强大的力量,完美地配合,以集体利益为团队的中心。所以,足球运动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团队意识,让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融入集体中。

4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操

在国足中,如果取得优异的成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使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得到升华。例如,1976年中国足球队首次参加亚洲杯便获得季军的荣誉,1978年再接再厉获得亚运会季军,对于中国人而言,是非常激动人心的,全国人民都在狂欢,庆祝,那种民族自豪感空油然而生,更好地提高了民族凝聚力,他们的爱国情怀也更大程度上得到提高。

5结语

总体而言,在高职学院进行校园足球教育活动,更多是带来利益。可以使学生们的身心得到很好的发展,团队意识得到加强,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增加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也可以使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三观。总结起来,校园足球运动有三大优势:一是促进学生们身心健康;二是加强他们的团队意识;三是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足球运动是一项在学生中受到热烈欢迎的运动,而且当今社会中不仅仅需要技术与实力,更重要的职业素质,所以既然学生们很喜爱足球,就可以充分抓住这个主流,加以改革创新,使学生们在校园足球活动过程中学到更多的有益知识。所以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应当充分发挥校园足球教育的优势,更大程度地加强当代学生们的职业素质养成教育。

参考文献

[1]郭东民.浅谈高校足球课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J].辽宁体育科研,2000(1):27-28.

[2]佘国林.高等学校应重视开展足球运动[J].四川体育科学,1994(3):31-33.

[3]魏琳洁.校园体育文化与高校人才培养之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优化劳务派遣管理的探讨的论文

公文写作 意见 范文

大学生劳动关系管理研究论文

适用劳动合同法中“二倍工资”的两个问题

劳动关系论文

过度超时劳动直接危害职工权益

新的劳动合同法

广东省劳务派遣管理规定

人力资源风险管理论文

电大论文

滥用人力派遣对员工职业素养的危害论文
《滥用人力派遣对员工职业素养的危害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滥用人力派遣对员工职业素养的危害论文(精选10篇)】相关文章:

市劳动合同2023-01-17

劳动合同法全文解读2022-12-23

劳动合同法解读2022-07-01

新劳动合同法全文2022-12-15

劳动合同制度2022-12-18

跨国企业人力资源本地化困境与完善建议论文2022-11-03

我国劳务派遣制度的思考2023-08-10

合同法定解除的情形2024-01-19

煤矿通风工作计划书2022-09-27

劳动合同制度 教案示例2023-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