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创建中环境工程的运用的论文(共11篇)由网友“jinxoff”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态城市创建中环境工程的运用的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生态城市创建中环境工程的运用的论文
生态城市创建中环境工程的运用的论文
农田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是经济健康发展的物质保障。 随着国家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完善以及国家对农村的扶持,对农田水利管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农田水利设施也将更好地发挥出防汛抗旱的功能。
1.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现状
无论是水田还是旱地,水资源都是保证其发展的根本要素。 但是在我国,水资源在农业应用中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1.1 人均占有量不足
从整体来看,我国的水资源储蓄总量十分可观,在世界各国中的排位也很靠前。 但是现实的情况却不容乐观,我国的人口基数过于庞大,人口的增长也非常迅速,导致我国的人均水资源占有率处于世界的末位。 这种情况严重影响到农业的发展和进步。
1.2 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
我国地大物博,受到不同气候的影响较大,水资源在时间上的分布不均匀。 大部分地区受到季风性气候的影响,在春夏季节的降水量十分庞大,甚至导致严重的洪涝灾害出现。一旦到了秋冬季节,全国的降水量普遍减少,河水与地下水的水位下降,给农业生产灌溉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1.3 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第三个现状就是严重的空间分布不均。整体上呈现东南水资源多、西北水资源少的现状。 某些地区出现严重的水资源缺乏,在西北地区,大量的土地因为缺水不适合农作物的生长而被荒废,与我国人口的发展现状不相适应。
2.农田水利管理和防汛抗旱的关系
2.1 减少和避免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出现
由于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严重不均,自然灾害的出现很频繁。 农田水利设施对于农业生产的意义显得尤为重大。 如北方在夏季会在出现长时间的高温和干旱天气时,抗旱的难度巨大,任务也十分艰巨,此时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如果过于脆弱而无法承担抗旱的责任,会使农业生产蒙受巨大的损失。在洪涝出现的时节,完备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配合科学的管理方式,及时的进行排涝、储水的工作,可以有效地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
2.2 强化防洪排涝工程管理水平
防洪排涝工程在农田水利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与灌溉设施不同的是,防洪排涝工程带来的更多是社会效益而非经济效益。 这样公益性的水利设施,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起到重大的影响,具体体现为促进农业的生产和发展。 所以,防洪排涝是农田水利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加强农田水利的建设和管理,同时就是强化农田防洪排涝工程的管理水平。
3.我国农田水利的管理现状
3.1 缺乏对农田水利管理的重视
我国从 20 世纪 90 年代就开始推行农田水利设施,各地政府也逐渐开始进行农田水利的建设工作。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就目前农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现状来看不容乐观。 市级政府往往更为重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忽视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的工作,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在政府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少之又少。 而地方政府的情况更甚,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理的工作蜻蜓点水,湖光掠影。 农田水利的防汛抗旱的作用难以发挥。
3.2 农田水利管理中的基础设施老化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最根本目的就是防洪、排涝和抗旱。 所以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是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政府逐渐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 而实际上我国的大部分灌溉、排涝、储水设施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立的,在经过长时间的运行之后,开始老化、变形,逐渐不适应现代的社会生产。以灌溉为例,从相关的数据可以看到,我国约 18.26 亿亩的耕地中,只有约 8 亿亩具备有灌溉的条件。 但是在这 8 亿亩有灌溉条件的耕地中,大多数的灌溉设施十分落后,存在严重的老化和年久失修的问题,灌溉水平和效率都十分低下,对农村农田水利的发展十分不利。
3.3 农田水利的管理环节薄弱
在农田水利的管理环节中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首先表现的就是我国农田水利设施管理中的产权关系不明确。 一般来说,农村农田水利设施应该归由基层乡镇中的水利管理服务站进行管理,但是在农村乡镇体制发生改革之后,水利管理服务站这一职能被严重弱化。 再者没有及时成立相应的农民用水协会等机构,使农田的水利设施无人管理,其运行质量也得不到保证。并且,由于灌溉时需要使用相应的水泵等机具,耗电量大、水费较贵,多数的农民不愿意花费大量的资金使用相应的设施。
4.农田水利防汛抗旱管理办法
4.1 推广新型的节水灌溉技术
节水灌溉技术的使用对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起到重要的作用,对于发展现代农田的水利事业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使用节水灌溉技术,可以以最小的水资源使用量获取最大的农作物产量及经济效益。这表明节水灌溉技术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单位面积的灌溉水量以及农作物的产量和产值。 其灌溉措施主要分为为:渠道防渗、低压喷灌、管灌以及灌溉管理制度。
另外,加大农田灌溉的节水力度,减少灌溉过程中水资源的浪费,不仅是增加农业收入的重要方法,也是解决农业污染问题、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生产力的重要举措。所以,节水灌溉技术必须作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以现代的科学力量为根本,不断将灌溉技术推向节水、节能、优化调配、监测与管理一体化的道路。 尤其是在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地区,推行节水灌溉技术已是当务之急。 同时使用配套的设施设备,完善节水灌溉的结构流程,保证农田水利管理的科学与高效。
4.2 提高灌排的标准
随着国家对农田水利管理的重视,农业产业的结构也在不断发生改变,现代社会对于农田的灌溉、排涝、储水一体功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加大对灌、排等技术的改良力度已成为必然的选择。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务必要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满足农业产业的需要,切实的提高农田的供水保障率和排涝能力。
4.3 保护农村的水资源
农田的水资源减少和污染带来的问题十分严重,滥砍滥伐严重影响到生态的平衡,而水环境发生恶化将会影响到人民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因此一定要加大对农田水资源的治理,保护农村的水资源。杜绝滥砍滥伐的现象,严格监管农田中药物和化学肥料的使用,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创造良好的水资源生态环境。
4.4 解决政策和资金的问题
制定扶持政策,提高服务的水平。 加大对农田水利管理的物资投入, 财政上可以将农业的周转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更新和维护。对于农民因为电费、水费高而不愿意使用设施的情况,相关部门应当制定相应的农田用水、用电的倾斜政策。
5.结束语
现代社会的进步要求农业的发展是可持续的,而进行农田水利管理正是达成该目标的重要条件。 农田水利设施无论是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还是农田的防汛抗旱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新技术的应用以及新政策的扶持, 农田水利设施将摆脱老化和资金缺乏的问题,在今后的防汛抗旱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敬伟。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抗旱水浇农业[J].才智,,(21)。
[2]周长春。浅谈农田水利管理与防汛抗旱[J].建材发展导向(下),,(2)。
[3]塔桂花。农田水利防汛抗旱管理措施[J].吉林农业,,(10)。
篇2:生态城市创建中环境工程的运用论文
生态城市创建中环境工程的运用论文
1 环境工程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环境工程最初的依据是 TQM(全面质量管理)的相关理论,其具体是指在各种环境下基于环境保护的建设,并充分发挥相关设备的功能。《环境工程考虑和实验室试验方法标准》将符合环保要求的相关设备统一应用到了一定的系统中,其既能独立完成任务,又可以协调运行其他设备。该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延长相关设备的使用寿命和提升相关设备的使用性能,从而确保该系统在不同的测试工作和环境模拟实验中的能耗最低。环境工程涉及很多内容,实施环境工程管理能综合各种环境工程技术,并将其应用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 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环境工程管理人才不足
近年来,虽然部分地区已开始建设环境工程,但从整体上看,其建设还远未达到预期目标。基于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设置的现状,环境工程管理并未作为一个独立的项目管理学科授课,针对环境管理专业人员的培训也不完善,存在较多不足,这严重制约了环境工程建设的发展。
2.2 环境考核体系不规范
目前,基于环境因素的相关考核体系尚未完全实施。由于考核系统不规范,导致控制指标和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存在较多阻碍。此外,在环境工程项目的实践中,指标问题会影响责任主体、成本投资、监督管理方法与防范措施等的有效配合,进而无法充分落实管理措施。
2.3 环境工程预测不科学
在环境工程项目管理的实施过程中,一些环境因素必须采用相关措施科学预测。在环境项目中,相关指标和目标的制订难度较大,导致环境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软指标比硬指标多,且这些指标缺乏统一的管理,进而形成了管理混乱的局面。
2.4 环境工程管理的执行力不足
目前,虽然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有所增强,但其在环保方面的使命感不足、危机意识不强,且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督力度远远不足,导致环境保护项目在管理方面缺乏一定的执行力,无法达到标准化。比如,在环境项目决策的过程中,“一票否决”制名存实亡。
3 完善措施
3.1 加大投资力度,强化管理意识
现阶段,环境工程并未人尽皆知,其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改变传统的思想,不断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对于政府部门而言,要加大环境保护项目的资金投入,结合环境治理现状,在实践中及时处理存在的问题;增强相关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从而为环境建设服务的深入开展提供管理基础。此外,在环境工程的建设中,应及时总结经验和汲取教训,并结合当前现状制订工程的实施步骤,从而为今后工程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3.2 建立标准体系,完善法规法律
对于环境工程的管理工作,必须严格制订并实施标准体系和相关法律规范,从而使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在相关法律规范方面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
通过标准的管理系统,可提升环境工程管理的有效性。比如,在环境工程实验中,应制订明确的实施规范及相关网站的管理规定等,从而有效强化环境工程实验管理。在环境项目实施前,必须严格考察项目,搜集大量的数据资料后,才可进入审批环节;审批通过后,相关单位必须按照标准建设项目,且在相关部门的检查下实施,接受监督和评价;实时记录规划信息,真实体现在决策文件中录入的信息,比如项目的实施过程、制度的执行情况、信息的搜集情况等,这些信息数据将会成为环保部门监督检查的重要依据。
3.3 重视人才培养
提升环境项目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培养人才。因此,相关部门必须为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具体而言,可通过专业学校培养相关方面的人才,并通过对岗位人员的培训管理,提升其技能水平,从而使其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
3.4 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发挥组织职能
要想保证环境工程管理作用的有效发挥,相关单位就必须建立管理系统,并保证其职能得到有效发挥。如果想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则需要从以下 3 方面落实:①制订严格的环境工程市场准入制度,并做好相关环节的监督和检查,严禁低水平的公司进入;②从计划经济的旧制中脱离;③加大外资引进力度,全面提升我国环境项目的建设水平。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日渐深入,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很多城市正在大力开展低碳环保行动,努力构建低碳城市。对于环境工程建设的发展而言,其面临的情况较为复杂,影响因素较多。因此,相关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应展开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找出环境工程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其实施有效的管理。
参考文献
[1]许俊明。浅析环境工程建设在生态城市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05)。
[2]邢璐苹。环境工程建设在生态城市中的应用[J].科技视界,2014(16)。
篇3:生态城市创立中环境工程的运用论文
生态城市创立中环境工程的运用论文
摘 要:生态城市创立中环境工程的运用 1 环境工程在生态城市建立中的作用 环境工程最初的根据是 TQM(全面质量管理)的相关理论,其详细是指在各种环境下基于环境维护的建立,并充沛发挥相关设备的功用。《环境工程思索和实验室实验办法规范》将契合环保请求的相关生态城市创立中环境工程的运用
关键词:环境类论文发表
1 环境工程在生态城市建立中的作用
环境工程最初的根据是 TQM(全面质量管理)的相关理论,其详细是指在各种环境下基于环境维护的建立,并充沛发挥相关设备的功用。《环境工程思索和实验室实验办法规范》将契合环保请求的相关设备统一应用到了一定的系统中,其既能独立完成任务,又能够谐和运转其他设备。该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延长相关设备的运用寿命和提升相关设备的运用性能,从而确保该系统在不同的测试工作和环境模仿实验中的能耗最低。环境工程触及很多内容,施行环境工程管理能综合各种环境工程技术,并将其应用在生态城市的建立中,完成可持续开展的目的。
2 生态城市建立中存在的问题
2.1 环境工程管理人才缺乏
近年来,固然局部地域已开端建立环境工程,但从整体上看,其建立还远未到达预期目的。基于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设置的现状,环境工程管理并未作为一个独立的项目管理学科授课,针对环境管理专业人员的培训也不完善,存在较多缺乏,这严重限制了环境工程建立的开展。
2.2 环境考核体系不标准
目前,基于环境要素的相关考核体系尚未完整施行。由于考核系统不标准,招致控制指标和达成目的的过程中存在较多障碍。此外,在环境工程项目的理论中,指标问题会影响义务主体、本钱投资、监视管理办法与防备措施等的有效配合,进而无法充沛落实管理措施。
2.3 环境工程预测不科学
在环境工程项目管理的施行过程中,一些环境要素必需采用相关措施科学预测。在环境项目中,相关指标和目的的制定难度较大,招致环境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软指标比硬指标多,且这些指标缺乏统一的管理,进而构成了管理紊乱的场面。
2.4 环境工程管理的执行力缺乏
目前,固然人们的环境维护认识有所加强,但其在环保方面的任务感缺乏、危机认识不强,且相关职能部门的监视力度远远缺乏,招致环境维护项目在管理方面缺乏一定的执行力,无法到达规范化。比方,在环境项目决策的过程中,“一票否决”制名存实亡。
3 完善措施
3.1 加大投资力度,强化管理认识
现阶段,环境工程并未人尽皆知,其在施行过程中需求改动传统的思想,不时加强人们的环境维护认识。关于政府部门而言,要加大环境维护项目的资金投入,分离环境管理现状,在理论中及时处置存在的问题;加强相关管理人员的管理认识,从而为环境建立效劳的深化展开提供管理根底。此外,在环境工程的建立中,应及时总结经历和吸取经验,并分离当前现状制定工程的施行步骤,从而为今后工程的施行奠定坚实的根底。
3.2 树立规范体系,完善法规法律
关于环境工程的管理工作,必需严厉制定并施行规范体系和相关法律标准,从而使管理体系不时完善,在相关法律标准方面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
经过规范的管理系统,可提升环境工程管理的有效性。比方,在环境工程实验中,应制定明白的施行标准及相关网站的管理规则等,从而有效强化环境工程实验管理。在环境项目施行前,必需严厉调查项目,搜集大量的数据材料后,才可进入审批环节;审批经过后,相关单位必需依照规范建立项目,且在相关部门的检查下施行,承受监视和评价;实时记载规划信息,真实表现在决策文件中录入的信息,比方项目的施行过程、制度的执行状况、信息的搜集状况等,这些信息数据将会成为环保部门监视检查的重要根据。
3.3 注重人才培育
提升环境项目管理程度的重要途径是培育人才。因而,相关部门必需为人才的培育发明良好的环境。详细而言,可经过专业学校培育相关方面的人才,并经过对岗位人员的培训管理,提升其技艺程度,从而使其契合当前社会开展的需求。
3.4 树立特地的组织机构,发挥组织职能
要想保证环境工程管理作用的有效发挥,相关单位就必需树立管理系统,并保证其职能得到有效发挥。假如想提升项目管理程度,则需求从以下 3 方面落实:①制定严厉的环境工程市场准入制度,并做好相关环节的监视和检查,严禁低程度的公司进入;②从方案经济的旧制中脱离;③加大外资引进力度,全面提升我国环境项目的建立程度。
4 完毕语
综上所述,随着城市化建立的日渐深化,人们的环保认识越来越强,很多城市正在鼎力展开低碳环保行动,努力构建低碳城市。关于环境工程建立的开展而言,其面临的状况较为复杂,影响要素较多。因而,相关研讨人员和管理人员应展开全面的剖析和研讨,找出环境工程建立的主要影响要素,并对其施行有效的管理。
参考文献
[1]许俊明。浅析环境工程建立在生态城市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05)。
[2]邢璐苹。环境工程建立在生态城市中的应用[J].科技视界,(16)。
篇4:生态城市环境工程建设思路论文
生态城市环境工程建设思路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其已成为制约我国城市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加快生态城市的建设,很多地区已开始建设环境工程。因此,对环境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生态城市;环境工程;环境模拟实验;环保项目
1环境工程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环境工程最初的依据是TQM(全面质量管理)的相关理论,其具体是指在各种环境下基于环境保护的建设,并充分发挥相关设备的功能。《环境工程考虑和实验室试验方法标准》将符合环保要求的相关设备统一应用到了一定的系统中,其既能独立完成任务,又可以协调运行其他设备。该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延长相关设备的使用寿命和提升相关设备的使用性能,从而确保该系统在不同的测试工作和环境模拟实验中的能耗最低。环境工程涉及很多内容,实施环境工程管理能综合各种环境工程技术,并将其应用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环境工程管理人才不足
近年来,虽然部分地区已开始建设环境工程,但从整体上看,其建设还远未达到预期目标。基于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设置的现状,环境工程管理并未作为一个独立的项目管理学科授课,针对环境管理专业人员的培训也不完善,存在较多不足,这严重制约了环境工程建设的发展。
2.2环境考核体系不规范
目前,基于环境因素的相关考核体系尚未完全实施。由于考核系统不规范,导致控制指标和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存在较多阻碍。此外,在环境工程项目的实践中,指标问题会影响责任主体、成本投资、监督管理方法与防范措施等的有效配合,进而无法充分落实管理措施。
2.3环境工程预测不科学
在环境工程项目管理的`实施过程中,一些环境因素必须采用相关措施科学预测。在环境项目中,相关指标和目标的制订难度较大,导致环境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软指标比硬指标多,且这些指标缺乏统一的管理,进而形成了管理混乱的局面。
2.4环境工程管理的执行力不足
目前,虽然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有所增强,但其在环保方面的使命感不足、危机意识不强,且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督力度远远不足,导致环境保护项目在管理方面缺乏一定的执行力,无法达到标准化。比如,在环境项目决策的过程中,“一票否决”制名存实亡。
3完善措施
3.1加大投资力度,强化管理意识
现阶段,环境工程并未人尽皆知,其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改变传统的思想,不断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对于政府部门而言,要加大环境保护项目的资金投入,结合环境治理现状,在实践中及时处理存在的问题;增强相关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从而为环境建设服务的深入开展提供管理基础。此外,在环境工程的建设中,应及时总结经验和汲取教训,并结合当前现状制订工程的实施步骤,从而为今后工程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3.2建立标准体系,完善法规法律
对于环境工程的管理工作,必须严格制订并实施标准体系和相关法律规范,从而使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在相关法律规范方面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通过标准的管理系统,可提升环境工程管理的有效性。比如,在环境工程实验中,应制订明确的实施规范及相关网站的管理规定等,从而有效强化环境工程实验管理。在环境项目实施前,必须严格考察项目,搜集大量的数据资料后,才可进入审批环节;审批通过后,相关单位必须按照标准建设项目,且在相关部门的检查下实施,接受监督和评价;实时记录规划信息,真实体现在决策文件中录入的信息,比如项目的实施过程、制度的执行情况、信息的搜集情况等,这些信息数据将会成为环保部门监督检查的重要依据。
3.3重视人才培养
提升环境项目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培养人才。因此,相关部门必须为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具体而言,可通过专业学校培养相关方面的人才,并通过对岗位人员的培训管理,提升其技能水平,从而使其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
3.4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发挥组织职能
要想保证环境工程管理作用的有效发挥,相关单位就必须建立管理系统,并保证其职能得到有效发挥。如果想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则需要从以下3方面落实:
①制订严格的环境工程市场准入制度,并做好相关环节的监督和检查,严禁低水平的公司进入;
②从计划经济的旧制中脱离;
③加大外资引进力度,全面提升我国环境项目的建设水平。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日渐深入,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很多城市正在大力开展低碳环保行动,努力构建低碳城市。对于环境工程建设的发展而言,其面临的情况较为复杂,影响因素较多。因此,相关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应展开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找出环境工程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其实施有效的管理。
参考文献
[1]许俊明.浅析环境工程建设在生态城市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05).
[2]邢璐苹.环境工程建设在生态城市中的应用[J].科技视界,2014(16).
篇5:环境工程建设构建生态城市探析论文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得到了飞速发展,各类企业及工厂的数量和规模也在不断增长,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国的环境质量却在逐渐变差,当今的环境问题也成为当今社会广泛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环境工程的建设是构建生态城市的重要前题,所以城市的政府部门应当重视对环境工程的建设,基于此,文章首先对生态城市建设的意义进行阐述,然后对环境工程建设在生态城市的应用进行介绍,旨在进一步促进我国环境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环境工程;生态城市;意义;措施
1生态城市建设的意义
1.1环境保护的需要
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人口数量与日俱增,这就加大了城市的资源消耗,城市压力越来越大,同时城市的环境问题也逐渐地突出,成为了人们关注的话题。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每天会消耗大量的水资源、电能、石油、天然气等资源,这些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难以实现循环利用,再加上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对城市生态环境和资源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加强环境过程建设,对于维护城市生态环境,减少城市大气、土壤、水资源污染等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城市环境污染具有一定的蔓延性效果,很多城市为环境保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但是收效甚微,只能在短时间内起到缓解的作用,而对城市的长远和持续发展带来了负面的影响。通过采取有效的工程建设行动,能够提高城市的环境保护效果,改善城市生态脆弱性的局面,提高城市生态能力。
1.2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城市环境问题会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加强生态城市建设,对于城市经济发展也会带来积极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生活中不仅重视物质保障,同时也更加注意精神上的追求,追求精神上的愉悦。生态城市能够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为人们提供接近大自然的机会,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生态城市还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外在环境,减少环境对于人们身体健康的影响,特别是随着人们公民权利意识的提高,“健康权”等权利意识逐渐深入人心。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加强生态城市建设,能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环境,能够有效地吸引人才,吸引相关的产业投资等,从而达到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目标。
篇6:环境工程建设构建生态城市探析论文
2.1加强资源的回收利用
对于生态城市来说,加强资源的回收利用,一方面能够减少城市环境的污染,同时又能够实现城市资源的循环使用,从而减少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城市污染主要体现在水体污染、以及固体废弃物污染等方面,因此应当重视污水等资源的防治和回收,对于污水处理来说,应当坚持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的策略,从而实现城市内部水循环使用,通过将污水进行分级别处理,提高城市污水的利用效率,近年来部分城市加强对雨水的回收利用,不仅减少了城市在水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减少了城市的水污染。同时近年来一些城市将污水处理之后用来灌溉城市草地,或者作为城市公园用水等,对于减少城市水资源的浪费带来了积极的影响。要加强对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的处理,这样对于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城市水资源的消耗具有重要的意义。
2.2积极应用节能减排技术
节能减排技术在构建生态城市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加强了环境保护的力度,特别是对于企业生产中产生的污染加强了监管,对生态城市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在城市环境污染中,企业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污染物,近年来在我国很多环境污染严重的城市,具有钢铁、水泥等污染型企业规模大、数量多的特点,通过积极地应用节能减排技术,能够有效降低工业对于城市环境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对节能减排技术的投入,一方面重视对节能减排技术的研究,从而促进了我国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同时对于企业积极应用节能减排技术的,也加强了对企业的奖励,或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激励措施,有利于节能减排技术的生根落地。对于生态城市的发展来说,应当积极地促进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和利用,降低企业的能耗,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保障,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不断地完善城市的产业结构,加强对城市能源结构的调整,例如近年来不少城市推进的“煤改气”工程,不仅减少了城市对煤炭资源的消耗,同时也减少了城市的污染,受到了越来越多城市的欢迎。
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环境问题也逐渐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环境工程的建设是实现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尤其目前我国环境污染愈发严重,已经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阻碍了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只有积极做好环境工程的建设与应用,才能真正构建科学生态文明城市。
参考文献
[1]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赵宝江.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N].中国环境报,-07-26003.
[2]王千.基于生态城市理论的塘沽生态城市建设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篇7:环境工程城市污水处理对策论文
在现代化生态建设视域下,城市污水处理在整个环境工程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直接或间接关系到居民生活质量、身体健康等问题。综合来看,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导向下,加之科学技术创新发展,城市污水处理得到了明显改善,由单一污染源治理与污染物浓度达标排放逐步转化为区域污染治理与污染总量控制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客观维度上讲,环境工程中的城市污水处理具有资金投入大、场地建设广、处理成本低等特点,其作为一项系统化实践工程,需考虑多个方面因素的作用,以保证最终工作质量。但事实上,受多重因素影响,我国环境工程中的`城市污水处理尚存有不少问题,集中表现为资金基础薄弱、处理能力偏低等。具体而言,随着城乡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居民数量急剧增长,用水需求迈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相应的污水处理需求亦有所增长。但是环境工程中的城市污水处理资金却明显短缺,筹措能力不足,限制了其建设与发展,表现出了严重的迟滞问题。相较于城市污水的排放量而言,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及效率呈现出不均衡状态。
篇8:环境工程城市污水处理对策论文
环境工程中的城市污水处理作为一项重要课题,关涉到多方面要素影响,是一项相对繁琐、复杂的工程。作者基于上述分析,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环境工程中的污水处理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2.1加大资金支持。现阶段而言,资金短缺是造成环境工程中城市污水处理问题的关重因素。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新时期,为了营造城市美好环境,应逐步加大对污水处理的投入与支持,满足城市化发展需求。在具体的践行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引导职能,建立更加完善的投资管理机制,引导资本向环境工程方向的流向,并制定科学的政策体系,支持城市污水处理事业发展,缔造城市美好明天。可积极借鉴国外先进运行管理模式,创新融资机制,将环境工程中的城市污水处理项目放入到经济市场中,并规范竞争行为,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功能,加大宣传力度,吸纳更多的资金资本建设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同时,对于城市污水处理厂而言,亦需创新内部项目管理思想及方法,制定科学的发展建设规划,并设计满足自身内部发展与外部投融资管理需求的新型运营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2.2引入创新科技。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是行业产业发展的恒动力,对提升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尤为重要。在环境工程建设过程中,应紧密关注污水处理创新技术发展动态,积极引入先进工艺,最大限度地发挥污水处理厂效能,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在具体的践行过程中,管网设计在整个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良和优化,尽可能降低污水处理过程中的能源消耗。目前来讲,大部分城市污水处理厂依旧采用一级处理或一级强化处理的运行方式,对除磷脱氮的考虑不足,未有设置出水环节的消毒工艺,不能满足循环利用需求。建议城市污水处理厂在现有工艺流程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引入先进处理工艺技术,如臭氧氧化、安全消毒、膜分离等,提高工作能力及效率。2.3合理规划设计。在传统城市发展建设模式下,由于对污水处理认知不足或偏差,导致厂区设置不合理。据相关调查显示,以往的污水处理厂多居于城市下游,借助水流重力以及管网拦截,将污水输送至污水处理厂,在经一系列工艺处理之后流入到自然水体中。这种布局方式相对集中,为了满足再生水循环利用需求,则需在城市内部重新铺筑管道,通过分局提升举措,将再生水输送到用户家中,无疑增加了运输建造成本,同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土地资源浪费,相应的投入较高。由此看来,无论从经济价值上还是实际使用上考虑,此种设计均不建议采纳。对此,可对城市污水处理排放布局进行重新规划设计,采用循环、分散、小型方式,遵循就近实用原则,在城市内部建设污水处理厂,从而提高再生水的利用率。总而言之,环境工程中的城市污水处理十分重要和必要,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在具体的践行过程中,受多重因素影响,城市污水处理表现出了资金不足、能力较低等问题,是未来提升改善的重点。
参考文献
[1]王志刚.对环境工程中城市污水处理问题的探讨[J].农家参谋,(17):218.
[2]王明明,王静.城市污水处理在环境保护工程中的应用探讨[J].环境与发展,2018(7):79+82.
[3]罗奕.城市污水处理在环境工程中的重要性和优化建议[J].居舍,2018(18):177.
篇9:城市生态承载力论文
城市生态承载力论文
每个地区都有地区的生态承载力的限制,下面就来看看城市的生态承载力
城市生态承载力论文【1】
1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分析框架
1.1资源型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首先应以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而绝不能盲目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
资源承载力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指一定时间,特定区域范围内,在不超出生态系统弹性限度条件下的各种自然资源的供给与维持能力。
资源型城市资源承载力主要关注的是各种自然资源量所能支持的经济发展规模、可持续供养的具有一定生活质量的人口数量以及具有一定发展水平的工业企业数量。
一般可将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作为资源型城市资源承载力考量因素。
环境承载力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约束条件。
环境承载力,意指环境对污染物的容纳值,即环境容量。
广义环境承载力是一定时期,特定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支持能力的阈值。
根据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和意义,在发展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生态系统的整体效应,不能把资源从生态系统中割裂开来,避免为了追求资源的最大获利而降低了整个生态系统的资源承载力。
一般可将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作为资源型城市环境承载力考量因素。
1.2资源型城市生态系统弹性力
生态系统弹性力是的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支持条件,它是表征生态环境对资源型城市社会经济系统支持能量的量化指标。
生态系统弹性力,意指资源型城市社会经济系统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超过其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生态环境内部各分子间的互补作用使得生态环境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基本恢复到初始状态的能力。
生态弹性力是生态环境所固有的一种内存性因子,其只有在生态环境承受超过自身容量的外来压力时才显现出来。
生态弹性力可谓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其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支持系统。
生态环境的受外压能力、自我恢复能力以及自我发展途径丰富等均是资源型城市生态系统弹性力考量因素。
我国资源型城市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以采掘业为主的职能类型和以制造业为主的职能类型。
煤炭型、石油型、森林型城市以直接输出资源初级产品为主,大多数城市都具有比较突出的采掘业职能。
金属型城市的主导资源由于产地加工的程度比较高,所以大多数城市都表现出比较突出的制造业职能。
无论是生态环境的受压能力、自我恢复、调节能力,还是转型发展的出路等,资源型城市均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转型之路注定并不平坦和顺利。
1.3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压力度
准则层是工业企业压力度和社区人口压力度,重点考核城市、企业及人口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压力度。
具体标构成如下:第一,水资源压力度:包括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工业耗水率、生产过程中跑、漏水比例、生活用水定额、生活耗水率。
第二,土地资源压力度,即土地资源集约度。
第三,水环境压力度:包括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污水厂直排量。
第四,大气环境压力度:包括废气排放量,废气排放达标程度,废气处理率。
第五,土壤环境压力度:包括工业垃圾污染程度,生活垃圾污染程度。
2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实证分析
2.1资源型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放大效应及其规律
资源环境承载力要求城市群体的发展要素,如人口规模、企业规模及其产业规模等要与自然资源总量及生态环境容量成正比例,否则,生态灾难及资源危机在所难免。
资源型城市依托自身资源环境优势量,无限放大资源环境容量与承纳度,迅速而大量集中资源型市场要素,盲目发展、过度开发,可能使资源型城市过早陷入了经济衰退和资源枯竭的泥潭。
以大庆为例,大庆油田探明石油储量约占全国47.4%,居全国第一位,也是世界特大油田之一。
天然气储量居全国第8位,已连续24年稳产在5000万吨以上,占全国石油年产量50%的大庆油田,可采储量只剩下30%,仅为7.45
亿吨,到年产量只能维持在万吨左右,开采成本也将在目前已经很高的基础上大大提高。
,大庆油田原油产量为4000万吨,并且综合含水率已达90%以上。
换句话说,从地下采出的每吨油水气混合物中,原油不到10%,90%以上都是水。
伊春市,号称“祖国林都,位于小兴安岭腹地,是我国最大的专业化林业资源型城市,森林面积395.4万公顷,16个林业局已有12个无木可采,
其余4个也处于严重过度采伐之中,活立木总储积量由开发初期4.28亿立方米减到2.47亿立方米,公顷蓄积量由167立方米减少到87立方米,可采的成熟森林只剩下1.7%,可采木材不足500万立方米。
值得注意的是,资源型产业处于整个产业链的上端,产品附加值和资本利润率都偏低。
故此,资源型城市资源环境利润型资本大量外流现象在所难免,这必然导致资源型城市的资源承载力的持续恶化和下降。
自然资源的逐步耗竭使地区生产成本呈上升趋势,这又会加剧资源型城市环境承载力的持续弱化。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持续下降,将使资源型城市在区域战略中所处的地位分化降低,市场创新能力不断减弱,从而在市场发展进程中只能从事初
级资源产品的开发与加工,最终形成城市对自然资源的强烈依赖,造成产业结构不断低端化的恶性循环。
2.2资源型城市生态系统生命周期及其弹性力分析
由于资源型产业是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导和支柱产业,城市的兴衰受到资源型产业的牵制,资源型产业发展越快,对城市经济的贡献就越大,城市发展也越快,反之亦然。
由于资源型产业有其开发期到达产期、再走向成熟期直至衰退期的演进规律,单纯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经济也会沿着相似的轨迹
发展,呈出城市经济波动性生命周期轨迹,即兴起期→繁荣期→衰退期(城市经济尚未转型)或→新生期(城市经济成功转型)。
由于对资源环境的持续开发利用以及人为因素的生态破坏未能得到及时的休养生息,资源型城市生态系统弹性力极其脆弱,并不能起到资源预警及生态侵害隔离效果。
资源型城市对资源环境的依存度高,生态自我恢复能力薄弱,自我拓展途径单一,固其自身生态系统的生命周期波动性大,持续生存力较差,惯性生态悲剧在所难免。
此类实例国内外并无例外。
根据中国矿业协会的`统计,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390多座以采矿为主的资源型城市,其中20%处于成长期,68%处于成熟期,12%处于衰落期。
全国约有400多座矿山已经或者将要闭坑,约有50多座矿城资源处于衰减状态,面临着严重资源枯竭的威胁。
苏联巴库油田的开发始于19世纪下半叶,其累计原始探明储量为15亿吨。
20世纪初,成为了外高加索地区最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全苏的石油基地。
1940年,巴库油田的产量占了全苏的71.5%。
但是,巴库的在鼎盛时期仅仅建立了石油加工业,而不依赖石油资源的多元化产业并没有发展起来。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持续的开采,石油储量日益枯竭,产量迅速下降。
随着石油开采业的不断萎缩,完全依赖其石油资源的石油加工业也开始衰退,城市的发展弹性力大大减弱。
只是由于过去积累形成的包括炼油基础和百万人口的都市区在内的庞大经济基础,方便的水路运输和身为阿塞拜疆共和国首府的
政治地位,才保持住了占全苏10%左右的原油加工能力和仅次于乌法和古比雪夫的全苏第三大炼油中心地位。
巴库市处于“维持缓慢增长的停滞状态,其失败经验及其惨痛教训值得总结和避免。
2.3资源型城市资源环境开发的负效应及其承载压力度
资源环境开发的负效应,即资源枯竭及环境破坏后的外溢结果,也是资源环境承载对象对其资源环境承载力造成过度压力的必然结果。
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会引起一系列资源环境承压过度问题,而工矿业的发展和森林的砍伐会破坏城市的自然景观,对空气、水资源、各类自然生物及人类本身的生产和生活都造成了严重的负面效应。
资源型城市生产的商品相当一部分为高能耗、高污染、资源密集型商品,在直接或间接输出大量能源资源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
据由英国政府资助的廷德尔气候变化研究中心的研究,中国净出口产品排放的CO2约为11亿吨,约占总排放量的23%。
EA则估计,20中国国内出口商品生产蕴含的与能源有关的CO2排放量为16亿吨,占中国排放总量的34%。
据统计,全国每年因采矿损毁土地累计达40万公顷。
因采空或超采引起地面沉降、塌陷、滑坡、裂缝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达千余处。
全国每年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中85%以上来自矿山开采,现有固体废矿渣积存量高达60亿~70亿吨,其中仅煤矸石就超过34亿吨,形成煤矸石山1500余座,占地5000公顷。
矿山生产过程中排放大量废水和废气,仅煤矿排放的废水每年即达26亿吨,废气达1700亿立方米,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可见,资源环境开发的负效应必然会降低其生态系统的承载压力度,使得资源型城市极易陷入发展亦快,收益返小的恶性循环当中。
3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推进模式
3.1资源型城市资源环境的减量、循环利用及其方法论
可以说,资源型城市的传统发展模式实际上是一些相互不发生关系的线性资源流的叠加,由此造成出入系统的物质流远远大
于内部所能承受的资源容量与环境承载力,造成经济活动的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特征。
资源环境承载力则要求系统内部要以互联的方式进行物质交换,以最大限度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从而能够形成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效果。
正因为如此,城市资源环境的减量化、循环利用成为了必然趋势。
减量应是对城市资源环境的循环开发与利用的量化结果,也是增强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的内动力。
资源型城市应根据产业链关联程度,合理规划、开发建设综合服务区、拆解加工区、精深加工区、污染处理区、仓储物流区、科
技研发区、生活服务区、居住社区等8大产业功能区,实现产业链条转化过程中再生资源的“零损耗以及在整个产业循环过程中再生资源在区内的“自消化。
废旧物资将在产业区内得到充分循环,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最终以高附加值产品方式通过区内交易中心走向市场,进入到整个社会的大循环系统之中。
号称“煤都的榆林推行煤向电力转化、煤向载能工业转化、煤向油品转化产生了积极效果,值得借鉴。
府谷县恒源煤焦电化公司实施的年产30万吨冶金型焦及其配套发电、水泥、甲醇、焦油深加工产业链循环项目,完全实现了“三
废零排放,其中废气、煤气净化后用于煤焦油深加工和甲醇生产,热电厂的粉煤灰通过凝石水泥车间变成了高质量的水泥,将上游废
料变为下游原料,每年节约原煤18万吨以上,降低电耗逾4000万千瓦时,减排废水44万立方米。
榆林初步形成了原煤—发电—粉煤灰—建材工业、原煤—兰炭—焦油—化工—煤气和焦粉回收
利用、原煤—甲醇—下游产品—建材—食用级二氧化碳、盐—烧碱—聚氯乙烯等多个循环经济链条。
应当说,资源型城市的减量化、循环利用战略可从自身实际出发,分步骤、举重点进行科学化、生态化进行。
3.2资源型城市生态系统的生命周期评估及其运作机理
资源型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内生性的物流系统,有其自身发展、演进及消化的生命周期规律。
要使理性认知并成功延续资源型城市生态系统的生命周期,发展适合自身特质的新型清洁能源产业成为了必然趋势。
篇10:城市生态规划论文
城市生态规划论文
一、什么是城市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一词最初由英国植物群落学家A・G・坦斯利于1935年首先提出,他根据前人和他本人对森林动态的研究,把物理学中的“系统”引入生态学,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当广泛的概念,任何生命系统及其环境都可以称之为生态系统,在空间边界上是模糊的,其空间范围很大程度上是依据人们所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或地理条件等因素而确定,是一个完整而复杂的生态综合体。
“城市生态”由美国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帕克于1925年提出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成为生态学的研究中心一样,城市生态系统也成为城市生态学的研究中心和重点。城市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包括生物的和物理的,社会的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复合体。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以人为核心,是一个融合了自然、经济与社会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自然生态系统到农业生态系统的演变,最后才产生了城市生态系统。在工业革命以后,农村人口开始向城市转移,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尽管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历史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中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城市生态系统却对整个人类生态系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人类生态系统的主体。
二、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
关于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有很多种不同的观点,不过有一点是一致的: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复合型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具有很强的人工性。除了人这一主体之外,还包括自然系统、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这种划分是一种广义生态系统观,是把整个城市当作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按照这种组成方式可以从整体上研究城市的生态机理,进行城市生态建设。
在社会学中,将城市生态系统分为城市社会和城市空间两部分。城市社会包括了城市居民和城市组织,城市空间则是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集合。将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重新分析,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生命系统,指城市人群和自然生物(包括野生动植物和人工栽培或饲养的动植物)。二是环境系统,包括次生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广域环境。次生自然环境就是一些自然要素和自然资源;人工环境又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广域环境是在更大的范围上来说的环境,包括城市周边的郊区环境以及整个区域环境。这种组成形式严格遵循了生态系统的要素构成,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主导关系。在城市中,自然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人安排的,在人的干预下,城市生物种群单一,优势物种突出,群落结构简单,空间分布也受到人为的限制。
三、如何实现城市生态的可持续规划
(一)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
现代城市作为一个多元化、多介质、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各层次、各子系统之间和各生态要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城市生态规划坚持以整体优化、协调共生、趋适开拓、区域分异、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以环境容量、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宜度为依据,有助于生态功能合理分区和创造新的生态工程,其目的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寻求最佳的城市生态位,不断地开拓和占领空余生态位,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潜力,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共生。
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同时又将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及多种技术手段应用其中,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开发和生态建设提出合理的对策,辨识、模拟、设计和调控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及其结构功能,合理配置空间资源、社会文化资源,最终达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目的。在生态规划中,体现着一种平衡或协调型的规划思想,综合时间、空间、人三大要素,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人类生存空间向更有序、稳定的方向发展,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
首先,城市生态规划强调协调性,即强调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是规划的核心所在;其次,强调区域性,这是因为生态问题的发生、发展及解决都离不开一定的区域,生态规划是以特定的区域为依据,设计人工化环境在区域内的布局和利用;第三,强调层次性,城市生态系统是个庞大的网状、多级、多层次的大系统,从而决定了其规划有明显的层次性。城市生态规划的目标更强调城市生态平衡与城市生态发展,认为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城市生态平衡和城市生态发展。
(二)城市生态规划需遵循的设计原则
1.社会生态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设计要重视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体现尊重、包容和公正,生态规划要着眼于社会发展规划,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公平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2.经济生态原则。经济活动是城市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之一,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城市的发展,生态规划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持续性。这一原则要求规划设计要贯彻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及优化产业经济结构,促进生态型经济的形成。效率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3.自然生态原则。城市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必须遵循自然演进的基本规律,维护自然环境基本再生能力、自净能力和稳定性、持续性,人类活动保持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承载能力之内。规划设计应结合自然,适应与改造并重,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平衡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4.复合生态原则。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系统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规划设计必须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三者兼顾,综合考虑,使整体效益最高。规划设计要利用这三方面的互补性,协调相互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努力在三者之间寻求平衡。协调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以上这些原则都是普遍性的,但城市是地区性的,地区的特殊性又受自然地理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影响。因此,这些原则的具体应用需要与空间、时间和人(社会)的结合,在特定的空间中有不同的应用。
(三)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
1.高质量的环保系统。对不同的废弃物按照各自的特点及时处理和处置,同时加强对噪声和烟尘排放的管理,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
2.高效能的运转系统。包括畅通的交通系统,充足的能流、物流和客流系统,快速有序的信息传递系统,相应配套有保障的物质供应系统和城郊生态支持圈,完善的专业服务系统等。
3.高水平的管理系统。包括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社会服务、医疗保险、劳动就业、治安防火、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保证水、土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适度的人口规模,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
4.完善的绿地生态系统。不仅应有较高的绿地覆盖率指标,而且还应布局合理,点、线、面有机结合,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组成完善的复层绿地系统。
5.高度的'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意识。应具有较高的人口素质、优良的社会风气、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高度的生态环境意识,这是城市生态建设非常重要的基础条件。
从生态规划内容可以归纳出一些具体的城市生态规划目标:从人类的角度来说,城市中具有合理的人口规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和谐;从土地的角度来说,城市用地结构合理,开发有序,土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城市功能获得适宜的生态区位;从空间的角度来说,城市空间与其承载的城市功能相适应,具有高效、低耗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空间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使得城市既呈现动态发展的态势又保持稳定有序的结构;从环境的角度来说,城市功能的发挥不超过其环境容量的限制,促进城市健康、持续发展。
归根到底,城市生态规划最主要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居民作为城市中的主体,在生态规划中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围绕主体――人来展开各种规划措施。城市生态规划的对象主要是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这种生态关系又集中体现在以土地为基础的人与环境的关系上,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不断优化城市建设、利用保护城市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这样才能实现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宗旨,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沈清基.城市生态系统基本特征探讨[J].华中建筑,.
[2]戴天兴.城市环境生态学[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3]王发曾.城市生态系统基本理论问题辨析[J].城市规划汇刊,1997.
[4]王祥荣.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内涵与实证研究[J].规划师,2002.
[5]沈清基.论城市规划的生态学化――兼论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规划的关系[J].规划师,2000,(3).
篇11:佳木斯市创建生态城市对策研究
佳木斯市创建生态城市对策研究
分析了佳木斯市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探讨了佳木斯市的生态优势,指出了创建生态城市已是佳木斯市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综合整合的.当务之急.根据生态学原理,结合佳木斯市的具体情况,提出佳木斯市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
作 者:于庆峰 作者单位:大连轻工业学院,管理与社科学院,辽宁,大连,116034 刊 名: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JIAMUSI UNIVERSITY 年,卷(期):2005 23(1) 分类号:F127 关键词:佳木斯市 生态城市 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生态城市创建中环境工程的运用的论文(共11篇)】相关文章:
生态学视野下的风景园林设计探析论文2023-10-27
略论水利水电工程危险源辨识及评价论文2022-11-15
清代城市空间范围的厘定论文2023-06-22
宣传活动报告范文2023-10-03
低成本风景园林设计探讨论文2024-01-31
绿色工业经济发展的目标探讨的论文2022-04-30
城市公共空间的美学行为研究论文2023-09-03
基于慕课模式的儿科学课程建设的思考论文2022-09-15
数字城市建设探析论文2022-12-08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意见建议书2022-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