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城市空间范围的厘定论文(精选16篇)由网友“落跑甜心程非池”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清代城市空间范围的厘定论文,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篇1:清代城市空间范围的厘定论文
清代城市空间范围的厘定论文
历史城市人口数据与城镇行政区域人口数据的混淆与偏差,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对历史城市空间范围的模糊与不一。因此,如果我们仍然按照文献记载的城市概念来进行城市人口研究,必然原地踏步,不可能出现实质性突破。为此,我们借助现代地理学的城市概念,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对古代城市的地域空间范围作如下界定:古代城市的地理空间构成大致上可分为三个部分,即城内、关厢和附城地区。城内,是指由城墙所围护的区域;关厢,是指城门外的附近地区。所谓附近地区,是指与城墙紧相毗连的地区,与城内仅一墙之隔,实是城内区域向城外的延伸部分,其以民居和商铺为其显著的景观特征。而附城地区,则更是在关厢以外的环城区域。这一区域虽然因城市的等级高低、规模大小、人口多寡而幅员不等,但其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1)在地域上与城或关厢紧相毗连并有一定的外缘界限;(2)在行政上与城市隶属于同一个行政单元;(3)兼有城市与乡村的景观特征,是城乡的过渡地带。
对古代城市空间范围作如此判断与界定,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1)城墙及其关城从其出现以来就是县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核心区域,无论从地理景观、机构设置乃至人口构成,它都与乡村聚落具有明显的差别,如以城墙、城壕为外缘标志的城池范围,以衙署、坛庙、书院、仓库、监狱为主的政治功能区域,以旅店、商铺、茶馆酒楼为主的商业活动区域等。(2)由城内、关城及附城地区组成的城市区域,业己涵盖或包含有上文所述的古代城市的形式空间、礼制空间、习惯空间和功能空间,在这一区域几乎集中了传统意义上的城居人口。宣统至民国年间的人口调查,被认为是具有现代人口普查意义,其城市人口调查的范围即与上述界定的城市三部分区域一致。现存甘肃省图书馆的宣统年间甘肃人口《地理调查表》,在其涉及的45个府、州、县、厅治城的人口统计范围即包括治城内、关厢和附城村落。在陕西,民国十五年刊行的《澄城县附志》中关于县城地理事物记载的顺序是:“治城内外,包括治城内、东关、南关、西关、北关、土城角”。“境内分14巡警局”,其中“中局在治城内,辖四街两关21村”。民国《户县志》记载的县城人口,按区域可分为城内四街、城外四关以及关外近城地区的人口。《乡村第九》,等等。(3)由城内、关厢和附城地区组成的城市区域,其界线相对清楚,便于利用文献展开相关研究。如关于城墙的长宽高、走向、周长以及关城形态乃至附城村落,地方志记载的信息都相对较为清楚。(4)由城内、关城、附城组成的城市区域,与现代地理学的城市地理概念较为一致。古代城市的城内地区,可视作现代城市地理中的“建成区”;关城地区,与现代城市地理学中的城市过渡地带相当;而附城地区虽然其景观己与乡村地区无二致,但由于其受到来自城市核心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强烈影响,因此,将之视为城市的边缘区域,亦无不可。
应该说明的是,虽然在理论上城市从其产生之时就存在城内、关城与附城地区,但基于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实际考察,由于受到行政等级、地域经济、军事建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区域城市便因时因地而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因此,城市空间结构也难得如我们界定的整齐划一,有的有关城,有的无关城,有的有附城地区,有的无附城地区。更应该引起注意的是,由于地方志作者的认识以及行政区划的影响,一些本应属于城市的区域被排除在城市范围之外,而有些明显不属于城市范围的地方,却被当作城市的一部分。如府谷县,乾隆年间编纂的《府谷县志》就将附城村落划入乡,而乾隆四十二年编修的《户县新志》不但将一些附城村落归入四乡范畴,甚至将本属于县城的礼制性建筑如社翟坛、历坛也一并划入乡区《地理第一》。县志作者的这种习惯性认识,在民国时一些地方志的编纂者仍然存在,如民国《澄城县附志》就将距城里数为零的刘家庄、党家庄、蔡家庄、庐注、郭家庄、卓子、程庄等村落归属乡里。其它如富平、蓝田、大荔、旬阳、宝鸡、麟游等有类似情况,恕不一一列述。与此相反的是,一些地方无论从城市空间的不可分割性还是城市人口的地理聚集特性来看,都不应该属于城市范畴,然而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这些地方或地域却成为州、县、厅城的地域组成部分,如朝邑的柳村、孝义厅的石嘴子街、中部县的石山村等即是。康熙五十一年纂修的《朝邑县后志》记载:“朝邑城东南五里许曰柳村,柳村邑附郭,人饶于财而尚礼。”与此类似,光绪九年编修的《孝义厅志》将与县城有十里之遥的石嘴子街作为厅城的一部分,中部县的石山村亦是距县有5里地,但民国《中部县志》却将其作为“县城及关”来对待。如果说,朝邑县的柳村,仅就县志本身的陈述我们无法对其属性作出明确的判断,但孝义厅的石嘴子街和中部县的石山村,则明显不属于县治城市范畴。此二县是山区县,自然空间的分割使石嘴子街和石山村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在地域上与各自的县城相连。只是我们不知道县志作者出于什么原则或处于什么样的观察角度而做出如此归类。用现代地理学的城市“飞地”理论来看,倒是可以解释得通。但即使如此,这些城市“飞地”的人口亦不能作为治城城市人口,这在今天的城市人口统计中依然如此。因此,基于文献记载、表述的种种歧异,本文所界定的城市区域组成仅是理论上的、原则性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行政区划、习惯认识、功能区位等影响因素,从文本形成的历史情景中去把握或区分古代城市的内涵,任何回圈吞枣或不加分析的利用文献记载的城市人口资料,都可能导致不可避免的认识性错误。
篇2:浅谈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
1.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方向
(1)新的时代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定位
城市规划的内容一般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范围、标准和用地要求、研究和计划城市发展的性质、拟定各类建设的规模,制订城市各组成部分的用地区划和布局,以及城市的形态和风貌等。建筑设计是指对建筑物的结构、空间及造型、功能等方面进行的设计,包括建筑工程设计和建筑艺术设计。随着时代的进步,对城市公共空间又有了新的定位,(城市广场、公园、街道、居住区等)不仅仅是城市的象征,它们已成为休闲、交往、散步、修身的场所。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的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已变的多样化起来、它集聚会、休闲、锻炼等于一体,空间形式也不受功能和目的的制约,是一种更加民主和开放的空间,形式日渐多样化。在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中为了更好的指导公共空间的设计可以把对场所理论的需求、文化、社会、自然等加入其中。城市公共空间作为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在进行设计时要注重空间与生活的联系,满足不同年龄、性别、爱好、收入的居民。例如,现在很多城市利用现有的空地搞全民健身场所就收到了很不错的效果,既满足了城市公共空间居民的活动场所,又提高了城市的使用效率。
(2)城市公共空间与人的生活
此外还有一个城市现象就是我们在一些公共场所,如车站,机场,商店,广场等场合可以看到一个人的行为是没有规定性的,而对于一群人而言,一个共同的意愿或共同的行为,则会产生共同的规律:“公共空间设计的合理可以使人们的行为与活动变的顺畅和有序,反之,则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及活动范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代步工具由原来的自行车变成机动车,每天上班和下班,上学和放学的时间,我们都能够看到交通堵塞,大量的人流、车流与接送子女上学、放学的机动车形成一片拥挤混乱的场面。造成这种活动空间不便,就是由于在空间规划和设计时缺少对人和车行为的考虑和估算。这也是城市空间与人的生活现状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2.以人为本的公共空间
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充分满足人自身的需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关键。“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考虑人的情感、人的心理及生理的需要。空间是服务于人的。建筑为人的活动提供了必要是生活环境和场所,那么反之没有这样的环境和场所,人的很多行为也不会发生。也就是说人的行为活动直接影响着空间的设计。过去的“建筑决定论”已经越来越行不通。城市公共空间与人的行为: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我们决不能忽视人才是城市的.主体,只有人的活动和行为才是设计的根本出发点。例如:公共设施的布局和尺度要符合人的视觉位置。角度以及人体工程学的要求。座椅的摆放位置要考虑人对私密空间的需要。在城市公共空间布局设计中要根据各个年龄段人的行为心理特点,还要充分考虑特殊人群(残疾人、盲人)对公共空间环境的特殊需要,要落实在座椅尺度、人行道、坡道、盲道、盲文标识、专用卫生间等设施的规划设计中。了解和研究人与环境、空间、心理的关系。是一个设计师必须的工作。只有了解和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才有依据创造出符合人的行为心理特点和特征的空间环境。对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内涵的理解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1)心理层次的关怀和物理层次的关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在新世纪也显得更为紧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探析文/段晴英杨敏迫和重要,在提高量的要求同时也注重质的提高。从大规模试点和小范围实践中,预计着新世纪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将会在生态化和智能化等方面的探索更为明朗。设计如果仅仅追求一种功能至上的原则,想以此向人性化靠拢,是行不通的。一旦理性压倒人的个性,也就偏离了人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物理层次关怀的同时,也关心人的心理和生理。公共空间在考虑到日照、遮阳、通风等因素,使场所在保持人们心理、生理上的舒适的同时,还应配置各类设施以满足人们的复杂活动需求。例如那些日光充足的室内“街道”就为长期身居办公室的白领和生产工人创造的条件,同时也促进了不同职业的人群进行沟通。还有巴西的首府巴西利亚就是典型的功能分区明确的现代主义城市,是以汽车交通作为新首都规划的尺度却忽视了完整合适的步行系统,忽视了这种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简单化了的结果。从而使公共空间增强场所感和领域感而对人们具有吸引力使城市增加活力,完善人的需要。当空间规模过大时,可利用植物绿化、地面高差、色彩变化、公共设施等创造符合人体工程的空间环境,特别是不能忽视了心理与社会因素,对公共空间也要加大关注。
(2)社会层次的关怀,即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怀
一切设计都是一人为本,人为主体。在我国的一些学者看来,开放空间就是指城市公共空间,它包括自然风景、公共绿地、广场、道路和休憩空间等等,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把环境改造的更舒适合理。这就要求我们研究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以至整个环境的演变过程以及对人类的影响,研究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但是,仅限于功能和区域的研究是不够的,还有文化精神内涵,所以要更深的探讨如何改善人类的聚居环境。从城市整体结构方面作好战略性公共空间规划,使资源和能源得到合理有效最大化的利用,不消耗一切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并坚决杜绝对环境产生的所有不利影响,达到自然、社会、经济效益三者的统一,所以可以看出加强策划与规划是前期一切设计的关键。
(3)特殊人群的关怀
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就是要最大限度的去帮助那些由于身体不便带来障碍的人群,也就是我们设计常说的无障碍设计,尽量满足最有可能使用该场所的那部分群体的需要,并确保群体之间的活动安全性,同时也鼓励其他群体的使用,让儿童、老人、残疾人都可能享受户外公共生活带来的乐趣,特别是针对母婴、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需要,在公共空间设计、建设时也理应给予体贴关怀,使他们也能共享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文明成果。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以人为本的设计完全是设计本质的要求,是设计本源的回归,是设计的终极目标.
3.现代城市建设的目标――生态城市
城市公共空间是维护城市生态环境和市民实现理想居住环境的有力保障,但是有一些城市发展片面的追求GDP的增长,领导的政绩,破坏自然生态污染环境。为此必须将生态优先的原则放到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首位。
(1)生态城市的建设
要想达到此目标:第一是要建立共生关系,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满足各种生物生存繁衍的需要,保持和恢复生态环境。第二科学布局原则,在城市公共空间里各功能合理分布,完善生活,生产配套,处理好建筑单体和整体的关系,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兼容。第三坚持以人为主体,生态是为人类存在和服务的,人不应该成为生态的敌人,要想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完善配套,确保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
(2)街道及道路畅通
加强和完善城市的综合管理体系,规划好街道设计,街道是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一部分,如上学、上班、购物、访友、旅行、娱乐等。它扮演着双重角色:它既是城市形态的组织者,也是公共场所与私密场所之间的连接着。简雅各布斯曾说过“当想到一个城市时,心里有什么?它的街道。如果一个城市的街道看上去挺有趣,那么这个城市看上去就有趣;如果这些街道看上去很枯燥,那么这个城市看上去就很枯燥”
(3)绿化创造的公共生态空间
种草、植树是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手段,绿色的植物可以净化空气,防风、改善空气、吸纳有害气体等作用;绿色植物的面积增加,既减少了裸露地面又排出了热岛效应。绿色植物也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绿化要重视乔木、灌木及各种草本植物组成的生态链效应,创造宜人,达到人与自然和谐。此外还可以在植物绿化时,使用当地的市树、市花为主要绿化,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当地市民的自豪感。
4.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品位
城市公共艺术得与周边环境相适应、与城市历史文化相协调。一个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就得自然将现代经济、科技发展的成果融入,而不是去侵蚀、去消解。据说,在国外的大城市繁华市区的公共空间,是看不到商业广告的。人家的地铁站要么事公益广告,要么是讲述故事的文化宣传。然而我国的很多城市,不论是建筑还是空间,只要是人多的地方都会被大面积的广告覆盖。城市的公共文化可以使静止的也可以是动态的的,一个匆匆赶路的行人是无法停下来欣赏公共空间所带来的艺术文化,所以就得用动态的艺术去设计。城市的公共文化艺术承载着熏陶公众,传承文化的作用。要发挥这中作用就得充分挖掘城市具有特定的主题与纪念意义的东西,就得用抽象、具象等多种艺术文化来表达。丰富城市雕塑绿化,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体品位。
5.结束语
在城市公共空间发展中,人们逐渐从过去的单纯的视觉享受中转变为心理和生理的享受及需求上。从根本上说,城市公共空间是人民生活的场所,是一个城市多元文化的载体,直接影响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和民众的满意度。
篇3:城市特色空间设计论文
城市特色空间设计论文
摘要:城市空间设计,反映了每个城市中建筑及规划设计独特的地方特色。本文旨在阐述利用合理的城市空间设计理念来指导德阳城市改造,新城市建设等问题。从城市空间设计的角度,探讨了依据德阳城市特色进行空间设计的历史连续性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德阳;建筑及规划;城市空间
德阳,四川省重点建设的九大城市之一,由于80年代建市时间不长,城市起步晚,城市建设跨越绵远河呈现带状发展,城市空间以南北山脉为背景,呈现出具有历史和现代气息的山水城市历史的发展给德阳城市空间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城市改造,新城市建设这些不仅依赖于德阳自身地方经济的支撑,而且还需要城市空间的专业理论对城市空间特征进行指导。因此,对德阳城市空间特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结合实际,理论创新
德阳城市空间是以新时代建筑及规划设计的理论为基础,结合成都平原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一套城市空间设计理论,突出本地特色,力求创新,以指导德阳市城市空间规划项目的实施。在进行德阳市城市规划的空间设计时,尽可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促进城市空间设计可持续发展。德阳城市空间的实体是城市建筑,内部空间是城市中的所有空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理论创新:①德阳的水,绵远河穿城而过,是德阳的母亲河,德阳市旌湖两岸生态整治工程获得联合国人居范例奖,由水入景,形成城市景观走廊沿线的城市空间。②的德阳的山,可以走绿色生态空间,形成和谐的城市绿地系统,环环相扣。③德阳的工业文化和文庙文化,它承载德阳市的历史,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突出的德阳的历史文化特色,需要真正体验空间环境并充分与它沟通。
2、提升品味,改造形象
德阳城市空间不同于川内其他城市,从城市空间认同上呈现出自我特征。德阳是“成德绵”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德阳可以利用这一独特的优势和环境,改善城市空间的特点,以更好地体现城市的独特品位。人们对德阳的城市空间感受来自于:旌湖两岸景观的合理规划、城市平原及丘陵地貌的功能的开发;东湖山及石刻公园旅游业的大发展;德阳文庙民间文化保护等相关内容。德阳市区山水园林结合,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空间立体感,也给我们带来了空间环境的多样性,在容纳人们的各种物质和精神活动的同时,也创造了一个传统的和现代的不同的沟通空间。文庙广场是人类物质和信息交流的场所的性质,是城市中的各种活动的作用结果,是德阳城市形象的重要体现,也是德阳城市魅力的重要之处;德阳的南北公园充分体现在人与空间的互动中,在城市空间的品味。新建和提升现有各类绿地系统的质量,重点实施公园绿地体系建设、街道和广场景观营建建设等。使德阳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地理文脉在空间延续上得以继承。在城市空间设计的布局中,可确定德阳市区绿色、水线的基本风格相互交错的文化特色的城市。德阳市的城市空间,不仅体现在中心城区,也在城郊得以发展和深入,创超出独特的生态空间。东起东山,西至石亭江,在德阳市区外围5~20km范围依托独特的山水特色,以浅丘区片状森林和坝区农田林网构成的环状森林带为基础,改善城市背景环境,拓展城乡居民活动的森林环境和空间,逐步建成一个生态功能完备、景观优美的城郊生态空间,显著提升人居环境和城市形象。
3、特色改建,继承历史
德阳城市空间的历史延续一直来源于德阳城市空间历史发展连续性理论研究,得益于城市设计空间的丰富内涵。城市空间是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基本环境、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环境。城市空间设计通过城市环境评价和适当调整,实现德阳城市空间设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是德阳的工业历史,一方面是德阳的文庙文化。德阳市工业特色是城市长期历史文化积淀的良好表现。新老城区现状的差异性,体现在对建筑的表现,例如在德阳,老的工业建筑在近年的城市建设中已经越来越少,中国二重的红砖建筑,那是一代又一代德阳人心中的抹不去的文化符号,是一种人文历史。工业厂房及家属区的红砖楼是德阳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德阳工业城市的沉淀,在空间上延续了城市工业文化的特点,不论城市如何不断变化发展,我们在把握城市形象的动态发展的观念上,依旧需要保存历史和塑造德阳新的城市空间的`独特特征。熟悉老城市的人们都知道;老城区主要街道是蜿蜒的小巷,建筑风格是砖木结构。街道的两边便是典型的川西民居风格的建筑,坝子里绿树成荫,如同德阳城市的肺。每一条街上的空间格局凝聚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德阳民俗文化。德阳文庙是中国西部地区保存完整、规模宏大、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庙。德阳文庙文化也是德阳的一张活名片,古建筑错落有致,空间上以中国古代城市空间设计为依据,同时兼顾现代商业气息,城市空间的布局要保护城区的基本格局。例如文庙广场周边的旅游业的发展,庙街及文庙新天地、钟鼓楼广场空间设计,在对老城区街道的保护的同时也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例如:旧城区街道、轮廓、质地。然后利用控制道路的布局、建筑高度等手段来展示历史街区,突出城市历史的特色。城市空间组织包括:当地的历史遗址、遗址和空间体系的特征的形成。如德阳市城区空间的历史文化,城市空间的特点将继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流动。
4、和谐人居,持续发展
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趋势是一种必然趋势,促使着德阳城市空间设计的不断演变的。德阳新老城区的城市改建升级,德阳市的整体环境和其他基础设施,包括城市家庭组织结构、城市邻里交往模式、城市社区构建模式和城市社会生活存在方式等在德阳城市空间升级城改造的发展过程中,都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首先以人为本,根据当地民居的特点,合理开发和利用当地环境资源,满足居民生产生活、居住休闲、生理心理需求为前提,建设具有德阳特色的城市居住空间;为了充分反映德阳山水城市,在宜人的特色的城市人文景观环境;城市环境设计在商店的互补性;根据不同行业的需求,城市居民居住空间设计。其次以和谐自然为基本点,以德阳市城市空间环境的独特的地理特征,体现良好的亲水环境。创造为天人合一的自然环境,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兴城市空间环境。最后德阳未来城市空间的前景和现代城市空间的设计是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趋势。以自我条件为出发点,寻城市空间内部结构的同时,调整城市空间持续发展的合理机制,促进德阳城市空间区域特色的和谐发展。德阳城市空间结构的系统研究是城市空间结构要素的组织结构。良好的城市空间研究方向,可以更好地体现德阳公共城市空间的整体推广,以及人与环境的融合。德阳城市空间体现城市地方特色变化的研究,不断丰富城市文脉,不断演变。并遵从本地的传统风俗习惯,形成德阳的新的城市空间形态。
篇4:城市慢行空间景观设计探析论文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综合实力不断加强,城市化发展迅猛,小轿车、私家车等机动车的使用率同步飞速提升,城市的空间环境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交通拥堵、环境污染问题越发严重。当今社会,环境友好、节能减排成为全世界不断探索的热点,各个国家都耗费巨大的财力和人力成本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与此同时,绿色出行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慢行空间设计在城市景观设计中也显得更加重要。
关键词:绿色出行;慢行空间设计;景观设计
1现行绿地的景观现状分析
当今社会,世界各国都在不断探索环保出行的方式,国内外对于城市慢行空间研究也越来越多,有些国家诞生了众多成功的城市慢行空间设计案例,为其他探索设计者提供了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大多数研究案例侧重交通功能,对于城市慢行空间景观的设计研究较少。
篇5:城市慢行空间景观设计探析论文
城市慢行空间指的主要是供行人行走和非机动车使用的街道。对比其它城市公共空间,城市慢行空间更着重强调设计的合理化尺度空间。它是建立在良好的出行环境基础上,是人们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生活空间,体现了整个城市的生活品质,同时保护着历史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随着全球对绿色环保出行的重视,城市慢行空间景观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城市慢行景观区主要包括:慢行景观区(自然风貌慢行景观区,人文风貌慢行景观区,现代风貌慢行景观),慢行景观链(自然、生态慢行景观链,历史、人文慢行景观链,现代科技慢行景观链),慢行景观点(整个慢行空间设计的亮点,呈现出强烈的艺术效果)。
3生态绿色景观城市慢行空间设计
3.1城市慢行空间与山体景观的结合
将自然山体景观移入城市慢行空间景观设计之中,可形成慢行道与山体景观相融合的特点,提供眺望远山空间的视觉效果,为生活节奏忙碌的城市增添轻松惬意的气息,为慢行者带来舒适的视觉和心理感受。
3.2城市慢行空间与水体景观的结合
水在美学和视觉效果上的运用十分广泛,而且城市景观建设中对喷泉、水池的运用也十分常见,水体景观常能带给人们清爽自然的独特感受。在城市慢行空间的景观设计中,要充分利用人类的亲水和观水特性,将水体景观和谐地运用到城市慢行空间设计当中。以慢行空间的走向与水体的走向保持和谐一致为基础,精确分析地面地理情况,最大限度发挥水体景观在城市慢行空间景观设计的辅助作用。
3.3城市慢行空间与园林景观的结合
城市慢行道周边常常有绿色植被的覆盖,树木、草坪等常见城市绿化植被具有非常多的优点,可以涵养水源,吸收二氧化碳,净化城市空气,改善空气质量等作用。在视觉上,绿色植被也能缓解视觉疲劳,增加愉悦感,使行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以观光休闲为主的慢行空间要充分利用城市绿化植被和草坪植被的外形、颜色,甚至气味的变化来造景。
4人工环境城市慢行景观空间设计
4.1城市慢行空间与现代空间环境相结合
随着城市化进程发展,城市环境呈现出新兴的面貌,出现了非常多的艺术性建筑和地表性建筑,特色的街道等,城市慢行空间设计要充分利用现代人工建筑的艺术和特色,实现更高的美学价值。
4.2城市慢行空间与高科技技术材料相结合
科技技术发展飞速的今天,城市各处无一不充满了时尚科技感,高新科技材料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在慢行空间景观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材料为慢行道增加前卫时尚的科技风格,呈现出现代化的精神气质,全面打造有趣味的线性空间。针对现在共享单车的日渐普及,城市慢行空间景观的设计显得更加重要而且迫切。共享单车作为慢行交通领域的创新,引起了投资方的热烈追捧,各大共享单车运营商加速在各个城市投放的数量,最终导致了一系列的城市空间绿化占道问题,使得慢行空间拥挤不堪,而且杂乱堆积,给人带来脏乱、无序、混乱的视觉效果及心理感受。解决方案:向城市规划管理局提意见,加强对共享单车的管理,对于损坏的共享单车和占道的共享单车及时处理,解决杂乱堆积的问题,还给广大人民群众自然舒适的景观环境,解决随意占绿化道的破坏绿色自然景观的问题。在共享单车的摆放上也可以进行合理的规划,共享单车的摆放方向与城市慢行景观设计方向保持一致。结合周围植被的颜色对不同颜色的共享单车进行协调搭配摆放,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
5以株洲湘江滨海城市慢行景观为例
为了充分利用河流湖泊等水景,在改善城市慢行空间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株洲市湘江风光带在城市慢行空间景观设计时,充分考虑到植物在选材时必须遵循地域性、经济性、植物群落可持续发展等基础原则外,根据其环境特点,同时考虑到造景的特点,将植物的景观设计进行了梯度规划:
5.1规划详情
保留了大部分江边自然生长的'野生植被,自然生长在江边的野生植被已经适应了江边的生长环境,能够很自然地融入到城市慢行空间景观设计中。着重选择能够适应江边的生存环境,抗性强的植被,滨江地区,水体环境特殊,江水的波动起伏时土壤受淹的情况时有发生,而且风大,光照强烈,很多乔木不适合这种生存生长环境,在进行城市慢行空间设计时,充分选择适应性强的江景绿地植被。选择能具有江堤防护功能的树种。滨江很重要的一个功能是雨季分洪泄洪,植被树种的选择以能自然形成江边生态系统的树种,防浪护堤,净化水体,吸引鸟类,分洪泄洪。
5.2滨江绿地软质景观的造景设计
植被的季节性变化与早晚的变化:滨江绿地植被多为湿地草本植被,随着季节的变化。植被群落的整体颜色和外形也不断变化,充分利用这一自然特性,可为城市慢行空间带来独特的视觉效果,日出日落、潮起潮涌也能带来独特的景观感受。植被的空间构图形式:江景面积大,对滨江绿地的整体把控对城市慢行空间景观设计最终呈现的效果尤为重要,要从整体上实现江地、植被、慢行道、江边建筑、江岸对面景观和谐统一的局面,又要在细节上实现空间细节美,将空间构图形式与线性构图形式充分结合起来,打造出流畅的江岸线,水流方向与视觉方向相协调,一眼望江景
5.3滨海绿地硬质景观设计
(1)自行车系统,增加与商业区的联系,将交通系统设置在景区的外围,保证滨海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2)水上交通系统:充分利用滨海这一优势,适时规划水上观光游览项目。增加居民对滨海城市水上景观的自然体验。(3)步行道与停车道设计:尽量采用简约自然的地砖甚至土石铺设,颜色与周围风景相应成趣,地面砖尽量具有吸水防潮的功能。(4)周边建筑物:售货亭设计应景的大小和装饰风格,指示牌颜色与风景协调搭配,座椅可采用自然的石头材质,垃圾箱采用环保绿色的素材。
6总结
通过对城市慢行景观尤其是当下热门的共享单车对城市慢行景观的影响进行分析,对城市慢性空间景观设计的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与总结,以达到引起更多的广大人民群众更多的关注与重视。从而结合更多的社会力量来改变慢行空间中的交通问题,让城市慢行空间景观设计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的人民群众。建设更加生态宜居的城市,在城市用地日渐紧张的情况下,如何才能更好地借助城市慢行空间景观设计的力量,逐渐完善和健全更环保健全慢行空间,从而营造一条靓丽的风景线“城市慢行减速带”,创建安全绿色的交通出行通道,彰显城市特色魅力,改善城市景观,带动周边发展,净化空气,调节湿度,减少噪音,平衡城市的生态环境,为城市增光添彩,仍然要不断的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赵紫浩.关于城市“慢行空间”景观设计的思考[A].东北师范大学,(2)
[2]马爽.城市慢行空间景观特色营造———以天津城市绿道公园为例[A].天津城建大学,(4)
[3]纪亚微.城市滨水绿道的慢行交通空间景观设计[A].北京交通大学,2017
篇6: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研究论文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研究论文
[摘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形象建设逐渐深入人心,我国正式进入到城市改造和建设的高峰期。公共空间环境是城市形象的具体表现,其中标识导向系统作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不但具备信息传播重要作用,且能够创建良好的环境秩序。为此,从公共空间环境概念入手,阐述其与标志导向系统之间的关系,并立足于当前我国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现状,深入分析和研究基于标识导向系统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设计要素。
[关键词]标识导向系统;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
经济飞速发展背景下,我国城市公共环境也得到了相应的优化,标识导向系统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日渐凸显。面对社会发展新形势,城市标识导向系统的设计不仅要具备信息传达功能,且应结合公共空间环境特点对其进行系统、全面的设计,将其与空间环境、人类生产和生活有机整合,最终创建和谐的城市环境。因此加强对该课题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1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概念及其与标识导向系统之间的关系
1.1概念
所谓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主要是指为人们提供享受自然和社会活动的聚集场所,是展示城市景观特色与真实生活场景的具体表现。其对于改进城市环境质量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新时代的到来,城市公共空间与环境正面对着政治、经济等方面带来的巨大挑战,其设计目标及理念已经由单一满足生活功能朝着提高城市整体品质方向发展。
1.2关系
就传统角度而言,城市的发展主要是指经济发展、人们物质水平等。但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人们对自身生活环境愈发重视。而城市导向标识系统的设计作为城市形象的一部分,能够代表城市发展水平。一般情况下,该系统主要从物质与精神两个角度影响城市形象。一方面该系统作为城市公共环境的一部分,通过文字等多样化形式,能够美化城市环境。另一方面该系统设计过程中,涉及人们情感因素,与地域环境相结合,得到了居民的认同[1]。由此可见,城市导向系统设计应侧重对城市特色的展现,而非简单的箭头、符号。
2基于标识导向系统,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现状
目前,很多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导向系统设计过于单一,缺乏系统性、创新性。且削弱了该城市特色,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系统局部混乱。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其中的建筑物层出不穷,促使信息量日渐增多,对导向系统需求越来越明显。但是很多导向系统设计忽视了人们的视觉感受及心理需求,如城市十字路口指示牌并未因为新建道路而调整,难以准确反映相关信息,与其设计初衷相悖。第二,缺少系统性规划。很多城市公共环境中,标识导向系统并未进行系统性规划,具有较为明显的随意性,且与周围景观等空间环境十分不和谐,缺少人文关怀。如城市街道而言,随意凌乱树立的标识导向牌,难以与花坛等设施形成统一性,对城市整体形象产生了消极影响。第三,缺乏对特殊群体的考虑。现代社会发展更加强调人性化。当前城市中的标识系统主要服务普通人群,本质上属于视觉信息传递。然而社会中的特殊人群难以接收到该类服务,严重缺少人性化。为此,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应加强对标识导向系统的优化设计。
3基于标识导向系统,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策略
现代城市改造规模日渐扩大,公共建筑空间愈发复杂,因此准确快速地传达正确的空间方位信息成为环境设计的首要目标,促使标识系统能够成为整个城市与环境的外延,并更好地彰显城市独特的地域特色及人文精神。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3.1转变传统观念,坚持合理设计原则城市空间环境设计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可盲目进行,应坚持合理原则。如可持续发展原则。城市建设越来越快,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导向系统也随之更新,在设计中应保持二者和谐统一[2]。因此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选择耐久性材质,并加强对导向系统的后期维护,以烘托城市人文气息,展现城市的独特魅力。人性化原则。人性化的公共空间能够创建良好的条件,让人在其中具有愉悦的心理感受。近年来,国外为残障人士提供的无障碍通道等,无处不在人性化,能够增强城市居民认同感。因此城市空间环境设计过程中,应坚持人性化原则,通过标识导向系统的完善,营造和谐的城市氛围。通用性原则。城市公共环境设计的终极目标是为城市居民提供公共服务。因此在具体设计中,应面向全体大众,而非一小部分人群,特别是标识导向系统的设计,应采取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箭头、符号表示,配合合理的图形,真正发挥其信息传达的作用。
3.2合理布局城市公共空间,优化标识导向系统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设计应结合具体人口分布情况进行设计,避免对空间资源的浪费。如针对标志性的公共广场,但由于其居民区较远,其公共效应不够明显;而一些超市附近小广场人流较大,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场所,但由于其面积较小、且过于分散,难以满足人们对公共设施的需求[3]。因此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应结合超市等人气较高的场所进行公共空间设计,提高对空间的利用率。同时,针对标识导向系统的图形符号的设计,应强调功能性与美观性,注重采取国际通用性图形和符号,并充分与当地特色有机整合,不断优化导向系统设计,为人们提供导向服务,促使人们能够在公共空间环境中准确找到方向。
3.3整合公共空间环境与标识导向系统的设计,实现统一规划
在具体空间环境设计过程中,应立足于整体设计框架,着眼于各个导向标识的形态要素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强化其在公共空间环境中的功能,促使公共空间环境呈现一定秩序化,以便营造结构分明的空间环境,实现统一规划,同时保持环境标识导向系统与整个城市的协调性,树立良好的城市环境[4]。如就城市公园环境的设计,在指示牌设计时,可以采取木质材料,中英文对照,采用绿色字体,呈现自然本色,给人们在喧嚣城市生活一片静谧之地。科学、合理的导向系统设计能够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同时增强环境层次感,好像浑然天成的一张壁纸。此外,在建筑空间设计中,人们也可以将楼层导向信息进行系统分类,突破传统沉闷的空间形态,丰富公共空间语言。
3.4展现空间个性特点,突出人文性
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都处于不同的自然环境中,且受到历史、规模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因此在公共空间设计过程中,应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将城市的自然等因素作为设计源泉,充分挖掘本土化资源,将本土特色融入到空间构成当中,形成鲜明的主题,充分体现人文性[5]。如美国新奥尔良市意大利广场,采取意大利传统坚持的符号构成新景象,与人们内心产生共鸣,为人们创建充满活力和人性化的空间环境。
4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其中标志导向系统在其中具有信息传达等积极作用。因此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应切合城市发展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充分挖掘当地资源,将空间环境设计与标志导向系统有机整合,为人们构建和谐的生活氛围,从而推动城市化建设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汪丹.浅谈城市公共空间导向系统设计中的视觉习惯应用[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3,(6).
[2]李澍,刘若根.基于“以人为本”思想的城市公共空间导向标识系统设计[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3).
[3]方四文,孙智强,张焰.户外标识与户外广告的融合与未来———从城市形象识别系统的高度来展开探讨[J].美苑,2014,(6).
[4]李民.城市公共环境导向标识系统设计方法研究———以日本松山市为例[J].新美术,2015,(5).
[5]朱钟炎,于文汇.后世博时代中城市与人的沟通———浅析城市标识导向系统规划设计[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篇7: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思考论文
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思考论文
【内容摘要】与城市地上空间环境设计不同,地下环境空间设计多样性的特点非常显著,是展现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从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内涵出发,对其组成要素进行诠释,并对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理念进行探索,以期为城市实践活动提出些许建议。
【关键词】地下空间;环境设计;城市文化
城市地下空间为人们缓解了出行、用地不足等问题,也为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地下空间环境设计作为城市地下空间的重要载体,在为人们提供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促进了城市的发展。这种集交通、购物、商业、娱乐等城市功能为一体的设计理念极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一、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概念
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涉及众多方面的内容。地下环境空间设计多样性的特点非常显著,是展现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不仅仅属于视觉审美效果系统的范畴,它既包括环境规划、整体布局、管理保护和恢复在内的整体复杂性、综合性的系统,也是融自然科学、人文艺术、应用科学等众多学科在内的系统性工程。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内涵的多元化特征,导致其在设计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例如心理层面、情感层面、艺术层面、历史层面等。
二、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要素
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具备恒定的温度和湿度,同时在抗灾防灾、节约能源层面具有众多优点。但也有通风不佳、采光不足等劣势。在对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过程中,应注重将多种要素相互结合,进行综合性考虑。
(一)植物视觉要素
植物是环境空间的载体,具备限定空间、引导指示以及丰富空间的意义。五颜六色的植物能够有效缓解地下空间环境的压抑和冰冷,缓解人们内心的`消极感受。在植物要素选择种类时需要注意:一是针对地下空间环境的具体特点,应选取耐阴、耐酸、耐碱性植物;二是以观赏价值较高的常绿植物为主,并辅之以城市特色季节性花卉;三是选择容易成活的植物,便于栽培管理。
(二)山水视觉要素
在设计过程中,将传统文化中意义深重的山水景观引入到地下空间,能够直接仿制出户外环境,让人心旷神怡。山水景观是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过程中的重要要素之一,能够制造宜人的环境氛围,供民众休憩娱乐。山水景观包含形式多样,与植物视觉要素形成整体性配合,能够形成山水园林景观。
(三)公共艺术要素
公共艺术景观是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要素的核心部分,更是展现城市文化、体现城市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城市地下空间环境公共艺术要素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首先,地面装修情况。城市地下空间地面装修应考虑到安全、材质、肌理、图案等方面的需求。艺术性较为强烈的地面装修能够有效的提升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的整体效果。其次,立面装修情况。除了考虑地面装修基本要素之外,立面装修还应与地面保持相互和谐。墙面处理最好简洁明了、色彩轻快,满足吸声防潮等实际功能。在大多数情况下,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立面处理都会考虑采取竖向线条,形成独特效果,减少人们内心的压抑感。最后,天棚设计应考虑到抗震减声、防火防潮。在天棚处理过程中,设计者最好能够营造出错落有致、变化丰富的地下空间,并结合灯光照明,引导地下空间方向。
三、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理念
(一)满足身心愉悦基本需求
首先,良好的空气品质是满足身心愉悦需求的基本前提。城市地下空间封闭性使得空气品质尤为重要。在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过程中,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综合采用多种通风系统、洁净空气设备,确保地下空间具有良好空气品质,满足人们身心愉悦的基本需求。其次,良好的光照条件同样能够使得人们身心愉悦。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应该综合考虑自然光线和人工照明,克服地下空间昏暗、封闭的感觉,尤其注意出入口光线照明度反差大的现实需求,确保城市地下环境照明度均匀、舒适。最后,提供辨明方向的准确环境信息。科学表明,方位感已经成为地下空间环境中最重要的评价要素,直接影响着人们舒适感和安全感的形成。一般而言,可以通过标识系统、建筑装饰、地面信息、立面秩序等建立完整的地下空间信息体系。
(二)满足安全疏散现实需求
由于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的封闭性,对安全防火和应急疏散功能要求非常高。首先,在安全防火层面,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应该立足于“防消结合、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从材料选择、杜绝火源等层面努力。以材料选择为例,立面装修应选择阻燃材料,天棚材料选择易熔材料。前者阻止火源扩大,后者则便于浓烟排出。其次,在应急疏散功能层面,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应该布局清晰明了,避免过多曲折。安全通道应结合自然光进行疏散,并设置完整警报系统,提供明确标识体系。
(三)满足传承文化历史需求
城市文化特色是历史积淀的重要表现。相对于物质环境建设,国内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更加侧重于文化氛围营造,以体现出特定区域内城市的文化特色,满足文化发展多样性。首先,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应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处理,创造城市地下特色空间。其次,由于历史传统、地域景观不同,城市文化特色也不同,这是城市景观设计、整体布局的重要依据。在当前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过程中,坚持民族性和地域性已经成为世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能够直接增强空间文化性,突出城市个性化色彩。
四、结语
总之,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的发展为城市的繁荣带来了新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多的社会功能在地下空间中得以实现。但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的发展在我国尚不成熟,设计者应结合城市的具体情况和经济实力,并参考国外成功的建设案例,合理地发展地下空间环境,创造符合社会与人的需求的地下空间环境,丰富和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童林旭.地下空间与城市现代化发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吉迪恩S格兰尼.城市地下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刘莉.浅谈城市地下空间中的景观营造[J].福建建筑,(5).
[4]杨艳红.城市地下空间景观环境设计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1).
[5]李潇茵.自然光与地下建筑[D].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学院,.
篇8:城市公共空间植物景观设计论文
实践表明,城市公共空间植物景观设计不仅能够美化城市环境,还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满足人们对生活环境美观程度的要求。为此,城市公共空间植物景观设计,成为很多大城市中广大人们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实际上,当前的城市公共空间植物景观设计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设计形式单一,缺少人性化的因素等。因此,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城市建设人员的重要任务。
1植物景观的构成要素
植物是构成空间和景观的主要元素。为此,在设计城市植物景观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将植物景观的构成要素充分融入到其中,以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在城市景观设计中,丰富多样的植物景观才能够吸引更多人的目光,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载体,观赏性在植物景观设计中一定要被充分地凸显出来。这要求工作人员需要在设计中合理组织植物的空间分布,并且对植物的可感知性进行深入的研究,对植物自身的形态及质感、颜色等进行全面的了解,确保能够将植物自身的特征表现出来,并且能够与人的视觉感相互统一。同时,还要确保植物的生长形态,能够和原生长地的形态一致。例如,在高寒山地所生长的植物,一般都会以尖塔型作为主要的树型;在平原地区生长的树木,一般树冠都是开张的形状。为此,设计人员在设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这一点,并将植物的观赏性充分展现出来。
篇9:城市公共空间植物景观设计论文
2.1设计形式较为单一
在很多城市中,虽然城市的植物景观很漂亮,但是由于城市多个地方景观设计形式相同,设计较为单一,无法提升植物景观的观赏性,更加无法达到人们的喜欢程度,很难让当地的居民得到满足。
2.2缺少人性化因素
设计中没有将人性化的因素融入到其中,更多注重的是植物的美观度及个人的感官经验等。同时,设计主要以城市发展作为主要的中心,缺少人性化因素。因此,很多城市在植物景观设计完成后,人们无法从视觉上得到满足感,很难将城市景观设计的真正作用发挥出来,也无法达到城市景观设计的真实目的。
篇10:城市公共空间植物景观设计论文
城市公共空间植物景观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景观的设计要点。以下主要对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广场植物景观设计进行详细的分析。
3.1确保景观设计与广场功能相一致
在设计广场植物景观前,需要对城市广场的功能进行相应的了解。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种,广场是最有活力、最具有标志性及记忆性的重要部分,其是一个城市形态的重要载体,也是展现城市精神文明的重要窗口。为此,在广场植物景观设计中,一定要确保景观设计与其功能表现相一致。
3.2确保景观设计与广场性质相一致
在广场植物景观设计中,设计人员需要注重城市广场的类型及植物景观设计的特点。在植物景观设计中,要确保广场植物景观能够与广场的性质保持一致。城市广场具有很多种类型,因此绿地设计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3.2.1集会性广场这种广场的主要用途为政治文化集会及庆典游行等,其一般都会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如北京天安门广场和上海人民广场等。对于这种类型的广场,植物景观选择的类型应具有雄伟、简洁的.特点;对于那些较小的纪念性广场而言,植物景观要具有一定的亲切与和谐、素雅等氛围。在布置广场的过程中,最关键的在于要确保风格的统一,但是在植物种植方面,可以应用多样的种植手法。例如,绿化面积较小的广场时,可以种植一些具有极强代表性的树木作为点缀,而在草地上或者建筑背景前,需要将树形的轮廓显现出来,这样才能够提升广场的美观程度。另外,如果广场的面积较大,可以布置大面积的草地,用草地去衬托广场的广阔形象;如果要将广场的庄严气氛展现出来,可以设计一些浓重的、具有苍翠特点的树木。例如,湖北省武汉市的洪山广场,该广场整个植物景观具有完整性特点。
3.2.2纪念性较强的广场植物景观设计需要以纪念性意义为主。为此,在选择植物种类方面,不应过于繁杂,最适宜的方式是多处种植某种植物,确保能够达到强化的目的。并且,在植物布置形式方面,要采用规则式种植方式,以便整个广场能够凸显出有序性。
4小结
针对植物景观构成要素以及当前城市公共空间植物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城市公共空间植物景观设计要点展开了相应的分析,通过分析明确了城市植物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并且,在城市植物景观设计中,施工人员应注意植物的选择,要选择与生长环境等方面相统一的植物,这样才能够保证植物的成活率,才能够为城市植物景观设计带来相应的保障,从而美化城市,满足人们对城市植物景观设计的要求。
篇11:城市综合体的空间设计论文
城市综合体的空间设计论文
1消费者宏观空间行为对于综合体类型的影响
城市消费者的宏观选择行为造成了城市人群在宏观空间中分布的现状。过去这种现状很难被感知到,但是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已经可以通过模型在趋势上比较准确地预测城市消费人口的分布。这种分布的不同对综合体的功能造成了极大的制约。一般说来,越靠近城市中心则越容易成为零售、高级写字楼、高星级酒店推动的综合体,越偏离城市中心越容易成为家庭零售、折扣零售推动或餐饮娱乐推动的综合体。同时越在城市中心的综合体,占地面积越小,商业的楼层越高;越偏离城市中心的地方,城市综合体占地面积越大,商业的楼层越低。
2消费者的中观空间行为对于综合体建筑形态和形象的影响
2.1消费者在商圈内的空间选择模式
当消费者到达商圈后,其在商圈内部的选择模式首先是一个基于效用的决策模型,其次是一个有着时间限定的马尔科夫转移模型。商圈内部消费者的选择非常复杂,这种复杂性严格限定了购物中心在地址限定下发展的可能性。但其中也有鲜明的行为和选择规律,简单说来分为三点:入口选择决策、连续转移与洄游、空间剧本与购物计划分享与争夺。
2.1.1入口选择的决策任何商圈都有其内在的交通结构,这些结构中有明显的入口,如地铁站、大型停车场等。当消费者带着“购物计划”进入商圈时,会在入口进行方向的选择,从而形成动线。项目的地址和入口的关系,以及和其他竞争项目的关系会影响到项目的选址风险大小。图8中,三山街是这个区域的地铁入口,人流量很大。熙南里和水游城是两个不同的商业项目,彼此距离约300m。由于水游城的诸多选择优势,让消费者在入口处大量选择向东进入水游城方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熙南里在规划之初就不理解选址在商圈内的入口决策问题,错误地认为自己离地铁近,且在体量偏小的情况下选择了纯粹的餐饮娱乐购物计划,从而被暴露在巨大的风险中。如果能在运营中考虑到与水游城实现在餐饮类别和体验上的错位,依然存在改善的机会。
2.1.2时间限定下的连续转移与洄游由于受到其他硬性制约的影响,消费行为受到时间制约,同时空间转移距离也受到制约。因此在选址风险判断时,商圈并非是商业密集的区域,而是消费者自入口进入后洄游半径内的区域。受入口决策和洄游限定,商圈内部不同购物计划的人群会形成完全不同的行走动线,如图9为一天中观测新街口的热力图,很容易观测到商圈的洄游边界现象。南京夫子庙和水游城所在的位置长期被看作是一个商圈,但由图10可以看出,两个地方的人群动线完全不交叉。实际上过去夫子庙周边的其他商业一直难以存活,这和人们进入夫子庙后的连续转移与洄游半径有鲜明的关系。而水游城则创造了另外的人群,借助入口位置形成了另外一种动线。
2.1.3改变选址风险的因素——空间剧本与购物计划购物中心的选址风险除了和宏观区位有关系,和其在商圈内部结构及在商圈的位置也有关系。这是很多购物中心在规划中很少考虑的问题。在理解了地址在商圈中的位置信息,诸如购物计划下的人群分类、入口与出口关系、各竞争项目的购物计划类别以及商圈洄游边界的信息后,可以明确选址的中观区域风险,并可以根据这些风险调整购物中心的各方面规划以获得竞争优势。这其中最关键的概念是空间剧本,而空间剧本决定了购物中心的建筑形态与风格。空间剧本概念存在的意义是让消费者在特定阶层和特定角色下实施购物计划时,拥有最恰当的空间感受。空间剧本一方面由建筑物的风格、空间尺度、材质等因素构成,另一方面也和空间中的店铺、店招以及消费人群的行为、购物中心的活动等有着强烈的关系。
2.2中观行为对于城市综合体建筑设计的影响
消费者中观行为对于城市综合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建筑风格与体量的影响上。一方面受到商圈地址和竞争的影响,综合体需要确定合适的人群及其独特的购物计划,并需要为这些人群及计划提供恰当的空间剧本,从而影响建筑风格。另一方面,从消费者空间决策的角度考量,同样的功能下优先考虑选择更多的功能。体量越大,可以承载的功能就越多,就越容易在消费者的效用选择判断中占据优势。再者,由于消费者的时间资源有限,因此在恰当的体量下可以最大化消耗消费者的时间,让消费者将全部的消费释放在综合体内。
3消费者的微观行为对于空间布局与动线设计的影响
3.1消费者的.微观时空间行为
消费者依据其在时间、阶层和角色限定下的类别,会有潜在的消费集合及购物计划,其空间中的行为规律和潜在的购物计划及时间限定有着典型的逻辑关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3.1.1目标店和过程店原则消费者进入购物空间,从入口开始,根据其潜在的计划选择目标店(即锚店),并随机选择过程店。目标店之间的轨迹会定型消费者在购物空间中的轨迹,不在轨迹上的过程店很难获得消费者的光顾。
3.1.2时间限制原则受到时间限制,首先消费者在空间中的游走距离会受到限制,在目标店计划完成后会出现快速洄游的现象。其次,基于休息或餐饮的需求,消费者会出现强制转移,客观表现为消费者在任意业态上花费的时间受到强烈限制。在我们的跟踪数据中,在南京虹悦城,H&M、ZARA和优衣库三家会耗费消费者总共约1h的时间。而之后消费者多数选择就餐或休息,失去了选择其他零售店的机会。
3.1.3空间边界原则当消费者进入一个空间时,其意识中只在空间范围内对店铺进行搜索,除非空间内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否则不会将计划安排在空间边界之外。这也是诸如万达经营得再好,万达金街总是经营不善的原因之一。
3.1.4消费唤醒与购物波及原则消费者能够记住的偏好品牌是有限的,因此时刻需要看见才能唤醒其潜在的选择。这也是购物中心实现多首层、空间打开趋势愈演愈烈的原因。这种消费唤醒对于过程店尤为重要,会影响到消费者的购物波及。所谓购物波及,是指消费者在消费某个目标店时,连带选择其他和需求及品牌形象一致的商家。
3.1.5消费者的轨迹不可更改性消费者在购物中心的空间行为异常明显地遵循着效用原则,即花费最小成本获得最高效用。这个成本主要指消费者的移动距离。实际上消费者的每一步移动都是为了获得效用,而这个效用是指潜在的购物计划。在购物过程中,如果消费者拥有的时间越短,其越会选择最短的路径以求快速达到目标。因此,对于任何一个行为类别的消费者而言,其在空间中的行为轨迹相对而言是固定的,很难因为某个与潜在购物计划关联度较低的促销等信息而改变其行为轨迹。
3.2消费者微观行为对于动线设计和业态布局的影响
消费者的微观行为对于动线设计和业态布局的影响非常明显。首先,由于消费者微观行为的内在逻辑,综合体的动线设计和业态布局应当同步考虑。其次,在动线设计中应当清楚每一条环路都面临哪几种购物计划,在时间上是否能够合理分配,会不会让消费者在不该转移的地方因为时间因素而出现转移。最后,内部空间的可视性使内部空间在消费动线开放,让消费者在行走中看到更多的店,进而唤醒其消费的欲望。
4结语
伴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应用得愈发广泛,消费者的时空间行为数据正在大量产生。这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消费者的分布、层级、角色、购物计划分类、消费者的偏好以及偏好的迁移,乃至消费者的行为规律、各种业态的运行数据。这些数据的存在让我们能够应用大数据的方法更准确理解消费者的行为特征。这也意味着,这些数据可以让我们现有的预测模型变得更精准,更智慧。而在此基础上能够获得针对购物中心的大数据预测技术,可以更智慧地判断购物中心的体量、规模、功能、形态,并对不同建筑方案的合理性做出准确判断。
篇12:城市流通空间的研究论文
关于城市流通空间的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据有关消息,我国就加入世界经贸组织的多边贸易谈判取得了重大进展,已经进入了最后阶段。中国的入关就意味着市场的开放,贸易的自由化,将对新世纪的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科技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其中与贸易直接相关的流通领域将首当其冲,而流通的变革直接导致流通城市空间发生变化。
我国城市流通空间的发展状况如何?入关以后我国的城市流通空间将面临何种挑战?城市规划,尤其是城市流通空间规划如何面对这一新的形势,提出适应于未来发展的城市流通空间规划?城市流通空间规划领域面临或即将面临以上问题,本文将就这些内容进行探讨,并提出我国城市流通空间规划的思路。
论文关键词:城市流通空间发展趋势
我国城市流通空间发展的现状——从1978年到,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以9.6%的年均增长率高速增长,逐步进入了以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为目的的全面工业化阶段。随着经济增长与生产发展,人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也稳步提高,20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是1978年的4.2倍。在消费结构方面,恩格尔系数从1985年的52.5%(城镇)和57.8%(农村)下降到的41.9%(城镇)和52.6%(农村)。这意味着随着收入的提高,人们的需求更多地指向工业品,这样,我国多数工业产品已经实现了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发展把我国带入了“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高速增长时代。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买方市场及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和管理观念深入人心,市场在有效配置资源方面所起的作用日益增强。为流通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作为流通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是1978年的6.0倍,而货物周转量年是1978年的4.1倍。
伴随者流通业的发展,我国形成了流通空间开发的热潮。据统计,我国对流通行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仓储与邮电通信业和对批发、零售贸易与餐饮业)的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21.4%增长到1999年的29.8%。基本建设投资的增长使流通空间得以迅速扩展:1999年末全国消费品市场数达到88576个,其中城市市场达到24983个,农村市场达到63593个,成交额达亿元的市场在初已经达到3084个。在交通运输方面,1999年末,我国运输总里程已达350多万公里,公路里程达133.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5万多公里,跃居世界第三;铁路运力跃居亚洲第一;水运方面,港口的吞吐能力有大大的提高,列世界第五;民用航空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新建、扩建了一批机场,增开了一批航线,这些都使空运能力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我国初步建立起以铁路为骨干、公路、民航等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运输网络。在仓储方面,我国现有仓库面积约3亿平方米。一些主要大中城市新建了现代化的作业仓库,从过去单一的存储服务逐步转变为综合性的服务,重视运输、装卸、信息等方面的协调,一批有一定规模的全国范围配送体系的物流企业正在形成,连锁商业和配送服务正在兴起。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高速? ⒄梗?缱由涛褚丫?晌?碌目?⑷鹊悖?粤魍?占渥陨矸⒄褂植??卮蟮挠跋臁A魍?占涞娜?婵?⑽?魍ㄒ档慕?徊椒⒄沟於?肆己玫幕? ?/P>二、我国城市流通空间面临的挑战 虽然,我国近年来在流通空间发展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之间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入关以后我国城市流通空间的发展面临国外先进流通模式的挑战,这些挑战涉及商流领域、物流领域和电子商务领域等诸多方面。
篇13:城市空间的立体化和复合化论文
城市空间的立体化和复合化论文
内容摘要近几十年来,城市空间结构越来越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高层建筑、高架路、空中花园、人行隧道、地铁、屋面广场、阶商城、建筑中庭和室内步行街等要素,在人们的生活经验中越来越普遍,城市空间有朝着立体化和复合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近几十年来,城市空间结构越来越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高层建筑、高架路、空中花园、人行隧道、地铁、屋面广场、阶商城、建筑中庭和室内步行街等要素,在人们的生活经验中越来越普遍,城市空间有朝着立体化和复合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一、城市空间的立体化
1.立体化的城市要求
传统城市都是沿着二维平面而生长的,街道、广场、园林等城市空间主要在城市地面上发展,城市的各种分项系统分别占据城市土地的二维平面。在城市职能体系日趋复杂的今天,这种方式不仅浪费了有限的土地资源,同时又造成了城市功能不能很好实现。
城市设计的立体化试图在三维的城市空间坐标中化解各种职能矛盾,建立新的立体形态系统,其实质是城市空间的多维度综合利用。例如城市交通系统中不同交通方式的立体切换、建筑跨越交通路线形成整体群组、城市广场高抬或下沉以改善高空和地下的环境质量、自然要素、生态景观与建筑、交通、市政设施的上下层叠等等。广州市为了保证解放路南北交通主干道的功能,在几年前就萌生了双层骑楼的构思,把人行道架设在二层,人行天桥跨越车行干道,从而做到人车分流。
立体化的城市设计运用多向度穿插和层叠的手法来整合城市环境,促进土地使用的集约化,实现分合得体、整体有序的目标。随着部分地下人防工程转作商业用途,以及地铁与其上就业联系的加强,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进人了新的阶段,城市设计的触角也将深入地下。而地下空间与地面空间和城市上部空间之间的密切联系也为城市设计增添了“竖向形态”的'新课题。
2.城市空间的竖向分区
建筑使用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或设施在垂直方向(剖面方向)上下叠置。空间层叠组织方法是城市空间立体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与人们对城市垂直方向空间区位的集训密切相关。在传统城市中,城市人群活动大都集聚在地面范围。随着人们对空间资源的积极探索以及空间开发技术的日益提高,地面上、下部空间正在成为城市空间区位构成的重要组成元素,一般来说,垂直方向的区位构成从上至下可分为以下9个层次:
(1)超高层区(超出地面100米以上)独立性较强,其功能以办公为主。
(2)高层区(地上9层以上,100米以下),独立性较强,其功能以办公、居住、旅馆为主。
(3)中层区(地上5-8层),其功能以办公、商贸、居住、旅馆、商业为主。
(4)近地面区(地上2-4层),较强的公共性和开放性,其功能表现为地面功能的延伸。
(5)地面层,较强的公共性,在市区核心地段,其功能以商业、娱乐、社交、商务、办公、公共交通为主。
(6)地表层(地面以下5米),其功能以市政设施、管线、停车场,有时也可作为地面功能的延伸。
(7)地下浅层区(地面以下5-10米),其功能以零售、娱乐、停车和行人交通为主。
(8)地下中层区(地面以下10-20米),较强的独立性、封闭性,其功能以地铁交通为主,兼零售。
(9)地下深层区(地面以下20米),较强的独立性、封闭性,其功能以多层次地铁交通为主。
由此看来,城市空间的垂直区位越是接近地面层,其空间性质越是趋向开放和密集,其区位价值越高,越适合发展城市公共空间。从空间设计角度来讲,其最重要的变革在于将传统集中于地面或近地面以公共性为主的功能元素、环境元素、空间特征及其设计方法向地面上下两极延伸和推展,从而实现城市地面的再造和增值。建筑空间和城市空间的层叠,其实质就是城市空间的垂直运动,并在垂直运动中加强建筑与城市的整合,从而起到改善环境质量,促进城市机体运作便捷和保护自然生态要素等多重作用。地铁陵园西站直接与广州市中华广场的地下商场相通,并把人流引导至商场的中庭;北京路新大新百货公司的二层商场直接与人行天桥相连等等。众多的实例说明:现代城市空”间趋立体化。
二、城市空间的复合化
某空间单元同时具备建筑个体空间和城市公共空间的双重性质和双重归属。这种复合空间由建筑内部使用者和城市公众共同使用,在功能上加强了建筑与城市间的直接联系,同时也大大提升了空间的使用效益。复合空间的组织形式适宜与开放性、公共性程序较高的功能群组,如商业、娱乐、交通、商务办公大堂等等。复合空间由于不确定的归属关系往往造成管理上的难点,因此它需要公众文明素质、管理方法和设计处理的共同配合。城市空间复合化是立体化城市设计的必然结果。城市设计的形态网络有必要将内部。空间纳入其中,这里的内部空间包括城市公共建筑的室内公共空间、过渡空间和地下空间等多种具体类型。内外概念界限的打破将使立体化的城市设计发挥出可观的潜力。
传统的城市设计一般将建筑物之外的室外空间形体环境作为其主要研究领域。主要原因是传统城市中建筑密度、交通压力及各种职能的集取程度尚不至于造成城市股体的过分混乱,城市公共空间和建筑内部免空间二者可相安无事、公私分明。其次,传统的建湖技术和设备状况也制约着建筑室内空间的发展。现代高层结构、大跨结构、地下开发技术、消防技术、空调和人工照明等设备技术、以钢和玻璃为标志的新材料等等现代技术手段的发展也为建筑内部空间突破门槛,引接城市准备了必要条件。
不同归属的建筑空间单元分别与城市公共交通空一间相连,在各自保持其相对独立性的同时,又构成了彼此延续相通的关系。建筑单体在城市区段范围内通过交通空间形成并联式的建筑群组,这是一种传统的。城市空间组织方式,在此承担联系媒介的公共空间常常是街道和广场。这种并联式空间组织方式在当代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交通联系媒介的人车分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立体化城市步行空间体系。一般来说,这种交通媒介空间也可以采用更为灵活的形式,从而具有广泛的适应性。香港湾仔地段的空中步道体系与其所连接的各建筑单体即选择了并联式的组织方式,这些二层步行空间寺都沿建筑外围发展,其垂直界面完全敞开,从而适应了亚热带地区的气候特征。
三、结语
现代城市高速发展,网络渗透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中的城市与建筑,已经无法建立等级制度,没有中心,没有统一标准。人的活动越来越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从整体上看,城市是匀质的……要求各种设施具有灵活应变的可能,功能内容相互融合而不是人为分割,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建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建筑与城市空间越发紧密地结合起来;同时,城市空间的立体化和复合化,使各种职能的城市空间相互交叉、融合,具有相应的灵活性和可变性。
篇14:浅谈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三项关键技术论文
浅谈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三项关键技术论文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以及地上空间的日益减少,人们将眼光转向地下空间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谓“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是指对地表以下地层空间实体的有序开发和合理利用。地下工程具有许多地面工程无法比拟的优点,但也有一些阻碍其发展的因素和必须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文章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三项关键技术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城市地下空间 关键技术 内部防灾 通风与空调 采光及照明
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将成为21世纪建筑行业的着眼点,随着不断地摸索和新技术的开发,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将日趋成熟和先进,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方便与惊喜。根据地下环境的特殊性,关于内部防灾、通风和空调、采光及照明这三项基本的关键技术是不可或缺的,并且应该继续探索和完善,使其能更好的应用于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中。
一、内部防灾技术
1.内部灾害的主要类型和原因
按照灾害的不同类型,地下空间内部灾害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火灾:电气故障、违章操作、用火不慎、防火系统不健全等。
(2)爆炸:易燃气体泄露、感知迟缓、报警延迟等。
(3)缺氧中毒事故:感知迟缓、报警和救援延误。
(4)淹:相邻施工现场发生水害后因无阻隔,水进入地下空间,外门因内部空气超压无法开启排水。
综合各种灾害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设计问题、设备问题、管理问题。平时管理不善导致设备遇灾后失灵,感知迟缓,疏散和救援困难等都是引起灾害的重要原因。对于这些问题,必须给予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灾害发生、把灾害损失降到最少。
2.内部灾害防治综述
对于不同类型内部灾害的防治大致相同,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尽量杜绝灾害源,比如限制易燃易爆物品,严格控制装修材料的性质,限制明火的使用等。还要加强感知系统灵敏度以及保证通信设备的畅通。并且完善内部自救系统和指挥管理系统。
二、通风与空调技术
地下工程两种通风方式。地下工程的通风按驱使空气流动的动力不同,可分为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自然通风是指风压和热压作用下的空气运动,具体表现为通过墙体缝隙及窗体的空气流动。根据自然风压的形成原理和实际工程环境中自然风压的计算,可以通过设置竖井和平风道对地下建筑进行自然通风。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建筑的方位、朝向、门窗开启程度、自然风向以及季节性对自然风的影响等诸多因素。由于自然通风的不稳定性,只有摸清它的规律性才能将其作用发挥到最大。另一种地下工程中常用的通风方式为机械通风。机械通风是利用通风机的运转给空气一定的能量,造成通风压力以克服地下空间通风阻力,使地面空气不断地进入地下,沿着预定路线流动,然后将污风再排出的通风方法。使用的扇风机按其构造原理可分为离心式与轴流式两大类。通风机设在入风口一侧,向地下空间内送风,成为压入式送风;通风机设在出风口一侧,从工程向外抽风,称为抽出式通风。为造成工事的正压,风机和过滤装置应设置在入风口一侧,由通风机向工事做压入式通风,供房间、车间等人员呼吸用。某些单独房间必须排出废气时可以设置抽出风机。为保持地下工程内有一定正压,抽出风量必须小于压入风量。目前,综合考虑优缺点,地下工程常采用两种通风方式相互辅助共同作用的形式。
2.地下工程通风系统布置。要注意因地制宜决定通风系统。根据情况决定通风方式、风机位置、分区划段、网路联接等。减少串联风路,广泛利用并联风路可以减少通风距离,降低通风阻力。若工程由长风道组成的风道网,应采用分区通风。在划分通风区时更要注意大小适宜合理,重视节约。对于进风系统和排风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都要谨慎科学地进行设计安排。
3.地下工程空调技术。地下建筑的明显优势是冬暖夏凉,具有热稳定性,可使室温不致有很大波动。但湿度环境却存在较大的问题。若通风除湿措施不当,会使地下空间相对湿度超过允许范围。相对湿度过高,人体散热困难,会让人产生闷热和不适,还会促进霉菌的增长,当人员拥挤时还会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灰尘、异味的增加,危害人体健康。为增加地下空间舒适度并解决除湿问题,最基本的手段就是采取空调技术。常用的空调系统形式主要分为:集中式全空气一次回风系统、集中式全空气一次回风系统、风机盘管系统。由于地下空间和室外存在很大温差,在加大新风量的同时会消耗巨大的能量,所以要采用一定节能措施,在新风与排风之间加设能量回收设备,采用节能装置对地下空间能量的回收与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三、采光及照明技术
1.天然采光。天然采光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照明和节约能耗,更重要的是为了满足人们对自然光、空间方向感、白昼交替等自然信息感知的心理要求,从而减轻或消除人员的压抑和恐慌。相比于人工照明,自然采光具有许多优越性。天然采光的方式主要有被动式采光法和主动式采光法两类。被动式采光法主要取决于采光窗的种类,可归纳为侧窗和天窗。侧窗及高侧窗采光法主要用于半地下室地下空间、山坡上的台阶式地下建筑、覆土及窑洞式建筑侧墙采光及竖井侧窗采光等。天窗采光,又称顶部采光,是将在房间或大厅的顶部开窗,将天然光引入室内。著名的蒙特利尔“地下城”,日本神户地下城等都广泛应用了这项技术。主动式采光法需要主动太阳光系统将自然光通过导管、孔道等传递到地下空间。原理是根据季节和时间计算出太阳位置变化,利用集光、传光和散光等装置与配套的控制系统将自然光传送到需要照明部位。
2.人工照明。纵然天然采光具有诸多优点,但地下空间很难完全利用天然采光来满足地下各个部分的照明需要。所以要运用人工照明技术来进行补充。在采用人工照明技术时应综合考虑照度、均匀度、色彩适宜度等因素,力争创造出符合人视觉特点的光照环境。
参考文献:
[1]童林旭.地下商业街规划与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胡汉华,吴超,李茂楠.地下工程通风与空调.中南大学出版社,.
[3]黄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关键技术指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童林旭.地下建筑图说100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篇15:城市空间对高层建筑设计影响论文
摘要:随着高层建筑技术的迅速发展,高层建筑已经成为城市空间中不可缺少的元素,然而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的融合依然存在一些缺陷,从建筑设计和规划设计两个方面介绍了城市空间对高层建筑的影响。
关键词:建筑设计;城市规划;高层建筑
O概述
随着结构理论和技术的发展,高层建筑结构形式趋于多样化,高层建筑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在成为城市风景的同时如何恰当的融人城市空间成为高层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使高层建筑设计趋于完善所追求的一种理念。
城市空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所需要的重要因素,它为居民提供各种活动的可能。这个可以说是城市空间比较科学性的定义,而本文提到的城市空间则更具体更形象,主要指城市内的建筑物、道路、绿地、广场、公共服务设施等实体以及由这些实体所构成的立体空间,也是人处在其中能真实、直观感受到的空间。高层建筑是否与所处的城市空间融洽,其评价标准相当一部分取决于公众的感受,简单的说就是人处在所创造空间中的感受。
所以建筑设计者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所创造出来的空间(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给予使用者的感受。这些是理论上要求一位建筑设计师要考虑的因素也是作为一名建筑师应该承担的责任,而且还可以据此评价一位建筑师的设计能力及其职业道德。事实上在进行一项高层建筑设计时,开发商受利益的驱使往往不会考虑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此时,规划部门所出台的各种条文政策及规范将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强制性的要求必须顾及城市环境,营造舒适的城市空间。可以看出,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协调以及城市空间的营造是通过两方面的共同作用来完成的,即建筑设计和规划。下面就从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两方面谈谈城市空间对高层建筑设计的影响。
1建筑设计
1。1充分发挥广场的作用
高层建筑由于其体量的巨大,往往给街道空间一种突然的压迫感,使人感觉好像从一个大空间突然进入一个小空间,这是由于高层建筑的体量所造成的对比。因此凡是处在街道两旁体量巨大的高层建筑在设计时应该对其进行后退处理,并在其退出的用地上设计一广场空间,这个广场空间将起到空间的缓冲作用;而且由于高层建筑的建筑面积远远超出其用地面积,容纳的人员较多,出入口人流密度相对较大,后退出的广场空间也起到缓解交通压力的作用。
从另外一方面讲,广场空间往往在街道空间以及城市空间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能够给公众留下较深的印象,也往往能成为城市的节点,这就是共享空间的好处。有的建筑大师甚至直接设计成下沉式的广场,如13本建筑大师叽崎新设计的13本筑波中心的下沉式广场,独特的广场空间造型,以人和环境为设计重点,不仅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安静的休闲场所,而且使建筑塔楼的形象特征更加突出。。这种下沉式的广场往往更容易给人留下印象,就空间形式而言它是一种非常富有情趣的空间。因此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时广场和建筑应该作为一体来考虑。
1。2高层建筑主体设计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高层建筑往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象征性,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经济水平和发展程度,选择合理的造型就显得尤为重要。高层建筑由于其结构形式的限制以及使用功能的要求,在造型上往往追随于建筑的结构形式,而不能有太多的变化,有的高层建筑甚至直接将结构形式外露不加修饰。高层建筑的主体部分是它的塔楼,塔楼的表现形式对高层建筑的造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今国外和国内的许多高层建筑都有着独特的外形和明显的识别性,对一个城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可以说是高层建筑存在的一个原因。
随着近年来资源短缺问题的出现,全球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而高层建筑就环保节能方面来说是很浪费的,随之就出现了“生态型”建筑的概念,如生态建筑师诺曼·福斯特设计的法兰克福商业银行总部大厦在强调象征意义和功能的同时,就引人生态的概念,是世界上第一座”生态型”超高层建筑。其建筑平面呈三角形,宛如三叶花瓣夹着一支花茎:花瓣部分是办公空间,花茎部分为中空大厅。中空大厅起自然通风作用,同时还为建筑内部创造了丰富的景观。而气候设计大师杨经文设计的马来西亚吉隆坡梅纳拉大厦则体现了利用空中开放空间连通建筑内外,贯彻“生物气候大楼”思想,引入了大量的植物,立面上螺旋上升的垂直绿化和底部斜坡的绿化都有助于调节气候,尽可能地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较好地完成了室内外空间的过渡与衔接。同时对形成良好的城市空间环境也是一种深化。可以看出目前高层建筑设计的一个新要求就是要实现“生态节能型”。
高层建筑主体的下部分一裙房虽然对整个城市影响较小,但它对于街道的尺度和人情化空间的创造等方面却有着重要的影响。建筑的裙楼立面设计一般不同于上部立面,需要进行细致的设计,从而使下部空间丰富多彩而不至于感到苍白,并要体现人的尺度,因为裙房部分跟公众视觉接触较密切,对街道空间感影响也较大。而高层建筑的最上部分~屋顶对整个建筑形象起到强化个性的作用,虽然它较少影响到生态环境,但对塑造建筑的标志性、丰富城市天际线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应根据建筑的基座、楼身等因素加以塑造。
1。3巧妙的运用一些处理手法
高层建筑的塔楼部分虽然变化的余地不大,但是底层部分却可以进行一些巧妙的处理来丰富空间形式。一般可以采用底层架空和入口缩进的'手法。底层架空的处理手法是现代建筑的特征之一,它可以在高密度的环境中争取到宝贵的用地,把城市的道路、广场和建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通透的、公共的开放空间,给市民以小憩之地;同时还可以改善人流、视觉拥挤的状况,连通几个主要的公共场所,以增加城市空间的层次。高层建筑临近城市道路布置时,人口空间凹人建筑下部可以避免主体的被迫后退(用地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争取基地面积的有效使用,缓解人1:3处各种矛盾冲突;并有可能在建筑的形体设计、空间组织等方面形成新颖的构思,这种人口后退架开的处理不仅空间层次丰富而且给人的印象也深刻。
2规划设计
2。1避免高层建筑密集
高层建筑的密集虽然对于城市办公等条件方便有利,却给城市空间带来很多压力,造成城市空间和城市交通的拥挤,甚至是一些始料不及的污染和危害,比如一些高层建筑玻璃幕墙的大面积使用造成以前未出现过的光污染;还有就是形成高压风带和风1:3,这些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因此在规划设计中要对区域内的高层建筑密度进行限制,避免高层建筑的集中分布。
2。2高层建筑与城市街道
高层建筑一般分布在城市中商业发达的地段,这些地段的街道本身交通荷载就较大,高层建筑将大大增加这些街道的交通压力,分布在这些街道两侧的高层建筑要尽量控制其层数和高度,同时在规划设计时要对这些街道进行扩展,加大其通行能力。
2。3控制超高层建筑数量
超高层建筑往往以其象征性和代表性而存在,实际上这类建筑既不经济又不合理,一些已建成的超高层建筑投人使用后表明收益并不乐观,可以说仅仅是体现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知名度。
3结束语
高层建筑已走过百年历史,从其出现之日起就成为城市的焦点,其形式和风格也不断的发展变化着,我国的高层建筑虽然相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但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像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高层建筑可以说代表了中国高层建筑的发展史,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融合也正不断的完善发展。
参考文献
[1]R·里尔。城市空间。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
[2]刘顺校。周湘津,高层建筑设计。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3]夏祖华。黄伟康,城市空间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
篇16:智慧城市如何传输一体化空间网络资源论文
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带动了IT技术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开始着手构建智慧城市,智慧城市的创建和发展最终目标就是确保城市健康稳定发展,为人们供应有效的管理、全面感知和良好服务的。因而,智慧城市对网络传输系统提出了更多且严格的要求。此次就针对可充分满足智慧城市业务传输需求的通信系统构架条件下,积极探索支持智慧城市业务传输一体化空间网络资源分配,经过无线资源管理机制,达到一体化空间通信系统的目的。
一、一体化空间网络无线资源分配
简而言之,智慧城市的特点就是智慧产业和人文、服务和管理等,智慧城市是信息行业运用的集成体,云计算数据分布式储存与处理能力给智慧城市提供了关键方法。云计算发展无法脱离高速的网络传输服务平台,必须要构建高速且可靠的通信系统。因而,下面对一体化空间网络无线资源分配进行了简要的分析。首先,一体化空间通信网络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异构网络,该频谱资源组成并不简单,相反地,相当复杂,存在着一定的随机性,同时还有不确定性,频点分配的制约也由平面拓展到了立体空间。就将T-coloring作为例子,对多重图G等于(V,G0,G1,G2,G3...,GK)中随意几个不一样的节点(u,v)属于V,在Gk里面有结合v与u的一条边,与此同时分配于v与u的频率差值并不包含在T(k)内,也就是:(u,v)属于E(Gk)|f(u)-f(v)|不属于T(k),规定0T(0)T(1)...T(k),并且多重图充分满足G0G1...Gk。并且还需要充分满足对应的节点接口数制约∑Yvf≤Rv与信道数制约∑Xe≤F,Vv∈∈V,e∈E,f∈k,K代表的是可使用信道集,倘若节点v分配了信道f的时候,则Yvf就等于1。再者,连接拓扑控制和一体化空间网络无线资源分配。通常而言,路由规划逻辑拓扑和无线网络物理拓扑相较来说,两者之间的差异性还是非常大的,其中,物理拓扑和地理方位、网络节点发射功率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一来,区域性可运用的无线资源对物理连接性进行制约;二来,无线资源地理区域性分配的重要依据就是无线拓扑。网络里面设备的无线覆盖和接收能力基本一致。可是异构网络里面的设备性能差异性较大,该拓扑形态与连接性差别很大,无线资源分配有很大的难度。此次希望在异构网络拓扑控制和无线资源分配算法中找到合理且适合的处理方式,以此优化智慧城市一体化空间网络资源。
二、智慧城市传输一体化空间资源优化的实施
在当前的无线通信系统实际上是经过顺从频率管理要求,根据事前所指定的频谱规划方案和设备所遵循的控制规程来防止不一样无线通信网络,即异构与同构网络间的无线干扰。该种静态规划方案无法充分适应无线高速部署的要求。因而,要处理不一样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共存问题,优化止水城市一体化空间资源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和实施。1、进行一体化空间网络无线资源分配理论探索。通常来说,进行信道分配的'时候,把图论理论当成无线mesh构建网络模型。通过无向图G来表述无线mesh节点之间的连接,通常被人们叫作连接图。假设节点在两者通信间距范围以内,两者之间的连接仅需要使用一条边就可以了。而在单接口条件下的几个节点所构建而成的几条边所构成的连接图,倘使其干扰区域变成通信区域的两倍。因为连接图链路彼此间有一定的潜在性干扰情况,如此一来通过连接图为前提就能够获取到描绘网络干扰模型的冲突图,连接图里面的各条边所对应的冲突图里面的1个节点。假设连接图里面的的链路是彼此干扰的,那么只需要使用一条边连接冲突图所对应的节点,所以,由此可以了解到,冲突图直观展现出了网络干扰的实际状况。而多接口冲突图非常的复杂,经常使用单接口连接图展现多接口冲突图,因此,在调度业务的时候,可运用匹配算法。2、研究统一的无线资源控制和调度制度。这一次研究通过统一无线资源控制与调度方案,借此充分满足空间异构网络里面的各个通信制度需要。运用资源控制实体构架,顶层控制实体a就把资源一同配置到一级控制实体b1与b2里面,而一级控制实体b1接着把资源配置到二级控制实体c1、c2等之中,二级控制实体c1把资源配置到控制终端d11之中,进而构成服务模型。级别一样的控制实体可以从此组合成对等关系。在控制资源的时候,通过开环控制法,自行依照无线通信设备运用无线资源的模型充分适应异构网络互通要求。
结束语:
总而言之,此次研究通过统一无线资源控制思想,可将智慧城市信息传输平台里面的通信子网络共存问题处理好。在现代化社会中,认知无线探索多思考认知用户间资源使用算法,这部分算法是按照频谱使用的基本原则展开的。因而,这一次所提出的资源控制系统可及时监督和控制频谱使用情况,如此就更有益于异构网络在短时间中适应。
参考文献
[1]孔维敬,倪晓昌,赵文慧.光纤通信与传输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7(02):47-48.
[2]李静玲,黎军,张怡.空间信息网络资源预留允许控制的方法[J].空间电子技术,2016,13(06):44-48.
[3]张国平,张云峰.地县通信传输一体化网络的构建[J].浙江电力,2015,34(10):55-57.
★ 论文目录
★ 本科论文目录格式
★ 论文怎样做目录
【清代城市空间范围的厘定论文(精选16篇)】相关文章:
毕业论文范文题目模板2023-11-02
浅谈课堂教学基本素养2023-06-06
文学场与澳门文学批评话语介绍2022-11-27
我国CPA审计定价模式及其选择的探讨2023-06-13
建立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加强我国环境应急管理2022-05-06
大芥菜优质安全生产技术分析论文2022-05-08
开题报告答辩2022-09-29
声明书范文2023-08-14
论地方文献与安全2023-10-22
建筑环境问题的几点哲学思考2023-02-27